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5:52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1

2创造性开展教学,多角度引导思考

借助有效的教学形式促使中职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结构,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应以教学、传授知识及提高能力三者为组织课程开展的重点,构建教、学、做3合1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让中职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把平面纸样设计跟立体裁剪进行结合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有很多的企业都选择采用平面制图后立体裁剪调整这一方式来开展制版工作,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已被实际所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平面和立体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并且,教学活动的多元性,也能提升中职生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1)多媒体教学的多元性。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穿插到教学当中,借助录像、幻灯片与图片等的不同形式,能很好地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直接作用,可以让中职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欲望,发展中职生的思维能力。(2)制图教学的多元性。制图活动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课堂质量检验过程。制图教学即可对中职生的理论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又能在绘图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让中职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他们的分析力与应用力。(3)语言表达的多元化。服装专业教师口头表达的水平,将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水准的口头表达能够巧妙地唤起中职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2

服装结构在服装工业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技术价值意义。因此,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装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目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也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服装行业的需求而创新整合。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课程的构建,借此来丰富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

一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理论依据

服装结构课程作为现代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强的实践作用和价值意义。如: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图片都是对服装艺术造型的分解展示,是展示服装设计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服装结构课程的构建不仅可以推动服装设计向平面成衣有效转化,而且也为成衣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是服装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装结构课程涉及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制图等内容,其中服装结构课程在整个服装设计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服装结构对款式造型设计来说是一种延伸和发展,而对于服装的工艺设计来说又是基础内容,是其准备阶段。从某些角度来说,服装结构课程是服装专业的本质内容,它是服装专业课程中的内在构成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性内容。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的重点是分析、总结服装结构的立体构成和平面分解的方法与规律,从而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组合关系。他追求的是艺术与技术的同步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开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因素,服装结构课程在服装专业中有着很突出的位置,并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服装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担负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准,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场经济实际发展中对职业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为中心来开展的,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服装结构课程有着适度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性,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就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技术工作岗位做了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岗位能力。具体如:款式设计向平面结构转化技能。即:服装结构对设计出的款式有着一定的审查、分解、理解功能,通过一定的结构理论和方法能够将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成为平面的服装结构,即:多片服装设计内容。而这种技能的形成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四种基础技能,即:对人体的测量和分析能力、个体使用与规格设计能力、服装平面结构设计能力、服装结构制图能力。

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这里说的立体剪裁与试样技能是相对于较为复杂的服装立体造型而言的,即:通过服装立体相关内容进行结构设计的能力。主要是对特殊体型服装结构进行修改或者对服装局部试样的技能。服装工业制作、推板能力。这个技能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延续,具体指的是:对服装结构设计或者制图结合服装工艺和实际需求转化成为服装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套系列服装制作样板的能力。其细分可以为:工艺制版技能、工业推板技能、样板管理技能、样板转化技能。综合技能。这里说的综合技能是与服装结合相关的一些设计技能、工业制作技能、推板技能、测量分析技能等等的相融合运用,即:实践技能和运用技能。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是单一的具备这其中的某一技能,那么,笔者认为通过服装结构课程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三 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课程的内容

服装结构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包括: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原型裁剪、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立体裁剪四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如下:服装结构制图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知识、相关原理、典型的服装结构制图案例、较为常见的服装结构制图方法、步骤,服装的基本组合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诸如:服装的制版、推板等。服装原型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型法的相关知识,典型的日本文化式原型案例,原型生产和各部分成型原理,原型的修改与矫正,日本文化式原型的相关应用原理和应用方法。其逻辑框架为:原理——原型——引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原型引用体系。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服装人体工学为基础,分析了人体构造与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到整体较为细致的讲述了常规人体体型的服装结构原理和结构变化原理,对典型或者特定人体体型结构与服装关系进行分析并讲述一定的修改或者补正方法。

