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校后勤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36

学校后勤论文

学校后勤论文例1

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在不断地改革中日趋成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发展。如:后勤部门在管理中非常注重于经济部分,导致教育功能被极大的忽视,在校园内各种商业网点越来越多,存在很多的经济活动,校园内的餐厅、超市等被各种营业城所承包,导致经营者一心追逐经济效益,学校的各项规定无法约束其行为。如,如承包出去的高校食堂,商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低价购买病死猪肉,并以此为原料生产加工猪肉菜肴,然后再以高价卖给学生,置高校学子的健康于不顾。这只是高校后勤的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了高校后勤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其次高校后勤管理各种业务内容与经营内容处在矛盾的位置,经营管理本身是为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其发展,主要是为了是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的合理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后勤管理的主要目标则是提高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控制成本,经营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第三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约了后勤管理及服务的质量,后勤部分在管理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价值缺陷,最后后勤管理工作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3.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是一门“繁、杂、细、变”的工作。后勤管理服务的涵盖面非常广,涉及的内容广、牵涉的部门多,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长效的工作,一不留意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并且后勤管理服务有体现学校门面的作用,必须认真思考,落实有关政策,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后勤管理服务的活动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凭借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服务方法,营造高效服务理念和氛围。其次,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在当前社会下,后勤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更加适合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可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后勤管理中不断增加教学的评估工作,使各项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更加的规范化,不断完善后勤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及时处理学生的意见。建立高校尽快理清后勤服务、物业以及管理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商业性质过重的现象,学校可以与商业机构进行谈判,争取学生公寓管理的权利等,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渐收回学校食堂的管理权利,不断引入到竞争机制,保证学生的餐饮安全,与商业机构协商,将学校商业街的权利规划到后勤管理部门,方便商业街的管理,改变经营混乱的局面。另外学校应逐渐规范后勤制度,在学校的事业经费中增设后勤开支,并把后勤管理模式列入到奖励中,对于后勤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应允许他们有针对性的完成毕业论文,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使用,减少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其次在高校后勤管理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发挥出管理制度的优势,建立更加合理性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在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实现人性化服务、规范化服务以及主动化服务等,建议高校每个月举办一次后勤接待活动,解答现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超过后勤外的部分问题,也不能忽视,而是详细记录下来,反映给上级部门进行处理。对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学校后勤论文例2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学校后勤论文例3

Guide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

【Abstrac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hasimportantrealisticsignificanceto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mustgrasptheconceptof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inaproperandcomprehensivemanner;commandtheoverallsituationofthe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oastobuildnewlogisticsupportsystem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21stcenturyandmakeeffort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Logisticreform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促进和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后勤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的全局,完善后勤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发展的实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精髓是统筹协调;关键是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后勤来讲,其实质是在坚持发展是学校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用新的后勤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实现高校后勤更快、更好地发展,推动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高校后勤发展战略又称高校后勤进攻性战略、增长性战略,是学校充分利用外部机会,挖掘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求得学校后勤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纵观历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高校后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了一些好的改革思路,探索了一批好的发展模式。但距营造和谐后勤的需求,还需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有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不断深化后勤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来确定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要把握重点,明确目标,促进高校后勤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各自分担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强化责任,各司其职,从人、财、物各个方面支持高校后勤的发展。

建什么样的高校后勤?怎样发展高校后勤?我们必须搞清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摸清本校后勤的现状以及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拟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对策及措施。要根据建设更好层次“小康社会”的要求,从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高校后勤的发展战略。每一所高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后勤社会化方向,抓住机遇,开拓大视野,策划大思路,选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多元化战略、重点集中战略、适度发展战略、联合发展战略、师生高满意度发展战略等,努力推动高校后勤事业的更大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

3.1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为人本,要求我们考虑后勤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学校师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都是为了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后勤宗旨,服务育人,我们应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贯穿到后勤各项改革中去。

3.2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在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上既要坚持重点发展,也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就是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选择适合本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制订配套的政策规章,走适合自己的后勤改革之路。后勤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我们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结构为载体,以效益为目的和标尺,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3.3科学发展观强调高校后勤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后勤的眼前增长并不等于后勤有后劲,后勤规模大并不等于后勤结构优,后勤速度快并不代表后勤质量高,后勤力度大并不代表后勤效果好。因此,我们考虑后勤改革问题时,既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调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处理好后勤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保证和促进学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后勤工作新局面。

4.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为后勤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校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实施后勤人才战略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依靠高校自身强大的人力优势,引进急需的后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狠抓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把后勤员工的培训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另外,还要强化“以岗定责、以责定酬、按劳分配”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制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留人用人环境,为后勤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4.2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学校其他事业发展不可分隔。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规划,着眼于长远,将后勤事业的发展列入学校整体来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要求高校后勤改革必须与学校的改革同步进行,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有的、落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与机制。只有在深层次上展开改革,并取得新突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二十一世纪高教事业的发展要求。

