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1:22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1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化,人们只有语文阅读能力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内容。

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工具和语言。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基本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阅读,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概括联想能力、直觉创新能力和有效猜测能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还和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合理发掘等直觉的认识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沟通不同学科的学习,使学习方法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低年级数学阅读的现状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肯定是一个潜在

的“差生”。目前低年级数学阅读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数学阅读还未被学生所接受。

只有语文才阅读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不懂什么事数学阅读,也不会阅读,因此,根本不把数学阅读当做一回事。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没有什么可阅读的。一次上数学课时,老师提出先预习一下课文或自己看一会儿书,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拿出童话、故事等别的读物,只有极个别孩子会认真看一些数学。

(二)阅读不认真成为做错题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体会到,考试中凡是错题,80以上的学生缺乏阅读,没有通过阅读来理解好题意。往往丢三落四,问非所答,问其原因回答是“看错了”,没有把题目读仔细。从而,导致认真阅读与潦草阅读的学生间成绩的差异。

(三)缺乏最基本的数学常识。

在华罗庚、祖冲之、刘徽、陈景润等名字中,你认为有几位是数学家。[3]A、一B、二C、三D、四,近80%的学生选择D。因为陈景润在数学书中出现的极少,所以学生认为他不是数学家,缺乏阅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懂。

(四)数学教材经常被遗弃。

不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学生未好好地阅读过自己的数学课本,对其中的概念、例题出自何处一概不知、不了解。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外,学校、学生和教师普遍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大,对学生的数学阅读培养不到位。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门“难学”的学科,由于“难学”导致了学生的苦恼而厌学、不学甚至弃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上。目前,捕捉数学阅读的痕迹很难,对于数学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和读物也少之甚少,某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数学试卷的阅读理解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考试结果。因此,不管要学生的成绩,还是要学生的素质,都离不开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重视数学阅读的几点思考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重整体,数学阅读重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小学生重视数学阅读,讲清阅读意义,明确阅读目的,向阅读语文一样,渐渐养成喜欢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意识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具有了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快乐地去阅读,持之以恒地去阅读。长期以来,很大一部分人对数学的理解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学好数学关键在于定义、法则和各种题型的反复练习,阅读不阅读一个样。这种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殊不知对数学的理解首先源于对题意的理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其数学阅读的兴趣和意识非常重要。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种行为如能成为习惯,就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3年级以下的学生仍处于习惯养成期,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须从一年级甚至幼儿抓起,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做表率。教师坚持阅读,会直接影响学生并使之效仿。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自己,又能感染学生。多鼓励。好习惯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挤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有心人,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比较严谨、抽象,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若让学生对数学阅读感兴趣,并喜欢数学阅读,必须首先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于以下几种:

1、课堂预习性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正确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能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不懂的问题听课,往往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教师要事前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点、要求和范围,以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要的话还应设计相应的悬念或有趣练习题,使新旧知识不脱节,前后联系紧密结合,促使学生主动预习。讲新课之前,还要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教师不用费劲,学生就能吃透和理解所学内容,并饶有兴趣。

2、课堂提示性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具体方法是教师要事先列好阅读提纲,明确重点和问题,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示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领会新内容和解决新问题做准备。提示性阅读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阅读要由易到难。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须逐渐加深,引导阅读教材,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二是设置问题要合理。一定要从教学大纲、章节特点、教材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迷信、不盲从,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疑点,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关键部分。三是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能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2

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2、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只有通过数学阅读,通过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3、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段,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数学阅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听讲效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有效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数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要求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4、数学阅读有助于进行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要想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5、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的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实施数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1、让学生从“看”中学

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刚入学的孩子还不会主动阅读并且识字量很少,所以,阅读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个星期我都安排一节数学阅读课,来交流他们阅读所得,巩固阅读成果。从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有一次,阅读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我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孩子们表达很踊跃。有的说“:我觉得陈景润爷爷真是伟大,这么大的难题都被他解决了,我要向他学习。”这是多么远大的志向啊!也许这个小朋友在下课之后就把他的想法忘得一干二净,但谁又能否认数学家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播种了呢?有的说:“陈景润爷爷真聪明,是不是从小就爱学习呢?”经过老师的肯定,小朋友就更懂得了天才出自于勤奋的道理。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中国人真聪明啊!”看来数学阅读培养的不仅是数学阅读能力,还有民族自豪感。我趁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写到数学写话本上,记录下他们思维的点滴。每到数学阅读课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比一比。被展示到的小朋友别提有多自豪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2、让学生在“独立”中学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教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比如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给数学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3、让学生从“做”中学

