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情绪控制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25

情绪控制论文

情绪控制论文例1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特别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在教育和教师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有数不清的赞美之词。各种耀眼“光环包裹下的教师,集各种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和其他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标志之一。现在教师角色也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特别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加,中学生的个性凸出和不那么顺从:社会、家庭要求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等各种压力。面对这样多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吗?教师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了吗?那么现在的中学教师怎样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的压力呢?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运用情绪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其实,各种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等,人们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动,却没有感觉,生活将会怎样?你是否愿意不再体验到恐惧的感觉,但同时也不得失去爱人热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乐于以放弃欢乐为代价去远离悲伤?这些都与我们所说的情绪的功能有关,那什么是情绪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对情绪有不同的定义,也许你认为情绪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悲伤”。但是当代外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而我国的心理学家人为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极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国的研究者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国的心理学家,还是我国的心理研究者,虽然对情绪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赞同情绪反映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变化。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当个体经历某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就会成为情绪的一个来源,因而,情绪历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内部或大脑内部进行理解,而应该在个体与其所评价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理解,经历某种情绪,无论是以原始的知觉形式,还是以某个较高级的区分符号的进程,个体都必须进行认知评价,所以,认知评价是情绪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情绪就是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不良情绪和积极情绪。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我们的中学教师面对特殊环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利用情绪的动机去反应日常生活中适应冲突的目标,去认识和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表现教师角色积极情绪,控制不良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学教师的不良情绪表现及控制

当今社会教育改革萵潮迭起,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挤压下,中学教师往往处于种种困惑和压力之中。中学教师和大家一样,在各方面的影响下,在经受各种复杂纷纭的压力刺激之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这样一定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教师的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具有多情的、叛离的中学生,他们要用自己的工作去塑造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他们的人生。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是用心灵塑造心灵,这个工作肯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操作程序,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塑造他人健康心灵之前。教师自身的心灵必须是健康的,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给他人心灵带来健康。那么教师想要建立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教师面临的不良情绪进行控制。

(一)中学教师不良情绪的表现

1对工作的冷漠

是指教师表现出对事无动于衷,对学生热爱不起来,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兴趣,对付应对,得过且过,对周围人缺少感情,工作平庸。造成现代中学教师对工作的冷漠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饱受病痛的折磨,有的是自己家庭的不幸,但是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消极情绪是由于现在教师地位引起的。现在教师的职业要求很高,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更不要说现在的中学教师,因为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基本上还是在理论上进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应试教育主宰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学教师只是一个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工具,只要你的学生分数高,你就有成就感,你的职称就很快地上升,你就会一下走红,不用你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这样面对一样的学生,成年累月地讲相同的知识,有谁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呢?

2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体验

这指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大小事都急三忙四的,坐不住,站不稳。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样的情况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变化很快,由于独生子女,家里的父母昵爱,在学校生活中不会谦让,经常会在班级中打架:还有的在家里没做过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躲避,不要说刻苦专研。面对这样的现实就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3在生活中变得消沉

这是指在经受长期的压力之后,变得灰心、失望、退缩的一种不良的情绪表现。这种情绪和行为对中学教师是极其有害的,不仅会伤害教师的心灵,还会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懊丧,消灭他们天生无暇的心灵。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遇到失败,遇到压力,有这种消极的情绪是正常的,没有才值得可怜。现在关键是有了不良情绪如何控制,二)教师对自己不良情绪的控制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来应对消极情绪,及对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源进行认知分析。所以教师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就要深刻反思,对现在的教育制度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无视社会和教育的进步,否定科学和现代教育的价值。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不可固守,也不能盲从,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要吸收各种文化思潮的养分,不断革新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认识了情绪的刺激源,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情绪控制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65-02

1 元情绪的概念

目前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元情绪理论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的。Salovey & Mayer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对情绪的知觉、表达和评价的准确的把握能力,是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解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他们发现在情绪智力的心理结构中有一种能力对情绪的监控和调节更为具体这就是元情绪。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表达与调控,个体还能够对情绪是如何如产生的,产生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的分析,无论主体产生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可以通过元情绪的调控功能进行调节,能够使自身的情绪保持在适当的动态平衡水平上,这也是使个体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改良元情绪的每个成分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元情绪水平来进行心理干预。也就是说,元情绪是一种能力它包含了三个方面,感知和体验情绪的能力、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和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在情绪机制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感知与体验情绪的能力是前提,面对自身情绪时个体首先要察觉到并且能够体验到自身情绪的起伏变化以及该情绪达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进一步有效的调控自身的情绪。(2)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是中间环节,从对情绪的感知与体验到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表达与归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那些在意识层面之下的很模糊的情绪只有通过表达与归因才能使个体更加清晰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监控情绪的发展变化。(3)只有把元情绪的动态调节和静态监控相结合,元情绪才可以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达到动态平衡,最终和谐统一。

元情绪把个体自身的情绪当成认知对象,把自身产生的情绪当成认知和调控的客体,即是人们对自己情绪所产生的情绪,即初级情绪时的次级感受或情绪,不仅仅指对感受的感受还包括对情绪的感受和思维,并在元情绪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情绪理念。元情绪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情绪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与认知。Mayer等把元情绪划分为状态性元情绪和特质性元情绪。状态性元情绪强调正在进行的情绪反思的变化性,有五个维度:控性性、清晰性、接受性、典型性、变化性,但他们认为元情绪是情绪智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所以在元情绪的研究中关于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仍然很不清晰。虽然对元情绪的概念界定还存在分析,但是我国学者在参考国外的元情绪理论基础上得到了相似的元情绪的概念,也是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和认可的。许远理教授认为元情绪是主体对自己情绪的体验的觉知、内省、表达、描述监控和调节,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反当分析、合理归因及自身调控的能力,是对情感的反身认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也是这个定义:元情绪是感知和体验情绪的能力、表达与归因情绪的能力和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台湾学者叶光辉等认为“元情绪理念”是个体对情绪以及和情绪相关的各项事物的执行力,也就是说个体有一套固有的情绪反应模式,它是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的各种情绪从知觉到评价再到调节的一个特定反应,它可以监控和指挥情绪的运作,个体能够运用这种能力把情绪行为背后模糊的需求与目的清晰化,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反应,指导自己的情绪表达,让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怎样表达以及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更加合适,必要时还能够协助他人处理情绪事件。

