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双语阅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36

双语阅读论文

双语阅读论文例1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双语阅读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2-01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是学生能力体现的重要一环,并且好的语感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的阅读能力。朗诵不仅能使学生发音正确,锻炼普通话,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现状

1. 语感的本质

语感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言语、言语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阅读文章时,语感是对文章整体情感的感知,将感情与文字结合起来,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感悟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个性化的语言模式显现出不同的语感表现形式,相同的文字经由不同的人表达,人们对文章的感悟不同,朗诵的语感也就不同。语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通过相关材料感知作者思想,这样理解出的感情很粗糙。因此,学生只有将自己心理感受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体会起来才会比较深刻。

2. 阅读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教师的理解代表教师的思想,不能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学生剖析文章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分析的结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 语感与阅读的双向互动关系

近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语感能在后天培养,一部分学者认为先天条件对人的语感培养有影响。在20世纪,阅读已经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有学者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策略图式这四个类型;而张明认为语感培养需要从阅读中把握,具有整体性;美国的乔姆斯基认为语感是先天存在的,可以遗传的一种能力;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人们在阅读时自动将其进行基本直觉加工、词汇加工和理解加工,逐步将文章感情进行解剖。

二、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策略

1. 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及步骤

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整体感知文章,体会出文章的情感变化,最后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一是从文章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进行全文通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通读文章,尤其是朗读,文章的人、物和事件能跃然于纸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朗读,模拟场景,给学生提供强烈的代入感。三是背诵经典段落,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

2.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对此作出各种设想,增加阅读兴趣,尤其是对相应的段落融入自己的感情,形成独特的语感;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悟语感能力,语文中的阅读文章多是一些经典故事和名人写景文章,教师用心描述其中的人、事、物,在学生脑海中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场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中的文章以外,还可以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开阔视野。

3.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

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整合应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环境,其主要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师教学手段两方面。语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分析文章情感和节奏,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课堂丰富起来。如表演再现、朗读赏析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在表演、诵读、辩论中有所收益。

4. 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

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隐性环境包括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等现实生活中不被关注的环境。学生阅读环境应该是舒适、优美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合适的环境,如在阅读场所粘贴名人名言、经典诗文等,选出阅读代表,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教师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亲和力也是重要因素,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共同进步,就会使语感不断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基础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就需要教师将语文阅读与语感进行双向互动,并创设有利于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阅读环境和隐性环境。

双语阅读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071-06

收稿日期:2011-09-1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09SZZD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XJA880006)

作者简介:赵微,女,陕西西安市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从联结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文字的阅读技能习得都要求建构正字法表征,同时形成正字法一语音和正字法一语义间的密切联结。字词识别与词汇表征是阅读过程的基础,涉及读者从记忆中提取视觉的、语音的和语义的信息。有关阅读发展的分析表明,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及语素意识是阅读能力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技能。语音意识指对口语中语音成分的感知和操作能力,语音成分由大至小可分为音节、首尾音和音位。正字法意识一般包括特定字词正字法模式的建构能力和正字法规则的抽取能力。语素则是语言中完整、稳定、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包括词根与词缀两种类型。语素意识指儿童对口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的敏感和操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语义加工技能。

不同的语言文字书写系统的阅读是否需要不同的认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依赖于一般认知加工过程还是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中枢加工假说认为,阅读技能的习得主要不是依赖于语言文字的特性,而是依赖于如短时言语记忆、工作记忆、语音加工技能等潜在的阅读认知加工技能。与之相反。语言文字依赖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文字特性对阅读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阅读认知加工技能对儿童阅读发展所起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中存在着跨语言差异性。尽管这两种假说都得到一定的实验支持,显然,单一文字系统内的研究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一争论和分歧。因此,大量的跨语言认知比较研究应运而生,以探讨语言文字特性和认知加工过程与阅读技能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从国内外对阅读正常者和阅读障碍者阅读过程跨语言的比较研究这两个角度,来概述和分析阅读认知加工技能的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阅读及阅读困难的机制提供借鉴。

一、正常阅读者字词解码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阅读过程本质上是学习和掌握口语语言与印刷语言之间的认知匹配关系。虽然口语语言与印刷语言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语音加工、正字法加工和语义加工是任何语言文字阅读的三个基本加工过程,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间,阅读技能的发展一定存在着跨语言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近年来,外语学习的热潮和广泛的学术合作,为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下三个基本加工过程与阅读的关系的跨语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探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间发生的跨语言迁移现象以及阅读过程中共同、潜在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语音加工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在语音意识方面,出现了大量拼音文字体系内部不同语言之间和拼音文字体系和非拼音文字体系之间的双语跨语言研究。两类跨文化研究都聚焦于探讨不同文字系统中语音意识发展的跨语言迁移现象并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一是认为在两种拼音语言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语音联系;二是认为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与另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高度相关,并且一种语言的语音技能能够解释另一种语言的字词识别成绩的变异。例如,道格罗格尔(Durgunoglu)以西班牙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儿童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西班牙语语音意识较好的儿童在英语单词认读和假词拼读中的成绩好于西班牙语语音意识较差的儿童,而且,语音意识是本语言内和跨语言间的字词识别测验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萨瑟尔(Cisero)和罗尔(Royer)的纵向研究数据也验证了西班牙语英语双语儿童的跨语言语音迁移现象。从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的语音迁移现象在英语一法语、英语一意大利语、英语一希伯来语等拼音文字体系之间的跨语言研究中均得到了充分地证实。

鉴于拼音文字英语和非拼音文字汉语的口语形式和书写系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书写系统的阅读学习中语音意识是否存在跨语言的联系,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王民等人的研究以一组生活在美国的汉英双语儿童为被试,对上述问题中的语音加工过程和正字法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两种文字系统的语音加工技能同样存在显著的跨语言迁移,而任意一种文字系统的正字法加工技能未能预测另一种文字系统的单词识别成绩。由此可以推断,语音加工技能可能属于阅读过程中不依赖文字特性的认知加工过程,因而表现出跨语言的一致性;而正字法加工受到文字特性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跨语言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论显示,无论在拼音文字之间还是在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语音加工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迁移现象。

