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22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1

世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完成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预分解水泥一般占水泥总量的80%以上,我国目前仅占14%,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必须处理好存在水泥行业中的五大矛盾。新增生产能力和平衡总量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水泥工业虽然点多面广,发展速度快,但产业关联度低、附加值低、效益低、工艺落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方兴未艾,但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平衡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据水泥协会的调查,及从相关设计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了解分析,近三年新建、改造所上新型干法项目已超过100个,其中2 000 t/d及以上仅占不到1/3, 绝大多数都是1 000 t/d项目,而且多数分布于东部地区。这种情况若不能及时改变,有可能形成新型干法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矛盾,增加结构调整的难度,并丧失提高水泥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大好时机。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审批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大项目难以列入国家支持计划;有的企业项目前期和各项准备都已到位,市场也非常好,就是迟迟等不来国家有关部门的批文或得不到批准。有的企业违背建设和技改程序,不经审批,擅自上马新项目。有的企业本有条件搞2 000 t/d以上项目,为了图快,干脆找省上批两条1 000 t/d线了之,致使限额以下项目超越产业政策规定发展过多。可有些地区如浙江、安徽、新疆等省区利用扩大内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市场容量增大的时机,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机遇,加大关闭淘汰小水泥力度,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出现良好发展势头。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浙江省1997年水泥生产能力4 190万 t,产量3 430万 t,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150万t,仅占总量4%左右;立窑水泥比重高达90%以上,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导致市场竞争混乱和全行业亏损。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高层官员透露:为加快水泥结构调整,自1998年起,浙江省着手实施“关小拆窑”。3年共拆水泥机立窑230多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 000万t,扭转了水泥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行业实现整体扭亏。落后生产能力的退出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市场空间和条件。2000年,根据市场形势变化,浙江省制定《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从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入手,优化水泥工业结构,上档次上水平。在继续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同时,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建成投产8条新线,形成300万t生产能力,2002年预计建成投产11条新线,形成700万t生产能力。两年内共新增加1 000万t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十五”期末,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占总量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 “十五”期间,我国要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继续严格限制除新型干法以外的任何工艺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同时严禁以技改名义对机立窑进行扩径改造,坚决制止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东西地区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矛盾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东西部经济上的差异。因此要区别对待、正确处理。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两类地区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很大。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市场好转和产品价格恢复性回升,受利益驱动,部分地区已关闭的小水泥厂死灰复燃,有的违章扩径,上新的机立窑生产线,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进一步关闭“小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难度加大。在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方面,由于有关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引发出了新的矛盾问题。东西两类地区清理整顿进展也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未遏制。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一位高层官员透露,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任务。西部地区有些省仅完成60%左右。从两年多实践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承受能力强。如浙江、山东等省由地方财政拿钱补贴拆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实力贫弱的地区,财力匮乏,不但没有资金补贴企业,而且地方财政还依赖于小水泥等“五小”企业提供的各种税费,维持正常开支。地方政府往往态度不积极。进一步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结构调整,需要研究制定依靠法律、经济、市场和行政的新办法。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一般中小水泥企业之间的矛盾

我国建材工业企业规模存在着极不经济的问题,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目前,我国和世界大水泥集团的差距很大。如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集团公司,在32个国家设有100多个水泥厂,1999年销售水泥6 432万t,拥有员工约32万人,水泥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35%,其水泥部门制定的1997~2007年发展计划要求水泥的销售额在10年内增加一倍,并要求世界各地的水泥部门对此目标做出贡献。今年1月拉法基集团公司宣布收购英国蓝圈集团,收购后其生产能力将达到15 亿t/a,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泥生产商,比原来提高40%。拉法基集团公司在法国有10个水泥厂,1998年生产水泥670万t,占法国水泥总产量353%;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有15个水泥厂,生产水泥1 122万t,占北美水泥总产量119%;在中国有北京兴发、成都都江堰水泥厂和天津拉法基铝酸盐水泥厂,还有1家混凝土搅拌站、1家石膏板厂、6家彩瓦厂,总投资约4亿美元,职工总数约1 200人。瑞士霍德班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在50个国家设有108座水泥厂,1999年水泥生产能力9 090万t,水泥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542%。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新型干法水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亟须加速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如果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建材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建材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大企业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形成命运的共同体企业联合体。大中小企业之间不仅要着眼于竞争,更要致力于合作;既要考虑规模效益,又要重视内在质量,防止盲目扩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的今天,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工业发展的道路必然走向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据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在结构调整中正确处理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一般中小水泥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895万t的同时,对全省大中小水泥企业进行了整合。他们以海螺、巢湖、东关、寿春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通过改组、改造、联合等形式,组建集团或联合体,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2001年底,全省水泥产量2 133万t,低于1998年2 200万t的总量;水泥生产企业221家(含粉磨站),比1998年减少240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由3条增加到18条,产量已占水泥总产量的47%,比1998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形成了大厂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互相协助的好局面。发展先进生产工艺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矛盾

