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渠道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49:48

渠道工程论文

渠道工程论文例1

渠道上的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称为其配套建筑物。渠道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J3-81DLJ201-81CH2-601-81)》执行。渠道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渠道及配套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测定、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渠道横断面测量等三部分。

二、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

为了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应当精确的把其位置都在渠道设计导线图中标出来。这项工作主要是使用GPS来完成的,主要测出渠道拐角和渠道始点、终点及其配套建筑物中心位置点的坐标,并在图纸上用适当的比例和图例明确表示出来。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是利用间视法测量路线中心线上里程桩和曲线控制桩的地面高程,以便进行渠道纵向坡度、闸、桥、涵等的纵向位置的设计。为便于计算渠道长度、绘制纵断面图,沿渠道中心线从渠首或分水建筑物的中心,或筑堤的起点,不论直线或曲线,均应用小木桩标定里程,这些木桩称为里程桩。木桩的间距一股为100m或50m,自上游向下游累积编号。这种按相等间隔设置的木桩称为整桩。在实际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设加桩。整桩和加桩均属于里程桩。

1.下列情况应设置加桩: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和乡村干道的交点;中心线上及其两侧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处;由平地进入山地或峡谷处;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为了注记地表性质和中心线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必要时要绘制路线草图。

2.纵断面测量时需要连带测定的数据和注意事项

(1)渠首交上级渠道的桩号,及交点处的坐标和渠底高程、水位高程;(2)已建节制闸、分水闸应测出闸底、闸顶、闸前闸后水位高程,闸孔宽度和孔数;(3)已建桥(或渡槽)应测出桥顶、桥底高程;桥面(路面)宽度和其跨度;(4)已建涵洞或倒虹吸应测出其跨度和顶部高程;(5)已建跌水或陡坡应测出其宽度、长度、落差和级数:(6)渠道拐角、拐点及翼再睽邕施物的中点坐标;(7)与河沟、排渠、道路和匕下级苴的交角;(8)渠道穿过铁路时应测出轨面高程;穿过公路时应测出路面高程;同时应测出道路宽度;(9)渠道沿线所留的BM点的高程和位置坐标;(10)渠道末端坐标,及其所灌溉的农田地面控制高程;(11)如果大段的渠、堤中心线在水内,为便于测量工作,可以平行移开,选择辅助中心线。

三、渠道横断面高程测量

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图是确定渠道横向施工范围、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必须资料。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1.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叉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横断面;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问各测一条断面。

2.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l-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

3.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4.渠道沿线察看。渠道放线测量的f司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并以桩号为准做好记录。新建渠道应察看是否穿越农出或林带、居民点等;老渠道应查看已建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并应做好记录。注意查看渠道沿线是否有可供渠道施工用的道路、水源和料场。较重要的交叉建筑物还要测大比例尺地形图。

四、提交测量成果

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资料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机绘图等内业工作后,最终应向设计人员提供测量成果。设计所需要的测量成果包括渠道导线图、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其软档文件,其技术要求均应以满足设计需要为准。

1.对渠道导线图的要求:应包括上下级渠道中心线(及辅助中心线)、渠道拐角、拐点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中心点位置和坐标,渠道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等实测数据;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名称;制图比例和指北针等。

2.对渠道纵断面图的要求:渠道纵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标明拐点桩号及拐角;标明已建或拟建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主要特征高程、其中心点的桩号;标明渠道沿线的BM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其它关键数据也部要标出。

3.对渠道横断面图的要求:渠道横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横断面图上应标出渠道中心线桩的桩号、高程和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4.对软档文件的要求:资料要全,包括渠道导线图、纵、横断面图;要有适当的使用说明,便于设计人员直接在软档文件上进行渠道和其配套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渠道工程论文例2

1.1由于渠道施工中没有对当地的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勘查,所以在施工技术方面的防控措施较差。在渠道经过的地段,如果遇到土壤条件较差,比如软土、断层以及风化土层等,在遇到外力作用时,就会产生滑坡。

1.2在有些渠道工程中,虽然采用了抗滑措施,但是由于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滑带土的性质有所改变,降低抗滑性,从而引起滑坡。

1.3在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带,受到地震或者爆破等因素的影响时,就会增加下滑力或者减少原有的抗滑力,由于改变了原有的滑带土结构,所以造成滑坡。

1.4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导致施工方法不对造成滑坡。此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土质没有详细的勘查,所以对于施工中使用的材料没有严格筛选,在与原有土质结合时,由于土质不合,所以容易产生滑坡。

1.5在渠道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坡脚的土壤大量流失,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所以产生滑坡。

2渠道的滑坡处理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2.1.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1.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2.1.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4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5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3渠道滑坡防止

3.1对于防止渠道滑坡现象的产生,首先应该从渠道的设计阶段入手。在渠道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当地的地质水文状况进行详细的勘查,了解沿线的土壤条件。如果遇到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要尽量的避开,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的抗滑措施,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渠道的稳定性。

3.2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在平台开挖之后再进行抽沟,对于渠道的坡度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坡度过陡,需要及时的修整。为了确保渠道的施工质量,需要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对于可能存在滑坡的地段,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止因为滑坡而带来危害。

3.3加强对渠道的日常养护管理,设置专人对渠道进行巡视,减少人为破坏现象的产生,对于渠道中的杂草淤泥等物质要及时清除,防止发生淤堵。在坡体出现裂缝和渗漏等现象时,及时维护,防止扩大化,将滑坡现象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渠道工程论文例3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中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对搞好农业生产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山区渠道滑坡成因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滑坡处理、防止措施。 论文关键词:渠道;滑坡;成因;处理;防止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中渠道又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灌溉渠道多,渠线长,位置分散,渠道滑坡是渠道工程危害大,最常见的水毁形式。因此,探讨渠道滑坡的原因及对其处理和防止对搞好农业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渠道滑坡的成因分析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 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渠道工程论文例4

