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27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1

二、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方法

1.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角色

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导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绪变化比较频繁。这时辅导员就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也最广泛。情绪具有传播和感染性,通过辅导员“良性情绪的传播者”这一角色,让个体情绪变为集体情绪,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化解不良情绪。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又要成为“负面情绪的疏导者”,通过个人疏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心理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从而让学生能够情绪稳定并转化为良性情绪。

2.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理论知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辅导员需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作为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情绪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因为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和对工作、生活所持态度的影响,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所以必须强调,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3.着眼分析学生个体的现状,因材施教

辅导员应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之前,从年龄、性别、专业、家庭条件、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等差异出发,分析学生的情绪现状是必要的。只有认清所辅导学生当前的情绪状况,才能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升因材施教的准确性。辅导员如果分析出现偏差,采取的情绪管理方案也会相应的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情绪管理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4.以培养、传播良性情绪为手段,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

(1)为了培养更多的正面情绪,辅导员首先应学会“打动人心”,进行情绪管理。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需要,例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起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充分运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帮助学生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当辅导员的指导和学生的需求达成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2辅导员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话剧”“学术论坛”“心理文化节”等,营造高雅、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培养集体的良性情绪。

(3)辅导员要重视建立学生情绪互助机制,可定期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4)辅导员也要尽可能地使用校刊、校报、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设诸如“心灵港湾”“榜样的力量”“快乐大家谈”“情绪宣泄室”等专栏或节目,宣传典型案例、先进学生事迹、优秀校园活动,广泛传播良性情绪,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生,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

5.积极疏导,转化学生的负面情绪

常见的学生的负面情绪主要源自家庭经济和学习的压力、就业现实低于预期、感情处理、同学之间的个性冲突导致相互怨恨等,对于学生中的潜在负面情绪,辅导员要善于觉察先兆———和平时比有什么异常,然后尽量让其将心里话谈出来。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时,也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以怒对怒,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的关心,仔细倾听学生说些什么,并从教师角度表示同情和理解,冷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仅仅具有破坏性,许多时候它是迈向更高境界的一个踏板,并且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对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促进作用。例如,学生向辅导员表达对学校某项工作的不满,这不正是为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吗?所以,对于学生的负面情绪,只要我们能正视它,防患于未然,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负面的东西从学生心里挖出来,然后积极的东西才会溢满心田。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2

问卷基本情况:问卷自行设计,在参考了有关情绪管理调查问卷编制的文献后,使用原创的《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情绪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分为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五个模块,于大连医科大学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200余人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工作,并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80余份。(注:符合程度:非常不符合 1;不太符合 2;一般3;比较符合4;非常 符合5)

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与性别有关,表现为女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运用能力均高于男同学,这主要与女生在处理情绪相关问题时更加理智,更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有关。男生在情绪理解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优势并不突出;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可能与组织生活形式不同有关,对于外界的舆论要适度接受和回避,由此导致其心理疏导能力高于双亲家庭子女;调查表明,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在年级上同样存在差异,总体呈现出从一年级到四(五)年级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即三年级最高,其次依次为四(五)年级、二年级、一年级。这可能因为本科医学生刚由紧张的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文化知识的储备量较少,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级升高,本科医学生不断充实自我,其情绪管理能力也不断提高,到本科阶段的二、三年级已经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表现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到本科的尾声阶段(四、五年级),由于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同学面临考研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在担心自己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备受现实打击,此时的他们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绪,甚至会有任意发泄不良情绪的冲动;在个人经历方面,学生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非学生干部,其可能原因为学生干部平时要与班级成员及辅导员老师协调工作,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多锻炼。

1.情绪觉察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主要表现为冲动、丰富、敏感、不稳定等,这些消极情绪填充于生活的每个片段中而不被及时觉察和适度理解,反而使其因隐匿起来而任意发展,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调查发现情绪觉察和情绪理解是情绪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人的情绪只有准确觉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即使在焦虑不安时,我也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问题中,24.0%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33.3%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表明本科医学生具有较高的情绪觉察能力,而得分系数较高的这57.3%的同学都倾向于将焦虑情绪适度理解,表现为能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助于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

2.情绪表达和运用能力

大量资料均表明,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均有益,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本科医学生相对西方医学生情绪表达相对含蓄。调查发现,无论高兴、难过还是生气,将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有33.9%的同学表示不会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问题“当身边的同学比我优秀时,我会嫉妒他(她)而产生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看出,因情绪运用能力的欠缺导致嫉妒普遍存在于本科医学生中,当嫉妒他人时,就不会真诚热情的对待那个人,进而关系冷淡,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我被侮辱时会憎恨对方,并有暴力行为的冲动”问题中,有23.9%的同学会对不满的人产生暴力行为的冲动,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而仅图一时之快目前已成为本科医学生的情绪特点,对医学生而言是及其有害的。

