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19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1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鉴赏理论应该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它包括了对音乐历史概况、音乐流派特征、作曲家艺术理念、生平、音乐作品鉴赏、分析与研究以及文化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学等方面的学习和阐述。

本文拟从传统音乐鉴赏方法论的现况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音乐文化定义、功能、属性、美学特征以及相互之间依存从属关系的论述,分析构成音乐鉴赏方法的深层构面和基础,达到有效地引导音乐鉴赏和提升相关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一、音乐鉴赏方法论的现状与对策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理解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启示或寄托的一种审美活动。

传统的音乐鉴赏理论通常有着较强的读者范围的指定性,如作为对一般公众群体的人文素养、音乐启蒙的一种普及、引导或提高,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教材用书等。因而,这类文献资料大多是对音乐作品内容“案例式”的介绍,突出它的通俗性和知识性,运用文学手段,并结合一定的音响实例,来对构成材料介质特殊、信息传递“非具象性”的音乐艺术予以诠释,具有学习要求较低、感性大于理性、回避文化背景因素和缺乏专业深度等特征,以达到使人们加深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得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知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因素”对音乐鉴赏所起到的深化作用与“约束”功能,注重音乐技术理论学习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辅支撑,强调艺术审美的意识形态基础,在相应的文化认知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上进行音乐欣赏活动,这是高层次、高质量音乐鉴赏方法和获得良好效果的必要依托,如果仅仅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图解式解说的方法来认识艺术作品,难免会肤浅。

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音乐鉴赏放置在多学科背景下,以音乐艺术及其大量优秀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对作品实例的文化分析,在音乐鉴赏理论与其文化功能紧密结合的层面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习思路及其品鉴方法论,以达到提升鉴赏者人文素质和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不失为在目前情况下相关方法论的良好对策与方略。

二、对音乐鉴赏对象的再认识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音乐鉴赏的客体对象,是宏观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即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大文化”背景下,在“精神亚文化”分支意义上对文化与“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与判定,有别于通常“音乐”概念的涵义。其二是在“艺术文化”背景下,狭义上对“音乐”本体结构这一分类概念即对音乐自身若干基本属性的认定与释义。

音乐文化是文化的组织结构成分,是与历史和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的物化”和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它随着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与历史、社会、哲学、思想、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等共同组成一个文化子系统,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及其价值功能,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音乐文化是一个集成性的概念,其发展受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是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是在归根结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据此,当我们在提到音乐文化时,它必然是政治、历史、法律、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在彼此相互影响、作用后的复合体,在其所属的“大文化”背景基础上,兼而具备了“文化”释义中的所有基本属性与功能。

音乐与音乐文化是一个混淆在一起的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现象类别,音乐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这些精神文化的属性,无论是否提及,这些内涵因素必定存在于音乐本体结构中,对音乐的生成基因、结构模式及其表现功能起背景性、导向性的影响与基础作用。此时,音乐成为文化的“物化”载体形式,是文化中的音乐,也是“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因此,我们所说的音乐,在一定需求下,可能较多的是指音乐本体结构及其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容,但它的文化属性是与之俱来的,只要不是纯技术上对音乐的认知,任何音乐,尤其是在鉴赏和研究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必定都是“文化”的综合性表现。

三、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

既然音乐鉴赏的客体对象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单纯是一种个体性的艺术门类,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音乐鉴赏的方法论因而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是对欣赏与鉴赏方法的理解和程序过程等方面的深化。

鉴是分辨、区别、领略和借鉴,赏是赏析、赏识、欣赏和趣味。人是主体和主题,所鉴所赏之人之物是体。鉴赏是含有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审美态度。鉴赏和欣赏相比,多一鉴字,更有区分优劣好坏之别,更强调自身的分辨价值,而欣赏更侧重领略其美好之微妙,却少了批判并确认自我之意识。

人们对待艺术可以分欣赏、鉴赏、批评这三种基本的审美态度。欣赏又可称为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又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观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批评是建立在欣赏、鉴赏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审美态度。艺术批评需从审美入手,取得感性认识,并且深入下去,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归纳其精神内涵,阐述其社会意义并以理论形态陈述出来。

