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计算机会议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1:33

计算机会议论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1

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网络基础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仅以作者亲身的教学经验来简单探讨一下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正确的理论模型,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做到得心应手。在理论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讲解概念比较枯燥的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牢固掌握网络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学好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则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时必将事半功倍。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法。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促使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课之一,所以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课本内容的条理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选择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对理论课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选好教材后要做的就是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穿插起来,形成一条线,教师对讲解课程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更应该在该课程上多下功夫,多搜集一些新兴的、学生更加感兴趣的网络知识,把讲解内容穿插顺畅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就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于该课程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用前面的概念来讲解后面的概念。这些理论内容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仅仅用“念书本”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办法理解,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厌学情绪[1]。时间一长,由于不会导致不学,由于不学导致不会,形成恶性循环,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授课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讲授该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手段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用图表来说明问题,还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辅助教学,对于一些协议或概念可以制作一些flas来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更直观,可以加深印象,做到“过目不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协议的讲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枯燥的协议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根据各个协议的原理,制作一些生动的flas,更能够形象的演示协议的原理和工作过程。例如:讲TCP/IP协议的地位问题。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由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模型开始讲解,七层模型的信息传递过程可以制作成一个动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每个层次之间信息传递的关系,然后再讲解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同样可以用动画演示,进而将两者作一番对照。现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实际上就是学习TCP/IP协议。因此,TCP/IP协议应该占据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

还有一些协议,比如CSMA/CD协议,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容易,除了可以运用动画演示之外,还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拿过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讲解。CSMA/CD协议可以比喻成一段单车道(半双工通信方式),如果两个方向同时来车(就是发生碰撞),这个时候谁也不能通过(导致发信息的双方所发的信息都无效),那么就需要双方都倒车退出这段单车道(双发进行退避),让一方的车先通过该单车道,一方通过后另一方才能再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使理解更加容易。

最后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而理论与实际没有紧密结合是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仅仅按照书上的理论讲一遍,没有结合实际来谈,学生很难理解,就算理解了,在实际应用之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怎样使用。因此讲课时应注意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分析。所以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应该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的应用[2]。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寝室都会上网,经常会在一个寝室使用无线路由器,家用网络也一样会用到无线路由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一个寝室的某几个MAC地址访问网络,可以用简单设置来避免“蹭网”现象。再如: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对比。根据他它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它们的应用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协议,而像实时视频或语音传输,一般则选择UDP协议。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使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2]。

3.总结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迈进[3]。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各种技术与方法用得适时、合理、适量,恰到好处,可以大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就会劳而无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实用效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2

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数据通信原理与实现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及广域网原理、网络互联原理与技术等内容。它是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图是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如果学生学好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则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时必将事半功倍。

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和不足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如此重要,促使我们不断关注和研究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纵观当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tcp/ip协议的地位问题现行的教材一谈到计算机网络,必由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模型开始说起;然后再说明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进而将两者作一番对照。这样处理的话,tcp/ip协议的重要地位没有显示出来。众所周知,tcp/ip协议是工业标准、是事实上的标准。现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实际上就是学习tcp/ip协议。因此,tcp/ip协议应该占据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有些学生学完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后还不知道实用中的协议是osi还是tcp/ip。这与教材的内容编排、导向不无关系。

重视分析轻视综合从逻辑上说,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使用的逻辑一般是分析,即把tcp/ip协议分层论述,把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分而述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分析完了之后没有举出实例,把tcp/ip协议几个层次的内容、把计算机通信的整个过程都展示出来。

理论与实际没有紧密结合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满堂灌”,按照书上的理论讲一通,没有结合实际来谈,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和接受。tcp/ip协议实用技术,讲课时应注意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分析。

课堂教学枯燥tcp/ip毕竟是一系列的协议,课堂教学难免有些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用图表来说明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制作教学动画。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一些改进措施:(1)把tcp/ip协议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使整个计算机网络课程紧紧围绕tcp/ip协议展开。(2)在逻辑上,要注意分析和综合两者逻辑的综合运用,最终把tcp/ip协议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3)理论知识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来说tcp/ip协议、计算机通信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只有借助嗅探器(sinffer)、协议分析器等辅助工具,才能把通信过程展现出来。因此,有必要鼓励学生尽早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进而学会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4)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把课程讲得生动活泼一些,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复习时,可以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打开ie浏览器,输入某个网站的网址,直到打开这个网站的首页,这里面的通信过程是怎么样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把网络拓扑摆出来,如图2所示。问题就转变成计算机a是如何访问计算机b的web服务的。为了把尽量多的知识串在一起来讲,可以把arp、dns等协议也一并分析,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可以这样理解:(1)由于dns服务器、计算机b都不在计算机a的局域网内,计算机b的数据包要由网关进行转发,因此它首先要通过arp查询过程来获得路由器r1的mac地址。(2)计算机b通过dns查询过程来获得计算机b的ip地址,而dns报文是基于dup协议的。(3)计算机a与计算机b建立tcp连接,即“三次握手”的过程。(4)计算机a与计算机b进行http会话,计算机a访问计算机b的首页。(5)通信完毕,计算机a与计算机b释放tcp连接。(6)需要的话,还可以对中间的路由过程进行分析,把ip层的内容讲清楚。

上面的例子紧紧围绕tcp/ip协议而展开,综合运用了tcp/ip协议各个层次的内容,而且这样一个例子是实际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把这个例子做成一个教学动画呈现给学生,则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3

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数据通信原理与实现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及广域网原理、网络互联原理与技术等内容。它是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图是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基础是学生学习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如果学生学好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则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时必将事半功倍。

课程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和不足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如此重要,促使我们不断关注和研究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纵观当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TCP/IP协议的地位问题现行的教材一谈到计算机网络,必由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模型开始说起;然后再说明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进而将两者作一番对照。这样处理的话,TCP/IP协议的重要地位没有显示出来。众所周知,TCP/IP协议是工业标准、是事实上的标准。现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实际上就是学习TCP/IP协议。因此,TCP/IP协议应该占据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有些学生学完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后还不知道实用中的协议是OSI还是TCP/IP。这与教材的内容编排、导向不无关系。

重视分析轻视综合从逻辑上说,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使用的逻辑一般是分析,即把TCP/IP协议分层论述,把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分而述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分析完了之后没有举出实例,把TCP/IP协议几个层次的内容、把计算机通信的整个过程都展示出来。

理论与实际没有紧密结合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满堂灌”,按照书上的理论讲一通,没有结合实际来谈,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和接受。TCP/IP协议实用技术,讲课时应注意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分析。

