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条码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08

条码技术论文

条码技术论文例1

1.1准确性。

条形码符号识读的精确度高。

1.2信息的快速收集。

采用普通键盘输入速度约每185个字符的数据的实时输入字符,使用所输入的数据的条形码的读取率的20倍以上的速度。

1.3大量的信息收集。

使用条形码扫描,十几个字符,而可以选择不同的代码,可以增加密度的字符,输入的字符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1.4经济性。

该设备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

1.5使用方便。

可以单独使用,以提供一种识别手段;也可以与相关联的设备组成自动识别系统。

2条码的识读原理

条形码阅读器是根据条形码符号和光电转换技术来完成光学特性的识读原理。光学特性的条形码符号,条形码是不同的宽度和反射部分,条、白按照一定的配置在编码规则的信息码元组合而成的一种信息符号。用扫描器扫描,由扫描仪的光源发射的光,用于准确地照射到条形码符号进行扫描,条形码反射光的成像光学系统的光电转换,以产生一个模拟的强度成比例的电压和扫描点上,与两端的电压转换为矩形波,波信号的格式快速是一个二进制的脉冲信号,通过解码器的二进制脉冲信号,将解释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直接数字信号收集。在输液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二维条形码技术对患者身份识别,核对医嘱,实现患者与静脉滴注药物匹配的功能。实现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患者信息管理,省时高效地落实查对制度。进一步缓解了医院内部之间的不同部门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3工作原理

3.1条码技术在护理操作流程中运用

整个系统基于二维条形码的识别和验证了护理操作流程,而整个流程执行如下。患者就诊时,经医生开出医嘱后,到收费处缴费。凭缴费凭据到药房拿药。急诊输液室护士经过核对药品,确认患者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姓名、年龄、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等。通过核查疑问,并经过输液条形码管理系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静脉滴注/注射,再进一步确认是否需要皮试等信息。如果有静脉滴注/注射的需要,则随着药品打印清单,就生成了患者就医静脉滴注的识别身份和药物条形码,得到核对和确认后再进行配药,配药中心在完成药品的发放和摆药工作后,同时将要发放的药品贴上带有条形码的标签,而条形码标签记录了该次使用药品的品名、系统流水号、剂量、姓名等信息。交给护士领药时,通过条形码设备系统进行核对,实现“三查七对”的工作,从而完成领药工作的过程,保证了工作正确性和高效性,从而打破了手工业操作的历史。实现了自动记录相关有用护理方面的信息,并存入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形成永久资料保存。

3.2条形码技术在药物配置中运用

患者所用的药物,系统能准确地判断出是否需要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前是否需要做皮试,如果有上述方面的要求,则会进行药物配置中,就会打印成输液条形码。那么药物配置原理是建立在医院HIS管理基础上,要实现药物配置医嘱信息的传递和实施,必须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快速传递来实现的。操作流程:由医生下达用药医嘱→HIS系统发送至药剂科配置中心→药师进行打印药方→审方→配药→药师摆药且签字→护士“三查七对”准确无误后→进行打印输液条形码→从窗口传入→治疗间→护士配置药物→核对签字→传出窗口→配置好药物→护士再次核对、验收→输液室→给患者用药治疗。经过这个过程的诸多方面,理顺了核对配药的操作流程,缩短药物配置的时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的概率。因此,如果静脉注射药物的需要配置,可以应用条形码技术打印出所需的条形码,将其进行认真核对并粘贴在药瓶上,对经过粘贴在配置静脉注射药品上的条形码标签,以等待患者的使用,方便患者和护士,提高准确性及工作效率。配置室配置静脉药物条形码标签流程。在系统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的管理信息系统里,每个输液袋的识别号码由系统进行信息分解生成对应的唯一的字符,此标签号码由患者的身份、静脉滴注的瓶数、静脉滴注的序列号组成的。对标签合理排列,并且在标签上充分利用特点有限空间,做到尽善尽美。将条形码阅读器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系统软件获得条形码标签号,进而进行系统的信息分析,得到患者身份编号、静脉滴注序列号和静脉滴注数目等,从而进行检索医嘱、计价、摆药等有关数据的处理,经过这一系列系统处理后,将其结果显示在系统的界面上,最后由操作者执行操作项目。

3.3打印机与条形码

可选手持式条形码扫描仪的设备,由于在配置静脉滴注药物细节较多的操作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的发生。因且条形码技术的管理应用于配置复核中的多道手续被网络程序所操控,以确保手工操作的安全性。因此,差错的现象应杜绝。应用条形码技术的管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都有了详细的记录,医护人员动态清楚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追踪护理问题、事件,查找历史记录,明确责任,增强护士的责任感。使用条形码技术,以改善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配置药物质量和患者静脉滴注的安全。

条码技术论文例2

一、什么是条码技术

条码(bar code)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来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代码。它是用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标记,如图1所示。

条码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主要依据条码的编码结构和条码的性质来决定。例如:按条码的长度来分,可分为定长和非定长条码;按排列方式分,可分为连续型和非连续型条码等。

条码(BAR CODE)技术主要包括:条码编码原理及规则标准、条码译码技术、光电技术、印刷技术、扫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二、条码技术与物流系统的关系

1.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即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物流活动的当事人涉及到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和物流服务的提供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通常是指生产方和消费方,即产品流通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又称为物流的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则是为物流的第一方和第二方提品在二者之间进行有效移动各环节所发生的一切服务,因此又称为第三方物流。本文的重点是从第三方物流方面讨论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2.条码与物流的关系。条码技术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手段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物流效率,并为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条码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物品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它能将物流对象的有关信息通过条形码(可以是一维或多维)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各种货物有别的“身份证”,再利用扫描仪对条码的扫描,可准确识别物流对象的信息。物流过程不论是在储存、搬运、销售或是配送,通过条码技术都能够快速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的准确性。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三、基于条码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通过对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设计出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于条码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如图2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条码最主要应用于仓储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中,主要介绍一下这两方面的功能。

1.条码应用于仓储管理系统中。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利用条码技术,无论仓库中的商品流向哪里,只要对商品包装上的条码进行扫描,就可自动记录下物品的流动情况,随时掌握库存物品情况。条码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使我们能够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优化仓库作业,并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盘点和出货,快捷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仓库管理系统引入条码技术后对仓库的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都可以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仓库管理各个作业环节数据输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科学的编码,还可方便地进行物品的批次、保质期等方面进行管理。

2.条码应用于配送管理系统中。在配送货物过程中,首先订货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仓储中心,然后通过打印机打印,以条形码及拣货单的形式输出(条码分别记录预拣选的商品的编码和出货地编号)。仓储中心的操作人员将条码贴在集装箱的侧面,并将拣货单放入集装箱内。在拣货过程中,集装箱一旦达到指定的货架前,自动扫描装置会立即读出条码的内容,并自动进行分货。工作人员根据拣货单的要求,将拣选好的货物放入集装箱内,待作业结束后,只要按一下“结束”钮,装有货物的集装箱便会顺序的向下一个货架移动。等到全部作业结束后,相关人员利用自动分拣系统将贴有条码的集装箱运往指定的出货口,转入发运工序。因此在配送系统中运用条码技术,极大的提高了配送的运行效率和运行速度。