地基处理过程中,就要做好衬砌渠道的防渗漏控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严格的设计和控制,并准备好基础的放样处理,机械开挖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升地基土的强度,尽可能的避免冬季施工,开挖之前,对地基进行彻底清理,一旦地基清理之后,就要做好地基的回填和填平处理,并做好实际的夯实操作,削坡过量的时候,就要禁止用浮土进行回填处理。

1.2水利工程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漏的模板处理

一般而言,模板工程安装的过程中,就要做好混凝土的合理浇筑,并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做好基本成型和支撑的合理控制,保证有着较好的防渗效果,模板选择的过程中就要合理的寻则钢模板,这种钢模板有着较好的散热性,对滑动现象有效的进行避免,保证有着较好的地基稳固性,不仅仅要合理的控制木模板的偏差范围,同时也要保证钢模板的偏差范围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通过详细的考虑混凝土衬砌施工的整体性,进而将施工的时间有效缩短。

1.3水利工程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漏的材料选择

水利工程混凝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同样也有着相对较多的工程数量,而做好衬砌渠道的混凝土施工,就要合理的选择原材料。原材料的选择中,更要合理的依据于水利工程的具体规模。做好原材料的合理混合搭配,并在实际的搅拌和振捣中,做好实际的养护硬化工作。衬砌渠道修建中,就要严格的依据于相关的图纸设计,并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保证水泥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将水泥的细度有效降低。对于骨料的选择,其中的粗骨料选择中,就要将粒径相应的加大,并做好粗骨料的含沙量的控制。而细骨料的控制中,尽可能的对中砂加以采用,做好含沙量的合理控制,将混凝土的强度全面增强,必要的时候对定量的粉煤灰掺加。混凝土内部优化的过程中,就要将混凝土反应后的密度全面提高,并将收缩值有效减少。

1.4建筑质量的安全控制

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就要做好混凝土的浇筑,保证有着平整干净的基础面,并避免浇筑过程中存在的漏浆现象,通过对碎石进行铺设,之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方式选择的过程中,就要依据于混凝土的实际特征,做好合理的选择,混凝土较厚的时候,浇筑方式可以选择分层均匀浇筑,并保证混凝土有着均匀性的施工。同时分层浇筑中,更要对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从根本上避免混凝土存在泛浆的现象。

渠道工程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43-03

一、教学模式理论

近年来,教学模式依循着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的进程不断演进。

模块化教学:该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分为“MES”和“CBE”两种流派。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称为“任务模块”;而CBE则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称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区别则是:MES“任务模块”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CBE“能力模块”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适合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即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即一专多能。

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根据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出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世纪初,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被零星地介绍到我国,尽管并不系统,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就基本上是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建构的。

项目导向: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强调项目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高效地传授给学生。项目导向是近年来一种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实践能力强,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与方向

①重构课程体系: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建构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设计课程结构。②重组教学内容:变化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③转变教学方式:变化学科型课程教学中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建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④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⑤课程教学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⑥课程教学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

2.课程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

渠道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课程。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了解行业背景及本专业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熟悉市场营销各环节工作内容和流程,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市场管理和一定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等职业技能,能从事工商企业及其它组织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等工作内容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本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项目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改变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渠道管理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渠道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任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之路,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思路为:教学目标――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达成目标。

4.职业岗位描述

通过调查研究综合三家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公司:河南某啤酒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某机械公司中的渠道专员招聘岗位任职要求描述。

职位描述:①定期完成量化的工作要求,能独立处理和解决所负责任务;②协助渠道伙伴策划市场活动,负责推进市场活动展开;③进行商及大客户的开发和渠道关系的维护、具备较强的渠道管理能力;④负责各商及零售终端激励执行情况跟踪督导;⑤分析潜在问题并跟踪客户问题;⑥配合并提供售后服务。

5.课程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渠道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设计建立合理的渠道,选择合适渠道成员,维护渠道关系,激励渠道成员,化解渠道冲突,调整优化渠道结构,构建良好的企业产品流通系统,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从事营销管理活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实践渠道专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之获得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项目实施

1.教学项目:完成一个企业产品的区域分销实施方案

子项目一:企业产品介绍、优、劣势分析、区域分析。工作任务:详细清楚介绍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等;知识目标:行业企业、产品、区域、消费者、企业产品的优劣势分析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产品目标消费群状况;分析本企业产品状况;SWOT工具运用。

子项目二:本项目备选渠道方案可行性分析、竞争企业渠道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本地区竞争企业的渠道模式;制定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模式;分析影响方案的相关因素;知识目标:竞争企业;渠道分销方案模式特点;影响渠道方案的相关因素;能力目标:制定符合本企业产品的渠道分销方案;本企业产品渠道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制定的各种因素依据。

子项目三:选择和评价渠道成员。工作任务:选择渠道成员和评价渠道成员;指出重点选择的评价指标和依据;知识目标:了解渠道成员及构成、渠道成员选择依据、渠道成员评价指标;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成员状况;如何选择本企业渠道成员;如何评价本企业渠道成员。

子项目四:中间商维护控制、解决渠道冲突问题。工作任务:渠道力来自何处;怎样才能对各级经销商的维护控制与管理;如何解决渠道冲突问题;知识目标:维护经销商等渠道系统;渠道力来源;各级渠道成员管理控制;了解渠道冲突;解决好渠道冲突的办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渠道的渠道力来源;如何维护本企业渠道系统;管理控制各级经销商;合理解决本企业的渠道冲突。