2 元情绪理论的理论基础

情绪智力是智力理论深入研究的新的理论成果,元情绪则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新的研究内容,在人类能力理论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但是,自从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学者们对情绪智力的结构和内容就存在分歧,从心理学各流派看,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不同很难说哪家更好,而且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想要达成共识也很不容易。基于这种状况想要把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整合就有了很大的障碍,但“元情绪”概念的出现却有了自己的理论环境。元情绪明确的对象性和可操作性是也是实证研究者渴望研究的原因之一。在情绪智力研究过程中,对元情绪展开明确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有Salovey,Mayer和国内许远理等人。

2.1 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理论

Mayer和salovey(1997)认为情绪智力是指能够对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准确把握的能力,为促进思维而接近和产生情绪情感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控制情绪并推动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Mayer和salovey在情绪智力概念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把情绪智力划分为情绪觉察、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它们之间相关但是又存在差异。基于情绪智力的理论基础和结构维度,Salovey等编制了特质性元情绪量表(TMMS),元情绪结构表现为三种成分即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TMMS作为情绪智力的一种测量工具,从实证角度给出了元情绪的理论结构。

2.2 许远理的情绪智力理论

许远理依据两个维度提出的情绪智力“9要素”理论,即“对象”和“操作”。“对象”是从内容方面描述情感智力,包括内省情感智力、人际情感智力、生态情感智力三个主因素;“操作”是从活动方式上描述情感智力,由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三个水平组成,这两个维度相互两两组合,最终能构成9种情感能力。

2001年,许远理又更深入的提出了元情绪理论的建构,他借鉴了情绪智力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他的情绪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是内省情绪智力,它包含的3种成分:自我情感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自我情感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自我情感的调解和控制能力。许远理认为他的内省情绪智力3要素与元认知结构中的三要素是完全对应的,即元认知知识(自我情感的表达和评价)、元认知体验(自我情感的感知和体验)、元认知监控(自我情感的调节和控制)。许远理受成熟的元认知成分划分的启发认为元情绪理论的建构由内省情绪智力中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表达和评价能力、调节和控制能力三个部分组成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借鉴的。

元情绪理论来源于情绪智力理论,但是它一直没有自己明确的理论框架是因为其结构和内容并没有对“元”这一本质属性深入挖掘。Salovey等人为了测量情绪智力才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仅包含情绪注意、情绪辨别和情绪恢复三个维度,这与情绪智力丰富的内容和概念相比显得过于简单。而许远理提出的元情绪理论,虽然在情绪智力的内容上有所扩展,但仅仅是内省情绪智力,把元情绪的对象定为“自我情绪”,这可能就忽视了个体情绪智力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即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几大成分。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讲把元情绪作为衡量情绪智力的指标其代表性还有待商榷。

3 元情绪的测量

关于元情绪的测量也是从测量情感智力开始的,不同的情绪智力理论有各自不同的测量标准。国外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量表,在Salovey&Mayer(1977)的智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以成就为基础的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包括了测量识别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在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中将情绪智力分为5个方面,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情商量表,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是情绪能力问卷,这两个量表都是以自我报告为基础的。

元情绪作为情绪智力研究的拓展,对于元情绪的测量,至今被广泛应用的还是Salovey&Mayer(1995)的特质元情绪量表(TMMS),该量由情绪注意、情绪辨别与情绪恢复三个维度,经过不断的修正,最终确定了该情绪量表共30个条目有3个分量表,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 “完全同意”五等级,依次计 1~5 分,来评定个体知觉情绪、评价情绪与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国外大部分学者是对元情绪理论框架的架构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所以没有再编制任何元情绪的测量工具,大都采用Salovey的特质元情绪量表。 但是,他们对元情绪的研究不断的细致深化。

在国内很多学者都是对特质元情绪量表进行修订,进而测量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的元情绪。由齐艳(2003)对特质元情绪量表进行修订,基本保留了之前的维度结构,只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题项从原先的30个缩减到了目前的26个,包括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恢复三个因子。李川云等(2002)为了测量军校的大学生,删除了该量表信效度不好的题项,最后剩下的条目统计特性良好,为开展国内情绪智力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测量工具。其中,姜魏(2005)、张乐华(2008)、付大坤(2010)都采用这个修订过的量表探讨了新兵、中学生、大学生元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周详(2010)等采用此问卷以高一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元情绪对学习适应及成绩的影响。

与情绪智力相比,元情绪更容易下操作性定义,但是元情绪的测量工具还不是很全面。国外教权威的量表,如TMMS,仅仅从情绪注意、情绪辨别、情绪复原三个方面为采择指标,其代表性还有待于商讨。同时,TMMS是基于国外的文化背景选择的也是国外的群体被试选而编制的,直接应用与我国的文化背景下难免会产生问题。因此,在我国要开展元情绪的深入研究,必须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编制一个结构维度较为完整的测量工具。

4 元情绪的重要性

虽然元情绪的理论还有待充实,对于元情绪的测量还需要加强,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取向看,元情绪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元情绪可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改良使其达到良好的状态。(1)个体要有情绪知识和获得该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要了解情绪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知道什么情境能够诱发自己的哪种情绪,根据自己的认知对该情绪进行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反应。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不会单纯的受情绪的控制,能够理解自我、环境和情绪三者的关系,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2)加强情绪反思的能力即元情绪的改良。元情绪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反思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对一个事件产生某种情绪,事件过后我们经常会对之前的情绪活动加以反思,也就是说我们把前一情绪反应当成了反思的客体。在反思过程中我们常常用理想自我的要求来思考和评价自己的情绪活动,从各方面评价情绪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可能在日后的情绪活动中加以控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Salovey P,Mayer J.D Emotional Imagination Con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185-211.

[2] 李锐.情绪智力与元情绪:概念及关系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7(2):120-124.

[3] 乔建中.情绪智力研究的前沿动向[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78-8379.

[4] 许原理.元情绪理论的建构与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1(2):67-71.

[5] 叶光辉,郑欣佩,杨永瑞.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J].中华心理学刊,2005,(2).

