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核心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16

金融核心论文

金融核心论文例1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企业文化是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又是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企业素质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金融企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金融企业文化是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

一直以来多数金融企业较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很多金融企业视思想道德建设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是金融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表现,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有的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出发,有的从诚信文化角度出发等,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是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而且贯彻执行很不到位,流于形式。重视金融企业经营,轻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甚至于认为搞一些员工培训和文体活动就是金融企业文化。对塑造金融企业形象、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等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也没有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经营融为一体。

(二)价值观念定位不适应经济形势

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价值观念定位比较准确,比如湖南省武冈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服务“三农”,注重效益,以人为本,诚实自信,争创一流。但是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业务主体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控股为主的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念明显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业务服务对象的重心始终放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企业上,反而忽略了经济改革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影响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进程。大量金融机构设在城市,在广大农村设置较少的金融机构网点,而且像抽水泵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农村金融市场抽取资金流往城市,使农村客户面临着非常大的融资难题,使非正规民间金融大行其道。

(三)道德规范问题较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但是很多金融企业的内部人员存在利益驱动和,一些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如国内曾经有一些银行擅自挪用资金进入股票二级市场,一些基金公司经理自建“老鼠仓”,一些员工不遵守业务操作规范等。此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例如商业银行对外信息披露的数据多以财务信息为主,缺少对自身经营状况、经营质量、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程度等的披露,尤其是表外业务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

(四)金融创新环境不理想

我国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足,战略意图不明显,缺乏金融创新的系统性设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金融工程方面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企业的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但是美国存在着与过度金融创新不相适应的金融监管,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中国的情况又是金融创新不够,创新的进程太慢,这就使得金融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大量资金云集到银行,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三、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对各国众多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方位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对金融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把它当做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这样的观点。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及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的重新准确定位,不断凝练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进行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要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方面进行。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展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二)重新定位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的价值观念

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诚信立行,以服务取胜,因此,金融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在价值观上与市场接轨,树立“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自觉为客户服务,树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质量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标准。目前融资支持的重心应该适当向民营以及中小企业转移,给效益好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它们发展,解决更多人就业,以便使中国经济更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三)端正金融企业道德规范

金融企业道德规范建设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行风作风等内容进行,弘扬新的金融队伍风尚。重心是围绕“至诚服务”和“以人为本”进行。对客户开展“至诚服务”,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业务高效、服务优质、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否则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

金融核心论文例2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主办单位:上海市金融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1428

国内刊号:31-116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金融核心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国际金融事件来看,因为金融伦理道德问题引发的金融事件深深震惊了金融界。曾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的违规交易,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损失,最终导致其破产清算,使国际金融界为之震动。如今,自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与危机日益加深,由于伦理道德因素引起的金融事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兴业银行70多亿美元的违规交易,致使银行损失100多亿美元。总之,大量金融丑闻的发生使许多学者和监管部门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都曾论述过的金融伦理道德问题。

诸如此类的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也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权威调查机构麦肯锡的2002年的调查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某家银行约有20%的最优质客户已经将其最主要的银行关系转移至其他外资银行。由此可见,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从金融丑闻的严重后果及危害性看,金融伦理的提升已成为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通过引入金融伦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伦理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1.金融伦理的理论基础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而且也会涉及到价值判断。金融生活中种种不道德行为和一些不公平的制度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是影响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金融伦理?其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金融伦理的内涵

对金融伦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伦理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金融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区、政府、参与者等在金融交易与金融活动中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金融伦理指的是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作为主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者说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行为与准则。

(2)金融伦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一是金融活动是利益相关者的活动。不管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还是参与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道德取向的契约人。金融从业人员与各类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取向,或者说有一种恶性或善性道德前提,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善或恶的道德取向。在金融活动中面对伦理冲突时,其作为“经济人”的属性,在利己与利他当中,往往就会陷入作出“超功利”利他的善性道德选择还是“狭隘功利”利已的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如果选择利他或者自觉履行作为职业人的业务就是善性道德决策,相反是恶性道德决策。

