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林业会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51

林业会计论文

林业会计论文例1

二、林业会计制度选择的三种观点

由于《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及林业会计制度的多重性,所以无法很好地发挥其对林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督作用,也不能适应我国财政预算改革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目前理论界对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企业论

企业论者认为,林业单位无论是林业企业还是国有场圃,均从事造林、管护、抚育采伐等生产性经营活动,有别于一般的事业费支出,所以林业会计应该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算基础,林业企业及国有林场不能偏离企业会计核算的轨迹。

(二)事业论

该理论倡导者认为,国有林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转移,林业从“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转移到“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即从采伐森林资源、发挥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管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为主,林业财政拨款成为林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得到更多林业会计理论界人士的赞同,从主张重大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准则,发展到国有林场苗圃,进而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都应采用事业单位准则。

(三)分类论

该观点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由事业到企业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提升。就目前林业单位管理体制来说,对于场圃资源丰富、经济管理水平高、产值大时可转换为企业的,按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进行核算。而场圃森林资源匮乏,以造林为主,经营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等,不能采伐,收支不抵的,作为事业单位管理,财政给予扶持,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核算。在林业分类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又产生了另一种观念,生态公益型林场更适用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营性林场则宜采用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三、林业行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林业行业定位问题是影响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必要前提

毋庸置疑,我国林业行业面临着会计制度的选择和场圃会计制度修订的问题。林业会计制度、场圃会计制度作为反映和监督林业生产活动的制度,其选择和修订的关键是确定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考虑场圃定位,这是制定林业会计制度的前提,是涉及场圃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应确定场圃的性质。国有场圃原来定性为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性事业单位,按企业化管理要求,实行经济核算,因此,1994年场圃会计制度的修订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以企业核算体系为基础,加入了林业特殊的元素,形成了场圃会计制度。近20年的发展,国有场圃目前的经济状况、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国正处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对场圃会计制度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林业体制改革是决定林业会计制度选择和重建的关键因素

林业会计制度改革很难与林业体制改革分离来考虑,即林业会计改革与林业体制改革是同一问题。目前,我国国有林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就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进行改革,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彻底消除产生困难问题的制度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的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地方领导、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虽然在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林场自身积极性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一方面国有林场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成生态建设方面的任务,而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依靠自身的经营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经济问题,这必然导致国有林场处于二律背反的两难的境地。因此,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起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利于国家生态建设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把国有林场真正纳入国家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制度。同时,在强化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者职能的基础上,应将经营性产业开发任务推向市场,由社会的各类市场竞争主体来办,以保证产业发展应有的活力。同时,各类经营主体只有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对国有林场管理范围内各类国有资源的使用权,才能保障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没有这样一个体制保障,国有林场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有林场的体制改革是林业行业制度改革的关键,体制的变革必然对林业会计制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林业体制改革的进程决定了林业会计改革的速度,这也是我国场圃制度执行至今未能修订的根本原因。