[6] Peter Salovey,John D. Mayer,Susan Lee Goldman,Carolyn Turvey,Tibor P.Palfai. Emotion Attention,Clarity,and Repair: Explo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the Trait Meta-Mood Scale[J].Emotion,Disclosure,and Health.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n,1995:125-154.

[7] 许远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0(2):47-50.

情绪控制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25-04

[作者简介]陈绣霖,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广西南宁530004)

自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提出的2014年将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意见后,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再度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文书锋、俞国良的研究指出,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是学业。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是反映其学习心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学业情绪的研究对提高研究生学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学业情绪概述

(一)学业情绪的界定

国外学者Reinhard・Pekrun最早提出了学业情绪这一概念,把其定义为“与学业进展、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情绪(愉快、焦虑等)的总称”。根据一系列质性和量化的研究,Pekrun等人得出学业情绪的结构要素,包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并根据任务相关性和个人相关性把其分为四种类型:过程的、预期的、过去的和社会的,开发了学业情绪问卷(Academic Emotions Questionnaire,简称AEQ)。我国学者俞国良等人指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学业成功和失败体验到的情绪,也包括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具体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如课堂、作业、考试等环节。学者孙士梅认为学业情绪是在学习情境中体验到的与学业进程、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多种情绪。李磊、郭成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期间的情绪体验。马惠霞先把学业情绪界定为一般情绪,再根据课程和情境两个维度进行细分。概而言之,学业情绪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学习情境相关,二是综合性的情绪体验,三是具有情境特异性。学业情绪的代表性理论为社会认知模型和控制价值理论。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是认知评价,包括主观控制与主观价值两部分。主观控制直接关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非直接关系的个人特点和偶然结果之间的联系、对自我胜任能力的评价(即能意识到胜任特征,如自我能力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等)、主观价值自我评价(包括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主观控制和主观价值在情绪体验和环境因素中起中介作用。这些中介因素包括动机、学习策略、认知资源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环境变量包括能力支持、自我支持与控制、反馈等(如图1所示)。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和价值的评估能唤起主体的成就情绪,包括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愉悦、沮丧、厌烦等情绪,也包括对成功或失败的相关体验,如愉快、希望、自豪、焦虑、无望、内疚和愤怒等。学业情绪是学生通过对自我胜任的认知、学业活动与结果控制评估及价值评估产生的。控制评估主要是学生对自我主体因素的判定,价值评估则来源于对人为重要性的判定,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控制价值的前因变量包括教师教学的认知品质及任务要求、价值感应、主动性支持、目标结构和期望、成就的反馈及结果等。前因变量通过“控制――价值”的认知评估影响和产生学业情绪。情境、评估、情绪和学业之间是存在交互作用的动态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

(二)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学业情绪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既影响到人的认知操作,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涉及到注意力水平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感知、记忆加工、创造力、思维流畅性等多个方面。有研究证实,人更容易提取与当前情绪一致的记忆信息。学业情绪与学生认知的紧密联系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研究和开发。首先是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开发和研究工具的细化。多数学者主要采用观察法、自我报告问卷法、实验法和神经心理学方法等测量学业情绪,并发展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情绪量表,如小学生、高中生、高职生、大学生的学业情绪量表。甚至开发细化到某一学科及专业的学业情绪量表,如董妍、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马惠霞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王妍编制的《小学生学业情绪问卷》等。其次,进一步考察了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及学业情绪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根据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学者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级、性别、生源地、学业成就及学业领域差异性等导致的青少年学业情绪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业情绪与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情绪自我调节等变量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对研究生学业情绪的研究较少,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生的学业幸福感,而学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学业情绪。因此,围绕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从更具体的学业情绪角度了解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来源、现状,编制相关的测评工具和进行干预策略研究,是未来学业情绪研究的方向之一。

二、研究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

要了解研究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须了解当前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研究生学习独立性强,区别于本科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学习方式。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学年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基础知识,部分课程可依据自身的专业及兴趣进行选择,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选择及确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做实验、处理数据等等,一直到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要求研究生除了要有较好的自学、科研能力外,还要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转变本科时代养成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给研究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当然,除学业外,生活、工作、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研究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自身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中。研究生学业情绪具体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突出表现为自我认知和成就目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自我认知态度和结论会对其学业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理工科专业从事科研的机会更多,专业水准更高,易于出质量较高的成果;科研活动紧跟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但工作任务量大,易导致身心俱疲。而文科学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故文科研究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社会调查不易,需大量投入时间与精力,结果却易受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可靠,不具备外部效度,科研与现实脱轨。这些因素导致很多研究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归因偏差、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

成就目标为研究生如何理解他们的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引发不同的学业情绪。研究生专业科研活动的明晰性、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接受专业指导与建议的程度、个人对人生的规划和当前科研活动的功利性取向,均可导致研究生成就目标的取向差异。如何选择目标及达成目标的过程,作为行动的主体,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较多的消极情感。

(二)环境因素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控制价值评估体系会受到以下环境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主动支持、教育目标结构、重要相关人对学业的期望、学习成绩的反馈及结果、亲友对学业的支持程度、学业压力、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失败反馈和学业失败后的惩罚、家庭尊重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学生学业自我总结和学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就研究生而言,其学业情绪还会受到科研活动性质、师门学术氛围、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氛围以及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群体较为分散,共同学习活动或闲暇的集体活动较本科生少,班级归属感较弱,平时接触较多的是课题小组的成员或师门成员,故师门归属感较强。学业成败的反馈大多直接来自于导师,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关系之一。导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及导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支持、教育目标的设定、科研任务的要求等诸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此外,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师门的学术氛围、师兄师姐的指导等因素也会引起研究生学习情绪的起伏。

三、学业情绪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古语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乐学是以学习情感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快乐的、与学业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快乐是乐学的基础与手段,愉快是人的基本情绪,是乐学产生的依据,能创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研究生要做到快乐地学习,可以通过“以知育情、以意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贯穿始终”等路径提升其学业情绪。

(一)培养研究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知育情、以意育情

情绪控制论文例4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一般情况下人们无法直接探测个体内在的感受,但是可以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是否处于积极的状态是影响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情绪反应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氛围的变化,将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来讲,必须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度的情绪表达对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小学教师的情绪控制也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小学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度的控制,以利于其职业职能的发挥。