二是金融制度的制定包含道德规范要求。金融制度是维系金融正常秩序、配置金融资源、界定利益相关者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要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倡导互利守信、合作共赢的伦理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与环境的道德要求,使金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在金融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都尽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以自身活动的合道德性义务和相关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的。否则,既不合伦理道德要求又不合制度规定,直至违反法律的规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是金融理论的发展揭示了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许多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活动是以金融量论为基础的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决策制定后的结果。一些金融理论者也将金融学理解为仅依赖可视事实的客观科学,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只关心方法手段,而不关心目的。只以经验证据来证明检验的实证主义而排除本应该进行价值判断的规范性命题与判断。

这就非常明确地揭示出“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命题中,同时也包含了如何公正合理实现股东利益的规范性的伦理命题,方法和目的统一于同一活动中,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使用别人的钱进行金融活动时,作为受托人或人的金融从业者,面对的是实现委托人或者被人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这就使得金融活动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这些都充分说明,金融与伦理的关系不是外力强加的,是金融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矛盾统一体,金融伦理客观存在于金融活动当中。

2.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中国对入世承诺的履行,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对自身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关注。那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1期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的一种积累性资源,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思想的资源”。这种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并且提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二是“关于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三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组织边界的深入工作”。他们形象地用“树形”理论来进一步解释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就象一棵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

三、金融伦理视角下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及路径

1.金融伦理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按其发生的时间不同,会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其引入金融伦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的主体,与商业银行员工、客户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员工存在利益不一致或不信任,从而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作监督成本,由于银行与员工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资源内耗,无形中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通过对委托理论的研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从制度、文化等角度,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使银行员工、商业银行、股东、国家的利益重合,从而避免如商业银行员工独自或与客户合谋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通过理顺各行为主体的委托关系,各主体利益趋于一致,则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自然能得到有效提升。

2.商业银行金融伦理提升路径的拓展

(1)客户伦理方面

由于客户对商业银行提品与服务的选择往往来源于银行的各种宣传资料与一线客户经理的推介,在信息的不对称条件下,客户在享受产品与服务、协议定价、接受促销、柜台服务咨询等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每当此时客户往往用脚投票,从而造成了银行客户与业务的大量流失。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产品与服务、定价、促销与柜台服务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客户伦理水平。

(2)竞争伦理方面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相互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争取优质客户、争取市场与存贷款和争取优秀人才和信息三个方面。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市场、人才、信息以及竞争规范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竞争伦理水平。

(3)员工伦理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与员工双方间的权利责任是不完全对称,一方的某些权利,另一方没有责任与之相配。更重要的是,员工与商业银行的权利责任可能发生冲突,员工有时要面对实现商业银行权利的责任可能与实现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责任相矛盾的问题。这是商业银行员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伦理难题。作为掌握商业银行核心机密和技术的员工,更有出卖商业银行而获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此种情况下,员工的忠诚度就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员工管理、员工保障、员工忠诚度、争议处理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员工伦理水平。

(4)股东伦理方面

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这三类商业银行都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各种类型商业银行体现的是商业银行与股东间的关系,伦理关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利润的获取是在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中获得的,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加剧,知识、信息等要素逐渐代替股东投入的资本,这些因素导致了商业银行与股东间权利与责任关系变化,各自所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与道德义务也逐渐变化。因此,建议商业银行至少从两个方面来处理好员工伦理关系:一是对股东应尽的责任;二是处理好利益冲突伦理。

(5)环境伦理方面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以及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等的调控,由此形成了政商伦理关系。各类商业银行又都是以网点形式分布在相关社区的,与社区以及当地政府间关系密切,对所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责任重大。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时,是否只是顾及自身利益而人为留下投资盲点,或者不考虑申请贷款企业的性质进行投资,或者不参与当地政府或社区组织的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涉及生态伦理。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政商伦理、社会责任和生态伦理三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环境伦理水平。