(二)正字法加工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在大量研究者探讨语音意识的跨语言迁移现象的同时,史密尔(Shimron)和萨瓦(Sivan)首先将正字法作为影响阅读技能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来进行研究。他们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希伯来语为母语的双语儿童和以希伯来语为第二语言、英语为母语的双语儿童为被试,来探讨不同语言的正字法是否会影响字词识别的速度。研究结果表明:不仅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读英语课文快于希伯来语儿童,而且希伯来语为母语的儿童读英语也要快于他们的母语希伯来语。不同语言的正字法特征不仅会影响不同语言的阅读速度,还会影响不同语言阅读技能习得的难易程度。另一个著名的跨语言研究测量了来自13个欧洲国家的接受阅读教学1年的儿童。研究结果显示:英语儿童真假词认读的正确率仅为40%,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儿童真词认读的正确率却接近于天花板效应(除了法语和丹麦语为75%,其他国家均为95%),假词认读的正确率也十分高(除了丹麦语为53%,葡萄牙语为76%外,其他

国家均为90%)。由于英语是半透明文字,而其他欧洲语言为透明语言,已有跨语言研究结果表明掌握英语阅读技能要难于其他欧洲语言。他们的研究说明,潜在的字词识别机制不仅仅是受制于个体智力和社会文化的能力,还受到每一种语言自身内在的正字法特性的影响。

在拼音文字之间正字法特征影响着阅读速度以及阅读技能习得的难易程度,而在拼音与非拼音文字之间的正字法特征差异,则导致了正字法意识在阅读中作用的不同。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研究均证实正字法加工是汉语阅读中基本的加工过程,正字法意识对非拼音文字阅读技能有一定预测力,而在拼音文字中正字法意识的预测力不及语音意识。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字形信息和视觉加工技能在汉语阅读中也同样重要。例如黄(Huang)和汉利(Hanly)的跨语言研究显示:香港和台湾儿童与视觉相关的测验和阅读成绩相关,而英国儿童则不相关。与之相反,即使控制了智商和词汇量,与语音意识相关的测验更好地预测了英国儿童的阅读成绩。这说明不同语言文字的正字法特征差异在阅读技能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同时,也有部分跨语言研究考察了第一语言正字法特征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作用。例如:里欧(Liow)比较了3组分别具有英语、汉语和印度尼西语3种语言背景的新加坡儿童的英语阅读技能,研究结果显示:在语音意识测验上印度尼西亚儿童的表现最好,其次是英语儿童,而汉语儿童的表现最差。另一些研究也支持在英语字词识别中,与第一语言为拼音文字体系的儿童比较,第一语言为非拼音文字体系的儿童更倾向于较少地依赖语音信息和较多地依赖字形识别信息。由此可见,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正字法加工技能与阅读关系的跨语言研究,同样说明了不同语言体系的文字系统属性对阅读技能发展的影响作用。

(三)语义加工技能与阅读关系的跨语言研究

尽管与语音意识和正字法意识比较起来,只有少数跨语言研究涉及语素意识,但研究结果均表明:在双语阅读习得过程中具有共同的跨语言语素加工过程。在拼音文字体系之间,赛夫(Saiegh)等人考察了生活在加拿大的以英语为第一语言、阿拉伯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儿童的两种语言的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技能与字词识别、假词拼读和复杂单词阅读流畅测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语音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语素意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两种语言中的语音意识对字词识别和假词拼读均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力,但在语素意识方面,只有阿拉伯语语素意识对英语词汇测验成绩有预测力。在英语中,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均可预测英语字词识别,但在阿拉伯语中只有语音意识可预测阿拉伯语的字词识别。有关复杂单词阅读流畅测验的结果表明,在拼音文字体系之间,无论何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均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力。这种跨语言的差异性来源于英语和阿拉伯语在语音透明度和语义透明度的差异:在语音透明度即字形单元与语音单元对应的规则性上,阿拉伯语是透明语言而英语是半透明语言,因此,语音加工过程在阿拉伯语中比在英语中显得更重要;在语素透明度即字形单元与语义单元对应的规则性上,英语的语素透明度要高于阿拉伯语,因此,语义加工过程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要大于阿拉伯语。王民等人的研究考察了语素意识在韩语一英语双语儿童的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英语是半透明拼音文字而韩语是透明拼音文字。对65个2-4年级的韩语为母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分别测量口语词汇、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字词认读和语篇阅读理解测验,研究结果显示:语素意识可显著地解释两种语言中字词认读和阅读理解的变异量,而且一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另一种语言字词认读测验的成绩。这说明,语素意识对阅读能力的预测作用发生了跨语言的迁移现象。

在拼音文字体系与非拼音文字体系之间,舒华、安德森(Anderson)和张厚粲等人的跨语言研究对比了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学习不熟悉的单词,结果显示:中国儿童比美国儿童更倾向于使用语素分析学习新单词。鉴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安德森等人在另一项跨语言研究中假设汉语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的相关程度要高于英语儿童,他们分别测查了412个台湾儿童和256个美国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基本吻合,即进一步验证了汉语儿童的语素意识与阅读能力的相关程度要高于英语儿童。王民等人的研究在考察了语素意识在韩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之后,还对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的语素意识在双语阅读技能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韩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一样,即语素意识可显著地解释两种语言中字词认读和阅读理解的变异量。而且,一种语言的语素意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另一种语言字词认读测验的成绩。这说明,语素意识对阅读能力的作用无论在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还是在拼音文字之间都可能发生跨语言的迁移现象,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两种语言中字形单元与语义单元对应规则的相似性,正如从上述研究中看到的,语素意识在汉语与英语之间、韩语与英语之间均发生了明显的跨语言正迁移现象,而阿拉伯语与英语之间未发生类似的跨语言正迁移现象。

综上所述,阅读过程跨语言一致性说明了在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阅读技能发展的认知加工过程普遍存在,差异性则说明了阅读技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制约。到目前为止,在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如英语一汉语之间,同时考察3个基本加工过程的双语阅读习得的跨语言研究还较少,仅限于汉英双语儿童的阅读研究。那么,对于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而言,与拼音文字之间相似的跨语言关系模式是否也存在于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还不能确定。