3.情绪控制能力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步入临床工作前最基本的学习,医学学习是一个高消耗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投入,而此时情绪经常性的波动必将影响学业。调查指出:有61.2%同学表示“会因为负面情绪不能释放而感到崩溃”;在“我会轻易被周围人的不良情绪所影响”问题中,30.4%的同学表示一般,29.9%的同学表示比较符合,15.8%的同学表示非常符合。由此可见,当消极情绪占据情绪主体时,不但会使自己画地为牢,最终走向崩溃,还会将消极情绪传播给他人,久之更会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学会控制情绪显得尤为重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范围内。

高考为高等医学院校输入了大批量的优秀学生,大学是青年学生的“心理断乳”期,加之医学专业专业性强、学习量大、学制长等特点,使得本科医学生更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理想目标破灭、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总之,本科生的情绪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使本科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必须由相关高校、辅导员老师以及同学们共同努力,以确保情绪状态利于本科医学生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 ].广州 :暨南 大学 出版社,2005:195.

[2]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3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特征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在情绪上容易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困扰,从而影响自身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均是因大学同学之间的琐事而酿成的惨案,也使得社会各界开始愈发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工作。另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从而诱发各类疾病。科学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不迁怒他人,勇敢地站起来,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奋发向前。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及特征。1.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常见的如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异往、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课程学习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习惯了学校和家庭的高压约束,一旦迈进大学之后,缺少了严格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又不强,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上消极懒散,终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2.大学生情绪特点多样。大学生在年龄段上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阶段,其情绪特征丰富多样。唐子璐(2019)等人针对某高校的19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其中,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地识别到情绪的波动状态以及变化情况,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压抑型,有53%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多愁善感型,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冲动型的情绪;还有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兼有上述几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特点丰富多样,类型不一,而且还不排除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特点,这些情况无疑都会给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增加困难。3.大学生情绪处理方式单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新生,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简单,多数情况下都是局限于班级和校内的同学,或者是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在情绪处理方面,其方式也略显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男生在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会通过游戏或者体育运动来发泄情绪,而女大学生则会选择和闺蜜或家人倾诉,也有人会选择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转移注意力。此外,有不少大学生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即对问题置之不理,被动地任其自生自灭。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大学生会选择向心理导师求助或者向健康中心寻求心理疏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处理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也被称之为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它是一种以团体为基础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团体辅导通常被看作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衍生概念,它以心理学理论为核心基础,借助于团队中不同成员彼此之间的交际作用和人际关系,让学员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达到学习、沟通、反省和接纳自己的目的,从而增强学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班会、小组交流、专题讲座等都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形式,此外还有座谈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队辅导,主要是指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普及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普遍的应用。然而,由于传统的团体辅导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并且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其辅导效果往往不能满足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是摆脱各种心理问题,它以探索人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情绪为导向,重在提高人的智慧、乐观、宽恕、爱等积极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健康心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事前辅导和预防而并非事后辅导的手段,以欣赏和开放的眼光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潜能,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1.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和目标。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乐观、欣赏、开放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的潜力,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使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这和新时代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可以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2.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个人而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分享快乐、发扬正能量、播撒阳光和传递幸福等途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同样也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创建情境、亲身体验、参与互动、心理辅导、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手段,全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学生能够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最合理的情绪调整和情绪管理方法。3.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科学模式。团体辅导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征来设置不同的模式,同时也要充分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思想。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活力。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丰富了团体辅导的内容和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健康的情绪,从而促进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用积极态度去完成积极人生的教育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对策

(一)树立“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的指导理念。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疾病和弱点的特征,转而重点关注人的心态健康和优秀品质,从关注点上来讲更富有积极意义。因此,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实践工作,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体验幸福和美好的情绪,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的切实感受。另外,团体辅导还应当教会学生合理调控情绪的常用方法,让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不同的情绪波动状态,熟练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从而养成积极的品质,素质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辅导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绪特点。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干预,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而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妨碍团体辅导的成效。在具体的团体辅导工作中,首先应当了解和接纳团体成员中已有的情绪管理机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团体交流中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情绪,辅导者应当了解这种情绪的深层原因,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一味的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辅导者再借助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积极等理念灌输,帮助学生客观、自主地分析自身优势和潜力,将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上,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较少焦虑情绪。