子项目五:渠道激励。工作任务:如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渠道激励政策,能够激励经销商更好的合作共赢;知识目标:激励、渠道成员、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激励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激励方法的特点分析;做好本企业产品的渠道成员激励工作。

子项目六:优化调整渠道方案。工作任务:根据企业所处阶段,怎样调整渠道方案,使方案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和经销商;知识目标:企业发展阶段、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渠道方案优化方法、渠道成员管理、调整渠道方案方法;能力目标:分析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分析本企业渠道方案的阶段适应性;掌握本企业渠道成员管理;掌握渠道方案的优化工作。

2.项目实施

(1)项目。①布置任务――教师。首先布置一个任务――把已知企业的产品分销出去;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如何把已知企业产品分销出去;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联系实际、本区域企业);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做。

(2)子项目举例。①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个任务――确定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②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备选本企业的渠道分销模式;③分析问题――教师和学生。分析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④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相关知识解释、学习;⑤总结――教师和学生。总结如何操作。

3.课程考核评价

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结合考勤、课堂表现与书面作业、实践作业、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最终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阶段考核成绩×20%+实践考核成绩×3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40%。

(1)阶段考核。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采用课后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成绩各占10%。考核评价标准: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解释思路,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切合实际,自圆其说。授课教师根据操作规范考察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成绩。书面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2)实践作业考核。以学生自选一家企业产品的渠道方案制定为基础,完成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考核,渠道方案具体应包括六个子项目内容。实践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考核评价标准:学生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方案是否具有新意和科学性,是否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材料是否翔实、有力,逻辑性方面有无问题。从方案结构是否完整,表述是否严谨,语言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审核,评定成绩。

渠道工程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5-0098-05

引言

流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分为互为媒介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全面把握了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揭示了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性。因此,分析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必须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将其放在“生产一流通一消费”这一动态的总体关系中去考察。生产专业化和消费多样化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丰富的流通发展实践,而其背后必然蕴涵着一些尚待揭示的经济规律。

流通渠道是一种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它与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流通渠道是否具有效率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协调,从而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中介功能。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所在的区域不同、产品销售出去的时间不同、扩大再生产的决策不同等等,没有流通的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无法在时间、地点、偏好、价格上达成一致,产品实现和利益实现必然受到影响。这里流通的协调,除了由客观上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功能属性决定以外,更多的是流通主体的一种自觉行为。由此衍生的结论是,流通渠道组织的演化和创新本质上是众多生产者、从事商业者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由于外在的流通技术进步以及内在的流通组织创新,传递了消费者的偏好信息以及生产者的产品信息,有效地协调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矛盾以及生产之间的社会分工。由此我们可以把商品流通的地位提升到这样一种高度:它是促使市场经济体系由不均衡状态向均衡方向运动的内在动力。上述分析表明,这种内在动力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一个畅通的流通渠道作为载体。

一般说来,流通渠道本质上是流通的复合组织,它的畅通与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流通渠道结构本身是否与产品特性相匹配;其二,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是否拥有一定的协调机制;其三,生产者的产品能否与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能力相匹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中,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协调更为复杂,它涉及到对流通渠道主导权的竞争以及主导权既定下的利益分配。现有文献关于流通渠道及其主导权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研究流通渠道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流通渠道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研究流通渠道主导权演变,通过模型研究流通渠道主导权转移的机理。②考虑到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社会福利,研究渠道建设和渠道管理问题,包括渠道成员利益的协调、渠道中的价格策略及其经济影响;③研究流通渠道组织模式的创新问题。本文主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进行相应的评述,并且在其基础上探求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分工深化:流通渠道及其主导权演变的前提

流通渠道的产生是分工深化的结果。“渠道”一词的本意是指具有某种职能的通道,这些职能包括自然性的和社会性的。比如,水的流动所经过的通道,是一种自然性的渠道,它承载着的是物质运动。商品的流通的通道,是一种社会性的渠道,它承载的是商品所有者之间商品货币关系的运动。但“通道”并不能抓住渠道的本质属性。

从理论上看,商品通过多次买卖,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其实就是“通过和借助于转让和让渡实行占有”。仅通过一次商品和货币的转让所发生的所有权更迭,商品不一定能够最终成为消费者所占有的对象,商品流通的职能未必得以实现。“流通是这样一种运动,一般转让表现为一般占有,一般占有表现为一般转让”。没有不断的转让就不可能不断地占有。正是如此,商品流通过程,“作为交换行为的系列,在交换中,在不同的交换时刻,所有者会改变”。正是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品所有者构成了渠道成员,渠道成员所进行的每一次商品买卖活动,都会形成一个导致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流通环节,每一个流通环节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构成了商品流通的载体。需要指出的是,流通环节的多少、相互之间的衔接程度、商品流通形式以及经济主体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商品流通渠道的形成与畅通。

从职能分工的角度看,交换活动的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流通商从分工网络中出现,并且其交易服务日益固化成为特定的组织,于是企业组织分化为生产组织和商业组织,而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又促使商业组织的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商品购销差价的存在以及各个交换主体经济利益的推动使得流通渠道从“蛹化形态”逐渐过渡到发展形态即间接流通渠道。商品流通渠道,就是商品所有者组成的、直接推动商品在其形态变换中(W-G、G-W的价值形态变换)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组织序列。

分工深化包括纵向的分工推进与横向的分工扩展,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纵向的分工推进是围绕着产品生产的技术分工和产品实现的职能分工展开,而每一个生产环节可以进行横向的分工,通过横向的竞争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实现需要进入流通过程。围绕着产品实现的职能分工,生产者与流通者之间利益协调问题便产生了。如果考虑到生产者之间的横向分工和流通者之间的横向分工,此时流通渠道的主导权便处在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由此可见,分工深化也是流通渠道主导权演变的前提。

