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药学副高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8 11:47:48

药学副高论文

药学副高论文例1

一、中医界一直正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医从未否认中药有毒副作用,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里就谈到药物分三品:上品药物有滋补、延年益寿作用;中品药物不补不泻,药性平和;下品则多数中药大都有毒副作用。中医药教材中都为学生明确标明中药的禁忌,譬如漏芦,气虚、疮疡、孕妇忌服。也就是说,中医界从未自称中药无毒副作用。2000多年前中医就有“人参也能杀人”、“大黄也能救人”的说法。药能治病也能致病,用得好、用得巧可去沉疴;滥用则伤人正气,甚则致命。

二、中药缘何成了不良反应的“祸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提出黄连有毒副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之后,牛黄清心丸在韩国也出现不良反应;现在中药不良反应频频被曝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市面上畅销的“排毒养颜胶囊”因含有大黄被怀疑长期服用造成继发性便秘。为什么在近年发现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多?

1. 国外“废医存药”使中药脱离了中医

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外国人,认为中医理论太过抽象,而中药则疗效确切;因此使用中药通常不考虑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是按着西医西药的诊断、治疗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更有甚者将中药作西药用,遇到高血压就用钩藤、草决明;见到细菌性感染,则施以黄芩、黄连。但若是虚阳上越型高血压,或是虚寒性细菌感染者,用了这些药不但无效,且易致毒副作用。

日本顺天堂曾经是生产小柴胡汤为主要产品的世界上最大的汉方医药企业,但由于日本对中医药的政策是“废医存药”,不懂得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只将小柴胡汤应用于某几种疾病,结果药物的临床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出现致人死亡的现象。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就这样破产了。

由此可见,如果仅是药物出口到国外,而中医没有走出国门,中药脱离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是一堆“草”。

2. 中医中药的主要人为因素

2.1中医师方面

2.1.1剂量过大:自古有“中医不传之谜在于剂量”,用之不当或用药过量就可能造成严重毒副作用。但近年来有些现代中医为求速效、显效,对这些药物性能未标明有毒的“无毒中药”用量远远超过了历代医家,甚至置《药典》规定于不顾,擅自加大中药的用量,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如细辛常用量为3~6g,过量应用可导致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2.1.2药证不符: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若医师辨证失误或根本就不分寒热、虚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导致药不对证,寒热错投,攻补倒施,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且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造成毒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大忌。如:人参只适用于气虚证候,若用于阴虚有热者,将出现头晕心悸、咽痛鼻衄、口舌生疮、便干纳差等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

2.1.3配伍不当:若医者不注意按“君、臣、佐、使”原则配伍组方,或用药时不注意药物相互关系,或因疏忽而将不宜配伍的药物合用,势必造成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性。如半夏甘遂汤中甘草与甘遂同用时,当甘草的用量大于甘遂用量时,则有相反作用,且随着甘草用量越大则毒性越强。此外,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也会引起毒副作用。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

2.2中药师方面

2.2.1加工炮制不当:加工炮制中药是中医的精髓之一,炮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毒副作用,对中医的临床疗效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柏子仁用于宁心安神时要通过去油制霜,否则会产生滑肠致泻作用;何首乌生品滑泻而伤及脾胃。有毒中药如生南星,不经炮制则一般只能外用;其它如马钱子、川乌、巴豆等有大毒的中药需严格炮制,否则易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2.2.2调配不当:调配人员粗心大意,毒性药物管理不严,如误将朱砂当褚石使用;或将毒性中药剂量看错,配方时不认真核对处方,会产生人为的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剂人员不太注意炮制对临床的重要性,在调配医者处方炒苡米、炒白芍、酒大黄等时,因临时药房无货,而擅自以生苡米、生白芍、生大黄等代用,亦会产生毒副作用。

2.2.3药品质量伪劣:药物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但少数调剂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或技术差、不能严格把关,让大肆掺假混伪的药材用于临床,自然会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如炮山甲中吸入明矾(明矾的主要成份为硫酸钾,内服量0.6~ 1.5g,若过量则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后再行干燥的恶劣行径,人为地增加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三、中医中药相辅相成是良策

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医药不分家,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周礼》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即对医药之间的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它的意思是说医师要能在识别药害的基础上,化害为利、化毒为药,从而实现医疗目的。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是一门医理与方药相辅相成的整体科学。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一方面,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中医的临床则依靠中药的加工炮制为其服务。