(三)部门预算改革及会计理论的变革是林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

林业会计理论存在着原有会计制度理论支撑单一、落后、不统一、不适应,也将面临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制度不断完善,事业、企业会计的重大改革阶段,况且在某些方面已做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林业会计理论重大改革的动力所在。我国部门预算经历了10多年改革,从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到政府采购,其为规范各行各业的经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林业行业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管理体制的落后,与财政管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林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资金出台不同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用不同的核算体系和方法,甚至有些要求单独开户,分账核算;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造成林业资金管理的多样性,导致资金核算存在多个账套,且互相割裂,理论上无法统一。这与我国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相违背,与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不相协调。部门预算改革要求,部门单位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全部收支做综合财政预算,即一个单位一本预算。而目前林业部门是按资金性质渠道分别设置账簿,按不同资金分别编制作业设计,分别验收,没有从部门整体角度,没有将各类资金统筹使用,严重制约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加之财政对林业部门投入的补贴性,林业部门要完成林业项目往往需要在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行筹集资金完成配套投资,如果按资金分别设计、验收、核算,造成项目的不完整性,这也与财政预算改革的思想格格不入。如今林业单位按照国家不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开设各类专户、设置各类账簿,按不同种类的投资分别做多个作业设计,没有一本统一的全局性的生产作业设计及全面的预算,这种不统一、不全面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全局观的缺失会导致要么资金不足,要么损失、浪费。财政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求林业工程实行政府采购,而目前的管理体制国有林场集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生产经营于一体,既是林业工程的实施者又是林业工程的施工方,无法走招投标程序,无法贯彻财政的政府采购思想。这种矛盾亟待解决,增加了林业体制改革、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力。也正是基于建立统一全面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也加强了预算单位的账户管理,建立了账户开立的审批制度,并逐步清理、取消了预算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开设的各类专户,为逐步加强财政的管理,建立“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综合预算观做准备,也推动了“同一林业单位采用统一的一种会计制度、设一套账”的林业会计观。同样,会计理论界的不断变革,也推动了林业会计制度的变革。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到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理论得到了提升,整个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林业制度的落后性、不协调性更加突出,这必然成为其改革的动力。

(四)林业分类改革及林区改革缓慢

严重阻碍了林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林业分类改革、林区改革难度大,进度缓慢也阻碍了会计制度重建的步伐,这也是我国新的林业会计制度迟迟未出的原因之一。林区改革提出已多年,只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动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作为。

四、林业行业对现行两个会计准则选择的利弊分析

(一)林业单位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会计思想、理念、方法等有了全面的提升,如权责发生制、折旧和摊销的引入等。这与现行场圃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贯彻事业单位准则可以改变《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2)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收支项目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所列明细设置明细科目,且收支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为目前作为公益性林业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生存的林业单位,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核算思路。由于林业单位接受国家拨款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基本支出,也有项目支出,资金种类繁多且具有专门的用途,事业准则的核算方法为这种专款专用提供了很好的核算平台,收支对应关系非常清晰,期末结转结余资金处理方法简单明了,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不留漏洞。

(3)提供了解决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的有效办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比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计量方法既解决了资产的价值反映问题,也体现了财政对资产购置的投资,且不对后续使用资产的项目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非流动资金基金”、“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的设置和运用上,这为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资产的后续核算难题提供了很好解决办法。林业单位目前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购置的资产,在后续资产使用中,因按目前场圃及企业核算方式计提折旧、摊销所导致的在其他财政性项目使用该资产产生的项目支出的虚增,折旧摊销占用资金导致国家对项目的重复投资,如果国家投资不含折旧摊销又会导致项目投资不足,按目前的场圃核算制度进行核算,使林业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

(4)解决因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等问题

财政预算改革已经历10年多了,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初步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这种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其核算体系与部门综合预算与决算体系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对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林业事业单位,运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可以统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有效地改正目前因所运用的核算体系不一致所导致的林业单位编制部门决算困难,且报表与按场圃制度核算的会计账簿所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林木资产”、“林木资本”的列示问题。统一会计制度也可以解决基建数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的问题。

2.弊的因素

主要是欠思考“核销制”的核算方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采用“核销制”的核算方法,即当年支出与拨款结转对冲,期末只反映结余。林业单位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性单位,不管是林业企业还是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其职能为培育森林资源,其经济活动是森林、苗木的培育,而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财富,其价值应通过核算在账面有所反映。森林经营管护支出是生产行为,有别于一般事业费支出,且林产品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当年投产,当年并不能产出,会形成大量的在产品。森林培育具有长期性,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准则没有相关的生产成本核算,也没有生产所形成资产的核算,而是将与投资对应的支出核销,不利于作为林业两大资产的林木和苗木资产的价值反映。虽然事业单位对医疗等几个行业在事业单位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的会计制度,增加了医疗成本核算方法,但医疗成本当前全部结转入“本期结余”。森林培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长期性,其自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林木及苗木资产在采伐之前均为在产品,其成本支出不断发生,账面价值不断增加,其科目设置中不仅有当年营林支出,还应有反映长期资产的林木及苗木资产等。同样事业准则对于国家投资没有作为资本核算,而是将投资与营林支出核销。目前,我国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对林业的投资加大了,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增加,核销制显然不适用。

