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歌唱教学研究3篇

时间:2022-12-21 10:26:49

摘要: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十分适合运用于歌唱教学,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就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在高职开展歌唱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歌唱 教学研究

歌唱教学研究3篇

歌唱教学研究1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1882-1967)所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套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二是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就是基于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所进行的音乐教学规律研究的学科。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将柯达伊教学法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例如匈牙利、美国等国家的中小学在歌唱、合唱教学中广泛的运用了该教学方法,还经常开设柯达伊教学法研习班,以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习该教学法,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国内专家也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柯达伊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杨立梅教授长期研究柯达伊教学法,并著有《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其中强调“应充分认识和体现歌唱对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武汉音乐学院谷杰提出了歌唱者演奏的是“人体乐器”这个观念,柯达伊教育教学法正是基于人的生理基础来激发人的音乐潜能,强调了歌唱的人体作为一种乐器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处理局部和整体的矛盾关系的时候,会感到全身都在共鸣,全身都在歌唱。歌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视唱能力的训练,南京师范大学刘晶心在《走进歌唱教学--从柯达伊教学法谈起》一文中提出“柯达伊教学法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但不觉得节奏训练枯燥无味,反而可以加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可见,柯达伊丰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通过“歌唱”的学习,培养自身的节奏感、音高感及音乐表现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能力。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大都是由以前的幼儿师范或中等音乐师范院校升格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沿袭了学前音乐或小学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也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无论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已经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高职高专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要求;以我校为例,目前的学生中有90%来自地处偏远的城镇、山区,只有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学生的起点与基础参差不齐,这给同一层次的教学平台造成了困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校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示范”——“模仿学习”——“演唱”这一层面,从目前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很多学生对歌唱学习兴趣不高,“节奏感”“音高感”方面尤其薄弱,更谈不上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了。而学生良好的歌唱兴趣、歌唱技能以及歌唱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建立在日积月累良好发声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长期的不懈的练习之中,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中的关系之上。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对于歌唱教学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具备了一定视唱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歌曲的演唱学习,柯达伊教学法在节奏及音准训练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是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学习和借鉴的。儿童天生就具有随乐而动的特性,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以儿歌表演唱的形式最为常见,为今后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学生不仅需掌握规范的歌唱方法,还需要掌握儿歌表演唱的方法,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宗旨就在于运用人体的天然条件去感悟声音带来的美感从而培养音乐兴趣并得到良好的歌唱能力的发展。柯达伊教育理念中提出“儿童的音乐教育依赖于他们的指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其开展音乐活动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在学校开展儿童音乐教学(尤其是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1)通过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合理地将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了解柯达伊教学法在歌唱教学中起到的作用。(2)通过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歌唱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积极性,从而探寻一条更合理的歌唱教学途径。(二)研究内容(1)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节奏读谱法”“首调唱名法”,开展歌唱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2)结合柯达伊教学法中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即兴的歌唱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更加丰富。(三)拟创新点(1)选择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研究,使得课题的研究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2)应用柯达伊教学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假设,能够使研究的结果更真实、准确、让人信服。

作者:周玉梅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歌唱教学研究2

一、声乐艺术与幼儿园歌唱活动

声乐,是用人声来演绎的音乐形式。通过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的配合发出优美、连贯、富有变化的声音,结合音乐基本要素与表现性要素以及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情感[1]。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能最直接、最生动、最准确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大多数声乐作品本身就是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在国外声乐指歌曲演唱,在我国是歌曲演唱、戏曲演唱、曲艺演唱的统称。中国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指的是弦乐器,“竹”指的是管乐器,“肉”指的是人的天然乐器—歌喉。意思是说丝弦为外物,靠手弹拨演奏出的曲子情感表达是有局限的,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奏乐虽然是贴近唇、齿、口、舌而传出的旋律,还是不如人的歌喉唱出的歌曲感人动听。认为人的歌喉是情感流露之源,是一件可以最淋漓尽致地表达喜怒哀乐的天然乐器,因此歌唱是最能传情达意的表演形式。同样,歌唱也是学前儿童最直接、最原始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幼儿园歌唱活动是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完善品格的教育价值[2]。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也认为歌唱是最适合孩子的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进入音乐世界和表达情感最自然的途径。孩子们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以及音乐的多元性与趣味性[3]。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增进交往、激发热情与创造精神。