鉴赏音乐,指的是在—定的音乐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评鉴和赏析,并因此形成具有感性意义的音乐审美判断。音乐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音乐作品的产生,有赖于作曲家的情感、情绪体验与灵感、风格、取材、体裁形式以及时代背景,音乐作品产生后又对时代、社会或者时尚产生影响。要切实了解音乐作品,获得更丰富的音乐审美能力,则还需要更深入的鉴赏音乐的方法来完善。①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培养鉴赏者的音乐感知、审美、评价、判断能力,提高鉴赏者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从表面上看,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在语义上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认真来看只是一字之差,可“鉴”却是更深一层的涵义。

音乐欣赏,更多的是从欣赏的角度,以愉快、美好、快乐的心情来体验一种事物,来感受音乐,并没有太多的理性思维上的学习、思索、判断与评价,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体味和体验,是感性的接触,是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审美过程。鉴赏就不同了,“鉴”字原属名词,指镜子;后词性变化为动词,转意指明察、借鉴等。使用镜子是为了比照美丑、明察良莠,然后进行比较、鉴别,进而做出判断、选择,最后给予评价和修正,这是一个理性多于感性的审美过程,换言之,音乐鉴赏也恰恰需要经过这样的审美过程。

如果说音乐欣赏是第一次的总体视听,音乐鉴赏则是欣赏后可以进入的第二个环节——更深一层的认识与学习。因此,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而鉴赏则是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从定义来看,很明显欣赏和鉴赏是在两个层次上,如果将音乐欣赏看成一片海,那欣赏就是浅海,而鉴赏就是深海。用比较文学的语言来说,鉴赏其实就是欣赏的升华,而欣赏就是鉴赏的根基。单靠知觉和感性的欣赏,决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即使音乐激动了你的感情,也不算了解音乐,应该再进一步,努力向理智的路上去寻求乐曲的奥妙,因为高深的音乐是万万离不开理智的。

但是,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的本质具有相通、同构和统一性特征,并非两个对立相异的概念范畴,可以认为是对音乐感知、理解、分析和研究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在很多情况下,音乐欣赏就是音乐鉴赏,两者是在不同主观条件下,对音乐艺术感知的需求预期之间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任何一种欣赏方式都不是孤立的、唯一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者等诸多因素都会对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有可能不同欣赏方式所获得的不同的感受在个人的具体欣赏活动中得到综合性的实现。

四、音乐鉴赏的理性层次

理性的欣赏是更高一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欣赏者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修养,从理性的高度(诸如作品产生的历史与时代、作者的哲学理念与思想状况、创作起因或动机以及作品的形式结构等)进一步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理解音乐。这是最后完成音乐欣赏、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的阶段。

由于音乐音响的感性形式与人的心理活动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它能够通过联想,与以具有较为明确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情感产生联系,因此,这就使得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介入了一定的理性因素。贝多芬说过:“我希望人们用理性的耳朵来欣赏我的音乐。”要想对音乐有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到理智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就是要从节奏、节拍、和声、调式、曲式、体裁等更专业、更理性的方面去分析作品。

因此,在理性的欣赏阶段,欣赏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乃至作者的创作动机、表现手法都有较丰富和准确的认识。他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内容。通过欣赏,使自己的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达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在这个层次中,欣赏者一方面深入到音乐之中,不仅对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有较为敏锐的感受,而且对作品的形式、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赋予作品的思想内容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欣赏者能超脱音乐,预感到音乐将要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层次。

有些欣赏者希望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进一步从观念层次上去把握音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这就需要通过概念和逻辑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思考,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事项的考察和了解,深入探寻一切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强化情感体验,增强理解的深度。

我们是用耳朵听音乐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用耳朵来欣赏音乐,只有大脑和心灵才能真正聆听和欣赏音乐。所以,充实大脑理性的判断力和心灵丰富细腻的感情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试想一个空洞的大脑和乏味的心灵,即使再加上一个比他人灵敏一百倍的耳朵,也难以欣赏很多的音乐。

尽管理性的音乐欣赏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较为高级的欣赏方式,但是,要注意避免欣赏者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牵强附会和误读,毕竟音乐不是由概念而是由感性音响构成的,音乐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听觉感受基础之上,理解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感受。

总之,音乐欣赏活动及其感性体验是极其复杂的,各种欣赏方式、各种感性体验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音乐艺术的丰富性造成音乐欣赏方式的多样性,音乐欣赏方式的多样性又进一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丰富性,这正体现出人类审美意识的多样性。②

