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输血护士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32

输血护士论文

输血护士论文例1

2我院输血科(血站)护士的工作范围及对护士的工作要求。我院的输血科不但承担为临床输血开展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及与输血相关的实验诊断,同时也是一个采供血机构。输血工作也包括了验血(血型、抗体筛查等)、储血、配血、发血、输血、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等系列工作(2)。因此,我科的护士不但要有在采血时过硬的穿刺技术、高度责任心,也应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和宣传输血新技术,宣传现代输血专业知识以及进行临床输血技术指导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3护士在输血科(血站)工作的优点。由于我科护士大都有过三到十年不等的临床工作经验,对于临床大部分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病人的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输血科的专科知识指导部分病人的合理用血。

4输血科(血站)护士应培训的方面。护理专业所学习过的内容能用在输血科工作中的毕竟有限,所以如果需要护士从事不同专业的输血科工作时就应结合护理专业的优点并结合输血科工作的实际从多个渠道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高我院的输血诊治水平。有计划地进行全面质量教育和岗位培训,定期考评,并建立个人技术档案。培训的方面应包括:

4.1专业理论的培训。每月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内业务讲课,包括献血知识的培训,临床用血及血源管理,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知识讲座;学习并掌握血液质量标准、血液储存管理规定;定期派人参加专业人员举办的临床输血专业知识讲座,并派出人员到上级医院或输血机构进修学习,以及参加部级、省级的继续教育或专业培训。经常更新输血专业新知识,并让最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运用到临床,使输血科的专科护士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病人的科学合理用血,尽可能保证临床病人的用血安全。

4.2操作技能的培训。找出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一位护士采血的穿刺成功率。通过讨论、练习以及互相之间的学习等手段尽量减少献血员献血穿刺时的疼痛感,并学习怎样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献血员的献血反应率。

4.3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增加每个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输血科的护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业务知识问卷测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输血技术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已经深入到临床医学各个方面。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建设速度与方向,更是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及患者的安危。因此,提高输血科(血站)工作人员的专科素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学科发展手段之一。

输血护士论文例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9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某医院工作的100名护士,护士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8岁,平均年龄为(28.9±3.2)岁。以上护士均愿意接受本次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问卷内容由本院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输血技巧、服务意识、输血管理等。在将这些问卷收集起来,对其整理,并实施有效的统计分析。[1]

2 结 果

临床安全输血的问题有护理服务意识低、输血流程不规范、输血记录不规范、输血管理不到位等。该院针对这些问题,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规定,提高操作者的输血技巧,规范输血操作程序,应用信息化,采取全程监控措施,经过以上要求践行,保证临床的输血安全。

3 讨 论

3.1 输血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输血流程不规范 临床安全输血非常注重输血的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流程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一些临床科室,常因护士工作忙等因素,虽然输血前在治疗室进行双人核对,但未严格执行床旁双人核对,一名护士独自一人实施输血工作。②缺少对安全输血的技巧,部分护士因经验不足,美誉完全掌握输血的知识及技巧,对于输血的时间、速度都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输血速度慢就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还会出现回血的严重事件。③在采血的过程中,护士只关注住院号、床号,并没有注重患者的名字,对此在临床实践上还是出现失误之处。[2]

3.1.2 输血记录不规范 输血记录不规范是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一下几方面:①输血记录单缺失。输血记录单一般应当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但在实际环节上因护士没有及时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造成病历不完善,同时主治医生也缺少时间对其观察。[3]②输血记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在输血记录中,输血开始时间、观察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输血结束时间及输血后核对记录填写不完整。③在一些病历中,临时交叉配血单及临时医嘱单未双签名,这样患者的病历就不完善。

