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写作灵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05 09:14:14

写作灵感论文

写作灵感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29-01

1 词汇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词汇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文写作中若是没有词汇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初中生处于十三四岁的年纪,所以并没有很丰富的词汇,在平时必须做好词汇的积累。例如有一次在写"关于大自然"的作文的时候,虽然大千世界是非常美丽多彩的,但是学生写起作文来却并不能将大自然的美写出来,主要是学生所积累的素材较少,例如"傍晚"一词,很多学生只会用"傍晚"这个词,其实还可以用"黄昏"、"向晚"等词。这便是对词语没有很丰富的积累。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1.1 鼓励学生周末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借书阅读,当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的了解一些词汇,也许有些词汇他们觉得很陌生,但多见过几次便会慢慢熟悉,这种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成效比较好,同时学生在看书籍文章的时候还可以了解许多其它的知识。

1.2 列举一个词,让学生去扩展,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夕阳"一词,还可以用"斜阳"、"落日"在表达,这种方法短期见效会比较快,但是对于学生整体水平提高见效却不大。

1.3 列举一个字,让学生自己组词和扩展,例如"望"这个字,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仰望"、"凝望"、"盼望"、"期望"等词。这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比较相似,两种方法可以放在一起使用。

2 学会深析题材

很多学生写作常常会被评论为写大意,那是因为对题材的分析不够深,不够透彻。对此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分析题材能力。先从简单的训练起,让学生写一件物体,例如苹果,"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让人看起来非常有食欲。"一件物体可以让学生慢慢写深,变得越来越具象。

对写物体写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对简单的小事件进行描写,主要描写事情的经过,让学生尽量把事情写详实。实事新闻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但是毕竟中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并不喜欢看新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部分新闻来让学生分析,例如,最近比较热的新闻"新交通规则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让学生来评论这间事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生深析题材。建议将分析实事新闻划分在描写小事件的训练里面,主要以描写小事件为主,其中夹杂着分析实事新闻。

利用生活来思考,例如,老师提出问题"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学生每天都会过马路,其中是否有闯红绿灯。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有感而发,加进自己的思想,所写出来的作文也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或者,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别人的想法,写出来的作文就不再那么"干涩",没有味道。

3 重视灵感

"灵感"是作文中经常提到的词。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有灵感则会写得非常快,非常好。若是没有灵感,则会写得很慢,并且比较差。灵感主要是能将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当学生有灵感时,能够超水平发挥,或者发挥自己90%的水平,如果没有没有灵感,则连自己正常水平都难以发挥。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某类作文写得很好,某些作文写得较差。找他们了解情况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对某些题目或主题会有灵感,某类主题没有灵感。还有许多同学反映在写作文的时候没有灵感,不写作文的时候灵感却经常灵机一动的出现。

培养学生的灵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入手。

3.1 随笔而记。灵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因此,必须随身携带纸和笔,一但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

3.2 开展讨论。可以选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对作文题目进行讨论,当学生和同学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每个人对题目都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往往能使自己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启发自己思考,使头脑一新,从而捕捉到灵感。

写作灵感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写作灵感论文例3

一、丰富积累,蕴育灵感

在现实生活中,灵感的产生或出现确实是非常迅速突然,以致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天才的一种灵机。而实际上灵感思维是通过学习、积累、酝酿、激发而突然产生的综合性效应。具体来说,知识经验是灵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存,使大脑经常处于蕴育灵感的氛围之中。

1.要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这是蕴育灵感的关键途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知识储备的竞赛,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灵感的光临和对创作者的眷顾就到什么程度。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累积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写作灵感的火花。

2.要努力积累知识,从阅读中寻找灵感。这是蕴育灵感的最佳途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苦读中培养出来的。我们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揣摩,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使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等深深地植于自己潜意识中,那么学生一到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读过的同类文章,极大地开拓了写作思路,激发了写作灵感。

二、巧思善想,引发灵感

写作灵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或行文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的启示,突然茅塞顿开而捕捉住的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它是人们在精力充沛、情绪高涨、钻研积累、长期探索、某种启示的条件下产生的。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进入写作的灵感状态,除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外,还必须想方设法给学生提生灵感的外部诱因。否则,即使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再多,也不会在思维中产生美丽的光环。

1.要善于开拓教材阵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语文课堂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具有经典性和范例性。文中那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都能让人启心智,长见识,诱发灵感。因此,教材是引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最好的媒介,是学生产生写作灵感最直接、最广泛的诱因。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培育学生的写作灵感,应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

2.要善于创设课文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灵感是一种激情的产物,谁将激情融入知识最多,谁就能有“顿悟”的灵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即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兴奋的状态,从而闪现灵感。

