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0:02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1

教育,谁可以给出一个较全面、较准确的解释或说法?说到教师,人们是很容易理解的了;说到教授了,也许只是人们意识观念里的一个形象,也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是可以完全理解“教育”的含义的。

说到教育家,也许中国有个很大的,应该归属孔子吧!几千年前,不认识字的人都知道这个孔老二,你说这孔老二的影响力怎么样?

道这孔老二也是多么的厉害,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他;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教育家(当然,现代也不局限是文字,更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伟的也太大了,把中学生都“围”进去了!

看到一批一批的高中生因高考失利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的、跳楼自杀的,变成精神病的、抑郁症的等,无不让人痛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重复着,总没有人提出,有的是“不敢”,有的是不会提,有的是不想提。久而久之,教育之弊大矣,学生之弊大矣,社会之弊大矣!千年文化传脉就这样被肢解着!

试问:所谓被正式录取的,到底有多少才是真正合格的;只差那么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的人就是不合格的么?

试问:真正的才人就真是用一页破试卷就能决定的么?

试问:一页试卷就真能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么?如果真是这样,也未免太荒唐了吧!

荒唐!荒唐之极!

孔子为了一个教育家的名头,可是穷了一辈子;而现在的教育“家”,为了一个“特级教师”的名号,主要目的就是钱!

可以发现,不只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还包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踏进这个社会后,连最基本的一点礼貌都没有,更别说做人的道理了!

这就是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多的满街都是,至于那些无官无分的,满街都是“人渣”!

有了问题,连最基本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就像黑暗中的狗一样,听见别的狗叫自己也跟着狂叫,即和狗的行为都差不多,这还不愚昧无知么?

既然是教育的腐败,为什么不承认呢?但也不是不承认,是忙着挣钱,忙着搞活,忙着增长GPD呢!

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它绝不是偶然;一个国家问题的出现,它绝不是一天两天!

现代,文化课成绩只代表一个人当前的处境,不代表一个人的实力;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要全面发展;现代的文化课只是一个形式的误导。学校你是很优秀的,也不代表你出社会以后也是优秀的,现在的社会要想立足,就要全面发展,不只是文化课。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华!

如此,是我们的目标太小、眼光太短!一个人一生在一个“书”上吊死,这是何等悲催的事情;至于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小时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也许那时没有政府、政治格局,高中之弊日益厚矣!!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2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3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画什么”不是指具体的题材、内容,而是指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

2.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单一的教学规范中,他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闭的,视野过于狭窄。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今天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油画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构图、体积、空间、结构、黑白灰处理以及线面关系;就色彩来说,就是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层次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就材料和媒介来说,是肌理、色层和各种材质的精神表达。这些应该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抛开很具象的形,训练造型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当代生活的鲜活性。(2)对绘画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

3.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4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5

0 绪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显著成就,形成了独特的体制,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的发展,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也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自身的众多特性。双语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基础是在建立在民族教育的前提下,民族教育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文化自身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日益加深,双语教育问题日渐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语言研究者、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1 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历史沿革的现状和理论成果

1.1 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历史沿革形成的现状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谈双语教育就必须涉及到民族教育的内容。

(1)有关民族教育与双语教育成果的理论研究。藤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版);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戴庆厦、董燕《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1998年第1期);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11期);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马学良、庆厦《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 1984年第4期);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陈远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向》(《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荣司平《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使命》(《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孙丽曼《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征及功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藤星的《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是回顾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著作。从中国少数民族概况,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与措施,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与时间,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特征,中国边区少数民族概况等,基本 涵盖了中国少数民族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基本理论及政策中就双语现象、双语教育的涵义及双语教育的分类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认为双语教育与双语现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双语教育的概念大于双语教学,即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双语教育主要是指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主要是培养民—汉兼通型的双语人才,为汉族与各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繁荣服务。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兼有教育学、民族学、语言学三重性质,并与其他众多学科相关联,是一项在中国这一特殊空白领域进行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工程和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重点谈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强调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多元遗体格局”中“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发展多元文化的前提是要培养出大量的“双语文化人”,无疑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中的“多元”告诉我们: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应该得到平等发展。

戴庆厦、董燕《中国国情与双语教育》一文中全面介绍了解决一个国家的双语教育问题,除了遵循已被确认为科学的双语教育原理外,更重要的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认识符合本国国情的双语特点和双语规律,制定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双语规划和双语教育政策。

(2)双语教育与经济、民族政策、文化的关系。如戴庆厦、董艳《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际中获取真知灼见——评〈四川藏区双语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国藏学》 1998年第1期);杨萍《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辛治洋《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年第3期);李延福、拉本、项青朝加《文化的多元性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3期);李泽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 2011年);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年);董艳《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民族出版社,2002年)。