服装立体剪裁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立体剪裁相关的基础性理论知识,立体剪裁的方法、技术原理、实践中需要掌握的要领内容,对生活类、艺术类的服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一些立体剪裁方法的基本实践技能,立体剪裁的立体校对,诸如:平面制图到立体校对的训练、立体剪裁到服装制版回复或者推板过程的转化,服装立体剪裁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个内容较为深入的展示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充实了服装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总而言之,服装结构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必要学科,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整合服装结构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不断探究、反思与总结,强化服装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力争以自己院校的学生为中心,总结出一套实用性与适应性融合的服装结构课程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服装专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63-01

高职教育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行业、企业的结合为目标,深化改革,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是符合高职教育当下的培养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间的相互交融,增强课程间的相关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本文以服装专业服装工程方向为例,浅谈高等职业类院校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

1 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延伸和发展,使构思得以实现的根本;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是提升工艺效率的前提,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准备。

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人体工程学、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建设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1)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课程相互融合。

服装结构设计包含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将服装与人体的三维关系,转化为服装与纸样的二维平面关系;立体结构设计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造型技法进行三维立体设计,最终得到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各有千秋,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将服装的数据特征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数学公式与结构比例,能够合理的分配省量、控制松量,具有稳定的、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立体结构设计是在人体或人台上,直接进行的服装三维立体设计,因此,立体结构设计在解决缠绕、堆积、抽摺等立体空间造型强的服装,要比平面结构设计容易。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利用立体结构设计得到的结果,拓展平面结构设计技巧,促进学生加深对平面结构理论的理解;利用平面结构理论,检验学生在立体结构设计中对省量处理、松量控制、开口设计等是否合理;逐渐规范操作手法,使立体结构设计更趋稳定性。例如,原型、衬衫、西装等经典款式,可同步讲解,相互比对;具有褶裥、抽摺、波浪、不对称等造型的款式,可选用相同款式同时进行,相互拓展;选用能将衣身分为空间造型强,与结构造型简单两部分的礼服或创意服饰,促进学生形成利用平面结构理论与立体结构技法综合设计的能力。

(2)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高职类学生学制一般是三年,三年期间除去顶岗实习的时间、公共课占用的时间,专业课学习时间大量缩短。若想将服装工程方向的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有些力不从心。进行课程整合将部分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核心课程中,除去或弱化非相关内容,势在必行。比如,①对于高职类学生人体工程学中有关于人体静态计测方法、人体动态特征与着装形变、服装设计中人体工效学的运用、服装穿着舒适性等内容,可分层次融入到,结构设计课程款式的讲解中,而不需要单独开设。②对于服工方向可不开设服装效果图这门课程,而服装效果图中有关于款式图绘制的内容,可融入到结构设计课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绘制款式图时,对服装各部分比例的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款式设计的理解。如此与服装效果图有关的素描、水粉、艺用人体结构等内容可舍弃。

2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促进课程融合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有助于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避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的选择与安排需具备以下条件,(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囊括理论知识的真实项目。(2)能够将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技术,融为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项目。(3)经典款式项目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与课程同步,体现能力逐级递增的层次性。比如衬衫、西装等项目。(4)创意服装、礼服类项目,由教师辅助,学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不求量,以求精益求精。(5)毕业设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校外企业专家,根据本企业需求制定设计要求;另一种由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流行元素制定设计要求。

3 课程考核体系的保证

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教学效果的保证。针对项目驱动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综合评分办法。

过程评价,使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进行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控,有助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与架构。

综合评分,综合企业评价、专家点评、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四种因素,以35%、30%、25%、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除此校内需成立监管部门,评估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创新性、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同时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企业对项目完成的评价也融入到整个评估体系。

4 结论

课程群的建设不仅能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参透、相互补充,还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整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缩短了学时数。为避免课程间的断层,促进课程间的衔接以真实项目为驱动。项目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涵盖教学内容,体现知识能力递增的项目。同时,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监控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113-115.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是以人体为基础,研究服装结构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是把服装造型设计转化成服装成品的重要环节。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采用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板的平面结构教学,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特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做到对所授知识的照搬照抄、死记硬背,最终对结构设计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学会用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去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与人体复杂曲面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平面纸样的组合去体现服装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立体思维的培训、“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立体思维的培训

