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钢铁工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55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例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邓小平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市场化和全球化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92—2002)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2002—2012)

钢铁工业论文例2

 

一.加强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钢铁企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期。其中钢铁企业作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重要主体,只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姿态去迎接和应对新形势下市场要求,才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占据更为有利和主动的位置。另一方面,从当前钢铁企业具体运作中不难看出,仍存在着许多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作为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性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如何管理企业的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1]。钢铁企业通过绩效考核环节工作的改善与提高,实现对员工绩效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查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中,真正地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从而培育和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将当前世界管理领域先进的绩效管理经验进行引进、吸收、借鉴与创新,提高钢铁企业绩效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钢铁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重视并进行改进与完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转型时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绩效考核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许多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在实行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战略性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明确,绩效考核工作落实便有了一定的难度,直接表现为员工与管理人员的低参与度,甚至也较多地存在着对于绩效考核工作不配合、影响绩效工作开展的例子,影响绩效考核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绩效考核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论是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法的选择还是最后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都对考核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真正具备相应专业化知识和水平的人员并不多,从而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对于绩效考核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重要环节之一,其进行考核的最终目标都在于通过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进一步长远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不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对于绩效考核在理解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对个人绩效奖优罚劣的层面上,单纯地把“把薪酬与绩效结合”,加上绩效考核中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尤其是考核过程缺乏透明性及公开性,使得被考核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也存在着部分员工认为企业绩效考核只是走走过场,无太大的实际作用,难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考核,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2]。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具体量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德、能、勤、绩”四个指标仍是考核的关键,主观性强,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尤其是主管人员个人的好恶及领导风格,难以真实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同时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存在着不科学的问题,直接表现为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严谨、考核标准一致化、脱离岗位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不突出等;或者直接照抄照搬别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加上考核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化甚至方式滞后,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考核方法没有统一的尺度,达不到考核的预期目的,影响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

五是,对于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定位,考核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放置一边,未能真正地起到约束激励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于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督促其进行改进,既造成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导致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影响绩效考核真正作用的发挥,更使得对绩效管理形成认识上的误区[3]。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等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站。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的白热化,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保障是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树立人才竞争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重视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放到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地提升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钢铁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作用,包括绩效管理。

二是,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着重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绩效考核环节,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员工的正确客观评价实现有效的激励,提高员工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绩效。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正确认识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要切实提高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对于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强化绩效意识和效益观念,重视考核工作在改进员工绩效、激励员工中的积极作用,摒弃走走过场的考核形式,积极推动企业绩效考核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企业领导与管理者在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大支持的前提下,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为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员工行为;要积极推动以绩效为导向的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和大力支持[4]。另外,绩效考核从本质上来讲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核,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于绩效考核制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为绩效考核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员支持。

2.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目的,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把绩效考核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有机联系和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即“员工个人绩效提升与激励”和“组织绩效提升”的紧密结合。具体来讲,绩效考核的目标在于使员工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善,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真正地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位调整等提供更为公正、透明、客观的依据。只有准确定位,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目标所在,明白绩效考核所针对的内容和所要问题,才能保障钢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

3.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岗位分析评价”为基础,根据专业化分工及岗位差别化的原则,全面综合地考虑各个岗位的工作摘要考核内容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工作能真正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鼓励员工积极地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真正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认同度,有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

4.提高绩效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保障考核过程公开化及透明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的准确性及客观性,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科学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BSC等,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合理设置绩效考核周期,实现考核周期系统化,将平常考核、月度考核与年度总考评进行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重视民主测评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5.重视绩效沟通,改进过往绩效考核单方向运作的缺陷,将绩效考核的重点与被考核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与反馈,将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与交流,使员工有机会澄清误解、消除误解,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员工进行绩效的改进计划的确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5]。同时对正确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进行正强化,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另外,通过绩效沟通,使员工有机会能够进行自我表达,畅所欲言,有利于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消极抵触情绪,

6.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度和广度。为将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恰当地运用考核的结果是关键。要发挥绩效考核结果的多元化作用,不仅仅是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制定与调整的依据,也是企业员工晋升、培训与开发的依据,将绩效考核结果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2.董秀娟,宋亚静.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研[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范秀仁.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结合策略[J].企业经济,2009,12.

4.董秀娟.国有钢铁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价值工程,2010,31.

钢铁工业论文例3

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鞍山经济发展对辽宁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利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对鞍山及辽宁近15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证实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用模型及数据直观反映拉动情况。

1.数据来源及整理。为了能够使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代表性,本文的样本为1996年至2010年15年的数据,分析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利用GDP这一经济指标,为了佐证结论,把鞍山三次产业数据资料总结汇总如下表1。

2.模型分析。辽宁GDP的增长率是用辽宁GDP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且模型中所用数据皆为比率数据,所以鞍山GDP与鞍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均调整为用当年价格表示。对上表中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数据见下表2所示,其中Y代表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Y1代表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X1代表鞍山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2代表鞍山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3代表鞍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经整理得到以下数据:现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对模型数据进行估计,分析鞍山经济增长对辽宁经济增长拉动情况。由于回归模型扰动项存在序列相关(如下图2),估计并修正后结果如下:(略)。由F检验统计量p值等于0.00000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看出,不能拒绝模型中所有参数为0的假设;其次由修正R2=0.9484可以看出,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由t检验p值可以看出,模型中常数在显著性水平0.05下不显著,但是在统计模型估计中常数的显著性与否可以忽略,而Y1前面的系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很显著,可以说该模型中的系数是有效的。本文旨在给政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样运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3.1拟合鞍山地区经济产值与鞍山三产增加值之间的模型(见下式2)。