比如王鉴的《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一文,主要从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几个显著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一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政策与国家教育政策的兼容性;第二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层次性;第三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有效性。第四个特点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性。由此可见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从价值取向来说,基本的、关键的政策领域都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效益优化、均衡发展等为其基本价值。由此可见双语教育一方面受到了经济、民族政策及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在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1.2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如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版);关辛秋《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民族教育研究》 2011年第4期);祁文秀《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民族翻译》2009年第3期);牛娟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初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民族教育研究》 2003年第6期);丁文楼《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介绍了双语教育理论及其双语教育的模式,谈到了对双语教育发展的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谈双语教育理论中强调了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系统、评价系统等内容,突出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

2 新疆双语教育历史沿革形成的现状

2.1 新疆双语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新疆就已开始实行“双语”教育。因为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外界合作交流,要发展,肯定离不开汉语。

(1)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陈旭、陈进的《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在新疆的实践与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2期);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12月);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时代报告, 2012年第4期);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从田野调查视角考察》(《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王阿舒、孟凡丽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马戎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张敬仪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研究》(《丝绸之路》2004年第2期)。

(2)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成果的研究。王 振、蔡文伯《刍论双语教育对维系新疆民族和睦关系的作用》(《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 年第 1 期);姚文遐《推进双语教学 促进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3期);张洁、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廖冬梅《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新疆大学》 2006年);顾华祥《新疆民族教育现状及难点分析》(《求是》2004年第11期);贺群、胡文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回顾与反思》(《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这些著作和文章从新疆教育的历史过程、作用、难点、问题,双语教育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新疆的双语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数量不足、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双语教育模式多样与教材品种单一相互抵触,因为教材内容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脱节,所以缺乏地方色彩;双语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双语教育的管理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办法,使得双语教学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双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2.2 关于新疆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的研究综述

杨凌《新疆双语教学发展新状态》(《职业时空》 2007年第13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31日);马磊《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与现实问题》(《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张红艳、郝路军《管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成效》(《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以大力加强双语教育为突破口 统筹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交流材料之七,2011年7月15日);王迪吉《“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4期 );石翠红《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已势在必行》(《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未来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关键就在教育,于是我们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而要想实现这一宏大的战略,必须对教育进行研究,必须对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不足,与国际教育研究现状有着很大的差别和差距。本文对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作简要评述,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1 当前国际上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1)教育研究者带着“问题”去研究。首先,研究者是带着发现问题的心理去观察社会教育热点,然后是试图找出其发生的诸多原因。然后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2)教育研究者善于从多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教育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从而能从多个维度论证某一教育问题,也能从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3)教育研究者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田野法、跟踪调查法、访谈法、催眠法等多种方式对个案进行研究,最终再进行推广,使得研究的结论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多定量分析。多用数据分析,多采用实验方法,多用数学模型。(5)教育研究的精准化。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电子表格建模,从而得出精准的认识。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 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重思辨分析,显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特点,有利于人文学科教研的发展,但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思辨分析中,往往在教育研究中照搬历史上经典范式。最终陷入“八股”的泥潭。(2)容易走极端。建国以来,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不少经验教训,其中一个问题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来进行指导,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容易陷入极端,在纠正某一极端时往往会又陷入另一个极端。(3)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性认识阶段。工作在一线的工作者具有丰富的隐形知识,但却没有成功地将这种知识显化,更谈不上很好地传播了。(4)对外国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批判不够。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当代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潮,往往会走两个极端,或因循守旧、一概排外;或不加分析,全盘照抄照搬。

3 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特点的原因

造成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养成了重思辨的习惯。更有像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安石、龚自珍、鲁迅等伟大思辨人物的带动和影响,使人们往往习惯于思辨推理的思维习惯,而不习惯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历来的教育政策也在不自觉中沿袭了这种思辨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引导和发展了我国当前的这诸多教育研究的特点。

4 解决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中的问题的方案

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哲学认识论、科学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国际化的眼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努力。

(1)增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本着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广泛深入到教育前线,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朴实的工作,进一步促使教育政策意识的增强。 (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

(2)不同的哲学观构成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对教育事实做出解释分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总结适合我国教育特点的教育研究方法,并付诸实践检验,最终将普遍真理推广至全国。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与别的科学领域相比较,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早在19世纪末,在近代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下,教育研究不仅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也引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有心理学方法,从而在20世纪初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雏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利用这些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4)教育研究要走群众路线。我国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曾说过“人民群众才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间,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从群众张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重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利用。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到发达的信息社会。教育研究者需广发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更多的数据,再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一体系推而广之。

(6)重视教育电子资源库的建设。经典的研究和经典的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从网上下载学习,提高学习的时效性、便捷性。

