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稻种植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6 16:46:35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例1

中图分类号:S511;S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15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19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江河纵横,水库众多,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境内地形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有限。湖北省属华中单、双季稻作带,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田面积一直稳定在160万hm2以上,年际波动较小,但单、双季稻的种植比例起伏大,20世纪50年代双季稻种植面积仅为单季稻的1/10,20世纪50年代末双季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为单季稻的1.5倍,随后又逐渐回落,目前双季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单季稻的1/3,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缩小[1]。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单双季稻种植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粮食总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屡经起伏,但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及劳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对气候适宜性的考虑较少,如20世纪70年代双季稻曾一度扩展到120万hm2,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增产效益,气候条件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和品质的需求日趋增长,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压缩单季稻,恢复发展双季稻)以及品质改善(籼稻改粳稻)再次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当前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变,为此,开展水稻种植布局优化和品种合理搭配的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提供,包括1981-2010年湖北省76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及站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比例尺为1∶100万。分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数据来自于历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时间范围为1981-2013年。

1.2 区划方法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热量条件是制约湖北省水稻品种布局和稻作制度的关键因子,结合前人对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研究成果[7-11],选择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稳定通过10~15 ℃日数)、安全生育期天数(籼稻稳定通过10~22 ℃日数,粳稻稳定通过10~20 ℃日数)等3个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关键气候因子作为水稻种植布局气候区划指标,通过对区划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打分(表1),然后对各项区划分级指标分数值进行累加,根据总分数的大小,并结合考虑必须同时满足的各项区划等级指标,综合确定如下气候适宜性等级:不适宜种植区(综合得分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各站点80%保证率下稳定通过10 ℃日数、10 ℃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15、10~20、10~22 ℃日数等区划指标因子,结合湖北省1∶100万DEM高程数据推算到1 km×1 km精细网格。依据上述区划指标分级及打分标准,计算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等级,通过叠加县级行政边界、裁剪、添加图例、比例尺等,制作出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专题图。

1.3 区划指标细网格推算

湖北省境内地形起伏大,气候的空间差异和垂直梯度差异显著。利用1∶100万DEM高程数据提取1 km×1 km格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要素,对76个气象站点的区划指标与对应的站点地理因子进行主成分回归,并与回归直线截距相加产生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同时对回归多项式的残差运用普通克立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将残差的插值结果与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值相加得到最终的精细化区划指标。插值过程通过R语言实现。

2 区划结果与分析

2.1 区划结果

由于湖北省目前仍以籼稻种植为主,以籼稻气候适宜区划指标为依据制作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区划,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除鄂西局部高山地区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均可满足水稻种植。其中,鄂西中低山区热量条件仅能满足种植早中熟一季中稻品种,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北部及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可种植迟熟一季中稻或再生稻,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双季稻,但大部双季稻适宜区热量条件仅适合种植两季早熟籼稻品种,仅三峡河谷及鄂东沿江平原的洪湖、嘉鱼、赤壁、咸宁、鄂州、大冶、黄石、阳新、浠水、黄梅等部分地区可种植中熟品种,由于湖北省早稻生育后期易遭遇高温逼熟,同时晚稻生育后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因此,早中熟双季稻产区的品种搭配应以早熟早稻和早中熟晚稻搭配为宜。

2.2 布局调整潜力分析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种植面积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种植布局,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一季中稻的实际种植范围遍及湖北省所有县市,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及鄂北岗地,双季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中东部及鄂东沿江平原,基本接近双季稻的潜在适宜区域(图1),其中鄂西南东部的宜都、枝江、当阳及鄂中丘陵的荆门、钟祥局部仍有发展潜力。由于湖北省目前主要以籼稻品种种植为主,双季晚稻后期寒露风风险是制约双季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粳稻品种耐低温能力较籼稻强,若改种晚粳稻品种有利于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双季稻的适宜种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以稳定通过10~20 ℃日数作为粳稻的安全生育期天数指标,对早籼+晚粳的种植布局重新进行区划,结果见图3。与图1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明显北移,鄂北的老河口、襄阳、随州、广水、大悟、红安等县市均适宜早熟早籼+早熟晚粳的种植。