我国水泥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低,大多数水泥企业的工艺、设备技术水平还远远停留在国外四五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必须以科技为先导,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武装企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2002年中国水泥产量高速增长,立窑增长仍高于旋窑。在今后10年~20年内,要继续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政策或遵循“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窑的建设速度,保证未来中国水泥工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Cembureau》数据表明:2000年,世界水泥产量约165亿t(不包括中国约35亿t产量),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60%左右。韩国、泰国、日本、德国等新型干法水泥已分别占总量的100%、97%、94%和90%。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产量6 000万t多,仅占总量1/10。我国通过“七五”、“八五”尤其是“九五”期间的技术引进、科技攻关、开发创新、优化设计和加强项目管理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引导,终于使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找到了克服投资高、达标慢“瓶颈”的有效途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力度继续加大,西部开发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些都对优质水泥提出新的需求。专家认为,“十五”期间,是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速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最好时期。海螺集团等企业的发展经验也证明,适当加快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的发展目前已具备条件。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2

abstract: through compare with vertical kiln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that area under one’s jurisdiction close down this result of calculation and total amount, sulfur dioxide of emission is it arrange sulfur dioxide new result that increment checks and calculates to reduce in counting, sketch the total amount and reduce and arrange the close relation coun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 发展 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 工业 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 3 )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 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 3 /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 3 /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 3 /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 3 )=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 3 /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 3 )=12.87×10 000×2644=34 028万m 3 。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 企业 ,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 计算 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 经济 发展 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 文献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3

abstract: through compare with vertical kiln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that area under one’s jurisdiction close down this result of calculation and total amount, sulfur dioxide of emission is it arrange sulfur dioxide new result that increment checks and calculates to reduce in counting, sketch the total amount and reduce and arrange the close relation coun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Www.133229.cOm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4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222号)和《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闽政文〔2005〕35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特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意见。

一、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以来,我省水泥工业在提高技术装备、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水泥熟料生产线推广应用100%煅烧无烟煤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和在建一批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部分机立窑生产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但总体上看,我省水泥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2005年全省仍有水泥企业292家,水泥产能3900万吨(实际产量约2713万吨),平均每家企业产能仅有13万吨左右,全省最大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产能也仅有500万吨。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影响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加上境外、省外一批水泥大企业或产品陆续进入我省,省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二是落后工艺的机立窑水泥比重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偏低。2005年全省机立窑水泥产量2040万吨,占总产量的近78%,而新型干法水泥产能875万吨,仅占全省水泥产能的22%,远低于全国平均45%的水平;三是散装水泥推广缓慢,2005年全省水泥散装率仅28.6%,低于全国平均36.6%的水平;四是水泥行业经营粗放,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石灰石矿山无序开采,部分主产地水泥企业粉尘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提高我省水泥工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促进全省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淘汰机立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等技术落后的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以下简称“落后水泥产能”),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新型干法水泥骨干项目,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水泥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一)至201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35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25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以上;五年累计淘汰和改造(转型)落后水泥产能1668万吨。其中,2007年淘汰600万吨、2008年淘汰564万吨,2009、2010年累计淘汰504万吨(详见附表)。

(二)加快企业改造和改组步伐,2010年水泥产量前5位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40%以上。

(三)大力提高水泥行业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日产4000吨以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5千瓦时,吨熟料热耗小于740千卡,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补燃发电的生产线达40%。

(四)加快推广散装水泥,2010全省水泥散装率力争达到48%以上。

(五)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三、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合理布局,实施分类指导

严格按照闽政文〔2005〕358号文件提出的规划布局原则,新建、扩建、改造(转型)水泥生产建设项目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在石灰石矿山资源及交通运输条件具备的水泥主产地,重点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除全部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外,不再新建、扩建日产2500吨以下(不含25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宁德等地建设年产60万吨及以上的水泥粉磨站,漳州、南平等地应主动发展粉磨站、中转库或商品混凝土等水泥接替产业。

(二)加快建立落后水泥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1.建立落后水泥产能退出机制。各设区市政府应根据附表所列的分年度淘汰目标计划,制定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转型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本地区2010年前分年度淘汰和改造(转型)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及企业名单并对外公布。对落后水泥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投资建设新型干法水泥时,采取等量淘汰或淘汰不低于新建项目产能50%的现有落后水泥产能,作为新建项目核准的必备条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采用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用于落后水泥产能退出的补贴。省级有关部门从部门预算的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水泥结构调整予以补助,资金安排的强度将根据各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先强后弱”的资金补助政策。

2.引导有条件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改造成粉磨站。各地要优先考虑本地规模大、符合建设条件的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改建成粉磨站,采用与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联营或购买熟料等方式,利用直径2.2米及以上磨机生产水泥,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经核准改造为水泥粉磨站(在拆除机立窑后),并达到利用工业废渣比例及环保新标准要求的,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优惠政策;达到福利企业要求的享受福利企业免税待遇。