服装结构设计通过运用立体思维对服装造型研究分析,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及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形态,服装的立体思维塑造和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与服装都属于多维空间实体而存在,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元素、组合形态却各不相同。平面结构的裁剪主要依据服装的外部轮廓来进行,明确的轮廓就表现出肯定的平面形态,而一个立体形态却没有固定的轮廓。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圆形,它的立体形态可以是球体,可以是圆柱体,也可以是半圆形,显然,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依靠轮廓(即投影),还要依靠实体的“量”。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其中的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而立体形态则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却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常培养空间立体思维,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分析设计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形态构成的数量、部件细部的吻合关系及结构设计分解的能力,而且还应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结构直接进行悬垂、曲线、凹凸、褶皱和复杂线条的立体思维塑形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直观认识和知觉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立体空间组合概念。

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面对服装企业普遍反映的服装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完成结构设计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各服装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里的“立体结构设计”不是指立体裁剪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部位的结构设计时,先用布或纸在人体模型上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从一块平布包裹人体时出现的各种结构形式(省、缝、褶等等),这些可变性形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以及从立体形态展开成平面的纸样外型,各部位结构线的特征等等,从而奠定了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基础。其次,对于复杂的款式造型,学生难以准确地将其分解转化成平面结构纸样时,可用直观的立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的平面纸样与人体立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关系。特别在讲授结构设计变化原理部分时,如服装的省道位置、省量大小、省道转换和褶量大小等等,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方法教学,进行机械的平面纸样的转化,缺乏对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学生是很难理解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和结构变化原理。又如裙子的褶裥设计,学生对平面纸样褶裥量的大小难以掌控,以及对立体成型效果模糊,通过立体结构设计观察相同面料质地与不同的褶裥量,及不同面料质地与相同的褶裥量等形式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变化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已裁剪的服装裁片经过缝制、整烫等手段制成服装成品的过程。现在的服装市场注重品牌风格、服装质量和制作工艺,急切需要对服装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等全方位把握的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实践性。结构设计课上学习的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如果不进行样衣制作、板型的修正及服装面料的选择来验证,最终还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提升。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实用化。比如在讲授半圆裙底摆结构时,先不将裙长斜纱部分减短,让学生按纸样制作出来,穿在人体模型上观察裙子底摆长度的变化,就会发现因面料纱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悬垂性的不同,裙长斜纱位置的长度最长,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将该部位长度减短,并且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减短的长度也不同,从而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去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立体思维塑造与服装结构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款式造型到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5

《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是服装设计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的桥梁,所以教学实践中,服装结构制图与实际应用的衔接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拥有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对服装结构制图与实际应用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一、实践画图,加强实际应用衔接

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画图的能力培养,因为画图能力是结构制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展现的主要内容。在实践画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服装造型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然后实现服装构图造型。同时,教师也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实际创造之中,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服装结构造型图的绘制,使电脑制图代替手工制图,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制图质量,并感受到数字技术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关键。(2)要采用鼓励教学模式,教师要保证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创造,对于有设计问题的作品,教师不要直接批评,可以将学生的设计图,按照1∶1的比例进行实物放大,让学生在大的图片面前感受到设计的不足之处,然后教师重新传授服装设计制图的基本理论,在学生对基本类型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将上装、下装等在基本类型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款式变化,教师做一些必要的指导,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将其制作修改好。(3)在实践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作教学,如在设计女性大衣的任务中,教师提出任务,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依据已学的服装结构制图的知识完成大衣前后衣片1:5的结构制图,逐步完善绘制大衣前后衣片结构制图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设计过程中集体智慧的重要性,提升了实际的创造能力。

