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有线通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32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例1

2我国电力企业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快速,在通信能力、安全性能方面都大大提升。由于有线产生的辐射相对较少,对人身体产生的伤害也小,所以,在电力企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线通信不断进行服务和功能的改进,有线通信能够进入比较繁杂的各种媒介中,降低数据分析预测故障出现,做好数据储备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下面对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有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2.1电力企业的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相互补充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有线接入以及无线接入一般都是通过介质共享的基础上进行业务的开展的,实现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的共享,能够在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中,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一旦能够实现无线与有线技术的移植与功效互补,在很大程度上回降低开发成本。例如:有线电视网络使用光缆之前,电视单向广播MMDS是最为常用的形式,当HFC出现,这种覆盖方式开始被取代,面临严峻形式。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两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将会推进有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2.2电缆发展成设备和网络的接口

我国这几年通信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网络带宽的要求也相应提升,计算工作超出传统方式制约,有线通信从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更多的系统工作一般都在电缆内部完成,通信对于宽带线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智能型网络以及设备应选择电缆当作接口。

2.3利用网络设施降低成本

网络技术的发展取得的显著呈现就是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的相互兼容,借助目前已经搭建的各种成型网络设施上能够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无线与有线的相互兼容,说明有线通信自身具备的强优势,无线通信的便捷性也是有线通信无法比拟的。降低未来通信技术的生产成本,为有效通信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综合考虑成本以及通信效果后,应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2.4有线通信需要更高的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安全性能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不管是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都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我国电力企业中现存的网络都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复杂技术的出现以及介质本身的制约,提升通信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有线通信已经着手引进比无线网络更为先进的功能来改善服务。有线通信能够进入复杂介质中,进行信号的传输,这些功能是无线通信不具备的。通过有线介质的传输数据功能,进行数据的分析,增强预防措施,改变线路的灵活性与可靠性。避免传输数据信息的丢失,这是提升有线供电技术的关键环节,所以有线网络朝向灵活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方向发展。

2.5全光网络的发展

目前有的专家对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预测是高速通信将会呈现全光网络的发展态势。这是光纤通信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最高的一种发展阶段。我国电力企业中传统的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节点之间实现了全光化,但在网络节点处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信网干路容量的提升,因此,实现电力企业的全光网络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目前的全光网还仅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指日可待的。

有线通信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在线口碑是传统的线下口碑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演化成的一种特殊的口碑类型,而在线评论(Online Reviews) 则是在线口碑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口碑传播形式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和企业营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据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是否需要获得产品属性的客观评价的程度,可将产品类型分为搜索型产品和体验型产品。本文主要从体验型产品的角度,运用消费者认知过程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对在线评论与品牌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一)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分析

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在线评论为消费者提供了用户视角的产品信息,有用的产品信息可以提高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是指在线评论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其他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评论对自己购买决策是否有帮助的一种主观感知。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与研究发现,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在线评论的信息特征、在线评论信息的发送者特征和接受者特征。其中,在线评论信息特征的维度上讨论最多的主要包括评论星级、评论内容、评论数量、评论差异。

1.评论星级

评论星级是指在线评论中消费者以星级的形式给产品或服务评分。多数在线评论平台的评论等级都定为从高到低、从正面到负面的五个星级,其中五星为最高等级,为极端正面评价,而一星为最低等级,为极端负面评价,中间的三星则为中立评价。凭借用户的评价星级,消费者可以清晰地判断评论人对该产品的情感倾向。Sen和Lerman指出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对在线评论质量有显著影响,评价星级越高,评论的情感倾向越倾向于极端正面,评论质量越高[1]。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评价星级越低而信息越可靠,因为消费者自身对产品有负面情感倾向,面对大量正面评论信息,极端评价的可信性受到质疑。对于体验型产品,Forman(2008)认为星级高的比星级低的在线评论更有价值,体验型产品消费者对商品抱有正面情感倾向,认为用户负面评论的动机应归因于个人而非产品[2]。

2.评论内容

在查看评论星级之后,消费者还会通过阅读评论内容来进一步了解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具有可读性的评论内容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评论质量较高。评论的写作风格,即评论者在撰写评论时使用的词语、是否有拼写和语法错误、语句的长度等会影响评论的可读性,进而影响在线评论的有用性[3]。通常认为评论的长度和字数与评论的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评论较长,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较多,但是太长又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成本;评论较短,则不能全面地表达评论者的观点。石旭(2011)通过对一种体验型产品(酒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易于理解的简明的在线评论信息更容易被消费者获取,能够让消费者快速理解评论的核心内容和情感倾向。所以,评论内容的可读性、易理解性成为消费者判断评论质量的主要特征。

3.评论数量

当消费者借助其他用户的在线评论做出购买决策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总量,信息总量不仅与评论内容有关,还与在线评论的数量有关。在线评论中评论数量是最重要的特征[4],评论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总量。在线评论平台中的用户评论越多说明该产品的购买者或者关注者越多,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通过对亚马逊书店的实证研究,Chen和Wu(2004)等发现在线评论的数量与图书销量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5]。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出发,Lee和Park用实证方法对口碑数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认为信息总量随着网络口碑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口碑数量的多少影响着消费者对信息有用性的感知[6]。

4.评论差异

评论差异主要指消费者所的评论信息存在的差异或不一致性,评论差异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观点分歧,持有不同观点的消费者会给该产品或服务打出不同的评价分数。所以,对于评论差异的度量指标通常会用评论分数的方差或标准差。产品或服务的评论信息差异越大,说明产品或服务覆盖的消费者细分市场越多,评论信息在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越分散,公众获取该类评价信息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评论差异作为在线评论的一个特征受到学者们的较多关注。Martin等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被试者在电影选择上更倾向于影评分数差异较大的,该研究认为评论差异会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消费者会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Clemons等学者也利用共鸣理论证明该观点,认为口碑评论的差异程度对产品的销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评论星级、评论内容、评论数量和评论差异是评价在线评论信息质量和有用性的主要特征,我们将分别从这四个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对体验型产品品牌信任的影响作用和影响路径进行实证研究。