3.结论分析。根据以上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由模型式1中Y1前面的系数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鞍山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拉动辽宁GDP增加0.08189个百分点。说明鞍山经济对辽宁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出2011年鞍山经济增长为辽宁经济增长拉动了0.9830个百分点,意味着辽宁2011年的经济增长中有将近1个百分点是鞍山经济拉动的,是鞍山经济做出的贡献。(2)根据模型式2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鞍山三产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鞍山GDP分别增加0.087153个百分点、0.470167个百分点、0.390506个百分点。(3)结合模型式2中%X1、X2%、X3%前面的系数对比来看,在本文样本设计区间内鞍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数值为0.470167,其次为第三产业为0.390506,这与鞍山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十分相符。2011年鞍山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4.6:53.8:41.6,由此可以看出鞍山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12.2个百分点,但是鞍山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仅低于第二产业0.0796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鞍山第三产业的表现突出,即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鞍山经济结构正随着经济发展需要而向世界经济结构接轨。

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结果以及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鞍山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整个辽宁的辐射与带动,同时辽宁发展对鞍山发展不可或缺,为了更好的促进鞍山自身经济以及辽宁经济发展,鞍山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基础上,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双重战略机遇,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钢铁工业论文例4

2自动化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钢铁企业中存在着发展的不同差异,通过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动化发展与装备应用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钢铁企业中比较领先的,因其成套或是部分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在自动化水平上呈显著较高的水平。对于中等企业大都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设备与加工工艺明显落后,因此出现控制监测仪表在特殊情况下的检测的情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多的钢铁企业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所以钢铁企业纷纷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重新对企业进行一次重建或是改造,通过这次的技术及设备的变革之后,钢铁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通过这次重大的企业改革之后,目前,新建企业与之前的中高企业均都采用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能较好的控制自动化系统。而中小企业也采用国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但在控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处于过渡阶段。

3自动化仪表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发展策略

3.1提高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的应用策略,所谓的智能化控制就是在操作员操作过程中,只要在控制系统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前提只需要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即可。智能控制技术在钢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显著的效果。而在先进控制的推动下,智能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两者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向工程化方向发展,使PLC、DCS系统充分发挥其控制系统价值与功能潜力。

3.2重视系统开发和现场总线控制仪表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系统与现场设备智能化连接,是由现场总系来实现的,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技术直接扩展到现场级仪表,从而现场智能仪表接收来自中央控制DCS系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的控制功能,进而构成了现场总控制系统FCS,将测量、控制一体化和明确的分散控制。从而使得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在钢铁工业中,我们要重视对现场总共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开发,让自动化仪表的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研究现场自动控制仪表同有关系统的实际应用策略,制定出符合钢铁工业发展的实用性方案。

3.3适应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全面开发特殊的专用仪表,在钢铁工业的实际生产中,对多种特殊专用仪表综合应用的情况,如在对极高温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其成分、测量液面,高温高速移动钢带,以及产品的大小等。鉴于这种特殊仪表的应用范围之广,我们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现代化微处理器等来促使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如今很多钢铁工业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研发特殊专用仪表,譬如应用CCD元件,红外线、光纤、射线检测装置等,并将其投入到工业生产过程中,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研究开发更先进的自动化仪表,从而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生产水平。

钢铁工业论文例5

2低温多效蒸馏技术

低温多效蒸馏是最早的海水淡化方式之一,也是当今使用的最有效的热法蒸馏工艺之一。蒸发器中不同温度下单一的蒸发凝结制水单元叫做效。组成制水设备效的数量称为蒸发凝结设备的效数。水的沸点和它所受到的压力有关,压力越低,水的沸点就越低。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真空技术,改变蒸发凝结设备各效内的压力,逐级改变各效内水的沸点。进而利用第1效蒸发海水所得的蒸汽作为第2效的热源(第2效的沸点温度和压力比第1效低),效与效之间的热量实现多次重复利用。供给蒸发器的热量只需在第1效中将水加热实现部分汽化,即可实现多效的热量梯级供给。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是指盐水的最高蒸发温度约70℃的盐水淡化技术。其特征是将一系列的水平管降膜蒸发器或垂直管降膜蒸发器串联起来并分成若干效组,用一定量的蒸汽输入通过多次的蒸发和冷凝,从而得到多倍于加热蒸汽量的蒸馏水的盐水淡化技术。低温多效蒸馏技术系统具有进料海水的预处理简单、动力消耗小、系统的热效率高、系统的操作弹性大、出水水质好等特点。系统的动力消耗只有0.9KWh/m3~1.2KWh/m3左右,30余度的温差即可安排12以上的传热效数,从而达到10左右的造水比。产品水的含盐量小于5mg/l[1]。

3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钢铁行业应用实例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拉开了首钢京唐公司建设的序幕。首钢京唐公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渤海湾曹妃甸岛,最近的淡水水源是相距90公里的唐山陡河水库,且淡水供应量只能满足首钢京唐公司的部分生产需求,建设海水淡化项目势在必行。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工程采用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艺。一期分两步建设,每步建设2套海水淡化装置,单套日产水能力12500吨,单套产水能力目前国内最大。一期一步建设两个单元,全部引进法国技术,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3月和5月分别调试成功,满负荷产出合格蒸馏水。一期二步建设两个单元,全部实现国产化,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8月和10月分别调试成功,满负荷产出合格蒸馏水[2]。目前,首钢京唐公司日产淡水5万吨,按地表水和蒸馏水之间1.5的造水率计算,每年可以节约地表水资源约2400万吨,约占首钢京唐公司年产975万吨钢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4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4.1充分利用钢铁流程的的低品质余能

