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紫砂工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8 11:47:29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6-1

明代的制壶名家自供春以后主要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人称“明四家”,另有做小壶的李茂林。继而有“壶家妙手数三大”的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人。这些名家完善了紫砂工艺和工具,奠定了紫砂壶在中国紫砂陶艺中的重要地位。

时大彬是脱颖而出的一代名匠,是紫砂工艺的集大成者,在紫砂工艺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相传他曾受供春嫡传,工艺严谨,手法高妙,艺术素养深厚,为人较雅古穆。壶艺上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敢于打破陈规并发扬创新,不断进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他奠定了紫砂壶工艺的制作基础和美学风范,不仅对紫砂工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创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时大彬,字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据考为宋尚书时裔孙,按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记,其父亲是紫砂“正始”时期四大名家之一的时鹏,与董翰、赵梁、袁锡皆擅制壶,被视为紫砂创始时期四名家,“皆供春之后劲也”。可见时大彬从事于紫砂壶制作,有其家学,但文献中却记载其“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并不提他的壶艺学自其父,而是直接将他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大概正是由于他在紫砂壶艺上的杰出成就使然。历代书籍文献上也往往将他们二人并列为晚明时期紫砂壶艺史上最声名卓著的两位人物,几乎不分伯仲。有赞供春者,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相反,明朝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之子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论及紫砂茗壶时这样写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显然对供春有所微词。另一方面,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则以大篇幅盛赞供春:“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矩……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足有两三百字之多,对时大彬的描写,仅以“过此则有大彬之典重,价拟琳”一带而过,无丝毫铺陈渲染之意,比之于时大彬在明代紫砂壶艺史上的声名与地位,显然失之偏颇。这种评价上的失衡,相比于明周高起对时大彬的高度评价,就显得尤为引人深思。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别派”一栏中写道:“陶肆谣曰:‘壶家妙手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转为一语曰:‘明代良陶让一时。’独尊大彬,固自匪佞。”对时大彬的壶艺可谓推崇备至。纵观历代关于紫砂壶艺的笔记文献,对供春与时大彬的赞誉都不绝于缕,至今不衰,已奠定了他们不可动摇的历史性地位。

时大彬的紫砂壶不仅在文人间与民间流传,还被作为进贡之物呈献到宫廷之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雕漆四方执壶即为宫廷御用茶具,其内胎为紫砂,外髹朱红漆雕。朱红色漆层上雕刻人物、山水、树石、花草等多等形象,周身均饰以纹样与图案,给人以雕馈满眼、错彩镂金之感,虽然这样不复有紫砂材质的古朴清雅,却也展现出明代宫廷雕漆艺术华美丰厚的艺术特点。此壶底部髹黑漆,漆层下刻有“时大彬制”四字楷书款。此壶为宫廷内现存唯一被文物界所公认的时大彬壶。曾有诗云“宫中艳说大彬壶”,当是说时大彬紫砂壶在后宫中所受到的欢迎,但何谓“艳说”,时过境迁,我们毕竟不能妄加揣测。而今我们面对这把雕漆四方执壶,却不妨把这雕馈满眼的外髹漆雕视作对紫砂壶清明古雅之质的一种“艳说”,也不失为一种理解。

时大彬的作品在布局设计与构造平衡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六方壶虽是传统壶式,在时大彬的手中得到了改进,这一变革对于后世的制作工艺与审美观念极具影响。扬州博物馆所藏朱砂六方壶,是1968年从江都县丁沟镇曹姓明墓中出土的。他还培养了一批工艺名匠,其中包括为后世所赞赏的李仲芳、徐友泉等名家。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紫砂陶史概论》中评论道:“时大彬的贡献在于,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为之歌功颂德的;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稀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紫砂工艺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7-01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艺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紫砂壶作为重要的工艺作品,是我国陶艺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自己主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整合入紫砂壶作品当中,会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场视觉与精神盛宴。加强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紫砂壶研究者与制作者的共识,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一、五行论与紫砂壶工艺的融合