(二)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信任分析

品牌信任(Brand Trust)的概念由Howard和Sheth(1969)提出后[7],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品牌信任的涵义,其中金玉芳(2005)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深度访谈法,定性地研究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理解,认为品牌信任是消费者在众多的品牌中对某一品牌所持有信心的态度。迈克尔・R・所罗门和卢泰宏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指出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这三种构成成分可以表达为ABC态度模型,分别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基于行为学习过程的态度和基于享乐主义消费的态度。其中,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模型(图1)表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就如同问题的解答过程一样,消费者要通过积极收集有关产品和品牌的信息来形成产品和品牌的认知,通过评价这些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情感[8]。该模型假设消费者对购买决策是高度参与的,消费者会被激励收集大量的信息,仔细权衡利弊才最后做出决策。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为了降低网络购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网络信息更加依赖,使用更为频繁。因此,体验型产品消费决策的特征符合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模型的假设。本文将依据认知信息加工模型探讨对于体验型产品,在线评论提供给消费者的信息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继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形成品牌信任的(模型中的虚线部分)。

假设1和假设5未通过检验,且存在负向影响关系,说明高评价星级对于消费者的产品认同和品牌认同产生反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评价星级是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产品后给出的综合评分,产品评价星级高,很有可能是消费者没有深入了解产品信息而习惯性地给出高分评价,而评价星级低的一般是消费者结合自身消费体验和感受给出的真实评价,信息来源于消费者真实情感倾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信息更可靠。另外,假设1和假设5未通过检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网络水军一般是指受网络公关公司的雇佣,以发帖、回帖为主要手段,在网络论坛中大量灌水,为雇主进行网络造势的人员。“网络水军”这一新兴现象在2009年被央视报道以后,不少网虫们纷纷加入网络水军一族,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服务。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在线评论,受雇于企业的网络水军们一般给出较高的综合评论得分,造成消费者对评论星级较高的评论持怀疑态度。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参考评价星级较低的评论信息。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以典型体验型产品化妆品为例,实证分析了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对体验型产品品牌信任的影响,回答了在线评论信息对消费者品牌信任是否存在影响及影响路径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信息特征中,评论内容、评论数量和评论差异性能够通过提高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品牌信任,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品牌信任;消费者的产品认同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也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需要参考更多其他消费者的经验与评价,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其真实质量。在线评论给消费者的品牌认同与信任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在线评论的管理是体验型产品购物网站的重点管理内容。

本文结论对体验型产品购物网站的在线评论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引导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认同和品牌认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购物网站在线评论的管理者们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在线评论内容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品牌信任有效提高。管理者们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最为关心商品属性,有针对性地引导消费者从这些属性方面展开评论,如将单独的一个评价文本框分割成若干个文本框,分别标注产品质量、产品外观、物流速度等不同的消费者关注的商品属性,引导消费者在无形中给予更为全面的评论信息。 管理者们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消费者给出更多有价值的评价信息,如鼓励消费者可以通过上传图片、微视频的方式给出有事实依据的客观性的评论内容,对于这样的评论或者评价内容超过一定字数的给予积分奖励、返现等,鼓励消费者更为真实全面的信息,提高评论内容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从而提高品牌信任。

(二)增加评论数量

消费者的在线评论越多说明该产品的购买者或者关注者越多,在产品质量相差不大时,评论数量比星级评分对品牌信任的影响更加重要。在线评论管理者们应该关注在线评论数量的增加和在线评论传播广度的加强,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消费者在购物后在线评论,使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了解、认同和信任产品及其品牌,促进产品销售。

(三)管理负面评论

有差异或不一致的评论信息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评论差异越大说明产品覆盖了更多的消费者细分市场,越有利于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全面理解和认同。一般来讲,正面积极的评论信息可以直接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品牌信任,而对于负面消极的评论信息,在线评论的管理者们应该有效管理,消除其负面影响。如商家应该有危机意识,应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关系,及时回复评论,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承诺改进,避免负面信息的影响扩散。另外,商家应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表现出对消费者的关心,鼓励消费者提出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意见,甚至可以邀请一些消费者参与新产品的试用,从情感上建立消费者的品牌信任。

(四)清除虚假评论

购物网站应该在大多数用户看到虚假评论之前对其进行过滤,清除假扮成普通消费者的网络水军,在购物网站上明文规定禁止网络水军的评论,对于有虚假评论的商户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使用实名进行评论等,保持购物网站在线评论的清洁,以提高在线评论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S. Sen, D. Lerman. 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An Examination into Negative Consumer Reviews on the Web[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7,21(4): 76- 94.

[2]C Forman, A Ghose, B Wiesenfel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ews and Sales: 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 in Electronic Market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8,19(3):291-313.

有线通信论文例3

一、引言背景

布线系统是整个网络工程的通信基础,是弱电系统的核心工程,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布线技术逐渐显现出他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传统布线工程中各种不同的设施布线是分别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每种应用自成体系。出现故障后将难以排查,难以维护管理。同时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出现使得传统布线系统无法对新生应用提供充足的支持。标准化综合布线应运而生,综合布线将各种应用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灵活性更强,适用各种不同应用需求。一次布线可以支持语音、传真、数据传输、影像传输等应用。近年来智能建筑占新开工建筑的比例已达3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攀升。智能建筑的持续火热使得综合布线相关技术人才十分紧缺,高职高专院校以前一直是这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随着智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单纯强调高技能型的职业教育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学历创新型复合人才更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培养高学历的创新性复合型综合布线人才也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成长需求。

二、本科综合布线教学特点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通信、材料、建筑施工等多学科的课程,当前由于标准化施工是整个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生命和保障,也导致教学过程中一味注重标准实施而轻视对标准背后综合布线的理论研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同,其教学侧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现阶段各学校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包括很多本科院校都停留在综合布线施工技术、技能层面。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如何对标准贯彻、执行,而对综合布线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背后的通信原理讲解甚少。这样必然导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同质化。无法真正体现出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特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综合布线课程中综合布线技术本科教学过程中引入通信等理论知识。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关于通信理论的著作和论文普遍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本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也并未设置综合布线相关先导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通信理论难度更大,因此在综合布线教学实践中很少应用。对于通信理论的应用价值和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可行性值得研究和关注。

三、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中通信电缆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线施工中不规范的操作将影响日后的网络传输性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遵照国标操作就要从线缆的传输特性以及信号分析入手。只有对信号和信道特性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日后才能胜任线缆认证、工程验收和故障诊断等工作。涉及信号和信道传输特性的通信知识在综合布线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综合布线理论课教学的应用