1. 中医师辨证用药,不以中药替中医

1.1正确地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因此,中药只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使用,全面了解其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症等,按照配伍原则立方选药。若以中药代替中医,则让中医药丢了魂。

1.2掌握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在于增强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其配伍禁忌有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规定不宜同用的药物有33种[1];因而临床医师应谨记避免合用,否则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如人参、丹参等药与黎芦同用,就会产生毒副作用。但更要重视不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1.3严控药物用量

剂量准确是药物安全有效的可靠保证。鉴于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医师要按药典规定剂量选方用药,不能随意更改。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中药剂量既有固定严格性,又不拘泥失去其灵活性。因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很多是因剂量过大所致,即便是无毒药,如果过量服用,同样可出现副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的甘草,现有资料报道,若长期大量服用,就可出现脘腹痞满或水肿等毒副反应。此外,临床上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常用马钱子、轻粉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来治疗关节炎、梅毒等顽固性疾病,但一定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1.4药物的制剂服法

某些有毒药物,需要久煎以减低其毒性。如乌头、附子中含乌头碱成份,对心脏有毒性作用;经过久煎,使乌头碱破坏,降低了毒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其强心作用。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亦属辨证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遇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证需用反佐法,即寒药热服或热药寒服;若服法错误,则往往加重病情。

2. 中药师规范炮制,熟谙辨证论治

2.1熟谙辨证论治

中药师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辨证论治的职责和义务,对中医师所开的处方进行审核,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服务,以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如寒湿腰痛的患者来店购药,如药剂师不懂辨证,就有可能让病人购服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等,这些中成药不但治不好腰痛,反而会加重病情。若能较好地辨证,就能祛弊得利,抵制毒副作用。

2.2规范加工炮制

中药师应严格遵照药典的要求,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科学地依法炮制各种有毒中药,使药物“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才会增强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绝不可因为怕麻烦而减少任何一道炮制工序;只能外用的中药,绝不可内服,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此外,药剂人员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首先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须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2.3加强质量监管

中药质量好坏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国际化的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要加强中药种植、采收、加工、产地、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治理不合格的中药。在中药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入药。

3.勿丧失中医中药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

中药近百年来衰弱的过程,主要原因是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医已丧失了其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现在完全以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中医。他们非要用细化中药效果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来套中医理论,无疑是削足适履,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的抛弃,将使得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中药”会变成当今西方的“植物药”。

药学副高论文例2

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有利有弊,但由于用药不合理,导致用药副作用明显增多,对人群的健康恢复造成了巨大影响[1]。为此,本文就主要探讨减轻激素类药的副作用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厂生产的激素类药物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其在应用及接触激素的人群产生的副作用展开,并对影响其副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降低其副作用的对策。

2 结果

激素类药物化学结构不合理、原料药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等都会导致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的加重。因此,根据与其副作用有关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非常的必要。