在分工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单一性无法很好地适应消费的多样性。这意味着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流通承载着协调生产和消费、实现产品价值的使命。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从而生产单一性和消费多样性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正如马克思所说:“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越细。”另一方面,生产集中化和消费分散化也是生产和消费矛盾加深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加深,强化了流通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甚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过程逐渐建立在流通过程的基础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马克思说:

“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

由此可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专职商品交换的流通组织或零售商,将逐渐获得流通渠道的主导权。根据钱德勒的论述,19世纪80年代以来,大型零售商因其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大型批发商和小型零售机构抢走了越来越大的交易份额,流通渠道逐渐缩短,流通渠道主导权也逐渐向大型零售商转移。晏维龙(2004)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建立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了流通渠道主导权的转移机制。他认为,社会分工深化产生了商品流通渠道的分层结构,并且这种分层结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上分析可知,分工深化是流通渠道产生以及流通渠道主导权演变的基本前提。

流通渠道主导权:研究工商冲突与协调的基点

理论上看,流通渠道主导权涉及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其结构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工商关系的冲突和协调。从实践来看,建国以来,中国的工商关系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年)的批发商主导时期、转轨时期(1979-1997年)的生产商主导时期、全面买方市场下(1998年至今)的零售商主导时期(牛全保,2006)。随着零售商业的业态创新、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范围内收购兼并浪潮的不断涌现,市场力量越来越向零售商倾斜。与此同时,工商冲突越来越频繁。根据中国连锁业协会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共同进行的工商关系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消费品生产商对零售商的满意度只有33.3%(牛全保,2006)。由此可见,流通渠道主导权的不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工商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流通渠道的管理和建设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在国内,庄贵军等(2002)对我国工商企业之间的渠道行为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证研究。夏春玉(2004)分析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实质、类型、成因以及管理方式。何清(2006)在对现有渠道间冲突解决机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整合型的解决模式。朱如梦、樊秀峰(2004)认为工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是解决工商矛盾的最终出路。周勤、朱有为(2004)认为中国工商关系目前已经进入以商业为主导的时期,商业滥用市场势力对制造业形成了较强的纵向渠道控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法规和产业政策以利于中国工商关系的协调发展。李骏阳等(2006)研究了零售商成本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应对强势零售商的定价战略和促销战略,提出我国本土制造商与本土零售商应该建立战略联盟,以应对零售业全面开放带来的挑战。该项研究对我国零售商业领域全面开放条件下如何保证产业安全问题提出了理论思路。进一步地,李骏阳(2007)认为我国工商冲突的原因在于市场势力不平衡和零售商不规范行为,主张通过制度设计建立协调工商关系的市场均衡机制。

在国外,对流通渠道相关问题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市场营销学、零售学领域,根据夏春玉(2005)的分类,主要包括渠道建设理论和渠道管理理论。渠道建设理论中的经典研究主要有:Duncan和Phillips(1954);Alexander和Berge(1965);Walter(1977);Sims、Foster和Woodside(1977);Rosenbloom(1991)以及Stem和El-Ansary(1992)。渠道管理理论主要包括:Duncan(1951)的渠道协调理论;Alderson(1957)的组织行为系统理论;Mallen(1964)的扩张组织理论;Alexander和Berge(1965)的渠道关系理论;Fisk(1967)的渠道组织理论;Stem(1969)的社会系统理论、渠道权力理论与渠道冲突理论。

关于流通渠道成员的经济行为,例如价格竞争、数量竞争、产品差异化、纵向限制等,国外学者一般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建立相应的模型,分析渠道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例如,Choi(1991,1996)关于零售渠道中价格竞争的分析;Coughlan和Wemerfelt(1989)对寡头的可置信委托在营销渠道管理中作用的分析;Gupta和Loulou(1998)在一个双寡头模型中研究过程创新、产品差异化和渠道结构问题。在渠道设计方面的经典文献是McGuire和Staelin(1983)关于制造商和零售商排他性条款的分析。此外,McGuire和Staelin(1986)从渠道效率、激励相容机制、转移定价和市场结构的角度对渠道关系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验研究。Colonques、Monerris和Urbano(2004)研究了制造商的分销政策选择。Tsay和Agrawal(2004)对多渠道系统中的渠道冲突和协调的建模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有益的总结和评论。

由此可见,关于工商之间冲突和协调问题,不管是理论研究、模型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需要立足于分析既定的流通渠道主导权分割条件下流通渠道成员之间的经济行为对渠道利益、社会福利的影响,甚至也包括这些行为产生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前提以及对流通渠道主导权演变的影响。

工商合作竞争:流通渠道创新的内在要求

前文分析表明,流通渠道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合作竞争的工商关系,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前提下创造更多的渠道利益,从而实现流通的效率化、社会化。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目前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总量的上升以及更多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使得原有的流通能力极不适应,原有的渠道、网络也不能完全承受,在这种情况下,流通滞后就变得十分明显,从而影响了产品实现和利益实现(晏维龙,2003)。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必须创新流通产业组织模式,疏同和优化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曹家为(2003)在分析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流通渠道设计必须满足商品流通需要,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总成本,增加消费者总价值。由此可见,新型的流通渠道,必须能够兼顾生产者、流通商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通过加强流通渠道成员的合作,创造更多的渠道利益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实现工商合作竞争需要一个组织载体。从现实中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契约关系的完善使得供应链联盟成为一种新型的流通渠道模式。这种新型的渠道模式利用信息共享技术协调生产活动和流通活动,并且强调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能够协调工商之间的利益矛盾,避免滥用市场势力造成的福利损失。现有研究,一般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供应链联盟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战略制定进行讨论。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Christian Bechtel和

