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营养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20

营养教育论文

营养教育论文例1

二、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探究式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同样可以合理地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学习任务,让大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这也能够帮助大家深化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健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首先展开独立思考,随后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最后得出问题探讨的结论。例如,在讲解“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讲解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有什么区别,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自觉地寻找答案,并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细胞癌变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均衡的营养与饮食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透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得以渗透,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很多案例分析,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透过案例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领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渗透营养健康的相关理念,要让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引起重视,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现象和超重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饮食有关系的。此外,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女孩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合理膳食,并配合适当的运动,这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又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生物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三天,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却可以活二十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学习,会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进而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些教学案例不仅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这些也都是学生们十分关心与关注的话题。透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很多营养健康的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化,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营养教育论文例2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缺乏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因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较少,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务操作,更不会从事具体的营销实践活动,难以达到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效果,致使课程学习达不到教学目的。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只有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甚至把教室就设在实训场地,实行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才能有利于使学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二)与市场营销学科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手段缺乏

市场营销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时代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市场营销的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然而在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学校在实践教学对时下市场上的市场模拟软件情有独钟,然而影响市场营销的不定性因素很多,其职业能力是很难靠软件的模拟来实现的。

(三)缺乏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受传统影响较大,课程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高低。很多营销手段在别人运用的时候效果明显,而当自己照搬照抄的时候其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学习别人成功的营销手段的同时,没有创新,市场营销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具体的方法手段则必须具有创新。

二、改革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熟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种类别;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属性基础上,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新途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更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一线工作的实践,首先使学生把握市场营销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为学生储备今后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本领;其次,通过学生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使他们在给定工作任务后,能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第三,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从而积极应对变化的未来世界。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相对独立地学习,教师从昔日的给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治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一个演讲者,而必须是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三、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设想

(一)模拟实践方法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一周甚至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真正地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操作当中。

1.第一阶段:制定方案

把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学校”是各个小组要开发的市场,各小组利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制定出一套具体的营销方案。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对“学校”这一市场进行调研;二是进行市场营销宏观与微观环境分析;三是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四是制定STP 营销战略。对“学校”这一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出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五是制定4PS策略。选择适合的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进入“学校”这一市场,并通过选择适当的销售地点,制定相应的促销手段,为各小组赚取利润。

2.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方案制定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务操作阶段。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货、销货。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为小组赚取利润。

3.第三阶段:实践总结

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对小组营销方案的实施,既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总结出营销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营销方案进行修正与补充。

(二)需注意的问题

1.经费。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市场营销的实务操作过程,小组进行采购产品、选择渠道、促销手段的选择时,需要一定的费用。可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个小组提供所需经费。

当然要考虑在实践过程当中的风险,在提供经费的同时,给各小组一定的压力,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实践结束后交回一定百分比的经费。如果小组的营销方案效果明显,那么该组除了把额定经费上交外,还可以有一定的“余额”。这样既能降低学院教学成本,又能刺激学生们的积极性。

2.相关政策支持。 每个小组要在“学校”这个市场上进行课程实践,就必须要得到学校的一些政策支持,允许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5(35)

营养教育论文例3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行创新教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的营销人才。但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创新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目前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或为了晋升职称,或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质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究其原因在于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学生也盲目地认为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考试及格万事大吉,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记忆和模仿。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然而一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问题。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无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实践途径。

3.教学手段、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有些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国内营销教学重点大多放在理论上,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一味追求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过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缺乏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目前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以教师命题考试为主,考试方法大多采用笔试,缺乏科学性。这将会形成学生单纯以背诵现有知识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学生运用知识、实践操作、探索创新的能力基本被。

5.师资队伍缺乏

一些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比较熟悉,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由于自身缺乏实践,在教学中很难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巧妙的结介,往往会导致所带出的学生理论上头头是道,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的对策

1.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要明确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评价体系等要素科学结合起来。要树立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一次教育终身受用转变为终身教育、重理论转变为重技能教育的理念,打破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在知识继承与积累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性独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使经过塑造的学生,能从固有的知识结构中,经过整合转化进而能自发或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

2.确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设置

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基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掌握通识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之外,还应掌握营销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等。

(1)营销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必修)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商务沟通》《商品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广告学》《营销策划》《推销学》等多门课程上。

(2)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选修)上,涉及到会计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骨干课程,具体有《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上。此外,还应选修与今后工作所属行业的一些行业基础知识。

(3)人文知识。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模块中(选修)的课程上,如《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美学原理》《宗教学原理》《伦理学》《书法》《食品营养学》等课程。

3.构建合理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合理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一个中心、二个主体、三个层次、四个原则”的要求。

“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中心。

“二个主体”是指对学生实施实践和创新教育的第一个主体是学生所在学校的任课教师,第二个主体是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

