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23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0-02

1 引言

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指在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对已知的事实和经验所提出的一种一般原则或一组相互关联的原则。它既是心理健康服务经验的总结,也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依据[1]。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根据来源可分为3类:国外理论、本土化理论和本土理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在国内的应用存在着适应性等问题,加之目前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又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是快捷、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阐释该领域目前研究发展概况,同时揭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措施。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

2.2文献取样本文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西南大学节点(http://www1cnki1net/index1htm)作为数据源。选择“关键词”选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进行逻辑“或”的组配;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理论”进行逻辑“并且”的组配。检索中时间跨度为1978~2008年,按时间排序,在“精确”匹配方式下检索,取得全部统计数据。共获得相关文献1333篇。经过筛选,剔除部分不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期刊年度目录、征文启事、年检报告、招生材料、人物介绍、会议报道、短篇新闻等。剔除之后尚余文献1197篇,对其进行文献发表时间分布统计。对1197篇文献逐篇阅读,删去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只叙述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等一些泛泛而谈却没有提及理论的文章,剩余556篇文章,对剩余的556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所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指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来自国外,以此为基础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如认识领悟疗法、意象对话等心理疗法。

江光荣[2]指出,研究国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以当代中国国情为背景,研究特定时期国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在研究、分析和解释国人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表现及途径等方面,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我们研究方式可以多样化,即可继承古代的优秀思想,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方法,还可从观察开始。

钟友彬等[3-6],将引进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了本土化,创立了认识领悟疗法。朱建军[6]结合国外的心理动力学思想和东方文化,创立了“意象对话技术”。郑日昌[7]把古代阴阳辩证思想和认知疗法结合,创立了“辩证认知辅导理论”。

3.2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的措施。第一,挖掘和传承:我国古代、近现代都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学思想,但被人知晓的并不多,应加强对其研究,挖掘精髓并世代传承。

我国国民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被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基于心理咨询遇到的问题,景怀斌[8]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9个方面贡献: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应用,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发掘。另外,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研究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后,创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理论。如在《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书中就对家族子弟提出了教导,其实质就是行为取向的人格培养模式[9]。

第二,鉴与创新: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史已有一百多年。1976年,美国学者Parolff确定了130多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到2005年其总数则已超过400种。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多数缺乏有力支持和有效性证实,但它们却展示了心理治疗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国内学者也应该学习西方学者们的创造性精神,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第三,拓展与吸收:中国历来多教崇拜,影响较大的有儒、道、佛等。儒家讲求积极进取,而道家力主清静无为。道家与儒家理想的人格一阴一阳,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文人人格内在的矛盾统一。而儒家、道家所倡导的思想中不乏有与心理咨询相一致的观点。所以对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过程,必须得在拓展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外来的心理健康服务精髓。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基础理论支持,而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多集中于实体的理论层面,而对元理论、哲学和宏观层次的研究匮乏。

国内最为著名的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这种方法创立之初报道的文章较多,而如今也很少看到相关的实践报道。本土化的方法为什么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了呢?这与我们越来越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好像是背道而驰,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原因。

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大多以思辩、探讨性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强调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也许在不带预定套路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操纵过程,切实提炼和概括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或许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4]。

总之,国内学者看到了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和不足,同时学者们反思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低的原因为:在心理健康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单纯地使用心理测验、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化、专业人员擅长的方法有限、自编心理测量工具水平低、重复工作多等[10]。故我们得在今后的工作及治学中借鉴美国的“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和英国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模式,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普及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知识。将心理健康服务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普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培养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心理疾病易患病人群的追踪研究,并且在推广常用量表及经典量表的同时也积极编制符合国情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服务量表。相信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逐渐增加,我们可以想象经过理论探讨和服务理论吸收消化阶段后,实践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经过理论—实践—理论阶段后,我们将会真正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健康观才能更加吻合社会的进步,更加符合国人的身心特点,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1]。心理健康观是心理健康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成分,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性质,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倾向。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一般心理的行为表现、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信、效度较高的专门测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试取样 被试为渝东南地区在校中学生。被试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为初始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级236人,高二年级244人。第3部分为正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级340人,高二年级368人。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调查了5个问题:(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2)你认为“一个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3)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5)你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获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笔者根据回收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

