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移民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54

移民工程论文

移民工程论文例1

2水电工程监理拓展移民监理业务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水电工程建设已逐步进入高峰后时段,随着一大批水电项目在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快速开发建成,剩余可开发的项目数量日趋渐少,传统工程监理业务市场需求强度逐步降低,监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渐显,监理企业已普遍面临未来生存发展的较大压力,因此,对其实施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战略将成为企业必然之选。近年来,快速发展成熟的移民监理因其与传统工程监理“一脉相承”的关系,业务运作机制相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工程监理业界实施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领域。工程监理和移民监理二者在形式上都是社会监理接受委托开展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其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但在监理对象、监理目标、监理职能、监理方法上二者还是存在不同程度、实质性的差异。工程监理企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水电工程监理企业,应选择实施SO战略———增长型、多元化战略。对此逐条进行了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抓住移民监理的市场机遇,充分发挥内部条件优势,快速占领移民监理市场,实现企业业务升级转型、多元化发展;同时,还需针对内部劣势、短板和外部环境威胁,防范来自于内外部的各种风险,保证拓展移民监理战略目标的实现。

移民工程论文例2

1、在保障工程进度的情况下

降低工程的总造价的同时,提高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可以通过调整影响工期的进度的因素,引入新型施工技术与工艺等,促使工程项目建设监督工作得到更快发展,确保工程工期处于预定完工时段内。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的造价,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可通过采取确保施工结果与预期工程目的相同、控制工程施工进度、最大限度缩短资金等措施。这大概就是工程监理的作用范围。在构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时,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确保施工单位制定可行性强的质量管理体系,可通过实地参与到施工现场,对所使用的设备、材料质量加以把关,在此过程中可引入现场跟踪、平行检测等方式加以监管,并始终确保施工单位按照对应顺序施工。第二,实现各监管工作的流程化,可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待检处”以及“合格处”等区域,确保施工所用的材料及设备均符合要求,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公正地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

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在于,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场上,对施工单位与水利工程业主间的合同合法性与公平性进行评定,并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索赔等问题进行处理,以便同时确保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均得到良好保障。

(二)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对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进行监督评估的必要性

对传统的水利工程移民安置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故而需对监督工作进行改革优化。移民和水利工程牢不可分,由于水库移民较为复杂和艰巨,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容易出现管理工作不到位,政府所指派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未对有关工作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导致工作失误的出现,不利于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2、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的重要意义

业主参与到工程管理工作,政府对项目管理工作承担全部责任,同时设置社会独立机构进行移民安置管理监督的工作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等重要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与移民安置监督评估之比较与移民安置监督评估相比

水利工程的建设监理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例如二者都将对项目目标的良好实现作为工作的中心内容,同时二者的工作方法也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都会采用聘请第三方监管等多种措施进行科学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得到良好控制与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与移民安置评估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

(1)工程项目与移民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工程所需要的工作资源大多为死物,管理对象单一;而移民安置则涉及到人群搬迁,所牵涉到的范围较广,且由于人群个体性质的差别,导致其表现出规模不一、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安置管理,且人群安置区域的社会体系重建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工作,具有较高难度与复杂性,实施难度更大。

(2)二者的工作实施单位存在差异

工程项目建设的承包商一般情况下均为企业法人,其监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为承包商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而移民安置评估的面向对象则为进行移民安置的地方政府或有关工作部门。

移民工程论文例3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移民带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冲突问题,建议在水利工程移民筹划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就近”、“同源”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就近”原则,就是选择迁出地周边较近的区域作为迁入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原有的土地关系等不变,能够就近安置的一定要就近安置,即便要付出更多的安置成本。所谓的“同源”主要是指文化的同源性,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求迁出地与迁入地在历史文化风俗上面一致或类似,这一点要求相关单位在选择移民地址的时候,必须先做好历史文化传统的调查工作,详细比较、分析迁出地与几个目标迁入地之间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查走访两个地区的老人,就婚俗、民俗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评价;也可以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两个区域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说如果两个地区的居民都是同族,同一民族在历史文化上具有同源性,则可以选择这种区域作为移民迁入地。如果无法做到文化的同源性迁入,则应该由政府出面,就文化观念上的一些冲突进行协调,避免影响到迁入地与迁出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二)尽量维持水利工程移民间原有人际关系

在水利工程移民当中,也要考虑到移民的人际关系因素。在选择迁入地的时候,应该先划定移民的人际关系圈,迁入地要尽量在人际关系圈之内或者靠近其人际关系圈。当然,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复杂的,不可能将其所有认识的人都划进人际关系圈之内,只能以主要人际关系作为其人际关系圈的确定依据。比如说近亲属、同学、好友等,以这些人的居住地为点,划定一个圈,就是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际关系圈。所有迁出人员的人际关系圈,就是整个水利工程移民的人际关系圈,迁入区的选择应该在这个大的人际关系圈之内,或者靠近这个人际关系圈,这样才能保证移民能够维持原有的人际关系,保证其移民后的情感交流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避免因情感交流匮乏导致情感空虚,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同时,为促进水利工程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情感认同,可以组织一些两地居民的交流活动,比如说让移民与当地居民一起编排一些文艺节目,共同表演、共同演出、共同欣赏,逐渐地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同时,鼓励移民参加当地的丰富文化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在情感上接受水利工程移民,邀请他们参加婚礼、文化表演等活动,让移民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当中,有利于水利工程移民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三)生活习惯因素

对于水利工程移民迁徙以后可能产生的生活习惯问题,应该在移民过程中考虑到,这一点已经体现在移民方案当中,但就这一问题,仍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原有工作或者谋生手段不变。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移民都是整体移民,在移民规划上应该尽量保证移民原有工作或谋生手段不变,比如说移民在迁出之前在村里是开商店的,迁出以后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区域,继续让其开商店;有的是干养殖的,迁出以后也应该划定相应区域扶持其继续做养殖;有的是做医生的,也应该继续让其经营医务室,为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创造物质条件。第二,迁入地的村、镇尽量参照移民之前的居住位置进行规划,让其与原来的老街坊、老邻居生活在一起,这样也为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创造条件。第三,帮助移民逐渐地养成新的生活习惯。需要促进水利工程移民与迁入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交往,逐渐地让移民适应以后的生活环境。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向移民介绍本地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带领移民了解本地区的一些环境状况、基础设施等。重点关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避免其在移民后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移民工程论文例4

一、概述

万家寨水利枢纽库区沉没影响涉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和山西省偏关县3个县(旗)10个乡(镇)的70多个自然村,水库直淹农村人口3698人,沉没耕地、园林、水塘346hm2,沉没林地78.5hm2,沉没各类房屋12.38万m2,沉没各类树木42.8万株。沉没县级以上大专项7项,文物古迹28处,乡镇和私营企业60多个,三等水准线路1条。全库区规划搬迁5078人,生产安置人口5094人。

库区移民工作从1994年开始,到1998年全部结束,2002年4月顺利通过由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主持的竣工终验,移民工程质量为优良。

万家寨水利枢纽移民工作采取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坚持国家提倡的开发性移民方针,将移民安置和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开发性移民的路子。主要表现在摘要:

(1)在移民搬迁及专项迁建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投资概算,由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监督,逐一兑现移民安置及专项迁建工程的全部补偿补助资金,对一些原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移民意愿,结合具体情况,由业主、监理、设计、地方移民实施机构四方现场联合办公,在不突破概算的前提下进行现场优化设计变更,并签字认可,使移民的意愿真正得到体现。

(2)制定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库区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后期扶持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实施机构组成和职责,使得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得到了保证。

(3)聘请专家深入移民安置点,认真了解情况,结合安置点的具体特征进行研讨,制定出符合地方政府及移民意愿的后期扶持规划,充分利用后期扶持资金,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经济收入,使移民真正富起来。

二、健全的移民工程管理体制

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作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业主单位,下设征地移民办公室,负责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征地、库区沉没补偿、大专项迁建处理以及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的协调、组织、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按期拨付移民资金,适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抽查,不定期组织审计部门对各级移民机构的移民资金使用进行事中审计,在整个移民工程的实施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功能。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设立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监理部,进行现场监理。移民监理工程师的重点是检查控制移民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为下拨移民资金提供监理依据。