一、情绪与情绪管理

对情绪的本质认识深刻,才能更好地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反映情绪本质基础之上的情绪管理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对情绪的认识

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去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境,因而有时感到高兴和喜悦,有时感到气愤和憎恶,有时感到悲伤和忧虑,有时感到爱慕和钦佩等,这里的喜、怒、哀、乐、忧、愤、憎等都是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1](P364)个体的行为举止表现越强烈,说明个体的情绪反应越大。“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看法说明,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1](P364)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情绪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面部表情,诸如“眉开眼笑”表示高兴和兴奋的情绪,“怒目而视”表示气愤的情绪,“目瞪口呆”表示恐惧的情绪等;又如姿态表情,诸如“捧腹大笑”表示高兴的情绪,“坐立不安”表示紧张的情绪,“紧缩双肩”表示恐惧的情绪等;再如语调表情,诸如“笑声”“声”,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同时,情绪调节在职场中也是尤为重要的,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生理调节、情绪的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人际调节等几个方面,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来讲,必须要学会情绪调节的手段。

2.情绪管理的基本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个体的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管理、适度控制。情绪管理,即个体对于自身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和有意识的控制的行为,它是个体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使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氛围两方面和谐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讲,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角度出发,提高个体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陷入低潮,保持个体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余玲艳[2](P121)认为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情绪管理包括四个阶段:情绪感知———强调对情绪的感觉,及时地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员工的情绪,准确地感觉别人的情绪;情绪解读———指理解和分析情绪,要想管理情绪,就必须先察觉自我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绪调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境况,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情绪调节;情绪资本运作———是对情绪管理要求较高的阶段,当一个人很好地感知、解读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后,就要学会积累自身的情绪资本。个体对于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在察觉情绪变化后,积极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情绪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个体的情绪从总体来讲并没有好坏之分,不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由情绪所引发的行为有好坏之分,行为的结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当然也是消灭不了的,而是疏导情绪,使之反应合理化、适度化,这就是情绪管理的基本范畴。“然而,有情绪好不好呢?一个成功的人应不应该流露情绪?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在于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景表达适度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3](P163~164)

二、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情绪是教师在学校环境中,因学校中的制度、精神及组织文化是否满足教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个体适度平稳的快乐的情绪体验能使个体大脑及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身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身体的潜能。教师的情绪变化状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1.教师积极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良好的情绪表现能够影响到其情绪变化和体验。教师上课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过程中的激情表现,都会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而且,教师适度的情绪变化能够使学生生成安全的心理环境,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情绪控制也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2.教师消极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教师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比如教师低落的情绪状态、精神萎靡、沮丧、畏缩,课堂气氛必然是缺乏生气和活力的;教师情绪冲动、易于动怒,就会造成学生情绪压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甚者会产生严重的伤害学生和教师自身的事件。情绪不稳定的教师爱恨喜怒无常,对于学生情绪的控制培养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情绪管理:价值与意义

根据情绪管理的理论,个体情绪可以激发或增强个体的行为,提升个体工作的效果;相反,亦可以阻碍或削弱个体的行为,干扰或消弱工作的成效。管理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就能实现自我发展。“从心理卫生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身体对内外刺激的一种反应,都有其生理的、心理的作用。”[4](P58)对于教师来讲,教师的情绪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教师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1.教师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教师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体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为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阶段处在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儿童这一时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状况直接会影响少年、青年乃至成人时期的发展状况。一般情况下,只要属于正常的精神现象,各种情绪活动都有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但是,临床医学经验证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愤怒、悲伤、忧愁、焦虑、恐惧等状态时,由于这几种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宣泄,便会对身体的健康带来伤害,甚至会引起身体的疾病。教师的情绪控制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其情绪变化,而这种对学生不利的消极的情绪状况又会影响到学生的生理,进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教师的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由于学生对外界事物辨别能力低下,教师职业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认知活动、社会性和人际交往、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

2.教师情绪管理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情绪管理对于教师的身心影响同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致的。个体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个体身心健康和谐的标志。教师的情绪管理同样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和专业化发展。不良的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或减弱甚至动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试想一个不能控制情绪的教师,其专业思想肯定是不稳定的,也是不会思考自身的专业发展的。“教师为人师表,必须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对情绪管理形成正确认识,积极调节情绪;改变不合理的教育信念,以避免经常性地产生不良情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做自己情绪的主人。”[5](P62~64)

四、教师情绪管理的实践意义———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时,用同样的教案去上课,课堂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这与师范生的态度、情绪与思维的传递和反应、内容的正确与灵活表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6](P51)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小学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规律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从事小学各学科教学及小学其他相关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够在小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及管理的各类人才。一个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小学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也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教师。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

(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小教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个体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及行为效果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就整体来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是很明显,也表现在学生的情绪变化过程中。在这一点上,对学生在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时就要使其清楚。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要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正确、恰当、全面的认识,并在学习和以后的职业行为过程中使自己的个性特征适合于职业性质的要求。(2)学校的环境及人际交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氛围、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氛围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变化。作为学校来讲,注重学校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的人际关系建设,对学校的育人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认识、体验,管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去适应学校的文化氛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自己的职业行为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也是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有益举措。(3)学生以适宜的方式控制情绪,缓解各方面的压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将学习及生活的正确态度和信心树立起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缓和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要认识到,来自于社会、学校、学习、组织等方面的压力也是影响小学教师自身情绪变化的因素。学生要正确理解并逐步学会适应这些压力,将压力分解、分化,不要将内在压力以不良的外在情绪表达出来,更不要使这种不良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养成情绪管理的策略

(1)课堂教学责任意识。小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小学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时时“精心”。只有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这“三心”,小学教师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小学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2)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工作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反应。斯蒂芬•罗宾斯指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心理挑战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所有这些因素或其中之一的不足都会成为小学教师情绪失调的原因。(3)小学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信心。教学的自信心是一位教师相信自己教学能力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拥有自信心,会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对于小学教师的情绪控制将是非常有益的补充。自信的小学教师必然是具有较高自我控制力的人,这样才能对小学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4)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正确教师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就其情绪控制也是同样的。小学教师的情绪控制也与自身所获得的教育理念有关系。作为小学教师来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让每位学生快乐和幸福地成长与发展,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有哪一个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5)小学教师对情绪与教学关系的认识。小学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积极的、适应于教学内容的情绪状态不仅能够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情绪状态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引导小学生获得对内容的深层体验和启示。消极的情绪状态则相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对情绪发挥重要性作用的认识。马卡连科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能成为好的教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责任心、爱心、敬业精神,养成乐观、自信、开朗的性格,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控制不良情绪,调节情绪状态,做自己心境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情绪修养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应当有着广泛的情趣,琴、棋、书、画样样学,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生境界,去感染和教育每一位学生。”[7](P71)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或环境变化而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余玲艳.员工情绪管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3]蔡秀玲.情绪管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王洪欣.高校青年教师情绪困扰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7).