五行论也称为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阴阳结合。紫砂壶与五行说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使阴阳观念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最初,在社会当中,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万物的构成要素。而进行紫砂壶的制作之时,制作者会十分注视紫砂壶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称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与我国的五行论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对应。在进行紫砂的制作之时,会用到水与土,还有最重要的金砂。在进行紫砂的加工之时,要利用火进行烧煅,而火的产生则来源于森林。所以说,紫砂壶的制作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紫砂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五行的产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壶的爱好者都会将紫砂壶视为万物的精华与根本,将一个小小的紫砂壶当作一个宏观的世界进行欣赏。所以,紫砂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体,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许多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许多的派别,比如说佛家、道家与儒家等等。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与这些派别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说浪漫主义精神大多与中国的酒文化有关,李白的诗作就是一个明显的攻其不备。而现实性的色彩大多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关。而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相关的色彩则是智慧。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断追求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体会紫砂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点在于开阔的胸怀与客观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所以,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当中,紫砂壶的喜爱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别与信仰领域,几乎每一个对于思想与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壶所吸引。比如说,对于儒家来讲,中庸之道为核心。而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特别是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讲,要提高紫砂壶的质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无过之而无不及成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当中,紫砂壶的颜色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外行人来讲,紫砂壶的颜色较为单调,其实不然。紫砂壶的颜色讲究在其紫而不姹、红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这都是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从道家的传统文化来讲,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中也是一样,很多紫砂壶的制作者从自然当中获得进行制作的灵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壶透露出自然的气息与精神上的自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者愿意住在乡下,他们认为乡下的宁静可以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佛教来讲,紫砂壶与佛教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随缘。说起来,中国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于一个寺庙当中,佛教中信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壶的佛性也因其与佛教的多种联系而产生。后来,与紫砂壶相关的语言当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义,比如说吃茶就是一个典型的禅语,其意义为明清事理,了解来龙去脉等等。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加强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利用紫砂壶的宣传,可以加强紫砂壶爱好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正确也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体会作品背后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方法与技巧更是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瑰宝。笔者以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爱好者与紫砂壶研究者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利用紫砂壶艺术价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壶的科学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亦.雕塑技艺在紫砂壶中的运用和把握[J].江苏陶瓷.2008(05).

[2]韩其楼.壶中日月长 可清天地心──阳羡名陶云龙壶与壶艺大家朱可心[J].江苏陶瓷.1995(03).

紫砂工艺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3 -01

紫砂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人人皆知的世界制壶中心。宜兴紫砂以她古朴、内秀、五彩的颜色,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一辈一辈的优秀艺人、大师们的传奇故事,吸引了国内外人的欣赏、追捧。

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是宜兴紫砂的两支主要命脉紫砂陶刻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渐风行,时大彬之秀丽,沈子澈之浑朴,陈子畦之飘逸,皆负盛名。清末民国初时,刻陶就成为一种特有的职业,当时就出现了一些刻壶高手,声名响亮。上世纪30年代紫砂业掀起了紫砂与陶刻融汇一体的新高潮。紫砂陶刻审美价值观是着随紫砂陶的制作历史一步步形成的。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增加了紫砂的艺术性,使得陶刻作为一门深厚的学问,而清代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壶、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诗、书、画、印刻于一壶。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紫砂陶的虚怀若谷的内涵文化,是由一批各个时代的紫砂艺人造就的。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之出现今天的盛世陶文化。在研究紫砂陶文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陶上的装饰文化。紫砂陶装饰有镶金丝、银丝、泥绘、色绘、绞泥、贴花、浮雕、缕雕、陶刻等。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 ”草书五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陶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紫砂陶刻的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艺术基础,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综合表现作者的艺术造诣,作品论艺之法度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以韵律为主,而非“模象体势,别形似而无精神之态”。其中包括良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及造型技能。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看,是由于包括陈曼生在内的许多文人雅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雅士的烙印。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地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陶刻的技艺家们在紫砂茗壶上作书绘画,蕴含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书画笔法遒劲有力,形成了集诗词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陶刻艺术。“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因此在历代紫砂器中,有许多因为壶上字画流传而价格一再翻倍的紫砂工艺品。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69-01

