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歌唱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07

歌唱艺术论文

歌唱艺术论文例1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歌唱艺术论文例2

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的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歌唱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了听众享受和情绪的感染。毫无疑问,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全面的歌唱技巧是一个成功歌唱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唱歌技巧也就没有了艺术表现手段。就好像我们过河必须要有桥梁或渡船一样。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给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怎么才具备“感动观众的才能”呢?这就要取决于对歌唱的艺术处理,作为一个歌者在歌曲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把握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是悲是喜,是痛苦还是欢乐,细细体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及深刻的内涵。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

歌唱艺术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要准确深刻的表现好歌唱的内涵,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歌曲的音乐和歌词。音乐是歌唱的灵魂,在熟读乐谱的过程中,要反复体悟音乐的感情特征,领略歌曲音乐的旋律美,理解歌曲音乐的意境,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写作的歌谱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在歌谱之中却记录着复杂的艺术技巧,作曲家的深情厚谊也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就是要在歌曲的文学(歌词)语言造型和音乐旋律起伏中,发掘出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掌握歌曲的风格基调,引发我们心中的想象,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激起内心的歌唱热情,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从而艺术的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的标志是忧伤,但是几分忧伤?哪种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有造诣的艺术家总是以认真的研读作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作者的原始情感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准确传达和提高再现。一个演员或者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歌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二、情感基调的把握

演唱一首歌唱,首先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歌中为我们演唱所提示的表现意图,正确的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然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处理歌唱。设身处地的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对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对印尼歌曲《宝贝》的演唱,有的歌唱者能设身处地分析,体现出对歌唱的感情,准确表达了一个年轻妻子怀念前线打游击的丈夫的纯真感情,并表达对革命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信念,同时也刻画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然而有些歌唱者脱离具体的规定情景与情感表现,一味卖弄柔情,婉转,妩媚的所谓声音技巧,以至歪曲了歌曲的思想意义与歌唱主人公的健康情绪。同样,像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曲时,也有类似情况,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海军战士的思想境界,去追求柔情蜜意,梦境缭绕,就会把一首健康的战士抒情歌曲唱成情调不好的海军战士摇篮曲,极大的歪曲了主人公的形象。可见了,“情”——感情不准,“调”——曲调也随之被歪曲了,而曲调主题就自然不可能得到准确地表达。

有了对歌唱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唱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唱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唱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唱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句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三、声情关系的处理

一首歌曲或唱段的演唱,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掌握了曲式脉络和段落层次之后,要根据歌曲主题与形象表达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行腔设计,所谓“谋篇布局”就是运用声情的有机结合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声腔的布置。戏曲声乐艺术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川剧一诀所云“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飘不浮,准中见稳”。所谓“开腔要审”,是指在歌唱前要对所唱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审视与分析,从局部到整体,从审字到审腔,从词格到腔格,从词意到曲情,从语气到势,从形象到主题,从情景到意境,从结构到风格。总之,要进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细致琢磨,品味与推敲,这种审视分析一定要慎重,实际上是演唱者逐步体验与感受的过程。所谓“行腔要领”,“领”是指要突出重点,共鸣,气息,气口与行腔咬字,吐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要和谐适度,领出重心,推波助澜,顺势力行。所谓“板腔要准”,是说“调准便不慌,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要求字腔结合的高度准确,才能更好地抒情达意,从而达到“不飘不浮,准中见稳”。声圆腔满,深情并茂。声乐艺术讲究:意在唱先,成腔在胸,一气呵成,神韵贯通。这是因为时间性听觉艺术不容做分外的停顿与休止,如果不在唱前将声音的创造意义,思想主题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当然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

歌唱的抒情,或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这是因为,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的完美结合,以及行腔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的表达,同样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所以说,“充满激情地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显然,声乐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它的表情力量,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2]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歌唱艺术论文例3

一、声音美的传递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的声音美是通过完美的发音技巧来体现的。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或戏曲唱腔等,无不强调歌唱的声音美,而要达到歌唱的声音美,使歌唱美妙、技巧非凡,就必须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修养。若声音不美,再美的乐器伴奏,也不能达到歌唱美的高度。

