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分析化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50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例1

3.螯合稀土金属标记蛋白质技术的建立与优化米薇,王晶,应万涛,蔡耘,钱小红,MIWei,WANGJing,YINGWan-Tao,CAIYun,QIANXiao-Hong

4.凝固-漂浮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氯酚丁宗庆,张琼瑶,DINGZong-Qing,ZHANGQiong-Yao

5.手性双修饰剂修饰的CdSe纳米晶的合成及选择性识别Hg(II)的研究陈帼敏,俞英,胡小刚,曹玉娟,吴建中,CHENGuo-Min,YUYing,HUXiao-Gang,CAOYu-Juan,WUJian-Zhong

6.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快速测定血浆和尿液中11种杀鼠剂蔡欣欣,张秀尧,CAIXin-Xin,ZHANGXiu-Yao

7.三维荧光光谱研究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与汞相互作用何小松,席北斗,魏自民,李鸣晓,耿春茂,余红,刘鸿亮,HEXiao-Song,XIBei-Dou,WEIZi-Min,LIMing-Xiao,GENGChun-Mao,YUHong,LIUHong-Liang

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前活性染料与蛋白质共价染色的条件探索分析化学 戴彬,吉坤美,张同艳,彭孝军,DAIBin,JIKun-Mei,ZHANGTong-Yan,PENGXiao-Jun

9.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细菌群体感应效应的11种AHLs类信号分子马晨晨,李柏林,欧杰,王婧,赵俊虹,MAChen-Chen,LIBai-Lin,OUJie,WANGJing,ZHAOJun-Hong

10.气相色谱法测定火锅底料中的多种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王波,李贤良,张雷,王国民,曹淑瑞,张进忠,WANGBo,LIXian-Liang,ZHANGLei,WANGGuo-Min,CAOShu-Rui,ZHANGJin-Zhong

1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烧烤肉制品中15种欧盟优控多环芳烃毛婷,路勇,姜洁,吴颖,冯丽萍,张卫民,袁猛,MAOTing,LUYong,JIANGJie,WUYing,FENGLi-Ping,ZHANGWei-Min,YUANMeng

1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游离态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付敏,赵卫红,苗辉,吕桂才,FUMin,ZHAOWei-Hong,MIAOHui,L(U)Gui-Cai

13.羧酸仲丁酯对映体在β-环糊精衍生物上的拆分及手性识别机理研究施介华,叶燕,SHIJie-Hua,YEYan

14.基于长春西汀酸的荧光偏振免疫方法测定磺胺二甲氧基嘧啶王小勇,龚福春,唐连飞,李治章,郑兴良,湛雪辉,WANGXiao-Yong,GONGFu-Chun,TANGLian-Fei,LIZhi-Zhang,ZHENGXing-Liang,ZHANXue-Hui

15.Ⅱ型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组织中差异蛋白质分析王亚冬,童明庆,崔毓贵,张民英,郭雪江,王玲,许志洋,王富强,WANGYa-Dong,TONGMing-Qing,CUIYu-Gui,ZHANGMin-Ying,GUOXue-Jiang,WANGLing,XUZhi-Yang,WANGFu-Qiang

16.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革和纺织品中含氯苯酚的含量李琳,薛秀玲,连小彬,LILin,XUEXiu-Ling,LIANXiao-Bin

17.毛细管区带电泳同时检测人尿和头发中6种孟梁,臧祥日,申贵隽,王正巧,王莉莉,祝玲,MENGLiang,ZANGXiang-Ri,SHENGui-Jun,WANGZheng-Qiao,WANGLi-Li,ZHULing

18.十溴联苯醚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谢显传,王晓蓉,张幼宽,郑建中,吴颖欣,薛银刚,XIEXian-Chuan,WANGXiao-Rong,ZHANGYou-Kuan,ZHENGJian-Zhong,WUYing-Xin,XUEYing-Gang

19.压电免疫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三唑磷农药黄君冉,盖玲,叶尊忠,王剑平,HUANGJun-Ran,GAILing,YEZun-Zhong,WANGJian-Ping

20.同位素内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杨叶,乔善磊,陈景衡,赵人琤,敖淑清,陆晓梅,茅力,沈东旭,练鸿振,YANGYe,QIAOShan-Lei,CHENJing-Heng,ZHAORen-Zheng,AOShu-Qing,LUXiao-Mei,MAOLi,SHENGDong-Xu,LIANHong-Zhen

21.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分析山竹果皮缩合单宁周海超,魏淑东,李敏,林益明,ZHOUHai-Chao,WEIShu-Dong,LIMin,LINYi-Ming

22.毛细管电泳-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法检测牛奶中金属离子和三聚氰胺张辰凌,田婧,秦卫东,ZHANGChen-Ling,TIANJing,QINWei-Dong

23.稀土离子络合物荧光探针测量胆红素及其荧光猝灭机理研究边玮玮,张娜,阎芳,王守训,李耀辉,BIANWei-Wei,ZHANGNa,YANFang,WANGShou-Xun,LIYao-Hui

24.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阿维菌素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李增梅,邓立刚,赵淑芳,郭长英,赵善仓,毛江胜,王玉涛,LIZeng-Mei,DENGLi-Gang,ZHAOShu-Fang,GUOChang-Ying,ZHAOShan-Cang,MAOJiang-Sheng,WANGYu-Tao

25.离子液体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上官小东,汤宏胜,刘锐晓,郑建斌,SHANGGUANXiao-Dong,TANGHong-Shen,LIURui-Xiao,ZHENGJian-Bin

26.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技术研究进展王莹莹,赵广莹,常青云,臧晓欢,王春,王志,WANGYing-Ying,ZHAOGuang-Ying,CHANGQing-Yun,ZANGXiao-Huan,WANGChun,WANGZhi

27.离心式微流控固相萃取光盘的研制及其在铬价态分析中的应用席永清,庄惠生,XIYong-Qing,ZHUANGHui-Sheng

28.新型脱氧核糖核酸光纤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性能评价吴舒旭,施汉昌,仝铁铮,何苗,朱安娜,龙峰,韩爽,WUShu-Xu,SHIHan-Chang,TONGTie-Zheng,HEMiao,ZHUAn-Na,LONGFeng,HANShuang

1.分析化学 硅锆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磷酸化肽段富集中的应用吴剑虹,肖矿,赵勇,章伟平,郭林,冯钰锜,WUJian-Hong,XIAOKuang,ZHAOYong,ZHANGWei-Ping,GUOLin,FENGYu-Qi

2.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数据采集方法的比较曾家伟,贾伟,应万涛,钱小红,ZENGJia-Wei,JIAWei,YINGWan-Tao,QIANXiao-Hong

3.原位乙酰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余益军,刘红玲,戴玄吏,蔡焕兴,李春玉,于红霞,YUYi-Jun,LIUHong-Ling,DAIXuan-Li,CAIHuan-Xing,LIChun-Yu,YUHong-Xia

4.台风过后网箱养殖大黄鱼恢复过程中血清代谢物变化的研究徐继林,严小军,陈德莹,徐善良,骆其君,王亚军,XUJi-Lin,YANXiao-Jun,CHENDe-Ying,XUShan-Liang,LUOQi-Jun,WANGYa-Jun

5.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与过氧化氢酶协同作用的研究李华为,赵素云,刘晓波,宋琳琳,铁梅,LIHua-Wei,ZHAOSu-Yun,LIUXiao-Bo,SONGLin-Lin,TEIMei

6.多孔"类碳糊电极"的羧基化及其对EscherichiaocliO157:H7的检测许利剑,杜晶晶,邓燕,李智洋,徐春祥,何农跃,汪华,史智扬,XULi-Jian,DUJing-Jing,DENGYan,LIZhi-Yang,XUChun-Xiang,HENong-Yue,WANGHua,SHIZhi-Yang

7.基于96孔板与拉曼光谱的发酵乙醇高通量快速检测李自达,申乃坤,赖钧灼,秦艳,刘军贤,王桂文,LIZi-Da,SHENNai-Kun,LAIJun-Zhuo,QINYan,LIUJun-Xian,WANGGui-Wen

8.凝胶渗透色谱-固相萃取净化-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牛肉中9种类固醇激素残留孙汉文,康占省,李挥,SUNHan-Wen,KANGZhan-Sheng,LIHui

9.基于四氧化三钴材料催化发光的丙醛气体传感器研究邓灏,吕弋,DENGHao,L(U)Yi

10.药对白术-茅苍术及其单味药中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佘金明,梁逸曾,彭友林,华美铃,谭斌斌,李洪东,SHEJin-Ming,LIANGYi-Zeng,PENGYou-Lin,HUAMei-Ling,TANBin-Bin,LIHong-Dong

11.肺癌组织蛋白质混合物检测方法学研究刘勇,王荣,高岚,贾正平,辛晓婷,谢华,马骏,郭志强,LIUYong,WANGRong,GAOLan,JIAZheng-Ping,XINXiao-Ting,XIEHua,MAJun,GUOZhi-Qiang

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威灵仙及其同属植物中4种三萜皂苷孙凤,蔡铮,杨得坡,肖培根,程翼宇,SUNFeng,CAIZheng,YANGDe-Po,XIAOPei-Gen,CHENGYi-Yu

13.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蒸气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痕量镉陈明丽,付海阔,孟皓,王建华,CHENMing-Li,FUHai-Kuo,MENGHao,WANGJian-Hua

14.毛细管电泳柱端电化学发光法分离测定药物和尿液中的盐酸维拉帕米梁汝萍,朱晓艳,陶移文,汪敬武,LIANGRu-Ping,ZHUXiao-Yan,TAOYi-Wen,WANGJing-Wu

15.温度对复配乳油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王冬,熊艳梅,黄蓉,吴厚斌,闵顺耕,WANGDong,XIONGYan-Mei,HUANGRong,WUHou-Bin,MINShun-Geng

16.一种基于乙炔黑/壳聚糖膜修饰电极的对氨基酚传感研究王亚珍,邱红心,黄文礼,WANGYa-Zhen,QIUHong-Xin,HUANGWen-Li

17.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联用同时测定洛克沙胂及其代谢物黄连喜,何兆桓,曾芳,姚丽贤,周昌敏,国彬,HUANGLian-Xi,HEZhao-Huan,ZENGFang,YAOLi-Xian,ZHOUChuang-Min,GUOBin

18.肾结石中三聚氰胺的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质谱测定李建强,贾滨,胡斌,陈焕文,曾祥泰,肖日海,LIJian-Qiang,JIABin,HUBin,CHENHuan-Wen,ZENGXiang-Tai,XIAORi-Hai

19.基于碳纳米管的脂质体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检测人免疫球蛋白G李玲,王海燕,孙东艳,龚武,王伦,LILing,WANGHai-Yan,SUNDong-Yan,GONGWu,WANGLun

