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沟通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18

医学沟通学论文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1

研究对象为口腔科实习的本科生、大专生和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共68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46人,平均年龄(22.8±2.5)岁。

1.2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及现场实践。

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医患纠纷案例交给学生,同时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如该案例为何出现医患纠纷患者有何心理状态、医师有无失误、该矛盾应该如何沟通解决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该纠纷的方法。上课时抽取学生讲述自己的准备的答案,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老师分析总结。

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设定好实际的医疗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体验各方在医患矛盾中不同的心理历程,体会医师在医患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得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训练。

录像观摩:请学生观看实际临床实践中,自己和病人医患交流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病史采集中技巧应用、如何有效建立医患关系、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和诊断、协商治疗的技巧等。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到分诊台、门诊办公室等实践观摩,观察医患矛盾的处理实例,提高医患沟通的实践能力。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估

在临床实习或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判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强弱及获得实践课程设置的反馈。学生普遍能够积极参与医患沟通的实践课程,完成课前的案例准备。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学生全部参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2问卷调查结果

(1)对自身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中,住院医师的得分略高于临床实习的本科生或大专生,但差异无显著性。85.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用语言和患者沟通的能力,73.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控制问诊时间,58.8%的学生认为自己受情绪多变的患者影响较小。最有把握的沟通内容包括:用礼貌用语问候患者,询问就诊的原因,向患者交代治疗后可能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2)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收获:79.4%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实践课程提高了临床沟通意识,77.9%的学生认为掌握了医患沟通的技巧,52.9%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41.2%的学生认为促进了专业的学习。(3)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形式:当问及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形式时,95.6%的学生选择多种形式相结合,69.1%的学生选择角色扮演,64.7%的学生选择录像观摩,55.9%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42.6%的学生选择现场实践。(4)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性质:对于本课程性质的看法,52.9%的学生希望是必修课程,42.6%的学生希望是选修课程,4.4%的学生表示均可以。(5)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实践课程应安排在生产实习阶段。36.8%的学生认为应贯穿生产实习至住院医培训的整个阶段。

3讨论

3.1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程的必要性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是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程,顺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真诚、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也可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理论课相比,医患沟通技巧的实践课程更有针对性,能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医疗场景。通过具体的案例、扮演的角色或医疗现场真实的事件,增强医疗实践中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帮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2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的授课形式

本研究借鉴了89所院校采用的基本交流技能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开设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及现场实践。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其中角色扮演、录像观摩最受学生欢迎。91.2%的学生认为录像观摩有助于帮助发现被忽视的沟通细节问题。

3.3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

本研究中,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主要依靠自己填写的调查问卷。虽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信息,但主观性较大。将来,建议增加客观性的评价。如李娟等翻译和引入国际上的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估,增加了结果的客观性。还可考虑采用过程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态度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录像纠错等)相结合的方式等。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2

1课程背景

2009年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明确指出医学本科生技能目标须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此项规定为我国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将医患沟通作为医学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医学生学习并掌握医患沟通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文精神,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关系。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不能互相理解、医疗纠纷增加等,直接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中,医患沟通不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医生缺乏沟通技巧与沟通意识之外,也反映出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在医学体系中,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改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多角度感受患者需求的质素,使患者在接受良好医疗技术的同时感受良好的人文服务,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1]。在此背景下,医患沟通学逐步走上医学历史的舞台。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在世界各国医学院校都处于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美国医学院校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作为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进行积极培养与训练,在入学早期医学生即可实际接触患者,除了让学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外,着重训练其与患者的沟通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而英国医学会不但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1987年就将医患沟通技能评估纳入医生资格考试[2]。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自然科学为主,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临床带教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非技术性医患关系,考核重点也放在操作技术上,忽视了沟通技能评估。部分医学院校虽然设置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更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实践,使得医学生在进入真正的临床工作后,面对患者时普遍存在焦虑、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状态,加之对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认识不深,缺乏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进而缺少医患沟通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2课程性质与定位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深度的掌控等环节都是以此为基础。对于医务礼仪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性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