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天生的好嗓子是形成声音美的物质基础,但天生的好嗓子不会自然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美的歌喉,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声原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各自的声音扬长避短,且对其进行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的训练,使其具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正如一块好的宝玉要经过塑造才能形成好的成品一样。

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此外,歌唱活动中身体的放松、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实现声音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和歌唱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道理,从而实现歌唱声音美的完美传达。

音乐的选择是从心的,从着个人的情绪的,从着大家一颗追求美的心灵的,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着追求形式,追求声音的洪亮。我讨厌为唱歌而唱歌。因为每一段音乐,都是有情绪的,象文学作品一样,歌唱者要去解读他,才可以发现里面的生命。音乐是有旋律,有节奏,有强弱的。音乐同样是可以表现的。如果仅仅木讷的演唱,那就背离的音乐的本性。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音乐。

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可想而知,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

歌唱艺术是美化语言的创造,歌唱渗透着语言,语言溶解着音乐。歌唱语言是说话语言审美强化和夸张,更具美的表现力。因此,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歌者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理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同时亦要加强文学修养,不断地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了解歌唱语言的审美属性,充分调动歌唱手段和优势,将歌唱语言美完美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是因为语言的美从而感受了音乐旋律的美,那一句句优美富有意境的歌词,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了旋律的语言相结合的强大,也充分彰显了作曲者的心境,当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七个音符和一些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时,我们不得不被这种美给震撼。当然,在空间的意义上,词作家并不关心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那最能触动情思、凝聚情思的一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因此,老练的词作家对空间的“占有”往往并不贪婪,有时仅仅是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就可能成全他们完成一件艺术佳构。在歌词的创作中,“形式”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歌词不是情感体验的“外露”,而是情感体验的“表演”。

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语言美的前提是字与腔的完美统一;字与腔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字要吐得清楚,同时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即“字正腔圆”。清晰、生动的语言是刻画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主体的重要因素。在歌唱语言美的塑造过程中,歌者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形式、韵律、节奏等方面的要求以规范的语言和生动的感情朗读歌词,通过朗读细心揣摩歌词文学语言本身的内在韵律,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点,把握歌词的整个语气、语调、情绪和语势特点,然后再将这种特点与曲调美结合起来,使歌唱语言更具个性美,以强化歌唱语言的美感,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歌唱艺术的语言美。

而歌词却和诗歌不一样,从交流的观点看,诗歌似乎更强调创作的敏感性与作品的关系,强调情感表达者与情感的关系;而歌词则更强调情感倾吐与情感接纳的关系,强调作品与作品接受者的关系。因此,诗更倾向于心灵的独步,而歌词更倾向于心灵的交流;诗更多个人化的成分,而歌词则更多公众情绪的表达;诗更倾向于雅致化,歌词更倾向于通俗化。歌词与音律的结合把我们带入了音乐的另一个层次。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反映生活。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如果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越深,那就越能充分的表现出音乐的韵味和魅力。相反,如果只掌握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那就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由此带来的效果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在演唱时,既要把种植葡萄和培育爱情联系起来,又要把纯真爱情和建设家园、保卫边疆联系起来,还要把创建美好生活和民族风情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歌中葡萄小苗的栽培,藤蔓的缠绕,果实的成熟和“心儿醉了”,才更具情感的层次、深度和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魅力。因此。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艺术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感觉,是可以体验的,也是可以理解和交流的。为了充分表达歌唱艺术的情感,歌者不但要注重声音表情、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的协调统一,而且要实现彼此的融合,才使歌唱艺术生命更具美感,更加生动感人。

歌唱艺术论文例4

1992年他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雁泽曾在国内刊物上,1991年出版了《我的歌唱技术、技艺的形成》声乐专著;他有着润柔的音质、宽广的音域,气息饱满而深长,善于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他的演唱韵味浓厚、技巧精湛、咬字准确。1995年11月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颂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

吴雁泽先生的歌声所表达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气质,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当今有责任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