20.多肽修饰的纳米金加速油-水界面酶促反应杨小超,莫志宏,YANGXiao-Chao,MOZhi-Hong

21.聚氨酯涂料中13种二异氰酸酯类单体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韩伟,王利兵,赵青,李宁涛,于艳军,贾晓川,HANWei,WANGLi-Bing,ZHAOQing,LINing-Tao,YUYan-Jun,JIAXiao-Chuan

22.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单甲脒的残留量杨媛,石磊,张开春,王东,张佳,冯晓元,王宝刚,YANGYuan,SHILei,ZHANGKai-Chun,WANGDong,ZHANGJia,FENGXiao-Yuan,WANGBao-Gang

23.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小鼠肌肉组织和血液中羟基多氯联苯史永富,林洪,黄冬梅,龚倩,蔡友琼,王媛,钱蓓蕾,SHIYong-Fu,LINHong,HUANGDong-Mei,GongQian,CAIYou-Qiong,WANGYuan,QIANBei-Lei

24.气相色谱-质谱法及嗅探技术分析蓝藻水华水体中挥发性成分虞锐鹏,王利平,吴胜芳,车金水,刘杨岷,YURui-Peng,WANGLi-Ping,WUSheng-Fang,CHEJin-Shui,LIUYang-Min

25.电化学振荡反应在黄芩提取工艺优化中的应用李守君,黄金宝,邹桂华,兰焕,罗时旋,于莲,宗希明,王旭,LIShou-Jun,HUANGJin-Bao,ZOUGui-Hua,LANHuan,LUOShi-Xuan,YULian,ZONGXi-Ming,WANGXu

26.微流控芯片光学检测技术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霍丹群,刘振,侯长军,杨军,罗小刚,法焕宝,董家乐,张玉婵,张国平,李俊杰,HUODan-Qun,LIUZhen,HOUChang-Jun,YANGJun,LUOXiao-Gang,FAHuan-Bao,DONGJia-Le,ZHANGYu-Chan,ZHANGGuo-Ping,LIJun-Jie

27.抗独特型抗体在小分子物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贺江,樊明涛,梁颖,刘贤金,HEJiang,FANMing-Tao,LIANGYing,LIUXian-Jin

28.单体烃氢同位素测试系统高温热转化装置的研制分析化学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王作栋,张明峰,王广,曹春辉,LIZhong-Ping,LILi-Wu,TAOMing-Xin,DULI,WANGZuo-Dong,ZHANGMing-Feng,WANGGuang,CAOChun-Hui

29.新型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及性能表征石鑫,王捷,刘仲明,SHIXin,WANGJie,LIUZhong-Ming

3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法检测食盐中的碘杨彦丽,林立,寇琳娜,YANGYan-Li,LINLi,KOULin-Na

31.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种抗凝血灭鼠剂在水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痕量残留茅海琼,应红梅,朱丽波,胡迪峰,钱飞中,MAOHai-Qiong,YINGHong-Mei,ZHULi-Bo,HUDi-Feng,QIANFei-Zhong

1.复杂样品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陈焕文,胡斌,张燮,CHENHuan-Wen,HUBin,ZHANGXie

2.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法检测小鼠组织中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谷艳,石先哲,赵素敏,顾群,路鑫,许国旺,GUYan,SHIXian-Zhe,ZHAOSu-Min,GUQun,LUXin,XUGuo-Wang

3.荧光纳米粒子Ru(bpy)3/SiO2的制备及其应用于蛋白质微阵列芯片检测HIVp24抗原尹东光,刘斌虎,张礼,谢春娟,张乐,YINDong-Guang,LIUBin-Hu,ZHANGLi,XIEChun-Juan,ZHANGLe

4.自由溶液和筛分介质条件下芯片DNA瞬间等速电泳预浓缩的比较刘大渔,梁广铁,雷秀霞,周小棉,LIUDa-Yu,LIANGGuang-Tie,LEIXiu-Xia,ZHOUXiao-Mian

5.三聚氰胺-Cu2+-ANS三元络合物荧光光谱法检测超痕量三聚氰胺张银堂,张彦峥,张丽娟,张富强,陈芳,徐茂田,ZHANGYin-Tang,ZHANGYan-Zheng,ZHANGLi-Juan,ZHANGFu-Qiang,CHENFang,XUMao-Tian

6.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中药材中没食子酸方卢秋,李海芳,郑国金,FANGLu-Qiu,LIHai-Fang,ZHENGGuo-Jin

7.基于新型可视化学传感阵列的氨基酸快速识别霍丹群,张国平,侯长军,董家乐,张玉婵,刘振,罗小刚,法焕宝,张宿义,HUODan-Qun,ZHANGGuo-Ping,HOUChang-Jun,DONGJia-Le,ZHANGYu-Chan,LIUZhen,LUOXiao-Gang,FAHuan-Bao,ZHANGSu-Yi

8.虚拟模板/硅胶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溶液中的吸附行为研究王江涛,宋兴良,WANGJiang-Tao,SONGXing-Liang

9.氧化乐果的振动光谱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吉芳英,黎司,虞丹尼,周光明,何强,JIFang-Ying,LISi,YUDan-Ni,ZHOUGuang-Ming,HEQiang

10.纳米探针芯片技术用于微量乙肝病毒DNA的检测汪毅,毛红菊,臧国庆,张宏莲,金庆辉,赵建龙,WANGYi,MAOHong-Ju,ZANGGuo-Qing,ZHANGHong-Lian,JINQing-Hui,ZHAOJian-Long

11.气溶胶直接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环境气溶胶中239Pu粟永阳,李志明,董宏波,徐江,任向军,翟利华,周国庆,李梅,伊小伟,朱凤蓉,SUYong-Yang,LIZhi-Ming,DONGHong-Bo,XUJiang,RENXiang-Jun,ZHAILi-Hua,ZHOUGuo-Qing,LIMei,YIXiao-Wei,ZHUFeng-Rong

12.平行因子分析在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吕桂才,赵卫红,王江涛,L(U)Gui-Cai,ZHAOWei-Hong,WANGJiang-Tao

13.毛细管电泳在线电推扫测定蔬菜中3种氯化烟碱类农药残留孙娟,陈冠华,王坤,董敏,代永佳,SUNJuan,CHENGuan-Hua,WANGKun,DONGMin,DAIYong-Jia

14.搅拌棒吸附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饮料和果酱中的7种防腐剂陈琦,凌云,张峰,黄峻榕,储晓刚,吴永宁,CHENQi,LINGYun,ZHANGFeng,HUANGJun-Rong,CHUXiao-Gang,WUYong-Ning

15.毛细管凝胶电泳紫外检测核酸灵敏度连冬生,张相年,贺宝霞,赵树进,韩丽萍,LIANDong-Sheng,ZHANGXiang-Nian,HEBao-Xia,ZHAOShu-Jin,HANLi-Ping

16.改性超支化聚硅碳烷物理吸附涂层毛细管柱的分离性能研究徐文超,初永杰,林栋,杨文,刘冰,寿崇琦,XUWen-Chao,CHUYong-Jie,LINDong,YANGWen,LIUBing,SHOUChong-Qi

17.电喷雾质谱法研究12-氨基乙酰脱氢枞胺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管小虹,邓慧敏,林中祥,GUANXiao-Hong,DENGHui-Min,LINZhong-Xiang

18.信息动态

19.固相萃取衍生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检测水中酸性除草剂桂建业,张莉,齐继华,张永涛,左海英,李小亚,张琳,李桂香,GUIJian-Ye,ZHANGLi,QIJi-Hua,ZHANGYong-Tao,ZUOHai-Ying,LIXiao-Ya,ZHANGLin,LiGui-Xiang

20.分析化学 红外光谱结合线阵列检测技术研究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分子取向孙国恩,滕红,张春玲,窦艳丽,徐经伟,SUNGuo-En,TENGHong,ZHANGChun-Ling,DOUYan-Li,XUJing-Wei

21.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的包膜控释肥料聚合物膜疏水性的表征赵聪,申亚珍,周健民,杜昌文,王火焰,陈小琴,ZHAOCong,SHENYa-Zhen,ZHOUJian-Min,DUChang-Wen,WANGHuo-Yan,CHENXiao-Qin

22.淋洗液浓度对痕量低分子量脂肪族胺离子色谱分离度的影响孔露露,郭晓燕,周启星,胡万里,云海兰,陈昌振,鲁金凤,KONGLu-Lu,GUOXiao-Yan,ZHOUQi-Xing,HUWan-Li,YUNHai-Lan,CHENChang-Zhen,LUJin-Feng

23.聚硅氧烷键合的离子液体用作高温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孙晓杰,朱玉玲,韩灿贤,吴采樱,邢钧,SUNXiao-Jie,ZHUYu-Ling,HANChan-Hyon,WUCai-Ying,XINGJun

24.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奶牛注射氯霉素后牛奶中的生物标志物王世成,李国琛,王颜红,胡小燕,张红,WANGShi-Cheng,WANGYan-Hong,LIGuo-Chen,HUXiao-Yan,ZHANGHong

25.快速高分离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原乳中活性β-内酰胺酶孙汉文,李挥,张敬轩,周正,SUNHan-Wen,LIHui,ZHANGJing-Xuan,ZHOUZheng

26.中药致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单抗制备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南铁贵,何素平,谭桂玉,李刚,王保民,黄璐琦,NANTie-Gui,HESu-Ping,TANGui-Yu,LIGang,WANGBao-Min,HUANGLu-Qi

分析化学例2

二、改革教学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就教学方法而言,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因学生的基础,因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当代中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而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因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方法传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学会查阅所需的分析化学知识,将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运用在专业上,解决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其次,我们将引进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除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外还要求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实验操作,尤其是在仪器分析教学过程中,打破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仪器的现场操作来完成教学内容。第三,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课上讲重点、难点,随时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或留一定量的课后思考题,下一节课由同学讲解,鼓励同学们展开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讨论还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分析化学例3

    二、改革教学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分析化学例4

化学计算学作为化学的分支学科,起步较晚,在涉及内容上又比较广阔,涉及到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学科,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作用才诞生了化学计量学这门独特的学科。涵盖于化学测量的整个过程,采样理论、实验设计、选择与优化、变量处理及数据分析斗属于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化学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进行测量程序与实验方法的最佳选择,最早由瑞典化学家提出,一直沿用至今。正是因为化学计量学的巨大作用,解决了传统化学研究中不能攻破的难题,成为化学研究的新方向与关注点。

一、化学计量学对于化学测量的应用分析

在化学研究中,需要将化学计量学渗透于化学测量的全过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的化学仪器分析方法已经被充分的引入到分析化学中,分析测试工作已经逐步实现了仪器化、自动化与初步的计算机化,这些技术的深入应用,为化学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测量数据,但是将这些分析仪器的优点结合起来,将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最大限度的解决信息的筛选,成为化学研究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化学计量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将分析分离技术集于一体,通过特定的高维仪器产生分析信号,利用新型的分析信号多元校正及有效分辨方法进行复杂多组分的体系定性,进行定量解析。利用这种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可以对巨大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从而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对这些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实现了单纯的“数据提供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化学计量法对于化学测量产生的影响是深远且巨大的。化学计量法应该贯穿于化学测量的全过程。

