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终身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3

终身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例1

促使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这使得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适合不同个体的所需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1.2 现代远程教育的自主性

有利于终身教育的贯彻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是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学习者在充分掌握远程教育 资源的前提下,享受远程教育共享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从现代远程教育中获益,贯彻与执行未来最大的终生教育体系 。

1.3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弹性教育结构,是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远程教育机构向社会敞开大门,广泛吸收成人进入教育机构学习。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学院蓬勃发展,对成人的开放性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而达到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终身教育的目的。

2、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

2.1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把教育看成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等各个阶段的各种形式。

2.2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所有的人只要掌握了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全民性。

2.3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远程教育使得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终身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均由个人决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和实用。

2.4 远程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终身奋斗的目标。远程教育可以极大的实现终身教育的个性化和特性化。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从古到今,这些观念反映到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是学习者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实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体现终生学习的要义。远程教育将丰富的教育目的、手段、内容、方法进行多重组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积极的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但是在课堂授课中,对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基本相同,“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组织和管理,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使接受终身教育的学生,虽然经验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一致,生理差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可以根据自己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特点,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对本人所使用的教材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程序、步调各自选择、按需所学,实现了终身教育的个性化辅导。远程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真正体现了个性教育。

3、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将现代远程教育融入其中,必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教育中占据着最宝贵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教育期。常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教育。许多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能在网络中找到。各种网校的资源,优秀的民间学习网站脱颖而出。比如中国的基础教育网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学校课堂教育的课件视频等资源共享的信息。中国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为远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期的基础条件。高等教育学府校的网络教育面向全日制大学生 ,在普通本科的选课学习上采取网上学习方法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更多热爱学习人可以欣赏名师名家的授课。

3.2 成人教育

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强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校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现代远程教育的在职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证书考试、岗位培训等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成人提供学习服务 ,省掉了许多全日制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提供开放、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成人通过个人的学习方式,学科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达到所需的标准和要求的,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达到不用离家就可以获得权威、高水平的证书,用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3.3 老年人教育

终身教育论文例2

成人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就确定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正在各种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均是响应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成人教育的对象既广泛,又复杂。教育对象的基础参差不齐,教育形式也复杂多样,比如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等。

在继续教育研究领域,张伟远总结了我国继续教育对象的五种界说。这五种界说均是界定了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在职人员。相对于正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更倾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在职人员进行远程培训。同时与学历教育也出现一定融合,比如,教育部规定继续教育既可以包含非学历教育,也可以包含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既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同时又强调依靠全国农科技网联和中央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既有交叉,又有区别。远程教育的发展更强调以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为主要传播和组织形式的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有30多年的时间。普通高校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

对于终身教育,目前的发展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展开的辨析。终身教育既可以看作一种理念来指导其他形式的教育,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体系,包含其他形式的教育形式。如党的十报告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将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在战略角度分析,终身教育作为一个体系,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社会各阶层人民对教育需求的现实要求。

二、地区终身教育资源的现状

地处青藏高原,占地面积122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8.8%,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5.6%,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有“江河源”、“生态源”之称。由于高海拔低纬度的作用,总体气候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是我国、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独特的生态系统促使畜牧业、农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同时,考虑到独特的高原特色,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推动发展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通过提供特色住宿、餐饮服务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终身教育在地区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首先,以大学为代表的当地高校在发展函授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贡献突出。大学1998年只招收了函授教育人数121人,到2010年已发展到5109人,12年的时间增长了12倍多,发展迅速。然而,总体人数相对地区整个教育需求而言仍是较少。其次,地区地广人稀,导致农村人力资本非常匮乏。2010年,农村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48.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比倒数第二的青海(20.5%)高约28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比青海(10.1%)低7.7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更低,只占0.7%,突出反映了农村劳动力低文化程度比重最大、而高文化程度比重最小的严峻现实。最后,地区教育组织力量和资源相对薄弱。当地高校只有6所,2所综合高校,1所是医学类本科院校,1所师范专科学校,1所警官专科学校,1所高职学校。除了综合高校专业相对较多,其他高校专业均比较单一。

由以上可看出,发展终身教育不但面临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面临人文环境的制约。而现实的需求亟待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完善,为提升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提供基本保证,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地区终身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1.建立以当地高校为依托的教育资源信息化中心,发挥其纽带作用。当地高校在发展本地终身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但体现在当地高校学生以当地生源为主,这些学生回到各个地方后能够发挥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当地高校教师与地区各个地方具有各方面的合作关系,便于及时发现教育需求的趋势,并寻找合适组织者及时跟进。

2.建立以自主拍摄的视频资源为主体的终身教育资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为终身教育最合适的信息化载体。考虑到地区农村识字率非常低的特点,视频教育资源能够突破文字信息的限制,使得不识字的个体也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些视频资源最好以当地高校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的拍摄为主,针对工作内容,如畜牧业中的牲畜疾病特征判断、基本用药常识。具体环境下的知识讲解对终身学习者而言,具有占用时间少、学习效果高的特点。这也是考虑到终身学习者本身既要工作又要学习的特点。