3 讨论

激素类药物在应用较为普遍。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生产企业一定要在药物投入市场之前,反复开展试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并要在药品说明书中详细说明药物的适用症、作用、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等信息;其次,要注明药物的禁忌证,对某些,如糖尿病、精神病、溃疡病、癫痫、肝肾功能不全、心里衰竭等不在激素类药物使用范围的人群,坚决不予使用。另外,新生儿以及患有眼病,或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均是该药的禁忌群体[2]。一旦违规操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副作用:(1)高钙血症,体重增加;(2)造成水电解质失衡,水钠潴留;(3)并发或加重感染;(4)促使患者产生失眠症状,诱发精神病;(5)出现类似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6)诱发白内障、青光眼,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月经失调[3]。以上副作用产生后,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针对上文中所分析的对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提出下列降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的措施:(1)确认使用指征,任何一种药物均有其使用指征,激素类药也不例外。为确保药物使用合理,要求在使用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如氢化可的松,该药物具有消除炎症、抗过敏等效果,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过敏性紫癜症状,但用药过于频繁,且每次使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以下副作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失眠,引起精神病,严重时,将导致癫痫;引起青光眼。再如:如雌激素类雌二醇,治疗绝经期妇女的骨骼疏松症,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胆固醇。单长期大剂量使用雌激素,能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此时应协同孕激素联合应用。总而言之,无论哪种药物,切勿不加节制的使用,使用时用药者应结合自身病史及医师的建议。另外,伴有精神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患者或功能不全人群,严禁使用该药;(2)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法,特殊情况下,某些患者会持续服用激素类药物以维持治疗,减少每次用药量于患者的治疗不利,但可采取间歇性用药法,比如第一天用药量加倍,而第二天停止用药,依次类推。从整体来看,用药量并未增加或减少,仅延长治疗时间,不会对患者的治疗未造成明显的干扰。基于此,药品生产企业,药业生产企业一定要将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副作用等在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指出,防止一些患者滥用药物;(3)改变用药途径一般情况下,用药主要以口服为主,但改变某些药物的用药途径,其治疗效果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而且使用该途径在还存在一定的优势,比如,在药物治疗哮喘的过程中,采取吸入式进行治疗:激素经吸入后,仅在肺部和气道内见效,并未对血液造成影响;另外,使用该方法,所需的药量较少,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4)加强激素类药物化学结构方面的研究,通过改善激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来降低其实际应用中的副作用,通过强化这方面的研究,使得激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更加的合理,这对于降低其副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加强控制原料药的质量及激素类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控制工作,以便于有效提升药物的生产质量,通常情况下,同一种激素类药物有多种合成工艺路线,在能够保证药品质量的情况下,积极改进合成工艺路线,从而效提升药品的整体质量,有利于降低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减轻激素类药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以实现:确认使用指征、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法、改变用药途径、改变激素类化学结构、强化激素类药物生产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袁婷婷,张乃丹,何勇静,等.天然药物中植物雌激素样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526-4529.

药学副高论文例3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2引起中毒的原因

引起中药中毒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剧毒中药本身因素剧毒中药因本身含有剧毒成份。如乌头含乌头碱,马钱子含士的宁等,有严格的用量用法,稍有不慎,易引起中毒。

2.2剧毒中药误用因素剧毒药在临床使用或民间自用都较谨慎,发生中毒者,一般均非正常使用或误用因素。如以商陆误作人参,以洋金花叶误作紫苏叶等。

2.3用量过大有些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治愈心切的心理支配下,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曾报道有人大量服用人参出鼻血。

2.4炮制因素中药在临床应用之前,一般需经过加工炮制,炮制得当,可以进一步增加疗效,降低中药毒副作用。但是,如果不合理炮制或炮制不完全,反而疗效降低或增加毒副作用(特别是剧毒药)。如雄黄有毒,水飞后使药粉达到极细和纯净,降低毒性,便于制剂。

2.5配伍因素单位中药成分复杂,组方后的作用机制就更复杂。有时,两药配伍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相反),或能降低药物功效(即相恶),对此,古人就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以避免毒性反应发生。

2.6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的差异,甚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中毒。如白芍、熟地黄、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会发生毒副作用,但有个别病人服用后引起过敏。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首先要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 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由于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其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等等,说明对待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不断修改,逐步认识的过程。

再次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自建国以来,出现了大量中药中毒报告,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就达上百种之多,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等。因此认真总结经验,既尊重文献记载,又重视临床经验,相互借鉴,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掌握中药的毒性,保证安全用药。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合理使用中药,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就一定能在世界医药事业中不断发出熠熠光芒,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药学副高论文例4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立新,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琦,论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于越,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经营总监李洪等相关人士参加了会议。

中医健康管理事业必然大发展

论坛由卫生部原副部长曹泽毅教授担任名誉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铁城担任主席。

王文元副主席宣布开幕,吴刚副局长就我国中医健康管理产业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改革方略等做重要讲话。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赵文祥针对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作了精彩的演讲。他认为,我国传统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这也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上医治未病”理论跟当今医学科学提倡的预防医学的理论和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精神相一致,是值得弘扬与继续深入研究的。我国当今中医健康管理产业如何继承和创新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们大有可为,但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朝专、精、广,博的方向寻求发展。

还有许多专家出席会议并做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中医健康管理事业发展理论、实践与前沿技术的各个方面。

中国健康管理事业10周年庆典

论坛以“弘扬中医文化,推动健康管理”为主题,庆祝中国健康管理事业诞生10周年,展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10年发展成就。总结现代健康管理技术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弘扬中医文化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中医健康管理事业改革与发展而召开的。通过院士论坛、高端论坛、社区健康论坛、专家报告、健康管理产业投融资洽谈会、学术演讲与交流专场,风采展示,中国健康管理发展十周年成就宣传晚会等活动,就我国中医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继承,创新与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年荣光,再铸辉煌