“三个层次”包括认知实践层次、专项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认知实践层次包括入学教育、社会调查、普通劳动等内容;专项实践层次包括针对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其他专项环节,如针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的课程实习及针对“学年论文”等进行的专项实习;“综合性实践层次”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全部知识进行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项目实习。

“四个原则”是指在实习方案设计及实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点原则,即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4.改革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积极推广讨论式、辩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变“教师”为“导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多传授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过程多作分析,少下或不下定性的结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不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处理,更不要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通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5.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方式

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闭卷考核与多元化考核相结合。考试的方式除了最常采用的试卷考试即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专题报告、课程论文、角色扮演等多种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方面,要着眼于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等能力。

6.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科研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培育学生对其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营养教育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将长期面临的重大难题和焦点话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必然趋势。如何让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自觉行动起来,在企业运营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他们的思维彻底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是培养未来企业管理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大学教育中开展环境经营理念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1.1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森林锐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走向恢复型、建设型和协调型,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企业低碳运营的路径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把环境经营理念纳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1.2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目前各高校开始加强环境教育并已初见成效,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环境经营理念教育就是通过对环境经营相关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并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2 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及教育特点

2.1教育目标及途径

在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就是将环境经营纳入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以环境经营学课程为载体,全方位开展环境经营理念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环境经营相关知识,做到专业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责任意识,培养既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高级管理者和建设者。

2.2教育特点

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具有依托工科、立足冶金、学科交叉、低碳环保的教育特色。

(1)依托工科。辽宁科技大学地处祖国钢都辽宁省鞍山市,前身为鞍山钢铁学院,冶金工程、化学工程、耐火材料等专业是其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所涉及的企业都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就是依托这些高污染行业,将行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与环境经营思想紧密结合,并试图解决这些行业的污染问题。

(2)立足冶金。辽宁科技大学是国家较早组建的冶金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冶金特色。冶金行业的高污染已引起国家、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冶金行业如何实施环境经营,跟上绿色发展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摆在冶金企业和冶金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以冶金企业的污染和环境经营战略的实施为案例进行,将理论教学与冶金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

(3)学科交叉。环境经营教育教学及开展的科学研究是冶金工程理论、环境工程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而现代管理理论又包括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境经营学科交叉特色明显。

(4)低碳环保。环境经营理念真正体现了当前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诉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前瞻性的一个领域。

3 实施方案

3.1成立环境经营教学团队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组建了环境经营教学团队,成员由工商管理(包括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的教师以及企业人员、环保局工作人员组成。团队还聘请了日本三位环境经营方面的专家为客座教授。

3.2开展环境经营教育教学

在工商管理各专业中开设《环境经营学》必修课,在工科专业开设选修课,在研究生中开设学术报告。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环境信息管理、环境监查、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环境治理技术等。团队编写了《环境经营学》、《环境经营学同步精讲》《环境经营学同步案例》等教材。在授课时以高碳企业环境经营战略为案例,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

3.3改革授课方式和学生考核方式

环境经营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采取专题授课的教学方法,即教学团队成员每人讲授一个专题,通过研讨解决专题间的衔接问题。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采取课题研究形式,体现了“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经营问题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符合轻结果重过程、轻知识重能力的考核思路。基本操作见表1:

表1:学生考核步骤及结果

工科专业考核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形式,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所依托的行业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将课上理论与课下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相关行业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更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关注企业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研究生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前沿报告的内容确定自己的硕士论文选题及撰写科研论文。

3.4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实施环境经营的状况,撰写实习报告和心得体会。在学生中成立了环保社团―ECO环境友好研究会,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构建低碳社会我先行”“承担社会责任我监督”、以“践行低碳路线,创造绿色明天”为主题的环境经营活动月活动、“与绿色同行,争做环境友好型人才”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校园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5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研究

将课程学习、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引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社会调研等环节关注环境问题和企业环境经营的实施状况,并撰写毕业论文。以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每年毕业论文会有40-50篇、研究生毕业论文会有10篇与环境经营相关问题有关。

3.6开展环境经营科学研究,做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

在开展教学同时,团队以高碳企业环境经营为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探寻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分析发达国家高碳企业环境经营经验;探索高碳企业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的实施路径等。主要形式包括申请项目、撰写论文、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等。同时把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

3.7组织召开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会

为促进环境经营学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环境经营教学团队不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和学术研讨会,如组织召开的以“专业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日研讨会、辽宁省管理年会、学校学术研讨会等。这一方面使所有与会成员在环境经营理念教育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拓展在校师生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国际国内教学、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 实施效果

在高校开展环境经营理念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创新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途径,教育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进行环境经营理念教育,实现了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达到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双重培养目标。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提高了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实现了高校为社会培养既有较高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管理者和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对传统的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的有益补充。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加强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通过课题开题、社会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和小论文、课题结题总结及答辩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3)促进管理学科的优化。环境经营优化了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既为环境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又为企业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教师找到了一个把环境要素与管理问题有机结合的最新领域―环境经营,为工商管理学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和研究视野。环境经营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改变了原有的学科构成,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及学生培养的质量提高。

在高校较强环境经营理念的教育,不仅符合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潮流之大势所趋。它解决了传统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连续性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教学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环境经营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2YJSCX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11-8.