四、总结与展望

条码技术论文例3

条码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产物,应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从中读取数据还可以将读取后的数据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失误的出现。在图书馆管理中,由于书籍众多难以管理,如将条码技术应用其中则可以防止失误的出现,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1 二维条码PDF417优点

对于二维条码PDF417来说,该技术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它采用二进制数,将英文字母与数字整合在一起,经过压缩以后能够容纳1850个字符,经过压缩后的字节将容纳1108个字节,汉字可容纳500个与2710个数字[1]。其次,编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都实现编码,并将防伪技术应用其中。同时,它的纠错能力也很强,PDF417条码将RS码应用其中,不仅可以减少译码错误,还能提高译码速度与可靠性,即便信息丢失了50%也能准确读取信息,保证高纠错率。最后,PDF417条码便于打印,使用时间长,成本较低。可以将PDF417条码打印在任何载体上,并利用多种打印技术完成打印工作,如可以使用激光打印、喷墨打印等,同时在读取条码时也不用直接接触,这样也就有效减少以往条码受读取限制的情况。此外,PDF417条码便于识读,其尺寸也可以根据打印空间完成调整工作。条码中所带有的信息能够随着载体的变化而移动,并不依赖于某个固定的数据库或计算机网络。再者,PDF417条码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对于相同的信息量,PDF417条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这种条码还容易被制作,并能够被传真与复印。

2 二维条码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

条码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内容,尤其是PDF417条码能够将数据文件包含在内更是受到了大众欢迎。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不仅可以便于读者借阅,还可以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做好图书清点工作,防止图书流失等情况的发生。在图书自动化管理中,应用Code39能够有效减少读取错误,再加上高配打印机的应用,误码率将会大大降低。因此,一定要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其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2.1 图书借阅管理

现阶段,很多图书借阅者所使用的借阅证都是带有借阅人信息以及一维条码的卡片,当用户较多时,系统就会承担较大负担。而如果使用二维条码就可以将借阅人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条码中,在借阅时只要依靠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就能了解到书籍所在位置,摆脱数据库的限制,方便读者借阅的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当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应用二维条码以后,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将借阅书籍与数据处理等工作交由客户机来完成,且这种操作也不会受到服务器模式的影响,无论是B/C还是C/S都不会被影响,更可以方便操作。在操作时还可以将特定扫描设备应用其中,用于借阅证信息与文献信息条码扫描,扫描完成以后,会将记录下来的借阅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借书过程。一旦出现所借阅书籍丢失情况,计算机系统将拒绝向借阅人借书,只有在其办完一系列手续以后才会再次开通借阅服务。

2.2 阅览室管理

对于阅览室管理来说,通常将输入馆藏的书籍条码作为主要数据来源,这样并不便于寻找图书与过刊书籍向对应的信息,但现刊却没有设置馆藏条码,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利用现刊中所拥有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ISSN,这样却又给程度判断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而在二维条码技术应用以后,就可以将ISSN号和与之相对应的图书期刊编号放置在统一二维条码中,极大的方便了阅览室管理。

2.3 书籍附件管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面对这一现实,所有图书馆都采取了相应对策。在混合物载体中通常带有书籍附件,附件主要有光盘、软盘等[2]。现阶段,图书馆书籍附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流通附件,另一种是非流通附件。由于附件不流通,使得附件使用率大大降低,不仅使读者阅读受到影响,还影响了附件作用的发挥,也难以实现现代化图书馆价值。同时,由于图书馆基本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却不能用计算机管理图书附件。

2.4 减少数据错误

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因二维条码具有纠错能力,这样就大大减少数据失误情况的出现看,甚至可以避免错误发生。同时,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还可以显著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编工作者可以利用网上联机编目从网上下载MARC数据,经过一定修改以后,在相应软件与特定设备的作用下就可以将条码打印出来,贴在书籍上,这样就完成了图书加工工作,省去了很多不必要工作。

2.5 减少盗版图书出现

现阶段,市场上的书籍条码都在一本书上,不管是精装数据还是单行本都使用同一条码,严重影响了唯一条码原则。很多盗版书籍利用这一漏洞,将其他书籍条码盗用过来损害了正版书籍市场。而将二维条码应用以后,可以在条码中不仅保留ISBN号,还可以将其他信息记录下来,减少盗版书籍占据市场[3]。此外,由于二维条码中带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也可以实现防盗功能,确保条码唯一性。

2.6 手机条码的应用

手机条码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在图书流通中所出现的错架和乱架情况,只要在手机摄像头中嵌入二维条码译码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手机管理图书,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出现疲劳状态,便于开展工作。应用手机条码不仅可以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还可以带动GPS导航与其他娱乐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手机使用率较高的今天,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行手机条码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条码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图书清点与查找工作,使图书管理更显规范化,尤其是在手机十分普及的今天,应注重手机条码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以便提高图书管理准确率,实现高质量、高品质管理。

参考文献

条码技术论文例4

条形码是用特殊的图形来表示数字、字母和某些符号的一种信息代码,它通过专用阅读器译成。、1序列的二进制编码。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具有输人速度快、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的特点。目前,条形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商场pos系统、图书情报管理、边贸海关、医药卫生、邮电等多种领域。在国际上,条形码已成为商业领域信息化、电子化的先决条件。没有条形码的商品,因无法利用计算机识别,并进行库存、营销管理,无论品质优劣,只能在某些小商店和地摊上出售。条形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物资流通领域内的传统营销和物资管理方式,提高了流通效率,加快了计算机管理、网络交易、电子贸易等的实现。

1条形码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方面

条形码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特别是在自动控制、自动输送、自动分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条形码技术后,不仅做到了自动堆取货物,还可有效防止物品在货架上的位置容易发生差错的情况,对一些小型物品的管理和人库不均衡的物品管理更具有优越性,使仓库的管理和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具体讲来,条形码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物资往来凭证条形码化

物资往来凭证是指可以作为记账凭证的物资证件,主要包括各种物资收发证件、支拨单等。目前,我们通常采用统一印制的凭证,手工填写,易伪造和做假。另外,由于收发作业频繁和每个人笔迹不同,往往会发生漏记和错记现象,使物资管理产生漏洞。而采用条形码化技术后,可以做到每笔业务的单据直接输人计算机,保证数据输人的快捷、真实、准确,库存、收发信息可随时查询、汇总和打印,并可以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如和作业现场的自动化收发设备联结成网,实现通信,不仅能实现防伪,还会提高物资收发作业的效率。

1.2物资器材、捅装物资条形码

仓库物资在出人库管理、盘点结算等方面的条形码技术已在很多物资库、站得到普及。其往来凭证条形码化的方法和物资往来凭证条形码化方法一致,可一并实现。另外,物资器材品种多、易混淆,如采取条形码标签将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更好地为自动分拣系统服务,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采用条形码技术,还可避免器材收发中由于不认识造成的经验错误。桶装物资的管理和物资器材管理相近,也可采用条形码标签。