(二)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的利弊分析

1.利的因素

(1)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林业单位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执行场圃制度的落后性,为林业行业会计领域众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的依据,更能为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根据。

(2)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对林业企业具有通用性,其核算对象中对林业各类林种在三类生物资产中作了划分和归类,对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做了原则上的规定,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弊的因素

(1)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

生物资产准则虽然具有通用性,为林业生产成本核算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其对于林业核算来说缺乏专业性,不能完全满足林木及苗木生产的核算,更没有林木资产及林木资本的规定,所以实际操作性不强,须以此为基础,制定林业企业会计制度。

(2)会导致虚增利润的现象

企业会计准则将政府补贴记入“营业外收入”转增当年利润。对于一般企业,政府补贴只是偶然的少量的补贴,国有林业单位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尤其是现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森林资源,限量采伐,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地位退居次要,其经济效益已远远低于其社会性和公益性,生存和完成各项生态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其他补贴资金,这样,林业单位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退化,更体现了其事业性。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将这种大量的经常性的业务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记入“营业外收入”,就会虚增利润,无法体现政府投资的专款专用和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也不能反映林木资本的投入。

(3)折旧计提的二律背反问题

国有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场圃会计制度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状况。但用财政拨款购入的固定资产所计提折旧计入使用资产的由财政拨款的项目,会存在两种情况:如果折旧作为财政拨款支出的一部分,就会造成财政重复投资,如果折旧列入项目支出但不占用财政资金,就会造成该项目投资不足,支出无法全额弥补。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二律背反两难的境地。

五、林业会计制度选择与重建

目前,对林业财会及管理办法的探索和努力,都是基于现有制度和政策的小修小补,存在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并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完善的推进步骤。

(一)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基础上林业会计制度的选择与修订林业分类经营论成为林业改革的目标,即国有林场按照其经营情况,区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商品经营性林场以盈利为目的,其占用国家林地林木资源也是有偿的。其自行组建一支专业的营林队伍,通过承揽国家绿化工程,造林、抚育、育苗工程取得收入,赚取利润,并在国家林地林权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取得土地及国有资源的使用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这种完全推向市场的企业化管理的林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是一定的,但理论上应该建立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的适合林业特色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指南。事业型林场则以对国有林资源的管理为职能,实行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代表国家管理林地及林木资源,其对国有林管理、经营所需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其通过经营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管理部门,并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通过招投标方式将林业工程出包给专业的经营性林场及社会上的专业公司,同时按照财政改革的要求进行政府采购。这种管理方式会增加国有林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这类林场因其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其核算方法应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基础框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先进的、适合林业事业单位特点的方法,特别是保留原有场圃会计制度中的林业特色的精华的部分,制订出林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这正是我国目前林业会计理论重建的关键所在。

林业会计论文例2

众所周知,会计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非常的显著,是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由于领域不同,所以会计内容也存在显著的区别,都具有各自行业的独特性,在该行业中亦是如此。林业是综合经济的关键要素。它和别的行业间有非常多的区别,这就会导致该会计信息和别的领域汇总店有非常显著地区别,有着许多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讲有如下一些要素:

首先,核算构成要素非常多众所周知,林业活动和别的活动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它的运作内容非常宽,不单单的指常见的造林等基础活动,同时还涵盖着运作中的许多相关要素的建设等活动,比如道桥项目的建设等等。而且,站在其带来的物品的高度上分析发现,其运作不但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富裕的林业产品,而且,其自身还有着十分显著的功效,比较提升空气品质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林业活动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利润,带动国家的经济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它还有着许多别的领域内容所不具备的效益,比如生态以及社会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是无法直接用货币来体现出的。所以,作为林业经济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林业会计在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如实反映的同时,还要对林业生产过程当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如实的评估和反映,从而对林业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掌握。

