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4 17:37:27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1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2

2、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校园体育文化强调健康与进取的同时更注重个性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德国注重军事性体操运动、瑞典强调个体完善的体操运动、英国培植竞争和协作意识的“竞技运动自治”、美国讲究商业运作的高校体育模式,欧美的校园体育文化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近代的校园体育文化被赋予了鲜明的具有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著名教育家徐一冰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校园体育文化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为国防和生产服务成为校园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口号的提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其它形式,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主旨,其思想在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指南针。

3、校园体育文化的多元性

校园体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是迅速而高效的,改革开放20年来主流文化一方面经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主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世俗、多元、平民取向与主流文化的思想、统一、国家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从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来看,现存“身心双健”的一元论和“重身轻心”、“重心轻身”二元论的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理解的偏颇,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法则,另一方面一味的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几年来,校园体育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其内容通俗、无深度感,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层面上,校园体育文化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4、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

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形态,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体育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的通过其它形式表现出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5、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3

1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

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广大师生员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人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和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表现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制度、体育规范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表现在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其内含赋予这三大类文化中。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 指导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校必须正确引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校园体育文化中,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锻炼生活方式,坚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奋进,使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从而推动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2 高层次特点。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作为现实的或未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跑跑步,打打球,而企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创造出崭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展的需要,大学校园内蓬勃兴起的体育文化节,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协会、武术、太极拳、气功协会、球迷协会、足、排、篮三大球俱乐部以及棋类俱乐部、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说明了这一点。从主观上讲,师生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最集中的环境中,较多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喜欢思索人生、探讨社会、研究高校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描绘中国体育发展的前景。从客观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思想容易产生,观念容易更新,校园体育文化浸透着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着师生新奇的思想火花,可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

2.3 健身与娱乐的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大多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即“指人们在假日或闲暇时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校园余暇体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如早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体育旅游等。余暇体育在项目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现代大学生不满足跑步、打球了,网球、体育舞蹈、桥牌、棋类、溜冰、健美、健身等这些寓乐于体育之中的项目在校园内已悄然兴起,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内容,有专家认为每周单靠90分钟,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但时间比体育课时间多,且随意性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项目,从这方面来讲,余暇体育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体育宣传教育、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培养、熏陶着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发挥着育人功能。而当前体育教学偏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这既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再则,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严重制约了体育的育人功能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阵,缺乏相互之间的主动协调和配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能把目光盯住跑、跳、投、打球、踢球上,体育教育的根本还在于体育文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意识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师生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4

体育无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老师眼中,都有被忽视的风险,而通常所宣扬的素质教育,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与体育文化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如果轻视了体育教学,降低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那么体育教学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学校的文化建设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最严重的不利后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梦幻泡影。因此,在今后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校方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顺利,提高各方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基本、最直观的形式就是关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学校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传授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能通过体育竞技将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体育学科和体育精神的认识。高校校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继而带动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目前,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且带有片面性,使用教材没有统一标准且带有随意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应尽量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量,不能对理论方面的学习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跳过,老师在教学中应主动积极的研究、创新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校方应尽量采用统编的理论教材,增加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形成覆盖全面且技术操作实用的教学效果。

2.2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还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技术操作方面的指导同样重要。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时,除了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留足课时,还应组织大量的体育课余活动,例如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举办各类专项体育活动的知识讲座,同时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网站,老师可以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利用互联网和课余活动来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

2.3通过开展校外竞赛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校内体育竞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所有话说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校内体育竞赛的参赛队伍和选手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和其他高校进行友谊赛是提升自身体育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代表队,加强训练,积极参与高校之间的体育竞技比赛。这样不仅能扬长避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3.完善体育设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进行体育活动依赖于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学就会支离破碎,体育文化建设也会存在漏洞。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是基础,物质是前提,物质是保障。无论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教授,还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的开展,这些都离不开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的统一购置,这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应该同步进行和增加,虽然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但是高校也应该尽力改善和更新学校的场馆设备和体育器材。

4.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

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文化建设存有较大差异,想在短期内与其他国家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但是,国内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来逐步完善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然而,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基本国情都是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别,因此,各高校不能一尘不变的照搬照抄他国的有益经验,而是应该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逐步递进的改革措施和整改思路,以求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建设尽快接轨,为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5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6