(6)伦理建设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伦理道德认识与层次、制定伦理规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减少和消除不符合金融伦理的思想与行为,努力提高银行与全体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伦理优势。这种由较高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的伦理优势,最终将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领导伦理、伦理规则、伦理道德教育、伦理决策与伦理控制五个方面来提升自身伦理建设水平。

四、结论

金融伦理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故本文选取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金融伦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

金融核心论文例4

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分工使得有效分工理论由企业内部成员这一微观主体层面,上升到独立企业这一中观主体层面。这对于过去大而全的企业来说,可以集中资源致力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而将其余业务交由外部企业来承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承接大企业生产外包或全球化采购模式下的外包业务,同样可以做到“小而强大”,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目前不论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上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供应链三个“流”中的前两个流,即信息流和货物或服务流,而表现不尽如人意、受关注最少的则是资金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中所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供应链金融正是为了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木桶短板效应”而发展起来的。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胡跃飞、黄少卿(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管理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牟龄(2006)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了消除链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以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向供应链上各企业授信为核心的一种融资服务过程。供应链金融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的授信,正是对应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共建信誉来补足中小企业信用,实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关键环节。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传统的对单一业务或企业授信融资,而是采用“1+N”融资模式,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活动的信用风险。其中的“1”代表的是供应链中的一家核心企业,“N”代表的则是供应链上,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众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甚至最终用户。在“1+N”模式中,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建立在与核心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上的信誉共建机制,能够弥补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突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约束,解决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受阻问题。其中,核心企业实际上起到的是对中小企业的反向担保、信用质量提升作用,当然一旦信誉共建机制破裂,核心企业就有责任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偿对象,这样一来又化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演化博弈模型

(一)理论基础 演化博弈论源于生物进化理论,其在分析社会习惯、规范、制度或体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自发形成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演化博弈的研究成果为群体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为群体演化实施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从而为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演化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演化博弈论假定,在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重复博弈过程中,在有限理性引起的差错与偏差的干扰下,仍能够恢复的均衡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均衡(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该均衡是博弈双方动态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银行与中小企业演化博弈模型 具体如下:

(1)模型假设。对于中小企业有两种融资情况,一种是“游离”,即中小企业不参与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不存在与其保持稳定而长期合作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无法得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给予的反向担保,因而在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银行无法从核心企业处获得补偿,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中小企业违约情况下也几乎没有额外损失;另一种是“不游离”,即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与供应链上的核心大企业有着良好而持久的产供销合作,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融资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当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出现贷款违约情况,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同时核心企业将放弃与中小企业继续合作,以实现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

(2)银行与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首先考虑银行与“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之间的2×2非合作重复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四、结论

从前文的银行群体与中小企业群体间动态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缺失所导致的信用供给不足背景下,要使银行与中小企业双方采取(贷款,守约)这种合作模式,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能够消除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信贷融资渠道受阻等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债务资本融资缺口,在资本市场无法涉足的情况下,极大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约束限制。

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供应链融资模式是一种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其中的关键要素有两个,一是要通过改变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将专注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活动的评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过程中的各项交易成本,从根源上杜绝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质量;二是密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供应链组织运行的合作效应,提高中小企业“不游离”状态下从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水平,并将这种收益作为诱使中小企业采取“守约”策略的激励因素,通过这种收益诱捕机制,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策略选择动机的考量。本文的演化博弈分析进一步表明,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策略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外部因素影响彼此收益考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利益关系的介入改变了“不游离”状态下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外部利益影响因素,驱使双方能够从不合作状态,转化为相互信任的合作状态,这在降低银行信用风险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金融核心论文例5

一、引言

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个层面之中。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应努力构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运作的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要提供优质产品、坚持科技创新、建设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企业、协调资源环境,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合。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获取客户、资金以及政策影响力等诸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金融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金融企业文化本质上还是是一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是金融企业对社会承诺的形象和自身追求理念的一种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贯穿和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各个层面之中。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应努力构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企业内部成员起着良好的凝聚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营销力,决定着企业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

