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2:32

林业法治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175-03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麓,地跨东经105°58′~106°57′,北纬35°34′~36°38′之间。北接海原、同心县,东北与甘肃环县接壤,东邻彭阳县,南接泾源、隆德县和甘肃省平凉市,西连西吉县,总面积3 767 km2。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 527 h,年均气温为6.5 ℃,年积温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年平均降雨量400 mm,其中6—9月降雨量326.5 mm,占69.3%。土壤大致为湘黄土、黑垆土,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主要建群树种为山杨、云杉、落叶松、油松、榆树、椿树、白蜡、新疆杨、国槐、刺槐、沙枣、山杏、柠条、沙棘、枸杞、山桃、柳树等,林地面积11.55万hm2,有林地9 400 hm2,疏林地473.33 hm2,灌木林地2.5万hm2,未成林造林地8.07万hm2,森林覆盖率12.7%,森林蓄积量25.2万m3。

原州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达到11.55万hm2,全区生态状况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初步呈现出“质量与效益同步,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特点。但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人工林面积的快速增长以及局部气候异常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原州区的林业有害生物也同步进入了频发期,防控工作正面临新挑战,保护林业建设成果和森林资源的任务越加繁重,现将该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 取得的工作经验

进入“十二五”期间,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快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1.1 落实领导责任制

依靠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公益事业。多年来,原州区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始终把防治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工作日程中,特别是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和原州区退耕还林鼠害防治等工作,起到了主导作用。每年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纳入了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分层签订防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人员、定指标、定地块、定面积、定奖罚”和“统一领导、统一时间、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的“五定四统”岗位责任制。通过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责任,原州区各界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势头。

1.2 依靠科技、依法兴林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同时,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必须实行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指导、规范和管理防治工作。

1.3 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把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态问题,治本之策是综合性营林措施,必须将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不断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病虫害的能力,形成有利于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局面。

1.4 突出抓重点,坚持工程治理

实践证明,工程治理是通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在较大范围和一定时期内,针对重点病虫种类,采取综合技术手段和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实行有计划地抗灾减灾的一种防治管理模式。该种方法改变了分散投资的方式,是提高防治成效的成功举措。

1.5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强化预防工作是维护和促进森林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减灾御灾的重要手段和得力措施。预防工作的重点是全力抓好监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测报工作要注重提高测报准确率,扩大监测覆盖面,实现灾前预报和及时预警;检疫工作要重点抓好产地检疫和复检,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1]。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新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频繁,森林鼠(兔)害危害猖獗,在防治工作上仍然存在许多与此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2.1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森防地位有待提高

一是重培育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倾向还未得到明显改观。没有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导致森林质量不高,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严重;加之预防工作不能及时到位,造成防治工作长期处于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对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全面监测和对重大疫情的及时监控难以落实。二是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的力度不够,忽视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执法职能[2]。三是对林业有害生物作为生物灾害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利用增加林分免疫力和抗逆性、森林保健、营造混交林、适地适树等生态观念指导有害生物防治上仍缺乏实际措施,监测工作相对薄弱,除治工作质量不高。

2.2 危险性有害生物时有发生,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总体趋势看,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依然存在,常发性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仍控制不力,偶发性病虫害在局部乡镇、林场时有发生,经济林病虫鼠害在某些乡镇呈上升趋势。一些潜在危险突发性病虫如落叶松枯梢病、臭椿沟眶象、沙棘木蠹蛾等病虫害已在原州区局部地区发生,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态势。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将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效益的发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严重危害造林绿化成果[3]。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任务艰巨,仍面临着挑战。

2.3 防治机制不活,法规体系不健全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但由于防治机制不活,只有森防系统自身的力量参与其中,造成防治主体极为单一,难以吸引社会力量来参与[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法律法规配套的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及时出台。

2.4 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落后,防治工作效率低下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森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但仍有缺口,远远不能满足森防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严重缺乏、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设施不足、测报手段落后、防治设备老化等方面。一是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检疫检验基础设施缺乏,技术落后,检疫实验室不健全,不能及时对危险性病虫进行检疫鉴定,会延误控制疫情的最佳防治时机。二是测报仪器设备严重缺乏,仍采用传统的地面调查方式,准确率不高,还费工费时,航空和卫星遥感等高科技的监测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监测覆盖率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测报工作的开展[5]。三是防治作业设施严重短缺,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防治仍以传统的手工喷药为主,一旦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很难及时实施有效的除治。

2.5 科研攻关力度不够,防治缺乏有效技术支撑,多种因素使灾害频繁暴发

原州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研工作,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对防治实用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开展和现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等基础研究,无法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导致防治针对性不强,防效差[6];另一方面,由于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工作要求不同,许多科研课题更多地强调学术性,忽略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实用性,致使科研成果的推广率低,难以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致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上技术支撑不够,生产上采用的多数防治措施科技含量低,防治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2.6 防治经费投入不足,森林病虫害不能全面治理

原州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比较大,但防治费用不足30元/hm2,与实际需求相比缺口很大。国家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只能对部分重点发生区域进行治理,地方配套自筹资金不能落实,严重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 今后防治工作对策

今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在继续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将森防工作贯穿于生态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整地、栽植、验收等诸环节将森防工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充分考虑和重视,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进行推广实施,从而保证森防工作成为一种生态建设中的自觉行为,要将森防站从“救火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彻底扭转森防工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

3.1 加强领导,实行目标管理,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要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防治责任。将森防“四率”纳入目标考核,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任务层层分解,特别是重大危险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统一要求,及时安排,周密部署,重点防控,杜绝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千方百计控制疫情传播。实行奖罚机制,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出现渎职或对工作不负责的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责任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此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坚持依法治理,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

进一步强化有害生物防治机构的执法能力建设,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能,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和办事程序,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规的有效实施。要经常性地开展集中专项检疫执法检查行动,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坚持实行检疫要求证书制度[7]。建立检疫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和重大案件逐级上报制度,将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紧密挂钩,坚决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执法不公的现象。同时,认真做好有害生物普查的野外补充调查,室内资料、图片整理和汇总等后续工作。

3.3 加强行业人才与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机构的稳定和健全是顺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切实加强专业人才及队伍建设,定编、定员、定职能,保持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的配置,要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和深度,鼓励和支持基层专业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3.4 加快科技应用转化,提高科技支持能力

将科技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森防技术水平。抓好科技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各类研究项目,重点开展危险性森林虫害、鼠害、森林昆虫和森林病理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应用与推广,建立科技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森防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结合国家级工程的实施,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真正在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和科技支撑的结合方面有实质性突破。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各地区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实用的防治技术。加强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力开展科学试验,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8]。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快速检验检疫、监测预报、综合防治、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天敌繁育等技术难题,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3.5 适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形势,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入经费

实行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资金。按照产权制度改革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商品林有害生物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治理和公益林有害生物预防主要由政府负责的责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确保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和天保工程经费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的落实[9]。根据修改颁布的新《森林法》,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除治预备金制度,检疫收费要按照检疫条例的要求,全部返还给森防部门。对防治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按照“谁管理、谁防治;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继续引导、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参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6 进一步加强森防宣传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展林业的大事。要积极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刊、广告车、广告牌、横幅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大力宣传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以及党和国家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有关规定。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增强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防治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重视森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 参考文献

[1] 熊德坤.万州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林业科技,2012(1):48-50.

[2] 李明江.普安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2012(8):252-253.

[3] 张弘弢.五常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3):51-52.

[4] 杨伟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4):63-64.

[5] 关生.牡丹江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1(6):101-103.

[6] 刘春兰.浅谈赣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植保,2011(4):168,170.