明清、民国的紫砂文献,如《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阳羡砂壶图考》当中著录的数据有些是可以当作参考的,例如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又“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窃谓就使与大彬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这些工艺特色的描述因与作者年代相去不远,因此都是较为可信的。

但如果是像《阳羡砂壶图考》所载的“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或陈《松砚斋随笔》:“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再如吴骞《阳羡名陶录》说陈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锓庚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制作精雅,真可与三代古器并列。又或者是见到与奥兰田《茗壶图录》中线描壶形、款识一样的便要小心了,因为姑且不论前人所述的真伪如何,但在今日已有太多的伪作是按照文献著录的特征去制作的,且其用泥、造工皆循古法,依样重制、作旧,再编个离奇动人的故事,爱壶人若稍稍“按图索骥”、“见猎心喜”,极易坠入壳中。古人早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应谨记在心。

1782.5万元!这是紫砂壶拍卖的最新世界纪录,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上,由顾景舟提璧组壶(共计十一件)创造。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共11件)以1782.5万元的价格拔得“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的头筹。这组提璧组壶原为宜兴紫砂博物馆收藏。顾景舟通过自己的制作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拍卖会上,各艺术品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紫砂壶拍卖专场。看似热闹的市场里面,也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成交,总的来说,老紫砂壶无论是成交价格还是成交率都要强于当代紫砂壶。顾景舟原名景洲,江苏宜兴川埠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

紫砂壶是明清以来民间收藏的大项,但收藏紫砂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收藏误区。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既是日常饮食不可或缺之物,茶壶自然也是必需品。紫砂壶除了是具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外,同时也是充满文化韵味的工艺品,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壶,那自然是古文物了。因此,紫砂壶从生活实用品到工艺品,再到古文物,其间提升的档次跨度也就特别大,这一特色与其他纯属玩赏的工艺品,诸如竹木牙角雕、文房杂玩等相比,确实大异其趣。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器的最大艺术特色。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和大部分工艺一样,紫砂业一向都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壶陶人从选泥、配砂、制工具、打泥片、抟身筒到落款,这些步骤概由一人操作,充其量请擅书者为砂壶题款刻字,此一传统直到清末才开始走向分工。作为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民间“手工艺”,紫砂壶上所遗留的“个人风格”因此成为一种可资溯源、推敲、对比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壶身若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种经验法则的累积、归纳,而提供鉴定的依据。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紫砂工艺论文例5

高锡兰生长在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就在紫砂壶的氛围中浸泡,紫砂文化的传统就像乳汁一样哺育着她,并深深扎根在她的骨子里。所以,目睹高锡兰的件件紫砂作品,扑面而来的气息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朴实、典雅与优美,作品不论是临摹前人的佳作,还是设计创作自己的新品,她都遵循“临摹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在创新中承接传统”的原则。

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永良(蒋蓉徒弟)的教导下,高锡兰投身于紫砂艺术中。她所创作的作品,无不带有紫砂壶所特有古朴、典雅的气息。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紫砂壶艺所持的“人品观”、“创作观”以及她的才气、功力、个性。可以说,高锡兰对紫砂壶艺的传统美、简约美、实用美的领悟与理解,是构成她作品形神兼备的几大要素。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的文化密码。传统工艺品是祖国的瑰宝,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坚定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艺术界有句话常有人讲: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因此愈有个性的艺术品,才更能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从高锡兰作品中看到了一位坚持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新一代紫砂陶艺家。

高锡兰在壶艺方面可谓是全面发展,不仅素器做得好,花器方面也具有极其厚实的功力。素器讲究的是如何运用线条的变化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为此高锡兰花费了许多功夫。她认真观摩古代紫砂巨匠的作品,也细细品味当代壶艺泰斗的名作,再把领悟到的东西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长期的不断学习与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她个人的作品特色,看似一把把简单的作品,却是各部位极尽比例协调、虛实对比,作品形态因而端庄大方。