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探究院为万家寨水利枢纽移民工程的规划设计单位,常派代表到现场配合监理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项目现场进行优化设计变更。

征地移民所涉及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万家寨水利工程征地安置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副主席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内蒙古准格尔旗成立了征地移民安置办公室;内蒙古清水河县成立县委书记任总指挥,由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组成的万家寨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安置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副县长任主任;山西省偏关县成立了支持重点工程办公室。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移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为了全面保证移民工程的实施,自治区对县(旗)、县(旗)对乡、乡对村、村对户层层签订移民安置协议,逐级明确责任目标,把各级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本级干部政绩的内容。

县级专项迁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项的拆除、搬迁和新建项目的管理工作,按国家基建程序管理专项工程的实施工作。

乡(镇)移民机构协助负责本乡(镇)内影响人口的调地生产安置,协调村委会的关系,协调村和村之间的土地调整新问题,向村民宣传有关移民政策和法规。

村委会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和县级移民机构做移民的土地调整、移民搬迁工作,对移民做好宣传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移民实施中存在的各种新问题。

三、充分发挥移民监理的监督功能

移民工程实施监理制,目前已被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万家寨水利枢纽移民工程实施监理制在国内属于较早的项目之一。一些做法对移民工程监理尚有一定的借鉴功能,在此做一个概要介绍。

1.监理工作原则

(1)事前指导原则。鉴于移民实施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第一次从事移民工作,移民监理在进驻现场后的第一次移民工作会议上,就向和会代表通报了移民监理规划内容,重点介绍了监理工作范围、目标和控制办法,以便实施单位按监理规划要求配合监理工作。为使实施机构了解把握各阶段移民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内容要求,监理及时印发内容具体的年度监理计划,以便参照配合实施。

(2)监督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监理介入万家寨水库移民工作的开始阶段,个别地方政府移民机构认为,移民是地方政府负责包干实施的,监理介入似乎多了个“紧箍咒”,一度配合消极。通过监理在检查督促实施单位工作的同时,积极为他们完善移民计划和办法,做好参谋,使他们转变了对监理的看法,不但主动配合监理工作,而且碰到新问题还坦诚征求监理的处理意见。

(3)同项目法人、设代协调配合的原则。移民监理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移民规划方面,虽具有客观独立性,但监理同业主、设代的目标一致。为了顺利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从移民实施计划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处理,监理都同业主、设代密切配合,主动汇报,并阐明监理意见,达成共识后付诸实施。这样既让业主及时把握了移民实施活动的状况,也使监理符合法规的意见得到了支持,便于协调一致工作。需要从设计方面答复或解释的新问题,由设代直接出面处理,见效更迅捷显著。

(4)广泛宣传政策和严格执行补偿标准的原则。移民群众服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大局需要,克服难离故土的心理是通情达理的,但他们最关心的是搬迁补偿和安置去向。对此,移民监理凭借移民相信监理客观处事的优势,同业主、设代和地方政府实施机构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移民搬迁村反复宣传移民政策和国家批复的补偿标准,同时向移民全面介绍规划的各种安置方案,并建议实施机构组织移民户到规划安置点实地考察,最后由移民户自己选择安置方式和地点。

(5)执行移民规划和实际变化相结合的实施原则。万家寨水库移民实施中结合实际进行了合理调整。在兑现实施中根据群众意见,监理同意移民实施机构组织由县、乡、村各级管理人员和移民代表参加的联合评委会,对各类房窑按新旧程度分等评定补偿单价,一等价高于规划标准,二等价基本同规划标准持平,三等以下补偿单价低于规划标准。这样兑现相对比较合理,群众满足。同时监理建议实施机构对分等补偿进行加权测算,使分等兑现总金额基本接近规划补偿总金额,如有结余继续用于移民。确保了补偿兑现顺利实施。

另外,移民监理还坚持发《监理通知书》和发《监理简报》相结合以及突出监理重点的工作原则。

2.监理控制

(1)进度控制。

①在移民搬迁安置期间,根据主体工程对库区清理时限的要求,制定监理进度控制总目标。依据搬迁计划,监理人员每周深入库区现场,督促检查移民搬迁和专项拆迁处理进展情况,并按监理统计表式样分类统计各项搬迁进度,然后同计划进度横道图作对比分析。发现进度滞后,及时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建议,配合业主共同协助实施单位采取有效办法,加快搬迁和清理进度。

②依据实施单位报送的项目月进度统计报表,监理人员到现场抽查核实,加强对重点监理项目的进度控制。

(2)工程质量控制。

①按照设计对库底清理的各项质量要求,监理人员深入现场,对库区各类建筑物拆毁、树木砍伐、消毒处理等,逐项督促检查,确保库底清理完全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②依据规划和移民安置方案,以移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功能恢复到位为总目标,监理人员重点对移民居住(包括宅基地划定和建房)、水、电、路、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和耕地划拨及土地质量等定期到现场进行检查统计,落实到位情况,确保移民的生活生产基本条件按规划标准建设到位。同时了解移民对安置条件的满足程度,对移民在完善安置方面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意见,及时建议实施单位采纳并做完善工作,最终使移民的各项安置设施达到方便生活,有利生产恢复和发展。

③对大型专业项目复建和基础设施专项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因各项目都聘有施工专业监理人员,移民监理除参和审查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和工程竣工验收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移民监理人员定期到现场对施工监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情况和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检查记录。对发现的工程质量新问题,及时通告业主,并向实施单位和现场施工监理单位发送移民监理通知书,责成妥善处理。

(3)资金拨付及使用控制。

①配合业主按基建程序对移民项目资金实施管理,控制预拨款。对移民实物补偿资金,依据移民搬迁计划,本着提前一次拨付到位的原则拨款,确保实施单位兑现移民补偿需要,促进搬迁。对专业项目资金的拨款,一般按监理统计完成的实际工程量超前20%的原则,并结合实施单位的用款计划,控制预拨款。对大型专项在竣工验收之前,预留质保金,竣工验收后拨付全部工程费用。

②对移民资金的使用实行跟踪检查监控制度。按移民资金拨付流程渠道,监理人员定期检查各中间环节及时下拨资金情况,防止资金在中间环节滞留,确保实施单位使用。对移民实物补偿资金的使用,监理人员按规划补偿标准,对补偿对象进行抽查访问。访问主要内容,一是补偿项目和标准,二是补偿有否拖欠新问题。

另外,移民监理在移民工程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协调各方关系上均发挥了很好的功能。

四、移民资金专项管理

1.实行移民资金专项财务独立管理

万家寨水利枢纽移民工程财务实行独立管理,公司移民办下设财务科,各级移民机构设立专项财务专款专用、独立管理、独立记账、独立核算。

2.移民监理对移民财务监督控制

根据各级移民机构按月上报的移民资金使用情况,工程完成进度按月统计上报。公司移民办及时召开主任办公会,会同移民监理部总监对财务拨款把关,依据监理对进度质量标准的评定意见,实施经费控制拨付。拨款及质量控制行使监理一票否决权,充分发挥了集体决策把关和监理的功能。

3.按基建程序拨付移民资金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为保证搬迁任务顺利完成,对移民实物补偿资金一次拨付到位。对专业项目迁建经费,采取按完成工程量进度超前20%的原则把握预付款,项目快完成时,按完成工程量进度付款;对重点大专项实行专款专用,按基建程序拨款,预留5%质保金,工程验收后结清付款。

五、加强业主对移民工作的管理力度

1.保证运行机构和体制有效运作

万家寨水利枢纽实施了业主和移民实施主体单位——各级政府的合同制、政府层层责任制、工程质量进度监理制、设代现场指导优化设计制、移民工作中的奖励激励机制,为移民工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组织保证、技术保证、质量和经费保证。

2.宣传政策法规,公正处理新问题

移民工作开始实施第一件事,就是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移民政策、法规。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办多级别干部的学习班,提高了广大移民干部的政策水平。同时还会同内蒙古自治区移民办、监理部、设代入村入户宣传政策,耐心解答移民提出的新问题。

