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19:12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1

近来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随之产生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改进已经为物流业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因此,人们希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新的物流系统。

制订产品责任法乃是大势所趋,这使物流质量保证成为物流业中的新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把物流分成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把它们与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相比,列举了一些例子,诸如半导体的存贮能力和计算机计算速度。在区别每个阶段所创造和运用的各种各样的物流技术时,文章讨论了随着新技术发展,将来在物流行业中可能产生的重大变革。后者的一个例子就是计算机和In-temet及其他通信技术的融合。

下面是我在’97年亚太国际物流研讨会的发言。

物流和信息处理技术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今天,我想大略地说一下信息技术发展和物流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开始话题之前,我先作个自我介绍,并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觉得当前的物流形势不容乐观。

其实我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合成纤维公司里任职,担任化学工程师。

那时,日本的制造企业都处于技术发和生产率提高的急流之中。作为年轻的工程师,我每天都在试验革新了的生产过程或改良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率。

大约二十年前,有人邀请我加人一家仓储公司,未经慎重考虑,我就答应了。

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当今世界上竟然还有象仓储这样不发达的行业,这真让我难以置信。最让人奇怪和迷惑的是对安全的漠不关心,在我的工厂标准里,有很多操作都不合安全要求。

同样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经营方法陈旧和缺少创新。

在我看来,除了叉车以外,一切就是处于封建时代。

交通部制订了众多的规章,却缺乏有力的革新和家长式的引导,这破坏了物流业的发展。

我受到了震动,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此我决定辞掉工作,再回到学校学习。

我去了一家美国商学院校学习有关商业的知识,在那里,我学到了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当我从商学院毕业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时候,我的金融教授问道:“威雄,你在校期间学到了些什么?”

我回答说:“我只学到了两样东西,它们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这就是‘竞争优势’和‘现金流’。”然后他告诉我:“威雄,学校想教给学生的,你已经都学会了”。带着这两样东西,我回到了日本,并开始了新的工作——一家仓储公司的总裁。那时候,我的公司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性仓储公司,年销售额为四千万美元,员工约380名。我想弄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并询问了每一个经理,他们都答不上来,有的甚至说我们没有竞争优势。

这种形势非常严峻。从所学的知识里,我认识到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它就将倒闭。

我想我必须从头做起,创造出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我是一名工程师,用过很多计算机,所以我认为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仓库作业中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许多持反对意见的员工抱怨说顾客并不要求仓库提供实时库存信息。另外有的人问我,使用这个计算机系统能将我们的销售量提高多少呢?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让他们把这当作是新总裁的爱好,并允许我建立这个系统。

非常有趣的是,为了准备这篇稿子,我查了查计算机的能力方面的资料,发现我念大学时最强大的计算机如IBM386,其效率只及今日PC机的百万分之一,或者更低。

当我试着使用计算机时,把它当作是一个能快速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的计算器,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算盘或计算器。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库存控制系统,我在资金、人力和时间上进行了大量投资。非常幸运的是,这种实时库存报告服务赢得了顾客的满意并大受欢迎。

尽管这个模型非常简单,且只能提供有限信息,但它作为销售工具,为我们赢得了很多新的顾客。

现在,我们开始把计算机看作信息处理机器,而不是一个大型计算器。”在这18年间,我们不断改进系统,现在使用的是该系统的第4版,并刚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对我们的计算机系统作全面更新。同顾客一起完成了在线系统后,我们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由于线路总是开放着,任何时候我们都能传送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费分文。从这一时刻起,我们启动了室内电子邮件系统。

之后,有人提出我们可以用这个系统为那些想得到货物信息系统的卡车司机服务,非常幸运,该系统在卡车司机中同样大受欢迎。

正如前述,我是一名工程师,所以总是想着改善工作条件。我注意到,当业务繁忙时,仓库工作人员必须工作到半夜,为第二天的装运作准备。在我们一家仓库里,工人必须工作到凌晨,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我了解到自动叉车已经问世,所以要求制造商制造一台用于公共仓储。我问过日本所有的叉车制造商,他们都说把自动叉车用于公共仓储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自动叉车只能用于单一货物仓库,而不能用于多货物系统。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理由,因为如果人能把一种货物同其他货物区分开来,那么在人的大脑里应该有某种位置鉴别系统,它应该是某种数学系统。我不想自己去解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但计算机却可以。所以我告诉一个制造商,我会支付全部开发费用,并许诺说即使开发失败了,也绝不会责怪他们。我信心十足能制造出这种叉车。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和一百万美元来开发该系统,而它运行得非常成功。