其次,核算非常繁琐我们国家有着十分广袤的林业区域,其分布并不集中,这就使得林业活动在很大层面上会受到所在地域的自然以及生态等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森林培育以及采伐等环节直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地形地势、木材的运输距离以及木材的等级等都会对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林业活动的费用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林业运作活动会被很多的要素所作用,这就导致会计活动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其成本核算变得非常的繁琐。通常为确保能够合理的分析这些作用内容,要结合具体状态高效率的开展核算工作,对活动中的所有的内容都要认真地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核算活动的针对性合理。

第三,核算组织样式多由于林业生产本身在组织上就相对比较松散,林区往往分布着很多的基层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往往采用自己的生产组织形式,而相对的基层林业会计也就采用适合本组织的核算方式,这样就使林业会计的核算方式比较的多样化。有的林业部门为了强化会计管理,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而有的单位仍然采用相对比较灵活的分散核算。特别是采取分散核算的林业会计,有的核算方式为内部银行核算,还有一些采用往来制核算。林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核算形式,从而充分发挥林业会计的核算作用。

当今背景下林业会计的作用

林业是国家的众多行业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要素。与之相关的运作机构不仅要承担高效管理并且使用相关资源的任务,而且还应该持续的为我们带来充足的产品,促进经济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林业会计的职能是由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的,并受林业会计核算对象所制约。所以,它通常有着如下的一些功效:

1精准的记录并且体现林业运作组织的经济状态,为相关的管理活动带来必要的信息内容。经济信息是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又是经济信息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单位的性质如何,规模大小,通常来讲,为了确保经济活动顺利开展,都要对其自身的经济内容有充足的了解。要想按照此项内容来开展活动,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简便可行的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各种类型会计信息,使企业内部的经营层和管理决策层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他们做出恰当的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林业会计论文例3

1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林业会计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03-01

1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需要,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或者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进行弥补,让其与实际情况及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1)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林业生态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学者周冰冰在上世纪末对北京林业生态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森林提供的无形生态价值是森林木材实际价值的十几倍,由此可见,很有必要把生态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生态方面的价值信息,而且可以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3)给予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提供依据。林业提供无形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投资,但是当前林业提供的生态效益价值并没有计入收益,导致林业具有很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此情况下,林业经营与管理的价值循环和资金周转不符合实际,需要政府提供价值补偿以弥补林业经营与管理的部分开支。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林业会计核算,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看

对于林业的正确认识应该从三大效益出发,即从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着手,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会计核算。第一、生态效益层。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从历史数据和新测定数据进行对比,主要指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涵养水源。不仅可以存储水资源,而且可以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林业树木通过生化反应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通过根系保持大量水土不流失,降低水滴对表层土壤的冲击和防止地表径流的侵蚀。(2)天然氧吧。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压力。同时对空气中污染有毒物质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净化空气、提供高离子氧的目的。(3)改善气候。比如在北方,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沙尘暴带来的危害。第二、社会效益层。同样对于林业取得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可以从数据比较中得出。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林业企业的建设和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带动就业,缓解当前就业的压力。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发林业旅游业务,建立旅游点,吸引游客拉动消费,创造餐饮、住宿、娱乐等大量就业机会,能够有效的保障社会安定。第三、经济效益层。开发旅游项目创造旅游收入。同时对森林木材资源进行有效的采伐,实现经济效益。

2.2 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前面谈到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和协调,但是前提条件是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处于资源枯竭状况,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2.3 以林业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

