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24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1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2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二、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开发定位与整体设计——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3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特殊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如果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

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4

2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植物物种多样性匮乏,树种搭配缺乏合理性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水平。然而,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方面却并不容乐观。在武汉,城市公园中数量较多的观赏性植物只有80种左右(详见表1),具有公园性的公园景观设计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这就与西方发达国家中上千种的观赏植物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中,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更是显得极为匮乏,如西北地区的城市公园的观赏性植物物种数量仅为十七种。除此之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树种的搭配有所欠缺也是其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部分城市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够较好地融合公园景观设计,如将某种类别的树种进行单一种植,或是将不同类别的树种进行胡乱搭配,完全忽视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使得公园绿化存在病灾和虫灾的安全隐患。

2.2城市污染较为严重,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

现代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造成了城市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城市污染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城市公园是一种人为建造的城市绿化环境,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调节能力是无法和普通生态环境相比的,例如城市污染中的空气污染往往会对植物起到了负增长的作用,图1武汉市中山公园内山体环境设计方案效果图公园地下水的污染会阻止公园植物获得茁壮成长的养分。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人员对于公园植物的养护管理也略显不足,往往会出现干旱天气不及时给植物浇水,防治病灾虫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3如何有效进行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分析

3.1注重公园景观设计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

城市公园设计师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公园植物自身的基础功能以外,还需要对公园的不同组成部分和不同功能进行综合化的考虑,将整个公园设计的构成和相关规律通过合理联系的方式作为整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设计,并注重城市公园构造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结合,从而达到充分表现公园特征及规律的最终目的。以意大利台地式公园为例,意大利台地式公园多沿用古典风格,其中植物、地形、水体、建筑为公园设计的四大要素,城市公园设计师在设计这种公园时,多注重将公园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思想。如果从外到内俯瞰整座公园,不难发现整座公园都体现出了一种整体性与联系性的设计原则,例如从规则式的绿色矮丛植物到部分自然树冠的方形树畦,从人工塑造的雕塑、喷泉逐渐延伸为自然痕迹较重的溪流、瀑布,都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一种和谐美。

3.2遵循有序性设计与最优化原则,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一般来说,城市公园景观的结构设计应当是有序并且分为不同层次的,在公园设计中,高一层系统往往是由多层次的低层系统组合而成的,从公园设计师的角度考虑,公园内部的不同结构只有被合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公园的不同的空间序列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为明确。除此之外,公园设计师还应当针对公园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功能使用方向、活动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多方面考虑,最终筛选出最优化设计方案,达到不仅要满足当前的设计需求,还应该考虑到未来公园发展的变化,最终让设计出的公园能够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果,让公园设计符合最优化原则的同时,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圆明园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圆明园的建筑布置极为有序,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模式,方整的水池、整齐的树木,处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公园的严谨有序。而在注重有序性设计的同时,圆明园同样兼具了自然景观的美感,公园中水与河流相通,以山水作为公园主题,再配置多样的公园建筑,布局严谨而又不失灵活,使自然景色如诗如画,其中的游人更是如痴如醉,达到了人与自然相偕的高超境界(如图2)。

3.3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公园规划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相关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自然也就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武汉为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那么在武汉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把在这种气候下能够茁壮成长的针叶树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树种,辅以一定的阔叶树种,并力求疏密有致。也只有在深刻认知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将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公园景观设计融入其中。

3.4重视交流性的设计理念,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融于大自然中,在阳光下享受芬芳气息,在树林中感悟风声鸟语,从而消除孤独与苦闷。因此,园林设计师要想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体现出公园独特的设计理念,就需要从这种交流性入手,例如在大型园林设计中注重绿化,规划出专门的“森林浴场”让走入园林的人们能够享受森林浴。只有重视园林设计中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才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公园设计。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5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6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7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 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 景点的形成原因

2.1 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 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6]。

2.3 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 不良的后果

3.1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转贴于  4 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 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 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 20 (2):29.

[2] 易道公司,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 20 (2):1-28.

[3]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 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 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 10 (3):16-18.