[2]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的讲话[R].2003-9-18.

[3]肖瑜,张淑华,靳振江,成官文.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下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J].广西教育,2009(27).

[4]李红梅,衡阳.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现代环境意识的整合[J].理论导刊,2006(10).

[5]韩冰霜.高校环境教育及其评价模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艾尼瓦尔・吐米尔.南疆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营养教育论文例5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伴随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高等院校适时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是高等教育及时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体育经济专业人才为指导思想,就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提出初步设想,为培养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参考。

1创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1.1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迈入WTO已经第六年了,服务贸易全面对外开放。论文大全。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更由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古尽优势,以至于国外体育产业营销“大鳄”不仅在我国同行中遥遥领先,而且居高临下,超前于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如NBA成功登陆我国,在体育市场开发中“独领风骚”,在我国重大赛事商业化动作中纵横捭阖,对我国运动员的商业性包装与无形资产开发等等都开创了成功先河,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源正在大量流失的现实,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何等的迫切。

1.2是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在当前生产力水平状况下,商业化运作是像奥运会这样重大赛事获取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但不等于说只要从事商业化运作就能赢利,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来从事这种商业化运作,能否具有素质高、数量足的专业化人才。把奥运会这一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效益的严峻任务,促使我国必须尽快着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1.3是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

体育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它不仅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带动了传媒业、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吸收了大量人员就业。各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人才,尤其是既懂体育、又会外语,且善营销的人才。英国有十几支足球俱乐部已成为上市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意大利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德国的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也先后上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产业的营销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相应地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各国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

1.4是体育院(系)学科结构改革的需要

大多体育院(系)都设有体育教育专业,近期又设置了如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学等专业,但这些专业基本上是以运动生物学和教育学科为基础,不涉及到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等理论,也就不能培养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调整,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体育院(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部分教学条件硬件差、学科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陈旧的院(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众多体育产业部门对其急需的体育产业专门人才望眼欲穿,所以,体育院(系)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为学校和学生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2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

2.1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产业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宜到职业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企业、体育娱乐业、体育中介机构等部门从事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管理者、体育经济人、以及跨国体育经营人才、国际性体育经营组织决策人才和国际性公司体育运动行销部门策划人才。

2.2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规格

2.2.1专业素质要求

系统地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与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游戏法则;掌握会计、财务、法律、管理、决策分析和营销等知识;掌握体育资产管理、体育赞助、国际体育营销、体育经济学、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市场相关法律政策、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与健身等知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的读、听、说、写能力、并通过国家六级水平考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通过国家二级水平考试。

2.2.2综合素质要求

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聚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3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平台式教育”:第一为基础平台通识教育管理,即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可规定选修一定学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注重“综合性、多层次、可叠加”。第二为平台课程。即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基础性、技能型”。按照体育大类培养设计。论文大全。第三平台为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灵活性、先进性、扩展性、专题性、小型化”的特点。第四平台为任选课程。开设背后型的、针对性强、内容和体系小型化的任意选修课程,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为中心,以“社会需求、课程改革、发展素质”为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论文大全。课程总课时2500—2600学时左右,总学分为150学分,课程分为通修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和活动课程、素质课程。

4.1通修课程。通修课程是指高等院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基础及应用。通修课程总学时数为550—57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2%。计30学分,占学分的20%。

4.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指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相应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也为限选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中专业主干课程8门,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经济信息论、货币银行学。一般必修课7门,包括体育公共关系、网络经济、统计学、体育场地与设计、发展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信息论。选修课程13门。包括体育概论、体育法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资本论、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育投资、计量经济学、体育竞赛学、西方经济学、体育广告学、体育政策学,限选6—7门。专业课程学时数为1000—120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0%,计6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其中必修课程学时数为625—65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计20学分,占总学分的13%。

4.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指根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特点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原则而开设的课程。本专业设置体育学体系、营销学体系、管理学体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到二个专业方向课程。总学时数为500—520,约占总学时的20%,计25学分,占总学分的17%。

4.4实践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运用的课程。包括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习、市场咨询、军政训练、勤工俭学、毕业设计、生产劳动等。活动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总学时为450—468学时,占学时数的18%,计20学分,占学分的13%。

4.5素质课程。素质课程是指选择跨系科的有关课程,以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综合性素质培养的要求。总课时为300学分,不计入总学时,学分计入总学分,计15学分,占总学分的10%。

5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有了目标定位,有了课程设置,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建设不能没有教材,教材的好坏对学生预习、复习、讨论的效果有直接影响。针对目前教材建设普通落后和缺乏的状况。可以让教师以专题、讲义、、教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在教材上多方论证,尽量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要求教师努力提升理论与科研水平,解决教材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市场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平常的教学中,适应课程目标与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与体育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参与市场调查,进行大型赛事的策划,了解体育公司的运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各学校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商学院、外语学院、体育专家等座谈、沟通、交流,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对策