二、吴雁泽精湛的歌唱技艺

(一)真假声的自然融合与假声的自如运用

1.真假声的自然融合

吴雁泽在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时唱完几句《上去高山望平川》后说:“你听出我在哪儿换的吗?我现在都找不着我在哪儿换的了”。这足以显示在吴雁泽的歌唱中真假声的使用确实已经达到了自然融合、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雁泽假声的学习、获得是受到我国民间歌唱艺术的启发并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吴雁泽当时在同学当中属于弱者,但他觉得越弱就越要多学。当时他学习河北梆子,演《游龟山》。河北梆子的高腔很厉害,它是真假声结合的,这对于他后来的真假声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假声的自如运用

假声的生理特征如下:1.具有深呼吸的气息支持;2.具有开、松的发声腔体;3.声带边缘振动,不完全关闭;4.声音位置高,有较多的头腔共鸣泛音;5.音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穿透力。主要是在表现某些特定地域歌曲风格时使用假声较多,并且此时假声的使用能较好的体现作品风格,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歌坛上的常青树”

1.气息的从容保持与高度掌控——歌坛常青的法宝

歌唱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良好的歌唱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即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的调整、控制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时,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吴雁泽在演唱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他将“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响四方”两个乐句开创性的连在了一起,这种独特的、高难度的处理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长句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更加连贯、自然,更多时候给人以震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坚持训练——歌坛常青的关键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歌唱的练习在歌唱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歌唱技巧通过科学的练习是可以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不易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坚持练声,却更为不易和难得。

吴雁泽在做客《艺术人生》栏目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始至终坚持训练;没有因为我成名了、当官了就开始坐办公室抽烟、喝茶……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仍在坚持;每天下班后,晚饭以后半小时,八点到十点就是我练声的时候”。

(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发挥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吴雁泽歌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歌唱者去揣摩和学习的,然而他最初在咬字吐字这方面却下了极大的功夫。

吴雁泽老家在山东淄博,初学歌唱时可谓是一口的胶东半岛话,为了克服咬字吐字方面的困难,除了听夏青、葛兰同志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还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吴雁泽在自己文章中曾这样写到:“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唱段,对于校正我的普通话和歌唱语言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真切动人的歌唱情感与润腔

1.声为情发、以情动人

在我国古代唱论中就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效果放在重要位置。《乐记》中曾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声为情发”的歌唱方向。

歌唱是将情感通过声音载体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情感本身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觉和心情的反映。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细致的理解、感受,应用歌唱技巧,按照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进行演唱。

2.运用润腔,升华情感

歌唱润腔是对作品旋律做进一步处理时表达歌唱情感的重要手段;歌唱中细腻流畅的润腔犹如歌曲的肌肤,通过润腔的运用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表现作品独特的情感。歌唱时润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装饰音润腔、顿音润腔、跳音润腔是表达歌唱情感的主要方法,吴雁泽在唱每一首歌时,除了在咬字吐字方面下功夫外,还在润腔的抑扬顿挫作上下功夫,使演唱有起有伏,层次鲜明。

吴雁泽先生现年已经69岁,他的歌声之所以至今能够如此辉煌,所演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依旧如此持久,这除了他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还与他对事业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歌唱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自始至终的坚持练声密不可分。最后我想以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文本,以求与大家共勉:“做为一个舞台演员,我有个想法,能唱多久就唱多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参考文献:

[1]潘乃先《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第1版.

[2]薛良《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0.第1版.

歌唱艺术论文例5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s。这样1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首先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内容,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但它是完全建立在正确的呼吸方法基础之上,才能促成听觉上的美感。正确呼吸有利于音域的扩张,声音圆润、流畅;使歌唱的声音富于丰富的艺术表现。王晏卯是这样说的:“在唱腔与道白中,每句都按声调的体系,把字、意表达清楚,观众才能听清,这叫‘字正’”。这里的字音、字意必须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把每个字像打字机一样往外打。就是说每字、每句、每个词组都不是独立的

歌唱艺术论文例6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

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s。这样1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歌唱艺术论文例7