2.3 限制因子分析

除热量条件外,水资源、土壤、气象灾害风险、劳动力及政策等也是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主要因素。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单产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单产空间格局,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湖北省一季中稻的高产区位于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及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区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平均单产相对较低,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居中,双季稻的高产区域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低产区域位于鄂东北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从气候条件上,鄂西山区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生产潜力偏低的主要原因;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降水量相对匮乏,但水稻生产潜力较高,主要得益于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及相对丰富的光能资源,同时相对于中南部地区气温偏低,有利于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时间,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也较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而鄂东平原地区热量资源和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气候生产潜力不高,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处于大别山和幕阜山的迎风坡,水稻生长季洪涝灾害较为突出[12,13]。相对于单季稻,双季稻生产对水源的要求较高,中北部降水资源偏少是制约双季稻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晚稻寒露风风险较高也是北部地区水稻产量波动大、平均产量相对偏低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及生育期长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14,15],利用近30年最新气候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与当前实际种植布局相比,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以及籼稻改种粳稻后的种植面积仍有较大的扩大潜力,区划结果为有效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挖掘耕地和气候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粮食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湖北省水稻种植以一季稻为主,与邻近省份相比,双季稻的种植比例偏低,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季稻对热量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同时,其抽穗扬花期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盛夏高温时段,高温热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改种双季稻是水稻生产合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工厂化育秧及直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和生产成本,制约双季稻发展的社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但双季稻对水源要求高,在扩大双季稻种植的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连年出现降水持续偏少的区域,要适时调整水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差异[16,17],目前区划指标大多针对传统的水育秧或旱育秧移栽栽培水稻,生产实践表明,直播技术较传统移栽方式可明显缩短水稻生育期,而工厂化育秧较传统育秧方式播种期有所提前,且秧龄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对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对气候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指标鉴定。

参考文献:

[1] 游艾青,陈亿毅,陈志军.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190-3192.

[2] 刘晶淼,申红艳,丁裕国,等.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一种动态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1-5.

[3] 李 春,齐 华,江和文,等.辽宁发展燕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1):64-67.

[4] 宫丽娟,李 帅,姜丽霞,等.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76-83.

[5] 王冬妮,郭春明,刘 实,等.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103-107.

[6] 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7] 何 燕,王 斌,江立庚,等.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6):658-664.

[8] HUANG Y,GAO L,JIN Z,et al. Simulating the optimal growing season of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its adjacent area,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8, 91(3-4):251-262.

[9] 高亮之,郭 鹏,张立中,等.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4,17(1):17-23.

[10] 黄 俊,王 华,李 飞,等.基于GIS的广东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1-26).http:///releasepaper/content/201401-201135.

[11] 段居琦,周广胜.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2):6659-6668.

[12] 邓爱娟,刘 敏,万素琴,等.湖北省双季稻生长季降水及洪涝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173-178.

[13] 吴义城,倪国裕.湖北省中稻年景与旱涝灾害[J].湖北气象,1995,14(3):13-15.

[14] 邓 环,万素琴,刘 敏,等.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84-89.

水稻种植规划例2

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特别适合中国农村人口多、土地承包经营户数多的现实情况。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中国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央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集约化经营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大,一般都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约经营方式为主。德国一般家庭农场经营面积2~100 hm2,加拿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300 hm2。湖北省作为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发展粮产专业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率,但规模过大,效率反而可能下降。其次是种植模式。发展规模、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等的选择都是湖北发展家庭农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调查湖北省粮产专业家庭农场的现状,科学地分析探索湖北省粮产专业家庭农场的应有种植、经营模式,对于提高粮产专业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促进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粮产专业家庭农场状况调查

2.1调查材料与方法

2.1.1调查对象及其特征 调查对象来自湖北省武汉、孝感、黄冈、黄石、咸宁、随州、鄂州、襄阳、十堰、天门、荆州、荆门、宜昌、恩施等14个市(区)不同规模的52家粮食专业家庭农场,其中80%以上来自湖北省首批家庭农场公示名单。52户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在6.7~666.7 hm2,种植总面积为5 253.6 hm2。其中,种植作物的种类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所有农场作物种植以机械化作业为主。

2.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农场的种植概况,如种植作物、种植规模、种植方式等;水稻种植中不同的播种方式,如机械插秧、直播、手工、抛秧等;依靠机械完成情况,如整地、播种、施肥、收获等;种植户对作物品种技术参数的选择(产量水平、品质、抗性、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施肥、农机)和种植制度(水稻-小麦、玉米-小麦和早晚稻连作等):家庭农场合理种植规模建议等方面。

2.1.3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按照农场所在地区、种植作物、种植面积、种植制度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作图比较分析,再结合已有资料,对湖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2种植技术应用与模式

2.2.1种植方式和收获方式 对52户家庭农场水稻种植方式进行调查发现,水稻种植总面积为3 268.3 hm2,其中机插占所有种植方式的比例最高(70.9%),比直播和手工播种方式分别高出47.6%和65.1%。被调查的52户家庭农场中,没有抛秧的种植方式(表1)。