3.对落后水泥产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凡列入2010年之前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相关设区市政府对外公布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名单),其电价在原来执行的电度电价基础上,2007年1月1日起加价0.15元;2008年1月1日起加价0.20元;其他落后水泥产能的生产线其电价在原来执行的电度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05元。加价增加的电费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争取全额用于支持全省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具体办法由省经贸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

4.停止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享受综合利用和福利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从本文发出之日起,凡列入相关设区市对外公布的2010年前分年度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名单(以下简称“企业名单”)的,生产许可证年限到期后不再换发新生产许可证;列入企业名单并已享有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和福利企业免税待遇的,在名单公布之日起取消其免税待遇;有关单位不再受理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不论是否列入企业名单)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认定的资格申请和福利企业免税待遇的认定申请。

(三)加强政策指导,严格市场准入

1.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水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重新修订的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根据省里确定的淘汰计划,实施水泥生产许可证的换发证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换发证,对新建机立窑、新增机立窑或者对窑径进行扩大的水泥生产线的企业,在水泥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审查中不予通过并核实关闭,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2.严格执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主体结构工程。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大力发展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直接在大中城市郊区建设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在城区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3.认真做好现有水泥生产线执行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对现有水泥生产线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和管理。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超标排放,凡不符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依法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关闭。

4.提高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综合利用水平,抓紧修订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政策规定。大力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鼓励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同步建设低温余热发电。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补燃发电。要认真落实鼓励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措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省属集团公司、有实力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3-5家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有关部门要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资金贷款、资金补贴以及环保、规划、生产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大型水泥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五)加强矿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和建设项目审批。建设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保证。矿山生产能力、服务年限要与矿产资源储量相匹配。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并做到规范设计、合理开采,对民采民运的供应方式进行有效监管。石灰石矿产资源的配置,应优先满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需要。各地要根据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进度计划,控制石灰石矿产资源的供应,加强矿山资源税费的征管工作。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主要交通要道两侧等禁采区范围内新设采矿点,已经开采的要制定关闭方案,强制实施关闭,并恢复原有地貌和植被。加强石灰石矿山资源勘探,规范矿山开采,禁止乱采乱挖,取缔无证开采。提倡贫富矿合理搭配使用,减少石灰石矿山资源浪费。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水泥行业协会要主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加强行业产销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努力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促进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有关设区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及分年度淘汰企业名单,于2007年1月31日之前报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并抄送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省质监局等单位。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相关设区市公布的分年度淘汰企业名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于2007年2月28日前报送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5

铜川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且矿石品位高、质量稳定,发展建材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泥逐步成为铜川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受多方面的影响,铜川市水泥产业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金融机构对其的信贷支持也发生了一些退缩,制约了水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提升水泥企业的竞争能力是铜川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金融支持水泥行业发展的方向。最近,我们对铜川市水泥行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对其信贷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铜川水泥工业现状

铜川现有水泥生产企业21户,其中省属企业2户,市属企业6户,区县属及以下企业13户。除秦岭水泥(集团)公司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的生产线均为民营或租赁经营。现有旋窑18台、立窑12台。2007年生产水泥69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3.67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9.38%。

二、铜川水泥企业贷款情况

作为铜川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各金融机构向其提供了积极支持,投放了大量贷款。根据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说明:由于其统计只能细分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归属于其中,而铜川市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贷款基本投放到水泥制造业上,所以之后的水泥企业贷款数据完全取自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贷款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水泥企业贷款余额为5.78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4%;水泥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55亿元,占全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33.26%。各国有商业银行具体情况见表1。

三、铜川市水泥企业风险分析

铜川市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曾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具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河北等新兴水泥生产基地的兴起,铜川水泥生产企业受到严重挑战,其发展和经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政策风险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我国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水泥生产企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自2003年以来,中央多次出台对水泥的调控政策,对铜川市水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各商业银行对水泥生产企业的贷款审批更为严格,授信额度逐步缩小。如工商银行铜川分行对水泥采取只出不进,贷款只减不增的策略。2006年度对全市最大水泥企业――秦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贷款净收回3000余万元,使企业流动资金愈发紧张,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也是秦岭公司亏损的原因之一。第二,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关闭全市小型水泥企业落后的生产工艺。近年来,市水泥厂、水泥厂、新川水泥厂等年产30万吨以下立窑、中空窑全部关闭。在改善铜川市生态环境的同时,铜川水泥产能有所降低。第三,国家对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压缩,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和水泥生产将产生在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铜川周边地区的基建投资状况,对铜川市的水泥生产、销售影响较大。因此政策性不确定因素是决定对铜川水泥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市场风险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耀县水泥厂曾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产值、利润在亚洲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所取代。铜川市原有的众多水泥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耗能高、污染重,其竞争力不断下降,市场逐渐萎缩。日前,除秦岭、声威外,其他中小企业已无立足之地。同时,在铜川水泥的市场半径内,国内各大水泥生产企业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分公司,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如冀东水泥海得堡公司在扶风和泾阳分别投资建设年产350万吨熟料生产线和450万吨水泥生产线,声威水泥在泾阳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500万吨水泥生产线,这些企业对铜川市水泥生产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使铜川水泥在关中地区的市场份额呈下降状态,水泥生产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