1.3 问卷维度的理论构想 根据以往研究的资料,在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态度的主要维度包括以下3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认识;(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为倾向。

1.4 问卷项目的选择 根据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编制了共32个题项(其中含2对4道测谎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初测问卷。项目采用的记分方法是自评式5点记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标准差低于0.90、与总分相关低于0.20、因素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构想的题目13个。最后剩余19个题目组成正式问卷。

1.5 程序 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开放式问卷。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回收资料和访谈资料编拟初始问卷题目。正式问卷的确定分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初始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对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并根据相关指标剔除问卷项目,形成正式问卷。第2阶段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用正式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半个月后,抽取被试中的一部分,用正式问卷进行重测。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分析被试反应的特点。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的因素分析的实切性。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777,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903.300(P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共同度因素负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认知偏差(特征值2.29,贡献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贡献率12.41%)

29.扩大人际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烦恼向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压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我会更关心他0.3990.483

知识需求(特征值1.96,贡献率12.22%)

16.我希望校园里经常有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0.6680.815

19.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寻求帮助(特征值1.94,贡献率12.12%)

10.有心理困扰去找老师求询是件难为情的事0.5420.715

21.当我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会及时求助0.5520.683

4.父母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出来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远离老师和同学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为逆向题。

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题项的最高负荷值为0.815,最低负荷值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条原则:一是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命名。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二是参照因素题项的负荷值命名。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隐含的意义来命名。在原来的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把正式问卷的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观察实际的因素分析结果,与理论构想比较吻合。

经过初测问卷题项的筛选,共删除13个题项,得到包含19个题项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正式问卷,其中包括2对测谎题,题号分别为3与22,8与31。问卷题项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各维度及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较好。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

认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识需求0.6460.499

寻求帮助0.6060.521

总体问卷0.7410.601

2.2.2 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2]。Maio等[3]认为,判断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个标准: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测验的题项是否具备代表性。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的构想效度检验运用相关分析法。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维度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的完全不相关的内容。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情况见表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576~0.716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72~0.388之间,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问卷结构是合理的。

表3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体的相关系数

因素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

认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识需求0.1720.3881.000

寻求帮助0.2120.2430.1931.000

总体0.6480.6670.5760.716

3 讨论

本研究首先在渝东南中学生中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教师和专家的意见。从信、效度的结果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各项信度指标多在0.6以上;通过对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论构想和实际研究的结果稍有出入,但这只是对其中一些题项的合并、筛选和重新组合,这更体现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认为,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问卷为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具体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测评的工具和解释的参考,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工具。

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特点,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各类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据,更好地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4 参考文献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心理科学,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82-414.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有关中学生虐待同学事件、自杀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更甚者诸如“徐力杀母事件”触目惊心,这不禁让学者、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各界人士反思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1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常见的有元分析和横断历史研究。元分析受文献质量和数量影响大,横断历史研究则弥补其缺点,不仅可以描述心理量随年代的变化规律,还能通过心理量与社会指标的关系解释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实证研究常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由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或国外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诊疗式量表。有部分学者意识到国外量表未必符合我国中学生特点,因此设计了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观察量表。

目前我国的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多于质性分析,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系统,因此信息价值有限,对实际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作用比较小。

2 研究内容

2.1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前的主流看法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正逐渐下降,心理问题很多。也有学者认为不能过度解读,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虽然从纵向上来看是下降的,但横向上良好与中等的比例占据了大多数。

由于调查地点、时间、对象、维度、统计方法的差别,当分析不同的心理健康影响因子时,不同的学者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孙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城市中学生,而张运生、张百让等人的研究却恰好相反。

2.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部分学者只是单纯地将一系列“不好的”词汇罗列起来,如焦虑、忧愁、抑郁、恐惧、情绪波动、悲观失望、易怒、倦怠、感觉挫折和无奈、感觉孤立隔绝、失眠等,或根据问题的程度划分为抄写作业、厌学逃学、说慌作弊、逆反心理、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暴力倾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神经衰弱、强迫症严重症状。更多学者会采用维度划分,然后再将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便于量表观察与定量化分析。