课堂教学枯燥TCP/IP毕竟是一系列的协议,课堂教学难免有些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用图表来说明问题。同时,应该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如制作教学动画。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一些改进措施:(1)把TCP/IP协议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使整个计算机网络课程紧紧围绕TCP/IP协议展开。(2)在逻辑上,要注意分析和综合两者逻辑的综合运用,最终把TCP/IP协议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3)理论知识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来说TCP/IP协议、计算机通信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只有借助嗅探器(Sinffer)、协议分析器等辅助工具,才能把通信过程展现出来。因此,有必要鼓励学生尽早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进而学会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4)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把课程讲得生动活泼一些,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转贴于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复习时,可以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打开IE浏览器,输入某个网站的网址,直到打开这个网站的首页,这里面的通信过程是怎么样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把网络拓扑摆出来,如图2所示。问题就转变成计算机A是如何访问计算机B的Web服务的。为了把尽量多的知识串在一起来讲,可以把ARP、DNS等协议也一并分析,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可以这样理解:(1)由于DNS服务器、计算机B都不在计算机A的局域网内,计算机B的数据包要由网关进行转发,因此它首先要通过ARP查询过程来获得路由器R1的MAC地址。(2)计算机B通过DNS查询过程来获得计算机B的IP地址,而DNS报文是基于DUP协议的。(3)计算机A与计算机B建立TCP连接,即“三次握手”的过程。(4)计算机A与计算机B进行HTTP会话,计算机A访问计算机B的首页。(5)通信完毕,计算机A与计算机B释放TCP连接。(6)需要的话,还可以对中间的路由过程进行分析,把IP层的内容讲清楚。

上面的例子紧紧围绕TCP/IP协议而展开,综合运用了TCP/IP协议各个层次的内容,而且这样一个例子是实际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把这个例子做成一个教学动画呈现给学生,则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4

1教学思路

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与人类社会中的通信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若能够结合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然界的许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类比的,通过类比,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在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感到困惑时,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可以让学生很快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中对应的理论知识,并且会和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留下深刻记忆。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学生也会借助这种类比的方法分析、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通信过程,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阐述比较抽象的对等层协议、服务和接口等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阐述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能与身边的网络应用紧密联系,知道所学网络知识用在哪里、怎样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尽快联系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实例,带着网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道要学什么,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心和工具。

2网络协议层次与人类通信所使用协议层次的类比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把网络功能划分到不同层次上,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有网络层次之间怎样联系;对等层怎样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通信;网络中的层次、服务、协议和接口怎样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自觉或不自觉使用着分层和协议的概念,这对理解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会有帮助。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离不开消息的传递,通信就是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递消息。人们在通信时也要遵循双方认可的通信协议,只不过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通信的协议。这些通信协议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至于不会注意它们的存在。

TCP/IP协议就是Internet中计算机设备之间采用的通信语言,可以类比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语言。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要用到双方都遵循的协议,人们要么讲汉语,要么讲英语,双方要能彼此理解对方的语言、所讲的内容和含义,也应能知道讲话内容的分隔,知道讲话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以及听不清楚怎么处理,讲错了怎么处理,来不及听怎么处理。人们遵循的这些协议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的[2]25-26。

人们之间的会话也在使用分层的概念,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两个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为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传输层;语言层;知识层。两个人通信用到的分层协议如图1所示。

1) 传输层。人的发音器官,气流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膜感受到声波振动,接收声音。传输层并不关心采用什么语言,也不考虑传输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够发出声音传到对方,对方可以听到声音就行了。

2) 语言层。解决双方通信采用哪一种语言,比如是讲汉语还是讲英语,关心的是彼此能够听得懂通信的语言,但是并不考虑语言所表示的确切含义。

3) 知识层。该层关心彼此通信的内容、双方传递消息的具体含义,与收发双方的文化背景、经验、阅历有关。例如,若有一方从来没有听说过Internet,即使也能辨识听到有关Internet内容的声音,但是双方也无法交流。

网络通信协议是信息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语言,是按对等层协议、即通信双方理解的格式设计的。例如,人们常说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的语言。通信是在人们(对象)之间传递消息,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对象就是计算机设备。

进一步说明,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描述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类似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采用的是书面语言,是用二进制语言表示、可以彼此理解、有结构的由二进制数据0或1组成的数据块,即网络协议数据单元PDU。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次都有该层对应的PDU。PDU由控制部分和数据部分组成,控制部分由若干字段组成,表示通信中用到的双方可以理解和遵循的协议,数据部分为需要传输的信息内容。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如图2所示。

3身边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层次的位置

人们可能会问,在具体组网时,TCP/IP协议在哪里呢?TCP/IP协议与底层网络协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要说明这些问题,需要确定协议层次的位置,这里以底层网络采用以太网为例进行讨论。

一般来讲,底层网络涉及到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具体实现时由网络适配器(网卡)描述。对于一个给定的通信链路,链路层协议的主要部分在网络适配器中实现,网络适配器也称为网络接口卡或NIC,通常包括RAM、DSP芯片、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适配器的主要部分是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总线接口在适配器和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链路接口实现链路层协议,负责形成帧,提供差错控制、信道访问控制等链路层功能,链路接口也包括收发器电路。

而应用层、TCP层、IP层协议包含在操作系统中。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均支持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位置以及与5层协议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在配置网络协议时,顺序是先配置底层网络协议,在计算机主板的扩展槽上插入网卡,网卡可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即安装了低两层的网络协议。之后,选择计算机中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若与Internet连接,需要选择TCP/IP协议,绑定IP层协议、TCP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分别对应着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中,可以指定采用的网络协议为TCP/IP协议,然后在TCP/IP协议属性对话框中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从而完成整个TCP/IP协议配置。要清楚网络协议层次绑定的概念,绑定是按自底向上的顺序进行的[2]29-30。

进一步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说明网络终端节点网络协议的安装和设置步骤:安装网卡驱动程序;指定(安装)TCP/IP协议;绑定网络协议(第一层到第五层);用Ping测试协议安装和配置是否成功。

4RIP路由协议水平分割的教学设计

解决RIP路由无穷计算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带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的水平分割机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协议本身缺陷造成的收敛慢和路由环路问题。RIP无穷计算问题如图4所示。

水平分割采用的设计思想如下:任何一个节点并不把从其相邻节点学到的路由信息再回送给那些相邻节点,即当节点从某个网络接口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其中不能包含从该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我所知道的有关这条路由的信息是来自于你,就不用再告诉你了。例如,如果节点C在其距离表中有从节点B学到的路由表项(A,2),节点C在发送更新路由信息的距离表给节点B时,在其距离表中不应包含表项(A,2)。