由表2可以看出,52户家庭农场3种作物的机收面积比例小麦最大,比水稻和玉米分别高6.4%和14.0%,玉米机收比例最小。

2.2.2种植制度 设计由Ⅰ-Ⅵ表示调查问卷中的部分问题,Ⅰ:收获物出售是否有计划或有合约:Ⅱ:国家如果取消粮补,本人利益是否会会严重受损;Ⅲ:大面积下,本人认为水稻-小麦或玉米-小麦连作是否可行:Ⅳ:大面积下,本人认为早稻-晚稻连作是否可行;Ⅴ:本地玉米是否会有大发展;Ⅵ:是否愿意加入“湖北省粮食产业联盟”,得到图1如下。通过调查52户家庭农场主对种植制度的看法发现,73.1%的户主认为水稻-小麦或者玉米-小麦轮作是可行的。71.2%的户主认为早晚稻连作不可行,7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6.7 hm2以上的农场中有6户认为不可行。同时调查还发现,40.4%户主认为当地玉米会有大发展。

2.2.3作物品种的技术参数 从表3可以看出,调查的5个技术参数,前三要素依次为品质、产量和抗性,其中42.3%家庭农场把品质作为第一要素,显著高于其他要素,但选择产量作为前三要素的农场数与选择品质的农场数持平。农机和病虫防治排名较后,比例显著低于前三要素,分别比排名第3的品种抗性低34.6%和50.0%。

2.3粮食作物种类和种植规模

2.3.1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调查结果表明,52户家庭农场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其中,种植水稻的家庭农场户数最多,占调查总户数的88.5%:其次是小麦,占53.8%;玉米占21.2%。由图2可以看出,52户家庭农场同时种植水稻和小麦的户数最多(22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2.3%;同时种植玉米、小麦和水稻、玉米的户数分别为9和6户,占17.3%和11.5%:同时种植三种作物的户数仅占9.6%,共5户。

52户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分布在6.7~666.7 hm2之间,各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分布如表4所示,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占水稻种植户比例最高,占25.0%,其次是20.0~33.3 hm2的家庭农场,占21.2%,有6户没有种植水稻,占11.5%。

2.3.2粮食作物种植规模 对52户家庭农场主期望种植规模调查(图3)发现,建议规模在13.3~33.3 hm2的农场为多数,占61.5%:建议规模在33.3~66.6 hm2的农场占26.9%:建议规模13.3 hm2以下和66.7 hm2以上的农场各占13.5%。种植大户种植规模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但据本问卷调查,种植规模在13.3~33.3 hm2较为合理。

2.4经营模式

2.4.1营销方式的选择 由图1看出,52户家庭农场主的收获物出售没有计划或合约的共有17户,占32.7%:多数家庭农场的收获物出售均有合约或计划。而这17个家庭农场中仅有5户种植面积超过20.0hm2。

2.4.2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及相关组织 对于国家粮补,52户中34户认为取消粮补自身利益不会严重受损,比例为65.4%:52户家庭农场主中有46户愿意加入“湖北省粮食产业联盟”,占88v5%。

3.结论与建议

3.1基本结论

1)湖北粮食作物家庭农场种植制度以水稻一小麦轮作为主。调查的52户家庭农场中,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其中水稻种植农场最多(88.5%)、种植面积最大,小麦次之(53.8%),玉米最少(21.2%),由此可见湖北省未来粮食作物依旧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调查对象中,71.2%的农场认为大面积下早稻一晚稻连作不可行,73.1%的农场认为水稻一小麦或玉米一小麦轮作可行,认为玉米在调查地会有大发展的比例为40.4%,由此可见,玉米种植面积未来可能会增长,但现有玉米种植面积较少(占调查面积的5.4%),且多在湖北山区种植,面积涨幅不会对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构成较大威胁。由此可见,湖北省粮产专业家庭农场种植模式正向着水稻一小麦轮作模式发展。

2)湖北粮产专业家庭农场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机械化作业是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调查显示,小麦、水稻、玉米的机收比例分别为97.6%、91.2%、83.6%,所有农场机械化收获率平均值为90.8%(表2)。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形式,但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发展,如果城镇化率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将在二、三十年中约有3亿人从农村进入城镇,农村劳动力将愈发紧张且劳动力价格将更高,因此继续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今后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措施,也是惟一措施。

3)作物品质与产量并重。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户种植技术的提高,产量已经不仅是粮产专业家庭农场首要追求的目标。52户家庭农场中,把作物品质作为第一要素的农场显著高于其他(品质42.3%,产量25.0%,抗性19.2%,农机11.5%,病虫防治1.9%)。但选择品质和产量作为前三要素的家庭农场数持平(86.5%)。由此可见,作物产量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4)湖北部分粮产专业家庭农场收获物处理有风险。调查显示,52户家庭农场中,收获物出售没有合约或者计划的农场有17户,占32.7%,这是今后农业服务部门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5)湖北粮食作物家庭农场多数不受粮食补贴政策影响。调查显示,52户家庭农场中,34户农场认为国家如果取消粮食补贴政策自身不会受损,占65.4%。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农田规模化流转协议中,已将政府补贴完全让利给原来土地承包人,即实际的粮食生产专业家庭农场并未获得国家补贴。