2.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的群体同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目前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为背景而形成的一种反映现代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内容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使医生与患者相互沟通、相互信任,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还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2.2医患沟通学 医患沟通学是研究医患沟通的过程、沟通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诸多因素,探索如何以沟通医患双方相关信息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研究如何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转化为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推进现代医学诊治伤病和维护健康的一门学科,即向医学填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要素,丰富医学的科学内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为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究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门新的应用型边缘学科。

3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目标 医患沟通课程是一门融合医学伦理学、医学礼仪学、心理学、伦理学及临床医学学科相关知识的临床实践性课程。课程需从医患关系入手,将心理学、伦理学、医务礼仪各个方面与医患沟通整合,了解医患沟通存在障碍的普遍原因及误区;同时将不同人际风格的沟通技巧及不同专业的沟通技巧和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内容整合为"沟通技巧"模块,培养医务人员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应把握的技巧原则和策略;另外,介绍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医学生深刻认识到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力求形成完整的医患沟通体系。

3.2课程任务 本课程属于医学人文类公共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患关系的现状,提升对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以人为本的工作服务理念,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了解医患沟通中基本的心理学原理,掌握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学原则:了解医患冲突情形下的特殊沟通技巧,了解医患纠纷中的媒体危机公关:学习临床路径及医院数字化建设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模式: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医德修养对从医道路的重要意义,树立"仁心仁术、至精至微"的从医理念。

3.3学时分配 医患沟通学课程首先开设18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3.4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师生互动: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求我思考变为我要思考,如观看典型案例录像后就某纠纷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掌握并运用了医患沟通中的哪些技巧及媒体公关,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医务礼仪有哪些进行讨论;尽管同一问题很难得出统一、正确的答案,但对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回答通过辩论、师生互动等,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在进行医患沟通时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可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在手术谈话、危重患者谈话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传达坏消息,如何与愠怒和投诉的患者或家属打交道等,在不同的医患沟通场景中,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技巧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及、好的沟通效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通过扮演患者,让学生换位思考并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学习如何切实运用沟通技巧与方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锻炼培养其主动、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

引入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也称模拟患者,即选择正常人或患者进行专业的规范化训练,用于医学技能培训中,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情景配合医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医患沟通学教学中,可设置不同的医患沟通不畅情境,由"标准化患者"模拟由缺乏沟通而引发冲突场景的患者或患者家属,让医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反复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直到其满意为止。有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可明显提升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3]。

3.5考核方法 当前国内对医患沟通能力的考评缺乏系统完善的体系及研究,主要以卷面考核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综合医患沟通学本身授课特点及学校安排、学生负担情况,决定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由于《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实践性都较强,决定了该课程考核更加侧重理论应用能力,能力测试为考核的中心环节。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分别占到总成绩的40%和6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见表2。

3.5.1形成性考核 包括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占70%、30%。主要是通过在日常课程与实践中检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科学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涵盖了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

3.5.1.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观察学生掌握并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来进行测评考核。

3.5.1.2学习方式考核,观察学生在日常课程中参加讨论情况及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反映出来的思维能力,在进行角色扮演及面对标准化患者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3.5.2终结性考试 严格遵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命题覆盖全部学习章节,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重点考核其进行医患沟通时的分析、解决能力。

4体会

4.1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核心 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使得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当前医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掌握与单项技能操作能力较好、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较差的现状,在临床面对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这种"灌输式"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临床医疗工作的需求。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人文实践成为当务之急。医患沟通学着意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弥补医学生人文知识结构及社会应用能力培养的不足的现状,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的空白。同时辅以真实案例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沟通能力。

4.3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是临床教师在学校与医院里进行严格的知识理论教授与训练,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授课、医学人才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样在学校与医院完成,因此高等医学院校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培养现代高级医学人才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大批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一时难以适应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养成,不仅需要课程的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师只有深入临床研究,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及早树立医患沟通的理念。