(三)制定严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制定,除了要结合学生情绪特点之外,还需要围绕着情绪的积极认知、情绪的识别体察、情绪的合理表达、情绪的宣泄为单元主题,制定严密的目标和流程,然后按计划定期开展辅导。例如:情绪的积极认知单元,首先明确目的,旨在让学生客观分辨出积极和消极情绪,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问题,从而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为了强化团体辅导的效果,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第一,让学生将最近自己被情绪困扰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折成条放在事先准备的盒子里;第二,再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抽出一张,通过自己对积极认知的理解,分析所抽到纸条上的问题所包含的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测试后,可以将有共性的学生构建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系,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观察他人、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改善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彼此共同话题和爱好,通过分享发现“与我类似”的平衡点,达到放松情绪和管理情绪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制定辅导方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团体氛围中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客观地认知自我,掌握熟练的情绪管理技巧,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78~80

[2]唐子璐,万柳辛,庄静等.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38~39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4

 

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期刊网。

二、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在19世纪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激奋向上的和受到压抑的,高度紧张的和完全松弛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人们总是抱着一定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持有肯定态度,就会产生满意、快乐、喜悦、崇敬等情绪体验;反之对事物持有否定态度,就产生憎恨、压抑、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表情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情绪研究的历史中,有许多理论流派教育教学论文,他们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很多解释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兰格理论是早期的情绪理论,一般人们首先是受到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情绪,并由此引起某些身体变化和机体反应。但他们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例如,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流量的改变,才是情绪产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如果把情绪的过程分为三种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绪,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维是把情绪图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绪—表情排列的话,那么詹姆士认为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绪。通常人们说,因悲痛而哭泣,因愤怒而打人,因恐惧而发抖,但如果确切的说的话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愤怒,因颤抖而感到恐惧。

三、情绪行为教育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反应机制,是机体对环境某种刺激回答的机制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绪引导作为进行某种反应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手段。如果你要让学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形式,就应当注意让这些反应在学生身上留下情绪的印记。情绪反应对我们行为的所有形式,对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想让学生具有最好的记忆力,或者想让思维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们都要关心这些活动是否受到情绪的激励。经验和研究表明,对有情绪色彩的事实总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事实记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情绪的感染。

四、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型: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消极情绪,谴责,训导,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情绪期刊网。

2.忽视型:对学生的情绪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情绪不能及时察觉,或者是有意的摆脱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将学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决问题。

3.放任型:接受学生所有的情绪表现,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导,不给与引导,完全放任发展,认为这种状态与自己没关系,不处理。

4.辅导型:倾听心声,重视一些负面情绪,并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不嘲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行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注意你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留下的情绪印记,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要培养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

2.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的表达观念,以及毫不含糊地应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3.教师本身热情、灵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传递,生动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等,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4.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在理想教师理论中提出认为教师要具有关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谊和信任的六种基本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建立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决定了个体内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绪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23-02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早在1975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在其针对企业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情绪工作”的概念。随后,其在研究中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并正式提出“情绪管理”一词,认为情绪管理是在工作中遵循一定的情感规则。霍克希尔德提出的“情绪管理”与“情绪工作”、“情绪劳动”等概念内涵十分接近,因此后来也常常混用。

随着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的发展,研究更加细化,对情绪管理的内涵解析也更为细致和多元。科菲认为情绪管理的内涵是要认可并接受社,根据社会的变化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现实。学者玛斯特尔则认为情绪管理是自身发展的动力,能够帮助个人成长。心理学家梅耶尔则将情绪管理归类到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情绪管理能力维度。国内学者也在研究中阐释了情绪管理的内涵。马向真提出情绪管理的内涵应该通过能力体现,他认为情绪管理能力是心理特征之一,是能够让人顺利实现情绪和情感活动所需的心理条件。葛荣晋认为情绪管理的内涵包括对个人情绪的认知与调控以及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处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合本文实际,从管理学视角出发界定情绪管理的内涵:情绪管理是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对情绪进行认知、分析和调控,以满足个人需求或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依据人类价值体系不同级别的需求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尽管该理论始于心理学,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需求层次理论更加关注到个人,帮助组织更有效的关注成员的需求,以求达到成员需求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统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人的行为源于需求,需求引发行动动机。需求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激励因素,如果激励不存在,人们的行动效果就将受到影响。因此,本文透过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绪管理的来源与必要性,探究应对措施,为辅导员和高校发展提供借鉴。

三、情绪管理的需求来源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辅导员的现状以及情绪管理需求,对北京科技大学部分高校辅导员进行访谈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时常出现情绪困扰,情绪管理需求迫切且频繁。情绪管理的需求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求层次。高校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职称和待遇整体较低,特别是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因物价水平较高,生活压力较大。访谈中发现,年轻辅导员普遍感觉到了生活压力,特别是部分辅导员组建家庭甚至有了下一代之后,生存压力陡增。