结语

音乐艺术不是单纯受其自身制约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形形的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揭示其运行规律和本质特征,往往事倍功半。因而,科学的方法论是音乐鉴赏获得实践效益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对音乐鉴赏的特点、个性特征和具体方式予以阐释和论述,才能达到以飨读者的目的。

注释: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2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美及内涵的认识、理解、鉴赏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观情感体验上,应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人们生理上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音乐所独具的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这离不开音乐自身的美。而音乐美是最为独特的,不需要外来修饰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直观的心灵。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独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养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目前,我国现阶段将音乐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量和使精神细胞兴奋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同时,好的音乐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音乐呢?譬如在悲伤的时候喜欢听悲伤音乐,在欢乐地时候喜欢听欢快的音乐,在热恋的时候喜欢浓烈的情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聆听轻柔美妙的轻音乐。原因就在于音乐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悲伤的、欢乐的、愉悦的,愤怒的等。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达到精神、心灵上的一种共鸣,从其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怀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能提高大学生情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可见音乐对培养爱因斯坦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在提高大学生思维想象力方面,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二)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情感及人生体验的欣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文化背景

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如果连作品都不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鉴赏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欣赏着一面通过声音即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对作品产生情感,另一方面,则空间比较广泛,即: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来产生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做以阐述,或者让学生自主的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自我音乐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时,笔者讲述了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部作品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因此,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在学习《孟姜女》时,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在欣赏我国古典乐器编钟、二胡时,以《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趁势也欣赏了阿炳的作品,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

(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学好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出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只有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较好的完成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鉴赏课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似,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经典的作品而言,一开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流行的、学生听过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来鉴赏,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会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要想很好的鉴赏音乐,就必须会聆听音乐,如何聆听音乐呢?其一,在生活中,用心去聆听。譬如聆听创作于1925年前后的《春江花月夜》。在聆听其第一段――江楼钟鼓时,有这样一种意境: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于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春风拂涟漪的秀丽景色呈现在眼前。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的聆听,仔细静心的聆听,才能有这种感受。如果心存杂样,左顾右盼,是很难走进音乐的中心去感受音乐的意蕴的。其二,要带着问题去聆听。听一段音乐,应带着些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体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音乐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去聆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学会听音乐,从而学会初步的鉴赏音乐。

(六)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八)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产生

升华音乐鉴赏能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着加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换句话说,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产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升华结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从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与学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中国音乐学.2014(06)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68-02

音乐做为无国界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中,是一个国家民众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我国,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音乐鉴赏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被各个高校相继采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对于非音乐专业大学教育的一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素养及音乐感知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音乐鉴赏教学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们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目前的音乐鉴赏教学课程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事项。

一、音乐鉴赏

所谓的音乐鉴赏,是一门听的学问和艺术,我们既要在听的过程中让感观得到满足,同时也要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让感性与理性形成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想达到音乐鉴赏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音乐的鉴赏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观认知中,要在听的同时深入到音乐的内容及结构组织形式中去,要真正把握住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内涵及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音乐鉴赏所带来的愉悦感。要想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首先要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不断的反复聆听,培养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为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不仅是单单地欣赏乐曲,更多的是在聆听音乐作品又同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会使我们的听觉得到良好的发展。另外,因为音乐具有着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的其他辅助设备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不见,音乐中的声音又是以单音或是多音节的组合形式展现给我们,因此只有多听才会使我们的大脑记忆把音乐慢慢综合起来,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熟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进而提高人们音乐鉴赏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鉴赏指的是学生利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听觉,获得最大理性满足、精神满足和美好享受。由此可以看出,音乐鉴赏是一个有修养的综合性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科目,故此,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分析和鉴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根据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去评价和欣赏。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对音乐的专业知识概念和理论知识并不精通,这对大学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已然成为了目前教育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

音乐鉴赏是大学生在音乐聆听中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为一体的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多数都是在这种音乐鉴赏的独特艺术活动中而逐渐形成的。现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音乐鉴赏的能力获得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就要求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及发挥其思维创造能力,形成自己能够独立欣赏作品并能对其做出评估的能力,而老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只起着引导的作用。早些年,由于音乐气氛不对,使许多低级趣味的流行音乐爆走歌坛,这些格调庸俗、艺术形式低下的音乐对于正处于人生综合修养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对于那些曲调优美、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大学生们又不愿意深入去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育学生对美与丑做出一个正确的划分界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念。对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如果学生想要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要从音乐本身出发,了解音乐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从音乐内容、形式、题材等各方面判断音乐的好坏。因而,要想培养学生们这一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音乐鉴赏这一种方式,并将研究音乐内容、形式、题材、风格等做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使学生们通过音乐的鉴赏提升对美的感知,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深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正确的音乐评估能力。

