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8 11:48:12

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例1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图片观察除外)、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如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就拿这次全区义务教育化学样本班研讨会期间组织教师们参观遂川火柴厂来说,与会者亲眼看到小小的一根火柴,制造出来竟要这么多的设备和工序!不仅验证了课本上写的:火柴盒侧面所涂物质是红磷、三硫化二锑等混合物,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二氧化锰和硫磺等,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而且还体验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

化学教育例2

(2)责任心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呼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人人有责。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趁此良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水一节中,向学生详细介绍水的重要性、水与工农业的关系、现在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水污染、怎样保护水资源,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有增强环保意识、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合作心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最有利的途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完成一个化学实验,就要先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然后是如何正确地组装实验装置,加化学药品,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如何正确地作出实验结论。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列的实验过程,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相互协调,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的正确操作顺序,完成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实验过程中品偿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奉献心教育:正确对待得与失,乐于为国家和他人付出和牺牲。九年级上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生学习拉瓦锡为科学奉献的献身精神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从而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爱国主义。结合历史和今天的成和爱国主义事迹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酸、碱、盐一节中,讲到纯碱这种物质时,向学生详细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他留学美国时,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美国工业垄断,毅然回国,潜心研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生产纯碱的索尔维法,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样教学使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产生献身祖国事业的信心。

3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处理与学生的情感教育,意志,人格特质。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目标。那情感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增加情感投入是最重要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双基”的学习负担太重,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一直不能忽视的现象,这些学生逆向思维,学习不进步。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忽略了情感的投资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上比较困难,丧失信心,成为贫困学生。道德和智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增加感情投资,讲究方法,加强思想沟通,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减轻学生负担。

化学教育例3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外,还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社会意识,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化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主要从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两方面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化学理论教育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化学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史知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

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火药、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法相比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在讲述原子、分子、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物质之间的关系等设计,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进而阐释事物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方法,揭示哲学原理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体现自然科学变化规律对哲学原理的有力证明。在讲述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质的性质等问题时,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化学是一门是实践性很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直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得到原理,同时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更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去发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激发探索科学知识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并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趣味是调节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四、激励是活跃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

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五、机敏是形成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

化学教育例4

一、美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在中学各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蕴藏着各种美。如:语文的语言流畅美,字、词、句结构美,文章的叙事、写景、抒情美;数学的公式严谨美、几何图形美、论证推理美;物理的力的平衡美,运动轨迹美、能量守恒美;化学的物质丰富美、变化多姿美;历史的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美,祖国的历史悠久文明美;地理的海陆浩荡美、景观多样美;生物的物种繁杂美、生态平衡美;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色彩美,建筑的造型美等等。正如上所述,在我们看来单调枯燥、简单复杂的中学教学活动中,处处含有美。美是客观存在的,无处不有,既有形又无形,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善于寻觅、善于挖掘、善于欣赏。知识原野开遍美的花朵,不管你驾驶形象思维之车或是抽象思维之舟都可以采摘到美的奇葩。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教学领域更是尚待开垦的美学荒原,还需园丁们勤奋努力。

二、化学美展示了世界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阔远无际

艺术美以各种形式来反映世界面貌和美化人间——文学美、色彩美、音响美、造型美。科学美则以各种概念来揭示世界本质——丰富、深刻、繁杂、严密、有序、守恒等。化学美就是科学美的一种。的确,化学是一门描述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无景无情,只有单调的元素符号,枯燥的化学式,繁杂的物种及其性质,复杂、离奇的反应方程式,还有玄妙莫测的化学理论。我们又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而至今三千万种物质都是由112种元素组成的。化学是一门研究元素和物质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既是极小微粒如电子、原子和分子,又是浩瀚无际的大干世界里的各种物质。化学变化虽变幻无穷,却有规可循。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操纵化学变化,可极大丰富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的世界面貌,从这一点来讲,化学又有其生活美和创造美。居里夫人说过:“科学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化学就在于它以抽象的形式展示着浩渺宇宙博大精深的和谐之美,化学语言是由化学变化和抽象思维编织而成的彩带,它把微粒和宏宇溶为一体,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生机蓬勃的化学美原。