传输介质和信道传输特性在综合布线理论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如何以信号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的以及局域网信号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信道特性,和各种参数的意义。局域网中双绞线传输的主要是数字基带信号,这种离散信号的特点是富含多种频率分量。根据信号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双绞线的带宽必须大于信号的带宽,否则,信号频率域上将受限。基带信号在频率域的失真将导致时域上波形的失真,波形的失真可能导致接受端接受数据错误或引起误操作。 所以信号和传输介质的选择必须带宽匹配,对信道传输特性的测量分析也要在全频率域内进行。衰减、串扰等参数也是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许多时候对信道进行特性分析要使用高频、长线、微波波导、天线等通信理论。可以看出通信理论在综合布线理论框架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综合布线理论教学应注意有选择地、适当地引入通信理论。多做定性文字语言分析,少一些定量的数学分析,适当引入一些数学推导。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信原理在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布线实验教学主要分为网络工程布线设计与规划、综合布线施工技术、综合布线工程测试验收及故障检测、维护等几个部分。施工技术和故障检测是实验教学重点。综合布线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线缆的故障检测、故障类型判断、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复等要大量应用通信知识。

运用通信知识通过对故障线路的测量结果对比和故障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综合布线标准的理解。运用通信原理可以快速定位、排除故障。比如生产环境中不注意对线路的保护通常会因暴力施工导致信道传输线路特性改变,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双绞线铺设时常会挤压变形,甚至导线断裂。在实验中测量一条双绞线施工铺设前后对比,通过fluke线缆认证测试仪测试的结果可以分析高、低、中频率域内信号的衰减程度,可以诊断出包带开裂、线缆张力、绞距偏大等故障。通过信号延时参数可以诊断出长度不一致的故障。实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要测量双绞线的串扰,根据高频信号、通信原理可知交变信号会产生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干扰到相邻线对就形成了串扰。通过对双绞线串扰的测量也可以诊断线缆故障。串扰基本可以通过双绞线的绞结来加以限制。局域网双绞线制作过程中四对芯线的绞距均应完全不相同,而且彼此之间不应该出现可能在若干个绞距后重复对齐的现象。挤压和拉力过大导致线缆绞距突变导致串扰变大的故障。同时导线阻抗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波阻不连续引起功率反射,回波损耗也会发生变化。通过对信号的学习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解读测试参数,更有利于故障诊断和排除。

四、总结

综合布线教学过程中大量涉信号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综合布线施工验收等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各种故障及时定位排除。在综合布线课程中应适量引入通信、信号等相关课程理论,是综合布线本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黎连业,陈光辉.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有线通信论文例4

判断和识别评论信息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文本挖掘和统计分析方法,从

评论信息特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角度,对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亚马逊商城的用户评论样本,具体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评论评分对

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而评论信息丰富性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其具有正

向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在线评论;

有用性投票;文本挖掘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4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0821(2014)01-0018-05

Study on Impact Factors of Votin

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 in E-commerce

Chen Zaifei Xu 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

a)

〔Abstract〕”BZ〗Online review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nsumers,shoppin

g,but the increasing mass information results in information overload.So judgeme

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lfulness reviews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Using text minning and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s,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term

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from the viewpoint of inf

ormation features and reviewer information of online reviews.And this paper anal

ysed the impact of each variable on helpfulness of online reviews,based on onlin

e user reviews of Amaz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view rating had negative i

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review information richness and revi

ewers helpfulness of previous review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

e number of helpfulness votes.

〔Key words〕e-commerce;onlin

e reviews;helpful votes;text mining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已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中国电

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同比上涨30.83%,达到7.

85万亿元,网络购物规模不断扩大[1]?与传统购物不同,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无

法通过实际的体验对商品进行判断,因此其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对其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参

考作用?然而,急剧增加的网络评论数量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

息过载等问题,影响消费者对在线评论信息的判断?在大量的在线评论中快速识别出有用的

评论,对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改进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评论有用性研究中,如何对评论有用性进行量化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电子商

务网站上针对商品评论有用与否的投票功能,设置了有用和无用选项,并且投票结果就显示

在评论下方,这方便了研究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定量分析?以前研究中,大多采用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作为评论有用性的度量值,比值越大,则评论有用性就越高[2-5

],但这种衡量方法存在两个问题:(1)当消费者投票数较少时,这一比值不能准确反

映评论的真实价值;(2)没有投票的评论未被纳入研究范畴?Cao和Duan指出,投票数多的

评论往往能得到更多关注,由于投票数少的评论吸引力较小很难再获得更多投票,因此采用

商品评论的总投票数来研究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6]?事实上,在线评论的总投

票数仅仅反映了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不能反映消费者对评论价值的认可,基于此,本文以

亚马逊网站手机评论数据为基础,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提

高消费者的有用投票数,为消费者决策和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提供参考?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1.1 理论分析

在线评论作为网络口碑的一种形式,在商品营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

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即为研究内容之一?

Ghose和Ipeirotis以搜索型商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评论主客观倾向,主客观倾向混杂度以

及评论可读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2]?郝媛媛通过对电影评论数据的实证研

究,详细分析了评论情感倾向及其混杂度?评论主客观性及其混杂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性感知

的影响作用[4]?严建援从文本内容的角度,研究了评论深度?评论表述客观性等

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5]?而彭岚以传播学说服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在线评论

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提出评论等级?评论者好评率,评论阅读者互联网使用经验是影响在

线评论有用性的重要因素[6]?Cao和Duan通过文本挖掘的方法,研究评论体裁?

评论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发现相对于其它因素,语义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

用更加显著[2]?殷国鹏等则从信息采纳和社会网络视角,探究了影响消费者采纳

在线评论信息的原因,实证发现,评论长度?评论星级和评论者中心度显著影响评论有用性

[7]?

