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汽车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18

汽车技术论文

汽车技术论文例1

二、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1.教学要求

从核心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汽车销售》《营销管理》《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构造》《管理沟通》等课程。从教学要求来看,汽车营销涉及汽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含《底盘构造》《发动机构造》以及《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等。但是该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在上述课程教学中都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汽车构造中的教学内容,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整理。从《汽车构造》来看,该课程被分成底盘篇和发动机篇,从工作过程和技能检测结果来看,它包含发动机检测、底盘检测、设备操作检测和调整,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汽车销售和服务中对于底盘、发动机各种零售器件的故障诊断和分析。

2.教学内容

从汽车营销学习过程来看,除了要理解专业的汽车知识,还必须掌握需要销售车型的结构,并且根据销售车型的参数,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全面的解答。所以它要求掌握的知识全面,可以不深入专业知识,但是必须整合汽车销售知识,从根本上加深研究和探讨。例如,汽车构造主要包括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也就是基本理论,包括:发动机原理、7大系统、关系以及行驶、传动、制动、转向系;在提高部分,主要包括功能认知、发动机构造、底盘结构和功能认知与训练等内容。

汽车技术论文例2

(1)要求理论实训课程比例。高职院校为体现实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往往会要求理论课与实践课达到一定的比例,不少高校采用1:1的比例。然而并没有任何实验证明1:1是最佳比例,何况每门课程内容、性质都不一样,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本校为提高实践课比例,规定教师不允许在同一个班连续上四节理论课,连续上四节实践课却是允许的。在实际操作层面,可能出现老师在教室上两节理论,后两节转换到实训室上理论的怪相。(2)实训课。高校往往强调实训课程数量时,忽略实训课质量及效果。在高职里学生每星期还有一到两天整天实训,由实训老师专门负责。大量的实训时间并没有同样多的实训项目,导致一个简单实训项目也需要一个上午,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大量时间浪费在实训室。同时,实训老师与专业教师缺乏配合,整天实训内容与专业教师的讲授脱节,专业教师与实训老师的实训项目重复问题频繁发生。(3)理论课。大量高职院校采取“2+1”教学模式,实训实践占据了大量时间,且必须保留部分基础课程,学生在校的两年内学习的理论知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压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浅显,而且连贯性差。这不仅易导致知识的遗忘,还限制了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4)师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教育水平。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前提——教师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现阶段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技术技能型教师短缺的情况下,高校在招聘选人时往往会倾向选择技能型,进一步导致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的缺失。

1.2企业方面

(1)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确定各自权益与职责,学校负责根据企业用工要求招生,与企业人员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企业给予学校及学生场地或资金资助,学生顺利毕业后接收学生到约定岗位就业。如各地高校开设的“丰田班”,其课程按照丰田4S店的岗位需要和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来开设,培养适合丰田汽车品牌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时该地区丰田公司下属的汽车4S店会来校组织招聘。目前来看,不管是“丰田班”还是“大众班”大都只与大型的公办院校合作,民办院校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偏少。另外,学生工作一年后仍留在工作岗位的不足10%。(2)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针对在校生而言,但要求学生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一般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全职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国务院规定职业教育中的“2+1”教育模式,在校学习2年时间,第3年到对口专业的企业,顶岗实习12个月。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时,应要求专业对口,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上所学知识。现在有不少学校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安排学生到富士康等跟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做工,长时间的劳动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最终也会损坏学校的名声。不少学校并不能推荐足够的工作,第三年学生处于放养的状态,学生质量不能保证,这也就失去“2+1”当初“工学结合”的意义。(3)生产经营。利用学校的闲置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人力或其他现有设备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既能方便师生实训,又能增加学校收入。如不少院校汽车专业与企业合作开设汽车修理店、汽车保养店,但能够独立运营并盈利的少之又少,仅仅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或服务学院员工洗车场所。(4)积极性。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企业觉得吃亏,订单班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流动性非常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少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冠名或是资金援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热情非常高,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高招生就会越容易,学校口碑会越来越好。这个过程中在一直默默资金支持的企业,付出后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却留不住人,所以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2改革内容

2.1学校方面

(1)改变课程内容及浮动的理论实践课时比例。围绕培养高级技术技能性人才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重新设置实践课程课时。首先,加强专业基础课改革,拓宽基础,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为要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设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使用与技术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等。以上教材均由一线教师自主挑选,选取综合性强,汽车原理理论能满足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业需求的教材。注重技能的掌握,不设定固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师灵活设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培养学生动手“如何做”的同时,强调学生理解并思考“为什么要那样做”,“有没有其他方法”。(2)加大师生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教师质量”、“扩宽学生视野”、“提高知名度”,仅仅通过口号,不可能有实质性改变。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就需要与外界交流。对于教师,比如定期去外校学习、培训,去汽修厂或者4S店下企业锻炼。如我校要求教师暑期必须到相应汽车企业工作。对于学生来说要经常参加一些技能比赛,在规模越大的比赛中学到的也很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找出自身的差距,能使学生在交流中进步。近两年来,我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选拔赛汽车营销项目,均获得三等奖,通过比赛提高了师生的专业技能。(3)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和教学仪器。汽车的零部件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学生之前大多没接触过,如果依靠老师的描述、用手比画、在黑板上画图,很难把内容表达清楚。所以,充分利用实训教室,学生对它们的结构、特点就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学生学得懂,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更有动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个角度地观察对象,对于汽车的某些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单看懂实物的结构是不容易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因为这些结构不能动,能工作的又被外壳遮挡,看不到。如果用多媒体软件协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某一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呈现得一清二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能够图文声像并茂,达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目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4)改变学生传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以前的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题。一般来说题目都是一样的。笔者布置过类似“本门课程的期望及建议”的题目,结果反映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很严重。作为一个工科需要动手的专业,把学到的知识通过作业本来呈现可能不是太完美。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也要改革:首先,从作业形式来说,可以是口头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学生来实际动手操作等等。其次,作业的题目可以更加个性化。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有不同的任务,考核时询问每个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防止部分同学偷懒。(5)改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众所周知,对学生能否做出准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付出的学生就要有收获,偷懒的学生必须能通过成绩区分出来。一般来说,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决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种成绩权重分配对于需要动手的工科生来说分配不尽合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际动手能力都需要进行过程评价。加大平时考核的分值,可以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而在平时考核中,可将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发言积极性、发言的质量、实践活动参与等各个方面均纳入考核体系。根据实训课时的多少,可分配平时成绩占40%或50%。(6)甄选合作企业。自2002年国务院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距今已过去十多年,校企合作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乱象。有一些企业,由于招工困难,把办订单班当做招工的途径;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安排教学课程时,要权衡企业的干涉程度,不能让学校教育成为企业的岗前教育。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合作方式,学校要注意甄别。对于愿意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优秀企业,学校应加大投入而不仅仅只是把企业当成摇钱树。有的学校改革订单培养,将订单班学生50%的学费交给企业,增强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成果的同时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2企业方面