督促基层移民干部在补偿兑现时,对实物量和兑现情况张榜公布,让广大群众监督。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规划标准实行各项补偿,如数兑现,不折不扣。

3.依靠政府当好参谋,协调各方齐抓共管

公司移民办在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协调好各方关系,抓住重点,组织内蒙古移民办和监理部、设计代表四方联合现场办公。深入实地对基层移民工作调查探究,当即形成统一熟悉,协调一致解决新问题。对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带有普遍性涉及移民政策正确贯彻执行的新问题,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摘要:一定把移民工作做好,保证水库下闸蓄水,决不拖工程后腿。分管移民的自治区副主席亲自深入库区现场办公,有力地推动了移民工作的进展。

4.按项目管好财务,定期检查和审计

公司移民办对移民工程实施按项目管理,并建立了计算机移民信息管理数据库。

各级移民财务都采取独立管理,专款专用。对各级移民机构的财务人员,举办了多次学习班进行培训。统一了账目,统一了财务报表。移民办会计深入各移民机构辅导建账,要求各级移民机构按月对移民资金使用情况、工程完成进度进行统计上报,并定期对账务进行检查。同时对移民资金使用进行跟踪检查。开展阶段性移民经费的事中审计,防患于未然,防止动用移民资金。

5.引进激励机制

在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进度一度严重滞后,为使其迎头赶上,在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引进激励机制,制定了《万家寨水库移民安置实施工作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原则、奖励范围、先进单位及个人的评选条件,正式发文给各级移民机构进行宣传。通过表彰,交流了经验,弘扬了正气,鼓舞了士气,对全面完成库区移民搬迁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功能。

6.落实安置目标

移民工程论文例5

工程移民是社会学亟待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工程移民中的人口、家庭、就业、贫困、社区建设、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与社会控制等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应用社会学知识于工程移民过程,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保障措施,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促进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过程:对工程移民进行社会学分析

工程移民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迁移,也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一种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在移民身上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心理变迁的过程。下面,我们试从这两个方面对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做一分析探讨。

1、移民: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

一般来说,工程移民,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移民,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因此,其迁移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围绕着迁移,移民与政府之间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面对面的互动。在这对互动关系中,政府的目标是顺利实现迁移,而对于被迁的移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巨大的经济、社会、人生变迁和利益损失,利益保护本能则往往迫使他们拒绝迁移。而互动的必然结果则往往是迁移的实现。

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作为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其互动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往往是迁移的实现,这是因为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有两点则是共同的:一是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二是互动结构的不对称性。所谓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是指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政府为了顺利实现迁移的目标,往往采取了他组织! 由外在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组织行为" 的组织方式,并充分利用政府权威的强制性和责任性强化这种方式,以对移民进行以迁移为目标的总动员。而互动的另一方——移民,面对信息输入和利益损失,基于利益保护的本能也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作用于它的互动对象,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形成移民自组织,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迁移的净损失等。但移民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软弱无力的,它根本无力与高度组织化的政府相抗衡"(綦淑娟,1996:38)。

2、工程移民:旧的社会解组和新的社会整合过程。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工程移民首先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同时又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舍弃了旧的社区组织以至整个旧的家园,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解组与社会解体现象。

工程移民过程是旧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文化样式的破裂,也是新家园的重建。这种重建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有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发展,因此,移民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是新的社会整合的过程。在这新的社会整合过程中,移民的利益整合,包括国家与移民、移民地区与其相关的非移民地区以及移民地区内部不同的部门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协调与重构则是关键。工程移民的社会整合,除了利益整合外,还包括社会的"狭义" 和文化的整合,如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工程移民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整合,逐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结构,实现由原居地到新的安置地的搬迁、适应和融合,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实现新的发展。

二、变移民为发展:社会学知识在工程移民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从理论上讲,征用和重建,移民与发展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现实中的征用和搬迁并不会自发地引起重建和发展。移民由于工程建设而被迁出后,他们失去了部分或全部土地,或者失去了住所,或者土地和住所两样都失去。其后果是安置的结果与移民原有的生活水准大不相同。据一项对三峡移民的调查,在移民群体中,收入因迁移而受损失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移民家庭除了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外,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十分欠缺,三分之二的人反映迁移前的收入比现在少,而现在收入比迁移前多的仅占9.2%,外迁型移民收入减少者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后靠型移民;农村移民又比城镇移民受损的范围和程度更大更广一些。而迈克尔?塞尼在对世界银行工程移民进行大量研究和分析后认为,工程移民可能造成的贫困风险主要包括:丧失土地;无家可归;失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食物没有保障;疾病和死亡的增加,失去了享受共同财富的途径;社会组织结构的解体。因此,为了减少工程移民的贫困风险,降低搬迁所造成的影响,促进工程移民从失去土地向以土地为基础的安置转变,从失业向再就业工程转变,从失去家园向重建家园转变,从混乱向重建社会网络转变,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转变,从被剥夺向恢复对公共财产的使用权转变等,实现移民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我们就必须切实改变以往那种“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重一次性经济补偿,轻可持续开发”的思想和做法,改变那种认为通过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移民问题或把工程移民仅仅视为工程的附属问题,用工程方法来解决移民问题的认识,真正把工程移民问题纳入整个开发计划中,将工程移民视为发展问题,在强调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和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安置移民,不仅要使移民能够“搬得走”,更要使他们能够“稳得住,会致富”,即所谓的变移民为发展。

而在变移民为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学知识则可以也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移民准备阶段,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实地调查,真实地了解受工程项目影响的地区和新安置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意愿,帮助政府及移民当局制定一个符合客观实际,既能体现移民政策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移民利益,又易于操作和实施的移民规划,以便指导相关组织及时有效地开展移民工作,从而使移民和发展做到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这种移民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根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移民未来的重建和发展,它至少应当包括发展计划与战略;帮助移民重建社会组织;对财产进行估价和赔偿;有关文化习俗和社会服务的条文;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措施;相关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等内容,并在保持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为项目规划者进行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行动提供指南。

其二,在工程移民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重建工作。如提出一套重建社区组织与社区结构的方法,新移民与新安置区相互融合的途径,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网络的实施步骤等,以促进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尽快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学家和移民的共同参与,提高工程移民中的非成本—收益性因素,如增强移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正感;保证移民应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减少移民对政府的“综合依赖症”,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而且,通过广泛深入的参与,还可以多方面地吸收各种建议和意见,使隐藏的有关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从而降低搬迁的难度,提高移民的满意度,增加长期稳定的系数。而这些都是成功的移民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第三,在工程移民安置结束时,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移民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移民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增强移民发展经济的适应性,促进移民原有文化样式与安置地文化的尽快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移民恢复由于搬迁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以及心理方面的损失,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移民工程论文例6

工程移民是社会学亟待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工程移民中的人口、家庭、就业、贫困、社区建设、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与社会控制等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应用社会学知识于工程移民过程,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保障措施,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它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促进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过程:对工程移民进行社会学分析

工程移民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迁移,也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环境的改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过程,是一种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在移民身上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心理变迁的过程。下面,我们试从这两个方面对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做一分析探讨。

1、移民: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

一般来说,工程移民,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工程移民,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因此,其迁移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围绕着迁移,移民与政府之间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面对面的互动。在这对互动关系中,政府的目标是顺利实现迁移,而对于被迁的移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次巨大的经济、社会、人生变迁和利益损失,利益保护本能则往往迫使他们拒绝迁移。而互动的必然结果则往往是迁移的实现。

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过程作为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其互动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往往是迁移的实现,这是因为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有两点则是共同的:一是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二是互动结构的不对称性。所谓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是指在政府与移民的互动过程中,政府为了顺利实现迁移的目标,往往采取了他组织! 由外在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组织行为" 的组织方式,并充分利用政府权威的强制性和责任性强化这种方式,以对移民进行以迁移为目标的总动员。而互动的另一方——移民,面对信息输入和利益损失,基于利益保护的本能也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作用于它的互动对象,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形成移民自组织,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迁移的净损失等。但移民的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往往是孤立的、分散的,软弱无力的,它根本无力与高度组织化的政府相抗衡"(綦淑娟,1996:38)。