艺术界有句名言:“功不到则意不达”,做壶亦是如此。高锡兰做壶、施艺认真,肯花功夫,善于听取紫砂爱好者的建议。一个壶艺家有这份执着认真,加上不断地吸取,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佳作是必然的。

高锡兰在花器大师蒋蓉等壶艺巨匠作品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个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作品注重在传统技法上力求变化,既注重内涵又突出美感,既继承传统又力求创新,使得作品造型周正、线条挺括、比例协调,含古韵而不失新貌,于简约处彰显意韵,使得壶风内敛而充满灵性,深受紫砂藏家的青睐,多次在国内各类博览会上获奖,并发表多篇紫砂论文在相关刊物上。

然而,面对取得的斐然成绩,高锡兰却相当低调和朴实。在谈到自己创作和作品时,她更多的是告诉你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就像一个劳作者,告诉你她是怎样工作的。她说,紫砂茶壶造型千姿百态,其间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一件上好的壶艺作品,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美好的结构造型,二是精湛的制作技巧,三是合理的实用功能。而三个要素中,美好的结构造型首当其冲给人以第一印象。高锡兰从事紫砂壶制作实践二十多年,分析紫砂壶结构造型大致分为三大类:几何造型、自然物体造型和筋纹造型,这些造型都有其特有的技术要求:

紫砂工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47-01

《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认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嗜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

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而《桃溪客语》中书道“阳羡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足可见其名贵。

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总括来说,紫砂陶有五大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捶链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笫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笫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论它的实用性,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砂壶较陶瓷优越了许多,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它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内部的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且大部份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属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因而又说明了透气性好当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蕴”和“暑月夜宿不馊”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则是其有利于工艺装饰的原因。再则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摄氏1190度到1270度,目前烧成温度约控制在摄氏1200度,这是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说明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兴特有的宝藏。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丧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每个砂壶研制者和收藏者,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观。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有志者事竟成,紫砂壶艺从现在起会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宜兴紫砂艺术文化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

紫砂工艺论文例7

鲁文琴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父亲。她的父亲鲁玉贵于1947年步入革命队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曾先后获得六枚珍贵的勋章。鲁文琴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是军营里一朵可爱的“小太阳花”。1979年父亲转业,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担任党委书记。1981年,正像鲜花一样开得娇艳的鲁文琴高中毕业,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她放弃别的机会,竟来到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技艺。当时,父亲也有点想不通:紫砂行业并不景气,有些人已做了好多年壶也跳槽改行了,你一个姑娘家,怎么会选择与“泥巴”打交道呢?父亲郑重地对她说:“紫砂这条路不好走,你要走,我不反对,但你踏上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不可半途而废。”她也郑重地对父亲说:“你转业有许多单位可以去,可偏偏来到了紫砂厂,这说明咱们与紫砂有缘。你年纪大了做不了壶,就让我好好做壶吧,做一辈子的壶。”

从此,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的泥凳旁,多了一个纤弱娇美的身影。她认认真真地拍打泥片,一丝不苟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制壶。一些老师傅问她:“小丫头,能吃得了这个苦吗?”“小丫头,做壶的技术好不好学呀?”她心里的回答是:别人能吃得了的苦我就能吃得,别人吃不了的苦我也要能吃得了;别人能学得了的技术我就能学得,别人学不了的技术我也要能学得了。凭着一股倔劲、韧劲、闯劲,她不仅技术掌握得快,而且担任了班干部。