1.3人员身份识别条形码化

仓库日常工作中登记是一件最繁琐的事,钥匙领交登记、人员出入技术区登记、人员出入库房登记、库房作业登记、维修保养记录等等,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一些诸如技术区和库房登记已人库,但一看钥匙领交登记却没拿钥匙,造成人不是关在里面就是穿墙而过等不合道理的现象,漏登记和错误登记更为常见。如使用条形码身份证,通过刷卡的方式识别人员,由计算机自动登记出、人库和领交钥匙时间等,快速、准确、简捷、方便。并可以在计算机内给持证人设置权限(是否有权进人技术区、可以进入哪些业务场所等等),制作后不用收缴,门卫可通过条形码和相片共同对持证人进行鉴别,防止有人持伪造、过期证件人库,更好地保障了库房物资的安全。如结合电子锁的应用,条形码身份证还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钥匙。

1.4业务资料管理条形码化

库房的业务资料是库房进行设备设施维修、改造,物资、器材调入调出等物资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几年累计下来,各种文件、报表、图片等数量可观。各仓库目前都有业务资料室,如借鉴图书情报、大书店的管理方式,所有业务资料除及时归档管理外,另贴上条形码标签,借阅、查询将非常方便、准确,便于对资料、目录和借阅情况进行计算机管理。

上述应用有的已在仓库管理中得以实现并收效明显,有的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条形码由于其快速性、准确性、计算机可读性和其实现设备使用简单、维护方便、可操作性强,并通过近20年的发展,技术已十分成熟,尤其是全系统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化。所以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条形码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条形码的应用将进一步地推动仓库自动化建设,并将成为人员、物资、器材编码识别的主导方式。在仓库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条形码编码方式的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条形码主要采用美国的upc码和欧洲的ean码,我国于1988年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领导。但物资系统尚缺少统一规范,最好是由各大单位物资技术监督部门直辖市,在符合国家标准,尽量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基础上,制订一套物资专用编码标准,详细规定条形码的符号标准、质量标准、产权图表数据存储标准和产权图表应用标准等,使条形码技术在物资工作中的应用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2.2合理选择扫描器

扫描器的分辨率不是越高越好。这是因为提高扫描器的分辨率直接关系到光学系统的加工技术,分辨率高就会使产品成本增加。另外,如果光点的直径比条形码符号中最窄元素要小得多时,由于印刷质量的原因,而使符号中产生污点、孔隙和粗糙不匀边缘等缺陷,在扫描时被误识为条或空,这将影响扫描器的首读率和误码率。

2.3使用条形码技术应结合仓库工作的实际,注意设备的防爆安全

条形码识别设备目前采用的扫描器属弱电设备,未进行防爆处理,易产生微量电火花。仓库在使用中,应结合实际,如要在防爆危险等级场所使用,必须对它进行处理,使之达到防爆要求。计算机系统则一般置于技术区门卫处或办公室,如有多台计算机,建议采用网络技术联结,可以加快数据的汇总、查询、处理。

2.4在条形码开发应用过程中,既要充分应用

条码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76-04

高职教育属于正规的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但是不同于训练只掌握简单技能的技术操作工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讲授一些基础理论类课程。而这些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为记忆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是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陈述性知识缺乏兴趣。而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学生则能够更主动地参与。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同:在有关理论原理等陈述性知识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是被动地听讲。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就容易开小差:而在有关程序性知识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动手参与,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自然兴趣更加浓厚。因此,教师在高职院校课堂上组织教学时,要想尽方法将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情境演绎和游戏活动项目。

以我校国家精品课“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为例,该课程对物流领域中的典型信息技术,如物流标准化、信息采集技术、物流跟踪技术、EDI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进行基础性的介绍和讲解,涉及范围广,对每种技术理论都以基本介绍为主,包含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内容,需要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下面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个典型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介绍,同时笔者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基础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把每一部分内容都讲深讲透,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先需要对课上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仔细考量,既要考虑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从业确实有实际的帮助,还要能够提高他们的各项职业素质。以课程的重点内容“条形码技术”为例,除非是预备专业从事条形码底层设计和开发,就一般实际应用而言,对条形码编码知识的深入掌握是不必要的。因此,在课程中可以将重点放在对条形码概念、条形码组成等基础知识的介绍,然后是条形码的主要应用,如商品条形码、物流条形码等内容。

二、在条形码码制教学中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条形码技术中比较重要但又比较困难的教学内容。是各类条形码码制的分别介绍及其具体应用。条形码码制比较多,即使常见的也有十多种。有些码制虽然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因为比较简单,对理解基本的编码原理和掌握复杂的码制很有帮助,也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如25码和UPC码。大概必须要掌握的码制有25码、EAN-13码、交叉二五码、128码、EAN-128码、ITF-14码等,39码、93码和库德巴码也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这么多码制内容的学习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如果逐一讲解,既枯燥又易混淆,学生很难掌握。这种情况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是非常适宜的,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可对学生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先给出几种条形码码制的典型示例,询问学生“它们各属于哪种码制”“这些条形码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学生在超市里的商品包装上经常能见到条形码,因此对条形码并不完全陌生。他们通常会认真观察,对各类条形码码制的学习已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行以上引导后,即可进行各类条形码码制的讲解,其中时时提示码制中的哪些特点具有标识意义,有助于分辨出该种条形码类型。

在码制类型内容讲解大约一半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先前的问题。看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码制的特点识别出条形码的类型。同时,不要忘记复习条形码结构里的起始符、终止符等概念,提示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的理论知识马上就能实际应用的喜悦之情,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借此,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哪些码制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相对困难一些。如果恰好还是比较重要的码制,就需要利用问题里的典型示例对该种码制的要点进行重复讲解和复习。接下来,可以要求学生对以前介绍的几种码制做一下简要的总结,然后将所有需要介绍的码制向学生讲解完毕,并注意与先前讲授的码制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的差别,便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最后再让学生将课堂上开始时提出的识别条形码码制的问题回答一遍。经过这样多次的讲解和练习,学生对各类条形码码制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原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会产生影响,因为各种条形码码制前后学习很容易混淆和相互干扰,即同时发生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加强条形码码制之间的比较来强化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有成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三、情境教学法和职业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物流条形码EAN-128码相关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例如食品产品追溯、企业内部产品管理和物流标签等。其中,物流标签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表示物流单元有关信息的条形码符号,课程教学环节中专门设置了“物流条形码标签制作”的实训内容,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用QLabel条形码软件完成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物流标签制作。如果只是让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QLabel条形码软件操作指南和教师的示范讲解。运行QLabel条形码软件执行一些操作,或按照教师布置的物流标签示例,照葫芦画瓢地完成物流标签的制作,虽然学生掌握了一些QLabel条形码软件的操作技巧,但是机械地复制这些物流标签后,学生往往对自己所制作的物流标签所代表的具w含义缺乏正确的理解,更不知该如何应用,而掌握物流标签具体内容含义和灵活应用等实用技能才是学习物流标签的关键所在。

物流标签上往往有大量的英文标注,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虽然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英语课,不少学校还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三级考试,但是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在课堂上需要把这些知识内容精心设计成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项目任务。由于这些物流标签都有很具体的实际应用背景。因此比较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职业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愿扮演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动物养殖的牧场主、屠宰场管理员、肉类加工厂负责人、供应商、客户、承运商等角色,其他学生扮演消费者或者评论员的角色参与讨论。

