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资源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40:11

资源管理论文

资源管理论文例1

论文正文:

自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概念以后,有关“资源水利”的讨论和研究,如雨后春笋,成为水利界及相关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汪部长指出,“资源水利”就是将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本文对“资源水利”进行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不是之处,望有关专家学者指正。

1、“资源水利”是水利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阶段

人类的起源与水休戚相关,正因为如此,“水”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成为中国的最早文字之一。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将“水”与“利”两字联合起来成为“水利”的是《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不过此时的“水利”只具有捕鱼、编织、捕鸟等涵义。司马迁最早明确了具有专业性质的“水利”的内涵,他在约公元前104年椆?1年完成的《史记·河渠书》著作中,加以明确,该涵义运用了几千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导入,人类不断为“水利”赋予新的内涵。概念逐步演变,蕴含了人类对客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或者模式,由于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以及研究的角度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略有差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单一目标走向多目标的协同发展,这是由水资源本身的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系列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对水的需求及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程度共同决定的。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三个阶段,(1)原始水利阶段,以解决人类生活生存为主要目的,这在我国一些地区如老少偏地区依然存在;(2)工程水利阶段,有的学者称为工程经济水利阶段,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解决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处于这个阶段;(3)资源水利阶段,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管理为标志,强化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结合,强调综合优化配置水资源.

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

“资源水利”理论基础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资源水利”能否在实践中被认可和实施,作者认为,“资源水利”具有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点,即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核算理论。

2.1“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从总的情况来看,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从系统理论来考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能仅仅局限于水资源本身或者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且应该着眼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更具体地说,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应该采取一体化方略。

所谓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是指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以系统理论作为指南,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高效管理。其主要思想是,水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是对环境有相当制约的环境资源,他对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福利的提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动一发而牵全身”的系统方略。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在客观实施上具有多层次性。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从效益上来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一体化最终目标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其效益衡量时空尺度必须较大。如充分利用当地当地的降雨资源,从局部上来考察,可能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整个流域的角度来认识,假设流域的各个区域皆以留住当地水资源为己任,流域水资源地表径流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导致大江大河的断流,引起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是以流域可承受能力为极限,是有条件和限制的。

从“资源水利”内涵来看,它基本包含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将水资源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视野下进行综合开发管理,这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资源水利”是系统理论在水利实践中升华,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2“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面对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难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现实推动力,自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后,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大大超过起创者意料之外。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平衡”、代际之间具有“平等发展权利”成为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理念,该理论要求我们:

(1)树立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对于地表水资源等可更新的资源开发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对于深层地下水等不可更新资源要减少其消耗,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并尽可能用可更新资源和其它相对丰富的资源来代替;

(2)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时,不仅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永续发展下去的大问题。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层次性,包括资源层次、环境层次、社会层次、技术支撑层次等等多方面,它站在全球或者全社会的高度衡量社会的发展程度,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高效耦合才可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层次。尽管“资源水利”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其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目标是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结合大空间和大时间跨度,其目标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资源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水利工作中的深化与拓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资源水利”支撑点是无可非议的。

2.3“资源水利”理论基础之三:资源核算理论

资源核算理论是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其主要思想是:资源是国民财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保护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将资源环境纳入到核算体系,以消除因不计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而形成的国民经济虚假成分,使管理者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经济发展的过程、效果和潜力,推动资源资产产权的界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加强资源高效管理。

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资源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由于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牵涉面非常广泛,对其进行核算进而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成为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水资源污染,不仅造成水资源财富本身价值的折损,使水资源贬值,而且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在对其进行治理过程中,也涉及到各个方面,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包括企业)每年的投资额度有限,环境治理投资增加可能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进而影响相应的建设,如果不进行投资治理,所带来的问题包括潜在的威胁也可能严重地影响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投资者常常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给开发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所带来的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地震、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河岸的变化、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演变、淹没土地所带来的大量移民等,其损失可能超过经济效益,如果将论证的目光仅局限在水利工程的本身,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就会被掩蔽,很难全面准确地估算水利工程效益;水资源的配置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和水资源可多次利用的性质存在,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增添了许多障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在特定的水资源量情况下,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如何分配牵涉到诸多方面,即便是工业用水内部的分配也复杂多样,如何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佳效益,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最终目标,配置是否合理的衡量手段极其重要。水资源节约也是全社会的工作,如何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方法,是节水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农业节水为例,节水技术设很多,既有传统的技术,也有喷灌、滴灌等新技术,甚至有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选择,是我们必须慎慎处理的大问题。

资源管理论文例2

1建立水资源管理学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资源管理论文例3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业务的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供应商的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公司管理中的一项新兴内容,正日益显示出高速的成长性和市场潜力。本文拟就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及动因进行探讨。

交易成本理论

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经济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本文主要考察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Coase)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其内容主要包括:记载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这是在交易准备阶段产生的费用。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其中包括讨价还价、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威廉姆森(Williamson)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为两组:第一组因素是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第二组因素是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而这其中机会主义行为是非常基本的因素,它对各阶段的影响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其他因素间接产生作用。在外包的决策过程中将它直接作为分析对象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有限理性是针对决策者而言的,它实际上是决策模型使用者素质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在有关外包的研究中,很少对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进行研究,而主要研究第二组因素即有关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对交易成本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外包决策。

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交易双方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履约风险。库普曼斯(Koopmans.T.C.)把这种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初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次级的不确定性,即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相互依赖程度的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导致“契约人”有限理性的重要原因。

交易重复出现的概率。由于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契约总是不完全的,需要专门的治理结构来保障契约关系的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但建立这种结构是具有费用的,这笔费用是否能够得到补偿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交易发生的频率。如果进行的交易不是经常性重复发生的,这种新增费用就很难得到补偿;反之,交易是经常重复进行的,这笔费用就容易得到补偿。一般来说,只有对高频率的交易建立保障机制才是经济上合算的。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可以分为三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力资产的专用性。专用性是交易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因而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专用性程度高的产品,交易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承包商来说,由于客户少,很难实现规模经济。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高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科层组织来解决(Williamson,1975),反之则应外包出去(MonteverdeandTeece,1982)由外部供应商来解决。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外包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在给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企业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从现货市场购买,三是实行外包。企业的所有者将根据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值做出选择。虽然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最优办法,然而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这些因素将导致企业寻求资源的内部一体化。当完全内部一体化由于竞争的交易成本很高而受到限制时,进行外包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组织通过外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外包商通过享受规模经济而具备竞争优势,但节约的生产成本或多或少的要被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所抵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评价供应商的成本、谈判成本、协调控制成本等(Picot,1991)。所以,根据该理论,我们认为,只有当外包所产生的成本之和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时才应当进行外包,否则就应当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部化。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动因