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相比,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然而在待遇上却相差无几,因此实际工作中不免会产生心理失衡与落差,安全需求不能满足使得高校辅导员产生困扰情绪,影响工作效果。

2.情感需求层次。教育部2006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该规定的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利好消息,一方面帮助高等学校更好地建设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双轨制晋升制度也为辅导员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但是正是由于双轨制,以及辅导员工作自身需要接受多重部门的管理和指导,造成辅导员归属感不强。

高校辅导员除要处理部分行政工作外,还要进行学生事务工作以及突况处理等。为此,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采用7*24的全天候待机制度,随时应对学生、学校等突况,个人生活时间大大压缩。访谈中了解到,许多辅导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辅导员与家人、亲友的相聚时间和频次都有所降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情感需求是通过人际交往来满足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而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导致人际交往上存在不足,情感需求满足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3.尊重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尊重需求,一方面指人际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个人晋升等职业发展方面。

正如前文提到,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内容繁多,需要接受来自不同部门的管理,无法专注于单项工作的深入研究与反思,导致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创新度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行政工作占用时间多,其教学时间少、科研项目少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竞争力远不及专业教师。因此,在管理和教师岗位上都存在竞争力不足的情况,导致在双向晋升发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易产生焦虑等情绪。

4.自我实现需求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层次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满足前四个层次需求之后才能得以实现。自我实现主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挖掘并发挥个人潜力等等。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出,高校辅导员应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职业理想,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实现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必须要辅导员能够以身作则,如果存在情绪上的困扰,或者情绪管理不善,一方面会影响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对学生教育也会树立不好的榜样。

访谈的辅导员中普遍反应,个人潜力发掘上在工作初始阶段更为有效,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重复性大,且工作量持续不减,工作热情、能力的提高、潜力的发掘都变得十分有限。这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能力提升、潜力发掘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是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的需求来源之一。

四、对策建议

1.提升辅导员待遇,减轻辅导员生存压力。提升辅导员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给予支持,帮助辅导员减缓生活压力。着力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关注于工作,减轻压力和焦虑感,提升工作的效率。通过后勤保障措施帮助克服困扰情绪,实现情绪管理。

2.成立行业协会,建立学习型组织。借鉴行业协会等制度(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已成立),成立高校辅导员协会,为辅导员的培训、权益、心理问题、生涯规划等提供支持,着力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减轻困扰情绪的产生。在校内或校际间搭建学习团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并增进人际交往,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和情感需求满意度。通过群体或组织管理来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

3.培养专业技能,提供良好发展空间。鼓励高校o导员在教学或者管理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发展,提升个人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励他们积极工作并注重工作中技能的培养与专业化。提供培训,成立工作小组(如北京科技大学设立的U涯工作室等),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个人生涯规划,鼓励在某些领域深入开展工作与研究,向专业化领域发展,提升个人竞争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满足个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激励因素,利于克服职业倦怠感等负面情绪,帮助辅导员更好地进行情绪分析与管理。

4.注重能力开发,强化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的需求最终要落在个人身上,因此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是最终化解困扰情绪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应提升个人能力,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如心理咨询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等),提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学会进行情绪分析及调节方法(例如情绪ABC理论、正念、自我安慰法等)。

参考文献:

[1]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马向真,王章莹.论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58-61.

Emotional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Hierarchy Theory

LIU Bang-yu,LI Yong-wei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情绪

1.1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会产生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亲身体验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又使人不可避免地遭受苦恼和折磨。

1.2 情绪的特征

1.2.1 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情绪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现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1)情绪是独特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体验,但每个人的体验却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人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绪体验;而同一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自然是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面对同一情境时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2)情绪具有特殊的外显表现,最常见的情绪外显表现就是表情,即面部表情,虽然每个人都会产生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的表现即面部表情却是不同的。虽然每个个体对各种情绪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也有着人类各种表情的共通之处,这也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可以通过表情进行交流的原因。(3)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之上。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为情绪的发生提供了生理基础。从延髓到脑干部位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经过边缘系统通向高级中枢,直到大脑皮层传送的弥散性冲动支持着脑的一般激活水平和状态,即情绪状态。网状结构的下行神经纤维又把信息输送回来,协调着脑的激活水平和情绪状态,提示各种具体情绪之间的性质和差别,并支配着行为。

1.2.2 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冯特(Wundt)于1896年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情绪是三个维量构成的。每一个维量都是由一对相反的词组成,代表着一种情绪的两极,而情绪的发生就是从一端向另一端变化的过程。这三个维量是: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虽然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但它至今仍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迄今为止,最典型的多维量表应以普拉奇克(Plutchik)为代表。

