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产业发展状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5 17:11:40

新产业发展状况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2

青岛市在新材料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不仅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成果,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态势良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高新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了412.4亿元(按产品法统计),其中,新材料产品的产出规模占当年同口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的比重为13.2%。按青岛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05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新材料将成为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总量的第二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 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 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 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 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材料技术的总体实力约为2.7(4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估计也基本上适合青岛市的情况。),自有知识产权数量不足等问题。

4.对管理者创新力的评价表明,目前,企业管理者欠缺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仍较突出,但不同所有制、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领导层次的被调查对象显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创业的意识相对淡化;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的风险意识及创新精神有较大差别;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自信心、主动性明显不同。调查资料同时还反映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仍有75%以上的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已成立的研发机构中,有23.9%没有经常性研究与开发任务,34.6%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少“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仅是情报职能或技术试验职能,根本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普遍具有规模较小、核心技术体系不突出、自主性技术创新体系薄弱、营销网络的稳定性较差等特点。这一情况与青岛市以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10大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据报道,2000年青岛市10大集团目前的工业总量就已占全市比重的4成多,而创造的效益更是占到了5成以上,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

新材料企业之所以普遍规模偏小,除去客观原因外,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因素:一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不配套,投资分散,难以攥成“拳头”;二是社会各方面对新材料的应用还处于试探状态,市场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因企业隶属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板块结构”,对企业间的联盟、联合和集团化运作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妨碍了对新材料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规模化经营。四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模仿、重复建设、同行之间盲目竞争的现象已比较严重。人们担心的“低水平竞争陷阱”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

(三)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关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分析发现,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散的特点突出,并加剧了资金等“瓶颈”的制约作用。按规划部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青岛市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000亿元,其中,仅2001~2002年技术创新规划的重点项目就有125个,涉及总投资56.3亿元,但实际能够投向新材料领域的资金供给量有限,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资金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矛盾比较突出。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运作资金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受投资预期收益和资金短缺预期乘数的双重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外部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随着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下调,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却比以前更为容易,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3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70-03

作者简介:杜朋(1988-),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新疆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服务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生产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及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如今,生产业被称为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有极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这是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新疆来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向西开放”政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方向。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新疆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业概述

(一)生产业的概念

Machlup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指出:生产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他认为生产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知识为产出,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输送各种专业知识的过程。Gruble和Walker认为生产业是经济活动中的中间投入要素,其应该被用来生产可以被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商品,而不是直接被消费者所消费,其消费对象应该是工业生产部门,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消费品的生产过程。Noyell和Stanback强调生产业应该是一种中间投入而并非最后的产出。Daniels认为服务业应该被区分为消费业和生产业,如果其中某种类型服务业的产品作为某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然后再被消费者所消耗,那么该类型服务业就是生产业。

(二)生产业的分类

对于生产业的分类,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服务业活动很复杂,而且存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生产业的分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国商务部:商业及专门技术(如电脑、工程、法律、广告、会计等)、教育、金融、保险、电子传讯。

英国标准产业分类:金融、保险、不动产、商业服务、法律服务、会员组织、其他专业服务。

香港贸易发展局: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Niles(1990):金融、保险、运输、大众传播、会计、研究开发、资产服务业。

段杰、阎小培(200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

三、新疆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疆生产业发展状况的横向分析

2011年新疆的 GDP总值达到66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0%(扣除物价水平后)。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139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2259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24512亿元,分别占GDP总值的172%、488%和340%;生产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364%,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143%。2011年新疆的总就业人数为953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4639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490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34039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866%、1563%和3571%,而生产业就业人数和非生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 273%和3298%。

由以上数据可见,目前新疆生产业在总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生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也较低。据统计,生产业中的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新疆GDP的贡献也较小,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对新疆的就业贡献很小,这种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业的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占比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生产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新疆和全国比较,新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都要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新疆的生产业发展滞后。

由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新疆来看,在生产业中,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以及金融业。新疆和全国比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新疆生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新疆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纵向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新疆生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下的变动特点,有必要对历年来新疆生产业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纵向分析。对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变动情况作出分析(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1995―2011年间新疆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金融保险业的产值增加较快,但增加幅度存在着显著差别。在最初时期,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在总量上占据最重要地位,2011年的总量是1995年的5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代表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的曲线一直都比较陡峭,说明年增长率较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保险业的总量一直落后于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但在2010年发生逆转,其产值超过了交通运输和邮政仓储业,代表金融保险业的曲线在初期比较平缓,表明在这段时期金融保险业发展缓慢,增长率较低,但在后期曲线变得陡峭,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新疆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间接贡献表现为金融业可以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说,1995―2011年不管从总量还是从年增长率来看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总量上明显低于其他两个行业,曲线非常平缓,说明科研投入不足,年增长率过低,这些都制约了新疆生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从图2可以看出,1995―2011年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在前期略有上升之外,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增长,虽然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金融保险业在这17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说明在最初的几年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速度慢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保险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科研与地质勘查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平稳,说明新疆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将进一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也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具备知识密集型特点的生产业是其中增长效率最快的产业,这是因为生产业不仅仅直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生产业通过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入间接地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新疆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新疆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大产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生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实现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完善生产业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生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效地引导和管理生产业的发展。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建立并发挥相关的专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生产业的市场秩序,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便于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沟通,建立成熟的专业服务体系。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吸引人才力度