从前述研究出发,本文认为评论的有用投票数既可以反映消费者对评论的关注,又能帮助消

费者对评论信息价值的判断,因此本文采用评论有用投票数代表评论有用性,从评论信息特

征和评论者信息两个方面分析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假设

1.2.1 评论评分

评论评分是消费者对商品总体效用的评价,其范围一般为1星到5星,其中1星为差评,5星为

好评,3星是中性评价,一般不带有明显的感彩,或兼具正面和负面评价?Pavlou和Dim

ka(2006)指出,ebay上商品的正面和负面评论比中性评论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对消费者决

策更有参考意义[8]?郝媛媛(2010)也发现,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对评论有用性

存在影响,极端评论对评论有用性有正向影响[4]?因此,评论评分对消费者判断

评论价值存在影响?5星评论通常描述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优点,1星评论一般反映商品和服务

中存在的问题,这两类评论可以改变目标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预期效用(增强或削弱),帮

助消费者缩小商品搜寻范围,从而有利于消费者减小搜寻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本文

提出假设H1:

H1: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与其评分有关,且极端评分对其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

1.2.2 评论信息易读性

易读性,可以反映文本阅读和理解的难易程度?Nikolaos et al(2012)运用FOG?ARI等英

文文本易读性(readability)公式,分析评论阅读的难易与评论有用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指出在线评论的易读性正向影响消费者对评论有用性的判断[9]?在汉语可读性的

研究中,孙汉银(1992)认为汉字平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多笔画字数等对汉语阅读难易

程度存在影响[10];张宁志(2000)认为句长?非常用词数量等会影响汉语文本

的易读性[11],本文借鉴汉语可读性的研究结论,选择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句均

汉字数以及多笔画字数作为测试变量,分析中文评论易读性对评论价值感知的影响?评论的

文字笔画复杂,单句评论所含字数越多,会增加阅读者准确理解评论内涵的难度;笔画较多

的汉字通常代表具有较高的字形复杂度,为生僻字或者不常用字的可能性较高,消费者遇到

较难识别的字的概率较高,影响消费者流畅地阅读评论文本?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2a:在线评论的字均笔画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b:在线评论的句均汉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H2c:在线评论中包含的多笔画字数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负向影响?

1.2.3 评论信息丰富性

Mudambi(2010)认为,评论信息深度可以提高评论的诊断性,增强消费者信心,帮助消费

者做出购买决策[12]?信息丰富的评论,通常包含更多的商品特性?商品性能及

商品使用体验等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全面,也更具深入性?消费者阅读信息丰富评论后

,能够获得关于商品多个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增强其对商品的了解,降低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选择商品时的不确定性,提高消费者判别商品价值的能力,因此,评论信息丰富性会影响消

费者对评论价值的判断?基于上述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3:评论信息的丰富性对在线评论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2.4 评论者信息

评论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信息,其特征信息对消费者判断在线评论的有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Forman(2008)研究了评论者信息公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商品销量的影响,信息公开

的评论者评论对商品销量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13]?Ghose和Ipeirotis(2010)

研究发现,评论者的历史信息对其评论有用性存在显著影响[14]?评论数量和评

论者所有评论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评论的总投票数,是在一些网站(如亚马逊)上可以得

到的评论者信息?本文中将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和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作为研究变量,分析评

论者信息的影响作用?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指评论者已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

与总投票数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者的评论的平均历史有用性和受认可度?

发帖数量可用于表示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活跃性[7,15],因此,评论数量,可

用来反映评论者参与网络讨论的积极性和活跃性?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高的评论者,通常具

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评论质量高,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采纳?因此,

提出假设:

H4a: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H4b: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影响?

1.3 理论模型框架

在以前研究及前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评论评分?评论信息易读性?评论信息

丰富性,评论者评论数量?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对在线评论有用得票数的影响作用

,所构建的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1 数据收集

本文以亚马逊网站的商品评论作为数据来源,采用基于jsoup类库编写的java程序,抓取亚

马逊网站上评论者发表的手机评论,其中,jsoup是一款用于html解析的java类库,可通过D

OM或CSS选择器来解析和提取html网页上的数据,并为此提供了一套简便的API(详细信息见

http:∥/)?通过对抓取到的评论进行筛选,去除其中信息

不完整的评论后,获得有效数据2 489条,每条评论收集了以下内容:(1)有用投票数

;(2)评论评分;(3)评论标题;(4)评论正文;(5)评论者的评论数量;(6)评论

者获得的总有用投票数;(7)评论者获得的总投票数,对收集的数据整理后,作为实验样

本?

2.2 模型公式

对于评论信息丰富性,通常评论越长,其中含有的商品描述信息越全面,而且Mudambi(201

0)也将评论长度作为评论深度的测量变量[12],因此在构建在线评论投票数影

响因素的模型公式时,以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值,并且分别分析评论标题长

度和评论正文长度对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的影响作用?对于多笔画字,艾伟在20世纪40年代

,就曾以10画作为判断汉字笔画多少的标准,分析笔画数与汉字认知之间的关系[16

],本文也采用10画作为分段标准,以10画以上的汉字作为多笔画字,基于前述假设,建

立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公式(1)所示?为了减

小由异方差和偏态性所产生的误差,模型中的部分变量采取了自然对数的形式?

其中,helpRatei指第i条评论得到的有用投票数,rtae指评论评分,ti

Len指评论标题长度,conLen指评论正文长度,conNum是评论正文的字均笔

画数,conNumSen指的是评论正文中每句话所含有的平均汉字数,concplR

atio是指评论中多笔画汉字数与评论长度的比值,用于表示评论正文中多笔画字所占的

比率?reviewCount指评论者发表的评论总数,reviewhelp指评论者

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的值?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经过对评论样本的整理和汇总,得

到评论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2.3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影响因素与评论有用投票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

如表2所示?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通常

方差膨胀因子VIF

检验,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的F值为128.456,R2和调整后R2分别为0.293和0.291,可见模型整体

拟合效果较好?

(1)从模型的回归结果看,评论评分对评论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具有显著影响(p

),相对于中性评价信息,极端评价信息被认为更有价值,假设H1得到验证?两者呈负相关

关系,即评论评分越低,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越多?负面评论通常描述的是购买和使用过程

中遇到的商品或服务方面的问题,反映商品存在的缺陷,为消费者呈现了购买商品可能存在

的风险,从而减小消费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有利于消费者提前规避风险,对消费者选购商

品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易被消费者采纳?

(2)评论标题长度,评论正文长度对其有用投票数影响显著(p

正,假设H3得到验证,即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的感知具有正向影响?评论越长,评

论的信息量越大,含有的商品相关描述信息就越丰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会参考已有评

论中的意见或建议,以更好的了解目标商品的质量和特性,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可以为其提

供详细的商品性能?使用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帮助消费者提高决策效率,因此更能

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投票数也就越多?