二、阅读障碍者字词解码技能的跨语言研究

探讨语言文字特性和认知加工过程与阅读技能发展之间复杂关系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考察阅读不良者在不同语言阅读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缺陷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无论何种语言的阅读过程,都离不开语音加工、字形辨别、语义理解等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因此,研究者可以推断:即使两种语言在正字法规则的复杂性和规则性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汉语和英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基本阅读技能是高度相关的,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解码技能的习得中遇到困难的儿童,在另一种语言中势必也会存在困难,只是困难的表现形式不同。

(一)拼音文字与拼音文字之间的跨语言研究

拼音文字体系之间阅读不良的跨语言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第一语言阅读不良的双语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也会遇到困难。正如中枢加工假说指出的,第一语言存在解码困难的儿童,在第二语言中也会遇到解码困难,而不同的困难程度则反映了两种语言文字正字法之间的差异。例如,

大量研究均支持斯坦诺维奇(Stanovich)所提出的“核心语音变量差异模型”,该模型认为,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不良者在语音方面存在着共同的不足,而在其他语言和认知特征上却未表现出一致性。唐尼(Downey)和斯尼迪(Snyder)认为,导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均阅读不良的主要因素是某些潜在的、共同的语音加工问题。语音技能缺陷的跨语言迁移现象说明,语音加工技能可能是任何语言文字系统阅读习得的共同的认知加工过程。斯帕克(Spark)等人曾报道母语阅读不良儿童学习外语时,在语音、正字法和句法方面的加工技能显著差于母语阅读正常儿童。而由于正字法深度的差异,中枢加工假说预测儿童在掌握不透明语言的基本阅读技能中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为在掌握形音对应规则上要难于透明语言。例如,英语单词识别的准确性低于其他透明的语言(例如希伯来语)。另一个问题则是虽然在不同国家均发现阅读不良者,但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中的阅读不良者的认知缺陷是否一致及其检出率是否一致,英语阅读不良研究的结论能否适用于其他语言系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揭示阅读技能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又一视角。兰德尔(Lander)的跨语言研究以德语阅读不良儿童和英语阅读不良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语言阅读不良的本质和检出率是否有差异。测试项目包括大声朗读真词和假词,两种语言的所有测试项目在正字法、语音和语义方面均非常相似。研究结果显示:与德语阅读不良儿童比起来,英语阅读不良儿童在真词和假词认读均存在更严重的不足(假词错误率英语儿童为70%,而德语儿童仅为20%)。不少跨语言研究均发现,对于透明语言而言,阅读不良儿童的检出率较英语而言较少。即使在半透明语言之间,如法语与英语之间,阅读不良者的认知缺陷也不完全一致。以上研究均证实了阅读技能的顺利发展,不仅受到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更受到语言文字特性的制约。

(二)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之间的跨语言研究

拼音文字的属性与非拼音文字的属性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那么当在一种语言的基本解码技能的习得中遇到困难的儿童在另一种语言中是否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呢?非拼音文字阅读不良儿童所遇到的困难又将会是什么呢?虽然,中枢加工假说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近年来受到了来自语言依赖假说的质疑。该假设认为,不同文字系统的属性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加工策略,因此,特定语言中的正字法特征以及形音对应规则可以引起不同的认知加工障碍。王民等人选取两组均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大学生为被试,一组是韩国学生,其母语为拼音文字;另一组是中国学生,其母语为表意文字,让他们完成语义范畴判断任务,目标词有形似和音似两种。韩国学生对目标词进行语义范畴判断时,音似词比形似词产生更多的错误,而中国学生在这两种条件的目标词中产生的错误没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完成语义任务过程中,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较少依赖语音信息而较多依赖字形信息。在语音删除任务中,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在整体表现上要逊色,在语音任务上错误较多,但在正字法任务上错误较少。由此可以认为,不同的母语书写系统能够影响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这说明不同语言文字系统所需的认知加工技能存在跨语言差异性。

因此,语言依赖假说认为,既然不同语言在字形、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差异导致字词识别中的不同认知要求,那么,理论上同一个双语阅读者可以在一种语言上阅读不良而在另一种语言上阅读正常。何宗迅等人通过测量25个汉语阅读不良儿童和25个汉语阅读正常儿童的英语词汇水平、英语阅读水平和英语语音加工技能,并对此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英语测试项目上,汉语阅读不良儿童的表现显著低于汉语阅读正常儿童,尤其在语音加工技能方面,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汉语阅读不良组均差于汉语阅读正常儿童,这说明汉语阅读不良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也遇到了困难。然而,英语语音技能与英语阅读水平显著相关,而汉语则不然。另外,虽然汉语与英语阅读不良共发的可能性很高,但在研究中还是发现了汉语与英语阅读不良分离的现象,即存在汉语不良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表现出困难,这些结果都表明:英语阅读不良和汉语阅读不良的成因即有共性又有特性,进而说明英语和汉语的阅读技能发展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特性。在日语与英语阅读不良的跨语言研究中也曾发现双语阅读习得的分离现象。例如瓦戴尔(Wydell)和巴特沃斯(Butterworth)研究过一个在英语阅读中表现不良而在日语阅读中表现正常的日语一英语双语男孩,研究结果清楚地显示了英语和日语阅读技能的分离现象。_早在1997年罗兹(Rozin)等人的研究就曾经发现英语阅读不良的美国儿童能够容易地学习汉语,这可能是因为汉字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差异,克拉提(Karanth)认为这种分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正字法差异有关。因此,语音意识缺陷能否充分解释全部汉语阅读不良还不能确定。何宗迅等人认为快速命名和正字法技能的缺陷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缺陷模式。吴思娜等人认为语素意识缺陷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主要缺陷模式。

双语阅读论文例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中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输出过程。学术界出现的几大阅读模式和理论有自下而上理论,自上而下理论,交互式理论以及双重代码理论。其中前3个理论强调的都是言语层面,而忽略了同样对理解有积极作用的非言语层面。双重解码理论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认知理论,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双重代码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认为阅读这一认知过程包括两个语码处理系统。语言系统处理语言,非语言系统处理非语言因素,主要是意象和情感。利用意象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对于全面理解阅读材料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如果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两个系统,会增加人们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意象有如下推断:

1.预测课文内容。例如,听到或看到谈论内容能够推断出他们所谈论的是关于奶酪。

2.推断话语中不明确的内容。例如:

He dug a hole.引导学生脑海中产生铁锹的意象。

3.通过阅读后产生个性化的意象。例如:

At last we reached home.脑海中呈现出读者自己家的意象。

4.帮助我们从模棱两可的内容中做出正确选择。

5.我们可以把自己先前经验与阅读后产生的意象相结合,帮助再现阅读内容。

6.使意象本身由模糊随着理解的深入到具体。

7.体验整篇阅读内容而不只是达到理解的目的。

8.帮助记住已经阅读过的内容。

二、试验过程

研究证明,人们可以利用建构意象来提高阅读水平。但是利用意象建构来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水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鉴于此,作者在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展开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意象构建策略训练能否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研究对象是国际贸易专业大一学生,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随机选择两个班级,该专业学生入学也是随机编入各个班级。两个班级采用的教材相同,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授课教师相同,控制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控制组在传统意义教学的基础上更多的激发学生的意象。

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意象,而且老师自己也努力激发影响学生,就某篇阅读内容和学生沟通交流,教师逐渐让学生掌握主动权,使其能够独立的应用这种阅读策略。在研究过程中,参照国外的策略训练方法采取以下训练方法:

1.策略解释

(1)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产生意象展开讨论,讨论这些意象如何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师需要明确的解释这种帮助学生产生意象的认知策略,通过提供策略应用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阅读策略。

(2)策略展示。通过边想边说的方法示范怎样正确应用理解策略。例如,给学生呈现“The dog chased the cat up the tree”这句话,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该句话的场景,教师边想边说出自己的观察以及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场景,鼓励学生对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想象。

(3)展开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机身对意象产生的认识。鼓励学生讲阅读中产生的意象和看电视看到的画面相比较,人的大脑就如同电视屏幕一样。

(4)让学生回忆一下读过一本书,然后观看相对应的电影的情形。鼓励学生说出看电影前后对某些场景的理解。

(5)强调与话语相对应的画面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应用练习该策略

例如,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学生描述一种物体,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该物体的样子,然后猜出这是什么物体。

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应用该阅读策略。平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者电脑帮助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真实的照片等帮助意象的产生。阅读前画图可以帮助激活图式,帮助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相关的影像。例如,阅读完题目、课文简介等让学生勾勒出主人公或者背景。阅读中画图可以帮助读者将课文信息与自己对世界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如果学生被告知阅读后需要画图的话,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视觉以及交互性。也可以通过插图,模仿表演等。

三、试验结果

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正确性,测试材料随机抽取近几年四级真题中的六篇阅读理解,教师根据可操作性将一半题目改为开放式问题,测试时间为2012年4月,即学生刚开始准备四级考试阶段。经调查,还未有学生接触四级真题。

数据结果显示,学生的选择题控制班和试验班学生选择题成绩差别不大,但是开放式问题,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要高于控制班学生。试验证明,新的阅读策略有利于阅读理解的提高。而且,研究对象的开放式问题提高的比选择题提高的要快,这可能是由于开放式问题相对来说更具体,便于研究对象利用意象帮助理解。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试验班的学生随着试验的进行对英语课也是越来越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去看、去听、触摸,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会比传统的课堂要多一些,学生有更乐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增加课堂的出勤率,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

教师通过和实验班学生交谈也发现,91%以上的学生赞成使用意象训练的方式。赞成的同学利用意象来创设一个生动的便于理解、记忆的阅读过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不赞成的同学主要是觉得时间太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让他们去“神游”,再就是过多不熟悉的词汇等因素限制了意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Paivio,A.Mental imagery in associative learning and memory.Psychology Review,1969.

双语阅读论文例5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我国对国际性、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双语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进一步适应国际交流而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对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外语语言教学与会计学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等相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会计学 双语教学 问题 措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推进高校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工作,现对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学生就会计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女生有186人,占总人数的65.49%,男生98人,占总人数34.51%。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以下分析试图对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基本情况在284份有效问卷中,高达240人觉得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并且有180多人参加了会计双语课程,而且其中分别有55.99%和22.71%的学生过了英语四级和六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参加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外语知识和能力以及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而且在学习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双语学习的乐趣。而且有57.75%的学生建议双语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时间分配问题上,30.99%的学生选择40-5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28.17%的学生可以接受60-8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而且有42.96%的学生认为一般一周开4节课时的双语教学课程比较适宜。

(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情况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会计学院学生对双语教学基本持肯定态度,而且英语水平与认可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高达80%,而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仅为40%。在被调查的284名学生中,其中有14.0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教学模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28.8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能完成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透彻,对双语教学基本满意,42.25%的学生反映教师未完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零乱,双语教学效果很一般,甚至有14.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并没有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不利于专业知识学习,知识接受与记忆率低,双语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在回答以后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双语教学课时,55.4%的学生选择很愿意,37.1%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只有7.5%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愿意再次选择双语课程。另外,通过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呈现以下特点:

1、双语教学开课对象偏重高年级。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每个年级都可以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其中分别有30.28%和24.65%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大四时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这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双语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本专业,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渐进过程,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此阶段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但是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首先在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后的一个学期可以开设一门较为简单的双语课程,然后再等到高年级时开设另外一门双语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改进双语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很不满意,其中67.5%的学生要求改编现行的双语教材,由于我校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一般是国外的教材,不仅需要学生要具有相当好的外语功底,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只有15.1%的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全文,课前能够读懂教材的学生比重仅为9.1% ,课后能看懂教材也仅16.6%。因此,根据目前的现状,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已是大势所趋了。而在教材的改编上仍然35.63%的学生选择国外原版教材,48.81%的学生要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辅之中文注释的导读本,而选择使用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仅为15.56%。也就是说,选择了双语课的学生,大部分愿意用英文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版的导读本较好,如果没有中文版的导读本时应该强调老师的讲解能力。