二、声乐艺术的特征与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意义

声乐艺术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创造者是人,声音的来源就是人的嗓音,这个乐器是与生俱来的,它比任何其他乐器的声音都更自然、更亲切。其次,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唯一的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具有特有的语言优势,优秀的声乐作品可以让音乐与文学都得以升华[4]。再次,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证明很早之前歌唱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声乐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音乐形式。同时声乐艺术是表演与教育合一的音乐活动方式,它具有强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参与性与教育性。声乐艺术的特征也直接影响幼儿园歌唱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的意义。首先,幼儿园歌唱活动使幼儿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通过歌唱得到活动与锻炼,同时歌词的演唱、节奏的朗读等活动有益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多元化、多角度的优秀儿童歌曲能让学前儿童萌发美感,扩大文化视野,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其次,学前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技能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及表现能力等。最后,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游戏化的歌唱内容与形式可以诱发学前儿童的联想与想象,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歌唱活动对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

(一)良好歌唱习惯的培养

很多教育家认为,歌唱是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一个必需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通过歌唱建立起与美的内在联系和创造美的意识力量[5]。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歌唱习惯尤为重要。歌唱活动中良好的歌唱习惯主要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用嗓两方面内容。

1.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对幼儿歌唱最基本的要求,歌唱时无论采取站姿还是坐姿,均应保持头部自然平视前方,颈部放松,四肢也要放松,手臂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良好的姿势不但有利于歌唱,还使体态美观、大方。2.科学用嗓。学前儿童的“乐器”是十分娇嫩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要做到科学用嗓,首先要选择适合孩子音域的歌曲;其次在演唱过程中引导孩子控制唱歌的音量,杜绝大声喊唱;再次要把握好用嗓的时间;最后还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和歌唱时的环境卫生,不要让嗓子感到过冷过热或过于干燥,同时还要预防感冒生病。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各年龄段合适的音域范围,以帮助我们为幼儿选择适合的歌曲(表1)。

(二)正确歌唱技能的培养

1.引导儿童学会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有别

于日常呼吸,它是歌唱的动力,起到调节、支持、推动发声器官发声的作用。需要根据歌曲旋律音的高低、乐句的长短、情绪的变化等来加以调节。成人的歌唱呼吸是要通过单独训练才能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学前儿童的歌唱呼吸技能不必像成人一样进行专门的复杂训练,但可以在歌唱活动中逐渐培养。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1)口鼻换气方式。歌唱时,时刻提醒儿童使用自然、均匀的口鼻换气方式,并引导其呼吸时不要提胸、抬肩膀等。(2)按乐句换气。引导学前儿童在演唱时尽量不要在乐句的中间换气,以便保持乐句的完整流畅,教师可以根据乐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好换气。(3)有表情地歌唱。歌唱时培养学前儿童对快慢、强弱、连贯、跳跃,以及活泼、抒情等表情的感知,这些情感及表情的理解感知对培养他们歌唱的呼吸有很大帮助。