参考文献: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3

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积极避免医患纠纷的同时,还能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校以及教学医院重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培训,而轻人文知识、沟通技巧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目前的医疗环境。而国内的高校近几年在医学教育中关于如何建立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青睐,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将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160名医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课外讨论、临床实习等情况探讨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160例医学生均为我校临床专业2005级学生。

1.2方法

1.2.1课程设置

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必修课程除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外,还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包含大学语文、成功学、医患交流学、医学生口才、幽默口才等对沟通能力有直接帮助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如何准确获取谈话对方的信息,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1.2.2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本组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医患沟通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几个部分。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勤奋思考、广泛搜集、大胆提问,并由有经验的老师予以指导、解答,包括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处理意见以及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等方面的指导与评价,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人际关系的水平。此外,学校提倡学生积极通过社团――演讲与辩论协会等学生组织举办普通话、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礼仪等讲座,组织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形式加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临床实习阶段

在最后一学年的临床实习阶段,在几个主要附院广泛实行带教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临床专业技能培训,更要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进行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小组长竞选,通过在实习小组中的组织协调工作来全面提高沟通交流能力。要求带教老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带教。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与患者的沟通及处理中去,通过医患沟通实践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临床诊治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

1.2.3自制量表进行评价

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同时结合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考核。此外,采用自制量表让学生对理论学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等整个教学过程,从课程配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对自身沟通能力提高的适用性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评价。

2 结果

理论学习阶段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实习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回馈信息显示其满意度达94%。

3 分析及讨论

目前在国内,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因为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等局限性,其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工作及研究仍然较国外发达国家滞后,仍处于摸索阶段。

在本组研究中,我校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必修课程与推荐选修课程相结合,将案例分析、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以及标准化病人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深了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结束后的考核显示,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9.3±5.6分,标准化病人考核平均成绩85.6±3.7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选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让学生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学生通过社团举办辩论赛、演讲赛、青年交流沙龙等活动,其在人际交往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采用标准化病人的运用可很好的锻炼医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而不会伤害到患者。同时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则能够真实表现出病人的表现(如表情、声音、体态等),在考核阶段还能够保证对每一位考生的表现都能一致,而不出现真是病人因恼怒、厌恶等负面情绪而造成的偏倚。且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标准化病人还能对学生的表现按照统一的标准作出指导及回馈。

在临床实习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从演示、提问、互动、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解疑答惑、小组讨论等环节进行,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的查找相关文献、参加小组讨论、得出处理方案等过程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实习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揣摩及学习交流沟通技巧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在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中,我国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文献报道中显示,目前对其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有些提纲挈领的、抽象的研究,但其考评体系还有待建立。本研究显示将标准化病人以及OSCE量表运用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评中,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技巧以及临床技能,但标准化病人的选择以及量表站点的设定等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17-02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患沟通的效果倍受关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医生必须学会人际交流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的沟通应视为同医疗技术不合格一样,是医生无能力的表现。2000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Hic,CMB)提出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的七大技能,交流能力位居第三,而且被强调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1]。我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教授曾说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他人沟通。

1 肿瘤患者医患沟通的特殊性

2002年9月起,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明文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事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文中不仅明确医患沟通是必然要求,而且明确了在医疗活动中医方的告知责任,这从法律上确定了医务人员须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法定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建全,医疗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看重,对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意识日趋增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加剧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发展,甚至演变为医暴。近年来,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进行人身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给医院、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两会”期间,钟南山曾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方式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

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在学习、见习、实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都将面对一个特殊群体――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学生常面临一些诸如“告之坏消息”、“临终通知”、“病情进展通知”、“破坏性、致残性手术的通知”、“毒、副作用剧烈的放、化疗通知”等具有很强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还不尽人意,患者和家属常常是忍受了治疗痛苦和花费了高昂医疗费用后却又面对治疗无效、肿瘤转移、复发、病情恶化等沉重的打击,使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倍感压力。因肿瘤患者的治疗相对复杂、周期长、效果差,毒副作用强、会造成很多终生后遗症,而医疗费用高昂,预后差,生活质量低下等,再加上普通老百姓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存在较多局限,导致了肿瘤患者和其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焦虑、紧张的情绪较其他病种患者更为严重,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医生有更强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情绪会更加极端和矛盾,更易引发医患矛盾,这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如果学生与患者沟通达不到目的,更易产生医患纠纷,也难以让医学生实现向医生的转变,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显得更加迫切。