二、当前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分析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是化学学科的根本性研究问题,结合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基本的结构进行化学性质的测定,是我国目前化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目标。在进行研究时一般采用图论与数值的方法进行各种化合物的表征,将所获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被测量化学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结合起来,用比较明确的定量关系来代替含糊的定性描述。目前化学计量学在进行分析化学研究时引入了全局最优算法,在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的多层次感知模型进行苯酚衍生物的活性测验时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较之先前的研究方法,改进是十分明显的。

(二)化学计量学中模式识别方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中的模式识别法是根据化学测量数据矩阵,对样本集通过样本性质进行分类进行选取的方法。根据测量在多维模式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不同,用线性判断识别分析法、最邻近法等进行模式的识别。模式识别法的研究能够为决策及过程优化提供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材料化学研究领域都基于该思想破解了很多研发难题。其中K―最邻近法从伏安波汇总对重叠的伏安响应信号进行区分,将K―最邻近法用于电位阶伏安波及毛细管曲线分类中,实现了对有机化合物构效关系的有效表征。二SMCA法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食品的鉴定。

(三)化学计量学的人工神经网络应用分析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应用,化学计量学在神经网络应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现代生物学的对人脑组织进行研究而提出的,利用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进行充分连接,从而形成的巨大的复杂的网络体系,主要是用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域的一定神经行为。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数据模式进行合理的解析与分类,对于原因与结果关系不确定的非线性测量数据有着独特的应用。分析化学的不确定性很多,借助于化学计量学的人工神经网络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解决。从目前神经网络的应用情况来看,在谱图分析、药物分子药效的预测及蛋白质结构的预测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在分析化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有遗传算法,遗传算法可以进行多组分分析波长选择、数据校正优化、核磁共振脉冲波形选择等。人工神经网络还进一步促进了仪器联机与实验的自动化。在生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化学计量法波普化学的应用分析

目前在化学研究中,化学家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主要是波普数据库的有效利用。波普数据库的质谱、核磁共振谱、色谱等复杂分析体系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都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化学计量学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各种滤波、平滑、交换、卷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可以直接提供不可分离的直接地测定相互干扰的共存性物种,对于完全未知的混合物也可以实现准确的测定。

(五)化学计量法的多元校正分析应用

我国化学的多元化分析成为今后化学研究的大趋势,不仅在研究目标上体现出多元化,对于研究对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这对于化学研究工作者是不小的挑战。要求化学工作者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与定量,从而得出分析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校正法应用而生,其产生为现代分析仪器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解析,可以说多元校正法是新型的数学统计方法。多元校正法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优化,灵敏度、检测度、精密度等都对指标进行了优化,在对这些指标优化后,大大扩展了分析仪器的功能与方法的有效及实用性。正是因为正交设计、均匀性设计分析、板因式设计分析等多种实验设计优化方法的相互协调,对分析选择性进行了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化学计量法多元校正的应用领域。

三、结束语:

化学计量学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其应用不断得到普及,其应用效果不断得到化学行业的肯定。将来,化学计量学将依然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前景。化学计量学不断发展,将对仪器的智能化分析提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途径,为高维联用仪器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与改进点。通过本文对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分析,我们在看到化学计量学优势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发展中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在进行多次验证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完善这些不足,为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分析化学发展领域,增强对化学计量学的引入是今后化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丹.浅谈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今日科苑.2009(08).

[2]周统武,蔡娟.化学计量学的学科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9(03).

分析化学例5

现代分析中,随着仪器分析的迅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并且在很多药物的质量控制、工艺设计、生产研究中大量使用。中国药典2010版比2005版进一步扩大了新技术的应用,除了在附录中扩大收载成熟的新技术方法外,正文品种中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的应用,药典化学品种采用了分离效能更高的离子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红外光谱在原料药和制剂鉴定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气相色谱法全面用于溶剂残留检查,总有机碳测定法用于注射用水的质量控制中,含量测定中仅HPLC这一种方法,药典一部中采用的品种从505种增加到1138种,药典二部中从359种增加到694种,由此可见仪器分析方法在药学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学时适当向仪器分析部分转移。在制订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仪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我院在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在后续学期开设仪器分析作为选修课,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部分内容作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内容,为以后学生的考研复习也提供了巨大帮助。

2结合学科特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就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时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信息量,而且使内容准确生动,便于理解。分析化学教学中一些公式推导、计算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如滴定分析中的滴定曲线,仪器分析中的仪器结构、基本原理,色谱中的塔板理论等,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动画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我们提出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科研作风的培养。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熟练基本操作、掌握基本方法、尝试科学研究。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学时设计开设了各种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化学分析部分,开设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滴定管的正确使用,熟悉实验条件的选择,能准确控制滴定终点,能对滴定结果进行相应运算,建立起定量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仪器分析部分,结合仪器分析的特点,采用小班上课,实验人数控制在每组8-12人,教师先讲解仪器操作方法,在短时间示范实验操作后,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相联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新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紫外法测定维生素B12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含量等,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去学习鉴定假药或劣药的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例6

在新学科的发展与新研究方向的拓展中,将原有学科、学科分支的研究与其他的研究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向的情况,在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并不罕见。叙事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也体现出这样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叙事学家雅恩曾经评论说,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在他看来“都很有研究价值”[1](P16)。这一说法不仅对叙事学有效,对许多其他新学科与新研究方向的发展也同样有效。本文所提出的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试图将叙事学与“审美文化”连接起来,希望在叙事学研究中作一个新的拓展,将叙事学与相关的研究作一个有益的交集,从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审美文化”

伴随着文化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审美文化”这一美学概念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至今这一概念仍受到关注。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审美文化”加以探讨,发表了大量颇有价值的意见,对美学、文化研究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产生了颇为有益的借鉴意义。

“审美文化”这一美学概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席勒在1793年到1795年之间所撰写的《美育书简》。在《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席勒开门见山地谈到:“我所要谈论的主题与我们的幸福直接相关,并与人性的道德高尚不无联系。”[2](P35)这就表明,他所关注的不仅是美学和美学本质的问题,同时也包括了美育问题,如何培养完美人性的问题,也即人如何通过审美状态与教育实现由感性状态达到理性和高尚道德状态的问题。在席勒看来,人会离开他的使命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或者成为粗野的牺牲品,或者成为懒散和堕落的殉葬品。因此,“应该通过美把人由这两条歧途引上正路。美的文化何以能同时对付这两种不同的弊端,把这两种矛盾的特性统一到自身?它能够在原始的人那里使自然(本性)受到束缚,在野蛮的人那里使自然(本性)获得自由?”[2](P66)也就是说,如何使感性的人通过美的文化所及的领域陶冶为审美的人,进而成为道德的人、自由的人。上述论题都引起了席勒的极大关注。在席勒看来,在自然状态的生活领域里,人必须开始他的道德生活;在人的受动状态下,就必须开始他的自动性;在他的感性范围内,就必须开始他的理性自由。而这些“可以通过审美教养来实现,审美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规律,使自然规律和理性法则都不能束缚人的自由选择,并且在它赋予外在生命的形式中显示出内在的生命”[2](P120-121)。席勒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纯粹的美学、审美趣味等问题,时代、政治与美育等问题密切相关。前者应可看作是审美的问题,后者则可以看作为广义的文化问题。尽管审美从根本上说来依然归属于文化,然而,它在此被赋予一种突出的地位。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在《美育书简》中,席勒直接将二者关联起来并提出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

在席勒所提出的“审美文化”概念中,文化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属于审美文化或审美教育文化。美作为文化与教育的核心内容,被置于人性的高度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并努力从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自然与道德以及真、善、美的统一中去揭示美的本质。席勒所作的这样一种探讨,与德国古典美学家惯于将文化与精神自由联系起来,与构成人类本质力量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与人的内在人格的自我完善联系起来的做法是一致的[3](P15-18)。

在席勒之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斯宾塞在1861年出版的《论教育》一书中,从教育的完整性与艺术的伦理性角度出发,探讨了“审美文化”在社会人生中的意义。斯宾塞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进一步将进化论用于说明审美情感的起源和延续。在斯宾塞看来,人类具有积蓄较多精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生存来说是必要的。而当人能更有效地适应社会时,所积蓄的精力便可用于创造性艺术的表现[4](P13-14)。与之同时代的莫里斯,沿着斯宾塞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路,肯定了艺术的社会与道德功能,认为艺术的崇高目的在于给人以审美愉悦,同时,它也有助于恢复人类的尊严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种审美文化的观念,在20世纪的学者利维斯以及马尔库塞等人身上得以延展。马尔库塞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吸收融会了席勒的审美文化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原理,呼吁打造一种“无压抑性的文化”,也就是马尔库塞式的审美文化。这种文化以调和快感与自由、本能与道德、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为特征,主张一种可望把工作转化为游戏,把生活转化为审美,把必然转化为自由的“新感性”。[3](P19-23)在这里,值得人们注意的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以文化与机械文明的对立为理论前提的基础上,使用审美文化这一概念的。在他们看来,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它标志着艺术与文化的商业化以及人的内在性的消解。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一开头便指出:“由于社会日益缺乏人性,艺术也随之变得缺乏自律性。那些充满人文理想的艺术构成要素便失去了力量。”[5](P2)与席勒对审美文化持一种乐观的看法相反,他们对文化工业时代的人类文化更多的是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传统美学所具有的精神性和自由性的文化品格,此时已经泛滥为人的无限制的消费与享乐欲望。审美文化的展开,不仅没有实现席勒所向往的人性的完整,相反却是人性的日益分裂与畸形,是机械文明对文化的全面整合。[6](P31-32)因而,到20世纪后期,在日益商业化的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发展与流变跟早先的自席勒以来的审美文化理念不断疏离。

在中国,审美文化这个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零星的介绍与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研究的热潮。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至今对其研究仍然不断。这一研究状况与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美学热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文化研究的关注是一致的。“一方面,美学与文学主体性理论有关,在文艺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连接起‘文化热’,由‘美学热’发展为‘文化热’。”[7]

就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而言,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致力于将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贯通,建设一个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并从审美社会学的角度来透视审美文化:“审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审美文化。换句话说,审美文化是审美社会学的中心范畴,所有其他的范畴研究课题都环绕这一中心范畴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8](P258)应该说,强调审美文化与审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沟通起来不仅意味着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贯通,而且也与自席勒以来对于审美文化的关注有其内在的一致之处。对于审美文化,该书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8](P258)这里,更多的是从人类的文化活动这一重要层面出发所作的定义,是一个包容相当广阔的概念。

对于审美文化的概念,从大的方面来说,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审美层面,是指人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各种文化产品时出现的精神现象。”[9](P10)确认审美文化是文化整体中的一个层面,属于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它与其他文化层面是什么样的关系,它自身又有哪些特征呢?