该系统比堆垛机、起重机和货架系统便宜得多。许多年前,美国教授参观了我的仓库,要求我展示该系统。那时,美国政府觉得他们在技术上可能落后于日本,并组成了一个新的调查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调查高科技领域,他们参观了一些大公司,如三菱重工或富士通,但同样对我的机器人叉车系统感兴趣。

那时,我坚持认为还有众多的领域需要用低级技术来改善人类工作条件。

后来,他们提交了一份题为《日本技术调查》的报告,并评论说铃木先生强调存在着众多技术上的要求以改善人类工作条件。我引以为自豪。

我因发明了另一种货物定位系统方法而获得了一项专利。对区分位置而言,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

当我想到这个主意时,整夜都不能人睡,因为它是如此惊人,除了我以外没人能提出来。

它是这样的,当你要找屋里的某个人时,你绝不会考虑用一个座标X、Y、Z来找出他的位置,而会喊他的名字:“你在哪里,铃木先生?”然后铃木先生会回答:“我在这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货物回答“我在这里”。所以我试图让货物在被叫到时能作出回答,非常有趣的是,货物的确能做到。我把感应器放在托盘上,把信号发射器放在叉车上,当发射器发出信号时,感应器就能答复。尽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但要把这套系统投人商用却有一些困难。

为能探测到信号,感应器必须大声回答,叫喊几次过后,声音就嘶哑了,或者没音了。电池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当它停止回答时,从理论上来说就无法再找到它。所以这种方法尚未应用于商业之中。条码技术和各种各样识别的技术亦会有大的进步。

在我看来,计算机的应用进人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直到几年之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结构都还是中央控制式系统,现在,计算机系统的主流变成了网络结构,并且客户机服务器类的系统将变得越来越流行,同时,卫星数据通信的运用将会显著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在任何远离自己办公室的地方做生意,例如:在旅游胜地的宾馆或者甚至在飞机上。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2

(二)条形码等信息管理系统(POS)。在运输过程中,给每个货物都制定自己的条形码是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基础,其能够有效的实现仓储自动化,也是POS准确收集信息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货物的条码化能够作为企业内部系统使用,也可以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具有互通性。

二、信息技术在港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一)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输管理。物流企业采用了管理系统后,就能够及时的调出相同地点的货物信息。采用了条码技术后,就能够对运输的票据进行管理,指导货物的装载与搭配。能够快速的得出货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目的地是何处等,以此提升货物的安全性。第二,生产管理。在生产任务上粘贴条形码,任务单就能够直接跟随相应的产品流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使用条形码,能自动更改数据库中心的产品状态,保证产品质量。

(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传递的关键。在各单位进行合作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就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并将其作为应用基础进行物流作业。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有效的节约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货方面。在接到订货企业的计划后,发货企业就能够直接下达发货的指令,及时的分拣货物,打印相应的条形码,并直接粘贴在货物的包装上,随后客户就能够接收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发送的货物信息,收货企业就能够提前做好接收货物的准备,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物流运输方面。由于发货企业在货物上粘贴了物流条形码,运输企业在提取货物时,就能够通过扫描读取货物条形码,核对货物信息。货物会在运输企业的物流中心得到重新的整理与包装。随后运输企业会通过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收货企业发送订单的详情,运输工作结束后,货物运输企业就能够通过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发货企业确认合作完毕,有效的节省了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

(三)电子订货系统(EOS)等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在零售商的日常工作中,每当货物库存下降到重新订货水平时,电子订单就会通过电子订货系统自动下单到公司的主机,所有零售商下达的订单都会通过公司的主机归集,随后通过企业的仓库或者供应商进行批量发单。此种大批量的能力对于零售商以及供应商等都有一定的好处,零售商通过电子订货系统拥有了较强的采购能力,而供应商则可通过电子订货系统大批量的销售货物。增值网(VAN)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其能够支持电子订货系统以及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从供应商到门店的整个供应链活动都能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展现,且还能够实现卫星数据连接,对于地理分布较为广泛的零售商进行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经济一体化、经营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协调好企业复杂的经营活动,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去思考、解决问题能够使决策者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理清整体结构,抓住重点,从而做出正确而持续有效的决策。系统思考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寻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开始重视以系统的观点来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以有效协调与供货商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其实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有效协调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物流管理及物流管理系统