(1)优化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等。专业负责人通过到企业实际走访调查,与领导、一线员工进行交谈,根据企业的需求修订教学内容,依照企业的用人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同时还增加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知识。积极加强与汽修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技能。企业对用订单班教师学生持续跟踪,设置相应奖惩制度。如北京现代对于有合作关系的一百多家学校持续检查考核,排名靠前的学校奖励的汽车越贵,排名中间的学校只能奖励一台发动机,垫底的学校就没有奖励了。同时,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北京现代的培训,培训后考核教师学习情况,合格的教师可获得北京现代的证书。(2)共建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外运营承接生产任务或提供服务,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来完成任务。其质量接受客户检验,生产性基地独立核算生产和管理成本,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对于汽车专业,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为企业完成一定的保养、检测、维修等实际生产任务。注意当学生给客户汽车进行维修保养项目时,一定要着工装且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检测,给客户留下不专业的感觉就容易永久性失去一个客户。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效果会远超过学校实训室的模拟实训。(3)参与部分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其工作重点、难点。“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胜任授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又有能力处理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具有双重业务素质的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承担企业培训教学任务,负责新老员工培训工作;学校教师能够扩大视野、了解市场行情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过程。同时,企业的师傅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行业信息,也可在学生间增强企业的品牌力,学校与企业能够实现双赢。

汽车技术论文例3

ESP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汽车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英文缩写为ESP(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虽然不同的车型,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名称,如BMW称其为DSC,丰田、雷克萨斯称其为VSC,而VOLVO汽车称其为DSTC,但其原理和作用基本相同。

ESP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横向角速度传感器及液压系统组成,ESP除了具有ABS和TCS的功能之外,更是一种智能的主动安全系统。

ESP的ECU通过高度灵敏的传感器时刻监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并通过计算分析判定车辆行驶方向是否偏离驾驶员的操作意图。ESP能立刻识别出危险情况,并提前裁决出可行的干预措施使车辆恢复到稳定行驶状态,ESP的干预措施包括对车轮独立的施加制动力;在特殊工况对变速箱的干预措施;通过发动机管理系统减小发动机扭矩。

ESP三大特点

1.实时监控:ESP能够实时监控驾驶者的操控动作、路面反应、汽车运动状态,并不断向发动机和制动系统发出指令。

2.主动干预:ABS等安全技术主要是对驾驶者的动作起干预作用,但不能调控发动机。ESP则可以通过主动调控发动机的转速,并调整每个轮子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来修正汽车的过度转向和转向不足。

3.事先提醒:当驾驶者操作不当或路面异常时,ESP会用警告灯警示驾驶者。换句话说ESP实际上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刹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刹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P研究的关键技术

ESP系统的开发有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科研人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争取研究开发出更加完善和优化的ESP系统。

1.传感技术的改进

在ESP系统中使用的传感器有车辆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等,它们都是ESP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提高他们的可靠性并降低成本一直是这方面的开发人员追求的目标。随着价格低廉的微机械(Micro—Machined)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的出现,为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体积小质量轻及低成本液压制动作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这方面BOSCH公司在ESP系统中采用的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液压作动系统由预加压泵PCP(PrechargePump)压力产生装置(PressureGeneratorAssembly)液压单元HU5.0所构成。

3.ESP的软硬件设计

由于ESP的ECU需要估计车辆运行的状态变量和计算相应的运动控制量,所以计算处理能力和程序容量要比ABS系统大数倍,一般多采用CPU结构。而ECU软件计算的研究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已经很难适应ESP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控制,必须寻求鲁棒性较强的非线性控制算法。

4.通过CAN完善控制功能

ESP的ECU(电子控制单元)与发动机、传动系的ECU通过CAN互联,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控制功能。例如自动变速器将当前的机械传动比、液力变矩器变矩比和所在档位等信息传给ESP,以估算驱动轮上的驱动力。当ESP识别出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时,它会禁止驾驶员挂低档。在这种路面上起步时,ESP会告知传动系ECU应事先挂入2档,这将显著改善大功率轿车的起步舒适性。

目前国外,特别是欧洲,越来越多的车型已将ESP系统作为其标准配置,国内一些中高档车型也逐渐将其作为标准配置。据报道,2004年中国新车的ESP系统装备率为3,欧洲的新车装备率为35。2005年欧洲出产新车ESP装备率达到40,中国达到4。ESP正在向一般的商用车及重型卡车普及,多家商用车生产厂商和重型卡车生产厂商正在推出带ESP系统的车型。现在正是欧美汽车工业界推广应用ESP系统的高潮时期,国内也正处于迅速的推广普及阶段。

可以预见,ESP汽车安全产品不久将成为多款中、高档轿车和其它车型的标准配制,掌握ESP技术,就掌握了竞争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主动权。所以攻克ESP设计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对提高国产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我国汽车工业的繁荣发展以及促进其它相关工业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汽车技术论文例4

2欧洲ECE客车技术法规动态

ECE法规在编排上具有较大的特色。所有ECE法规均为《1958年协定书》的附件。到目前为止,已批准的ECE法规共计132项(包括ECER13H版),即《1958年协定书》共有131个附件[1],其中完全针对客车制定的法规共有5项,即:ECER36、ECER52、ECER66、ECER80、ECER107。

2.1ECE客车技术法规概况

ECER36法规名称为“关于就一般结构方面批准大型客车的统一规定”,其通用范围为乘员数超过22人,整车宽度2.3m以上的单层客车和铰接客车。2008年2月第三次修订版后未做改动。ECER52法规名称为“关于就一般结构方面批准M2和M3类小型车辆的统一规定”,其通用范围为M2和M3类中座位数不超过22座的A级和B级单层客车。2008年2月第三次修订版后也未做改动。ECER66法规名称为“关于就上部结构强度方面批准大型客车的统一规定”;ECER80法规名称为“就座椅及其固定点强度方面批准大型客车座椅和车辆的统一规定”;ECER107法规名称为“关于就一般结构方面批准M2和M3类车辆的统一规定”。此外,欧洲经济共同体汽车法规EEC/EC2001—85指令,即“针对除驾驶员外座位数在8座以上用于运送乘客车辆的特殊规定”也是客车技术要求的相关法规。