2 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国外医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医患沟通,20世纪60年代就开设了“有效沟通策略”、“评估医患关系处理方式对医疗结果的影响”、“了解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法律事宜”等课程,不仅强调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国外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规范、系统、完整,而且内容丰富,比如有“告之坏消息”、“临终关怀”等等。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性培养起步较晚,直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才逐步开设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这方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仅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脱离实际,以讲解、讨论、角色扮演法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多数院校并未设置专门针对医患沟通课程的见习教学,学生对医患沟通仅停留于理论认识。事实上,临床带教教师也缺乏专门培训,更没有具体科学规范的实践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临床教师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少,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客观、全面、立体地考核学生沟通能力水平。学生对自己的医患沟通效果和标准也很茫然,表现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沟通技巧缺乏专业训练,对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缺乏理解和关注[2],而专门针对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几乎处于空白。

3 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

3.1 加强教师培训

首先应提高肿瘤专业临床教师医德医风修养,其次应:(1)提高教师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医患双方掌握的医学信息是不对称的,而部分教师自身却对此认识不够,“见病不见人”的情况还普遍存,尚未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更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虽是将医学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家属,但也是医患双方情感的交流。如果忽视患者心理和情感的需求,缺乏对患者关怀,则难以达到医患沟通目的。(2)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注重中国礼仪和习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肿瘤患者与自己医生的交往往往长达几年,更需要医生的鼓励、理解、关心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医生如果没把握好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表情和姿势,忽略沟通对象和所在场合,对患者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而又不作耐心讲解说明,则沟通变成了单向信息传递,而不是双向、互动的。(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肿瘤专业的研究进展较其他医学专业发展更快,知识更新可谓日新月异,教师不加强业务学习,则不能对患者全面系统评估和介绍诊疗方案、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意外、疾病的预后情况,也不可能满意地解答患方所提出的疑问,难以获得患方的信任,从而影响了沟通效果。加强肿瘤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其自觉为创造“合作型的医患关系”而努力,才能提高教师的医患沟通能力教学水平。

3.2 设置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见习课

医患沟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中的理论要先融入到医生的医德理念中,对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和理解,再加上交谈的技巧和礼仪,才能达到有效沟通,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学生需直接观察和模仿教师与患者沟通时的言谈举止和与患者的互动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的要领。因此,学校应在完成医患沟通的教材内容后,安排3~5次临床见习,特别是肿瘤专业的医学生更应安排前述的各种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见习课。学生不仅可现场观看和感受,还可直接参与沟通过程。教师可在见习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患者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患者的需求、想法、感受,同时也可让学生帮助患者去理解医生解释说明的沟通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就非常容易理解怎样的沟通才是信息双向交流,才算有效沟通。一堂好的见习课,不仅可帮助学生将医患沟通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 引进国外各类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标准