(三)经营风险

铜川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生产生本的上升。第一,全国性的油、电、煤等价格不断上涨,铜川也不能幸免,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铜川矿务局统配煤价格2006-2007年间由220元/吨上涨到295元/吨,水泥企业用煤价格基本在400元/吨左右。同时,运输费用,电力费用也大幅增加,随着企业职工工资的逐步提高,企业管理费用也随之增加,使水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内通胀压力的加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电、油、运及人工费用的上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常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第二,资金供应方面的风险,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既面临银行对水泥企业贷款增速的放缓甚至贷款额的减少,还面临央行利率调整所带来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的不断增大。自2006年进入加息通道后,央行已连续8次提高基准利率。企业经营中,今后仍将面临因利率提高而增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可能。第三,控股股东的变动,将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更,企业重组过程中,难免对原有的经营产生影响,如秦岭水泥重组过程中,华伦公司成功入主成为控股股东,其对秦岭公司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影响尚待观察,能否使秦岭水泥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以上3方面的风险必然会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数据也显示铜川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水泥企业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而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比也非同寻常。随着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铜川市各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对水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也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对铜川市水泥企业发展的建议

铜川水泥制造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陕西主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是铜川市的支柱产业。在拥有资源丰富、运输方便、生产基础坚实优势的条件下,如何改善铜川市水泥企业现状,提高银行对其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将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组建水泥集团,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重组、整合,我国水泥行业已经正在逐步告别“全国一盘散沙、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大的水泥区域市场格局初露端倪。以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区来看,形成了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联水泥等几家大企业共同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而北京地区金隅并购太行水泥,直接影响到环渤海地区的水泥产业格局。陕西目前仍处于市场相对分散的状态,而铜川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水泥工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工艺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污染较严重,各水泥企业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各自为战,各跑市场,一旦出现市场滞销就盲目竞争。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统筹安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水泥企业集团,建设水泥工业园区,运用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铜川水泥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搞好调整和管理,统一核算,杜绝能耗,降低成本,形成合力,构筑牢固的水泥航母,增强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水泥产品档次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3]103号)精神,遵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尽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生产线,严禁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水泥产品档次,进一步开发多用途的水泥品种,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白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大坝水泥等特种水泥的比重,努力扩大市场销路和占有率,重树铜川作为陕西水泥生产基地的新形象。

(三)实施人才战略,为铜川水泥工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铜川水泥工业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随着政策、形势和市场的变化,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步伐,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3个环节,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并通过建立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水泥工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四)突出支持重点,加大投资导向力度

一方面,政府在给予相应政策倾斜的同时,也应引导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控制产能过剩和环保治理的同时,确保铜川市水泥行业优势企业技术改造、行业整合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时相关信息,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水泥企业做大规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水泥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各金融机构在增强风险意识,强化信贷审核的同时,对铜川的水泥企业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既要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突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其次,各金融机构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属淘汰的工艺落后的生产线停止发放新贷款,逐步收回原有的旧贷款。再次,各金融机构授信在总量上控制授信额度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水泥企业调整授信结构,加大对具备区域竞争优势的重点水泥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授信规模并延长授信期限。如对秦岭水泥股份公司、声威建材有限公司应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突出其行业龙头的地位,以此带动整个铜川水泥产业的发展。在抑制水泥行业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同时,用增量盘活存量,运用信贷杠杆推动项目带动、工业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

参考文献:

1、邓翔,李建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6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的要求,进一步实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以淘汰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为重点,加强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调控,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和做大做强,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和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搞好清洁生产,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我省水泥行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到*年底,全省基本完成淘汰水泥机立窑任务。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水泥总产量95%以上,全省基本实现水泥散装化。到“十一五”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平均吨熟料煤耗不大于110千克,平均吨熟料电耗不大于65千瓦时,平均吨水泥电耗不大于90千瓦时,单位电耗和热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数企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泥生产企业余热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用排放废气余热发电节省水泥生产企业自身用电量达1/3以上;水泥生产的粉尘排放控制在50mg/m3以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每年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量达*万吨以上,使水泥生产成为消化吸纳电厂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的主要途径之一;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形成规模达到*万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1—2家,500万吨以上*万吨以下的企业5—6家;水泥行业年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4000吨以上,水泥行业的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二、加快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力度,严格控制水泥项目的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的水泥行业产业政策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42号)确定的有关目标要求,抓住当前水泥市场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淘汰水泥机立窑的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做到细致扎实,平稳有序,确保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省财政将统筹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淘汰机立窑的补助,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根据财力状况,安排一定的资金补助。各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淘汰工作进程,掌握工作动态,加强监督和协调配合。

“十一五”期间要严格控制水泥项目的建设,原则上近期不再新布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不再新建和扩建日产2500吨及以下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新建和扩建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必须在有资源的地方严格控制和有序发展。在非资源地不得新建和扩建水泥熟料生产项目。