低温多效蒸馏的盐水蒸发温度较低,因此,对加热热源的品质要求也低。根据《钢铁行业海水淡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低温多效蒸馏法》,加热蒸汽参数应根据钢铁厂可以经济稳定提供的蒸汽流量和参数确定,宜采用低参数蒸汽。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要求的最小蒸汽压力为0.025MPa(a)~0.032MPa(a);蒸汽热压缩装置的压缩汽源压力宜选用0.20MPa(a)~0.50MPa(a);也可通过减温减压装置将从管网来的蒸汽(蒸汽压力一般0.8MPa~1.3MPa)经过减压、减温后进入热压缩器。钢铁厂低压蒸汽,压力介于0.3MPa和0.5MPa之间,温度250℃左右。钢铁厂低低压蒸汽,压力0.025MPa~0.032MPa,温度65℃~70℃[3]。钢铁企业各工序在生产过程中均可能产生温度、压力较低的低品质蒸汽,即低压蒸汽或低低压蒸汽。如,各种余热发电(烧结余热发电、转炉低温饱和蒸汽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CDQ)等)、余能发电(如高炉煤气TRT压差发电)、煤气-蒸汽联合发电(CCPP)、掺烧高炉煤气锅炉发电等汽轮机末端蒸汽,高炉炉前水冲渣蒸汽,钢渣焖渣蒸汽,高炉冲渣水转换的低品质蒸汽等等。这些低品质热源现有的节能技术尚无法高效利用,目前只能冷却回收水资源或放散。而这些低品质蒸汽恰恰是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最适合的热源,从而实现低品质能源的高效、梯级利用,同时大幅度降低盐水淡化成本。

4.2减少沿海钢铁企业常规水资源的消耗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圴的国家。我国的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3km,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国家采取了涵养水源、兴建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鼓励沿海企业使用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压缩产能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未来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更多的将是布局的整体把控。即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钢铁企业将逐步由内陆城市型向临海港口型转变。首钢京唐公司、鞍钢鲅鱼圈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已开工建设,石家庄钢厂、青岛钢厂等一批城市钢铁企业也将相继向沿海搬迁。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将给沿海钢铁企业高效利用低温、低压、低品质热源,减少常规水资源消耗提供一个选项。

4.3减少钢铁工业浓盐水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废水零排放

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采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完善循环水系统、串接利用水资源、厂区综合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措施,不断降低产品新水消耗,减少废水外排。2012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3.87立方米/吨,比2008年减少25.29%;外排废水总量比2008年减少38.60%,吨钢外排废水达到1.2立方米/吨,比2008年减少52.36%。但随着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纯水作为冷却介质的设备增多、污水深度处理除盐回用工程的实施,钢铁企业浓盐水将越来越多,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浓盐水将是制约钢铁工业废水零排放的关键环节。为回收利用水资源,钢铁企业建设了厂区综合污水处理厂,采用絮凝、沉淀和过滤工艺,主要去除悬浮物和化学需氧量,但对含盐量的去除基本没有作用。因此,随着水循环次数的增多,蒸发、浓缩等因素使水系统中含盐量越积越高,造成设备的腐蚀倾向。为保障回用水质安全,各钢铁企业在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上增加反渗透除盐装置,将部分或全部综合污水进行脱盐处理。钢铁企业的自备电站、动力系统的蒸气锅炉、干熄焦锅炉等也需要使用返渗透装置制备纯净水,满足锅炉生产对纯净水的需要。反渗透水处理装置在生产纯净水的同时会产生含盐量较高的浓缩水。根据有关标准,产水量<4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30%;产水量4m3/h~40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50%;产水量>40m3/h的装置水回收率不小于70%[4]。即使按最高70%的产水率,仍产生约30%的浓盐水。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使用离子交换工艺制备软化水。离子交换工艺是利用钠离子交换组成水中硬度的钙、镁离子,使水中不易形成碳酸盐垢及硫酸盐垢。使用离子交换工艺制备软水,各钢铁企业每月需消耗成百上千吨的工业盐,造成水系统中盐份增加,并产生大量的浓盐水。目前,钢铁企业对浓盐水尚缺少有效的处理手段,多数企业采用渣场焖渣等方式进行处置。但由于浓盐水水量较大,焖渣等方式只能消耗一小部分,大部分浓水仍需直接外排,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个别企业尝试使用反渗透膜技术处理浓盐水,但因浓盐水盐份含量高,易造成膜结垢或污堵,致使设备效率极低或停产。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很好的解决了沿海钢铁企业的这一问题。低温多效蒸馏法的蒸汽是海水在70℃以下蒸发形成的,蒸汽中携带的盐水成分极为有限。因此,生产的蒸留水含盐量通常可小于5mg/l,可以完全替代离子交换制备软水工艺,避免制备软水产生的大量浓盐水。同时还可以大量兑入厂区供水系统,降低厂区水循环系统的含盐率,取消或缩小综合污水脱盐规模,为沿海钢铁企业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提供了可能[5]。

4.4废物循环利用,实现环境友好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后剩余的浓盐水具有高温、浓缩、高碱度等特点,为避免对排水口附近海洋水质、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实现变废为宝。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将浓盐水输送给社会盐场,进行盐化工生产。远期可研究利用其高温、高碱度的特性,做为自备电厂烟气脱硫的脱硫剂使用,进一步实现环境友好。

