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19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1

我国加入WTO后,大豆生产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质量不高、加工品质较差,混种、混收、混销是阻碍我国大豆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为了增强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高脂肪、高蛋白质专用大豆品种生产,尤其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实现专用品种单独生产、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建立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优质专用大豆的生产与出口基地。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大豆栽培存在的弊端,依据实践经验,分析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

1种子的选用

1.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的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1.2种子精选

播前选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大豆的苗齐、苗壮、苗全。“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齐的种子能增产一成左右。因而,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粒选或选种器精选种子。

2整地技术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其方法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茬口等灵活运用。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cm。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地块,采取秸秆覆盖或耙地处理,秸秆粉碎率98%以上,秸秆长度为5~10cm。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3播种方法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大豆的播种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种法、等距穴播法、60厘米双条播、精量点播法、原垄播种、耧播、麦地套种、板茬种豆等。

3.1窄行密植播种法

缩垄增行、窄行密植,是国内外都在积极采用的栽培方法。改60~70厘米宽行距为40~50厘米窄行密植,一般可增产10%~20%。从播种、中耕管理到收获,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机械耕翻地,土壤墒情较好,出苗整齐、均匀。窄行密植后,合理布置了群体,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3.2等距穴播法

机械等距穴播提高了播种工效和质量。出苗后,株距适宜,植株分布合理,个体生长均衡。群体均衡发展,结荚密,一般产量较条播增产10%左右。

3.360厘米双条播

在深翻细整地或耙茬细整地基础上,采用机械平播,播后结合中耕起垄。优点是,能抢时间播种,种子直接落在湿土里,播深一致,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缺苗断垄少机播后起垄,土壤疏松,加上精细管理,故杂草也少。

3.4精量点播法

在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垄的基础上刨净茬子,在原垄上用精量点播机或改良耙单粒、双粒平播或垄上点播。能做到下籽均匀,播深适宜,保墒、保苗,还可集中施肥,不需间苗。

3.5原垄播种

为防止土壤跑墒,采取原垄茬上播种。这种播法具有抗旱、保墒、保苗的重要作用,还有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业成本的好处。多在干旱情况下应用。

3.6耧播

一般在小麦收割后抓紧整地,耕深15~16厘米,耕后耙平耪实,抢墒播种。在劳力紧张、土壤干旱情况下,一般采取边收麦、边耙边灭茬,随即用耧播种。播后再耙耪1次,达到土壤细碎平整以利出苗。3.7麦地套种

夏播大豆地区,多在小麦成熟收割前,于麦行里套种大豆。一般5月中下旬套种,用楼式镐头开沟,种子播于麦行间,随即覆土镇压。

4合理密植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因此在生产上,要求在保证植株个体良好发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南部地区气温高宜稀,北部地区气温低宜密;宽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繁茂性强品种宜稀,延期播种宜密;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宜稀,与早熟矮秆作物间作宜密5施肥技术

4.1增施农肥

施用农肥做底肥,营养元素完全,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改良土壤的机构,增强保肥保水的能力,同时肥效长可适合大豆生育后期吸肥多的要求。腐熟的有机肥,还可以产生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各种不易分解的养分溶为易吸收的营养,为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有条件的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确定的肥料品种。根据我省大部分地块长期施用二铵,土壤磷元素积累较多的特点,大豆施肥要适当增加氮肥,补充钾肥。目前大豆复合肥或复混肥品种较多,要在当地推广部门的建议下采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施肥量按纯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钾20~30kg的量,折合为所用的化肥、复合肥或复混肥的实际用量。在确定施肥品种和施肥量后,要根据土壤条件,生产条件等科学施用。根据施肥时间和位置可分为底肥、种肥、根际追肥和叶面追肥。

化肥做底肥要结合秋整地起垄,在土壤封冻前10天进行,不宜过早,过早容易造成肥料浪费。也可以在春季结合顶浆起垄施入垄底。

大豆在幼苗期根瘤菌固氮作用尚未进行。为了满足苗期所需要的营养,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做种肥,可以促进豆苗生长和根瘤的发育,为大豆中后期生长打下基础。

根际追肥:根据各地区经验证明,根际追肥对大豆有良好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岗坡地或其它瘠薄地块,大豆苗期生长较弱,封垄有困难的情况下,在大豆分枝期或开花期进行一次追肥,对大豆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在土壤比较肥沃,而且底肥和种肥较多的情况下,大豆植株生长健壮、比较繁茂时,可以不进行追肥,以免徒长倒伏。因此大豆追肥要根据大豆植株长势、地力和施肥基础灵活掌握。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大豆幼苗生长较弱时,二遍地铲后趟前在大豆根部追施氮肥,每公顷施尿素37~74kg,在垄测开沟,距植株5-10cm,深5-10cm,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