[5]徐晋华.论戾气弥散下教师的情绪管理[J].教育评论,2014,(6).

情绪控制论文例5

关键词 射击 运动员 竞赛情绪 调控方法

射击运动是体育赛事中极少的需要极高情绪控制力以及高精确度的运动,而如果比赛时情绪产生激烈的动摇,会影响运动员姿势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其成绩。所以射击运动员必须能够掌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一、情绪对射击的影响

射击运动相比其他球类运动以及田径运动来说,更像是一项静态的运动,对于选手动作的稳定以及精确度都有极高要求,在此从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射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紧张的情绪导致敏感度变差

在比赛中心生紧张是正常的反应,在比赛中运动员面对其他选手尤其是他们获得好成绩的时候必定会有紧张的情绪,适度的压力会让一些运动员更加清醒和冷静,但是如果由于自身出现失误或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紧张的情绪太过,则会影响选手的发挥,对于射击的敏感度变差,导致失败。

(二)消极的情绪造成比赛失常

一些心理素质并不是那么好的射击运动员还有可能在临近比赛时出现厌烦的消极情绪,严重时甚至想不起比赛要点想要放弃退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不可能发挥正常水平,而是变得更加僵硬,动作无法完成导致重大失误。

(三)自信积极的情绪提高比赛质量

一些射击运动员可以将适当的压力和紧张转变成对比赛的自信和动力,只有处在这种积极自信的情绪下,运动员才可能将平时训练的程度完全使用出来,甚至实现超常发挥,进而提高比赛质量。

二、射击运动员调节情绪的方法

运动员进行情绪的调节即使用一些方法进行心理训练,进行第二信号系统对中枢神经的调节训练,从而做到调节运动员的生理功能,从而把身体反应调节为最适合比赛的状况,发挥正常水平。

(一)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是在各个行业都能够起到作用的一种方法,譬如考试时不断默念“我可以”等暗示语从而加强自信。同样心理暗示的训练办法就是帮助运动员不停重复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口号影响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从而让自己镇静下来,能够更加积极自信地去面对比赛,忽视对手以及周边环境压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过大、太过紧张的影响,这种方法是最普遍也是比较有效的。

(二)心理控制法

心理控制主要是针对应激的心理状态的。应激如果是过于沸腾的状态,对于需要爆发力的田径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对于对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射击运动来说,这种状态可能会使得运动员参赛的时候过于激动失去平衡。所以平时就应该针对这一心理进行心理控制的训练。对待瞬息万变的赛场,运动员无论过于激动还是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都是极不利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参赛的射击选手就必须控制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一种适度激动和紧张的情况之中,这样才能使得注意力得到集中,正常进行比赛避免失衡。

(三)平心静气法

这种方法是凌驾于心理暗示和心理控制之上的更加精确地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对于一般水准的射击运动员来说,通过心理暗示和控制让自己的情绪在一定时间内脱离危险状态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能够自如的控制自己,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可以保持平心静气则是要通过大量训练的。通过进行平时对这种方法使用的训练,如果运动员可以在比赛时使用这种方法,则他们能在大部分时间内不为外物所动摇,进而保持稳定和高强度集中注意力,从而获得满意的成绩。相反,对于那些极易受影响无法屏除外界干扰项的运动员来说,比赛时则极其容易失常。

(四)心理承受法

除了平时的模拟,从实际比赛中出发,时常进行实战模拟的训练,加强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程度的模拟训练,使得他们更加适应比赛的压力和强度,这是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捷径。譬如杜丽当初在北京奥运会中首日失金,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教练都给她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事实证明了杜丽不只是拥有极其专业的射击能力和技术,她还具备超出常人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在第二日的五十米步枪比赛中顶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获得了金牌。运动员在比赛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导致自己落后对手许多,平时不去训练心理承受能力的运动员大多自暴自了,只有那些真正心理强大不畏敌手的运动员才能扛过巨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反败为胜。所以进行心理上的训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生活上就要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打磨他们,从而实现真正素质的提高。

(五)模拟训练法

无论是心理暗示法还是心平气和法,只是纸上谈兵,是无法成功使得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增强的,无论怎样的理论,都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正常运用。就像高考前的无数次考试模拟,只有无数次经历了考试的紧张,才能让自己在那种情况下脱离紧张的状态,用一种更加平静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对于射击运动员也是如此,不能等待大赛的时候才去体验那种紧张的状态,到时再进行情绪上的训练,不仅机会太少而且影响成绩。所以平时应当多为射击运动员设定一种类似于比赛的状况进行模拟训练,让他们体验比赛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而导致情绪大幅波动的因素,从而不断训练自己,不断进步。

三、总结

情绪控制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69-05

一、导言

幼儿情绪能力是指个体察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交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在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情绪能力被分为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控制等三方面的能力。研究表明,情绪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儿童社会适应性、交往能力、学习效率、学业成就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成人对促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在儿童情绪能力发展中持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元情绪理念、对情绪的讨论以及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都与儿童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表达调控等密切相关。但是,较之对家长角色的研究,探究教师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还较少。

在当代社会,大多数儿童在早期教育机构中度过了较多的时间,而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情绪冲突和压力事件,比如与父母分离、和同伴分享玩具等。况且情绪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在受到先天因素影响的同时,更多地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因此,教师经常被视为除父母之外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方式和语言策略等对帮助儿童学会适当表达、控制自我情绪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是在早期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强调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更多地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认为情绪只是认知、行为的伴随产物,常常忽视或者仅仅无意识地关注儿童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有关的人际交往过程以及生活中尤其是冲突事件中的情绪表达和调控。其实,幼儿对于日常生活经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都与情绪的参与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不仅仅是儿童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还是其情绪能力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学习和获得处理情绪的技巧和策略,以利于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影响教师培养儿童情绪能力的因素以及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对后续的研究者有所启示。