3.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方式,采取机智性措施激发灵感。在新课标学习中,教师要做一位智慧型的教师,突破传统思维,采取多样化的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灵感思维。另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偶然现象,包括学生的动作、口语表达、师生交流等,让它同你头脑中想着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不断进行理性的、逻辑的比较、沟通、类推,就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进而用这种灵感之火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智慧的心灵,使学生在终生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

三、积极实践,捕捉灵感

灵感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具有突发性,它往往是由外界事物触发的,也可由大脑内部思想闪光而激发,是一种突发现象;还具有奇异性,往往来无踪去无影,不能预期,难以寻觅。因此在考场作文中,有的学生会迅速把握灵感,思如泉涌,神魂摇曳,收到妙笔生花、机杼天成的效果;而有的学生则不能快速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抓耳挠腮,难以成篇。那么怎样才能在写作实践中有效地捕捉灵感呢?

1.培养写作兴趣,以积极有效的写作来催生灵感。培养学生灵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其写作兴趣,使其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写作的强大动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之必需,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就会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练就快速写作能力。

写作灵感论文例4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1、外界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陡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2、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周总理的诗,感情十分真挚,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周总理,你在哪里?芽》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写作灵感论文例5

【原刊期号】20055

【原刊页号】43~46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 者】王长才

【作者简介】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2

王长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瓦雷里认为,灵感对作者的作用远没有读者想像的大。诗歌写作需要作者的艰苦努力,仅凭灵感写不出杰作。瓦雷里将抽象思维重新引入诗歌写作中,突出诗人的自觉与主动性,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

【关 键 词】灵感/抽象思维/瓦雷里

【正 文】

保尔·瓦雷里(Paul Valéry, 1871-1945)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批评家,他的诗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象征主义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中国,瓦雷里诗学的研究至今尚未充分展开,其“纯诗”理论以外的诗学思想几乎被忽略。本文试图参照西方诗学史,以瓦雷里的言述为本,辨析瓦雷里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写作中的灵感与抽象思维”的真正含义。

“灵感”是西方诗学史上的老问题。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灵感同诗歌密不可分。诗被看作神灵的赐予,诗人唯有神灵凭附、陷入迷狂,才可传达神言、写出诗歌,因而《荷马史诗》里常有向缪斯祈求灵感的句子。后来的柏拉图把诗人的模仿贬为“影子的影子”,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但在《斐德若篇》中,他又将凭借灵感的诗人同爱智者同置于第一等的地位,认为如果没有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永远站在诗歌门外。单凭诗歌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诗人,充分肯定了灵感对诗歌写作的重要性。在基督教传统中,灵感被视为圣灵进入人的内心。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人”的地位的上升,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后,人们一般把灵感归为个人天才。通常人们认为,诗人写作只需将瞬间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没有灵感就没有诗,“诗歌是灵感的产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而瓦雷里坚决反对这种观念。

瓦雷里坚持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有天赋,也难以听凭灵感作用,不假思索地即兴创作。诗如果只是灵感的产物,就取消了诗人的主体作用,意味着诗人“降低为一种可怜的被动角色”[1] (p. 299)。诗人可以不理解他写下的东西,甚至可以用不懂的语言写作。这显然是荒唐的。他讥讽道:“灵感的观念包含着这些:不须任何代价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应有任何代价。还有这个:以自己所最不负责任的东西为自己的最大光荣。”[2] (p. 91)

瓦雷里指出,在诗歌写作中,灵感即使存在,也不一定都有效。它带给诗人的“那些从激动中喷发出来的表达方式只在偶然情况下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挟带着很多渣滓,包含着大量缺点”[1] (p. 342),甚至只对诗人本人有意义。而在瓦雷里看来,“只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这是文学中铁的法则”[1] (p. 300)。因而仅凭灵感不能构成一首好诗。他甚至有点负气地写道:“假如我要写作,我宁愿在完全有意识和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写乏力的东西,也绝不愿顺从忧虑而在不能自控的情形下写一部堪称最美的杰作。”[1] (p. 204)

与通常观念相反,瓦雷里认为,灵感与其说属于诗人,不如说属于读者。人们感到有灵感存在,恰恰因为诗人的辛苦劳作:“由于努力的痕迹,推敲、后悔、付出的大量时间、痛苦的日子和厌恶都已经过去,都被最终回到作品的精神所抹杀,所以某些只看到完美结果的人认为这个结果来自他们称之为灵感的一种奇迹。”[1] (p. 299)在瓦雷里看来,读者被作品的完美所打动,认为仅凭诗人的能力无法达到这种完美的境地,因而认为存在着“灵感”,并将之归于诗人。“实际上,灵感是读者慷慨地归功于他的诗人的:读者将在他身上发展起来的力量和优雅的超验价值赠送给我们。”[1] (p. 284)