3.利用互联网公开教育资源,通过译制形成本地化教育资源。由于地区,特别是当地农村地区高年龄人群,难以利用通常的英语及汉语等教育资源。依托地区当地大学,对能够满足当地终身教育的急需互联网资源进行译制,从而为这部分人群能够掌握当今最新的知识提供便利的通道。

终身教育论文例3

二、新闻传播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所谓的终身教育思想是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学习的一个过程。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新闻媒介将终身教育思想中的受众、思想与新闻融为一体,促使三者之间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发展关系。除此之外,在受到受众因素的影响中,新闻传播的特点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从家庭到工作,从社会到朋友。近几年,在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与进步中,新闻媒介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特点逐渐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的特征。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闻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展现社会事务的关键。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闻作为最为基础的内容,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进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新闻传媒得到了有效进步,人们获取终身教育思想的途径得到扩大。与此同时,在人们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中,各种类型的媒介产品出现在人们身边,以新闻传媒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下,人们能够将新闻传媒的特点与教育模式进行融合,在将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进行改善之余,也从根本上适应了新闻传媒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是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媒介传播模式的。除此之外,新闻传媒如今已经成为了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对终身思想理论的传播与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开始,媒介产品、媒介思想、媒介传播的渠道便已经成为了终身思想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在上个世纪新闻媒介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在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新闻传媒、新闻媒介成为了终身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与依靠。在1970年,朗格朗所创作的《终身教育引论》成为了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著作,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的诞生,其中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基础是以人文理念为主,在通过新闻媒介的角度中实现受众在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思考,这对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朗格朗还认为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各种与职业交往会受到挑战,而这一系列挑战会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命运。其中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口快速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存模式发生改变等,在传播学理论中,“沉默的螺旋”在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进一步对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近几年,在新闻媒介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到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次上,新闻媒介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均会促进终身教育的创新发展,这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而言起到了媒介保障。

终身教育论文例4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

(二)公务员的公务员能力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此举旨在贯彻落实进一步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促进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培训教育、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工作中,要以标准框架为参考依据,体现通用能力的要求,并根据不同职务公务员的特点制定细化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

(三)公务员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二、公务员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挑战,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对于处在各级各类岗位上,从事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公务员提出了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

公务员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工作的本质要求公务员们要有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半衰期在缩短,知识的增长与知识的老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终身教育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迫切需要和真实行动。

(三)公务员不断进步的内在条件

一般来讲,公务员的晋升要经历由基层、中层到高层的发展提升过程,表面上看这一过程是官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责任的加重,实质上是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公务员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公务员只有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更新原有知识,补充新知识,力求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才能担负起更高更重的领导责任。

四、改进公务员终生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明确终身教育的目的

公务员进行终身学习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工作者,必须牢固地确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而不断学习进取的使命感,这是公务员摆正自己位置,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的内在动力。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学习,力求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就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素质。

(二)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能力素质相结合

对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摆在首位,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进行日常工作时的立场和方向。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切不可只注意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四)提高思维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素质相结合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既是一个思想家,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实干家,能够全身心地工作。公务员能够看得深,看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看到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未雨绸缎,见事早、决策快。因此,公务员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就应该在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五)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公务员在终身教育中为提高综合素贡,首先必须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要读一些导师的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学会哲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实践,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公务员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自觉地投身到领导实践活动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提高。再次,要勤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要善于从自己亲身的经验中,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经验,从自己犯错误的痛苦经验中总结提高。最后,要在交流中提高。公务员应善于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培训教育班的机会,和别的公务员进行广泛的交流,注意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反思警戒别人失误的教训,勇于在请教学习中查找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以利于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林格勒,约翰·奈尔班迪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黄洪民,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中的问题和对策,党建与人才2002年

[4]戚鲁,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三、公务员终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在公务员教育培训教育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培训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公务员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教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把培训教育投入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片面强调日常事务太多,培训教育会影响甚至冲击正常的行政工作。第二,工作与学习矛盾仍较突出。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后,实行“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第三,培训教育内容严重滞后。目前,全国各地公务员培训教育除了学习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的开设在地方公务员培训教育中只是小范围的尝试,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选择余地较小,难以满足那些素质较高、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公务员的需要。第四,培训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参加培训教育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公务员培训教育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许多公务员参加培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

四、改进公务员终生教育的措施

(一)必须明确终身教育的目的

公务员进行终身学习必须首先端正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工作者,必须牢固地确立为国家、为人民、为党的事业而不断学习进取的使命感,这是公务员摆正自己位置,自觉地进行终身教育的内在动力。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学习,力求为人民掌好权、服好务,就具备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基本素质。

(二)提高思想素质和提高能力素质相结合

对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摆在首位,摆在“生命线”的位置,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决定着进行日常工作时的立场和方向。公务员进行终身教育切不可只注意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四)提高思维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素质相结合

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既是一个思想家,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实干家,能够全身心地工作。公务员能够看得深,看到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看到现实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未雨绸缎,见事早、决策快。因此,公务员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知识能力水平,就应该在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

(五)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公务员在终身教育中为提高综合素贡,首先必须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尤其是要读一些导师的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学会哲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其次要勇于实践,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公务员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只有自觉地投身到领导实践活动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提高。再次,要勤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要善于从自己亲身的经验中,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经验,从自己犯错误的痛苦经验中总结提高。最后,要在交流中提高。公务员应善于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培训教育班的机会,和别的公务员进行广泛的交流,注意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反思警戒别人失误的教训,勇于在请教学习中查找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以利于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林格勒,约翰·奈尔班迪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黄洪民,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中的问题和对策,党建与人才2002年