3.2 应对措施

3.2.1 加强安全输血管理工作 输血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做起:①结合本院护士的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规范输血流程,输血前向患者讲解输血的目的、所输入血液制品的种类,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病人过去输血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组胺或类固醇药物。核对医嘱,根据医嘱采血样送血库做交叉配血试验。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仔细核对配血报告单上的各项信息,无误后签名及注明时间。血液取回后勿振荡、加温,避免血液成分破坏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前再次两人核对血袋包装、血液性质,配血报告单上的各项信息,核实血型检验报告单,确定无误方可输入。告知患者常见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护士。临床静脉给药时不得从输血管路注入,输血时只有0.9%氯化钠溶液可与血液成分一起输入,其他如5%葡萄糖溶液会造成溶血现象,林格氏液会导致血液凝固。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在两份血液之间输入0.9%氯化钠溶液,防止发生反应。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如无不良反应,调节至正常速度。输血结束后立即封存血袋送输血科低温保存24小时。②规范输血记录:认真填写输血及血制品护理记录单,护士应及时将输血记录单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避免造成病历不完善,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在输血记录中要求护士填写完整,输血开始时间、观察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输血结束时间及输血后核对等记录。要求护士在临时交叉配血单及临时医嘱单必须落实双签名。③制定安全输血及血制品规范要求:输血开始后15min内必须严密观察患者输血情况。一般输血速度为5-10ml/min,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障碍者为1-2ml/min。每袋血液制品输注时间应

3.2.2 加大护理人员安全输血技能的培训 医院对于每一个刚入职的护士实施岗前培训,针对输血安全,应当加大相关方面的培训,不仅要求护士掌握输血相关的理论知识,强调护士职业道德、输血的医疗器材的应用、输血的流程等,对于输血的医疗器材,护士一定要熟练掌握。同时要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岗前的培训护士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考核成功的护士才能够进入医院正式工作。对输血技能的培训,不仅可以减少输血风险,还可以减少纠纷。

3.2.3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输血护理的风险管理意识 输血管理,需要采取风险管理,这对提高医院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在此,邀请输血科专家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专题性讲座及培训,也可以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到我院实施专题性讲座,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形,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将临床安全输血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一起,同时应用一些生动案例,耐心讲解安全输血的每一个环节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安全输血这一课题,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医院,每一位临床护士都应当认识到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各种输血技巧,熟悉规范输血的各种步骤。

参考文献

[1] 赵燕,韩威,马骄,赖翼,等.开展临床输血方向本科教育的实践与体会[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256-257.

[2] 龙芸.临床输血安全隐患与护理分析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3(05):203-204.

输血护士论文例3

【关键词】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59-02门诊输液室是患者进行门诊输液的首要场所,门诊输液室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和患者数量多的特点。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频繁地整理医疗垃圾、拔针、打针和加药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带有传染病菌的医疗器械和患者,所造成的安瓿割伤接触患者血液带来的血源性传染更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为了进一步改善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掌握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院对门诊输液室护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和实验。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门诊输液室的80名护士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和相关的影响因素。护士年龄范围在20岁至5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4.5±0.5)岁;护士工龄在5个月至30年不等,平均工龄为(14.5±0.5)年。其中,实习护士40名,占50%;护士6名,占7.5%;护师10名,占12.5%;主管护师22名,占27.5%;副主任护师2名,占2.5%。护士文化程度为中专39名,占48.75%;大学专科24名,占30%;本科学历17名,占21.25%。

1.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门诊输液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表经临床医学护理专家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设计而成,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护士的基本自然情况,如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年龄和性别等;第二部分为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接触发生的处理情况、类型、原因和是否进行报告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对护士自身职业防护意识水平的调查。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负责在门诊输液室进行发放,同时向被调查护士讲解问卷每个条目的实际意义和具体的填写方法等,由护士进行自行填写,其中,实习和进修护士在离科前填写,本科护士则在年底时进行填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的有效率为100%。另一方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整理和收集的护士自行填写的职业接触记录文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经过分类整理,从中筛查出相关内容。2.结果

2.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门诊输液室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针刺伤、安瓿割伤和接触患者血液等,其中,针刺伤18例,占22.5%,安瓿割伤63例,占78.75%,接触患者血液75例,占93.75%。80名护士实验期间血源性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为6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危险因素分析[n/%]

危险因素护士人数发生例数发生率发生次数构成比针刺伤801822.5%363.7%安瓿割伤806378.75%40141.4%接触患者血液807593.75%53154.9%合计968100%2.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环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以及按压棉签和拔针的过程中,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环节为按压棉签和拔针过程,占46.83%,具体数据,(见表2)。

表2门诊输液室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环节分析[n/%]