4.3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整合后勤资源,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实施精品战略。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有序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对后勤人、财、物、制度、战略、经营、文化等进行整理,集成为后勤集团,实现后勤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把后勤职工推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并按照产权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解决投入、产出和后勤服务问题。通过有效整合,将后勤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使后勤实体经营成本最小化,发展空间最大化,创造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校后勤跨越式发展。

4.4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导入“ISO9000族”国际标准,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行品牌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但无论是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都有一个提高和稳定教育与服务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实施契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责任分解到人,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二十一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学校后勤论文例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和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规定了不同纳税人的适用税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的纳税人简单的认为一般纳税人税负轻或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轻,于是,千方百计地进行纳税人身份置换,尤其是后勤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经营实体。其实,仅税负轻重而言,并不简单的取决于纳税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纳税人所经营的商品的增值率、商品成本项目构成等要素。现就高校后勤实际工作中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确认和对税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增值税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及税负

增值税使对在我国境内(除台、港、澳以外)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货物或应税劳务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金额计算税款,并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看,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所以叫做“增值税”。但在增值税的实际操作上采用间接计算方法,即根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含增值税),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税款,一般纳税人从中扣除上一道环节已纳增值税款,其余额即为应纳增值税额。即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或=(商品不含税销售额-外购原材料或商品不含税进价额)×实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即应纳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征收率,或=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实用税率。

根据不同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增值额”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1)商品流通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的构成要素比较简单,就是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商品销售毛利。(2)生产型的后勤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增值额”为商品的售价额与生产该商品外购原材料、动力之间的差额,即增值额=商品售价-该商品的原材料、动力成本。从增值额构成的要素来看,包括产品销售(主营业务)利润、产品销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生产成本中的人工费,折旧费等加工费用。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增值税的“增值额”不单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实际增值额,还包括了商品和应税劳务的部分成本。(3)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由于按6%或4%的税率采用销售额×税率的简易方法计算应纳税额,其销售额(扣除6%或4%的增值税)就可视同为“增值额”。

二、不同纳税人税负的比较方法

由于不同的纳税人计税方法和税率不同,在购进货物和商品销售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应纳税额往往是有差别的。

例1: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的生产型企业,以含税117万元购进原材料,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7万元,全部加工生产成商品,以含税292.5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42.5万元,应纳税额为25.5万元(42.5-17)。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16.56万元[(292.5/1+6%)×6%]。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多8.94万元(高35%)。

例2:某高校后勤是属于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以含税105.3万元购进商品,其中增值税进项税15.3万元,以含税117万元的价格销售,其中增值税销项税17万元,应纳税额为1.7万元(17-15.3)。同等条件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则为4.5万元[(117/1+4%)×4%],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多2.8万元(高164.7%)。

那么,如何确定高校后勤中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等于小规模的应纳税额这个平衡点的呢?这要从商品销售价款与商品、货物购进价款之间的差额入手。从理论上讲,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适用税率,商品销售价款和商品、货物购进价款均为不含税价,如果将“商品销售价款-商品、货物购进价款”称为进销差价额,将“进销差价额/商品销售价格”称为进销差价率,则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适用税率。小规模的应纳税额=[商品含税售价/(1+适用税率)]×适用税率。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的平衡点为:商品销售价款×进销差价率×一般纳税人使用税率=〔商品含税售价/(1+小(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税率,将此公式整理得: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销项税额。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前面所举例1,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16.56/42.5=38.96%,实际进销差价率=(250-100)/250=60%,高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8.94万元;前面所举例2,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4.5/17=26.47%,实际进销差价率=(100-90)/100=10%,低于平衡点的进销差价率。所以,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比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低2.8万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一般纳税人只有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时才产生应纳税额,而小规模纳税人无论商品销售价格是否高于商品(货物)购进价格,都会产生应纳税额;(2)当实际进销差价率高于平衡的进销差价率时,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高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反之,则低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3)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中,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较低的(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应纳税额高于外购原材料费用占成本比例较高的企业;(4)增值税应纳税额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附加费也不同,进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5)由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外购原材料成本和商品销售价格的计算方法不同,会对所得税产生影响。

三、强化高校后勤税法培训

对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税法培训刻不容缓,尤其在税务税法、财务政策、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强化培训:(1)要培养会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团可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等形式,使集团财务人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2)要建立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的后续教育机制,随着社会法制健全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则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税法等法规学习,为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更大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服务。(3)要建立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会计后续教育新模式,当前对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后勤整体的发展也要跟随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而进步,后勤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同样也要建立信息化下的新模式。