一种看法认为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中具有审美性质的部分,是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而关于审美特性与价值问题,概括而言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感性意象性,即包含有感性的、情感的意义。第二,无功利性或超功利性,这是源自于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个契机的分析: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关系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直至当代,仍然用有无功利性作为审美性或非审美快感的分界线。第三,心灵自由性。一事物如有审美性,当它与人处在特定的审美关系或审美状态中,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第四,精神愉悦性,一种不同于纯粹感官快适的精神愉快。上述四方面是衡量一个文化产品或事物是否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基本尺度。从这样一个尺度出发,就可以将作为人类重要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视为具有上述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而且,它不仅可以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乃至全世界古代文化中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可理解为“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或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10](P47)。

另一种看法则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现阶段所出现的高级形式,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因而,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概念,是审美文化自身分化和去分化的历史产物”,“是体现了现代性的重要范畴,它不可能出现在原始文化中,也不会出现在古典文化里。”[11](P51)这强调了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认为它主要是一种当代性的和描述性的话语。当代社会中人的审美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审美文化研究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以往美学中纯思辨的观念判断和单纯心理范围的审美经验分析,而必定直接关涉当代社会的全部文化现实,体现当代大众的全部生活意志。它是一种基于当代文化进程之上的特殊规定,而非指涉范围的规定。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形态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审美文化”概念超越了经典的“美”或“艺术”概念,呈现出某种“非美”或“非艺术”的特征。“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质,突出体现出它对大众生活活动普遍的、日常的价值存在方式的认同,与之相应的,是它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意味,把精神的活动从超凡世界拉回到一个平凡人生的实际经验之中,并且强调审美文化的“批评/重建”及其与大众生活的积极对话的意义。[12](P1-13)

还有一种看法试图将上述两种看法综合起来,将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审美文化看作现代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把超功利性和愉悦性原则以及自由创造精神渗透到整个文化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这种看法试图既坚持审美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了它属于高尚的精神生活领域,同时又涵盖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不仅文学艺术可以成为审美对象,文学艺术之外的广大文化领域,也都可以是审美的,从而扩大了审美的普遍社会意义[13]。

在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中,学界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审美文化,对其进行探究,出现了多重意义的审美文化,诸如大众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古代审美文化、传统审美文化、儒家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都市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应用审美文化、服饰审美文化、语言审美文化、性审美文化和受众审美文化等。这些研究都是从特定的范围出发,从各自的角度对审美文化进行观照。应该说,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就审美文化而言,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已逐渐趋于接近。比如,认为审美文化是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和价值的审美形态或产品,不仅包括当代文化中有审美价值的部分,而且可以涵盖中西乃至世界古代文化中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渗透到文化及社会各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的物质化生存变为艺术化生存。在今天,审美也就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前瞻,是对人的再塑造,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成就的批评继承及扬弃。同时,审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文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审美,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审美文化的问题不仅是某一学科的问题,它属于传统的文艺学、美学和当代信息学科交叉融通的新领域。在审美文化下,可以整合多学科的研究优势和成果,审美文化研究可以与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产业、文学和艺术学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向其他学科与领域渗透,不断扩大其研究成果[14]。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审美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对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本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还为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叙事学的文化研究

我们知道,叙事学研究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化,与国内外学界所广泛开展的文化研究在时间上大体上是前后相应的。“文化研究”有其相对固定的主题和特征,但毕竟又是一个富于变化、难以定位的知识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为文化研究划出一个清晰的学科界限,更没有人能为它提供一种确切的、普遍接受的定义。”[15](P1-2)不过,从广义来说,“文化研究”与文化休戚相关是不容置疑的。对叙事学的文化分析与运用与对文化研究的关注是分不开的。

那么,在叙事学的研究中,何不直接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研究称为“文化叙事学”呢?这样,就可以直接将之与文化关联起来了。在国际叙事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学者作了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尝试[16]。之后,又有学者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叙事学”(cultural nar-ratology)的构想[17]。这就是英国学者马克·柯里于1998年在其《后现代叙事理论》一书中所明确提出的:

我想有两种观点能赋予文化叙事学的想法以意义。第一个观点是,叙事在当今世界中无所不在,普遍至极,以至于在考虑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的问题时不可能不碰到它。第二个观点是,文化不仅包括了叙事作品,而且由叙事所包含,因为文化的概念——不管就其一般性还是特殊性来说——就是一种叙事。[18](P106)

但是,关于“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在学者与研究界并未得到有效的回应,“它几乎从未得到深入的发展”[19](P91)。不可否认,“文化叙事学”的构想有其合理性,从理论上说,它也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这一构想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与发展呢?这一点从马克·柯里的上述表述中实际上已可见端倪。文化与叙事均是含蕴极为广阔、几乎无所不至的,而将这两个蕴含广阔、无所不至的要素关联在一起,它就几乎无所不包,难以具有一定的范围与取向,而一个学科或学科分支如果难以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研究对象,也就难以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有效的扩展,因而行之不远。 当然,“文化叙事学”所表明的方向,并非完全未引起学界的注意,也不是完全没有得到回应。不过,它是以包含更为具体的特定研究范围的方式出现的。到现在为止,在与“文化叙事学”这一构想以及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相沟通的相关研究方向中,出现了叙事学研究的两个分支,分别是“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sis)与“文化与历史叙事学”(cultural and historical narratology)。

叙事学的“文化分析”研究以荷兰学者米克·巴尔为代表。从米克·巴尔对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叙事学研究中跨学科之间对话的深度以及叙事理论可拓展的层次等三个论题的回答来看,巴尔的“文化分析”是最重要的文化研究与叙事理论的综合。米克·巴尔是最初意识到“叙事学之基点”有赖于它所建立起的与文化研究的密切对话的理论家之一。巴尔不是将叙事理解为一种类型,而是一种模式,文化中一种积极的力量。首先,巴尔所关注的主要不是文化的过程而是对象(文本、绘画等),而将对象特征的归纳落实到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性质。其次,她的“分析”指向的是对对象的形式层面的认真“细读”。[19](P91-92)在米克·巴尔1997年修订、再版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书中,展现了对“文化分析”的特有关注。该版特意增加了以“结语”方式出现的新的一章,即“叙述学的文化分析运用”。该章开头这样说道:“在此书的较早版本出版的约十年时间里,我越来越意识到并开拓了叙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探讨。我的兴趣的这一变化可以从本书所增加的更多例证中得到说明。通过以结论的方式,我希望提出叙述学与已被称为‘文化研究’而我宁可称为‘文化分析’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在她看来,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而叙事学是对于文化的一种透视,它应该在理解这一行动中显示文本与阅读、主体与对象、作品与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够在任何文化表达中,在没有特定的媒介、模式或运用的情况下,区分出不同的叙事所在地,以及诸如叙事对于对象的留存以及对于读者、听众与观众的不同效果等。[20](P263-268)而在《人文领域的流动思想》一书中,她常常运用那些源自于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术语,而将它们看作为一种“流动思想”(traveling concepts)。这种“流动思想”在词与思想、概念之间流动,在科学与文化之间流动,在学科之间、如涉及视觉与语言的学科之间流动,在思想、概念与对象之间流动,也在思想与概念本身之间流动[21](P22-49)。显然,这是叙事学研究中所进行的文化分析的一个很好例证,也是运用经典叙事学的概念与思想进行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具体表现。从巴尔所出版的大量著作来看,表面上它们似乎显得毫不相干,诸如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艺术史,从圣经研究到女性主义研究,这样的著作都可以在巴尔那里找到。但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这些看来不相干的作品中,实际上都贯穿着她所谓“叙事学之基点”(the point of narratolo-gy)[22],其中就包含着叙事学与文化分析之间的密切联系。

“文化与历史叙事学”则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德国与奥地利学者所展开的研究中表现出来的。这一研究注重将叙事学的模式整合进对共时的文化系统与历时过程的分析中。对于叙事类型的历史透视,德国学者斯坦泽尔在其论叙事类型的论述中就已经有所预期,而德国学者莫妮卡·弗鲁德尼克则在其《走向“自然”叙事学》一书中,进一步强调了叙事形式的历史层面。她明确宣称,要按照认识(“自然”)的标准重新界定叙述性,而且,“不像大部分其他的叙事理论,这一新的模式是一种明确而又有意地属于历史的。”[23]她全面阐释并重构了从中世纪到后现代文学的叙事形式,表明叙事手段并不是一种超历史的现象,而是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中发展着,并对历代读者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她的研究中,她特别关注的是,“与‘经典’叙事学相反,不是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占优势的观点来探讨叙述性,而是从那些迄今为止较少吸引人们进行分析的话语类型来探讨叙述性。”这就是口头与拟口头故事讲述类型,包括会话叙述和口头讲述史、历史写作、书面叙述的早期形式(中世纪诗体史诗,中世纪历史与圣徒行迹,14到16世纪早期书信中的故事讲述,伊丽莎白时代到贝恩时的叙事文),以及属于另一端的范围,即后现代主义文学。后一领域包括一些广为人知的写作模式,诸如中性叙述与现在时态小说,此外,还包括第二人称小说与用“我们”形式叙述的小说,或以“它”、“一个人”、“人”叙述的文本,以及现代作家的实验写作。通过对一些文学史上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叙事作品的分析,并使这一分析与发生在出现这些作品的时代作一种历史关联与透视,从而显现出文化与历史层面相结合的叙事学研究。而另一位学者安斯伽·纽宁在其《走向文化与历史叙事学》[24]一文中,则以实例分析将文化与历史叙事学结合起来,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史撰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关系、不可靠叙述与多重透视、形式与原型的功能、女性主义叙事学等,充分表明了叙事分析所具有的启发价值。

作为叙事探究中引人瞩目的文化研究方式,无论是“文化分析”还是“文化与历史叙事学”,都表明叙事及其形式是历史文化的、积极的、影响发展的力量。叙事形式的语境化与“历时性”,可以对文学与文化史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对调整叙事学的传统范畴提出了挑战。[19](P92)由此可见,文化叙事学的构想尽管显得过于宽泛,难于形成有力量的着力点,不过,这个方向仍然是值得肯定的。而沿着这一方向所形成的不同的叙事学研究,均可显示出其对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所产生的有益影响。