3、师资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分析时,其中有60.44%的学生觉得师资是一个关键因素,29.79%的学生也很看重教材,9.7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可见师资在学生心中关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问题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大约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外语功底,他们希望任课老师的口语流利,张口就能说外语,而且善于循循善诱,诱导学生由“哑巴”变为能口若悬河的专业骨干,能适应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需要。

(四)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教材情况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的使用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次在授课的第二周和课程结束前,笔者分别就阅读英文教材、听英文讲解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授课第二周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情况,有没有建议和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程结束前的问卷调查在于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现将第一次、第二次授课及课程结束前有关阅读英文教材及听英文讲解有关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2所示。

1、从“阅读英文教材难度”的数据看,学生在阅读英文教材上还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在三次问卷中,学生认为自己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分别为55%、40%和26%,呈逐次减少趋势,这与在后来的授课中越来越强调阅读英文课本有关。在课程结束前,课内讲解、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验都与英文课本紧密结合,使得阅读英文课本成为必需,因此学生较多地感到了阅读上的困难。

2、“阅读英文教材时存在的问题”的数据反映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时困难程度是逐渐增加的。这可能是因为前几次上课所选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阅读难度有关,而且在阅读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专业词汇问题,由于学生从以前阅读英文科普文章转变到阅读英文专业教材,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把握

--> 有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必须首先学好会计专业课,且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能够克服阅读障碍。

3、“听英文讲解难度”这一项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听英语讲解和阅读英文课本相互关系。学生能轻松听英文讲解的比例分别为15%、26%和31% ,呈增长趋势。联系考虑学生中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可以推断强调阅读英文课本、并且教学各环节紧密围绕课本对学生听懂英语讲解有很大帮助。

 

二、促进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双语教学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涵义,不能简单的理解是英语教与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进行启发性教学,尽量用实例或例子来介绍会计理论与原理,要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要不断地改善双语教学硬件和软件教学,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筛选教师参加进修,加强任课老师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针对学生要求使用原版教材的要求,但又受到专业水平和专业词汇限制的情况,在选择双语教材上要因地制宜。在引进了高质量的英文教材的同时,节选重要章节改编,制作讲义,覆盖全部教学计划的内容,然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既可以保证教材质量,也突出了专业重点,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在精选教材以后,课程的重点就凸现出来。教师根据精选的重点准备好ppt,每章配有10-20个突出关键概念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配备注释,包括关键词组、章节中的讨论要点及增补材料,大大节省课堂时间,不仅积极促进专业教师教学的教学主动性,而且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增大信息量,保证了课程效果和教学进度。

(三)强调外语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会计学教育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对于会计双语教学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语言教学跟会计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起来,而且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改革双语教学的征途中必须首先注重外语环境的营造。为增强学生主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能力,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专业英语的氛围,如创办专业英语报刊、专业英语角活动,同时要求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交流,以提高专业口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强调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会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开设国际跨国公司,辅导学生进行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和重大的投资决策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问题也同样存在。关键是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推行合适本校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加强组织,使双语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双语阅读论文例6

[关键词]会计学 双语教学 问题 措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推进高校本科会计学双语教学工作,现对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学生就会计双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2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女生有186人,占总人数的65.49%,男生98人,占总人数34.51%。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以下分析试图对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基本情况在284份有效问卷中,高达240人觉得双语教学很有必要,并且有180多人参加了会计双语课程,而且其中分别有55.99%和22.71%的学生过了英语四级和六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参加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外语知识和能力以及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而且在学习中,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双语学习的乐趣。而且有57.75%的学生建议双语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时间分配问题上,30.99%的学生选择40-5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28.17%的学生可以接受60-80%的课时用英语教学,而且有42.96%的学生认为一般一周开4节课时的双语教学课程比较适宜。

(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情况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会计学院学生对双语教学基本持肯定态度,而且英语水平与认可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高达80%,而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率仅为40%。在被调查的284名学生中,其中有14.0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教学模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28.8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能完成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透彻,对双语教学基本满意,42.25%的学生反映教师未完成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零乱,双语教学效果很一般,甚至有14.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并没有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不利于专业知识学习,知识接受与记忆率低,双语教学效果较差。

(三)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在回答以后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双语教学课时,55.4%的学生选择很愿意,37.1%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只有7.5%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愿意再次选择双语课程。另外,通过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呈现以下特点:

1、双语教学开课对象偏重高年级。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每个年级都可以开设双语教学的学生大有人在,其中分别有30.28%和24.65%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大四时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这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双语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本专业,而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渐进过程,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此阶段开设双语课程较为合适,但是由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首先在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后的一个学期可以开设一门较为简单的双语课程,然后再等到高年级时开设另外一门双语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改进双语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2、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学生对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很不满意,其中67.5%的学生要求改编现行的双语教材,由于我校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一般是国外的教材,不仅需要学生要具有相当好的外语功底,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只有15.1%的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全文,课前能够读懂教材的学生比重仅为9.1% ,课后能看懂教材也仅16.6%。因此,根据目前的现状,改革现行的双语教材已是大势所趋了。而在教材的改编上仍然35.63%的学生选择国外原版教材,48.81%的学生要求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辅之中文注释的导读本,而选择使用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仅为15.56%。也就是说,选择了双语课的学生,大部分愿意用英文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版的导读本较好,如果没有中文版的导读本时应该强调老师的讲解能力。

3、师资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分析时,其中有60.44%的学生觉得师资是一个关键因素,29.79%的学生也很看重教材,9.7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可见师资在学生心中关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问题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大约有六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外语功底,他们希望任课老师的口语流利,张口就能说外语,而且善于循循善诱,诱导学生由“哑巴”变为能口若悬河的专业骨干,能适应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需要。

(四)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教材情况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的使用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次在授课的第二周和课程结束前,笔者分别就阅读英文教材、听英文讲解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授课第二周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情况,有没有建议和要求,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程结束前的问卷调查在于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现将第一次、第二次授课及课程结束前有关阅读英文教材及听英文讲解有关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2所示。