危险因素整理物品配药过程回套针帽更换头皮针按压棉签和拔针合计针刺伤5(14.7%)-6(17.6%)13(38.2%)10(29.5%)34(3.6%)安瓿割伤98(25.2%)271(69.7%)-20(5.1%)-389(41%)接触患者血液36(6.9%)--46(8.7%)444(84.4%)526(55.4%)合计139(14.6%)271(28.6%)6(0.6%)79(9.37%)(46.83%)949(100%)3.讨论

职业防护是降低门诊输液室护士血源性传染病发生率的基础,职业防护意识越高,防护措施越完善,护理过程的安全性也就越高。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门诊输液室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都能够及时上报,但安瓿割伤和血液污染的上报率却较低,这不仅充分暴露了门诊输液室护士职业防护知识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的问题,更是职业接触伤害问题发生的首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率还与护士的职业经验存在直接的联系,护士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职业接触伤害的发生几率也就越低,其所采取的主动防护行为也就越为规范和有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关于职业防护知识的教学较为匮乏,导致实习护士普遍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防护意识较差,所以,医院和相关的护士教学单位应该加强护理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完善的职业防护技术,如举办职业防护培训班和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门诊输液室护士的整体职业防护能力和意识。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合理有效地配置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和知识培训,能够显著降低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几率,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郑恒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9,05(11):159-160.

输血护士论文例4

结果: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两组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8.570,P

结论:护士在输血工作流程中,应用所学的输血相关知识,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临床输血环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 输血工作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0-01

血液作一种特殊的药品,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常用医疗措施,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临床输血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是急性期的输血反应,频繁发生,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应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而护士是输血环节的执行者。有文献报道,护士输血失误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2]。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改进了护理输血流程,减少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471人次作为对照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843人次,输新鲜冰冻(普通)血浆628人次。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输血患者1755人次作为实验组,其中输红细胞悬液901人次,输输新鲜冰冻(普通)血浆854人次,两组患者均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手术类别为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骨盆手术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例史、输血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者输血均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严格掌握输血指征[4]。输血前检测9项传染性指标,检测血常规和出凝血情况。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输血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简称4单)。我院血库配送的血制品均由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血站提供。我科系创伤骨科,常用血制品以新鲜冰冻(普通)血浆(简称血浆)和悬浮少白红细胞(简称红细胞悬液)为主,血库配血时常规进行血型、血交叉、Rh(+)鉴定,还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保证血液制品的同种、同型相合。当血液从血库发送到病区,再输入患者体内的整个运送,储存过程都是装在由北京福意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福意联温度显示保温冷藏箱内。箱底放入0℃冷源2块,冷源与血制品之间间隔2层毛巾,箱内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根据箱外温度显示器不断更换冷源。两组患者输血过程均在病房内完成,对照组护士输血工作流程见图1,实验组护士输血工作流程见图2。

1.3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5]。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输血前体温正常,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伴或不伴寒战,可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②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新发生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腹痛、腹泻等胃肠通症状以及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紫绀等过敏性休克。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B-O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X2检验,P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为急性反应,输血护理工作流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输血医嘱开出,实验组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3.1 监测目前的体温、血压。其目的是能及时了解患者的体温,当T≥37.5℃,说明体内已存在现存的致热源,当机体再输入悬浮少白红血胞时,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反应产生白细胞抗体,产种热源[4]诱发FNHTR。另一方面,两热源同时作用患者机体,加重了患者发热的程度。所以在抽交叉前,必须监测体温,若T≥37.4℃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消除输血前的致热因素,减少FCHTR发生。监测血压,为医生提供动态病情信息,也是临床输血有效指标之一。

3.2 评估患者既往有无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因这三方面都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当机体再次接受输血时,易发生Ag-Ab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释放热源。当患者多次接受输血时,可使缺乏LgA受血者产生类特异性抗LgA(抗-a),引起过敏反应[4]。当受血者是过敏体质时,平时对某些物质(如花粉、尘埃、牛奶、鸡蛋、药物等)过敏输注血浆时,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会引起变态反应。当受血者有多次妊娠史,产生高效价的抗-HLA抗体或产生同种异型抗体(抗-Gm),均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固输血前应及时评估,及时告知医生,当Hb=70-100g/L或PT/APTT>1.5倍时,根据患者病情,心肺疾患等因素,全面评估,避免输“安慰血、保险血”。若患者必须输,及时电话告知输血科医生,并交“三史”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实现专科会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输血不良反应少的洗涤红细胞或在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来预防[6]。