数学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也可以让学生去做一做。这一招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已经阅读过内容的一种反馈和消化,会做了,自然也就读懂了。比如,在教学完《认识时分》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做钟表活动,用彩色硬纸、针线、剪刀及胶水等材料,做出有自己个性的钟表。当时,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灵巧的小手做出的钟表,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赞叹不已。有的孩子做了一个大大的弥勒佛,耳朵就是钟表;有好几个孩子剪了花朵形状的钟面,颜色搭配很清新,大格小格也画得比较确切;还有的孩子,做的是立体的动物钟表。做完后,我请了学校里其他老师组成评委团来到班里,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点评、颁奖,孩子们别提多带劲了,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后,许多孩子都愿意拿着自己制作的钟表,和同学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对数学阅读的兴趣。通过学生制作的钟表我发现,有些学生的阅读比较到位,能准确把握钟表的构造,而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马虎,自然制作的钟面也就不太完整,通过这些反馈我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和纠正。

4、让学生从“思”中学

别人都说小孩小,我却认为孩子是人小心不小。的确,大千世界,不只是呈现给成人看,许多时候孩子看到的、想到的并不比我们成人逊色。基于这点想法,我坚持让我们班每个孩子进行数学写话,让每个孩子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当时一年级的新生不会写字,我就请家长帮忙,每天由我根据课堂或课外阅读的知识,定一个主题,孩子回家口述他们从生活中找到的相关有趣的数学知识或现象,家长,我每天批阅。当然在这当中也碰到不少困难,比如,一开始有些孩子想法少,每天只有一句两句;农村里的家长常常有许多农活要忙,抽不出时间;一小部分孩子是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的,不能给孩子进行指导;个别家长对此也有点埋怨,说是给他们添乱。我就从评价孩子入手,不仅要评孩子,还要评家长,注意和家长沟通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情况渐渐步入正轨。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并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在评价上就用了些小小的策略。比如,以星级的形式批改孩子作业,根据作业质量依次画5颗星、4颗星、3颗星等,作业批改中加了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这么多长方体,真棒!”“你有一双敏锐的数学眼”“你是未来伟大的数学家!”等。也有对家长说的,如“谢谢您的配合”“您的配合让您的孩子更棒了!“”您的孩子潜力很大!”等。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进步使我惊叹。

5、让学生在“趣”中学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3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停地更新。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就像是垫脚石一样,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新的教育理念指明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方法呢?又怎样才能使该方法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呢?这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容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它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本质上就是老师通过语言描绘等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具备很多独特之处,比如说:形象、生动、具体客观、指导启发。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情境教学法虽然对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情境设置的不恰当,就会使这些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状况,数学书本内容,小学生的内心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置出来的情境更适合数学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角色扮演情境的设置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喜欢看动画片之类的,而且还很喜欢模仿动画里的人物。所以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去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不过呢台词要有所变化。比如说:在学习人民币这块内容时,老师可以事先写好台词,然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四个学生分别扮演:一休、佩琪、猪猪侠、喜羊羊。一休说:我是一元钱,我可以买一支笔;佩琪说:我是五元钱,我可以买两支笔,三块橡皮;猪猪侠说:我是十元钱,我可以买四支笔,三块橡皮,一套尺子;喜羊羊说:我是20元钱,我可以买五支笔,六块橡皮,两套尺子。课堂气氛搞起来之后,老师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二)儿童歌曲情境的设置

小学生们除了喜欢模仿之外,还喜欢唱歌。儿童歌曲的歌词简单,容易被小学生理解,而且儿童歌曲可以营造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气氛,可以打破数学课堂的沉闷。所以老师还可以采取儿童歌曲情境教学法,该方法既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学习数字的写法时,老师可以先教学生们唱一首儿童歌曲《写数歌》,歌词大意是:“数的书写从左起,哪位是几写几,没有数值就用零代替。”一首简单的儿歌就可以让同学们大致的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再讲重点以及做练习题,进而使课堂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三)故事情境的设置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4