Jayanth Jayaram的整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要有:功能链学派、关联学派、信息学派、过程学派。从流通均衡的角度看,供应链联盟实质上是通过建立流通渠道成员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实现利益的均衡。因此,工商合作竞争理应成为新型流通渠道组织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地,国内外关于合作竞争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够为研究流通渠道组织创新及其基础上的工商协调发展问题提供分析基础。例如,Adam M.Brandenburger和Barry J.Nalebuff(1996)明确地表达了“合作竞争”的原则和及其实践方法,认为合作竞争超越了过去合作以及竞争的规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合作竞争关系中的企业可以通过竞争与合作创造经济租金(Lado和Boyd,1997)。Maria Bengtsson和Sobren Kock(2000)研究了网络的合作竞争,并且把既包含合作又包含竞争的现象统称为合作竞争。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不断有学者对合作竞争型组织的知识分配、团队间的合作竞争等问题进行分析,比如Tsai W(2002)通过对竞合企业结构的分析指出组织协作有利于信息共享,同时增加企业的竞争力。Herbert Kotzab和Christopher Teller(2003)把增值关系和合作竞争关系与零售业相结合,定义了ECR的合作竞争关系模型。在国内,黄少安(2000)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的竞争经济学对立的研究合作现象的“合作经济学”构想。汪涛(2002)对合作竞争的内在根源和主导机制进行了分析。

由此可见,与传统观点认为工商关系属于纵向关系,其间的业务本身就是一种合作竞争关系不同,笔者认为,工商合作竞争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协调利益矛盾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战略行为。而业务上的纵向关联仅仅表明工商之间客观上具备合作竞争的理论可能,但是要转变成主观能动的合作竞争关系,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技术、观念和组织基础。上述关于合作竞争的理论研究成果,事实上可以为研究工商合作竞争的实现方式及其对渠道效率增进的影响机制提供借鉴。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渠道工程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V 文章编码:

水利行业渠道管理和养护的重要性

我国水利行业渠道主要有农田灌溉水利、大型水利工程等,为实现该种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我们便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及其养护。

就农田水利而言,灌溉渠道是最为常见的水利工程,尤其以北方见长,主要是为了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渠道管理及养护的重要性便在于灌溉时节该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后续使用中不会出现渗漏淤积等问题。水利渠道的管理和维护对于灌溉的实现、农业生产的保障以及节约用水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引水工程而言,渠道的管理和养护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引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在引水渠道建设上,要实现引水的目的还要保证水质达到一定的要求,避免引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在该种情况下,渠道的管理和养护能够保证引水的顺利实现,加强各引水渠道段点的监控,保证水利工程自身使用寿命和安全的同时,也保证水资源的有效传输,减少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水利行业渠道的管理和养护

对于渠道的管理和养护要从渠道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渠道的长度、跨界等因素,采用多种措施来实现该种管理和养护。渠道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其设计和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一些淤积或者由于水流的冲刷所带来的破坏,及渠道自身的坍塌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在渠道的养护中,我们便要采取经常性的措施来进行检查及其防护工作。从外在的占用渠道现象的排除、渠道的不合理开挖等现象的杜绝、对于新建或者维修后的渠道进行试验以发现问题等措施都是实现渠道管理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渠道旁边有计划的进行绿化,加强巡检等方式来强化对于渠道的养护,使其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水利行业渠道的管理和养护工作还要求对与之相应的渠道建筑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展必要的养护工作,使其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水利建筑物的管理和养护首先是对渠系建筑物的管理和养护,水利工程要求建筑物没有裂缝、不存在漏水现象并且没有歪斜和偏移等现象,保证渠道的各项能力符合设计的要求;建筑物自身不存在上下游冲刷等造成的松动或者损害等情况;挡土墙的密度符合设计标准,排水设备通常,不会存在渗流的现象等。

为满足渠道建筑物的要求,我们在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中可以通过加强对渡槽、倒虹吸管的管理和养护等措施来实现。由于渡槽架于空中,我们应该保证槽中的水流稳定,在进出口处设置护砌,在渠道和渡槽的连接处出现沉陷时进行填土夯实来防止淘刷。并且应该及时清理渡槽下游的渠道,通过巡检及时发现连接处或者槽身的漏水现象并及时维修。通过对于水压的控制来防止倒虹吸管的破裂等现象发生,且在其进口处设置拦污栅,并且设置尘沙和排水设备,以避免淤积现象发生。在跌水和陡坡区域应该加强对于护坦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砌缝松脱等现象,并且及时清污避免淤积堵塞。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实现对渠道建筑物的有效管理和及时养护,在保证渠道工程正常运作的同时延长其使用使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加强水利行业渠道的防渗和防淤方面的养护

水利行业渠道是水输送的主要线路,在这过程中渠道防渗性能及其防淤能力直接关系水资源输送的有效性。为保证水利输送的顺畅及节约用水的目标,我们便要加强渠道防渗和防淤方面的工程建设,保证渠道的正常运行。

从渠道防渗层面讲,我们可以通过压实法、防渗层的建设等方式来实现渠道防渗漏的目的。在水利渠道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人工或者机器来夯实渠道底部或者其边坡,使渠道周围的土壤密实度增加,从而减少水分的渗透。该方法的使用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清楚周围影响土壤密实度的杂草等,并且保证土壤的湿度,以实现最低成本的高效防渗工程的建设。除此之外,在渠道底部铺设防渗层也是实现防渗漏的有效措施,用于铺设的材料一般由有粘土、三合土、卵石、浆砌块石、混凝土等,通过它们的搭配适用,能够保证渠底稳固性的同时保证较好的防渗效果。充分利用粘土的性能,减少水流冲刷带来的渠底的破坏。在具体管理和养护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渠道周围的具体情况就地取材,采取适应的方法来将其渠道底部的防渗工作。