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水平分隔的思想。假设北京人(D地)和郑州人(C地)都要去广州(A地),他们都必须经过武汉(B地)。北京人想知道去广州的路径信息必须通过郑州人了解,同理,郑州人想知道到广州的路径信息需要通过武汉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郑州人告诉武汉人怎样到广州去的路径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郑州人所得到的怎样到广州的路径信息是从武汉人那里学到的。借助图4来描述上述类比情况,C可以告诉D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C或者不告诉B它到A的情况(水平分割),或者告诉B它到A的距离为无穷大(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由于C到A的路由要通过B,所以C告诉B它到A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依次类推,D可以告诉E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不用向C通告它到A的距离。可以看出水平分割采用的策略是不对路由信息来源的接口通告路由更新信息[2]200-201。

5三层交换技术的教学设计

局域网采用的一种三层交换技术称为下一跳解析协议(Next Hop Resolution Protocol, NHRP),采用的技术也称为“路由一次,随后交换”,3COM公司的Fast IP技术使用的就是NHRP[2]296-299。

Fast IP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其中,主机A、B分别处在不同的VLAN中,图中数字表示下一跳解析协议的工作顺序。以主机A与主机B通信为例,最初主机A通过路由器与主机B建立通信连接,并学习到A与B之间的交换路径,主机B给出响应,双方建立起交换路径,一旦路由确定了交换路径,双方就可以在确定交换路径上进行通信,无须再通过路由器。这就是“路由一次,随后交换”的核心思想。

可以类比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路由一次,随后交换”概念。例如,一个人要到火车站,最初他不知道到火车站的路径,需要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这个人找到了火车站,学习到了去火车站的路径,这个人以后再去火车站时,就不用再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了,可以自己直接去了。

接着,再进一步说明,Fast IP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这是因为NHRP的响应是基于交换路径的,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交换路径。Fast IP技术的关键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避开第三层路由器,把基于IP地址路由表的功能转换成基于端口MAC地址表的转发功能。Fast IP把交换和路由结合在一起,在一次路由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既使用路由,又对路由进行补充。

6结语

采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方法,给理论教学带来清新的思路,是一种把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演绎为生活知识类比应用的教学途径。

实践证明,任何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可以类比的知识。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自然界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不断探寻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与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9-234.

[2]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Methods of Aid Computer Network Theory Teaching with Knowledge of Daily Life

WANG Xianglin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5

然而,在透明计算获奖的消息传播开时,质疑其价值的声音在各网络平台上渐涨渐高。1月20日,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发文声讨透明计算。一批IT业内人士也参与到了对透明计算的批判中,几乎所有的质疑声都在细究一点――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且距离商业化甚远。

1月21日晚9时左右,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将一份名为《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下称《建议》)挂上官网,指出由于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致部级科学技术奖滋生出不端行为和腐败,建议政府部门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据称,《建议》已送达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协、科技部和教育部。

2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取消了原定的会,并撤回了官网上的《建议》,称该《建议》与2014年国家科技奖授奖无关,希望不要引起公众误解。

一场学术风波由此发酵。 透明计算三疑

对透明计算和张尧学的质疑有三:张的透明计算是否有足够的原创分量,当此殊荣;业界是否看好透明计算;张本人做官已久,难以胜任研究。

那么,透明计算是什么?

在多处对透明计算的介绍中,皆提及其原创核心是通过网络将存储、计算与管理分离,即不仅把数据和应用软件放在云端服务器上,而且把智能终端的大脑――操作系统也放到云端。这样,用户在使用时,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登录个人账号,就能从指定服务器下载数据和软件,把当前终端变成用户熟悉的常用终端。并且,终端只按需下载用户调用的相关软件和数据,最后,数据更改和用户习惯都将保存在云端。

如果用户的电脑、手机、Pad等安装了不同操作系统,在透明计算系统下,可以在各个终端间随意切换操作系统。

不过,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看来,透明计算的内涵和理念并不新,与1988年即已提出的普适计算基本一样,而张尧学也曾将透明计算称作是普适计算的“新范式”。普适计算的理念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的信息。就像供电系统一样,电器插上即用,不用管电是从哪里来的。Java就是从那时开始研究的一种可以跨平台的程序设计语言,现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某部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的一位研究员与张尧学的研究领域类似。他在2004年透明计算概念刚提出时,就专门找来资料研究过,“当时不觉得很新鲜”。在得知透明计算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后,他吃了一惊,又特意研究了获奖公示材料,感觉跟当年变化不大。他认为,透明计算有创新性,但与其获得的荣誉差距悬殊。透明计算的概念也并不新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有研究者分析,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核心是基于pxe扩展,仅适用于网吧无盘工作站。

通常来说,一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同行眼中的分量,可从其的刊物和被引情况看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奖参评者提交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在透明计算的报奖材料中,有8篇论文作为代表性学术成果。方舟子对论文梳理发现,其中6篇与透明计算的内容无关,既有张署名又与透明计算相关的2篇论文也未发表在主流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引用频率并不高,其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46次,还几乎全都是张尧学团队自引和国内研究者引用。将范围放宽到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也只有120余次。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其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高达3801次,最高单篇他引823次。方舟子认为,从张尧学记录和引用情况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计算研究在国际上毫无影响。

纵观张尧学公开简历可见,他自1995年历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科学技术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南大学校长。

因而,他也被质疑,脱离科研一线十多年,如何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水平的成果? 商业前景模糊

张尧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获得透明计算原创成果实为“运气”。此前,业界并没有质疑透明计算。张尧学也多次作学术报告,介绍透明计算的成果。

在报奖材料中,提到透明计算受到英特尔等企业认可。英特尔从2007年起成立专门研究队伍持续研究“透明计算”,这是一种跨平台技术,基于浏览器开放,主要为HTML5。

那么,此透明计算是否为彼透明计算?上述计算所副研究员认为,“张的透明计算与英特尔的都属于普适计算的范畴,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一位该领域人士持不同意见,“我看到了英特尔出具的盖章证明,证明两者是一回事,且双方有正式的合作协议”。他认为,起初张的透明计算跟英特尔没太大关系,但后来有了交集,张的个人背景能够让英特尔相信他而与他合作。在这位人士看来,英特尔将推动透明计算时代,就像IBM推动了网络时代,谷歌推动了云计算时代。但张的获奖争议事件也许会拖延进程,让英特尔的这一商业战略变得踯躅不前。

在IT界,一项研究成果商业化成功与否,与背后是否有大企业相关。正因为此,也就格外看重工程实现,张的研究在工程实现方面还不明晰,其团队在研究推进中,实现方案经过了多次修改。

一位自称张尧学团队前成员的人士表示,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之前提出的理念并不一样,只是用现有的技术方案验证这个概念是有效的,但计算速度慢。