国外医学院校早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通俗易懂的评价体系,大多能客观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值得国内借鉴。常用的评价量表有USMLE量表[3]、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sessment Scale,LCSAS)[4]、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5]、卡拉马祖共识申明(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KCS)[6]、AACS(Amsterdam attitude and communication scale)量表[7]等。这些评价表已经逐步被国内各医学院校引入,通过应用后证明对我国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均有不同程度效果,相对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SEGUE(SEGUE Framework)量表。SEGUE量表是由美国西北医科大学Gregory Makoul等人[1]于2001年编制,主要用于美国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5个维度即准备(set the stage)、采集信息(elicit 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 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 the patient s 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 the encounter),5个维度的首字母组成SEGUE。SEGUE量表的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我们临床医患沟通的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易于掌握,目前已成为北美地区培训和评价医学生沟通技能最常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高一致性系数和测量者间信度效度,适用性强,可用于教学、评价以及科研。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引进该量表并进行中文版修订与试用[8]。国内学者如蒋[9]、汪轶等[10]尝试应用此量表来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认为应用SEGUE量表来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效果良好,学生进步明显。该文更推荐肿瘤专业医患沟通教学首选此评价表,简单明了,内容全面,易于学习和应用,而且可同时让旁观学生、考查教师、现场专家、沟通患者对应试者进行评价。评价表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可实施的细则,教师和学生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可自我评估,了解自己沟通过程中的不足,利于学生更快地进步。

如何进一步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还需做更多工作,比如:(1)目前我国应用的评价量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尽管在国内医学生中通过了信度、效度、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但如果能研究出国内自己的医学生评价量表,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意识形态,肯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2)可根据肿瘤专业的特色细化出肿瘤专业的医患沟通评价量表,可更好地促进肿瘤专业医学生沟通水平的提高。这些工作都有待于医方、患方、校方三方都共同提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某一方缺位都会影响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哥本哈根(1999年10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1-8.

[2] 彭丽,冉素绢.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和反思[J].重庆医学,2011,40(25):2594-2595.

[3] Makoul G.The SEGU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J].Patient Educ Couns,2001,45(1):23-34.

[4] Humphries GM,Kaney S.The Liverpool Biref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making of doctors [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1,6(1):69-80.

[5] Kurtz SM,Silverman JD.The Calgary-Cambridge Referenced Observad on Guides:naaid to deifning the curriculum and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in communicaiton training programmes[J].Med Educ,1996,30(2):83-89.

[6] Participantsin the Bayer.Fetzer Conference on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Essentila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ncounters:The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J].Acad Med,2001,76(4):390-393.

[7] J.C.J.M.DE HAES,F.J.OORT & R.L.HULSMAN.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s through observation in c1inical practice[J].Medical Teaeher,2005,27(7):583-589.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5

一、目前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人文素养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养。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实习,课堂学习时间居多,而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难以和患者进行沟通,无法有效的工作。

2.学生心理恐惧及不自信由于课堂和实训教学中,学生欠缺医患沟通的能力,所以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或者见习过程中初次接触病人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不知道应该如何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更有甚者,本来对后续的治疗操作掌握很好的,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进行操作。患者在接触到这样的医生时,同样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配合医生的相关活动,造成患者与口腔医学生的沟通障碍。

3.患者对口腔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实习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当然,患者存在抵触情绪也不是不无道理,一方面是对医学生的医疗技术不够信任,毕竟医学生接触的患者较少,经验不够丰富,诊疗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与医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医学生上实验课期间所面对的诊疗对象大部分是模型,根本不需要沟通,直接操作就可以,所以当医学生面对真正的患者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开始,即使医疗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学生们会想到老师当时没有教怎么跟患者沟通,万一沟通出现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的话,责任就更大了,以至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与患者沟通交流,直接导致患者反感,从而引起患者对口腔医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提倡医生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加贴心的心理支持与心理辅导。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与医疗技术不相匹配,不能够根据患者的情绪、心理反应及时的做出沟通,对患者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极容易形成医患纠纷。因此,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口腔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口腔医学生在学会做一名医生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将口腔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全面型人才。

2.强化情境教学实践

大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经大量的实践。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传统的理论授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偏差,而设置不同的情境实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绎,使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根据学生们自行设计的情境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们更具有参与感,也给枯燥乏味的学习增添了色彩和亮点,使学习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消除口腔医学生对患者的心理障?K、树立自信。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6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53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至关重要。医疗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着特殊心理状态与需求的特殊群体。医患关系的好坏对于医疗行为能否顺利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可使病人充分配合医生诊疗,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效果。相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使诊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而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因此,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当代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这是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人性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细致描述了培养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沟通技能列为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七项基本素质之一。