(3)评论信息易读性的3个衡量指标,字均笔画数(p

以及多笔画字数(p

有影响作用?但只有多笔画字数的回归系数为负,支持了H2c所提出假设,其它两项的系数

为正,与假设相反?笔画较多的汉字复杂度通常较高,易给阅读者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多笔画字较多的文本,不利于阅读者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不易引起消费者的

注意?字均笔画数?句均汉字数呈现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单一的简单字和简单句组成的评论

,不能详细传递评论者的商品使用体验?商品选择建议等内容,较为丰富的汉字和句子的应

用,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评论者表达的内容?以后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字均笔画数和

句均汉字数超过某一阈值时,负向影响评论的有用性,即两者与评论有用投票数之间是否存

在倒“U”关系?

(4)评论者信息方面,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H4a的假设没有获得支持,

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

得到验证,即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平均有用性,对其新发表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数具有正向

影响?较高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表示评论者具有良好的信誉?专业的知识水平,其评论

对商品信息的描述详细准确,评论可信度高,对消费者选购商品更具参考价值,往往能够得

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获得的有用性投票数也越多?评论者的评论数量影响不显著,这说明

,相对于评论者的评论数量,消费者更加关心其评论的质量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商品在线评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在线评论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有

用信息的获取?本文通过构建在线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影响在线

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因素,发现评论评分?评论信息丰富性?评论者的历史评论有用性评价,

显著影响在线评论获得的有用投票的数量,而且本文采用评论易读性的多个衡量指标分析其

影响作用,部分获得了支持?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管理启示,首先,评论信息丰富性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应该

引导消费者多发表一些内容充实,信息全面的评论,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关注;

其次,评论者的历史评论的质量对新发表评论的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

机制设计,鼓励信誉较好,评论质量较高的评论者多发表评论?

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采用评论长度作为评论信息丰富性的度量指标,而

没有对评论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可能不太全面;本文没有考虑时间对评论获得有用投票数的

影响;另外,本文仅对手机评论进行分析,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商品评论,还需进一步地研

究?

参考文献

[1]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杭州:中国电子商务

研究中心,2013.

[2]Ghose A,Ipeirotis P G.Designing Novel Review Ranking Systems:Predicting

the Usefulness and Impact of Reviews[J].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

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USA:Association Computing Machin

ery(ACM),2007:303-309.

[3]Qing Cao,Wenjing Duan,Qiwei Gan.Exploring Determinants of Voting for the

“Helpfulness”of Online User Reviews:A Text Mining Approach[J].Decision Sup

port Systems,2011,50(2):511-521.

[4]郝媛媛,叶强,李一军.基于影评数据的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

科学学报,2010,13(8):78-88,96.

[5]严建援,张丽,张蕾.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内容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0(5):713-716,719.

[6]彭岚,周启海,邱江涛.消费者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11,38(8):205-207,244.

[7]殷国鹏,刘雯雯,祝珊.网络社区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模型研究——基于信息采纳与

社会网络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6):140-147.

[8]Hu,N.,Pavlou,P.A.,and Zhang,J.Can online reviews reveal a products true

quality?empirical findings and analytical modeling of online word-of-mouth comm

unication[J].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2006:324-330.

[9]Nikolaos Korfiatisa,Elena García-Bariocanalb,Salvador Sánchez-Alonsob.Ev

aluating content quality and helpfulness of online product reviews:The interplay

of review helpfulness vs.review conten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1(3):205-217.

[10]孙汉银.中文易懂性公式[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2.

[11]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83-88.

[12]Susan M.Mudambi,David Schuff.What Makes a Helpful Online Review?A Stud

y of Customer Reviews on [J].MIS Quarterly,2010,1(34):1

85-200.

[13]Anindya Ghose,Panagiotis G.Ipeirotis.Estimating the Helpfulness and Eco

nomic Impact of Product Reviews:Mining Text and Reviewer Characteristics[J].I

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10,23(10):1-15.

[14]C.Forman,A.Ghose,B.Wiesenfeld.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

ews and sales: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 in electronic marke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3):291-313.

有线通信论文例5

[DOI]10.13939/ki.zgsc.2015.41.069

1 在线评价体系研究内容

在线评论是一个新兴的独立产品信息来源,日益普及和重要,引起了业界和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而当前在线评论网站的异军突起,更催生了在线评论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在线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线评论的有用性影响、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因素的影响、传播途径的影响研究等。

网络口碑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者及专家对其研究并不多,企业和营销者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网络口碑的概念,首先由国内第一家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 公司提出,网络口碑用IWOM 可定义为:两个或者多个消费者之间以电脑为中介进行的文本交换,即将其定义为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也就是网络口碑,从而也会在某些方面对其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学者们对网络口碑的定义并不相同,但可以看出网络口碑包括了3 个基本特征:①交流的主体是消费者;②交流渠道通过互联网进行;③交流的内容是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论和交流。

在线评论,又被称为在线消费者评论,作为网络口碑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是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以文本形式为主对产品的评价,这些评价包括对产品的赞美、抱怨,或个人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感受。在线评论作为新的网络口碑形式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备受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6―2011年在线评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得出当前在线评论研究主题集中于:在线评论对销售绩效、营销策略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线评论特征和在线评论信息挖掘方法五个方面。但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行业较狭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电子商务背景在线评论的研究

2.1 在线评论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

Chatterjee(2001)在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在线评论与消费者个体购买和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无论是对在线购买者以及实体商店购买者来说,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对于消费者对商店的信任程度和购买动机都有负向的影响;而这种负向影响的程度与消费者对于店铺熟悉的程度成反比例关系,而且,因为低价而选择购买的消费者越容易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

研究消费者在网购方面的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和质量、评论者资信度、价格折扣以及消费者接受淘宝网在线评论程度与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质量、价格折扣对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评论者资信度与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没有显著性关系,因为淘宝网资信度体系并不健全,若等级高的买家发表不实评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其他消费者不会因为等级高而信任该评论者。

2.2 在线评论可信度的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和网上调查提出在线评论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从信息源、信息内容、接收者、社会影响四个方面来研究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评论者资信度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评论者资信度越高,接收者对在线评论的感知可信度越高。评论内容的质量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是最大的,即接收者对一则评论可信度的感知判断,主要还是基于评论内容本身的评论内容的质量越高,接收者感知可信度越高。接收者信任倾向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接收者类型不同,评论者资信度因素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的影响不同。