篇2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上级下达我县2016年度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总任务为1.9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35万亩、工程固沙0.6万亩。任务落实地点在巴彦高勒镇、渡口镇、补隆淖镇、隆盛合镇、沙金套海苏木、巴彦套海农场、哈腾套海农场、包尔盖农场和防沙林场。

二、 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一)人工造林:人工造林项目涉及巴彦高勒镇、渡口镇、补隆淖镇、隆盛合镇、沙金套海苏木、巴彦套海农场、哈腾套海农场、包尔盖农场和防沙林场209个小班,总面积为1.35万亩,其中乔木造林0.5万亩;灌木造林0.85万亩。

(二)工程固沙:工程固沙完成总面积为0.6万亩,共涉及巴彦高勒镇1小班。工程固沙主要以稻草为材料,设置了网格状沙障。

三、项目管理情况

(一)组织管理

为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程项目的日常事务工作。苏木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当地的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工程建设期间,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工程质量并把好技术关,做到造林前有设计,实施中有指导,完工后有检查。同时做到不整地不造林,种苗不达标不造林,林地不抚育不予验收等,确保工程质量。

(二)相关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1、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强化工程管理,确保治理效果,我县严格执行《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部分)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关于切实做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林分抚育和管护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及管理办法,为治理工程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2、严格落实执行项目建设“四项基本制度”

     根据有关要求,我局严格落实执行林业项目法人责任制、投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运行模式,严格杜绝人为因素干扰项目运行。按照有关制度要求设立了项目法人及管理机构,并且出台了磴口县林业局林业工程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促进了京津风沙源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区管护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项目完成后积极落实工程管护措施,把管护任务承包到户、到人,保证工程建设成果得以巩固,长期发挥效益。聘请了20余人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管护人员,负责管护该建设项目工程,防止人畜损坏,防虫、防火等工作。

(四)自查验收情况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及我县2016年林业生产任务自查的安排,我局在项目施工完成后组织开展了2016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自查工作,抽调县林业局、有关苏木、镇林业站技术员组成自查队伍,按照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和《防沙固沙技术规范》(GB/T 21141—2007)的自查验收方法和标准进行,并对项目自查的情况撰写了自查报告。

    (五)项目档案管理情况

指定专人进行项目档案管理,做到各级相关文件、资金管理使用相关文表、日常工作文表等资料齐全,形成规范的档案收集、立卷、归档、查阅制度,便于查找和使用。

四、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领导重视到位。我县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成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建设方案。县委书记经常过问项目建设情况;县长亲自动员部署项目建设工作,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资金等重点难点问题,多次到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分管副县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篇3

一、认真完成生态建设任务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历来受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对于林业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由此生态建设是林业工作的中心,我场深处生态脆弱带,环境极其恶劣,沙化严重,防沙治沙是我们林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不断尝试各种防沙治沙的方法,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各种治沙方法来衡量,生物治沙是成本相对较低、效率最高,效益持久的一种治沙方法。在对几年的沙漠造林成活率的对比试验得知,苗木优劣对造林成活率起制约性作用。从1997年开始我参加白板滩、十道沟风沙治理项目建设,深入沙漠加入生态建设第一线的行列。我们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科学的指导生态建设工作,因此在造林前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地段,协调调运苗木、制定栽植规程、技术服务到现场,严把整地关、栽植关、压草关、管护关。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一棵树,一把草”,“深栽曲埋”等旱作造林技术。在五道沟、十道沟累计共完成各类生态建设19680亩。其中三北防护林9600亩,治沙工程4900亩,试点工程5000亩,退耕还林180亩,通道绿化10公里,生态效益明显;工程治沙方面,技术指导完成了十道沟梁压麦草沙障310公顷。这几年在工作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提高,完成了各项生态建设工作。

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方面,为响应政府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加快经济林建设,缩短苗木的培育周期,实现生态效益。繁育到大面积育苗,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苗木基地,年培育黄冠梨、枸杞、花棒、柠条、白杨、油松等苗木200万株,为当地的绿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4

全面消除电力线路安全隐患,确保全乡电网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正常和生命财产安全。

二、专项整治行动计划

电力线路线下树障专项整治行动从2009年9月10日开始,到2009年12月31日结束,共分为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9月10日至9月20日)

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布置我乡电力线路线下树障专项整治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乡政府和乡林业站在乡供电所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好核实、登记、办证等相关基础性工作。

(二)实施整治阶段(9月21日至11月15日)

乡人民政府是辖区内电力设施线下树障专项整治行动的主体,在乡林业站和供电所等部门配合下,负责落实开展整治工作。电力线路线下树障整治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属退耕还林林木,由乡人民政府组织进行截干矮化,矮化标准为截干至距地平面2米。

2.山地等林木,需办理采伐证的由乡人民政府申报,县林业局办理采伐证后,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砍伐、矮化或移栽。

3.对造成电力比嘉中频繁跳闸,严重影响电力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林木,由乡人民政府依法组织相关人员予以强行砍伐。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16日至12月15日)

乡电力线路线下树障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村整治情况进行通报,并认真组织验收。凡整治不合格的,责令所在村整改,直至全部合格。

(四)总结表彰阶段(12月16日至12月31日)

对线下树障专项整治行动进行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下一步电力线路保护区通道管理方面好的建议,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经验收合格的村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任务不力的,将在全乡给与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三、专项整治行动工作职责

篇5

关键词 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制约因素;原因;对策;江西吉安

全国各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通过几代森防人的艰辛工作,为国家的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保障,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也随之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发展。然而,在深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的过程中,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深入变革和发展很难突破的瓶颈,这些因素主要有: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现行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基层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防治药械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太慢等在技术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的深入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部分条款过于简单,从政策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及其原因

1.1体制因素

1.1.1现行体制。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3条“县级以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之规定,县级以上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于法规直接授权代表国家执行植物检疫的行政执法单位,是经国家批准的林业系统内2家代表国家执行法律法规的公益事业单位,应该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进行管理[1]。然而,在全国的数千个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中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仅有极少一部分,大部分仍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没有一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这种体制势必产生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人员工资、检疫测报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经费不足及人员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的因素。

1.1.2产生现行体制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县级财政可用资金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各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法律赋予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的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质不重视,对林业有害生物对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破坏性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在批准成立机构时将其定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其中又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居多,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现有体制很难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的高要求。二是一直以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拥有较高的育林基金分成比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所得育林基金分成足够开支,因此,对森防检疫机构和林业工作站等下属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森林天然林资源的大量消耗,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不断降低甚至不收,林业系统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中央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还利于民,进一步调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和分成比例,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来源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就使县级森防检疫机构,特别是独立了的森防检疫机构不得不面临经费紧张、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严峻局面。

1.2专业人员因素

1.2.1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相对人均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面积太大,各县都呈现森防检疫专业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例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全市的森林总面积为139.28万hm2,平均每人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面积达到2.27万hm2,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自组建县级森防站以来,工作量翻了数番。30年来,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工作,由20世纪80年代每县仅对1~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增加到数十种;测报工作由粗放型的对发生面积进行调查的形式向精细型的系统调查预测预报形式转变;防治工作由被动救灾的防治方式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工程规模治理的方式转变;检疫工作由对内执行产地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向对从外地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复检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检疫执法转变。而各县级森防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仍大致相当于建站初期的工作人员数量,个别县森防站至今仍只有1名工作人员。如吉安县森防站,建站初期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1985—1990年仅对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到2003年对13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测报防治工作量增加了近13倍;1985—2003年仅对从吉安县内调出的木材和林木种苗进行产地检疫,2004年起增加了对木材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和从外地调入的木材及其产品、苗木、种子的复检工作,检疫工作增加了近3~4倍,然而实际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仍没有增加。

1.2.2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员职务人员比例低。如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仅占8.2%;工程师13人,仅占21.3%;助理工程师21人,占34.4%;技术员8人,占13.1%;其他人员14人,占23.0%。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20%多,技术员不到20%。从技术员到高级职称的比例呈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这表明具有丰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知识的高级森防检疫业务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且森防检疫专业技术队伍呈现萎缩的征兆,显示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队伍后继人员严重不足的迹象,恰恰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日益重要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吉安市全市森防站61人中,35岁以上的占90%,34岁以下的仅占10%。自1999年以来,13个县市区森防站基本没有接收林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年龄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1.2.3乡镇场基层测报员专业水平整体偏低。长期以来,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的预测预报,主要依靠各林业基层单位的测报员对其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下一代的发生趋势。其预测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基层调查数据的质量,而调查数据质量则取决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了解程度[2]。然而,实际上各县林业基层测报员的专业素质却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如吉安县在各个乡镇场设置了27个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配备了27名兼职测报员,其中林学或植保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为8名,仅占30%。虽然近年来,该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测报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知识培训,但由于大部分基层测报员的林业有害生物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效果一直不理想,测报员的专业水平很难有较大程度提高。

1.2.4吉安县级森防检疫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的原因。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林业系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的现实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产业和其他产业日益发达,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机会逐渐增多,而林业工作是最辛苦、收入最低的职业之一。1990年以后,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愿意报考林农类学校,直接导致各林业、农业院校纷纷改换专业设置,降低林学专业招生比例甚至取消林学专业的设置。即使部分林学院仍在继续开设林学专业,但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很难满足林业系统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如吉安县曾经连续2年计划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2名具有林学专业大学学历的工作人员,但都因报名人数不足标准而未开考。