制约因素在于带宽。由于操作系统的映像很大,透明计算即使只加载启动必须的程序,也同样对网络带宽有很高要求。目前,中国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平均为每秒4M。要想达到透明计算的要求,带宽可能要提高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因此,透明计算虽然可能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但性能表现差,用户就没法接受。

慢,是网络时代的致命伤。上述部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的研究员表示,之所以操作系统都装在终端上,就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不够快。将来透明计算切换操作系统的时间如果减到1分钟以内,用户体验会明显改变。

让一些IT人士不能接受的是,透明计算被称为“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60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在上述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看来,从技术实现层面来看,透明计算是把冯・诺依曼结构放大到分布式与网络环境,这种拓展可能加剧了结构的固有缺陷――冯・诺依曼瓶颈。

冯・诺依曼瓶颈是指电脑中,流量与CPU的工作效率不匹配造成的问题。计算机的CPU和内存是分开的,以总线作为数据交换的通道。在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流量受到总线的限制。当CPU以摩尔定律高速发展时,数据流量拖了后腿。相比之下,CPU运算效率远远超过流量,当CPU需要在巨大的数据上执行一些简单指令时,数据流量就成了影响整体效率的短板。在数据输入或输出内存时,CPU处于闲置状态,这就限制了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

过去几十年,科研人员致力于消除冯・诺依曼瓶颈。很多采用非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如量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才真正抛开了这种典型结构所固有的瓶颈。 独闯九关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此引人瞩目,是因为其代表着中国自然科学最高成就,以宁缺毋滥著称,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有10年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定原则为: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可见,该奖对自主原创的要求非常高。

计算机领域则拼的是工程实现,对原创要求并不太高。一位加拿大IT界人士称,透明计算之所以“给大奖真不合适,概念刚刚开始,起码再看五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每年推荐、评审、授奖一次。奖励制度经1999年改革之后,一等奖出现了多次空缺。除2002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3年外,其余年份均为空缺。

获得这个奖项要闯过九道关口。

首先,该奖执行限额推荐制度,且不接受个人自荐。“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即透明计算)由教育部推荐。主要完成人有五位,张尧学、周悦芝、林闯、任丰原的工作单位写的是清华大学,只有一个合作者王国军来自中南大学。

其后两道关是受理、形式审查,国家奖励办负责推荐材料的受理,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通知推荐单位和推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

材料审查这一环节似有缺漏。张尧学等在2004年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成果“基于索普卡(SOPCA)网络结构的索普卡电脑”与透明计算的描述相当近似:索普卡电脑本身是台裸机,没有任何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能从服务器下载得到。这种下载是根据用户要求,只下载当前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一小部分指令,不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全部。

在已经获得了技术发明奖之后,又用近似的理论去申请另外一个奖项,涉嫌与国家不允许重复报奖的规定相冲突。

前述部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研究员指出,透明计算有一定创新,但不是原理上的创新,属于结构性的成果,应该更接近科技进步奖,远不能匹配国家自然科学奖。

第四关是初评。评审顶层是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二级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下设学科评审组。

学科评审组的委员为聘任,其资格由科技部认定。学科评审组的具体人选由国家奖励办根据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的具体情况,从认定资格的专家、学者中聘请,报相应评审委员会备案。

这意味着每年的评审专家都有可能不同。初评会议以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结果。透明计算所在的信息科学领域,分为二组,有8个项目通过初评。

第五关是接受社会监督。为保证科学性和公正性,2014年初评通过的51个项目,自2014年7月7日公示。在这张公示单上,“透明计算”位列信息科学一组的第一名。公示期20日内,没有向外界传出质疑透明计算的声音。

对经公布没有异议的,或者虽有异议,但异议已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的,由各评审委员会分别进行评审,这就是第六关,以记名投票表决产生结果。“透明计算”获得一等奖,需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票选通过。

第七关,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对结果进行审定。第八关是科技部对获奖人选、项目及等级的决议进行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授奖,这就是最后一关。

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有46项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透明计算”力拔头筹。 炙烤国家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建议》将国家学界大奖送上风口浪尖,直指部级奖项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皆滋生出不端行为和腐败,建议政府部门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

其实,这份《建议》半年前已开始酝酿,于去年10月成稿,只是的节点与张尧学争议重合。

由此也可见,对政府奖励制度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一项调查显示,评奖中的行政干预问题排在科技奖励诸多问题的首位。

作为主管部门,科技部也试图作出改变。比如,自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首次进行小同行专家审读试点后,扩大了小同行网络审读范围,规范了审读程序,细化了分组、评议和计分规则。提高推荐项目与参评专家的专业契合度和匹配性。

在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强化了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自然科学奖项目小同行审读评议的覆盖面达80%以上。

为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就曾表示,2014年度评审采取了包括网络评审全盲管理、坚持一天评审、全面实行视频答辩、首次对通过初评的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实现海外专家函审全覆盖、建立公众旁听制、开展行业咨询试点等新举措。

试行网络评审全盲管理模式,随机遴选评审专家、随机分派工作人员,在屏蔽专家姓名、电话、单位等基本信息的状态下,工作人员通过短信平台与其交流。

《建议》中提出,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但从规定看,国家科技奖励确是学术共同体在评。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建中在2014年撰文称,政府在科技奖励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从指南、专家遴选到评审组织都一手操办,其中行政力量的干预不可避免。

这导致在中国政府科技奖励中,行政干预过多、奖励人员名单不实以及与个人利益挂钩太紧成为主要问题。

因为透明计算获一等奖疑窦重重,上述部级计算机研究机构研究员和他的不少同行都不能接受这一结果,互相打听谁参与了评审,“我们都觉得没脸面”,但圈内人士更愿意在私下和朋友圈里嘀咕此事,没有人站出来实名举报。

通常来说,国家科技奖对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所以,网上的质疑帖子都不算数。

公开质疑的最佳机会是在公示时。异议期在试行第一年时,“遭遇异议”的项目比没有公示前翻了一倍,异议项目占评比项目的比例由原来的5%上升到10%。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在公示时,“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共收到33件异议,后被迫退出评审。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6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彼此交织的概念与技术,因此“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公认的较难教授的课程。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点的不断增多,使该课程的教学更添难度。近年来,很多教师和学者都致力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不断探索与尝试更好的适应于该学科发展特点的改革方法。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探讨性建议。