1.2.3 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从进化的观点看,情绪作为脑的功能,首先发生在神经组织进化上古老的部位。随着人类的进化,大脑皮质、尤其是前额叶的发展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大学生情绪的特征

(1)丰富性。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接触面变广,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从前没见过的人事物全部涌现进大学生的视野中,不同的情境必然会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由于个体成长经历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有着丰富性的特征。(2)不稳定性。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性格还有很多不稳定的方面,因此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情境的影响。(3)冲动性。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自尊心强,对外界评价敏感,情绪容易激动,在面对突境时容易冲动。由于对未来的期望高,当现实世界与理想相去甚远时,就会产生焦虑和浮躁的情绪,加之缺乏自制力和辨别力,在应激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不可预期的结果。(4)渐变性。大学生的情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大一时的冲动易激到大四时的沉稳,从大一时的丰富多变到大四时情绪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接触到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以往不同的人际关系,大一新生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期,有的人适应能力强,很快融入新的生活。而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适应新生活的过程很长甚至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生活,这时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焦虑等情绪,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有害的。

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活已基本适应,这时情绪比较平静,不会有太大波动,这个阶段令大学生产生情绪波动的事件一般是爱情和学业成绩。

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论文写作的压力,找工作、考研或出国的压力纷纷向他们袭来,家人朋友可以给予的帮助是具体的,但外界事件对自身造成的心理压力却是只能自己承受的,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情绪波动大,敏感,可能会因为外界的一句话而伤心难过很久,也可能因为家人朋友的关心感动不已。

2 情绪管理

2.1 情绪管理的定义

情绪管理是对情绪的一种管理方式,这里主要是强调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即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情绪现状、情绪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的一种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当自身的消极情绪产生时,在合理的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为自己找到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2.2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好的情绪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也是大学生培养良好人格的保证,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志,同时情绪管理也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2.2.1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大学生的情绪有不稳定和冲动的特点,如不能有效管理情绪将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因此应对情绪进行管理。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积极情绪出现的频率,进而增加积极行为。

2.2.2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管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是其价值的最直接表现,情绪不稳自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维持大学生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34-02[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SCG386)。

[作者简介]陈树婷(1981―),女,山东莱芜人,硕士,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情绪智力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水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关系、工作绩效、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等方面有积极的预测作用。[2-4]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工作,在工作中不仅面临对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更要与不同的人接触和沟通;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知识和技术,更要兼具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因此,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以提高医学生的情绪智力,这对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用讲授法,讲授情绪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它因信息量大、灵活性强、便于调控、易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等特点,成为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大班化教学的一种方法。

情绪智力培养中,讲授法比较适合在“对情绪及其理论的认知”模块中应用。比如,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有什么功能,情绪与认知、环境是何种关系,情绪智力的内涵,情绪智力的意义,情绪ABC理论等。利用讲授法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向学生阐明情绪、情绪智力的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有条理的讲解,让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产生系统的认知。

二、采用心理测验法,进行情绪评估和诊断

心理测验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科学、规范的心理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分析测验结果。常用的测试工具有《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情绪状态测验量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通过对测试结果规范的解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智力水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和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运用心理测验法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选择系统、规范、科学的心理测验组织测评,并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科学规范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何为规范的心理测验,形成正确的心理测验观,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情绪,结合自身体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清晰的评估与诊断。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案例教学具有鲜活性、启迪性、针对性、实践性等鲜明的特点,在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医学生群体的情绪案例和心理学实验研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自我探索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讨论,促进学生对情绪的认识、接纳和管理。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几点:首先,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在选择案例时,一方面可以从大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出发,选择与大学生情绪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从医学生将来就业和工作角度出发,选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自我情绪管理、病患情绪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等案例。其次,案例呈现要生动多样,案例的表述要有吸引力。比如讲述抑郁的情绪状态时,配以反映情绪低落、丧失兴趣、食欲减退等表现抑郁情绪状态的图片,结合播放低沉的音乐,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最后,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讨论的引导和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尽可能地指导学生换位思考,通过同理心来增加其对事件的认识和体验。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从案例的引发原因、解决的关键点等方面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和总结,也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做出合理点评。

四、采用情境体验法,认识和管理自我情绪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5]情绪智力的培养不单单让个体对情绪及其理论形成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绪管理,因而,课堂教学中可运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进行情绪觉察、情绪评估、情绪表达练习。

每个人几乎都受过情绪的困扰,而不能准确地知觉自己的情绪,或者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加以拒绝、否认或忽视,这恰恰是造成情绪问题最大的原因。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设定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重温或体验某些情绪状态,指导学生认识和觉察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学习与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相处,接纳自己的情绪。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讨论和教师指导,从认知调节、行为改变等方面入手,进行主动的情绪管理。

五、采用角色扮演法,识别他人情绪,促进人际交往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不同人物角色,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有助于识别他人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建立同理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与人相处的工作,他们所接触的又都是一些生病的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体验病人在求医时的切身感受。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习识别病人的情绪,理解病人的情感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病人充分的同情,以此提升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李国瑞,何小蕾.情绪智力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3,26(5):917-918.