三、化学教育中的美育

1.化学物质美、自然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自古以来就制造并利用各种饰物来炫耀财富,美化生活。如彩贝、珍珠、宝石、白银、黄金等,一顶王冠之所以价值连城是由于镶满了各式宝物。不论是金壁辉煌、富丽堂皇的古代皇宫,还是精美豪华、气势恢宏的现代楼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化学原料的有效聚集。现在,科技高速发达,人类认识的物质已经有三千万种。其中,新、特、奇、绝的装饰材料千姿百态,美化世界。各种新型合成材料如塑料更是奇光异彩,粉墨登场。自然界里的石灰石更是千形百状、各具特色。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正是石灰石溶岩地貌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时期的地表化学变化,使石灰石形状变异,或平地究兀,或直立清波,或静卧旷野,或倒挂幽洞,如巨钟,似雄狮,像淑女,同巨笋,神工鬼斧,景态迷人。还有那人工矿石雕塑的雄浑与纤巧,节日焰火的绚丽多彩,化妆品的细腻与芳香,调味品的美味与馨香,家居饰物的光滑与柔和等等,充分显示了化学的物质美与自然美。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化学物质丰富美的世界里,是化学物质不断点缀和美化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2.化学实验美、变化美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是洞察物质世界的窗口,首先揭开物质世界内部殿堂帷幕的是科学实验。一项好的化学实验,体现着人类对真美的追求,不仅给人以智力思维上的满足,而且给人精神情感上的陶冶,不仅宣告着创新劳动的收获,还给人以赏jb悦目之感。当年化学大师诺贝尔的发明炸药的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实验,不仅是科技史上一大壮举,而且充分显示了化学实验的创造美,可以说至今延续百年的全球最高科学大奖诺贝尔奖的源头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仪器美、装置美、现象美、变幻美。化学实验仪器是晶莹透明、小巧玲珑,堪称上等工艺品。酒精灯焰状如翠叶、焰色纯青、焰温高昂、焰形柔软、焰味醇香,展示了高洁美。还有五颜六色的焰色反应,色态各异的沉淀反应,各种气味的气体逸出,五光十色的显色反应,变化莫测的化学魔术等等灿烂光辉的无数化学实验现象,都不很好地证明了化学实验编织了一副斑驳陆离、五彩绚烂的绝美图景吗?还有干冰的升华使艺术舞台薄雾袅袅,也不证明了艺术美源于化学美吗?

3.化学理论美、结构美

“仰望太空、异想天开,凝神自然、触发灵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万变有律,运动守规。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使繁冗复杂的物质变化显示出有序和谐的守恒美;化学平衡理论,展现了化学运动的动态平衡对称美;氧化还原理论,揭示了电子转移的神奇功能美。又如分散系理论包容了整个天宇,显示了高远美;元素周期律只排列百余种无素,却包含了大干世界,体现了凝聚美和发散美。物质世界繁纷却有序,化学理论艰深却有趣,完全可以说化学理论既象汪洋大

转贴于

海一样有深广美、坦荡美,又象奇峰峻岭那样有高大美、概括美。化学理论是美的想象、美的表述,是美的图形、美的音符,体现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美。

化学教育例5

二、美育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启迪聪明和智慧,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化学中的美,这样才能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美育是贯彻普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化学教育例6

一、 化学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因此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已不应仅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高职高专化学教学大纲(试用)》,除了对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明确的目标外,也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诸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等。因此素质教育是电大化学的教学要求。

化学发展史是化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使学生置身于化学发展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现化学史的伟大发现、发明的思维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曲折和挫折,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思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无疑将有助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经调查发现,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化学史知之甚少,而他们对化学史实际上很感兴趣。从心理学上说,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理性的评说,也会给学生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化学教育中亟待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

二、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内容

化学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内容。

1. 思想素质教育

青年学生的特点是富有朝气,勇于创新,憧憬未来。他们正处于可塑性大,接受知识快的阶段。在化学教育中,结合认知教育的有关内容,介绍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古代化工的成就;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会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从感知爱国素材到领悟爱国精神,进而追求爱国行动。比如:结合碳、硫或硝酸盐内容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控制自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结合硅酸盐内容的教学,告诉学生大约在公元800年前我国就能制作陶瓷,英语中“china”一词就是西方对我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恒纪念;此外,我国人民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末期炼铁,宋初冶金,西汉发明造纸术等史实寓于炼钢、炼铜以及纤维素的用途等教学内容中,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孕育出无数爱国志士,特别在近代化学史上,有不少化学家怀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抛下国外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深情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这正是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写照。比如,制碱工业的先驱、化学家侯德榜,不忍帝国主义垄断的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留学美国后毅然回国,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创造出氨碱生产纯碱的方法,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还有胶体化学家傅鹰、“两弹”元勋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殷殷爱国事迹,对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有极好的教育作用。