1.3防治药械因素

1.3.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 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3]。

1.3.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1.4技术因素

1.4.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基层森防工作人员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病害类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鉴别,不能满足快速检疫检验和定性鉴定的需要。

1.4.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信息工具书少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编撰了少数的林业有害生物文字工具书后,再也没有及时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更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需要,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信息描述工作。

1.5法规因素

1.5.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1.5.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2对策

2.1抓住林改机遇,尽快解决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体制问题

基层级林业主管理部门应紧紧抓住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的政策精神,结合检疫、防治法规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与编委、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推进解决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的体制及事业经费问题,力争将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将县级森防经费和森防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纳入财政预算和统拨、统发,以解决林业森防检疫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壮大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队伍[4]。

2.2调整森防检疫专业人员结构,提高森防检疫队伍整体素质

第1批专职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现已陆续退出工作岗位,第2批森防专业人员也已迈入中年,再过5~10年,森防专业技术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各地应尽快出台鼓励学生报考林业院校和提高林业职工待遇的相关政策,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林学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二是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林学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的严重现象向当地县委、县政府反映,与编委、人事、财政及林学院校等部门协商,争取一定数量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用于对林业工作人员招聘或委托代培。三是以市(区)为单位,实行森防检疫业务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县级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四是尽可能地多组织森防工作人员到异地考察或调研,学习先进工作方法,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2.3推动林业药剂、药械、检疫设备的研发和林业有害生物实物信息工具书编修工作

一方面,组织药剂、药械和检疫仪器研发人员,全面深入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的环境进行考察,力争使机械研发人员、药物研发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充分听取县级以下森防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既适合林间施放又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机械、药剂和快速检验的检疫设备,彻底解决机械、药剂与林间作业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操作人员之间不相适宜的问题和检疫检验速度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林业昆虫和病害实物标本的彩色照片,集中组织林业昆虫学和病理学专家进行归纳和鉴定,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编辑和整理,编修成一部具有林业有害生物实物彩色图象信息和文字描述的综合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或光盘,以便普及和提高县级森防技术人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别能力,提高林间工作的效率。

2.4组织林业法律专家,对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或司法解释

为了使森防检疫法规条款更详细,概念更明确,实际生产中更具可操作性,适应林业和环保新形势对森防检疫执法的新要求,以国家为主组织林业法律专家组,向全国森防系统,特别是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执法人员征集对森防检疫法规的修改意见,由各级森防站对修改意见进行汇总逐级上报,再由专家组归纳并对部分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适用性差的条款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修改说明或司法解释,并报请国家批准。

3参考文献

[1] 孟宪毅,马秀梅.乌兰察布市重点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一七一二”工作[J].内蒙古林业,2010(3):63.

篇6

关键词 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制约因素;原因;对策;江西吉安

全国各县级森防检疫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通过几代森防人的艰辛工作,为国家的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保障,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 经济 社会的深入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发生了巨大变革,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也随之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发展。然而,在深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的过程中,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深入变革和发展很难突破的瓶颈,这些因素主要有: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现行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基层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防治药械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太慢等在技术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的深入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部分条款过于简单,从政策上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制约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变革和发展的因素及其原因

1.1体制因素

1.1.1现行体制。根据《植物检疫条例》第3条“县级以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之规定,县级以上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属于法规直接授权代表国家执行植物检疫的行政执法单位,是经国家批准的林业系统内2家代表国家执行 法律 法规的公益事业单位,应该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进行管理[1]。然而,在全国的数千个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中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仅有极少一部分,大部分仍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的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没有一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这种体制势必产生县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人员工资、检疫测报基础设施投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等经费不足及人员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事业的深入变革和发展的因素。

1.1.2产生现行体制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内大部分县级财政可用资金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各类事业单位的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法律赋予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的行政执法和公益性质不重视,对林业有害生物对国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破坏性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在批准成立机构时将其定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其中又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居多,致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现有体制很难适应 现代 林业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执法的高要求。二是一直以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拥有较高的育林基金分成比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所得育林基金分成足够开支,因此,对森防检疫机构和林业工作站等下属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森林天然林资源的大量消耗,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不断降低甚至不收,林业系统可支配收入逐渐减少,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中央推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还利于民,进一步调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和分成比例,林业所辖事业单位的体制和事业经费来源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就使县级森防检疫机构,特别是独立了的森防检疫机构不得不面临经费紧张、人员队伍不稳定的严峻局面。

1.2专业人员因素

1.2.1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相对人均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面积太大,各县都呈现森防检疫专业队伍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例如江西省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全市的森林总面积为139.28万hm2,平均每人管理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面积达到2.27万hm2,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自组建县级森防站以来,工作量翻了数番。30年来,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工作,由20世纪80年代每县仅对1~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增加到数十种;测报工作由粗放型的对发生面积进行调查的形式向精细型的系统调查预测预报形式转变;防治工作由被动救灾的防治方式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工程规模治理的方式转变;检疫工作由对内执行产地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向对从外地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复检的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检疫执法转变。而各县级森防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仍大致相当于建站初期的工作人员数量,个别县森防站至今仍只有1名工作人员。如吉安县森防站,建站初期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1985—1990年仅对2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到2003年对13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测报防治,测报防治工作量增加了近13倍;1985—2003年仅对从吉安县内调出的木材和林木种苗进行产地检疫,2004年起增加了对木材加工 企业 生产的产品和从外地调入的木材及其产品、苗木、种子的复检工作,检疫工作增加了近3~4倍,然而实际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专业技术人员却仍没有增加。

1.2.2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员职务人员比例低。如吉安市13个县市区森防站工作人员总数为6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仅占8.2%;工程师13人,仅占21.3%;助理工程师21人,占34.4%;技术员8人,占13.1%;其他人员14人,占23.0%。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20%多,技术员不到20%。从技术员到高级职称的比例呈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这表明具有丰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检疫知识的高级森防检疫业务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且森防检疫专业技术队伍呈现萎缩的征兆,显示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队伍后继人员严重不足的迹象,恰恰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事业日益重要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吉安市全市森防站61人中,35岁以上的占90%,34岁以下的仅占10%。自1999年以来,13个县市区森防站基本没有接收林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年龄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1.2.3乡镇场基层测报员专业水平整体偏低。长期以来,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情况的预测预报,主要依靠各林业基层单位的测报员对其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下一代的发生趋势。其预测结果准确与否,取决于基层调查数据的质量,而调查数据质量则取决于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 规律 的了解程度[2]。然而,实际上各县林业基层测报员的专业素质却呈现普遍偏低的现象。如吉安县在各个乡镇场设置了27个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配备了27名兼职测报员,其中林学或植保专业毕业的大中专生为8名,仅占30%。虽然近年来,该县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测报员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知识培训,但由于大部分基层测报员的林业有害生物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效果一直不理想,测报员的专业水平很难有较大程度提高。

1.2.4吉安县级森防检疫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基层测报员专业素质偏低的原因。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整个林业系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的现实状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 产业和其他产业日益发达,就业面越来越广,就业机会逐渐增多,而林业工作是最辛苦、收入最低的职业之一。1990年以后,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愿意报考林农类学校,直接导致各林业、农业院校纷纷改换专业设置,降低林学专业招生比例甚至取消林学专业的设置。即使部分林学院仍在继续开设林学专业,但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很难满足林业系统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如吉安县曾经连续2年计划通过公务员 考试 ,招聘2名具有林学专业大学学历的工作人员,但都因报名人数不足标准而未开考。

1.3防治药械因素

1.3.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 交通 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 现代 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 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3]。

1.3.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1.4技术因素

1.4.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基层森防工作人员仅通过文字描述很难对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病害类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鉴别,不能满足快速检疫检验和定性鉴定的需要。

1.4.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信息工具书少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编撰了少数的林业有害生物文字工具书后,再也没有及时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变更和现代信息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变化需要,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信息描述工作。

1.5法规因素

1.5.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 法律 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1.5.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2对策

2.1抓住林改机遇,尽快解决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体制问题

基层级林业主管理部门应紧紧抓住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的政策精神,结合检疫、防治法规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与编委、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推进解决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的体制及事业经费问题,力争将基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将县级森防经费和森防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纳入财政预算和统拨、统发,以解决林业森防检疫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壮大和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队伍[4]。