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密集型,因此生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目前新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大大制约了新疆的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新疆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制定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为新疆发展生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3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生产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它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实现新疆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新疆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徐显峰,刘军,刘晓博都市生产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J]宏观经济研究,2012(3)

[2]胡晓鹏生产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J]企业经济,2008(9)

[3]赵成柏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4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38-02

一、“西咸新区”简介

西咸新区的出现,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把西安市建立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①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以“集约、集群、集成,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临空产业、仓储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发展、科技文化创新驱动,资源同城利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突出特征的国际大都市核心城区作为发展目标。②西咸新区由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沣东新城五大组团构成。

二、“西咸新区”休闲产业发展状况

对休闲产业的研究起源于西方,1990年,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有闲阶级”一词,并将其作为经济因素之一进行研究,从而引起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现在,“休闲产业经济学”已经是西方学界重要的学科之一。我国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谈及原因,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观念转变、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因此引起了学界的大量关注。而对“休闲产业”的概念,学界中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借鉴卿前龙、胡跃红在《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一文中对休闲产业的定义: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行业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中。具体来说,休闲物品业大致包括休闲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休闲食品加工业、用品(具)制造业、建筑业。休闲服务行业大致包括休闲旅游业、健身和美容休闲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业、餐饮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其中,休闲服产业的主体是休闲服务业。

笔者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认为西咸新区的休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健康产业集群崛起

健康产业集群崛起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多次举办关于“健康生活”的大赛。2016年11月21日,国务院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开幕会致辞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西咸新区在2016年10月16日到12月17日举办了以“创新科技点亮生活”为主题的“大西安健康生活”创新、创业大赛,可谓恰逢其时,这一大赛引起了大众积极参与和广泛的关注。这样的比赛,西咸新区还举办了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其二是纷纷成立健身项目,如西咸新区的“国际自行车运动文化休闲”、秦汉新城的“体育馆“、秦汉新城的“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等项目都已落地,这些项目对推广全面健身理念和提高健身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其三是健康产业城的兴起,如“第四军医大学医教园综合园区”的建设中医医院、养老机构、植物园等关于传统医学的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在与多家医疗企业如中实集团进行洽谈,希望能达成合作建立更多的医疗园区,以打造以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健康消费品、健康服务等为内容支持的健康产业城。

(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西咸新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开发丝绸文化。例如,2015年8月开园的“茯茶镇”,是泾河新城以“茯茶”文化为主题打造的,这是一座极具民俗特色的关中产业小镇,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丝路茯茶文化,掀起了民俗旅游的新热潮。此外,泾河新城2016年5月27日开园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乐华城・88℃”温泉乐园,为西咸新区的旅游业添加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弥补了陕西省体验式大型旅游业的空白,增强了文化旅游的高度,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三)都市休闲农业

如今秦汉新城的“都市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2014年上半年开业的张裕瑞纳酒庄,极具欧式风情,在生产高品质葡萄酒的同时,还可以让游客观赏游览现代田园的自然风光,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环境的双重效益;又如,西部芳香园,此园占地近1 300亩,种植的各类花卉、植物如薰衣草、玫瑰等等、芳香沁人,美不偈眨不仅可以供游客观赏,还可以从里面提取精华制作各类护肤品、药材、食材,如薰衣草精油、玫瑰精油、罗勒、香茅等等,已发展成为将生态、生活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再如各类农庄的出现,游客可以在都市农庄里摘取新鲜的瓜果蔬菜,在大秦农庄体验农家风味,在桃源居放松自我,在国际农庄体验国际范儿……这一个又一个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独具特色,仿佛一幅幅缤纷多彩的田园都市画被展开了。

都市农业是集商贸、文化、农业、居住、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可以说它还是朝阳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秦汉新城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让都市充满田园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重视休闲服务业

在西咸新区的五大组团中,休闲服务业发展较好的是泾河新城。休闲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活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泾河新城创新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泾河新城用“以商招商”的模式,让很多国外商品运营店在此落地,如义乌名品交易店、折扣店、韩国馆、免税店等等,这是一种成功运行起来的模式。2011―2015年,泾河新城的生活性休闲服务也从无到有,渐成气候,还在向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两更”目标前进。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西咸新区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西咸新区,积极探索休闲产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因此,笔者将在下文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做些许论述。

三、西咸新区休闲产业创新模式探索

(一)提高集群程度,发挥集群效应

虽然西咸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但是还不够,还应发挥优势、弥补劣势。除了“健康产业”充分发挥了集群优势以外,其他三种产业的集群程度都不够,要在重点发展某一板块的同时,搭建产业链,建立覆盖全产业的产业体系。在这些产业集群建立之后,才会吸引更多的投资额,投资额多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年产值。

(二)全面发展休闲产业

上文对休闲产业的定义中提到,休闲产业包括很多种,虽然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来重点发展不同的领域,西咸新区也做到了这一点,但笔者认为,西咸新区还有很多休闲产业的领域没有深度开发,应突出重点平衡发展。比如美食,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和咸阳之间,众所周知,西安美食、咸阳美食数不胜数,如果能将这些美食“复制”过来,甚至对其进行深加工,做成特产,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有美食相伴,这会是一种更美好的体验。