恩格斯说过“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的思维方法”。化学是提示自然规律的科学,辩证法可以揭示科学变化规律,而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我们在化学教育中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化学学科的规律。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与评价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化学学科的认识成果以及化学家的作用和贡献,不能用现代观点去否定某些理论、假说等曾经在科学史上所起的作用。

比如:结合空气组成内容的教学,要向学生讲清,空气的组成现在看来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但在当时却有许多科学家对此作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才得出结论的;同时很有必要评说一下燃素学说,尽管该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用它解释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和现象,并把许多化学事实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时,还应指出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水平以及前人的科学成果等内容,使学生懂得前人的劳动成果永远给人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展真理的。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正是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以往掌握的大量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经过努力探索,提出自己的创见,最终才发现了这一规律。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素质。

化学史上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凝结着化学家长期艰辛的劳动,体现着他们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而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比如:氟的发现。由于单质氟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长期以来未能制得其单质,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了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雷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科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科学家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然而在化学史上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要数“科学怪人”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试验过程中,有5人殉难,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他自己也在一次试验中被炸得满脸血污,险些遇难,但诺贝尔并没有被死亡吓倒,在总结教训后,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烈性安全炸药,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些史实都有力地说明了科学家对科学的真诚热爱,追求科学的信念,而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这些内容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要教育学生诚实细致,不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史上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关于存在着“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抓住不放,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教育学生做学问同样必须要具有诚实的、精益求精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贯穿于科学认识的始终,是认识主体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主观手段。化学史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家不是盲目地进行研究,而是有一定的科研方法;观察、假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发现规律、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实验等。通过仿照化学家的研究方法,重复化学家曾走过的路(如模仿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钟罩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学校,也会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再学习。

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升华过程。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给学生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模型,可依据现行化学教材介绍的几位科学家,着重介绍科学家“发现”的思维过程,其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科学方法中的假设、模型等。例如讲苯的结构时,可介绍凯库勒如何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休息时,看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而顿悟,得出苯的环状结构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心理素质教育

化学史的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家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化学史的人格教育主要包括价值观、群体意识、沟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价值观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对此,化学史可提供许多典型的素材。

诺贝尔是一位亿万富翁,却终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但在救济穷人,资助科研人员和投资设立科学奖金等方面却十分慷慨,他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人类留下了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财富;居里夫人在提炼镭成功后,曾有人劝她申请专利,她却毫不犹豫把提炼镭的方法公之于众,她那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将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成分,它表现为:与人合作的精神,待人友善,珍视友谊等。德国人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之间的友谊史话给我们以宝贵的启迪。他俩曾因氰酸和雷酸的性质不同而化学成份相同发生争论,在争论中他们建立了友谊,通过互相协作,终于研究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此后他俩合作写了几十篇论文,署名互相谦让,他们的关系,用李比希的话说“是同一个领域中工作,竞争而不嫉妒”。这对那些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较紧张的同学来说,将启发们他作深刻的内省。

三、化学史素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化学史素质教育应采用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等。所谓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学内容上来考虑的。集中教育把化学史实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化学家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贡献等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即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着重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所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的教育形式。分散教育,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化学史的一种教育形式。例如,结合空气组成的讲授,穿插介绍惰性气体的发现小史;结合纯碱的制备,穿插介绍后得到制碱法;结合硝酸的化学性质,穿插介绍丹麦科学家玻尔巧用王水保存诺贝尔奖章的故事等等。

所谓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从教育形式来考虑的。课内教育用教学模式来进行化学史素质教育。复习课可把学过的有关知识按化学史的发展顺序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来进行教学;实验课可把化学家曾做过的实验引进化学实验课堂。课外活动是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化学史专题读书报告会;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素质教育的优点是: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和系统,形式活泼多样。