[2] Greven C,Chamorro-Premuzic T,Arteche A,et al.A hierarchicalintegration of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of general health instudents:The big five,trait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humoursty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7):1562-1573.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6-03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1],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2],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3]。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4)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如声乐、书画、阅读、运动等等,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升其他方面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

总之,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情绪健康,对有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因和内因充分认识,并有效预防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构筑安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有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3]肖艳双,徐大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3-02

【作者简介】徐蕾,北京市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北京,100101),高级教师。

近十几年来,小学英语的工具性已得到充分发挥,“用英语做事情”更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原则之一,然而人文性的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课堂上,我们为了完成既定的语言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不关注学生是否对内容感兴趣,更不思考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作用在哪里,学生输出的语言并不是他们真实思想的表达,他们也不会在英语教学中谈及个人情绪等人文性话题。为此,我们有必要用“多元目标英语”的目标观重新建构我们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由龚亚夫教授主编、外研社出版的《新维度英语》教材主张,“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现这样的目标,语言运用能力不应设定为唯一的目标,还应包括其他目标,如‘社会文化目标’与‘思维认知目标’,即学生通过语言的媒介形成健康的品格、良好的思维能力”。此外,这套教材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上,改变了外语学习三十年来一直沿袭的功能大纲的设计方式,改造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出“多元任务教学大纲”。其基本思路是将学生能做的事情设为教学目标,同时还有“体验性目标”,即学生能通过英语学习获得何种情感体验,发展何种品格。“多元任务教学大纲”首先考虑的不是教授何种语言结构与功能,而是如何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新维度英语》第六册Unit 4 I am angry,从课题就彰显出它的人文性,属于情绪管理的范畴。

二、基于“多元目标英语”目标的课例分析

Unit 4 I am angry的“任务目标”是能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及生气时想做的事,能说出缓解自己愤怒情绪的方法;而其“体验目标”是懂得生气时的某些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并学会控制和缓解生气的情绪。这种“体验性目标”是本套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还要有正向心理的体验。

教学流程:任务前,呈现关于生气的绘本,明确本节课任务(Angry Book);任务中,学习生气时的表现(教材Part 2、3),谈论生气时不理智行为产生的后果,选择合适做法缓解生气情绪(Let’s think);任务成果,分享交流Angry Book。

上课伊始,师生共同阅读绘本,绘本主要讲述一个小男孩缓解生气情绪的故事,谈论话题时,教师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戒备地谈论自己生气时做的事情。比如:书中有I want to kick the desk.I want to cry and yell. 这些都是学生情绪爆发的真实写照。在绘本的激发下,学生开始不由自主地表达起他们平时生气时的种种做法,师生一起倾听着发言者情绪不好的表现,学生们知道情绪不好时需要发泄。谈论着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学生的心扉正一点点打开。

1.思维认知目标的实现。

本单元教学中设置了“思维认知目标”,其中包括积极的心理品质,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品格”。有学者提出,我们应该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去分析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即“正向心理学”。

从教材上看,本单元涉及情绪管理的四大方面。分别是自我意知(Self-awareness),主要涉及文本的Look,say and draw环节,让学生根据教材插图,说说谁会生气,并画出自己生气的样子;Group work环节,想一想昨天发生的事和情绪,并根据情绪制作心情卡片,然后同小伙伴说说当时的情绪。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涉及Listen and number和 Let’s think两个环节,前者主要让学生根据录音给图片排序,后者读短语,选出能让你缓解生气情绪的活动。社会意知(Social awareness),主要学习课文和根据文中Tony情绪的变化,给图片排序,并提出缓解生气情绪的建议。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Daily talk环节,读对话,写出自己生气时缓解情绪的办法。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由绘本开始,步入情绪管理话题,通过了解教材中各个主人公生气时的表现,知道生气时有不理智的行为是正常的。我们要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本课思维认知目标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谈论不良行为表现可能引出的后果(见图1)。

学生讨论后说:When I am angry,I want to hit people/stamp my feet/throw things to people /cry and yell/kick the trash can.不良后果是get a black eye/hit the floor/head hurts/cover his ears/the trash can is broken.