(三)开拓国际市场

西咸新区在立足全国和本地发展的同时,还应走向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建设一批一流的健康、科技、医疗等产业园区,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用技术提高产值;在引入国内商家的同时引进国外品牌商家,开拓经营广度和经营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激活在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对生活的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仍然有部分民众不知道有哪些休闲方式和地方的情况,他们对休闲生活的了解不全面,这是一部分未被充分挖掘的市场潜力。因此,休闲产业中宣传部门应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广度,尽量涉及到更多的区域,激活这部分市场需求,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五)建立休闲产业品牌

休闲产业对整个产业的环境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有完成生产的基础条件就行了。休闲产业的难点是打造知名品牌,从而发挥品牌效应。品牌对产品营销的作用不言自明。西咸新区虽然有了“乐华欢乐世界”、“茯茶镇”、“汉唐帝陵“等体现地域文化的旅游项目,但还没形成独立的品牌,其他领域如休闲农业、服务业、健康业等也没有独立的品牌。笔者建议,可以设计独特的LOGO和宣传标语,让人们听过一次、见过一次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转瞬即忘,从而口口相传,发挥品牌效应。

结语

本文首先对西咸新区做了简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咸新区休闲产业的发展概况,主要是休闲健康产业、休闲旅游业、休闲农业、休闲服务业等四方面,在肯定这几方面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创新办法,希望能够给西咸新区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发展休闲产业既是西咸新区的挑战,也是机遇,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西咸新区应该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 卿前龙,胡跃红.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6,(4):41-42.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5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分析、质量问题分析、化学分析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不足以及多方合作的实现问题但这种合作机制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形成的.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积极介入.为企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提供公共产品.进而引导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创新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集群发生质的能力跃迁.实现逐步升级。

湖北省的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主要就是汽车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特点决定了集群协同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对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而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缺陷则正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集群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上.通过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投入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集群企业搭建合作创新的实现机制.提升集群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所要解决的除了为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开的经营和法律环境、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以及通过一定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要素的投入外.针对汽车产业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在如何提升集群协同效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制造这个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弹性、在进货和产品定价方面进行合作提高市场势力: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参与设计、合作进行集群共性技术开发等这种协同表现在行动上的协同、资源上的共享和文化上的互信。

与集成化和区域紧密合作相对应的是零部件生产交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于通用性强的零部件.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加强合作建立零部件采购网站.共同建立网站可减少开发经费.系统一体化能大幅度降低订购成本。

集群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制造和产品开发方面.更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行业技术路径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上.集群必须具有合作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能力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集群而言.由于进行构架创新比进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行性。因此.针对现有动力模式.可以从提高汽车技术性能方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使集群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电子控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技术、轻型材料、安全报警技术、信息显示技术、汽车通信技术等。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废车回收利用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集群也可以集合区域经济的力量.合作开发针对新动力形式的共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控制未来的市场方向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动力的相关技术。

但由于共性技术开发的高风险、公共产品特征和系统创新特征.单个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开发.共性技术的供应只有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但针对共性技术.合作是难以通过市场利益自动达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共性技术的供应有美国式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和日韩式的政府主导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确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是竞争前技术.而不是产品阶段的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性、共性基础、耗资巨大、需要不同利益主体联合攻关);设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单位进行统一协调:政府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支持项目的早期开发。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这样对规模和技术依赖都很大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使集群形成协同能力共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弹性以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不仅要具有技术优势.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市场优势.否则集群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或价值链治理者——核心集群的廉价利用的正外部性产品.集群的先动行为也很容易成为触发市场释放各种风险的不明智行为。对这类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解决的就是弥补高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市场势力较弱小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建立创新技术的市场信誉和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应围绕营造技术商品的综合价值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采取合作的方式提高研发速度和降低风险。通常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风险投资、联合技术开发和外购。合作风险投资一般是介于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公司通过人股、给小公司提供资本或者提供营销渠道的形式使小公司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对于大公司而言.合作风险投资可以使公司获取外部的技术来源.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速度;对于小公司,这种合作可以为自己带来急需的风险资本和营销能力联合技术开发是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特指两个或三个公司在一定时间里联合起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的收益也被合作伙伴所有外购则是指公司把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营销通过外部契约导人.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通过在行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技术产品、更新技术模式.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与现有市场网络进行捆绑销售和实施信息共享当企业打算向市场推出一种新技术产品时.如果企业能够和市场覆盖面广的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进行捆绑.其新产品就能够利用这种有形的网络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源快速实现产品覆盖.而最终成为主导技术模式和行业标准微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种捆绑销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信息共享是指合作双方共享互利的商业信息来实施技术产品的营销航空公司、银行网络和通讯网络都是具有巨大网络资源的合作对象。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6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共产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分析、质量问题分析、化学分析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不足以及多方合作的实现问题但这种合作机制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形成的.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积极介入.为企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提供公共产品.进而引导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创新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集群发生质的能力跃迁.实现逐步升级。湖北省的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主要就是汽车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特点决定了集群协同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对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而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缺陷则正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集群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上.通过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投入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集群企业搭建合作创新的实现机制.提升集群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所要解决的除了为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开的经营和法律环境、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以及通过一定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要素的投入外.针对汽车产业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在如何提升集群协同效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制造这个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弹性、在进货和产品定价方面进行合作提高市场势力: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参与设计、合作进行集群共性技术开发等这种协同表现在行动上的协同、资源上的共享和文化上的互信。