当今中职生课堂状况令人担忧,师生课堂皆痛苦,其结症何在?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湖北职院应用分院2012级(根据以前的调查数据)、2015级新生的文化课摸底考试和其纪律考勤量化考评进行了部分抽查,并对其所授语、数、英、体四门文化课的6位老师的师资状况,教学心态等情况作了系列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学生

1.应用分院2012级、2015级部分新生文化课摸底考试的抽查。

说明:两次考试语、数、外都合成一门,题量较少,考试难度均为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水平。

分析:三门平均分均低。15级学生数学、英语问题尤其突出。

结论:大多数学生的现状只有初一左右的水平。

2.三个班新生纪律考勤的抽查

(1)2012年10月15日和10月14日第7周考勤: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较低。15级稍有进步。

(2)2012年11月13日第5、6节,2015年10月12日1、2节两个班上语文课情况调查: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很低。

(二)关于老师

1.应用分院2015级中职新生文化课老师的师资调查

结论:副教授占50%,讲师占33%,初级占17%。老师们年龄、职称结构比较优化,客观上有能力胜任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远非如此)

2.老师教学课堂心态调查

普遍认为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差,不爱学习。老师对教学比较悲观,缺少成就感。认为自己的科研水平与其他院系的同事越差越远,对个人前途担忧。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以此为理论依据,以调查为事实基础,我们认为:师生课堂痛苦的结症主要是:

从“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两个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学生能力太低,而老师的教学任务难度相对过大,教学速度相对过快,两者具有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

由于语、数、外文化课是国家指定的统编教材,其授课计划、教学进度必须以此为依据,虽然这套教材很好,但前题是教授对象必须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而现状是学生大多只有初一的水平,甚至还不到,因此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堂上实在很难听懂和及时接受。

从“外界环境”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文化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只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性的市场要求,针对性差,两者之间有较大的鸿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间接原因。

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师生努力程度不够,师生均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主观原因。

从学生的早自习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上课出勤率、带书率、做笔记率、做作业率等因素来看,显然学生的“努力程度”很低,这也会大大降低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放慢教学的速度。要好处理教材,做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5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数学课程标准》,都极力倡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局限,很多教师怀疑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现实性。因此,探究和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具有逻辑的严谨性、数学的抽象性以及运用的广泛性,同时还有生活性、体验性和现实性等学科优势。由于小学数学具有这些特性,加上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数学学习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独特性。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小学生在自己生活实践中得到经验和启示,比如,形成几何形体和数量的概念是小学生在日常的玩耍和游戏中获得的。尽管这些概念大多是零散的、模糊不清的,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日常中形成的这些概念,为他们上学之后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事物的过程,这种认知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加上对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

2.以直观化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思维的直观化。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将两种思维进行结合,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数学概念以及数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这种思考过程。

二、小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1.自我调节能力欠缺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介于7到9岁之间,有较为明显的依赖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不够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能力较低,几乎没有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该年龄段的学生与幼儿时期相比,虽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仍未发育完善,来自外界的影响和暗示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有不自觉的模仿行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等等。

2.学习策略运用能力不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仍比较模糊,他们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基本上不能独立调节、计划自己的学习。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低年级学生在自我调节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所起的作用和角色的转变是分不开的。自我调节理论阐明: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帮助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激发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实现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乐趣。

2.激发学生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必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学习启动问题。教师要以切实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身获得成就。教师要善于形象化地让学生为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此而不断努力。要让学生在挑战中体验成功,并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鼓励学生,及时给予反馈和适当的科学评价。

3.加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的教学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参透到数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来完成。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效果甚佳。教师应该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易于理解而又能学以致用的策略,循序渐进地传授认知策略,减轻学生自我调节策略的负担。教师应该有专业认知,懂得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策略的规律,接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策略时的速度,以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对待,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任何个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必须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22-02

课前笔试是以学生动手做的方式来进行的,而口头提问则是以教师的问题为主导,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的认知。那么,采用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呢?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通过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本文以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前笔测和口头提问的优劣为研究主题,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践研究,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劣,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时,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笔者希望借助这次研究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实践依据,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小学低段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主。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选择两个基础相当的班级作为被试对象,然后以教学实践模式展开教学实验。首先在班级中采用课前笔测和口头提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统一测试,通过数据收集后分析,对比两者的优劣,最后得出结论,并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三、研究过程