2.2调整森防检疫专业人员结构,提高森防检疫队伍整体素质

第1批专职森防专业技术人员,现已陆续退出工作岗位,第2批森防专业人员也已迈入中年,再过5~10年,森防专业技术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各地应尽快出台鼓励学生报考林业院校和提高林业职工待遇的相关政策,引导高中毕业生报考林学专业,并在毕业后从事林业工作。二是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林学专业人员十分紧缺的严重现象向当地县委、县政府反映,与编委、人事、财政及林学院校等部门协商,争取一定数量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编制,用于对林业工作人员招聘或委托代培。三是以市(区)为单位,实行森防检疫业务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县级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四是尽可能地多组织森防工作人员到异地考察或调研,学习先进工作方法,交流先进工作经验。

2.3推动林业药剂、药械、检疫设备的研发和林业有害生物实物信息工具书编修工作

一方面,组织药剂、药械和检疫仪器研发人员,全面深入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的环境进行考察,力争使机械研发人员、药物研发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间施药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充分听取县级以下森防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既适合林间施放又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机械、药剂和快速检验的检疫设备,彻底解决机械、药剂与林间作业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操作人员之间不相适宜的问题和检疫检验速度慢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林业昆虫和病害实物标本的彩色照片,集中组织林业昆虫学和病 理学 专家进行归纳和鉴定,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编辑和整理,编修成一部具有林业有害生物实物彩色图象信息和文字描述的综合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或光盘,以便普及和提高县级森防技术人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鉴别能力,提高林间工作的效率。

2.4组织林业法律专家,对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或司法解释

为了使森防检疫法规条款更详细,概念更明确,实际生产中更具可操作性,适应林业和环保新形势对森防检疫执法的新要求,以国家为主组织林业法律专家组,向全国森防系统,特别是基层森防检疫机构的执法人员征集对森防检疫法规的修改意见,由各级森防站对修改意见进行汇总逐级上报,再由专家组归纳并对部分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适用性差的条款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修改说明或司法解释,并报请国家批准。

3 参考 文献

[1] 孟宪毅,马秀梅.乌兰察布市重点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一七一二”工作[j].内蒙古林业,2010(3):63.

篇7

我是XX单位职工,现年XX岁,于XX年参加工作,现工种为造林工,从事林业技术工作长达XX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林业技术工作经验。在XX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真学习各类林业行业技术规程、操作规程,掌握了大量林业行业技术操作技能,尤其是任现职以来,本人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为单位出谋划策,培养年轻的技术工人,为单位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现将任职以来的主要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及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本人严格按照局党委及场党支部的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以森林防火工作为重点,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勇于创新,身体力行,为把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在工作的空闲时间我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林业行政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及林业行政执法水平,认真学习林业行业的育苗、造林等新技术,提高林业生产建设的各项技术操作水平,在场领导及同志们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思想上、业务工作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圆满的完成了每年的工作、学习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坚守工作岗位,搞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1.注重舆论引导,强化防火宣传力度。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搞好森林防火宣传,广泛宣传森林防火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引导全民重视参与森林防火。在防火重点期到来之前,层层发动、书写、更换或刷新森林防火标语,重点防火区域在场部的安排下都设有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标语、碑牌。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张贴“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等标语。做到了宣传不留死角,教育不分老幼,政策家喻户晓的宣传效果,提高了防火区域及周边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增强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2.严把死守,搞好火源管理。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关口。在防火重点期,本人坚守工作岗位,在防火区域严防死守,严格实行野外火源管理。及时查处违章野外用火,同时严格执行林业行政执法制度,重点加强对野外火源管理。深入乡镇开展森林防火“六查六看”,落实“五类人”监管措施,认真检查入山人员携带火源情况,从源头上杜绝了火灾隐患。确保了火源管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野外违章用火得到有效控制。

3.坚持依法治林,尽职尽责搞好护林工作。

自任高级技师以来,本人一直在XX林场工作,主要工作是搞好林场附近山头的护林工作。针对我场护林口多人杂、点多线长的护林现状,我坚持每天按时巡山,坚守工作岗位,记好巡山日志,及时发现危害林区秩序的违法分子,在护林过程中,严格林业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查处各种毁林行为,针对破坏林区秩序的盗猎、盗伐等不法分子,严格按照林业行政执法的有关执法要求进行处理,对严重违法的不法分子,及时上报林区公安局,由林区干警处理。自任职以来,本人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XX起,严厉打击了林区违法分子,有效维护了林区治安和秩序。

4.灵活运用灭火器具,全力以赴搞好护林防火工作

在多年的森林防火工作中,对森林火灾的扑救,本人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⑴灭火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灭火常用工具为圆头铁锹、风力灭火机、灭火弹、背包式水枪、农用喷雾器、手电、电喇叭等。圆头铁锹是开设隔离带的最佳工具。在实际灭火工作中人们只求速战速决,所以也大多使用铁锹,晚上扑火再加一把手电(主要供路上往返使用)也就够用了,背包式水枪在灭火当中也常常使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在清理火场时发挥,在离未燃尽的树桩、树干、树头较远不易处理时,使用水枪喷水予以浇灭;建议在基层单位推广使用改装喷头的农用喷雾器,让其在火场清理中发挥作用。农用喷雾器贮水量大,喷水均匀、持久,操作省力,对浇灭树桩、树头、树干等处残火和燃烧不剧烈的明火,可起到更好效果,不会发生死灰复燃。

⑵扑火力量的安排及调度

到达火场后,指挥员根据火场四周林火的扑救难度和受到损害及即将受到损害的森林资源状况,马上将扑火队员分为左右两路。每组指定一名带队人员,持对讲机与火场指挥保持联系,随时汇报扑火情况。在扑火力量充足时,可安排专人站在远处山头对火场变化进行监控,随时向火场指挥报告林火发展情况,使火场指挥员及时作出判断,随时对人员分布、分工进行调整。

⑷扑火技术的具体应用

①隔离带的开设。最主要、最有效、也最根本的灭火方法即为开设隔离带,以防止林火蔓延。开设的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离开火线0.5-1米,甚至更远处进行隔离带开设。开设的宽度,一般隔离带的开设宽度为30-50厘米,具体应视火势、坡位、坡度、特殊地形、风向、风势等来决定。开设的方法。扑火队员利用圆头铁锹主要依据地形条件来采取拨进(枯枝落叶)或拨出的方法开设隔离带,隔离带要露出生土。

②火场的清理。围绕火场开设一圈隔离带之后,林火基本上就被控制了。然后组织扑火人员分散绕隔离带进行详细检查,该加宽的地方要加宽,对于还在燃烧的枯树桩、树干、树头,能推倒掩埋的要掩埋,推不倒的要用灭火水枪或喷雾器喷水灭火,反复检查、清理,直至火场没有烟雾升起,这就证明林火被基本扑灭了。

总之,在灭火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要根据火场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

三、认真搞好营林生产工作。

在搞好护林工作的同时,本人还积极参与我场的各类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带领民工造林、参与场里的育苗、容器苗培育、六盘山各类乡土树种种子采集及花灌木的繁育攻关等工作。

1.认真负责,严把造林质量关。

造林季节本人坚守工作岗位,在造林一线带领民工造林,严把造林质量关,在多年的工作中,本人也总结出了一套造林技术:首先要从整地抓起,保证鱼鳞坑穴大、疏松,其次要保证苗木上山带水、不失水,另外在栽植时要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植苗要求进行栽植,这样可以保证造林成活率。但要保证幼林早日郁闭成林,幼林抚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在造林初期,林地杂草生长过于旺盛,致使苗木长势弱,抵抗力差,所以在造林后前三年内要加强幼林抚育,在夏秋季杂草生长旺盛时割草,整理树盘,为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任现职的几年中,本人共带领民工造林XX余亩,保存率达XX%以上,为六盘山消灭荒山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掌握容器育苗技术,保证容器育苗成功。