与集成化和区域紧密合作相对应的是零部件生产交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于通用性强的零部件.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加强合作建立零部件采购网站.共同建立网站可减少开发经费.系统一体化能大幅度降低订购成本。

集群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制造和产品开发方面.更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行业技术路径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上.集群必须具有合作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能力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集群而言.由于进行构架创新比进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行性。因此.针对现有动力模式.可以从提高汽车技术性能方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使集群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电子控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技术、轻型材料、安全报警技术、信息显示技术、汽车通信技术等。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废车回收利用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集群也可以集合区域经济的力量.合作开发针对新动力形式的共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控制未来的市场方向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动力的相关技术。

但由于共性技术开发的高风险、公共产品特征和系统创新特征.单个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开发.共性技术的供应只有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但针对共性技术.合作是难以通过市场利益自动达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共性技术的供应有美国式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和日韩式的政府主导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确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是竞争前技术.而不是产品阶段的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性、共性基础、耗资巨大、需要不同利益主体联合攻关);设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单位进行统一协调:政府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支持项目的早期开发。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这样对规模和技术依赖都很大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使集群形成协同能力共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弹性以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不仅要具有技术优势.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市场优势.否则集群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或价值链治理者——核心集群的廉价利用的正外部性产品.集群的先动行为也很容易成为触发市场释放各种风险的不明智行为。对这类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解决的就是弥补高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市场势力较弱小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建立创新技术的市场信誉和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应围绕营造技术商品的综合价值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采取合作的方式提高研发速度和降低风险。通常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风险投资、联合技术开发和外购。合作风险投资一般是介于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公司通过人股、给小公司提供资本或者提供营销渠道的形式使小公司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对于大公司而言.合作风险投资可以使公司获取外部的技术来源.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速度;对于小公司,这种合作可以为自己带来急需的风险资本和营销能力联合技术开发是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特指两个或三个公司在一定时间里联合起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的收益也被合作伙伴所有外购则是指公司把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营销通过外部契约导人.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通过在行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技术产品、更新技术模式.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与现有市场网络进行捆绑销售和实施信息共享当企业打算向市场推出一种新技术产品时.如果企业能够和市场覆盖面广的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进行捆绑.其新产品就能够利用这种有形的网络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源快速实现产品覆盖.而最终成为主导技术模式和行业标准微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种捆绑销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信息共享是指合作双方共享互利的商业信息来实施技术产品的营销航空公司、银行网络和通讯网络都是具有巨大网络资源的合作对象。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7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26-05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是基于高新技术,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与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虽然其开发难度较大,但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国内对于该产业的分类主要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三大类,而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4年选用科技研发(R&D)总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三个指标将高新技术产业分为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以及医药品制造业这四大类和其他若干小类,这种分法也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接受。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培育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企业与企业家,推进了新兴经济的发展。1988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杰出成就,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从当年的新生产业成为当今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从1991年至2012年9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114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也逐渐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整体发展关系,一方面,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势必会增加固定资本投入额度,改善人们的收入状况,因此会使得消费观念得到改变,人们对于高科技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也能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便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而快速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改善当下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6.46%,2013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1 899.1亿元,竟占到全省总产值的87.72%,R&D的内部经费支出也从2000年的33.15亿元一路跃至2013年的891.16亿元。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2013年国内R&D经费支出为11 84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8%,江苏的R&D的内外部经费支出之和虽然达到了923.19亿元,但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6%,说明江苏省对于科技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还有所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外溢效应还不明显,因而对于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还有不少上升的空间。

一、研究现状

过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但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增长理论不再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性,而认为经济增长由经济系统内在决定[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源泉,其强大的驱动力来自于R&D(Romer 1986,Lucas 1988)。D.Oh和I.Masser[2](1995)通过对英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的相关情况研究分析,论证了高技术中心(High-tech Centre,HTC)在区域经济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对于不同地区而言,HTC的作用存在差异。Josep-Maria Arauzo-Carod[3](2009)通过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制造业数据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程度与当地新企业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Keneth L.Kraemer与Sanjeev Dewan [4] (2000)单独对IT行业进行研究,通过对36个国家1985―199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论证不同国家IT业投资额与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IT行业的投资额对GDP增长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发达国家。C?rvers F.,Meriküll J[5](2007)通过对2000―2004年25个欧洲国家的工业与技术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工业结构中的占比将直接影响相关技术工人的就业结构。Brunton和Coll[6](2005)对新西兰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学校教学中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认为政府应该重视学校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增加国内高技术人才在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而国内学者方面,钟鸣长、沈能[7](2006)运用菲德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反之则不然。刘文萍、田巧娣[8](2011)同样采用菲德模型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的技术外溢程度,得出结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的拉动存在负效应。孟伟[9](2008)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证明了R&D经费与GDP总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李萍[10](2006)通过比较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出口额与省内生产总值、出口额,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L的强大的促进作用。余甫功、欧阳建国[11](2007)基于两部门模型的省际Panel Data实证分析得出,高技术产业产出会影响整个工业的增长。尹小玲、夏宏奎[12](2011)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外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途径和经验,找到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二、数据来源及检验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相关学者对菲德模型的实际运用,将选取如下变量为接下来的数据分析及模型构建所使用,所用软件为Eviews8.0,所有数据皆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2―2013年(2014年数据暂未获得):生产总值(Y,单位: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G,单位:亿元)、全年固定资本投资额(K,单位:亿元),全年从业人员数(L,单位:万人)。

