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林业发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0 23:18:33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例1

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业的发展,然而,在林业的实际发展中,当前的林业发展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损害了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林产品生产单一问题。一方面林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林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影响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林产品单一会使得我国的生态系统退化,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因此,林产品单一问题是当前林业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其次,当下的两种林业发展模式,一种为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另一种为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是十分矛盾的。以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为主就不能以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为主,以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为主也就不能以生态发展模式为主。因此,这两种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引领林业的发展。

2发展多功能林业模式的必要性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是以森林为主体的资源,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这是一个挑战。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森林管理需要平衡的利益越来越多。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森林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衡的商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可持续森林管理,逐步演变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现在的森林经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森林管理的原则,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多功能林业,实现林业和丰富,生态与产业,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关系。

3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3.1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多功能林业尚在探索当中,其定义和概念还有待深入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多功能林业课题组给出的定义是:多功能林业,是指在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培育与恢复、森林经营与利用等过程中,从局地、区域、国家到全球的角度,在容许依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正确选择一个或多个主导功能利用并且不危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条件下,合理保护,不断提升和持续利用客观存在的林木和林地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所有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持久发挥林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3.2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目的

通过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索,推动林业行业发挥自身优势,把林业融入社会、融入市场,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突出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同时对林业业态、林业行为、林业影响力、林业社会地位、林业政策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并以此推动林业发展。在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基于林业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功能,通过对多功能林业的研究,准确评价森林功能及其数量、结构,促进优质、高效经营森林,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最终达到兴林富民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林业发展。

3.3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发展原则

林业发展论文例2

1.1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推动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其同山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此外,城市林业建设对林业的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经济economy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1.2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林业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law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law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2.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误区

尽管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林业和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运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制度、管理(manage)、思路上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林业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2.1将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economy建设割裂开来

城市林业建设和城市经济economy建设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还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影响城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在:⑴生态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噪降噪等功能,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保障人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environment)下进行生产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⑵美化功能,森林自身的美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构筑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为居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environment),也是发挥其经济economy功能的基础之一;⑶经济economy功能,森林不仅可以直接向人类提供多种林产品,还能带来经济economy利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希望生活在健康美好的环境(environment)之中,于是环境(environment)消费成为热点。

总之,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economy建设的有序和稳定;反之,若城市林业不太发达,城市建设中的环境(environment)成本则会增加,从而阻碍城市经济economy的顺利开展。2.2把“绿化”和城市林业建设相混淆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园林绿化被包含在其中,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道路、建筑物两旁无法建设园林的地方,却可以实现林业建设;园林绿化多为种植草坪、灌木,而城市林业注重乔木的培育种植;园林绿化建立的是一个人工系统,需要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管理(manage)成本较高,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manage)成本较低。国际上一直认可的城市林业建设是森林化,是生态层面的城市建设,而绿化的层次较低,不能与国际接轨

2.3城市绿地系统单调

目前,不管大中小城市都热衷于建设人工绿地,这和政府对城市林业建设的误解有关。由于盲目强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城市不断引进国外的植物及其新品种,导致城市绿地系统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生态效益低下,根本无法和城市林业的功能相提并论。

2.4没有将城市林业和山区林业相区别

城市林业虽然属于林业,要适用《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但其和山区林业建设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的功能、目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山区林业重在用益,发挥其经济economy功能,而城市林业重在发挥其生态功能,兼及经济economy功能;山区林业多是成片林,且林种较多,而城市林业中成片林较少,林种也较少。因此,对于城市林业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manage)措施,如在采伐的许可、流转条件上要严格限制,且应更加注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2.5植物的选择上没有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环境(environment)和气候条件下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在发展城市林业时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城市环境(environment)恶劣,土壤透水性差,应该选择那些生命力比较顽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来种植,不能只注重美观或是盲目的抄袭其他地方的做法。城市林业的发展应该和城市给水系统相贯通。

3.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出路

鉴于目前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着种种误区,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必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私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考虑。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规划出城市林业建设的布局、规模和数量,要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林业规划,在城市林业规划中应该包括林种的选择、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范围内的绿地、道路旁的绿化等内容Content,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

3.2依照规划进行城市林业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依照城市林业建设规划,建成以花草林木构筑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特征,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近郊、远郊及自然保护区的林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要将林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中的各个项目从投资(investment)到验收,绿化不达标的不能批,也不能验收,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城市建设。

3.3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

其内容Content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environment)、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结语

林业发展论文例3

一、林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和科学技术应用这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跟不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越位、错位和缺位同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1)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2)是职责不到位,应由林业行政部门履行的职责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3)是职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4)是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

2、机构设置不合理1)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性、法制性。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经历了5次机构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2)机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机构设置考虑上下对口、照顾现实多,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少;分工过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造成各自为阵、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

3、机关运作不规范近几年,各级各部门都制定了一些工作制度、办事指南,并推行了政务公开,但是在林业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在曰常审批办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规范和审批标准,办事机构和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潜规则”常常起关键作用;传统的“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维模式仍然影响着实际的运作。

4、行政成本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的运行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缺乏成本意识还表现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做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思想仍然左右着一些地方、部门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

5、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在管理方式上,主要表现在重事前审批、轻曰常管理,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忙于繁琐的行政审批。