5国家政策支持

5.1支持海水淡化

2005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解决沿海(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并提出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日~100万立方米/日,202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50万立方米/日~300万立方米/日,实现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化,海水利用(特别是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等发展目标。2012年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实施金融和价格支持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定位,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供给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强化宣传培训等五个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立方米/日~260万立方米/日的发展目标。

5.2鼓励余热余能利用

近来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节约能源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其中对钢铁等行业的余热余能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如2012年国家出台《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到2015年重点大中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达到50%以上。支持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5.3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2012年修订的《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钢铁工业废水及废水中污染的排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吨钢废水排放量由1992年版标准的缺水区10立方米/吨、丰水区20立方米/吨,提高到现行标准的2.0立方米/吨和2015年的1.8立方米/吨[6]。

6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应用的设想

目前,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仅限于沿海钢铁企业的海水淡化,对沿海钢铁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循环水系统中盐含量和废水排放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为数众多的内陆钢铁企业同样存在着余热发电后的低压或低低压蒸汽利用问题,存在软水制备和浓盐水的利用问题。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是利用真空技术改变环境的压力,从而改变水的沸点,实现水的低温蒸发。因此,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海水淡化,也适用于钢铁联合企业浓盐水的处理。即,将企业的浓盐水集中后,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的各种低低压蒸汽,应用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对浓盐水进行蒸馏淡化,在获取高品质蒸馏水,取代离子交换工艺生产软水的同时,进一步浓缩浓盐水。力争实现浓盐水剩余量与企业焖渣等能够使用浓盐水的工序需水量平衡,从而为钢铁企业真正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创造条件。国内已有企业研发出了浓盐废水低温板式多效蒸发浓缩结晶装置,但由于尚存在蒸发温度偏高、设备稳定性及浓盐水、蒸汽管网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尚没有在钢铁企业应用。今后,随着低温板式多效蒸发浓缩结晶装置的不断成熟、完善,希望能够生产出适合钢铁企业浓盐水处理的蒸发浓缩结果装置,在钢铁企业试点及推广应用,从而使低温多效蒸馏技术在内陆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作用。

钢铁工业论文例6

2钢铁工业二次能源利用途径

目前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利用途径主要集中在焦化工序、烧结工序、高炉炼铁工序、转炉炼钢工序、连铸工序以及轧钢工序等。目前焦化煤气工序上升管温度要超过1200℃,仅次于干熄煤的能量,这项工序的二次能源回收技术还处在研发中,可以在工序中采用煤调湿技术(CoalMoistureControl,简称CMC),调整配煤中的水分,这项工艺的使用能够极大的提高焦炉生产能力,减少炼焦耗热量,也能降低煤炭成本,延长焦炉使用寿命,具有工艺流程段、结构简单、便于维护等优点。此项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降低入炉煤水分的同时,也会造成超细煤粉漂浮在空气中,增加入炉配煤中量,很难清除碳化室和上升管的石墨,也会导致粗焦油中的杂质增多。针对整个煤气系统来说,管道线路长,用户也非常多,压力波动很大,为提高煤气余热利用率,还需要不断优化改造转炉煤气净化系统、热力发电系统等,针对转炉煤气净化系统可以改造汽化冷却烟道的活动烟罩,保证除尘效率和压力,也能极大的稳定煤气回收量,此项技术的改造,能够保证转炉煤气回收量达到836Gj/t。针对热力发电系统可以建立汽轮鼓风机组、锅炉以及高炉煤气余热发电系统等,也可处理煤气清洗水,防止系统发生污沟现象,综合体高高炉煤气的利用效率。针对煤气用户,可以改进蓄热式昆底加热炉,保证排烟温度小于150℃,空气预热温度超过1000℃,这项技术的改造能够极大地回收烟气中的余热。烧结工序余热回收技术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在烧结工序中能耗中主要是固体燃料,约占据75%~80%,可以作为二次能源循环使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烧结矿显热以及主排烟气,能够占据一次耗能的50%左右,由于各个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大小不一,在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仅仅有少部分的大型烧结机采用了换热器回收主排烟气的显热,可回收蒸汽18kg/吨烧结矿,相当于回收1.6kg标煤,烧结机回收的二次能源一种是产生了蒸汽,为混合料提供余热以及采暖所需热量,另一种是利用冷却风为点火助燃火以及余热点火等提供热量,对于大功率的烧结机抽风机可以采用交变频调速技术,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烧结工序中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前几年仅仅存在几个大型钢铁企业中,随着钢铁产业效益下降,近几年余热发电发展较快,目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增建了烧结余热发电项目,国内烧结余热发电一般在18度/t矿,最好的能够达到24度/t矿,但是总体来说烧结余热发电技术还是不太稳定,烧结工序还有很大的节能研究价值。高炉炼铁工序中节能的重点问题是降低燃料比,当前绝大多数的企业高炉燃料比都偏高,主要原因是因为热风温度低、入炉矿含铁品位低、生产不稳定以及焦炭灰分高等,二次能源利用主要是高炉煤气潜热、炉渣显热以及煤气显热等,其中每吨铁生产高炉煤气量约1500~1700Nm3,目前高炉煤气潜热的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回收利用装置主要包括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常规锅炉汽轮机发电技术,受投资影响,虽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急速效率远远高于常规发电,目前国内仅仅存在几个大型钢铁企业中,如宝钢、邯钢、沙钢、武钢等企业。目前企业高炉煤气放散率由于生铁产量高于煤气技术发展水平,因此一直比较低,平均不到12%。近几年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高炉煤气放散几乎接近0。随着能源紧张,为了更好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将会是今后几年国内钢铁发电的重要环节。我国现在的钢铁企业正在逐渐建立一些高炉炉顶余热发电装置(TRT),如唐钢进一步优化TRT余热发电系统,电子业务资金保障制度。门户网站作为企业体,资金是推动其业务发展的最有力支持,因而在进行内部相应工作规章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建立更加灵活的财政运营模式电子业务资金制度,十分有利于电子业务的开展;另外针对广大内部员工,门户网站管理层要及时的对工作人员的社会福利进行贴补,在保证工作效率节节攀高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旅游、集体度假的方式来实现对网站各部门成员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建立起一个有热情又生气能动性十足的门户网站团队,摆脱传统签到式机械网站的管理模式。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形成完善的人才吸收和培养制度。21世纪伴随着人才资源的提出,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力的最大标杆,而门户网站作为一个互联网技术延伸出的产业部门,其对互联网技术、营销业务人才、管理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较其他传统产业,有着更急切的需求,尤其在现代伴随着我国门户类网站的增多,当前互联网中门户类网站的竞争愈发的激烈竞争形势,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已经开始,因而就门户网站管理模式探究中,人才的挖掘和吸收在培养成为了模式探究的新重点。要解决人才问题只有把握两个要素一是吸收先进的社会人才,吸收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另外就是通过培训的方式引用先进性的技能知识导师,多却倒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对本有的相应技术业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起属于自己门户网站发展的技术专家队伍和网站管理队伍。