3.2发展建议

1)改善种植规模制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中国地形多样,气候区域差异大。因此,发展家庭农场要因地制宜,规模要适度,要注意杜绝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调查发现,建议种植规模在13.3~33.3 hm2的占61.5%,其中建议规模在33.3~66.6 hm2的占26.9%,建议规模13-3 hm2以下的占13.5%。家庭农场种植规模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建议多数处于起始阶段的家庭农场控制好种植面积,少数经验较好、管理能力强的农场主可根据自身能力适当调整种植规模:平原地区或田间灌排设施较好的地区,土地经营规模可以较大,其他地区不宜盲目过大。调查中还发现,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家庭农场居多,且觉得水稻一小麦连作可行的家庭农场也达73.1%,建议新的家庭农场可从这方面入手,同时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和其他因素调整种植制度。

2)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减少粮食生产成本。目前,农场主对农机要求不高,仅有30.8%的农场主认为农机为前三要素。这可能是因为农业机械化在当地发展程度不高,农场对适宜机械化品种要求不高,也可能是因为当地现有机械技术已经可以满足其种植生产的需要。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机械的运用不可或缺,且合适的机械能为粮食生产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工费用,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应继续在这方面做深入研究,更好地为粮食生产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例3

关键词:五常市;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五常市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南部,这个地区因为是水稻的优势产区,所以地方上的经济一直是由本地的水稻种植来进行带动的,五常市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上的规划与区域上的布局等产业上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水稻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以来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hm2,单产一直稳定在8000kg/hm2左右,这一时期水稻面积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然而总产却占64%。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平均单产最高的稻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二、水稻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五常稻区水稻生产主要是散播、点播,依靠自然灌溉盲目发展;60~70年代采用湿润育秧、薄膜湿润育秧技术,但产量忽高忽低,面积上下波动,抗灾能力弱,发展缓慢;90年代结合推广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开展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超稀植和大中棚育苗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2004年全面推广大中棚育苗、稀植壮秧、大垄双行稀植栽培技术,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这些不同特色的技术模式和高产典型,都为五常稻区由中产向高产乃至超高产发展提供了经验,对整个黑龙江省170万hm2稻区具有很强的幅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黑龙江省稻区水稻由低产向中产进而向高产再高产发展的潜力。

三、水稻种植得到快速发展的几个原因

1.适宜的品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稻良种培育上的技术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水稻闻名的五常市为了水稻未来的发展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在选种的问题上一直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在研究的成果上先后推出了品质较好的“松梗”系列等品种。这些新近研究出的质量优良的品种为水稻的产量与稻米的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且通过大面积的种植实验证明这些品种的确实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熟期或是抵抗能力上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众多的品种中多种优势集一身的品种确是少见的,其中有一种品种引起了技术人员的关注,就是早熟品种,水稻的种植种类中在成熟期上共分为三个主要的品种,第一个是晚熟品种,这个品种在生长期间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对光温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生长期的天数就会因为光温的变化出现延长的情况,这也就使得在对晚熟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在培育上的成本输出,所以越是早熟的品种越是具有优势,针对这样的特点,五常市在稻米品种的选育上也已经确定了一些长势良好的品种。

3.培育壮秧技术明显提高

五常市在水稻的种植的地区主要推行种植方式是宽行稀植,这种种植方式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壮秧到位率较高,想要壮秧技术上的到位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就必须将秧田上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主要的措施是尽量推行大棚育苗的方式对水稻苗进行培育,这种培育上的方法具的优势是可以对水稻苗生长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此时生长过程中的水稻苗处于脆弱期,并且对于温度与湿度上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水稻苗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移出大棚进行水田上的种植时会因为稻苗自身上的问题而影响到后续生长过程中的包浆与抽穗的环节的质量,进而导致产量上的出现较大的变动。

4.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研究

综合高产的技术的运用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国外种植技术的优势,进行实验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在种植技术上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在生产的规模上进行革新,现如今五常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标准化生产,在品种的选择上主要以“早、稀、控、晒”的栽培模式进行栽植,对单产产量进行保障的同时也在新品种技术开发上加大资金与研究的力度,尽量利用多种渠道对水稻品种进行开发。

与此同时,政府在此时也应发挥政策上的调动优势,尽量将水稻上的科研到种植之间涉及的几个步骤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无缝的衔接,争取工作上的交换与合作质量达到最高。这些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相互的扶持与合作,不仅利于水稻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也利于科技推广上的通道得到进一步保障。五常稻区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选用优良品种为载体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栽培模式,在确保提高单产同时继续扩大优质品种的应用面积,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结语