论坛期间还隆重举行了以“十年荣光、再铸辉煌”为主题的“中国健康管理发展十周年成就宣传晚会”。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经历了市场与经济的变迁和洗礼,在自强不息中不断发展进步,在推动全民健康,改善人们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奋进十年,一朝绽放,即为经典。晚会上领导为10位中国健康管理功勋人物、20位中国健康管理年度杰出人物,30家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的代表颁奖。晚会作为对中国健康管理十年历程的提炼和2010年中国健康管理的总结,中国健康管理事业10周年功勋榜和中国健康管理年度先进单位和人物推选活动可称为十年来的一次巅峰宣传。

药学副高论文例5

龙致贤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毕业后留母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校办药厂总工程师、厂长;中药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北京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副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委员,中韩友好协会理事,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奖励委员会特邀专家,新加坡中医学院教授,《健康指南》杂志副主编,《中华养生保健》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

1964年起至今没有离开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着教学、科研、生产及业务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疑难病症,注意中医药结合,探索中医药复方研究的思路模式,促进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发展。在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方面,他思路开阔,有成果、有创新、有经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他主持研究开发的6种中成药,均获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承担部、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如中药防治艾滋病、中药抗心律失常、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中药抗衰老等,曾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中药科技进步三等奖。而他主编的《中医学专家集》、《汉英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疗效学概论》,他任副主编的《中药学》,任编审的《中药制剂学》,参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学》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曾获得过新闻出版署图书一等奖。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如《论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中药疗效论述》等。他还先后赴美、德、英、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作学术报告,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扩大了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

这样一位硕果累累,又涉猎广博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尽管年事渐高,但他却如一生劳作的农夫,老了仍不舍辛勤耕耘。几乎一生都在中医药领域内摸爬滚打的龙教授,对中医药情有独钟,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人类财富,它以独特的视角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深受国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尤其是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主张“天人合一”“上治未病”等医学理念,涵盖了古典哲学思想的全部精华。当西医对某些疾病感到棘手,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趋突出时,而中医以其和谐、稳定、顺应自然、安全而少副作用和持续发展的特征,凸现出其方法论的优势。具有远见卓识的龙致贤教授和几位志同道合者,于2003年开始筹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这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借以弘扬中医药的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中医药团体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加强世界各国(地区)的学术交流,提高中医药业务水平,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进入各国的主流医学体系,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种医药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虽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同仁们的鼎力相助,但要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要经民政部登记注册,跑批件、跑手续、跑办公住所、跑人员……创业是要在没有路的荒原上踩出一条路来,那份艰辛,那份忙碌,那份执着,对花甲之年的龙致贤来说是一次新的锤炼和磨炼,但他和他的同仁最终获得了丰收的硕果,2003年9月,世界中联在中国北京隆重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在这次成立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教授当选主席,龙致贤教授出任副主席、副秘书长兼司库,一批优秀的人才进入世界中联,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目前,已有48个国家(地区)的147个团体会员,世界中联已成为中医药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

世界中联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国际认证。通过国际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在世界各国有序发展。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促进世界各国中医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术,培养人才,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世界中联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日常工作在秘书处的统帅下有序、有业绩地进行着。

药学副高论文例6

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中医药的诞生和传承已有7000年历史,为我国乃至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人民健康、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西方医学的进步与普及,近年来看重西医轻视中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中医药行业的不景气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我国政府早就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不是普通的民族文化,它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都不容忽视。因此,一直以来中医药的发展都被政府推到很高的地位上:我国政府早就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而且设立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样的重要机构。

2007年,中医药行业得到了更加坚定的支持: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3月29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担任组长。

然而就在这局势看似一片大好之下,中国互联网突然爆发了一场空前的“中医废存之争”,直接拷问所有中国大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知。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让我国政府感受到了中医药振兴的紧迫性,以及对执行力的反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不容置疑。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而中医药业获得的最大支持来自于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据悉,十七大报告在定稿中有关医药领域的论述作出了一项重要修改,即在论述“中西医并重”时浓墨增加“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容。据了解,这一修改正是十七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的,体现了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七大报告可谓是以一锤定音的方式平息了本次争论,在后面一系列的具体执行中,中国中医药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17个国家部委共同发起了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巡回活动。该活动于7月7日在北京世纪坛率先启动,计划将历时3年走遍中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采用义诊、培训、讲座、科普宣传、医疗物资捐赠等方式,目的是紧紧抓住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广泛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1月29日,“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盛光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行是此次活动中的第九站,也是2007年的最后一站。