2.3心理健康问题归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主要有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月经来潮、遗精、经常生病等;心理因素主要为刺激取向的心理压力;家庭因素有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主要是负面的社会威胁、教育状况、国家的经济状况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奢侈”的问题,有时候引起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2.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有三种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者发现家长往往过度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忽视自身能够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建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采用科学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育也需要找准自身定位,重在预防,而非治疗,更要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社会教育也不可缺少,社会从业人员运用自身的心理科学和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经验,弥补学校教育在理论指导、时间安排、方法选择、多方配合等方面的不足。单一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单一的学校教育难以有效预防与治疗中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 结论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可知已有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重定量轻定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质性研究。此外,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从理论至践皆有涉及,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只是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有问题者而忽视多数健康者,重诊断轻预防,未来还需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池丽萍.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44-51.

[2] 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23-27.

[3] 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759-761.

[4] 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杜富广,王国英,冯文平.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01):71-74.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陆续提出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72-03

Compilation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the Scale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DAI Xia1,YIN Hongman2,ZHU Lin3

(1.P.E.Dept.,Normal Colleg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Guangdong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s employed to explain and guide the heath related behaviors.Whether the conditions of physical fitness pos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ealth belief of students? How to measure the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So far,the measuring tools of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are still deficient.Based on the impact factors of health belief,this study compiled the scale “Physical Fitness Health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ing 24 questions of 5 subscales.The scale has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The preliminary test result of the scale reveals: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exercises promote health and intend to improve the health behaviors generated by health assessment and adjustment.

Key words: health belief;physical health;scale compilation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首先提出并由Becker和Maiman加以修订[1]。HBM理论的形成主要受两个理论的影响,一是刺激反应理论(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强化);另一为价值期望理论,即行为由行为结果的价值和现实可能性来决定。这一理论的本质是价值期望理论。

HBM理论强调的是对疾病威胁知觉和行为评估,并从这种核心概念解释人们的健康行为。该理论作为个体健康行为阐释的理论模型,最初用于解释人们的体检和预防行为,半个世纪以来,健康信念模式运用范围也逐步扩大,被用于促进安全带使用、医疗依从和健康筛检等领域,在解释行为的变化或指导改变人们行为的干预项目中获得成功。目前在国内外运用较多,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健康行为并使该模式得以发展,是较为成熟的健康行为理论之一。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健康信念模式被用于解释和指导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健康信念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而且已研究出一些较为成熟的疾病或行为相关的健康信念测试工具[2,3]。

我国从2004起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体质健康的强弱有了一个综合评价的客观标准。但是,迄今为止,在学生体质出现连续滑坡的严峻形势下,无论从促进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等研究,尚缺乏体质健康信念的测量工具。本研究的开展,将为深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信念结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干预,提供一项衔接体质健康评价与健康行为促进的有效测量工具。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拓展了健康信念锻炼模式的应用范围,使该模式的应用从对潜在疾病威胁严重性的知觉而产生锻炼行为的价值期望,拓展为关注体质健康强弱的变化而产生健康行为,比起患病威胁的知觉,显然属于更为常态、更为直接的因素。因此,随着体质健康评价的实施,体质健康信念的评估将为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深圳一所大学4个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量表的预测试。量表正式测试选取广东省3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施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抽样的体质测试工作中实施测试,为本量表的施测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保障条件。正式测试回收问卷298份,回收及有效率为99.3%。其中男生163名,女生135名。平均年

投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理论、预警参数基准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BLA080065)。

作者简介:戴霞,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质与健康、运动训练。龄(21.3±1.9)岁。量表的初步应用对深圳一所大学43名学生进行复测,并对202名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查阅健康信念理论模型及研究应用的文献。确立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相关条目。

1.2.2专家访谈法访问健康心理专家及体质测评专家8人,受访专家具有教授职称者为6人。

1.2.3调查法对量表进行调查及修订。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变量的解释与条目的编写