研究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中以教为主,缺少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相关培养

现有教育模式下,对于医学生仅仅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人文学的课程。这只是局限在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患沟通缺乏技巧策略,与患者交流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中以技能为主,弱化了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学生在最后一年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疗活动。实习中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掌握层面上,对于医患沟通交流仍局限在对病史的采集过程中。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缺乏对“疾病”的真正认识,低估心理、情绪、环境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关心疾病本身,忽略诊治主体――“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生向一名优秀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严重制约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年提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后,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的要求逐渐增多,社会对医学伦理道德日益重视,以患者为学习训练对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步入医疗第一线实践培养教育的发展。

3实践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探究

31在教学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沟通实践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理论教学中,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培养观念,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精神和在道德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生命的价值、患者的痛楚、医疗服务公平和公正的意义。[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身示范,注重医患沟通技巧策略的传授,培养学生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32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设相关的培训,更应在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教学医院的文化与风气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教学医院就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软环境,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医学生,自然就会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与沟通意识。

33加重实践教育分量,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将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借鉴到医患沟通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教师根据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准备一些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以供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学习和讨论总结。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可以分小组自行采集整理案例,最终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的整合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通过转换医患角色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学习中,可以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做患者与做医生的差异,在角色不断转换的模拟训练中感悟医患沟通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提升自我医患沟通能力的意识。

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与功能配套,为顺利平稳进行医疗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培训中心为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际操作、综合诊断治疗等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实践随意性、可重复性、无风险、过程可控性等优点,从而为医学生构建了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重要保证。[2]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又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同时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实际的诊疗中,熟练的操作技术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度,更能促进医患沟通交流的和睦融洽,使诊疗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使医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引导诊疗活动顺利平稳开展,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受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的新形势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7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在我院临床实习和见习的学生随机抽取260名,其中实习生102名,见习生158名,男生122名,女生138名,年龄为22~25岁,平均为24岁。

1.2 方法

采用填写问卷调查表的形式,问卷为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包括是否了解心理沟通、是否需要沟通辅导、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给予沟通教育的时间长短和方法等方面。调查以见习及实习的小组为单位,由代教老师统一在告知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后填写,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发出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

2 结果

2.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见表1)

表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了解心理沟通260100

不了解心理沟通00

需要沟通辅导260100

不需要沟通辅导00

表1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于心理沟通均了解,且均需要沟通辅导。

2.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见表2)

表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5922.7

在沟通方面存在一般的缺陷15057.7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少的缺陷4115.8

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103.8

表2结果显示,医学生在沟通方面大多(约96.2%)存在缺陷,只有3.8%自我感觉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有22.7%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有很大的缺陷。

2.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见表3)

表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哪些方面应给予沟通教育

医患24995.8

医医(包括同学)22686.9

医护18972.7

师生19775.8

朋友7026.9

家庭成员11243.1

其他8833.8

在见习之前4216.2

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

见习和实习期间18771.9

在工作以后3111.9

表3结果显示,学生需要在多方面给予沟通教育,尤其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更多的教育。大多数医学生建议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进行沟通教育更好一些。

3 讨论

医学生需要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当今世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近十几年美国教育界把沟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基础沟通课是美国医学生所必修的学科。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在这方面尚无系统化的培养课程,仅凭学生的天赋自我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医学生尤其是刚接触患者不久的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沟通技能相对薄弱[2],因此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沟通教育应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给予指导。“沟通”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服务行业,其服务品质的衡量标准是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3]。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医患关系较为敏感,矛盾较为突出[2]。当前,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已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和即将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4]。在完成日常的诊疗过程中,所有医生同时又面临着医医合作、医护配合等问题。在进行沟通教育时,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进行沟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沟通教育,应以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教育为主,同时指导如何构建良好医医、医护、师生之间关系。而良好的医医合作、医护配合、师生交流,可使患者处在和谐的就医环境中,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而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气氛,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风格,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做法,都对年轻的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和影响作用。这种感染和影响会关系到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影响他们将来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的患者的行为风格与思维方式[5]。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取有效的方法,使沟通教育时间延长,可使用理论及演示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沟通指导,之后进行多种沟通,而课后做到沟通的延续。使学生利用更多时间接触患者,学习更多的病种,接触更多的病员,同时在与带教老师交流、给予患者诊治、与同学讨论、向护士请教期间,完成见习(或实习)任务,在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同时,强化了沟通技能。

总之,为培养出能够肩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优秀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沟通教育,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7,3(3):166.