三、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

就叙事学研究而言,我们知道,在其发展过程中,单一的叙事学已经发展为多重意义上的叙事学,这正是在叙事学研究中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围拓展的表现。将审美文化与叙事学关联起来,正是在学科的交叉与拓展方面所作的一个尝试。当然,正如将“审美”与“文化”关联起来并不意味着二者是平行的一样,在这里,将“审美文化”与“叙事学”关联起来同样并不意味着“审美文化”与“叙事学”的简单相加、平行或重叠。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其基点依然在叙事学的层面上。叙事学领域中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原则,在这一研究中并未被弃置不顾。但是,作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拓展,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与一般的、传统的经典叙事学研究又有何不同呢?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力图摆脱传统的经典叙事学所致力的纯粹形式层面的研究,而力图将形式与语境、历史、文化、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意义等多方面要素连接起来。然而,它又并非简单地回到诸如传统的文学的社会—历史研究、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等方式中去,它以叙事学研究作为出发点,以叙事学研究所积累起来的理论与方法、以其所注重的形式研究等作为讨论的重要基础,又不囿于原有的理论范式与方法。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自然与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但这种关联不是指那种宽泛的、无所不至的指向,而是审美文化意义上的关联。因而,这一研究无论与传统的经典叙事学,还是与文化叙事学、文化分析,以及文化与历史叙事学都有区隔,它有其自身与前者有所不同的着力点,这些不同将可以使之在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自然,它与前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与交叉,因为,即使是新旧研究范式的转变与交替,其间也不一定有一道清楚的界限,而是如库恩所说:“在这个转变期间,新旧范式所能解决的问题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叠。”[25](P78)

前面已对“审美文化”所包含的意义作了探讨,而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显然与前述探究不可分割。我们将透过对“审美文化”意义的把握,来构建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尽管不见得、也没有必要对所讨论的“审美文化”的意义亦步亦趋。如此看来,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做出说明:

第一,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审美文化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或产品。对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对象的界定包括两层含义,分别是研究对象的存在形态和审美文化特性。

当前,叙事学学科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了具有叙事性的一切文本。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扩展与当代叙事学学科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不论存在形态如何多样,只要该文化形态或产品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都可以列入到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因此,举凡音乐、绘画、民歌、舞蹈、民俗、神话、史诗、乃至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饰刺绣、广告等,均可列入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的范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研究蔚为大观的今天,无所不包的文化内涵和研究重点的快速更新使所有赋有“文化”二字的研究学科面临流入空疏的危险。所以,为了防止研究的泛化,强调研究对象本身所有的审美价值的本质属性就成为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出发点。

在判断研究对象的审美价值存在与否的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审美价值的当代性和历史意义。审美文化既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但同时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割裂它的历史性存在。也就是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今天的审美文化自有一个可以追溯的过去。同时,人类共通的人性也决定了那些依附于过去历史的审美文化也有一个健全人类心灵的永恒力量。所以,不仅是体现当代的、作为现代性表征的审美文化具有为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所涵盖的研究价值。同时,中西乃至世界古代文化中有审美价值的部分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中。特别是“作为人类重要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是一切文化产品和形态中审美特性最突出、审美价值最高的部分,是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10]因而,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成为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彰显出文学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文化的意义。尤其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核心存在的“经典文学”、“经典艺术”,其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经典文学”、“经典艺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仍然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经过各个时代的增补删减和研究者的考据,“经典文学”和“经典艺术”的文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状态,这为研究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前人所留下的研究资料,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均成为开展新角度、新方法研究的前提。

当然,“审美文化”的当代意义以及它在当代的特殊表征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审美文化的提出与当代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工业时代出现的大众文化的勃兴,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的大量出现促使人们审美意识的“又一次”觉醒。日常生活审美化将审美文化的当代属性推到了一个极致。文化艺术品的世俗性和商业性是当代文艺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有必要对当代文化产品给予特殊的关注。对于引起当代人广泛兴趣的大众文化与艺术,诸如电影、电视、传媒、网络文学等给予必要的注意,使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能够回答与阐释当代大众文化与艺术问题,从而赋予其当代性意义。这也是使叙事学这一当论范式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的有效途径。比如,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当代这个网络世界里,网民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全球网民已经突破10亿,中国网民以1.8亿排名世界第一[26]。以网络小说的发展为例,在近十年内得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小说不仅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而且已经通过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等其他传媒渠道受到广泛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网络小说研究的深入,网络小说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与后现代文学息息相关,体现出后现代社会的诸多特征。如果能从诸如网络小说的叙述情境、网络小说语言的狂欢化特色等出发,对于网络小说与传统的书面小说的关联与区别、网络小说与后现代社会的密切关联、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审美文化意义等进行探讨,将对发展和繁荣网络小说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对大众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审美文化的这些当代性问题的回答,必将使叙事学研究变得更有活力。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强调对对象的“审美”研究,致力于对对象的审美价值判断。

经典叙事学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形式研究,这种形式研究敏于对叙事要素的提炼、分解、综合,对叙事要素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细致的说明,以及进行模式化与程式化的考量等。在这些方面,它可以做出精细而颇具说服力的阐释。但是,无论是在形式研究层面本身,还是从形式入手所进行的叙事作品分析层面,它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排除对所分析的对象进行审美研究,甚至有意识地将审美研究摒弃于叙事学研究范围之外。而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也往往要求研究者不具个人感情,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去对对象进行描述与剖析,而无需对对象作任何审美价值判断。传统叙述学力图避免涉及作品的价值意义等文学的形而上层面,并意图以此避开对一些涉及价值意义的问题的纠缠,自然与其学科理论特征相关。但这样一来,它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文学作品、包括叙事作品中,涉及价值的、审美的、心理的这样一些文化意义上的因素无所不在,去掉这些因素,文学的魅力就将丧失,文学作品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而完全抛弃审美价值判断的文学研究不仅将使研究的价值减色,使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也会令研究的成果逐渐趋于枯竭。实际上,这也正是传统叙述学研究在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后,难以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7](P194-195)。乔治·桑塔耶纳在谈到美感的时候明确指出,美的哲学是一种价值学说,判定任何事物的美实质上是建立一种理想。应该说,人实际上是难于不具情感、不带自身的意识去面对其对象的。这就如桑塔耶纳所说:“抛弃了意识,我们就抛弃了一切可能的价值”;而“没有任何意识,这世界便没有任何价值”。因而,他提出:“为了这世界还有任何形式的美可言,我们就不但需要有意识,更需要有感情的意识。只靠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有欣赏。”[28](P12-13)

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所要做的,就恰恰不是那种专注于对各要素的客观的切分、分类、类型学的研究,即注重于观察的研究。尽管它并不排除各叙事要素,但它要透过各叙事要素,包括表面上看似不具审美意义的要素,进行审美研究和审美价值判断。至于对众多的各类叙事作品的叙事学研究与分析,就更为审美研究与审美价值判断以及对作品进行具有情感意味的欣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究文学艺术的千姿百态、多方面功用和整个审美关系,以及分析艺术现象时,如果不仅从认识论观点出发,而且考虑到它们的审美价值意义和艺术价值,那么,“这种研究和分析有可能考察美学的根本问题,首先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在其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表现中的实质问题。”[29](P9)可以说,叙事学探究中的审美文化分析与研究,将能够对经典叙事学难以避免的缺失与不足作出合理的修正与补充。比如,“聚焦”这一概念是叙事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概念。它本身是一个取自摄影术的科学概念。经典叙事学家已经对聚焦作了细致的分类,对其在叙事作品中的种种表现与意义作了充分的阐释,其详细已使后来的研究者几乎难以置喙。但这些阐释几乎从未超越形式分析的层面,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技术性的意义。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审美研究的层面出发,那么,“聚焦”及其在叙事作品中的体现应该具有审美分析的广阔空间。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大有不同的。它们都会对聚焦者的聚焦产生重要的影响,会在叙事作品中留下不可消除的痕迹,也使叙事作品显得千姿百态,具有不同的审美意义和不同的价值判断意义。诸如此类的研究将可以使叙事学研究不断开拓进取,使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

转贴于

第三,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立足于“叙事学之基点”,以此规范其学科研究的方向。

上面所提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我们知道,同样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特定的学科方向与范围来展开研究。对于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对象,必须注意到其“叙事学”研究的意义,必须立足于“叙事学之基点”,这是叙事学审美文化研究最为关键的研究角度。因为,无论就广义的文化产品来说,还是就文学艺术作品来说,在进行叙事学研究时,都有其学科范围的要求。叙事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叙事作品,而且主要是叙事虚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论以什么方式出现,以何种媒介表现,它都必须包含着叙事,而且主要应该是虚构叙事。这一点,对于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来说,同样不例外。因此,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产品,还必须主要是具有叙事虚构意义的文化产品。不论是文学或是艺术作品,是古代或是现代作品,是以文字或是以线条、色彩、音律以及其他媒介和媒介的混合物出现的作品,其中都必须包含着叙事,这样才可作为研究的对象,才可列入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对象的范围。

第四,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将以叙事学研究为基点,沟通不同学科,注重多学科性、跨学科性与学科间性的研究。

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言,一般认为,当几个学科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研究时,学科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学科的;当学科不同而研究共同的主题,其各自的研究手段取决于支持各自对共同问题的研究时,其关系可以是跨学科的;当多个学科有效地运用源自于其他学科的方法,不论是由于研究对象要求使然,还是由于不限定某种学科传统从而使研究更富于成果使然,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学科间的[19](P250)。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立足于叙事学,围绕某些共同的问题,从多个不同的学科出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是多学科与跨学科的,它以具有虚构意义的文化产品作为研究的基础,沟通叙事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文化产业、艺术学、图像学,乃至于新兴的网络研究等多重学科。它们可以以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各个不同的学科范围之内进行有机的沟通,打通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作合理的融会贯通,既发挥各学科研究手段的优势,又可以形成对于各个学科均富于新意的成果。比如,就前面所提到的网络小说来说,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小说,其定义的基础仍然是信息的传播。而在信息传播的意义上,有关网络小说主体的问题就是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问题。传统的叙事作品研究通常会涉及到叙事文本中的三重主体身份:创作书面文本的文字主体、实施叙事行为的叙述主体,以及体现作品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的表现主体。而在网络小说中,其情境特征有别于书面小说。网络小说的创作者既具有现实社会生活的作者身份,同时,在网络情境中也有独立的自我身份——网民加。网络在创作网络小说的过程中,首先是一名网民。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建构出具有主体性的网络形象,以及与网络小说读者的交流。这是网络小说叙事研究不能回避的最大的叙述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了网络小说与传统书面小说有所不同的一个新的主体身份。这一新的主体身份必然会对网络小说的文本构成产生影响。此外,新主体身份的审美文化意义,以及在文本内与文本外等诸多交流层面的传播与交流过程等诸多问题,均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去进行。至于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自身所具有的学科间性,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经典叙事学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学的方法与概念,后经典叙事学则将运用源自于其他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扩大,而叙事学的审美文化研究对于美学、文化学、文化诗学、心理—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以及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批评方式如读者反应、女性主义批评等方式的运用与相互借用同样也是必然的。它所显示出的学科间性将有助于整合不同学科有效的研究方法,拓宽对特定对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分析化学例7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4] P L Majumder.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Launaea nudicaulis:C-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Taraxasterenes and Pseudo-Taraxasterenes[J].J Indian Chem Soc,1982,7:881-883.