例如,在牛肉产品追溯情境中,牧场里一头小牛出生了。牧场主需要做哪些事呢?除了照看母牛和小牛。教师提示扮演牧场主的学生要根据农业部门颁发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畜禽标识(相当于给小牛登记户口),在小牛出生后30天内为其申领、佩戴唯一的牛耳标号。让学生扮演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代表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该办法编制每一头牲畜的耳标号并进行登记。这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畜禽标识编码的组成(包括畜禽种类代码、县级行政区域代码、标识顺序号共15位数字及专用条形码),大家还可以顺便讨论一下耳标号中表示顺序号的号码应当如何编制才更为合理。目前,虽然我国制定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但是畜禽标识编码并没有在牲畜饲养管理中实际得到应用,教材中给出的包含肉类商品追溯信息的简易物流条形码标签。实际上也不符合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规定。因此,可以适当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我国应当如何利用条形码或RFID的自动信息采集和记录技术实现食品的源头追溯,改进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追溯管理在我国势在必行,利用相关知识的同时,顺便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和应用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制作的牛肉产品追溯物流标签都是国外牛肉产品上的,这时可让学生扮演国外的牧场主和屠宰场管理员,如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丹麦、奥地利和德国的牧场主。丹麦的牧场主把小牛卖给奥地利和德国的牧场主去饲养,这些牧场主辛辛苦苦把小牛喂养大,准备出栏卖钱了,又要经过哪些程序这些长大的肉食牛才能顺利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上呢?虽然真实的牛肉屠宰包括很多具体技术细节问题,但这里重点关注的是牛肉溯源流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出溯源的合理流程。然后教师引导扮演奥地利和德国牧场主的学生和扮演比利时屠宰场管理员的学生,对照牛胴体物流标签上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双方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标识到这头肉食牛胴体的物流标签上,才能使广大消费者(由其他学生扮演)在食用牛肉时能够获知足够的牛肉产品追溯信息。这时教师就可向学生讲解EAN-128码中的应用标识符的具体应用,这几个国家的ISO国家代码表是多少,422代表原产国(这里指出生国,用ISO国家代码标识),423代表初始加工国(这里指饲养国,最多用5个ISO国家代码标识),426代表全程加工国(所有过程发生在同一个国家),7030-7039代表加工者(国名和供应链中最多10个加工者批准号码,7030通常用于屠宰场,7031-7039用于切割车间)。这些内容较为繁复。如果不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常常在课堂上听得头昏脑涨、昏昏欲睡,但是采用角色扮演法,让相关学生记得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所代表的国家,他们印象就会深刻一些,其他学生由于也扮演了消费者和监督者,那些职业扮演者表现好坏也与他们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既会积极参与,同时也会起到监督作用,整个课堂气氛就比较积极活跃。为了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胸牌或立牌,挂在胸前或放到桌子上,这些简易的道具能对情境扮演起到极好的烘托作用。

同样,学习物流单元里使用的物流标签可以采用职业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物流标签就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表示物流单元有关信息的条形码符号,而物流单元就是在供应链中为了便于运输/仓储而建立的包装单元。厂商、供应商或承运商在发货前把商品打包成物流单元后。需要为该物流单元分配由EAN-128条形码符号表示的全球唯一代码――SSCC码(SerialShipping Container Code),在物流单元形成时制作标签并贴在上面,最简单的标签只包括SSCC码。通过SSCC码可以建立商品物理流动与相关信息间的对应关系,能够使物流单元的实际流动被逐一跟踪和自动记录。完整的物流标签同时包括有关承运商、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也会编制成EAN-128条形码符号。根据不同情境需要,物流标签也可以在SSCC码基础上只有供应商补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构成物流标签。或者是由承运商在SSCC码基础上补充出发地和目的地信息,以及海运提单的提单号码和货物托运代码等信息,客户信息是否出现在物流标签中是可以选择的,物流标签中唯一必不可少的就是SSCC码。这些内容显然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实际应用时情况又比较复杂。实训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如供应商、承运商和客户等。对于每类职业,结合各类物流标签,教师和学生可先讨论其职能要求,能够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需要向交易方提供什么信息。如SSCC码应当由谁负责编制,具体编制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情境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掌握其实际应用方法。同时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其职业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结论

条码技术论文例6

中文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118-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软件运行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可以被任意地分析、跟踪、篡改等。再加上各种静态分析、逆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对软件攻击变得更加容易。针对软件面临的安全问题,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软件保护技术 ,主要包括: 软件篡改抵制、软件加密、软件水印、代码迷惑等。其中代码迷惑技术作为一个与加密技术互补的, 针对逆向工程的安全分支,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代码迷惑是一种保持语义的程序变换技术。它通过加大程序复杂度并降低程序的可读性来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加大程序的复杂度使得攻击者很难利用工具破解并分析软件;降低程序的可读性则可以使攻击者即便获得软件源代码也无法理解程序的功能。尽管Barak等人[2]在理论上证明了没有硬件支持的代码迷惑技术不能为软件提供彻底的保护。但在实际应用中,代码迷惑的目的并不是为软件提供绝对的保护,只要能保证程序在有效期内不被攻击者攻破,就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目前代码迷惑技术有许多种,这些技术多数只在某个方面增大了攻击者理解程序的难度。例如“Linn等人[4]的插人花指令方法增加了对程序进行正确反汇编的难度,Li等人[5]的基于函数指针迷惑算法增加了分析函数调用的难度,而Wang等人[6]的压平算法则增加了理解控制流转换关系的难度。所以仅仅依赖其中的一种迷惑技术并不一定能有效增强程序安全,因为攻击方法灵活多变,攻击者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技巧避开这些复杂性,从其他薄弱环节来进行攻击,窜改代码以达到预期目的。

本文将阐述两种代码迷惑技术:插入死代码或无关代码的迷惑和改变控制流迷惑;综合利用这些技术给出一个代码迷惑模型的实现方案。

1 插入死代码或无关代码的迷惑

死代码是指在程序运行时不会执行到的代码,无关代码是执行不会影响程序功能的代码。插入死代码或无关代码即所谓的添加冗余指令,是代码迷惑变换策略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死代码或无关代码也叫做伪指令、垃圾指令,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在程序体中插入无效指令或不影响原始代码功能的无用指令来破坏反汇编的结果和增加代码分析的难度,以达到加密保护的目的。

Linn在他的文章[4]中分析了传统静态反汇编算法,并给出利用垃圾指令阻止反汇编的方法。本文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代码迷惑方法,具体分两步实现。

第一步,将符合一定规则的冗余指令集中在一起,如表1;左边一列是规则,右边一列给出相应的含义。第一行功能是把0值加到一个寄存器中,第二行功能是将寄存器的值放入本寄存器中,第三行把一个寄存器的值与0进行逻辑或,第四行把一个寄存器的值与-1进行逻辑与。

第二步,随机抽取若干个无用指令组成一定数量的死代码块。并把他们插入程序的执行体中,图1给出常用的死代码块。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代码迷惑可以增加攻击者分析理解程序的难度,对软件能产生很好的保护效果。

2 改变控制流的迷惑

改变控制流迷惑的原理是对程序执行流扰乱,是程序执行流中各个基本块的前驱或后继基本块发生改变,以达到迷惑。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广泛且效果好,目前已经有许多这方面比较成熟的技术,如Wang等人使用的压平技术,Li等人使用的函数指针的思想。本文主要针对程序顺序结构提出一种新的执行流迷惑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重新安排线性执行的语句模块在程序中的物理位置,而在逻辑上执行顺序与原程序执行顺序相同,即在保持程序的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条件跳转或无条件跳转对程序的执行顺序进行改变。图2给出了改变控制流的迷惑示意图。