[2] 宫丽娅,韦运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 (1):94.

[3] 刘梅英,王美丽.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当代护士,2006,9:21.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03-02

随着医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未来的医生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同时还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目前医院医疗纠纷多发,医患关系紧张,提高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至关重要[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整个医学教育质量[2]。在既往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和医院通常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及知识的传授,对人文关怀素养的教育不重视。实习生在临床学习中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需求,只注重追求个人临床技能的提高;在临床问诊及查体时不顾患者的感受,只为完成病史的采集。这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随着患者日益注重自己的就医权利及隐私的保护,医患沟通仍是诊疗过程中的短板,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对临床医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具有高超的诊疗水平,更应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及爱患情操。注重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摒弃纯技术性传授的模式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把“沟通技能”列为七大领域之一[3]。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时要求具有准确采集病史等方面的能力及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但要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对于即将成为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实习生,不仅要重视医疗技术的培养,还要加强沟通能力的训练。本实验将人文关怀教育引入临床实践教学中,以帮助实习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获得良好的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内分泌科临床实习的学生64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2人、实验组32人。所有实习生均为医学院本科学生,共分8批入科实习,每批实习生8人,随机分两组,每组4人。

1.2 研究方法

在实习学生中分别对对照组及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研究小组教学法施教。

(1)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式教学,给予实习生常规的沟通培训和人文关怀及技能教育,并明确实习医生的责任和职责,使其了解所在科室的各项制度,讲授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技能操作及注意事项。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诊疗思维培养、询问并汇总患者的病情、专科技能操作及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2)研究小组教学法。①由教师编写一例甲亢患者诊疗全过程剧本,剧本中注重沟通过程场景并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等。剧本的编写模拟临床真实的诊疗全过程;②由教师带领实习生并在实习中扮演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完成诊疗过程,并相互更换角色重复诊疗过程。在扮演过程中要注意沟通内容、方式,专科操作技能、专科处置及人文关怀的真实体现,真实地模拟患者就医全过程。完成后对本次诊疗过程的内容进行解释并讨论。

1.3 效果评估

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及应用医患沟通能力评估量表(SEGUE量表)对学生的工作和沟通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自学能力、关怀患者、对医嘱执行力、医患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5个方面,每项满分10分。

1.4 统计处理

采用IBM SPSS 21统计软件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用t检验比较组间,认为P

2 结果

实验组在应用医患沟通能力评估量表测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日益注重就医权利,对实习生缺乏信任,拒绝与其交流,减少了实习生参与医患沟通及临床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医患矛盾日趋紧张,医院害怕医疗纠纷的出现,从制度上常常限制了实习生与患者单独沟通,进一步减少了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而医患关系不协调的本质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医患沟通不畅和交流质量不高所造成的。改善医患关系,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包括情感沟通交流,因此,临床医生的人文素质及医德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临床实习期间重视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注重其人文素质教育及沟通技能的培养,并在临床实习中不断提高并改善,有利于培养出医术精湛并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师。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习生正确的把握医疗关系并适应医疗环境,有利于实习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准确定位,既是对实习生负责,也是对我国未来医疗领域负责。