瓦雷里进一步指出,读者之所以经常感到有灵感存在,是因为诗人长期劳动的结晶却在刹那间作用于读者。瓦雷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诗人的创作就如同将一大堆东西一部分一部分地搬到一座高塔上,而读者的阅读就如同这一大堆东西的瞬间落地。不管搬了多少时间、多少趟,落地只需几秒钟。读者在极短时间内领略诗人长期辛劳的结晶,必然会受到强烈的震动,并将这一奇迹归之于灵感:“……请注意哪怕写作一首很短的诗也可能用好几年时间,而这首诗对读者的影响却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在几分钟之内,读者受到的冲击却是诗人在长达几个月的寻找、期待、耐心和烦躁中积聚起来的发现、对照以及捕捉到的表达方式的结果。他归功于灵感之处远远多于灵感可以带给诗人的东西。”[1] (p. 302)瓦雷里甚至把唤起这种读者的“灵感”之感视为诗人的职能:“一位诗人………其职能不在于去感觉诗的状态:那是属于个人的事儿。他的职能在于要在别人身上创造这一状态。………他将读者变成‘受灵感启示的人’。”[1] (p. 284)

或许因为瓦雷里过于激烈地反对灵感,有些人认为瓦雷里对灵感完全不屑一顾,比如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克洛岱尔。但瓦雷里并非完全否认灵感,他承认诗人的某种“通过短暂而偶然的表现来存在和起作用”的“特有的个人能量”,他还写过《风灵》一诗,以中世纪克尔特和日耳曼人的空气精来比喻创造性活动中飘忽不定的灵感。他只是强调仅凭激情与灵感不足以写出好诗,诗人的主观努力才是好诗的保证:“神明亲切地无偿送给我们某一句诗作为开头;但第二句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并且要与第一句相协调,要配得上它那超自然的兄长。为了使它与上天馈赠的那句诗相当,运用全部经验和精神资源并不为过。”[1] (p. 32)

在一般人看来,“诗歌”与“抽象思维”相互对立,就如同“冷”和“热”、“善”与“恶”,彼此毫不相容。诗歌只需要“天真的思想、丰富的表达法以及优雅和幻想”[1] (p. 277),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诗歌的反面,如果用于诗歌只能产生破坏作用。瓦雷里反对这种流行观念,与之相反,他标举智性写作,强调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的作用。他说:“任何真正的诗人远比人们一般所认为的更加擅长正确推理和抽象思维。”[1] (p. 300)

瓦雷里反对诗歌写作依赖灵感,强调抽象思维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诗人在写作中的主动作用,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他认为,在写作中形式比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完美形式才是写作最根本的保证。只凭借偶然的、包含着杂质、甚至只对个人有意义的灵感,不能构造出完美的形式。对诗歌完美形式的追求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否恰当地运用抽象思维决定了诗人能否写出传世之作。如果一位诗人“永远只能是诗人,而没有一点点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他就不会在其身后留下任何诗的痕迹。”[1] (p. 283)因而,瓦雷里认为,诗人必须严肃对待写作,不能放任自己的想像与情感,“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由联想的缪斯在幸福时刻赐予他的一切都泼在纸上。相反,他对所想象、感觉、梦幻和构筑的一切,都要进行压缩、筛选、斟酌,置于形式之中”[3] (p. 76)。即使有灵感,如果没有抽象思维将之化为完美的形式,“缪斯和偶然的一切可能的才华就像宝贵的原材料堆在没有建筑师的工地上”,因此在写作中必须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大量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1] (p. 30)。

写作灵感论文例6

“好的,既然你们对水精灵这么感兴趣,那请认真观察,水精灵是什么样儿的?它们住在哪里?这小玩意儿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然后同桌讨论讨论。”我刚说完,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的水精灵,仔细地看着、小心地摸着,兴奋地和同桌讨论,那神情比得了一百分还高兴。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孩子们灵动的语言让我暗暗吃惊。

“可爱的水精灵,胖乎乎的,披着一件件五颜六色的泳衣,剃着个小光头,正躺在水里呼呼大睡呢!”凌湘云同学的描述让孩子们哈哈大笑。

“亮晶晶的水精灵,好看极了!粉的如霞,黄的赛金,绿的如玉,蓝的似碧波,紫的如罗兰,透明的似水晶,挤挤挨挨的在瓶中相亲相爱。”蒋则通同学流畅、优美的语言让大家啧啧称赞。

“为什么叫它水精灵呢?因为它泡在水里,像一个个小精灵,把它放在瓶子里灌上水,盖好盖子,摇起来,水精在水里转呀,转呀,好象小女孩在翩翩起舞。我们全班的小朋友都喜欢水精灵。”朱易同学的想象力太丰富啦!