在促使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动因方面,Greet,Youngblood和Gray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downsizing)、快速成长或衰退(rapidgrowthordecline)、全球化(globalization)、竞争增加(increasedcompetition)以及企业再造(restructuring),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Atkinson认为组织将人力资源外包的因素有降低营运成本、改善业务焦点、增加管理控制以及与供货商分享并发展策略。Siegel则认为将人力资源活动外包的动因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品质、节省时间、减少对新技术的投资、将人力资源角色由服务提供者提升至策略事业伙伴(strategicbusinesspartner)。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应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一)内部视角的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新定位的需要。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能已经从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战略性的经营规划管理,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和动态发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再是组织经营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而是组织经营战略的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帮助企业的领导计划和实施组织的变革,比如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精专分工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繁杂的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真正参与到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中去,实现其战略性职能。

2.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关注,往往有所侧重,注重寻求自身竞争优势。外包服务供应商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人士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在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上。许多企业正在寻求将人力资源等非主营业务职能诉诸外包管理,与专业的外包管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外包管理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确保企业突出经营重点和提高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3.促进企业管理专业化。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外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为外包不仅可以使企业得到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意见和指导,并能够运用外包服务机构的最新系统和技术。外包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有利于其管理能力的提高。

4.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企业一方,外包降低甚至是取消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人员、设备体系和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持续性维护投资。外包通过法律确认使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起符合双方利益的风险共担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的连带责任成本。外包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获取和维护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途径,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性投资资金;在外包服务机构一方,外包服务机构因专门承接大批量的人力资源工作而形成规模经济的低成本运作格局,避免了企业因不熟练专业性业务和不了解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运用比企业内部管理还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比其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外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无力、不擅长或不便于满足某些要求时,将任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和顾问人员无疑将是必然的选择。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帮助企业突破逐渐老化的管理模式,制定清晰的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将员工考核记录及时归档,管理员工进出记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绩效,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外部视角的分析

1.竞争的加剧。企业实行外包是由于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靠资本或技术的先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因而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企业业务量有限,它们更迫切地渴望从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成效。在这种情势下,企业在不断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往往将企业非核心因素放在企业考虑之外,而重点关注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成本是高昂的,为了保持公司的竞争力,企业更趋向于压缩雇员人数,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保持其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这相应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资源薄弱背景下,外包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将是企业管理者的理想选择。

2.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在实行国际化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外设立营运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公民到其公司工作。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国际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面对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关键。这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没有丰富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机制,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难以与国际大企业抗衡。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部供应商可以帮助分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3.外包市场的成熟。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如果具有较好的服务供应商的外部市场,则能产生规模效应,为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相应地企业也更放心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我国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发展成熟,为更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了机遇。市场调研显示,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达120亿美元,2004年人力资源外包预计将占到整个业务过程外包的39%。虽然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中国本地公司以及有关社会机构已经对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相关的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在我国大量涌现,将为企业提供更优质而专业的服务。

4.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人力资源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于效率和竞争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中。比如互联网的应用、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工作评价技术的开发应用、人才测评工具的应用、建立员工数据仓库和知识管理系统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依托先进的专业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来运行和操作。

参考文献:

资源管理论文例4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并给予他们报偿,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个定义所揭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典理论解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而进行的,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管理、行为科学、权变理论三大流派。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人自身价值及其实现来进行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1、科学管理流派

泰勒(FrederickW.Taylor)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思想。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晋升;③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使工具、机器、材料标准化,并对作业环境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④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开始对工作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发挥。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

2、行为科学流派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EltonMya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安全感。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必须注意与正式组织保持平衡;③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合理满足。

行为科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3、权变理论流派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他认为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的——你不可能改变你的风格去适应变化的情境。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使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菲德勒模型的效用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验证,虽然在模型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PC量表的分数不稳定,权变变量的确定比较困难等,但是菲德勒模型在实践中还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发展中的经典理论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

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

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

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在舒尔茨之后,又有加里•S•贝克、爱德华•丹尼森等人在继续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第三,“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第四,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相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别,并非全部是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只有3/5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验等因素。

2、职业生涯理论

美国的埃德加•施恩(EdgarSchein)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第一,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二,进入工作世界;第三,基础培训;第四,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第五,职业中期;第六,职业中期危险阶段。;第七,职业后期;第八,衰退和离职阶段;第九,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埃德加•施恩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施恩还说,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正如许多其它分类一样,以上的分类并无好坏之分,之所以将其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是对未来人员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可能差异的分析,在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保持组织与员工个人利益相平衡的条件下,使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相称的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并结合部门的具体目标来制定。

(一)制定完整的规划与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按时间可分为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按范围可分为公司总体规划、开发与部门规划。

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包括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教育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投资预算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只包括人员配置这方面的计划,即人员增长、人员补充、人员调配和员工离职等方面的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计划:人力资源总计划陈述人力资源计划的总原则、总方针、总目标。

2、职务编制计划:陈述企业的组织结构、职务设置、职务描述和职务资格要求等内容。

3、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配置计划陈述企业每个职务的人员数量,人员的职务变动,职务人员空缺数量等。

4、人员需求计划:通过总计划、职务编制计划、人员配置计划可以得出人员需求计划。需求计划中应陈述需要的职务名称、人员数量、希望到岗时间等。

5、人员供给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陈述人员供给的方式、人员内部流动政策、人员外部流动政策、人员获取途径和获取实施计划等。

6、教育培训计划:包括教育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内容。

7、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计划中明确计划期内的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原因、调整步骤和调整范围等。

8、投资预算:上述各项计划的费用预算。

(二)制定稳定和灵活统一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开发对策

一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规划还要同时注意其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联系企业整体战略和具体人力资源活动的一座桥梁。