6.1 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政府、学校和体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6.2 加大投入招聘或引进有关人才,组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和骨干队伍。现有部分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学或进修有关专业课程,尽快适应教学要求。

6.3 要立足于体育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联合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实现横向联合与资源共享,还可以由用人单位与体育院校联合,采用委托培养方式,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6.4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的生源,应按同等普通高等院校分数线录取,将体育测试成绩作为参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文化基础差的状况。

6.5 可在有关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的高等体育院校试办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以取得办学经验,形成办学模式与特色,然后逐步推广。

6.6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应新时期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未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未来大型赛事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体育产业指导[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3

[2] 马杰罗(美).市场营销[M] .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 韩德昌.市场营销理论和实物[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4] 黄汉生,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7

[5] 刘 威.专业经营人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专业化发展的关键[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营养教育论文例6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即需要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

1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别要求

1.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实践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知易行难”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病,知、行脱节,教育几乎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极差。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即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培养并重,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不二选择。其不仅仅指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上,而是要付诸实践。独立学院更需要在教学的各环节,以“实用主义”思想,着手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1.2 独立学院学生特质适合实践性教学

独立学院营销专业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质,他们更期望展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这些学生的开拓思路及强大的活力。基于此,实践性教学的趣味性及实效性表现更为突出。此外,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特质,他们中愿意继续学习及从事研究工作的仅为小部分,多数学生以毕业就业为主要目的,这对实践性便有了更多的需求。

2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上应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合理制定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笔者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考――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一文中,根据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案的分析,及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表现,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共分为四个部分:(1)案例教学,较常规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本体系中所讲的案例教学,包含已有案例教学和创新案例编撰教学两个方面。(2)实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是指模拟公司运营、模拟市场营销调研项目、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活动、课外竞赛等试验教学课程环节。该体系中实验教学包含综合实验课程、课程内实验教学和课外模拟竞赛三个方面。(3)实习教学,学生必须深入企业学习,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目的。在本体系中,将实习教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包含参观与考察、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4)专业论文(设计),本科论文(设计)和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一样,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达到综合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需常规性地设立学年论文环节,创新性地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3 实践教学体系中各实践教学活动执行的建议

实践教学的构建比较偏重理论性,为能使实践教学获得良好的执行,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整体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执行环节进行设计与规范。针对各实践模块的特点,建议按如下所述过程和要求执行,以使实践教学整体达到良好的效果。

3.1 案例教学

1)已有案例教学,即利用已有书本案例作为分析对象进行讲授,作为常用教学方法之一,营销专业各专业课程均可开展。

2)创新案例编撰教学,作为已有案例教学的补充,创新案例教学在锻炼学生阅读归纳、理论知识应用方面效果更为突出。不仅结合理论知识,而且在学生接触企业营销实践,文字组织撰写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营销专业各专业课程均可开展,但是涉及项目模拟实践教学课程,可考虑适当减少,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

3.2 实验教学

3.2.1 专项实验课程

1)ERP沙盘企业模拟实训,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能力,所以需要具备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第4学期开出。并对该项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给予2个学分。

2)市场营销实验教学软件综合模拟训练,基于教学软件的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更强调学生要综合应用营销理论,除具备前述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基础课程的知识外,还需对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调研、产品管理、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课程知识有所涉及,故建议在第6学期开出。此外对该项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给予2个学分。

3.2.2 课程内实验教学

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出,以模拟教学为主,并依据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逻辑性关系,划分为两类模拟教学形式。课程内实践教学因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不能用学分去衡量,在进行激励时采用课程平时成绩计分。

1)分部分项模拟教学,主要针对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不以呈现某个经营实践中的作品(如商业计划书)为逻辑主线,课程知识体系分作若干理论模块,即开展分部分项的模拟教学。根据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结构的分析,可开设此类教学的课程包括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销售管理、零售学等。其中消费者行为学和广告学可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项目,进行实验观察。

2)项目模拟实验教学,此类教学要求该课程内容体系前后具有承接性,而且课程内容整体结构同现实经营中的某些研究、咨询项目的成果结构相似。符合以上两个要求,便可随课程开展此类项目模拟教学方式。结合本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及对教材选择类别的研究,列举了以下可开展系统性项目模拟实验教学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表1 项目模拟教学课程及项目类型

3.2.3 课外模拟竞赛

课外模拟竞赛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竞争性更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当然本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保证比赛有良好的效果,参赛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知识基础,营销知识积累比较深厚。选择在高年级(如第6学期,三年级的学生)开设此项活动,助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此外在参与学生选择方面主要以营销、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可引入会计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对团队知识涵盖面进行丰富。对于竞赛项目的奖励除物质之外,应给予参赛选手每个竞赛项目2个学分的奖励,但此项奖励的总学分不得超过4个。