2、工程移民:旧的社会解组和新的社会整合过程。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工程移民首先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同时又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舍弃了旧的社区组织以至整个旧的家园,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解组与社会解体现象。

工程移民过程是旧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文化样式的破裂,也是新家园的重建。这种重建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有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简单重复,而是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发展,因此,移民的过程实际上同时也是新的社会整合的过程。在这新的社会整合过程中,移民的利益整合,包括国家与移民、移民地区与其相关的非移民地区以及移民地区内部不同的部门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协调与重构则是关键。工程移民的社会整合,除了利益整合外,还包括社会的"狭义" 和文化的整合,如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工程移民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整合,逐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结构,实现由原居地到新的安置地的搬迁、适应和融合,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中实现新的发展。

转贴于

二、变移民为发展:社会学知识在工程移民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从理论上讲,征用和重建,移民与发展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现实中的征用和搬迁并不会自发地引起重建和发展。移民由于工程建设而被迁出后,他们失去了部分或全部土地,或者失去了住所,或者土地和住所两样都失去。其后果是安置的结果与移民原有的生活水准大不相同。据一项对三峡移民的调查,在移民群体中,收入因迁移而受损失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移民家庭除了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改观外,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十分欠缺,三分之二的人反映迁移前的收入比现在少,而现在收入比迁移前多的仅占9.2%,外迁型移民收入减少者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后靠型移民;农村移民又比城镇移民受损的范围和程度更大更广一些。而迈克尔?塞尼在对世界银行工程移民进行大量研究和分析后认为,工程移民可能造成的贫困风险主要包括:丧失土地;无家可归;失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食物没有保障;疾病和死亡的增加,失去了享受共同财富的途径;社会组织结构的解体。因此,为了减少工程移民的贫困风险,降低搬迁所造成的影响,促进工程移民从失去土地向以土地为基础的安置转变,从失业向再就业工程转变,从失去家园向重建家园转变,从混乱向重建社会网络转变,从边缘化到融于社会转变,从被剥夺向恢复对公共财产的使用权转变等,实现移民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我们就必须切实改变以往那种“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重一次性经济补偿,轻可持续开发”的思想和做法,改变那种认为通过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移民问题或把工程移民仅仅视为工程的附属问题,用工程方法来解决移民问题的认识,真正把工程移民问题纳入整个开发计划中,将工程移民视为发展问题,在强调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和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安置移民,不仅要使移民能够“搬得走”,更要使他们能够“稳得住,会致富”,即所谓的变移民为发展。

而在变移民为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学知识则可以也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移民准备阶段,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实地调查,真实地了解受工程项目影响的地区和新安置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意愿,帮助政府及移民当局制定一个符合客观实际,既能体现移民政策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移民利益,又易于操作和实施的移民规划,以便指导相关组织及时有效地开展移民工作,从而使移民和发展做到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这种移民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根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移民未来的重建和发展,它至少应当包括发展计划与战略;帮助移民重建社会组织;对财产进行估价和赔偿;有关文化习俗和社会服务的条文;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措施;相关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等内容,并在保持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稳定性的同时,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为项目规划者进行工程移民这一社会行动提供指南。

其二,在工程移民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重建工作。如提出一套重建社区组织与社区结构的方法,新移民与新安置区相互融合的途径,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网络的实施步骤等,以促进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尽快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学家和移民的共同参与,提高工程移民中的非成本—收益性因素,如增强移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正感;保证移民应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减少移民对政府的“综合依赖症”,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而且,通过广泛深入的参与,还可以多方面地吸收各种建议和意见,使隐藏的有关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从而降低搬迁的难度,提高移民的满意度,增加长期稳定的系数。而这些都是成功的移民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第三,在工程移民安置结束时,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移民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最大限度地为移民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增强移民发展经济的适应性,促进移民原有文化样式与安置地文化的尽快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移民恢复由于搬迁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社会组织以及心理方面的损失,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塞尼,1996,《移民与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水库移民中心编译,河海大学出版社。

移民工程论文例7

水是构成人的生命和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水资源是经济社会所必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不足20%,今后必然会加大开发力度。而大规模地开发水利水电资源,势必产生水库移民问题,或者说只要继续大规模地开发水利水电资源,水库移民就必须配套进行。国内外水电专家一致认为,水库移民的安置与扶持问题,是关系一个水利水电工程成败的关键。

1 水库移民的历史考察及实例分析

由于工程建设、战争、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群居住地需进行短暂或永久的迁徙移动,后者就是所谓的移民。世界各地历代都有因种族、宗教、政治等原因造成的移民。马克思在《强迫移民》一文中指出:“在古代国家,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这两个国家的整个制度都是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超过这个限度,古代文明就有毁灭的危险①。”《圣经》上就载有古犹太民族因宗教等原因而被迫长途迁移的故事。1492年15万犹太人因种族等政治原因受到西班牙驱逐,被迫迁移别国。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000万人在国与国之间迁移②。移民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历程相伴。我国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闯关东”、“下南洋”,即是几次大的移民活动。

移民,按其意愿的性质而言,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移民,一般是迫于生存的环境与条件,由政府或集体将较大数量的人口有组织地迁移到新的地区永久居住;另一类是非自愿移民,主要是因为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或为了某种特殊需要,居民的房屋土地等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及生存条件被占或将被水淹没,必须动员迁移的人口,所以称为非自愿性质的移民③。按移民的动因和移民现象而言,移民可以分为工程性移民、灾害性移民、战争性移民、政治性移民、经济性移民等类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因水利、交通、城镇等工程建设而搬迁安置移民的现象难以避免,其中尤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占地和水库淹没涉及面广、移民人数多、搬迁安置任务重。有资料表明:自1949年至1999年,全国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86000多座,包括在建的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在内,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含竣工蓄水前自然增长人口)总计约1750万人,是当今世界上水库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④。可见,水库移民是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的必然产物,移民问题将伴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长期存在。从一定意义说,移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移民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促进地区之间科技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文明进步等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以强力阻止移民发生,而是认真搞好移民安置,并从中吸取教训,摸索经验,寻求合理的方法和科学的道路,让移民安居乐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生态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先看水库移民的几个实例:

1958年动工兴建的三门峡水库和东平湖水库,对黄河兴利除弊发挥了很大作用。三门峡水库淹地5.6万hm2,移民31.89万人;东平湖水库淹地3.4万hm2,移民27.8万人。这两座水库移民,大部分就地后靠,少部分外迁安置:三门峡水库移民外迁4万人,约占13%;东平湖水库移民外迁12万人,约占43%。当时,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加上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只作了短期的生活安置,且补偿标准偏低,生产扶持没有跟上,尤其是安置区耕地很少,土壤贫瘠,虽经20多年努力,移民的生产生活仍低于搬迁前的水平。直到80年代中期,国家把库区纳入老、少、边、穷地区的治理范围,认真处理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并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大力扶持,才使移民基本达到了劳力有事干、生产有门路,移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才逐步达到或接近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丹江口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坝高97m,装机900MW,总库容209亿m3,淹没涉及湖北河南3县2市,共淹没土地3.01万hm2,水库移民38.2万人。移民分6批迁出和安置,淹没处理经费分5次核定,7次追加,共计3.2亿元。移民中90%以上为农业人口,少部远迁,大部后靠。远迁到青海的早已返迁重新安置。迁移到邻省邻县的,虽能勉强安顿下来,但困难很多,如从库区河南浙川迁入湖北钟祥大柴湖的4万移民,住在低洼地,生活生产条件差,人平收入比非居民区低一倍。就地后靠安置的人口过挤,库周原有25万人,迁入20万人以后,新老居民共耕1.96万hm2耕地,人均只有几分地。加上补偿标准低,扣除专项设施处理费用,移民经费人平只有594元,建房、搬迁、生活救济已非常艰难,更无力发展生产。到80年代初尚有80%的移民未解决温饱,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远远低于非移民户。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由于土地紧缺,新老居民关系更趋紧张,库区森林遭到破坏,植被减少,生态恶化,移民上访不断。1984年,国务院批准从丹江口超发电收入中筹措3亿元,分10年安排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并从这时起,改变了移民经费的分配办法,坚持面向千家万户,实行有偿扶持,变单纯生活救济为生产扶助,促进其种植柑桔、红果、龙须草,发展网箱养鱼、库汊养鱼等,开辟新的生产门路,使移民的收入状况迅速改观,短短五、六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作为长江干流第一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前期实战试验工程的葛洲坝工程,1970年动工兴建,1989年全面竣工,电站装机2715MW。水库面积79.3km2淹没涉及宜昌、秭归、巴东3县及宜昌市城区,受淹耕地792.54hm2,动迁移民28535人。葛洲坝水库移民曾在80年代被全国公认为移民安置较好的一个典型。1985年第一期工程验收时,有关方面对移民安置作了肯定的评价⑤。葛洲坝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主要有4条:一是进行思想教育,深入开展政治动员;二是地方党政机关带头搬迁,把困难留给自已,把方便让给工程,当时的宜昌县委、县革委会、县人武部及县属几十个部门和单位,在只有38万元搬迁补偿费(后来追补到180万元)的情况下,仅用46d的时间,就全部迁至9km外的小溪塔镇;三是采取了以生产建设促进移民安置即“以建促安”的方针,为安置水库移民,共改田380.1hm2,约占淹没耕地的60%,定植成活柑桔11万株,改造果树8.9万株,使移民年人均总收入达到631元,不仅高于搬迁前的收入,也高于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移民住房普遍改成砖瓦房,住房面积扩大了20%,移民比较满意;四是本着对水库移民负责到底的精神,跟踪协调解决移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上述3处水库,都是国家直属工程,即当时的水利电力部部属水库。而位于宜昌境内的清江隔河岩水库,则是一座以省为主建设和管理的地方工程,其水库移民又有新的特点。这一工程于1986年开始兴建,1993年竣工,装机容量1 200MW,水库面积72km2,淹没及影响土地4 555.67hm2,需动迁移民30 018人(除巴东县185人外,都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水库移民工作开展之初,湖北省根据国家有关水库移民政策和丹江口、葛洲坝等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指导思想和“三为主”、“三同步”的移民工作原则。所谓“三为主”,即移民安置形式以就地就近为主;安置门路以大农业为主;移民兴办企业以小、集、轻、矿为主。所谓“三同步”,即移民分批安置与工程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同步;移民的生活生产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县里侧重从局部和近期利益理解这一方针。认为“抓住隔河岩工程兴建的机遇,振兴长阳经济,通过安置移民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就是利用移民补偿经费赶快上一些工业项目,并以此作为安置移民的重要门路。同时,寄希望于以大量的“农转非”来安置移民。因此,尽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运行中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如按工程总体设计,库区搬迁建设规划中要求在一年之内,即1988年5月1日前恢复清江北干线52km公路,以缓解库区10个乡镇客货运输之急需。而县里陆续将这段公路工程向49个施工单位发包,使这条公路干线费时23个月才基本通车,造成在隔河岩工程截流蓄水后库区南北干线长期中断,县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广播、邮电等设施尚未恢复,库区内完全陷入与世隔绝状态,移民群众称之为“天聋地哑”⑥。在水库一期移民的搬迁安置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移民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在实地调查研究后,指出了“四个盲目”的问题⑦:(1)盲目进城务工经商;(2)盲目投亲靠友;(3)盲目集中安置,有的移民住房建在不稳定的滑坡体上;(4)育目后靠,移民后靠新开垦的坡地,坡度超过30°的占三分之一以上,造成水土流失和移民用水、烧柴困难。虽然这些问题引起了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视,相继得到了程度不同的纠正和解决,但其教训应当记取。  2 水库移民的现实意义及途径选择

几十年来丰富的实践表明,水库移民牵涉面广、政策性强、问题复杂、难度很大。移民安置和扶持客观上关系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发展和移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移民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的系统工程⑧。

水库移民是水电资源开发的必然产物。所以研究水库移民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水力资源蕴藏量6760GW,虽已建坝86000座,但只开发利用了10%多一点,还剩下80%以上的开发量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今后将要修筑多少大坝、迁安多少水库移民?其移民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

从世界范围看,水力资源的开发也是任重道远。有资料表明,到1990年,水力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的国家只有瑞士。美国开发了45%,俄罗斯开发了20%,加拿大开发了53%,日本开发了70%⑩。已建筑的一些大中型水库,移民都在万人以上,甚至几十万人。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库容1 689亿m3,装机2100MW,移民12万人;前苏联的中叶尼塞大坝,库容670亿m3,移民27万人;前苏联的古比雪夫大坝,库容580亿m3,装机2 300MW,移民15万人;巴基斯坦的塔贝拉大坝,库容137亿m3,移民8.6万人;巴西的伊泰普大坝,库容290亿m3,装机12600MW,移民2万人。1979年至1985年,世界银行在27个国家援建了40个水利发电和农业开发项目,移民总人口超过70万人⑾。世界各国在长期的、丰富的水库移民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很多问题,譬如有的忽视或缺少移民规划、忽视安置区居民的意愿、忽视移民的谋生途径,有的低估移民人数等等⑿。但摸索了一套带规律性的移民安置办法,积累了一些很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世界银行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的高级顾问、移民领域世界一流专家迈克尔·M·塞尼教授在他的《移民与发展》一书中指出:中国与世界银行的经验都证明,要进行成功的移民,至少必须满足5个主要条件:第一,要有一个保证移民的合法权益并使他们生活水平等同或超过以前的水平的好的政策。第二,要执行正确合理的政策,必须有强有力的机构能力和实施正确的政策的政治意愿。第三,安排足够的资金。移民生活所需投资非常重要。资金计划不能仅局限于失去财产的赔偿费,而且也必须提供除资产损失赔偿费以外的资金,创造开发良机使移民们重新开始走上富裕之路。第四,要预测社会风险并使之减少到最小程度。拥有详细而灵活的计划很重要,为了确保所调配的资源由有关社区和受影响的个人很好地利用,移民计划必须因地制宜。第五,要求移民和所在社区的代表直接参与移民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必要的——从移民选择开始到满足移民需要的最优方案和具体位置的选择。使政府政策、组织机构、资金、计划者的专门知识以及公众的参与形成一体化、形成强有力的联合,是明智的选择。它可以克服像非自愿移民这样一个复杂过程中的困难⒀。

宜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2.1万km2的国土范围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6000MW,可开发利用的程度很高。境内每平方公里可开发水能资源为1 174kW,分别是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8.8倍和5.5倍,是长江流域平均水平的9.7倍。近30年来,市域内巳建成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成西北口、古洞口、锁金山、熊渡等地方小水电站320多座;地方还正在兴建清江高坝洲电站等一批中小电站;特别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在宜昌兴建,把宜昌推向了“世界水电之都”的宝座。与此相应,水库移民工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深入考察国内外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把移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把三峡移民工程摆在世界水电旅游城建设的关键地位,并当作一种特殊的品牌、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来利用和开发。

3 三峡移民的战略任务及突出特点

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即修建高程185m、总长2 309m的拦河大坝,形成总库容393亿m3的巨大水库滞蓄洪水,使长江中游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第二大目标是发电,将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8 200MW,年发电量可达847亿kW.h;第三大目标是改善峡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通过5级船闸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将从目前的1000万t提高到5000万t,使万里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此外,巨大的河道型水库,还具有水产养殖、水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按照总体设计方案,三峡工程建设将历时17年,到2009年全部竣工。三峡工程概算总投资,按1993年不变价格计算,静态总投资900.5亿元,其中库区移民淹没补偿400亿元,预计到工程完工时动态总投资将达2039亿元。

多年来的实践启示人们,任何一个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系统,主要包括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工程以及配套的输变电或输水工程3个子系统,它们是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体。基于对三峡工程的科学认识,党和国家在关于三峡工程的决策和部署上,十分重视水库移民问题,将移民工程与枢纽工程同步论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江泽民同志1997年11月8日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叫故好移民工作,是关系三峡工程进展和成功的关键。它涉及百万移民,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库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总结、发扬已经取得的好经验,自始至终地把这一工作做好⒁。”为什么说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移民呢?这是由三峡移民工程的战略任务和三峡水库的淹没特点所决定的。