1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任何具体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之前,都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改革的过程中,任何具体内容应围绕教学目的展开。“计算机网络”是各高校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面向的本科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气、财经、管理等,覆盖面较广。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数理基础,以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将本科阶段“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互联网络的一般应用;中级层次要求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等重要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具备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基本维护的能力,以及较好的网络应用能力;高级层次要求具备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思想,对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中小型网络的设计与规划,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保证技术和综合管理知识,具备设计与实现网络应用程序的基本能力。其中初级层次无需强大的理论基础,强调基本的应用操作能力,主要针对文科类的专业;中级层次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类;高级层次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注重实践中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一定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达到教学目的,应本着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就我校多年来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动力,习惯于被动接受,这对于理论厚重,实践性又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十分不利,即便在教授过程中不断加大投入,学生的收益也依然差强人意。二是教师理论讲解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缺乏生动的表述,以及清晰简洁的概括,使得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多半是支离破碎的协议和孤立繁杂的概念原理。三是教师忽视对实践内容的合理安排与充实,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而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程度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理论教学效果。四是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中的网络技术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只为通过考试,而从心理上不重视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更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所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重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安排,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下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2.1 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路。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推荐良好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并可在课程中间,对具有延展性的内容推荐相应的参考资料,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学时限制带来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的习惯,也为了培养学生初级科研能力,建议由教师设定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行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有1个组长负责,针对所选题目收集资料,研究讨论,安排2至3次演讲,提交书面报告。题目的设定应该考虑到本科学生的数理基础及现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应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较好的联系,并尽可能地兼顾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比如系统集成在企业网中的应用、校园网建设实施方案设计、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安全技术等。范围也可以更广泛一些,适当包括如网络服务的发展历程、网络领域的创新人物介绍、流行的网络管理平台介绍等非具体技术的内容。该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可以获得创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重视课堂启发式提问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提出启发性质的问题。教师可以由前述的内容引发新问题。先让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由教师给予指正和总结。或者由教师设计典型问题,给出若干提示,让学生运用当堂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方案。比如在讲解POP协议之前,通过“我们的个人电子邮箱放在哪里合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针对他们的一些回答提出质疑,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思考,而最终的答案恰恰是“需要有一个支持远程收取信件的通信协议”。类似于这样的引导方式往往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启发式的问题不会给学生造成紧张情绪,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课件内容要清晰简洁,合理运用图片和动画说明

一堂课的内容通常包含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可能包含多个要点,这些要点根据联系性应分页显示,每个页面上较长的叙述性文字应尽可能减少或不用,文字描述应具有代表性、概括性。插图对说明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域名解析部分,大段的文字描述无法让学生明确域名系统的工作过程,而包含实物元素的图形实例可以让这一过程变得清晰明朗,而且通过改变图片中的若干元素可以直接形成练习内容。另外部分计算机网络知识使用静态的图片仍不能很好地表述,则应该制作动画实例。比如滑动窗口的工作过程,制作前首先要找准关键的描述点:接收窗口的运动驱动发送窗口的运动;什么条件触发接收窗口动作;某个时刻发送站点应发送哪些数据帧;接收站点采用不同的确认方式时,发送窗口如何运动等。接下来要设计对所描述过程的表现方式:由于滑动窗口采用循环序号,在有限的区域内使 用可以转动的圆形窗口,表现力会更好。最后要选择良好的动画制作工具将其实现,该工具生成的动画应能方便地嵌入到不同的课件中,这将为以后课件的修改、扩充及再制作提供方便。总之,动画实例的制作应有精心的设计过程,避免做成只包含动态元素但不能说明问题的所谓动画。

(4)举例贴近生活,并重视举例内容的设计

举例对于任何复杂抽象的内容的讲解都是至关重要的。计算机网络中的许多知识点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作比喻,如体系结构中服务与服务访问点的概念,可以用银行内部、服务窗口、客户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帮助学生很快地建立概念。又如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的概念,可以用在传送带上传送货品的例子来作比喻,使学生对这两个时延的产生位置以及各自的影响要素准确把握。但是这些例子不能拿来就用,一个好的例子除了本身具有近似含义或相似特点以外,还需要教师对合适的例子给予条件约束,合理地进行编排,使其特点与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吻合,才能具有正确和良好的说明能力。

(5)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于理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基本遵循“总说,分说,再总说”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结束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的讲解以后,应有意识地阐明该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全局位置,或者该知识点与特定范围内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讨论网络协议时,首先应强调协议是以层次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每次讲解完某个协议时,应说明它与同层次的其他协议是否有关系,它与上下相邻层次中哪个特定协议有怎样的关系等问题。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将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某个应用或者当前主流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最直接的做法是可以将实验涉及的应用拿来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拓展学习思路。另外,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指明与本次实验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作好实验预习。

(6)概念词汇尽量采用英文

这在重点院校中实施情况较好,但是还有许多院校并不重视这一点,包括笔者的学校以往也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包含了大量术语及缩写,同一术语在不同的书籍和资料中的中文翻译往往并不一致,对于中文授课环境,课堂讲解中术语使用英文,并适当提示以权威的中文翻译,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含义,而且为学生阅读英文资料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许多网络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转化为网络技能,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以下建议旨在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学时,正确引导学生,改善实验条件,以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实验内容,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1)注重实验设计

应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当前条件,设计实验内容,分配实验学时,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实验应尽可能包括验证、应用、设计、综合多个类别,内容应覆盖线缆制作,网络设备连接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服务配置,以及网络编程等多个方面。片面的实验安排无法使学生真正锻炼实践能力,对理论教学的帮助也将很小。实验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环节,实验内容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条件的改变及时完善和更新。

(2)安排课外实验学时

全面合理的实验内容需要有足够的实验学时来完成,通常情况下,为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安排的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许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完成实验的质量缩减了实验内容,如此一来,只能使学生错失锻炼能力的良机,有悖于教学目的。所以可考虑适当调整学时安排,或者添加课外实验学时,如网络编程部分,与其他网络实验比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可在单机环境下调试完成,所以可以安排在课外实验学时里,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3)重视实验预习

计算机网络实验过程中,以往有学生照搬实验指导书的实例内容,出现的问题有:发生错误或者产生与书上不同的结果时不会分析;脱离指导书,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有二:缺少实验预习环节;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并不理解实验内容,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首先教师要给予实验足够重视,开展实验之前,应提前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及要点;接下来应督促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应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必要时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报告;实验课上教师要分阶段反复强调应注意的问题,并且流动辅导。此外,在实验中应提出实际问题或给出新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在验证了书本的实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作为实验成绩。