电大化学史素质教育除了采用上述教育形式,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激情、自信感、钻研精神,即状态因素;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素。只有重视这些心理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有目的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 注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要注意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第一年可侧重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第二年可侧重于价值观教育;第三年可侧重于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教育。而有关健康人格的教育则贯穿于三年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有所侧重并不排除必要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第三,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化学史素质教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渗透,树立榜样,培养习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方法将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总之,化学教育渗透化学史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论的教育,而且还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如果能充分发掘史料矿藏,并科学地、艺术地、适时地加以“冶炼和铸造”,那么每一个化学史实,都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阵地,做到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例7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2007年的沙尘暴,日益横行的病毒疫情,个个都触目惊心。甚至于日前关于2012的种种猜测也并非危言耸听。这些都反射出人类不合理的索取行为所带来的恶果。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2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于1982年的声明中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学校应努力通过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和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环境教育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环境教育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并不只是“拓展了教育的功能”也不只是“找到重视学习教育的强有力的理由”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教育为本。环境教育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从内容到方式都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还为将来继续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变一次性环境教育为终身教育。

环境教育不拘泥于环境科学教育体系的需要,它可以多反映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容易与 各学科之间进行融会贯通和相互应用。

3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性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4化学教育如何结合环境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4.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在气体有关的教学,可从大气层结构特点,空气的成分,气候现象到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物质的监测分析,从地理、天文、气象到物理、化学、生物全面的传授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则介绍了几种金属。人类发展到现在,金属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讲解时就应该面面俱到,在肯定它们的作用时,也应该强调重金属的污染性,如铅冶炼厂排气和汽车排气中的铅对大气的污染,从皮革加工、染色、电镀等工厂排放出来的含铬废水造成水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汞、铜、铅和类金属砷等,它们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步富集,浓度成千成万甚至成百万倍地增加,人食用了受重金属污染的食物后,会造成神经与器官的损害和生殖畸形。

4.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〇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观念。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5环境教育的原则

5.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进而揭示环境科学变化的实质和规律的辩证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立统一观念,“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等,树立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2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教育,即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教育。

6小结

化学教育例8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育例9

在中学各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蕴藏着各种美。如:语文的语言流畅美,字、词、句结构美,文章的叙事、写景、抒情美;数学的公式严谨美、几何图形美、论证推理美;物理的力的平衡美,运动轨迹美、能量守恒美;化学的物质丰富美、变化多姿美;历史的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美,祖国的历史悠久文明美;地理的海陆浩荡美、景观多样美;生物的物种繁杂美、生态平衡美;音乐的旋律美,美术的色彩美,建筑的造型美等等。正如上所述,在我们看来单调枯燥、简单复杂的中学教学活动中,处处含有美。美是客观存在的,无处不有,既有形又无形,就看你是否善于捕捉、善于寻觅、善于挖掘、善于欣赏。知识原野开遍美的花朵,不管你驾驶形象思维之车或是抽象思维之舟都可以采摘到美的奇葩。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教学领域更是尚待开垦的美学荒原,还需园丁们勤奋努力。

二、化学美展示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阔远无际

艺术美以各种形式来反映世界面貌和美化人间——文学美、色彩美、音响美、造型美。科学美则以各种概念来揭示世界本质——丰富、深刻、繁杂、严密、有序、守恒等。化学美就是科学美的一种。的确,化学是一门描述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无景无情,只有单调的元素符号,枯燥的化学式,繁杂的物种及其性质,复杂、离奇的反应方程式,还有玄妙莫测的化学理论。我们又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而至今三千万种物质都是由112种元素组成的。化学是一门研究元素和物质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既是极小微粒如电子、原子和分子,又是浩瀚无际的大干世界里的各种物质。化学既探究细微之粒,又展示浩大之宇,既有精细美、微观美,又有阔远美、宏观美。广泛世界,纷纭繁杂,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但最根本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虽变幻无穷,却有规可循。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操纵化学变化,可极大丰富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我们的世界面貌,从这一点来讲,化学又有其生活美和创造美。居里夫人说过:“科学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包含着至美”。化学就在于它以抽象的形式展示着浩渺宇宙博大精深的和谐之美,化学语言是由化学变化和抽象思维编织而成的彩带,它把微粒和宏宇溶为一体,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生机蓬勃的化学美原。