(7)重视“形式化”的利用。“形式化”是指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所构建的符号公式来表达科学理论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形式符号系统是人对自身实践操作活动的高度概括的反映,不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由于使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相对分化和隔离,从而为思维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教育研究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实现数学化、形式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加强对教育过程随机性定量描述,还可以简化思维过程,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所要研究的教育对象。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7

(一)社会背景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单一中心时代逐步向多中心时展,即向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社会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展。结构多元化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职能多元化意味着分化的社会结构应该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的社会职能应该体现不同的社会价值。价值多元化则意味着在物质和意识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批富裕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对子女的教育有特殊的需要,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或者是能够得到特别的照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上大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在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木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而的培养。而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卜,在满足家长的这个需求方而能力欠缺。政府公共则力的不足导致许多公办学校在维持生存方而出现了资金链的中断。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和教师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入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人性化、灵活性的办园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这些都促使人们在选择教育价值方而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于是,多元化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也曾出现过文化、教育等社会独立结构。每个独立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保障每个独立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政府需要界定各个结构主体的职能,并创造条件促进各个主体实现其价值,以满足人民对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意味着我国想通过建立和谐社会来解决政府与资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教育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一时期,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较多。2004 - 2014年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 131 070 篇,以社会公平为主题的期刊论文 16 671 篇。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 教育背景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指导思想。早在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事业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1992 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重申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改革学前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化逐步波及到幼儿教育领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随着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增加,教育消费主体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转制成为民办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作为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同时,九五期间,我国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 1.3 %,这表明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这就意味着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公办幼儿教育的补充,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了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1997 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2002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设立、组织与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职责、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目标。2010 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颁布,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有计划的发展日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民办幼儿教育以一种蓬勃的态势迅速发展。据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 年,我国有民办幼儿园 12.46 万所,比上年增加 9 234 万所;入园儿童 865.62 万人,比上年增加 52.23 万人;在园儿童 1 852.74 万人,比上年增加 158.54 万人。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4-2014 年以学前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 960 篇。研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

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不多,没有太多的争议。郭宗礼认为民办幼儿园是指由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和运行的幼儿园[2]。罗英智根据民办园的办园主体、产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民办园分为 5 类:1) 纯民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经营权私有;2) 单位、团体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私有,经营权归主办者或承包者;3) 民办公助幼儿园,举办者为民间团体或公民个人举办,在教学、人事、招生等方面受到政府或主管教育部门扶助;4) 国有民办幼儿园,所有权国有,经费自筹,经营权私有;5) 股份制幼儿园,股东自筹经费,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幼儿园,股东一般不参与经营幼儿园,行政领导权归当地政府,业务指导权归教育部门。

(二) 关于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静等研究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民办幼儿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形态;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营分散、行业集中程度低、未形成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效应。有些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小规模民办园存在一村多园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甚至园际之间展开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微观方面,民办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园模式和民办园自身管理两个方面。吕桂珍在总结北京市民办园特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列举了北京市民办园的发展模式,如集团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园和办国际园模式,为地方省市民办园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民办园自身管理方面,众多的研究者在对农村民办园和城市民办园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的一手资料,认为目前民办园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诸如资金投入、办园设施、安全与卫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保育、收费和财务制度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各抒己见,认为政府、社会和民办园在改变民办园生存状态方面应承担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做好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资助、咨询 6 个方面的工作。其次,社会成立小规模民办园的行业协会,规范小规模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制定行业认可的评估制度对民办园进行评估、验收。再次,民办园应改善办园环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儿童活动质量。

(三) 关于民办幼儿教师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研究者从生存状态和专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首先,从生存状态来看,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缺乏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较低,因而,民办教师处于职业倦怠和焦虑严重的困境中,从而出现了民办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象。其次,从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研究者认为目前民办园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师准入制度,民办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较低;在年龄方面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民办教师不能享有及时进行专业发展教育的权利。 在改变现状的建议中,郭宗礼认为民办园可以采取包括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切实提高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措施来改变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这一建议较具有普遍性。

三、对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反思

(一) 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特点

1. 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路线多样

研究者除了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外,还采用了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搜集实践资料。从而,使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研究路线方面,有的研究者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先介绍相关的理论,再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现有民办园生存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的研究者遵从纯理论的路线,通过分析国外发展教育的经验,启示我国政府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应发挥的职能;有的研究者遵从由点到面的路线,以一个城市或乡村的民办教师发展现状为突破口,进而从宏观方面提出国家在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尽的行政与法律职责。

2. 研究内容集中,研究视角逐渐开阔

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状态及改进策略方面。研究者最早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农村、城乡民办园的教育状态方面,在提出改进建议时,也是较多地关注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近几年,有些研究者开始转变视角,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角度研究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意义,不仅研究民办园自身的发展状态,而且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公办园的发展经验,阐述民办园和民办教师在改进自身状态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的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国外,将外国政府、民众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引进国内,提出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举措。