渠道建设中防淤同防渗同样是其管理和养护的重点。为实现渠道的水利目的,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便将水流挟沙的能力予以考虑,当水流含沙量超过设计标准时便会出现一定的淤积。为避免该种淤积对于水利渠道正常运作的影响,我看便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清除该种淤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降的调整来调整挟沙能力,通过对渠道弯度等的设计和调整来减少或者避免淤积;对于一些淤积较严重的地方,通过加大流量来进行调整;而对于一些多河系的水利工程,我们可以通过及时的拉淤来清理渠道保证去顺畅。在水利工程渠道防淤的管理和养护中,我看可以充分利用渠道的设计特点及其建设的地势等,综合利用流量调整或者其他辅助措施来排除淤积砂石保证水流的畅通,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克西克达拉.灌溉渠道管理养护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2]陈凡,严深义.浅谈渠道工程的管理养护[J].水利天地,2013(1)

渠道工程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S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88-1

0 前言

以黄泥滩灌区为典型灌区,该灌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境内的乌伦古河中游。规划面积2.41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64万亩,农田防护林及林地占地0.25万亩)。渠系、道路及居民点占地0.52万亩。灌溉方式为常规地面灌。灌区由三条支渠控制,各级灌溉渠道总长度为147.6km。灌区内条田长度600m左右,宽度110m,条田面积100亩左右。渠道设计断面为梯形,混凝土预制板衬砌。

1 推求灌溉水利用系数

影响灌区用水量最重要的指标是灌溉水利用系数,其它指标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耗水强度有所不同。但是对于灌区总用水量影响不大。在此重点分析灌溉水利用系数。

依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为:

不同灌区的土质特性不同,其透水性也不相同。根据黄泥滩灌区地质调查结论,判定渠床土质为强透水性沙壤土。因此,土壤透水性系数取3.4;土壤透水性指数取0.5。

从节水效果来说,灌区内农渠衬砌对节水效果并不明显,因而农渠一般不衬砌;从经济方面来说,只对斗渠及以上渠道进行衬砌,既起到良好的节水效果,又可以节约资金。对于衬砌渠道,其水量损失有别于未衬砌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修正公式为: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及灌溉流量数据计算得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并推算灌溉水利用系数见下表。

表1 黄泥滩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表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见,每条支渠所控制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均在0.88左右,整个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在0.8左右。若照此计算结果设计,整个灌区毛灌溉定额在415-467m3/亩之间(其中青贮玉米毛灌溉定额415m3/亩,苜蓿毛灌溉定额467m3/亩)。

而实际上,根据当地水管部门多年运行管理经验和实测资料总结,当地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5,灌溉水利用系仅0.38,毛灌定额在800-1000m3/亩之间。

由此可见,现状灌溉条件下需水量与理论设计结果相差很大。

2 原因分析

以上推算毛灌定额结果与实际相差极大,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

2.1 衬砌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修正系数计算公式的应用条件

规范所规定的混凝土护面渗水损失修正系数取值范围0.05-0.15之间,是指施工质量良好,并且运行维护良好的渠道(对于其它护面型式也是如此)。而现状灌区内渠道施工时,预制板铺筑和勾缝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渠道运行时板间缝大量漏水。其次,由于渠道填筑方压实未达到设计标准,渠道衬砌后渠身不均匀沉降。致使衬砌好的预制板及板及缝大量开裂,因而导致渗水加剧。正常情况下,衬砌后渠道水量损失只有未衬砌渠道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由于上述种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水量损失远不止十分之一。

2.2 田间水利用系数反映出来的灌区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规范所规定的旱作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0,是在运行管理科学配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现状灌区大多不是连片统一管理。各乡镇虽然都配备有水管人员,但是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灌区运行管理培训。节制闸与分水闸配合不好就极容易出现渠道水量过大,漫过渠堤,进而冲垮渠道。此种现象并不少见。由此造成的水量损失十分巨大。

3 解决方法

灌区节水建设包括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所必需的法规、政策建设,灌区外水源工程及输水工程建设,灌区内部输配水工程配套建设,田间节水型灌溉技术推广,以及促进节水灌溉的水价政策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等。建议完善以下方面:

(1)在逐步建立健全节水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深化农业节水建管体制改革,理顺工程管理及灌溉管理体制,逐步实施供水到户,加强供水管理。(2)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充分体现水的商品属性,建立推动节水建设发展的双重驱动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来促进节水。(3)近期以常规节水措施为主,加强输水环节的渠道防渗工程建设,田间节水则应因地制宜,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

4 结论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对于节约用水意义重大,提高灌区建设期间施工质量,加强灌区运行期工程维护与田间管理是实现节约用水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渠道工程论文例9

一、工业品渠道模式选择与规划

(一)影响工业品渠道模式选择的因素

企业决定所用销售渠道的长短、宽窄以及是否使用多重渠道,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销售渠道策划的角度来说,市场营销人员要考虑以下问题:分销的是何种产品,面对的是何种市场,顾客购买有何特点,以及企业的资源、战略,中间商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影响渠道模式选择的因素有产品、市场、顾客、企业自身及中间商等因素。

(二)工业品渠道模式选择决策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我们可以对渠道的三个基本要素做出决策,形成渠道模式选择方案。