三、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很多企业认为如果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成本将大大增加,造成利润减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国外的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与企业财务效果(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CF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大量的证据表明:CSP 与CFP 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张家瑞,2007)。也就是说强调社会责任往往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果。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正是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化到企业实体中去,从而使企业自发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律行为。此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为企业树立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如股东、职工、顾客、供应者、债权人和政府等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并形成忠诚的客户群,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1.企业社会责任促使企业创新,增强竞争力

可以说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产品换代升级的动力,企业通过积极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加其提品或服务的社会责任属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将自身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赚取增加值,增强竞争力。另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是其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自主创新既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手段,同样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吸引、激励和保留优秀员工,增加企业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理论强调竞争优势取决于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物资资源独特的相互作用,要综合与有效地把资源变成竞争优势,还需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而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就是吸引与留住高质量的人才。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承担意识的企业通常会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的薪酬、安全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员工福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从社会当中吸取优秀员工并保持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实现降低招聘成本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构筑企业的人才高地,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声誉,创造无形财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确保产品安全、对员工健康的保障、投身环保、参与慈善事业等,这些行为会使公众认为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积累企业的声誉资本。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人才、客户的竞争,更是企业信誉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经营道德的竞争。因此,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价值的有效提升。

四、基于社会责任的金融文化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是金融企业对社会承诺的形象和自身追求理念的一种结合。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金融企业不断创造并形成自己的金融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由公司的各种资源、技术和过程混合而形成,一旦形成,竞争对手是很难模仿的。它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公司独有并能够长期保持的一种能力。培育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是金融文化,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文化对金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其一,金融文化是金融企业的一种资源,它能使每位员工产生归宿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金融企业的凝聚力,它像纽带一样紧紧联系着职工和金融企业的追求;其二,金融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它指导员工的日常言行,是引导行为的强有力工具,它会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向和方式、行为力度和效率,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金融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其三,金融文化是金融企业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无形的行为规则,它能使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能使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增加,更易于交流和沟通,从而有利于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其四,优秀的金融文化是金融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能为金融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与声誉。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金融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是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生成的土壤与基石,是提升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初动力。金融文化所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无法进行复制与模仿的,正是由于这种特征使得金融文化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目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理念,金融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我国金融企业对金融文化建设普遍缺乏核心理念,认识模糊而幼稚。很多金融企业对企业文化缺乏科学的提炼与梳理,没有对企业以往的发展历程进行文化总结,让文化随波逐流、自我演变,致使企业缺乏完善的文化体系指导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各种经营管理中需要的价值理念导向模糊不清、缺东少西。

2.金融文化建设缺乏总体思路,注重形式建设,忽视内涵建设

金融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但是目前很多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总体思路,贯彻执行很不到位,存在着舍本求末倾向,只是将形象建设和员工行为规范作为重点,对制度建设、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涉及深层内涵的“文化软件”着眼较少。

3.金融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形不成合力

金融文化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和渗透到心灵深处,才能成为企业员工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共同意志。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发展动力。

4.金融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

金融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其自身的独创性。然而,我国金融企业不仅金融创新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而且还缺乏金融创新的系统性设计。不少基层金融企业所搞的金融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只是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完全不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从而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独创。

六、基于社会责任的金融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1.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增进社会产品和服务作为根本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在经营决策的时,除考虑股东的利益外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目的,把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企业价值观为指导,制度规范约束的基础上,金融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其行为文化的不断建设来指导金融企业行为、保证企业行为的领先性。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信用是金融企业的根本核心,这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企业比其他企业更要强化行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灌输,达到依赖意识形态和理念来约束和激励员工行为的目的。金融企业在设计企业文化行为时,可以从员工行为公约、员工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等方面来进行。

2.要切实拥有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必须在兼顾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企业自身长远利益的核心价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有一种核心理念指引和激励公司的人。为了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在建立适合自己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将核心理念付诸实践,使得员工、顾客、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坚信企业确实是在其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下,向着企业的根本目标不断前进。因此,企业只有在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身的社会责任战略,才能很好地担负起其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精神文化的创造是对金融企业精神财富的整合,是金融企业基本的价值取向,是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企业价值观是金融企业的精神支柱,金融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受价值观的指导,它从深层次上影响着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和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郭琴,马志飞. 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2]王延增,曹雅玮.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研究[J].金融论坛,2008,(4)