终身教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95 -03

一、引言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对于在珠算方面的终身学习而言,一方面指的是珠算能够从小到老伴随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指的是珠算对于任何年龄层的人而言都是适合的,都能够进行珠算的相关学习,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儿童阶段而言具有开发其智力的重要作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可以补缺其智力障碍,并有助于其康复,在大中专院校有助于财经类方面的学生提升其专业素养及提高其专业技能,对于老年人而言还具有健脑的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

二、开发幼儿早期大脑潜能,培养儿童珠心算学习兴趣

珠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珠心算则是珠算在现展的创新之举。珠心算就是把珠算的运算模型与珠码内化在大脑中间形成珠像,并通过珠像实现运算。现代对大脑进行研究以及在珠心算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都证实,珠心算有助于开发人类在智力方面的潜能,对幼儿早期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是对幼儿进行珠心算教学的关键目的所在。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课程,并将开发幼儿大脑潜能,培养幼儿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启发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对幼儿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的宗旨,将“边娱乐边进行珠心算学习,边游戏边开发大脑”作为指导方针。幼儿进行珠心算相关学习是以算盘结构的独特性、科学性,珠算方法具有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为基础的,通过所获得的操作能力将珠心算作为载体对幼儿大脑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同时进行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的教学,这两方面的同步教学是始于幼儿最早进行认数以及识数的时候,在学习拨数字1-9 时,便开始形成对算珠方面的表象认识,并通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逐渐提升算珠表象方面的操作技能。珠心算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珠表象,另一方面是表象操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对前者有促进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操作实际和模拟想象的过程,将手、眼、口、耳、脑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进行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的神经,促进右脑进行形象思维,让幼儿在记忆力方面、观察力方面、想象力方面、注意力方面与思维方面的能力得到开发,实现开发智力的最终目标。

三、在小学将珠心算同数学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中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珠算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教学之中,江苏省十分重视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工作,把珠心算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内容,列入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试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学珠心算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的珠心算在最近几年内正在按照轮次逐步推进,实现从实验到铺开到完善的目标,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珠心算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基础。

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方面、逻辑思维方面、空间想象方面及解决问题方面等,珠心算同数学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小学生智力潜能方面的开发,还有助于提升其数学能力,这也是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的核心价值。

在理解数学中关于算理与算法方面,运用珠算远比运用笔算要容易许多,同笔算学习相比,采取珠心算的方式来提升表象操作方面的能力过程,无论在方法方面、手段方面、目标方面等都存在质的差别,开展珠心算相关活动主要是开发大脑潜在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在数概念方面的发展、计算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开拓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培养。

珠心算相关学习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赛型,一种是普及型。比赛型珠心算将竞技作为主要目的,主要进行练习,且以熟练拨打算盘作为珠心算相关学习的前提条件,以正确率以及速度作为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验证标准,通过我国在珠心算方面的选手在国际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看出,采取此种训练方式有助于提升竞技能力,也有助于智力开发。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中小学生的心算绝技展示了珠心算的无穷魅力,珠心算并不神秘,它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普及型的珠心算将数和相关计算作为核心内容,秉承珠算服务于数学的宗旨,它必须在数学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下,而且被课时数所限制,要想获得高效率、低负担的效果,关键在于找到提升算珠在表象质量方面的有效方法与珠心算同数学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掌握好关于珠心算进行练习时候的程度与数量。在小学开展珠心算课程,要充分体现其价值,使珠心算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珠算文化传承和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既要发挥小学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推动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和综合素质方面发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历史使命,既能通过大学教育功能促进珠算文化的传承,又能让珠算文化蕴含的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使二者协调发展,构筑传承和教育的新模式。

在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珠算教育热,珠算教师紧缺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探索多元途径开展师资培养,制定珠算人才培养方案,集合有志愿成为珠算教师的学生,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有技能高超,品德高尚的人,充实珠算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珠算文化传承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珠算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争创国家珠算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纵观终身教育的各环节,从幼儿阶段到老年阶段之中以青年阶段、成年阶段尤为重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即将珠算方面和珠心算方面进行同步学习,通过“体验珠算、爱上珠算”的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珠算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给国家、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引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提高青年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在当今数字时代珠算的学习不但有助于青年学生进行全面计算方面的能力培养,还有助于形成自控能力,提升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例如财经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天天与报表打交道,数要准,账要对,表要平,没有专业技能是无法做好工作的,2015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珠算》大纲规定了具体内容和要求。学校可以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拓宽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使珠算文化可以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研基地所具有的辐射作用,为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五、为实现大众传播的社区教育注入新活力,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算盘,不仅仅是记忆中谋生的工具,更是故事承载的泛黄史册;珠算不仅是老人们流连寻找的回忆,也要让更多的人惊叹于民族文化的璀璨。在社区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展“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教材以珠算心算为载体,同时设计算盘操、手指操、购物心算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学习内容,让手、眼、口、耳、脑多种感官一同参与到各种练习中来,这样运动了头脑,增强了记忆,健身健脑,同时教材还融入珠算文化、珠算小故事,使教材活泼生动。