3.3 输血操作规则需求血液从血库发出,禁止再入库。输血流程中,实验组护士在去血库取血前再次监测体温,再次确认患者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当T

3.4 埋植BD针的优点是:①针管软,肢体轻度活动不易折断,液体不易渗漏;②有两个静脉通道,可同时输入两路液体,可根据病情需要随时调控,可输一路,也可同时输入二路;③管径粗,无论晶体、胶体均可快速滴入;④含有抗凝剂,可保留在肢体上3-5d,为随时抢救患者提供生命通道。实验组输血流程中护士为患者建立了BD通道,确保了输血过程畅通,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快速从BD针另一通道建立静脉通道,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3.5 输血过程中,禁止输入其它液体。目的是防止血液发生聚体、溶血、血稀释等不良反应[7],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率增加,破坏血制品的生理特性,输注疗效下降。

在输血环节流程中,由于护士的主动干预,两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显著不同。本研究病例中,实验组901例输注红细胞悬液(包括13例洗涤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以FNHTR为主,这与文献报告[6]相一致,发生11例,发生率为1.11%,而对照组843例,输注红细胞悬液,输血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输注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率比较X2=8.570,P

总之,在如今随时发生“血荒”的年代,作为临床护士,我们要尽可能地应用所学的输血相关知识,严格遵守规范的输血护理操作流程来保障输血安全,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减少这个环节中的血液报废率,将有限的血液资源合理利用,共同进行血液保护。

参考文献

[1] 靳艳华,崔键,从外科学合理用血角度探讨治理“血荒,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451-452

[2] 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

[4] 从玉隆,胡丽华,检验与临床诊断―输血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43-44,51,335

输血护士论文例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40岁,平均27.0±6.8岁。文化程度:中专34名,大专36名,本科30名。工作年限1~22年,100名均为临床一线护士,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

1.2方法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请教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资料:年龄、职称、工龄等;②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包括13项护理操作项目(总分26分),全部戴手套为2分、有时戴手套为1分、都不戴手套为0分单选作答;③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调查,自行填写。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的操作方法和解说语,再由指定调查员分别到临床科室发放问卷,当时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采用百分比及χ2检验。

2结果

2.1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 结果见表1。

从表1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和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极低,而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引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

2.2不同工龄和职称的护士与戴手套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2、3。依照护士对第二部分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确定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确定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于中位数值者作为高分。

从表2显示:不同工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工龄的增加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从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2.3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 根据填写影响戴手套操作的主要原因的100张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主观的因素(嫌麻烦、浪费、不方便)所占比例高,具体见表4。

3讨论

3.1不同操作时手套的使用情况不同 首先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戴手套人员较少,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分析其原因是: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医用手套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尤其是慢性病及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性高,戴医用手套会严重影响抽血、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而且戴医用手套进行输液操作时,易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速度,又易造成医用手套的破损;②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手套操作担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患者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传染病,并且影响护士与患者肢体语言的交流;③三基中静脉输液操作中无需戴手套,所以有些护士没想到戴手套;④护士在加药时戴手套少的原因是科室内加药量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健康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且内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低,接触化疗药物时多数会戴手套,护士还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速度;⑤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护理及气管切开换药时采用无菌操作规程,认为手未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⑥护士在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未与患者的标本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于进行这些有明显的体液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时,由于担心传染病,均能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3.2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使用手套情况不同 从表2及表3看出,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其戴手套的情况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由于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安全教育学习机会,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同时送出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职业安全知识培训等,每年开展安全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

3.3影响戴手套的因素表4显示影响戴手套操作因素有:①戴手套时影响操作和担心患者有意见占相当比例;②认为没必要、没想到戴手套或戴手套太浪费、太麻烦,主要反映在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说明护士对标准预防知识认识不强,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标准预防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我国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

3.4下一步的措施①加强业务学习,普及院感知识。据资料显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要预料到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均应戴手套,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方面均要戴手套。不论护理的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使用医用手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使用手套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具备该方面的临床技能,知道何时使用手套,如何使用手套,了解未使用手套可能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健全规章制度。在《医疗用品的管理作用条理》中进一步强调关于使用手套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对护理操作的监督。同时改变护理操作规程,如静脉输液中必须带手套操作,以加强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手套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利用板报栏、宣传手册或入院宣教中向患者说明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戴手套、戴手套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偏见,解除护士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护士是否合理使用手套的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输血护士论文例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4-02保证血液的质量、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节约血液资源是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调取本地区2011年部分医院的输血科相关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基层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常见问题及防范策略进行了探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地区部分医院输血科2011年的工作记录资料以及输血病历资料。