这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里没有说教,如:Don’t,Please,而是在全班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不理智行为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比如:You will hurt youself.You parents will be in trouble.看到这些麻烦,学生就会自然意识到,鲁莽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不良情绪呢?运动、看书等建议就成为学生缓解愤怒情绪的可选方法。而这些活动,又使得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各项文体活动,使情感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结合。通过英语教育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

2.社会文化目标的体现。

“社会文化目标”不仅包括学习动机、态度等,还包括情商。学习本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便体现了社会文化目标:学生关注父母的不良情绪,并为他们提出缓解情绪的合理化建议,此外,还可以关注周围人的情绪,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

3.语言交流目标的落实。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绘本故事帮助学生进入话题后,教师就告诉学生本课的任务――Angry Book。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先大量进行语块输入,通过了解他人、结合自己等形式,反复输入生气时各种表现的英文表达:cry and yell/kick the trash can/stamp my feet...教师自身更是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操练是英语学习的必经环节。课堂上,学生两两一组,手持Angry Book,一人说不良行为,一人说其可能引发的后果,这样的语言操练能让学生记住不良后果。本课在实现语言交流目标的同时,还学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学过的词汇组合而成的。如:get a black eye是学生学过的旧词的重组,hit,cover则是学生通过简笔画理解后,利用拼读自学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这样做,学生就会学到更多新的表达,语言交流目标便达成了。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个体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辅导和调控,是大学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和目标,但传统的心理辅导并没有包含这一块。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不良情绪事件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根据心理健康中心个案咨询记录分析,进行心理求助的大学生有50%是因为情绪问题。因此,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并形成个体自身的情绪调控系统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健全大学生的情绪认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完善情绪管理技巧,笔者设计了一门课程――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情绪的关注,而且包括对情商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1全体学生宣读团体契约

在课程开始之前,邀请全体成员宣读团体契约,能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增加归属感,加强团体的课堂效果。以下是契约内容。

我承诺:严格遵守以下团体誓约,若有违背,原意作自我检讨和自我反思。我一定:专注于课程内容,投入小组活动过程,因为我明白,我的分心会对课程及组员造成负面影响。我绝对:对课程、教师和组员持无限信任态度,愿意在他们当中剖析自己,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我愿意不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表露,并为之提供反馈信息。我将会:在小组活动中全程专注,活动期间不中途退出,也不使用手机等娱乐设备,不做任何与活动无关的事情。我保证:尊重接纳,鼓励关爱。 我相信:遵守保密原则,绝不泄露小组活动的任何内容和组员的一切信息。我愿意:为建设团结友爱真诚互助的团队努力。我知道:我们一定会成功,一定可以登上新的高度。契约人:***

2从理论上认识情绪

在宣读完团体契约后,组员们的凝聚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情感层面做了辅导后,接下来的任务是从理论角度,全面认识情绪。教师为组员们介绍ABC理论,希望从理论上加强学生对情绪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基础。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受诱发性事件本身的影响,而是由情绪的主体(人)对这一诱发事件的理解和反思所引起的。也就是说ABC理论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换而言之,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在了解了ABC理论的主要内容后,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加深对激发事件的认知。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主要罗列以下几条:

(1)自尊心过强,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

(2)我应该得到任何人的赞许和喜爱;

(3)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我的意愿发展;

(4)一切都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不允许有一点点的改变;

(5)心态悲观,认为总会有悲伤的事情发生;

(6)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全由外界影响;

(7)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8)遇到困难,必须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然就会焦躁不安;

(9)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不好的人,必须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10)内心不够坚定,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支撑。

认识到这些为不合理信念后,开始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B,从而逐步完善C。这就是ABC理论的运用方式。这个理论,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奠定了基础。

3从活动中了解情绪

有了理论的支撑后,可着手从活动入手,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本研究一共设计了两个模块共六个活动。分别从认识情绪和愉快情绪唤起两个层次入手,形成由浅及深从外及里的活动模式,强化同学们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3.1认识情绪

3.1.1活动一:”我演你猜”

活动目标:通过肢体动作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别及辨别健康情绪。

活动准备:喜、怒、哀、乐、爱、惧情绪卡片。

活动步骤:

(1)预先准备六张”情绪卡片”,卡片上分别写上”喜、怒、哀、乐、爱、惧 。

(2)让自愿上台的学生随机抽出一张卡片,用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表达卡片上所写的情绪,不能用言语表达。让台下的同学猜测台上的同学要表达什么情绪。

(3)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情绪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以及“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4)学生交流并请代表发言,教师做好记录。