各地要加强对水泥粉磨站发展的控制,确定合理的粉磨站规划布局和发展总量,在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对淘汰的机立窑企业实施改造,严格按规划布局要求发展。

(二)引导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水泥企业的环境管理。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综合利用工作的研究,进一步鼓励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积极推进散装水泥发展,着重解决散装水泥运销环节中的制约因素,促进全省水泥散装率的进一步提高。积极支持水泥生产企业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发电,降低水泥生产能源消耗,有条件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要实施纯低温余热发电。禁止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规范“三废”治理设施的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粉尘含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量低于国家标准。倡导文明生产,美化厂区环境。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7

(一)工作目标。

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任务,努力实现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工作原则。

1.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由相关企业所在地政府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2.整体实施,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等规定,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同时,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淘汰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监管,依法淘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监督、电价、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依法促使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

二、工作任务

(一)淘汰范围。

1.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企业,淘汰土(蛋)窑、普通立窑生产企业。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49号)下发后列入关闭淘汰范围而近年来又重新投入生产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

3.《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施行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新建的机立窑。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103号)印发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对机立窑扩径改造的水泥生产线。

5.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0号)规定,窑径22米以下机立窑、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和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

6.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文规定,*年底前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并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结合*省实际,*三角洲地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在2010年前淘汰全部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7.逐步兑现各地在申报水泥投资项目核准时签订的限期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书,地处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水泥生产企业要加快淘汰。

(二)淘汰计划和进度。

根据国家下达*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200万吨的任务,结合*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实际,“*”期间*省计划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804万吨(详见附表)。

各地要根据上述淘汰范围和本地区淘汰计划指标,确定具体淘汰关停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名单,并明确企业关闭或生产线拆除的时间。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增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量。

三、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包括小水电)一律停止执行,并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2元/千瓦时。各级价格、经贸、电监部门及电网企业要加强监督,确保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到位。对列入淘汰名单、到期拒不关停的企业(生产线),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

(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要按时依法吊(注)销排污许可证;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业整改,拒不整改或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严格新上项目核准程序。省投资主管部门在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时,要支持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立窑等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要坚持上大压小、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原则,对达不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的地区,一律不予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相关项目已获核准的,当地政府要加快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

(四)加强质量监督。要严格按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按时依法吊(注)销关停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许可证;加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对生产质量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业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水泥的监督力度,禁止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使用立窑水泥。

(五)强化税收监管和信贷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取消对属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监管力度,规范税收征管办法。金融机构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不得新增贷款,并收回已投放的贷款。

(六)建立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激励机制。一是设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补贴资金,确保该项工作稳妥推进。二是对因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转产的项目,要优先予以核准或审批,并在省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倾斜扶持。三是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需分流安置的职工,按照省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应的再就业扶持政策。

四、工作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宣传部门:指导协调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舆论引导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全省水泥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全省水泥建设项目核准清单和批准文件(包括项目等量淘汰承诺书),督促各地政府兑现新建水泥项目时“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承诺,加强对已核准、审批项目的监督。

经贸部门:牵头组织全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统筹协调制订各项配套措施,制订《*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汇总提出年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建议;草拟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牵头组织开展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督查。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水泥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并在企业申报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时对其进行产业政策核查。

监察部门: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执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工作进行监督,对行政不作为或执行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财政部门:落实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相关补贴资金。

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涉及的人员安置、经济补偿、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用途变更等工作,查处违规使用土地行为;做好石灰石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矿山企业,关停不规范开采的小矿山。

建设部门: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水泥准入的监督力度,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大中型水坝、隧道、水闸等重点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税务部门: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税务监管。

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安装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装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查处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按时依法吊(注)销列入淘汰名单企业(生产线)的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进行水泥生产项目环评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对未能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地区的相关项目不予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物价部门:督促落实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用电差别电价政策;会同经贸部门把立窑、湿法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按限制类、淘汰类列入实行差别电价的名单。

工商部门:对不符合企业设立前置条件的水泥生产企业,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依法吊(注)销营业执照或取消相关经营范围。

质监部门:严格把好水泥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证生产水泥的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违规新增立窑未拆除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换(发)生产许可证申请。对新建和技术改造水泥项目,必须经当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确认已兑现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后,方可受理企业水泥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部门:处理与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的上访事件。

电监部门:督促检查差别电价政策落实情况及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停止供电情况。

电网企业: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实施停止供电措施。

*银监局、人行广州分行:监督对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的融资控制政策落实情况,做好贷款收回监管工作。

省水泥协会:提供全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情况、有关信息及技术咨询。

五、工作要求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8

(一)产量增速回落,投资趋于理性

2005年水泥产量10.60亿吨,比2004年增长9.3%,增速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5.1%,施工项目减少116个,新开工项目减少125个,全年计划总投资下降9.2%。投资趋于理性。