1、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针对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需要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这个时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在企业转型期则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这个时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特别要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要考虑的是企业未来是增员还是减员等;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目标和宽阔的胸襟,从企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协调好劳资关系,做好企业的人才再造的培植接班人的工作;在企业的稳定发展期则需要一个稳健的人力资源规划,其主要内容更多考虑的是以公司稳定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当然这个时期也可考虑人员淘汰方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为未来企业的再造期做好准备;在企业的再造期,可以再次制定人员扩张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考虑的是人员招聘方面。

2、企业的外部因素

主要考虑的是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尽管目前出于各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薪资的提高,人才的分布在地域方面有离散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及中心城市对人员的吸引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所以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当然,对于地域占据优势的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工作时,则需要考虑一些本地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这包括国家对于人力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人才的各种措施,如国家各种经济法规的实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以及地方对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各种政策规定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环境,从而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应该随着有所变动。

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时,要特别考虑到动态这一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理解为静止的数据收集和一劳永逸不变的应用。规划的制定要考虑时间、环境以及数量等因素。而这些都是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3、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企业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培训开发体系。

②绩效管理体系。

③建立激励体系,保障员工长期利益。

④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4、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计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人力资源预测应注意的方面:

①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在稳定员工上所起的作用。

②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

③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

④本行业其它公司的人力资源概况。

⑤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⑥本行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趋势。

⑦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及原因。

⑧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状况。

资源管理论文例5

    一、前 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世纪 90 年代得到公认,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 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着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 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2.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 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3. 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不被选中;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 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 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 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 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5. 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 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 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 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 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 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 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 度反馈( 360°Feedback,又称“360 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资源管理论文例6