钢铁工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工业废水是钢铁工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水或者是废水,对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治理废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人们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了许多净化处理钢铁工业废水的技术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废水处理工程中,这些技术方法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生化法等。常用的技术方法各有自身的优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技术方法对难降解污染物净化不彻底、处理速度慢,而有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有的设备投资大、处理费用高等。随着国家推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作的开展以及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现有的技术方法难以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经济有效、便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二、钢铁废水一般处理方法

1. 物化法处理钢铁废水

物化法是最常采用的一种处理钢铁废水的方法,尤其是在处理含油或稀含油废水时。即采用絮凝的方法在废水中投入絮凝剂以除去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处理废水的效果。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物化法处理钢铁废水的工艺流程见图1。

图 1废水处理一般流程

上述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是采用高效的水质添加剂。李建波等采用上述工艺路线优化出了几种缓蚀剂的质量配比,筛选出了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型水质稳定剂配方,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做循环冷却水,更有效地解决了高浓缩倍数下循环水系统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滋生问题。

2.生物法处理钢铁废水

在多数情况下,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废水中的金属所需设备成本高,而且对起始金属浓度低的废水处理效果不好。近年来,一种可供选择的生物法已明显地受到重视,例如通过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积累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邬文鹏等对生物膜法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具有特定载体的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该系统CODCr 去除率达到87.1%。NH3-N 去除率达到97.5%,出水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3. 物理法即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沉淀法和吸附法等,以热交换为基础的处理法也属于物理处理法。孙慧芳等采用化学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对焦化废水进行吸附预处理,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硝酸改性后的焦炭对氨氮的吸附常数从0.0097L/mg增加为0.077 L/mg;对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0.0024L/mg增加为0.0739L/mg。KOH改性后的焦炭吸附废水中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未改性前的0.0024L/mg增加为0.0955L/mg。陈玲桂等采用微波辐照方法对废活性炭进行再生实验,再生效率高达85.3%。将再生活性炭用于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佳,COD 去除率最高可达80.7%。张雪峰等采用高梯度磁场处理热轧厂废水,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铁离子含量从161.75 mg/L降到20 mg/L左右。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了工艺循环水的水质标准。何选明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粉煤灰对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粒径为150 μm,用量为4g /L,搅拌时间为40min,pH=3的最佳条件下,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可达90%。张璇等采用电絮凝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为电流强度 7.5A,反应时间 8min,pH=8,极板间距3mm 时NH3-N 去除率为55%,COD去除率为75%,得到的处理水COD≤100mg/L,NH3-N ≤ 15mg / L,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4.膜分离技术

膜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根据污染物质粒径与水分子不同借助较高的外压达到分离污染物的目的。该技术理论上可以使粒径大于膜孔径的所有污染物质都去除。根据膜孔径的大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其中纳滤膜是有前景的除砷技术之一,它拥有比反渗透膜更高的产水量和更低的能耗,且不需要任何化学药剂,非常适合于小型水厂以及用水终端。但该技术对设备、膜、操作条件的要求都很苛刻;阻挡层带负电荷的膜对于AS(V)的去除有效,对以电中性形态存在于水体中的As(111)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对原水进行预权化处理,成本很高。

四、钢铁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根据PEST分析法,影响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技术因素等等。

1.从经济因素角度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行业发展情况。其一,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钢铁工业行业短期内将持续平稳发展。从目前钢铁工业生产情况来看,现在正处于平稳增长期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1-9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重钢铁工业增长13.2%,轻钢铁工业增长12.9%。从上述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水平正在稳步增长,短期内也将持续良好态势,但随着通胀压力的日益显现,以及从2011年开始政府投资项目的不断紧缩,未来能否保证钢铁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成疑。其二,就行业来看,钢铁工业废水的行业发展前景与钢铁工业废水排放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前文的分析可知,2009年,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总量最大,占统计排放总量的近1/5,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2010年10月份,在主要产生钢铁工业废水行业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增长1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钢铁工业增长4.6%。短期看,这些行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由于很多地方的钢铁工业废水没有得到专业的整治,因此还存在很多盲点,也将成为钢铁工业废水行业发展的机会。