[5] 凌 云.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8,29(4):224.

[6] 石 钺.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1,28(1):43-46.

【摘要】 目的 研究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及聚酰胺层析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还阳参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Ⅰ)、β-谷甾醇(Ⅱ);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到1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Ⅲ)。结论 化合物Ⅰ、Ⅱ、Ⅲ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为首次从还阳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菊科;还阳参;化学成分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lwii

NI Yan, LU Fang-jin, HAO Xu-liang, et al

Shanxi Academy of TCM,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Method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silica, polystyrene resin RA and polyamide columbin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data, MS and NMR. Result Two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in the Petroleum ether fractions as ω-taraxasteryl acetate (Ⅰ) and β-sitosterol (Ⅱ), and one compound was obtained in the n-BuOH fractions as phillyrin (Ⅲ). Conclusion All above compoun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of 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 for the first time. Ⅲ is isolated from Crepis L.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Compsitea;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chemical constituent

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A.Mey.为菊科还阳参属植物,别名屠还阳参、驴打滚儿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山坡、路旁,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1]一带,资源丰富,为民间习用草药。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止咳平喘、清热降火、益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关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未见任何文献报道。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还阳参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能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能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能保护组胺和乙酰胆碱对豚鼠引起的哮喘,具有平喘作用[2]。为了探寻其止咳平喘作用的物质基础,本实验对还阳参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连翘苷(phillyrin ,Ⅲ),化合物Ⅰ、Ⅱ、Ⅲ都是首次从植物还阳参中分离。

1 实验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瑞士Bruker IFS-55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瑞士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美国菲尼根LCQ-MS质谱仪。聚酰胺(柱层析用,80~100目,浙江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16~60目,天津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树脂分公司)、硅胶(柱层析用,160~2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还阳参药材采集于山西省山阴县(采集时间8-9月份),

经山西省药品检验所高天爱主任药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还阳参Crepis turczaniowii C. A. Mey.的全草。

2 提取分离

还阳参粗粉4 kg,以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减压回收溶剂并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分(99 g)、醋酸乙酯部分(48.6 g)、正丁醇部分(114.5 g)。取石油醚部分20 g,加乙醚适量使溶解,用硅胶拌匀,乙醚自然挥干,上硅胶柱,以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得3个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别得化合物Ⅰ(30 mg)、Ⅱ(20 mg)。取正丁醇部分10 g,加水搅拌,使混悬,静置2 h,取上清液,加入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依次以水、30%、60%、95%的乙醇洗脱,紫外检测器跟踪检测,收集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4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流分,将其中30%乙醇洗脱流份经聚酰胺柱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得到化合物Ⅲ(40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结晶(醋酸乙酯),mp 238~240℃, 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TLC喷10% H2SO4,加热后显紫红色。易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甲醇、丙酮。IRvKBrmax cm-1:1 731、1 247、2 943、2 850、1 640 cm-1。1H-NMR(CDCl3)δ:4.46 (1H,t,C21-H),2.03(3H,s,CH3-CO),1.05,0.995,0.956,0.922, 0.895,0.826,0.748(21 H,m,7×CH3)。EI-MS(m/z):468(M+)、453(M-CH3)、408(M-CH3CO-H2O)、393、249、204、189。与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对照品薄层色谱Rf值[3]及显色行为一致。综合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4-5]对照,确证化合物Ⅰ为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化合物Ⅱ为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氯仿),易溶于氯仿、乙醚,mp137~138 ℃,Libermann-Burchard 反应阳性。在数种不同展开剂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其Rf值与β-谷甾醇对照品一致,并且与对照品混合后展开,只显示一个斑点。综合上述分析,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Ⅲ为白色粉末,mp 148~150 ℃,molish反应阳性,不溶于氯仿,微溶于甲醇,易溶于热甲醇。该化合物经酸水解后,PC鉴定有葡萄糖。IRvKBrmaxcm-1:3412,2923,2800,1744, 1614,1516,1448,1410,1261,1161,1075,1036,914,817。FAB- MS m/z(%):533[M-1],372[M-glc]+。1H-NMR(C5D5N)δ:8.7 (1H,s,Ar–H),7.6-6.9(6H,m,arom H),3.75-3.68(9H,s,2O CH3), 4.66(1H,d,j=6.9Hz,glc-1H)。13C-NMR(C5D5N)δ:132.2 (C-1), 136.3(C-1'),110.5(C-2),111.1(C-2'),148.0(C-3),149.0(C-3'),147.5(C-4,C-4'),112.4(C-5),116.3(C-5'),118.4(C-6), 119.1(C-6'),82.3(C-7),87.9(C-7'),50.5(C-8),55.2(C-8', OCH3),71.3(C-9,C-9'),55.9(2O CH3),Glc:102.3(C-1),74.9 (C-2),78.6(C-3),70.0(C-4),78.9(C-5),62.0(C-6)。化合物Ⅲ的13C-NMR和1H-NMR波谱数据与文献[6]的连翘苷的数据比较,两者基本一致。因此鉴定化合物Ⅲ为连翘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内蒙古中草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 刘振权.还阳参有效部位止咳平喘作用的研究[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5.

[3] 凌 云.中药蒲公英的理化鉴别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9,12(14):250.

分析化学例8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很多专业如化工、材料等学生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融合为一体,在降低教学学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对于教师的考验也更加严格。教师必须在较少的学时中清晰、明确的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因此,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不仅分析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

1传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老师讲授知识时长较长、与学生互动少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一些冗长的验证和复杂的说明等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此外,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的展示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有效的提高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对于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由老师来讲授或演示,但是这些偏向于实践操作的技能,更加需要学生在不断自己操作中改善和加深记忆。其次,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这门课的特殊性,有些教师课堂内容可能会出现两者知识不融合,联系不紧密等现象,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解不深刻,阻碍了学生对于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同时,有很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堂上的实验设计限定较多,有些仅为了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安排,缺乏多元化,同时不能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最后,由于这门课程是为了向同学讲授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但是很多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导致老师演示操作很多同学看不到或看不清,导致很多同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全面。[1]当然,有些同学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该课程前不进行认真的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和要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导致课堂上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头脑不清晰,且态度不严谨,不能很好的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2]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学方式的需求也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传统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显然不能满足现今处于信息社会的学生的需求了。同时,为了响应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对于本科教学的要求,课时在逐渐减少,但是讲授的内容和质量不能减少和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呈现课堂内容,如何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如何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等问题。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趣味,加强实验绿色性,加强教学内容基础性是非常必要的。[3]

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措施

3.1增加教学中实验的设计性

为了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两者的联系,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增加实验课程中实验的种类。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讲授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综合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应该重视实验设计和独立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

3.2提高实验的绿色化

由于课堂实验的多元化,使得课堂中使用的试剂种类繁多,且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大多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会污染环境。而很多初学化学知识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试剂的危害认知不清,使用过后的废液会随手丢到下水道中,严重危害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环保意识和对于试剂的危害性加以强调。同时,在设计实验时,提倡使用低毒性的试剂来代替剧毒试剂,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实验产生的有害废弃物。

3.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重复老师的操作,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必须反思自我的教学方式是否枯燥乏味,应该更多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的趣味性以引导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更加严格监督,以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对于保证数据真实性意识的培养。

4结语

在新的世纪,面对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师必须在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理解的完善和深刻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调整交些内容,突破自身局限,对更加有效和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还要不断在教学中学会反思自我,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更好实验操作能力和更强自足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我国不断输出综合素质更高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雪春,王毓德.材料类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153-157.

分析化学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12

1 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分析化学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内容上也多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重复。在目前的分析化学课程中,较多的重复了无机化学与溶液平衡理论的知识,其中滴定分析法所占的篇幅最多。课程中分别介绍四大滴定法,并在每一部分中深入探讨滴定反应平衡理论,这使内容与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重复。[1]由于四大滴定分析法在知识原理、操作等方面是相通的,在课程教学中分别讲解,不仅使课程内容重复,而且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不利于学生横向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一些高校中,由于滴定分析法占据的课程较多,因此,学校采取削弱甚至取消定性分析内容。这种情况是高校缺乏对分析化学课程认识的表现,忽视了定性分析的作用。定性分析的教学与学习不仅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与离子性质,而且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定性分析法是化学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教师化学素养的体现。一些高校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但多数局限于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对仪器分析的渗透,而缺乏仪器分析的内容的教学。由于高校师资力量、仪器设备、课时安排的原因,仪器分析教学存在不平衡、不全面等问题。同时,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陈旧、无机分析内容偏多,缺少对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缺少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此类方法虽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大班授课使教师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学互动的开展。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于管理的不科学,理论的教授与学生的实践相脱节,教师只注重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验实践的教学不重视。此外,在一些高校中,教研室、实验室是相分离的,难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优化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2.1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对化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满足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应适当删减课程内容,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相近的知识的内容,减少学科间的重复,合理协调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同时,注重对定性分析的安排,合理增加有机物分析的内容,对有机物分析进行归类的、系统的讲解。[2]分析化学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环境、医药、材料等学科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能力。此外,应增加社会热点、最近科研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科研成果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课程中, 由于课程多,而每门课程的课时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成了对知识的概括介绍,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的知识较少。因此,在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应以引导的方式教学。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几个与此节课程知识相关的问题,在讲解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重点讲解中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学习、思考课程知识。同时,教师可在每一章节后,向学生布置一个分析题,让学分组进行,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查阅、知识分析,完成课题,这样培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3]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的内容与时间安排情况,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小组的分析课题,汇报课题完成情况,让各小组相互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讲解分光光度的讲解时,使用多媒体可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但多媒体的利用应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如果用多媒体介绍基础知识、书本内容,会使给学生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知识内容,在黑板上书写公式推导、重点知识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讲解实验仪器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变化等,还引入实例。例如,在配位滴定法的讲解中,可让学生思考水泥中Mg2+、Fe3+、Ca2+等的含量,使学生将配位滴定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4]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讲解中,不仅应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在实验中,根据实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合理分析实验方法,充分准备实验器材等,教师全面观察实验过程,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素养。

3 结束语

分析化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完善教学方式、内容,及时关注最新科研发展,培养学生的分析技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敬华,张宏.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0):170-171.

[2]张松柏,张智丽,胡霞等.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21):144-146.

[3]张进,赵小青,王超英等.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与实践[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47-49.

[4]皇甫瑞娟.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0):212-213.