如果把林业森林资源分为两种,即公益林与商品林,那么在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候就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公益林而言,属于公共物品,为社会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把这功能价值计入林业收益中,而公益林的管理活动造成的森林资源消耗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成本项,对其投入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对于商品林而言,也能够提供生态和社会效益,产生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价值应该计入收益项,为获得政府的补贴提供理论和实际数据依据,对商品林的运作采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林业会计论文例5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林业会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9-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现状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SWOT分析法的特点、原理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三 园林建筑设计的SWOT分析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1.优势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2.劣势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3.机会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4.风险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四 在分析基础上的改革探索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1.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2.增长战略(SO)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防御战略(WT)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4.多种战略(ST)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成玉宁主编.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王蔚、恩隶编著.中国建筑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林业会计论文例7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林业会计论文例8

林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和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论文就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

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政府对林业投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林业投入不足表现最为明显,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林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这样使得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投入机制十分必要,这是解决政府林业投入与林业实际需求不足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2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内容分析

具体而言,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建立林业项目的评价机制

对林业项目的客观评价是建立林业补偿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林业项目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林业是多效益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和生态效益上。无论是生态林还是商品林,都能同时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表现出来的效益程度不同而已。

2.2 保证财政倾斜的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的大部分优惠扶持政策都是针对国有林区和林场等国有林业经营者,没有覆盖到集体、个体林业经营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业发展环境不利于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现象。我国各级财政在林业项目上的支出依据主要是林业经营主体的性质,而不是项目贡献能力,这严重影响到我国林业的平衡发展,也制约着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各级政府在实施林业财政政策时,淡化补贴对象的性质,而更多关注林业项目对生态、社会的贡献度,以保证对不同性质的林业经营者的公平对待。

2.3 提供林业财政投入的标准

目前关于林业差别补贴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研究,操作层面的东西仍然非常欠缺。我国各级政府林业财政投入始终没有合理的标准。而本制度的设计就要求提供制定财政林业投入的标准,为各级政府在做林业财政投入决策时提供依据。

3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模型和制度设计分析

3.1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模型和方法如下。

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林业项目效益的具有动态性,财政补贴也必须具备动态性,所以林业差别补贴制度设计宜运用财政滑动补贴模型。财政补贴主要是对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该模型借鉴国际贸易理论中滑动关税原理,全面考虑了林业项目生态和社会效益动态性。具体制度设计过程中将补贴划分成两部分,次补和年补相结合。即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林业工程和项目进行一次性补贴,也称为初始补贴[1]。同时,各级政府根据辖区内需要补贴的林业项目情况,在考虑补贴资金量的基础上,对各项目依据生态和社会方面目前和未来贡献度,给予的一次性补贴。

3.2 林业差别税率制度设计

林业税是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林业收入税,属于农业税的范畴。由于林业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作用,所以林业税收既要将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对森林公益价值给予肯定,并进行合理的补偿,这就决定了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是,可以实行林业

差别税率制度[2]。

3.3 生态配额制或绿色证书制度设计

配额制是指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利益不同的一种平衡方法。而绿色证书制度是对配额证明的一种形象描述。这种制度要求建立在对生态效益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根据各省级单位的具体生态贡献度发放绿色证书,然后各级政府依次分配,最后分配到林业企业[3]。该绿色证书代表生态配额,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出售给有减排任务的企业,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森林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弊端。

4 结语

林业会计论文例9

本文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归纳。

1.1对森林及其环境外部性的认识对森林及其环境

外部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林木资产,到资源资产,再到生态资产的过程。早期对森林的认识只停留在森林可以提供木材产品等方面。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和人们对森林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森林开始由林木资产转向资源资产。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同。RCostanzacta.l(997)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本的概念。KeySniha988)认为,由于自然资源与环境提供服务的多样性以及各种外部经济的重要性,有必要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均作为有价资产。Pcam和Tumoa990)把生态资本分解为4个方面,给出了他们对生态资本的界定。我国学者刘思华(1997)、牛新国等(2⑴3)穆治辊(2004)对生态资本做了出色的研究。