2.从政策环境看,目前我国对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日益重视。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调结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更促使钢铁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于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尤为迫切。根据国家推出的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的战略安排,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大约将分到2100亿元。发改委环资司环保处处长赵鹏透露,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还将加快三大环保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其中,重点流域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将有较大投入。从行业的市场容量来看,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41.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比上年减少2%,钢铁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457.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钢铁工业氨氮排放量2 9 . 7 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比上年减少了12.9%。在钢铁工业治污方面,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透露主要排放指标还是不能达到环保要求,如我国全部钢铁工业废水的COD浓度依然维持在189.3mg/l的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透露,十二五期间,预计可削减COD排放量150万吨以上,氨氮两万吨以上,按照投资需求计算,削减钢铁工业COD需要投资300亿元,削减钢铁工业氨氮需要投资60亿元;估算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总需求约为1250亿元,预计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为1375亿元。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及北京科技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对造纸、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化工、医药、石化、钢铁、电力、机械、化纤和其他等13个行业的预测(根据污染减排等约束性目标,确定目标值),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处理、投资等有如下趋势:到2020年,钢铁工业废水的产生量将不断上升,呈直线上升趋势,但由于国家对钢铁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量则保持在较小的增幅,基本保持平稳。在处理率上,从2005年到2010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由于处理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从2010年到2020年,处理率的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回用率也呈现这一趋势。在对钢铁工业废水的投资上,主要区分为用于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两部分。通过预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用于治理的投资将逐年下降,由于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逐渐增多,运行费用则将大大上升,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治理投资的作用。

3.从社会文化角度讲,钢铁工业废水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由于钢铁工业废水导致的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公众对于钢铁工业污染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如2010年初紫金矿业钢铁工业废水渗漏污染汀江事件就引起了全国关注。而我国各地河水被污染,沿岸居民体内重金属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也一次又一次将钢铁工业废水治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随着民众意识的逐步觉醒,钢铁工业废水治理将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4.从技术角度讲,越来越多先进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将改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质量,节约成本,有利于促进钢铁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国内钢铁工业废水处理的设备制造和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走自主研发道路;另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能力的外资企业近年来也十分看好中国的钢铁工业废水投资运营及设备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进驻国内,将为我国钢铁工业处理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随着节水技术的发展,耗水工业单位GDP的吨水投入也将越来越少,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减少。

五、结束语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因此,加强对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十分重要,要不断推进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钢铁工业用地和谐发展。总之,从钢铁工业废水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国家对达标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排放物的总量控制原则,按照我国政策的一贯做法,钢铁工业废水的总量控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也就给了专业投资运营者、技术设备的提供者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敏,翟建文,全膜法在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会议论文] 2009 - 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

[2]李育杰,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会议论文] 2003 - 2003年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

[3]卢宇飞,袁洪,何艳明,钢铁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与设备研究[会议论文] 2011 -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

[4]王明,路嘉兴,焦化废水处理研制工作报告[会议论文] ,2004 - 2004年全国钢铁工业水处理新技术交流

钢铁工业论文例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在会上对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进行介绍,自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一路下跌,进入2015年,下跌趋势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更加剧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09点跌到6月末的66.09点,降幅19.7,已超过去年全年的降幅。朱继民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一步中钢协的工作重点,是深入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合作、联盟,通过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同,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这势必给钢结构企业和钢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在论坛上讲话,着重强调了推广钢结构建筑对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推广高强钢应用的积极意义。他说,推广高强结构钢的应用,是钢结构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需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应以住宅钢结构,桥梁钢结构为突破口,提高钢结构高强钢应用比重。并希望两大协会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协会服务职能,推动供需双方深度结合,实现产需对接,行业联动,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探索新思路。本届论坛是国内两大行业协会首次跨界联动的一次盛会,希望通过上下游面对面交流,了解产品需求,优化建筑用钢结构。郝际平会长希望,“十三五”期间,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钢铁业与钢结构行业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齐头并进、稳步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应邀做主题报告,从钢结构和钢材性能的研究,对发达国家的高强钢应用经验和趋势、对国内建筑高强钢应用领域和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希望钢铁企业改进冶炼技术,针对多用途建筑用钢品种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应该从更新钢结构建筑设计理念入手,提高钢结构建筑的高效应用单元;要从标准规范中填补高强钢应用的技术标准;希望行业协会多举办一些产学研的技术交流活动,开展各类新材料的承载性能和可靠性能的研究,为建筑主体结构应用高强钢创造条件。

本次论坛围绕“新常态下的宏观形势和政策环境,新技术、新趋势、新要求,钢铁与钢结构产业链建设,建筑领域高强度钢材供需交流、市场和供需前景探讨”的主题展开。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的王丽敏副院长以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胡育科副会长分别从建筑钢结构用钢标准现状、建筑钢结构产业政策与市场环境分别进行政策解读,通过政策完善、机制创新和产业配套,扩大钢结构应用领域,优化钢材生产品种和结构,实现钢铁行业与建筑业的转型发展。中国钢结构协会冷弯型钢分会理事长韩静涛、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韩林海、香港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李开源、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绪东、中天钢铁集团总经理助理万文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立军、卓达新材研发推广建设集团总工张宇、杭萧钢构总工谢优胜等从事钢结构领域设计、研发与应用研究工作的行业知名专家、钢结构领军企业的代表,从解决钢结构建筑及高强钢应用实际问题着手,针对设计规范、产品研发、市场分析、技术标准、应用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促进产业链供需对接与创新合作,有效推进钢结构及高强钢推广应用。