1.渠道广度:对于渠道广度的决策,往往是要求渠道设计人员在渠道的单一性和多元性之间做出选择。目前许多大型工业品厂商尤其是产品差别较大的厂商基本都采用了多种渠道的组合,也就是采取了混合渠道。

2.渠道长度:首先应决定采用直销还是分销,如果采用分销再来权衡是选取长渠道还是短渠道。总的来说,长渠道难于管理且渠道成本较高,但市场覆盖面大;短渠道则刚好相反,市场覆盖面有限,但是易于控制,渠道成本相对较低。

3.渠道宽度:即在独家分销、密集分销和选择性分销之间进行选择。独家分销的特点是竞争程度低,市场覆盖程度低。如采用密集分销,则渠道成员之间的竞争程度和产品市场覆盖率都很高,密集分销适用于大众化产品。选择性分销比密集分销更能争取得到渠道成员的支持,比起独家分销来又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方便,并且能有适度的市场覆盖和竞争。

二、工业品渠道的管理策略

(一)渠道成员的选择

1.渠道成员的选择

由于工业品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性等特点,因此,厂商选择渠道成员在关注其基本条件和市场能力的同时,更注重渠道成员的专业背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行业行销经验等技术素质。

(1)对基本条件的要求

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在选择渠道成员时工业品厂商与普通产品厂商相似,其中包括信誉好坏、财务实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业务人员素质以及经营范围等等。

(2)对技术素质的要求

以前,工业品厂商选择渠道成员时最关心的是其有没有资金,能不能提货,但现在厂商则越来越多地规定在技术上的最低进入门槛。工业品渠道成员的技术素质包括增值服务能力、培训能力和行业从业经验,这是它们取得工业品厂商的授权资格并成功销售的关键。

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是实施渠道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合适的、合格的渠道成员,一切渠道管理措施都将成为空谈。对于渠道成员的选择条件如表1所述。

(二)渠道冲突管理

除了对渠道成员的选择外,还需要对渠道进行有效地管理,以此来提高渠道的绩效,增强渠道的活力。因为不管对渠道进行怎样好的设计,渠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都始终存在。一般来说,渠道冲突分为三种类型:

(1)垂直渠道冲突: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

(2)水平渠道冲突:存在于渠道中同一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

(3)多渠道冲突:指一个生产厂商建立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渠道,并向同一市场出售其产品而发生的冲突。

在工业品业内,渠道冲突又集中表现在价格冲突和地域冲突方面。

如何解决渠道冲突呢?对于生产厂商来说,首先,在渠道成员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核,尤其是要对渠道成员的经营理念等进行重点考察;其次,生产厂商不要同渠道成员“抢生意”。第三,合理地规定渠道成员和生产厂商的权、责、利,建立相应的渠道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第四,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采用超级目标法,即建立共同目标,消除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共同建设渠道、维护渠道。第五,建立冲突预警机制。第六,建立协商机制,这种方法解决垂直渠道冲突最为有效。

(三)渠道培训

生产厂商对渠道的支持包括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营销支持,而在业内,渠道成员对厂商技术支持方面尤其是培训支持的要求更为突出。

由于工业品技术的复杂性,工业品渠道培训就成为渠道建设、推动渠道销售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也是相对传统渠道来说工业品渠道所必备的一项职能。通过渠道培训,厂商可以提高渠道成员的销售和服务能力,提高渠道成员忠诚度,正确引导用户需求,提高整体运作能力等。构建渠道培训体系主要就是规定培训内容,并确定培训形式。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厂商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技术、商务及物流、销售、服务、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产品、技术、销售、商务及物流、服务技能是培训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直接服务于厂商的销售活动。而诸如管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也是形成渠道价值链核心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结论

综上分析,作为工业品厂商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渠道模式的选择、渠道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工业品厂商的发展壮大和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工业品渠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渠道无形”,每一种渠道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劣势和一定的适用条件,只有综合考虑了环境、市场、产品和厂商自身的各种因素,才能选择适

合自身的渠道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工业品市场中,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相结合的双渠道战略模式最具代表性,也最具适应性。随着产品技术日趋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工业品厂商都实现了渠道转型,工业产品渠道呈现出扁平化、增值化和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朗宝书,刘兴银.现代市场营销学.中国物价出版社.

[3]郭国庆.市场营销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渠道工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渠道因渠线经过恶劣地质、土质差地段,施工质量差,开挖破坏岸坡自然平衡,渠堤边坡过小,渠道渗漏等,都有可能引发滑坡现象。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一、渠道滑坡的成因分析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不良的地质条件,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产生滑坡。

2、雨水大量渗入,或渠道超水位运行,水流溢出渠外渗入土层,使土层软化或饱和,降低了抗滑能力。

3、地下水的影响,如地下水浸湿渠坡或涌出,引起渠墙失稳。

4、渠道边坡设计过陡。

5、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滑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6、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7、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二、渠道滑坡治理的理论依据

目前膨胀土滑坡的破坏机理和抗剪强度取值方法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渐进性破坏理论、风化层理论、分期分带理论。

1.渐进性破坏理论:破坏从土坡某处表面开始,逐渐向坡内发展,土的抗剪强度在滑动面上并非同时发挥,部分土体则为峰值强度。

2.风化层理论:堑坡开挖后,新鲜的坡面暴露在大气营力作用下,受到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和渗透作用。在年复一年的干湿循环作用下,形成和大气营力相适应的风化层。风化层内土体强度降低造成土坡破坏。