1、从“阅读英文教材难度”的数据看,学生在阅读英文教材上还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在三次问卷中,学生认为自己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分别为55%、40%和26%,呈逐次减少趋势,这与在后来的授课中越来越强调阅读英文课本有关。在课程结束前,课内讲解、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验都与英文课本紧密结合,使得阅读英文课本成为必需,因此学生较多地感到了阅读上的困难。

2、“阅读英文教材时存在的问题”的数据反映了学生阅读英文教材时困难程度是逐渐增加的。这可能是因为前几次上课所选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阅读难度有关,而且在阅读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专业词汇问题,由于学生从以前阅读英文科普文章转变到阅读英文专业教材,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把握

--> 有一个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必须首先学好会计专业课,且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能够克服阅读障碍。

3、“听英文讲解难度”这一项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听英语讲解和阅读英文课本相互关系。学生能轻松听英文讲解的比例分别为15%、26%和31% ,呈增长趋势。联系考虑学生中能轻松阅读英文教材的比例,可以推断强调阅读英文课本、并且教学各环节紧密围绕课本对学生听懂英语讲解有很大帮助。

二、促进会计学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双语教学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涵义,不能简单的理解是英语教与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进行启发性教学,尽量用实例或例子来介绍会计理论与原理,要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要不断地改善双语教学硬件和软件教学,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地筛选教师参加进修,加强任课老师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针对学生要求使用原版教材的要求,但又受到专业水平和专业词汇限制的情况,在选择双语教材上要因地制宜。在引进了高质量的英文教材的同时,节选重要章节改编,制作讲义,覆盖全部教学计划的内容,然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既可以保证教材质量,也突出了专业重点,减轻学生学习上的思想负担。在精选教材以后,课程的重点就凸现出来。教师根据精选的重点准备好ppt,每章配有10-20个突出关键概念的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都配备注释,包括关键词组、章节中的讨论要点及增补材料,大大节省课堂时间,不仅积极促进专业教师教学的教学主动性,而且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增大信息量,保证了课程效果和教学进度。

(三)强调外语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会计学教育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对于会计双语教学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语言教学跟会计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起来,而且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改革双语教学的征途中必须首先注重外语环境的营造。为增强学生主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能力,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专业英语的氛围,如创办专业英语报刊、专业英语角活动,同时要求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交流,以提高专业口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强调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会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开设国际跨国公司,辅导学生进行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和重大的投资决策分析。综上所述,目前湖南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问题也同样存在。关键是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推行合适本校本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加强组织,使双语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双语阅读论文例7

现如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新课改理念正逐步实施,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乎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而且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新课改实施后,我国的语文阅读课文越来越有知识性,每篇文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学生的每次阅读也会有不同的体会。通过加强对高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优秀的作品来开阔眼界,增强文学素养,促进能力的提升。下面就简单谈谈小学语文高段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旗开得胜――导语设计追求短小精悍

高段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想要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阅读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善于利用简短的语言来进行导语设计,从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起到旗开得胜的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火烧云》之前,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出几张云朵的照片,进而引出火烧云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从而引起学生继续阅读和学习的欲望。

二、慧眼拾珠――词语教学追求“一箭双雕”

小学语文教学还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再加上学习的时间不长,词语教学仍旧是教育的重点。但是与低年级语文教学相比,高段学生的词语教学相对要难一些,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词语的写法,还要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和内涵,并能够根据关键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理解阅读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能够在生活中实现词语的利用,将它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高年级古诗《忆江南》,文章的重点内涵就在“忆”与“江南”两个词语的身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这两个中心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顺利阅读。

三、运筹帷幄――整体感知追求“粗中求细”

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课本上的知识和文章大多具有可读性,需要经过多次阅读才能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初读课文就能够明确其主要内涵,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梗概,对中心思想做到心中有数,达到“粗中求细”的效果。例如小学课文《梦想的力量》,教师可以在讲课中抓住“梦想”这一关键点进行讲解,在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后,能够明确了解文章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梦想,从课文主人公的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梦想,树立远大的理念,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提领一顿――切入文本追求“一触即发”

当学生们经过了词语、初次阅读的能力培养后,他们已经对文章大意有了精准的掌握,接下来就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深入阅读,怎样才能做到精读文章,掌握课文的精华。对文章的提领性阅读也是实现赏读的基础,是学生有效阅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时,教师要从课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出发,明确教学主体,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例如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教学,并经过学生的反复研读,不仅要求他们掌握文章中比较难懂的字、词、句,能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保证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明确掌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五、夯实双基――读写结合追求“比翼双飞

目前,社会教育飞速前进,人们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往的小学生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汉字、词语和句子的写作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现如今的小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在写作中加以利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章中的好句好段记录下来,并让学生根据它的主要含义进行仿写,从而实现读写结合,达到“比翼双飞”的效果。例如通过对《题西林壁》一文的阅读学习,让学生明确掌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和道理,并帮助学生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写作,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现进一步飞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与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越来越高,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是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因此,为了尽快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大对高段阅读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内在诉求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字词,通过通读文章能够明确中心思想,并在写作中加以利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今后的顺利学习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农克宁.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537-89

[2]颜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A].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2010:5.

双语阅读论文例8

一、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形式项目和结构的教学,而没有重视到对意义模式和语言特征的教学,将阅读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词汇和语法,认为语篇是由句子组成的,读懂了句子就读懂了语篇。学生缺乏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模式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交际能力较差,难以捕捉语篇的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当学生独立进行阅读任务时,很难对篇章的宏观意义、主题意义、语篇结构和交际目的有总体的把握。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交互式理论的结合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活动很难进行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读者理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分歧却是主要原因。阅读理解本身不仅是一种理解行为,更是一种领会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的规范作用以及各种阅读技巧与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互。随着对阅读模式的深入探究,阅读交互补偿模式成为了阅读理解模式的主旋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不该是单纯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单方向线性序列,而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体,并且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交互式阅读模式把语篇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已有知识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通过原有知识、语篇提供的新知识和阅读语境三者的动态交互以构建意义的过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理解不仅是一个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演绎和归纳过程,更是读者运用文本图形、各种语言内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及各种认知心理活动来与作者进行“交互”式对话。将这种模式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老师、媒体和教材等现代课堂教学几大要素之间互动交流和传递。