(一)对作品内涵的完整解读声以传情,歌唱者要想将歌曲作品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就必须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完整解读,了解作词、作曲者的真实意图。时代背景的不同,作品的技术处理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必然有所差别。例如《长征组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声乐套曲,是一部倾注了国家领导、各路专家、群众心血的优秀艺术作品,作品主要再现了我中央红军不畏艰难、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气节。作品由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后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上将历时几个月呕心创作,并经晨耕、生茂、唐河、遇秋等作曲家对其中的10首谱曲终成史诗。其中的《飞越大渡河》中,有这样一句“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歌词表达了我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斗志和不畏牺牲的决心,在歌曲演唱时必须针对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曲调的风格,把握旋律的抑扬变化,歌者要将自己置身于红军征战的情景才能真正将歌曲中存在的情感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感染观众。由此可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境的完整解读对于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活体验与作品的契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情感传递都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不无关系,歌唱表演作为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自然也应该赋予作品本身丰盈的生活体验,作品要表现的活灵活现就需要注入更多的血肉,丰富感情生活。歌唱演员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点滴的情感积淀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意识的培养,在歌唱表演中自然地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歌曲作品中形成歌曲的情感表现力。歌唱者要表达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自身的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是歌唱者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因感触而自然流露的情感表现是任何技巧与技术都无法模拟和达到的。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既是歌唱者通过艺术创造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转换的过程,也是通过声音和作品的感情进行交流的过程。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对演唱是否能收到深刻真挚的感染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情感表现中的演唱技巧处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是歌唱表演的艺术灵魂,但这并不意味着歌曲演唱一味地释放情感,表演中演唱技巧的处理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演唱技巧的处理主要包括演唱力度变化的处理、演唱速度变化的处理、延长音色变化的处理三个方面。演唱力的变化的处理是要根据作品旋律的强弱变化把握,在歌唱表演中不能完全地将强音或者弱音贯穿歌曲的始终,虽然歌曲的谱曲创作中已经表明了力度,演唱者仍然要根据自身对歌曲的理解,歌曲中情绪和情感的波动就意味着应有不同的声音力度变化。这就要求歌曲表演中要针对作品本身的风格和词曲的内涵确定演唱力度的变化,做到跌宕有序在歌曲的二次创作中增加表演的艺术层次感。演唱速度变化的处理是声乐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速度是音乐的生命,歌唱表演中把握曲乐的速度变化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技术手段。歌唱表演的情景表现诸如欢快、浪漫、凄美等都是需要靠速度变化来进行技术处理。《我心永恒》是浪漫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由好莱坞主流电影著名作曲家詹姆斯•霍纳一手制作,歌曲由平缓逐渐转为激扬,直到激畅缠绵的高潮部分,曲终留下荡气回肠的凄婉悲剧尾声,几分钟的词曲将整篇电影的故事凄婉道来。演唱者在对这篇主题曲表演的时候,应根据作品情景的变化控制速度的变化,烘托作品的主题,实现歌者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发挥更优的艺术效果。不同的音色变化能够对不同的情感表达起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歌唱者把握自己的音色特点对声乐作品进行整合处理,将自己的演唱和艺术扮演的角色最优结合,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提升歌唱艺术中情感表现的对策

艺术创作的来源是生活中的百态表现,歌唱表演也是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艺术映射的过程。演唱者要想完美地演艺作品,除了要有优秀的嗓子,高超的声乐技巧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对演唱作品的内涵进行透彻理解,积极充实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品格和综合素质。若想在表演中增强情感的表现力,就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以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为艺术创作积蓄情感素材。

(一)积极体验生活,充实情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充实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在艺术表演中完美地运用技巧塑造艺术形象,将音乐中所包含的生活体验深刻释放出来形成艺术魅力。歌唱者如何具备丰富的情感经验,首先是对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有深度的把握,其次还包括演唱者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文化储备和艺术创作精神的培养。歌唱表演者要想取得更高的艺术造诣,积极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点滴的感悟,充实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实行艺术贴近生活,结合生活阅历积淀艺术素养,形成自己的情感体会。充实的生活体验在情感积淀的过程中是必须要经历的,也是歌者自己的宝贵财富,永远跟随自身,可以在表演中及时触发灵感,为歌曲充实丰富的生活感悟,更真实地展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贴近生活。