二、服种模拟,构建实际应用课堂

为了提升设计的实际效果,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模拟教学,通过不同服装种类的设计模拟,构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职业课堂。(1)要设计单元化的设计内容。这部分要求教师能够活用教材,如,教材的章节是“服装款式图的绘制”,内容包括:服装款式的局部表现、服装款式图的黄金分割技法、服装款式图的表现等内容。这些都可让学生整合为集体的学习内容,通过理论分析,合作讨论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而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服装种类的项目训练,例如,裙装基本结构包括:直身裙、A形裙、波浪裙等,而在这些基本情况下延伸了许多变化的结构,包括连腰直身裙、高腰直身裙、无腰分割裙、休闲A形裙、鱼尾裙、百褶裙等。因此,教师要对裙装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想,分类布置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要设计项目任务。模拟生产管理实习过程,启动与企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训系统,组建模拟服装公司,教师学生均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是服装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小组成员为结构设计人员,教师可暂时代表企业或充当客户。教师要布置任务,学生完成项目,实现将设计图变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的完整实践

训练。

三、校企联合,办学就业双向衔接

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与学校做好沟通,保证一方面能够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提供企业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实习训练场所。(1)教师要安排顶岗实习活动,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暂时参与服装设计与制版的相关工作,然后学生的工作内容要通过企业内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综合能力。(2)联合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教师指导理论内容并协调学生与企业导师的关系,指导学生融入新的集体之中;企业导师则要按照企业的生产和制图模式来传授学生企业内完成设计的过程,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职业学校要重视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例如,以工作室及校企合作的形式,承接创意展项目,展示学生的实践作品,一方面宣传学校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设计有了实际应用的机会。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对服装结构制图与实际应用如何衔接的心得。综上所述,服装结构制图与实际应用的衔接要通过实践制图教学、服种模拟项目教学、校企联合教学等模式实现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提供制图应用展示平台。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6

[作者简介]胡亚兵(1977- ),男,江西上饶人,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1-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生产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它将服装效果图转化为服装平面结构图,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实现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它为工艺设计提供结构合理的工艺样板,为制定工艺标准提供可行依据。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关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应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通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时出现死记硬背、相互孤立的现象。尤其是在计算公式和服装尺寸放量方面,一定要考虑与人体、服装款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关系讲透,学生才能灵活掌握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实际生产的要求,把款式设计、面料选择、版型设计、制作工艺等结合起来学习。

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实践中实际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并按照课本举例进行手工制图,而没有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艺、服装面料、服装流行元素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不能有效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反而往往只知道死记计算公式和数据,对制版知识一知半解。当服装款式发生较大变化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毫无章法,这样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严重脱节。

2.教学与服装市场和实际项目相脱节。由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生产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主动测量市场服装成衣相关数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方面的训练机会较少,校外实际生产更是不会进行。因此学生对版型设计和理论知识只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理论知识无法验证,以致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不能灵活运用最佳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表现服装造型。

3.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就是当裁缝,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报考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并不是真正对服装专业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对设计或管理比较感兴趣,将来毕业打算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服装裁剪和缝纫制作等与“裁缝”相关工作,认为结构设计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生对服装结构课程学习态度消极,不重视甚至不参与课程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对课程理念及知识点完全掌握。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整合交叉知识结构。为避免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与服装企业岗位之间出现相互脱节现象,需要根据岗位人才的需求修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密切配合,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纵横向链接,并采用综合式教学法,在一个教学主题或项目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规划,同时注意调整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将款式稿、灵感来源、结构图、工艺特点、工艺流程、面料小样、辅料等所有的过程都经历一遍,使学生结构设计知识与技能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制作完成服装,然后分析服装成品造型和舒适度,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进一步掌握结构设计的尺寸规律与版型设计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服装制版水平。通过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创造性开展教学,完善教学过程。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将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知识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规律。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款型分析、人体结构等问题,这样讲解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堂讨论。在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中,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以便采用分阶段教学,注重加强实践。在理论课阶段,由资深教师讲解,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每周讲授4~6学时。在实践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款式,进行1U1结构制图,并进行样衣的缝制,在样衣试制时,将净板放缝后进行简单缝制,重点不是工艺处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不同环节的专项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结构设计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灵活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目的。