我国优质稻米的故乡,五常市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为地域与气候上的综合条件造就了五常地区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上的领头羊。为了让五常市在产业升级方面的Ф作用得到发挥,应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上的试验步伐,不仅仅本地区应加紧建设的速度,政府也应积极的对地区的农业上的产业规划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尽量使得稻米产业的发展得到优良的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例4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指的是利用科学用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的方式对水稻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在水稻种植活动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完全符合“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植保理念,也是践行绿色植保方案的主要方式。

一、推动稻田设施的改造与建设

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推行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与前提,这就需要水稻种植户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土地的平整度,建设与种植面积像匹配的沟渠灌溉体系,恰当设计水管,以便于在干旱季节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在洪涝季节将稻田中过多的水及时排出去。改造与建设水稻种植基础设施,可有效解决单个水稻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排灌问题,并可改变传统的“水稻田烤田与灌深水”的局面。另一方面,水稻的规划化种植过程中需要用到机收、机插、机播、机耕等很多农机设备,要想切实提高这些农机设备的作业效率与质量,就需要确保土地平整、道路通畅,因此必须做好水稻田技术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工作。

二、推广应用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规模化种植水稻,主要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显著降低零散种植户的种植成本,以有效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为了有效提高经济收益,所有水稻种植户都会优先选择抗病虫、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借助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播等现代化的在栽培技术,以显著提高种植效率及产量;结合测土配方的方式为水稻种植科学施肥,以最大限度优化肥料的有效性,尽可能缩小费用的污染面积与深度;推行“一斤石灰一斤粮”的增产方案,以有效预防水稻种植过程中导致的土壤酸化情况的出现。

三、做好水稻健身种植各项工作

规模化种植可推动水稻种植与管理方案的合理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对收割后的稻田及冬闲田统一实施灭卵、灭螟,并为土壤做消毒处理,以彻底消灭那些地下害虫及土传病菌,以降低虫口基数;努力做好拌种、浸种工作,以便培育出更加健壮的无病虫秧苗;合理密植、适时栽插;恰当管理水源与肥料,推动水稻健身栽培方案,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优化水稻生长的周边环境,营造出不易发生病虫害的环境,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成效的优化奠定基础。

四、恰当选择绿色防治方案措施

规范化种植的方式据定了在水稻肥水管理、播种期及品种选择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水稻发生病虫害的程度、类别及时间等也基本一样。这就有助于农业部门对相关病虫害进行科学的预报与预测,并结合水稻特有的病虫害特点及预报预测情况,恰当采取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比如,借助杀虫灯对各种害虫进行诱杀;用相应的引诱剂将害虫诱杀掉;利用与保护水稻田中的青蛙、蜘蛛等害虫天敌,以实现“用虫治虫”的目标;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阿维霉素等生物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借助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品将病虫消灭掉;利用稻鱼共育、稻鸭共生除草治虫。因为规模化水稻种植过程中是统一实施绿色防治工作的,所以引诱剂及杀虫灯的布局都非常合理、科学,这就有效保护了鱼鸭及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且还可科学配置化学农药及生物药剂,以显著增强绿色防治成效,并且还可预防因水稻种植户过度分散而随意使用化学药品情况的出现,最终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

五、优化农机耕作的效率与质量

规模化种植水稻有助于轻型及先进的栽培技术的大范围、高质量应用,借助大型喷药设备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轻型飞机、烟雾机、担架式喷雾器等,提高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另一方面,在水稻的规模化种植过程中,通常都是专业人员对喷药设备进行科学操作的,与一般水稻散种植户相比,他们对喷药机械的保养户操作更加了解,逼近可明显提高使用喷药机械的效率,而且还可降低操作过程中对机械的磨损情况,有助于喷药机械使用周期的明显延长,还可有效降低以往用人力打药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六、实现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结合

规模化种植水稻可推动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的高质量组建。在现代农业发展观念的引领与影响下,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是由专业的、服务能力很强的组织承担的,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借助统一性的高效植保绿色防控产品及喷药设备,不仅优化了绿色防控成效,而且还缓解了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并推动了专业病虫害防治小组与种粮大户、合作社、农场及村组等组织的密切合作,促使了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有机结合。

总之,将绿色防控技g应用到水稻种植中,是实现生态农业目标的需求,也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主要途径。而规划化种植水稻,可使得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可得以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应用,有助于应用成效的优化与提升,有利于顺利实现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水稻种植规划例5

复线途径我镇共6个行政村;涉及24个村民小组,130余个院落,农户1200余户。高速公路沿线共有耕地近4000余亩。地势平整土壤肥沃,耕作基础条件优越,但目前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农业产业布局不规范,多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种植业为主,而且参差不齐;经营粗放,发挥的经济效益低下,特色产业点少、规模小,加上复线建设造成部分田块形状不规则,沟渠损坏,少部分耕地排灌不方便,有待于进一步的恢复和完善。

二、发展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操作办法

通过复线两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规划落实一些具有带表性发展条件较好,经济效益佳的农业产业,可进一步提升全镇农业发展的知名度。同时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做大做强这些产业,推进我镇农民致富,现分村规划如下:

(一)茶店子村:复线途径1组、2组、10组、12组、18组、13组,全长2.1公里。

1组、2组沿高速路两侧近1公里,结合多年的杂交水稻制程,技术稳定,基础条件好,在两侧成片规划,可视范围内纵深发展种植杂交水稻制种,结合杂交水稻制种收打早的优势,通过川芎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经营,在8月份再种植400亩的药材—川芎

10组地处高速出入道口,由于院落及建筑物较密集,又紧邻泉,可采取先进业主结合泉的开发,按上级要求规划种植花卉苗木,充分发挥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设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

以1组文全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辐射到13组张加军的花卉、果蔬基地、采取种植户以土地或现金入股的方式,壮大合作社资金实力,在该两个组沿线发展特色果蔬大棚基地200亩。

(二)桂兰村高速途径4个组,总长2.25公里,有310余户农户,耕地862亩。

依托该村2组在高速公路边有70亩养鱼场和10余亩河滩地(种植的树木已成林)。以及原机砖厂10余亩荒地,共近百亩,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入业主和资金修建农家乐。1组和3组沿线利用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花卉种植地300亩。

8组因高速复线建设车道出入口,边沿土地切割零散,凹凸不平,加之修建有收费处及生活服务区。建议由林业等有关部门采取租赁土地的办法种植树木,改善出入口周边环境,面积约120亩。

(三)年画村:高速复线途径2个组,全长1公里,农户120余户,耕地170余亩

该村由于位于中国年画村4A级景区的区位优势在高速入口周边耕地依托依托建全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特色花卉苗木和无公害草莓种植60亩,上档次、上规模,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休闲体验农业最大效益。

(四)金星村复线途径该村6个组,全长0.5公里,农户338户,沿线耕地1045亩。

结合该村地理位置较偏,河滩地多,耕地质量不高等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业主在复线以北、齐清公路以西的河滩地内引进业主种植花卉苗木,面积50亩,在齐清公路东,依托原妙相院临近马尾河,通过栽植林木,引进农家乐业主一户,发展休闲农业。

在复线以南,齐清公路以西,以射水河为界的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双低优质高产油菜示范片180亩,在齐清公路以东,以马尾河为界,以现有农户为主,通过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片430亩。

(五)金土村复线途径3个组,全长0.9公里,涉及农户200余户,耕地600余亩。

由于该村复线两边土地已纳入总体规划集中,即将面临征地拆迁,可用于农业产业规划的土地较少,所以根据去年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推广已有经验基础,计划在复线打造300亩水稻超高产强化种植示范基地。

(六)光明村复线途径该村13、14两组,全长约0.26公里,现复线沿线一直是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议维持当前种植业不变。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复线沿线各村的产业状况和经济基础及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做以上规划思考,但在规划中也反映了一些困难。

1、部分村涉及拆迁规划,种植产业难以合理布局。

水稻种植规划例6

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全区10个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社会化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区、镇、村要三级联动,根据分年建设规划方案,尽快完成*年度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抓紧制定好2009年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要进一步搞好土地规划利用,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导地位;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管理主体和运作主体;要进一步制定落实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以市、区二级财政投入为主,整合其他相关渠道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市级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按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区财政按照1:1给予配套补助。区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继续实行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政策

1.对种粮大户(指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农户)以及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5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市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2.对种粮大户的良种补贴。根据浙农科发〔2009〕2号文件明确的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确定早稻:金早47,晚粳稻:嘉991、秀水09、秀水123,杂交粳稻:秀优5号、浙优12、甬优9号,作为我区2009年度水稻良种补贴对象。对于购买并种植上述水稻良种的种粮大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贴10元/亩。

3.继续实行油菜种植大户(指全年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直接补贴政策,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二)认真落实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政策

由区农业局负责对镇乡上报的分户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审查核实,由区财政根据审核后的数据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资金,以确保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国家油菜良种补贴资金等真正按实际种植面积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户手中。同时,对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同类补贴,也须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实现基础数据共享,资金一次性发放。

三、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

1.对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民购买和应用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鼓励粮食收购企业等提供场地,与种粮大户合作开展粮食烘干业务。

2.继续对本区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农民给予每亩次7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54元);继续对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农民给予每亩次4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接受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纳入病虫统防统治面积全季300亩及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按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服务粮食面积超过300亩(含)以上的植保合作社(或植保小分队),区财政给予10元/亩的良药推广补助。

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水稻强化栽培、水稻免耕直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增产节本技术,以粮食功能区为示范龙头,继续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抓好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五、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低产田改造,重点抓好7个低改示范工程,确保完成全区4200余亩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积极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户给予一定奖励。动员季节性抛荒农户流转土地,由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等粮食作物。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级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引导其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销售活动,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七、继续实行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种粮大户的保险金额为400元/亩,保费为20元/亩;对种粮散户的保险金额为200元/亩,保费为10元/亩,各级财政均给予90%的补助。