总之,后勤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业务。充分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税法及相关条文进行后勤企业纳税筹划,在不违犯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较合适的方案,正确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准确界定兼营行为,分别核算,为高校后勤企业合理避税,均衡税负、减少支出成本。

参考文献

学校后勤论文例5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性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理论原则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结合高级技工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用科学的方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实现用科学的方式管理学校,做到管理有制度,监督有要求,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要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认识,后勤工作人员作为学校教育者中的一份子,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水平,纠正落后的思想理念,树立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条不紊的做好后勤工作,根据实际条件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事业规划,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贯穿后勤工作的始末,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后勤管理必须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蓝图,从实际需求出发,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学校公共财产的维修和使用,如学校哪些设备需要增添、哪些校舍需要维修、环境绿化程度如何加强、后勤人员素质如何提高,都要有一个较远的实施计划,并将计划分步实施,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职责清楚,讲求落实。

三、坚持为教学、师生服务原则。

学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创造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便利,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学校基本的育人思想。学校后勤工作肩负着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重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后勤工作人员做好后勤工作的基础。后勤管理人员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要深知职责,明确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主,后勤工作是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服务全体师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这要求后勤管理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步完善人员配备,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情感,并逐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狠抓对人的管理,完善后勤工作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质量,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后勤管理者要明确指导思想、端正服务态度,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学校的不同需要,主动积极的做好各项后勤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后勤工作始终为教学和师生服务,这就要求所有后勤工作人员有良好的思想信念,要想教育教学之想、急教育教学之急,要深入实际教学,全面了解学校概况,了解师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主动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校师生排忧解难。

学校后勤论文例6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然而,在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者的年龄普遍偏高,后勤队伍的干部也往往对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比较陌生,这就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年龄较大的后勤管理人员个人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年龄较大,对于新兴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接受程度不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是非常困难,甚至有很多后勤教师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处理阶段,这对于后勤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2.学生宿舍信息化的问题

学生宿舍管理历来都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宿舍管理包括入住学生的个人档案、人员迁入和迁出记录、供水供热以及电器使用等,在传统的宿舍管理过程中,这些记录都是通过人工登记完成,在查询的时候非常繁琐,而且容易出现纰漏。同时生宿舍是一个人员相对变动的集体,学生由于毕业、入学、宿舍调整情况都需要进行登记信息的调整,而手工记录的登记册不便改动,另外造册又很难与原登记名册进行关联,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将宿舍入住学生的个人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通过软件程序来进行宿舍的人员管理。

3.学校食堂管理的问题

食堂管理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且学校食堂是非盈利部门,既不能牟利,还要搞好伙食,不仅吃好,还得健康。然而,在实际食堂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食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成本原因菜品单一、员工素质较低等,这些都制约着食堂的良好发展。因此,学校食堂也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把信息管理系统引进食堂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食堂的效益,结合市场合理制定食堂的饭、菜价格,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协调,统一管理,不断优化食堂管理。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探析

1.提高认识,培养管理人员个人素质

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后勤管理工作中更是如此,要实现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先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化素质,开展后勤人员的信息化培养,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个人信息素养,同时也要大力宣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之处,作为后勤管理人员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后勤管理的繁杂和困难,同时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率都会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起后勤人员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校后勤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15-02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实体)是从学校的一个直属部门逐渐演变的特殊企业,当前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在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助推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路径怎样选择;二是在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保障员工的权益;三是如何有效解决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师生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后勤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后勤”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

“和谐”思想古今中外由来已久。“和谐”作为词语,“和”指的是音乐和调,谐,由“言”与“皆”组成,就是“和”、“合”的意思。所以“和谐”一词实际上就是“和”一个意思。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的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后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孔、孟等人对“和谐思想”也都有颇多的论述,具体表现在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和平共处等。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席勒、马克思等哲学家、思想家在其众多的论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结构功能论。认为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运行是否良性,社会系统能否发挥其正常功能,取决于维护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边界关系的最低平衡。

2.协和社会论。认为社会应当是为了共同利益,协调行动的统一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和程度,将高协和社会和低协和社会区别开来。在社会成员高协和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在社会成员低协和的社会里,人们互相倾轧,损人利己。