1.物流及企业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可以定义为企业从订购原材料,一直到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第三方物流所经历的整个过程。企业物流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各个物流活动,以及物流过程中的整体计划、决策、实施、控制等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从采购原材料、经过加工处理到销售给分销商或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

2.企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物流活动有运输、库存管理、装卸搬运、生产、包装、配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用料控制等。装卸搬运也称为物料搬运,物流的各个主要环节和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依赖装卸搬运活动进行衔接。用料控制主要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情况,是生产部门与库存管理部门之间的衔接。

根据企业具体的物流活动可以将其物流管理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的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实施人员的理解误差可能造成实际行动偏离计划,或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必须及时变更原来的计划,这就需要企业有监督控制部门对企业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各种情况的变化及时反应,以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

另外,为了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数据交换,企业还应设置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

所以,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具体分解为如下子系统;

计划分析子系统、采购子系统、运输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客户服务子系统、监督控制子系统。

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如图1。

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过程如图2。

(1)计划分析子系统根据销售子系统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生产子系统提供的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等资料,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2)采购子系统根据生产计划以及库存管理子系统反馈的库存情况及时采购材料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3)运输子系统则根据祠料采购子系统提供的采购情况、产品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客户服务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严格部署自己的运输计划,以保证材料以及产品能准时到达,提高效率,优化企业客户服务;(4)库存管理子系统根据运输子系统提供的材料及产品的入库。出库情况,生产子系统提供的产品生产情况以及销售子系统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管理库存;

(5)生产子系统按照生产计划组织安排生产;

(6)销售子系统根据生产子系统提供的生产情况和库存管理子系统提供的产品库存情况制定产品的销售计划,销售产品,以及处理与销售产品相关的其他事务;

(7)客户服务子系统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提供客户服务。

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都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企业通过网络将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及时反映到所需信息的其他子系统,使其他子系统能根据所需信息及时做出自己的决策,并快速行动,从而保证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这是整个物流管理活动中比较关键的一点。物流管理是将企业的整个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只有保证信息交换的通畅,才能确保各个子系统按照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来进行决策,以避免出现由于信息不通畅造成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偏离整体目标。

监督控制子系统则是对以上各个子系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对于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偏离计划,偏离物流管理整体目标的活动,以及由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的情况及时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并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快速的反映到相应部门。

这些子系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每一个子系统出现差错就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运作,进而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协调好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目标的关键。

3.物流管理系统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物流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效率,进而使物流管理工作单纯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同时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供货率以及优化客户服务的目标,寻求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物流管理系统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总成本,优化客户服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物流管理的具体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快速反应:快速反应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物流管理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从装运方式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上宋。

(2)最小变异量:最小变异就是尽可自S控制任何会破坏物流系统表现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

(3)最低库存: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存货可用性的高周转率意味着分布在存货上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此,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

(4)整合运输: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一般来说,运输规模越大及运输距离越远,每单位的运输成本就越低。这就需要有创新的规划,把小批量的转运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较大批量的整合运输。

(5)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某些对产品生命周期有严格需求的行业,挥手已流向客户的超值存货将构成物流作业成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订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

4.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

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个系统中一个系统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物流管理系统的失败。因此,物流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有效协调各个子系统,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的流畅。利用物流管理信息子系统,建立网络,使每个子系统的情况能及时反映到其他相关子系统,以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及时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并据以决策。

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过程如图3。

二、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1.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问题

物流管理系统涉及企业的很多部门,由若于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业绩评定方式,如果每个子系统都按自己的目标来进行决策,就很难做到各个子系统劲往一处使,难以保证企业整个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及绩效评估措施,切实将各个子系统协调起来,使每个子系统做决策时都能从整体效益出发,从而为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2.物流管理全程优化