在线评论可信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站的形象。可信度高会使网站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不自觉地加以提升,相反可信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站形象受损,信誉下降。所以商家非常注意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可信度高的作用非常突出,首先信任度的提高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提供正向的在线评论和塑造高的可信度能在消费者之间得到广泛认可。第三,可信度高的电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会最大限度挖掘消费者购买欲望。

2.3 在线评论的情感因素研究

从在线评论的信息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情感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分析情感词的使用及倾向性分析,产品特征词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情感倾向性的方向、强度和混合程度对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最后得出积极的情感词的使用使在线评论更具有可信度,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情感词的使用如果大量使用强调性副词,会增加评论者的情感因素。另外,在线评论中包括产品的特征词和产品的使用的情况也会增加消费者的情感因素。

在线评论与消费者情感的关系研究,这类研究大多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对各种的假设进行论证。而另一些研究者是研究性别在情感因素中的作用,进而影响在线评论的评论方式。当消费者关注信息本身的质量对自己决策的影响时,信息性影响产生了,当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在接收信息时,在线评论的作用就产生了,这就意味着在线评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购买行为的影响,还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2.4 在线评论传播途径的研究

评论内容是影响在线评论再传播意愿的最重要因素;评论来源可信度是影响在线评论再传播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在线评论来源可信度的三个维度中,只有可靠性对接受者再传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专业性和客观性无显著影响。针对在线评论传播在不同主体上的研究,在线评论传播框架模型越来越完善。互联网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可能既是评论的接受者,又是评论传诵的发出者。除了评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外,还有一种传播主体,其自身没有直接参与过别人所推荐的产品或服务,但处于某种动机,也会将该推荐信息继续传播下去,称为口碑中间人。不同的人对评论信息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在线评论传播框架的研究会帮助营销人员更有效地使用在线评论成为更好营销的手段。

2.5 在线评论的地区差异性影响研究

对口碑的研究都集中在人际关系的影响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网络口碑的影响。口碑交流已被证明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普遍,当在考虑购买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时,口碑对购买结果有强烈的影响。营销人员需要考虑电子论坛的发展,产品推荐和支持从未见过的人之间的宣传已经成为一个额外的通道,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后续购买的选择会有影响,理解消费者在不同的网站上的行为能够使营销人员去发现,潜意识里克服消费者选择的障碍。

3 结 论

在在线评论影响力日益显著的现实背景下,在线评论如何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企业盈利,消费者和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在线评论这个新兴的信息媒体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在线评论的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和相应的研究趋势。①对于中外在线评论行为的差异性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等加以研究。②在线评论的负面影响研究也相对较少,未来在负面评论的研究应该会有所突破。③在线评论的结论的普遍性程度有待验证,需要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影响力要素及其对营销创新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2004,26(6).

[2]Henning.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motiv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customer articulations on the intern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2).

有线通信论文例6

 

一、ZigBee技术的起源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存在很多这样的需求与应用情况。如采用传统的无线技术,虽然能满足上述要求,但存在着设备的成本高、体积大和能量消耗较大等问题,针对这样的应用场合,人们希望使用具有成本低、体积小、能量消耗小和传输速率低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有着能量消耗低、数据速率低和通信范围小的特点,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ZigBee名字来源于人们对蜜蜂采蜜过程的观察,蜜蜂之间是通过跳zigzag形状的舞蹈来相互交流信息,以便共享食物源的方向、距离和位置等信息。而蜜蜂自身体积小,所需能量小,又能传送所采集的花粉,因此用ZigBee代表具有此类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

二、ZigBee技术的特点和协议构架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具有统一技术标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的特点。。可以下作在2.4MHz国际免费频段ISM(Industrial Science Medical band)。它的底层借助于IEEE802.15.4通信协议。。ZigBee技术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ZigBee技术适合于承载数据流量较小和QoS的要求不高的业务。。国内一些新兴的ZigBee技术方面的公司像深圳旭昂和成都西谷正在将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三、ZigBee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

利用ZigBee技术组成的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是一种低速率的无线个人区域网(LR-WPAN )。在一个LP-WPAN网络中,由节点功能上的不同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功能的设备:一种是全功能设备(Full Function Device),另一种是精简功能设备(Reduce Function Device)。在网络中,FFD通常有三种工作状态:作为个人区域网络的主协调器;作为一个协调器:作为一个终端设备。一个FFD可以同时和多个RFD或多个其他的FFD通信,对十一个RFD来讲,它只能和一个FFD进行通信。

有线通信论文例7

1 引言

由于在局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检测环境温度时,传统的单一测点测量温度的方法并不能够准确说明实际的温度信息。在同一环境中,对多点进行温度测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温度测量更加准确。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1]。

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2 系统方案

无线数据传输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以及多点对多点。本论文所设计的系统由主控芯片51单片机、主接收器以及多个测量终端组成。每个测量终端都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nrf9e5传递数据,进而形成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将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分布在所要测量环境的不同位置,就能够精确评估环境温度。然后再将这些测量得到的温度经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nrf9e5具有和8051相互兼容的微控制器,但是时序和指令都与其有些差别。nrf9e5与cpu的数据交换是通过串口来进行的。

nrf9e5和其他模块通信主要是通过自身内部的并行口和内部的spi口。nrf9e5与nrf905等具有一样的功能。收发器在与微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片内的spi和并行口。在要传输通信的数据准备好之后,就能够产生中断,供微控制器使用。

3.2 温度测量电路

温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用热电偶等。但是本论文采用的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one-wire总线,即只采用一根信号线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该测温传感器能够测量零下55度到1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同时分辨率能够达到0.5摄氏度。工作电压范围很宽,一般为3.0至5.5v。

3.3 主控芯片

本论文设计的数据采集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单片机。msc-51单片机是八位的非常实用的单片机。本论文所使用的at89s52单片机就是基于这款单片机的。msc-51单片机的基本架构被atmel公司购买,继而在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同时扩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闪存等等。51内核的单片机具有很多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一些电子产品上应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许多大公司对其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单片机仍然在控制系统中占据很大市场。