【摘要】本文从当前企业面临的难题——人才流失入手,将人性放入社会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进行剖析,论证人的全面发展即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才是21世纪管理的出路,指出管理者当今的工作重心应向满足人才的高层次心理需求——成就需求和合群需求转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文章最后探讨了如何满足人才的这两大心理需求的管理方法。【关键词】人才流失人性假设管理观念职业生涯心理契约1【Title】ApplicationofthePsychologicalFactor【Abstract】Thispaperstartwithpresentdifficultproblemthatenterpriseface─Braindrain,thenputhumannatureintosocialproductivitydevelopment,goonanalyzingitunderthebackground,provedevelopmentinanall-roundwayofpeoplebutabundantdevelopmententerpriseultimategoal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21stcenturyoutletofmanagement,pointoutadministratorcurrentfocusofworkshouldbeonsatisfyingtalents''''high-levelpsychologicalneed─achievementdemandandgregariousdemandinordertoretainstaffreally,articlediscusshowtomeetthesetwomajorpsychologicalneedfinally.【Keywords】turnover;humannatureassumption;managementperspective;Career;psychologicalcontract【文献综述】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人才的竞争是这个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也是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疏忽组织将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日渐加剧的人才流失。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但是似乎对人才的心总捉摸不到,捧在手里碎了,含在嘴里化了,束缚起来,更是鱼死网破。笔者认为,思想意识领域的奴性思维普遍存在着,即使是那些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们也认为自己充其量只是“打工者”,是迫于生计才为别人干事,他们是新时代的精神奴隶,是我们的管理让这些人戴上了精神枷锁。如何解放他们,让他们自由呢?对症下药,只能从心理上着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满足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新一代人的精神日益贫乏,关注人才的心理需求不但不是多余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更是注重人情味的民族,自古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在经济越来越繁荣的未来,对人心理的关注与研究也将越来越必要。二、国外研究成果西方管理理论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的理论。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以提高生产,其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早期代表人物有梅(Eltonmayo)和罗特力斯伯格(FritzpJ.Roethlisberger),他们以2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霍桑工厂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和“士气”三条原理。其中关于“士气”,他们指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而激励员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并且明确提出工作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他们的这些观点主要反映在代表著作——梅奥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力斯伯格的《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因素》中。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研究(1)人类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著作中,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展的先后次序排成以下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为人们一般按这个层次来追求各项需要的满足。(2)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推动力》、《工作与人性》等书中提出公司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是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但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而成就、上级常识、工作本身责任进度因素具有使职工满意的作用。2.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研究(1)X-Y理论。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事方面》等著作中,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工人的本性不诚实、懒惰、愚蠢、不负责任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叫做“X理论”,并主张用诱导的办法,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他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人就会努力工作,这种观点叫做“Y理论”。(2)不成熟-成熟理论。阿吉里斯在《个性和组织》等著作中,提出人的个性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一个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就体现他自我实现的程度,而正式组织使个人保持在“不成熟”阶段,使个性和组织调和起来的方法是扩大职工工作范围,采用参与式的、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加重职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职工的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的“敏感性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受训者在团体学习环境中的相互影响,提高受训者对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的敏感度,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求的目的。4.企业领导方式研究利克特(Rensis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他在《管理的新模式》等著作中,提出职工必须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是有助于他们个人价值的,这种关系就叫做支持关系,他还指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如果以职工为中心,较多关心职工的需要和愿望等,则该企业的生产率较高;同职工接触时间较多者,领导方式愈民主、合理者,则生产率愈高。行为科学是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的,泰罗以前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把工人看做机器配件、会说话的工具,这大大挫伤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采取了定额奖惩的办法,即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人的觉悟进一步提高了,逐渐认清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套手法,因而用更多的罢工、怠工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斗争,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失灵。西方管理学者为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将西方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引进企业管理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如同一片废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这震惊了大批美国学者,他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于他们出色地将现代技术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励人的士气,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管理方式向美国过分注重“理性”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美国学者威廉大内首先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保守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的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并在研究成功的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后总结出一种企业文化模式——Z型企业(Z理论),其中认为Z型企业具有的一条特征就是用含蓄的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控制。组织文化逐渐渗透到组织的各个方面,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和基础,形成了组织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说。其实,组织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重视人,试图在组织管理中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上的非理性需要,使组织成员不断得到满足,达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三、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尽管“人力资源”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已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由于当时处于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设备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人力资本价值,故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一直“曲高和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源管理才逐步被企业接受,到9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人力资源管理热潮,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重视起来。90年代初期,随着大量拥有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外资企业的涌入,我国企业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以《中外管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杂志刊登了王通讯、叶延红、彭剑锋等一批人事理论工作者一系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论述了情感管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进取的内涵。9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蓬勃发展,1995年“人才与企业战略研讨会”召开,认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敌是人才滞后,并把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此后几年间,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登上各媒体版面,如“企业家要像商品一样进入市场”、“企业家是决定如何配置各种资源的发明家”、“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与激励的研究报告”等全新理念的论述。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理念、经验与技术齐头并进阶段,每当一个理念趋于成熟,就会有企业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如股票期权理论后的“上海贝岭虚拟期权计划”,科学管理内涵在于量化后的“许继集团对人才的量化”。同时,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管理理论开始关注东方文化,管理学者们提出了建立“东方管理学派”的呼声,水教授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的本质就是“人为为人”,即管理的过程就是从“人为”到“为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马涛教授在《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中植根于中国精深渊博的传统文化,更详实地阐述了东方管理的基本内容本内容:仁爱管理、和谐管理、中道管理、无为管理、奇正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管理、谋略管理。四、研究的现实意义纵观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发展历程,短短十几年,已完成了思想意识的转变,普遍树立了“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的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观念的认识与开发也应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实践相对于观念的滞后也应缩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未来员工素质在普遍提高,知识型员工会陆续充满各种企业,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允许企业进入高校招聘后,大学生在企业里安家落户不再是新鲜的事了,但这些人才似乎最让企业伤神——难于管理。p可喜的是,一批优秀的理论研究者已开始趋向成熟,不再迷恋于“西方中心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殊背景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必然灌注于其管理之中,这正是各国企业管理的模式和风格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我国文化特征在行为取向、组织观念、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有迥然不同之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创新性的知识型人才为依托,那么企业如何去吸引、激励、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呢?本文就从分析人性着手,得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的结论,并从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中得到启示,人才的发展需求已向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成就需要和合群需要转变,进面提出了职业生涯管理与心理契约管理两种方法并初步思考了这两种管理手段的实施模式。[参考文献][1]p齐善鸿p《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p海天出版社p1999年版[2]p赵曙明p《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p王福新p《人力资源管理》石油出版社2000年版[4]p张德pp《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p清华大学出版社[5]p戴昌钧p《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6]p王春利p李大伟《管理学基础》p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p张海棠《IT时代管理革命-第五代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8]马涛p《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9]水《管理学》p东方出版中心p2001年版[10]范庆华p《探讨多于实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3期[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正文】当人才招聘的广告和宣传满天飞的时候,当大学以破除“门第”观念拓宽就业门路为时尚的时候,浙江省一家颇具名气乡镇企业却发生了一场“辞职风波”:26名千方百计才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同一天提交了辞职报告,并宣布不再上班。企业的负责人满腹委屈地感叹:这些“人才”是烫手的芋头,难伺侯啊!集团总经理更说自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大学生说我不尊重他们,公司职工骂我宠坏了他们。ZY公司是福州一家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投建初期,想进入公司的人才络绎不绝,人事科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料,并招聘了100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建厂下半年产品市场萎缩,公司决定推迟扩建以削减成本。开始有几名主要干部以“工作量多,压力太大,发展空间太小”辞职,接着有人抱怨“公司没给员工发挥才能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更不替员工的利益着想,是典型的利用员工的青春,晚走不如早走”。辞职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半年,100名大学生只剩下25名。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人才已成为企业家的“心头之痛”。然而在资本与人才的博弈中,没有双赢,只有三方共损:企业、企业家、人才。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威胁,企业如同在大海中搏浪的帆船,不断地失去水手后,将如何在风流中前行?即使重新招募,又浪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失去了多少壮大的良机?企业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却始终留不住爱将们离去的步伐,更糟糕的是反目成仇。员工对资方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戒备,他们对未来普遍有一种难以把握的深层恐惧,他们并不想辞掉工作,只是辞掉老板。企业家的挫败,人才的无奈,企业管理的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检讨目前企业的管理实践,探索符合实际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让管理中的客体从无奈、被迫走向自主与自由,这既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ppppppppppp一、个角度看人性人性假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基础,即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建构和方法的设计,都是以对人的一定看法为基础的。这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纵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均有赖于管理者或管理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假设。“经济人”假设与古典管理理论,“社会人”与人际关系理论,“复杂人”与权变理论,都是很好的例证。人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理论前提,而对人性认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人是社会的人,我认为只有将人放到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才更有现实意义,纵观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人性发展论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主体论阶段在人类劳动产生之初,人类要处理的是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索取基本生活资源,在这一阶段,人类是自己的主休,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承担着劳动的风险,劳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求生的本能,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类最自主自为的阶段,不管处境如何艰难,人类毕竟是自己行为的主体。