图2通过插入无条件分支指令来给出一个修改控制流的实例;一段原本顺序执行的程序被两段带有复杂分支的程序段替代,但这两段程序的功能和原始程序段是一样。

3 构造代码迷惑模型

本节首先从理论上讨论构建迷惑器的可能性,为此将给出相关的定义和命题并加以证明;然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

3.1 基本概念和命题

定义 代码变换。假设程序 P 是由n个指令序列I1I2…In组成,将P分成K个代码块P1P2…Pk其中任意一块Pi包含一定数量非空操作的随机指令序列且以一顺序指令结束。现在集合[1,k]中有一个序列σ,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代码块Pi,都对应一个新的代码块P'σ(i)且满足每一个代码块P'σ(i)包含与代码块Pi相同的指令和转向两个其它代码块P'j , P'1的条件分支指令结束。 称这种由 P 到P'的转换叫代码变换。表示为P'=T(p)。

进一步,可以定义一组迷惑器(K-obfuscators) 记为Ok。如果i ∈ [1, k]且在程序执行期代码块P'σ(i)最终跳转到P'σ(i+1),这样一个代码变换T就包含一组迷惑器;表示为T∈Ok。根据最后输出,可以确定代码块P'σ(i)内条件分支跳转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T∈Ok且P=T(p),那么变换T就只包含一个迷惑器。

命题 假设程序中每一条分支路径都可能执行,对于任何一对程序段P 和P'确定是否存在T∈Ok使得P'=T(p)是一个NP-complete问题。

证明 依据Wang 、Ogiso等人在文献[6-7]中的结论,每一对符合上述定义的程序段P 和P'都存在一个不确定算法来检测在多项式时间里是否存在一个变换T使得P'=T(p);同时这个算法也能够验证在多项式时间里是否每个代码块P'σ(i)都有一个输出,使得T∈Ok。因此命题是一个NP问题。

假设S是NP-complete的第一个问题3-SAT中一个实例,P是满足定义的一段程序。下面来证明命题可归约为一个3-SAT问题。

由于S是3-SAT问题的一个实例,则S可表示为:并有

其中v1,v2……vm是一组布尔型变量。

根据以上描述可在集合(1,2,3,……,n-1,n)上建立满足如下条件的3-SAT问题的实例S,其中(ui)i∈[1,k]是集合上一组顺序子集。

现假设有一个满足定义的变换T,使得P'是P经过T变换后的程序段,其中每一块代码(Pi')i∈[1,k]是由(Pi)i∈[1,k]代码块使用一个迷惑器得到的。具体过程如图3。

1)P'0代码块实现对程序段P'的初始化,其伪代码如图4。首先是每一个布尔型变量Vi和Vi被声明为函数指针的指针,使每一个这种变量可能指向第二行的true或false 。这样每一个Vi和Vi对应公式S中一个布尔变量和它的否定变量,因此在S中设置vi和在程序段P'中设置*vi= true是一致的。代码块的其余部分完成对变量Vi和Vi初始化。就如同在方程式S中修改布尔变量vi一样。共有两种情况可选:一种是vi满足S,另一种vi不满足S。

2)代码块Pi,i∈[1,k-1]变换为P?i的过程如图5,首先指针false被初始化为代码块P'i+1的地址。接着,将代码块Pi插入使得P'i和Pi具有相同的功能。其次,代码根据代码块P'0中初始化变量Vi和Vi的值修改指针false的值。最后false函数被调用。另外,为了终止程序段P'代码块P'k和其他的代码块稍微不同。下面分两步证明上述的程序变换问题和S实例等价。

第一步 当S满足;那么对i ∈ [1, k] si一定满足条件,相应地在伪代码级别上j ∈[min(ui),max(ui)],lj,1或lj,2或lj,3指向true变量,因此至少有一个文字lj,t,t∈[1, 3]指向true变量,这样在图5中的false变量不会被重新赋值。在这种情况下,代码块P'i执行后跳转到P'i+1,所以有T∈Ok;即如果S满足则T∈Ok。

第二步 当T∈Ok满足,那么对于每一个i,P'i执行结果将转向P'i+1。由图5可知在代码块P'i中变量false指向P'i+1,因此至少有一个文字lj,t,t∈[1, 3],指向true变量,这表明Si是满足的,进一步可得出S,所以有如果T∈Ok则S满足。上述两步的证明可知程序变换问题和S实例是等价的。

3.2 设计代码迷惑模型

根据3.1中命题的证明过程,代码迷惑模型构建步骤为:

1)分割程序段,将包含n条指令(Ij)j∈ [1, n]程序段P划分成K个随机大小且非空的代码块(Pi)l∈ [1, k],并要求每个代码块中不能以goto或ret 语句结束。图6给出一个分割程序段的实例。

2)构建死代码块,依据1节中介绍的代码迷惑技术建立指令序列块(Gi)l∈ [1, P]来提高程序反静态分析的难度,每一个序列块都是随机非空。

3)生成代码迷惑程序段P',首先在开始代码块P'0中初始化一个布尔型变量K作为代码块P'i执行后的跳转判定条件并保证最终P'=P;然后,对于i ∈ [1, k+p]中的代码块P'i生成需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当P'i为功能代码块时,也就是P'i中包含Ps且!s∈ [1, k]。代码块P'i结尾的条件跳转分支中必须有一个执向P'i+1,一个随机指向任意代码块;另一种是当P'i为死代码块时,也就是P'i中包含Gt且!t∈ [1, p]。代码块P'i结尾的条件跳转分支可以指向任意其它的代码块。

4 性能分析

本节针对上节提出的代码迷惑模型设计出一个实例,并给出代码迷惑变换后的程序段示意图。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迷惑后的程序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

1)实例设计,首先将原程序段划分成图6中所示:P1、P2、P3、P4、P55个功能代码块,并使其满足3.1中的定义要求。然后构建出两个死代码块G1、G2。最后将5个功能代码块和2个死代码块依据代码迷惑模型进行图7所示的代码变换。

2)实例分析,代码块P'0初始化布尔变量(xi)i∈[1,6]的值用来确定每一个代码块的跳转目标。例如,当x1=1时,代码块P1跳转到P2执行而不是跳转到G2去。为了保证代码迷惑后程序的执行顺序不变,则程序的实际执行过程如图5所示,因此必须满足i ∈[1,4] ,xi=1,而在代码迷惑模型中提到K值不确定的情况下,程序段P'可能的执行路径为2k+p-1条。

布尔变量x5、x6作为死代码块G1、G2跳转条件,在保证P'P条件下,这两块代码是不能得到执行的。因此,在假设x5、x6的值为NULL情况下,代码迷惑后程序段P'可能执行路径如表1。表中给出程序段P'四种执行结果分别为:

当K= 1,4,5,6,7,9,13时,程序执行死循环。

当K= 0,2,3,8,10,11时,程序执行发生错误。

当K= 12,14时,程序可以得到执行,但其执行的顺序和原程序不一致。

当且仅当K= 15时,程序和代码迷惑前一致。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原程序经过代码迷惑后,原本只有一条执行路径的程序变为有16条可执行路径,这就非常明显的提高程序的复杂性,增加了程序的分析理解难度。

5 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流转换方法来构造迷惑模型的实现方案。从性能分析角度来看,插入死代码和改变控制流迷惑都会使得程序的复杂度有所提高,并降低程序的可读性,如果再结合防篡改技术,对软件会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Collberg C,Thomborson C,Low D.Breaking abstractions and unstructuring data structures[C].In Proc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 Languages,1998:28-38.