[3]曾康霖,蒙宇.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陈静.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5]Theodore Levitt, The Dang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1958

[6]Deborah Leipziger,SA8000,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New Social Standard, Financial Times Hall,2001

金融核心论文例6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主办单位:浙江省金融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33-1057/F

国内刊号:1005-0167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金融核心论文例7

关键词 郑州;金融集聚;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要素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研究”(编号:2013CJJ039) 及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014-zd-064) 的资助。本文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规划项目“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性及机制的研究——基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视角”(编号:12YJC790191) 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豆晓利,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

一、问题提出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加速,相比于其他产业,金融业表现出尤为显著的高度集聚现象,从世界范围内看,已经形成了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国际金融集聚区。在中国大陆,金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北京、上海已经成为代表性的金融中心,各地区也在打造服务于本区域的金融中心。国内外实践表明,金融集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中坚力量,通过发挥其“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 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仅需要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同时更需要服务于本土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样才能形成完善健全的金融层级体系。郑州建设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的影响要素是什么,着力点在哪里?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早在2007年,郑州就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为郑州建设金融中心提供了更多契机。除了郑州,中部其他省份也在竞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将金融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打造彰显本地特色的金融集聚区,如武汉的“光谷金融港”、“江汉区金融集聚区”,长沙的“芙蓉中路金融街”等。总体来看,郑州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处于中部省会城市中游水平,与武汉、长沙还有一定差距。

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要素

1.金融集聚产生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才能确保金融中心稳定的资金流动和金融交易需求。金融中心大都产生在经济中心,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保障,金融集聚的形成是经济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国际上看,伦敦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纽约金融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美国在二战以后的迅速崛起,东京的金融业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观察国内的金融中心,近几年上海、北京、深圳在国际上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其实也是依赖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金融集聚产生的前提。

郑东新区是中部地区的投资中心、重要的区域保险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郑州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而郑东新区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 又是郑州经济发展的核心。2012年,郑州GDP达5549.79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前十位。郑州现有的经济基础为金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业属于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产业,人力资本是金融集聚产生和持续的核心要素。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只有不断培养并且留住金融专业人才,才能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3.有效的政府作用为金融集聚提供重要支持。政府对于金融集聚的产生具有很强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划拨土地、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进而形成金融集聚效应。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是典型的由政府投资规划形成的,不同于市场形成的金融中心,政府对于功能区建设的作用更为显著。其中招商引资、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各项影响功能区建设的政策都有赖于政府的制定。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是促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较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是金融集聚的重要条件。信息化发展状况是影响金融集聚的最重要因素,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金融集聚。信息畅通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使金融要素自发地向利润高的地区流动,最终形成金融集聚效应。信息畅通发挥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可以帮助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使金融集聚与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位于中部地区,相比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为滞后,更需要加强信息化水平建设,为功能区建设服务。

5.自由的对外开放环境有助于金融集聚的产生。在现代经济中,不管是金融机构、金融资本,还是金融人才都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这些金融资源在选择落户地时,是否具有自由开放的对外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项目,自项目正式推动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成功吸引大量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入驻。因此,对于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来讲,自由的对外开放环境是影响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要素。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要素进行分析,认为金融集聚的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较好的经济规模是金融产业集聚的基础。但是,并不是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就一定能够成功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地方政府应避免盲目攀比建设和同质竞争,要发掘本地区优势与特色,真正发挥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作用。人力资本发展对于金融集聚的作用极为重要,建议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等地区,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在教育上下大功夫,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对此郑州在金融人才培养、政府人才引进等方面均需要下更大功夫。政府作用对于中国金融集聚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应保证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好的财政能力,以支持本地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否则有可能导致“金融资源财政化”的局面,成为金融发展的阻碍。同时,地方政府应保证财政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金融集聚离不开对外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对外国外商投资的开放,也是对临近及其他外省份的开放。金融集聚的形成非常强调信息化水平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无疑都是信息化程度最为发达的地区,郑州应该尤为重视信息化水平建设,弥补其处于中部的区位不足。

参考文献

[1]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6).