(一)ADF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出现“伪回归”现象,经常使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进行检验,考虑到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间线性关系不强,于是对二者取对数处理,方便分析。分析方法选择加入趋势项与常数项,SIC最大滞后数为默认的2,对于Y和G的检验指标(如表1所示),括号内为相应的P值。

通过比较各变量ADF检验值的P值,可以发现lnY与lnG都是不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后,两者都在5%显著性水平下表现平稳,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初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总量是否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二者的因果关系。由于在这里主要讨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状况与经济整体的增长状况,所以选取的变量为两者每年的增长额,即Y与G,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当滞后长度为1时,5%显著性水平下,P值为0.2490的假设不应被拒绝;而在滞后长度为2时,5%显著性水平下,两种假设均被拒绝。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在长期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互为格兰杰因,也就是两者对彼此都有一定的直接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基于菲德模型

(一)模型介绍及构建

菲德模型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菲德(Feder Gershon)在1983年提出[13],最早用于估计出口部门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核心思想是将一个社会分成两大部门,研究其中一个部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于其他非该部门经济的外溢扩散效应,基于该观点,构建如下模型。

根据菲德模型的原理,将江苏省整体经济分为两大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非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G与N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与非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于是有总产出Y=G+N,g与n为两者的产出函数,自变量分别为高新技术部门的资本投入K1与劳动投入L1,非高新技术部门的资本投入K2与劳动投入L2以及高新技术部门对非高新技术部门的外溢作用G,K与L为全社会的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其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分别以固定资本投入额与就业人数代替。

模型假定不同部门对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不同的,表示如下:

==1+δ

δ的取值区间为全实数域,当δ>0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非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当δ=0时,说明两种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同;当δ

上述方程中,表示江苏省总产值增长率,表示江苏省固定资本投入增长额占总产值的比重,表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率,表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值占总产出值的比重。+n'G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全部贡献,其包含两个部分,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对非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影响。-θ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θ表示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方程(1)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程(2)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非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作用。这里我们令:

(三)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看,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是0.65和0.67,相应的F统计量的P值分别为0.0479和0.1053,模型总体拟合程度较好,方程的所有参数估计值均为正,符合客观事实。方程(3)除参数A外,其余参数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而方程(4)的各参数均未能通过t检验,但这并不表示就应该接受方程个参数为0的假设,考虑到方程总体的F值与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其他产业还是有一定的外溢效应,但是作用并不明显。

C1值为0.400049,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产值每增长1个单位,总产值就有0.400049个单位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经济整体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θ的值为0.08406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没增加一单位产值,就有0.084063个单位的产值外溢到其他部门中,该数值过小说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外溢效应暂未明显体现出来;根据θ的值可以算出δ的值为0.516751,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非高新技术产业对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结语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江苏省的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尽管2013年该产业的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80%,但是由于其外溢作用也不明显。因此,其他产业未能很好地收到高新技术带来的外溢扩散影响的好处,从而整体经济也没能实现更高速的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结合江苏省状况,对于江苏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吸引外商投资,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FDI(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14],而FDI在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同时,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变化间有着长期均衡关系[15],以及背靠内陆,面向大洋,碛屑佳的地缘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优势,一方面创造出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发挥外资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强大的港口通商优势,出口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相关行业的国际交流,提高自身国际知名度,对于本国的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第二,改革教育制度,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从业人员的培养不一定非要等到本科、硕士阶段,可以在大专,甚至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因此,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应该不是放在孩子们的升学率上,而是他们的专业化培养上。越早地培养出具备熟练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就能越快地将其投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将他们输送到更加与其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去,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专业优势,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进度与生产效率。

第三,发挥优势产业的先锋带头作用,号召企业走创新道路。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知,高新技术产业的外溢效应在江苏省并不明显,这说明除了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外,各个行业之间对于高新技术的学习与交流的联系不够紧密。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扶持已经或是可以进行高新科研的企业,同时也要积极引导非高新技术产业迈向新路子,加强创新,不断与其他企业相互交流、学习,发挥好协同创新作用,提高企业自身创新实力,在竞争中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研发出更多更好并能满足广大消费群体需要的优质产品。

由于自主研发、协同创新与外资引进这三种模式对技术导向和技术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政府应该不断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对于外资要营造良好环境以便吸引其投资,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应该好好运用“看得见的手”,在合适的时机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转型,为高新技术的开发建好温床,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壁垒,奖励拥有创新产品的个人与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和高等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津.高技术产业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4,(8):14-17.