[2] Barak B.On the(Im)possibility of Obfuscating Programs[C].Proc of 21 Ann.Int'1 Cryptology Conf,2001:1-18.

[3] Collberg C S,Thomhomon C.Watermarking,Tamper-proofing and Obfuscation-Tools for Software Prot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2,8(8).

[4] LINN C,DEBRAY S.Obfuscation of executable code to improve resistance to static disassembly[C]//Proc of the 10th ACM CCS'03.New York:ACM Press,2003:290-299.

条码技术论文例7

代码与法律相比可以更为有效地执行规则,然而因为法律规则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有时很难将其转化为代码形式,代码也有其局限性。不过长远来看,随着区块链技术以及智能合约的发展,在规范互联网用户行为问题上代码将会比法律发挥出更大作用。

楔子:法律与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

法律与技术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产生影响。他们通过复杂的、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制度体系相互产生作用,因为两者都或多或少地有助于规范个体的行为。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法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经历了4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数字化过程,即将纸张和墨水变为计算机可读信息,这一阶段正在火热进行中。

第二阶段,决策自动化过程。世界各地政府机构和企业日益频繁地将特定知识领域的规则转化为计算机表达形式,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决策程序。

第三阶段,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则逐渐代码化,二是代码监管的出现。软件规定了特定的在线环境中的可为和不可为,相比法律,这样的方式规定得更为具体细腻,而且通常也执行得更为高效。

第四阶段,法律的代码化。在这一阶段中,代码不仅广泛应用于执行法律规则,而且还用于起草和阐述法律规则。

本文重点论述技术与法律关系发展的第三与第四阶段。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技术与法律关系的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代码的特殊性,法律管制的利弊以及当前法律规范管理代码的方式。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技术与法律关系的第四发展阶段,包括区块链范式,区块链代码的特性以及区块链作为一种互联网监管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代码即法律

早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技术作为执行的工具作用就存在了。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即使它们通常被定义为通用技术,其设计思路还是会决定应用的领域。

根据莱斯格的观点,存在四种不同的力量或多或少地有助于规范个体的行为,而这些力量往往不受任何一个独立个体的控制(Lessig,1999)。

法律通过法律规则和条例规范和限制个人的行为;社会规范通过朋辈压力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市场则通过供求机制鼓励或阻碍特定的市场行为;科学规范则通过限制个体的行为类型实现对行为的约束。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规则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即便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行为可以通过软件得到调节。正如莱斯格在《代码即法律》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代码是互联网体系的基石,它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规范个人行为(Lessig,1999)。

就像任何技术一样,这些代码可能反映了某种政治利益,其设计方式可能对许多网民的在线体验产生重要影响。无论这些影响是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数字环境为私营企业开辟了新的管理方式,它们试图通过将价值嵌入技术的方式彰显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果这些技术最终被人们所接受(Woolgar, Cooper,1999),它们将会对普罗大众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代码

代码,特别是互联网代码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与其他监管形式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物理产品需要原材料和购买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代码仅仅通过计算机产生,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储存设备和网络连接进行传播。

其次,软件制造商的准入门槛比很多传统制造业都低得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接近于零。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跨国网络环境之下,代码可以跨国传播,在世界各地迅速地被复制或被篡改,即便是国家也难以阻止代码的复制与传播。

最后,代码规则可以事先对个人行为加以限制,即代码可以有效预防人们违反规则,预防作用甚至开始于在他们采取行动之前,这与传统法律规则的事后救济与执行恰恰相反。

(二)代码可以规范和管理社会——以版权保护为例

法律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国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规范使用代码的用户行为,实现对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代码逐渐广泛地用于规范各行各业,与法律一起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版权保护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代码成为整合和执行现有法律条款的重要手段。在版权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版权保护协议发生作用的条件。

首先,在数字世界中,维护版权变得极其困难,因为数字作品极易被复制和传播。其次,数字技术促使自由文化运动出现(Morell,2012),这一运动主张自由复制、传播和重新合成作品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与著作权人的商业利益产生了冲突。

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许多发行平台开始使用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和技术保护措施(TPM),希望通过一系列控制访问和限制复制等机制,限制终端用户对数字内容的使用(Samuelson,2003)。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的优势在于,让著作权人通过技术手段指定用户访问或消费作品的方式,从而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但这种做法也有弊端。事实上,许多法律条文因无法和技术结合而被技术系统所忽略,这往往对终端用户不利。

例如,除防止侵权以外,许多DRM系统还会阻止用户合法访问或复制作品副本,因为代码很难区分出用户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目的,例如用户到底是终端用户还是图书馆或者公司,他们是用于教学、非商业还是研究用途。无论是不是有意为之,这些技术手段都会极大地损害在线访问和传播信息权。

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代码规避DRM系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许多国家颁布了反规避规则,禁止人们在没有得到相关著作权人授权时,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技术保护措施,这些规定已经被纳入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Besek,2003)。

作为一种解决数字领域中版权执法复杂性更有效的手段,代码可以用来强化法律,法律可以用来确保代码无法规避或篡改,达到保护代码的作用。

最后,代码可能会引入新的规则,这些规则与现行法律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例如,许多P2P文档在代码中嵌入了共享规则:用户只有共享了文件才能下载更多内容,从而强化了用户之间某种形式的合作。其实代码对在线行为的规范作用要比这个大很多,例如在线服务提供商经常通过代码或算法来改变或影响用户的群体行为。

(三)法律可以规范和管理代码

与早期网络独立的支持者所持观点相反(Barlow,1996),完全独立的互联网空间其实并不存在。

在法律特定管辖范围之内,在线运营商是合法的经营实体,无论是否愿意,软件开发商和设备制造商都要受辖区法律的约束。而在线运营商的法律责任则是一套内容广泛的法律责任制度,在该制度中,在线运营商不会因在其基础设备上通过或存储的内容而承担任何形式的民事责任。

不过《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1998)》、《欧盟电子商务指令(2000)》以及《欧盟信息社会版权指令(2001)》激发了一种趋势,而且影响至今——在线运营商中间责任的限制越来越基于权利人主观意愿的判断。

二、法律即代码——以区块链为例的说明

代码即法律,如今这种说法变得很时尚(Wu,2003)。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通过技术规则取代现行法律和法规的趋势开始慢慢形成。

因为,法律法规只能通过国家干预进行事后救济,而技术规则可以通过代码进行事先预防。法律与代码在互联网社会下的功能和作用可谓高下立判。

然而,将法律规则转化为技术规则的做法并非易事。法律规范是一种本质上模棱两可、用语言书写的一般规则;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相反,它只能通过代码表达,也必然依赖算法形式和数字模型。