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例7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98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水稻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水稻种植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虫害防治技术是指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水稻种植的病虫害,消灭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因此,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水稻病虫害的特点,制定系统化的防治计划,科学合理地利用虫害防治技术,有效控制和消灭水稻虫害。相关部门必须对虫害防治技术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1 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存问题

1.1 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为主要的病害之一,出现此类状况的原因在于吉林地区温度过低、温差大,土壤偏碱性以及光照不足等。水稻田间症状主要为出苗后秧苗枯萎且易于折断,并且在其茎基部出现腐烂现象,还伴有烂梨味,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水稻甚至会出现整片死亡。

1.2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体长约3mm,其体表为浅绿色至灰褐色的鳞片。成虫后便在水稻植株基部栖息,于黄昏时便会爬至叶片的尖端,孵育幼虫,取食叶肉,后蛀入水稻根内。成虫的稻水象甲主要食害水稻叶片,其幼虫主要破坏水稻根系,为害根部呈现孔洞状,最终使水稻黄化枯萎。

1.3 二化螟

二化螟是我国吉林第5水稻种植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主要蛀食水稻茎部,会造成水稻出现枯心苗以及枯鞘,处于抽穗期的水稻会导致其出现白穗及枯孕穗,处于乳熟期的水稻会导致其出现虫伤株以及半枯穗。为害株在水稻田间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状态,且中心较为明显。

2 如何防治水稻病虫害

水稻种植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水稻田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水稻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水稻的高产量就必须采取相关的防治技术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了解相关防治措施。在确保不破坏林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确保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对水稻病虫害动态监测及控制

在对水稻种植田间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化控制系统进行定位,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对水稻种植病虫害的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例如U散的范围、病死的植株数目等,利用动态监测报告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管,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方案。

2.2 强化病虫害管理

加强病虫害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病死植株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避免感染病虫害的植株对健康的植株造成感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和传染。但是,病死植株和水稻所有者密切相关,为了减少经济损失,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因此,在对病死植株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水稻病植株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在对病死植株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应该由专人严格按照之前所规划的路线及时间进行运输并负责,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于指定处进行统一处理。还应该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对病死植株进行核销,对权益所有者应该根据核销单据进行补贴。

2.3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不适用任何化学农药,属于生态防治措施,主要方式是利用害虫天敌对害虫进行消灭,因此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还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及化学的手段来对病虫害的发育特点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比如对于二化螟的防治可以采用杀虫双、三唑磷以及杀虫单等药剂,但目前许多水稻区对此类药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因而可以采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2.4 化学防治措施

利用人工手段扩散化学药品的范围,主要包括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对水稻虫害进行防治及消灭。

2.5 物理防治措施

水稻种植规划例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推广机插秧,全力控减直播稻,力促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二、工作目标

1、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75%。其中机插0.9万亩以上,机插率23%以上。

2、插秧机具推广目标。新增高性能插秧机40标准台(乘坐式插秧机1台折合标准台3台),新增水稻条播机15台。

3、示范区建设目标。村级建设千亩机插秧示范片5个以上,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速、231支线、建宝路、盐金线、镇村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直播稻,实现机械化种植全覆盖。(详见附件2)

三、工作安排

召开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按照目标任务,划定示范区和作业区域,并落实责任到人。按作业区域下达《水稻机插秧作业任务书》到有作业能力的作业组织。开展机插和育秧技术培训班,规范育秧操作流程和机插秧作业质量标准;机插期间,全力做好机插质量检查、机插实绩考核和插秧机技术服务工作;机插结束,做好大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四、扶持政策

1、作业补助。凡实施机插秧连片区域达200亩以上的作业组织(个人),且完成当年插秧机购置任务的,给予每亩30元的作业补助,直接补贴到作业组织(个人)。

2、商品化育秧基地补助。对商品化育秧基地建设连片规模达到10亩且新增播种流水线的,给予5000元的补助;购买育秧硬盘的,给予每张2元的补助(在部省高产创建项目中列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沿河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相关服务机构(详见附件1),具体负责全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确保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2、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培训等途径,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抗病抗倒的优势,切实改变人工直(撒)播传统落后和风险较大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机插秧技术,努力营造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水稻种植规划例9

为何应城市糯稻生产会一枝独秀?在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驱动政策利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三架马车”,就是制胜法宝。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一语释疑。

2.8亿元

“引出”35万亩规模

“今年肯定还是种糯稻”。冬日暖阳下的应城市田店镇肖黄村支部、村支书黄幺林正和几个村委员一起商量着开春的生产安排,他告诉记者,2012年,全村1280亩水田,种了1000亩糯稻,今年计划再扩大100亩。