3.3 实习教学

3.3.1 参观与考察

此项实践活动结合相关课程的开出,到校外企业参观,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如市场营销学、零售学、消费者行为学、渠道管理学等课中,可对企业营销活动、销售活动进行参观与考察,从感性上让学生建立营销实践的情景。建议:3-6学期,每学期各开展一次,作业专业课程日常教学活动。

3.3.2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能促进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本实习可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6期开展。为避免影响学习,时间设置为半个月。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入基地进行实习。可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导师进行系统指导,并且给予1个学分进行考核激励。

3.3.3 毕业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目的在于强化就业能力培养,服务于毕业找工作,安排在第7学期,为期一个月。这个学期,学生也进入了找工作的状态,有期望尽快就业的心理,实习积极性高,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实习工作中去。此项实践项目给予2个学分予以考核。

3.4 专业论文(设计)

3.4.1 学年论文

按正式论文的要求进行布置,但是学年论文强调的重点在于写作的规范性、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组织的规范性上,创新性的内容可要求少一点。此项实践项目安排在第6学期末布置执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给予2个学分予以考核。

3.4.2 毕业论文(设计)

有过学年论文的训练,格式和语言规范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毕业论文习作时应强调论文的创新性及应用型,以更高标准指导此项教学活动。论题尽量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并创新论文的设计形式,不一味拘泥于偏理论性问题的研究。按专业培养计划要求此项实践教学设置8个学分。

综合以上实施规范的叙述,归集如表2所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明细表。

表2 实践性教学环节明细表

4 后记

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做一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工作就能保证学生实力有提升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院各部门需要有一定的协作来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第一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有结合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专业建设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建立相关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第二要积极推进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方便专业实习的开展;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立,努力打造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第四学生考评体系需要改革,对于不同的实践环节可给予学生学分,或课程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评成绩;第五必须加大各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

作为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文章所建立的体系虽源于教学实践,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但本文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因为笔者教学年限有限,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有限;另一方面仅是结合本院情况及一些院校公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研究,缺少对高校实际执行情况的调研。此外,营销本就源自市场经营,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有效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值得今后进行更多开拓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杜威重建经验概念的课程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22-27.

[2] 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3-55.

[3] 李冉冉.杜威:教育理论的魅力与缺憾――当代的再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56-62.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3-75.

[5] 高雁鸣.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9):89-90.

[6] 朱志德,李先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经济师,2008,(3):86-87.

[7] 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8] 龚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思考――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54-57.

[9] 教育部教高厅〔2004〕21 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营养教育论文例7

结果:干预后同伴教育干预组营养知识正确率和营养态度正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高职院校开展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方法切实可行,教育效果明显,对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营养健康教育 同伴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38-02

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成人期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1,2]。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力开展营养宣教,提高他们的营养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合理营养的意识,培养他们营养健康的行为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同伴教育是指年龄或社会地位相似的人之间相互分享信息、价值与行为[3,4]。近年来同伴教育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滥用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教育以及其他健康教育领域[5],而它在营养宣教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尚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高职院校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需求入手,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公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4个系中,3个年级的每个年级都随机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未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或类似课程。

1.1.2 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电子工程系和公路工程系学生作同伴教育干预组,汽车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学生作为对照组。同伴教育干预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加调查550名。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基线调查600名,干预后参与调查4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干预前和干预组实施干预后3个月,采用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问题采用选择式答题方式,以方便调查。调查表包括四方面内容:①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②营养相关知识;③对营养知识与健康的态度;④被调查者的营养行为;⑤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营养知识。通过班长选取班级干部作为调查员,先进行调查员培训,讲明调查事由,讲清注意事项,由调查员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不给任何暗示,禁止同学之间讨论,限时10-15分钟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2.2 干预方法。在干预组中选择原先的调查员再补充一些自愿担当并经过筛选者为同伴教育者,先进行培训,学习已经准备好的宣传资料,解释相关问题,互相提问并讨论,使同伴教育者学通学懂,不留疑问。同伴教育者学习营养相关知识后,采用多种形式不定时地向同班或本宿舍同学宣传、讲解,回答同学提出的疑问,解释同学提出的疑惑,讨论相关问题。研究者时常督促和提醒同伴教育者要多次重复地向周围的同学或同班同学宣传讨论营养知识。同伴教育时程大约延续3个月。

1.2.3 质量控制。①为保证问卷的回答真实有效,采用匿名方式,独立回答问题。②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都是经过筛选产生的,挑选有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在同学中较有威信的人来担当这两种角色。③调查员和同伴教育者不填写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原始资料编号整理并录入计算机,用EpiData3.0、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按统一标准赋值,对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分别评分,采用的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参加基线调查的高职学生共1200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为22±1.56岁,其中男生512人,占42.7%;女生688人,占57.3%。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共1000人,对照组550人,平均年龄21.5±2.29岁,男生356人,女生194人;干预组450人,平均年龄21.8±1.98岁,男生252人,女生198人。