我单位的容器育苗技术是从2000年开始的,至今已有近10年的成功经验,但2008年以前,容器育苗技术尚未在全局推广。但为了提高造林、植苗成活率、扩大苗木市场,自2008年以来,我局开展了大面积的容器育苗,这项技术对于我们来讲,是一项新的育苗技术,但为了很快地掌握这项技术,我通过认真学习容器育苗技术,听取技术人员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这项技术,通过摸索,我认为容器育苗技术主要要把好以下技术关:1.做好容器摆放苗床,整齐地排放容器,以便管理。2.保证基质装满容器,保证基质湿润,基质要采用肥沃的森林土。3.保证苗木不失水,在装填苗木的过程中,要假植好苗木,始终要保持苗木根系湿润。4.保证苗木根系舒展、不窝根,保证苗木根系不外露,剪掉苗木太长的根系。5.及时供水,保证苗木湿润,苗木装填好后,要及时浇水以保证苗木不缺水。通过在实践中把好以上几关,我保证了我负责的2万株容器育苗成功,成活率达95%以上。

四、认真观察、细心监测,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自XX年以来,我单位的落叶松人工林每年都被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为了准确掌握虫害的危害程度,本人坚持在生产第一线搞好疫情监测,在虫害高发区调查虫口密度,观察叶蜂在六盘山的发生规律,为技术人员总结并确定叶蜂的最佳防治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观察,我们总结出落叶松叶蜂在该地区的最佳防治期和防治药物。

对于落叶松红腹叶蜂的防治,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掌握其生活史,这样才能抓住最有效的时间进行防治,切不可盲目地防治,否则达不到防治效果。由于落叶松红腹叶蜂的生活史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六盘山区一般于5月下旬到6月上旬大部分幼虫都在二龄左右,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这时进行防治最好。在防治过程中,现在大多使用林丹烟剂进行熏杀,一般选择上午太阳升起之前和下午太阳落山之后进行,这样烟在林内停留的时间会更长一些。由于早上气流向上升起,所以防治时根据风向一般从山下进行,而傍晚气流下沉,此时要根据风向从山上进行。进行第一次防治后,要及时监测防治效果,一般在一周后要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方可彻底防治。

五、协助领导搞好单位其它工作。

篇8

1、粮油生产继续保持稳定。2019年我县完成市下达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万亩,粮食总产6.4万吨的目标任务。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万亩,比去年增0.24万亩;粮食总产9.05万吨,比去年增0.32万吨;粮食单产402公斤,比去年增9.89公斤。其中春粮播种面积3.08万亩,比去年增0.05万亩,总产0.71万吨,比去年增0.11万吨;油菜播种面积9.3万亩,比去年增0.32万亩,平均单产140公斤,总产1.3万吨;早稻播种面积1523亩,平均单产420公斤;单季晚稻播种面积8.4万亩,平均单产536公斤,总产4.53万吨。

2、水果规模发展回落,总体减产增值。今年新发展果园面积2962亩,以樱桃、猕猴桃、蓝莓、杨梅等小水果为主。全县水果总面积为6.03万亩,比去年减9.83%,其中梨生产规模下降明显,面积2.14万亩,比去年减9.98%,桃1.25万亩,比去年减5.92%,早熟桃比重持续下降。受不良气候影响,今年梨、樱桃、桃和杨梅达到近年来最低产量,全年水果总产量约40915吨,比去年减17.55%。受市场拉动影响,水果平均销售价格明显提高,为6.18元/公斤,比去年增28.12%,水果总产值稳中略升,全年总产值约2.53亿元,比去年增5.63%。

3、茶叶增产增收。全县茶园总面积为6.3万亩,其中新发展1100亩。茶叶总产量2850吨,比去年2600吨增9.61%;总产值25500万元,比去年22950万元增11.1%,其中名优茶产量430吨,比去年420吨增2.38%;产值20850万元,比去年17900万元增16.4%。

4、蚕桑产业进一步萎缩。全县桑园26500亩,比去年减9.56%;全年饲养蚕种27290张,比去年减18.3%;总产茧1208.9吨,比去年减16.9%;蚕茧产值3227.76万元,比去年减37.4%。

5、水产养殖保持稳定。今年我县水产养殖面积继续保持稳定,为1430公顷;预计全年养殖产量9800吨,产值2.2亿元,和去年基本持平。

6、蔬菜生产基本保持稳定。今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9.84万亩,比去年同期减1.8%,总产量21.35万吨,比去年同期减2.47%,总产值3.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3.54%。

7、中药材产业继续发展,增产又增收。全县有中药材面积15000亩。其中草本中药材8600亩,新发展1400亩;产量为3027.2吨,比去年增11.2%;产值为7025万元,比去年增4.93%;平均亩产值达9001元,比去年增9.1%。

8、食用菌发展势头迅猛,持续增产增值。全县食用菌总面积维持在500余万袋(平方尺、亩)左右,比去年增56.25%,其中黑木耳76万袋,香菇65万袋、秀珍菇35万袋、金针菇5万袋、蘑菇20万平方尺、大球盖菇300亩等,预计全年总产量2100.5吨,比去年增16.56%,总产值1308万元,比去年增3.21%。

9、畜禽养殖进一步转型升级。2019年我县生猪存栏1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000头。我县养猪场经过拆除、停养,保留养猪场66家,出栏20万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30万头。家禽存栏85万羽;家禽出栏135万羽,饲养量保持在220万羽。生猪及家禽饲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预计明年将持续保持稳定。全县共定点屠宰生猪9.95万余头,比去年下降10%,屠宰点无害化处理病害生猪及其产品445.74头,占屠宰量的0.45%。

10、蜂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县蜂群饲养量6.7万群,比去年略有增长;生产蜂蜜4400吨,比去年下降25.4%,蜂王浆240吨,比去年减14.3%,其它产品蜂蜡75吨、花粉110吨、蜂胶3吨,也均比去年有所下降;养蜂产值8375万元,和去年基本持平。蜂产品经营企业共经营蜂蜜600吨、蜂王浆105吨、蜂花粉50吨、蜂蜡10吨、蜂胶3吨,经营销售额4100万元,比去年略增。主要蜂产品加工企业共加工销售蜂蜜7966吨、蜂王浆1090吨、蜂花粉263吨、蜂蜡675吨、蜂胶67吨,加工后销售产值达5.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3.23%。全年产业链产值达6.94亿元,比去年减2.53%。

11、林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特色产业林39.4万亩,今年新造特色产业林4791亩,其中竹林2662亩,山核桃1268亩,香榧861亩。

二、农林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两区一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林发展层次

1、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0.81万亩,其中市级3个,县级10个,管护已建粮食生产功能区6.7万亩。在粮食功能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农业部单季晚稻、油菜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586公斤和174公斤,省级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45公斤,比去年增35公斤,增9%,油菜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195公斤,创浙江省农业吉尼斯记录,进一步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现代农林园区建设圆满完成任务。继续深化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检查、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园区建设任务。积极做好省下达的“两区”建设调查工作,建设桐庐县中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林业园区1个,瑶琳茶叶、方埠珍珠、旧县毛竹、分水毛竹特色农林精品园4个,并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3、“菜蓝子”基地稳步提升。根据市“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全年新建蔬菜类“菜篮子”基地4家,面积960亩;水产类“菜篮子” 基地3家,面积500亩。畜禽类菜篮子基地标准化提升改造2家,新增出栏生猪4000头,鸭出栏3万羽,保障了周边市场的有效供给。

(二)抓生态农林建设,提升绿色农林发展水平

1、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有序开展。一是抓好桐庐中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列入全省16个创建样板区之一。二是完成两减增效工程,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6.2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75万吨,病虫害统防统治4.05万亩,实现化肥减量325吨、农药减量38吨,绿色防控融合1.8万亩次。三是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焚和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四大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完成18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10个。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巩固提升农业水环境治理成效,一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生态治理和达标验收,组织开展综合整治专项检查8次,下发整改通知书6份,全县计划保留的143家畜禽养殖场,基本完成整治提升106家(其中基本通过联合验收97家);已关停24家(其中生猪17家、羊4家、禽3家);计划关停拆除10家,剩余3家正在整治,年底基本完成治理。二是开展清洁田园美化工作,对慢生活体验区、江南古民居区等重点区域的农田垃圾、农药瓶农膜等农资废弃物、农田抛荒等情况进行重点监管和清理整治,确保田园结清。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全省领先,已回收废弃农药袋206万只、农药瓶166万只,回收率达88%,处置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累计44.32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开展“渔业转型行动四大工程”,突出渔业的生态功能定位,完成改造生态化池塘2240亩,稻鱼共生轮作2366亩、温室拆除整治195亩,增殖放流各类鱼种1036万尾。