组织一支自愿者队伍。在活动过程中,一些珠算的爱好者和一些骨干学员逐渐组织成一支自愿者队伍,承担宣讲的任务,在居民之中大力宣传珠算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学习;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把新老学员组织到一起,开展趣味比赛,交流学习经验,为老年人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快乐。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校积极探索“珠算心算健脑作用”的特色活动,开发了“手脑并用,延年益寿――传承中华珠算文化”网上展厅。通过“学习互动”、 “课程建设”、“珠算文化”、“传承交流”等一些栏目的设置,全面介绍了珠算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介绍在传承珠算文化方面的交流和以“珠心算沙龙”为主的传承活动;通过学习互动栏目让参与者体验珠算文化的魅力和趣味;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中老年人中推广珠心算的学习,帮助老年人健脑健身;参加海峡两岸老年人珠心算比赛,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情感交流,增进人际交往,又发挥了健脑作用,此项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同时也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探索珠心算服务社会的一个新亮点。

六、结语

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珠算文化符合时展的重要体现,对建设终身教育相关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珠算事业具有全方位性和整体性特点。珠算心算具有计算方面、启智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健脑方面的功能,针对的人群不一样其教育模式也不一样,需坚持将珠算和心算同步进行学习作为基础,传承、发展珠算文化,体现终身学习的主旨,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通过教育提升人们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传承的能力。研究合理安排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进行教育评价,整体贯穿珠算文化教育,科学构建珠算传承教育的体系,树立起珠算文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以珠算终身同步学习为基础,力求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把珠算文化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珠算文化,研究适应时代变化的网络在线教育方案,拓展空间,构筑“全覆盖”的珠算文化传承和终身教育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决议[Z]. 阿塞拜疆巴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议,2013,(12).

[2]蒋志峰.对珠心算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珠算与珠心算, 2012,(02):34-36.

[3]张德和.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J].珠算与珠心算,2012,(01):29-31.

[4]王家申.珠算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珠算与珠心算,2013,(06);87-89.

[5]江S.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刍议[J].职教论坛, 2014,(17);53-56.

终身教育论文例6

二、终身学习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职能转换面临诸多机遇

从终身学习理念到终身学习实践,需要一个过程。Jallade在研究了法国大学的教育实践后指出,终身学习应当被视为大学继续教育传统的延续。不过,终身学习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Pongratz认为其既包括了正式的教育学习(例如高等学校后教育、由社团或其他组织赞助的其他教育形式),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学习(例如获取专家的意见、使用图书馆或别的资料、建立自我导向型的学习计划等)。由此可见,从目前的教育实践形式来看,终身学习更侧重强调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以使学校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能够相互补充,从而突出“终身”一词的真正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终身学习可以被理解为是“继续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必将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终身学习的推广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例如,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问题、终身学习运行保障问题、学习者的自我导向问题等。例如,从学习者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当经济形势好的时侯,人们会选择去工作、赚钱,而当面临经济危机时,很多人则会重回学校学习、深造。也就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较以往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说明,对于那些处于闲置状态或半闲置状态的劳动力群体,对其实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心的继续教育,既能够在接受继续教育机会成本较低的环境下迎合他们的教育需求,也能够使这部分劳动者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从我国的实践来看,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职能转换面临诸多机遇:其一,民众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不断加强,自我导向的学习意识不断强化。审视当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和升学考试服务,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多数受教育者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以得到再学习的机会。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无疑成为导致某些群体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以对农民工的调查为例,5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学历太低,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门技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可见,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扩大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提升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能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其二,终身学习的政策不断完善。

自美国于1976年率先颁布终身教育的法案———《终身学习法》以来,与终身学习相关的法制建设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形式来确立终身教育的原则、地位,以保障公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和规范终身教育的健全发展。中国大陆于2005年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立法———《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在这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了政府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进职责,规定设立终身教育促进机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倡导终身教育活动日。该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开展与推行终身教育事业的一些举措。随着终身学习的不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总之,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最终将在法律层面上加以规范,这将有利于确立终身教育的法定地位,同时也能大大加强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稳定性、规范性和保障力度。其三,从学习内容来讲,受教育者要求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以我国民众对创业技能的需求为例,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且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仍呈持续增长态势,仅依赖城市化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走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子,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在新一轮的创业浪潮中,民众必然要求掌握必要的创业技能和得到必要的创业指导。因此,在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应当根据需要动态开发适合的教育课程,以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其四,终身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式的教育学习和非正式的教育学习途径日益增多,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校后教育,也包括免费向公众提供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还包括向公众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补偿性教育和培训教育等。

终身教育论文例7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天津经济社会与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天津的重要条件,是天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前列,一个排头兵”重要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终身教育的普遍潮流和中央要求

1.终身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战后六十年所产生的新知识几乎超过了战前人类知识的总量。这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学校教育中知识扩充的速度,致使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无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应运而生。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首先提出终身教育,1970年他又发表了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理论,对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思潮,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开始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选择。当前远程教育论文,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把对终身教育看作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基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终身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距离发达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其条件指标、结构指标,还是过程指标、目标指标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学习型个人成长指标中,15岁-64岁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2年,而我国仅有8.7年。还比如,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人口分布指标中要求50%退休者要接受有组织的学习,而我国还仅有5%左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这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二、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经验