2.1研究变量的解释早期的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框架包含了“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感知疾病的严重”、“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等变量。后来为了加强与完善HBM模式,增强HBM的解释力,研究者先后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行为线索(Cues to Action)两个变量加入健康信念模式中。

在健康信念的测量与应用中,英文量表The Benefits And the Barriers of Exercise Questionnaire和The Physical Exercise Self-efficiency Scale两个量表包含了上文提到的6个健康信念模型的变量。于志华(2005)将英文量表翻译成中文,并编制定中文版的 《锻炼健康信念量表》。郑翠红(2005)翻译并完成了《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工作。健康信念的理论及这些研究为体质健康信念的变量确定提供了研究基础。本研究在引入健康信念部分变量的基础上,根据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对大学生健康信念的影响作用,增加了“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变量。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2.1.1知觉锻炼益处对锻炼带来体质健康等益处的理解。

2.1.2体质评价自我效能由体质评价产生的、个体克服障碍进行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感。即相信通过自我能力克服障碍、改变不理想的体质状况。

2.1.3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对体质健康不佳所产生的身体担忧及患病的联想。

2.1.4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对身体患病及体质差知觉的严重性及对生活等不利的影响。

2.1.5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是否关注体质评价结果,是否依据体质评价判断体质健康状况。

2.2条目的编写在广泛文献收集与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初步编写测量条目39题,根据与该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分析探讨,剔除6道不合适的条目,构建由33个条目组成的量表。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

3结果

3.1体质健康信念量表预测试对预测试回收的200份量表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依据因素分析理论,对初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应性考察。结果显示:33道条目的KMO=0.89,表明数据的适应性很好。同时,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为Chi-Square= 4.822E3, 显著水平为 0.000,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在0.01水平上与零矩阵有显著差异,说明33个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6个,累计方差百分比为66.21%。 预测试的目的是考察数据的适宜性、因子数目与量表设计的吻合情况、条目的负荷等。题目的因素负荷越高表示条目与公共因子的联系越多,反之则表明与公共因子的联系越少。初测保留因素负荷大于0.4的条目。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负荷低于0.4的、没有落入分量表的条目x5、x6、x7、x13、x23、x14、x17、x19、x20(初始测量条目编号)共9个条目删除。由此得到一个24个条目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健康0.74X8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0.83 X12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0.80X15体育锻炼可以保持健美0.77X16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生活质量0.72X17体育锻炼是维持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0.71X19增强体质健康需要经常参与锻炼0.49因子2体质评价自我效能2.77 11.53X2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时,我会产生锻炼紧迫感0.70X10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时,我会克服困难进行锻炼0.74X14体质健康不佳时,我能够克服天气、环境等障碍进行锻炼0.74X21即使感到疲劳,我也会依照计划进行增强体质健康的锻炼0.53因子3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2.68 11.20X1不锻炼体质健康会越来越差0.73X3体质健康状况不好易患上多种疾病0.81X7缺乏锻炼可能会患上某种严重的疾病0.72X23体质健康差使我有可能患病的担忧0.61因子4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2.58 10.76X4我对生病有恐惧感0.51 X6每次患病令我感到后怕0.40X9患疾病时我感到对体质健康有严重的威胁0.81X13体质健康差会严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0.79X24体质健康差使我感到后果严重0.78因子5体质评价结果关注2.5010.42X11体质健康评价是我了解健康的重要途径0.74X18我很关注体质健康信息的变化0.72X20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使我了解更多自我健康信息0.62X22我依据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判断自我健康状况0.61合计63.37 3.2.2量表的效度分析24道条目的KMO=0.90,表明数据的适应非常好;同时,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为:Chi-Square= 3.547E3, 显著水平为 0.000。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正交旋转法,直接指定提取5个因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24个条目均落入设定的5个分量表中,5个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3.37%(表3) 。故提取5个因子可以解释相当大比例的变异量,符合设计的基本要求。

3.2.3内容效度计算各条目与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各维度总分与条目得分相关的相关系数0.578~0.846之间,各条目与所属的分量均达到了0.500以上的高相关(表4)。