(4)利用模拟软件

由于计算机网络实验依赖于网络环境,一组学生一次实验可能涉及多个设备的使用,如果实验室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验设计内容的需求,就会给部分实验的开展造成困难。可以考虑使用模拟软件,如用专业的虚拟机软件VMWare来模拟一台或多台微机,完成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网络服务的配置与访问等实验。利用网络设备模拟器软件如Cisco实验模拟器来模拟真实的交换机、路由器,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连通测试等实验。当然也可以选择购买一体化的网络实验模拟系统,开展更多样、更细化的实验项目。使用模拟软件可以降低实验成本,以及实验实施的复杂度。对于实验室硬件条件欠缺,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过多等情况,使用模拟软件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5)划分实验内容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7

中国分类号:G434

1.引言

计算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期到当下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越,尤其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在许多人入职技能的基本要求,而在这众多的计算机处理技能中,计算机的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又构成计算机应用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所以加强计算机的文字与表格处理能力非常有必要。但是现在一些中职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没有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实现突飞猛进的进步相反很多学生这两种计算机处理能力却在倒退,甚至不如80年代初期一些人的处理能力。文章结合当下一些学生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基本现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针对这些现状和学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并且结合教学中的问题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块化和兴趣化的开展。通过加强模块与兴趣的紧密结合等这些建议希望能够优化计算机教学中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处理两部分内容。

2.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2.1考评形式单一化

考评的真正意图是要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尺度,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考试成绩判定一个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毕竟考试内容具有片面性非全面性,仅通过成绩来看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缺乏其他的考评制度,不得不选择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评标准,而这样的做法独断、专一,往往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真正水平。因此,新的考评制度迫切需要被制定出来。

2.2理论性很难与应用性完美结合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难以完美整合主要是教学课时有限,理论与应用的教学课时比例分配难以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而其根本解决突破口在于,老师的知识教授与学生自主的课下练习。这些归根到底是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一台计算机是由硬件与软件构成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就不得不从这两方面学习入手,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学习知识。计算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应用与掌握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我们最后也很难真正熟练操作计算机,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称作真正学精。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学科的学生掌握技能的基本要求,学习理论知识太多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而操作应用太多就会专一而不全面,怎样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计算机文字处理及电子表格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

3.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的建议

3.1模块化讲授,标准化考评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时缺乏必要的意识和有针对性的、模块式的练习。这样在打字时他们也能在短时内完成必要的文字输入和表格操作,但是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比那些有针对性和模块式练习的学生多很多。这样同样是完成一种操作处理有的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但是有的学生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做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模块教学的原因。模块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的操作过程分模块来练习、操作,进而达到熟练操作应用的目的。针对于每一模块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考评,对于文字处理部分可能采用中英文输入的时间长短、准确率的高低来考评,对于电子表格处理可能采用表格设置的完善程度,格式的正确与否等标准进行考评。这样通过分割模块进行针对性练习操作,通过标准化多形式的考评来达到检验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受到制度的约束努力加强提高计算机文字处理及电子表格处理的能力,优化其教学过程。

3.2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的学习往往无功而返,并且会抑制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改进计算机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单调的计算机学习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爱上计算机学习。例如采取“激励式”教学模式,老师对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能力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毕竟人都有一中荣誉感,都愿意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表扬。或者采取“追赶式”例如之前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五笔法输入汉字,但是有些学生愿意坚持,路遥知马力,日子久了就会知道技不如人,在与其他同学网络聊天时根本追不上别人的打字速度,这样在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追赶欲望,想要赶上甚至超过打字较快的学生,所以自己在以后认真努力练习。通过这种“激励式”与“追赶式”的教学模式的变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称作“好胜心”和“战斗欲”,这样学生慢慢就会爱上计算机的学习,并且会主动自己找时间练习计算机的应用,上述的一些问题慢慢就会得到一些改善。

4.总结

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的教学我们从“模块+兴趣”两方面来分析,“模块”方面主要谈论的是从教师方面,从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分割模块的方面改善来提高学生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兴趣”方面主要谈论的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内心对计算机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的浓厚兴趣。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种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建议,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处理的教学过程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于“模块”与“兴趣”相结合的方面来谈,上述建议对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7-04

1引言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实践环节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厌学,眼高手低,本科毕业连基本的编程技能都不具备,从而,在就业市场上一败涂地。这些效果又使在校学生更加沮丧,进一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国要发展IT产业,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

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业的成就却举世瞩目。印度的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其教学不是按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习的路径,而是把顺序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再以此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学员一入学,便要做项目,培训中心把所承接的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然后要求每个学员完成一个小项目,让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培训中心的学员最后一年都在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给企业提供深入了解雇员的机会。

我们借鉴印度发展软件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监控的项目经验和从事教学的心得体会,提出一种“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1],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钻研技术,最后逐渐成为计算机监控方面的专家,并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与编程语言。

2计算机监控技术的特点与主要技术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以监测控制计算机为主体,加上检测装置、执行机构与被监测控制的对象共同构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直接参与被监控对象的检测、监督和控制。检测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相应的输入模块来取得被监控对象的状态数据,监督主要是对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后给操作员提供手动操作的参考,控制则是手动或按照一定的策略自动地对被监控对象执行相应的操作。

传统的检测与控制所使用的模块一般采用RS-232接口,因为该接口简单可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网络接口RJ-45的模块逐渐增多。监控用的计算机一般称为主控机(或上位机),各种检测与控制模块或嵌入式系统一般称为受控机(或下位机)。主控机软件一般采用高级语言(如Visual Basic 6.0,简称VB)进行开发;受控机软件没有软件界面,仅实现相关的逻辑功能,一般采用C语言、汇编语言等进行开发,通过调试后,再下载到受控机系统中。主控机通过RS-232/RJ-45接口与受控机通信,进行数据的查询与命令的发送。各种控制策略、设备的状态等的保存,都需要使用数据库技术。因而,实现一个计算机监控系统,需要综合使用诸多计算机的基础理论与编程语言: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VB与C语言等,利用计算机监控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实践训练的主线,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和极大的意义。

3仿真软件的设计

学习计算机监控技术,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模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RS-232的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可视化的仿真数字I/O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并设计了对应的通信协议。主控软件与仿真模块之间的通信通过虚拟串口实现,从而,达到在计算机房零成本搭建计算机监控系统平台的效果。

RS-232/RJ-45协议转换器可以用于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远程处理,也可以用于将普通的输入模块转换为仿真的网络传感器。

3.1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

基于RS-232接口的仿真模块的可视化模型如图1所示。模块表示区用来模拟实际的模块,对于数字量输入模块(Digital Input Module,DIM),输入开关根据设定的时间随机闭合/打开,并通过图形表示;对于数字量输出模块(Digital Output Module,DOM),用有源电路回路表示输出开关的状态,例如,开关闭合,播放铃声或灯亮等;对于模拟量输入模块(Analog Input Module,AIM),用图形表示检测回路,并在检测点旁边显示温度的原始数据。每个模块都设置数据接收和发送指示灯,显示数据收发的状态。