3.社会系统论。认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系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均衡和协作,系统本身存在着与环境的交换。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法和人们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是矛盾对立的双方彼此依存地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认真剖析高校后勤的本质,我们把高校“和谐后勤”的内涵概括为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的有机协调学校、后勤、员工三者间的关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着力拓宽后勤生存的空间,提升发展的层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后勤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建设“和谐后勤”是个过程,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具体的行动中,尤其需要每一个党员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岗位,无私奉献。高校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地和传播机,做为高校的后勤党员干部虽然不直接创造和传播先进生产力,但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也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全体师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也塑造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把后勤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合到学校中去,同步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则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有后勤保障的需求,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服务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好师生的要求是最直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突破后勤改革之瓶颈,促进后勤服务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十多年。通过改革引入了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后勤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改革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起作用,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仍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社会化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难,后勤服务部门(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理念,练好内功,通过服务凝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而后勤服务的品牌形成,一方面需要后勤人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则是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要获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认可需要有和谐的环境。

3.加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是建设平安校园,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力推进剂。和谐与平安是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离开了“和谐”,“平安”无从谈起,没有平安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局面也无法构建。“平安校园”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设“平安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确保校园稳定是首要标志,。当前由于高等教育等教育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收费制度的改革等使校园稳定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满意的后勤服务来保证,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却使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产品的后勤企业(部门)与作为消费者的有知识、懂法律的青年学生消费者间因为追求目标的差异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突出,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聚集在面积有限的学生公寓内,因为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手段、服务的内容、标准的差异及外界环境的诱发等都给“平安校园”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应以系统的观点来全面审视“平安校园”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学生遵章守纪时,我们是服务者;学生有困难时,我们是协助者;学生违纪时,我们是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高标准的服务来化解矛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融洽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有效途径

1.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利益和发展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换句话说: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和谐。近年来,随着学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各类社会佣工(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目前仅后勤公司拥有各类社会佣工650人,是三年前的2.5倍。其中18~30岁占33.6%,31~40岁占25.48%,41~50岁占37.58%,51~60岁占3.87%,构成了后勤公司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文盲占2%,小学占16.14%,初中占59.8%,高中(技校、中专)占20.93%,大专占1.13%。虽然这一群体的学历层次、文化水平与高校的师生形成巨大的反差,但他们依然是高校后勤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高校的环境有诸多的不适应,但他们仍然是保证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因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局限,其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处在层次低下的弱势阶层,但他们仍有自身的追求和理想,因而成为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重要一员。在高校“和谐后勤”建设中,应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合理需求,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促进员工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藉以逐步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使外来员工尽快了解高校的现实情况,熟悉高校的工作规律,使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融入到高校的大环境中来。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用机制激励人,用机制促发展。三是要建章立制,推进民主化管理,培养员工的参于意识、责任意识,用制度保障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2.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他必须在本质上、绝对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后勤服务(企业)部门作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的主体之一,在“服务与被服务”的系统内,面临的是“服务无止境、经营管理有成本”这一矛盾。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服务水平与服务技能的现状与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的追求构成了服务过程中的对立,正是这种对立,才为构建“和谐后勤”提供了基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目前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现象上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将学校的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但从各地各高校的改革模式来分析,改革的实质依然是坚持高校后勤为学校教育事业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与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管理模式的对立统一,也构成了建设和谐后勤的坚实基础。在建设“和谐后勤”的过程中,后勤(企业)部门应正确把握教师、学生等各种关系的对立统一,大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优质服务是立身之本、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树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服务、特色服务”,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

3.创新服务的内容、自主提升,创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是高校“和谐后勤”建设的核心。有学者研究认为,和谐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或者说是主观思想意识平衡与客观平衡的对立统一。应当说“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事”是后勤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后勤人的基本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同一事件看多了、感受多了,就会产生疲倦,一有新的内容、方式出现,立刻会产生新鲜感。只有满足人的这一基本心理需求,工作结果才能获得认可,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才会与客观平衡相一致。然而,人的思想意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总是对被反映的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使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这种差距很大,就不会产生统一,必须要有适当的行为来调整。高校的后勤服务量大面广,做好一时一事的工作不难,难就难在随时随事都要做好。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后勤服务工作可细分为餐饮、物业、维修接待服务等具体工作,尽管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差异、有侧重,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后勤服务不论怎样细分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而言,则依然是个团队行为,必须由个体行为的协作和合成。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一个集体比做一幅拼图,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拼图中的一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只有每一块都能完全锲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说明了个人的形象和作为对集体声誉的重要性,“一个好汉三个帮”正可以说明服务工作需要有相互的协作、补台的及时。人的心理需求和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性要求我们的员工把自己置身于消费者中,不断的换位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后勤服务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的管理日趋科学、规范。要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品质,保证后勤服务质与量共同提高的必由之路。