2.2 干预效果比较。

2.2.1 同伴教育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正确率比较,所有问题均无变化。

2.2.2 同伴教育后营养态度正向率比较。对照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中,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同伴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正向率自身比较,也只有以上4个问题有统计学意义(P

2.2.3 同伴教育后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同伴教育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饮食行为正向率比较,所有的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后再次比较,只有“是否每天都吃早餐”和“是否经常吸烟、饮酒”这两个问题有明显改变;其它问题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营养学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许多患有营养不良的人并非是由于贫困,而是缺乏营养知识。本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一般人群好,但也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仍存在误区,有些问题还很模糊不清,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相关知识教育。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并且原来正确率比较低的问题提高的幅度较大,同伴教育在营养知识教育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营养知识容易理解,同伴教育方式能够被接受,建议高职院校适度开展同伴教育。经过同伴教育,高职学生对营养的态度只在有些方面有所改变。态度相对于知识更难以改变,提示对青年的健康教育应从小抓起。同伴教育后,高职学生饮食行为的正向率没有明显变化。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健康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传统的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人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关于食物的选择会影响人体健康的正确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将营养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高职学生可塑性强,是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最佳年龄段,完全有可能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营养的基础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来加强营养。可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营养教育模式,尝试对大学生运用同伴教育模式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4,003(002):9-11,21

[2] 王作振,王克利,钱序.2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4-95

营养教育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物质的丰富,人们更注意讲究营养和保健。但相当部分社区居民对营养知识缺乏导致不足以指导自身的平衡膳食;有的居民甚至误解出现盲目地追求片面营养,造成某些营养素的长期缺乏或过量摄入,久之易导致与营养有关的疾病[3]。社区是个大家庭,包含各种特殊人群,社区是营养教育工作的最大环境,做好了,在疾病的预防上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对两组社区居民营养教育前后KAP的调查,以探讨在社区开展营养教育干预的效果。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随机抽取社区居民共300名,其中实验组150名,对照组15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家庭人数、文化程度、婚姻、疾病等一般状况均无明显差别。

2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对两组老年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4]。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2],自行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预调查后,印制统一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疾病情况(经医院确诊的与营养相关的疾病)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3个方面。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半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干预,由营养师进行每月40分钟的营养知识讲座。半年后由同1调查员对两组人群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与第一次相同。数据输入计算机,用MicrosoftExeel 2000建立数据库,SPSSl7.0软件进行x2检验。

结 果

营养教育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KAP答题正确人数情况,见表1

1营养知识

营养知识的评价指标,经过1年的营养教育后,实验组教育前后对比及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性差异。

2营养态度、行为 知晓慢性病与营养的关系

每天喝牛奶、每天烹调用油25克、知晓油炸食品的危害这3项和干预前前相比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常吃粗粮、薯类无统计学差异。

讨论

KAP模型是由美国教育学家McGuire wJ提出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KAP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人们一旦懂得了增进健康的原理,就会按照这种知识来行动。近年来广泛地用于人类生活行为调查、营养学研究以及社会医学教育。社区居民对食物的选择,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膳食行为,一般来说良好的营养教育影响着他们的饮食方式,因为当人们知道某些食物对于健康和生活有意义时,就可以改变其饮食行为。

本次营养教育干预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疾病等一般情况的均衡性较好,干预前两组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营养态度及饮食习惯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实验设计符合调查要求。

经过半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实验组社区居民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如七大营养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钙的主要食物来源等经自身前后相比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对慢性病与营养相关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营养知识知晓率越高,则营养态度和行为越好,两者呈正相关,同时也说明在社区开展营养教育很有必要。

营养教育前后两次的调查中发现,社区居民营养行为已经有一部分发生了改变,如每天烹调用油25克、油炸食品的危害、每天饮用牛奶人数比例均有显著提高,但对于摄粗粮、薯类的摄人量偏低,和教育前无明显改变。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行为,需要长期反复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尤其对某些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合理的膳食调配更是如此。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更需长期干预。根据目前社区居民营养KAP状况,提供几下几点建议;可在社区大学开设营养学课程,由营养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在社区深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金字塔的普及工作,促使老社区居民饮食结构的合理化;在大医院和社区开设营养健康咨询门诊,针对个体进行营养科普咨询和慢性病的营养知识宣教,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性疾病;广泛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开展社区居民营养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定期推荐适合的价廉物美的食物。

参考文献

[1] Weitzman ER, Kaci L, Mandl KD1 Accept abi l i ty of a pers onall y con -trolled heal th record in a community~ based setting: implicat i ons for pol- icy and desi gn 1 J Med Int ernet Res 1 2009 Apr 29; 11( 2) : e14.