三、音乐鉴赏教学的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虽有一定的方向,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方面很容易出错。而音乐鉴赏课程的编排可以使大学生们通过对音乐的感知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

(一)教学前对学生们的音乐鉴赏综合水平进行调研

大学生们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时,一般都是以文化课的综合成绩而得以录取的。而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水平通常都是由自身的修养能力和小学、初中的音乐教育分不开的,因而,也就形成了大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通过五线谱进行演唱、演奏等,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于音乐来说就是个乐盲,老师在教学中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常常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教育部门做出明确规定,在上大学音乐鉴赏教学课程之前,要调查和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音乐理解能力以及其艺术修养,了解一个班级的学生,看谁有识记谱子并且演唱的能力,有谁会使用并演奏乐器,有谁爱好音乐并对音乐的学习很有兴趣,又有谁是乐盲,对音乐毫无了解和兴趣等等,而后老师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做一个综合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教学前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在教学前,根据对学生们音乐鉴赏能力的调研,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的内容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说明,可以将教学实践过程和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单到深入的原则,利用音乐作品的内涵、高低、中外、类别、古今、曲风和难易程度等因素,在教学中以由中到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原则开展教学规划。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听懂并理解,对音乐的鉴赏增加浓厚的兴趣。音乐鉴赏教学要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中外音乐作品、音响效果、多媒体音乐视频等材料来辅助课堂,并比较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比如:我国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较、用不同乐器演奏相应作品来进行比较、不同的指挥家对不同作品的不同指挥效果的比较以及不同地区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比较、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比较等。从不同形式的对比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去比较和欣赏作品,从而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在课堂上,老师还应该选取不同的作品,让学生们结合舞蹈、表演、唱歌和朗诵等艺术实践形式,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作品,从而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这样不仅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了解了音乐、感受音乐,满足了他们的鉴赏需求,不知不觉还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课程中,音乐鉴赏是具有浓厚艺术性的一门课程。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不能采取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灌输式讲课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被动的,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性地讲课,学生们却只是被动地听课,教学课堂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教学风格又很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本不存在情感的交流。若音乐鉴赏课采取这种方式教学,许多学生会厌恶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削弱。故此,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为主,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和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去实践,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情境教学法

音乐鉴赏课程中较为常用且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它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充分采取辅助工具教学,以此设计出生动、具体的情境模式。例如语言描绘情境、扮演感受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重现情境、实物表演情境等等。教师应当巧妙地将英语鉴赏课程中的情感、行为、语言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体验过程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想象,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让学生们养成感受音乐、聆听音乐的习惯,从而在实践中积累音乐鉴赏的经验。就像在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时,教师可采取多媒体辅助设备,在播放音乐时也播放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纤夫们拉纤的图片,来营造该歌曲的曲风和情绪,加强音乐的真实感受力。多媒体播放形象表现出了一群群瘦骨嶙峋、衣着褴褛的纤夫们,他们胸前挂着纤索,努力地拖着背上那沉重的货船,在那辽阔空旷的沙滩上缓慢地一步步前行,每一步都留下了纤夫们清晰的脚印。通过图片的烘托,学生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们便能深刻体会到该歌曲要表达的感情与意境。

(五)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中审美的基础就是理论,要提高音乐审美必须熟练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和知识。所以,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加大对其音乐鉴赏基础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就可以真正地理解音乐并去感受它,也就可以真正地走入到音乐世界中去。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深化对音乐理论的理解,从而更近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通过上述论述得知,开展大学课堂的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们的审美观念、道德修养提升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初海伦.谈综合性高校音乐鉴赏类课程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64-165.