4.创新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和谐后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首先表现的是思想和谐,因为平衡是客观世界的总法则,客观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不总是一种和谐。人们只有对这种平衡进行了价值判断并在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追求中维护或打破原有的平衡,或创建起符合主体需要的新的平衡时,这种客观平衡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才是一种和谐。长期以来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总体而言是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广大后勤人凝炼出“吃苦耐劳、勤奋奉献”的后勤精神,得到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评价,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地做出调整,对后勤服务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后勤服务最显著的特点。建设“和谐后勤”,就是要使后勤战线上每一个员工都清醒的认识到服务对象的良好评价、领导的肯定更多的是对后勤工作的理解和宽容。满意是动态的,今天的满意意味的是更高服务水平和更优服务质量的需求,应当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经常性的审视自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只有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提高自我评价标准,才能使服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和谐就能在稳定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美珩,周容庭.《书经》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今日中国论坛,2006(1)

2.李钟麟.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东疆学刊,2006

3.夏向东.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前进论坛,2005(5)

4.刘卫学.中外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江西社会科学,2005(6)

5.焦淑军.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东疆学刊,2005

6.张正才,李斌.论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学校后勤论文例8

随着高校后勤集团所面临的校园环境、市场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机遇。当前,在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普遍重视人才引进、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发展和薪酬福利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后勤人员的文化建设普遍缺乏,存在观念陈旧、理论不足、措施缺乏等情况,制约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最大效用的发挥,不利于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实现。

一、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协同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来说,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后勤文化建设都具有协同关系,在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文化建设,对建立一支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员工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部分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后勤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寻求一定的解决方案。(1)员工流动性大问题。研究调查显示,计算编外人员流动性的情况下,高校后勤员工的流动性达到30%左右。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企业文化的构建是降低员工流动性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雇佣理念,关注人力资本的“人性”特征和构建和谐的组织氛围等方式有效降低员工流动性,同时提高员工的规范性和主动性。(2)外聘员工管理困难问题。外聘员工比例较高是当前高校后勤的重要特征,外聘员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用工管理不健全、专业技能弱和流动性大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外聘员工的高比例必然长期存在,对其管理困难的解决途径中,进行外聘员工的文化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当前高校后勤的服务管理在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各组织、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并没有建立较为统一的员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员工甚至包括部分管理层都存在服务意识低下,对高校后勤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良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建立后勤员工责任意识、激励意识和效率意识,有助于提高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水平。(4)高校后勤与高校文化脱节。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后勤存在的文化缺乏或与高校本身文化脱节甚至抵触,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育人功能发挥。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必须契合高校整体文化,才能实现与高校的协同发展。

(二)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的市场竞争力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文化建设不局限于人员的组织文化建设,还包括市场文化建设。当前高校后勤员工在转型过程中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对市场化运作模式不熟悉,依然存在行政化思维,导致高校后勤整体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没有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完全的市场化主体,造成效率低下和市场竞争力缺乏。

(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员工的整体形象

由于转型期和历史遗留问题,高校后勤在社会、师生和学校中的形象不太好。一是由于高校后勤队伍庞杂,素质良莠不齐,缺乏文化的引导和束缚,导致管理问题频发,给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带来一定的管理难度和负担,难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师生的服务需求;二是高校后勤对市场文化和校园文化把握不准,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忽视这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时没有实现自身的文化提升,造成了组织文化缺位;三是高校后勤普遍缺乏对校园文化的了解和重视,与校园需求脱节,导致其在师生中形象较差。要扭转当前高校后勤的整体形象,必须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在管理层、窗口单位和普通员工的各类层级人员中实现文化培养和文化建设。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高校后勤集团进行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培训。培训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实际情况看,培训的频率、规模以及范围均非常有限,对基层员工的培训覆盖面较小;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领域,对文化建设的培训内容(包括德育、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仅占10%。二是组织文化活动。高校后勤的组织文化活动一是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主导方向的组织文化活动,如部门文化建设、部门精神理念设计和部门活动;二是以工会为主导的员工文化活动,如各类文体活动等。但这两类活动存在着对文化建设理解肤浅、参与度低,激励性差等问题。三是表彰与激励。表彰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文化建设的作用,即树立文化标杆,倡导文化方向的作用。但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忽视表彰的文化建设作用,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激励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总量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依然集中在信息档案管理、薪酬管理、激励与考核等方面,对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实力”缺乏重视。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方式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文化建设的手段无外乎上述三种,且第三种在实践中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低。文化建设没有成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只是其附带的一项工作,缺乏专门的保障和评价体系,其实效性很低。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维度构建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的构建是高校后勤企业化、市场化的直接要求。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文化构建,可以参考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构建的相关框架,同时考虑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高校后勤的市场文化。(1)精神文化。在高校后勤的员工队伍中进行符合高校后勤的精神文化构建,是其市场文化的基础。这一基础既包括市场文化的最基本概念,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交易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市场文化,还包括企业经营中所倡导的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包括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活动中所必须有的更高标准,如质量保障,安全第一,服务与盈利的平衡等。精神文化的构建有赖于后勤人力资源部门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表彰等具体行为中的传播。(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文化的基础,是整个高校后勤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制度文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规范,通过规范和激励的方式使高校后勤员工遵循制度规范,包括各类行为准则、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良好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在文化建设中将制度文化从具体制度中抽象出来,作为文化建设的专门途径,配合制度体系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化表现,通过高校后勤员工的精神风貌、经营作风、服务措施等方面来具体表现,是与高校师生、企业合作伙伴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属于高校后勤的特有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的构建,不仅仅是在管理干部、也不仅仅是在编内职工,应该覆盖到包括编外职工在内的整个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并根据各个层级的不同工作特点制定不同行为文化的构建措施。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校园文化构建