物流管理整个过程中通过分析计划,计划实施,以及对整个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保证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努力促使整个过程成本最低,整体效益达到最优。有些情况下,局部系统实现优化会导致整个物流过程的劣化,管理者在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将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生产、销售以及客户服务看作一个整体,必要时局部系统要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个系统最优利益的实现。

3.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预测问题

从整个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组织生产以及销售计划都基于企业对市场情况的分析预测,如果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不准确,则会影响企业以后的一系列决策。如服装生产企业,如果对市场上服装面料以及流行款式把握不准确,企业在分析计划引导下,购进原材料并组织生产,则只会导致企业大量产品滞销,积压在仓库中,给企业带来损失。然而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性,则企业的预测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因此,对那些能够预测的一定要尽可能准确预测,对于不能预测的则一定要准备有效的应对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鲍新中,程国全,王转.物流运营管理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李苏剑,游战清,胡波.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4

电子商务是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现代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信息量大、时空跨度大、处理过程复杂等特点,所以建立功能完善、操作方便、安全、及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及知识的支撑。

一、物流数据自动识别技术

物流管理中最基本一项工作就是物流数据的采集,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是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输入的重要技术。

1.条码技术

条码是由一组粗细不同、若干个黑色的“条”和白色的“空”的单元所组成,其中,黑色条对光的反射率低而白色的空对光的反射率高,再加上条与空的宽度不同,就能使扫描光线产生不同的反射接收效果,在光电转换设备上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形成了可以传输的电子信息。

条码技术还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还在研究和开发包容大量信息的二维条码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扫描设备。现在,世界各国重视发展与条码技术相关的磁卡、光卡、智能IC卡技术。

条码技术的优越性是可靠准确、采信和输入数据速度快、成本低、应用灵活、自由度大、设备小、易于制作等。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射频卡、阅读器和天线。

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激活;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射频卡具有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的特点和具有防冲突功能,能同时处理多张卡片。

二、物流自动跟踪技术

物流活动经常处于运动的和非常分散的状态,因此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将物品移动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1.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PS的定位原理是GPS导航仪接收信号以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量测距离,以距离来判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卫星产生两组电码,一组称为C/A码,一组称为P码;P码为精确码,C/A码为粗码,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测站将数据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注入站,注入站把导航数据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卫星。

(3)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GPS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机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2.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为:一种能把图形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设备等。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软件等。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也是GIS系统的灵魂和生命。人是GIS系统的能动部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决定系统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方法指系统需要采用何种技术路线,采用何种解决方案来实现系统目标。各个部分齐心协力、分工协作是GIS系统成功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物流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结构,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EDI是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

EDI系统一般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

1.硬件设备。

2.增值通信网络及网络软件。

3.报文格式标准。

4.应用系统界面与标准报文格式之间相互转换的软件。

5.用户的应用系统。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是:电子数据交换、传输数据的存证、报文标准格式转换、安全保密、提供信息查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提供信息增殖服务等。

四、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带给企业的是最简洁的作业流程与高效的配送效率,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成本。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常见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性,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 “内在化”,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81)“面向广西区域经济的信息管理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6

一,引言(简述本文的观点)

简述21世纪物流的竞争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应用的竞争.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的应用是物流经济利益新的增长点.电脑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如果把一个物流中心看作是一台电脑,那么它的位置选址,仓库的布局,规模的大小则是它的硬件系统,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快速响应的程度,客户服务水平则是它的软件系统,一台电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软件系统.物流作业中心的选址与布局是战略问题,是一个物流中心在成立之前就必须要考虑好的.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流程,决策支持则是一个战术问题,是物流企业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所以物流企业的真正竞争是它的信息技术自动化应用与快速反应.

二,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在物流环节中的作用(具体阐述是如何实现其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现代物流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它包括对信息,运输,存货管理,仓储,物料搬运,包装等作业领域的综合管理起任务是把具体作业任务有效地组合,实现其各个环节顺畅,使其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

1 与采购环节的衔接.

2 与库存环节的衔接.

3 与运输环节的衔接.

三,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具体应用案例分析(提供论据)

(1)沃尔玛全球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的应用案例.

(2)日本物流发展的几个阶段.从中分析可以得到物流的发展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科技的发展过程.