3、生态林业建设步伐更加有力。一是全面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全年完成绿化造林8000余亩,结合“三江两岸、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完成平原绿化4745.5亩,其中新建2940.5亩,改造提升1805亩,完成省市计划2500亩的190%,完成县计划4500亩的105%。重点实施分水江沿岸及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绿化景观带工程建设面积58.4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基地31个,完成义务植树48万株,建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面积460亩,绿化造林面积已达8000余亩。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开展省级公益林扩面工作,完成省级公益林扩面309072亩,扩面后我县重点公益林面积达1194450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5.69%。实施公益林阳光工程,全年公开、公平、公正发放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2201万元,充实调整生态公益林监管人员,全县现有监管人员265名,三是继续实施森林抚育工作,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0478亩。四是拓展森林旅游、休闲养生,今年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业绩再次刷新纪录,1-10月份累计接待游客27.9万人次,营业收入1164万元,创历史新高。今年我县被列为全省4个森林休闲养生试点县之一,在全省率先启动森林古道修复工程,莪山乡新丰村被列入全省第一批森林人家创建项目。

(三)抓美丽智慧经济,提升现代农林综合效益

1、推进“色彩农林”改造提升。编制完成桐庐县色彩农业、色彩林业总体规划,确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桐庐县发展色彩林业资金扶持实施办法》,县财政落实每年600万用于发展色彩林业建设。今年建设色彩农林业示范面积共5265亩,目前“色彩农林”示范点建设基本完成。全年重点做好分水镇、江南镇、富春江镇三个“风景田园”示范乡镇建设点和瑶琳大洲畈、百江清水湾等共10个“色彩农业”示范点建设工作,其中分水新龙村百合花、瑶琳千亩金花和江南荻浦花海示范点接待了大批游客,建设成效明显。推进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结合分水大路、富春江芦茨村等13个“色彩林业”示范点建设工作,完成建设面积3700亩,今年我县被列为全省5个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示范县之一,全省彩色健康森林建设现场会在桐庐召开,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一是做好农产品电子产业园建设的推进工作。二是创新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模式,继续帮助安厨生鲜平台对接合作社、种养大户等117家,销售额达1600万元。三是做好淘宝网桐庐馆开馆建设相关工作,确定蜂产品、茶叶等7大类目30余个产品为首批入馆展示宝贝。四是建立桐庐县农产品数据库,共录入产品信息440个,供应商信息216个,于6月20日启动运行。

3、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新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个,为瑶琳清境农业(水果)生产基地和浙江沃德威先种猪养殖公司;新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点1个,为桐庐畲洪禽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

4、农林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加强“万元亩值”技术示范推广,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共建设示范基地20余个,建设水果、茶叶、毛竹等农林高效示范基地7000余亩,目前已做好总结台账工作,计划11月底完成验收。

5、“一村一品”建设再显成效。2019年新申报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1个,为桐庐阳山畈蜜桃示范村,并于8月通过农业部认定。加上原先认定的钟山蜜梨示范村,目前我县已有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抓产业健康安全,提升农林安全保障能力

1、全方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全省领先,今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首批1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之一。一是实施追溯管理,全县50家县级以上生产主体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信息化平台,并与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网对接,推行农产品二维码追溯。二是强化抽查检测,共接受上级部门农产品定量抽检583批次,合格率为100%,完成快速定性检测2870批次,检测合格率为98.6%。三是抓好三品认证,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企业12家,到期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达80%以上。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筑牢防线。全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没有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一是切实开展强制免疫工作,全县已免疫注射牲畜口蹄疫疫苗32.31万头、禽流感疫苗184.79万羽,狂犬病疫苗8.31万只,应免畜禽100%免疫到位、牲畜标识到位率100%。二是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全县共建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化尸窖)97座、9813立方米,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病死猪5409头、禽892羽、羊76只。三是积极开展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实行活禽交易季节性休市,规范家禽“杀白上市”;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妥善处理野生鸟类意外死亡事件。四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开展肉品安全“百日会战”、“瘦肉精”等专项整治行动,查获、销毁未经检疫检验的非法生猪产品183.9公斤,教育警告11人,列入2019年桐庐“食品安全黑名单”3人。

3、森林消防工作再上新台阶。第28个森林防火期发生森林火情32起,没有发生森林火灾,顺利实现了“无人员伤亡、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一是县政府、乡镇(街道)、村、农户四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防火责任。二是充分利用媒体、活动载体和宣传标语等方式,多元化宣传森林消防工作,营造浓厚的全民防火氛围。三是开展“一高五小”山地抗旱和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森林消防预防能力;森林公安执法办案区和森林消防仓库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搬迁,为全县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和使用提供有力保证。四是加强村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新组建10支村级森林消防队伍;组织对全县森林消防队伍开展实战演练,不断提升综合扑救和应急处置能力。

4、农林有害生物防治确保实效。全年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成灾率0.59%,无公害防治率100%,测报准确率98.7%,种苗产地检疫率99.3%,均超市级指标要求。一是全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制订《2019年桐庐县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强化疫木源头管理,在重点预防区对松树注射免疫剂,悬挂诱捕器,加大松林保护力度。清理枯死松树8496.21吨,面积24400亩;注射免疫剂3万瓶;安装诱捕器300套;完成松林林分改造3321亩,受害林森林抚育14916亩。二是强化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调查面积1万余亩,发生面积142亩,防除面积138.5亩,化学防除率达到了97.5%。春秋两季共普查梨树面积28641.4亩,未发现梨树疫病。三是积极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政策制定上严格限伐和采挖,针对受森林病虫害影响的古树名木,采取了积极预防和救治,并做好跟踪服务,全年对古树名木救护服务38次。

5、农机安全监管常抓不懈。围绕全年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任务,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未发生农机较大以上事故。开展外籍拖拉机专项整治,核查252台外籍拖拉机登记信息,新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2家,开展上道路拖拉机年检,到10月底已检拖拉机824台,检验率达92%。开展农机系列安全执法行动,检查农机合作社7个,农机维修网点27个,农机销售企业1个,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具830台,查处违法行为8起,严防了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抓农林法制建设,提升农林依法行政水平

1、严厉打击涉林案件。一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全年共接处警155起,立案46起(其中刑事案件9起,林政案件37起),结案查处39起(其中刑事案件9起,林政案件30起),追究9人刑事责任,收缴罚款41万余元。深入开展“雷霆”系列专项行动,清除火患,查处罂粟种植点3处,收缴罂粟577株,清查破坏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10余个,有效震慑和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对县城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及野生动物养殖场进行多次执法检查,没收青蛙80斤、保护蛇类20余斤,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鹰2只。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运输木材行为,全年共检查车辆 4890 辆,检查木材61562 立方米,巡查投入800多人次,行程17000余公里,查处各类违章运输木材案件3起,无一起行政投诉。今年我县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平安林区”县(市、区)荣誉称号。

2、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畅通“12316”投诉电话,强化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群众合法利益。累计检查各类监管对象347家次,抽检农业投入品123批次,抽检农药产品标签18批次,抽检农产品273批次。共立案8起(一般程序),结案4起,涉案假劣农资产品1501.3公斤,案值0.639万元,罚没款1.0264万元,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4份。

3、加强渔政资源管理。巩固渔政与公安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积极打击非法捕捞行为,1月至10月,共巡查295次,出动执法人员1180人次,检查渔船720艘,共查处电鱼案10起,无证捕捞6起,没收电鱼设备14套,没收电鱼船3艘,其中立案5起,罚款5000元。开展桐庐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共计放流各类鱼种1036尾。

4、严格林木林地审核审批。一是严格落实林木分类禁伐机制,全面践行县委、县政府“不砍一棵树”理念,1-10月份,共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221份,发证蓄积量1.4万立方米,全年林木发证采伐量控制在3.5万立方米以内,实现三年内采伐量指标减半目标。二是做好重大项目林地林木审核审批,提前进入,搞好服务,对杭黄铁路、千岛湖配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及时做好跟踪服务,确保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2019年共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21起,面积61.3公顷,收缴森林植被恢复费357.6万元。

(六)抓农林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全县大局能力

1、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走在全省前列。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列入我县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项目,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方毅县长代表我县在全省农业“两区”现场会作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典型发言。一是编制完成了桐庐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桐庐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分等定级,共采集土样2370个,分析化验26070项次,新增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取样调查监测点192个。三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专家系统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安装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15台,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四是编制完成了二期桐庐县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和建议。五是启动实施农业“两区”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在瑶琳镇落实了100亩土壤修复治理试点示范区。