〔2〕凌伟.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深化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153-15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4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5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张雁 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

参考文献:

[1]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6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途径,音乐鉴赏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教材体系、课程设置、鉴赏模式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真实价值。本文将从音乐鉴赏课程的教育价值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现状问题,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音乐鉴赏的审美教育价值

新时期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以音乐审美为教学核心”放在了课程的头条位置,音乐的艺术美决定了音乐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审美价值提升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的过程中,应贯穿所有主观和客观审美元素,并以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美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而言,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所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均需要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这种特性也决定了音乐鉴赏是学习或感悟所有音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音乐鉴赏课程是高校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其具体审美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1.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审美认知,例如对音乐的分辨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音乐情感的辨别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音乐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上,而并非只注重音乐的时代意义与韵律形式。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音乐鉴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也追溯到春秋孔子时期,当时就有诗书礼乐等课程。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音乐教育也逐渐趋于成熟,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教育部门并未对音乐鉴赏课程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求,各院校大多是针对学校本身情况制定音乐鉴赏教学计划。教学的主要对象一般为大一学生,内容以乐理基础、西方音乐鉴赏、民族音乐鉴赏、传统音乐鉴赏为主,对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时期缺乏音乐教育基础,在接触音乐鉴赏课程时容易产生专业性代沟,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此外,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专业水平非常高,但教学水平却与专业水平不成正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专业术语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也是目前音乐鉴赏课程的主要弊病。

2.高职鉴赏课教学存在问题。一是音乐鉴赏课程未达到应有的审美效果。音乐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修养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学效果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安排的音乐鉴赏课程随机性太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针对性的鉴赏曲目,教学进度不一致,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音乐知识有限;其次,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缺乏学习热情,此外,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音乐鉴赏课对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音频和乐器设备,导致音乐鉴赏课只能局限在多媒体教室中,无法让学生真实感受现场交响乐、钢琴曲等需要现场进行细致欣赏的曲目,制约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二是鉴赏教学方法欠创新,无法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仍然沿用欣赏———讲解———评价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逐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音乐潮流,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当前的音乐文化对鉴赏课程进行改革,导致音乐鉴赏教学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逐渐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脱节。

三、多元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改革思考

1.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建构分析。首先,高职院校需针对音乐鉴赏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从而规避传统教学的疏漏;其次,需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针对性强、鉴赏内容丰富、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模式,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寓教于乐;最后,音乐鉴赏一定要有预计的教学效果,虽然在教师心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必定是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音乐领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也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培养其艺术修养,端正音乐鉴赏的学习态度。

2.结合多元化背景,丰富音乐鉴赏的内涵。首先,安排教学内容时多元化音乐并举。音乐鉴赏课程与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差别在于,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音乐作品种类各异,且时间和地理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每种音乐风格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世界文化的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传统教学中通常分为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模块进行单元鉴赏教学,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流派特点和作曲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但由于个体所具备的特殊性,历史上每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均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仅以“面”的扩展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就显得内容空泛,缺乏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面”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选取音乐作品定的“点”来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分析,例如在鉴赏20世纪初的Twelvetone(十二音)音乐时,可选取A.Schoenberg(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例,对作品片段化、急剧跳动的主旋律,不规则、出人意料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的和声等微观特征进行鉴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曲家所描述的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犹太人悲惨的心理世界。通过“面”与“点”的结合,可让学生掌握多种音乐观念,提高了对具体音乐现象和整体格局的分析和聆听能力。其次,将音乐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情境。音乐是文化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直接联系,但现有的教学方式没有对文化情境的差异进行强调,缺乏对社会背景、宗教、艺术、经济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教师需将音乐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下,例如在西方中世纪音乐鉴赏过程中,对GregoryChant(格里高利圣咏)进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等知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到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广泛影响,而GregoryChant的功能则是作为宗教礼拜仪式的背景音乐,主旋律偏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带有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宗教意味,这样学生就便于理解记忆。再如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时,可结合多媒体屏幕,创设对应的自然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述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将作品置身于无锡二泉池旁,月恋水、水怀月,在泉与月的相互衬托下,全曲时而沉静、时而躁动变奏、时而激昂愤懑、时而深沉忧伤,这也凸显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痛苦,以及内心对生命的豁达体验。

3.改革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是充分运用网络音乐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聆听欣赏,并尝试着理解作品中的核心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Fade》《克罗地亚狂想曲》《IntroAE86》等流行电子音乐和钢琴曲,让学生自由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对不同演奏家的版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发言,并将发言情况纳入到评价考核成绩当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熟悉音乐作品的前提下与同学进行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交流,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由传统讲授式课堂朝讨论主导课堂转变。在进行讨论式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对讨论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维也纳派的三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何异同?导致这种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位作曲家生活境遇是怎样的?其音乐是如何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选取几名学生进行陈述,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陈述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提示和指导,或者让学生分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将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相互交叉的趋势,对音乐鉴赏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从学生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音乐鉴赏教学融入到多元文化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媛.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初探[J].音乐时空,2015(15)