4量表初步应用的分析

体质的强弱是个体健康信息的重要反映,关注健康、追求健康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定稿的24条目的量表对202 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初步对量表总分进行分析,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信念状况。

结果关注分值4.11±0.553.78±0.633.53±0.723.00±0.813.69±0.76从量表的得分分布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信念的总体概括:“知觉锻炼益处”得分最高,说明大学生对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的认知很正确。大学生由于接受多年连续系统的体育教育,并不缺乏对身体锻炼、提升体质健康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认知,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也提供了大量关于锻炼与健康的各种信息。这些因素都促进大学生对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了解和掌握,对锻炼促进健康形成了良好的认知。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6)。也有人把它界定为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1900)[4]。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与行为有机地联系,强烈自我效能的人虽然遇到了困难仍坚持他们的努力。关于身体自我效能的研究也证实了其对运动坚持性的有效预测。[5]身体自我效能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持久性,即身体自我效能越高,从事体育活动越持久。有较高自我效能者具有克服困难而坚持参与体育锻炼。

体质评价自我效能反映了大学生面对自我健康处于不理想状态时,克服包括天气恶劣、余暇时间少、身体怠倦等障碍而进行锻炼的状况。大学生在此分量表平均得分为3.78±0.63,此得分仅低于知觉锻炼益处而高于其它3个分量表的得分。由此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看法:一是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学生个体对于体育健康评价所产生的健康行为与调节,具有较高的改善意向。

“体质评价结果关注”和“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得分比较低,平均分分别为3.69±0.76和3.53±0.72。由此反映了在当代大学生中,依然有不太重视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的现象。提示有必要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分量表的得分最低,均分为3.0±0.81,此均分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该因子处于“中性”的评价。说明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以担忧患病为原因而进行锻炼。换言之,大学生清楚地知道锻炼可以促进健康和防病治病,但并不因为由于惧怕患严重疾病而进行锻炼。这可能与大学生正处于旺盛的生命力、没有经历疾患的直接体验有关[6,7]。

5结论

对24个条目的体质健康信念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78~0.90之间,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重测信度相关系数较高,量表稳定性较好。

根据健康信念的研究基础以及专家意见编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对量表正式测试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直接指定提取5个因子,所有的24个条目均落入设定的分量表中,5个因子共解释了总方差的63.37%。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对量表的初步应用显示,大学生对锻炼益处具有明确的认知,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质-健康自我效能水平,由此反映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评价所产生的健康行为与调节,具有较高的改善意向。但大学生也存在对体质结果的关注程度不够高的现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结构中,对 “知觉疾病与体弱的严重性”分量表为 “中性”评价,可能与大学生正处于旺盛的生命力、缺乏经历疾患的直接体验有关。

参考文献:

[1]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5,4:122-123.

[2] 于志华,巩庆波,吴敬.锻炼健康信念量表的编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54-56.

[3] 郑翠红,姜小鹰,胡蓉芳,等.骨质疏松症健康信念量表中文版的测试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

[4] 高建江.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心理科学,1992(6):39-42.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实现人的自我和谐,陈德云在其著作《自我和谐》中明确表示,“只有做到自我和谐,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家庭和事业上实现双赢”。现代社会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们在为工作、生活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里健康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心里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大学心里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心里素质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影响其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心里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现实事物的理解。一般来说心里健康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更容易在完成一件事情时获得成功,进而展示自己非凡的能力和才华,因为他们无论对学习亦或是人际交往都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无论做什么事都充满干劲,与这样的人交往会让人令人产生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然地收到其感染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那些心里处于亚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难以提起对生活的兴趣,也给周围的人带来负能量,久而久之愿意与其交往的人越来越少,其心里状况也更加悲观和忧郁,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里辅导,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可挽回的道路。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身心状况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其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大学生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关系的实践调查