2.2ECER107法规动态

近年ECE中有关客车标准的动态变化较大的是ECER107。1998年出台的《关于就一段结构方面批准大型双层乘用车的统一规定》(ECER107)主要适用于M2、M3类车辆中Ⅰ、Ⅱ、Ⅲ级双层客车,经2004年和2009年的两次修改,现在实施的为2011年的第三次修订版,名称也改为“关于就一般结构方面批准M2和M3类车辆的统一规定”,其适用范围扩大为M2和M3类中所有的单层、双层、刚性或铰接式客车[2],既包括载客22座以上的Ⅰ、Ⅱ、Ⅲ级客车,也包括载客不超过22座的A级和B级客车,还包括铰接客车(含双铰接客车)和双层客车。ECER107第三次修订版适用范围包含了原ECER36、ECER52、ECER107和EEC/EC85指令所适用的客车。对于客车结构安全要求,R107完全替代了以上欧盟技术法规和指令。ECER107正文分为十二章,主要涉及客车产品的认证和生产一致性。另有12个附件,这些附件也是R107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文第五章第5.1条款明确提出所有客车都应满足本法规附件3的要求。附件3就是所有客车均须满足的技术要求,包括侧倾稳定性、防火措施、出口数量、出口的最小尺寸、乘客门、应急窗、撤离舱口、伸缩踏步、乘客门引道、应急门引道、应急窗的通过性、撤离舱口通过性、通道、通道的坡度、踏步、乘客座椅及乘座空间、车内与驾驶员联络、内舱门、双层客车通行楼梯、驾驶区保护、驾驶员座位、车内照明、铰接车的铰接段、扶手和把手、踏步区座位区的保护、乘员的保护、活动盖板、无轨电车等。目前国内客车行业正在组织修订的《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094)就是参考ECER107法规2011年版本来修订的。修订后的《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094)将替代原《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094—2007)、《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8986—2003)、《双层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9950—2005)三项标准。

2.3ECER66法规动态

另一项客车技术法规是《关于就上部结构强度方面批准大型客车的统一规定》(ECER66)。2006年了第一修订版的文本,并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了三次纠错和勘误。2008年对第一修订版部分内容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10年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正。经过第二次修正后,ECER66法规的使用范围由原来规定的“大于22座的座位和可站立客车”修改为“适用于M2或M3类中的Ⅱ级、Ⅲ级以及乘客数大于16人的B级单层刚性或铰接式车辆”[3],进一步明确并扩大了使用范围。技术要求中在原来的基本实车翻滚试验认证方法基础上增加了4种等效认证方法,即ECER66法规中附件6“车身截段翻滚试验等效认证方法”,该试验方法采用拟评价车型的两个车身截段(一个在整车的纵向方向的质心前部,一个在整车纵向方向的质心后部),每一个车身截段至少应有两个间隔,并根据相应部位的载荷配重。两个车身截段都应通过翻滚试验,且生存空间符合法规要求。附件7为“车身截段准静态负荷试验等效认证方法”,该试验方法在车身截段施加一个静载荷并不断增加载荷,以连续不断的时间间隔测量相应的变形,直到剩余空间被车身截段的某一部件侵入为止。车身截段实际吸收的能量(试验)应大于车身截段需要吸收的最小能量(计算),则车身截段通过负荷试验。以上两种用截段来替代整车翻滚试验的方法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减少试验周期,其试验方法完全可以满足上部结构强度考核的要求。附件8为“根据测试部件进行准静态计算等效认证方法”,附件9为“计算机模拟整车翻滚试验等效认证方法”。附件8和附件9完全用计算来替代截段和实车试验,可以大大减少试验成本,通过仿真和计算,极大地方便了设计人员的优化设计。

2.4ECER80法规动态

还有一项与客车相关的法规是《就座椅及其固定点强度方面批准大型客车座椅和车辆的统一规定》(ECER80)。2011年了该项法规第一次修订版,相比1998年的第一版,主要变化有:将座椅动态试验列为优先项目;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为M2和M3类客车中Ⅱ级、Ⅲ级和B级客车面向前方安装的座椅,M2和M3类客车中Ⅱ级、Ⅲ级和B级客车乘客座椅固定件及座椅安装,不适用于面向后方的座椅或有约束的座椅[4]。2012年10月又了ECER80第二次修订版,相比2011版做了较多的修订。首先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如果乘客侧向座椅安全措施符合前侧保护措施要求(R80法规附件7的要求)则允许在最大满载质量大于10t的M3类Ⅱ级、Ⅲ级和B级客车安装侧向座椅”,同时在第7章座椅的安装要求中专门增加了7.4条款,即侧向座椅的安装要求[4]。在附录1的第一条技术要求中增加了辅助侧向座椅上假人允许的伤害指标,具体为:头部允许指标(HIC)<500;胸部允许指标(ThAC)中,肋骨偏移指标(RDC)≤42mm,软组织指标(VC)≤1.0m/sec;骨盆允许指标为耻骨联合受力峰值(PSPF)≤6kN;腹部允许指标为腹部受力峰值(APF)≤2.5kN内力(相当于4.5kN的外力)[4]。在附录4允许伤害指标的确定中增加了侧面冲击(对侧向座椅)的要求和伤害指标。也就是说ECER80—2012版相比2011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侧向座椅的强度要求。欧盟2013年8月了《关于车道偏离警告系统(LDWA)机动车审批的统一规定》(ECER130)。这是一项主动安全装置的技术法规,其适用范围为M2、N2、M3、N3类车辆车道偏离警告系统[5],其中对于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测试程序提出了具体指标。