[2]卞红煊.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改革策略初探[J].戏剧之家,2016(21)

[3]王文臻.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6(01)

[4]杨楠楠.关于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2)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37-01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更改,使得“审美教育”日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高中音乐课的实施和安排也是围绕着审美教育而展开的。而占据高中音乐课堂重大部分的音乐鉴赏的教学中也至始至终坚守着这一原则。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国度乐曲的鉴赏,使得他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艺术,并最终能在感受音乐魅力、理解音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依据的支撑才更具科学性,音乐教育中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更是需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把理论诉诸于实践的教学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步入正轨。现代教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鉴赏课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步伐,也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审美教育呼吁下的大的艺术教育环境也使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为单一,模式更为陈旧。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此时似乎更为迫切的受到呼吁。将审美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由表及里地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通过诸种音乐教学的手段探究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解学生的审美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成为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对尊重学生审美取向,整体遵循和把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开展高中音乐鉴赏课,在教师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内涵探析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安排和进行中就要把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美的教育氛围中便得以培养和提高。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审美内涵

情感作为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体现着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感得以抒发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美”,“美”可以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它对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映射可以使人无比的震撼和感动,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热衷于发现美、追求美。

歌德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艺术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富有着情感的力量,相对其他艺术而言,更适合作表情达意的载体。音乐鉴赏是建立在学生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借助学生以往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理解并判断、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审美感受和教学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欣赏和鉴赏虽一字之差,但却有着质的不同,欣赏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体会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有着对比、判断和结合理论性思考的目的性的欣赏。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阐释他们的区别,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飞跃。

(二)教材中的审美要素

高中音乐教材中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涵盖了诸多的形式、体裁、风格、流派等,中国民族音乐、欧美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单单就体裁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中便涵盖了艺术歌曲、音乐剧、歌剧、合唱、交响曲、浪漫曲、奏鸣曲、清唱剧、套曲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设置为高中生的审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和基础。除了学生的认真学习外,也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授课经验和业务能力去更好的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要素,要具备高的学识、美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气质。将自我学识和教材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为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课带来越多越多的审美共鸣、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52-01

1.中职学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现状和定位

1.1定位。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音乐鉴赏课是实施德育教学的途径之一,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与专业音乐学校不同,中职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年龄小、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因此,中职学校音乐鉴赏课程的定位是:结合中职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增进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拓展音乐文化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1.2开设现状

目前没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各中职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1.2.1现有的教学体系。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生,授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认识简谱、识别乐器等内容;二是西方音乐鉴赏,包括对西方经典曲目的鉴赏、理解等内容;三是中国音乐鉴赏,包括对经典曲目、红色经典曲目的鉴赏、理解等内容;四是戏曲鉴赏,包括区分传统戏曲类别、各戏曲代表作的鉴赏、理解等内容。

1.2.2现有的教材与师资。《音乐鉴赏》作为中职学生的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内容偏重音乐理论,强调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中职学生认为没有明显的教学目的,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师资而言,音乐教师大多毕业于音乐专业院校,接受系统的、专业的音乐教育,主修方向不同,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2.3现有的教学设备。音乐鉴赏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鉴别。欣赏需要用眼睛观察,鉴别需要用耳朵聆听。积极利用视频的手段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是学生获取和巩固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音乐鉴赏需要相对较专业的音像设备,目前音乐鉴赏课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1.2.4学生的音乐水平。中职学校学生来自各城镇,各方面差别大,音乐知识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中学由于受到师资资源的影响没有开设音乐课程,导致学生缺乏音乐知识,音乐视野有限,容易接受一些相对粗俗的流行音乐和缺少艺术品味的音乐。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随意性较大增加了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难度。

2.音乐鉴赏的三个阶段

音乐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只是完成了音乐艺术的一半,还必须经过“再加工”,即演奏家(演唱)、乐队和指挥,有时甚至需要听众的参与,一个音乐作品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实际作用于客观世界,并对社会产生效益。

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即官能、感情和理智阶段。仅追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悦耳的和声,这是官能的;体会到音乐的喜怒哀乐,节奏与句法、音的高低、强弱在音乐中的作用,和声的表现形式,各种乐器音色的区别及应用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真正的欣赏,是进入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阶段,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欣赏者能熟知音乐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及名曲的风格、流派的特点,才能与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到达这个阶段,才算真正进入神奇的音乐世界。