3.1 调查问卷

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际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该调查自评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心里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分别从感觉、情感、思维、触觉等十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个因素共有5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心里健康情况越差,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本问卷调查共收回475份有效试卷,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175人,女生300人,艺术生320人,普通本科生155人。从性格上进行分析,男生普遍比女生表现活跃,女生在刻板因子以及自我不和谐评价上得分较少;从专业类别上来看,艺术性学生在自我和谐方面表现较好,而理科学比较刻板,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直接关系: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具有直接的关系。男生与女生的调查结果与女生相比在普遍灵活性上表现要好,但是也更加刻板,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双方在教育水平、家庭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决定的。通常那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其自我和谐能力也更强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的自我和谐能力越弱。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我和谐之间还有直接的关系,自我和谐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表达。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69-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的界定对课程的教学过程及结果有决定性影响。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除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外,还应具有针对性和需求性。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因此,笔者以某校图书馆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为载体,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所搜集2004―2013年的教材目录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类教材目录关注的焦点、变化趋势、以及编写要求,试图从中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二、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目录内容进行分析。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1952)将其定义为“一种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的研究技术。”[1]该方法具有客观性,能够从模糊不清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有效信息,并较为深刻精准地反映资源的含量与所表现出的需求。[2]

(二)设计与步骤

1.检索教材。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检索,共得到出版年为2004―2013年不同版本的教材共41本。其中最多的是马建青主编,共2本。其中两本纯粹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并非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目的,与本研究的类目不符,故筛除:一本为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李云驰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要介绍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理论和研究,另一本为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刘维良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教育现状。最终选定39本教材,所搜集的39本教材中,23本出版于2004―2008年,16本出版于2009―2013年。

2.分析内容录入及简化处理。我们收录了39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年份、目录上所有章的标题,并记录每章章节所占的页数。然后对这些颂饨行简化处理,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心理咨询”统一简化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分析归类。把简化的标题再以一定的顺序进行编码处理。并按5年的间隔将其分为两个时间段。由于缺少可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划分,笔者便不将其进行分层编属。其中,标题“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概况、发展进程等。所占比例过少的标题被剔除,经过筛选后标题一共有14项: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情绪管理、恋爱与性、角色认知或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择业规划、人格心理、创造力、学习心理、环境适应、网络成瘾、健康行为、异常心理及危机干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三)统计处理

对分类后的标题用Excel 2013和spss 20.0进行统计处理。39本书有关内容总计8949页,除去目录页、封底页等非教学内容后,余8321页。

三、结果

以频数百分比对所有标题的内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39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情绪管理部分所占比重最大,占13.6%,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占12.9%,恋爱与性和角色认知或自我意识也达到10%,创造力的比重最少,仅占7%。此外,健康行为(1.7%)、网络(2.2%)和环境适应(2.3%)等三项皆未达到5%。进一步对以上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2004―2008与2009―2013两个时间段,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择业规划、人格心理、学习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异常心理及危机干预、环境适应、网络、健康行为、创造力10个领域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以上表格显示,近十年来,心理健康方面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恋爱与性、角色认知与自我意识这四类所占比重较高,这几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者所关注的焦点题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又呈现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差异(X2=60.231,p

四、讨论

2004―2013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分类与胡凯(2003)、李瑞(2006)、谢炳炎(2006)等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契合,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人格、情绪、挫折、性、恋爱、网络、择业与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该研究结果与陈显莉(2011)的结果不符,但与其问卷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教材应包括的前十位较为吻合。其研究结果是教材内容前五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和学习心理,而问卷得出的结果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见大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学科专家的认识有一定差距。

有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既是大学生认为最受欢迎、也是最不满意的课程。关键原因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从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组织都可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罗杰斯区分了认知和无意义的学习、经验和有意义的学习,他认为认知的学习很多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情感,也就是说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教心理健康知识(概念、理论和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和学生的情感、需求整合,罗杰斯称之为“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培育无关,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经验的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的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而经验的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促进个体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科专家对于什么心理健康知识是重要的理解与认知,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但是要真正让学生能够喜欢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还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发生紧密联系。

⒖嘉南祝

[1]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肖雪.试析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56-59.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Textbooks for College Students Published from 2004 ot 2013