二、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

(一)教师对儿童不同类别情绪的回应

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通常将儿童的情绪反应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教师对儿童两种情绪反应有着不同的回应。

1 教师对儿童积极情绪的回应

鼓励积极情绪的表达是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有效途径,相对消极情绪而言,教师更喜欢对儿童积极情绪表达作出回应。Ahn(2003,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几乎不会忽视儿童的积极情绪,对于儿童快乐、自豪、兴奋、喜爱等情绪的表达,教师也会流露出相同的情绪,并通过语言强化以及与儿童互动、游戏、拥抱等行为反应鼓励儿童表达积极情绪。

2 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

儿童在每日生活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其实都是对自我和对外界事物挑战的一种反应,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是培养儿童情绪能力的契机。当儿童正在经历悲伤的消极情绪体验时,教师会更多地采用身体接触、移情以及分散注意力等策略给予儿童情绪上的安慰。而在儿童生气时,教师会给予他一些具体的建议去处理这些消极情绪。比如,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而不是通过暴力行为进行情绪发泄,关注引起该消极情绪的问题解决。但是,Ahn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忽视儿童的消极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会采用批评、惩罚、威胁、约束管制的方法来处理儿童的负面情绪。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表达和调控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多给予支持性的回应以帮助儿童谈论、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少些非支持性的反应,例如批评、惩罚,以免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目前国外的研究多聚焦于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相对而言,对于儿童的积极情绪以及复杂情绪的回应较少关注。

(二)教师回应不同儿童情绪表达的差异

1 年龄差异

教师回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表达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较之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教师鼓励其积极情绪表达的频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年长儿童更容易过于兴奋,教师需要忽略儿童的这种强烈情绪(Ahn&Stifter,2006)。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年长儿童拥有更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在处理儿童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时更加谨慎(Hyson,1994)。在消极情绪领域,由于年幼儿童与父母分离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教师需要更加频繁地面对年幼儿童的悲伤情绪。在回应方式上,年幼儿童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简单的方式,如用身体接触或分散其注意力来安抚幼儿,而对年长儿童,教师更愿意使用语言作为中介进行调节,让孩子理解引起该情绪的原因,引导儿童用建构的方法去调控情绪。

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表达有着不同的回应,这表明了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调整回应策略,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需要掌握复杂的情绪表达技能,逐渐习得策略以更好地表达情绪。教师回应方式随儿童年龄的变化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表达和调控情绪。

2 性别差异

有研究显示,成人对男孩和女孩的情绪表达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因此,性别也影响着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Ahn(2006)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证实,教师更愿意鼓励女孩积极情绪的表达,而在消极情绪体验方面,教师倾向于运用身体接触及分散注意力等策略回应女孩,对于男孩而言,教师更多地运用移情、引导他们用建构的方法,这是因为男孩更容易哭泣和生气,更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由于性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并且教师对男孩和女孩的角色期望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以更加适当、有效地促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研究表明,幼小时

期男孩的攻击比女孩的攻击表现更为明显,教师也希望男孩面对悲伤情景时更加坚强,因此教师更倾向于建议他们用语言沟通来解决引发消极情绪的问题,或者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情绪这类积极的策略来影响其情绪的表达和调控。

三、教师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

与家庭环境一样,幼儿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儿童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包含着对各种情绪的理解、反应、表达、控制,因此幼儿园是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其中教师的元情绪理念、师幼互动的过程都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的元情绪理念

个体对情绪的理解、监控、评价以及对调节过程的反思与监控,这就是元情绪理念。Gohm从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角度提出元情绪的三个维度:一是情绪清晰度(clarity),即个体区分和描述特定情绪的能力;二是情绪注意(attention),即个体对情绪给予注意和重视的倾向性;三是情绪强度(intensity)。Gottman、Katz(1997)等人对父母的元情绪理念进行了研究,强调成人的元情绪理念在儿童情绪社会化培养中的作用。同样的,教师作为父母之外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项对教师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对儿童消极情绪的语言回应方面,自我情绪意识较高的教师更加关心儿童的情绪反应,很少会忽略儿童的悲伤、愤怒。他们会经常安慰儿童,鼓励儿童相互讨论引发他们消极情绪的问题,并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帮助他们适当地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而自我情绪意识较低的教师以及消极情绪强度(negative emotion intensity)高的教师更多地指向儿童生气愤怒引发的行为反应,希望通过对儿童外部行为的控制或者惩罚的方式给予儿童回应,而对儿童本身消极情绪的关注有所忽略。在教师行为反应方面,较之低自我情绪意识的教师。高自我情绪意识的教师更愿意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情感世界,而不是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只是站在儿童的旁边。在积极情绪领域,情绪意识高的教师会常常创设假装游戏、运用刺激物或是以微笑、拥抱、亲吻等方式来鼓励儿童表达积极的情绪(Ersay,2007)。

因此,教师对自身情绪的关注、理解、监控等会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若是不重视自身情绪,则会通过批评、惩罚以及轻蔑、回避的方式给予儿童回应。而且,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关注及表达、处理方法都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重要情绪行为榜样,但是目前对此的研究较为欠缺。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存在于儿童在园的全部时段,儿童在与教师的行为往来中能获得不同的行为支持和情感资源,这对形成独立的人格,发展社会能力、情感、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幼关系往往能预测儿童社交能力和学术成就,Garner和Waajid(2008)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师幼关系亲密度的增强会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增强,从而促进儿童在活动中社交能力的增强。另外,Denham也认为,来自他人评价的压力比如教师对某些儿童持有不易相处的评价,并且带着这种评价与儿童互动,很有可能会增加儿童在情绪控制方面的困难。

目前关于师幼互动对儿童情绪能力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师幼互动方式其实是儿童人际互动中一个特殊类型,因为它有着与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完全不同的社交规则。建立信任亲密的师幼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对于儿童的情绪表达、控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教师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

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在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可根据个体情绪特征、班级情况,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一)创建安全温馨的情绪氛围

