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议论文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8:39

议论文教学论文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1

根据“九义”初语新教材安排,初一每学期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当时学生对写作理论不大留意,即便习作中曾使用过某些技巧,也多出于不自觉状态。学习了二册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及其后的写作知识后,学生对于该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写作构思时,由于受“放胆”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还是先考虑情节、语言等因素。当根据单元写作训练内容,要求他们着意运用一种写作技巧时,有的学生觉得作文的框框多起来了,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已使用过这种技巧而掉以轻心。对此,如不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掌握该种技巧的积极性,落实训练重点就会成为任课教师“一头热”,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每一次写作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翻阅自己以前的习作,回顾以往是否运用过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与否,教师根据批改作文的记载或当堂挑选了运用这种技巧成功的作文和不会运用这种技巧的典型例文,结合知识短文讲评。这样以理论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对一种技巧运用得成功与否,决定着自己作文的成败。运用过这种技巧的学生,如同着装得体,受人羡慕一样,会更自觉更娴熟地加以运用;没有运用过的学生,也如查出自身病灶,积极健身,以便尽快掌握本次写作技巧。

二、编写提纲,将重点作为要点

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的训练时,要学生仿照《挺进报》课后练习制表,填入自己作文的要素,作为作文之纲。在进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训练时,要求提纲标明记叙顺序。如用倒叙,要写出实际顺序,与写作顺序对照;如用插叙,要指出在中心事件的何处插入什么内容。对于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处,还要用文字和箭头详细标明主叙顺序。进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训练时,要求提纲表明作文的中心意思,扼要写出所用材料,后者还要标明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在一件事中,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在进行“叙述结合描写”、“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训练时,要求提纲先写出所叙事件的梗概,前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结合,何处描写,拟用哪些最有表现力的词汇;后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插入议论,其作用是什么。再让学生对照当次写作知识短文,检查提纲是否周密合理。教师亦应巡回检查,以合格的提纲为大家做示范,对不完善的做个别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纲,训练重点就有了着落。

三、组织讨论,视难点为焦点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虽然学生在自拟的提纲中设计出了文章的轮廓,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但在按提纲行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设法解决,会使训练留下意到笔不到的缺憾。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智慧去解决,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普渡众生”,如果使用失当,还会产生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学生拟定提纲之后,教师应着重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讨论,把难点作为思考的焦点,探讨解决的办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采用以下形式: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2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尽管每种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有各自的审题特点,但是作为命题作文,不管何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审题要求,这就是: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还要明白,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的意思未搞清楚,把它解释为"先生下来的人总是忧愁加忧愁,后生下来的人总是快乐又快乐",闹出了笑话,文章立论自然就不知所云了。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所以,对论点型命题的审题,同样也不能掉以轻心。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住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标志法。就是看清文章题目上的标记,了解议论的对象。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一般地说,高考议论文的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现象的发生。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如《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这个题目,句子较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组成题目的语言关系:这个题目可分为"从柔石的损己利人"和"说开去"两部分,两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议论缘起,后者是议论重点。而柔石的"损己利人"这四个字是有典的,出自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柔石的一段评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给柔石的"损己利人"下了注解,也限定了议论范围应由此而展开,明确文章重点不是评价柔石的革命一生,而是从赞扬他的"损己利人"的高贵品格"说开去",联系当前实际,展开议论。这就正确理解了题意。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3

议论文相对于记叙文、诗歌、散文和其他文体,逻辑性强,语言相对枯燥,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采用讨论法、评点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笔者以讨论法、评点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例,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一、讨论法教学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由学生事先准备,课上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通过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正如尹文汉在《高校人文课程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法》中所说的:“讨论法最大的优点是互动效应。”“讨论中形成的互动使师生之间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使课本知识与现实有更多的联系。”

在使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好讨论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有吸引力且有讨论价值的论题,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其次,保证讨论有序进行。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最后,及时归纳讨论结果。课结束时,对整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以议论文《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作者眼中什么是最苦的事,什么是最乐的事?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有哪些依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上,教师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一个负责找最苦的事,一个负责找最乐的事。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组内推荐学生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答案。接着,全班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最终结论。最后,老师梳理全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二、评点法教学