[2]丁艺,李树,李林.中国金融集聚程度评价分析[J].软科学,2009,(6):9-13.

[3]庞贞燕,张明辉.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1):69-74.

[4]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和实证分析——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J].东岳论丛,2012,(2):51-53.

金融核心论文例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81

1引言

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在近些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变化前所未有,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自然灾害等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较多的困扰,金融同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监管规则日趋完善、资本约束更加具有刚性,金融脱媒日趋严重,这些都悄然地改变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悄然而生。

供应链融资,实质上是“N+1+M”融资模式,以“1”为核心,即核心厂商,向上游N个供应商,向下游M个供销商,推广银行或者核心企业的一揽子金融方案。供应链金融给予了中小企业全新的融资工具,这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背景下,具有强大的生存空间;同时,又满足了核心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通过金融服务,变现其产业链生态系统的价值;而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正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刘国忱(201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资本,因此,构建产融联盟、提升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能带动产业升级;与此同时,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又可以通过企业基本状况和企业综合实力体现出来,朱文贵(2007)的研究就得出结论:规模越大的企业,资信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供应链融资的进行。而供应链关系契约强度可以体现出供应链金融发展体系建设的一方面,为此提出假设1:

H1: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契约强度越高。

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的研究指出,由于“信贷歧视”以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国有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源的可能性更高,民营公司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则要低得多。这种融资劣势的存在,使得非国有中小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在二级市场寻求供应链融资,因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会进一步增加,合作频率也会相应增加,这更要求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有所提高才能满足这些融资者的需求,因而提出假设2:

H2: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质量越高,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率越高。

3研究方法设计

31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行业类别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信息数据取自锐思(Resset)金融数据库,管理者素质等定性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稻菘猓小部分数据从中国证监会官网和供应链金融各个核心企业官网上手工搜集补充得到。

考虑到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久,因此本研究选择供应链金融体系在我国初具规模后开始,以2012―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在这期间进行的供应链融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初始样本包括2782个核心企业年度观测值,然后使用STATA13软件进行缩尾处理,剔除一些极端数值,最后得到2341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32统计分析方法与变量设计

参照田美玉(2016)的研究,使用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来衡量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被解释变量为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当年的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与质量,首先设置虚拟变量Srs,表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其次用Srq表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由于被解释变量Srs的取值是离散的二元选择模型,因此对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统计方法选择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具体如下:(其中p为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的概率)

ln(p1-p)=β0+β1MQ+β2Debt+β3size+β4prof+β5grow+β6cr+β7cfr+ε(1)

考虑到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用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来衡量,而这两者之间在固定时期内的合作次数有可能是0,这样一来,Srq作为因变量时得到的观测值并不连续,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参照黄莲琴(2011)等的做法选择使用Tobit回归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但是Tobit模型有两类,笔者首先进行了混合Tobit回归,并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得到的结果拟合优度为负值,之后,笔者进行了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回归,回归列表底部的LR检验结果强烈拒绝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因此使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比较恰当,具体如下:

Srq=α0+αiXit+control+ε(2)

解释变量由四类组成,参照陈玉罡(2011)的做法,以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8年时,MQ取1为管理者素质优良的样本,在此基础上,设置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公司规模的二级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具体变量设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变量定义

变量类型变量符号含义计算方法

被解释变量:供应链融资体系发展Srs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因变量,当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时,Srs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

Srq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固定时期内合作次数)

解释变量:核心企业资信状况MQ管理者素质优良因变量,当核心企业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8时,MQ取1,反之取值为0