“水精灵是透明的,一旦进入水里,便会自动隐形。听爸爸说水精灵的奇妙之处还不光这些,那些彩色小球不用喂食,只需换水就可以快速生宝宝。喏,老师,你看,这就是水精灵的宝宝。”说完,这个孩子拿起装水精灵的瓶子,让我看里面的小宝宝,满脸得意的表情。

“好的,既然大家对它这么感兴趣,了解得这么全面,咱们今天的写话就是写它了!”我马上拍板。

第二天,写话本交上来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批改过的质量最高的写话,孩子们捧出了一颗颗纯净的心。我读后心灵被震撼了,也深受启发。

启发之一: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

平时的写话课,我总是提供好段落句式,让孩子用填空的方式填入好的词语,这样,使孩子的思维受到了束缚。而这次写话,却让我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超出了我的想像。特别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已经能运用得较好。有的同学写道:“水精灵真是名副其实的小精灵!它圆溜溜的,滑滑的,像好吃的橡皮糖。五颜六色的,红得如火,黄的赛金,绿的像碧波……十几粒水精灵一齐装在了透明的小玻璃瓶里,似珍珠般圆润,似宝石般璀璨,似水晶般透明。它们泡在水里,像一个个小精灵,把它放在瓶子里灌上水,盖好盖子,摇起来,水精在水里转呀,转呀,好象小女孩在翩翩起舞。”读着文字,我完全可以想象,在大人眼里平淡无奇的小玩意,孩子们竟然是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小心翼翼地把玩着,孩子们当时是怀着一颗多么炽热、好奇的童心呀!有的同学写道:“水精灵可神奇了!只要把它放进一个大瓶子里,再倒些清水,慢慢地,它的个子越长越大,外衣的颜色也越来越淡。水精灵长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生宝宝啦。宝宝如米粒般大小。”孩子们之间口耳相传的话,再加上自己个人的想象力,记忆多深刻,语言表达多么流畅呀!由此可见,二年级上学期的写话教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得更开一些,给孩子充分自由的表达空间。

启示之二:要善于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现在的孩子普遍怕写作文,觉得事可写,无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两脚书橱,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日记中。即使孩子做出了一些出格但又无伤大雅的行为,我们也不要先一味地指责孩子,过早下了定论,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多替孩子想想。我们要巧妙地抓住契机,使坏事变成好事,让孩子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启示之三:要善于挖掘孩子感兴趣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培养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原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才会真实生动。我们的写话教学就要努力创设出使孩子兴趣盎然的话题、内容,让孩子去写。这水精灵又美丽又好玩,孩子们怎能抵制住它的巨大诱惑呢!如有同学写道:“听说水精灵离不开水,我就拿了一张餐巾纸垫在底下,又洒了一些纯净水在上面,让它始终保持湿润。我一下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它洒水,我多么希望它能早日生下小精灵陪我玩呀。可是,第三节课下课时,我发现它被文具盒压碎了,我的心快要碎了。”透过孩子们稚嫩的文笔,我触摸到了孩子水晶般的心灵,明白了属于孩子的情感需求。

尾声:

写作灵感论文例7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魏书生老师曾说:“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要寻求这“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要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一些学生长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迷信老师,迷信书本,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提不出或不敢提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路,我们很有必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引导他们的思维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辐射,鼓励他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推陈出新,从不同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崭新途径和方法。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对问题作反方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例如,写“说冰”这个题目,一般学生很容易受“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名言的影响,论述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观点,或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影响。论述应注重积累,这两种立意,虽不能说错,但给人面目陈旧之感,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则可以从冰在不同环境里形状不同引申出人在不同环境中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结成冰后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公仆”,等等。

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我们可以用来作为触发学生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没有异想,何来天开”、“商界就应见风使舵”、“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上海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 专栏”等。

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以《项链》为例,我曾让学生以“真相”为题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二)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写作灵感论文例8

语文的阅读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新《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重新定位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课堂必须首先立足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文章写法的理顺和学习实践。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课堂中加以调整,把课内阅读促灵动写作当作研究项目,期望获得一点收获。本文从适合灵动写作的课内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和进行灵动写作的训练方法两个角度,结合课本实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适合灵动写作的课内文章所具有的特点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让学生进行写作,只有发掘出适合指导学生灵动写作的文章,才能让写作的课堂落到实处,让学生心灵飞翔起来!一般下列三种课文适合指导学生进行灵动的写作:

1.“经典”篇目

经典篇目之所以是经典,原因是这些课内篇目不论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这些篇目多年保留在课本之中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我们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就应当挖掘出这些经典篇目的工具性的写作方面的特点,或者从人文性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让每位学生从这些经典篇目中学到自己灵动写作的源头扶手。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既有工具性的写作方面如写景特点的学习点,又有人文性方面如作者纯真的童真童趣的表达。在实践与研究中,笔者就紧紧抓住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进行了《我心中的乐园》的写作,效果较好。

2.写作手法鲜明的篇目

在初一的课文中,有些优秀篇目的写作手法是突出鲜明的,或者通篇运用,或者在某些段落中运用得当。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就要紧紧抓住课文的特点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手法。例如在《最后一课》中,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突出,于是笔者就结合小说结尾部分的人物描写进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效果显著。

3.情感表达浓郁的篇目

在课内的一些篇目中,虽然没有鲜明的写作手法,但是情感色彩浓厚,所以也可以借助这方面促进学生的灵动写作。例如在诗歌单元教学中,虽然写作手法很难和学生进行探讨,但是浓浓的感情抒发却是可以模仿的。所以这次的训练也是成功的。

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只是不善于捕捉和把握,教师需要如雨打芭蕉般于点点滴滴处给予学生足够的暗示和明示,这样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进行灵动写作的方法

有了课内文章的引领,教师也不能凭借主观意愿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或考试经验强硬地塞给学生,要求学生接受并付诸实践,甚至以此作为判断写作水平的标准,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它在剥夺学生自我感悟的乐趣的同时,也会生生浇灭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激情。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根据写作方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下面阐述灵动写作的四种方法:

1.仿写。从课内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或者整篇,进行写作方法的详细指导,然后让学生仿照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从课内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抓手,学生有的放矢,能够活学活用,即时性比较强,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大的。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课内文章的层次性不强,学生对于写作手法的掌握缺少连续性,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找到了可以促使学生灵动写作的点——第二段的写作方法。作者鲁迅在表现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时,从整体写到局部,从概括写到具体,从动物写到植物,骈散结合,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美感。于是师生在这种欣赏中找到了写作的触发点。

首先在学案的设计中,教师的设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学案中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学写作方法,教师利用学案的纲领告诉学生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写作知识怎样在文章的写作中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写作方法的了解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在学习了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开始让学生展示提前写好的一段文字,运用学到的写作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学生展示的语言精彩,但是明显感到学生没有注意写作方法中关于写作顺序的运用,只是一些华丽辞藻的堆砌,所以此时笔者及时地叫停了展示,让学生深入思考“你的写作中运用了哪些学到的写作方法,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听”。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就明确了课内阅读的文章中哪些对自己的写作是有用并且能用上的,哪些是自己经过斟酌可以运用但是不慎重就会漏掉的,哪些是自己已经成为习惯轻松运用的。这样学生的写作就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了。

2.续写。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可以找到学生续写的点。通过续写的练习,既让学生对课内阅读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也有弊端存在,学生在续写的时候注重了课内文章思想情感、人物形象方面的传承,却对写作手法的运用淡化了,有时完全写成了“流水账”。

3.改写。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或者对课内的文言故事进行丰富的充实,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或者对课内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方面进行全面的颠覆,完全改变原有的人物形象特点;或者改变课内文章的人称,从新的角度进行新的写作。总之,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写作不再成为难事。

4.补写。在进行几周的“课内阅读促灵动写作”的训练中,补写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是这种方法却能够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连续性。在补写的内容上,既要关注上文的故事情节,也要关注下文的故事发展,所以学生要瞻前顾后,才能真正达到“补写”的要求。

总之,由于对课内阅读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学生就像舒展了翅膀的鸟儿呼吸着最清新的气息,在写作的蔚蓝高空中尽享生命的神圣恩赐。

可以说,课内阅读为灵动作文配上这有活力的“翅膀”,让灵动作文的写作能飞翔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写作灵感论文例9