“种糯稻划算”。掰着指头,黄幺林给记者算起了“糯稻账”:亩产550公斤,单价每公斤3.2元,除开投入每亩净收入1100元,比种植一般水稻亩增加150元以上。“市里还对种植糯稻有专项补贴,每亩几十元呢。”

不仅是效益好,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是应城农民“钟情”糯稻的原因之一。黄幺林介绍,前年,全村1000多亩糯稻生产基地全部进行了改造,已实现全程机耕、机播、机收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旱涝保收”,农民种植糯稻积极性随之高涨。

“应城市发展糯稻优势明显。”应城市农业局局长徐金钟介绍,籼稻和粳稻里面都有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粘性变种,分称籼糯和粳糯,应城地处北纬30度,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带,是国内籼糯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而且近年来随着糯稻生产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品质也大幅提高,商品率高达99.3%,无公害生产率达100%,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徐金钟告诉记者,为了发展糯稻生产,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应城市糯稻板块基地建设方案》,对连片规模种植糯稻的村、组、农户进行奖励补贴,同时有计划开展全市12个重点乡镇糯稻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的三年累计投入2.8亿元,建设机耕路25公里,新建塘堰85口,新增蓄水125万方,新建晒场55处2.5万平方米,改造泵站45处,更换设备65台套,硬化渠道28公里,疏通排水渠32公里,为发展糯稻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谁种糯稻谁受益”,应城市副市长武斌洲介绍,去年,应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近亿元,专项用于糯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糯稻生产补贴,重点建设了一个5万亩和4个1万亩连片的糯稻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带动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生产规模最大的县市。

五大体系打造一条龙服务

去年4月,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专用糯稻研发基地,在应城市瑞琪粮食有限公司揭牌,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糯稻育种、栽培的研发机构。基地特聘专家、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张似松认为,应城地区的糯稻生产优势很强,通过联合省内水稻专家进行科技攻关,为完善湖北的糯稻品种结构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应城市农业局副局长熊华告诉记者,去年10月,应城糯稻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校市对接”,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成功推广了以直播(翻耕、免耕、机直播)为主的轻简化籼型糯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应用面积达10万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

新技术的应用让应城糯农种植效益有了明显增长。黄滩镇大张村支书徐春发对记者说,全村2000多亩糯稻种植面积,通过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后,对比普通稻种植可节本增效300-500元。“浅、少、免”耕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化肥对糯谷和环境的污染,劳力、地力等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限度。

应城市肖黄村肖四平是糯稻种植大户,他介绍,去年市农业部门在该村600多亩糯稻基地里安装了10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使得他的50亩糯稻节约农药投入近2000元,“品质提高了,每百斤售价也高出5元。”

据了解,近年来,应城市先后建立完善了覆盖糯稻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新技术推广、土地流转、综合执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五大服务体系。建成16个土地流转平台,流转土地面积8.8万亩,培育规模糯稻生产大户328个,成立了5家糯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组建植保机防队280个,全市机防率达90%,安装太阳能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2000盏,糯稻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0万亩次,糯稻机耕、机插、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0%、20%、85%以上。2012年开展各类糯稻专项技术培训320场次、5万余人次,创建糯稻示范样板20处,面积5万亩。

糯稻加工年创产值12亿元

1994年,应城市糯稻面积5万亩,仅为全省平均值,去年应城市糯稻面积攀升至35万亩,已经连续数年稳居湖北第一,其中籼糯品种达30万亩,跃居全国第一。探寻应城糯稻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其产业繁荣的背后有着强有力的糯稻系列产品深加工作为支撑。

据了解,应城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5家,其中专业从事糯稻加工的企业多达20家,为实现糯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该市通过联合重组,以丰江、瑞琪、超禾、杨河、富水河等5家糯稻省市龙头企业为骨干,组建联合加工集团。这批“龙头”按照生产标准、产品包装、糯米品牌、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五统一”的经营模式,进一步壮大产销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2011年11月,全国首个糯米行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在应城开通,通过网上市场带动,让应城糯稻买全国、卖全国,大幅提升了应城糯稻的辐射能力,将订单源源不断吸入应城。

水稻种植规划例10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9年我镇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镇确保4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17000亩早稻播种面积、17200吨粮食总产量。

三、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

一是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制种基地农户每交售50公斤早稻谷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40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50公斤奖励1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70元。二是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收购农户种植稻谷,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2009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三是提高订单早稻预购定金发放标准。对种植早稻面积20亩以上、与粮食收购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大户,由粮食收购企业按合同金额40-50%的标准核发预购定金,提供上门签约和收购服务。

四、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

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20元,其中财政给予90%的保费补助。

五、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基本农田分级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抛荒,不得出现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全年性农田抛荒。二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示范,各村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中嘉早17、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甬优9号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是我镇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五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9个村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员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六、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镇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