四,具体技术的代表

(一) rfid技术.(信息技术的代表)

(二) 自动分拣系统 (自动化系统代表)

五,结语(进一步总结本文的观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物流业的发展会朝着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物流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关推荐: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7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现代物流中节约物流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从世界上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2009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要使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支持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物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环节所组成的系统。物流管理强调各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平衡性,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从而使企业物流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各项基本业务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和综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各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物的流通方式转变为信息的流通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将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物流信息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物流为例,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懂管理、会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其鲜明的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其产业的运作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目前,物流产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物流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及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创新和重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及其道德的关注。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由管理学原理、商品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现代物流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具体工作做好准备。

4、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由网络数据库技术、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We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模拟操作、现场实践等方式而使知识“内在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或现场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和技能,增强专业意识;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

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业务项目,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

(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建立规范合理、贴近实际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应实现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1、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操作。将编制生产供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组织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仓储和配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

2、对物流设计和策划。对物资采购的规划设计、物流调运线路的最优化规划设计、物流的合理配装、ERP系统与物流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模拟设计。

3、系统的理解与分析。简单模块的编码、系统流程的分析、企业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提升、ERP集成系统、物流系统的实施及简单维护、基本的案例分析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管理的专业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输送源。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满足社会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可提高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为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教育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2、王兆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8).

3、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0(4).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1.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必备技能。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特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践操作和初步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信息化管理在物流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操作。

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和规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如下:《物流技术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工程》等。作为同一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些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部分章节存在重复编排,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三是现有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跟不上时代、理论落后于实践,可操作性差的问题[3]。

2.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多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Internet、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很大,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服务技术在不断变化;又例如ERP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基础技术的提高。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有的教材中信息技术术语定义、引用也不一致,实用的例子较少。总之,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基本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或者在校内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应达到的综合目标。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缺乏,教师水平差别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学历的师资不足,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4]。

二、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完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搞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前,随着物流这个新兴专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材编著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大部分物流信息技术教材属于引进理论式,对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吸收消化工作尚未完成,还未与中国的物流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以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前提,提出以能力体系而非学科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并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来确定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应适应我国高职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和紧缺物流人才培养要求,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基本范例。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流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方法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运作形式与操作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此基础上动手操作,完成实践过程。我们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构建教学网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与仿真实验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力求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关键。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及对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物流人才熟练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的使用,从而掌握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建设一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高学历、高层次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第二,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第三,引进或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学历和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QZC024)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197-199.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260-262.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9

作者简介:陈建松(1979-),男,浙江宁波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助教;朱志祥(1971-),男,广东肇庆人,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讲师。(广东 佛山 528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N1105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30-03

物联网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我国在2009年8月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这一重要指示以来,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极大地提高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影响,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相关产业中的应用。物流业是我国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通过物联网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可以对物流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对相关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适应物联网在物流业中快速发展的步伐,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已作为一个迫切任务被摆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前。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其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可见,实际上可以把物联网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

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业的结合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2003-2004年)、起步发展阶段(2005-2009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在每一个阶段,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不同。在萌芽阶段,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和GPS/GIS的技术路线,初步使物流业中某些领域具有了物联网的一些特征;在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业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了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比如开展了物联网技术的系统集成,同时积极推动其在物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出现了一些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行业运营瓶颈的经典案例,比如“中烟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在烟草配送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在快速发展阶段,借着国家把物联网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的机遇,物流业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新的技术如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网络融合技术和信息系统构成了一个物联网体系,这为打造智能物流开启了一道大门。

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技术

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为核心,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三个环节,其所承载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或过程性。首先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获取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经过标准化编码后成为数字信息,比如装载有RFID芯片的托盘,到达入库月台时通过RFID手持终端扫描位于托盘上的RFID芯片,就可以获知该托盘上货物的品名、数量、供应商、序列号或批次等重要信息,这样可有效避免人工输入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大提高了入库的效率;其次通过传输技术,把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比如经过RFID手持终端获取的托盘货物信息,通过仓库内无线局域网传输至指定数据库服务器;最后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对获取的数字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运作决策提供帮助,比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获取了入库托盘商品信息后,就可以为货物自动进行存储库位的分配。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统一整体,这种系统性特征也必须反映在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使学生适应行业技术的进步。