关于写作责任意识这一概念,许多专家、学者业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没有形成一致性结论。马正平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圣贤们赋予了文章以“个体生命的存在功能”,具有现实生命永恒的理想价值;写作者应把自身道德人格心灵境界的培养视为最基础的任务,把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道德的养成放在首要地位,这种注重人格心灵塑造,注重精神价值养成作为主要写作目的,[1]突显的是写作的社会责任和生命个体成长的责任意识。学者张声怡和刘九州认为,古人为文的目的是“言志”“尽情”“载道”“立政”“适事”等,那么,为文应当“为世用”“为理”“明道”,应当“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做,不为文而做”,[2]强调的是“有为而作”的社会责任意识。现当作理论突破了“代圣人立言”“文以载道”的思想桎梏,提倡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3]等等,凸显的是基于生活积淀的真实写作、负责任地写作、个性化写作、规范写作、创造性写作等写作主体素质提升的责任意识。综合学者观点,我们认为,写作责任意识是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是作者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观照下,对生命主体基于“生存秩序的憧憬与建构”[4]而从事的写作动机、构思、选材组材、行文表达、意蕴呈现、文章修改等写作内容,所进行的审视、矫正、提炼、完善等的道德、情感、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心理活动。它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两大方面。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美学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历史意识、家国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等。个人责任意识:真实写作意识、修炼品格意识、辨证思考意识、主体成长意识、敢于担当意识、写作规范意识、能力提升意识等。其内容主要指向是:首先,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坚持正确的写作导向;其次,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再次,对社会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次之,对历史负责,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拒绝消极和虚无的思想;次之,对文字符号负责,能规范、准确的表情达意;最后,对自己负责,坚持在写作中修炼品格,提升人生境界。[5]

二、写作动机和写作责任意识关系

关于写作动机,古人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动机理论,如“发愤著述”说、“”说、“著文自娱”、“不平则鸣”、“穷愁著书”说、“泄愤”“怨毒”说、“娱己”“自快”说、“遣兴”“悦情”说、“恬神”说等[6],从而形成了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理论系统。写作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形式,是生命“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写作是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观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产物,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知、欲求、情感和意志在客观世界中肯定和实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物化。因此,凡为人所反映的或创造的对象世界里,都无例外地渗透着人的主体意识,体现着人的认知、欲求、情感、意志等,也应该体现出一种责任意识。中外的写作理论一致认为,主观的写作动机和客观效果并不完全统一:纯正的写作动机不一定产生良好的写作效果,驳杂的写作动机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之所以如此,与文章的选材、内容、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意蕴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证文章效果呈现“正能量”,需要有一个监控机制,即从写作动机,到布局谋篇、选材组材、行文、内容表达、文章修改等,都要进行反复地审视和修改,以臻于完美。而审视所依据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责任意识。

因此,修炼高品质的写作责任意识攸关写作的质量和功效。它促使写作者着力获得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的积淀和陶冶,培养高远、空灵和博大的主体境界;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为社会和人生奔走呼号,为未来呐喊助威;着重培养观察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提升主体素质;追求自由写作、有个性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真实表达、真情表达、规范表达、负责任表达,努力建构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秩序、发育人的本质。

三、写作责任意识的发生机制:审视―评估―矫正-优化

写作主体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应对即将“物化”或正在“物化”的成果反复地进行前瞻性评估,预设写作将产生的功用――作用、影响、意义和后果等,并能在反复的调整、增删中逐渐完善,优化写作成果,以期能彰显最大的写作功效,充分释放“正能量”,消减或消除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个反复评估和修改的过程就是作者的责任意识外化的过程。写作责任意识的发生机制共分三级。具体如图所示:

一级优化阶段:构思酝酿。当写作者对应着自己生命存在的生态有所感,产生写作动机,就要考虑选材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立意,然后就要思考布局谋篇问题。文章的思维轮廓基本成型时,就要用写作责任意识初步审视一下,写作动机和命意是否驳杂,所选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布局谋篇能否表达胸臆,文章形成后估计会产生怎样的功效等。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对思维方案雏形进行适度矫正。

二级优化阶段:写作过程。是写作思维方案雏形的物化过程。作者依照构思的草案进行写作,但不是固守既定的既有的构思,而是在不断地调整、增删、丰富、完善中扩展式写作:一方面,随着作者思维的深入,内容、思路要进行反复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是作者自觉地用写作责任意识进行反复的理性审视,及时删除驳杂成分,丰富合理因素。这两种心理活动几乎是同步进行并维系整个写作过程,但是后者对前者起支配地位。

三级优化阶段:初稿修改。是对思维物化的成果进行反复修改,覆盖写作的所有环节和诸多的写作元素。作者立足于写作责任意识,分别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对上述内容进行反复审视、梳理,评估将会产生的成效,并依据评估的结果对文章各环节进行认真的矫正、提炼、优化和升华,以臻于完美。