为了培养儿童的情绪能力,教师要在预设好的活动中,形成一种安全的情绪氛围,通过微笑、安抚、亲热的接触、支持性的话语,积极与幼儿互动,从而创建一个能增强幼儿控制自我情绪、对他人情绪作出适当反应的环境。另外,减少幼儿园教师的变动以及合理确定师幼比例和班级规模,也有利于让幼儿与教师形成安全依恋关系,这是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二)对儿童的情绪作出支持性反应

教师适当的行为情绪反应是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策略。总的来说,教师对儿童的情绪反应分为支持和非支持两种,从而起推动或妨碍今后儿童情绪表达的作用。支持性反应表明教师认为儿童的情绪是正常的、可接纳的,相信儿童有能力去处理这些情绪,并关注、尊重儿童的情绪状态。Ahn(2006)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产生兴趣并对儿童的情绪体验表示理解和尊重,会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非支持性反应包含了惩罚、忽略、批评、管制约束等。Gotwnan(1997)和Eisenberg(1998)等人的实验证明,对幼儿悲伤、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持非支持性反应不利于儿童的情绪、社会能力的发展。比如,对儿童负面情绪的表达进行消极回应,在儿童日后的情绪体验中可能更容易唤醒其消极情绪。这些研究强调了教师对儿童情绪持支持性反应的重要性。

(三)榜样示范

成人对情绪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情绪、他人情绪的反应和处理方法都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帮助儿童提高情绪能力。Ashiabi(2000)指出,教师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情绪的性质、情绪的表达以及学习怎样来调节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

情绪控制论文例7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 其外延, 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 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1.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的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

4.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等。

(二)情绪智力的实务派理论及结构

以goleman和bar-on为代表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向导,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到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9]。实务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模型研究取向[10], 混合模型是指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范围。即给情绪智力列出了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我们将这理论及结构称为“混合模型”[11]。

1.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1995年,goleman在畅销书《情绪智力》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13]。他认为情绪智力在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上起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大,并且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8年,他在1995年情绪智力定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5因素情绪智力理论结构[14]。这个结构共包括5个因素,25种能力。后来他又结合了richard boyatzis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因素25种能力精炼成4个因素20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社会觉知(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和社交技巧(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2.bar-on 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bar-on于1997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绪智力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构成,其中,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种相关能力;人际成分包含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三种相关能力;适应性成分包含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三种相关能力;压力管理成分包含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两种相关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种相关成分。这样,由五大主成分和15种相关能力组成了情绪智力系统[16]。bar-on认为这15种能力是情绪智力最稳定、最有效的成分,对个体总的情绪幸福和应对生活的能力起决定作用。

三、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一)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绪智力研究开展的早期,曾出现过只强调经验范式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随着情绪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罗森塔尔设计的了用来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非言语敏感测验(简称pons);walter mischel设计出果汁软糖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将来成功的影响;seligman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进而将这项测验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情绪智力”倍受关注。其始创人picard教授认为,要使计算机真正智能化,适合人的需要并能自然地与人互动,就必须使它们具备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即人工智能要具备被称作“情绪智力”的东西[17]。虽然情绪智力的人工智能研究刚起步,但已显示出令人兴奋的前景。情绪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分析。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该量表是mayer等人于1998 年编制的, 1999 年他们又发表该量表的修订版[12]。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它包括的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理解情绪(4项任务)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此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高, 尚无预测效度的报告。修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旧版把多数人一致性作为正确答案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编制出了msceit v1.0 和msceit v2.0。msceit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共有141 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 岁以上的人群。该量表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该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据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练后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它可以测量该模型提到的4个因素20种能力。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容效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此量表的预测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绪智力模型的所有内容,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情绪智力评价工具。该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较严格,使用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能对施测结果给予正确解释与指导。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

4.情商问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于1997年编制并出版的量表。该量表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个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共133个题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效度量表则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8]。该量表出版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已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人格、学习能力等多种领域,被共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来测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它以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包括七个成分:创新,自我意识,直觉,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共有84个题项。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国已有学者将darwin b. nelson 和gary r. low 两位博士于1998 年编制的情绪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22]。

三、小结

随着情绪智力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将进一步深入,bar-on宣称:“eq时代已经开始了”[9]。情绪智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毕竟对情绪智力正式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界如何才能给情绪智力一个统一的概念?到底是学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是实务派的混合模型理论更好,抑或二者相结合的为最佳,再或还有其他的理论模型有待发现?如何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对情绪智力的定义、理论、结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应用进行探究。同时对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情绪智力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情绪智力量表的社会实用性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专家们将研究形成中国自己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及量表。

参考文献:

[1]曾性初:《情志与情商》,《教育研究》1999.3.

[2]payne ,w. l. a study of emotion :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 - integration ;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dissertation ab2stracts international , 1986 , 47 , (01) ,203a.

[3]salovey, p. , &m 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personality , 9, 185- 211.

[4]bar-on,r.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concept of psycho2logical well - 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hodes uni2versity ,south africa. 1988.

情绪控制论文例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methods a total of 283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1)boys were less than girls in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t=-5.198,p<0.001). (2)the level of the ability of emotion managem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oping style.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controlling negative emotional release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was better, but the ability of looking for outside support and the ability of remedy were poor; the better the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the more mature coping style.

[key words] emotion management;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 leaders;correlation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2]。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3]。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4],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著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著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著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5]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6]。王大华等[7]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8]。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情绪控制论文例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生活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1]。当前,中国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抑郁、焦虑、冲动、易怒等情绪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由此带来的应对不良、适应困难等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应对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状况。我国目前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更是无人涉及。因此,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了解大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探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干部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唐山市区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占总数的94.3%。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74人;独生子女75人,非独生子女208人。

1.2 研究方法

从唐山市高校选取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回收问卷有效性筛选,再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并开展针对性讨论。

1.3 研究工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该问卷包含38道题,分5个维度。分别是: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276,分半信度为0.6683;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应对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 ,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在6个分量表的基础上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分量表,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包括自责、退避、幻想3个分量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包括“合理化”因子,与成熟型和不成熟型的应对因子呈正相关。6个分量表重测相关系数在0.62~0.72之间。

1.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处理。具体进行的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