2太极拳选项的开设对高职类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太极拳运动扩大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太极拳是一项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中的道家理论在注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之上,通过太极技术动作体系的建立,融入技击思想,表现人们的道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太极拳选项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太极技术动作,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认同感可以归纳为体育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高职类院校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思想价值观不稳定,集体观念较弱,纪律性差,责任感薄弱,这些不足都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民族精神的蕴涵。通过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内心的体验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由此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古代养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2.2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对太极文化及技术动作的认知、感受,组织太极拳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让太极拳运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成员培训、太极拳宣传活动、太极拳比赛等加强太极拳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将体育社团纳入到其中,使得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方位的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加强锻炼,促进健康。将太极拳运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使社团文化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因子。

2.3太极拳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同时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得中国太极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建立和谐体育教学课堂,通过太极拳社团文化影响其他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和谐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之道、中正之道”是太极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动养生”的思想,注重修炼太极拳静心养气;“以内引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思想的变化促进外部事物的变化,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种和谐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2.4太极拳运动促进高职类院校体育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体育物质文化是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太极拳这样的民族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接起来,而太极拳体育文化细化了体育制度文化,太极拳教学在保持体育传统味道的基础上,通过太极拳比赛、社团等形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持住中国传统体育的韵味。体育教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将太极拳运动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教学,更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在太极运动中培养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交流。太极拳运动对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7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内涵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就是教育,社会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文化。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相当于人类的思想以及生命的灵魂。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的要求。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体魄,更能够提高其道德修养,开阔视野,培养出更符合现时期复合型高层次的全面人才。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内出现的与体育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高校是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体育锻炼方式的关键所在。因此,体育文化具有培养学生群体更好成长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2.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新时期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高校体育文化就是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文精神进行弘扬。因此,可以说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国家、集体以及校园利益相一致的体育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根本体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建立高校体育行为组织的价值取向。第二,要明确高校体育总目标,利用目标进行激励引导。第三,完善包括能力系统、个性倾向以及自我调节系统等的个性结构。个体身心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进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结构是否完备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体育文化是独立性以及群体性互相交织的一种文化活动,参与到其中的个体,能够使得自我意识增强,激励自身不断突破极限挑战困难。校园体育文化的调整,是使得个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更是校园体育精神的主旨,其促进体育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能够更好地沿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三、基于校园和谐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学生,成为最生动活泼、最为广泛以及最具可接受性的教育方式。体育并不仅仅是单一的运动竞技,而是多学科的集合体。学生将他人传授的科学健身知识通过实践换为自身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科学文化传递的过程。高校体育文化利用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观进行培养,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强度以及独立与协作等的生理及心理的双重负荷,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活动,能够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利用服装、体育雕塑、器材建筑等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有序健康的发展,在浓郁体育文化氛围中的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被其所倡导的精神熏陶与感染。

2.健身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能够极大化地激发学生运动热情,使其能够更多地投身于锻炼中。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思维更加敏捷,头脑更加清醒。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大脑血氧供给,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以及均衡性加强,对外界刺激拥有更为准确与迅速的反应;可以提高大脑综合分析能力,使得有机体工作能力加强。通过体育锻炼,肌肉血液供应能力能够加强,使得肌肉纤维变粗,蛋白质含量增加,肌肉工作能力提高。增强了人体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技能。另外,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3.导向功能

高校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具有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成才心切、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特点,极其容易受外界因素如暴力、色情等影响,一旦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校园文化匮乏,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校园文化的引导能够将学生对成功以及事业的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行为准则以及追求。通过班级以及学校的共同协调,能够减少学生接触社会不良因素的机会,将其引导到积极的发展道路上。高校可以利用大型体育比赛的名人效应使学生间接或直接地参与活动,促使其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4.疏导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曾指出,多建立运动场所就等于少修建监狱。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满足人类的情感刺激以及体验,从而调整心理功能的平衡,起到缓解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一些例如拳击、足球等较为激烈的对抗活动,更是情绪宣泄的通道。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以及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聚会、上网、喝酒等成为其缓解压力的渠道,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学风不正。因此,需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在学习之余,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消除心理困惑、减少内耗,同时协调人际关系。

5.凝聚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思想黏合剂,能够将不同见解、不通性格的师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归属感、荣誉感以及认同感,从而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例如“女排精神”、雅典奥运会刘翔的突破以及北京申奥成功的不眠之夜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更是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另外,在高校运动会中,集体项目如球类比赛,接力赛等,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校运动会可以说每举办一次就是一次人心的凝聚。

6.娱乐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的又一重要功能就是寓教于乐。体育从根本来说就是带有规则的游戏,一旦丧失了娱乐性,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高校中,许多娱乐性不强的体育项目由于不受学生欢迎已经被排除在外,反而一些娱乐性很强的项目,不仅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更为校园体育注入了活力。高校体育文化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够净化人类心灵,提高品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才华,释放能量,获得成功的愉悦,取得心理健康与平衡。高校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真正做到了人本主义,既满足了学生心理需求,又促进了学生自我和谐。