所以,代码规范比其包含的法律条款更为具体,也比较“刻板”。

将法律规则纳入技术规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不仅可能会对法律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可能实际影响到我们对法律的看法。

虽然在数字世界中,代码越来越多地模拟甚至取代法律某些传统职能,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自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出现以来,法律也逐渐显示出代码的一些特征。

(一)区块链的兴起与智能合约的发明

众所周知,区块链的兴起源于比特币的发明与引入。

区块链是一个分散的数据库,依赖于一组加密数据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存储在区块链中的数据不能被追溯修改,因此区块链的状态只能以用户协商的方式进行,即得到超过50%网络节点的许可才能更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是密码性安全的附加数据库,不需要任何中间商或清算组即可运行。与专门用于分散支付系统的比特币区块链相比,现代区块链架构,如2014年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新型区块链平台,引入了其他功能,它允许将小的代码片段直接部署到区块链上,由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分散执行。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尼克·萨博(Nick Szabo)首先提出了智能合约概念。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简称SC)是一种计算机协议,它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区块链上的简单交易与其他人或机器建立合同关系。

根据萨博将代码植入合同之中的设想,智能合约无需建立在交易双方的信用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一种自我执行,这样就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消除传统合同关系的不稳定性。

除了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效率之外,智能合约用机器理解的计算机语言编写,所以其内容比传统合约更为准确。智能合约旨在模拟合约条款的逻辑,它能够自动执行特定的协议条款,通过集成的执行机制提供无需相互信任的交易。

因此,智能合约可以支持合同履行,通过将法律义务变为自动执行的交易,从而减少谈判、核实、执行成本。

(二)区块链代码即法律

与其他技术一样,区块链也不是完全中立的,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架构的技术手段,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此外,尽管区块链技术呈现出一系列区别于其他代码的独特特征,但它仍具有相通的代码属性。智能合约制造商的进入门槛较低,这为在未开发领域广泛进行实验奠定了基础条件。就像任何其他软件一样,智能合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使人们能够进行广泛的版本测试和同一智能合约的改编。

区块链跨越了国界,因为它们避开了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与需求。智能合约在分布式节点网络上分布和执行,这显著降低了诉讼风险。

最后,智能合约能够事先执行技术规则,从而加强了代码监管的有效性,并可能带来的相应法律影响。

然而,目前区块链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些影响。

目前讨论主要集中在配置智能合约的技术方面以及如何让其在特定框架内实施等问题之上。许多智能合约支持者声称,合同条款可以通过区块链部分或全部自动执行,既具有自我强制力,也有外部强制力。

区块链的主要重点放在效率和优化问题上,以提供优于传统合同法的安全水平,并降低其他与合同相关的交易成本。

我们仍以版权保护为例。

版权法规定,在信息领域中,只有经过著作权人同意,才能对作品进行复制,这也被称为 “人为稀缺”原则。

多年以来,内容提供商一直依靠技术手段,如DRM系统或其他技术保护措施来限制可以访问的内容,还通过反复引用新的技术规则,以作为版权法的补充。

然而,大部分技术手段因为无法将两个数字文件区分而受到限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度和不变性,我们可以把每个数字副本和区块链上的特定标记连接起来,这不仅保持了数字作品的唯一性质而且也便于作品的传播。

作者还可以将这些指令与其数字作品的特定权利相关联,并与所持数字指令相同的对象进行交易。

区块链技术借此可以在每个文件层面运行,并自动执行“人为稀缺”原则,这些功能都为数字领域中应用首次销售原则(First Sale Doctrine)奠定了基础,而且区块链技术不需要依赖法律合同或手段就能自动实现。

(三)法律转换成代码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代码监管的发展势如破竹,因为越来越多的互动行为通过技术进行调节,代码也表现出比法律更高效的规则执行力。我们正逐步将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与技术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基本任务。

但是,正如我们在DRM系统中看到的那样,将法律规则(Wet code)转换为技术规则(Dry code)并不是那么容易。

前者语言表达模棱两可,因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适用于无数可能无法准确预见的情况。后者具有严格的形式化语言特征,需要明确的类别,并且需要事先明确规定适用的方法和条件方可运行。

尽管这两种规则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将法律规则转化为技术规则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将法律写入技术、硬件或软件设备的做法也日益频繁。

然而,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技术手段来执行法律规则,我们面临着法律逐渐代码化的风险,规则变得越来越格式化,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技术结合以便实施。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这种风险已经成为现实,至少在合同领域已是如此。

长期以来,代码中直接植入了合同条款,以促进其自动执行,如传统DRM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作为执行合同条款的一种手段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同时交易也越来越不需要实际的法律合同予以支持。

此外,随着智能合约的出现,代码不仅可用于执行现有法律规定,而且还可以用于对适用对象进行初步判断。

当智能合约与建立在区块链基础上的支付系统结合使用时,任何人都可以向相关权利人发送微交易,以便自动获得许可,获得关乎某项作品的相关权利。

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利用智能合约,以便作品在公共场所表演,演奏或展示时,自动收取版权人所应得的版权许可费。

因此版权许可费的分配可以通过更加透明和高效的方式实现,并向作者实时分发版权许可费。

更重要的是,法律甚至可以要求某些从业者通过智能合约完成他们所应尽到的关于物流或会计方面的义务,使法律要求的执行过程实现自动化。

鉴于此,如果在网络空间中“代码即法律”(Lessig,1999),那么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法律正在逐渐变成代码。区块链与其他技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智能合约实际上意味着取代法律合同。

它们不再被视为对现有法律规则的单纯辅助或执行机制,相反,智能合约的代码旨在将法律效果作为其主要功能。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合同条款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实施,区块链逐步发挥了“监管技术”的效用——即可用于定义法律或合同条款并将他们纳入代码,予以强制执行,而不管是否存在优先的法律规则。

在通过技术视角重新反思法律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许多重要问题。

首先,科技手段不能完全定义法律概念,法律概念也不能只通过科技这一种方式来定义,因为科技无法代替立法部门在立法程序中的民主讨论过程。

其次,法律制度需要确保该规则具有公开性、透明性、明确性以及普遍适用性,否则其合法性就会很容易受到质疑。

然而,代码的编程行为以私有性为主要特征,即由程序员通过代码形式实现对规则的表达。在智能合约之下,执法通过技术框架完成,因此经营方可能绕过这些法律保障,就像DRM系统通常绕过版权合理使用条款一样。技术合理的智能合约都将得到执行,无论它是不是合法有效的合同。

再次,虽然智能合约具有处理复杂交易逻辑的潜力,但许多交易最终必须与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人员或组织对接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些难以突破的问题上,法律体系对违约问题最具有解决力。

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智能合约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法律合同比肩的效果。

最后,我们应当理解用代码形式起草和详细阐释法律和合同条款的结果是什么,而非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许多法律规则的制定希望更具广泛性与通用性以适应不同情况,因为许多现实情形在起草时无法预见。这就是法律规则需要由法官解释和运用的原因,然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适用案件事实的原因。

鉴于法律规则所固有的含糊性和灵活性,如果不将这些规则正式化为更加规范的语言,以便机器处理和理解,那么就无法实现法律和合同条款的自动执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法律条文的起草工作发生了重大转变。 法律条款和合同条款都在逐步明确化,措辞表达逐步精确化,法律解释也比过去更加中立。这样一来,法条就会更加容易地并入代码中,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执行。