3欧洲ECE汽车技术法规在我国客车标准中的应用

我国客车标准化工作结合中国国情,以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为重点,主要借鉴采纳欧盟ECE法规,与国外先进标准接轨,进一步完善客车标准体系,对客车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大量客车整车翻滚实车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客车截断翻滚、静压试验和模拟计算分析,对《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规定》(GB17578—1998)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参考采用了ECER66号法规,在原仅采用基本翻滚试验认证的基础上修订增加了4种等效认证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客车结构的安全性,扩大了标准实施范围,且由原推荐性国家标准修订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后的标准与ECER66法规完全接轨[6]。该标准已于2013年9月18日,2014年7月1日实施。在修改采用《大型客车座椅认证及座椅强度和固定件强度有关的车辆认证的统一规定》(ECER80)(修订版1)的基础上,结合座椅动态和静态试验对《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13057)进行修订,由可以从原静态试验、座椅靠背后部吸能特性试验和动态试验中任意选择一种改为每种型式的客车座椅都必须满足动态试验性能要求。与静态试验要求相比,GB13057(修订稿)提出的动态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能够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和安全性能,有利于提高客车乘客座椅设计水平和制造质量,使乘坐者被动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6]。GB13057(修订稿)标准已通过审查并报批等待。ECER80的2012版实施,特别是增加了侧向座椅的要求,GB13057也将做相应的修订。

汽车技术论文例5

关键词:发动机性能汽车技术状况驾驶技术

汽车燃油经济性是汽车的一个重要性能。它关系到个人和运输企业的经济利益,在汽车说明书中大概最引人注意的技术规格也是燃油消耗。如何节约能源和减少消耗能源时产生的温室效应的副作用,降低汽车燃油消耗似乎就成了汽车制造者和使用者的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如何提高燃油经济性提出几点粗略的个人观点。

一、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1.发动机与油耗的关系

说到发动机与油耗的关系,有的人往往把油耗的大小与发动机的排量联系在一起,认为大排量的发动机的油耗会大于小排量的发动机。实事不尽然,大车和小车相比油耗相对较大主要是整车质量上的问题而不是发动机的原因。

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影响油耗的两个最根本因素是空燃比和发动机负荷,这两个值都有一个理论上的最佳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空燃比和发动机负荷的实际值越接近理论值,汽车就越省油。发动机在负荷为90%、空燃比为1.05:1时燃烧效率最高

2.轮胎与油耗的关系

轮胎作为汽车的关键承载部件之一,承受车辆负荷、向路面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等作用。因此,轮胎也能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操纵性和安全性。胎面上的花纹是轮胎与路面直接接触的唯一部位,从表面上看起来,它的形状、排布不过是简单的直线与弧线的组合,事实上这里边蕴藏着轮胎科技的精华,直接影响着轮胎的抓地力和胎噪、滚动阻力等性能。

不同类型花纹的轮胎的燃油消耗率不同,折线花纹轮胎比一般花纹要省油。节油轮胎可省油。节油轮胎比起同规格产品来说,在负载不变的情况下滚动阻力值平均降低21%至24%。由于每减少3%-5%的滚动阻力就能节约1%的燃油消耗,因此,如果一部车使用四条节油轮胎,平均可降低约5%的汽车燃油量。

3.车重与油耗的关系

对一台车油耗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实要算车重。行驶同样的距离,越重的车做功越多,也就需要更多的燃油。

4.汽车的传动系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

汽车的传动系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变速器档位越多,不但汽车换档平顺,而且使发动机增加了处于经济工况下运行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因此现代汽车都是趋向于5档或以上变速器,或者采用无极变速,保证在任何条件下具有使发动机在最经济工况下工作的可能性。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接合高速档时,传动比小发动机转速低,接合低速档时,传动比大相应的发动机转速高。由发动机负荷特性可知,当发动机负荷相同时,一般是转速越低燃油消耗率越小。在一定的行驶条件下,传动系的速比越小,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高,因此汽车的经济行驶都在高档位。自动挡变速箱,挡位越多越省油,无级变速CVT最省油。

5.风阻系数

由于现代汽车速度的增高,汽车的造型对燃油经济性也有重要影响,车速越快影响越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阻”。减小空气阻力主要是通过减少汽车的迎风面积和空气阻力系数来实现,一般而言迎风面积取决于汽车的体积,空气阻力取决于车身造型。为此,汽车车身紧凑化和流线型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途径。目前许多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在0.28-0.3左右,对减少燃油消耗起到很大作用。很多人认为风阻只是一个微小的技术参数,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它与耗油之间的关系非常大。一般来说,车辆高速行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空气。因此风阻系数哪怕是0.01的降低油耗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同。

二、技术上改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

汽车发动机的节油和车身轻量化或者汽车风阻系数不同,后两者车主对其办法不多,但我可以采取很多办法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控制,以达到节油的目的。与汽车发动机相关的节油技术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司机的驾驶习惯,一个是发动机技术上的一些局部的改装。

相对而言,司机的驾驶习惯只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就可以掌握,因此,个人观点: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对策的问题上需要汽车厂商对技术的不断追求。

以北京车展为例,东风日产轩逸通过XTRONICCVT无级变速器实现燃油经济性。其所搭载的XTRONICCVT无级变速器不使用传统的齿轮传动,而是根据车速和路况自动连续调整速比,克服了传统自动变速箱加速时的能量损耗,实现无缝加速,既降低能耗,又能防止油耗水平的大幅变化,有利于稳定整个驾驶过程中油耗水平。采用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电子控制系统,在保证扭矩增加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同时综合采用各种新技术,以达到高效节油的目的,这使CIVIC拥有2.0L级的动力,油耗却只有1.5L级。

借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自主品牌企业尝试利用各种手段降低油耗。长城哈弗CUV柴油车匹配了采用电控高压共轨技术的“智能节油王”INTEC柴油发动机,较汽油机油耗降低30%-40%。奇瑞展出一款命名为1.9DTCI柴油发动机,它融合了TCI技术、高压共轨直喷技术、EGR系统等数项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气和发动机噪音。其燃油消耗量较点燃式汽油机减少40%-45%,满足欧IV排放标准。

就目前的发展而言,混合动力车无疑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降低油耗手段。油电混合动力车融合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优点,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当然其他技术的出现同样可以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譬如先进内燃机技术、CVT无级变速器等。

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并不代表那些相对成熟的技术没有改进的余地,以下是几点具体例子:

1.在空燃比的控制上,采用空燃比控制系统

举一种空燃比控制系统的方案的硬件设计:空燃比控制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执行器及驱动电路3部分组成。传感器部分包括氧传感器、冷却水温传感器,并从与分电器断电器相连接的接线柱上取得转速信号。加热型氧传感器安装在三元催化转换器的前面,这种氧传感器在汽车启动后能够迅速达到工作温度。执行部分为电磁补气阀,补气阀进气端接在空气滤清器下,出气端接在化油器节气门后,是1种一定频率的占空比阀,阀开和关由占空比决定,占空比大,阀的开启时间就长,补气量就多;反之则少。因此调节占空比就可以调节补气量。