而也正是在中医药大省广东,中医药行业的复兴与业内知名企业――南方李锦记的发展愿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南方李锦记巧搭便车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再强调:“要切实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承认:“中国到了一个中医药发展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行业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个“特色优势”和“突破口”指的就是中医药“治未病”的思路。据悉,我国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

早在6月24日,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王国强当时表示,“治未病”其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要求中医院从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

这一思路,与南方李锦记一直着力于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目标锲合到了一起。南方李锦记也借此东风,不遗余力地配合与支持着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活动。

11月26日,南方李锦记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行的全面启动提前预热。该论坛邀请了业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老总一起就养生文化理论和现代保健科学如何更有效结合进行研讨和总结。

在本次论坛上,南方李锦记向社会了公司的健康理念――“养生固本、健康人生”,强调通过养生、“治未病”来提高人体自身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维持健康的潜能,并独创性的提出“普及养生文化,就要倡导一种大健康的概念,建立一个健康人生的概念”。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先生认为健康人生应包括三个层面――健康、家庭、事业的三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三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三和谐。

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四位专家结合多年的教研经验,通俗地向听众介绍了中医药养生的精髓及实践经验,并发表了如何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宝贵意见,对南方李锦记的健康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中华中医药协会秘书长李俊德对记者表示,协会联合南方李锦记举行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中国中医药行业最重大的科普活动之一。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论坛上表示:中医药数千年来为保障国人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潜力更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积极期待。南方李锦记所提出的“三平衡、三富足、三和谐”的养生理念,从理论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医药养生内涵的认知,南方李锦记“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也恰好是我们中医中药知识“进家庭”的非常好的方式。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活动,包括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高峰论坛,就是要将我们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升到新的阶段。

弘扬养生文化的先行者

实际上,在振兴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方面,南方李锦记早已走在了前面,因为他们一直把长期推广和传播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2004年12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达成合作,创立“无限极中华中医药发展基金”,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健康顾问培训基地”;2007年3-4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了普及保健知识的“养生文化进万家”大型主题活动,参与者达3万多人;2007年6月底到7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主办的“养生与关爱―养生文化进万家健康知识巡展”陆续在全国五大城市开展。2007年9月,南方李锦记被中华中医药协会组织评选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药学副高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62-02

药理学是药学、护理学、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市场营销等高职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药学与生物学的桥梁学科。根据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理学一般分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循环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化学治疗药物药理这7个板块进行讲授。该课程涉及的药名复杂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难懂,且需要以扎实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内容抽象、枯燥、烦琐,学习兴趣不高。

按照当前主流高职药理学教材的章节排序,“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是总论后第一个各论板块。该板块是总论《药物效应动力学》所讲述的受体理论的实际应用,涉及多种受体、递质、药物,历届学生常反映此内容很难掌握。而作为第一个板块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若未能较好掌握,将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学习兴趣,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清晰地讲授作为对传出神经系统板块提纲挈领的“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可使高职学生提高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的学习兴趣,并准确地掌握这个板块以至整门课的内容。笔者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理”章节的授课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职学生学好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药理学课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讲授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递质与受体,以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方式与分类。要求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机制)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熟悉传出神经的受体:胆碱能受体(M、N)、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的分布与效应;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代谢。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若授课过程中仅按照课本编排顺序逐条逐页机械地进行讲授,他们将无法找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且无法与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对高职学生的授课更应该注重知识的重组与梳理,便于其进行系统的学习。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教学改进措施

桂林医学院高职类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第2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罗跃娥主编)。笔者结合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进措施。

(一)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讲授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在学习药理学课程之前,学生学过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并分别在这两门课程学过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回顾神经系统的解剖: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本章节涉及的传出神经由自主神经与运动神经构成,属外周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因在神经节要交换神经元才到达效应器,因此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分;且自主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腺体的活动不受意识所控制。体内大多数器官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两者通常产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机体在紧张、应激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如机体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支气管平滑肌扩张以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到体内;机体在安静和放松时,对外界的反应下降,进行休整和积蓄能量,表现为血管舒张、瞳孔缩小等。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支配表现为协调一致。对上述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铺垫。