我国东部上海、福建、北京等先进地区终身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运作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主要经验做法有:

1.以法律或政府文件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中心工作地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福建于2005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全国第一个终身教育地方立法。《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列入上海市人大“十一五”立法规划。上海、北京、重庆均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

2.成立相关领导机构。上海、北京都成立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制定、统筹决策、指导督察等工作。上海市教委还组建终身教育处,对外作为市政府的一个职能机构,称为“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学习办”),负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管理,制订规划方案和统筹协调人财物等。

3. 组建相关业务指导和实施机构。如上海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上海电大,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终身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服务、评估和资源建设等。同时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区县终身学习实施体系。

3.将终身教育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上海所有区县社区教育经费都达到人均2元的标准,有些区达人均4到6元远程教育论文,部分街道乡镇还配套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上海市教委逐步加大对终身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1500万,2007年、2008年每年增加1000万,主要用于开展各项大型活动、建设终身教育资源和示范研究项目等。除上述投入外,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也分别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各自的投入。

4.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如上海依托上海电视大学建设上海教育资源库,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市民学习平台。北京也依托北京电大建立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开通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

5.把探索“学分银行”作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突破点。上海、福建均在探索建设市民学习“学分银行”,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班卡”试点,促进高等教育学分认证与互认,实现成人高校、中等和高等教育、社会培训与学历教育沟通。

6.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指标评价。如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推进全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

三、天津终身教育需求

当前,天津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经济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居民生活步入小康水平。天津有比较完善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四大毛入学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0%、99%、96%和52%。天津于1965年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2001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6年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应该说,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当前,天津终身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而艰巨。2006年全国人口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天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392万劳动者中还有73%的人不具大专水平,80余万农业劳动者中还有90%以上不具大专水平,而全市成人高等教育2006-2007年度在校生也不过1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老年人(天津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超过10%)、200万流动人口的学习和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与解决。这几年天津教育快速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0年,但是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要求远程教育论文,天津的终身教育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四、对策建议

制约天津终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体制”;二是“平台”,其核心是“组织管理”与“公共服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强有力的终身教育模式,从体制和格局上对天津终身教育现状进行创新性的重大调整与改革,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终身教育。根据兄弟省市的经验,结合天津实际情况,现提出天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是构建终身教育的管理体系。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由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终身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指导督察工作。市教委增设终身教育处,作为天津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机构(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和指导继续教育、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应的指导和工作机构,负责推进本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

二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服务体系。由市教委和市文明办委托天津电大,组建成立“天津市终身教育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和网络资源,对区县社区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对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互认工作探索;终身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区县社区学院设立区县终身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本区域终身教育项目的实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是构建终身教育的实施体系。在区县层面,在整合本区县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分校、成人教育中心、成人中等教育机构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基础上,推广组建新型社区学院,面向本区域举办正规非正规、学历非学历教育,组织、统筹、指导区域内各层面开展终身教育,作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场所、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在街道,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学校,充分共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等文化教育资源。在乡镇,乡镇成人学校逐步延伸出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功能。在居民小区层面,设社区学校分校及学习点。

四是构建终身教育的信息平台。落实天津市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依托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和天津市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论文,实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本市终身教育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终身学习各类资源和管理、技术、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天津市数字化学习超市与学习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个区县创办30-40个社区和村镇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终身学习网络。

五是构建终身教育法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修订天津市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推进终身学习法制建设。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支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天津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整合本市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探索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等方面,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六是构建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稳定投入。由市、区县财政分别安排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人均额度要实现逐年增长,从2008年每人每年1元,逐年递增1元,到2015年达到每人每年5元,纳入教育经费基数。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一般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各级财政对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教育、劳动、人事、宣传、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加大对终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终身教育,鼓励家庭和个人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投入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克明.促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终身教育论文例8

二、城区老年教育师资的现状

我们对宁波市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的师资情况也做了一些的定向分析,发现和老年中心师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1)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大学的老师一般以兼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普遍在多个地方任课,在上课时基本都抱有“做客”的心态,一般凭良心做事,没有长远的规划打算,和学生进行交流时间不多。而且兼职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提高老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老年大学的最大来源之一就是退休教师。

这是对退休教师资源的第二次开发,也是退休教师“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这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老年教育,具有奉献精神,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靠保证。

3.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年龄一般偏大,这与教师的来源有非常大正相关性。

2)城区老年大学在师资建设方面给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老年大学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基本都靠教师自己摸索。

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对这个领域理论、实践的研究远远不如其他教育那么成熟。老年教育最近几年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是有丰富老年教育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现在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师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原来不是专职教师,这就更需要老年大学对师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这对整个老年教育健康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老年大学教师薪酬较低,已引起各老年大学的关注。

老年大学的教师报酬普遍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CPI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老年大学的课酬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该老年教育中心中的一部分教师是电大在职教师或者退休老师,薪酬来源基本不依靠老年大学的课酬,所以对老年大学支付的课酬不是很计较,但是整体老年大学薪酬普遍偏低、全靠教师的奉献、自觉,对于提高整个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都是很不利的。各个老年大学已经在关注这个问题,2013年开始宁波市区各老年大学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师课酬,增幅在40%左右,对于提高教师积极性起到了正面导向作用。