紫砂里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鲁文琴是非常幸运的,她所在的徒工班,传教壶艺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那时候,统一的泥凳、工具,统一规定的基本功动作,统一的练习工序,使她受到了非常规范、严格的训练。就说打片子打泥条,宽和长均有规定,厚度标准3厘米,厚薄要均匀。师傅只要一听到搭子声,就知道火候练到了哪里。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泥凳上都是几十根泥条和泥片摞在一起,平整度马上就见分晓:打得厚薄不匀的,几十根泥条叠在一起肯定就不会平齐了。这种以追求质量、速度、技巧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为她以后的技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也经常来督导大家,她有幸得到了顾景舟大师的身传言教。一次,她在掺滋泥时,觉得没什么技术性,干起活儿来有些随便。顾景舟大师看到后,悄悄来到泥凳旁,接过她的滋泥棒,一步一步地教她掺滋泥,那种平静与一丝不苟,让她顿时醒悟:学习壶艺不仅要细腻严谨,而且每一项基本功都要扎实打牢。

在鲁文琴看来,她当初选择紫砂,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谋生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要为紫砂扎扎实实做一点事,在紫砂里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绽放对紫砂的热爱

1985年,鲁文琴作为技术骨干,考入厂里的研究所,跟随擅长花器制作的紫砂名家谢曼伦专业从事设计制作。她在谢曼伦的精心传教下,技艺更加全面。1993年,她被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系进行理论学习。她在这所工艺美术界的最高学府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素描、书法、色彩等工美理论。两年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她的视野,提高了她的设计创新能力。

紫砂工艺论文例8

2“学院派”的形成及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紫砂界没有“学院派”一词,传统的紫砂壶艺是以严格的家传、师承关系传承发展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小范围内交流切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局限性”。1933年宜兴成立江苏省立宜兴陶瓷初级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相关地区成立陶瓷艺术学院,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组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隶属于江苏省轻化工业厅……自此,紫砂壶艺作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特性的研究、创作、交流的“科班”背景,逐渐形成了具有科研创新、科学制具、技法共享、心得交流的组织形式,“学院派”算是有了雏形。随着艺术学院的升级、全国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网络媒体等传播方式的升级,新的文化艺术发展时代促使“学院派”开始为人所提及、理解、熟知。伴随着紫砂文化艺术的繁荣,全国各大艺术学院专家、教授、研究学者的参与,新老紫砂艺人的思想变革,“学院派”有了目前的地位。

3“学院派”的特点

(1)传承性。无论是传统匠人,还是现代陶艺创作者,都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师古而不泥古,汲取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2)理论性。对于传统紫砂艺人,“学院派”以大、中、专院校陶瓷艺术专业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教育背景。(3)创新性。“学院派”在传统的思想之中脱颖而出,不只是一种“标新”,而是有了突破传统的思想,有了积极开放的平台,有了发散思维积极交流的机会,其作品特点新颖,打破固有的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创作形式。(4)文人性。一脉相承的紫砂文化艺术,自有了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才有了破“土”成“金”的文人气息。“学院派”首有“文脉”,后有“实践”,个性之外,内涵修养之中。(5)无我性。在讲求经济效应的收藏时代,“学院派”不贪图功利化,继承传统又创新研制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紫砂工艺论文例9

1 前言

宜兴,古阳羡、荆溪是也。自古以来即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闻名于世。尤以丁蜀黄龙山、青龙山上的紫砂矿岩,孕育了一代代良工巧匠。关于紫砂,关于这沉静的色泽;关于这坚硬锵然之气,有着许多诉说无尽的沧桑,是结晶于泥土的不死的传说。

2 紫砂《龙潜金泉壶》的壶韵气质

紫砂艺术是全方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艺术的生命力是专存的、延续的、发展的、强盛的。它显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紫砂陶艺文化,别具一格,独领。