功能按钮区为系统设置按钮和关闭程序按钮。系统设置主要完成串行通信的端口号、波特率、校验码、结尾码、模块地址等的设置,对于DIM模块,还需要设置随机切换输入开关所需要的时间段。

协议描述区显示本仿真模块适用的通信协议,包括协议的格式及其具体的含义。

数据接收区显示接收到的主控程序发送的原始数据包,以字节形式显示;数据响应区则发送对应的响应数据包,也是以字节形式。

利用此可视化模型设计的软件界面,使用方便,动态效果好,仿真模块的开关状态、温度数据、数据收发状态以及传输的数据均一目了然。与实物模块相比,不需要物理连线,也不需要信号发生器与万用表来产生信号和测量状态与数据,对于通信协议,也不需翻阅手册。

3.2通信协议的设计

相同类型(或厂家)的模块一般采用相同的前导字符,EOT是一个特殊的ASCII字符(0x04),常被用做控制字符,这里的仿真模块全部采用EOT作为前导字符。

计算机所连接的I/O模块比较多,CPU为了与连接的设备相互沟通,必须给设备设置一个编号,从而使CPU可以通过每个设备独一无二的编号与不同的设备进行沟通,这个设备编号就是地址,用ADD表示,地址占用一个字节。

功能码主要包括读功能码(用RD表示)和写功能码(用WD表示)。RD用字符“R”(0x52)表示,WD用字符“W”(0x57)表示。

BCC为数据块校验码,一般有Xor、Add、CRC、CheckSum几种。Xor与Add分别是异或与累加和,占一个字节的长度;CRC与CheckSum分别是循环冗余校验码与TCP/IP协议簇中所使用的累加求补校验码,分别占两个字节。这里的仿真模块提供4种数据块校验方式,根据程序设置进行选择。

不少模块以回车CR(0x0d)作为结尾标志EM(End Message),而TCP/IP协议簇(如HTTP,POP3等)较多地采用CRLF(0x0d0a)作为结尾标志,这里的仿真模块也提供这两种结尾标志,根据程序设置进行选择。

协议举例。读取仿真模块状态的命令协议如图2所示,其中,ADD的范围为1至255,可由程序进行设置,这样,一台主控设备可以连接多达255个虚拟模块。BCC和EM的种类也可以根据需要由程序进行设置。

3.3RS-232/RJ-45协议转换器

该协议转换器的主要功能是用软件转换器来替代硬件转换器,实现串口数据与网口数据的直接转发,不涉及到协议的变换。串口只要进行常规的设置,与所连接设备的串口参数一致。由于主控机与嵌入式模块之间一般采用串口进行连接,另外,数据采集模块也大部分采用串口,因而,通过该协议转换器,可以将此类串口设备连接到Internet,进行远程处理。AIM模块与该协议转换器配合,可以转换为一个开关量输入的网络传感器。

3.4虚拟串口的使用

除了跟内置的Modem通信,一般地,进行串行通信的调试都需要RS-232连接线。参考文献[2]提供了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模拟实际的RS-232接口,可以在没有物理RS-232接口和电缆的情况下,进行串行通信的调试,并且,还可以模拟硬件引脚信号的变化。

4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由实践而激发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兴趣,再用提高了的理论水平来指导新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上的缺乏与不足也与今天社会人才市场急功近利的需求远远不能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和教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事实上,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市场不需要人才,其根源还是教学的现状所致[3]。

本文采用“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在讲解新的课程的时候,首先演示程序,例如,用主控程序对仿真数字I/O模块进行监控,让学生观察输入开关量的变化,可以导致输出开关量的变化,并可以看到指示灯的亮与灭,听到电铃的响与停,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一个目标:要实现该系统,需要掌握哪些技术?从而引出本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相关技术。

4.1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应用

C语言是许多高校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第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一门语言,不是学习其语法,而是要学习利用该语言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相关的能力。通信是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制订了通信协议,引入了校验码与结尾码,如果收到的数据,其头字节、校验码或结尾码错误,一般不进一步处理,而是直接丢弃该数据。

可以利用C语言设计异或校验码的生成程序,即对给定的一批字节,计算其异或校验码;对于含异或校验码的一批字节,编写子程序检查是否正确。同理,可以编写其它校验码处理程序。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讲解在一个C语言项目中集成子程序的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基本掌握了用C语言开发受控机软件的80%以上的技术。

汇编语言是符号化了的面向机器的语言,比较枯燥。可以用汇编语言来生成校验码与检查数据是否正确,通过调试,让学生明确各个寄存器的作用。在字节处理方面,可以用0表示开关打开,1表示开关闭合,在置位和复位某位时,不能影响其它位的值。

4.2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接口中讲解“串行通信技术”时,首先演示一个“支持来电显示的多账号拨号器”,可以让学生一键拨号──201卡与IP卡及所拨打的长途电话,只要一键即可完成,还支持来电显示。通过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其需要;然后,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模仿软件的开发。

可以通过汇编语言设置串口参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然后,发送字节数据,控制仿真模块的输出开关,通过声光效果观察程序运行的结果,这比观察单纯的数据变化要形象直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4.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C语言、汇编语言,以及计算机接口技术中都涉及到字节数据流,这就是协议及主控机与受控机之间的约定。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可以自然过渡到TCP/IP协议,加深学生对协议的理解。

在网络编程方面,可以演示一个充当客户机的POP3密码攻击程序,让学生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的同时,学习基于Socket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程序的设计。3.3节中的协议转换器,就是通过客户机/服务器编程,实现网络数据与串行通信数据的无缝转换。这个协议转换器虽然功能简单,代码简单,但是,作用非常大,可以用来对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程调试与维护。

4.4VB与数据库的应用

有了仿真模块,就可以采用VB开发主控程序。VB是一门快速语言,采用VB编程,学生可以很快入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编程的自信心。VB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各种表单界面,通过MSComm32控件和Winsock控件,实现串行通信和网络通信,从而与受控机或模块建立通信,完成查询和控制功能。VB也可以很方便地调用数据库,用数据库来存储控制策略、通信协议及设备的状态数据、报警记录等,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通过主控程序的开发,可以提高对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论方面的理解。

5结束语

计算机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本文提出了“趣味实用程序的演示+知识点+趣味实用程序的模仿+综合训练+学术论文”的教学模式,通过程序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然后,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模仿相应的程序,再进行综合训练。同样是学习相同的课程,但是我们在其中融入了计算机监控技术,设计了仿真模块,可以在计算机房零成本搭建计算机监控系统平台,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计算机监控系统项目的开发。进行深入学习后,学生也可以发表计算机监控方面的学术论文。

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监控技术与系统开发”课程,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开设,将计算机专业的若干专业平台课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的培养,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玉春. 计算机监控技术与系统开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Virtual Serial Port[EB/OL]. /products /vspdxp/,2007-7.