3.老年大学教师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在老年大学一般教师的工作质量如何是不会影响到薪酬的,教好教坏基本一个样,全靠教师自己的责任心,没有相应的约束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加强教师管理,逐步建立老年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老年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前提条件之一。

三、高校参与老年教育带来老年教育师资新亮点

通过对该教育中心与城区其他两所老年大学师资的比较,该中心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该中心依托高校,优化了师资。在老年大学任教的很多老师就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在职教师,这支师资队伍年龄一般集中在30-45之间,精力充沛,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中级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较高,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虽然高校教师对于老年大学来说也是兼职老师,但是由于这两所学校的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大大改善了由于兼职教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现实情况下为老年大学配备大量的专职教师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老年大学和高校紧密结合,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是快速发展老年教育的一个有益探索。类似宁波电大这样的省级电大和一些高职院校其实拥有数量众多、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招生情况日趋下滑的大环境下,这类学校出于它学校本身发展的考虑有很强的转型需求和动力,有需要的高校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其实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随着各个高校的进一步转型,很有可能有更多的专职教师参与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这对稳定双方的教师队伍,提高老年大学整体教学水平,发展壮大老年大学规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效果在社老年教育中心和宁波电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中心良好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广大老年学员的肯定。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的形式对教师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90.2%的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只有9.8%的学员认为“一般”;没有学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显示老年学员对电大在职教师的评价普通较高,满意率达到100%。而电大老师也由此得到了自己转型的一个机会,对自己职业规划多了一份选择。

四、对于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老年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随着老龄社会的全面来临,老年教育肯定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变得刻不容缓。下面是我对于老年教育师资建设的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老年教育和地方电大、职业学校的结合

各地方电大、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数量总体萎缩。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市校为例,最近两年招生下滑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趋势是非常惊人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各地方电大、职校都存在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积极主动的寻求各种办学方式和途径。而这几年老年大学招生情况却是非常火爆的,很多老年朋友想读书但是由于老年教育规模限制的问题被拒之门外。而各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老年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现在的办学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庞大的学习需求。合则两利,对于电大、职校,一方面可以拓宽办学途径,部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参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老年教育则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快速地扩大办学规模,大大缓解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宁波社区大学(宁波电大)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

由于成规模的老年大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现在基本没有正规老年教育专业出来的教师,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也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针对老年教育的培训。现在具体由哪个单位,通过哪种渠道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都还在进一步地探索中,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和广大的教师接触联系。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老年大学配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培训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①有效发挥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优势,积极拓宽培训的覆盖面。教师能否得到有效、有针对性的培训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否持续良性发展,也是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成长的源泉。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培训方式基本都是传统的见面交流模式,比如各个老年大学每个学期初都会召开教师联谊会议,不定期召开的老年大学理论研讨会等;面向的对象范围很小,基本是老年大学管理人员,而对最需培训的广大一线教师并未涉及到。考虑到现在老年教育中的一线教师大量都是兼职教师,在培训方式上更要加大创新力度,应采用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电大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采用时间上空间上交叠开展的培训方式,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参与培训教师的时间,扩大培训的参与面;培训形式上要多样,灵活应用名师观摩、技能培训、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②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其他教学形态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紧扣“老年”这个教育特征,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目前老年教育开展的交流研讨基本都是关于老年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及事务管理方面的,对于如何提高教师本身素养较少涉及。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要做到两个突出:一是突出老年教育理论的培训。目前有关老年教育的理论主要有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社会参与权利理论等,但是在职的老年教育教师基本都是没有受过系统的老年教育理论培训。适时举办各种关于老年教育理论的讲座,让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年教育本身,了解老年教育特点,对提高和老年群体的沟通技巧,提升老年学员的教育满意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突出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技能是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既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上碰到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素养。

3.加强教师管理,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

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老年群体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这块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过去几年老年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老年教育的建设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添置方面。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老年教育的管理部门逐渐加大了对软件设施方面的资金倾斜力度。建设一支素质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的是提升老年教育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既要加强教师管理,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上来,也要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加岗位吸引力,让教师安心从教,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来。

4.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还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自己所在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老年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匮乏,而且参与老年教育的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科研方面的兴趣很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及其有限。在老年教育理领域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搞研究的不教书,教书的不做研究。这样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研究理论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正视这一现实,要创造条件,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勤思考、多研究,积极申报课题,争取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老年教育教学规律,把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相互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高度的优秀人才,担负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任。

终身教育论文例9

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学习模式是按照个人意愿所安排的,强调参与教育的学习者拥有受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这一权力不被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所限制,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注重受教育者独立性的体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可以说,成人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进一步的扩展,所针对的是已经有相对教育基础并且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年人,相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目的、原因都体现出更加明确成熟的性质,同时也普遍具有自主性学习意识。在成人教育中,扮演施教者角色的,更确切地说,是可以和受教育者共同进步、彼此完善的身份。因此,成人教育的开展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取,而是更加强调受教育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边互动。