3.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靠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好的教师经历应该是从学生到企业再到教师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新进教师一般是应届生,有的还要求是研究生,往届生很难进入高校,造成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成立特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从而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工作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讲学和培训指导,广泛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借鉴和技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教师本人的技能素质。

4.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学前教育,使学生清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的和作用。具体到服装结构课程中,需让学生明确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它不仅具有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是从事服装生产管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还能调动他们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保持强大学习动力。采取这种步步为营的学习方法,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为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5.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就本门课程而言,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是考查;二是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对学生学习过程打分。比如可以把这门课程分为理论部分、款型把握部分、制作工艺部分、服装舒适度部分及最终服装效果部分,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部分进行打分,并要求每一部分都合格才能考试通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可以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查,比如实行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考查中主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进行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完善新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的课程,要不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一步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积极做好企业横向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成熟的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养服装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7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8

服装设计与工程简称服装工程专业,是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与工艺、服装营销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时装画、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专业英语、服装机械与设备、服装心理学、服装采购学、服装零售学、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服装工效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9

关键词:符号学;服装设计;造型

1.符号学理论系统的内涵与服装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又称语义学(Semasiology),词义源自希腊语Sema(符号)。人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关系等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美国人皮尔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著名的符号学理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三种要素构成的,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道德性的功能,是意义与对象间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使对象和意义融合为统一的符号系统。当代设计学借助符号学的方法使自己由技术——数学或美学——数学的理论而过渡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服装设计也不例外,从符号学的角度讨论服装设计,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人与社会、人与服装,协调发展且融为一体。

2.符号学理论与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服装外部轮廓线的运用

外部轮廓线是设计的关键所在,它控制着服装的视觉形象。同时,它也构成了服装的外形特征和塑造了服装的风格,又是服装流行更新、循环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服装外部轮廓线在服装造型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服装领部形态的造型线条,二是肩部的形态变化,三是服装底边线的造型线,四是服装的长短和变化等,通过以上四点塑造服装的各种形态和不同风格,服装的外部轮廓线的良好运用可以使服装在外表上表现为高贵典雅、放荡不羁、潇洒自由、和朴素自然的特点。所以,服装造型中对外部轮廓线的设计相当重要。

2.2服装内部结构线的运用

服装内部结构线包括了服装的省道、分割线和褶裥等内部结构线条,它决定了服装的起伏,控制了服装的转折,构成了整体的服装形态,主要体现在服装的拼合部位。同时,服装结构线不仅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人体的自然特征,而且,这些结构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塑。既有美观的效果,又做到了结构合理,使人有舒适感。

2.2.1分割线的运用

分割线是在缝合服装裁片的时候产生的,也叫做剪辑线和开刀线。分割线是根据人体曲线设计制作,使人穿着时有舒适感,同时,分割线也装饰了服装,美化了人体,起到了服装造型上的分割作用。所以,在服装造型中,如果遇到面料单调、花色简单的服装材料,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分割线,打破单调的效果,让人从视觉上感到服装的丰富,其手法可以在分割的位置进行改变,也可以在改变分割的形态,增加或减少分割的数量,从而让服装在造型上营造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艺术氛围。

2.2.2省道线的运用

省道线在服装造型中不仅可以使得平面的材料更加符合人机工程学,使人体产生舒适感,使面料具有立体性,而且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中的省道线还有装饰功能。

2.2.3褶裥线的运用

褶裥线是面料在造型的过程中,通过抽丝、堆积、打皱等方法使面料产生皱褶、纹路、波纹等效果,具有线条感。褶裥线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服装有肌理效果,产生体积感,使的服装的外观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且可以很好的造型,是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2.3装饰线的运用

装饰线与服装的结构没有关系,仅仅起到装饰服装的作用。是在服装的袖口、衣服的下摆、口袋的位置、衣领的位置等地方添加各种样式和图案花纹的线条,可以使服装在外观上更加丰富,起到装饰作用,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突出人体的美。中式服装中的装饰线一般放在衣服的下摆、袖口和领口处,同时采用多种色彩的明辑线,使服装看上去更加精美、更加含蓄。