市场文化与高校后勤的企业属性密切相关的,是高校后勤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的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后勤来源于高校、立足于高校并且服务于高校,其人力资源管理和文化建设都必须契合相应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1)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吸纳。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校园文化构建,首先应该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吸纳。即清楚地分析和认识所服务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在后勤集团员工中培育适应校园文化的企业文化。如在崇尚自由、包容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后勤也应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体作用,重视建立类似“学生总经理助理”“围合分团委”“食堂监督岗”这样的组织,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将其纳入后勤人力资源系统,配合开展工作,从而调整自身和学校文化的契合度,最终提高学校师生对后勤员工和后勤文化的整体认可程度。(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仅要吸纳和契合校园文化,还应该通过自身员工的文化建设,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后勤集团员工作为与高校师生接触时间最长、面积最广的学校工作人员,其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必然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已经在部分高校后勤集团“光盘行动”的文化建设中得到了体现。一个规范、严谨、友善的后勤员工,必然会对其服务对象带来文化上的反思和进步。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政治文化构建

高校后勤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不但关系着高校后勤各项任务的完成,还关系着后勤员工队伍建设和育人宗旨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构建中,还必须强调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构建,首先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员工的进、升、退等业务性工作,同时还包括员工素质的养成和整体能力的提升。政治文化的构建,要加强政治文化与后勤管理之间的融合。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借鉴企业管理方式,依靠经济杠杆、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等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思想政治工作与如上管理手段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因此,在后勤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注重将政治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手段中。政治文化的构建,需要创新方法,如结合技能竞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与高校其他部门合作引入师生进行行为教育,加大表彰宣传力度进行榜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李庆波,石金波.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2011(32):230

[2]杨一琼.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和谐雇佣关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1,(12):247.

[3]初汉明,王京虎,项雪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培训工作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5):55.

[4]黄左女.高校后勤编外员工的激励探析[J].高教论坛,2013,(11).

学校后勤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71-02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必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后勤文化正是服务与文化的结合,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其中以高校后勤文化尤为突出。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样式,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向社会化发展的标志,随着“文化后勤”工程列入《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六大工思路程,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成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大部分高校后勤的运行体制以及机制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准企业的运行模式,但因种种原因,多数高校后勤实体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法人企业和高校分离的状态,长此以往高校后勤出现了独树一帜的企业与行政部门的双重属性,所以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后勤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后勤文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文化是在长期的服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文化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

(一)精神文化

高校后勤精神是一个高校后勤实体的整体精神面貌,是高校后勤企业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的共同心理和行为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以及精神价值传统。具体来说,高校后勤体现的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互助友爱的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人员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理念,通过对这种精神的不断传播与传承,可确立行业规范,引导价值取向,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最终达到塑造良好后勤实体形象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

高校后勤的制度文化是后勤人员为了后勤实体生存、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简言之就是服务规范,也是行为准则。制度文化是以高校后勤文化宗旨“三服务,三育人”为基础的,“三服务”包括为师生生活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三育人”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立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高校后勤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和后勤实体的工作和监督关系要有制度约束;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激励竞争机制;对人、财、物的管理也同样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的意义在于有力地支撑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在得到后勤人员的认可下,巧妙地将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制度的矛盾,从而可以更好更公平地约束员工行为,减少矛盾冲突,形成后勤实体自身特色。

(三)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即行为层,高校后勤行为文化具体来说是指后勤人员在后勤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后勤行为文化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后勤实体业绩的提升以及后勤实体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管理人员和员工组成了后勤人员,各司其职。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创造出一种可以让员工最大限度发挥才干而又和谐竞争的环境,员工则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配合后勤实体要求以及实现身心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要以高校为载体对广大学生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循序渐进地推行文明服务、行为规范和承诺,力图使学生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物质文化