歌唱艺术论文例8

2、歌唱技巧能够促进声乐艺术的表达

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需要演唱者对于音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这种修饰的技巧是歌唱技巧的一部分。音色对于曲目情感的正确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旋律的曲目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相同,譬如当演唱旋律舒缓、情感基调悲伤的乐曲时就比较适合用低沉的音色对其进行演唱,从而让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当演唱旋律轻快的乐曲时,清亮的音色就比较符合要求以及听众对于其音色的想象。音色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听众对于声乐曲目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演唱者必须根据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以及歌曲旋律的不同来恰当的调整自我音色,从而使演唱的过程中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让听众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乐曲的深层意义。歌唱技巧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声乐曲目艺术性的表达,对于曲目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3、歌唱技巧对声乐的表演有着积极作用

在声乐的表演中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演唱者对曲目进行死板的演唱,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注重其表演过程中的可观赏性,这就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中的声情并茂技巧提出了要求。要想把声乐曲目的情感表达的透彻就必须注重表演过程中表情的转变,让自己充分的投入到乐曲之中,用表情来诠释歌曲的更深层的含义。要想把声情并茂的技巧运用的比较好就必须在演唱曲目前充分的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让自己更好的了解曲目的意义,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乐曲之中,能够早演唱过程之中随着乐曲旋律的转变而转换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表演去感染听众,从而把声乐的表演推至灵魂表演的深度。

4、歌唱技术对促进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也不相同,从而致使各国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上存有一定的差异,这对各国声乐艺术国际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虽然各国对于声乐艺术标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歌唱技巧却是相通的,通过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能够更好的促进表演者理解别国的声乐艺术,从而吸取别的声乐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中精华的方面,促进本土声乐艺术更加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带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享受,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更能满足听众对其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声乐艺术,演唱者必须加强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为其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歌唱艺术论文例9

二、把握个性鲜明的声音形象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歌曲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歌唱艺术主要是运用人的声音形象来创造角色形象的。生活是创造歌曲中角色声音形象的源泉,在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等不同,体现在各人发出的声音高度、色彩、音量、音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生理层面看,人的声音表现出典型的年龄特征。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规律,声源体的柔韧性、人体肌肉的弹性、都会相应随之减弱,音色的自然属性也会由童稚、奶亮,继而清脆,甜圆、再而嘹亮、豪放、直至醇厚、灰暗、苍凉。”[2]P146,声乐主要是运用人的声音形象来创造角色声音形象的,它把生活中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的人们的声音形象凝练、概括、规范为不同的声部,如男高音的声音形象适合表现年轻的小伙子;女高音的声音形象适合演唱年轻的姑娘,男中音的声音形象更适合扮演男子汉、英雄、勇士等粗犷豪迈的角色;女中音适合扮演中、老年女性;男低音更适合扮演苍老的男性角色。作为歌唱演员在创造角色时,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声音形象,如何挑选角色决定演唱作品,一定要根据各自的声部、创造能力,去选择那些既扬长避短、又容易驾驭的角色和作品进行创作,以便自己的声音形象与角色的声音形象浑然一体,为塑造个性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服务,而不是相反让人物声音形象符合演员声音形象。歌唱者还要加强对自己声音可塑性方面的训练。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些音乐作品不但要求歌唱者有宽广的音域、高超的技巧,还要能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创造出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声音形象。如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他的声音既坚强有力,而又丰满华丽,既能塑造抒情性的歌剧角色阿尔弗莱德,同时又能够演唱奥赛罗、拉达美斯等各类戏剧性的歌剧男高音角色。作为一个歌唱演员,除了刻苦认真地训练提高专业技能之外,一定要拜生活为师,随时留意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忆下生活中不同人物的声音形象,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外貌特征等,这是对一个歌唱演员内心听力的锻炼,“内心听力的建立和塑造是一切歌唱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声乐——它作为声音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是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和表现形式。要想获得优美动听的声音,首先要在内心搭建一种正确的声音形象、思维形象、人物形象以及情感形象。不断地加强内心听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演唱更加赋予情感色彩,更加充满想象力和戏剧性,努力达到真正的‘内外合一’的最高境界”。[3]P77