2.4服装面料条纹线的运用

服装造型设计中,对面料的肌理的设计手法之一就是面料条纹线的运用。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面料条纹线的运用还是相当成熟的。同时,面料条纹线的运用也需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成功的面料条纹线不仅可以使服装在造型上多姿多彩,而且还有功能性的作用展现出来,也是很多顶级服装设计师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2.4.1服装面料的色彩条纹线的运用

服装面料条纹线包括组织结构条纹线和色彩条纹线,其中色彩条纹线是由不用色纱编织而成,或者还有不同色彩的印花,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形态、各种距离不同、数量不一样的条纹线。如斜条纹线给人活泼运动的感觉,不同方向的条纹线的混合又会出来形态百变、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服装视觉感受。各种粗细和间距不一的条纹使服装更加富有韵律感。

2.4.2服装面料的组织结构条纹线的运用

织结构条纹线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纵向的、横向的、波纹状的、圆弧型的等等,是在服装造型中,改变织物组织而得到的造型线条。还有些是通过改变织物的组织中缝隙的大小或者孔眼的面积来最终打破原有服装单调的效果,从而赋予服装以不一样的美感。

3.结语

总而言之,服装造型师或者设计师应当根据穿着者的不同的年龄、职业和穿着时间等,来选择不用的造型线设计,设计师更应该熟悉和掌握各种服装线条的情感特征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出来更多经典的服装造型,更加体现服装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才能把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服装结构设计论文例10

1.教材过时。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前几年出版的,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或款式项目比较陈旧,而且特别偏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服装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过多的理论知识将原本简单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也很枯燥,学生对知识点不感兴趣,有的东西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的教学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目前沿用的教材,书厚,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1)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原来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把几门课程截然分开,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2)教学中会出现多次重复,而且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手法也会有不同,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结构和工艺的讲解有区别,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提高不了学习效率。(3)教学无创新,不生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服装专业的教学创新潜力应该比其他专业大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生动。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是空对空,教材上给定一个公式,讲解半天,太抽象,学生听不懂,都在打瞌睡,导致学生厌学。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1.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的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原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简单扼要,让学生上完课之后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制作有基本了解。服装制作一般都要经过裁剪、缝纫、整烫三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都有不同的制作程序,如服装裁剪有五个程序:测量体型—结构制图—排料—裁剪—整理裁片。服装缝制和整烫少说也有七八个程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那么起码要排四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相对独立,互不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安排的,互不照应,很不合理。比如,在实际中缝制课需大量的时间,但服装结构设计课却占了超出服装缝制课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内容也空、杂、繁、重。空就是结合实际不紧;杂就是不系统;繁就是教材本身也是借用别人的,交代不清;重就重复,服装结构设计中讲过的许多东西,在讲服装工艺中都有可能重复。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相结合,首先就要将教师重排,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师要会上服装工艺课,服装工艺的教师要会上服装结构设计课,而且在安排教师时一个班级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这样在两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才不会重复,选择模块教材进行教学时从结构设计到工艺必须采用一个流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不容易遗忘,而且理论跟实践教学结合得非常直观。(2)课时比例是二比三,即服装结构设计两课时,服装工艺三课时。(3)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什么图打什么版缝什么衣烫什么料,一般是先做部件后做成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4)教学方法先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精讲;然后就是老师以示范、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遍,不懂不会的地方请老师帮助或请会的同学帮助;完成后进行上车实际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学生的心理共性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我们将实践订单的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做出交给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兴趣,再通过完成作品的等级进行适当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设计式作业训练。设计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这类作业不会是现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把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促进作用。例如,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根据当季流行的风格自己设计一系列服装,一个系列一般为五套。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从画设计稿到买面料,甚至结构制图跟工艺都要自己完成,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面料的采购,以及对款式的定位,将学生学到的综合知识进行一个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在学生完成作品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服装制作的理论,又圆满地完成服装工艺的实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并加以完善该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