高校后勤的物质文化也称为物质层,是指后勤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物质形态为主的表层后勤文化。主要包括后勤环境和后勤产品。后勤环境包括校园环境以及提供给广大师生职工的服务环境。通过不断优化这些环境,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物质文化氛围,起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可以为后勤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后勤产品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文化表现,比如后勤实体创造出的可口饭菜以及温馨舒适的寝室还有干净整洁的教室等等,这些是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指的是服务,这是后勤独有的无形产品,它的质量与效率的高低以及态度的好坏是衡量高校后勤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

二、高校后勤文化的特征

高校后勤文化不仅具有高校文化的特征,同时因为高校后勤实体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行,所以同时它还具备企业的共性,但高校后勤文化是有其区别于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特性的。

(一)育人特性

高校后勤所处的大环境――高校注定了它一定具有教育为重的育人特性,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宗旨。谢焕忠同志在2013年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党的十之后,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再次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和各领域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宏观改革发展形势对高校后勤工作的影响和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后勤员工接触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多,后勤员工不仅是劳动者、服务者以及管理者,也是教育者的角色,可以通过服务过程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有别于课堂中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影响,充分发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特性。

(二)保障特性

高校后勤是以准企业的模式运作的,所以注定它与社会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利益问题。高校后勤不是以追求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为学校以及全体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为根本。

目前,有部分高校将校内的一些经营项目比如食堂、商店等采取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标的形式。高校后勤的严格把关加上社会企业的丰富经验,势必可以给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报名资格上,学校招投标领导组秉承公开公正、质量优先的原则,选定了一些口碑良好的优秀企业,在定标时,则是以报价的合理性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报价的高低来挑选承包经营商。高校的承包商在运营中,秉持薄利多销、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达到了双赢的有利局面。因为高校的特殊性质,高校内的服务经营项目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如果承包商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以次充好、拔高价格,则会损害高校后勤的形象,所以这就对高校招投标组选择承包商一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特性

高校后勤的设立是为了高校更好地运作,为广大师生以及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它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的服务特性,即一切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服从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之大计。我国高校的后勤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已有35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社会产业到校内参与项目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这从制度上大大提高了后勤集团整体的服务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后勤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

(四)社会效益优先性

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特别是与高校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相关方面时,高校后勤总是优先考虑社会利益。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立了高校后勤实体,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准企业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调控下,通过有偿服务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学校的有效制约,甚至有时会出现零利润的纯服务,这体现了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由于市场物价不稳定,后勤实体的产品受到波及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学校的控制力量便得以体现,为了稳定学校大局确保师生利益,只能放弃经济利益,这其实是与后勤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也影响了高校后勤实体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牢固树立后勤职工“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

后勤在高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始终扮演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教育部早前提出的高校后勤要“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和为师生员工服务”,这一论述强调了高校后勤的主要宗旨,同时也阐明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动力和方向都要以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为前提,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目前,高校后勤职工呈现多元化用工特点,临聘员工的比重加大,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校后勤要加强对职工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利用各类文化活动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

(二)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重点把握后勤顶层设计

高校后勤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充分考虑后勤发展的各项因素,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实体顶层设计有多种模式。其中,两套牌子一套人马是最常见的,还有后勤服务保障类实体和经营类实体分类管理也是特色之一,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则多采用全托管社会企业的模式等等。总之,在加强高校后勤文化的过程中,更强调后勤改革要适应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三)淡化职工身份、重视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后勤员工中非事业编制的比率逐年上升,多数高校已占到后勤职工总数的70-80%,而且就目前形势看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后勤员工“以校为家、奉献爱校”的精神,这是老一代后勤职工保留下的财富,是对后勤保障有力的褒奖,然而不管是新老员工,事业编制员工还是非事业编制员工,都是对学校充满感情的,对工作事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这样一群有着最平凡朴素事业心的后勤员工,我们势必要以更为平等合理的体制机制来回报多年默默奉献的后勤员工。

参考文献:

[1]王中秋.以高校后勤为研究对象的后勤梦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5).