2.引导儿童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前儿童科

学的发声方法是比较艰巨的任务,因为学前儿童的发声器官、感知、理解能力等都处在一个稚嫩的时期。首先,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应强调儿童用自然的声音唱歌,所谓自然的声音就是在平时说话发声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歌唱。训练时音量用弱(p)或中弱(mp)最为合适,教师可以设计强弱对比的歌唱练习让小朋友感知什么是弱声演唱。例如,《大鼓小鼓》《山谷回音真好听》等儿童歌曲都非常适合设计音量的对比练习。其次,应多注重学前儿童朗读能力的训练,例如,念歌词、儿歌、童谣等,良好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做好铺垫。培养学前儿童歌唱技能不能急于求成,孩子的理解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所以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注重在孩子面前的示范作用,并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引导与培养。那么教师如何准确引导学前儿童的歌唱呢?准确的歌唱主要包括歌曲中音准、节奏、节拍、歌词、速度等音乐要素演唱的准确性。儿童歌曲具有篇幅短小、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特点,但不能因歌曲易学、易记便忽视歌唱技能而随意学习。相反,正因为儿童歌曲的以上特点,为孩子们准确地歌唱提供了可执行条件。

3.引导儿童准确歌唱。

(1)准确的范唱。学前儿童主要靠聆听与模仿的方式来学习歌唱,教师范唱的效果与准确性直接影响儿童准确的歌唱。具备良好范唱能力的教师应该把“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歌词的清晰范唱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作品塑造的形象与表达的主题,例如,《小蜜蜂》是一首动物主题的歌曲,塑造了一个勤劳采蜜的动物形象。《过年歌》是一首有关节日、生活主题的作品,讲述了大家忙碌开心地过新年。旋律的准确范唱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与音高感。例如,《小青蛙,你唱吧》中有模仿小青蛙歌唱的象声词“咕儿呱”与休止符结合的节奏,教师在范唱时能表现好空拍的存在,会更形象生动地让学前儿童感知到小青蛙叫声的短促与欢快。对歌曲合理的情景设计与音乐表现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对歌曲情绪与情感的理解。例如,《迷路的小黄鸭》,我们可以用深情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情绪表达歌曲情感,也可以为歌曲设计一个故事情景加深学前儿童对歌曲的理解。《祖国,祖国我爱你》适合用歌颂、赞美的情绪展现对祖国之爱,也可以在情景设计中介绍祖国的强大,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和谐的伴奏。教师伴奏或利用其他多媒体手段辅助歌唱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在伴奏乐器的选择上应该首先考虑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电子琴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对儿童音准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其次,教师的伴奏应正确、清晰、流畅、和谐,通常在初学歌曲阶段教师适合使用带主旋律的伴奏。如果选择多媒体或音视频伴奏要尽量选择音质清晰、音效自然、画面和谐的音乐材料,尽量为学前儿童提供优质的视听审美感受。播放时还要注意音量的协调,不宜过响或过轻。

(3)及时纠错。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儿童演唱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以便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例如,学前儿童在参与歌唱活动时喜用大声歌唱来吸引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关注,或者没有良好的站姿与坐姿等,教师都应及时发现并提醒加以纠正。

(三)音乐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唱游”一词,“唱游”(Sing-Alongs)即歌唱游戏,就是跟着歌曲做。它是在歌唱的基础上加入了动作、表演、游戏等元素,是一种让学前儿童一边歌唱,一边游戏的综合性音乐活动。歌唱游戏是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学前儿童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歌唱方式。游戏性的幼儿园歌唱活动符合幼儿心理与音乐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1.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唱游中,学前儿童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主要渗透在歌唱、游戏这两个层面中。歌唱上,可以在节拍、节奏、力度、速度、咬字、吐字、语气等基本要素与表现性要素上提出要求并加以表现,指导幼儿有感情的演唱,注重歌唱时的表情,并把符合歌曲本身的意境和思想准确地加以传达。游戏中,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的。如动作设计要符合歌曲内容,游戏形式要合理等。例如,歌曲《我也骑马巡逻去》,在歌唱中我们可以利用42拍的节拍强弱规律,突出强拍位的演唱,帮助学前儿童找到骑马的律动感,配合简单的骑马、扬鞭等符合歌曲情景的动作或赛马的游戏等,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与情绪的表现。边唱边动作边游戏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幼儿乐意接受,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当然,学前儿童对音乐表情的运用是很粗浅的,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音乐发展的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曲目及提出适合的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协调性及协作能力的培养。唱游活动的特点使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发展协调性及协作能力。唱游时,要求儿童完成歌唱与动作的配合,教师可以选择歌词本身就很适合动作表现的歌曲,也可以选择问答歌、歌词创编等形式的歌曲,利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要求幼儿完成与同伴或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儿童歌曲《山羊踩痛小公鸡》中有叙述者、山羊哥哥、公鸡弟弟三个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演唱,演唱中可以对每个角色的演唱音色提出要求,以符合歌曲角色的形象。也可以鼓励儿童用肢体与动作来展现每个角色不同的语言和心情来完成与同伴的表演。歌曲的故事性与角色的产生必定会对每个参与的儿童提出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的要求,并让这些能力在歌唱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唱游活动中,学前儿童不但能学会协调自己的歌唱与动作,还能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配合集体的速度、节奏、动作等,在与自己和他人的协作中对音乐产生更多内心的体验。