1.2方法对每一份资料进行查对核实,然后对资料中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并分析。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

2.1一般论述在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以下常见的问题:临床医师填写的临床申请单存在内容不完整的问题、护士采血时存在对血标本标签填写不规范的问题、输血科存在采用配血方法不当的问题。

2.2表格分析我们通过表1来对基层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表1基层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常见问题分析

工作环节问题名称1调查例数1出现问题例数1问题率(%)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1202811645181.11未告知输血风险12971110.34未执行大量输血审批制度1501316采错血标本12971712.36无输血前九项检测结果129711013.37血型鉴定错误120281610.29合格血标本标签内容填写不规范129712518.42配血方法不当1297162120.88合格血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12971311.01输血记录单填写不规范129712518.42输血报告单填写不规范129712317.74血液贮存过期报废114281916.33讨论

从表1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基层医院输血各个环节中,医生、护士、输血科人员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作问题,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没有认真的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没有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现在对医生、护士、输血科人员的工作问题进行分别讨论

3.1医生工作问题

3.1.1输血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对已经检查血型或者已经输过血的患者不填写血型。医生准确的填写血型有利于在输血科人员进行血型的复查时多一道核查关,也有助于为急重症患者提前准备好血,在分析资料的时候,发现多数申请单没有填写病情,还有的申请单不填写Hb或RBC,也有的申请单上没有医生的审核签名。

3.1.2未告知患者输血风险,没有要求患者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或者填写的不规范,医生没有做到告知义务。

3.1.3无输血前九项检查报告。输血前九项传染病指标可以反映受血者输血前是否有相关疾病,可以用来作为评判输血有无过错的原始的证据。

3.1.4未严格执行大量输血审批制度。在一次输血2000ml以上的就是大量输血,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

3.2护士工作问题

3.2.1采错血标本护士在采血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对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血样进行管理。

3.2.2配血标本标签填写不规范。护士在填写标本标签的时候常常出现标本乱贴标签、字迹不清、床号和姓名不符等问题。

3.3输血科工作问题

3.3.1血型鉴定错误由于血液样本保存不当,操作人员操作失误等导致血型鉴定错误。

3.3.2配血方法不当输血科人员标本抗凝剂使用不正确或者用量过多、红细胞悬液与血清比例不当是配血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3.3.3输血报告单和输血记录单填写不规范内容填写不完整、字迹不清、没有审核签名等是常见的问题。

3.3.4合格血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部分医院因为护士对血标本的管理工作,导致血标本的保存出现问题,这使得出现输血纠纷时难以找出准确原因,划清责任。

3.3.5血液报废没有制定好用血计划,使得血液贮存量过多导致过期报废。4防范措施

4.1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要将临床输血工作纳入到全院医疗质量考核体系,每月要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工作,加强对输血病历的管理工作,要保证病历的及时性、完整性,要认识到进行输血前检查的重要性,严格进行输血前九项检查,输血科要不断创新,改进配血方法,做好相关内容的记录工作,这样可以使血液质量得到保证。

4.2医院要组织医生、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学习《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输血的相关工作,要培养他们树立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4.3医生要认识到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的重要性,要告知患者或者其家属输血存在的风险,要严格的做好输血前九项检查工作,要遵守大量输血审批制度,这样才可以保证输血工作的安全性。

4.4护士要认真执行输血的相关工作,要严格的遵守标本采集、运送、取血、输血的操作规范,要做好输血记录的资料归档工作。

输血护士论文例7

1 材料与方法

1.1 使用材料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Saf-T-Intima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及3M透明贴膜。