论坛最后一项议程围绕“互联网+”与钢铁业的关联、与钢结构行业的关联,举行圆桌讨论,直面问题、探讨机遇,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如何拓展钢铁企业和钢结构企业的采购销售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延伸企业的服务功能、贴近市场、贴近用户进行了探讨,反应热烈,原本40分钟的活动延长了一个半小时。

钢铁工业论文例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作为国家重要原材料工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包含金属铁、铬、锰等矿物采选业、铁合金冶炼业、炼铁业、钢加工业、炼钢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而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整个行业高速提升的保证。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又遇到了市场萎缩、产能过剩的困难。据统计,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稳定上升阶段,2011年上半年,整体资产规模高达48640亿元。随后,由于国内需求的降低,钢材价格的持续走低,钢铁行业整体进入"寒冰期"。2013年5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仅有1.5亿元,其中甚至有四成的企业亏损。而2015年,钢铁企业的"日子"更加不好过,钢铁价格持续创下新低,供需矛盾持续突出,产能过剩仍是最大问题。1月份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达7.17%;2月份降幅减缓,但仍有2.68%。据钢协统计,2015年1月到4月,钢铁企业亏损面高达45.54%,利润持续增亏,钢铁行业成为"最不赚钱的工业"。

而国际大环境环境,同样不景气。随着我国经济的放缓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 多个国家的新兴市场发展缓慢,作为大宗商品巨头的嘉能可,2015年股价持续下跌70%,成为FTSE 1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公司。嘉能可的危机和新兴市场的困难,进一步折射出当前钢铁市场的艰难程度。

困难当前,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发展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面对挑战的方法之一。冶金技术自古以来,就深深联系着人民生产和生活,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制成具有一定性能金属材料的工业技术。提升冶金技术水平,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还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突破旧有的难点,从而不断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成果

近些年,在科学技术不断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获得了不错的进展。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工艺与装备新理念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通过优化现有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进行洁净化。薄板坯连铸连轧紧凑流程技术不仅丰富了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也将高效、清洁的概念引入了钢铁生产之中。

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理论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的第一步,钢铁生产流程不仅是维系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也是优化钢铁企业整体的基础,通过对流程的研究,可以发现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地采取处理措施。如今,能源转化、废弃物排放、产品制造都成为流程需要考虑的对象,而新的理论,要求对流程进行解析、优化,最后再进行集成,实现钢铁生产的动态有序。早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及对钢铁生产流程的重视。而如今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突破,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进一步要求钢铁生产流程的科学、合理、高效。

由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博士主持组织撰写的《Ultra-fine Grained Steels》是一本英文版超细晶钢专著,这本专著的海外出版,不仅显示我国的超细晶钢的理论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超细晶钢的规范化生产。超细晶钢的国家标准和使用规范已经公布,在规范生产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钢铁生产的成本节约和资源节约,提高钢材的利用率。

2,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维系生存,是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当前,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模式相似,产品也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缺乏企业的独有"保命"技术。同时,由于以往钢铁行业"黄金期"的掩盖,钢铁行业在冶金工程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增多。受到企业的直接影响,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总体上较为雷同,既缺乏独有的高水平技术,也没有应地制宜的生产流程。在工程设计上,对于核心技术的投入不足,过于依靠以往的经验和国外的知识,很难"突入"到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核心地带"去。久而久之,创新变成拷贝和剽窃,效益变成扩大规模,技术和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国内各家钢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进一步阻碍了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

国内外需求市场的转变也是造成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在国内房地产等行业异常火热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大经济环境的稳定,也让国内钢铁企业的出口顺风顺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选择借助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满足工程项目的需求,而忽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较少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外需求减少,市场回落时,由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抢占高端市场的份额,甚至国内的部分高端市场,都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和抢占。

盲目扩大产能,缺乏核心技术的同时,国内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考虑的较少。随着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的提倡和对重污染企业的严惩,钢铁行业这方面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据统计,我国每生产一吨钢,排放的污物总量就比国外发达国家高40%,我国大多数规模以上钢铁企业都位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对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环保上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大。

"绿色制造"是钢铁产业不变的主题,在"绿色制造"的同时,钢铁企业也需要借助冶金技术的发展积极转型,全面淘汰落后的企业和设备,谋求生产流程和产品技术上的突破。主动配合相关部门,遵循国家环保政策的指引,对不合规的设备、规划进行改造,从根本上减少生产造成的污染,早日达到国际水准。

在"一带一路"得到提倡的今天,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需要与国际化进行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设计经验,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运作模式,从而提升整体的生产水平。在员工培养上,要结合"产、学、研",积极与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创新奠定人力基础。另外,利用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方针的机遇,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图,走出国门,打开国外市场。

当前行业的问题,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的萎缩倒逼钢铁冶金工程技术转换发展思路,寻求技术上的突破。积极与国际化接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未来的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必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钢铁工业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F57 文献标识码;A

一、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评价

1.世界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发展周期与经济状态密切相关,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对钢铁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不同地区钢铁行业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主要因素包括地区经济、世界经济、特殊政治事件、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这些因素对钢铁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国际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缓慢、增长疲软,甚至开始出现下滑。总体来说,世界钢铁行业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低谷期。

2.中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中国钢铁行业是世界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钢铁行业跟中国经济、城镇等快速发展关联紧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对钢铁的需求量巨大,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等原因,中国的钢铁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外。

对中国钢铁产业历史上的钢材生产波动分析发现,中国钢材生产波动由资本增量(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引起,并独立于世界经济波动周期与世界钢材生产波动周期。由于钢铁产业建设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钢材产出波动有较长的滞后性,大约5至6年,根据这一分析,在1992到1993年,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产业盈利水平提高,引发了当时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投入,从1997年以来这一投入高峰陆续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使目前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钢材需求的增长。[[[]夏绍模.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宗益][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钢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钢铁行业相对独立,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钢铁行业处在发展状态。

3.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的状态

首都钢铁集团是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集团之一。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发展,集团已经从由一个规模中等、生产单一、影响力较弱的钢铁企业,逐渐发展成粗钢产量全国第一,经营领域横跨18个行业,拥有200多家境内企业,26家境外企业和经营网点、具有年海运能力160万吨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吴先明.横越大样的旗舰―首钢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纪实[J].经营管理者,2000(1):13-15.