[2]黄核成,王晓萍,冯伟明.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学校后勤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91-02

高校后勤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更是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即寓育人于优质的服务之中。高校后勤在不断加强管理建设的同时,应主动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为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进而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诺丁斯关心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围绕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服务育人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关心理论对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有很大的启发,本文通过对关心理论与高校后勤等相关论文进行研究总结和调查研究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论述,希望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榜样――塑造良好的后勤队伍形象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而实现的,大学生个人对榜样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从而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后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学及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后勤员工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一个好的后勤员工应是青年学生模仿的对象,后勤员工对学生不仅仅只是服务人员,更应主动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后勤员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将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

(一)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

高校后勤可以通过引进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人员,大力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各高校后勤员工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因此,高校后勤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后勤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社会数字化与现代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广大教师与学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因此,更需要高校后勤员工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服务本领,主动承担起管理者、服务者和育人者的角色。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后勤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文化以及素质各方面教育,使他们与学生有话可谈、有理可讲、有道可传,更重要的是使后勤员工能对学生提供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引导。高校后勤也可以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劳动技术比武竞赛活动,在员工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通过后勤服务工作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二)展示后勤员工热情关心的服务言行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要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自觉关心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高校后勤员工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关心话语,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交往的关键在于关心和真诚。高校后勤员工应多与学生交流,对学生体现出关心,让他们体会到在家一样的感觉。高校不仅要保障后勤人员的工作生活利益以增加后勤的凝聚力,还要改变他们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临时工”等错误的观念。从而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归属感,同时也能把这种正面的力量传达给学生,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倘若学生在深夜突然发高烧,来到学校校医院就诊,我们的校医要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医治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安危,毫无怨言地为学生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让学生们感受到在家一样的贴心与温暖,在他们年幼的心理种下难忘的情怀,后勤员工用敬业的服务精神感染着学生,当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以后会自觉遵守真诚、热情的为人处世态度,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好业绩,促进自己的成长成才。

二、增加对话――加强员工与学生的沟通

(一)培养后勤员工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高校后勤要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就要增加后勤员工与学生的沟通,因此,每一个后勤员工都应从亲切、友善、热情的言行举止开始,从自己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使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从点点滴滴这样的小气候开始,坚持下去、推广开来,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校园大环境。后勤员工通过提高自身的优良作风和先锋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对学生服务教育。后勤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对大学生们产生微妙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作用。后勤员工自觉地将“服务育人”运用于服务的全过程,如此才能促进学生与后勤员工的沟通和谅解,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目标。

(二)构筑后勤员工与学生关心和沟通的交流平台

高校后勤应是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热情亲切的一支队伍。高校后勤员工要加强自身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接受监督,开展挂牌上岗制度。开设后勤服务热线、后勤障碍报修服务台、意见箱、后勤网站等,为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报修,及时排难解忧,争取学生、老师以及员工们的理解、合作与支持,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举行听证会,与学生展开讨论。值得注意的网络沟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要不断开拓与学生沟通的新途径,后勤可以安排网络监管小组,使后勤网站不仅仅只是一个摆设,而是实实在在与学生交流、拉近关系的工具,时刻注意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后勤员工的热情与温暖,从而转变师生对后勤的偏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服务可以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逐步实现后勤服务育人的目的。

三、深化实践――举办有利于关心的活动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服务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具有主动承担责任和奉献他人和社会的品质和意识,大学生承担责任和贡献自己力量的最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后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多举办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实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存在感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作用。高校后勤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更容易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人民的意见、社会的情况等等,深化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贴近他人和服务他人,这样的精神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真诚、友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利于他们实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改正自身错误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供丰富的实践岗位让学生体会关心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高校后勤可以提供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将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现行的教育宗旨是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高校后勤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岗位,后勤员工也能够指导他们,后勤员工用自己爱岗敬业的专业行为和充满热情的服务态度去感染和影响着大学生,使大学生也可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热爱劳动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达到服务教育的目的。

四、强化认可――内化关心行为

(一)深化后勤员工关心育人的思想

在校学生以及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后勤的各种服务之中,包括教学楼宇、餐厅食堂、学生寝室以及教师公寓、校园超市、校园洗浴中心、学校医院、校园环境、绿化以及各种维修等等,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后勤服务。优质的高校后勤服务,可以对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强化服务意识,深化员工的关心行为、实现优质的后勤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各项服务工作中,后勤员工不仅要满足广大师生的一般需求,也要努力满足教师和学生们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需求,高校后勤不仅要努力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更要探索并解决好某些大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赢得高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和员工理解与支持的同时,也被社会所认可,在各种高质量的服务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在校大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学校、社会的信任和责任感。

(二)增强大学生的关心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关心意识,首先要使高校后勤员工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职业精神,要善于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各方面素质,使后勤员工掌握专业的服务技能,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服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后勤工作服务人员通过自身人生阅历、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他们表现出体贴与关心,努力帮助广大师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加强自身技能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及良好的正面积极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关心,并通过和他们交流起到相互帮助的效果。这种来自于人性最真切的关怀才能使大学生们感动并付诸行动,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如此以往,他们才会自觉地去关心他人。

在后勤服务育人的工作中,大多都蕴涵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后勤工作应该立足于大学生们的个人发展、着眼于大学生们的未来发展,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努力。高校后勤的关心育人教育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不到的,这些对大学生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们形成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