3.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音乐。音乐给学前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还能带给他们创作音乐的兴趣。唱游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歌词的创编、动作的创编、旋律的创编、节奏的创编、情景的创编、乐器的创编等。进行创编时教师的引导同样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整体的原则。歌词的创编和动作的创编是唱游活动中最常见的创造活动形式,歌词创编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联想、想象等能力,也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语言表达等能力,帮助幼儿体验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但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创编歌词,往往那些富有韵律感、歌词内容紧凑、中心词突出的歌曲才能给幼儿提供想象、发挥创造的空间。例如,歌曲《musicman》的歌词中出现了乐器“钢琴”,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加入不同的乐器单词进行演唱,当然这个不同乐器单词的加入会涉及单词音节与节奏的融合,对学前儿童来说也是歌词创编的难点与挑战。动作的创编可以选择节拍清晰、节奏感强,适合律动、动作的歌曲来引导学前儿童大胆进行动作的创编。创编时要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把他们的生活体验在音乐中用肢体动作加以提炼。例如,歌词中有出现劳动、睡觉、炒菜、煮饭、蒸馒头等儿童熟悉且语言很容易被孩子捕捉的词语,可以鼓励孩子用动作加以表现。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能创造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教师可以在唱游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创编的机会,让他们提高创编能力的同时,也体验创编成功后的快乐。

作者:严啸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歌唱教学研究3

2017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推行之前,“音乐鉴赏”作为高中唯一的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后将包括音乐鉴赏在内的音乐编创、演奏、歌唱、音乐与舞蹈及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作为培育音乐学科素养的主体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歌唱作为一种以人声为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孩子从出生,母亲的歌声便伴随他们成长,进入学校后儿歌、校园歌曲成了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独自用歌唱的形式表现作品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若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的题材风格;作品的演唱形式;演唱者在不同形式演唱中承担的角色;在不同形式演唱中对音色、音量上的要求;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情感、意境要求的理解;是否具备识谱能力等内容是高中歌唱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性质认识上的偏离高中音乐课程作为衔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之间课程的载体,不仅需要学会演唱的技能技巧,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递。歌唱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及人文素养密切相关,不能将歌唱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唱歌曲”划等号,又不能将之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或合唱教学混为一谈,要讲究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既不能过于基础化,又不能太过专业化,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即是对课程性质理解的偏离。

(二)高中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歌唱关注度不高高中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考察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地将完成教学内容作为目标,以本为本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大部分教师在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内容,期望学生以良好的状态配合自己的教学,以此获得相应的知识,但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通过交流与沟通充分了解学生,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对学生学科素养的了解程度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曾接受过乐器、舞蹈、歌唱等专业指导,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甚至对简单的曲式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对容易,但对于另外一些甚至对识谱都有困难的同学,在普及化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但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他们觉得知识过于简单,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没有知识积累的同学觉得知识太过深奥,同样也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歌唱教学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层次教学,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学习热情。