二、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

1.“物流信息化”课程现状分析

我国自从2000年开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化”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给予了极大重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通过对笔者所在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一般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其个人物流信息化能力与用人企业岗位要求不符合的竟然达到了56%。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脱离技术的发展。学生无法胜任物流信息化岗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流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具体应用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学生在没有相应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就投入工作岗位。比如,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自己的企业通信网络,通过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信息的共享、传递和协同处理,但是因为传统的“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突出计算机网络构建这块内容,造成了学生入了职却上不了岗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物流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调整,不断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在物流信息化技能上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在物流人才培养和用人企业“人尽其用”上获得良性的互动。

(2)“物流信息化”课程没有构成体系。从图1可以发现,物流信息技术体系构成了统一的物联网系统。各个组成技术既相互区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又相互统一、相互依赖,使物流信息经过感知层的获取,传输层的传递,再到应用层的处理,最终实现对物流运营决策提供支持。但是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在设置上没有依照上述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来安排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知识获取从低到高的原则,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么以偏概全,突出某几种技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在其各个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技术组合,使学生形成物流信息技术“一个流”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既能掌握信息的获取技术,又能了解信息的传输技术,最后又能应用物流信息做出决策。

(3)没有形成良好的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人才是分层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学历和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呈现出一种台阶状递进关系,即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管理型人才和物流战略分析型人才。[4]高职物流管理主要是为物流行业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这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物流教育在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上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三大特点,摒弃高深的技术细节和算法理论,切实和企业的具体应用接轨。但是现状却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或者没有能力实行具体应用教学,对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一笔带过,导致最后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

同时,物流人才培养也应该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也就是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企业后,学校应该通过上门拜访、电话联系、邮件沟通等手段定期向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在岗表现,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这样周而复始,使高职培养的物流信息化人才时刻把握住用人企业的需求脉搏。

2.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依据

(1)课程设计应符合当地物流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所处的广东佛山地区,区域经济发达,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如南海大沥形成了有色金属、建材陶瓷产业集群,顺德乐从建成了钢材、家具贸易中心,这些产业集群对物流的依赖程度都非常高。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发掘物流潜力使其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源泉”成了佛山企业的当务之急。佛山市政府发文部署振兴现代物流,提出了构建大佛山智慧物流的规划,在此愿景下,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为物流业培养应用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该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物联网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课程的改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课程设计应该符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正如上文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基于物流网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有所侧重,在每个层次进行相关技术的组合,达到既符合用人企业的岗位要求,又不偏离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实地企业调查,[5]物流业在三个技术层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如图2所示。

从上图2可以发现,物流业在感知层技术应用上主要集中在条形码技术、RFID、GPS/GIS技术;在传输层技术应用上,互联网、局域网和无线网络都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应用;而在应用层技术应用上,则比较广泛使用数据库技术、ERP技术、CRM以及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物流信息化”课程时应抓住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重点、有的放矢地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学。

3.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

根据物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及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善后的“物流信息化”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3所示。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处理上的过程性建立了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分别对应感知层技术、传输层技术和应用层技术。上述课程体系基本上囊括了当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重点,纳入了以往“物流信息化”课程不被重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并且内容上由点及面,突出了物联网技术作为整体的完整性。同时教学时间安排上从上至下进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在认知上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同时也符合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人才“2+1”项目,也就是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到了第三学年,就把他们派遣到定制物流企业信息化岗位,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具体信息化工作的岗位上巩固理论、活学活用,真正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培养和使用不匹配的壁垒。

4.基于物联网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实施

用人企业要求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在此需求下,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注重理论和具体操作相结合,采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手段来实现上述目标。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物流信息化”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1)项目设计方法。我校突出强调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小课结合”和“小学期项目实践”这两个教学制度。所谓“大小课结合”指的是“物流信息化”课程理论知识全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大班上课,而以大课理论为背景,分别对各个班级采用小班上课,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为要求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同时采用“1321”的教学模式,即在两个教学学期中间的暑假独立出1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项目实践学期。在此时间内,教师根据此前的“物流信息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结合具体的企业项目进行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开发动手能力、拓展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2)实验实训方法。通过建立“物流信息化”综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物流操作的环境下体验和使用物流信息化技术,如在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数据技术和ERP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商品的入库、出库。学生经过这样的真操实练后普遍反映自己确实学到了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纸上谈兵了。