营养教育论文例9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结合各高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能动创造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已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作为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双重任务的地方高校,其当务之急是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逐渐增多,同时在质以及层次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营销人才,但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及企业对营销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人们逐渐地开始反思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研究与构建全新的营销人才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已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重庆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立了“多维互联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个维度(即多功能开放性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团队项目训练法和专业学生社团),全面贯彻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一体化,“工”“学”并行,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推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电子信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其学校为我国的电子信息类产业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强调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强调电子信息产业背景及相关产品基本原理和知识的通识教育。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特色专业构建了“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行业灵活设置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和会展营销三个方向的模块课程群,以实现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营销高级人才目标。

湖南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着力建设多维度立体式“三纵三横”式营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商业及人文知识”为核心,紧抓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学术科研建设为“四个”基础建设,坚持老师与学生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国内与国外的“三类”互动,打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育体系,以立足于商科院校发展平台,实施“知识”与“能力”双轨驱动。吉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了“一大教学理念、两大教学体系、五大课程模块、五种教学方法、四种辅助教学方式和五项基本建设”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25545”。其中,“1”(一大教学理念),指造就营销管理者;“2”(两大教学体系),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5”(五大课程模块),指构建营销基本理论、市场分析、市场及其战略选择、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五大课程模块;“5”(五种教学方法),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沙盘模拟”、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五种主要教学方法;“4”(四种辅助教学方式,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营销特色活动、网络营销实战四种辅助教学方式;“5”(五项基本建设),指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企业营销研究与咨询中心建设。类似于这些地方高校都试图通过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现行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

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112所,其中地方高校(民办除外)633所,占其全部普通本科高校的56.9%,可见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出整个高校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与培养目标相悖

在各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尽管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培养目标没有细化和分解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导致实现培养目标过程有悖于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本身,而很少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内容是否能够实现其培养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地方高校甚至于某些重点大学中,一方面使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最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缺乏指向性,教师盲目性较为严重,仅凭经验去体会培养目标,并随意地安排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

(二)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悖

我国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应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各门课程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进而,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逐渐形成了单门课程组合学科体系的发展趋势,单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相悖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高等教育理论上一个重要观点认为,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产生主要影响的是课程总体的作用,而不是每一门课程单独作用的总和。人才培养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整体,人才的综合性教育,这就需要建立连贯一致性课程,这种连贯一致性体现了教育所涉及教育质量的顺序。事实上,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单门课程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关注。单门课程改革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改革少;简单化课程学时增减多,课程重组优化少,造成课程“多、散、全”。另一方面,外界通常只对单门课程的评价,例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很少或者没有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关注和评价。这种情况的出现最终导致违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也违背了教育的整体性原则。

(三)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相悖

可以说,由于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脱节导致了教学评价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教师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考试与测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由于教师教学活动缺少培养目标引导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学工作多与单门课程内容有关,考试内容多与单门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内容有关,而常常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即使有联系,也是一种“模糊关联性”。

(四)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案相悖

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或者教学活动所规定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如何学习是由教师的教引导的,所以,只有合适的教师教的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但是,实际上根据全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总体上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学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在封闭课堂环境中任由教师个性发挥的随意动作。此外,尽管大多数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和随意性较强,致使实践教学的执行力力度差,流于形式,实际收效甚微。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并没有与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建立起清晰、紧密的联系,有悖于整个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市场营销专业是集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在这三者之间特别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要求专业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高校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的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和利用自身特点,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监控、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借以探索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切实体现湖北经济学院“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性地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源,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方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实际操作环节中,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两大方向,即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扩展学习、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三大操作场中进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强化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检验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指标,是高水平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导向,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创意营销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识理论宽度和专业理论深度,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流”

2010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精髓,学有所思、思而好学、学思结合,方能学会学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统一,方能形成能力。而因材施教是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真谛,学与思、知与行的差异,而实施“差异化教学”,方能因材施教。如何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融汇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中,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丰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融案例资料、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为一体的互动性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发挥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平台,建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评价的新模式。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以及仿真模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创设“课堂+现场+仿真模拟三合一”的教学情境。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以问题研究为平台构建“问题提出—情境假设—讨论与拓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现场、仿真模拟三个环境和场合中探索所学理论,学会独立判断,在多变的情境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实践育人。在出台不久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实践育人是促进理论升华为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编写优秀实验、实训教材,建立完善的校内市场营销学、营销调研、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和运行机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基地平台。同时,通过广泛开展暑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操作“场”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遵循的是“2+3”模式,是将两大专业方向和三大操作模块相结合,两大专业方向指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三大操作模块指基础知识扩展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