叶面追肥:一般在大豆盛花期、结荚期进行。如喷1次以初花期为宜;喷2次时,第一次在初花期,第二次在终花期至初荚期。主要的肥料有钼酸铵、尿素、硝酸铵,或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等,一般多用钼酸铵和尿素。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2

2中耕松土,保墒促生长

中耕是大田作物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其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气,防除杂草,改善营养条件,促进生长,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水分,防旱保墒。在大豆整个生育期至少要做到三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就在出苗到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为宜,做到浅锄破板结不培土;第二次在距第一次中耕10天左右,大豆苗高10cm左右进行,深9cm左右;第三次在第二次中耕后约半个月左右,要在大豆封垄前完成,培土要达到第一复叶节。总之,在大豆生育期间通过中耕培土,能使地表形成条沟状或钵状,以利纳雨蓄墒。

3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配合

大豆生长发育的氮素来源有两个,即根瘤所固定的氮和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氮。一般大在大豆幼苗期出现第一片复叶时,根瘤已形成,但固氮能力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大豆开花结荚期固氮能力虽然很强,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也需从土壤中吸收补充。因此,增施氮肥是大豆丰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间都需要较高的磷素水平,所以在增施肥料时应注意氮磷配合。据资料显示,吕梁山区坡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45%,全氮含量0.04%,速效磷含量在5mg/kg以下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土地瘠薄再加上传统的种植大豆不施肥习惯,使大豆田间养分严重不足。所以,以增施化肥起步,实现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相结合,是夺取大豆丰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4合理密植,发挥植株群体增产优势

目前,旱作区大豆种植密度一般偏低,大多数密度约5000株/667m2。密度低,植株封垄不严,叶面积系数小,光合面积小,有机物质积累少,蒸发量却较大,浪费了光、热、水资源,导致产量水平低。根据实验资料,旱地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000~12000株/667m2,大豆种植密度提高后,单株结荚数和粒数虽然稍有减少,但是由于株数的增加而使结荚数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3

1.2选择中等肥力的壤土或沙壤土,具有保肥,保水能力,土壤ph值7.0左右,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壤质量标准.

2栽培技术

2.1播前准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如:石大豆2号,新大豆1号,8号等品种。

2.2选择达到国家优质种子标准的大豆品种。

2.3种子处理:用2.5%适来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0.4%进行包衣。

2.4土壤处理: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作业完成前,每亩用氟乐灵100克-120克混土除理.

2.5播种时间:春播大豆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每亩用种量7-8公斤以条播为主。

2.6密度:行距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每亩留苗1.5株左右。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大豆齐苗后按规定株苗留,拨除弱苗,杂草。

3.2中耕除草.全生育期至少中耕3次.劳累过度同5-6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10-12厘米,大豆分枝前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15-18厘米大豆封垄前进行第三次中耕,深度7-8厘米。

3.3施肥:①基肥。每亩用优质农家肥1-1.5吨,二铵2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②追肥。开花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鼓粒期叶面喷施叶面肥每亩用二氮钾100-150克间隔10天左右喷施2-3次。

3.4灌水。在大事生育过程中,应适时灌水,前期以不旱为主,中后期特别是在开花鼓粒期应及时浇水,全生育期浇5-6次水。

4病虫害防治

4.1病害防治:①霜霉病,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1-2次。②根腐病,用金纳海每亩20克全株喷雾,间隔7-10天连续喷雾2次即可。③花叶病毒病,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或病毒a600倍液喷雾,连续喷2-3次。

4.2虫害防治:①大豆蚜虫和食心虫防治,每亩用5%来福灵乳油20毫升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②棉叶病的防治:用2.0%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阿拉万每亩25毫升可有效防治。

5适时收获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4

 

我国黑土地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大豆的种植以黑龙江省为主,素有北大仓之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夏季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气候都适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术和栽培模式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占决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视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环节。黑土地上也要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轮作制、施肥制的各种栽培技术,贯穿从播期、密度、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时期)、灌水、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大豆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的双重作物,营养价值丰富。因此,近年来对于大豆的高产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将各种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把大豆栽培这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农业学科充分发挥它的生产潜力,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免费论文。以下就分析了几种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阶段的技术重点:

1.三垄栽培模式

(1)三垄栽培比较适合低洼、易受涝的潮湿区域,是根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

地区的土耕地层较薄,无法深层施肥的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栽培模式。当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匀,植株不连贯而断垄的现象较多导致大豆的产量底下。三垄栽培提出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研制的耕播机械,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实施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垄作;三是施肥方式上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技术要点。选种决定产量的有一个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这种易受涝的潮湿区域要选用

秆径有力、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种子的成熟期稳定,以保证品种的优质高产。免费论文。耕地时要将土壤耕细、整平、深松起垄,垄向垂直,等距垄宽,同时深入施加底肥。根据黑龙江的气候特点,一般在五月中上旬开始播种,采取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种方法。播种深度以镇压后4~5 cm为宜,播种、 镇压连续作业。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机垄底分层深施。

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1)根据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推行了适合大豆主产区的大豆行间覆膜技术,这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抗击低温、干旱是的综合性高产技术。具体可以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

(2)技术要点。平播行间覆在选种时以中晚熟选择成熟期较晚、秆强、抗倒伏、有分枝、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地膜要以拉力较强的厚膜为佳,避免地膜透气性差带来的洪涝。大豆行间覆膜播种机工作效率低,同时对除草剂的有严格的要求。大垄行间覆膜宜应该选择在低湿地区且需要选地势平整,排水较好的地方。

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国外同一技术基础上吸取三垄栽培技术中特点而创新形成的优质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以矮秆品种技术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的三种栽培模式。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结构,利用合理空间增加绿色面积。免费论文。增加植株中下层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可以达到增产20%。

(2)技术要点。要选用抗倒伏、主茎结荚为主的矮秆种子。耕作深松为主,播种时间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垄适宜早播,大垄和平播的播种密度在45万~50万株/hm2左右,施肥要实行深层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来进行除草和调控。

4.保护性栽培模式

(1)它又称大豆少耕免耕技术,是一种省工节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

(2)技术要点。深松技术要切实贯彻,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对土壤的渗入,减少蒸发量。在保护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秆的粉碎性和整体性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技术,对作物实施干预,人为保护。

5.结论

以上简要概括了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术要点。无论哪种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技术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操作。将科学的方法整合配套,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产量,更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国华.我国大豆栽培学科发展展望[J].大豆通报,2008(3)

[2]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2)

[3]张代平,杨朝辉,宋晓慧.黑龙江垦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选择原则与技术要点[J].农业技术通讯,2008(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5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6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6] 刘永安,刘雪峰,郭坤友.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应用技术[j].大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7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8

黑龙江省是大豆生产大省, 我国大豆总生产量的1/ 3 源于这里,而其种植面积仅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 4。近20 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推广了 150 多个大豆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近60 个。优良品种必须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才能使品种产量潜力充分发挥,因此研究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及其机理将有力地促进大豆产量提高。建国50 多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发展和丰富, 包括大豆施肥技术、 共生固氮和栽培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的都比较广泛和深入,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对大豆需水、需肥规律的研究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据许多学者研究,形成1g大豆干物质需水580~744 g。从1982 年开始,尹田夫等在人工模拟旱境实验室中,进行了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根际干旱锻炼处理,跟踪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系统地分析各生理生化和形态性状胁迫指数与大豆抗旱性的关系;90 年代初,有人分别从水对大豆的生长、根况、植株以及生理和品质面进行了研究;90 年代末, 研究了白浆土条件下大豆喷灌技术,提出土壤含水量较低情况下, 大豆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并依据此规律来确定节水灌溉时期和数量。通过对大豆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研究,并经过多年的灌水试验和大面积的喷灌示范, 已初步探索出大豆需水规律及灌水预报方法,对垦区大面积推广喷灌下的高油大豆种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对大豆固氮作用的研究