下面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单片机作简要介绍。这款单片机具有最大能够支持的64k外部存储扩展,同时还具有8k字节的flash空间。该单片机具有4组i/o口,分别是从p0到p3,同时每组端口具有8个引脚。每个引脚除了能够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脚复用。其还具有断电保护、看门口、计时器和定时器。51单片机一般的工作电压是5v。

4 软件设计

4.1 通信协议

本系统为单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主接收器在可靠通信范围内分别与每个数据终端通信。主接收器与每个数据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必须明确接收方的地址。系统通信协议定制如表1所示。

4.2 温度测量程序

本论文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one-wire总线的器件,与主控芯片进行一根数据线连接,就能够同时实现数据和时钟信号的双向传输。但是这样就要求主控芯片的时序必须具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之前,每个器件的rom上都光刻上64位的编码,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来进行多

点的组网。但是本论文所设计的温度采集系统,在每一个结点只是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因此在程序中并不需要读取其rom编码。

5 总结

在实际的温度测量过程中,测量单点的温度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温度信息,需要对同一环境进行多次测量,同时要对多个温度节点进行测量。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北京:通信学报,2004,25(4):15-17.

[2]郑启忠,耿四军,朱宏辉.射频socnrf9e5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8):51-54.

[3]季一锦,尹明德.一种基于nrf9e5的无线监测局域网系统的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2):22-25.

有线通信论文例8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有线通信论文例9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

有线通信论文例10

Abstract: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is a new paradigm that combines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tigh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delivers a function flow (rather than a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network and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challenges in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mass information. Promising research areas i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include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exploitation of network computing gain,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mass inform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通信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容量、异构性、智能化代表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信息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更是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引擎。目前,下一代通信网络相关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引领了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关系到未来国家物理基础设施的安全利用。挑战支持大容量媒体数据传输网络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异构网络技术,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移动互联网作为人们交流及获取信息的一种高效便利的渠道,在中国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着倍增器作用。目前国际信息化总的趋势是从固定宽带转向移动宽带。到2015年之前,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到38亿。中国目前无线通信用户数将达到6.5亿,在软、硬件领域都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供应国。无线通信已成为中国率先实现高新技术崛起的支柱行业之一。然而,随着信息向网络化、泛在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媒体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移动通信的发展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最近的研究报告(Cisco)显示,未来5年全球移动数据量将增长66倍,其中2/3来自于无线视频业务。因此,移动用户将经常遭遇连接阻塞,下载时间过长,播放滞缓等不良体验。根据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的报告显示,移动宽带连接速度最慢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而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余亚太地区和西方国家较快。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全面提升移动网络的综合效能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社会和谐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通信企业及科研院所将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目标定位在100 MHz带宽内提供高达1 Gbit/s峰值数率。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过去40年里,蜂窝网的容量增长大约为平均每5年2倍。其中较大的贡献来自于网络规模的扩大及频谱的增加。近十多年里开发的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已在3G、4G中得到较充分地应用。在信源方面,多媒体压缩能力的增长大约为每5年2~3倍。其中正在开发的最新标准 H.265只有20% 的压缩能力来自“纯算法”;绝大部分提高来自“视觉体验”。显而易见,移动用户对无线多媒体跳跃式的需求增长是传统无线网络无法独立满足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超量信息有效传输的是网络社会中信息科学目前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1 计算通信概念的提出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数字媒体通信技术的研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无线通信标准制订。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突破数字通信的技术瓶颈,各国纷纷推出数字媒体相关的研究计划。由于频谱资源日趋匮乏,开发新一代颠覆性无线通信技术,谋求移动通信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际信息科学技术前沿研究的汇聚点。

作为数字化革命的两个方面,计算和通信在主要目标上有所不同。网络计算主要侧重于在消耗最少资源条件下如何通过计算迅速地、可靠地解决问题;而无线通信则主要侧重于在消耗最少资源条件下如何快速地、可靠地传递信息。在过去的60年间,计算与通信两学科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发展。一方面,图灵和诺依曼利用许多晶体管搭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奠定了现代计算体系。而今,电子数字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石,而且已经演进到多处理器网络架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仍将遵循摩尔定律,继续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1948年香农的革命性论文开始了现代数字通信理论的新纪元[1]。文章揭示了无线传输能力在根本上受到频谱资源和能量等因素制约,其承载能力成对数级别增长。从物理层来挖掘无线资源,虽然可以获取频谱利用率及功率利用率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有限的,除了会带来设备复杂度及建网成本的增加,更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后果:能耗的巨大增长。

如何突破根据传统香农信息论的现有无线网络瓶颈束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无线网络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论领域权威学者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T. Cover曾指出:“通信是计算约束的,而计算是通信约束的”。由此可见,解锁无线网络潜能的关键正在于通信与计算的有效结合。如图1所示,传统通信的容量由香农公式所示呈现log函数增长趋势;而根据摩尔定律,计算能力却是呈现指数特性增长。特别是在大规模网络中,网络中的移动终端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可以完成更加强大协同计算。将这种丰富的计算能力注入移动通信网中,可以解锁网络通信能力的巨大潜能。可以预见未来移动通信的一个动力源泉是强大的网络计算能力。

纵观无线通信发展历史,网络通信效能的本质提升必须建立在传输理念及网络架构有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计算通信将融合计算和通信这两个信息科技的关键领域,对摩尔定律驱动下的“计算通信理论”这一正在崛起的学科作全面性的研究工作,以谋求超量信息无线传输的本质性突破。其核心思想是围绕终端的信息体验(QoE),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深度耦合,同时运用计算和通信资源在网络高效地传递函数流。如图2所示,计算通信系统中的网络效用容量由3种关键因素决定:异构网络总体量、无线传输能力、网络计算能力。虽然无线传输能力的提升已遭遇香农瓶颈效应,网络体量的扩大也附带着巨大的成本,但网络的效用容量仍可通过丰富的计算能力取得跳跃式的增长。网络的效用容量和计算能力之间存在着某种互换关系,好比物体质量与极限速度的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计算通信的潜力