专业方向设置。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可以结合营销特点以及营销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营销工作,分为两个培养方向,即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创意营销是营销策划人员通过系统化、全程化的思考、总结、执行一套完整的借力发挥的营销方案,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产品创意、定位创意、包装创意和推广创意。其中,产品创意和定位创意是基础,包装创意和推广创意是延伸。创意营销方向的学生在掌握所必需的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突出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和广告、营销活动、项目策划能力。营销管理,也可称为需求管理,企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需求、终端的需求、销售队伍的需求等,以营利为目标,把组织、架构、人员、培训、绩效、考评、薪资等众多要素综合制定、优化实施,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得到发展,并最终确保企业目标实现。营销管理方向的学生在掌握所必需的现代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突出营销体系构建能力和市场需求管理等能力。

人才培养模块划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本文所构想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操作“场”,基础知识扩展场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侧重于学生的技能教育,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扩展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掌握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管理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等。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在行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即学生在基础知识扩展场训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的训练质量。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熟练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即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充分应用。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环节:校内实训包括营销策划及网络营销实训、市场调研及广告策划实训和推销与商务谈判实训;校外实训主要是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长期、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在此模块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竞赛活动、拓展训练、主题讲座、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能力。

“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明确人才定位:创意营销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作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明确提出"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区别于其他市场营销专业,“源-流-场”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创意营销人才和营销管理人才。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创意营销方向和营销管理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从事相对应的营销工作。

优化了培养方案:基础知识扩展学习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该方案将大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基础知识扩展学习场、企业营销实务演练场和自我营销能力拓展场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注重大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教育教学所需各方面技能的训练,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设想,明确了专业人才定位,构建了“源-流-场”式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都对我国地方高校开展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Bok, D.,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营养教育论文例1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健康观念、注重生命质量,营养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就是搞好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现状分析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但目前在高职营养教育的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我国虽然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最早的营养师――食医,但现代营养学的发展却起步较晚,由于整个社会对营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开办了本科营养教育的学校曾经出现过停办的状况。而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营养这一专业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应运而生。但由于其起步晚,所以造成缺乏成熟的系统教学体系,缺少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更缺乏专门的实践基地。教学模式常常延续以往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识记,从教学到考核都以理论为主,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学生在就业中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缺乏职业教育特有的技能优势。

2.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不清

教学环节必须围绕、服务于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高职营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和本科教学不同,在懂营养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医学的背景知识、食品加工的知识等,并且需要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应用。而现在的教学往往将各个方面割裂开来,各成一体进行教学,学生学的时候感觉知识很零散,用的时候不知所措,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最后导致理论知识没有同专业的本科学生扎实而食品烹调加工技术又不如专业厨师,找不到自身合适定位的尴尬局面。

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主要是缺乏具有教学、实践双重指导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的知识体系以本科理论教学体系为主,加之缺乏一线具体工作的实践,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一些学校也采取过从临床一线聘请人员担任兼职实践老师,但由于缺乏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教学效果也并不如人意。

二、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高职营养专业要想建设和发展,必须进行有效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既包括实验课、实训课,还包括见习和实习的内容。营养专业起步晚、底子薄,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要想办好实践教学,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加大投入,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与专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上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尽量考虑产、学、研相结合。如,与医疗机构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可以积累病历资料,进行营养治疗的观察研究;再如,与餐饮企业或食品企业相结合,则可以与企业经营、管理或食品加工制作相联系,将学习实践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也拓展了专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设置好实践基地后需要定期检查、通过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尤其在实习期间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引导,并适当地以考核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

2.明确专业定位,建立全程管理机制

高职营养专业教育既不同于本科、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又不同于社会上短期培训的大众教育,而是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医学综合知识的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在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并根据就业方向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的重点。如果是针对医院培养临床营养师,那么可以加强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实践将以临床实践为主;如果是针对大众或餐饮企业进行营养指导及管理,那么需要学习餐饮管理、成本核算等知识,应该多在餐饮企业中实践锻炼;如果是针对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儿等进行营养指导的公共营养师,那么就需要加强特殊人群营养包括心理学的学习,学校、社区、护理院等又是实践学习的重点场所。所以,要根据需求理清专业发展方向,才能建设好实践基地,开展好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系统、有组织、有监管,保证教学环节落在实处,避免由于停留表面而使学生缺乏真正的技能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重要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针对目前缺乏具备教育、科研、实践综合能力的教师的现状,应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大力的培养。学校应为“双师型”教师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空间,鼓励教师到临床或生产一线去学习,培养实践技能,并且能及时反馈最新信息,更新教学知识。另外,还要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和科研,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多请教行业专家,通过专家讲座、行业调研等方式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4.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教育的目标和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需要系统化的培养和锻炼。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知识的系统化,尤其是实践技能操作的连续和一体化培养。现代高职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将不同实践过程相结合,进行综合实践和实训,就需要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融合。比如,要完成配餐员的职业能力考核要求需要将营养学中的食谱制定、特殊人群营养中的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营养烹饪中的膳食制作的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实践,这样才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学生也才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高职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经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随着实践中的有序、有效改革,高职营养专业教学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淑欣.高职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