2、林权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探索集体林地转为国有林地试点。3月中下旬分别到绍兴市会稽山、西湖林水局考察村集体林地收归国有模式,即通过“摸底调查、政策批复、制定方案、核定资源、签订合同、兑现补偿、确认山界、公开公示、定权发证”等工作程序,将集体林地转为国有林地。在征求部分相关单位、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在富春江镇开展试点探索,目前已完成慢管委有关村集体林地转为国有林地工作方案、步骤、变更登记程序及相关表格等工作。二是有序推进林权抵押贷款。3月19日印发《关于桐庐县2014年度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的申请》,开展核查工作,确保2014年度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及时落实拨付。全年共登记林权抵押贷款15笔,抵押面积共计14619亩,贷款3442万元,提前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截止目前贷款余额为1亿元。三是创新“绿化造林与森林有序经营利用”管理机制。出台《桐庐县“绿化造林与森林有序经营利用”管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瑶琳镇开展试点工作,改原“先采后造”为“先造后采”,涉及10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实施造林面积1323亩。四是开展建设项目林地“征转用”改革试点。积极配合国土部门“坡地村镇”试点工作,探索“征转用”“林地活用”试点改革,通过“保持原地形地貌的杆栏式建筑”等方式创新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对今年选定的16个“坡地村镇”试点项目主动跟踪推进,完成林地征用预审工作,16个项目共涉及林地23.97公顷。

3、农林项目管理更加规范。今年我县被省厅列为项目创新管理试点县,根据省、市加强支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我县项目管理进行创新管理,一是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并做好“三权分离”、“两个必须”、“一个公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立项、实施和验收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二是开展项目全程服务,积极指导业主开展项目调研、规划、申报、实施和总结等工作,全年服务项目80余项。三是强化项目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小组到现场踏勘检查3次以上,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提供的规范性票据和中介机构审计结果分别拨付资金。今年多次接待省市调研,项目创新管理工作获得相关领导的肯定,全年共实施农业中央支农项目31个、省级支农项目资金37个、市级支农项目45个。

4、农林科技创新力度更大。一是深化农作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分水镇市级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建设,完成畜禽—沼液—种植业生态循环模式、大球盖菇-水稻种植模式和白茶套种旱粮高效种植3个模式的示范推广任务。二是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工作,开展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实施面积4.1万亩,服务面积17.6万亩次,购置机械52台。三是促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积极推广优新良种、节本高产增效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一种提高高节竹笋品质的培育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实现了我县林业发明专利“零”的突破;首架无人植保飞机在大路粮食功能区升空喷洒农药。

三、当前农林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农林产业发展带来了新趋势、新变化和新挑战,我县在农林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经济效益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产业存在低、小、散局面。由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山区农民小农经济观念影响,规模化发展速度偏慢,造成我县农林特色产业“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对外没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业。同时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工资涨幅较大,综合效益不够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

2、农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林基础设施存在陈旧、老化、不配套,整体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非粮化现象日趋严重,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仍然存在。

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技服务手段比较落后,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上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等综合因素,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造成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仍然不够快。

4、养殖业污染长效管理难度较大。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深入推进,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养殖业面临的转型不够快、区域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牧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亟待解决。养殖业污染整治提升质量不高、安全监管不到位,长效监管仍需进一步强化落实。

5、山林纠纷调处有待加强。山林权属存在四至不清、证册不符等历史遗留问题,对林权确认、登记及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等服务不够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涉林信访、涉林案件在一定层面有所增加。

6、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艰巨。林业灾害未完全得到遏制,资源保护管理任重道远。还存在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森林防火压力也逐年加大。受周边松材线虫病疫区县市的影响,其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压力巨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使林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2016年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一)总体思路:

2016年是农林“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年。桐庐农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紧扣农林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这一核心目标,力争在绿色农林发展上有新进展、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有新成效、在打造美丽农林上有新亮点、在安全保障建设上有新提升、在深化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服务发展大局上有新作为,不断推进我县农林现代化建设,为美丽桐庐建设添砖加瓦。

(二)工作举措:

1、抓生态环境治理,力争在绿色农林发展上有新进展。一是要在生态布局上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深化绿化造林、平原绿化工作,重点抓好“四边、三改一拆”区域和公路、河流沿线绿化工作。二是要在标本兼治上着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建设,推进治水治土联动,进一步深化农业两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养殖业整治提升和清洁田园工作。三是要在常态监管上着力,着眼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焚、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四大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要在集成技术推广上着力,强化示范带动,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增效,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一批新技术。

2、抓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有新成效。一是着力农林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比重,改全面发展九大传统产业为重点发展干鲜果、蜂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油茶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上规模产业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着力粮食生产潜力挖掘,向改善生产条件要粮食生产能力,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5000亩;向大力发展旱粮生产要面积,规划建设一批旱粮基地;向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要产量,向推广新型农作制度要效益,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稻菇共作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三是着力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园区水平,重点抓好精品园、标准园规范建设,巩固提升万元亩值示范基地、培育创建百亩以上农林高效示范基地,引领效益农林发展。四是着力“智慧农林”升级,进一步抓好农产品电子产业园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抓好物联网技术在农林生产上的应用,推进“智慧农林”示范园区和示范点建设。

3、抓一产接二连三,力争在打造美丽农林上有新亮点。一是着力“色彩农林”提升,以全域景区的理念,布局“色彩农林”建设,抓好已建“色彩农林”项目点的管护和提升,打造一批游客青睐、景色优美的特色基地。二是着力森林景观提升,大力推进彩色健康森林示范县建设,加强森林抚育、林相改造,建设绿化、彩化、美化的彩色健康森林景观林5000亩。三是着力森林休闲养生,拓展生活、生态功能和价值链,通过营建森林氧吧、修复森林古道、发展森林人家、保护古树名木、开发森林产品、挖掘森林文化,积极推进森林休闲养生试点县建设。四是着力农旅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联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提高美丽农林综合效益,打造美丽田园风光。

篇9

中图分类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16-01

马路滩林业总场成立于2001年10月,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下辖土门、马路滩、大靖、海子滩4个分场,4个分场分布在生态区位十分脆弱的腾格里沙漠前沿,主要承担着防沙治沙,保护沙漠前沿农田村庄的公益性工作。现有职工22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名(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26名、初级职称33名),林场总经营面积7.95万hm2。

1 建设成效

总场自2002年实施三北工程建设,20年累计完成防风固沙造林2 825.76 hm2,农田防护林60.33 hm2,封沙育林(草)7 826.67 hm2,实施了沙漠沿线渠、路、林、田相配套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构筑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9.26%,沙漠前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北工程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1 生态效益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马路滩林业总场始终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指导思想,在树种选择、造林部位、造林方式、密度配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乡村造林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管造并举、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的完整的治沙规范技术[1]。建立的防护林体系对沙区、平原区治理成效显著,并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使地处沙漠前沿的马路滩、白板滩、双槽沙、红柳湾、三板滩等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为“五滩”开发和黄灌区开发建设建立了生态屏障,有效保护了农田面积逾1.33万hm2,为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中,总场采用以经济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思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过渡[2],形成了名优新特林果基地及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经济林基地及葡萄产业化经营、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化建设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1.2.1 马路滩林果良种基地建设。总场下辖的马路滩林场,1991年被省林业厅、省三北局列为沙区林果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试验场,共定植以美国蛇果系和日本富士系为主的脱毒、矮化短枝型新品种266.67 hm2,建立良种繁育圃20 hm2,引进国内外经济林新品68个。开发区全部采用以色列高新滴灌工程,不仅为古浪县发展名、优、新、特经济林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而且也为沙区振兴经济,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漠产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1.2.2 经济林基地及葡萄产业化经营。林场在保护沙区原有植被和维持沙区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沙漠丘间低地定植酿造葡萄达333.33 hm2,130万株以上,对古浪县沙漠产业开发和葡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1.2.3 建成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在突出绿色与文明,和谐与生态的前提下,依据马路滩独特的大漠原始自然景观,防沙治沙成果和高效农业种植为基本框架,建立了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形成以农业观光、治沙成果展示、原生态沙漠自然风光三大景区,确定了以生态休闲地带、生态文化地带、治沙成果展示地带、沙漠动感地带和绿色行动地带为骨架沙漠生态旅游。旅游区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以上,成为古浪旅游业对外开放的窗口。