四、写作责任意识的涵养策略

㈠树德立人、强化责任。写作的终极本质,不仅仅是反映生活、感物抒怀,更重要的是作者“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7]。而这种创建、缔造需要学生主体心灵素养(社会责任、思想素养、人格素养、心灵与思维空间)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人格、修养、精神、性灵方面的陶冶、积淀,涵养成高远、空灵、博大的主体境界,蕴含浩然大气的品质,才能写作负责任的“经世致用”文章。主要策略:⑴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辩证统一于一体,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深刻影响生命的发育的状态和生命成长历程。在此基础上,才能以符合时代和历史内涵的审美视角,以博大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拥抱火热的生活,为社稷和天下苍生奋笔疾书;才能直面人生百态,学会分析、归纳,学会评价、批判;与时代同冷暖共呼吸,歌唱真善美,鞭挞假丑恶。⑵引导学生形成写作道德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美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说过:“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美的过程。”对灵魂的关注过程实质上是对生命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观照,对人的灵魂自我修养和完善的观照。而这种对灵魂的观照体现在写作上就是要强调思想的纯粹、圣洁、真诚、启迪、抚慰、通达和崇高、尊严、自信。表现在写作的自觉意识上,这种灵魂观照的鲜明特点是:坚守立场,真正担负起社会历史责任;坚守灵魂,绝不是宣泄不满、为所欲为;明确各种社会规范,负责任写作。如此,文章既有思想的深邃,认知的闪光,教化的清润,审美的兴感,娱乐的快慰,同时也有个人的心灵发现心灵倾诉,语言风格和气韵文采。因此,要引导学生努力涵养写作道德的自觉意识。其次,强化写作道德的自律意识,时刻以理性思维审视并反省自己的写作状态和结果,张扬美善、扬弃芜杂,净化灵魂,以高度的责任感维护写作的尊严、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对写作文化高度的神圣感和崇高感,真实写作、创造性写作。⑶修炼、涵养深邃的思想。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写作的功用就是要表达深刻的思想以启迪人,鼓励人,促进人,发展人。文章要有真知灼见,发人所未发;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黄沙披尽,洞幽烛微,悟得深邃的哲理;敢于振臂一呼,为天下苍生呐喊。要注重实践,历练人生;深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深刻观察世相,形成独到认知;博览群书、培育人文情怀;扬弃小我和狭隘意识,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俯瞰世态万象,“为天地立人,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立德与树人、做人与作文,人品与文品形成和谐统一,就会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㈡科学选材、表达得当

现代反应理论认为,文章作为一种意识,是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反应,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或模仿再现,这是为人类意识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出于类本性,总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欲求、情感、意志,在客观世界中肯定自己,实现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物化。因此,文章必须科学选材、巧妙表达。主要策略:首先引导学生应善于围绕要表达的主题科学“吸材、聚材和选材”[8]。首先,面对芜杂纷繁的的人生世态万象,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善于甄别材料的内涵和性质,抓取能反映(折射)时代本质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事件(材料),扬弃孤立的、片面的、浅薄的非典型性事件(材料);撷取能发人深思、启人振奋、催人奋进的典型性事件(材料),扬弃消极的、颓废的、芜杂的、虚无的非典型性事件(材料)。其次,对初选的材料还要进行第二次的“提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所选材料能完美诠释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能残留芜杂的元素;材料所诠释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切合时代和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潮,能有补于社会和人生。⑵用适切的形式完美表达深刻思想。首先,依据表达的需要,选用适宜的文体――记叙、议论、说明或其他文体,特征鲜明、疆界明晰,杜绝“非驴非马”、文体不明;其次,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等设计要和谐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不能东拉西扯、支离破碎、引喻失义、表达失当;再次,表达形式要有独创性,彰显写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的认识,不能抄袭套作、蹈袭他人、装腔作势、人云亦云;最后,表达要充分展示写作主体的的写作个性和真实的审美体验以及情感流变,反对隐蔽主体、逃避现实。

㈢涵咏经典、勤于练笔

涵咏经典。经典文本是人类优秀的文化瑰宝,往往承载着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感思、追寻与弘扬,具有“普世”价值;以典范的样式凸显了写作主体精神的境界和人格的品位,成为后学自我完善的标杆和文化创造的指南。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和熏陶,可以使学生建构起独特而高远的心灵图景,积聚文化创造的心灵动力和精神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王蒙先生在《谈谈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道:“读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通过书发现世界,发现人生……一个人总要找到几本适合自己的书,因为他们能给生命以深刻和美丽。”而“经典作品是沙里淘金的产物,是被时间和读者选择过的,希望青年学生还是要多多接触,多多熟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因此,要充分利用经典作品的规范性、人文性、永恒性价值,培养学生经典作品阅读的良好习惯。依据学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通盘安排;每学年、每学期、每月、每周读什么、怎么读都要有合理筹划;阅读时一定要做读书札记,及时记录好的语段、思考、感悟等;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要重点精读几本自己最喜欢的书,要细细研读,反复玩味,就能升华为人生的文化储备和写作优秀经验。通过对经典的整体感悟,涵咏体味,不断加厚、刷新自己的人生底色的同时,文章也会变得厚重,散发灵性的光辉,充盈鲜活的思想。同时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立意、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解析,切切实实给学生在写作上提供一定的写作规律和规范,从而强化写作责任意识和写作规范意识。

勤于练笔。中外很多文坛的大家巨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勤于练笔,不仅是练文章技巧,还是要磨练思想,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人生境界。因此,要写出一手好文章,就必须狠下苦功,勤于写作。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素材和感思;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观察世态人情,关注热点问题,表达独到认识;坚持写读书报札记,汲取文学营养,感悟名家的普世情怀和伟岸的品格,丰富人文涵养,化为生命成长的“玉液琼浆”;积极参与各种文学笔会和“写作沙龙”活动,在群体性文学活动中,通过技艺切磋、交流争鸣等,明确写作责任、感悟写作规律,提升写作境界,从而实现做人与作文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7-59.