3.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种途径

3.1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例如取消难懂的乐理理论和曲式分析,适当增加具有时代特色、雅俗共赏的音乐和歌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应选择体系完整、简明扼要、便于自学、内容丰富的公共选修教材。

3.2建设多功能音乐教室。音乐鉴赏课程是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欣赏内容包括中外优秀声乐曲、器乐曲,中外歌剧、舞剧及中国传统戏曲,这些音乐的欣赏,要有一个适合音乐鉴赏教学专用的多功能音乐教室,除了多媒体设备外,还需配备钢琴和高级的音响设备。以达到音乐鉴赏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3.3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音乐实践。仅靠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是不够的,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如观看各种文艺演出,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文艺晚会或演出,激起学生歌唱的兴趣,到艺术中心(剧院)观看专业的演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通过亲身参与,亲身实践、学生才能进一步体验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感。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十分有效。

3.4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激发学生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和平等。从根本上说,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之后,音乐鉴赏教学中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才可能真正实现。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9

音乐鉴赏就是指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它是人类聆听和感悟音乐艺术的一种实践性活动。音乐鉴赏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丰富学生音乐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等都有着重要作用。音乐鉴赏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具有文化理论课程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对高校课程体系的良好补充和完善。笔者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优化和完善教学设计

(一)收集和整理课堂基本情况

如何对音乐鉴赏课的课堂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是一个被很多教师所忽略的重要环节。实质上,这个环节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至关重要。作为一门极具艺术性的音乐类课程,音乐鉴赏课的开展并不能单纯像文化理论课那样进行讲解。教师必须深入到课堂当中,采取多种互动手段和学生“打成一片”,收集和整理课堂基本情况,为日后教学工作和涉及的优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使得音乐鉴赏教学向着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向发展。

(二) 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是要注重课堂引题对音乐鉴赏课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对于音乐鉴赏课来说更是如此。音乐鉴赏除了必须具备响应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渴望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所整理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特点,尽量以学生感兴趣和易于接受的内容作为课堂开端,从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丰富音乐鉴赏课教学手段的最好方式。心理学认为动态刺激在人类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要由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对于强调音乐性的音乐鉴赏课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将音乐鉴赏教学很好地同这些动态的、实质性的艺术载体进行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大脑,进而加深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促进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 改进教学方法

音乐鉴赏课在坚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进行一定的改进、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符合音乐鉴赏本质要求、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建议应该着重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两种方式。情境教学法在音乐鉴赏课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加深对音乐艺术的领悟。例如教学生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除了常规方式中让学生倾听和试唱歌曲外,还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黄河的视频,让学生在倾听激昂壮烈歌曲的同时,从视觉上也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这就使得学生得到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更好地领会和把握《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所包含的艺术内涵。所谓参与式教学法,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多地以引导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音乐鉴赏心得的分享。参与式教学法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以主人公意识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即可。

二、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巩固教学成果有着特殊作用,特别是对于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课程来说更是这样。教师要积极在音乐鉴赏课中组织实践性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音乐鉴赏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再现音乐作品的情节,通过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以歌剧《白毛女》的鉴赏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三人一组进行结合,分别扮演喜儿、黄世仁和杨白芳三个角色。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和体会歌剧的故事情节,在实践性活动中感受到喜儿的忧愁哀怨、杨白劳的悲愤和黄世仁的阴险,进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白毛女》这一歌剧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和鉴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和音乐作品相关的舞蹈、美术和话剧等实践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在不断实践中健全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教师应该分析已经收集到的学生课堂基本情况,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具体特点,找到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的兴趣点所在,进而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例如不少学生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就可以以流行音乐的鉴赏为突破口,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加之后,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02-01

前言

音乐,能给人心灵以慰藉,一经音乐的熏陶,整个人生都会经历不一样的历程,像是脱胎换骨一般,当然,前提是必须懂得欣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音乐鉴赏能力是其关键所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采取有效的音乐鉴赏方法也是鉴赏音乐所必须掌握的。音乐鉴赏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可以从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对音乐派别、作品的理念以及音乐家作曲时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音乐进行全方位的鉴赏,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同时,进行音乐鉴赏需要将当代的文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任何领域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当代文化的影响和指导,文化发展影响其它领域的发展,因此,对音乐鉴赏犯法探讨势必离不开对文化的剖析,否则音乐鉴赏也只泛泛其谈。