评点法是指在文章的关键处、词语的精细处设点,以便对文章的要旨所在、精彩之笔、疑难之处,以及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论、说明、分析的教学方法。评是评注,点是圈点,评点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李卫华在《试论评点法与语文教学》中指出:“评点法的实质是一种读书时的质疑求解的方法,语文教学的宗旨、特性又决定其离不开这种方法。”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运用评点法。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艺术匠心,更加细致地剖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在使用评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有关作者观点、立场的字词句进行圈点,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立足全篇,从整体着眼,突出重点,“点”不能过多,做到全面且有重点。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思想。划出精彩的句子,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评论。点评要做到内容贴切,简明精炼。此外,对要评点的字词句进行对比,找出联系和区别,揣摩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中,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学生发现文中反复出现“中国人”三个字,对其进行圈划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几个“中国人”的含义一样吗?分析这几句话的语境,发现这几个“中国人”其实不一样。“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除反动派之外的中国人;“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民;“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得知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派,而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民。通过分析这几个“中国人”的不同含义能够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三、合作探究法教学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4

课堂教学开始了,我按部就班,一股脑儿将所有知识丢给了学生:学生慌忙记笔记,然后抬头望着我,一脸茫然。我深感头疼,本来我就不同意这种教法。看来死的教条和干瘪的理论并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何才能改变这沉闷的课堂气氛呢?我得动一动脑筋了,该怎么办呢?

突然想起曾经看过一场精彩的辩论会,辩题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更合适”。那场辩论,各辩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呀,为什么不把这个活动用到课堂上来呢?来场辩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借此让学生体会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于是,我对昏昏欲睡的学生说:“我们来场辩论赛吧!题目就是‘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

听说要进行这样有意思的辩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我请了两位学生作正、反两方的组长,并要求他们将本组的观点工整地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进行分析。

辩论开始了,梁佳首先发言:“我认为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当国家队的主教练,因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团结最重要,而刘邦礼贤下土,最善于团结群众,因此我认为刘邦刘备更合适。”

“要说礼贤下土,我认为项羽比刘邦要做得好得多。你看他范增多尊敬,不仅听他意见,还尊范增为亚父。这不是典型的礼贤下土?”洪敏反驳道。

小欢立刻补充:“除了善待人才之外,我认为就个人能力而言,项羽明显胜于刘邦,他几次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你看巨鹿之战,就是其能力的最好证明。”

“说项羽能力比刘邦强,我可不同意,项羽不是自刎于乌江,他怎么就比刘邦强了?而且刘邦跑得快呀,虽然有时候是逃跑,但不可否认他跑的速度快嘛!这不正是足球教练需要的特质吗?”小伟也当仁不让。

“最重要的教练还要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刘邦的优点就是能虚心地听得进意见,别人愿意为他所用。而项羽就不行了,他只听一个人的,其他人的话根本就不听,他只是逞个人之勇,结果身边的人都跑到刘邦那儿去了。球场就是战场,它需要众人的团结,而不是个人之勇。

刘邦这点就比项羽强多了。”嵇好高调发言。

……

辩论会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论据。两位组长就同学们提出的理由进行了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

正方: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人缘好,灵活,跑得快,虚心听取意见。

反方:项羽比刘邦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

理由:礼贤下士,自身素质高,对工作投入。

辩论结束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说:“同学们,大家看,我们黑板上正、反方所写的观点,其实就可以作为论点。它紧紧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更适合做国家足球队主教练这个问题阐述了自身的看法和立场,在议论文中这样的句子就被称为‘论点’。”

学生点头,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么,什么是论据呢?”学生问。

我说:“论据不就在黑板上吗?组长在黑板上总结的理由就是用来支持论点的东西呀,换句话说‘用来证明论点的事例或者道理就叫论据’。同学们刚刚激烈的辩论过程就叫作‘论证’,因为你们是在利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了,在此基础上,通过全班讨论,关于论据的类型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等知识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那什么叫‘论题’呢?”