[2] D.Oh,I.Masser.High-tech Centr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Some Case Studies in the UK,Germany,Japan and Korea[J].Technological Chang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ce Advances in Spatial Science,1995:295-333.

[3] Arauzo-Carod J.Location determinants of high-tech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a preliminary analysis[J].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 source Sciences,2009,(1):23-29.

[4] Dewan S.,Kraelner K.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ountry level data[J].Management Science,2000,(4): 624-643.

[5] C?rvers F.,Meriküll J.Occupational structures across 25 EU countries: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 old and new EU countries[J].Economic Change & Restructuring,2007,(4):327-359.

[6] Brunton,Coll.Enhanc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by Forming Links with Industry:A New Zealand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5,(1):141-166.

[7] 钟鸣长,沈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菲德模型的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6,(7):212-214.

[8] 刘文萍,田巧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技术外溢”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4):117-119.

[9] 孟伟.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8,(1):140-142.

[10] 李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广东经济增长[J].特区经济,2006,(12):24-25.

[11] 余甫功,欧阳建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35-43.

[12] 尹小玲,夏宏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途径及其对江苏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1,(5):283-284.

[13] Feder G.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

[14] 何建莹,李晓钟.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1).

[15] 朱燕.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8-41.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8

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YJ057)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404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李俊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及融资困境的实证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1日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长时期的雾霾天气,对传统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发出强烈警告信号。河北省加速产业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显得刻不容缓。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北省解决面临严重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状况主要是从主营业务收入、盈利情况及发展速度在全国的比较状况,已获得在全国范围内的相对和绝对的发展情况比较。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累计648.95亿元,同期增长23.32%,与全国平均水平(23.14%)相当,但是远低于中部地区的45.85%和西部地区的56.67%,增速最快的是重庆地区,高达124.3%。同时,从总量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收入最高的数广东省,其次为江苏省,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远远低于东部的4,174.968亿元,而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5.905亿元和中部地区的693.6325亿元。

可见,虽然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具有一定基础,但是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论是总体营业收入还是发展速度,在全国的水平仅仅是中等偏下。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在东部兄弟省份中排名靠后,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状况。2011年1~8月份,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总额42.69亿元,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3947亿元和东部平均水平的182.7864亿元,而且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7.4913亿元。,比中部省份吉林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的利润总额都要低。整体收益情况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河北省的经济大省地位不一致、不协调。另外,从利润增速来看,西部的宁夏和内蒙古发展迅猛,增速分别达到134.5%和149.49%,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而河北省的利润总额增速为-14.4%,在全国利润总额增速中排倒数第三。

从上述全国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较快,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也低于中部地区的盈利水平,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和盈利状况不理想。从利润额增速来看,形势更是严峻,说明2011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不仅没有取得巨大发展,而且盈利状况处于恶化的处境。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情况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了解其整体发展状况,也要分析各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结构,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状况。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具有较好基础的有625家企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是各产业之最,分别为1,312.05亿元、131.33亿元和1,368.03亿元;基础较弱的航天航空产业仅有3家企业,利润总额为1.01亿元,产业规模较小。从企业效益看,新能源产业和生物技术医药产业效益较好,利润率分别为16.6%和11.47%;而航天航空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效率较低,利润率分别为7.9%和8.43%。另外,从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可以看出新能源和航天航空产业企业规模较大,因为每个企业总产值均值超过4亿元,远高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上可以看出,河北省先进制造业虽然企业数量多,产值高,但是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之间有一定差距。新能源产业不仅利润率最高,而且还有英利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另外,生物医药产业不管从产值还是从利润率,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后,航天航空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虽然企业数量少,但是各企业起点高,实力较强。2010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分行业的利润率均高于河北省各行业平均利润率6.77%。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现状

出于数据可得性和样本的代表性,对于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现状选取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来替代。根据万德数据库平安证券指数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选取其中的河北省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收入河北省的上市公司,故在此不做分析。综合已有研究,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和流通比例分别代表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水平。下面分别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博深工具;新能源产业的风帆股份和天威保变;新材料产业的同方国芯及生物医药产业的以岭药业和威远生物。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博深工具总资产从2011年末期的108,737.6万元增长到2013年中期的121,092.8万元,而负债由2011年末期的27,780.26万元增长到41,566.57万元,增速远超总资产增速。这从资产负债率也可以看出,由2011年末期的25.548%增长为34.3262%。从总体看,博深工具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作为总资产十多亿元的中型上市公司,在2011年到2013年经济较大波动时,增加了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其中信贷融资为13,786.31万元,股权融资大约是7,038.53万元。在经济下滑时(其股价由2011年17元左右下降到2013年的7元左右),即使作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信贷融资为主。

(二)新能源产业。风帆股份和天威保变分别于2004年和2001年上市,上市时间较早,属于比较成熟型企业。风帆股份总资产由2011年末期到2013年中期增加了2亿多元。同时,风帆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从63.4964%下降到62.8726%,新发行7,083.53万股,43,807.45万元,表明风帆股份的信贷融资规模下降而增加了股权融资。