研究小组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称为角色扮演教学法,是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 于1967年建立的。高中玉等认为角色扮演是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中,通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同情心理,充分理解病人的患病感受,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更好的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通过换位思考让实习学生从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对待患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本着这样的理念才能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沟通是一种交流,它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学结束后,对其各项能力评分及与患者沟通的满意度显示研究小组的教学组高于常规实习培训的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研究小组的教学法,对提高实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关怀素养,提高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加强医德建设,对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相信通过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通过研究小组的教学法,可使实习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32-01

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1],但是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时常发生,所以对以后即将从事该职业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口腔医学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2],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一、目前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人文素养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养。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实习,课堂学习时间居多,而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难以和患者进行沟通,无法有效的工作。

2.学生心理恐惧及不自信由于课堂和实训教学中,学生欠缺医患沟通的能力,所以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或者见习过程中初次接触病人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不知道应该如何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更有甚者,本来对后续的治疗操作掌握很好的,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进行操作。患者在接触到这样的医生时,同样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配合医生的相关活动,造成患者与口腔医学生的沟通障碍。

3.患者对口腔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实习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当然,患者存在抵触情绪也不是不无道理,一方面是对医学生的医疗技术不够信任,毕竟医学生接触的患者较少,经验不够丰富,诊疗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与医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医学生上实验课期间所面对的诊疗对象大部分是模型,根本不需要沟通,直接操作就可以,所以当医学生面对真正的患者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开始,即使医疗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学生们会想到老师当时没有教怎么跟患者沟通,万一沟通出现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的话,责任就更大了,以至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与患者沟通交流,直接导致患者反感,从而引起患者对口腔医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提倡医生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加贴心的心理支持与心理辅导。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与医疗技术不相匹配,不能够根据患者的情绪、心理反应及时的做出沟通,对患者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极容易形成医患纠纷。因此,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口腔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口腔医学生在学会做一名医生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将口腔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全面型人才。

2.强化情境教学实践

大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经大量的实践。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传统的理论授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偏差,而设置不同的情境实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绎,使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根据学生们自行设计的情境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们更具有参与感,也给枯燥乏味的学习增添了色彩和亮点,使学习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消除口腔医学生对患者的心理障K、树立自信。

3.强化教师临床带教

除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医学生沟通技能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将医患沟通技巧贯穿于每一天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教授学生如何更直接有效的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有意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介绍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学习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改进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进一步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适应全新医学模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的前提。毕竟口腔医学生是未来口腔医院的主力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更是国家未来口腔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方, 耿晓北, 罗建红 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接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 1) : 9- 10

医学沟通学论文例10

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例,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学期设置的“医患沟通与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介绍医学标准、解读医疗法规、讲述医患沟通和技巧、学习医患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的过程等。从一方面而言,这些内容的确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间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听讲时尚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医疗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医患沟通的实操;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多数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可能并不熟悉,这样的理论授课效果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馈。

1.2临床实习阶段未设置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在第期开始进入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真正开始与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触”,尽管学生们在医护卫技等方面只是跟随临床老师们有初步的认识,但可以在每日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触,体会医患沟通的全过程。但是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根据临床实践时间同步培养人文医学素质并评估

2.1临床实习期间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就意味着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亟需不断地医患沟通培训与指导,因此在大四讲授“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的基础上,如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引入医患沟通课程,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与知识,积累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临床经验,对于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引入的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应该有别于大四期间的“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是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医患沟通课程。应该选择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可以由辅导员随时收集学生在临床中碰到的医患沟通实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辅导员统一交给授课及培训老师,生产实习满1个月时,由定期授课及培训老师在“实习生小讲座”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医患沟通案例解析和点评。培训老师将通过多种形式如门诊、病房、社区的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门诊和床边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2.2引入人文医学素质评估体系

鉴于培训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估。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鉴定委员会总结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沟通能力即为其中之一;美国国家医学考试也要求在客观标准临床考试中增加对学生访谈和沟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住院医生和职业医生资格鉴定考试也将沟通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产实习之前、生产实习第3个月、生产实习第6个月及生产实习结束时采用SEGUE量表可以评价学生自我感知的态度、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等沟通能力的基线情况以及经过培训后的变化情况,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老师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