(四)缺乏合理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学会演唱一首歌曲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以识谱,填词,最终唱会一首作品,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和教学中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缺乏了对作品的理解,很生硬或很机械地表现歌曲。

(五)学生在歌唱中缺乏集体意识高中阶段的歌唱以合唱为主,但高中生对事情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个性表现也逐渐明显,在合唱中学生们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更在意个体在团体中的表现,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团体活动中的一份子,应以集体音色的统一为合唱的基本要求,在合唱中经常我行我素,影响整体合唱效果。在多声部作品演唱中,不能坚定立足自己声部立场,或过分强调自身声部的表现,导致声部表现失衡。

二、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歌唱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对歌唱提出具体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将歌唱作为必修模块中的主体课程之一,歌唱模块的内容包括与声乐相关的音乐知识,如歌曲的多种演唱形式,优秀作品的创造背景,歌曲表达的内容和情绪情感。学生通过优秀声乐作品的鉴赏和演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学习兴趣,掌握声乐发声方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独唱中的个人表现能力,合唱中的团队合作意识,体验声乐的表现魅力,增强个人展现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重培养歌唱兴趣和歌唱能力学生进入青春期,有些学生变得害羞,不善于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创设良好的歌唱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的歌曲,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形式或不同层次水平的歌曲演唱活动。独唱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展现个人的音乐表现魅力,合唱能够给性格内向或羞于个人表现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歌曲演唱的信心。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演唱方法、技巧和对作品人文内容的理解与体验才能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表现作品。歌唱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演唱姿势、演唱发声方法的正确引导,对气息及发声要求的指导,咬字吐字的训练,对作品音乐节奏的掌握及音准的训练,将演唱的技能技巧循序渐进地融入歌唱实践中去。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基本要领,如身体放松自然站立,身体重心略前倾,面部表情能跟随着作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等。歌曲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对节奏、音准、情绪的把控,对弱项要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同时又要尊重学生水平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个体在原先歌唱水平及能力上获得提高。

(三)重视并加强合唱教学歌唱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主要以独唱和合唱两种演唱形式为教学内容,独唱中注重对作品风格及内涵的深入了解,根据演唱者自身音色特点自信而有表现力地演唱作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歌唱教学要着力加强合唱教学,特别是全员参与的班级合唱。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由单声部到多声部,从简单的齐唱到简单的二声部轮唱,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在合唱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其他声部的力度与表现,能对自己的演唱做出迅速调整的能力。教师要规范指挥动作,引导学生对指挥手势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

(四)运用鉴赏、实践等形式提高歌唱能力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与体验的过程,美的事物可以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给身心带来美的享受。鉴赏是通过聆听、体验、探究等形式对作品进行品鉴的过程,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比较欣赏齐唱、合唱、重唱、独唱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从力度、音色、和声、音乐表现力上比较不同演唱形式带来的不同体验,感受不同美的形式,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歌唱的积极性,为良好的歌唱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

(五)为学生歌唱能力的展现搭建平台优美歌声的展现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唱技巧,还需要良好的表现力。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跟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创设学生展示自己歌唱能力的条件,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歌唱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展现自我提高歌唱能力。歌唱中的每一个歌者都是被关注的对象,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会力求更好地表现,这样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在一次次歌唱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反思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改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这样学生在多次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将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融入课堂。枯燥的识谱填词学生会觉得无趣,如若将柯尔文的手势来辅助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音程之间的度数关系,建立音高感,在合唱练习中,采用手势辅助学习可以很快将两声部进行融合,不仅加强学习效率,也增强学生学习中的趣味性。当然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学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之路。总之,新课程改革后,将歌唱作为主体课程之一即意识到通过歌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音乐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从提高学生主体能力入手,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辅,以提高学生歌唱能力为目标,将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贾玲玲.高中歌唱课教学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李闫.高中歌唱模块集体授课形式中的独唱教学探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作者:张茵 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