(二)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水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83.84亿元,销售收入2608.35亿元,产销率达98.37%,销售款回收率达87.97%,全行业实现利润80.5亿元。水泥出厂价格下降,能源价格上涨,全行业主要是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实现利润。

(三)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指导下,我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目前,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落后工艺水泥已不被社会各界认同,湿法工艺水泥已淘汰出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处于最佳机遇期。

(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经过20多年发展,水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和熟料产量已超过6200万吨,在世界水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5位。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不到4.4%提高到2005年的13.3%。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对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的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水泥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水泥行业的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1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球只有7条,我国就拥有4条。

(六)技术和装备已跻身国际市场

随着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成熟和大型化,一批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走出国门。

(七)全行业亏损面增加

据统计,2004年我国水泥企业总数为5034家,亏损1393家,企业亏损面为27.67%。2005年亏损1851家,企业亏损面增加到35.95%。从亏损面看,上升8.28百分点。亏损企业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005年煤、电、油、运价格上涨,致使水泥生产成本上升,但水泥销售价格未涨,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二、2006年工作重点

近两年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有效遏止了立窑生产能力的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出现可喜变化,不仅大中型水泥企业在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窑,许多优势立窑企业也纷纷发展新型干法窑。新开工水泥项目基本符合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为了巩固水泥工业宏观调控成果,2006年的工作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切实按照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以优化地区布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充分考虑资源、能源、交通运输及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在有条件的区域加快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二是继续严格执行好金融、土地、环保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依法行政,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予支持。对日产规模小于2000吨的水泥熟料项目,必须上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禁止以任何名义建设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能力。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9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相继了三份水泥行业相关文件,为灰尘笼罩的中国水泥行业擦拭出了一线光亮。

《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三份“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纲领性文件,对遍布全国落后小水泥厂不啻是当头棒喝,它们未来的命运要么是拆除破产,要么被大型水泥企业兼并。

与此同时,2007初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6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这些幸运的企业今后将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

一边是“打压”,一边是“保护”。

当市场的无形之手无力改变中国水泥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所行动了。中国水泥杂志社主编张建新对《经济》表示,今年国家对水泥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大型企业,以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压的是淘汰落后产能,以加快技术升级。

“保”“压”之间,显露的是2007年中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与动向。

市场回暖

水泥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国家过剩产能围剿战后,产能仍然超过了12亿吨,“十一五”产量控制目标几乎提早四年突破。

在计划经济年代,这将是绝好的头条新闻选题。但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从2005年起,水泥业和钢铁、煤炭业一并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产业,成为宏观调控重点监控对象。去年4月,在北京水泥厂举行的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控制在12.5亿吨左右。不料,该控制目标一年之后几近突破。

张建新对此并不惊讶,他解释说,当时国家发改委制定水泥业“十一五”目标时,假定全国GDP增速是在7%左右,而2006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0.7%。国家宏观形势持续走好,刺激了水泥需求的增长,这才是导致水泥产量“十一五”目标提早实现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7年市场对水泥业需求依然强势增长吗?张建新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铁路公路建设提速、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将拉动今年水泥产量更攀新高。

2007年,中国大地看起来仍然是个巨大无比的建设工地,无数的高楼、铁路、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

今年初铁道部宣布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将完成投资1.2万亿元,建成新线1.7万公里,比“八五”、“九五”、“十五”的总和还多。

来自公路方面的建设计划同样气势恢弘。交通部确保今年底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000多公里的收尾建设任务。全年将累计新建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将为水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今年,农村公路建设将掀起新高潮,国家计划今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据测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一五”全国共需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增长同样不可忽视。

据了解,房地产占水泥需求总量的比重超过两成。2007年国家对于中价房、经济适用房、小面积住宅、新农村住宅却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这些对于水泥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销售形势预期走好,也刺激了水泥业利润的提升。从2006年3月起,全国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逐月上升,张建新预测该增长势预计将延续到2007年底。

2007年水泥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量将下降,供给过剩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2004年以来,在国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下,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2006年水泥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到300亿,继续维持负增长态势。

鉴于国内水泥生产线一年到一年半的建设周期,张建新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今后的3年至5年内,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对水泥需求产生持续的拉动,水泥行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实现双增长。

向落后产能宣战

中国水泥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这些落后水泥窑生产出了全国一半的水泥。而在之前,落后水泥的市场份额还要巨大。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水泥业的心病。”张建新感叹。

用这些落后设备和工艺生产每生产一吨水泥,相对于采用新型干法技术在生产过程多耗费了几乎一倍的煤炭,而且它们的质量也同样相形见绌。

最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更为节能、高效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重快速提高。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6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二分之一。

此间,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屏弃传统“一刀切”的办法,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对水泥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大项目,中、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至少也要在日产2000吨以上,其目的就是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水泥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助了国家宏观调控一臂之力。

“水泥企业在限期内主动拆除机立窑,窑径在3米及以上的给予50万元拆窑补贴、3米以下的给予40万元补贴,早拆补足,晚拆少补,逾期不补。”2005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出台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水泥机立窑的淘汰速度。两年之后,该市境内所有的水泥机立窑都已全部拆除。