1.3 社会效益

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紧紧围绕“以营林为基础,大力造林,强化管护”的方针,以“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为主攻方向,实现“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为目标,成功启动了“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发起了在“沙漠栽棵树”的活动,倡议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参与绿色行动,共同建设绿色家园。通过营林造林,改善了古浪县的生态环境,美化了人居环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3]。

2 主要做法

2.1 突出生态效益,创新治理模式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林场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实施“乔灌草结合、封管造并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配套”的治理措施,坚持不懈地实行沙漠生态综合治理。培育了特色产业,激发了沙漠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效益突出的马路滩治沙模式。

2.2 实施项目拉动,扩大生态治理

林场先后实施了以色列节水滴灌工程、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以及生态公益林等项目。通过项目的拉动,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治理效果明显提高,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扩大沙漠治理范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3 依靠科技,提高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

林场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成果,使林业科技始终贯穿防风治沙的全过程[4]。研究探索了大苗深栽、泥浆磷肥沾根、地膜包根、落水栽植、一株树一把草等旱作造林技术。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上,按照大区域、小方格的方式,选择定植抗病虫害能力强、耐瘠薄、耐寒耐旱的刺槐、樟子松、红柳等树种并配套节水灌溉等措施,种植高效蔬菜、中药材,建立沙漠生态经济圈模式,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得到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参考文献

[1] 于丽政,李卫忠,何婧娜.宁夏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与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2008(4):228-232.

篇10

Abstract: through 20 older "changzhi"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ke my coun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oil erosion is serious, the problem got preliminary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constantly through 20 years practice,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for the patch of south mountain region soil and water loss. Through the mountains, water, forest, field, roa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economic income,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order to speed up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angzhi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自1989年,我县被国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 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0年曾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表彰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长治工程的实施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通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水土保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 工程进展情况

1.1 项目布局情况

自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 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我县按照水土流失程度由重到轻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布局,优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形成了由北向南、由长江沿岸向内陆腹地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布局。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通过“长治”工程第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的实施,已初步治理16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443.86km2,完成投资5264.8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44.33万元(财政预算内投资857.33万元,农发资金287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53.2万元,群众投劳折资3967.34万元。

1.2 防治任务完成情况

二十年来,我县长治工程计划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我县实际完成治理16条小流域,治理面积443.86 km2,占下达任务的96.67%;实际完成投资5264.87万元, 占下达任务的95.24%。其中完成坡改梯3716.00hm2,营造 水土保持林10185.8hm2,经果林5157.87hm2,实行封禁治理18563.48hm2,种草480.0hm2,保土耕作9602.0hm2,其它措施266.67 hm2,合理布设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蓄水池546口,整治维修蓄水塘堰319座,建排洪沟768.32公里,打沉沙凼50310个。各项措施累计完成工程总方量 464.54万方,总投工1139.21万个。

1.3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3.1成立领导机构,支持“长治”工程建设

自1989年石柱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以来,该机构就充分发挥其在全县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作用,在我县编制全县水土保持规划时积极协调各部门,成立专门工作组,抽调强有力的技术人员配合水土保持工作。

1.3.2做好规划,为项目实施打牢基础

合理的规划是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长治工程20年来我县先后编制了长治工程一、三、五期、生态修复工程、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等长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还编制石《石柱县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革命老区规划》、《石柱县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石柱县水系森林规划》等多个大型规划,为我长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1.3.3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全面的规划支撑水保事业有序发展

我县由于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机构,充实而精干的技术力量,我县水保一班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编制了一系列完备的水土保持规划,使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有遵循了规划先行的原则,这保证了我县20年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地开展。

2 工程建设成效

经过20年的治理,其成绩人们有目共睹。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理区呈现出“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喜人景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长治”工程达标情况

我县20年“长治”工程规划治理16条小流,16条小流域验收时全部达标,其中,龙沙河小流域2000年10月通过长委组织的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验收。同年,我县被水利总、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2.2“长治”工程生态效益

经过历年治理后,我县新增林地面积15371.7 hm2,新增草地面积667.0 hm2,使我县林草地覆盖度提高了5.22%,水源涵养能力大为提高,各项水保工程年总拦蓄径流量5804.87万m3,年拦蓄泥沙量146.27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孔隙率状况都得到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同时减少泥沙淤积河库;治理后,流域内的气温、湿度、风力等发生了变化,缩小了气温日较差,减轻了霜冻和干热风危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3“长治”工程的实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水土保持各项措施配套合理,治理区人民的各项收入明显增加,各项经济指标显著提高。以五期流域效益调查为例:五期长治工程治理小流域7条,总幅员面积268.35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 km2,项目区内总人口40418人,其中农业人口40085人,经过五期治理后,人均基本农田从治理前的1.32亩提高到1.59亩,农业人均经果林从治理前的0.21亩提高到0.7亩,粮食亩产从治理前的151.8kg提高到408kg,人均粮食产量从治理前的540.8kg提高到1008.6kg,农业人均产值从治理前的2300余元提高到7000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2357元提高到4000多元。贫困人口从治理前的2.9万人减少到1.8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了37.9%。

2.4“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20年来的综合治理,治理区沟、路、池、涵、林等各项措施布设合理,功能齐全,管护良好,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治理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人口环境容量大大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4000多元,小康户、富裕户数量不断上升;治理区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特有的水土保持产业带。

3 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项目组织领导方面的主要经验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领导是关键。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县上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充实了人员。由县府分管县长任主任,水务局局长任副主任,农办林业、农业、极委、财政等15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水保工作日常事务。水土保持委员会定期召开水土保持工作会,研究实施方案,总结治理成果,把“长治”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扶贫攻坚的根本措施来抓,治理区范围内的乡(镇)建立了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指挥部,以规划方案为依据,作出长计划,短安排,合理调配,组织劳力具体实施。并做到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层层抓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推行“定职责、定任务、定劳力、定工期、定奖惩”的“六定”责任制,把水保治理质量与乡村干部工资、补助挂钩,作为政绩优劣评比考核标准,层层签订责任书,促使水土保持工作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并建立了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

3.2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3.2.1加强项目管理

在“长治”工程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中,我办尝试和探索项目工程措实行的招投标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采用专业施工队伍和群众投劳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治理质量。封禁治理,措施要求当地政府落实专人负责,同时与县上林业部门合作,做好封域内设立封禁标志,制定管护制度,落实专人管护。

3.2.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在资金和物质管理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用好国家补助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坚持专款专用,设立专职会计,建立专帐,严格财经纪律,遵循领导“一支笔”审签。工程中发生的物质、材料、工具确立专人保管、专室存放,建立领、发制度,杜绝物质走漏,防止财物流失,充分发挥财与物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费省效宏的目的。同时,按时上报规划、计划、统计、财务报表、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宣传总结等,对加强项目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

3.2.3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经验

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创新,推广科学技术,发展小流域经济,在第五期“长治”工程中治理的每条小流域均组织专业设计队伍开展技术施工设计,绘制施工详图,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提高治理科技含量。科技推广项目包括:示范果园、大棚育苗、大棚蔬菜、地膜蔬菜、节水灌溉、稻田养鱼、肉鸭规模养殖、优质葡萄园、良种试验示范等。在规模实施过程中,注重同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竣工小流域各具特色,成为全县具有典型示范的绿色产品基地、良种基地、经果林基地、产粮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治理区粮食总产和人均纯收入。

3.2.4加强监督证法和水土保持宣传,确保水土保持事业有序开展。

我县自1993年即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站”以来,一直注重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我办人员不足,既要做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又要做预防监督工作,加之水土保持法处罚力度低,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水土保持两费征收难度大。

我局2006年将水保、水资和河道等涉水事务整合在一起,成立了石柱县水行政执法监察大队,落实专人,加强执法力度。2006年,我县就完成了水保两费征收60余万元,2007年到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8年,我县水土保持两费征收突破100万元;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低的问题,我局与计委、环保、规划等部门协调,采取从审批立项环接把好水保方案编报工作,把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作为项目立项和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不予审批。通过两年多来的执法,使我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大大提高。

4、结论及建议

4.1“长治”工程20年来,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措施,使治理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村产为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使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4.2“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总结了良好的经验,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石柱县“长治”第一期工程资料汇编》

2、《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3、《石柱县“长治”第三期工程资料汇编》

4、《石柱县“长治”生态修复工程资料汇编》

5、《重庆市石柱县隆沙项目区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石柱县2009年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