Daiy(1997)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Cosanza等学者(1997)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划分和评估,但OPCOO等(1998)认为该评估结果难以令人信服。此外,国内外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国际上已开展了较多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单项服务价值研究,如Peer等(1989: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非木材林产品的价值评估;Tobias等(1991)和Maillc等(1993)对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价值的研究;H^nlo等(1993)对森林的休闲、景观和美学价值的研究;Adgcrs(1995)对墨西哥森林的价值的评估研究及政策建议。

1.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森林资源会计领域,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对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非常重视。我国对森林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许家林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任恒祺教授、刘鸣镝博士和福建农林大学魏远竹博士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性。许家林对资源会计的研究颇为深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魏远竹等对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作了深入细致地探索。

在森林环境会计领域,加拿大应该说是最为先进的国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正式出版了几份研究报告,分别是《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等,并在环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33)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森林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4号准则(FAS)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N14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EninmmtalManaSmcmSysrn)B^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hStandaidnstltOn)的一项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生态会计是环境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环境会计最初只包括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即环境差别会计,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对环境会计提出的新的要求,环境会计又将在传统会计框架外形成的新分支—生态会计包括了进来(火建新等,2004)。StefanSchaltcggci等(2Q03)著《C'onttnpany/EnviKmcnailAccountingIssuerCcnccpisandPrac«c〉一书较详尽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生态会计的结构,他将生态会计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和外部生态会计,将生态会计系统融入企业的决策信息系统中。杨宗昌、钟子亮(2002提出了生态会计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要素、假设、原则、内容、计量方法、信息揭示,并辨析了生态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此后,国内开始有生态会计的一些报道,如耿建新、曹光亮(⑴7)对企业生态会计的概念、生态会计的功能定位等进行了阐述。在我国,对于森林生态会计的研究由南京林业大学温作民教授主持开展,他先后申请到国家林业局重点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组在森林生态会计理论、核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出色的成果。

1.3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宏观与微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研究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对接问题,张宏亮(2006)认为,当前国家、集体及个人所有的森林资源并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纳入会计核算的资源仅是企业所拥有的部分,因而,森林资源的宏观与微观会计账户核算的范围并不相同,在核算中相互脱节,处于平行发展的态势。这既不利于宏观环境会计録色GDP核算冲对微观企业数据的使用,也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价值管理和资产化管理。他提出在宏观森林资源核算中,应改变传统的“统计型”核算方法,实行“会计型核算”。岳上植、惠晓峰(⑴6)认为,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新体系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和效益为目的,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林业新定位的需要而建立起来。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核算和基于管理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会计协调问题,目前的相关文献只见对森林生态财务会计核算的研究,没有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献,更没有发现研究两者之协调统一的文献。但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问题,从某种角度说,会计和审计是相伴而生的。对森林审计乃至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进行探讨的现存文献甚少,目前只查询到两个相关方面,一是早期的森林审计方面,二是近期的与环境会计相适应的环境审计。郭春兰、王冬梅(995)认为,森林的特殊性导致森林审计的特殊性,在开展森林审计时的主体、客体也应不同。吴联生、罗炜(1996)介绍了美国的森林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认森林入库;定期评价立木测量的方法;重新测量从贮木场运抵加工场的木材体积;定期检查贮木场存货量;检查评价木材交易活动;定期检查评估立木蓄积量;注意各种以高估或低估森林资产的手法偷窃森林资产的行为。

1.4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研究现状简要归纳外部性尤其是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取得相当进展。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和方法论基础。

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已被众人认可,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已有一定进步,但与人们的愿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已有文献的研究中,表层研究居多,深入研究不够;技术模仿偏多,实际应用偏少;好大求全居多,着力解决瓶颈问题的居少。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森林生态效益纳入会计体系的问题研究出现小高潮,但这一领域的完整体系尚未形成,支离破碎的点状探讨式研究较多,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完整会计核算体系的课题较少。