据悉,国内一些水泥生产大省已经制订落后产能淘汰时间表。浙江省和河南省计划在2007年底淘汰全部落后水泥生产线,湖北、河北、天津和海南的最后期限则划定在2010年。

全国的速度不尽一致。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关闭小水泥,但相当数量的小水泥窑实际上明关暗开。湖州经验在这里缺乏实施的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财政吃紧,要想让当地政府拿出一笔专项补贴款来拆除机立窑,实在是勉为其难。

“只要能赚钱,落后小水泥就不会轻易倒闭。”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贺国文分析师向《经济》表示,在一些地方,小水泥甚至还是纳税大户。拆除了小水泥,当地政府无疑自断财路。

市场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了。

两年前,国内大批落后小水泥就曾领教过市场的巨大威力。

200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水泥行业陷入低谷。当年新型干法产能增长迅猛,产能集中释放,而落后生产工艺未能及时淘汰,一时产能严重过剩。大型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竞相压价,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混战。不少采用落后技术的中小水泥企业倒闭。

贺国文表示,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会带来局部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水泥销售价格大跌,导致大批企业亏损。

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部分倒闭的小水泥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于是在很多地方,你又可以看到浓烟滚滚的机立窑在开工作业。

市场需求的波动,让小水泥长期在生死线上浮沉。

重点企业成长之烦恼

2005年的惨淡经营也使许多中小水泥企业刻骨铭心,水泥龙头企业显著的规模效益又使这些困难企业惊羡不已。做大做强是水泥业惟一生存法则――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通过大型先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小水泥,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

《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使其转变为水泥生产链中的一环。

这样的做法,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又达到了控制水泥总产量的目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要与布局调整和企业重组相结合,在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发展。防止借调整结构之机,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扩充产能,形成所谓的“高水平盲目建设”。

这次入选水泥业国家队名单的60家大型企业,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力军。

但是,这60家大型水泥企业,其“大型”头衔也是相对于国内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而言。拿到国际上,它们还是小块头。资料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

大型企业规模上不去的背后当然另有苦衷。

“缺乏资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贺国文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金融部门对水泥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长期贷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贷款禁止用于并购。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水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即使像海螺、山水和华新这样的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60%以上。

贺国文表示由于企业自有资本比例太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受资金的制约,众多水泥企业不仅失去扩张机会,还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

缺乏资金会让兼并重组沦为空头口号。

2006年国家颁布的《意见》、《政策》和《规划》这三项水泥业纲领性文件,从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为这60家企业扫除了政策障碍。

政策的藩篱拆除了,而企业依然债台高筑。

外资入局

“水泥企业高负债经营很正常!”海螺集团企业发展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经济》表示,负债经营是水泥业的行业特色,高额的负债率并没有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让他感到不习惯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向记者抱怨,国家明确了60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业水泥企业后,在同一政策起跑线上,海螺集团的身边多出了59个同行。而在此前,能够和海螺享受同样优惠政策的企业屈指可数。

独占市场是所有企业的梦想,而水泥行业恰好具有区域垄断特质。

贺国文表示,水泥行业理想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扩大规模,取得区域垄断优势,获得区域内一定的定价优势,从而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行业周期性变化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骨干企业:作为行业老大的海螺集团牢牢控制着华东市场;华新集团占领了华中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中联、太行、冀东三大集团瓜分了华北市场;西北市场由天山和祁连山集团共同主导;台泥和华润分食华南市场;西南地区则由四川双马集团垄断。

但是外资进入之后,中国水泥业格局悄然改变。

2006年,水泥行业外资并购风起云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摩根士丹利和IFC投资海螺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豪西盟控股华新水泥;摩根士丹利收购山水集团股份;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参股冀东水泥;爱尔兰CRH参股亚泰水泥、收购黑龙江小岭水泥;葡萄牙西姆泊Cimpor收购山东榴园水泥;英属维尔金群岛Wealcity公司携手G海螺入股巢东股份……

外资涌动中国水泥市场,并非一时冲动。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分析到:目前中国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国水泥企业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发达国家对水泥的环保等方面要求提高,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受能源价格上升影响,水泥生产成本提高,而中国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金融资本期待人民币升值,在汇率变动中狠赚一笔。

据了解,国际前五名的水泥公司占领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水泥市场一半的份额。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水泥行业2007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认为,从全球水泥业的并构历史看,并构目标市场的选择总是趋向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提供集中度保证价格稳定。鉴于中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加之国内水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并购双方一拍即合。

全球水泥行业的并购中心正向中国转移。目前进入中国水泥业的外资主要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类。豪西盟、拉法基、CRH、海德堡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为产业资本的代表,它们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集团(IFC)则代表了金融资本逐鹿中国水泥业这块全球最大的市场。

2006年,外资在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水泥区域市场都先后完成了布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后,在西南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为华新水泥的最大股东后,基本上相当于垄断华中区域市场。《年度报告》预测,2007年参与国内水泥业并购的外资公司和机构将增多,并购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国家会坐视水泥外企利用结构调整机遇做大做强而不顾吗?