三、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的引入1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预读策略

预读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浏览文章标题、开头、文章段首和结尾,教师设置与语篇内容相关问题,进行预热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对将要阅读的语篇有所准备。

(1)激活背景知识。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阅读中的“交互”就是指“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互式阅读模式十分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结合交互式模式、加强背景知识的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延展知识层面,增加非视觉信息。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知识层面可以影响其对词汇的理解,同时词汇的理解也可影响文化知识的使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扩展学习者头脑中建立的非语言知识,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促使其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2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阅读中策略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可以影响词汇知识,同时词汇知识也可影响背景知识的使用。阅读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智力因素、背景知识因素和语言技能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1)情景模拟法。在反复阅读并理解课文后,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课文情景模拟再现,模仿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组织竞赛活动。为了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语言双边活动,教师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并且参与情景模拟的机会,各个小组可根据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划分。小组集体完成任务后,各组选派代表来进行任

务汇报。这种模拟可在小组内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小组可适当进行奖励;同时对较差的小组要进行及时的纠错,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及对阅读技巧的把握。

(3)加强阅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始终进行着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义推测。为了使语言交际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向读者表明自己的意图,以求得到读者对篇章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作者会通过标题、段落中心句、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读者作出对该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运用预测、快读、猜测词义等阅读技能与策略参与作者的文章表达的意图中,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

3交互式英语阅读后的必要工作

(1)鼓励课文背诵。背诵对于记忆单词和词组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语法和句型,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阅读文章的重点整理提炼出来,进行背诵,而不是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都背诵下来。交互式阅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针对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问题,找到阅读文章的重点,通过要点的提炼,针对性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适时复习。学生应该再次回头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掌握从文章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为今后的阅读提供背景知识。学生的重复记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起到夯实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往的阅读材料或试题进行适时的复习。

(3)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扮演了多重角色,教师必须将阅读文章设计成交互式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功底的同时,还要有很强的课程设计能力、规范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所以,当前交互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以及专业授课经验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知识层面和视野进行扩展。教师在能够胜任英语教学的前提下,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继续学习。

双语阅读论文例9

一、英文案例提高专业阅读能力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有本专业的语言,它们在文体、构词、语言及表达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特点,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会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所以医学生需要适当地阅读难度适中的医学期刊及医学专著。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关“输入”和“输出”的概说也为本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支撑,Krashen的输出假设(input hypothesis)对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在语言习得中的功能概述为:(1)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2)可理解性输入必须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力等情感因素(afective factors)的参与;(3)语言输入必须与学习者的兴趣与生活密切相关;(4)语言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才难度适当阅读活动,阅读要与临床密切相关,要能激发学生思维,能提高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英文病案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临床的中医、西医术语,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根,提高医学英语词汇量,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如:fluoro-是“荧光”的词根,而-scopy是“检查术”的词根,所以fluoroscopy是透视的意思。又如:myocarditis一词,我们可以按词根拆词释意,myo-是 “肌”的词根,card-是“心脏”之意,而-itis是“炎症”词根。所以综合上述词意myocarditis中文意义为“心肌炎”。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结合临床案例,以系统疾病为顺序,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的构词传授给学生,学生在锻炼临床思维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课后病历写作带动专业翻译

病历写作和翻译是中西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国际交流专业的重点、难点。作者于2005年至今对任教班级进行了以任务性教学思路为主,结合过程法和写长法的教学尝试,从教师“教”转换到学生“学” 的角度来设计写作任务,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整体的语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病历写作为中心,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穿插在整个中医双语教学中。《中医诊断学》双语课被安排在每年的秋季,所以我们在暑假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暑假实习时先采集四个门诊中文病历(outpatient cases),四个住院中文病历(admission notes)。开学后在讲interrogation (问诊)时我们会详细讲解门诊病历的写作及其要点。然后要求学生翻译在暑假采集的四个门诊病例作。在讲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脏腑辨证)时,要求学生定四个住院病历。所有的课后翻译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

王初明认为大量的写作能够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英语运用体验,是“打开学习的情感通道”。写作所需要的大量语言输出来刺激学生主动地输入英语,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细讲写作技巧的效果好得多,达到了“以量促质”目的。通过案例来学习医务文件写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不小,运用语言进行实用性写作的能力大为加强。案例涉及临床医疗中可能发生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切合实际的训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熟悉了各种可能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目的。双语中引入案例使他们受到了比较充分的双语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的格式和要领,并在学习中实践英文病历写作和翻译,为学生的以后应聘和临床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应聘时,他们能熟练自如地应对面试中的知识性提问;在上临床后,能够较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总结:

双语教育有多种模式,如:过渡式、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阅读和写作案例,将医学知识性与临床实践性融于一体,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听课兴趣,增强课堂凝聚力,达到提高学生医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极大地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医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罗英、常明立:《大学英语泛读刍议》,《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2。

[2]、王初明:《以写促学-―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3]、刘卓夫:《香港双语教学模式及其对内地双语教学的启示》,《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11。

双语阅读论文例10

一、引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育人士的共识。但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缺少语言教学的实际环境。听与读,读仍是我国中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途径,并成为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基础。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还是在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的分量最大、地位最突出。阅读教学重要,显而易见。本文将简要介绍关联理论;从理论出发浅析阅读本质并就阅读教学提出初浅的建议。

二、关于关联理论

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以语言交际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

(一)、明示--推理模式

Sperber和Wilson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具体来说,关联理论把话语的理解看作包含明示和推理的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说话人使用明白无误的语言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则根据对方明示行为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彼此的认知语境能否达成互明,达成了互明就能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信息和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

(二)、关联性原则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双方都需为交流信息提供尽可能多的关联,才可能实现最佳的语境效果。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小,听话人在理解语言时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如果听话人付出的努力越小,则说明话语与语境关联越强。新信息与交际双方的认知假设语境通过通过三种关联方式来产生语境效果:(1)新信息与假设语境相互融合,产生新语境;(2)新信息加强假设语境;(3)新信息与假设语境互为矛盾或排斥,假设语境。