2.通过压缩比改善经济性

目前国内的轿车发动机都是高速汽油发动机,发动机的热效率越高燃油利用率越高,也就越省油。而发动机的热效率随压缩比的增加而增加,现在轿车汽油发动机压缩比一般在9.3-10.5之间。同时,还采用配气系统可变装置(可变气门升程、可变凸轮轴转角、可变进气管长度等)和稀燃技术,来达到节油目的。

3.采用高强度、低质量的新材料也是降低整车重要

数据显示,车重与油耗的关系成正比,据说车重每下降10%,油耗也会相应下降若干个百分点。这也是日系车省油的一大原因。

三、驾驶技术层面上改善燃油经济性

由前说述,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措施决不仅仅如此,从汽车制造上的层面上,不断追求新技术无疑是提高汽车经济性的有效解决办法,从车主的角度,良好的驾车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燃油经济性。参考他人经验,有如下几点驾车习惯可以降低油耗。

1.杜绝不必要的轰大油门

日常行车,脚踏油门要轻缓,做到轻踏缓抬。轻踏油门所以能节油,这因为一般化油器都有加速装置和省油装置,若猛踏油门,加速装置和省油装置都会提前起作用而“额外”供油,使混合气过浓,造成汽车油耗量增加。测试表明,原地轰一次大油门,至少等于行驶一公里。在路口遇到红灯停车,变绿灯后起步加速跑500米。先用比较舒缓的方式换档,转速为1500~2000转之间,到500米计时点车速为86km/h,用时35.2秒,平均油耗相当于13.14L/100km;然后用相对凶猛的方式,额定转速5000转换档,终点速度达到114km/h,用时23.9秒,平均油耗几乎高出一倍,达到25.89L/100km。

2.避免长时间的怠速运转

一般汽车运转一分钟以上所消耗的燃油要比重新起动所消耗燃油多。根据测算,怠速运转4分钟的耗油量就大约相当于以60km/h速度行驶1分钟的耗油量。因此建议较长时间停车还是熄火更好。

3.减少汽车不必要的启动次数

汽车每启动一次的耗油量可以行驶3公里,对发动机的磨损相当于行驶50公里的磨损量;所以尽量不要让汽车非正常熄火,频繁的启动将会增加不必要的油耗。

4.避免不必要的紧急制动

汽车每紧急制动一次,所浪费的油可行驶2公里,对轮胎的磨损相当于行驶80公里的磨损量。

5.空档滑行不省油

测试表明,在60km/h等速下,完全抬起油门踏板,直线滑行至停止,在这个过程中空档滑行的耗油量是31.4mL,滑行距离为890米,而带档滑行(带挡,松油门)的测试结果是15.7mL,其滑行距离比空档短,是608米,但算起来还是省了油。空档滑行时最低油耗相当于怠速油耗,而带档滑行时,ECU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发动机完全停止喷油,这时的最低油耗是零。因此带挡滑行更省油!

6.及时合理换档

汽车技术论文例6

引言

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与其同时汽车维修理念也不断更新[1]。

1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

1.1故障诊断特征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在线帮助[2,3]。

1.2检修工具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汽车保修设备的生产,也不再是多以机具类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进口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涌入国门。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及电脑动平衡机等,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4]。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是电子检测技术、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

要掌握外语和电脑技术,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这种高科技化的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使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1.3维修资讯特征

随着资讯、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汽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日趋高科技化,汽车新品牌、新装备、新功能层出不穷。维修技术人员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资讯的全面掌握,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而解决这一不足的就是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即INTERNET互联网[5]。

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地传到地球上每一角落。而INTERNET互联网络在中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行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培训网络化,已得到全面的普及。以美国汽车维修业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维修信息综合管理、专家集体会诊、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解答疑难杂症、网上开展技术培训以及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已经成为维修行业的基本特征。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以欧亚·笛威汽车维修专业网站为例,从1995年起,即建立了在会员单位内部使用的远程通讯BBS。1996年,开始投入巨资,大规模建立汽车维修INTERNET互联网站[6]。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性最强的网站,涵盖欧美亚各车系发动机、变速箱、空调、悬挂、转向、定速、安全气囊及防盗等各系统的基本保养、检修程序、各类数据、各类元件位置图、机械拆装图以及电气线路图,并实现了在网上答题、网上咨询、网上购物和网上培训等功能。

1.4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INTERNET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此,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现代汽车[7]。

国外汽车维修教育界还推出了以多媒体电脑运作的动画及实物教学光碟资料库,可应用在远距离教学和网上教学,并可由教师依学生程度及教学课程,自动编排教学影片播放内容、播放顺序、播放时间,随时调整不同的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建立起电脑教学化的启发式和互动式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效。这种电脑教学的方式,构成了现代汽车维修培训的新特征。

1.5维修管理的特征

随着电脑及相关系统的发展,在许多国家,电脑管理已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广泛应用,而且这个趋势将持续扩展。在我国,采用电脑化管理还刚起步,对于大多数汽车维修企业而言,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最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及最良好完备的服务,谁就能争取最多的客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电脑化管理,可以对修理部门的业务部、零件部、车间、收银、总经理监控诸方面进行联网操作,综合管理,使经营活动一目了然,克服了以往混乱的管理局面,将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事

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办事效率,获得客户认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电脑管理网络系统及时了解汽车维修的动态情况,便于统筹安排。可以使维修行业改变传统手工作业的模式,实现质的飞跃。可以让厂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争取更多的效益。

标准规范的电脑化管理,可自动建立完整准确的客户及车辆档案,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基础,完善的维修跟踪服务功能能增添客户的满意程度。可以消除工作方面的一些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车辆与客户的动态跟踪可以使业务部具体掌握车辆及每一个客户的细节,随时提醒客户进行维修、保养和零件的更换,体现服务的完整性、及时性、层次性。

2现代汽车维修与传统方法比较

现代汽车维修无论从理念、维修制度,还是修理企业的管理及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方面,与传统维修方法相比,均有较大的质的飞跃[8]。

3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素质

3.1企业素质特点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素质要素主要包括:

①企业管理现代化。②企业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③企业技术业务水平。④维修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的使用。⑤维修车辆的质量水平。⑥经营观念和服务意识。⑦企业信誉及服务信誉。⑧企业的经营效益、职工收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⑨维修市场的占有量。10企业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企业发展的要素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量化指标,其数学表达式为