3.1 三峡移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按国家批准并正在施工建设的三峡大坝正常蓄水位175m高程方案,三峡水库水面面积1 084km2,其中淹没陆地面积632km2。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⒂,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4个县和重庆市的从巫山至江津的沿江16个县(市、区),共淹没耕地、园地和林地3.13万hm2,淹没各类房屋3460万㎡,需迁建工矿企业1599家,1991年底实有人口84.4万人,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时,移民动迁总量将达113万人(以上指标均不含坝区15.28km2的征地移民)。一座水库的移民人数超过百万,举世罕见。而且在水库淹没中,涉及两座城市、11座县城及116个集镇需要搬迁;还有大量的交通通讯设施、小水电站、抽水站以及1000余处文物古迹需要迁移或复建。如此浩大和繁杂的移民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是其他任何工程不可比拟的。三峡百万移民也因此而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3.2 三峡移民的指令性和突变性

三峡工程各个阶段的移民腾地和移民清库任务,容不得半点迟疑。1992年4月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三峡工程决议后,坝区开始进行征地移民现场勘测调查,当年11月中旬,中央宣布三峡工程进入前期施工准备阶段,几千名施工人员和几百台大型机械开进坝区,在坝区移民安置规划未制定、搬迁补偿标准未明确、移民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支援服务三峡工程为已任,顾全大局,紧急动员,广大移民群众象战争年代支前一样,迅速行动,舍小家,为国家,先搬迁,后建房,先腾地,后补偿,经过一年多的突击,提前完成了涉及宜昌、秭归2县4镇的三峡工程坝区4409户13445人的征地移民任务,确保了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此后,又按工程建设需要,如期完成了三峡工程专用公路和砂石料场的征地移民任务。根据工程进度安排,1997年冬季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截流之前必须完成库区90m水位以下的一期移民。一期移民涉及湖北宜昌县至重庆市云阳县的7个县,共搬迁移民29000多人,拆除房屋135万㎡。经过艰苦努力,提前两个月完成一期移民搬迁,并全面进行了清库和验收,确保了三峡大江截流顺利实现。为确保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至135m,首批机组发电,二期移民的指令性计划已在库区层层下达,正紧锣密鼓地展开。宜昌市二期移民搬迁人口为43 484人,迁建房屋160.3万㎡。截至2000年10月,已搬迁安置移民32444人,占75%;迁建房屋114.2万㎡,包括秭归县城及7座集镇的迁建。三峡移民搬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计划性特殊任务,它所带来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超常规的突变。

3.3 三峡移民的开发性和开放性

1993年8月,国务院施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明确指出:“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移民安置工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合理开发资源,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结合,通过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开发性移民方针,是我国水库移民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方针,是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三峡库区8年移民试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峡水库移民一开始,就贯彻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政策,坚持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援、自力更生的原则,由政府出面,有计划地开发本地资源,拓展安置容量,并帮助提供配套服务,广辟生产生活门路,使之达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并号召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三峡移民,把移民企业和相关生产要素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大市场。三峡库区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开展对口支援、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库区移民呈现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安置的良性局面。

3.4 三峡移民的重组性和扩张性

三峡移民是一项涉及库区社会重构、资源重组的事业,重组性是三峡移民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与传统的单纯补偿性移民、原样搬迁复制的根本区别。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必然要求结合移民搬迁,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新的生产力。所谓扩张,既是规模的拓展,更是结构的改善,功能的强化和质量的提高。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实施开发性移民的过程,就是库区经济扩张的过程。开发性移民从实施扩张开始,到实现扩张为止,整个移民搬迁和重建家园的过程贯穿着经济的扩张,充满着对未来扩张的向往。当然,在实际运作中,要注重一切从移民实际出发,坚持理性扩张。

3.5 三峡移民的关键性和全局性

这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于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和全局性。三峡百万移民任务能否如期完成,移民能否实现长治久安,是衡量三峡工程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移民问题,关系到整个三峡工程决策和建设的全局,也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并被世人所关注。二是对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和全局性。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个县(市、区)的300多个乡镇,虽然没有一个县全淹,但凡是有移民任务的地方,移民工作都牵扯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且被淹的大多数县属于部级或省级贫困县,山大坡陡,自然条件较差,调配资源、发展经济的空间相当有限。再者,三峡移民时间跨度达17年,其间要经历多次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而移民又是一项连续性、动态性非常强的任务,因此,三峡移民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三是对于库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关键性和全局性。淹没区的群众要在规定的时限内,举家搬迁,背井离乡;库区周边群众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关心群众生活,帮助解决移民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无疑是关系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全局和形象的一个重点内容。  注释:

①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2).

②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2).

③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移民专家组编.《长江三峡工程移民专题论证文集》,《论移民与发展》(张岳),武汉大学出版杜,1988,(12).

④漆林:《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序言》.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2).

⑤傅秀堂:《环境与移民》.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89-1990.

⑥黄永贵:《湖北地区部属水库移民相关问题比较》.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89-1990.

⑦李德刚、黄水贵:《清江隔河岩库区移民安置与建设的经验总结》: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91-1993.

⑧傅秀堂.《环境与移民》,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89-1990;汪小莲.《隔河岩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与实施》.载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91-1993.

⑨、⑩傅秀堂.《环境与移民》.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1989-1990.

⑾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移民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10):43-44.

⑿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12).

⒀[美]迈克尔·M·塞尼.《移民与发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⒁江泽民.《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7,(11).

⒂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移民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10):7-9.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11).

[2]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移民研究[M].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

[3][美]迈克尔.M.塞尼.移民与发展[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4]张宝欣,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9.

[5]郭树言,陆佑楣.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三峡工程专题讨论会专题报道[M].2000.

[6]水库移民工程论文集[C].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水利学会水库移民工程专业委员会.1990-1999.

[7]陈精求.三峡梦成真[M].新华出版社.1992.5.

[8]三峡移民——宜昌市一期移民概况与政策汇编[C].宜昌市移民局.1999.

[9]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移民专家组.长江三峡工程移民专题论证文集[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2).

[10]湖北省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规划.1996-2010年[R].湖北省计委.湖北省三峡办.1997,(10).

[11]李鹏,建设好三峡二期工程.做好移民工作[R].中国三峡工程报.2000,(1)

[12]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政研室.迈向新世纪的宏伟蓝图[R].2000,(6).

[13]三峡开发战略研究专辑[C].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三峡工委、市移民局联合主编.2000,(8).

[14]宜昌市三峡工委(三峡办):三峡情——全国对口支援宜昌市实录[R].1999,(1).

[15]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16]李伯宁,三峡工程移民条例导读[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5).

移民工程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0(2008)03―0065―06

环境问题、自然生态保护问题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包括各种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非志愿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的非志愿移民。据统计,建国后,我国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非志愿移民总数在4000万以上。非志愿移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非志愿移民补偿的政策与措施。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移民安置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这些对非志愿移民的补偿政策,从短期来看,移民是得到一定实惠的;但从长期来看,部分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移民没有成为工程建设的受益者,导致一部分移民还不能摆脱贫困,对移民未来几代人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非志愿性移民的补偿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才能使移民能够共建、共享工程建设带来的效益和成果,才能确保移民的永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现行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同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提出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的创新思路。

一、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非志愿移民是指由于水库、铁路、电站及输变电工程、机场、河道、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扩大与改造,开发区建设及房地产开发,环境等工程建设征地拆迁而造成的流动人口,亦可称“工程移民”。

非志愿移民的损失范围的合理界定和损失价值的合理评估是非志愿移民补偿的基础。而移民补偿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主要看移民补偿制度设计是否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源于移民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工程建设成本最小化。

我国非志愿性移民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法律制度建设大体经过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81)土地征用办法阶段。1953年国家颁布第一部关于征地补偿费的法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确定了国家征用土地基本原则、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及补偿安置办法。补偿标准为最近三年至五年产量的总值。1958年进行了修订,补偿标准为最近二至四年产量的总值。

第二阶段:(1982-1985)土地征用条例阶段。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同时废止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确定了补偿费的标准为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