2.工具论阶段当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得到了保障并有了剩余之后,少数人开始支配并最终占有富余资料,并以此支配他人的劳动,私有制产生,人类从此不再是自由活动的动物,奴隶社会接着到来,奴隶主们开始将大多数人异化为物,变成了工具,大多数人完全失去了人的权力和属性,成为了别人的财产,封建社会里,人即使拥有了作为“人”的属性,但仍然沦为了生产资料的工具,为了生存而生活。3.要素论阶段最黑暗的奴隶制过去后,人类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方面来,工业化时代到来。“人”被认识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忽略的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并列构成生产力之要素,劳动的人并有幸排在第一位,人的因素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天才的管理者们仍然希望员工是一种精密的特殊机器,不必有那么多的思想和感情因素来捣乱,他们为员工不是机器而遗憾,并在此阶段产生了不少的将人变为精密机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之要素“人财物”的经典组合便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翻版,管理者也并未真正地把人提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认识,管理风格依然只是在文明的旗帜下重复着“奴隶主的思维”:对下露出奴隶主的嘴脸,对上却是奴隶的跪姿。4.资源论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繁荣,日本产品侵占美国市场,美国学者猛然觉悟,后工业经济时代到来,资本、科技对效率的贡献都让位于人,人力资源的观念兴起,为重新认识企业中人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人,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同样涉及到合理使用、有效配置、系统培育、潜能激发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当成一种成本看待,而是将人视为企业中最宝贵、可以增值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但是,不难发现这里隐含着一个悖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开工的工具或手段,而把人看成一种资源,即使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有对人操纵和利用的一面,人仍然不过是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资源论依然只是“要素论”的一种高级形式,并没有将人作为完全脱离了物性的人来看待。5.主体论阶段不管一部分人是多么想把在多数人变为客体,人终究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工作,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己必须做出的选择,然而工作的积极性来自于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人们将最大限度地自存与自为,无需别人来强迫。在主体论阶段,管理与被管理只是种劳动分工上的不同,双方相互尊重,人自身得到全面充分发展,合情合理的规则不再被解释为对人性的约束,它们是人性自由发展的保证。实际上,人的主体性决定了外部管理的低效性,人不可能在威逼利诱下持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当工作的过程和目标激励了人们,工作成为了个人需要的一部分时,工作者认同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人们才会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意义奋斗,人性才进行了最原始的回归。基于此种人性假设前提的管理思路应是为启示、引导和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机制提供环境,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服务,服务于下属帮助他们认同工作的意义,完成工作动力内置化和自我激励,实现人个与组织的共同发展;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只是一种劳动分工形式的表现,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的发展应该成为组织的目的之一,人并不仅仅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使用的工具或资源,这是组织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二、变个观念管理人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和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所以企业高层的管理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有好的管理观念固然不一定就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好的管理观念,那么理想的结果肯定是不能指望的,观念问题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和起点。人事管理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即成立一个部门专门管理与人有关的事务,其主要任务集中在招聘、培训、调动、升迁以及报酬福利等相关事务上。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人事部门除了管理人事档案以外,就是办理诸如接收新职工,老职工退休或内部人事调动等公式化的事务,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当员工出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总是从员工身上去找原因,然后采取惩罚措施,很少反思组织本身以及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因为人事管理的观念强调的是如何使员工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只有企业的利益才是不可侵犯的,却极少关心员工的身心需要。这样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企业与员工相对立,管理者们祈祷着没有罢工事件的发生就万幸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并投入力量开发和利用人力,并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现实的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强调员工服务于企业的目标的同时,也同样关注个人目标,保障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客观形势促成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已感到自己大材小用,如何激励这此自感屈才的员工成为了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把工作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时间外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统一起来。员工需要的不仅是工作本身,不仅是工作带来的收入,还有各种心理满足和享受。三、职业生涯管理对于人才而言,他们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主与自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生存需要与安全需要一般是已经满足了的,更关注的是爱、友情、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工作领域,这些需要可整合为两大心理需要:成就需要和合群需要。对北京、上海、深圳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表明,个人发展机遇已成为导致人才流动的第一位因素,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当个人在组织内得不到发展时,他首先会有受压抑的情绪,进而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不满,久而久之,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离职行为,组织能否赢得人才忠诚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为自己的人才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或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需要进行设计和管理,组织建立职业通道,依据组织成员各自的才能与愿望制订定向培养计划,以适应各工作岗位的需要,帮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应有的职业生涯高峰。职业生涯管理是指通过员工工作及职业发展计划的设计,协调员工个人需求和企业组织需求,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和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职业咨询善于思考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然而,每个人若要清楚地全面认识自己并给自己正确定位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组织应帮助人才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和管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性、长处、短处和发展需要,提供有关的组织内部或外部的职业选择及潜在的职业通路信息与指导,通用汽车公司编制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南手册,其中“未来你想成为什么”部分,就是通过涉及价值观、能力、目标和个人发展计划的自我评价系统,来引导员工职业生涯发展。2.建构成长道路成长道路是指对前后相继的工作的客观描述,而不是咨询阶段的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感觉。组织可按职业生涯成长通路来安排个人的工作变迁,从而使个人主动训练与发展担任各级职务和从事不同职业的广泛能力,职业成长通路实质上是一个由低至高的职业阶梯。建构成长通路是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部分,这一过程描述了一种职业中个人发展的理想航线,给人才以希望和机遇,启动内在动力机制,使人才通过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达到有为境界。如何构建职业成长通路是最关键的问题。成功的设计无疑将带来双赢的结果,当然,成功的招聘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即将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统一起来,组织要将自己的远景目标解释给组织成员,让他们充分理解组织的前进方向,员工只有知道了自己将会被带往何处,才能积极有效地计划自己的行动,职业阶梯的设计也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辅相成,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的努力,人才的成长也离不开组织的发展。3.发展共识计划管理者与人才共同讨论当前阶段的问题,如人才的优缺点及最迫切的需要,达到这些需要的要求等,然后共同确认生涯发展路径,完成生涯发展作业表。此阶段的沟通非常重要,管理者应让人才了解生涯发展重点不在于晋升或维持原职,而在于目前业绩及个人工作技能的发展,也应让其看到晋升的机遇,相信能者终将居上。管理者还需要充分了解人才的生涯兴趣及具体工作表现,提供恰当适宜的训练与发展机会,协助人才培养技能,从实现其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4.选择发展策略发展策略,即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与途径,有成长策略、多样化策略和转向化策略。成长策略,是指在现职中发展,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并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策略适合于新进人员,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才,对工作是陌生的,初次习得的工作内容需要更多的练习机会才能融会贯通,更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更多的责任是他们熟悉并提高工作技能所最需要的。多样化策略,指除现职外兼任其他任务的发展策略,当人才对从现职中学习已感到饱和,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无法再给他以新的知识可学时,兼任其他工作拓宽学习面就成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转向策略,指减少现职业务,逐渐转向其它不同的业务领域,当人才的职业兴趣转移或能力级已提升时,转向策略是为其提供新舞台挖掘潜能的最佳方式。5.方案的建立、执行与反馈根据发展策略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制订时间表并建立评估标准,将生涯发展方案投入到实际的运行中,对执行结果进行跟踪评估并反馈回个人,管理者与员工可就此进行新一轮的讨论,达成新的共识,是否将方案继续或修正方案。职业生涯是以人才为主体的,组织要赢得人才的忠诚就必须尊重人才的自主选择,帮助人才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自流论”与“横加干涉论”都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的最终需要就是越来越接近自己希望的那种样子,越来越变成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生涯目标,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成就这种需求对人才来说比任何需求都更强烈,优秀的组织是以成就优秀的人为前提的。四、心理契约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的道德判断标准与行为判断标准也不再是单一性的了,这自然就决定了各种关系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不和谐的增多,尤其在经济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人们在义务、忠诚、互助、平等、宽容这些观念的认识上存在混乱和迷惑,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冷漠,信任感下降,组织成员责任感差多少反映了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这种价值观念多样化、行为选择多样化,所导致的关系失调和混乱的结果,动摇了人们对组织整体认同的基础,造成了成员对组织忠诚感的下降,对职业活动中所要求的责任认识与承当的失调。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年轻一代与老一代职工相比,其对组织的长期与稳定的忠诚度,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加强组织中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是很有必要并且非常迫切的。因为个体对组织有丰富的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这些期望的实现与否将深刻影响到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心理契约概念最早是由Argyris(1960)、Leninson(1962)、Schein(1965)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一方应该得到什么和相应付出什么,才能作为与另一方做出的贡献相交换的一套信念,Rousseau(1989)也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一套员工个人持有的关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认同的信念。Morrison和Robinson(1997)认为,心理契约指员工关于自己和组织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想法和信念,而这些责任和义务是基于可以预料各可见的承诺。心理学家们指出,心理契约的遵守与破坏是一个主观性的体验,对它的管理需高超的艺术性水平作为指导。满意的心理契约将产生更大的工作满意感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更高的职业道德,然而一旦契约中的信任消失,其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的破坏性影响也远大于一般期望破灭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如何对隐性的心理契约进行有效管理,以避免因其被破坏而事业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呢?1.成功招聘成功招聘不仅意味着挑选到优秀的人才,而且需要激励人才。招聘人员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与理念的传递,在为应聘者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建立埋下伏笔。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员首先应清楚地知道自己传递给了应聘者怎样的信息,不要无意透露一些模棱两可的暗示信息而造成误解。其次,了解应聘者的期望也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动机、兴趣和工作热情的把握可以为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铺垫。2.指导新员工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是通过招聘过程与自己的设想建立起来的,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与新员工期望的不一致的情况,新员工可能就会感到他们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被破坏,会做出消极的反应,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组织中必须有一个专门负责与新员工保持经常接触并指导新员工的中间员工,他必须参与了招聘过程,对新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有所了解并能敏锐把握新员工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处理现实问题,主动引导他们熟悉适应新环境。[1][2][3]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3.消除误解信息很多情况下,心理契约破坏的感受只是源于单方面对契约的错误设定,实际上契约违反并没有发生,由于个体主观理解分析信息的差异、非正式组织内小道消息加速传播、主管易人或组织结构重组等变化,往往会形成一些不确定性的结论或流言,构成不对称的心理契约条款,要消除这种可能性,公开的交流和沟通很重要,通过正式的渠道传播信息,如组织刊物、通知或召开会议,开诚布公地向员工解释清楚组织正在发生的事情,自然可以预防不必要的误解发生。4.抱怨管理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所有内部关系也不可能完全协一致,加上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定制的一杆称,心理契约遭破坏是常有的感知,抱怨是最初的兆头.有些管理者是听不到抱怨的,等级森严的关系,雇员对上司的恐惧或胆怯心理,往往会上下级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那些私底下牢骚满腹的雇员在上司面前是最沉默的,亲和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是让“哑巴”开始说话的良药.有些管理者对抱怨听而不见,错过了亡羊补牢的良机,某一位雇员的抱怨很容易在同事中蔓延开来,同一阶层的人在心理上更易于结成同盟和产生同情。因此,抱怨一旦产生,就要迅速处理,消除某些误解或更正行为、期望,以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阻止人才离去悲剧的发生。【参考文献】[1]p厉以宁p《管理的脉络》p经济日报出版社p2001年版[2]p么子国p《留住人才》p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3]p齐善鸿p《新人力资源管理原理》p海天出版社p1999年版[4]p赵曙明p《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p王福新p《人力资源管理》石油出版社2000年版[6]p张德pp《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p清华大学出版社[7]p戴昌钧p《人力资源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8]p王春利p李大伟《管理学基础》p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9]p张海棠《IT时代管理革命-第五代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10]马涛p《传统的创新—东方管理学引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水《管理学》p东方出版中心p2001年版[12]范庆华p《探讨多于实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3期[1][2][3]