1.2 方法 (1) 穿刺部位的选择合适的静脉(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部位、不完整的皮肤。(2) 穿刺步骤使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两次(8cm×8cm),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取针,松动针芯,左手示指、中指固定针翼(多点面朝外),拇指和无名指固定连接座,右手持白色激活柄向右转动针芯,将针尖斜面朝向左侧,右手夹紧双翼,针尖斜面向上,左手绷紧皮肤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从延长管内观察,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5°继续进针0.2mm。送导管松开两翼,用右手或左手示指、中指固定,中指和示指固定连接座,拇指和无名指后撤针芯少许(0.2~0.3mm),右手持针翼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左/右手中指与示指固定双翼,手持白色激活柄快速持续拔出针芯,启动针尖保护系统,针尖全部缩到保护套内,并无法回复,表面不留残血。以穿刺点为中心用3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牢固后,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3)操作注意事项[1] :①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手术大小,选择弹性好、粗直、无静脉瓣的血管及相适应的静脉留置针,是保证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前提。②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穿刺部位的选择要便于手术医生操作、护士观察和麻醉用药,并考虑手术体位、手术部位等情况的影响,避免在关节部位、易受压肢体和表皮有损伤、感染的部位进行穿刺。③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之前,切勿折弯针芯。针尖进入皮下后,进针速度不宜过快,应边进针边观察有无回血,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再进针0.5cm,因针尖与套管有一段距离,防针芯刺入血管而套管端位于血管外或血管壁内出现置管于皮下或置管不畅等穿刺失败现象。对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及使用较小型号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有时回血慢或不回血,这时应拔出部分针芯观察是否有回血。针芯撤出后不要尝试再次会刺入套管内,使套管损坏或针芯回缩在套管内,这样会导致无法进行穿刺或穿刺失败。④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操作完毕后应及时将钢针就进丢弃在锐利器收集盒内,减少了护士针尖扎伤的机率,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教学

2 讨 论

2.1 有效地保护了血管[2] 传统的头皮针,针体短尖,不易固定,在体位变动时针尖易刺破血管壁,需要重新穿刺,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安全型留置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针尖柔软,对血管的刺激小,双翼宽大,容易固定,保留时间长,一般可在血管中保留3~5d,这样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使病人免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为病人手术后静脉输液提供方便,减少了病房护士的工作量。

2.2 争取了抢救时机[3] 用头皮针输液,由于输注速度慢,不能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而静脉留置针具有壁薄而光滑、管腔阔的特点,因此输注速度较快,可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血液及液体,使病人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病人手术及抢救的安全性。当遇到术中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等病人,可使液体及时开放,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液体和血液快速输入,保证病人有效循环血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连接1个三通,可建立多条输液通道,并供各种抢救用药,快捷方便,提高抢救成功率。教学

2.3 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4] 安全型留置针套管由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软光滑,可随血管弯曲,不会刺破血管,且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有利于病人的活动及搬动。手术病人术中常需翻动体位,或难以耐受长时间的被动体位而躁动不安以及术毕从手术床搬到推床上,送回病房后又从推床上搬到病床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具有柔软宽大的的双翼,固定时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较为牢固和舒适,使用的病人在搬动或躁动时发生针头刺破血管或脱针现象的情况明显少于使用普通头皮针的病人,从而避免了药液外渗,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及输液的安全。教学

2.4 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极大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5]。职业性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由针刺伤引起,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BD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的针尖通过伸缩性设计,在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保护套内,并且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可靠的保护护患双方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对预防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

3 小 结

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不但保证了病人手术过程中输液、输血顺利,患者治疗的连续性,而且减少了患者穿刺的疼痛感,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极大地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发生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淑英,胡春华.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J].青岛医药卫生,2007.19(2):142.

[2] 罗凤莲,蔡 均,杨晓蓉.安全型与头皮式静脉留置针在颈外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4(22):44.

输血护士论文例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3

临床治疗中,成人输液时,一般常规选用7号输液器,但对肾病内科患者,患者的静脉血管细小,管壁薄,弹性差,脆性大,充盈不明显,甚至四肢重度水肿,静脉血管走行根本看不清楚,又需长期住院输液治疗,静脉穿刺输液成功与否,给护士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对647例患者使用7号和512号输液器输液进行比较,实践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肾病内科收治患者647例,男385例,女262例,2010年1~6月随机抽取320例,2010年7~12月随机抽取327例,年龄16~79岁,均为肾病内科需输液治疗的患者,上半年与下半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身体营养状况均无明显差异。

方法:2010年在医院使用统一购置的输液器条件下,对上半年320例患者,使用7号输液器输液,对本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登记。对下半年327例患者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再对本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登记。其中,对护士为患者输液时,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一次性穿刺不成功投诉例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的自信心等进行统计,见表1。