Q=[F1X1+F2X2+…+FnXn][F1Y1+F2Y2+…+FnYn]=∑FiXi/FiYi(1)

式中Q——企业综合素质指标

Xi——企业已具备的各项素质要素占社会平均统计量的百分比

Yi——企业应当具备的各素质要素,即该要素的社会平均统计量

Fi——分析系数,确定各因素的重要度,主导因素取1,其余取0~1

3.2WTO与汽车维修

汽车技术论文例7

1引言

汽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机械结构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业界对汽车机械性能的改善已经很难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功能性和舒适性,电子技术在汽车上被广泛应用。电子技术与机械结构的结合,被认为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设计中的核心技术。汽车电子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的设计者利用汽车电子技术开发新的车型,把它作为改善和提高汽车整体水平所采用的最重要的技术方案;汽车制造商则通过加快汽车电子化的进程,把增加汽车电子装置的数量等措施作为汽车的新卖点和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在国际上的中、高档轿车的设计中,汽车电子产品平均已经占到了汽车制造成本的27。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创造新高。据英飞凌(Infineon)公司预测,到2010年用于轿车上的汽车电子装置的支出平均将占到整车制造成本的50。而在我国,每辆汽车的平均汽车电子设备应用比例要比国际水平低5.5倍[1>。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进步所面临的一大契机和挑战。

可重构计算技术成形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如图1所示,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可重构逻辑器件(如FPGA)的可重构特性,通过不同的器件配置文件来改变器件实现的功能,从而能够以硬件的性能灵活实现多种应用。可重构计算技术避免了微处理器计算模式因为取指、译码等步骤导致的性能损失,同时也消除了专用集成电路(ASIC)计算模式因为前期设计制造的复杂过程带来的高代价和不可重用等缺陷。可重构计算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很多领域,如目标匹配、大数值运算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图1:微处理器、可重构计算、专用集成电路等三种计算模式的比较

汽车电子产品有着很多特殊的需求,而可重构计算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具有的高性能、高灵活性、低开发周期、低成本等特征非常适合于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

2汽车电子领域的需求分析

从1950年美国通用公司开创了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的先河—将晶体管收音机安装在汽车上开始,汽车电子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功能多样化、技术一体化、系统集成化、通信网络化、技术标准化等技术特征。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优化人-汽车-环境的整体关系的研究阶段。汽车在满足安全、节能、环保的同时,将进一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向舒适、便利、高效、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汽车电子技术主要有两个大的应用领域:一个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另一个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3>。其中,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机械和电子相结合的汽车电子产品,它的工作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性能。而车载汽车电子装置则是可以在汽车环境下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的性能好坏并不影响汽车的性能。相比之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涉及到了机械和电子两个学科领域,这两部分的研发要协同进行,所以整个过程比较复杂。车载电子装置是IT行业中的应用在汽车领域的扩展,种类较多,例如遥控中央门锁、车载电话、后座娱乐系统、GPS导航系统、车载计算机等等。这些产品因和整车的性能无关,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所以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相比,在开发的环节上比较简单。

汽车电子领域对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性能高。目前在汽车电子产品中对性能要求最高的部分是车内的信息娱乐系统。一个信息娱乐系统可能包括多通道音频系统、DVD播放器、GPS导航系统以及免提移动电话等等。这些子系统中涉及到的功能(如视频处理等操作)需要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对性能要求极高。另外,随着汽车主动安全理念的深入人心,新的汽车安全系统开始采用图像、视频和雷达处理,同时引擎和刹车控制系统也将采用更复杂的计算控制策略,计算量庞大的实时运算将在应付突发事件的时候发挥重要作用。这也给相关的汽车电子产品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灵活性强。汽车的设计者和制造商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必须保证汽车电子设备的寿命与汽车的寿命相匹配。汽车电子设备的生命周期很短,不断出现的新兴的汽车标准以及标准本身的不断变化进一步导致选择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其寿命、灵活性以及被接受的广泛程度。为了保证汽车电子产品能够紧跟汽车产业的发展,就要求汽车电子产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需求做适时的改动。在当前各种新的技术标准层出不穷,而业界又缺乏占据有绝对优势的标准的时候,对汽车电子技术的这一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可靠性高。汽车作为一类特殊的产品,经常会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这对应用在其中的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提出了严格要求。电子产品的精密性使它成为影响整车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高温的工作环境往往会给电子产品带来损伤,这极大地增加了整车的危险性。这就要求电子产品能够抵御住恶劣工作环境的干扰,同时具有适当的容错能力,能够在受到部分损伤的时候将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开发时间短。尽量缩短新车型新产品的研发时间是汽车设计者和制造商追求的目标之一。图2显示出在汽车电子产品方面的新技术研发周期是非常短的。这就要求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需要有方便快捷的开发平台,并且在技术研发上有延续性和可复用性,尽量缩短开发时间。特别是在车载汽车电子装置的研发中,因为它们与汽车本身的性能无关,所以更可以不受到整车其它部分研发进展的约束,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需要的产品。

·成本低。汽车产业对价格的影响十分敏感。价格是决定汽车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选用合适的技术、材料和器件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成本中所占份额的增加,尽量降低这部分电子产品的成本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图2:汽车领域项目创新周期和开发时间示意图[4>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汽车电子领域对电子产品技术的一些基本需求。除此之外汽车电子产品还需要尽量降低能耗以及减少占据的空间等。

3可重构计算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当前的汽车电子产品中,大量使用了微处理器和专用集成电路实现关键功能。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出现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了另一个高效灵活的选择。

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可重构逻辑器件技术和动态重构技术的发展。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目前商用的可重构逻辑器件在单片上已经可以集成数以百万计的基本逻辑门单元和其它各种复杂的计算逻辑,甚至有的高端器件上已经集成了多个微处理器核进一步加强器件的计算能力[5>。这为原来只是用于实现简单的胶合逻辑和原形系统设计的可重构逻辑器件能够逐步占领计算系统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基本支持。动态重构是当前可重构计算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指在不影响当前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可重构逻辑器件上的部分资源配置为新的功能,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加系统性能。动态重构是可重构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如何减少器件重构开销、优化资源调度等方面的研究上。

与传统的采用微处理器和专用集成电路的汽车电子产品相比较,利用可重构计算技术的汽车电子产品具有以下优点:

·可重构计算技术能够高效实现特定功能。可重构逻辑器件上都是硬连线逻辑,它是通过改变器件的配置来改变功能的。器件的配置信息一旦被加载,整个系统就可以以硬件的性能大大加快功能的实现。汽车电子产品中那些计算量庞大的功能,典型的例子如视频处理,其核心算法是定点数据上的算术密集型信号处理操作。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操作是适合在可重构逻辑器件上高效实现的。将可重构逻辑器件用于加速核心算法的执行,再补充另外的微处理器与之耦合用于执行辅助功能,如输入、输出等操作,是很好的可重构计算系统的构建方式。目前已经有多个利用可重构计算技术的高效的视频处理系统,并已经在汽车电子领域广泛使用[6>。

·可重构计算技术能够通过动态改变器件配置来灵活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动态可重构特性使得同一可重构逻辑器件能够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这一点是传统的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模式不能够达到的。汽车电子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电子产品,它受到了很多因素的束缚。例如车型的限制,采用相同基本设计的同一款汽车会有经济型、标准型和豪华型等不同型号。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型号都要有相应的电子产品支持。为每个型号的汽车都分别设计专门的计算核心单元和电路的代价是高昂的,可重构计算技术就可以消除这个障碍。汽车设计者可以仅开发出一款运用了可重构逻辑器件的原型系统,然后根据不同的车型要求灵活地将可重构逻辑器件配置为相应的功能。另外,由于在业界缺少占有绝对优势的标准,采用何种技术标准也是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难题。例如,当前车上总线就有LIN、CAN、MOST等多种标准共存,不同标准的技术参数都有很大差异,为了使这些总线标准间不发生冲突,就可以考虑利用可重构逻辑器件作为各标准间的桥接逻辑。

·可重构计算技术适合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应用。当前的可重构计算技术已经经受住了很多极端工作环境的考验,例如NASA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上就使用了大量可重构逻辑器件。在汽车应用领域,温度会给汽车电子产品带来最大的损伤。业界最高的节点温度是150摄氏度,而用于恶劣环境下的可重构逻辑器件的特殊封装足够保证系统在此情况下的正常运行。利用可重构逻辑器件的另一个优势是不需要微处理器必需的散热系统,大大减少了电子产品占据的空间。另外可重构逻辑器件具有的大量的冗余可重构逻辑资源,使得当器件的某些区域被破坏的时候,系统可以使用动态重构技术自动避开这些区域同时利用周边的其它逻辑资源组合替代该区域被破坏的功能。

·可重构计算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来加速产品开发。不同于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可重构计算技术不需要大量的NRE(Non-RecurringEngineering)工作。器件厂商会配合不同的可重构逻辑器件提供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流程,同时还会提供大量参考设计和IP核以减少设计者的重复劳动并提高设计的可靠性。还有很多技术已经成熟的仿真工具和验证工具可以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用于保证设计的正确性,减少了出错返工导致的时间浪费。

·可重构计算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系统成本。系统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一个是在设计过程中,另一个是在运行过程中。目前的车用可重构逻辑器件的单价最低已经降至1.5美元,而且利用它实现应用的开发成本又远远低于专用集成电路。可重构逻辑器件的灵活性使得它不必像专用集成电路一样,一个细微的修改就会导致整个电路的重新设计与制作。同时,在系统运行的时候经过分析可以确定有的功能不会同时被使用,那么设计者就可以考虑利用动态重构技术在不同的需求时段里分别实现这两个功能,做到“一片多用”,节省了资源、空间和成本。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将可重构计算技术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有着很大的优势,是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当前,业界也已经注意到了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应用前景。

4可重构计算技术在汽车电子领域面临的问题

虽然可重构计算技术当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具体应用的时候,还会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列举几个最典型的问题:

·可重构逻辑器件的选型。目前生产商用可重构逻辑器件的几大厂商:Xilinx,Actel,Altera和Lattice等都已经开始关注汽车电子领域并陆续有产品推出。这些产品的硬件结构、处理能力和市场价格等都各不相同。如何针对应用进行合适的器件选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的可重构逻辑器件基本都是基于SRAM、Flash或者反熔丝技术。这三种技术各有千秋,其中主流的基于SRAM的器件目前已经具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基于Flash的器件较少但是性价比较高;基于反熔丝技术的器件不具有多次重构的能力但是可靠性较好。所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进行器件选型需要在对应用和器件信息都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进行。

·可重构逻辑器件上应用的实现。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简化了利用可重构计算技术实现应用的开发过程。但是用硬件描述语言或者硬件原理图来设计由可重构逻辑器件执行的应用程序对于大部分应用开发者来说还是陌生和困难的。为了排除软件设计者在软件算法的硬件化实现中碰到的困难,已经有多种类高级语言的硬件描述语言被开发出来,但是这些技术还并不成熟。由EDA软件厂商推出的各种硬件应用设计软件,也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缺陷,而且不能够完全发挥出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威力。这就要求汽车电子产品的设计者务必掌握利用可重构计算技术的设计思想并将其渗透到产品的设计中去。

·可重构逻辑器件的可靠性保证。不同于传统的微处理器和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模式,可重构逻辑器件是通过改变器件配置来改变功能的。特别是基于SRAM的器件,是由存储在器件上的配置信息来控制器件中各逻辑单元间的硬连线的。因此通过配置端口输入其它的配置信息就可能改变甚至损坏器件的功能,而在以前则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为了防范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关键电子设备上采用基于反熔丝技术的只能一次重构的可重构逻辑器件或者使用对配置信息加密等方法。

汽车技术论文例8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虽然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侧重点及要求各有不同,但培养学生求变求新的意识是一致的。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绝不只是简单的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以完成熟练操作工的基本训练,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积极主动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培养更为重要。然而,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亟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宜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以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

为此,我们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工程中,尝试改革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现在简单介绍如下。

传统实训课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实训课之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预设多于生成,不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探究、发现和创造。

例如,传统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课的一般教学模式表示为图1:

图1

在这种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详细讲解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上,学生无须尝试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该怎样做”、“还有无其他更好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冲动等内在动力被教师的详细讲解所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和阻碍,也就难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求新,其结果仅仅是机械、被动地获得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运用已知求解新知,缺少灵活的智慧发现,难以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对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种来自不同厂家的不同车型、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生产条件等,依靠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很难适应实际就业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生产条件以便不断地学习发展。

以能力形成为目标,改造实训模式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实训课中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教学目标。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该流程的前两步为教师备课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后几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完成学习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自主设计学习训练方案;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评价方案和修改方案;学生自行动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取得的实际效果一是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二是使学生掌握了同类专业技术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面对工作项目懂得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检查、评价工作结果,得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方法。