第三阶段:(1986至今)土地管理法阶段。1986年全国人大立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确立土地补偿费的标准为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至6倍,安置补助费为最高不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总额不得超过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1998年、200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补偿标准提高为土地补偿费为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安置补偿费最高不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总额不得超过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非志愿性移民的补偿制度虽然经过三个阶段,但总体来看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可以说是法规管理阶段,后一个阶段是法制法律管理阶段。前两个阶段没有安置补助费,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后才有安置补助费且补偿费的标准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非志愿性移民的补偿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还没有涉及到公共资源的损失和移民的无形损失。青苗和土地补偿费一直沿用收益倍数法,房屋和附属建筑物损失采用重置成本法,集体财产采用平均分配法。上述补偿制度与办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似乎是合理的,它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也使移民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但从移民的长期发展来看,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补偿制度与办法,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非志愿性移民补偿制度的缺陷及成因

我国的非志愿性移民补偿制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非志愿移民制度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

我国非志愿性移民补偿费从1953年至今都没有脱离按被征用土地前几年年产值的平均值的倍数或总值来确定的路径。这就是诺斯所说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诺斯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即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还会被锁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

我国的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但在制度设计与选择上,一直沿用收益倍数法与成本重置法,因此导致了补偿标准不合理,不能真实体现土地对移民的真实价值。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三年平均年产值难以合理确定;二是它体现的历史收益而未考虑未来的收益;三是倍数值的确定也有很大争议,现行的10-30倍的总值标准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而且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按照我国当前资本利率水平计算出的土地收益倍数应在40-50倍。这说明补偿费的总值标准偏低。

(二)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设计忽视了移民参与权利

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确立的我国移民补偿的基本原则: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顾全大局,服从国家整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节约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工程占地,控制移民规模;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世界银行在进行业务政策《OP4.12-非志愿移民》中阐述的移民政策为:探讨一切可行的项目设计方案,以尽可能避免非志愿移民。

如果移民不可避免,移民活动应作为可持续发展方案来构思和执行。应提供充分的资金,供移民能够分享项目的效益,应与移民进行认真的协商,使他们有机会参与移民安置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应带动

移民努力提高生计和生活水平,至少使其恢复到搬迁前或项目开始前的较高水平。

与世界银行的移民政策相比,我国非志愿移民补偿政策虽然都提到了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但世界银行的移民政策更注重移民能够分享项目的效益,并应与移民进行认真的协商,使他们有机会参与移民安置方案的规划和实施。

(三)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安排扭曲了失地农民的实质产权

我国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受土地产权制度及农地流转制度的约束,使失地农民的实质性产权常常被扭曲。尽管《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在长达30年的土地承包期内,拥有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收益处置权和使用权的转让权,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又规定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这就造成了农民土地实质性产权的“产权残缺”。在征地补偿实践中首先面对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者发生关系,这就造成失地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补偿。

(四)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选择忽视了移民的无形损失

我国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没有把移民无形损失纳入非志愿性移民补偿的范围,主要是对实物损失的补偿,段跃芳认为,移民的无形损失主要包括传统劳动技能的丧失,传统的无市价的收入来源的丧失和就业机会的丧失。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遭到破坏,丧失有利的交通和市场条件等。王美晶(2006)把移民无形损失定义为“因工程建设需要被迫搬迁的移民,在搬迁、安置、重建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不易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损失的总和。”把水库移民无形损失归纳为经济损失、政治损失、社会损失、环境损失四类。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非志愿移民因为工程项目建设遭受各种损失,都应得到合理和充分的补偿,如果只对移民有形实物损失给予补偿,而对非实物性资源的丧失不予补偿,无疑将使移民重置成本扩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非志愿性移民补偿制度的理论创新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移民补偿制度的缺陷将更加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对移民补偿制度进行改革。当然首要的任务是对移民补偿制度进行理论创新。本文认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非志愿性移民补偿制度中,可以弥补现有补偿制度的缺陷,对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补偿制度,促进移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其核心思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中与股东中心理论相区别的一种新的企业理论。

股东中心理论(shareholder primacy theory)认为“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谁就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也就是说股东天生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股东是企业的出资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所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Grossman& hart,1986;hart&moor,199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另一种企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 1995,1998),这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所谓利益相关者,应包括所有能影响企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如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企业应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体,它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来规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并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它使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本质、企业的治理模式都将发生改变。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移民补偿制度中的应用

任何工程项目的建设,均可以看作有一个项目投资主体,它也有相应的利益相关者。例如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投资者、雇员、供应商、建设承包商、工程移民、政府、社区以及未来几代人及非生物物种、自然环境、生态等均是项目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移民注入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等其它有形与无形的资源,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应当拥有工程建设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工程移民应当在工程项目建成产生效益时,分享一部分工程建设产生的效益和利润。上海青浦区在建设境内50公里沪青平高速公路时,曾进行过这种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的探索与尝试。由镇村集体组织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资产纽带与投资方组建合资公司为项目公司。合作期限为25年。此举改变了过去一次性补偿的做法,使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长期稳定的保障。

(三)国外非志愿性移民补偿制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世界银行认为,唯一依靠移民补偿资金是不可能使移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移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要求除了对征用移民土地按市场价进补偿外,还应该投入额外的资金。而解决移民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使移民能够分享工程产生的一部分收益。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了市场化的补偿制度,并逐步完善了移民补偿的法律体系,探索尝试了移民分享工程建设收益的补偿机制。如日本政府在战后为恢复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先后制定了《取得公共用地的损失补偿标准纲要》、《实施公共事业的公共补偿帮助纲要》、《水源地区特别措施法》、《电源开发促进税法》等法律,征用土地按正常市场价格进行补偿,移民成立协会与开发商进行谈判讨价还价,移民通过出售土地以获得现金补偿或者在其他地方获得另一块土地。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尝试一种新的补偿方式,以便使移民能够分享工程项目建设本身的收益。这种新方式的基本思路是,移民将他们的土地租给开发商而不是出售,开发商向土地出租者支付租金,以确保移民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移民的补偿标准是移民与开发商双方经过讨价还价达成的,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移民的实际损失,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日本在工程移民土地征用方面的新尝试,也为我国的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大量非志愿移民。根据有关学者统计,印度在过去40年里有2000多万人因工程建设而迁移,但75%的移民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没有制定合理的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补偿标准偏低有的甚至没有得到补偿,移民安置与补偿没有公众参与,而为少数利益集团所控制,从而导致了大量的非志愿移民的贫困化和边缘化,导致移民与政府的冲突不断,大规模的游行抗议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纳姆达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导致各种利

益冲突和矛盾达到巅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非志愿移民的利益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必将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也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保证移民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确保移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应当进行改革,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移民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确定一定的合作方式,让移民能够共建共享工程建设的效益和成果,同时也将使移民所在的区域的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体的合作方式,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机制,工程项目业主与移民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达到双赢。

四、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本文认为我国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创新的路径应重点放在如何将移民的利益、开发商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赢和多赢。具体思路如下:

(一)建立移民补偿制度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我国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公众参与,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而导致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合理公正的补偿。因此在补偿制度安排上,应引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让利益相关者广泛的参与到制度制定与实施中,使制度更公平、更合理、更完善、更和谐。

(二)将无形损失纳入补偿范围,创新补偿的评估机制

移民的损失不仅包括有形的实物资产损失,还应考虑到无形损失。虽然移民的无形损失的定义还处于争论之中,范围也无法统一界定,但我们不能因无形损失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忽视它,应当创新评估办法,使无形损失能够有科学合理的界定与评估。只有在科学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才会有公正公平的补偿。在无形损失的评估上可以借鉴国外的资源经济学的一些评估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ciriacv Wantrup及Robert k.Davis等人提出的CVM评估法,这种方法已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世界银行等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只有将移民的有形损失与无形损失结合起来考虑,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按市场价值进行补偿的制度。

(三)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和谐的利益补偿机制

更新观念,重视移民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传统的补偿制度的基础上,创设移民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股权制度或建立发展基金,让移民成为股东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工程效益的分配。即移民以实际的损失作为投入物,和工程业主或开发商一样参与工程效益分配。让移民分享工程项目建设带来的利益。让移民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确保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建设和谐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应开征资源税或资源补偿税,对资源受益者征收外部税来弥补移民及移民所在区域的其他资源的损失。