紫砂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生活也因紫砂而变得丰富多彩。紫砂是多元化的艺术,它是顺应生产生活,在艺术的形式中诞生的,它的存在说明了社会对紫砂的需求,在心意相通中,体会紫砂的艺术生命力。现代人的赏美情趣也是时刻影响着紫砂的审美,紫砂艺术也在时时刻刻随着潮流的变动,以贴合人心的设计,多变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语言,与人们的生活相互融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且捧五色土,烧成日月魂”恰如诗中描述,自古陶人取土成壶,造化机缘,烧成紫砂壶,是为先者之能虽不能与捏土造人女娲之功般传世不朽,却也是造福后世子孙所流传的不世之功,而得到世人推崇喜爱。一把好壶,不仅能让人一眼就看出物象的形式美,而且更让人在细细鉴赏中品味出意境的韵味美,激发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形成,从审美内容、形式、特点、兴趣、态度等方面构成新思维,产生新欲望。无论是置之案头,还是握于掌中,都可以散发出特别的人文气味。这种气味,是由大气、灵气、底气交融而成的。 《龙潜金泉壶》气质淳厚、挺括、沉稳,贤者曰:“尚品如玉、温润谦和,善行如茶,清融淡定”,经过艺人巧妙细致的加工后才表现出来。壶把抽象的龙形装饰,雕刻精致,飘逸有力,犹如冲破天穹的一条凌云之龙,大气之风,神圣之威呼之欲出。整体圆润浑厚,线条流畅,壶身饱满,包容万物,用以品茗绝对是上上之选。壶身细节处的精巧设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完美的视觉享受,在刚劲和灵秀的共存中,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龙潜金泉壶》泥料纯正,全手工制作而成,韵味十足,风格别致,新颖大方。壶盖标志,别出心裁,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这件作品,它飘逸的曲线,流畅的转角,洒脱利落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紫砂壶既是美器,又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它是美妙、神奇而又雅致的。其美妙在于它浑厚大方的造型,质朴无华的气韵,和珠圆玉润的质感。其神奇在它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其雅致在于它特有的文人气质和传统魅力。紫砂壶必定向精致典雅、含蓄内秀的艺术方向发展,以内涵表达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雅趣风韵。《龙潜金泉壶》就是这样一把壶。

紫砂工艺论文例10

2个月前,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在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上以1782.5万刷新了紫砂壶拍卖的世界纪录。

几乎与此同时,顾景舟、韩美林合作“提梁盘壶”在北京嘉德秋拍中以1150万元摘得桂冠,当场古代紫砂专场总成交额达2433万元。而在北京匡时的秋拍古代紫砂器专场中,一件清“乾隆描金山水诗文四方壶”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

再早一点,在去年春拍中,仅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紫砂专场,成交总额就超过2.2亿元。

其实,五六年前,紫砂在国内拍卖中还属小众门类,正能隶属于“杂项”,单壶成交价最高也不过百万元。2002年4月,一件清初陈亮彩制的紫砂六棱文人壶以22万元落槌,3年后一件清乾隆年制紫砂花卉文字茶壶则以17.05万元成交。

然后,不过几年光景,紫砂壶已经在春、秋两季大拍中以“拍卖专场”的形式占有了一席之地,其成交价更是一路看涨,曾以几十万或百万元落槌的顶级紫砂壶如今已经身价逾千万。

大师扛鼎、原料稀缺抬高紫砂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一直在收藏市场中流通,从不缺拥趸。但为何它却能在几年问实现身价飞涨,成功“上位”呢?

“紫砂泥越来越稀缺,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从长期来看,紫砂壶价格不可能下降。这似乎与黄花梨家具面临的情况相似。”私人收藏家、台湾商人陈羽(谐音化名)说,“2010年夏天,宜兴市对外宣布,解除2005年的紫砂矿‘禁采令’。恢复开采紫砂矿的消息让许多人联想到紫砂矿藏未来可能日渐枯竭,而开始动手抢购精品紫砂壶,这可能也是导致2010年后紫砂壶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

然而事实情形却非如此。

“很多紫砂工艺师都会自行储存泥料,我自己也是。我们每年最多制作十几把壶,所用泥料数量很少。”工艺美术名家、紫砂名匠徐秀棠表示,“名家制壶的产量不多,大部分工艺师们储存的泥料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用不完。”