6、林业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我国现行林业法规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森林法规和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组成,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还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修改。

二、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

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效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责任、法治、服务、透明、高效的统一体,是实现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建设效能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体制、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起来的,实质上是全方位的==再造工程。就林业部门而言,要建设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从林业的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意识建设等方面入手。

1.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运行,首先,必须严格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借分类经营之机,将现有企业与原投资或主管单位彻底剥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家”,放开企业手脚,把其推向市场。

2.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效能意识,首先要从加大行政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林业职工的服务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方式,在组织内部建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构架,制定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规则,制订并强制实行林务公开制度,提高林业行政事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林业法制建设

林业政策是林业战略理论的实践,林业法规则是林业政策具体应用。因而,林业政策法规建设只有在先进的林业战略理论指导下,才能使林业活动符合林业客观规律,实现林业高速发展。

林业发展论文例4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林业发展论文例5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林业发展论文例6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林业发展论文例7

2对生态经济模式的几点思考

发展森林生态经济,首先要明确森林的几项功能,从宏观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传统独木支撑的经济模式明显已经不再适用,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森林的作用不仅在于物质上,更应该重视它对人们精神层面和心理影响上的作用,重点发挥森林的生物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文效应等。对于基于资源的林下经济,应该不断拓展产业内涵,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机制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业价值。

2.1形式简单复制

人参、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药材种植;蓝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种植及加工;红松果林承包;林蛙养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农家院旅游;矿产、地下水开发等,各式林业经济可谓遍地开花。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各地林业经济模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缺乏整体规划。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林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微观经济特质,地域特性明显,所以各地在发展林业经济,制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鲜明特色,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为中心,人参、五味子、葡萄、蓝莓等为主的特色医药、葡萄酒产业区;以敦化为中心,红松果林、林蛙养殖、木耳以及蘑菇养殖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特质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

2.2资源利用粗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营养丰富、天然绿色的山珍产品,广受好评和重视,产业价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态鸡、山野黑猪、林下参、刺五加等食材、药材成了饮食行业的时尚宠儿。但是目前的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甚至没有经过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场。面对停采的大形势,林下经济将成为林业职工、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山珍产品,林下药材等林业经济,应深挖掘产业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在内外包装、产销以及售后服务上下大力气,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对山珍产品进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纯,寻求更加广阔的应用范围,推出更适合大众消费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行业产值的同时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

2.3结合文化内涵

人文效应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蓝蓝的天空,幽幽的绿意可以使忙碌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释放和完全的放松。特色农家院、乡村旅游等,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天然的餐饮食材,得到都市人的广泛欢迎。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急于求成,往往只是简单地学到了这种形式,导致有形无神,缺乏特色,遍地开花的同时,行业发展缓慢。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特色农家院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是自然风光和食材的吸引力,在淳朴的环境中得到完全的放松,远离喧嚣的宁静,充分享受休闲时光带来的身心愉悦才是隐含在行业中最大的吸引力。另外,旅游产品更应该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产品的文化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出结合地方鲜明特点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休闲方式。

2.4创新机制

受区域以及传统经营思维的限制,林区经济发展与现代社会建设形成了严重的滞后,行业“欠账”较大。林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通讯设施覆盖面非常有限,社会服务行业明显不足,导致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限制。缺乏资金、技术落后、运输不便、消息不通等是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难题。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合作方式,是发展林区经济的必经之路。剥离林区“不良资产”,由政府买单,依托优惠政策,走产学研、产供销的道路,让林区资源与企业资金相结合,跟随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方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是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内容。企业资金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林农以自有林地等有价财产入股或承包方式承担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等工作,企业回收后进行深加工,进行市场化销售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林农与企业双方各自面临的困难,实现互利共赢。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国有重点天然林林区停采,对林区造成了极大的劳动力剩余,如何转移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是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我国林业发展进程中,受传统观念以及林区自然情况等限制,造成了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迫切需要发展建设,这笔账成了“老大难”问题。根据目前政府和林场都无力完全承担“欠账”的状况分析,可以采用BOO或者BTO等模式对林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对于建设中毁占林地的,应根据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并给与相应补偿。这种建设方式,在发展林区建设的同时,也将转移林区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林业发展论文例8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意都是将创新成果市场化,企业的本质是追求资本增值,因此体现企业创新成果的技术是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最终靠的也是市场,是消费者进行检验而不是某个委员会或者某个专家的评判。但现在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对于市场竞争的态势把握不够深入。

就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很多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原因,或者受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林业科技创新基础差,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科学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出收益时间间隔较长,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等,都影响着林业科技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林业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体,吸收直接融资、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撑,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研发投入,并且不断的进行扩大,以期有效地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林业产业积极争取各种减免税收政策。其实林业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特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积极向政府争取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取消林业产业科技开发费用的提取上限,切实增加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也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果激励机制,从经营、生产、开发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发展论文例9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甘肃省各地,自然条件严酷,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树林,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只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来加以粉饰,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转换经营的机制,增强发展的活力。

4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落实推进措施,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功能,充分发挥林业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由此,提出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3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4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5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5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那么多年后,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会出现一个好的开局。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态文化产品也会不断日益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也会在不同层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人们心里也越来越得到强化。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林业发展论文例10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