Prof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Debt偿债能力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Size公司规模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表2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2可知,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Srs)的均值为074,可知供应链上下游双方有长期供销合同的公司占总样本的74%;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Srq)的均值为227%,说明核心企业和融资企业合作频率比较高,每隔固定周期内的合作次数均在2次以上;样本企业管理者素质优良(MQ)的均值为 0376,标准差为 0484,中位数为0,说明样本企业中有4成左右的核心企业管理者在行业内持续经营年限超过了8年,总体来说,核心企业的管理者素质比较高;样本企业盈利能力(prof)的均值0094,中位数为0088,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平均水平比较低;就控制变量而言,样本企业财务杠杆(lev)的均值为0434,标准差为0231,中位数为0431,中位数与均值较为接近,表明分布的偏度较小,同时也表明样本企业的负债情况基本处于正常的范围内;大股东控股比例(cr)的均值3463%与中位数329%较为接近,但其最大值8999%与最小值218%反映出样本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差较为悬殊;公司成长性(grow)的均值4382高于中位数3286,从其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1943来看,各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42相关性分析

表3为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核心企业管理者素质(MQ)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Srs)和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Srq)都呈现正向相关性,并且结果显著;同时,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财务杠杆和公司成长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负相关,其余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获现率均和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力度正相关;从各个变量之间系数的大小来看,解释变量与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因此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不会对后续的Logistic和Tobit回归形成干扰。

43假设检验(Logistic与Tobit回归分析)

表4为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Logistic回归结果和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的Tobit回归结果,括号里面的数值为P值。样本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笔者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份变量,逻辑回归的样本观测值有2564个。表4汇报了六个逻辑回归模型的结果,其中,模型(1)单独检验管理者素质优良对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者素质与企业偿债能力的交乘项;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者素质与企业盈利能力的交乘项。相应地,模型(4)单独检验管理者素质优良对供应链融资关系质量的影响,六个模型的准R平方都在026以上,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由模型(1)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管理者素质(MQ)的系数为153和003,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核心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越高,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越高,即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发展越好,这初步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加入了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交乘项之后,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进一步增高,并且都在5%的水平显著为正,而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最能够反应企业的资信状况,交乘项的结果系数说明核心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同时管理者的素质越高,越容易获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任,从而供应链融资关系的强度和质量也就越好,进一步说,也就越有利于供应链金融这一整个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这也有力地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

44稳健性检验

参考朱文贵(2015)的做法,笔者对一些变量进行了替换。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替换净资产收益率对盈利能力进行衡量;管理者素质优良的年限从8年降低到5年;使用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替代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作为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同时,增加一些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独立董事占比等。分别以全样本和子样本为研究对象,重复上述的回归过程,得出的回归结果显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均保持稳定。

5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2―2016年的A股发生供应链融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着重研究了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对供应链融资关系强度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核心企业资信状况越好,供应链金融关系契约强度越高,供应链金融关系质量越高,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率越高。本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上述结果具有稳定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有关供应链金融体系发展决定因素的文献,也为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规范、核心企业资信状况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实践上的启示和依据。

参考文献:

金融核心论文例9

随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一方面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一方面处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供应链金融(sup

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整体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以及突变理论在经管领域的利用,论述了利用突变理论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的可行性,然后本文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接着建立了基于突变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中。

一、文献综述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不同学者、不同机构有着不同的理解。Michael Lamoureux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Aberdeen的解释如下: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就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对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和咨询公司Tower Group对供应链金融作出如下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现任的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突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组参数描述。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集中在金融领域。绝大多数的学者试图从金融学的视角出发,定性地研究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鲜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探讨这种新的融资模式,因此在供应链领域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权威性的成果。基于金融链金融下企业信用风险具有极易变化的特点,将该理论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领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构建

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相比,供应链金融下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成员的信贷准入评价体系更加宽松。二是由于一环扣一环,单独企业的变化也不再像原来那么稳定,供应链金融下企业存在着极易变化的特征。为了使研究内容更为明确,本文在这里研究的对象是一家中小企业,以及它所对应的核心企业和商业银行。(1)核心企业情况:在供应链金融环境下,核心企业的情况直接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决定。银行对于核心企业的考查主要基于信用等级、行业地位、企业规模、财务状况这四个方面。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运营资本、现金循环周期、企业销售额和企业利润率四个方面分析。(2)中小企业情况:中小企业的情况是银行进行贷款决定重点要考虑的内容,论文从企业素质,偿债能力,抵押资产,经济状况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与核心企业的类似。(3)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关系情况: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影响着银行的贷款决定。论文选取了交易总额,交易频率,合作时间,担保意愿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思考。(4)供应链情况: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因此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供应链的情况。