LI Xiao,WU Jia-qian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04-04

农村初中生相对于城市初中生而言,不仅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还主要涉及到师资、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农村初中生与留守初中生有所不同,唐为凤[1]认为,留守初中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半年以上,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或其他亲戚朋友等抚养,或独自在家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13~16岁)。曾红[2]等人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留守儿童中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16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地打工;而农村初中生的概念比留守初中生的概念要广,还包括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在同一区域的农村学生。故我们将农村初中生定义为:年龄在13~16周岁之间,且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其子女同在或不在同一地的学生,他们均可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总体现状

以农村初中生和心理健康并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找到57篇有关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22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类(19篇)是采用理论研究分析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第三类(2篇)是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第四类(14篇)是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关系的研究。

表1 2003~2012十年间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文献量与累积文献量

单位:篇

年代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文献数量 0 2 4 2 4 8 10 5 10 12

调查研究 0 1 2 1 1 3 4 2 3 4

理论研究 0 1 1 1 2 3 3 1 2 5

对比研究 0 0 0 0 0 0 0 0 1 2

关系研究 0 0 1 0 1 2 3 2 4 1

累积数量 0 2 6 8 12 20 30 35 45 57

从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文献中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研究、理论探究与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研究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在2011~2012期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且多集中于对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如个性、自我、情绪,与外在因素的研究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但将其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经历了研究方法、量表使用、实证及理论探讨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人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并对这一群体的了解也越来越清晰。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使用、对比研究和相关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迄今为止,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的测量工具。一些实证研究在对象、内容、方法选择上还不够全面,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一)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略多。纵观心理健康本身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整合之道,心理健康学之所以能生力犹存,除了得益于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研究手段、方法的不断完善,还在于它吸取了各学派之长。国内学者从2004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介入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群体,试图说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为了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与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整合,如周瑞兰等[3]采用SCL-90和自设问卷对农村156名辍学者及435名未辍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辍学组总分与未辍学组差异有显著性,农村中学生辍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与同龄人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李松[4]采用自编家庭客观环境问卷和主要抚养人教养态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49名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客观家庭环境和主观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双亲均外出家庭的主观家庭环境好于其他家庭类型,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母亲和子女留守家庭主观家庭环境差,子女心理问题多。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调查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李长庚、罗润生等[5]利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376名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姬成伟、韩江涛等[6]应用SCL-90,对太原市95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初中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1.1%,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生差,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年级差。王翠萍等[7]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得分高低首先是学习发展,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者主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分析其获得的数据,从而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其研究结果,但从文献中我们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量表使用上存在多样化,而且调查对象偏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对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尽管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人际、焦虑、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中国期刊网的统计结果显示,学者们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文献达到19篇。基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故有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以为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蒙宗卿等[8]2004年从应试教育与学生生理、心理不平衡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继而探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相关事实材料的背景,冯万奎等[9]指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易冲动、学业懒散及容易情绪化。王桂娟、陈桂霞[10]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现象指出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即学习懒散、安逸思想盛行、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年,姚慧娟[11]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足,探究了盐城农村初中生存在情绪、情感类问题,意志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

2005年,王小华等[12]从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耐挫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焦虑等方面。颜以玲[13]认为农村初中生存在意志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然而,传统的理论研究仅仅是突出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从教育角度来进行阐述。基于此,同年,武存金[14]分析了留守初中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即任性、自私、自卑、偏激、冷漠、孤独、嫉妒、逆反心理等,并对于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方法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上面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及其负性情绪上。研究者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已有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研究结果;(2)初中生身心角度;(3)已报道的相关事实材料;(4)素质教育及教育方法。这些理论分析仅局限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复罗列,并没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作深层次分析。

(三)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同一区域或跨区域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极有价值,部分研究者已着手进行研究并认真疏理。

曹静[15]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陕西省城乡初中生各27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结果:在心理弹性的城乡对比中,农村初中生在家庭高期望值和自我觉察两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这反映了农村初中生可能因为面临较为匿乏的外界资源,被家庭寄予更高的期望,自我觉察水平更高;农村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城市初中生,说明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症状显著少于城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初中生。景英、任红岩[16]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查,在山东省随机抽取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与菏泽市的城乡初中年级学生共计1804名,其中农村初中生各项症状(除躯体化、敌对、总症状指数外)均高于城市初中生。