[8] 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 16 (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8

前言

一个城市的环境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在不断地建设和扩大,在此同时城市建设的过程将是一个复杂多繁的建设过程,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教育落后、环境差、生态不平衡),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带来制约性因素。而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公共的场所,是城市居民活动和休闲的场所,在城市中有突出的价值作用。

1 定义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标准CJJ/ T 91-2002J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每一座建筑的结构必须在整个物质构造和面貌上生成较小层次的整合, 包括结构间距、房屋基础、柱子、墙、窗户、材料等方面的协调一致,保证建筑在整体结构和细部都具有精心设计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法则。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 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2. 1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2) 景观研究的尺性;3) 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 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 景观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 7) 景价值的多重性。

2. 2 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 是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 而且富有神韵, 有特殊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2. 3 人本主义理论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城市公园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 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2.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 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3. 1 地方性原则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 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 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 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 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 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 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3. 2 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 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 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 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3. 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 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 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 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4 研究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 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 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 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 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4. 2 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 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 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 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 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 3 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 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 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 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

4. 4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 如轴线、对景、框景等, 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 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 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 数量不够, 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5 结语

城市公园景观是一个广泛的载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个科学、艺术、理性、审美学的结合体。因此一个好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师,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要不断学结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的运用到实践中,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活动与休憩的场所,在城市中具有多种价值,如生态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等。

1 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标准CJJ/]r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

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2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

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

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

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

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

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2.2 园林美学学理论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2.3 人本主义理论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区域性、综合性游览公园为设计目标,满足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和效益原则。注重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同时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将空间形态与环境韵律有机结合。

2.5设计理念

1)开发与保护:公园的开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前提,重点生态环境,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尊重历史和文化。

2)规划与建设:要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公园,必须对公园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又必须考虑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3)“加法”和“减法”:必须发掘公园的文化底蕴,增加新的旅游景点和服务配套设施,这是“加法”。同时要注意原有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这是“减法”。

4)“小”交通和“大”交通: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合理组织公园交通,理顺公园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关系。

5)景观设计:在充分发掘、利用公园自有的旅游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公园建设成为寓艺术性、文化性、现代性的公园。

3临沂人民公园景观规划

3.1总体构思

3.1.1园区概况

临沂人民公园位于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路东段。景观规划范围东至沂河、南至人工湖怀园道路、北至银雀山路、西至临沂市园林管理局,面积约为20公顷。南北长约530米,东西长约470米,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临沂人民公园利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使公园的生态性、功能性、艺术性得到全面的诠释,为临沂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标志性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3.1.2规划指导思想

1)遵循公园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构成与传统园林理论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小品、水景、绿化造景等景观设计手法提升公园景观,创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主题公园。

2)对原有功能分区进行重新组合,改造原空间布局,形成与城市相和谐的功能区域。

3)贯彻“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思想,继承传统造园思想,融入当地文化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完整的绿化环境体系。

4)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重点处理好园区集中绿地和人工湖的改造,使之形成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3.1.3景观规划目标

1)强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标志性节点功能,构造出一个怡人而健康的公园环境。

2)力争打造成综合性自然音乐主题公园。

3)拉升周边地块的商业价值,促进其经济效益。

4)强化公园的社会效益。建立起城市与山水间的内在联系。

5)将公园营造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动静苍翠四季变幻的美丽景观。

3.1.4景观规划原则

1)功能原则:公园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用。景观规划与之相符合,提供休憩、游览,文化活动等不同环境,满足游客的不同功能需要。

2)生态原则:设计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地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的作用。

3)美学原则:根据不同的欣赏角度,摆布好形体的组合,层次排比,达到多方景胜的效果。

4)地方性原则:公园文化也有其特色。因此在做景观设计时既应体现地方精神,体现历史文脉,临沂文化特色,个性鲜明。

4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4.2 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4.3 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4.4 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

5 结语

现代城市公园使得市民能更方便地享用近在身边的“第二自然”其“城市氧吧”的作用越加明显,并在人们的日常休憩活动中充当主角,同时空间上的开放也使公园的景观与城市景观互相渗透,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的文化位。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J].城市

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3):29—32.

[2]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叶南,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qlJ/T 85-213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她分类标准 [4肖笃宁.论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框架,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0.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特征

与基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例10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