天威保变从2011年末期到2013年中期总资产则减少了近3亿元,而负债增加了近一个亿,从而使得资产负债率从0.564564%增长到68.0161%。可以看出,天威保变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利于企业稳健经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国有大型上市企业通过信贷融资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股权融资则没有变化,说明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和股价下跌的情况下,通过增发股票等形式进行股权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三)新材料产业。2005年上市的同方国芯属于中小板块,属于新兴发展公司。同方国芯的总资产从2011年末期的51,545.56万元猛增至281,981.6万元,增长了5倍多。负债从5,145.78万元增加至62,982.23万元,资产负债率从2011年末期的9.983%增长至22.3356%,说明企业信贷融资较易,信贷融资规模迅速上升。同时,股权融资也迅速增加,股权融资规模约16亿元,企业融资更多是通过股权融资来完成筹资。流通比例逐渐下降说明新增股份发行不是公开发行的完全流通股份,而是定向发行给特定自然人和法人机构。

(四)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第一批上市企业,威远生化的总资产和负债从2011年末期到2013年中期分别增长了5.1倍和6.55倍,资产负债率升到62.2523%,信贷融资规模急剧增长。从股权融资看,定向增发61,020.04万股,融资67亿元,但是股票买入者大多是关联交易,所以不能看作是典型股权融资,而是内源融资。

2011年上市的以岭药业的总资产在逐渐增加,而负债在减少,所以资产负债率从12.3958%下降到9.3535%。信贷融资规模在下降,信贷融资难度在增加。作为新兴民营企业的代表,信贷融资的支持作用也不显著。股权融资大约增加1,138.4万股,约1.5亿元。股权融资对企业发展支持远高于信贷融资。

四、结论

(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而比较优势不足。河北省战略性产业相对于一般传统产业,表现出明显发展优势。2010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分行业的利润率均高于河北省各行业平均利润率6.77%。然而,整体水平不但达不到东部水平,而且比中部很多省份还要差,处于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发展各具特点。河北省先进制造业虽然企业数量多,产值高,但是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之间有一定差距。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不仅利润率最高,而且还有英利新能源、新奥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另外,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不管从产值还是从利润率,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最后,河北省航天航空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虽然企业数量少,但是各企业起点高,实力较强。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困难,金融支持不足。选取样本虽然都是来自产业优秀企业的代表,但融资现状仍然不乐观。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大多是以定向增发的形式(风帆股份、以岭药业和威远生化),有的甚至没有股权融资(天威保变)。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较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博深工具和同方国芯均低于30%资产负债率)。大规模国有企业(风帆股份、天威保变)即使资产负债率较高,仍较容易获得信贷资金,存在一定所有制歧视。

另外,上市公司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较早和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其面临的融资状况就更加严峻和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9

2016年两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服务业开始逐渐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业消费开始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兵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0年至2015年提高不到10.0%,涨幅较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中并不处于领先方阵,要加快发展兵团服务业,必须了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发展状况,提高服务业在在兵团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兵团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因此研究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发展状况就显得愈发重要。

一、服务业含义

在我国国民经济实际工作中,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服务业分类标准,与兵团实际相结合将服务业分为两类,即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则全部划分为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之中。

二、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时间发展状况分析

1、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总体增长状况。文章将服务业增加值界定为连续两年服务业产值的差,本文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描述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图1服务业总体增长状况从图1可以看出,1990-200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增长缓慢,均处于10.00%以下,2003年之后增长迅速,高达30%以上,原因是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兵团各级按照兵团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兵团经济工作表彰大会的部署,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状况。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可以用就业人数来衡量,为了清晰得看出兵团就业人员的增长状况,将第一、二产业、服务业1990-2014年就业人员比重绘制在一张图中,如图2所示。图2服务业就业状况从图2可以看出,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随时间不断增长,说明兵团就业人口逐步从以务农转变为从事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18.29%提高至2014年41.03%,25年间增加了2倍多,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服务业就业状况稳中有升。