(3)校企合作方法。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是不是拥有真才实学,最终的裁判员是用人企业。故在“物流信息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应与用人企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强调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具体项目,比如学校通过“2+1”项目,使学生和用人企业建立起了双向互动的桥梁。

三、结束语

自2010年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各种技术层次不穷、方兴未艾。作为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设置和实施“物流信息化”课程上要充分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了解由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构成的物联网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安排上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分阶段进行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职学生重操作、重应用的特性,重点学习如何使用当前物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若干物流网技术;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和项目设计相结合,学生在校就能培养其在岗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J].商场现代化,2010,(5):48-49.

[2]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8-01

普通的信息传播需往往需要一定的介质,生物信息的传递不仅需要在科学工作者之间进行传递,同时在相应的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中进行传递需要科学的普及支持以及工作的实践支持[1]。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而且媒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播是人们进行医学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形式,将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授和交流等进行科学的普及和推广。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是人们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知识、科技手段以及科技理论进行传输,其次是根据传输手段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介和方式,最后则是指生物信息传递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现。本文就主要的生物医学传输机制进行介绍,主要从传输机制进行概括性介绍。

1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

1.1 含义介绍。所谓的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其实就是生物医学的技术传输,或者是生物医学知识传输。传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具有一致性,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在当前的发展中需要进行创新改进。生物医学的传输分为两种级别,第一级是生物信息本身的知识传输,其在传输过程中主要是对生物医学的基本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传输。而第二级则是将传输理念性东西较之本身的科学技术更加高,例如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思想、方法、精神等本质性传输。

1.2 生物信息传输各个区别。生物信息在进行传输过程中包含了技术传输、科学传输以及科学技术传输等三个方面,同时这也是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同时还存在着截然不同,但是却不能够进行分割[2]。从字面意思来看,科学传输则注重传输知识的思想和观点成分,科学观点科学事实成为传输重点,推广和实用技术的传输则显得次要,此时生物信息的传输成为其组成部分。目前生物医学信息传输与生物医学的知识传输在划分上并无明显的区分,基本上都将其划分为科学技术传输的范畴,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共享,促进了科学技术应用、社会进步的基础功能。

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结构

2.1 层次结构。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特点主要体现其稳定性,如果没有将其全部系统破坏,将无法取缔系统中的任何构成要素。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包含了多个系统层次,其传输的系统中由于其本质特征存在着多重结构,个体系统中其既是传输主体同时又是受众主体,通过个体的系统组成群体系统,群体系统之间传输则属于群体传输,群体系统在更高层次的传输系统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系统传输[3]。

2.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等级。生物医学信息传输过程中分为内部交流、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以及技术转移等。内部交流则是发生在科学工作者内部之间的生物医学信息交流行为,通过对生物信息的传输渠道以及科技专业之间介绍实现交流性传递。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医学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来实现传输,工作交流成为了内部传输的主要形式,可以有利于内部工作人员对于医学科技和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交流,从而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准。科学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的讲解,将主要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知识和方法以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授,学习者则通过不断掌握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等实现对医学信息的传输交流。科普教育则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传授行为,使得公众能够理解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公众的科学涵养,至少使得大众能够区分科学和伪科学。技术转移则主要是指将科学技术知识传递给相应的生产部门,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

2.3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模式。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信息论传输模式、控制论传输模式、系统论传输模式[4]。信息论传输模式从简单来看,主要将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看做是单向、直线的传输模式,仅仅是存在于内部活动之中,不会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控制论传输模式则是传输的主体接收到外界信息请求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将生物医学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输,此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将整个传输-反馈看做是一个传输的回路,那么在此系统中则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传输的循环。系统论传输模式则是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构成了一种传输的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将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的各个集点视作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性环节。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效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对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的研究中需要解决很多的难点和问题。生物医学信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其进行传输、接收以及反馈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可以促使人们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连同相关的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等之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不论其交流的形式是何种,能够达到相应的传输目的则显示出传输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于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机制进行研究,将科学信息在民众之间进行传输,同时还能够在科学研究群体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实现对生物医学信息的共享,从而达到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诚.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