四、基于校园和谐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和谐为理念,优化校园环境

高校的场馆建筑、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施等均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保障。在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建设中,不仅需要由育人目标以及自身传统出发,结合自身体育环境特点、学科特色以及自身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需要对场地建设等进行长足规划,更需要利用现有物质基础定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建立起具有本校特点,并且体现和谐校园理念的体育文化环境。利用体育知识宣传、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网络等,将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理念、价值观以及精神等要素传播给每一位师生,使得体育文化在校园范围内无处不在,使得广大师生时刻能够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温馨。

2.以人为本,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体系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并且完善高校体育监察制度,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监察,确定高校体育负责人。各级管理层需要做到身先力行,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促进每个人能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第二,高校各个相关部门需要切实建设本校关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关规定,定制出详细的场地管理、活动以及竞赛等规章制度,不断激发教师以及学生的内动力。第三,高校需要定期举办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体育周、体育社团、体育沙龙以及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上级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层需要确保体育组织能够实现。

3.弘扬人文精神,加强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第一,需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培养渗透体育意识,利用课外活动、体育课、课间操等业余活动,逐渐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建立起体育意识以及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体育的作用、目的、意义以及功能。第二,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本身就是行为倾向以及思想意识的有机结合。第三,营造校园和谐文化环境。学生能否为祖国以及人民更好的服务的根本前提就是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高校需要以和谐为理念,加强体育工作,增强体育文化建设,使得学生能够受到多种形式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由提高体育认识转变为体育行为,满足情感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内容广泛、系统开放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城市精神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指出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是人们跨进社会的第一步,它在通过具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展示着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校园强大的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城市精神;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8-03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即是学校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某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关联的体育文化成分各要素,如体育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服饰文化、场馆器材文化、竞技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和健康文化等[1]。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2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然而,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始终是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相互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社区文化的形态出现,与社区内的居民在交流中带动着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与社会互动中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提高。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式。首先,高等学校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已具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标准的。造就的是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身心健康,独立而崇高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有特殊的工作能力的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始终被视为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导向、开发创造、竞争娱乐、强身健心、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训目标。此外,经过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洗礼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互动和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相关性内涵

3.1 和谐性内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丹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的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性、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2]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的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3]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最高的生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及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是个基本范畴。“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既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的美德,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本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强调“和谐”思想,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一致,共同发展,实现祖国富强的目的。因此,和谐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体育文化同样强调和谐性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和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范围内,体育道德精神是学生追求的核心内容,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顽强毅力和体育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各要素也突出和谐性原则,如:体育服饰文化,运动装及运动休闲装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人们的穿着不仅讲究自身的和谐,也讲究市民着装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的和谐;健康文化,市民(师生)的健身理念与城市休闲广场及运动场馆发展的和谐等。和谐是一种美,是人与城市、动态美与静态美结合的一种境界。

3.2 包容性内涵 凡是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它是开放性、选择性、多元性、融合性的统一。包容性内涵作为城市精神的内涵之一,这是由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和现代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如东北文化板块,雪原、大山与黑土地孕育出粗犷、豪放、胸怀博大的文化人格[4]。而在吴越文化底蕴上的上海,中西交融、移民汇集、商业繁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派文化”,[4]它代表着时尚、先进、博采众长,象征着不断完善和升华的精神。城市一般是该地区的金融、旅游、体育、文化、信息中心,这就决定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也包含有体育文化成果,如奥运精神、健身理念、场馆风格等。而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整合又是迅速而高效的,城市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经过改革与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传统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重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让传统的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体育文化的繁荣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

3.3 竞争性内涵 竞争是城市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竞争是生存方式,也是发展手段。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在竞争中发展靠竞争达到和谐与平衡。“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是一种竞争精神,一种用全新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意识。这是任何一种现代化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城市品质和精神[4]。竞争同样是体育本质特征之一,充满竞争性的校园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奋发进取性格的沃土。当代社会,人的价值观最突出的进步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并在竞争中体现价值。竞赛精神体现了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追求,以超越自我展现激人向上的拼搏精神。通过大量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无疑,这对于城市文化的升华即城市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它源于社会的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德精神,职业道德、互助友爱美德等是校园精神中的基础的内容。第二,公民精神,这个层面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法律及校纪校规上看,如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规则精神,这是现代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汇的部分。第三,时代精神,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如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参与精神,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以及对裁判、对手、友伴的尊重等都充分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这种人文精神。第四层面是体现校园灵魂的人文精神,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及有形的物质媒体得以记录、保存、表现、传递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在跨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健身习惯等,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示着城市市民素质的先进性[5]。