(二) 民办幼儿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本土化的研究

首先,已往的研究大都遵循一个既定模式,即阐述现有问题,简单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挖掘改进民办幼儿教育现状措施的理论根源。其次,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历史性研究也较少,这样就使现有的研究缺乏历史经验的借鉴,从而成为断点式研究。第三,关于国外民办教育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国外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承担责任的经验介绍上。这些经验仅仅是当时某国教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中国的教育、经济现状的可比性较低,其经验也就不具有可参考性。

2. 比较性研究少,缺乏发展性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只是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少有研究者从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国外私立幼儿园的发展经验。仅有的几项研究也都是关于国外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和国外实施补偿性教育的法律、文件的介绍,对于国外私立幼儿园和教师自身发展、私立与公立幼儿园的互助发展、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助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与中国相关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更少。其次,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城镇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方面,所提建议也仅仅是针对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没有预测未来民办园的发展趋势,没有分析这些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性。

3. 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政策导向性凸显

2004 年以来以民办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 1091 篇,其中核心期刊 387 篇,博士论文 36 篇,硕士论文719 篇;以民办幼儿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 39 篇,其中核心期刊有 17 篇,博士论文 1 篇,硕士论文 22篇。相比民办教育,民办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而且多集中在 2010 年之后,2010 年以后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期刊论文有 21 篇。这是因为,2004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教育界掀起了关于民办教育研究的热潮。尽管在法律中也提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毕竟不是重点,因而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过多兴趣。2010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个文件中,国家把学前教育独立出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激起了研究者的较大兴趣。可见,国家政策指导文件是研究者研究内容的风向标,直接关系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出现了学术研究的跟风现象。这一现象必将影响学术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降低研究成果的质量。

四、未来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研究视野开阔,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8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7.

[2]谭学纯,肖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教育对策和话语权[J].语言文字应用,2006,(4):20.

[3]江健.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9):73.

[4]罗红卫,祝智庭.语言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发展:一个国际视野的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11,(6):52.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9

1.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

2.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

3.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

4.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5.王国维体育教育观及其启示研究

6.体育教育的生命化

7.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

8.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9.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

10.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

1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12.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

13.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 

14.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

15.爱尔兰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利莫瑞克大学为例 

16.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17.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

18.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

19.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式微与复兴

20.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1.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 

22.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

23.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24.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

25.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26.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 

2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8.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 

29.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保障实证研究

30.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1.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审思

32.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构建研究

33.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

3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

35.蒋南翔体育教育观及启示

36.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37.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38.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高考体育加试及相关问题分析

39.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及启示

4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自我效能的研究 

41.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 

4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43.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44.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45.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 

46.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  

47.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策略研究——基于对体育教育的反思  

4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  

49.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选用  

50.《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 优先出版  

51.美国体育教育制度对中国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5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53.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4.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

55.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5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5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5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

59.《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60.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61.对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考评体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2.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

6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64.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

65.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

66.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67.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

68.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

69.英国体育师资培训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70.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72.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73.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74.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

75.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

76.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7.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78.从教师教育的理念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

79.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

80.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8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研究

82.湖南省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83.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成因及演变特征探析

84.加拿大高校的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教育及其启示

85.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86.我国体育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解析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87.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革新探析

88.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学科与术科比例问题的探讨

89.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

90.论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

91.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

92.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93.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94.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体育教育的迁移价值

95.欧美户外体育教育研究

96.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

97.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例10

2.准备好了么?中国在线研究生教育——从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报告说起

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4.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基于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6.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

7.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从跨专业生源的视角

8.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

9.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

10.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2.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13.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

14.硕士研究生导师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15.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6.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1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8.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19.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

20.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1.基于综合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研究——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2.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 

23.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 

24.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 

25.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26.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7.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 

28.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奖助体系改革研究

29.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0.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

31.“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 

32.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

33.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4.加强档案学研究生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35.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36.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结构的调查分析与协调性评价

37.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调查

38.2015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39.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0.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41.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42.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

43.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

44.2013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45.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 

46.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

47.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48.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49.研究生“研究者”身份的多维度考察

50.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协调度双层次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兼论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的可能路径  

51.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52.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 

53.“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

54.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5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

56.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57.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探究 

58.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5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60.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 

61.试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62.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63.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数测度方法——对“985工程”一期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实证分析

64.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65.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66.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6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8.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 

6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70.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 

71.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  

72.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73.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7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

75.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

7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77.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  

78.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9.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

80.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

8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8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

83.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整顿和改革

84.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85.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86.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 

87.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30年:历史、现状与思考

88.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89.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90.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91.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改革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径的调整

92.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

93.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94.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95.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

96.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97.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