分析化学例10

[Abstract]This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establis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crophulariae Radix by HPLCESIITTOFMS.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a C18 column (Kromasil 1005, 46 mm×250 mm, 5 μm) with 01% formic acidacetonitrile as the mobile phase for gradient elution; ESI ion source was used for mass spectra,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innegative and positive m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64 compounds from Scrophulariae Radix had been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negative ion mass data including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by comparing with data from literature Two new compounds (4hydroxy6Omethylcatalpol and acetylangoroside C) and seventeen known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from Scrophulariae Radix for the first time Seventeen known compounds included twelve iridoid glycosides, three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and two other kind compound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hemical basis for elucidation of the effective substance in the Scrophulariae Radix.

[Key words]Scrophulariae Radix; HPLCESIITTOFMS; iridoid glycosides;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doi:10.4268/cjcmm20160717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浙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1]。玄参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其传统功效为凉血滋阴、泻火解毒[12]。玄参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苷、苯乙醇苷及多糖等化学成分[34];具有抗炎[56]、抗氧化[5]、免疫调节[78]、降血压[910]、抗动脉粥样硬化[1112]和神经保护[13]等药理作用。

为了全面认识玄参化学成分的组成,本研究采用LCMS联用技术,对玄参50%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玄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

11仪器

岛津Shimadzu LCESIITTOFMS液质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MilliQ纯水机(美国,密理博MilliQ,Integral 3);1/10 万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 BP211D);小型粉碎机(北京弘荃翔和机械技术有限公司,RT02A);数码超声清洗器(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KQ500DE型)。

12 试剂

色谱纯甲醇(Fisher, Scientific, A4524);色谱纯乙腈(Fisher,lot 106246);色谱纯甲酸(ROE, zk3004);MilliQ超纯水。

13药材

玄参于2013年购于浙江省磐安县,经北京大学药学院尚明英副教授鉴定为玄参科植物浙玄参S ningpoensis的根,凭证标本(No7706)保存于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标本室。

2 方法

21 液相条件

Kromasil 1005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Agilent Zorbax SBC18保护柱(46 mm×125 mm,5 μm);柱温为30 ℃。以01%甲酸水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 进行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10 min,0% B;10~20 min,0%~3%B;20~23 min,3% B;23~38 min,3%~8% B;38~45 min,8%~19% B;45~50 min,19% B;50~63 min,19%~27% B;63~73 min,27% B;73~83 min,27% ~55% B;83~93 min,55%~100% B。流速为10 mL・min-1,柱后分流02 mL・min-1进入质谱仪。进样量为10 μL。

22 质谱条件

质谱检测条件为ESI离子源;MS1~MS3检测范围m/z 50~1 000;离子累积时间20~30 ms;雾化气(氮气)流速15 L・min-1;曲型脱溶剂管和加热块温度200 ℃;CID能量50%;检测器电压,170 kV;干燥气(氮气)压力980 kPa;检测模式正、负离子切换检测。

23 供试品制备

玄参粉末(过40目筛)约10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50%甲醇20 mL,密塞,超声处理(500 W,40 kHz)30 min,过022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

24 HPLCESIITTOFMS分析

应用HPLCESIITTOFMS技术对玄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根据飞行时间质谱正、负离子模式下测得的准分子离子峰,确定精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应用质谱分析软件计算分子组成,将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合多级碎片离子及相关文献数据推测玄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在玄参提取物中共指认了64个化学成分,其中苯丙素类19个,环烯醚萜苷类41个,其他类4个。玄参提取液负离子模式下基峰色谱图,见图1,具体信息见表1。

25玄参中主要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结构解析

251环烯醚萜苷类玄参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15,42],在碰撞能的作用下,如果分子中含有苯丙素的结构时,首先会丢失苯丙素结构单元(酯键断裂),继而丢失葡萄糖基(糖苷键断裂),由于环烯醚萜苷元上有羟基的存在,会出现丢失水分子现象;除此之外环烯醚萜可能会发生开环和进一步裂解。

玄参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有4种亚型,其中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在碰撞能量作用下,发生酯键和糖苷键断裂后的母核离子为m/z 20108[M-H]-,其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8307[M-H2O-H]-和m/z 16506[M-2H2O-H]-。

按照此规律,对20个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P6,P12,P1417,P29,P32,P39,P40,P44,P47,P49,P50,P5355,P5758,P59进行了结构解析;其中P6(dihydroharpagide),P15(6Oβglucosylharpagide)和P12(6′Oβglucosylharpagide)及其同分异构体(P16和P17)为玄参中首次报道。

P6的结构确定:在负离子模式下一级质谱中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 411149 0[M+HCOO]-和m/z 365144 0[M-H]-,预测其分子式为C15H26O10,预测误差为-438。二级质谱中可见m/z 347128 8[M-H2O-H]-,203093 5[M-glucosyl-H]-,179056 7,161048 1等碎片离子。根据以上数据并参考文献数据推测该化合物为哈巴苷的还原产物dihydroharpagide [18]。

P12[20],P15[21],P16,P17的结构确定:在负离子模式下一级质谱中可见P12和P15的准分子离子峰分别为m/z 571188 1[M+HCOO]-和m/z 571188 5[M+HCOO]-,预测其分子式为C21H34O15,预测误差分别为018,088,因此二者为同分异构体。其中P15负离子模式下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525182 5,323093 8,201074 0,183071 4,179059 3。其中m/z 201078 1为[M-2glucosyl-H]-,m/z 183071 4为[M-H-2glucosyl-H2O]-,以上2个碎片离子均为哈巴苷苷元的特征碎片离子,m/z 323093 0为[2glucosyl-H]-,m/z 179059 3[glucose-H]-,因此推测P15结构为harpagide苷元上连接2个相连的葡萄糖,经查阅文献推测该化合物为6′Oβglucosylharpagide[21]。而P12的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与P15相似,但是没有m/z 3230930碎片离子,因此推测该化合物结构中的2分子葡萄糖不直接相连,经查阅文献推测该化合物为6Oβglucosylharpagide[20]。P16和P17在负离子模式下一级质谱中可以观测到其准分子离子峰分别为m/z 571186 9[M+HCOO]-和m/z 571186 2[M+HCOO]-,经高分辨数据预测其分子式均为C21H34O15,二级碎片离子可见m/z 32309,因此最终推测其均为6′Oβglucosylharpagide(P12)的同分异构体,见图2。

环戊烯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发生酯键和糖苷键断裂后的母核离子为m/z 18307[M-H]-,其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6506[M-H2O-H]-和m/z 13506[M-H2O-CH2O-H]-,见图3。按照此规律,对10个环戊烯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P3P5,P7,P8,P10,P11,P13,P21,P56进行了结构解析。其中P4(6Oβglucosylaucubin)及其同分异构体(P7和P10),P5(6′Oβglucosylaucubin)及其同分异构体(P8,P11,P13)、P21(6Omethylaucubin)和P56(unduloside Ⅲ)为玄参中首次报道。

P5,P8,P11,P13结构的确定:在负离子模式下一级质谱中可见P5的准分子离子峰为m/z 553176 1[M+HCOO]-,预测其分子式为C21H32O14,预测误差为-235。负离子模式下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323098 1,183033 0,179056 3,161046 3。其中m/z 323098 1为[2glucosyl-H]-,m/z 183033 0为[M-H-2glucosyl]-,与[aucubin-H-glucosyl]-碎片一致,m/z 179056 3为[glucose-H]-,m/z 161046 3为[glucosyl-H]-。根据以上碎片离子信息推测该化合物中存在aucubin苷元及2个相连葡萄糖结构片段,结合文献数据推测该化合物为6′Oβglucosylaucubin[17]。P8,P11,P13在负离子模式下一级质谱中可见其准分子离子峰分别为m/z 553175 0[M+HCOO]-,553176 0[M+HCOO]-, 553174 9[M+HCOO]-,经高分辨数据预测其分子式均为C21H32O14,且二级碎片离子与P5碎片离子一致,因此推测其均为6′Oβglucosylaucubin(P5)的同分异构体,见图3。

P21结构的确定:在负离子一级质谱中可见准分子离子峰m/z 405138 1[M+HCOO]-,经高分辨质谱数据预测其分子式为C16H24O9,预测误差为-518。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197083 7,165048 8,135048 9。其中m/z 197083 7[aucubinglucosyl+CH2]-为[M-H-glucosyl]-,m/z 165048 8为[M-H-glucosyl-CH3OH]-, m/z 135048 9为[M-H-glucosyl-CH3OH-HCHO]-。根据上述质谱碎片信息推测该化合物中存在葡萄糖、甲氧基和醛基结构片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该化合物为6Omethylaucubin[2324]。

环氧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发生酯键和糖苷键断裂后的母核离子为m/z 21307[M-H]-,其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95067 3[M-H2O-H]-和m/z 183067 7[M-CH2O-H]-,见图4。按照此规律,对10个环氧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成分P1,P2,P1819,P27,P4546,P60,P62,P63进行了结构解析。其中P19 ( 3,4dihydromethylcatalpol )(玄参属),P27( premnacorymboside B ),P60 ( scrophuloside A5 ),P45( scrophuloside A2 )及其同分异构体(P46)均为玄参中首次报道,P2(4hydroxy6Omethylcatalpol)为新化合物。

P2结构解析:在负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可见其准分子离子峰为m/z 439143 8[M+HCOO]-,经高分辨质谱数据预测其分子式为C16H26O11,预测误差为-433。负离子模式下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231088 8, 213078 2, 195026 0, 183061 6,163045 2。其中m/z 213078 2, 195026 0, 183061 6, 163045 2均为6Omethylcatalpol的特征碎片离子。该化合物与6Omethylcatalpol (P18)分子式( C16H24O10)相比多H2O,因此推测该化合物由6Omethylcatalpol中双键发生水合反应而来,即4hydroxy6Omethylcatalpol,见图4,5。

除此之外在玄参中发现一种变异环烯醚萜苷类,P9(ningpogoside A)。

252苯丙素苷类玄参中苯丙素苷类成分主要特点是由α,β不饱和苯丙酸如肉桂酸(M=148)、阿魏酸(M=194)、咖啡酸(M=180)和香豆酸(M=164)等,与葡萄糖(M=180)、鼠李糖(M=164)及阿拉伯糖(M=150)等构成苯丙素苷,同时糖结构上时有苯乙醇结构相连。苯丙素苷类在碰撞能的作用下,常发生苯丙素类结构单元中性丢失,继而丢失鼠李糖基(146),最后丢失阿拉伯糖基(132),见图6。根据以上苯丙素苷类多级质谱裂解规律,在玄参中共指认19个苯丙素苷类成分,分别为P20, P22, P24, P26, P30, P31, P3338, P4143, P48, P51, P52, P61。其中P26(6′Oferuloylsucrose), P37(sibirioside B), P61(diacetylmartynoside),P35(scrophuloside B2)及其同分异构体(P38)为玄参中首次报道,P51(acetylangoroside C)为新化合物。