从表1可以发现,十年间只有两年有研究者进行了关于农村初中生城乡对比的实证研究,而且文献数量偏低,仅占累积文献量的3.5%,实施地点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与山东省。目前,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仍然远远不足。

(四)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依据表1数据可以得出,十年来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赵荣、罗新坚[17]采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乐清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及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刘志强[18]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V-CV)》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和淮滨县选取3所农村初级中学共计300名学生进行研究后得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硬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亲的文化程度与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显著相关;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焦虑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软环境影响其心理健康,父子关系对自责倾向因子和冲动倾向因子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母子关系对孤独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量表总分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对冲动倾向的预测作用非常强。

梅少林、曾长佑[19]采用SCL-90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某农村中学共311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客观支持有明显相关,与主观支持无明显相关,与利用度有明显相关。

以下研究开始从农村初中生的外部相关转向研究学生的内在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谢传送[20]2011年采用加藤厚的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和王极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五所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共811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川东北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2012年,冯翠仙[21]采用孤独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山西省晋中市两所农村中学的4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后得出,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是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到其生活事件再到社会支持,这种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相关研究跨度不断增大;从近年来看,有研究者基于其内在关系上进行研究。总体而言,目前没有人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五)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测量工具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工具主要集中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由Derogatis等在20世纪70年代编制,在国外广泛用于精神科临床的研究,基于我国心理工作的深入研究,现该表被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但因SCL-90量表主要适合于测查可能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适合比较正常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外,关于测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量表还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等。基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与西方不同,这些量表被国内学者引用后会有其局限性。

二、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多维度来研究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但总体而言,各年度文献量分布不均。

另外,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量表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不足。如姬成伟、韩江涛[22]仅仅通过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后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这一结果明显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当然,也有研究者基于多角度来研究其相关性,但相关研究缺乏内外结合的关系研究。此外,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在量表的使用上没有统一标准;理论探析方面很少采用个案研究、访谈法与观察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对城乡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文献也非常少。

三、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未来研究思路

(1)规范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合,逐步完善其量表标准。

(2)拓展其研究内容,将其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关系融合研究。

(3)跨地区进行比较,同时需要兼顾其样本的可

靠性。

(4)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量与质的研究。

(5)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唐为凤.农村留守初中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以安徽省志远初级中学为例[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曾红,黄文庚等.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4):432.

[3]周瑞兰,田玉娟等.农村初中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17-318.

[4]李松.农村初中生“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学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李长庚,罗润生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9(1):115-118.

[6][22]姬成伟,韩江涛等.太原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8-730.

[7]王翠萍,任庭苇.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79-81.

[8]蒙宗卿,潘岐福.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6-188.

[9]冯万奎等.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校长阅刊,2006:91.

[10]王桂娟,陈桂霞.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8:40.

[11]姚慧娟.盐城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王小华,马玉龙.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声,2009:68.

[13]颜以玲.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J].学苑教育,2012:95.

[14]武存金.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教师博览,2012:111.

[15]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景英,任红岩.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17]赵荣,罗新坚.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4):199-201.

[18]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9]梅少林,曾长佑.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8):626-627.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9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2013年,检索主题词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人。其中纳入标准为:(1)所有文献均为199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2)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3)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4)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2研究方法

1.2.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其一,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为主,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其二,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这里具体使用SCL-90,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任何一项因子分≥3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2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城市老年人SCL-90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p

2.2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SCL-90为因变量,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可以得知,城乡老年人的SCL-90变量从模型1到模型4都是显著的,此数据表明在SCL-90健康状态上,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经济来源为“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在上述模型中,除模型2有增加的趋势之外,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如模型1中城乡变量为0.28,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模型4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2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3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4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说明经济来源是“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

心理障碍较轻。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的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5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并没有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03):75-83.

[2]Adhikari Ramesh,Jampaklay Aree,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2011,11 (01):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01):136-138.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例10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案例法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案例法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案例法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

确保学生真切体验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

做好师生有效互动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

认真做好总结评价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

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