培训项目实例

按照新的实训模式,实训课的教学重点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组合思维、逻辑思维等创造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发动机起动系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课为例,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汽车起动系电路图诊断故障部位并排除故障;(2)根据实验条件、方法的变化观察起动系统相应的变化现象;(3)训练用组合思维方法分析现象的能力;(4)训练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理判断找出故障部位的能力。

根据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实训车型有解放1091、切诺基、桑塔纳轿车、别克轿车等。在实际教学中,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组制定实训方案。以4~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指定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全组制定实训方案。分组后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熟悉各自的实训设备,查找相应的技术资料。对本例而言,需找出与实训车型一致的起动系控制系统电路图并讨论其控制原理。小组成员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系统故障诊断方案,实训方案及注意事项、方法、步骤等(包括所用仪器、工具)。这一过程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相互促进和发展。

第二步,两小组之间交流实训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的差异和结构的不同,如别克轿车组与桑塔纳轿车组交流,两组成员对照两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图,需要找出别克轿车起动系比桑塔纳轿车起动系多一层起动机继电器的控制,因此,引起故障的因素也就相应地多了继电器故障、发动机ECU对继电器线圈的控制线路故障,并通过讨论得出两种车型故障诊断的主要差异为:别克轿车还需考虑到怎样判断起动继电器是否工作正常。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发现的各种问题及各自的思维方法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基本功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第三步,动手操作训练并验证故障诊断方案的合理性。在学生的实训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只要不损坏仪器设备,教师都不必干预,而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步重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操作的条件,使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了验证,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协调并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第四步,引导学生形成所做车型起动系统故障诊断的合理方案。该步骤要求所形成的方案必须与参考书所提供的诊断方法存在差异。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比较参考书故障诊断方法与学生提出的诊断方法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以上各步骤中,第三、第四步一般由学生在自习课中自主完成,没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实训设备的完好。这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觉性、意志品格和学习热情。

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评分标准是:

学生的实训成绩=小组成绩×50%+个人考核成绩×50%

教师根据各小组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陈述观点的情况以及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讨论问题的状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对小组进行评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能引导、启发和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实训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演示讲解操作方法及学生机械地模仿操作的传统模式,教师扮演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积极的创造主体,展示能力和启发思考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实践中,学生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这既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汽车技术论文例9

随着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电子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汽车电子技术概念。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电子汽车的发展趋势,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和便捷化。

一、汽车电子技术

现代电子技术与汽车工业的结合促成了电子汽车概念的诞生和实现,概括地来说当前的汽车电子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集成传感器:提供用于模拟和处理的信号,而且还能对信号作坊大处理。同时,他还能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动校正,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受影响;嵌入式微处理机已广泛地应用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软件技术: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增加,对有关控制软件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并可能要求进一步计算机联网。因此,要求使用多种语言,并开发出通用的高水平软件,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轿车上多通道传输网络将大大地依赖于软件;多通道传输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的采用,对电子控制集成化的实现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采用这种技术后,使各个数据线成为一个网络,以便分享汽车中心计算机的信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汽车电子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量使用微处理机来改善汽车的性能。随着电控器件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电子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使的经济性,温度及车速等信息必须在不同控制单元间交换。由此,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构造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集成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向是功能集成化,从而实现更经济、更有效以及可诊断的数据中心。光导纤维: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已使各系统控制走向集中,形成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除了中心电脑外,甚至包括多达23个微处理器及大量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等。

二、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加快了汽车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也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为动力而实现的。采用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所面临的诸多技术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一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决定了其在未来轨迹汽车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国产汽车的电子技术应用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厂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外合资和国内较为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将电子控制装置应用在汽车工业中。国内现在采用的电子装置主要包括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控制、汽车安全性方面的安全气囊,ABS等领域,而且多数为直接引进国外产品组装,国内科研院所目前有关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控制、电控悬架、ABS系统等几个方面,在汽车的电子网络化技术、GPRS导航及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

三、现代电子技术促进汽车智能管理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工业要求的逐步提高,当前的电子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里得到了很好较快较好的应用。汽车智能管理系统就是这一应用的重要体现。车辆智能管理仪(以下简称管理仪)硬件构成主要由CPU,数据存储器扩展电路、IC卡接口电路、GPS接收电路、光电隔离的输入、输出电路、数码相机控制电路、指示灯、蜂鸣器及电源部分组成。采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的信号,经过计算后可得出车辆所处的经纬度、行驶速度、行驶方向等参数。管理仪还能够采集与司机操作有关的数据,如刹车、远光灯、近光灯、左右转向灯、喇叭、雾灯、制动气压、车门开关等参数。管理仪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和特殊事件的触发,将有关数据保存入IC(IntelligentCard)卡中。根据这些数据,车辆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车辆的历史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管理,以确定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管理仪还能够对最近15次停车前,每次停车前50秒的所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GPS数据的采集速度受GPS系统的限制,每秒钟记录1次,其他参数每隔0.2秒记录一次。管理仪还具有数码照相机的控制接口,可以根据外部触发信号,对车内的情景拍照。

汽车工业是高科技工业,汽车性能的每一步提升都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电子技术是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技术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有效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艳青:《现代电力电子及电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载《电脑与电信》2007,1.

[2]张庆湘:《浅析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中的发展与应用》,载《企业技术开发》2007,6.

[3]李卫东:《浅谈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载《中国职工教育》2005,9.

汽车技术论文例10

二、汽车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汽车的安全性能主要是受一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驾驶员;二,驾驶环境;三,车辆本身。它们共同构成了汽车安全性能。其中驾驶员的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例如驾驶员对车辆驾驶能力的好坏、驾驶员安全意识是否到位和是否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等等。在繁忙和交通环境拥挤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员的心理不是很健康积极的话,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有很大一部分的汽车事故都是因为驾驶员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造成的。虽然每个国家和政府都在努力的采取措施来禁止这类事情,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驾驶员对其不予理会,对这些措施不以为然,都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不会成为事故的主角,但是就是因为如此,让事故有机可乘。而驾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对行车的安全影响也很大,比如急险弯道、结冰路面、雨天湿滑路面等特殊的路面情况和天气情况也是导致事故多发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如此环境下驾驶车辆必须小心谨慎,并且需要掌握足够的驾驶技能和经验。然后就是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了,虽然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的提高并不能有效的降低生活中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但是却可以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内乘员避免受到伤害。

三、电子技术在汽车行驶安全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