4.1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萨马兰奇坦言:“体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这一事实在今天已是不容置疑,随着岁月的流逝,体育更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6]。学校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发挥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文化具有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体力、智力支持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它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辐射和精神重塑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载体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日益发挥着正效作用[10]。如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通过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不断强化,使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相当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等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经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2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的无以替代的,譬如,体育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进取责任感等,同时它给予人的刺激点又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开拓创新的。高校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的地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明孕育学校,学校促进文明。高校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给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协作精神和爱国热情。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素质的体育人群是市民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中蕴含巨大的体育文化能量,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体育精神及体育行为习惯等传播于社会,使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对社会人群的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海体育学院在假期组织了千余名大学生的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体育学院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安全、健康、自律、愉快”为原则,抓住特色,以新颖独特的思路,在学校附近的35个社区开设了25个“爱心夏令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此外,为广泛开展“新青年新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可爱的上海人”主题活动。又组织了社区健康指导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社区,组建了社区健康指导服务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培育健康理念,塑造城市精神”为主题的健康宣传活动,开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风。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下,为校园周边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构城市(社区)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0]。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影响并带动着社区、城乡乃至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的人文底蕴,也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5 建议与对策

1)走开放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文化的互动。在体育文化作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重视的当今,学校体育应更积极地与家庭和社会体育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

2)改变以竞技水平为惟一目的运动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具有终身与娱乐特点的校园(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其内容应突显地方特色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舞龙舞狮表演、龙舟赛、拔河比赛、腰鼓表演、趣味体育竞赛、体育欣赏讲座、体育知识论坛及板报等。多渠道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群众)投身到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当中去,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导向。

3)更新观念,校、社共建,资源共享。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所具备的潜在的人文资源。(1)高校在新建体育场馆时要从长远考虑,要有利于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还应具有美化市容、竞赛、健身、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达到创建都市文明及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2)社区应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传播体育文化,影响城市人群的体育理念、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并逐步将这一实践活动形成制度化。(3)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打造现代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城市资源及高校特有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旅游、休闲娱乐、野外俱乐部等项目。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舆论、媒介的导向作用,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群体。

4)各级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战略动加强城市间文化互动,创建国内、外友好城市,进行体育化和人才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体育科学,2003,(5):33-36.

[2]周学荣.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19―23.

[3]体育词典.[N].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304-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作为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范围很广,远远超过学校单纯的体育课和体育竞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无意识的、内隐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与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及生活方式等密切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和谐人文校园文化的有机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在中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各自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及学生的兴趣等具体课程情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极大的丰富了素质教育下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和道德方面的素质,理想和道德在人的诸方面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校园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以及在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共同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达到某种教育效果,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是体现校园文化特征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强大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性影响的根源。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规范各方面专门人才培养的项目与环节,统帅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它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过程,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纲。素质教育在其运行中,体现着新时期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对于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都贯穿在素质教育之中。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原则特性上是一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确立了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出一致性。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学校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并能造就现实社会的人才,除了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外,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给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导向注入了新的内涵,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轻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科学技术的掌握,轻人文素养的熏陶等现象。引导学生融知识与能力、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为一体,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二是要改变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素质教育是通过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上培育高尚情操和社会道德,在掌握综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力和创造力。三是要改变重塑造学生轻个性发展的现象。要把学生从被塑造的对象转变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定格的模式塑造转变到承认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是要改变重学生教育轻教师培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主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综合素质的教师。只有知识面广的教师才可能组织和指导内涵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才可能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都是要通过创建优良的教育环境,实现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无论待人处事、工作创业都能稳当妥善、应付自如。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以及体育成果所具有的立体的、广泛的教育功能对学生思想品德、精神情操、价值观念、性格心理、专业素质、健康体魄实施全面培养。素质教育的内容一般要求是,要具备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四大方面。思想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水平、热爱国家、有事业心、人格修养、竞争意识、献身精神、职业道德、法则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自主性、自尊性、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文化素质,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相关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业务素质,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研究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体现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形式与内容、作用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学生诸多素质之中首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所体现出的积极引导态势来形成和确立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稳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人文精神的一条纽带,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提高中学生的人文修养,加大体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大力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蓬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2]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3).

[3]奚凤兰.《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一育中的作用》,临折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杨文辉.《论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韶关学院学报,2001(9).

[5]张杏波.《论新时期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6).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