三、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空间发展状况分析

1、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各师服务业竞争性分析。本文采用区位商来反映兵团十四个师服务业发展竞争程度。区位商也称为地方专业化指数,实际上,它和区位基尼系数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区位商更强调从地区的调度着眼。区位商主要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公式为LQ=(YaiYa)/(YiY),其中Yai为兵团各师服务业就业人数,Ya为兵团三个产业就业人数,Yi为新疆服务业就业人数,Y为新疆三产业就业人数。LQ>1表明该师是在兵团服务业发展较好集聚区,在新疆服务业处于优势,竞争力较强;反之,越小于1,集聚特征越不明显,在新疆服务业处于劣势,竞争力较弱。兵团十四个师在1990-2014年原始数据连续完整,采集《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可计算出兵团服务业区位熵值(其中波动不大的年份略去),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兵团服务业集聚变化特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2年,各师服务业聚集程度呈下降趋势,第二阶段:2003-2014年,各师服务业呈上升趋势,尤其以第八师为代表上升趋势大,其他各师也出现区位商明显增大变化,说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加大。,本文研究的兵团十四个师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十四个师在新疆的服务业发展均处于劣势,竞争力较弱,主要原因是因为兵团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工业为辅,服务业缓慢发展。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年,按照兵团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兵团经济工作表彰大会的部署,逐渐将发展中心转移到服务业,兵团服务业开始呈现经济总量增加、企业规模扩大、领域拓宽、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2、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各师服务业综合发展聚类分析。本文选取1990-2014年兵团十四个师服务业年末就业人数做聚类分析,如图3所示。通过DPS9.50数据处理完成图3,距离70000的前提下,将兵团十四个师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一、二、三、四、六、七师,均值为23333。第二类是第五、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师和建工师,均值为7827。第三类是第八师,均值为83721。第一类聚类水平中等,第二类聚类水平最低,第三类聚类水平最高。根据各师地理位置,南疆区域第一、二、三师就业人数居于中等水平。南疆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南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坚持就业第一,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等,使得南疆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推动南疆服务业快速发展;第十四师地理位置偏远,枣农业处于领先地位,服务业就业人数少。北疆区域第四、六、七师就业人数居于中等水平,地理位置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充分发挥良好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高,靠近中心城市,绿洲面积较大,新型城镇化基础建设较好;第五、九、十师居于较低水平建师均晚,且主要以农业为主,服务从业人数少;建工师和第十二师虽建师早,但主要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东疆第十三师处于较低水平,以少数民族为主,其农业发展仍占绝对优势,农业人口比重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缓慢,导致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整体协同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第三类第八师地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师最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展水平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兵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整体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兵团经济发展缓慢,服务业起步晚,政府在兵团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中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化为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为辅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服务业,转变人口生产方式,增加优惠政策,增加服务业就业人数,促进兵团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兵团经济可持续增长。

作者:底阳阳 张鹏程 单位:1.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产业发展状况例10

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现状以及其主要特征

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对其先进的科研成果的复制,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超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先进差距的逐步缩小,其经济增长就会进入常态时期,即其潜在的增长率会不断下滑至不高于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平。同志阐述了我国当前经济的新常态,明确表示要从速度、结构和动力这三个方面来改变我国的经济形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时期是理所当然的。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根据我国2015 年1 月20 日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大陆2014 年经济年增长率为7. 4%,这是24 年来的新低。这个数据表明,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运行。第二,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主要体现在需求主体为消费需求,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同时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得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和优化。第三,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四,不确定风险显性化。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一些不确定风险,比如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的风险逐渐被注意到。

3. 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发展所提供的机遇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到来之前,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来吸引居民,并且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居民的借贷需求大,存款利率低,营业收入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新常态时期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同样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时期下是如何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 1 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机制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向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优化信贷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市场化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信贷服务水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下,因为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利率市场的基本完成,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促进了商业银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益。

3. 2 有助于降低负债比率,调整负债结构

要优化融资结构,使其债务融资资本化,社会融资股权化,在这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趋势下,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居民对于借贷需求降低的同时,也降低了负债比率,从而使其负债结构更加完善了。

3. 3 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的改革

商业银行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到来之前,商业银行营业收益高,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不会有危机意识,也就不会对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商业银行要提高其收益就不得不完善其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并且不断根据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而进行改革。

4. 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

虽然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相对来说,面临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实在经营状况方面。

4. 1 不良贷款上升、盈利增速下降

所谓不良贷款,就是指违约的贷款,即借债人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或者是借债人的还款能力明显出现问题,这几种情况下的贷款都称为不良贷款。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确定还债人不会返还借款时,要从银行利润中进行注销,这也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盈利的增速下降。另外,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双面夹击下,人们的借贷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而且因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造成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难以维持经营,从而逐渐被市场淘汰,以至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难以完全回收,大大的增加了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

4. 2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居民对于存款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方式,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就会对商业银行的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威胁。而且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居民的存贷,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不但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还增加了其经营风险。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占据了金融市场,这使得原本依靠商业银行借贷的小微型企业转向了新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面对这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带来了挑战和影响。

5. 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影响的对策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既要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又要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良好发展,我们要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5. 1 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所谓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就是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谨慎经营,持续稳健的发展策略。虽然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就是盈利,但是在其盈利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也就是说在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良的情况下,要以守住风险底线,创新转型发展为主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中还要包括对不良资产的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以及优化管理、服务和业务流程。在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方面,对于借贷人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以此来降低不良资产的发生率,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如何优化管理、服务和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金融等非商业银行机构进行合作,并且更多的研发相关的新产品,加强对业务流程等的管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

5. 2 加强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居民的存贷是当前银行负债最主要的来源,但是经济新常态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与之前相比降低了很多,所以要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就要加强对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扩大负债来源,重视整体的负债管理。一方面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时机。比如在选择发行金融债券等的时机时,应该是在利率较低的时段发行。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在境内发行债券,而应该将重点转向境外,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境外的资产利率相较于境内更低,人民币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都具有较低的走进价格,所以管理者要明确负债来源路径的单一化是商业银行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依靠借贷来维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整体负债来源的多元化,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利影响。

5. 3 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大局出发,优化资产质量

国家的一带一路是使商业银行在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发展机遇的政策。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要降低经济新常态对其经营状况的影响,就要紧跟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并且商业银行要从大局出发,支持大众创业,民众创新,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5. 4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