三、重视角色内心视象的艺术处理

戏剧理论家傅柏忻在《演技教程》中论述内心视象是:“记忆表象及联想表象的复呈。就是运用动作表象、图形表象和符号表象展开想象活动,并按照角色的需要编排好顺序,让它连续不断地呈现出来,这就形成内心视象的影片了。”[4]P112歌唱者在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段歌曲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望无际、满山遍野的桃林;山坡下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倒映在明净水面的桃林随着涟漪在摇曳;被桃林环抱着的村庄屋顶上正漂浮着袅袅的炊烟”一派田园风光的景象。这种景象并非是诉诸人们现实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而是演唱者在脑海里的想象,伴随着歌声与音乐节奏同步浮现在视觉屏幕上,成为“内心视象的影片了”。正是由于这种历历在目“声画同步“的歌唱表演,才能唤起有同样生活情绪记忆的观众在审美想象中的幻觉,产生共鸣,引起互动,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歌唱表演时并非每个演员都能够达到这一美学境界。在欣赏歌曲演唱时经常会看到:有些演员眼睛没有神,表情木讷;还有的演唱时,从歌曲的规定情境中跳进跳出,反映在演唱者面部表情上其显著特征是:表情忽而生动,忽而木然,俗称阴阳脸;更有甚者整首歌曲的表演,自始至终游离于歌曲的规定情境之外,只顾买弄声音技巧,缺乏内心体验,眼神飘忽不定内心视象不具体,完全是一种夸张性的情绪化表演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表演,究其原因固然很多,然而,歌唱者不明白或者说不重视对角色内心视象的艺术处理则是其症结所在。究竟如何才能彻底摆脱这种缺乏内在体验,虚假的、夸张性的、情绪化的歌唱表演呢?应从以下方面多加注意。

(一)内心视象的高度凝练概括性

一首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通过对广大农村各种劳作喜获丰收场面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歌唱者表演时要想把这种热烈欢快而丰富的内容充分地展示给观众,就必须对每句唱词的内容加以精心地选择、加工、整合、凝练成一幅幅内心视象的画面与音乐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一首歌曲的表演创作。至于如何确定每句唱词的内心视象画面,选择几个画面为宜,没有固定之规,要看各人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以及音乐节奏的快慢而定。比如节奏较快的乐句可选择一个视象画面一闪即过;节奏缓慢抒情的乐句可选择数个视象画面连续复呈。总之,对内心视象画面的选择一定要高度凝练和概括,而不是未加取舍与选择的自然生活画面在歌唱者脑海里的堆砌。

(二)音乐对内心视象的制约性

歌唱表演是在音乐旋律、节奏、速度等因素的严格规范制约下进行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中国戏曲表演下的定义那样:“有规则的自由行动”[5]P160,歌唱表演同样如此。不同的歌曲有着不同的情绪、旋律、节奏、速度。如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前奏曲的表演,共十八小节的时值,慢中速演奏,这时歌唱者脑海里所呈现出的“满山坡的、一望无际的桃源”等视象画面,应伴随着前奏曲的节奏速度,从第一小节连续不断地呈现至最后一小节演员开唱第一句歌词止。如果演唱时音乐长视象画面短,或者是视象画面长音乐旋律短都不行,必须是声画节奏尺寸同步,表演与节奏旋律结合得严丝合缝,演唱表演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因此,内心视象的呈现必须受音乐旋律、节奏、速度等因素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三)明确镜框式舞台演区的划分