(一)选择被试

本文选择了小学一年级的两个班为被试,其中甲班人数为58人,乙班53人;二年级两个班级,甲班61人,乙班54人。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在测试前先对一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统测,分析其基础水平(二年级也同样),从而保证两个实验班级的水平相近。

(二)课堂测试

课堂测试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分别对两个年级的两个不同班级以相同的章节问题采用课前笔试和口头提问方式进行,然后组织教学,教学后相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统测,根据统测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简述:

(1)课前笔测:教师先以课前笔测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同时针对新的学习内容设计出测试题,在课前首先小组学生完成测试题,教学中教师根据测试情况进行情境创设,然后再引导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2)口头提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以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采用师生互答方式进行检测反馈。对话后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数据收集和分析。

课堂教学后,教师将一年级两个班合并,采用交叉方式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十几减6、5、4、3、2的应用。同时采用相同方法对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为2、3、4的乘法口诀练习。测试后以平均分和及格率作为分析数据(满分为50分)。具体数据如下: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课前笔测班级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明显高于口头提问实验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课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首先,小学低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教师虽然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预习,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就难以回答。课前采用笔测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完成预习任务,虽然完成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可采用请教同学或家长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其次,小学低段学生的记忆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为辅,采用口头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但如果不及时通过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学生容易遗忘。采用笔测形式进行预习,学生在完成测试过程中,记忆得到了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虽然课前笔测的效果明显优于口头提问的效果,但并不代表在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能用课前笔测形式进行引导,而忽略了口头提问的作用。两者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还需交互使用。首先,小学低段学生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采用课前笔测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兴趣不浓,而学生对师生互动式的问答较为感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口头提问方便而快捷,笔试需要课前准备好测试题,并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占用时间长。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课前笔测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在课堂中通过对检测情况的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并通过情境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课前笔试所涉及的问题要兼顾上节课的知识并以简单问题引出新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导,要涉及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入新课题。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7

关于数学插图的作用,动机说认为,数学插图本身所独有的视觉表象性特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解题动机。认知说认为,数学插图的作用类似于先行组织者,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使所有信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工题目信息,能有效地理解信息。

低年级学生认知客观世界往往是从直观的、具体可感知的事物中获得,因而数学插图广泛应用于苏教版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于童趣和情趣的图画,融入了生活气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数学插图编排方式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 数学插图“负效应”的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数学插图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负效应也不可避免。

1.过多的插图信息干扰题意

美国心理学家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消耗认知资源,都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负荷。因此,任何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都要以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图片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否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更容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读题时出现理解错误。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较差,对于教学插图的观察缺乏目的性,不能全面地、从整体上理解图意。学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于列减法算式的题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1页第2题“兔子图”,图中画出了蘑菇房中的小兔是3只,蘑菇房外的小兔也是3只,只数都显而易见,学生却找不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同样,第65页第5题的“丝瓜图”,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2.图文不匹配引发认知冲突

个别插图中的文字描述和插图内容相矛盾,干扰了学生对插图内容和题意的理解。一年级上册第59页“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试一试”中提出让学生抛一抛花片,看一看正面朝上的有几个。反面朝上的有几个。这道题的本意是让学生找出所有10的加减法算式,得到较全面的认识。教学中发现,图画中已经画出正面朝上的有7个,反面朝上的有3个,很多学生只想到根据图中的一种情况(7、3、10)写四道算式。又如,第98页第6题,文字叙述“灰兔有5只”,而图中小朋友挡住了1只灰兔,学生看到的灰兔只有4只。

3.插图的相似性造成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时,不同的插图会表现出共性,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过训练与强化,形成思维的习惯性。例如:学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时,问号经常在诸如篮子、房子、筐子等物体的上面出现,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只要是这种题目,肯定求篮子、房子、筐子里的物体个数,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解题习惯。所以学生遇到这种题目,一概用减法解决,因而出现了下面的错误:第65页的“菠萝图”,题目求的是“筐子里和筐子外一共有几个菠萝”,部分孩子却列出7-3=4这样的算式。