三、基于突变理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

(1)突变模型简介。雷内·托姆的初等突变理论模型有7

个。这7种基本突变模型分别是折叠突变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双曲脐点突变模型、椭圆脐点突变模型、抛物脐点突变模型。由于企业的信用风险度量是只有一个状态变量的,因此本文的研究仅涉及折叠突变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蝴蝶突变模型这四个模型。那么,假设记x为信用风险,是系统的状态变量,a,b,c,d为系统中信用风险的控制变量。折叠突变模型中只有一个控制变量,即a,因此它无需进行重要程度排序;尖点突变模型中,a为主要控制变量,b为次要控制变量;燕尾突变模型中,控制变量的重要程度排序为a、b、c;蝴蝶突变模型中控制变量的重要程度排序为a、

b、c、d。据此排序在进行信用风险度量时,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分歧方程中的哪个控制变量就有了根据。(2)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突变级数是突变模型的分歧方程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隶属函数相结合的结果。该方法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归一公式,是由雷内·托姆初等突变理论的几组分歧方程引申推导得到;再一个是它与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应把突变模型中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在0~1之间。则a取绝对值a=6,即比a的取值缩小了6倍,将a的绝对值限制在0~1的范围内的话,a的程度并未改变。同理,可使b在0~1内取值。于是就把突变模型同模糊数学结合起来了,控制变量的值即为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在突变模型中,a的重要程度要大于b。控制变量b相对于a是次要因素,控制变量c是b的辅助因素,b和c共同组成了系统矛盾的次要方面。控制变量在燕尾突变模型中的重要程度排序是a>b>c。在蝴蝶突变模型中,控制变量a是主要的目标要求。控制变量在蝴蝶突变模型中的重要程度排序是a>b>c>d。基于第三节所建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突变模型是有多个突变模型联系在一起耦合而成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与核心企业情况、中小企业情况、供应链情况以及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关系构成了蝴蝶突变模型。核心企业情况与信用等级,行业地位,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构成了蝴蝶突变模型。从上述四个指标中可以看到,企业素质和经济状况是属于定性指标的;而偿债能力、资本以及抵押资产则是属于定量指标。因此,企业素质和经济状况可以采用尖点突变模型;偿债能力以及抵押资产也采用尖点突变模型;最后将定性和定量指标采用尖点突变模型求解。在明确各个突变模型后,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函数的值。关联函数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入控制变量的指标要根据关联函数值的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排序问题,同时也确定了指标在突变隶属函数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也不同。(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的过程模型。一是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的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度量的指标体系。二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关联函数(其中,为指标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均值),计算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指标重要性的排序,重要指标排在前面,次要指标排在后面。三是确定评价目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在评级指标体系中,根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确定各组指标所隶属的突变模型,用指标的主要方面去对应突变模型中的主要控制变量,用指标的次要方面去对应突变模型中的次要控制变量。

参 考 文 献

[1]Lamoureux Michael.2008.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http://

/index.php/A_Supply_Chain_Finance_Primer

[2]Aberdeen Group,2007b,The 2008 State of the Market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金融核心论文例10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校;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心中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747X

国内刊号:41-1407/F

邮发代号:36-25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征信》(双月刊)1983年创刊。本刊为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院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主办的金融、经济类期刊。长期以来,本刊立足金融,面向经济,注重学术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精神传导金融政策、探讨金融理论、考察金融生活、聚焦金融教育、善于抓取经济、金融业发展中热点和难点问题,重视对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动向、新问题的研究的探索,是广大经济金融工作者、高校师生及研究人员进行理论探讨、政策研判、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不可缺少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