3.分期分带理论:气候的交替变化使膨胀土反复膨胀和收缩,导致膨胀土体松散,形成不规则次生裂隙,并使原生裂隙不断扩展,直到形成错综复杂的裂隙网络。这种裂隙网络破坏了土体的完整性,为表面的膨胀土进一步风化创造了条件,为雨水的渗入和蒸发开了方便之门。

膨胀土边坡开挖的卸荷作用也会促进土体中裂隙的发展。开挖导致坡脚处水平应力增加,在坡脚形成剪应力集中区,使该区的土体达到塑性极限状态,产生较大的变形而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了残余值。边坡往往在该区域首先失稳滑动,然后应力集中区向上转移,造成边坡的牵引式滑坡。

边坡稳定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可以分为两种:模糊性和随机性。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到荷载的几何形状、土体材料等有关因素的影响,它们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在进行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价时,应考虑到分析过程中包含的各项不确定因素。

三、渠道滑坡处理措施

1.截流排水。截流排水主要是为了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和山洪冲刷对渠道的破坏,产生滑坡或进一步恶化滑坡程度。对于滑坡体外的地表水,常采用拦截旁引的方法;对于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常采用防渗汇流、快速排走的方法;对于滑坡体内的地下水,常采用通畅导渗、及时排水的方法。

2.削坡反压。渠道边坡的土体的平稳遭到破坏,造成滑坡,通过其形成原理,我们可以采取卸荷减载的措施,恢复滑坡体平衡达到阻滑作用,削坡主要针对主滑部分后缘,使边坡放缓,上部重量减轻,达到减小剩余下滑力的目的。同时将削坡的土体压在坡脚部位,起到增大抗滑能力的作用,增加滑体的稳定性。

3.砌体支挡。支挡结构是整治滑坡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按其形式和功用,支挡工程可分为抗滑桩、抗滑挡墙、锚固和预应力锚固结构。对于灌区渠道工程的滑坡处理,主要应用的砌体支挡措施有:抗滑桩和抗滑挡墙。 在治理滑坡工程中抗滑桩应用很广泛,效果很好。其基本原理是在滑坡中的适当位置设置一系列桩,桩穿过滑面进入下部稳定滑床,利用锚固段阻止坡体的滑动。使用抗滑桩的基本条件:(1)滑坡具有明显的滑动面,滑动面上为非流塑性土体,能够被桩稳住;(2)滑面以下土体为较完整的岩石或密实土层,可提供足够的锚固力。 抗滑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打入桩、钻(挖)孔灌注桩;按材料分:木桩、钢桩、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桩等;结构和布置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单排桩、多排桩群。抗滑挡土墙的形式较多,有重力式、仰斜式、连拱式和分级式挡土墙。施工时,应该边削坡边砌筑,以防继续滑坡。

4.土质改良。渠道通过软弱风化岩面或淤泥等地质条件较差地带,易产生渠堤滑坡,进行治理时,除削坡减载外,还可考虑土质改良、换填好土的方案。除险处理时,挖除原土体,重新用黏土或壤土加碎石回填、夯实,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土体结构,从而达到加大抗滑力和减轻下滑状态的目的。

5.结构加固。对于渠道工程的滑坡处理,结构加固常见的措施有:明渠改暗涵,明渠改渡槽,下面主要简单介绍一下暗涵加固。傍山渠道由于地质条件差,山坡陡峭,易产生滑坡和崩塌,造成渠道淤堵、溃决。若采用削坡减压、砌筑支挡等措施,工程量很大,同时也难以达到稳定和根治的目的,采取暗涵或暗管的处理措施,能够减小工作量,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暗涵工程常采用砼或浆砌石结构,形式有圆拱直墙、箱涵或盖板涵,其顶面回填土石方,恢复原有自然坡度。

6.渠道改线。渠道工程改线主要是运用治理中的“避绕原则”,一般中小型渠道工程,在选线时地质勘探未详细,致使渠道建在地质条件差,甚至建在滑坡体上,导致渠道稳定性无保证,若遇雨水入渗,整个渠道会发生位移、深陷,引起渠道错位失事,采取其他滑坡防治措施难以奏效,应考虑渠道改线方案,避开滑坡地段,达到渠线畅通、安全运行的目的。

四、渠道滑坡的预防

1.放缓边坡。根据渠道通过地带的地质条件、土质特征、地下水情况,放缓渠道边坡,加修戗台。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挡土墙结构衬砌,上盖钢筋混凝土面板,以防止滑坡和垮塌的产生。 2.保证施工质量

(1)采用正确施工程序,开挖断面时,应自上而下进行,切忌先开槽,后削坡。对一般渠道,应按设计标准满足土壤稳定的要求。

(2)填方或半填方渠道新老土结合处,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做好清基处理,将清基面做成阶梯形,并清除草根、树根、碎石等杂物,减小向下的滑动力。

(3)当采用人工爆破时,应严格控制炸药用量,当岩层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时,不宜采用大爆破,以免震动岩层和加剧节理裂隙,促进滑动的形成。

(4)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及时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渗水。

3.加强渠道的运行管理。

(1)加强滑坡段的检查和观察,有滑坡迹象时,应立即采取削坡减压、砌石护坡、开沟排水、内坡防渗等措施,及时治理,尽早排除。

(2)管护好排水系统,使沿渠山坡地表水从截水沟或排洪槽等设施流向预定的地方,保证排泄畅通。

(3)检查渠道衬砌防渗工程,对损坏处及时修复。

(4)禁止在滑坡体坡脚处挖土、取石等行为,保证土体稳定;如果坡脚伸入河流中,应在坡脚处修建挡土墙,防止土体下滑和水流冲刷。

(5)控制水位的平稳的升落,严格执行放水、停水规程,防止骤涨骤落,造成渠道滑坡。

五、结论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