内心视象是角色比较隐密内在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外化和强化的艺术处理才能展现给观众。作为一个歌唱演员无论在何种样式的舞台上(镜框式舞台;四面围观的中心舞台;三面围观的电视台演播厅;以及多视角围观的露天剧场等)演唱,都要弄清楚舞台表演区域的划分。镜框式舞台指的是一面有观众,面对前方舞台镜框进行观演活动的舞台结构形式。镜框式舞台一般主要划分为六个表演区域。可以看出由于这六个演区靠近观众池的距离不同,因此体现在各演区间表现力的强弱关系上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说1区最强,2、3区次之,4区再次之,5、6区更次之。当然,这种表演强弱区域的划分只是按照人们自然的视听习惯而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假如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演出的需要,可以采取特殊的艺术处理,使强弱演区互相转换。如5、6区虽被划分为最弱的演区,但要想变弱为强,可以采取把这两个演区的舞台升高,然后再把其它演区的灯光压暗,用定点光或者是锥光打在这两个演区,演员还可以戴上耳麦或者运用手持话筒站在这里演唱,那么原来的弱区也就变为现在整个舞台演唱的强区了。作为歌唱者只有熟悉了解镜框式舞台表演区域的划分和演区互换功能,才能很好地进行歌唱表演创作。

(四)确定舞台表演的视觉方位

所谓视觉方位,是指歌唱者在镜框式舞台上演唱时眼睛所看出去的方向。按舞台上六个演区的划分以演员站在1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可大致划分为六个视觉方位:⑴正前方;⑵正前方右移15度方向;⑶正前方左移15度方向;⑷正后方;⑸后方左移15度方向;⑹正后方右移15度方向。以上六个视觉方位是依据六个不同的演区确定的,为什么演唱时要确定这六个视觉方位呢?首先,是因为观众散座在台下的不同位置,歌唱表演时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台下不同方位观众的视线,力争把最生动的表情和最美妙的歌声奉献给台下每一位观众。其次,是表现歌曲内容的需要。

(五)把内心视象安放在不同的视觉方位上

歌唱艺术论文例10

在唐代大曲的歌舞升平过后,人们对于歌唱艺术的思考更进一步,受到长期与外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我们的祖先逐渐开始思考民族歌唱文化的特色。对于歌唱理论的研究开始朝着纵深、多元、创新的方向发展。几千年的歌唱实践积累为此时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需要做的是如何继往开来,形成歌唱理论的系统化总结论述和开创性的新思考。元代的《唱论》首开此时期的理论研究先河,完整详实的记录了古代历史中歌唱发展的点滴,并对歌唱实践中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入论证。其中既有丰富的史实,也有对表演技法、歌曲创作要求、调式调性分析、歌唱审美思辨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在《唱论》之后,《中原音韵》、《乐府传声》、《南曲人声客问》、《度曲须知》、《闲情偶寄》、《词林须知》、《方诸馆曲律》等声乐论著相继出现,它们有的详细论述某一歌曲曲种的曲韵唱腔,有的揭示歌唱的呼吸和发声技巧,有的着眼于歌唱的源流和派别,有的则洞察歌唱的审美和内涵情趣。这一阶段的各种歌唱论著和声乐发展齐头并进,十分注重对于歌唱表演研究的全面性,既重视表象方面的各种形式美,又注重歌唱在传情和精神交流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歌唱的“形神兼备”使其具备了“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也汇集了几千年中国歌唱演变发展的大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发展从夯实基础,到注重内涵,最后发展为技艺交错、融会贯通、张弛有度的特色歌唱文化,每一步都目标明确,有板有眼。中国古代歌唱艺术的美学追求方向恰恰符合了歌唱发展的运动轨迹,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形成了绚丽多姿且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二、古代歌唱艺术中的音乐审美情趣特征