三、化学教育中的美育

1.化学物质美、自然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自古以来就制造并利用各种饰物来炫耀财富,美化生活。如彩贝、珍珠、宝石、白银、黄金等,一顶王冠之所以价值连城是由于镶满了各式宝物。不论是金壁辉煌、富丽堂皇的古代皇宫,还是精美豪华、气势恢宏的现代楼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象征,也是化学原料的有效聚集。现在,科技高速发达,人类认识的物质已经有三千万种。其中,新、特、奇、绝的装饰材料千姿百态,美化世界。各种新型合成材料如塑料更是奇光异彩,粉墨登场。你若进入一个大型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塑料包装真是五彩斑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宛如进入一个百花齐放、景观迷人的大观园中。自然界里的石灰石更是千形百状、各具特色。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正是石灰石溶岩地貌的典型代表。由于长时期的地表化学变化,使石灰石形状变异,或平地究兀,或直立清波,或静卧旷野,或倒挂幽洞,如巨钟,似雄狮,像淑女,同巨笋,神工鬼斧,景态迷人。还有那人工矿石雕塑的雄浑与纤巧,节日焰火的绚丽多彩,化妆品的细腻与芳香,调味品的美味与馨香,家居饰物的光滑与柔和等等,充分显示了化学的物质美与自然美。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奇妙无比的化学物质丰富美的世界里,是化学物质不断点缀和美化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2.化学实验美、变化美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是洞察物质世界的窗口,首先揭开物质世界内部殿堂帷幕的是科学实验。一项好的化学实验,体现着人类对真美的追求,不仅给人以智力思维上的满足,而且给人精神情感上的陶冶,不仅宣告着创新劳动的收获,还给人以赏Jb悦目之感。当年化学大师诺贝尔的发明炸药的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实验,不仅是科技史上一大壮举,而且充分显示了化学实验的创造美,可以说至今延续百年的全球最高科学大奖诺贝尔奖的源头是化学实验。

3.化学理论美、结构美

化学教育例10

1.引言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1]。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和大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2.我国化学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被提到了重要地位。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应试教育还左右着中学教学,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更重视解题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重视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方面并不是连贯的和整体的,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形成整体的观念,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其次,化学式教育有培养学生兴趣和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师较少涉及化学史的教育问题的探索,教师的热情不够,因此削弱了化学史教育的实施效果。就课本来说,化学史知识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人教社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按页码粗略统计仅占全书篇幅的约1.6%[2],而且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化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史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在化学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科学家无意中的发现和各种蹊跷,而没有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不仅仅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持之以恒地科学研究,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在失败后的振奋和向上的精神,从而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内涵,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

化学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发现。化学史也体现着知识与技能,科学发现和各种技术的发明,包含着对物质的本质的研究,包含着物质的性质、结构,等等,因此,利用化学史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必定会有所感触,有利于情感的培养。

3.化学史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化学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性到推理性的发展过程。[3]化学史的发展,伴随化学知识的发展;在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史时,伴随着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史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解剖,并使知识产生联系,形成一定的网络,便于学生学习。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和学习的兴趣

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及其所写的文献都把这一点列为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在化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化学史教材,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4]然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积极的诱导和启发。心理学研究发现,直观的、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刺激个体的大脑兴奋。[5]化学史及化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而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实验探究的过程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所谓的化学美。充分利用化学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提高他们对化学及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内心产生驱动力,进而更好地学习化学。

3.3有利于增强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环保意识和理念。化学史和能源的发展也是有关联的,古代的钻木取火、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石化能源的使用、当代新能源的开发都与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也渗透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3.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6]

首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史发展的过程,是前人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感悟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其次,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并不是那么顺利的。研究过程总是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而各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被改进或者发明,使研究更深入和变得容易。方法在改进的同时,工具也不断被发明,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总之,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体会,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4.对化学史教育的思考

当前化学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化学史的教育,他们可能认为化学史不重要,与考试关系不大。只有改变这种思想,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才能从行动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化学史教育。其次,中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篇幅比重很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多阅读有关化学史的课外书籍,增加知识的储备,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最后,化学史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目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精神(实际是科学家的精神)的培养[7],也就是说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不够全面。最后,要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化学史教育,通过观察、实践、条件控制、测定、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分类、抽象概括、模型化、提出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及得出结论等环节来完成。[8]以实现化学史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5]关婷婷,苏育志,常向阳.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J].广东化工,2002(11):24-25.

[2]刘前树,邱道骥.化学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7(1):60.

[3]李远蓉,卢一卉.论化学史的教育功能[J].大学化学,1997(12):60-61.

[4]许青锋.化学教育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