然而,这种日益形式化的发展趋势却违背了法律本应天生具有灵活性和模糊性的传统法律理念。虽然司法制度必须以中立和公正为前提,但追求客观的法治制度往往受到批评,因为法律的真谛必须要通过案件事实和法官解释才能得到真正理解。

三、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代码进行互联网监督和管理已经蔚然成风。

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代码如今已经以各种方式调节和约束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代码应用于不同权利和义务的实现(Benkler,2006),以及价值观输出,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向更加广泛应用的技术监管迈出重要的一步。虽然许多人认为区块链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假大空炒作”,但是不可否认区块链呈现出的新的可能性为实验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领域(Reber ,Feuerstein,2014)。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被许多金融从业者视为优化现有金融应用和支持新型金融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的理想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区块链同样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因为它可以让联网设备在同一竞争环境下相互轻松地进行交流以及交易(Hajdarbegovic,2014)。

不得不说,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潜力令人非常兴奋,但也存在着一些我们细思极恐的情形。

就目前而言,鉴于这种管理方式具有执行规则的能力,加上其技术规则缺乏灵活性,区块链支持的设备还无法区分普通情形和可能需要特殊对待的例外情形。

法律本质上具有模糊性,这样才能使其应用于各种不同的个案之中。各种法律纵横交错,如同一张法律之网,构建出一个坚实的框架体系。这个体系还设计了各种限制和例外情形,用以适应社会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

与法律不同的是,代码的执行非常严格,代码也具有很强的侵入性。因此,如果设计不合理,那么通过代码进行监管可能会事与愿违,损害个体权益。

迄今为止,法律已经找到了管理代码的方法,从而可以限制其潜在的破坏力。然而,区块链的分散性以及智能合约代码属性导致在法律责任和可规范性方面产生了新的难题。正如法律无法阻止生物病毒传播一样,法律也无法简单地通过一纸法令就阻止软件开发商的自主研发。

条码技术论文例8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on precision mold electrode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 integrated use of UG secondary development, SQL Server database development, PC - Dmis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elphi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re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mould production,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improve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further. This article research results for mold enterprise digital level of ascension and competitiveness has good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DM digital manufacturing; SQL server database; Bar code; UG/OPEN secondary development; Three coordinates automatic detection

1 研究背景

电火花加工技术是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一种实用的特种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显示出了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但在电极管理上目前国内还主要靠手写标签来管理电极,这样效率低,易出错,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本文采用的模具电极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电极在数控加工完成之后都需要进行三坐标精密检测,如何将偏心量补偿到放电过程正是提高模具精度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的模具电极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及检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提升模具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水平,对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数据快速共享的研究;2)电极的数字化管理的研究;3)工艺流程改进研究。

3 研究方案的设计

3.1 本方案的EDM数字化制造系统方案设计思路

3.1.1 方案设计理论依据

现在绝大部分现有模具企业的EDM技术路线及加工工艺是如下的流程:

对工件轮廓进行预加工 电极的设计与制造工件、电极的装夹与校正加工的定位电参数的配置加工过程的监控。

以上在电极的加工、制造、装夹、校正、定位、电参数配置及加工中的监控都是在人工的干预下进行的,靠人工来完成就存在人为的失误。而本研究中的方案完全排除人工干扰的优势:那就是实现电加工的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采用的CAD/CAE/CAM一体化技术,C3P、C4P、KBE技术,模具柔性制造(FMS)和自动化加工技术完全依赖于数字化。

3.1.2 本研究采用条形码进行电极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用CAM编程完成后将信息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将条形码打印到程序单上。在NC加工部门通过扫描条码调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门加工完成后根据程序单条码生成电极条码并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标签粘贴到电极上。在QC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以快速调用测量点信息,并对PC-DMI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在EDM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用于快速读取电极的偏心量和放电间隙,并自动完成电极程序的编制。

3.2 本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法

在产品数字化管理中,常用技术是条形码和芯片,结合国内大多数模具企业的现状,本研究计划采用条形码对模具电极进行管理。具体方法如下:在CAM编程完成后在UG软件内对电极模型文件进行条码分配,并将相应信息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将条形码打印到程序单上;在NC加工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和条码打印机,通过扫描条码调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门采用3R快速定位座装夹电极,加工完成后根据程序单条码生成电极条码并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标签粘贴到电极上;在QC部门增加3R快速定位座以快速定位,增加条码扫描枪以快速调用测量点信息,测量完成后增加数据处理功能;在 EDM部门增加条码扫描枪,用于快速读取电极的偏心量和放电间隙,操作人员只需指定电极顺序号即可完成电极程序的编制。

3.3 方案EDM数字化制造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运用UG开发工具和软件工程方法,该系统不需要用户掌握UG软件的专业知识,只要有适合产品系列化设计,就能大大提高了模具的设计效率,这就为为基于UG的产品CAD/CAE/CAM系统开发和模具的自动化设计和制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电极自动测量系统开发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VC十十的电极测量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功能的全面、实用性和快捷性。应用Web Service技术跨平台对数据之间进行交互, 使模具客户应用Internet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不同技术、平台和操作系统成为现实。

4 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创新

一是,建立模具电极的条形码数字化识别系统;二是,在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上建立了CAD、CAM、NC、QC、EDM等部门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三是,实现了电极一键式三坐标自动化检测;四是,建立起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标准化工艺流程。

5 总结

条码技术论文例9

[4] 古奕端.基于RFID的大宗货物物流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5] 倪晓阳.基于云计算的教学管理云平台架构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13(24):272?274.

条码技术论文例10

二、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任何艺术设计形式出现,都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技术条件。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和信息时代到来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数码艺术设计的发展带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蓬勃发展,设计艺术同多媒体技术实现了高度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表现风格,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品质。不过在多媒体数码艺术设计给设计工作人员带来兴奋以及视觉新奇的过程当中,同样因为科技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同传统艺术设计之间出现情感上的差异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区别。因此接见传统艺术设计,特别是民族艺术文化来进一步丰富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可以有效改善数码艺术设计过程当中文化内涵的缺陷,从而体现出数码艺术设计同传统艺术设计的结合。数码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实现各个学科的相互补充,从而不断推动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的进步。结合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数码艺术设计有着自身魅力,可以为传统的艺术设计与表达提供更加形象化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设计工作人员的想象能力。靳埭强设计的数码作品就有着的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比如汉字主题系列,典型地体现出设计人员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准确把握水墨以及书法艺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髓,形成那种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数码艺术设计风格,从而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数码多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艺设计术形式,需要融合多学科以及多知识层面,从而发挥取长补短的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工作人员掌握数码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数码艺术设计的操作技巧,具备身后的艺术设计修养以及艺术设计能力,这是做好数码艺术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数码艺术设计高度依赖计算机,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将计算机当作人脑的扩展与延伸。任何艺术设计形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数码艺术设计同意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可以说是做好艺术设计的前提,能够改善数码设计形式方面的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艺术修养,无法设计出有着文化底蕴以及审美价值的数码艺术作品。这就要求设计工作人员一方面要熟练掌握各种图形软件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艺术设计的规律,加强自身美学修养,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更好的数码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