2.长期性和阶段性

终身教育是在一个人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的一种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民族希望的所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教育的发达就是一个民族的昌盛;教育的失败就是一个国家的落伍。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对个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所以终身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这种由国家机制保障、全体国民趋之若鹜的应试教育,深深误导了中国家长的教子观念,误导了广大学生的成才观念。校园教育无法达到实际的需求标准,而成人教育是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虽然我们需要一直获取新知识让自己得到充实,但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在某一阶段接受专门性的教育,让不足得到快速、有针对性的弥补。长期性与阶段性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长期性是终身教育最直观的表现,而阶段性则是终身教育的切实实施。

3.非正规性和非强制性

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都是非正规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受教育者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统一规范的上课作息时间。成人教育所针对的都是较为成熟的成年人,他们相对而言有更加清晰的受教育目的,有更强的主观意识,但每个人的目的性及主体意识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无法采取同样的活动去限制他们,不能用统一的规范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对于一般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学业,学习具有相对的被动性,因为他们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在成人教育中,学习不一定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应该更多地依靠他们对学习的认识,自觉地自我设计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和方式,更加强调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体现,所以成人学习体现出十分鲜明的非强制特征。

二、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存在欠缺

从成人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受教育者一般都具有相对的教育基础,尤其是对于专科学历者来说,在接受成人教育时,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之前就已经掌握,成人教育的实际价值并不能真正得以体现。同时,课程知识的设置一般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操作指导,导致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衔接不够紧密。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依然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成人教育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程知识架构不完善

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其课程知识架构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般体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失调,甚至有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的师资来确定,导致课程架构不稳定、不规范,教学时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缺少规划性及创新性,不能体现成人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3.课程设置水平不一致

就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说,成人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的教育课程来说,专科课程可以看作是对本科生课程的缩减,而研究生课程则是对本科课程的进一步强调与知识点强化。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中这些教育目标的不同没有得以明确体现,很多高校在成人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建立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标准的基础上,即教育开展必须是适应现实要求的。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合理设定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评判准则,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综合考量学校本身发展、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因素。在设计教育课程时,应在保证原来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真实的能力情况设计相应的方式。成人教育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地区限制以及行业要求,教育对象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个人需求、工作环境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制定多样性的教育战略,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实施统一化的课程是不可行的。

2.系统性原则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渠道以及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整理,使之系统化。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还应对课程之间的链接问题加以充分重视,防止出现课程之间不连贯的问题。在进行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时,还要尽量防止出现知识反复或遗漏的现象,以实现教育的高效性。

3.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提到的统一性是指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时,要按照当地或者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执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规范性,遵循统一性原则的课程一般都属于基础类课程;而多样化则是指开设成人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办学的特点,满足人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遵循多样化原则的课程通常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在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地区或国家的课程设置要求,注重课程多样化的原则。无论哪类课程的设置,在加强规范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多样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确保人才的全面发展。

4.现实性与前瞻性共重的原则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这就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同抓共重的原则,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注重多行业知识技能的彼此融入,充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够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方向

1.逐渐趋于人性化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以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成人职业需要为基点。考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与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要强调社会需要和教育的外在功能。关注成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需要,强调以成人职业实际需要为原则、基点,围绕在职成人实践中的问题,按需进行课程开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限制,以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理念来适应发展着的生活现实,在生活中教育人,在教育中学会生活,以培养个性完善发展的人。这种做法能够弥补成人在工作中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使其适应不断变换的职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或实践机会的成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优势,学用结合。

2.逐渐趋于主体化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上所施下所效,忽视成人学习者的能动作用和经验作用;着重凸显出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掌握的主要导向功能,对于学习本身的主置却往往予以忽略;过于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单方面参与,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很明显地体现出教育工作中成人学习者的参与力度不够,不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满堂灌是反主体教育的典型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性特征。这显然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需要有主体性的人。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教育模式从之前的教为主转变成当前的学为主,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逐渐趋于多元化

要促使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需要时及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有正式教育、正规教育,也有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既有普通教育课程,又有职业教育和闲暇生活教育课程,且注意结合成人的生活和经验,随着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变化而灵活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统整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以适合成人终身持续发展学习需求,配合人生各阶段的社会角色与发展,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导向,有利于成人个体的学习和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以达成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适于成人学员的需要,便于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教学方式呈个性化趋势。

终身教育论文例10

自从1980年,梁忠义在《日本教育情况》上发表《关于日本的终身教育问题》以来,终身教育研究便成为了我国教育学者研究的一个方面。一直到1994年,在此期间内,我国终身教育研究,从研究的数量上比较少,见表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终身教育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第一,对国外终身教育的研究和介绍,对日本等国家终身教育的情况的介绍,如方正淑、李协京(1989)介绍了日本国在1988年12月6日发表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这是日本国文部省接受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改革构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论文改革的一个步骤。第二,对终身教育的价值进行讨论和思考,如张渭城(1984)认为终身教育是当代重要的学习思潮,它的理论已成为国外各教育学派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三,对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比较,如王旭(1985)对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进行了区别和联系等方面的研究。第四,对陶行知、野村以及比利时的亨利·雅纳(Henri Janne)与法国的贝特朗·施瓦茨(Bertrand Schwarz)等教育家和学者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如王琨(1993)对陶行知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总之,这个阶段终身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的数量较少和研究内容都比较简单。 

2发展阶段(1995—2000) 