P51结构解析:在负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可见其准分子离子峰m/z 871284 8[M+HCOO]-,预测其分子式为C38H50O20,预测误差为-333。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783265 1, 765252 8, 649212 8, 589203 5, 607231 9, 461155 3, 329124 7。其中m/z 783265 1, 649212 8, 589203 5, 607231 9, 461155 3, 329124 7均为angoroside C(P41)的特征碎片离子;m/z 783265 1为[M-H-acetyl]-和m/z 765252 8为[M-H-acetyl-H2O]-,因此推测该化合物具有与angoroside C相似的结构并且有乙酰基,推测该化合物为angoroside C的乙酰化产物acetylangoroside C。同时可见碎片离子m/z 649212 8[M-H-feruloyl]-,m/z 461155 3[M-H-feruloyl-acetylrhamnosyl]-为m/z 649212 8中性丢失188(乙酰鼠李糖基)得到的碎片离子,因此推测乙酰化发生在鼠李糖基上,考虑到空间位阻,推测乙酰基连接位置为鼠李糖结构中2或3位的羟基,推测结构见图7。

253其他类成分鉴别除环烯醚萜苷和苯丙素苷类外,还指认了2个苯乙醇苷类P23(deferuloylangoroside C)和P28(phenethyl βprimeveroside)、1个苯甲醇苷类P25(phenylmethyl 6OαLarabi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和1个二萜类化合物P64(sugiol)。其中P25和P28为玄参中首次报道。

P25和P28的结构解析:在负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可见P28准分子离子峰m/z 461166 0[M+HCOO]-,经高分辨质谱数据预测其分子式为C19H28O10,预测误差为-108。负离子模式二级质谱中主要碎片为m/z 149039 7[arabinose-H]-,为m/z 415155 7[M-H]-中性丢失266(苯乙醇和葡萄糖基相连的碎片离子),经查阅Scifinder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报道推测P28为phenethyl βprimeveroside[30]。在负离子模式一级质谱中可见P25准分子离子峰m/z 401144 7[M-H]-,经高分辨质谱数据预测其分子式为C18H26O10,预测误差为-150 ppm。负离子模式二级质谱主要碎片为m/z 269101 4,161052 3,145105 4;其中m/z 269101 4为[M-H-arabinosyl]-,m/z 161052 3为[glucosyl-H]-,推测P25中也含有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结构片段;并且P25与P28分子式(C19H28O10)相差CH2;因此推测P25与P28为同系物,经查阅Scifinder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该化合物为phenylmethyl 6OαLarabi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27]。

26玄参中首次报道的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

在玄参中指认的64个化合物,除2个新化合物外,17个为玄参中首次报道。通过查阅文献,对17个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进行了总结,见表2,其中13个化合物在玄参科其他植物中曾经报道过,其余4个化合物中P12(6Oβglucosylharpagide)和P15(6′Oβglucosylharpagide)存在于唇形科,P25(phenylmethyl 6OαLarabi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存在于忍冬科,P26(6′Oferuloylsucrose)存在于车前科植物中,该三科均为玄参科的近缘植物[43],见表2。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HPLCESIITTOFMS技术对玄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一级质谱中准分子离子峰和多级质谱中的碎片离子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共指认玄参化学成分64个,包括苯丙素苷类19个、环烯醚萜苷类41个、其他类4个。玄参中首次报道的化合物19个;玄参科植物中首次报道化合物6个,分别为P2(4hydroxy6Omethylcatalpol), P12(6Oβglucosylharpagide), P15(6′Oβglucosylharpagide),P25(phenylmethyl 6OαLarabi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P26(6′Oferuloylsucrose),P51(acetylangoroside C), 其中P2和P51为新化合物。

玄参主要成分为苯丙素苷类和环烯醚萜苷类,本文鉴定的19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结构相似,多为同系物,该类成分的结构特点为苯丙酸(如肉桂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与葡萄糖、鼠李糖或蔗糖等缩合成苷(糖酯),其中8个化合物涉及同分异构体。在鉴定的4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中,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20个,均为harpagide与苯丙酸或葡萄糖缩合而成,其中15个化合物涉及同分异构体;环戊烯型环烯醚萜苷类10个,均为aucubin与苯丙酸和葡萄糖缩合而成,其中7个化合物涉及同分异构体;环氧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类10个,均为6Omethylcatalpol与苯丙酸、葡萄糖或苯乙醇等缩合而成,其中2个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研究结果表明玄参中含有众多的结构相似的化学成分,或为同分异构体,或为同系物,或为母核上连接葡萄糖数目和位置不同;因此玄参在发挥药效时,这些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很有可能会产生叠加作用[44]。

通过HPLCESIITTOFMS技术快速准确地对玄参中复杂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丰富了玄参的化学成分信息,为玄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108.

[2]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36.

[3]姜守刚,蒋建勤,祖元刚. 玄参的化学成分研究[J]. 植物研究, 2008, 28(2):254.

[4]李明医,蒋山好,高文远,等. 玄参中的苯丙素昔成分[J]. 中草药, 1999,30(7):487.

[5]曾华武,李医明,贺祥,等. 玄参提取物的抗炎和抗氧活性[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9(9):614.

[6]翁东明,李黄彤,李亚伦,等. 玄参口服液的药效学研究[J]. 海峡药学, 1995(4):14.

[7]毛小平,陈彩琼,毛晓健,等. 玄参与黄芪配伍的实验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2):2.

[8]Bermejo B P, Diaz L A, Silvan S A, et al. Effects of some iridoids from plant origin on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in cellular systems[J]. Planta Med, 2000,66(4):324.

[9]龚维桂, 钱伯初, 许衡钧, 等. 玄参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J]. 浙江医学,1981(1):11.

[10]强宝恒. 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的研究玄参对犬血压的影响[J]. 北京医学院学报,1959(1):52.

[11]李静, 陈长勋, 高阳, 等. 玄参提取物抗炎与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探索[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532.

[12]龚婕宁,张旭,许冬青,等. 养阴药与活血药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4.

[13]Sun X, Xiong Z, Zhang Y, et al. Harpagoside attenuates MPTP/MPP+ induced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via elevating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J]. J Neurochem,2012,120(6):1072.

[14]Cao G, Cong X, Cai H, 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on of eight active components in crude and processed Radix Scrophulariae extract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 array detector[J]. Chin J Nat Med, 2012, 10(3):213.

[15]Wu Q, Yuan Q, Liu E H, et al. Fragmentation study of iridoid glycosides and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in Radix Scrophulariae by 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array detection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Biomed Chromatogr, 2010, 24(8):808.

[16]Akdemir Z S, Tatli I I, Bedir E, et al. Two new iridoid glucosides from Verbascum salviifolium Boiss[J]. Z Naturforsch B, 2005, 60(1):113.

[17]Grabias B, OfterdingerDaegel S, S′wiatek L, et al.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Lathraea squamaria[J]. Phytochemistry,1993,32(6):1489.

[18]Yosioka I, Sugawara T, Yoshikawa K, et al. Soil bacterial hydrolysis leading to genuine aglycone. Ⅶ. monoterpenoid glucosides of Scrophularia buergeriana and Paeonia albiflora[J]. Chem Pharm Bull,1972,111(20):2450.

[19]Qian J, Hunkler D, Rimpler H. Iridoidrelated aglycone and its glycosides from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J]. Phytochemistry,1992,31(3):905.

[20]Lo M, Ja O, Dm O, et al. Further flavonol and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Ajuga remota aerial parts[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7, 9(7):617.

[21]Karioti A, Skaltsa H, Heilmann J, et al. Acylated flavonoid and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Marrubium velutinum.[J]. Phytochemistry, 2004, 64(2):655.

[22]Tasdemir D , Güner N D, Perozzo R , et al. Antiprotozoal and plasmodial FabI enzyme inhibiting metabolites of Scrophularia lepidota roots.[J]. Phytochemistry,2005,66:355.

[23]Su B N, Ma L P, Jia Z J. Iridoid and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Pedicularis artselaeri[J]. Planta Med,1998,64(8):720.

[24]廖立平,张紫佳,胡之璧,等. 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12(12):2369.

[25]Chen B, Wang N, Huang J, et al. Iridoid and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Sch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J]. Asian J Trad Med,2007,2(3):118.

[26]张刘强, 郭夫江, 王顺春, 等. 玄参根中的一个新三萜四糖苷[J]. 药学学报, 2012,47(10):1358.

[27]刘利青, 邓张双, 杨进, 等. 金银花枝叶抗猪蓝耳病毒有效活性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J]. 医药导报, 2013, 9(32):1203.

[28]Taskova R M, Kokubun T, Ryan K G, et al. Phenylethanoid and iridoid glycosides in the New Zealand snow hebes (Veronica, Plantaginaceae)[J]. Chem Pharm Bull (Tokyo),2010,58(5):703.

[29]De Sandos J, Fernandez L, Diaz Lanza A M, et al. Catalpol glycosides from Scrophularia scorodonia[J]. Pharmazie,1998,53(6):427.

[30]Lee J Y, Lee E J, Kim J S, et al. Phytochemical studies on Rehmanniae Radix Preparata[J]. Saengyak Hakhoechi, 2011, 42(2):117.

[31]Chen B, Liu Y, Liu H W, et al. Iridoid and aromatic glycosides from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and their inhibition of[Ca2+](i) increase induced by KCl[J]. Chem Biodivers,2008,5(9):1723.

[32]Miyase T, Mimatsu A. Acylated iridoid and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Scrophularia nodosa[J]. J Nat Prod,1999,62(8):1079.

[33]Han L, X B, Yiadom M, 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from Cistanches deserticola Y. C. Ma by UHPLC/ESI–QTOF–MS/MS[J]. Phytochem Anal,2012,23(6):668.

[34]林文翰,王天欣,蔡孟深,等. 斩龙剑中新苯丙素甙的结构鉴定[J]. 药学学报,1995(10):752.

[35]Wang G, Cui N, Hao H. LC/MSITTOF analysis metho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al injection Mailuoning:CN, 200710133391[P]. 20080402.

[36]Kim S R, Lee K Y, Koo K A, et al. Four new neuroprotective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Scrophularia buergeriana roots[J]. J Nat Prod,2002,65(11):1696.

[37]Cogne A L, Queiroz E F, Marston A, et al. Online identification of unstable iridoids from Jamesbrittenia fodina by HPLCMS and HPLCNMR [J]. Phytochem Anal, 2005, 16(6):429.

[38]Li Y, Jiang S, Gao W, et al. Iridoid glycosides from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J]. Phytochemistry, 1999, 50(1):101.

[39]Zhang L, Yang Z, Jia Q, et al. Two new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with interesterification from Scrophularia dentata Royle ex Benth[J]. J Mol Struct, 2013, 1049(6):299.

[40]Yuan L, BaoAn S, Song Y,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J]. Nat Prod Res Dev, 2012, 24(1):47.

[41]Nguyen A T, Fontaine J, Malonne H, et al. A sugar ester and an iridoid glycoside from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J]. Phytochemistry, 2005, 66(1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