对此,《产业政策》早有明文规定,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超过1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以上的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显然,国外水泥想在中国肆意兼并重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曰外资垄断中国水泥市场显然为时尚早。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例10

一、水泥业并购重组的背景分析

我国“十一五”期间,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建材工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材主要行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作为主要的建材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水泥工业是国家的重要工业部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耗国,水泥产量占全球近50%。

(一)水泥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水泥产量陡增,四年突破27亿吨,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供大于求。2007年全国水泥产量13.6亿吨,2008年产水泥14.2亿吨,只增加了6千万吨,但是2009年,水泥产量猛增到16.5亿吨,2010年全国已建成的产能将达到18亿吨,加上在建产能9亿吨,2011年全国产能将达27亿吨。对应需求方面,2008年是14亿吨,2009年是15亿吨,2010年预计为16亿吨。从总量上看过剩产能规模已相当庞大,从区域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华中、华南的过剩问题尤为严重。快速发展带来的后果为产能过剩,被国家定义为控制产能行业,集中度非常分散。由于水泥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集中度更低、民营资本比较多,加上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民营水泥企业希望撤离水泥传统行业,导致中国水泥行业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

(二)水泥业并购重组的必然性

中国水泥业必须进行联合重组才能有出路,到2010年水泥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已经不是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改变企业规模小、产能分散,规避企业间恶性竞争变成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水泥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11月30日工信部下发了《水泥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旨在抑制产能过剩,其中四点内容最值得关注:其一,对各省如何控制总量,有序发展,严控新建项目作了量化和非常具体的规定。规定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停止核准新建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其二,投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项目的企业必须在国内大陆地区现有从事水泥生产经营的企业。其三,投资水泥项目,自有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35%。其四,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投资和工业主管部门不得核准;土地部门不得办理供地手续;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新增信贷支持;电力部门依法停止供电。这意味着,水泥行业不会再有新来者。另外,我国政府也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水泥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必将成为减排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之一。行业内谁能更早应对低碳经济、以技术创新实现能耗的降低,推动节能减排,谁就能更快抓住发展的机会,走在行业的前列。

二、水泥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国家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国内众多中小水泥企业失去扩张机会。行业发展的低谷和大多数中小水泥企业的困境,却为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作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既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前,也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于企业并购完成后的经营管理整合过程中。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下列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说,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一些并购活动因为事先对被并购对象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例如有形资产的可用性、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债权的有效性)、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二)资源储量风险

水泥企业的并购绝大多数源于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主要原材料资源,如石灰石资源等。对目标企业资源储量估计不足或不准确,给并购方带来收购资金和资源价值的损失。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三)流动性风险防范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并购采用哪种支付方式要根据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资本结构情况和对股权的结构影响等因素。采取现金购买式并购,可以迅速达到并购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股东们权衡利弊促成交易尽快完成,另一方面股东们也可不必承担因证券支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企业谨防通过大量借债筹集资金完成收购后,可能导致的债台高筑,财务风险非常高,交易规模必然受到限制。在跨国并购中,还应防范货币的兑换风险和汇率风险。防范因购买股票增加的税务负担。

(四)融资风险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筹资的方式的不确定性、多样性,筹资成本的高增长性、外汇汇率的多变性等。因此,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企业并购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时,就要及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这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企业进行并购持有的目的不同,选择融资的方式也不同。如果选择不当,企业会陷入财务危机。企业在并购不会出现融资危机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力求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如果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是短时的还本付息负担较重。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

(五)企业文化风险

企业文化是在空间相对独立、时间相对漫长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对并购成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六)经营风险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达到规模经营,谋求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的企业还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否则就会出现经营风险。

三、水泥业并购重组风险的防范

为了有效防范并购重组中带来的风险,企业应超越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以稳健的态度来对待潜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重视并购重组中的尽职调查,它是现代企业并购重组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签订相关的法律协定,对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并购重组成本要签订补偿协定;充分利用公司内外的资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定,特别是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的关注,以及被收购方内部人员的直接访谈调查等。

对于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的控制,企业除明确整合的内容和对象外,还要注意时间进度的控制和方法选择的恰当。

1.生产经营整合风险的控制:企业并购后,其核心生产能力必须跟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经营战略,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同一地生产线,使生产协调一致,取得规模效益,稳定上下游企业,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

2.管理制度整合风险的控制:随并购工作的完成、企业规模的扩大,并购企业既要客观地对目标企业原有制度进行评价,还必须尽快建立起驾驭新的资源管理系统。

3.人员的整合风险的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员工做思想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人事数据库,重新评估员工,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推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4.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的控制:为了使目标企业能按本领域要求正常发展,可以使被并购方保持文化上的自主,并购方不便直接强加干预,但要保持“宏观”上的调控。

总之,并购企业要本着战略为根、严控为基、细节至上的原则,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角度来理解并购,在认真分析并购风险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