2.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一般特点

见表1。表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干部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的题项均分最高,说明高校学生干部控制消极发泄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高校学生干部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两个因素上的题项均分很低,这表明当遇到情绪不适时,他们寻求外界支持能力和采取行动积极补救的能力较差。

/!/ 2.1.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的分析

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干部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女学生干部显着优于男学生干部,主要表现在女性学生干部寻求外界帮助的能力要显着高于男性学生干部。表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性别差异比较 2.1.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分析

见表3。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除此之外,其余各因素及总体水平上,独生子女与否均差异无显着性。表3 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2.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见表4。表4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干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与情绪管理能力呈现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管理呈显着负相关。表4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特点分析

3.1.1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在情绪管理的5个因素上,各因素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控制消极发泄能力理智调控情绪能力 积极补救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这表明在遇到引发不适情绪的情境或者事件的时候,高校学生干部能够有效控制消极发泄的念头,并且能够理智调控自己的情绪上,而在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上表现较弱,比较容易受消极的心理暗示。高校学生干部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控制肆意发泄各类消极情绪的念头。这与张进辅等的情绪智力研究结论一致:学生干部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3.1.2 性别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干部男生和女生在总体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差异,女学生干部要优于男学生干部,尤其表现在寻求外界帮助能力上。这表明,高校学生干部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尤其是男学生干部。一般而言,男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理智控制自我的能力比女生差。王大华等的研究发现,女性的荷尔蒙分泌量没有男性高,而荷尔蒙是影响机体对外界产生攻击性和控制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男生在行为控制方面没有女生易控制自己的行为。除男女两性在防御机制上的生理差异原因外,另外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有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男性被赋为强者,被认为是勇敢和刚强的,不轻易被困难所击倒,即使遇到困难,也应该能够应付,因此当遇到情绪上的不适时,男性一般较少去寻求外界帮助,而是靠自己解决问题;而女性常常被赋予弱者的角色,认为她们没有能力改变困境,因此当女性遇到烦恼的事件时,无需像男生一样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们多会向同伴或者亲人倾诉,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3.1.3 独生子女与否对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高校学生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表现出明显差异,即独生子女寻求外界支持的能力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身边一起长大,从小就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与支持的独立个性,而非独生子女与此相比,更依赖兄弟姐妹,往往受暗示或者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3.2 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5个维度与应对方式有显着的相关性。高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其应对方式就越成熟。反之,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应对方式就会表现得不成熟。如果大学生不能理智地调控情绪不适,任由情绪肆意发泄,并且不断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应激事件,就会过于自责,遇事避退或者给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久而久之形成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98-199.

2 Walden TA,Smith M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7-22.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1-15.

4 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5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33-37.

情绪控制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443

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可以想象,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就将在纸篓里结束了。

可见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作为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去工作,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讲,教师的笑脸,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蓝天,如果教师每天心情不好,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个灾难。

有这样一个经典实例,《踢猫效应》。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秘书把自己加了一晚上班,辛辛苦苦写好的一份材料拿给局长,而局长当时正心情不好,草草地看了一下,就说,写的不行,拿回去重新修改,而秘书自认为这个材料写的不错,想受到局长的夸奖,没想到结果是这样,况且局长也没有对材料的内容提出意见,秘书就心情不好,在办公室闷了一上午,回家后,他的妻子把饭给做好了,是平时他最爱吃的,而秘书吃了几口,放下筷子对妻子说:“今天的饭怎么这么难吃”,就不吃了,这样妻子也不高兴了,内心深处也憋了一肚子火,正好,可爱又调皮的儿子在家里玩玩具,妻子看到对儿子说不要玩了,但儿子就是不听,继续进行,妻子就发火了,过去就给儿子一脚,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平时在家就这么玩的,也没有让妈妈这么打过,所以也心情不好,正好看见猫在休息,儿子二话不说,过去一脚就把猫踢出窗户外。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局长的心情不好,导致一系列人心情不好,最后连猫也受到了牵连。可见,情绪具有很强的传递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的变化总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喜怒哀乐。当你激动,愤怒的时候,你的心跳在加快,血液在沸腾,积蓄的能量像汹涌的浪涛,随时可以冲破堤岸。当你安静平和的时候,却能感受到湖光月色般的宁静,心旷神怡,回忆许多美好的往事。由于情绪与我们的神经生理机制紧密相连,情绪变化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积忧成疾”,就是这个道理。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通过心理学家对情绪的脑生理机制的研究,得出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使人们发现情绪对学习与记忆,对人的优势潜能开发都有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还能给别人以快乐和鼓舞。对于正在趋向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就更加重要了,这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轻松幸福生活的保障。记住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更是关爱他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知道情绪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导,谈到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而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战胜病魔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癌症已不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至于什么是21世纪的黑死病?答案是「忧虑,内心忧虑就一定会用情绪来表现,但是我们忧虑的表现过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尤其在学生面前,更要在外象上给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所以情绪也是人的心理素养,更是育人的法宝。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正在上课,突然被一个突发的事件所打扰,从而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这时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克制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错误举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足为怪。作为老师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的处境着想,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思路也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就会感受到当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甚至对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做法多一份理解,对他们多一份关爱,从而减少师生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要用新型的学生观来充实自己,要学会赏识学生。很多时候,令我们大伤脑筋的常是调皮淘气的学生,一旦他们犯错,会使我们更生气。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在印象中搜寻该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比如,有的孩子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但他思维很敏捷,我们就要巧妙地关注课堂细节,让师生共同赏识他。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挖掘、放大、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到动物园去看孔雀,什么时候最好看,(开屏),孔雀开屏最好看,孔雀开屏过后你不看它的正面,你到它背后去看看,我们会发现一点都不好看。所以我们不能只抓住学生的缺点,而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3、要用转移的方法来控制自己,要学会制怒。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课堂上发生不良情绪,要及时把情绪转移到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上,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话题上。冷一冷,下课后再慢慢解决。训练有素的教师总善于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突发问题,使学生心悦诚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常常会遇到某个学生不能专心听讲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中断课堂进行批评教育,就会破坏了这节课的完整性,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巧办法,如眼神示意、适时沉默等等,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常说:如果你生气一分钟,你就失去了60秒钟的快乐。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理智,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工作中的快乐真谛,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