(二)建立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与上述知识的联系,讲授传出神经系统主要递质与受体。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章节中,教材引入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及其受体的内容。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称为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的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然而,历届学生大多都难以准确记住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都分别会产生哪些生理学效应。虽然课本有明确的解释,但学生因难以找到规律从而依赖于死记硬背,且经常产生混淆。针对此种现象,可结合课本“全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即“副交感神经的节前、节后纤维属于胆碱能神经”,启发学生把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副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乙酰胆碱的生理作用;并结合课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启发学生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效应转换为刚回顾过的交感神经的效应,且上述效应均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学生解释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都属于第一信使,即内源性配体。它们在体内分别以乙酰辅酶A和酪氨酸作为原料合成,在机体暂不需要这些递质的情况下,乙酰胆碱可被胆碱酯酶水解而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水解而灭活。因此,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的协调统一,其实是通过对上述递质的合成与灭活的控制来实现的。

通过上述讲授,学生明白胆碱能神经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后,结合学生在药理学总论板块“药物效应动力学”一章学过的受体理论,重述配体在机体都有其受体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这两类受体又有多种亚型,总的来讲,胆碱能受体分为M、N两大类,M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负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舒张)、瞳孔收缩等;位于神经节的N1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神经节兴奋,因神经节分为交感神经神经节与副交感神经神经节,所以N1受体兴奋的效应较复杂,取决于哪类神经节占优势;位于骨骼肌的N2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为α、β两大类,这两大类受体激动的效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α1亚型主要存在于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张力增大,血压升高;β1亚型主要存在于心脏及肾脏,引起正性心脏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快)以及肾素分泌,从而升高血压;β2受体主要存在于冠状动脉、骨骼肌血管,兴奋该受体引起上述血管舒张,并引起支气管舒张。

(三)从递质与受体的功能,引出调控传出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药理学的重c是药物对疾病的调控。通过上述授课,学生掌握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其生理效应后,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在病理状态下,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压时,可能伴随着外周血管阻力过高或心输出量过高的症状。因此,应用刚学过的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应用药物,通过控制对递质的合成或灭活,或者通过对相应受体的激活或拮抗,实现对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的调控。在讲授此知识点的过程中,再次引入受体学说中学过的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的概念,在需要兴奋或抑制机体的某些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时,就可以选用相应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因此本章节对后续的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的学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节讲授的胆碱能神经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生理效应的前提下,只要将药物的分类记清楚,代入本章节讲授的相应的受体激动或拮抗的效应,就可以推导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有效避免“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以及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跃娥.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颜光美.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维导图的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10)

[4]孙竞.浅谈药理学教学改革――以《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24)

[5]康传亮,沈莉.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药学副高论文例8

个人工作总结-药店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3日8:2 工作总结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药店领导和各位同仁的关怀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工作相关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业务不断提高。工作多年来,我的*和业务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药店工作期间,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经营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商品质量养护》等相关法规,积极参加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办的岗位培训。以安全有效用药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由于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康复疗养,以防假药劣药的流通,做

一个合格的药品把关者。 当患者购药时,我们应该礼貌热心的接受患者的咨询。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药物,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让患者能够放心的使用。配药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药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将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和生命安全,通过知识由浅至深,从理论到实践,又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药理学的理解也总结了一些药理常识,如下: 一、掌握了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常用的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模、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 以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为例: 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鸡血藤等;药用为本草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药作为茎枝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 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二、践了中药的炮制、加工等技术,例如: 通过炮制可以增强药疗效,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增强药物疗效:如炒白芥子、苏子、草决明等被有硬壳的药物,便能煎出有效成份;羊脂炙*羊霍可增强治阳萎的功效;胆法制南星可增强镇茎作用。 改变可缓和药物的性能:不同的药物各有不同的性能,其寒、热、温、凉的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有副作用。如生甘草清热解毒,蜜炙后有补中益气;生蒲黄活血化瘀,炒炭止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疗效较好,但有太大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上应用不安全,如果通过炮制便能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草乌、川乌、附子用浸、漂、蒸、煮加辅料等方法可降低毒性;商陆、相思子用炮制可降低毒性;柏子仁用于宁心安神是如没通过去油制霜便会产生滑肠通便致泻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有所有坚持服务宗旨,诚信守法,干好本职工作,为药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药学副高论文例9