三、 降低数学插图的“负效应”策略

1.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单一的插图。单一的插图就是没有文字的插图。在这些插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只局限于表面,不能挖掘其内涵,因此,培养他们的图画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画,用数学的头脑分析信息,用数学的思维整合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6-9”的教学主题图,插图创设了套圈的游戏场景,学生观察图后要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至于图中小朋友怎样玩的,玩得是否开心,都不重要。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例题创设了“大象过生日”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够想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以及“这些客人各有多少”,从而产生收集、整理数据的需要,至于动物们送了什么礼物,怎样安排生日活动,不是图画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2)图文结合的插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逐渐增多,课本中图文结合的应用题越来越多。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通常会被生动形象的图片吸引,而忽视作为图画补充的文字。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04页第16题的第二幅图,图画上有一队小朋友,最前面的孩子拿小旗,小旗上标有“8人”(大树挡住了1人),最后一个孩子问“我前面有几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小旗上的文字,直接数人数,就列出这样的算式:7-1=6。对于这种题目的教学,我通常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读文字,说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优化插图的呈现方式

在教学中,插图的呈现并不是越多越好,不恰当的呈现有可能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Mayer的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减少注意力的分散,真正促进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通过课件、语音、动画等方式对插图作进一步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的插图。比如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时,“试一试”中的抛10个花片,可以在不出示教学插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动手抛花片,再讨论交流各种可能情况。

3.加强变式练习

变式就是指教师不断变换问题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或形式,但保留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变式练习非常重要。比如根据“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这样的图画,可以做如下练习:①树上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②树上飞走了3只小鸟,还剩7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③树上有10只小鸟,还剩7只,飞走了几只?分析这一组应用题,同样的画面,叙述同样的事情,但是解法不同。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需要学生逆向思考。让学生经常作类似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题目中找出共性,又能根据各自的特性灵活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传实.巧用主题图 优化低年级数学教学.考试周刊,2011(30):75.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63-01

一、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通过学校的教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改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数学教育,更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逻辑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要有效的实施数学教育,则必须要有好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数学教育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成效,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向综合性人才的方向发展。而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更是从小就对学生灌输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其重要性。

二、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实施的制约性因素

1.学生缺乏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由于合作学习的模式和形式都比较简单,导致大多数的老师认为,学生能够很快就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而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但是,实际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思维模式还不够成熟,学生们无法立马就可以适应这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所强调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低年级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充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是各抒已见,不懂得倾听。有些学生太过于自我,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而有的学生则太过于沉默,不懂得发表意见,白白消耗了时间不说,还没能取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成效。

2.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的依赖性很大。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常会把成绩优差不同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组,以便让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去辅导成绩差的同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一同进步。虽说这种分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合理、有效的,但实际上这种分组模式,也存在着其不足之处,一个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成绩好的同学面前可能会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另一个是成绩好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必定要比成绩差的学生强一些,在对题目进行讨论时,成绩好的学生找出答案的速度也会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快一些,而有些学生见答案出来了就懒得去思考了,使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达不到整体进步、整体锻炼的效果。

3.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握。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由于没能完全掌握教材的内容,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时,小组的分组和讨论时间的分配都缺乏合理性。比如说,有的讨论小组正对题目讨论得正起劲的时候,教师就说讨论时间到,禁止学生继续说话讨论;而有的教师给予小组的讨论时间又太过长,使学生在讨论完题目之后出现闲聊、打闹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的控制。

4.教师缺乏对自己的定位。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忽视对自身的教学定位,没有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时,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就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在一旁给予正确的管理和指导,导致课堂上由于缺乏教师的管教,而出现闲聊、打闹的现象存在,影响了正在讨论的学生的学习。

三、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实施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训。根据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想要开展学生间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先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训。第一步,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能,在其他学生发言时,不能打断,认真听听别人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其他同学给出的建议,要做好笔记,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以补足自己的短处;第二步,让学生敢于在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是要表达清晰,一个是不要怕说错,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胆地提出来;最后,需要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数学合作学习所强调的就是“合作”二字,使学生在互相学习、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提高彼此的成绩。

2.对每个组员进行分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其效率往往不高,分析其原因发现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不同、对新知识接受能力的强弱及性格差异等原因造成的,甚至有的学生过份的依赖于成绩优异的同学,缺乏对自己的锻炼。因此,要求老师在对学生分组完之后应对每个小组里的学生进行分工,以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主导,让其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对每个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加强对合作学习开展时间的把握。合作学习的开展不是没有限制的,毕竟数学课不是活动课,数学课有很多理论性和理解性的概念,特别是对于苏教版的教材,其练习题的内容都比较多,面对这些问题关靠讨论是不能解决的,进行合作学习只会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乱更迷茫。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去理解。