[2]张声怡・刘九州.中国古作理论述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03):96-1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4][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6]陆桂生.文责自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8-111.

[7]吴建民.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生命学阐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19-23.

写作灵感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72-02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相较于传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情境式教学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本文从情境式教学理论出发,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究。

一、情境式作文教学价值新探

所谓情境式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弥补学生阅历不足的缺陷,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1. 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灌输理论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按照教学计划与大纲的要求,机械地讲解写作技巧、写作流程,缺乏形象生动的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其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形象记忆阶段,单纯的理论知识无法冲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往往只能接收到相关的内容,却没有转变为自己的东西。

(2)缺乏趣味性。课堂上如若只是呆板地授课――听课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没有兴趣、没有强烈的表达情感的欲望,作文就缺少灵魂,再多的训练也只能止步不前,难以提升写作水平。

(3)重结果,轻过程。应试教育的后果就是师生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语文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是:一二年级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沟通与表达的方式。“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作文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表达。对情感的培养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情境式教学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情境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赋予学生一些真实的情感经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去伪存真,强化了学生的感受性。情境式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情境的拓展,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精髓的理解与掌握,去伪存真,增强了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另一方面,情境式作文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摒弃传统主角地位,加入学生的讨论中,熟悉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进了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写作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式写作教学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学活动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得到饱满的情绪,激发创造的灵感。情境式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引入作文训练之前,结合主题限制,有目的地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诸如问题导入、设置游戏、开展小辩论、舞台剧表演等,都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指定的场景。例如,作文题目为“我的老师”,学生可以表演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典型特征,在达到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能在表演中调动学生全身上下的细胞,于表演的过程中给学生感悟细节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又如,课前进行“猜谜语”“绕口令”“词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竞争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增添学生写作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路。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在平常的课本学习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入自然,感受真真切切的世界的模样,用真实的经历教会学生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尽管课本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但若能带领学生去真正观察爬山虎,相信学生的理解能更加深刻。具体的物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讲解课文所用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手法的效率也将提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技巧。

2. 情境初表达,增强学生信心

在完成情境创设之后,学生要学会将情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只有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完成写作的基本要求。情境的初表达以增强学生信心为主,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描述任务,由小及大,加入修辞等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1)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学生在游戏中可能有了兴趣,却忽视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时候需要老师强调学生进行观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进行观察。写作必然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只有学会了观察,才有写作的素材和创作的灵感。

(2)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作文训练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学生不会表达,或者说不敢表达。学生由于词语的匮乏,勇气的欠缺,对于自己想描述的事物或者情感往往词不达意。这个时候,要从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表达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进行基本的连词成句练习,学生可以将所要表达的词语说出来,同学们一起帮助他造句;然后,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口头的交流,既锻炼了沟通能力,又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学生信心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鼓励,老师作为一个领路人,要不断地给予学生信心,帮助学生跨过自己心灵的屏障。

3. 情境拓展,创造作文灵魂

写作来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粘贴,由客观事物到思想感情,再到文字表达,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对于小学语文写作训练,在完成情境创设、情境初表达之后,还必须进行情境的拓展,通过联想,触类旁通,发掘所要表达的情感,创作属于自己的灵魂。

(1)联系生活,拓展情境。老师创设的情境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学会搜寻自己的灵感点,并加以拓展延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寻找异同点。例如,主题是“春游”,学生在情境中只能经历一种方式,体验一种情绪,那么可以联想自己的爸爸妈妈,联想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将或悲或欢的情感加入其中,通过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添作文的深度。

(2)快速作文,及时记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能从情境之中感悟一些东西,比起一味地臆想要容易得多,但也消散得快。此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构思,安排行文结构,快速进行创作,不可拖沓。快速作文就是要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写作的质量能体现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辅导,反之,拖沓完成反而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三、观察生活,创新情境式写作教学

情境式写作训练凭借其形象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理解理论、丰富素材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场景,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但是这种情境创设并不是机械式的运用,创设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的阅历,难以凭空臆想。创新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情感,写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