(四)改革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建立市场化的补偿模式

移民工程论文例9

为了改善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现状,陕西省政府于2010年实施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移民搬迁与社区文化重构

移民搬迁是指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改善人居环境、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实施的移民活动。移民搬迁是一项负责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生态以及建筑规划等各个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移民群众要面临入驻新社区、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新的社区文化等问题。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移民主体原有的文化被破坏,社区及社会关系都发生变化,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文化网络。从而实现社区文化的重构与整合。

2我国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工作是由20世纪90年代政府推动的山峡工程移民引发的[1],开展相对比较晚。因此,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查阅资料和文献,发现有关的文章只是在一些期刊论文上,目前尚无专著,也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2]。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村移民社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于工程移民,从经济学、社会学、人文等角度对农村移民社区进行研究论证。鲜有文章从生态的视角,统筹农村移民社区的全局发展进行研究。以研究工程移民农村移民安置模式问题为主。高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新模式初探》文中提出通过兴建移民城的方式组团安置农村移民,集中实现非农化的转移,从而提高农村移民的生活水平、库区社会稳定以及资源开发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1]。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基础设施供需关系的为主。段玉瑾《农村移民社区生活设施供需错位现象的考察》提出通过农村移民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的系统化、完善化的研究,为更好的发展农村移民社区具有积极意义[2]。以研究农村移民社区移民适应性现状为主,农村移民安置社区的考察,从社区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生产劳动方式、风俗习惯描述了外迁移民社区适应状况,分析了影响移民社区适应的主体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

2.1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工程的开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5~1995年之间,在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进行了搬迁安置试点,让首批移民从坝上库搬迁到向家店村,这次的移民搬迁采取了村落归并和探索农户村移民的安置模式。在1988~1999年间,我国在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和自治区开始采取了异地安置扶贫方式探索移民的安置模式。而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云南、贵州、蒙古和宁夏组织开展了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并于后来推广到了9个省或自治区。从2005年起我国的移民快速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移民5万,宁夏移民工程的规模达到了20万,甘肃省从南部的干旱贫困山区移民到黄河灌区达20多万人,青海省从东部环境恶劣地区向柴达木盆地移民达10万,广东省从北部的石灰岩山区向广州市郊等地移民达10多万,此外,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黑龙江省森林腹地、黄河下游滩区等区域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在2010年,陕南按照陕西省政府的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项目从2011年一直到2020年,利用十年时间,实现陕南三市28县一共安排搬迁安置移民60万户、240万人,这是目前最大的一次移民搬迁工程。截止到了2014年,我国政府总共对1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搬迁,使得一部分事务贫困地区率先走出了“人口贫苦”和“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情况。因为我国进行了这么大的搬迁规模,所以也就形成了巨大的农村移民社区规模的建设。

2.2我国农村移民社区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已经有学者探讨了关于国内开展的农村移民社区的不足之处。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生移民开发区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左旗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这两个区域采用了“建设小绿洲,保护大生态”的移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大幅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生态效益,成为我国农村移民社区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在移民区快速高效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包括:①生产问题。移民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搬迁,由于安置社区区产业体系发展不够成熟,部分地区又以农业收入为主,这就导致收入水平不高,与村民期望值差距较大。②生活问题。农村居民长期生活在庭院的建筑模式之中,而移民社区的建设基本模仿城镇的居住设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模式[18]。而且,在农村的家畜、家禽养殖等由于居住环境与模式的改变也无法进行。减少了农民收入以及生活乐趣。③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原有的家庭庭院模式被打破、沼气池、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也无法应用于现在的城镇是的居民楼当中。

3问题及展望

3.1陕南农村移民社区出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多个陕南农村移民社区的在建项目,围绕移民社区的建设促进以新农村经济走向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移民社区在选址方面。陕南地区地处秦巴山地腹地。平整地段较少,大部分为沟壑坡地,不适宜修建大规模的成片的移民社区。但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破坏山地植被、挖山填地等现象,破坏了原有的山地民居营建技术。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植被条件的破坏。②生产问题的配套不完善。单个移民社区规模建设偏大,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健全。农民再就业、产业转化力度不够。出现了农民无业可就,无地可种的现象。③农村能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广泛使用的沼气、太阳能等在新社区建设中没有进行充分考虑,未能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造成能源浪费。

3.2结论

移民搬迁是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陕南地区的移民搬迁与新社区文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对陕南移民搬迁的后续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和当地政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作者:田海宁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移民工程论文例10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编号:201301169)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一、前言

十报告提出,要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农民通过向城市转移,最终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终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

河北省是全国第五人口大省,城镇人口排在全国第7位,但农业人口的绝对量较大,乡村人口仍居全国第4位。由于河北省农业人口基数较大,这给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城镇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结构的演进、提高城镇化进程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城镇化进程。保定市作为河北省的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保定市经济发展起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但目前保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实现长期性转移,同时存在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选择保定市与各县作为研究对象,为促进保定市城乡一体化,为保定市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及向市民化转化提供借鉴,同时针对本市、县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制约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保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二、理论综述

国际上的人口转移理论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上早期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点是“比较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威廉·配第)。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派别有:唐纳德·博格的“推力一拉力”理论、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框架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及托达罗的模型理论。后两者是用来解释劳动力迁移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现状而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即一个是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们。当工业部门要发展的时候,它便从边际效益为零,无限供给劳动力的传统农业部门吸引走一部分劳动力。工业部门发展投资越多,吸收劳动力就越多,直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当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就业收入时,人口会不断向城市移动。此后的迁移理论对劳动力迁移解释有了新的思路。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经济迁移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强调家庭作为决策主体的重要性,根据家庭预期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原则决定家庭成员的外出或迁移。

雅各·明塞认为家庭在劳动力迁移上起到关键作用,参加迁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模型认为社会内在发展趋势构造了一个双重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正式工业部门和非正式工业部门。正式工业部门具有稳定雇佣年限、高工资、高福利和良好工作环境。非正式工业部门的条件正好相反。当国家内在发展趋势导致愿意从事非工业部门工作的劳动力短缺时,需要吸引外来劳动力补充,由此产生了迁移动机。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城市经济学S曲线理论。他用城市化发展S曲线来描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及所经历的各阶段。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农村劳动力状况密切相关。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当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被城市吸收。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不断被释放和吸收的过程。

三、保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截至2010年,保定市农村劳动力为564.50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为522.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92.5%。城市务工人员占17.5%。农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91.6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1.0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9.45万人。二三产业共有劳动力230.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40.86%,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行业。81.20%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从上面的材料可知,虽然保定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仍然存在转移人口比重不高、文化程度不高、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就业质量低等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传统乡土观念和意识浓重直接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广大农村居民深受根深蒂固的“乡土情节”的生活观念和“入土为安”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缺少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部分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是城乡土地制度差异强化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当前,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度的差异造成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流动性差,强化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导致部分农民即使有能力在城市生存发展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农村户籍,以及同户籍相联系的农村集体土地权益。部分农民在城里挣了钱,仍在农村老家盖房,造成农村住房的高空置率,是对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阻碍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三是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影响了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农民工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就业质量。存在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工自身培训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和诚信度较低等问题。

四是传统社会观念影响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农村转移人口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和误解依然存在,农民工自身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也影响着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议

(一)完善农村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高标准设立培训机构,加强与企业、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大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培训,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年龄状况、劳动技能、家庭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就业方向,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和引导他们就业。不断提高其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维权意识等在内的现代化市民意识。

(二)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农村转移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大力发展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引导他们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实施灵活就业。鼓励、帮助街道、社区、民办非企业组织和就业个体等大力拓展家政服务、保洁、环保等公益性岗位。

(三)加强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要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要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在劳动保障、子女教育、收入、医疗及退休金等方面给予他们城镇居民一样的保障。对自愿放弃土地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在城市安家费用。在城市的工业园区、工厂集中区等地修建经济适用房,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

(四)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创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需求。打通城乡土地转换渠道,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用农村承包土地换城镇户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用宅基地和房屋换城镇住房。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解决好被征地农民转移到城镇后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