(三)、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Sperber和Wilson,1995:200-206)。认知语境包括三种认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对人物或事物的认知、对社会或文化的认知)和三种信息(词语信息、百科信息、逻辑信息)。交际双方积极地选择最恰当的语境,处理新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新信息与语境产生最佳关联,达成互明,实现语境效果,该新信息便可成为交际双方新的认知假设语境的部分,为话语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三、关于阅读理解的本质

阅读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看着并理解作者所写文字的过程,是读者从语言表层信息推知作者深层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

首先,阅读理解是一个编码--解码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以文字为载体来完成的。作者将自己大脑中的交际意图诉诸笔端,形成文字。读者用眼睛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获得视觉信息,并通过大脑加工获得文本的表层意义。在这过程中,语言成为代码,读者和作者通过编码解码实现交流。这是一个直接明了的心理认知过程,但这过程是副属性的。读者不仅感知文字的意义,更基本的是赋予文字以意义。

其次。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是涉及推理的特殊的信息处理形式。在语篇建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语境的选择,以字、词、句等文字形式,向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语言信息,明示其写作意图,并对读者的话语理解实行认知心理的制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作者明示的基础上,凭借其认知语境中三种认知和三种信息作出语境假设,尽可能全面地对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期、思考、猜测、推理、判断、证明、修正,寻求语言信息与假设语境之间最大的关联,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阅读理解就是寻找关联。作者被读者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供信息--语境参与--寻求关联--推导意图--完成交际的心理认知过程。

四、关于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中学阶段,为了应对各类考试,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片面注重提高阅读应试技巧,忽视了对整个阅读本质、过程的探讨,因而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本文将继续结合关联理论就中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提点肤浅的建议。

(一)、阅读理解材料挑选

成功阅读首先在于材料挑选。材料挑选重要标准有两条:一是时代性,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时代特色,是鲜活的语言。二是难度适中,材料过于艰涩,严重影响阅读进程;材料过于简单,失去学习目的。此外,重点关注与材料相关的其他两个要素:

1、百科知识

英语阅读材料应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不仅可以阐述人类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等等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也可以介绍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文章体裁亦应不拘一格,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可涉及。文章形式可讲故事、可做广告、可介绍科普知识、可宣讲人物传记等等,不一而足。

2、文化意识

中西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讲英语的人说lucky dog,我们一般不会联想到"幸运儿",当然也不能直译成"幸运的狗",因为"狗"在中文里往往带着贬义:

狗急跳墙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狗拿耗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狗咬吕洞宾mistake a good man for a bad one

而在西方,狗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英语中dog经常表示褒义或者中性含义,如:

a jolly dog快活的家伙

Every dog has its day.风水轮流转。

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

这里就是文化意识问题,说话人或作者在语言中所设置的文化缺省,由于文化不同,听话人或读者无法激活或缺少相关的认知语境,增加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文化休克或交际失败。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过程策略

下文将以Anne's Best Friend为例,解释关联理论在篇章教学中的应用。

1、建构关联语境

新信息与语境的关联越强,读者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在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探讨对朋友的理解,以图片、影像等方式介绍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结合文章标题Anne's Best Friend及日记正文前的引言,学生可轻松地激活或建构与文章关联的认知语境假设。

语境1:"Friends should be sharing, loyal, generous, reliable, responsible and…";"Friends loves, helps, trusts, cares and…all the time."或"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等。朋友是。。。。。。样的人。

语境2:引言中"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激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联的人物、事物、社会或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假设语境。

日记正文第一第二行"outdoors"、"nature"可让学生进一步假设:

语境3:大自然是 "beautiful"、"peaceful"、"shining sun"、"blue sky"、"flying birds"、 "I can enjoy…"、"I can …."等等。

2、强化新信息与语境的关联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快就发现"I don't want to…, but I want this diary itself to be my friend, and I shall call my friend Kitty.",原来安妮的朋友仅仅是日记,这一新信息"朋友是。。。。。。样的人"的假设;然而,这一新信息又与关于朋友的许多假设相融合,在当时特定的条件,日记具备朋友的种种特质,甚至超出朋友。由此,读者可感受到安妮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下渴望友情、渴望朋友的心境;同时这也从逻辑上加强了假设语境2的效果。文中"…I don't dare open a window."、"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等等不断强化认知假设语境2,凸显法西斯的恶行造成人性的隔绝及犹太人的悲惨的命运。

语境3中的假设被无情地。安妮世界中的大自然是"…the moon gave too much light."、"dark, rainy evening"、"thundering clouds"、"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一句话:"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any longer…",因为安妮深知"…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但是即便如此安妮还是"…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文章中新信息语境假设,却强化了语境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安妮的命运,更清晰地感悟安妮对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而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他们亦会懂得珍惜生命,乐观向上。

3、寻找语境线索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语境线索,调用学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结合文章中的文本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关联想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境假设,扩大语境范围从而找到最佳关联,实现语境效果,达到阅读目的。这些语境线索包括:

a) 词语:提供语言的语义信息(如多义词)、语用信息(如情态动词)、逻辑信息(如连接词)和情感信息(如动词的名词形式)等。

b) 时态:提供时间线索和情感信息。

c) 语态:提供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信息。

d) 标题:提供文章主题的隐含线索。

e) 标点符号:提供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线索。

f) 首尾句:提供概括段落的信息。

在Anne's Best Friend教学中,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探讨关键词,如图:

以上语境线索很好帮助学生建构关联性极强的语境假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安妮在藏身处的孤独、郁闷、恐惧、无助、无奈,同时又怀着无限的渴望。

五、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是寻找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从文本中获得的新信息不断强化、修正、先前的假设语境,寻求最佳关联,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实现与作者的交际,同时提升认知能力,优化认知结构,为未来的阅读提供范围更广可行性更高的认知语境假设。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接触漂亮地道的英语,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入,成就习得语言的梦想;同时理解、欣赏各类作品,意会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体验作者所经历的情感,塑造个性人格,完善人生。快乐阅读、自由阅读,让阅读成为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and Oxford, 1986/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