资源管理论文例7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力资源问题往往牵涉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所以我们为了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

3.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4、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

工,留住员工。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请记住我站域名/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首先我们企业应该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2)物质鼓励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精神鼓励是根本,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真正留住人才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建立企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适合员工发展的内部环境,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总体能力以最终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后序话: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因为如果将来有机会,我想继续深造,而人力资源是我其中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把它学好,学精。也希望老师出给一些宝贵的意见。

最后,很感谢老师在这段日子里给予我们的。

参考文献:

资源管理论文例8

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生产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实现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对办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现行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受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制约,管理模式仍以事务性工作为中心,属行政权力型,因此对待被管理对象的态度不是以民主、尊重为主,而是以命令式、独裁式为主;与被管理对象的关系也不是以帮助和服务为主,而是以管理、控制为主;管理的深度不是主动、注重开发,而是被动与消极的。这些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不相符,使得高校人才的价值观没有真正得以体现,高校管理层与人力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协调起来,人才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被激发,人才的能力、师德水平、创新精神没有进一步开发和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队伍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仍不尽合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没有真正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改革的进度与深度。

面对入世后外国教育机构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将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严峻的形势,高校必须根据发展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用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创新人事管理工作的观念、思路、机制和方式方法,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合理、科学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这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像劳动人事管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目前许多高校仍在用最传统的手段选人、用人、管人,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点来考虑。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对人力资源实行的是直接的“人头”管理,缺乏整体开发,难以真正实现各类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还没有被有效地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体系,造成了人才外流。一些高校的制度设计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造成了部分人才的浪费,现有的激励手段使人才难以充分发挥才干和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地方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大多仍称“人事处”,计划经济的印记由此可见。

2、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绩效考核普遍只重视考查教师的职称、职务以及工作量,而忽视其工作质量;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质难以摆正,这一状况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常常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作为考核因子的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较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奖金评定和职称。从薪酬制度来看,现行的薪酬制度主要是基于职务和职称,其突出的弊端是个人实际贡献与激励政策脱钩,这样的分配制度易产生分配不公的现象,从而影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3、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一些高校缺乏明确而又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一方面,由于在人才设计上缺乏长远策略和教学任务过重,教师在信息沟通、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等方面受到极大影响;加上教育培训经费的缺乏,教师正常的培训得不到保证,造成教师知识面窄、学派单一、知识老化,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的质量。有些高校人才引进以后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对有很好潜质的人才因为怕流失而不敢培养,导致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