结果

从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肾病内科护理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患者及护士受益较多,尤其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对护士穿刺不成功的投诉次数也明显减少,对患者的血管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自信心增加,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讨论

对静脉血管的影响: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时,对血管损伤小,输液中液体渗出血管外发生率低,而选用7号输液器输液时,对血管损伤大,输液中液体渗出血管外发生率高,由此可见,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时,对肾病患者的血管使用寿命延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及刺激减少了。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输液针头粗细、输液速度、输液时间、药物性质及个体差异等,是引起静脉炎的诱因。在临床操作中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其针头直径小、长度短,输液速度均匀,对血管损伤程度相对较小,刺激小,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证明在肾病内科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不但一次性成功率高,而且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比7号输液器明显。

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静脉输液是护士每天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受患者、护士、药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有静脉穿刺不成功的现象,造成护理工作时间延长,引起患者对护士工作投诉,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尤其对新护士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操作时对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就不愿主动去穿刺,导致护士对护理工作积极性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选用512号输液器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年龄,特别对血管细小、脆性大,年老体弱,水肿明显的患者,使广大护理人员易接受,患者满意,增加了护士操作成功的信心,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性化服务为标准,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出现问题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注意寻求改进工作的机会,就可以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有了持续性改进,护士信心提高,护理技术服务更趋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输血护士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25—0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nursing

CUI Xiaoling LIU Yanhua HAN Suxia

Operation Room of Central Hospital of Jiaozuo Coal Industry Group in He''nan Province,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nursing. Methods In the surgical nursing,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was applied and satisfaction rate of surgery doctors with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was implemented before and after. Results Through implement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the nursing cooperation skills were improved, and the operative coordination time became shorter, the surgeon satisfaction rate had been raised from 78.9% to 93.8%. Conclus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can make the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room more normative, reasonable and safe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o it deserves to applying extends.

[Key words]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Operation; Nursing; Applications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往返循环的流程,本院手术室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分析、讨论,结合手术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标准操作流程,如确认手术患者、输液、输血、意外受伤等操作流程,并印刷成册作为内部资料在手术室及其相关科室间学习实施,不仅减少了工作中的差错,更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自身素质[1],同时缩短了手术配合时间,提高了手术医生的满意率,保障了手术患者安全[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项目13项,参加调查手术医生50人。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 2012年3月。

1.2 方法

1.2.1 确认手术患者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六查十二对”。术前访视患者术日持预约单接患者术前、术中执行查对制度手术结束送患者。

1.2.1.1 术前一日根据预约单对患者进行访视。

1.2.1.2 防止接错患者。手术当日手术室负责接送的人员,应当将手术患者由病区接到手术室接受手术。为防止错误手术患者以及防止患者的照片、药物、物品遗失,手术患者的交接应使用接送卡,填写出入科记录单,和病房护士认真做十二项核对,无误后带患者进手术室。

1.2.1.3 防止手术部位开错。患者识别“三确”、“四核”规则,“三确”即正确的患者、正确的手术部位、正确的手术方式。“四核”即接手术患者时、入手术间时、麻醉前时、手术即将开始时。“Time out”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手术名称和正确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由巡回护士在手术记录单上记录患者的正确信息,并由所有确认人员签名。“Time out”最明确的目的是减少医疗事故,同时给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1.2.1.4 防止体内遗留异物。手术开始前认真清点手术物品数量,实行两人“唱点”制度。手术中间需要增加物品,及时记录,不许延时操作和记录。任何人不允许在手术间随意丢弃物品或者取走另用。在手术结束时,手术护理及时完成,存放病历内。

1.2.2 输血正确的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确定输血通知巡回护士打电话给血库取血标本、申请单专人送并取血巡回、麻醉共同核对无误后输血手术结束将未输完的血液交接给病房。

输血护士论文例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房及门诊输液室护士23人。

1.2  方法 

成立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为2008年上半年参加全市护理技能大赛的选手,共4名。熟练掌握护士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操作的操作规程及评价标准。在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及护士不知情的前提下,调查组成员2人一组,于2008年8月26日08:30~10:30分别到各护理单元现场调查当班护士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护理操作的情况,记录存在的质量缺陷。由专门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汇总,由护理操作质量缺陷调查组成员讨论分析汇总结果。