“原料稀缺”可能是大众对紫砂壶的一种误读。紫砂壶原产地在宜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宜兴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制做紫砂壶,500多年问出现过不少名家大师,紫砂甚至成了宜兴的代名词。但这并不表示宜兴紫砂重新开矿就会导致紫砂泥原材料将会竭尽。紫砂泥原矿产地宜兴地处天目山余脉,与其属于同一矿脉上的浙江长兴出产的紫砂泥与宜兴紫砂几乎相同。除此之外,贵州、辽宁和海南等地都有紫砂泥矿。

大师作品,是催生紫砂壶高价的另一个原因。已故名家――如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这“紫砂七老艺人”――的名壶一直是紫砂二级市场中的中流砥柱。

“紫砂壶作为一种茶具,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收藏价值,是因为它背后凝结的工艺。而这工艺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制作者的手艺和其艺术修养。好的紫砂壶,不仅制作工艺精良,它也承载了制作者在设计、诗词歌赋、绘画和书法等各方面的造诣。因而一旦大师作品出现,就会在拍卖市场中受到追捧。”

好壶难寻,短期内价格仍见涨

去年秋拍中,诞生于清中期的“段泥彩绘花鸟湖石图笔筒”及杨彭年、钱杜合作的“合欢壶”分别以264.5万元和212.75万元成交。相比同类紫砂壶10年前的市场表现,这些藏品的成交价已经增长了近10倍。“但短期内,这些紫砂壶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陈羽认为,“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壶,现存品相好的藏品数量可能只有一百多个。在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市场,这些紫砂壶的价格下降才会让业内人士感到意外。”紫砂工艺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当时知名文人屡屡与优秀紫砂工匠跨界合作,使得紫砂壶的制造工艺中又增添了不少艺术创作和文人志趣,曾一度形成“壶以文贵,文以壶传”的局面。

“过去一年,紫砂市场实在太火了。在这样越演越热的情况下,好的紫砂壶反而会在市场上更难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认为,“藏家在拍得精品之后往往会出现‘惜售’心态。手上持有好壶的藏家更愿意选择等待最好的时间,而不是马上出手。”

另一个决定紫砂壶短期内价格被看好的原因更在于当下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目前,在‘不差钱’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名师大家的紫砂壶一定会牵动收藏家和投资机构或投资者的心。对于这些投资者,尤其是某些艺术基金来说,他们碰到的问题不是钱不够,而是担心钱花不出去。找到可靠而又有上涨空间的藏品并非易事,高古或名师紫砂壶在他们看来正是个好题材。”陈羽说。

“―壶重不数两,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刘创新,马来西亚华侨,资深紫砂收藏家。

宜兴紫砂创烧于明末,因茶文化的兴隆与文人雅士相互联系,逐步从实用茶器发展到工艺精品,进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历久弥新。宜兴陶人创作出千姿万态的茗壶,造型难以数计,由于兼备“宜茶性”与“观赏性”,向来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紫砂陶艺是最多署有作者名款的工艺品类,自始创以来名家辈出,据传世茗壶所见,明末陶人制壶工艺已臻完备,工艺水平与民间日用茶具有天壤之别。据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一书记载,当时的人已经雅好收藏:“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紫砂茶壶在当时已受人所重,身价不菲。

在过去简陋的制作条件下,壶工只有简单的几样工具,全凭手艺拍打出来的茶壶,生动的气韵得自神来之笔的率性;加上龙窑烧造的难度和风险,在窑内产生种种莫测的变化,高超的技术还要几分天意,这种大巧若拙的妙趣、天人合一的哲理,才是令爱壶者锲而不舍、痴迷不已的缘由。

盛清康雍乾三代,宜兴陶器因得到帝王青睐,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紫砂胎上泥绘、粉彩、髹漆、描金等各种装饰技法得以运用,独树一帜,他窑鲜有所见。传世作品中,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使用“康熙御制”官窑款,雍乾两朝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到宜兴窑制品,甚至对景德镇官窑瓷器的造型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