[3] 周苏,王文.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

马玉春(1969-),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工程系教学主任。

E-mail:

联系方式: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工程系,邮编066004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9

Huang Yongp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network technology demand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network laboratory,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re discussed. A suitabl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constructed. In teach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etwork, protocol analysis and network programming application are focused on.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is emphasized to give the students network knowledge enough for software system design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system software design and programming.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nstruction; experiment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产品和网络环境逐渐融合,使软件运行平台逐渐从封闭、集中的单机环境向动态、开放和多变的网络环境转变,软件系统开发也逐渐趋向于网络服务化。因此,网络资源和环境成为软件系统开发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1]。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涉及的知识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它是一门交叉型的综合学科,是学生掌握网络相关知识的基础课程。我院在计算机专业侧重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基本技能,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素质全面的复合实用型软件人才[2]。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学。

本文围绕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探讨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网络软件编程能力,使之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特点。

1 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通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一般着重介绍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大多是以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七层模型或TCP/IP五层模型为线索,采取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介绍方式[3-4]。内容安排上还包括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宽带接入技术以及新型网络技术等等,概念太多,知识体系太理论、太抽象,不适合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而且,“计算机网络”课程覆盖知识面广泛,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网络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调整和组织。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基本原理、网络常用协议分析、网络编程应用和网络操作技术,侧重讲解网络基本原理、网络常用协议分析和网络编程应用等内容。在内容的讲解上力求循序渐进,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发展状况(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带宽、数据率等)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然后围绕TCP/IP五层模型,在物理层上重点给学生讲解数据通信基础知识、常用传输媒体和信道复用技术。数据链路层讲解上,先简单介绍现在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然后重点讲解PPP协议和以太网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常用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加深对数据链路层功能理解和初步学会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层以IP协议讲解作为重点,结合学院IP分配情况,让学生学会IP基本配置和子网划分,通过讲解常用的路由协议让学生掌握路由表和分组转发过程。基于现在学院内部以及其他单位内部大量使用私有IP情况,网络地址转换NAT也作为网络层的重点内容讲解。运输层,首先让学生掌握端口号相关知识,然后进入UDP协议和TCP协议学习,让学生充分理解端到端通信和进一步掌握协议分析方法。应用层,重点讲解常用协议,包括:HTTP、FTP、DNS等,并安排服务器配置、协议分析和编程实验。如果课时允许,在网络安全方面,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内容进行讲解,如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限制上外网的时间、钓鱼网站欺骗、ARP攻击等等;在无线网络方面,让学生动手进行无线路由配置,实现无线上网。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学会网络协议分析方法、锻炼网络编程能力、学会基本的网络操作和简单的网络配置。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从传统的偏重计算机网络理论的介绍转变为比较实用的学习,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软件系统设计所需的网络知识,并进一步提高软件系统设计和编程能力。

2 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课程覆盖知识面广,概念多、内容抽象,如果采用纯理论教学方式,学生对真实的网络环境缺乏了解,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把计算机网络抽象的原理和协议讲述清楚,学生也很难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需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实验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网络基本操作和配置实验。其内容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或Linux)安装;各种应用服务器搭建和管理,如学习搭建Web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与管理,如网线的制作、组建局域网、文件共享和安全性设置、用户账户管理等等。②网络协议分析和编程实验。在掌握网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功能,学会网络协议分析,应用高级编程语言(如C、JAVA或C++)编制一些网络协议和服务,实现简单网络应用,加深对网络原理和协议的理解。③网络工程实验。学会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通过网络硬件设备或使用模拟实验软件组建中小型网络等等。

从软件工程专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培养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除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理解外,应重点掌握TCP/IP协议分析和应用实现,充分理解网络工作原理,包括数据封装、发送、接收、解封装等。所以,构建适合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应重点安排网络协议分析和网络编程类实验,而对网络基本操作和工程类实验应该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的安排实验,以使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掌握网络基本环境搭建和基本网络配置,加深对网络工作原理和协议的理解。

首先,网络协议分析和网络编程类实验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点,结合实际网络模型和网络软件,从应用的角度分析和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原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网络分析和监测软件(如Sniffer、Wireshark等)的使用,学会捕获网络数据包,掌握网络协议的分析方法,在这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网络程序设计和协议实现。内容安排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容易接受和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宽带拨号上网所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PPP协议开始,该协议格式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对协议分析方法的掌握,然后按照TCP/IP网络体系结构分析和学习各层次重要的协议,如Ethernet帧、ARP协议(掌握ARP广播和ARP应答过程)、IP协议、UDP协议、TCP协议、HTTP协议、TFTP协议、FTP协议、DNS协议等[5]。在协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编写网络程序,如编程实现Ethernet帧的封装与解析、IP数据包的捕获与解析,实现功能简单的Socket 通信软件(如TFTP简单文件传输)。通过实际网络编程训练,让学生掌握数据从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加深对网络协议与实现方法的理解,掌握网络环境中软件编程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网络软件编程能力。

其次,在网络基本操作训练方面,让学生掌握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网络配置,能为软件设计实现必要的网络环境配置,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组网、IP配置、Web服务器、DNS服务器的配置。此外,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网络知识以及做联网软件开发必须用到的基本技能,包括直连线、交叉线的使用;ping、ipconfig、tracert等基本网络命令的使用;简单的网络故障排除和基本的网络服务等。

计算机会议论文例10

关于财政审计的法律效力,预算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履行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本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但未有更详细的操作条款;而在《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根本未提及财政部门及其下属评审机构;2001年最高院针对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意见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即只有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故结合以上案例及最高院的解释,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即使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因司法体系对结算条款的约定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故在工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否则约定形同虚设。

《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申请书后28天内未完成审批且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发包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并自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后第29天起视为已签发竣工付款证书”;住建部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规定 :“国有资金投资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竣工结算文件进行审核,并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向承包方提出由工程咨询企业出具的竣工结算文件审核意见,逾期未答复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国家没有规定的,可认为其约定期限为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承包人请求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所以,发包人未在约定的时间内审核完毕,可能要承担“逾期不答复即视为认可对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的不利法律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发生,首先要完善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相关条款中明确约定以财政评审的审核结论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并约定发包人的结算审核期限不包括财政评审的审核时间,而且需明确当发包人逾期完成结算审核时,不得视为发包人已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