2  结果

2.1  血压测量调查结果 

共调查血压测量48人次。www.133229.coM血压测量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活动36人次,未询问病人近期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33人次,袖带缠绑位置过低8人次,袖带缠绑过松7人次,打气过猛过度32人次,放气太快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9人次。

2.2  静脉输液调查结果 

共调查静脉输液52人次。静脉输液质量缺陷: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18人次,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19人次,未对光检查药液有无混浊、沉淀和絮状物28人次,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时未再次查对40人次,皮肤消毒不符合规范14人次,违反无菌原则6人次,未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28人次。

3  讨论

3.1  护理操作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质量意识与风险意识淡薄 

血压测量中,部分护士测量血压前未询问病人20 min内有无运动、情绪变化、吸烟等情况,部分护士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测量血压前未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测量血压的手法不规范都会导致血压测量值不准确。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质量意识差。静脉输液时最主要的质量缺陷为执行查对制度不严,这样就会显著增加因输入液体不合格所致的输液反应、输错液等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这也同时证明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低。

3.1.2  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欠缺 

部分护士在测量血压时未询问病人头疼、头晕等不适感的变化,在静脉输液前未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大小便,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这表明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服务意识欠缺。她们在临床工作中通常以完成本班次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并不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与需求,不注重与病人的沟通。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一致的,张洪君[2]在医院管理年督导中发现,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人文关怀。

3.1.3  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知识不扎实 

护士在静脉输液时未向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除与服务意识差有关外,也是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的结果。如心内科的护士在为病人静脉输注硝酸甘油时,只有熟练地掌握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副反应,才能向病人解释输入该药的目的、控制静脉输注速度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3.1.4  护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才能准确运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才能杜绝或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实施血压测量和静脉输液时质量缺陷较多,这表明护理人员对常用护理操作规程的细节掌握不好,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简化了操作流程。

3.1.5  常用的护理操作规程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

医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临床科室不断引进新药物、新仪器。护士通常是药物、新仪器的具体使用者。在引进之初,相关的护理操作并无现成的操作规程可循。在临床工作中实施护理操作时就易出现操作步骤及操作手法不统一、规范性及科学性差的情况,增加了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发生率。

3.1.6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本次对护理操作质量缺陷的调查是在各护理单元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调查结果与护士长在护士长手册中记录的护理操作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异。这说明平日里对护理操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3.1.7  护士严重缺编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以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保障的,而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存在床护比不达标、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床护比为1︰0.27,护士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非常困难,只好注重那些可以定量的硬性工作量指标,而忽视了一些沟通、告知等软性指标,这无疑是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3.2  对策

3.2.1  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风险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聘请专家进行“护理操作失范引发的医疗纠纷与事故评定”的讲座。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清楚规范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是法律赋予护士的神圣职责,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降低执业风险、实现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3.2.2  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人文观念是整体护理的精髓,建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指引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临床实践的前提[3]。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应引导护士将关注点从工作任务转向病人,重点关注病人对护理操作的感受,努力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这种服务意识的转变会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3.2.3  夯实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基础 

护士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护理操作规程每一个步骤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工作中认真主动地执行操作规程。护士理论知识的培训要紧密结合临床需求,重点是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及本科室应用于临床的新药物、新疗法、新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3.2.4  开展护理技术操作岗位练兵活动 

护理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护理岗位及护士年资不同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注重培养技术能手,带动大家学业务、学技术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护士不仅仅满足于熟练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更重要的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

3.2.5  及时制订并不断完善新疗法、新仪器的操作规程 

为提高护理操作的科学性、统一性,在新疗法、新仪器应用于临床之前,应组织护士广泛查阅、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讨论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并进行培训,使每个护士都熟练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定期讨论、不断修订操作规程中的不当之处,使其日臻完善。

3.2.6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实行护士长周检查与护理部月抽查的两级检查制。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每个护士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检查结果除现场告知被检者外,于次日晨会交接班时讲解,并于月度护理工作会议上总结。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抽查各护理单元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抽查结果在月护士长会议上公布,并计入季度护理质量考评成绩。通过检查反馈整改,实现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2.7  适当增加护士编制 

呼吁相关部门适当增加护士编制,使床护比尽快达标,为护理操作规范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