4.教师要明确定位。在课程开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要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在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因为学生刚接受新知识,对知识的运用还不熟练,很容易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锻炼。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好评价,不要只看结果,要根据小组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进步幅度来评判,适当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9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刚刚适龄儿童,年龄比较小。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刚刚接受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国内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主要以幼儿的动手、运动、交际等活动内容的学习为主。进入小学后,很多学生还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教育的关键环节。数学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趣味性教学法很好地实现了小学阶段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所谓趣味性教学方法是指用新的充满趣味的教学观点、手段、技术营造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乐趣,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学习的一种教育学新理念。可见趣味性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有很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尤其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教学创新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因此传统数学知识的教学比较枯燥。数学思维是比较抽象的思维方式,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层次来看,在抽象思维方面是非常薄弱的。受其影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趣味性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横生。因此,趣味性教学理念与数学知识教学创新目标不谋而合。

2.活跃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同时也是开展高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愿、自发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参与性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科学规划。趣味性教学方法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较多的一种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

3.促进教学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新。在现代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都是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分组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是应用比较多的教学创新。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融合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实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趣味性教学方法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用趣味性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创新。因此,重视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重视手脑并用在趣味性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好动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茫然,教师也常常无计可施。在趣味教学方法应用实践中就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性,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个阶段的学生爱玩耍,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学生手脑并用,例如: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等趣味性强的动手动脑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2.重视正向肯定的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单纯的,对教师评价反馈非常积极。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在教学中多使用正向肯定的评价方式,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过度表扬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根据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肯定方式。例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因此只有在这些学生认真自己努力后才会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当他们在学习中有主动交流或主动发言的行为时我都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时候肯定和表扬仅仅是一个眼神。通过把握好表扬的“度”,用心关注和观察每个学生学习中的表现,通过及时肯定和表扬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3.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教学。数学思维方法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小学低年级,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基本的思维能力。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切忌一味追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略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趣味性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敏感性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趣味性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要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为中心点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例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图形、玩具等转化成低龄儿童能够接受的形象。立足教学目标开展的趣味性教学创新才是有价值和有效的教学创新。

三、结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难点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对数学知识还比较陌生。对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充分利用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爱玩的特性,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在这个阶段开展趣味性教学能大大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例10

一、教材编排特点

传统小学数学低年级主要学习11类简单应用题,归纳起来实际上是四种类型: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和倍数关系。在新教材中已经没有“应用题”三个字,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学”和“解决问题”。它们分布在:一年级上册:求和,求剩余;下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少几是多少,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下册:简单的两步计算(乘加、乘减、加减)出现小括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下册:连乘,连除,两步计算。仔细阅读1~3年级的教材,不难看出,传统11类应用题在1~3年级中基本出现,只有“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难觅踪迹。

二、学习内容的呈现特点

不同应用题的学习有相同之处,即都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不同的是,传统应用题的出现形式从图画应用题到图表应用题(图文)到全文字的应用题的过渡层次明显,在一年级下册就出现了全文字的应用题。而新教材“用数学”基本上是采用图文相结合,低年级更是如此。

1.题材范围

传统教材以解题为目的的应用题必然是结构良好,强调文字组织的严密性,其情节虽然也源于生活,但往往过分“高于生活”,教材中每一道例题就是一种标准类型。而新教材中低年级应用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2.内容的呈现

内容的标准格式变得更丰富生动,呈现方式以“主题图”为主。新课程中小学一年级应用题基本上是图画应用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就能列出式子,到了二年级出现的基本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观察图画来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图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解题。

三、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重视提供一套标准的样板,目标直指让学生学会解某类题这一结果。

在新课程中这一模式被打破,出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和拓展”。应用题的教学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知识基础,把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应用题的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放飞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过多地束缚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良好的探索氛围中,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和同学沟通,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建立生动的解题模型,避免“模仿”的解题教学。这样的应用题教学才是应用数学、回归数学。

下面是我对低年级教学应用题的几点成功做法:

1.用线段图显示解题思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8条黑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教师可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表示(作图),黑金鱼少,线段要怎么画?

通过作图,原题中文字叙述的数量形象化了,也十分直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一看就明白,从而也能正确解题。

2.用比较法启发解题思路

比较对于低年级学生认识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如“10个苹果平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与“5个小朋友平分10个苹果,每人得几个”,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字叙述的顺序不同,但解法一样,说明解题不是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