(5)教师对活动总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要把握度以及表达的方式。一些消极情绪只要表现恰当也是有益的,如当我们的亲人离世,这种悲伤情绪是很自然的很健康的,适度的悲伤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难关。但不能让这种悲伤情绪无限期地延续下去,适时的表达后,应该学会收起情绪,重新开展生活。

3.1.2活动二:我的情绪我反应

活动目标:让学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明白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必要性。

活动步骤:

(1)回忆当自己很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是否产生一些生理的感觉?请记录下来。反思这些情绪反应是不是对生理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回收纸条,打乱,再随机分发给每一个同学,并让学生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

①当我们快乐、恐惧、生气和悲伤时时,不仅外部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身体内部也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

②教师举例子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如范进中举的故事,帮助同学们理解极端的情绪会造成生理的不适。在极度生气的时候,人的智商为零,因此说话和做事,有可能冲破理智的界限,伤害对方,同时伤害自己的人际关系。

3.2愉快情绪的唤起

3.2.1活动一:镜子活动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内心暗示的力量,暗示自己有某种情绪真的就会产生某种情绪。掌握镜子技术。

活动准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对而坐

活动步骤:

(1)学生两人一组,甲学生做出各种愉快的表情,乙学生作为镜子模仿甲的各种表情。时间为2分钟左右。

(2)双方互换角色。

(3)请学生发表感受。

①看到”镜子”的表情,你有什么感受?

②情绪可传染吗?

③在努力模仿各种愉快表情时,你的情绪有变化吗?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因此,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今天会有个好心情”,往往会为你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即使没有镜子的时候,也可利用镜子技巧,使自己脸上露出很开心的笑容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段歌曲,或吹一小段口哨,或哼哼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

(5)学生补充阅读“笑声护士”、“装笑也管用”等文章,思考这些文章给你的启发,并尽量应用到生活中。

3.2.2活动二:发现快乐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快乐。快乐隐藏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中,乐于发现可以拥有很多快乐时刻。

活动准备:短文材料《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开心时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回想最近两周令自己开心的事件,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快乐清单”,每人至少列出10项。

(2)回收纸条,打乱,在随机分发给学生,并宣读出来。

(3)教师小结: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发现。

(4)教师出示一份“情绪宣言”模板,让学生参考写一份符合自己实际的情绪宣言,每天早上(特别是心情不爽时)大声读出。

教师的情绪宣言模板:从今天开始,我鼓励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弱者任思绪控制行为。强者让行为控制思绪。每天醒来,我要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拥有无限快乐的时光。当我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继续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不安时,我提高嗓音;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负时,我想想自己的目标。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让自己更快乐,更成功。

4活动成效

在这门90分钟的课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情绪的奥秘,经历了情绪的起伏。很多同学反馈“课程设计,很新颖,帮助我认识情绪。”也有同学表示”从今天开始,有信心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情绪控制的弱者。”

在“发现快乐”这个活动,刚开始同学们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快乐是很遥远的事情。一定是成为百万富翁、环游世界才是快乐之处。引导同学们,快乐是细节,小事处处充满快乐的气息。在此笔者分享了自己的快乐清单:

今天阳光灿烂;今天上课,见到同学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我也受感染了;

早上出门的时候,邻居的小朋友主动向我问好;吃早餐时,看到街上行人步履匆匆,开始了充实的一天;穿上喜欢的新衣服。

教师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快乐不一定是奢侈的,遥远的。随手可得的细节,也充满了正能量。同学们的思考方向开始转变,从远及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写下了自己的快乐清单。把它们整理出来,在班上阅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同学们的快乐清单:

师兄向我表白;广播台里播放自己最喜欢的歌曲;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发现自己想买的衣服正在降价出售;被邀请去参加舞会;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傻笑;和闺蜜视频聊天;作了个好梦;在沙滩上晒太阳;在去年冬天穿过的衣服里发现钱;在细雨中奔跑;开怀大笑;开了一个绝妙幽默的玩笑;有很多朋友;无意中听到别人正在称赞你;醒来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睡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交新朋友或和老朋友在一起;与室友彻夜长谈;做兼职得到人生第一份薪水;见到心上人时心头撞鹿的感觉;赢得班际篮球比赛;朋友做好吃的给我吃;看到朋友的微笑,听到他们的笑声;第一次登台表演,既紧张又快乐的感觉;偶尔遇见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友,发现彼此都没有改变;送给朋友一件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礼物,看着他打开包装时的惊喜表情;假期回家陪爸妈;爷爷检查身体,一切安好。

参考文献

[1] 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J].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127-128.

[2]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