对森林生态效益会计问题还只停留在财务会计阶段,对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及相应审计问题基本未见研究。

    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研究框架构建

2.1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外部性是经

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从经济学视角予以透彻分析是必要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包含4个方面。一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基本涵义,如森林的外部性经济性与不经济性的内涵、内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有哪些表现形式。二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与环境外部性的比较分析。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特殊性研究,如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天成性、循环再生性、整体共存性、地域定位差异性、永续性、多样性、综合性、动态性、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四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条件与途径。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需要的条件有产权条件、计量条件、价值条件等。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有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政府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补偿模式、市场与政府的合作互补模式。

2.2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此领域属基础理论研究,旨在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理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理论包括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核算目标、核算对象、基本假设、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核算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核算对象应包含国家、区域和森林基层经营单位三个层次。基本假设的构建既要考虑财务会计核算的共性,又要着重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个性。核算原则应具有较强业务指导作用,同时兼顾森林的生态性和经济性,如生态i济效益原则、科目股计要理清科目间的关系,在已有会计科目基础上适当增添。

2.3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会计承载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报表格式设计是再次会计确认的核心内容。会计计量问题是该课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计量从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切入。森林生态效益的特殊性决定其价值计量方法研究要从分析其价值决定入手,具体有市场法和非市场法。主要热点研究方向有能值法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计量中的运用,公允价值法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中的实施。

2.4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有传统的价值法和最近广为关注的事项法。事项法会计可以弥补现行基于价值法会计披露模式的众多缺陷,因此将其与价值法并行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将独立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报告模式与基于事项法的详细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报告并行。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及操作思路;二是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计。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可设计为图1所示的“三层三维”模式。

2.5 基于管理决策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生态管理会计

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是一个新的环境会计分支,它接受IFAC环境管理会计指南(EMA-2005)指导,但有诸多新鲜内容。森林的经营管理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对森林可持续性经营管理应离不开管理会计的支持。森林外部性管理会计可向内部管理层(政府、森林经营者等)提供森林有关的货币及非货币信息,并协助其制定日常及战略决策。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旨在利用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发挥会计的参与管理决策之职能,为森林生态建设管理提供支持。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森林生态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如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概念、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中的定位、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职能、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保障条件等;(2)森林生态管理会计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如森林经理目标的生态型和经济型与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双导向性,基于森林生态管理会计的森林经理决策系统与治理结构问题;(3)森林生态业绩价指标体系问题。

2.6基于森林生态认证与生态绩效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在构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研究不可或缺。审计具有认证属性,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应在创新审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与森林生态认证和森林生态绩效评估紧密结合。基于森林生态认证与生态绩效视角,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将被赋予全新内涵,而非原有审计方法的简单炮制。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审计有两个主要分支:(森林生态绩效审计,主要研究视点有森林生态绩效的源泉、森林生态绩效审计理论依据、森林生态绩效的审计学审视、森林生态绩效审计的组织实施对策;(森林生态管理审计,研究范畴包含森林生态管理内部控制系统、森林生态管理审计的形式与内容等。

2.7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作与契合我国目前的森林会计核算、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存在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互不衔接的现象,应加强森林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调性研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森林会计、统计、绿色GDP亥算一体化的整合体系。拟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包含:一是当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分立的表现及原因剖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协作与契合的意义分析;三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亥算的协作途径;四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事项法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森林统计与森林绿色GDP核算“三位一体’式统一体集事项法、珥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于一体,通过共享数据,最终实现森林统计、会计、业务核算一体化。

2.8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支持体系研究该部分为课题的支撑研究,旨在从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实施角度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体系由理论步入实践的环境支持系统构成。本文认为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支持体系有3个主要构成要素,一是技术支持,如遥感技术、GB技术等;二是机制支持,包括政府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层面的森林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三是生态文化支持。