自从1995年以后,对于终身教育研究逐渐增加,从1995年到2000年期间, 研究成果共达到569表11980—1994年终身教育研究数量表 

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数量1311259597111311611 

篇,其中核心期刊级别的就达到100多篇,包括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7篇论文,可见这个时期的有关终身教育研究的成果出现了研究数量较多,研究成果发表的层次较高,研究的内容也涉及较广。在此期间主要集中于终身教育的学科研究,如何云玉(1999)所进行的体育终身教育研究;还进行了终身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研究,如厉以贤(1999)指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1]也进行了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如宗秋荣(1998)探讨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总之,这个时期的终身教育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3多样化阶段(2001—2011) 

随着终身教育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和国家对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渐构建,我国终身教育研究出现了多彩纷呈的局面。首先,终身教育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2000—2011年的11年期间,有关终身教育的论文基本上每年都在200篇以上,甚至在2003年和2011年都达到300多篇,共计2 915篇。其次,关注的杂志也逐渐增加,在《教育研究》《江苏高教》《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等杂志关注的基础之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等杂志也加大了对终身教育的关注。其三,终身教育研究的理论程度也越来越强,如华东师范大学高志敏(2001)对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其四,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以往时期终身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就“终身教育”进行研究,而在此阶段则将“终身教育”作为背景和研究视角来进行,如斯彩英,楼世洲(2007)指出,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和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闲暇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这个阶段,终身教育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的研究形态。 

4理论深入阶段(2012至今) 

2012年开始,我国终身教育研究逐渐进入了深度研究阶段。我国终身教育研究从研究成果来说逐渐增加,从研究内容来说涉及越来越广的研究和深入研究。第一,开始进行终身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如胡弼成(2012)对王洪才教授专著的评述中提到了终身教育哲学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二,也开始了终身教育的比较研究,如金哲华(2010)对中国和韩国终身教育的比较研究。第三,深入探讨终身教育的法律研究,如黄欣、吴遵民(2014)对国家终身教育法的立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第四,深入的探讨终身教育理论的历史研究,如高虹瑶、张健(2015)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总之,在这个阶段,我国终身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了深入的研究。

二、终身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终身教育的价值研究 

终身教育研究过程中,一部分学者对其价值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终身教育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以及人类的学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如陈乃林、经贵宝(1997)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同时,终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学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3]也有学者从终身教育对社会、社区发展所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和研究,如陈乃林、孙孔懿(2001)认为,终身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终身教育在整合社区文化以及推动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居民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还有学者如高志敏(1997)从终身教育对成人教育的价值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认为终身教育将突破人们对成人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方面的局限的、肤浅的认识。当然,学者对终身教育的价值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和认识。 

2终身教育的比较研究 

终身教育比较研究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者对国外终身教育研究的介绍,另一方面是中国终身教育与外国终身教育之间的比较。在终身教育研究过程中,有些学者对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外的终身教育进行了推介,如李之文、李秀珍、孙钰(2014)对韩国高校终身教育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参考。同时,学者还对中国终身教育与外国终身教育之间进行了比较,如杨民(2002)通过对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与日本教师研修制度之间的比较,认为构建中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并主张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事业。还有学者对国外的终身教育思想家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如路育红(1991)对日本野村终身教育中心董事长野村佳予的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3终身教育的法律研究 

这部分学者集中于终身教育法律与法规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该类学者认为法律法规的确立对于终身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有利的,因此,需要对终身教育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议国家建立终身教育方面的法律,如黄欣、吴遵民、池晨颖(2011)指出,虽然《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出台显然已经展现出了政府对于终身教育事业的重视,并且通过《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诸多规定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处,但它毕竟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其也为不久将来的终身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4]当然,还有学者对当前终身教育立法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沈光辉(2014)针对终身教育立法不足,主张终身教育立法要达到“突出公民受教育权利保障”、“突出教育资源的整合”、“突出立法规范重点”等,从而构建我国终身教育的立法体系。 

4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一,探讨了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宗秋荣(1998)对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对终身教育与老年教育进行了研究,如连明伟(2008)对终身教育与老年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第三,对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如王丽,王晓华(2011)对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认为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总和。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则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5] 

5终身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 

这些学者集中于探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并思考如何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这些学者主要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如刘汉辉(2007)对终身教育的纵向与横向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育体系下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相互隔离的状态,积极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沟通和纵横整合,加强终身教育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形成终身教育的组织网络。此外,其他维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要求。[6]还有学者王中华(2010)提出:“通过推进全纳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7] 

6终身教育的体育学研究 

在终身教育研究过程中,终身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很多学者认为终身教育与体育关系密切,特别是高校体育对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还提出终身体育等理念,并认为“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终身体育锻炼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终身体育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8] 

三、终身教育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研究人员多样性的欠缺 

在研究人员的多样性方面还是比较缺失的。在现有的终身教育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为单位的就有112篇论文,而非大学的单位主要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等单位,其他的都是高校。可见,在研究人员方面还缺少一线教师和一线工作人员。 

2研究方法的单一 

在现有的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更多的学者是采取一种思辨性的研究方法,缺少更多的实证性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方法指导下,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值得怀疑的。因此,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待提高和改进。 

3研究理论深入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