我国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进行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从80 年代起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在随后的短短 20 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果。1950~1955年黑龙江省在克山农业试验场进行了大豆根瘤菌菌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究,同时在生产上小面积试用,获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许忠仁等对大豆根瘤着结状况与固氮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早熟品种的单株固氮量和占全株氮素比重均低于晚熟品种;磷钾肥对根瘤着结和固氮能力均表现有益影响。在磷钾肥基础上施氮肥,由于氮量的不同,根瘤固氮效能反应不一, 低量氮肥促进了根瘤着结, 增加了固氮量,高量氮肥抑制了根瘤的着结, 也影响了固氮能力。通过3年( 1983~1985 年) 多点研究表明:大豆接种根瘤菌可增加大豆的结瘤数和根瘤重、植株鲜重和干重、植株含N 量、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籽实蛋白质含量;对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动态进行了研究。90 年代以后,对黑龙江省土著大豆根瘤菌数量分布接种菌在土壤中生存定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甸土、暗棕壤、黑土中的根瘤菌数量高于白浆土,说明土壤基础肥力与理化状态对固氮起重要作用。研究了微量元素钴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试验用硫酸钴拌种,经测定,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大豆株高、干物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强度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加, 收获后大豆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研究了根瘤菌不同接种方式对大豆根瘤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剂拌种根瘤多集中于根上层,施用颗粒菌肥根瘤多集中于根下层;施用颗粒菌肥在大豆生长后期根瘤数量及干重均显出优势,且大豆产量高于液体菌剂拌种处理。

3 重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大豆连作在黑龙江省尤为突出, 从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豆根病发生轻重与茬口关系大,合理轮作的地块发病较轻,重茬发病重。90 年代初,对不同重茬年限大豆土壤取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N、 全P 和全K 的含量变动不大,但速N和速K、微量元素Zn、B的含量降低,速P的变幅不大。而对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连作使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由高肥力的细菌型向低肥力的真菌型转化。重迎茬可导致土壤和根际环境变劣,土壤中速N、K和微量元素Zn、B、Mo的含量减少,土壤酸度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另外,在大豆种衣剂拌种、重视并改善重茬大豆施肥技术、推行土壤灭菌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通过连续8 年的深入研究,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的减产明显, 且随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加剧。短期重迎茬对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三年以上的长期重茬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现在大豆根系分泌物、残茬腐解液的自毒作用已成为大豆连作障碍研究的热点。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9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62-01

大豆是明水县的主栽农作物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的价格不断上涨,其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提高大豆栽培的产量和效益是目前明水县大豆生产中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广和应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新的栽培模式[1-4],笔者于2007―2009年进行了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树人村试验地进行。属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 300~2 500 ℃,无霜期125 d。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pH 值6.9,有机质含量3.0%,碱解氮含量166.5 mg/kg,速效磷含量19.1 mg/kg,速效钾含量189.8 mg/kg。供试材料选用适合明水县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抗病虫、高抗倒伏的优良大豆品种绥农14。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小垄双条密植大豆(45 cm垄)(A);常规垄栽培大豆(65 cm垄)(CK)。

1.3试验实施

播种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5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和根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深松整地或平翻整地,耕翻深度20~22 cm,深松25~30 cm,耙平耙细,耙茬深度12 cm;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以进行耙茬或旋耕,耙茬深度12 cm,旋耕深度15 cm,起成45 cm的小垄,或不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常规栽培的大豆采用常规方法整地。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22.5 t/hm2以上,播种时施种肥二铵105~150 kg/hm2、硫酸钾60~90 kg/hm2;或施45%大豆专用肥225~300 kg/hm2,施于种下6~8 cm。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10 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 kg/hm2、钼酸铵200 g/hm2(或其他叶面肥)溶于500 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在终花期初荚期喷第2次。5月4日播种,小垄双条密植大豆用2BT-3型播种机进行45 cm垄上双条播,或平播后起垄,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37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常规垄栽培大豆用2BT-2型或3型单体播种机进行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25万株/hm2,播种深度镇压后4~5 cm。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

由表1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密植受生物群落、温、湿、热、光等因素的制约而表现为各生育期均拖后,开花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而结荚期和鼓粒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2 d,成熟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

2.2产量效益

由表2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株高偏高,但株荚数、株粒数及百粒重均较常规垄栽培大豆低,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保苗株数较高,产量达2 875.5 kg/hm2,较常规垄栽培2 421.0 kg/hm2高454.5 kg/hm2。保苗株数增加,成本增加,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效益为5 886.6元/hm2,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效益5 542.2元/hm2增加344.4元/hm2。

3结论与讨论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由于采用45 cm小垄栽培大豆,有效地增加了大豆保苗株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增加了大豆植株间的群落效应。因此,采用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必须选择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优质大豆品种,以减少由于密植带来的倒伏、染病等灾害[5-6],导致产量下降,从而影响大豆生产的效益。

4参考文献

[1] 吴玉梅.庆安县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1):41-42.

[2] 武元春.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33.

[3] 董全中.伏秋旱对大豆密植栽培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16-117.

[4] 关文学,于海波,李春华,等.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5.

[5] 张凤泉.大豆45 cm窄行密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