一、音乐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它是对人的审美,音乐内涵的理解,当代政治、经济等精神文化属性折射出来的艺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音乐的结构、生成以及所要表现出来的功能产生导向性的作用,所以,音乐其实是在各种文化中催生,但是同样自行形成了一种文化,即音乐文化。音乐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的艺术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当处在“大文化”的艺术背景下,音乐文化是对“精神亚文化”的结构与关系的阐述;当处在“艺术文化”的艺术背景下,音乐文化是音乐本身的结构及其所附带的各种精神文化属性的认同及定义。

音乐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与历史文化共同适应所生成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的反映,在基于物质文化而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具有意识形态从而催生的产物。音乐文化又反作用于音乐,对音乐具有指导和作用,音乐并非与生俱来,但是很多地方受音乐文化的影响,似乎天生就带有音乐细胞,其实不然,音乐文化对音乐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是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载体,而音乐文化又要从音乐中不断得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想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以及培养音乐鉴赏能力,首先就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领悟音乐,脱离了音乐文化,音乐将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样,脱离了音乐,音乐文化也无法得到青睐和传播。

二、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与传统音乐鉴赏的区别

1.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重视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注重感受音乐及其文化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比较重视鉴赏人的文化水平及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素养以及鉴赏水平等。除此之外,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提倡开放化的心态去感受音乐中体现的各种心情,不必拘泥于实际理论,因此才能切身感受到作者在音乐中灌输的生活感受及创作理念,创作者也能根据这种开放的鉴赏方法去进行创作,将生活中所有的经历都转化为音乐素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音乐创作。传统音乐鉴赏最注重的是对鉴赏的理论的学习,从而死板的嵌入鉴赏过程,束缚了音乐的自由发展,影响了音乐原有的生活体验以及感情渲染的发挥,忽视了对鉴赏者或者欣赏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音乐鉴赏的发展,束缚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国外与国内音乐的交融发展。

2.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强调音乐创作的多样性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更加体现鉴赏视野的开阔性以及音乐形式的丰富,注重将国内外的音乐融合起来,从而使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强调对音乐创作的多样性,使音乐源源不断保持活力,促进创作更多符合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音乐。与此同时,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将音乐融入到音乐文化当中,在音乐鉴赏的过程当中注重将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文化的内涵结合起来作为鉴赏的因素,为音乐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息。传统音乐鉴赏从对鉴赏思想上而言,鉴赏思维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因此对新形式的创作或者创新的音乐表现持反对的态度,扼杀了音乐的多样性创作,无法从中汲取经验及教训。同时,传统音乐鉴赏既反对将世界音乐融合到本民族音乐当中又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着重发展,导致音乐发展领域停滞不前,音乐文化也因此备受打击。

三、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方法

1.把握音乐鉴赏相关要素

将音乐鉴赏水平推到一定高度的前提就是鉴赏者熟练的掌握音乐鉴赏的相关要素,这是决定能否科学鉴赏的关键。首先,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以及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性、音乐习惯以及音乐惯于表达的理念进行详细的了解,不同的音乐创作者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相同的鉴赏方法进行鉴赏,只有因人而异,在鉴赏一段音乐时首先对创作者进行了解,只有如此,音乐鉴赏才能更进一步发展;其次,鉴赏者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音调、音色等细节分析创作者在创作阶段的心境及其创作该音乐想达到的目的,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聆听音乐,从而更好的进行鉴赏。

2.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音乐鉴赏当中

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以鉴赏者作为主体,在鉴赏过程中,通过音乐使内心产生的涟漪,再经过思想的洗涤最后内心生出对音乐的赏析及评价的一连串的心理活动。整个过程当中,对音乐的鉴赏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完全依托鉴赏者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及见解,它需要鉴赏者不断联想,甚至可以说是浮想联翩,去挖掘创作者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想法,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因此,鉴赏者具备创造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能更好的帮助鉴赏者摸索到音乐创作者想表达的所有想法,从而更科学的进行鉴赏,促使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并不只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受到许多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尤其是音乐文化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和方法。音乐文化与音乐不可分割,早已成为一个整体;音乐鉴赏能力是决定音乐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鉴赏者要不断约束自身,不断灌输科学合理的理念,采用合适的鉴赏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音乐、音乐文化及各个精神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