2.9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

林业会计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林业领域,其统计指标一般而言,多指在遇到一定的林业经济现象的时候,从其整体而言显示出来的某一特征的数值概念或者是其可以量化的具体数值。在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相对而言,林业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总体,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因而在其统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复杂情况,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做好各种指标的统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统计指标明确,层次齐全,覆盖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因而,在进行林业的经济现象统计过程中个,要结合林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结合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科学的发展状况来综合考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大胆革新,对各种统计指标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是重新构造统计指标。如此,可以让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学分类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

明确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根据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不同要求适时搜集整理林业经济现象的数量,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是改革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出发点。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应有多种。

1.从林业统计指标的层次上划分,可分为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地区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全国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指用于反映和分析全国林业经济的各个方面现象的数量表现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总体系。 按林业统计指标的内容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林业生产要素指标体系、林业生产过程指标体系和林业生产成果指标体系:

(一)林业生产要素统计指标体系也叫生产条件指标体系,它包括林业经营对象和手段,可用于投入的人、财、物,已形成的环境与条件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的规模、技术条件和发展潜力等;

(二)林业生产过程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是指根据林业生产经营的工艺要求、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它包括使用和占用生产要素、消耗人力、物力等的统计,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林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经营方式、作业方式和管理方式;

(三)林业生产的成果统计指标体系也叫林业产出指标体系。如有林地面积的增加量、森林蓄积增加量、活立木资产增加值等。这些指标与林业投入和占用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林业效益指标和其他相对指标。按这种分类法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便于投入产出分析,便于比较分析林业发展状况,指标用途明确,易于通过适当变化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2.按林业统计的专业性质分,可把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分为:营林统计指标体系,森工统计指标体系,林产加工统计指标体系,森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木材流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森林综合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等。这些指标体系有的已建立并形成统计制度,有的虽建立但不完善,有的仍然是空白,有待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这种分类,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林业经济现象的某方面特征,能为林业经济研究,为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不同方面的专门统计资料。

三.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

1.要坚持林业统计指标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严格遵守其改革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立足我国的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并以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做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次,做好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要能够让革新后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为全面和广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最后,要在林业统计指标革新过程中,能够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状况出发,并做到灵活应变,使得其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更好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具体情况相适应。

2.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做好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将林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严格科学的分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有高效性,同时要能够带来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此过程中,要能够突出第一统计指标的重要性,明确第一指标的作用,比如,可以严格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内,基层范围等林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坚持统一分类内容。主要而言是要从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林业生产环节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林业运营产值或是结果的统计指标体系,既可以让林业统计指标的分类更为系统全面,具有良好的层次性,也能够让分类更为具体详实,进一步让林业统计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更方便林业数据的使用者以此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3.要坚持核心统计指标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或者是中央级别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必须做宏观上作为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核心,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必须要在坚持这一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具体的内容作出丰富和创新。要坚持核心指标的作用,要将一些核心指标规范,固定下来,让核心指标从宏观上可以更好的反映全国范围内的林业总体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各地区,各基层的林业统计指标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做出参考,各个地区和各个基层可以坚持公正,客观,真实,有偿的原则,将一些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决策团体或者是个人,如果有特别的需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题统计数据指标系统,如此,可以让统计指标体系适用的范围大为扩展。

四.结束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市场行情的客观需求,也是针对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作出的重要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加强对林业统计指标的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庞大的工作量,复杂的程序,牵涉的多种利益主体,都使得这一过程更为艰难复杂,因而需要各个部门的全面配合协作,在坚持全国统计制度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调整,改革,完善,丰富统计指标体系,让统计指标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翁贤忠 方荣杭 林业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探讨[期刊论文] 《林业经济问题》 PKU -2002年4期

[2]申艳宏 国内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探究 [期刊论文] 《北方经济》 -2012年10期

[3]漆继明 叶福生 构建新时期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期刊论文] 《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 -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