计算通信作为引领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发展的潜在突破性理论,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众所周知,路由是计算机网络(比如Internet)中最基本的数据传输装置。字节(比如数据包)可以通过网络的中间节点成功地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从这个角度看,2个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交换就实现网络间的通信,犹如交通道路上运行的汽车。然而当网络(移动)节点具备计算能力时,该经典的通信模型得到了突破。早在1984年,Gamal[2]第一次提出了在一个n个节点的完全连接双向图中计算恒等和奇偶函数的最小传输次数问题。随后,信息论领域大师,美国工程院院士MIT大学教授 Gallager在文献[3]中设计了一种计算恒等和奇偶函数的协议,并指出该协议需要最多O (n logn logn ) 量级的传输次数,量化了计算带来的多节点无线网络中的巨大增益。20年之后,Goyal, Kindler以及Saks[4]证明了计算恒等函数至少需要该数量级的传输次数,因此Gallager的协议是复杂度最优的计算恒等函数算法。

Kumar等的工作[5-7]将计算通信理论运用到无线自组织网络和传感器网络中,开启了这个领域。随后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以“效用函数”为目标的通信系统中,整个网络可被视为一个面向应用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其计算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效用容量。2000年,Ahlswede等人在文章[8]中指出信息流跟道路上的交通是大不一样的。他们指出,在计算通信网络中,对数据流可以进行代数编码,并再把编码后的信息传输到下一节点。最近十年,网络编码作为计算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迅速激起了研究的热潮,并且逐步被人们在理论上证明了基于网络计算的传输优势。最近,网络编码逐步被应用到实际系统中。Microsoft、HP、Intel、Cisco、Samsung等研究机构/公司都在实际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中开展网络编码应用工作。

尽管计算通信的潜力初现端倪,国际上到目前为止在移动计算通信领域的研究仍是相对零散的,如文献[9-11]。Dougherty等的研究表明,现有的网络计算技术还无法提供无线网络应能达到的计算增益[9]。网络计算运用于无线多址接入的研究也刚起步[11]。由于移动网络的复杂性及超量信息的多元性,学术界还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系统级突破性技术,能将计算通信的潜能转化为可观的网络增益。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机遇。

3 计算通信的研究方向

针对超量信息无线传输的容量瓶颈、虚拟化网络中计算通信资源的动态多元性、及新兴数据业务的复杂移动性等挑战问题,计算通信的研究将涉及跨信息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3.1 计算通信基础理论

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都在继续以指数性速度增长,为获取有效网络容量增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建立“计算通信”的抽象数学模型,并形成普适的理论分析体系,是开启计算通信理论潜能的关键。由此产生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就是通过数学语言精准地描述异构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量化群体信息的传输有效性,并借此揭示网络计算能力对整体效用容量的影响。计算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涵盖3个主要部分。第一,对无线异构网络“效用容量”的数学定义及建模。在计算通信机制下优化的最终目标函数是群体用户的有效体验即所谓的“效用容量”,只有在“效用容量”框架下研究计算与通信的融合才有真正的意义。第二,基于计算能力的“相对信息理论”。若要在有限的通信能力下提高网络效用容量,就必须考虑相对网络计算能力的有效信息传输能力,探索计算能力与效用容量的转换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异构网络的效用容量进行优化,进而精确地分析各种计算参数对整体性能的影响。第三,在虚拟资源模型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计算将模型化的多元虚拟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各个网络结点,以最大化虚拟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包括效率和可靠性在内的最佳网络通信性能。

3.2 网络计算增益析取机理

多种并存的异构网及移动节点所提供的多元化的通信和计算资源通过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方法,在逻辑上形成统一个完整统一的虚拟重构网。如何基于虚拟化的通信资源和网络化的计算资源,利用虚拟重构网的多元协同计算通信理论与机制,以有效获取网络通信中的最大计算增益,是计算通信涵盖的第二大研究点。这就要求首先对这些虚拟通信资源建立适当的描述模型,该模型应该能用统一的方法刻画不同性质的虚拟通信资源,并为多元虚拟资源的协同分配提供基础。其次,协同通信机制能够将所需的计算任务进行有效的分割,尽可能减少每个子计算任务之间的耦合,通过不同网络结点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来获得协同通信机制要求的虚拟资源分配方案。可见,协同通信机制设计和网络化计算是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因此,这两个部分的联合设计和联合优化将成为本研究点的关键。

3.3 计算通信普适性

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计算通信理论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实现性、及可适用性。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计算能力,建立可扩展的异构计算方法,以及研究可实现的复杂业务的适配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大型泛在网络中业务与网络之间,节点与网络之间,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协同计算、通信、及分享机制,将超量信息高效地传递到众多动态节点,从而保证用户体验到优质的移动服务。

4 结束语

无线网络能力本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传输理念及网络架构有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虽然现有无线网络容量的提升已遭遇香农瓶颈效应,但网络及移动节点的计算能力却仍呈现指数特性增长。“计算通信理论”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将融合“计算”和“通信”这两个信息科技的关键领域,运用丰富多元的移动网络“计算资源”来解锁无线传输现阶段的瓶颈,释放巨大潜能,以获取无线网络有效容量的跳跃性提升。计算通信的研究应瞄准网络社会中信息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体现无线网络异构性、适应移动节点多元性及超量信息复杂性的突破性理论论架构与关键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SHANNON C 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27:379-423,623-656.

[2] GAMAL A .Reliable communication of highly distributed information[M]. GOPINATH T M, THOMAS B C.Open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ation, Berlin,Germany: Springer-Verlag, 1987: 60-62.

[3] GALLAGER R G.Finding parity in a simple broadcast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88,34(2): 176-180.

[4] GOYAL N, KINDLER G, SAKS M. Lower bounds for the noisy broadcast problem[J].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2008,37(6): 1806-1841.

[5] GUPTA P, KUMAR P R. The capacity of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0,46(2): 388-404.

[6] GIRIDHAR A, KUMAR P R. Toward a theory of in-network comput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4): 98-107.

[7] GIRIDHAR A, KUMAR P R.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ng functions over sensor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5,23(4):755-764.

[8] AHLSWEDE R, CAI N; LI S Y R, et al. Network information flow[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0,46(4):1204-1216.

[9] DOUGHERTY R, FREILING C, ZEGER K. Unachieva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capacity[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6,52(6): 2365-2372.

[10] AYASO O, SHAH D, DAHLEH M A. Information theoretic bounds for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over networks of point-to-point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10,56 (12): 6020-6036.

[11] NAZER B,GASTPAR M. Computation over multiple-access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10): 3498-351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