中国的声乐发展历程之所以源远流长,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对于歌唱艺术的热爱,而诱发这种情感的关键在于歌唱自身诸多的审美特点和不可取代的文化精神。凭借着这些为世人所难以割舍的魅力,歌唱在民间依靠着口口相传而长盛不衰,尽管历尽无数的政体更变和战乱的践踏,都从未使这种艺术形态泯灭。相反,随着人类对于美的认识逐渐精进和精神修养的逐步提高,歌唱艺术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无限能量。当我们以历史的视角审视歌唱的发展时,发现有一些特点如灵魂一般,始终深藏于歌唱表征下,构成中国歌唱艺术独具一格的美学品质。其一,歌唱审美主体并非表象,而是内心情感的交融。对于声乐本源的认识是所有声乐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因为本源是指歌唱本体的终极存在方式,并影响着对于歌唱其它属性的认识和理解。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研究角度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认识理念更加千差万别。在西方的声乐理论体系中,认为歌唱是一种外化的物质运动,是由乐音的排列组合和运行而产生的,这种认识突出了物理学的观察角度。而中国的传统声乐认识观念中更加注重审美的元素,认为歌唱虽是一种声音运动,但却发自于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歌唱区别与语言形式的关键在于声音旋律与歌唱者内心情愫的交织,从而形成合力,并注入了人文情感。在这样的理论视角下,形成了“心为乐之本”的理念。《乐记》中关于“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描述也揭示了中国传统声乐的本质观念。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下,中国的歌唱更加注重“传情”,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很多民歌和小曲虽然方言晦涩难懂,但在情感表达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丝毫不妨碍情感的传播。古人在《乐记》、《诗序》、《声无哀乐论》等著作中对于歌唱声音与情感之间的思辨性论证早已自成一派,并深远的影响着中国的声乐发展走向。其二,歌唱审美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运动过程,从外化的“字正腔圆”逐渐深入至内心的“情真意切”。声乐的发展状态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某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观与文化观,而不同的美学理想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乐发展面貌。欧洲的声乐艺术如今享誉世界,但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与几百年前相比并没有质的变化飞跃,这是由于欧洲的声乐审美理念在于保持和稳定,更加注重一如既往的统一、平衡、华丽。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秉承了始终如一的坚持,使其特有的声音形象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并形成了独特的声乐艺术名片。从艺术歌曲到声乐套曲,再到歌剧,欧洲声乐的审美价值观被始终保留和传承。而中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则与绘画、雕刻、建筑同步,在美学构想中始终突出着“神韵”、“写意”、“浪漫”的特点。中国的歌唱形态琳琅满目,并没有统一的声音规范,但却始终以抽象的“韵味”作为衡量的尺度,更被放置在“有韵而生,无韵而死”的高度上进行取舍。然而,要达到“韵味”的美学品质,并非简单的一句“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就能够企及。作为歌唱者,要在歌唱的同时又将内心的情感最为真挚、深刻、朴实的表达和传递出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由外及内的不断研修。所谓“外”,是指歌唱的形态方面,语言和音律的准确无误是歌唱的基本条件,而“字正腔圆”则是规定外化标准的尺度。在歌唱中语言清晰准确,在咬字吐字上恰到好处,为情感的外化表达提供顺畅的通道。歌唱的行腔圆润,对气息控制把握得当,对于轻重缓急和长短强弱的把控精准,这些都会使歌唱获得良好的效果。当所有外部的构成都一一达到时,内部的情感还需要充分的倾注,情感既是歌唱的工具手段,又是歌唱的灵魂所在,当歌唱者将情感通过歌声真切的传递出去时,就会达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天人合一的至高美学境界。其三,歌唱审美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歌唱艺术中既注重对于故事和内容的塑造,也十分关注对歌唱形式的规范表现,可谓既求“形似”,又求“神似”。形神兼备是歌唱审美的至高追求,歌唱既需要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底,又需要将情感通过歌唱的声音表达出去。单纯的声音模仿是歌唱的低层次,只有将情感融合其中,才能够使嗓音、形体、情感合为一体。根据这样的标准,要求歌唱者在学习中必须注重多方面的修为,既有歌唱技巧的训练,又要有对于音乐知识的广泛涉猎,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只有将各个方面融会贯通时,歌唱才会变得具有“灵气”,通达且传神。中国古代歌唱艺术中所汇集的特征极具东方的美学品质,它不仅显示了中国人对待艺术和文化的独到见解,更将民族意识观念和哲学思维融入其中,这些对于歌唱的认识早已形成固定的传统思维,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中,深远的影响着中国声乐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