个人工作总结-药店 文章作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3日8:2 工作总结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药店领导和各位同仁的关怀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工作相关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业务不断提高。工作多年来,我的*和业务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 在药店工作期间,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经营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商品质量养护》等相关法规,积极参加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办的岗位培训。以安全有效用药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为患者提供一些用药的保健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让患者能够用到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而不断努力。由于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康复疗养,以防假药劣药的流通,做

一个合格的药品把关者。 当患者购药时,我们应该礼貌热心的接受患者的咨询。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药物,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性味、功效、用途、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和副作用,让患者能够放心的使用。配药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用药剂量,有些药含有重金属,如长期使用将留下后遗症和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和生命安全,通过知识由浅至深,从理论到实践,又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药理学的理解也总结了一些药理常识,如下: 一、掌握了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常用的有基源鉴别法,性状、显微镜和理论鉴别法,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模、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 以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为例: 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鸡血藤等;药用为本草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药作为茎枝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 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二、践了中药的炮制、加工等技术,例如: 通过炮制可以增强药疗效,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增强药物疗效:如炒白芥子、苏子、草决明等被有硬壳的药物,便能煎出有效成份;羊脂炙*羊霍可增强治阳萎的功效;胆法制南星可增强镇茎作用。 改变可缓和药物的性能:不同的药物各有不同的性能,其寒、热、温、凉的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有副作用。如生甘草清热解毒,蜜炙后有补中益气;生蒲黄活血化瘀,炒炭止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疗效较好,但有太大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上应用不安全,如果通过炮制便能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草乌、川乌、附子用浸、漂、蒸、煮加辅料等方法可降低毒性;商陆、相思子用炮制可降低毒性;柏子仁用于宁心安神是如没通过去油制霜便会产生滑肠通便致泻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学有所有坚持服务宗旨,诚信守法,干好本职工作,为药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药学副高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92-0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易复发性皮肤病。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疗效有限,不仅找不到根治银屑病的药物,且多数有特效的药物毒副作用大,停药后反弹现象严重,我院近几年来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选自门诊患者53例,皮损为点滴状6例;斑片状31例,斑片及地图样改变1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lO例,年龄18-67岁,病程6个月-35年;对照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6-60岁,病程2个月-32年。部分病人曾用多种方法治疗。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小于16岁者不在人选之列。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程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皮肤病学》有关银屑病的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对照组:迪银片10片/d,分2次口服。治疗组:迪银片10片/d,分2次口服,同时服用中药:紫草根20g、鬼见羽20g、赤芍20g、蒲公英lOg、银花15g、水牛角20g(先煎)、丹皮15、牛蒡子lOg、板蓝根30g、元参20g,以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主要作用为凉血、解毒、润燥。咽痛加锦灯笼10g;便秘加酒军6g。静止期:双花20g、连翘2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地丁20g、赤芍20g、当归20g、川芎20g、蝉蜕6g、全蝎6g、蜈蚣2条、荆芥20g、防风20g、紫草15g、丹皮20g、茯苓20g、丹参15g、鸡血藤30g、甘草6g。

4、疗效标准

采用上海市银屑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残留少数点状损害;显效:皮损消退5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2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20%以下或未改善。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复诊或电话随访疗效、副作用及复况。

5、结果

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8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4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60.9%(x2=10.43,P0.0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停药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30例中复发8例(26.7%),对照组23例中复发14例(61.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6.27,P0.05)。见表1。

治疗组有9例出现副作用,对照组23例全部出现或轻或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26.67,P0.01)。治疗组出现的副作用多较轻,患者可耐受,停药后逐渐消失。

6、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复杂且不明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虽多,但疗效皆不确切,并且复发率较高。迪银片为含激素性多肽的生化制剂,口服后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参与人体代谢及生化过程,修复角质层再生功能,从多方面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该药孕妇禁用,需怀孕妇女,停药半年以上方可怀孕。停药后复发率高,且用药后易出现口干、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副反应。中医认为多为阴伤血燥之象,故配合应用中药之后起到活血化瘀、滋阴凉血、养阴润燥,清热除湿、解毒止痒的作用。两者配伍应用,即遵循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又针对迪银片的副作用进行调理,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治疗组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复发率降低,其中加服中药起到了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作用既起到了清除迪银片的副作用,又弥补了单用中药见效慢的不足,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