]]这个时期的首钢集团,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钢铁公司发展的基础,数年之后,首钢集团就提出“以钢铁为主,进行多种经营,将首钢建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是首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钢开始从本土钢铁集团发展成为世界钢铁集团,预示着首钢集团将在世界钢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4.首钢三号高炉的历史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是20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7月开始建设,到1993年6月建成完工并投入生产使用,历时9个月。至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三号高炉炼完最后一炉钢,完成其历史使命,累计产量8000万吨。三号高炉生产历时17年,分别在2006年8月、2007年5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经过修缮。

三号高炉见证了首钢在北京的炼铁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历史。首钢集团编写的《首钢足迹》、《首钢九十年》这两部首钢厂史性质的档案文本,记录了首钢从建厂初期至搬迁之间发生的各类事件。

首钢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改变了由发达国家书写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

二、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评价

1.三号高炉对工厂工人的影响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遗产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联。根据《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关于社会价值的描述,可以解读出,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关乎人的生活,也关系到重要人物的影响、相关艺术作品、企业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些社会价值记录了与高炉相关的社会面貌。

首钢三号高炉1993年投产,2010年全面停工,使用期17年。首钢工人在这17年间,与三号高炉这个钢厂内的标志性生产设备朝夕相伴,与高炉相关的事物占据了他们生命的17年,三号高炉对工人们的影响深入、久远。很多首钢老一辈工人目睹了三号高炉的建设、生产、修缮、停产的全部过程,对这些首钢工人来讲,三号高炉承载了他们的生命年华,与他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无法抹去的情感寄托。

2.三号高炉的社会影响

三号高炉是首钢主厂区接待对外参观的主要窗口,三号高炉不仅展示高炉自身的形象,还代表了炼铁生产区各个环节的复杂工序及流程,通过三号高炉人们了解了首钢,对钢铁工业有了直观的认知。作为展示窗口,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参观三号高炉,通过三号高炉参观者了解了炼铁工艺、钢铁生产过程,看到工人的工作状态,认识了中国的钢铁行业,对钢铁行业工人的精神面貌,祖国的钢铁事业有了现场的感知。

3.三号高炉的政治影响

在三号高炉生产的17年间,贾庆林、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三号高炉、慰问工人、询问工作状况,并现场发表演说,三号高炉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4.三号高炉的时代影响

高炉作为符号,体现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是许多人的共识,高炉也被抽象为激励人们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象征,高炉甚至作为一种图腾象征,在各种艺术作品,诸如;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中被频繁应用,高炉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首钢精神。由中央电视台、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源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石景山――铁色记忆》,是专门为首钢拍摄的一部记录其发展的影视作品。与高炉有关的各类艺术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

三、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科学与技术价值评价

首钢三号高炉是第一个全部由首钢人自行设计、建造、施工的高炉。在设计中,高炉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措施,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使得三号高炉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炉设计采用皮带供料、新型无料钟炉顶、环形出铁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煤气干法布袋除尘、大型顶燃热风炉、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其中采用的超矮胖炉型、三罐三系列多路喷吹煤粉工艺、人工智能高炉冶炼系统等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炼铁技术。

四、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评价

1.高炉美学价值

完整的首钢三号高炉生产流线,包括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高炉主控室、料仓、喷煤塔、鼓风机站和水渣池等。炼铁工艺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的特点是工艺流程复杂、设施体量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由于上述特点,三号高炉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复杂的设备与建筑结合体。

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构成鲜明的工业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典型形象。高炉由于自身的体量巨大,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充满了机械感。这种机械感既具备了工业的美学表现,还具有震撼性的视觉效果,两者构成了高炉特殊的美学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美学价值

除了高炉本体,其周边环境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钢三号高炉西边是石景山景区,周边还有展现清朝农耕文明遗存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构成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五、三号高炉工业遗产的稀有性价值评价

1)高炉的稀有性价值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面世,根据中国钢铁行业数据统计,70年代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国内仅有4座,1988年为8座。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入使用、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首钢三号高炉具有明确的稀有性价值。

2)高炉周边环境的稀有性价值

三号高炉西侧为石景山景区,周边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观包括石景山古井、雍正御制碑亭和石景山古建筑群。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与三号高炉仅间隔一座冷却池,石景山上的功碑阁时常倒映在冷却池的水面上。

石景山景区,三号高炉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农耕文明留存的遗产,三号高炉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农业文明遗产与工业文明遗产并存于一个厂区内,这种情景十分少见。国内很少有工业遗产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共存的综合性景观,体现了较高的环境稀有性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的东边与南边分别是二号、一号和四号高炉。首钢主厂区内的高炉紧密分布,形成壮观的高炉群落。这种大范围的高炉遗产群落景观,在国内工业遗产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六.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总结

根据论文前部分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归纳、整理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在宏观层面上对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价。

通过对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进行三个层面的判断,阐明了三号高炉见证首钢工业、北京工业以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变革。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遗产,是首钢石景山工业遗址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实例。

参考文献

[1]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