4、人力资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全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同时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是高校人力资源大量自动向国外流失,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留学未归;二是国外机构抢夺高校人力资源的冲击;三是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量挖掘高校人力资源;四是不发达地区高校人力资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这一现象在西部的高校中将越来越突出;五是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其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优厚的待遇使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人力资源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隐性流失的现象:一些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二位,而将主要精力投入第二职业;因为校内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等实际问题,一些教师准备或正在联系调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

5、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共识下,高校都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但是对于如何针对各类人员的特点进行学校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优化配置,仍没有建立起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中,对物和事的管理研究较多,往往忽视对人的管理,尤其忽视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因而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高等院校绩效考评激励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

1、管理观念的创新

(1)要树立人才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在开发人才的工作中,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聚才的办法,不断提高聚才用才的水平。

(2)在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时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既需要一大批搞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来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需要一批德能兼备、善于管理的行政、教学管理人才,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规范、高效地运行。应制定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从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和加强能力等方面推进教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各部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具有前瞻性,目标明确,政策配套,操作到位,将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施有效激励机制的基础,任何激励方式都应该以实际考核测评以及绩效分析为依据。考核主要从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学任务、工作质量、科研工作、遵章守纪、综合表现等多方面评价,重视教师工作过程性的评价和结果性的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职称、年龄设定不同的权重,设定量化的评价并与定性评价结合,综合考评教师工作质量。另外,调动高职教师工作积极性还要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和“按资历、级别取酬”的不公平现象,严格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年终福利分配方面,根据教学、服务、科研工作的质和量拉开分配差距,向综合考评优秀的教师倾斜。

3、制定高校人力资

源开发与管理的长远规划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战略思考和发展的视角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把培养、引进、保持和管理等环节结合起来,制定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一是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规模和任务,制定出具有超前性和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远规划,并以此制定具体的中、短期实施计划。二是要把引进、培养和保持优秀人才放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首位,围绕学科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的规划工作。三是要根据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所具有的继承性特征,既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引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又着眼于长远,把大师级和旗帜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期目标,确保学科整体优势的不断延续。

4、有效解决教师流失问题

(1)应该有合理的薪酬设计。可以设计出比较符合高校教师工作性质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以保障教师经济地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2)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来确认教师的工作成绩。科学的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劳动报酬,也是教师职务升迁、聘任和工作安排应当认真考虑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成长及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激励作用。

(3)利用有效的培训机制增加教师的发展机会。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级别的教师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因教师流失而给高校造成的损失,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

5、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要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地实施激励原则。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因素,才能激励教职员工奋发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教职员工不同的需求层次选择激励措施,才能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在需要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岗位,宜采用与业绩挂钩的薪金、升职等正面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洪少辉: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

[2]郑成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资源管理论文例9

正视冲突

企业内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包括知识、经验、岗位职务、信息来源、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所处的环境等),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就是冲突。

提到冲突,人们往往认为是不好的,将冲突与无理取闹、破坏、暴力等联系起来,甚至将冲突看作是企业即将崩溃或管理失败的征兆,所以管理者应当尽量避免冲突。这种看法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较为流行,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对象素质的提高,这种落后于时代且不全面的看法显然需要重新审视。诚然,冲突在企业里更多地表现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层的正面之争,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全面正确理解冲突为妥。

冲突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建设性冲突或称良性冲突;一类为破坏性冲突或称恶性冲突。一般来说,凡双方目的一致而手段或途径不同的冲突,大多属于良性冲突,这类冲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而恶性冲突往往是由于双方目的不一致而造成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冲突管理时重要的是要正确区分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良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是:双方对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关心;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在冲突中注重互相交换情况。

良性冲突助力管理

几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理奥娜德教授和管理咨询家施特劳斯女士就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撰文指出,从生物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大力主张公司应建立一种带有“建设性冲突”的企业文化。一家企业如果同时具有理智型和感性型、逻辑型和独特型、社会型和对立型多姿多彩不同性格的管理人员,这种多样性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将会释放出无限的智慧和生命力。

被奉为全球成功企业家典范的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不分彼此是惟一的管理规则。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韦尔奇称此为建设性冲突的开放式辩论风格。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而成就了韦尔奇的旷世伟业。“日本的爱迪生”盛田昭夫则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激发良性冲突,让员工表达自己的不满、发表批评意见于企业非但不是不幸,反而有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使组织少冒风险。盛田昭夫在公司里鼓励大家“公开提出意见”,即使对自己的上司,不要怕因公开提出意见而发生冲突。他认为,“不同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最后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公司犯错的风险才会减少”。

激发良性冲突

既然已经认识到良性冲突的积极作用,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理应运用一定的技巧,诱导、引发良性冲突。

一是鼓励冲突。要激发冲突,在企业中首先就是要营造鼓励冲突的氛围,管理者要在企业大力倡导良性冲突,引入良性冲突机制,对那些敢于向现状挑战、倡议新观念、提出不同看法和进行独创思考的个体给予大力奖励,如晋升、加薪或采用其他正强化手段。对于冲突过程中出现的少数人的意见、观点不能轻易地批评、指责、嘲笑、讽刺、挖苦,要以冷静的态度与之分析,对引起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论证。还要对某些冲突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让不同的观点交锋碰撞,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引导良性的冲突深入开展。

资源管理论文例10

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想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一整套系列的机制。它包括:人才评价机制、企业用人机制、人才的合理配置机制、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机制四个方面。

(一)人才评价机制

1.“企业聘人,要的是人的什么?”即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识才”标准的问题。

对企业来讲,一个富有效率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其用人的核心是人才的“行为质量”。我们知道,行为质量是由人员对行为所持的“态度”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匹配程度所决定的。而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对人才的“行为质量”缺乏切合实际的考察评估,仅仅依据“个人档案”的一面之辞,盲目地依据“某某文凭”的纸面说辞对人才进行辨别与使用,更有甚者,有的企业衡量人,选拔人不看才能,只靠关系。这样,希望与失望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缺乏人才的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了。与此相反,国外专家普遍认为,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衡量人、选拔人不靠所谓的裙带关系,而凭真才实学,这样选中的人才能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并且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别人的责任。摩托罗拉、朗讯、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均把人才做为最宝贵的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衡量人、选拔人方面,它们均坚持“非凡才智、敬业精神”的用人标准,这是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

2.制定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考评制度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人才评价制度,评价人的权利始终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少数人评价多数人,评价方式陈旧单一,人治色彩浓厚,以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民谣长时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严重挫伤了人才的进取心。建立一套客观的、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制度,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员工的升降、培训,待遇、奖惩等紧密地挂起钩来,对于促进人才的奋发进取大有裨益。在这一点上,海尔集团堪称中国企业的楷模。

(二)企业用人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使用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关键。在实际运作中,一个企业只有“识才”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大受欢迎的“美的”电器,创办时集资仅此5000余元,28年后,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产品风行世界各地。为何一家小小的乡镇企业,能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之一?我们可以从“美的”领导人在用人方面略窥一二。以人为本,全盘皆活,“美的”电器总经理何享健深悟用人之道,他说“宁愿放弃100万利润生意,不放弃一个有能力的人才”。“美的”人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社会的精英,其中,既有身怀绝技的模具人才,也有全国著名的空调专家,还不乏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当年曾与何享健共闯天下,后来均担任“美的”一定领导职务的23位元老,曾被何享健请到办公室聚在一起开茶话会,何直陈“现代企业不是绿林山寨,结义兄弟都有一把交椅,谁没本事就得下来”。后来,这些元老,有的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有的被安排去当仓库保管员和清洁工。当然,“美的”并没有亏待这些为企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待遇从优,并将享受即即将建立的“美的创业基金”。何享健的现代“杯酒释兵权”令所有“美的”人才大为震动,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建立起一套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模式。从竞争机制来看,一年一聘,用人主要看能力和贡献大小,而且每年按5%以内的幅度在公司范围内裁员,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

虽然说中国许多企业在用人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有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从目前选拔人才的情况看,选拔人才往往是“学而优则仕”,一方面只看学历,不看学力;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另一方面,重专才,轻通才;重书面成绩,轻实践能力。在某专业有名望的更容易被选拔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但领导工作的对象不仅是物,而且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与协调。殊不知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并不一定具备领导管理的才能。走向领导岗位的专业人员,如果不具备从决策执行者到决策者,从“自己做”为主,到激发“他人做”为主,从自我内向调节到系统调节,从处理事物为主到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从个人成就观到集体成就观,从多向性思维到综合性思维,这些多方面才能与素质的转变,是不宜选拔的。才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授任必求其当”。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饮誉全球,深孚众望,却因为自己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而力辞以色列首任总统之职,这是十分明智的。

(三)人才的合理配置机制

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复杂,若忽视或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调节,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为确保人力资源流动的有序性,高效性,必须力U强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控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任用多层次人才,避免大材小用,以免造成人工成本的浪费。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条件统统“大专以上”,似乎不论什么职业都是学历越高越好。人力资源管理得好的企业,其职位说明应非常清楚,中专生能做到的,绝不用大专生,大专生能胜任的岗位,绝不聘本科生,各层次人才构成一个梯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企业,不仅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企业不可少的,有归宿感,不但留住了人才,更是避免了人才的虚无浪费,节省了人工成本。

(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面临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是科教兴国,确立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间的竞争,也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但是,人,作为一种资源,不但具有实际的,更有潜在的能力和活力,只是由于自身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人的潜能常常未能很好地层现出来,人的潜在能力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过程。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将最终决定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利用的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才的培训

有计划地开展对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才培训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正因为如此,世界经济的龙头——美国,它就很舍得在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投资。每年在培训上花费300亿美元,这个数额占去工资待遇的5%。目前,约有1200家美国公司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在内,均拥有自己的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公司则建有自己的大学,每年在教育上投资高达1.2亿美元,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其他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和教授来这里讲学。企业培训还应当把参加正规学校的理论文化培训与在职的敬业培训,管理能力培训,自我开发意识培训结合起来进行;应当树立日常管理就是培训的观念。如果企业内部培训力量不足,也可以像美国一样,引进“外力”向大学的管理学院“订餐”,通过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即使受训人员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又可以针对企业现存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如青岛海尔、海信公司,它们除办好自己的培训中心外,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在企业共办博士后流动站;海尔投资海洋大学共办海尔商学院:“双星”集团投资于青岛大学设立了双星鞋业学院,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转贴目前,许多企业在呼吁要培养企业员工和管理人才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否还应该包括企业的领导者呢?北新建材集团的董事长宋志平先生一语道破玄机:“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是个不断学习的带头人”。作为面向2l世纪的中国企业领导者,在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异常频繁的今天,以前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认真的再学习,就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将企业陷入泥潭。而要想获得信息,要进行辩证思考,在大形势出现问题时,使企业能摆脱危机,化险为夷,都需要有一个有知识,有头脑的领导者,而一个领导者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所以说,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个问题首先就是要开发企业的第一把手。

2.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激励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其实质也就是激励理论,因为只有了解了人的需要才能选择最佳的激励方式。

利益驱动,是一种最古老,最基础的激励方式,它包括金钱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利益驱动仍然不失为激励人才向上的重要手段。目前,以收入论英雄的观点仍十分普遍,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就是这个意思。近年来,不少企业实行经营者年新制带来的巨变,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当然;优越的报酬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也必须坚持报酬与贡献相匹配的原则,否则会削弱甚至失去其激励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只限于物质激励,还有精神上的激励。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企业的人事管理改革从落实自开始,在吸引人、激励人、开发人等方面较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尚有许多不足,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在人员的选拔与配置方面。选拔上,大多数国有企业领导人仍由行政机关委任。配置上,盲目升级,既增加了人工成本,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2)在人员培训方面。仍不够重视,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时间,没有严格的培训制度和目标,使培训仅限于一种短期行为。

(3)在激励机制方面。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职工提供的福利不是作为激励职工的手段,而是企业对职工的义务,这是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不但影响了部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也易造成职工在福利上的无节制支出。例如,医疗费,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为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如下工作: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尚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各种体系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如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制约了企业人才的选拔。

(2)造就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