“‘论题’就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一个总的讨论题,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主张等。如我们今天讨论的‘如果刘邦和项羽去应聘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谁最合适’就是‘论题’,它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即‘刘邦’还是‘项羽’做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教练。”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5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经济性分析评价

论文摘要摘要: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新问题提出了意见,望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辨明职业教育的特性。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适合社会和大众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形式,运用团队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校内外学习及实践的经验,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从校门出来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其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以技能操作为核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行业的需求为教育追求。

二、职业教育经济性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就是生产开发比物力资本功能更大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其甚至比物力资本更能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和收益,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筛选假设理论。政府应当采取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文凭、证书筛选人才。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该理论提倡应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有三摘要:

第一,防止高考一槌定终身的弊病,使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同样能有用武之地,取得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它以考察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更客观的专业知识能力取代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期间所考察的大多无实用价值的一般能力作为筛选的手段,这样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更合理。

第三,由于筛选的时间推迟,而且考察的内容是特定的专业知识,这就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将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分配到各自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教育。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能取得何种收入和福利待遇摘要:并可将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形成有机的经济运行体。使各部门协调运转。带来经济增长。

三、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第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被愈加重视,尤其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练习。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新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就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工作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学习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使其凝聚相应的人力资本。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可通过文凭、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出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能力。因此,个人可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中职校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各应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报关员证书,或国际单证员证书等;秘书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秘书证,等等。这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直接和就业市场挂钩的。虽然证书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求职人员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唯一的敲门砖。

第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的收入,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的重要因素摘要: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功能,主要也不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率,而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行体系。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还可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劳动者,使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有业可就,人尽其才。

(二)局限性。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

第一。文凭、证书的膨胀,使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过分的强调、重视文凭、证书在就业中的功能,使得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混证书,而且是什么证书好找工作。就混什么证书。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特征量力而行。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证书泛滥,甚至出现假证而使文凭、证书贬值,形成新的就业困难。

有些主管部门和学校也为了职教而职教,以考证为目的,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就上海市中职校课程标准而言,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符合目前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全面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等。一味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这样那样的、连一些大学生都难以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搬着金砖砸自己的脚。这样,必会有两种结果摘要:一是学校不按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即学生不考专业资格证书(要考,也是浪费时间、金钱)。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摘要: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过关。而无论怎样。学生毕业时,学生和学校都将面临窘境。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何种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最终培养目标,将使得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学生并未真正把握实践操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而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第二,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就自然的形成了不同等级。职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的成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有很大差别,而想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很难,即使继续深造学习,也总是会差一截。这就使得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待遇,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实现其价值。

第三。专门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分流,这无疑是一种过早的等级划分,在学生们还根本没有职业概念和意识时。就刻意的根据卷面成绩而被分等级了。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部。进而可以考大学,仿佛是预备的天之骄子,今后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成绩低的学生,则进入职校,混毕业后,再混就业,或再考高职。今后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据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一考定前途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之处,而以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方式来划分等级。似乎更无法让被划分的人心服口服。职业教育仿佛成了基础教育不合格产品的收购站,将次品转化成可用品的转换处,而这样的转换又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呢?

四、思索

上述新问题,使我们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入思索。

(一)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从小学直至大学,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到培养职业意识喜好、实践能力、谋生能力、经营能力等,这样尽早为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生活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使其人力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功能,而避免为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为了混口饭而考证或办假证的现象。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面中,在学生了解了职业概念,有了一定的职业喜好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是进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及早工作,还是继续求学,以后进行学术探究。这样,由学生自主形成自然而然的职业教育。而不是被强制划分出的,更不是学科卷面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的。

(二)运用经济杠杆,更新用工制度。职业教育是否能真正大力发展。关键在于国家的用工制度。若国家的用工制度偏重于技术性人才。工资待遇及福利有所提升,那么不用大力提倡,就会有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报考职校,职校就会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本。这就会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就会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

(三)切合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就目前职业教育体制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仔细分析职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心理状况,制定出适合职校学生的课程目标,出台他们力所能及的专业资格考核政策,能使他们扎扎实实地获得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工作标准将职业教育分层,高职和中职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标准。形成职业教育梯度、专业技术人才梯度,以避免高职和中职内部的无序竞争。

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二:职业教育经济性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摘要: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新问题提出了意见,望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辨明职业教育的特性。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适合社会和大众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形式,运用团队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校内外学习及实践的经验,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从校门出来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其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以技能操作为核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行业的需求为教育追求。

二、职业教育经济性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就是生产开发比物力资本功能更大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其甚至比物力资本更能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和收益,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筛选假设理论。政府应当采取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文凭、证书筛选人才。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该理论提倡应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有三摘要:

第一,防止高考一槌定终身的弊病,使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同样能有用武之地,取得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它以考察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更客观的专业知识能力取代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期间所考察的大多无实用价值的一般能力作为筛选的手段,这样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更合理。

第三,由于筛选的时间推迟,而且考察的内容是特定的专业知识,这就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将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分配到各自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教育。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能取得何种收入和福利待遇摘要:并可将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形成有机的经济运行体。使各部门协调运转。带来经济增长。

三、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第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被愈加重视,尤其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练习。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新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就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工作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学习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使其凝聚相应的人力资本。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可通过文凭、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出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能力。因此,个人可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中职校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各应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报关员证书,或国际单证员证书等;秘书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秘书证,等等。这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直接和就业市场挂钩的。虽然证书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求职人员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唯一的敲门砖。

第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的收入,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的重要因素摘要: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功能,主要也不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率,而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行体系。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还可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劳动者,使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有业可就,人尽其才。

(二)局限性。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

第一。文凭、证书的膨胀,使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过分的强调、重视文凭、证书在就业中的功能,使得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混证书,而且是什么证书好找工作。就混什么证书。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特征量力而行。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证书泛滥,甚至出现假证而使文凭、证书贬值,形成新的就业困难。

有些主管部门和学校也为了职教而职教,以考证为目的,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就上海市中职校课程标准而言,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符合目前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全面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等。一味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这样那样的、连一些大学生都难以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搬着金砖砸自己的脚。这样,必会有两种结果摘要:一是学校不按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即学生不考专业资格证书(要考,也是浪费时间、金钱)。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摘要: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过关。而无论怎样。学生毕业时,学生和学校都将面临窘境。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何种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最终培养目标,将使得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学生并未真正把握实践操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而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第二,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就自然的形成了不同等级。职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的成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有很大差别,而想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很难,即使继续深造学习,也总是会差一截。这就使得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待遇,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实现其价值。

第三。专门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分流,这无疑是一种过早的等级划分,在学生们还根本没有职业概念和意识时。就刻意的根据卷面成绩而被分等级了。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部。进而可以考大学,仿佛是预备的天之骄子,今后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成绩低的学生,则进入职校,混毕业后,再混就业,或再考高职。今后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据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一考定前途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之处,而以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方式来划分等级。似乎更无法让被划分的人心服口服。职业教育仿佛成了基础教育不合格产品的收购站,将次品转化成可用品的转换处,而这样的转换又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呢?

四、思索

上述新问题,使我们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入思索。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7-01

议论文写作是让大部分学生惧怕的话题,也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即让学生准确提炼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明确论证思路。

一、准确提炼论点

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提炼文章的论点,醒目地立论。最佳论点的选择原则有:①准确、新颖②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③离材料中心最近。教师要遵循以上原则,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或材料的内涵,学会抓住关键词。其次,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中的关系构成,从而明确论述重点。最后,在提炼观点时尽量缩小范围,力求具体、独到。

例如,在以“严师出高徒”为题目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炼证点的:

师: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A:“出”字!

生B:“严师”这个名词!

生C:“高徒”这个名词!

师:“出”是连接两个名词的关键字,可见,题目的关键词应该是“出”字。

师:“严师”和“高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A:因果关系。

师: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生A:因为有了严格要求的老师,才会教出水平高的徒弟。

师:正确!

师:文章侧重写严师还是写高徒?

生B:当然是严师了。

师:非常正确!我们应该着重写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才造就了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过程。

议论文论点的把握和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解决立论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选择论据

论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鲜活的论据可为文章增添新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论述观点,选择论述主旨相同但鲜活度不同的两则素材,通过对其新颖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选择鲜活的论据,从而解决学生引用论据事例陈旧的问题。如在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题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选取“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其中“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虽然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但已年代久远,非文章论据的佳选。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是近期在《感动中国》节目上播放的,素材较新颖,且也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为较佳的论据之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旧瓶装新酒”,即通过新角度分析旧材料,在旧材料中写出新意,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论据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重头戏,教师务必督促学生对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三、明确论证思路

在确定论点、论据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布局。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追问,使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

例如,面对“见义勇为”这个题目,笔者首先让学生阐述“见义勇为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举一些见义勇为的事例,学生举了军人孟祥斌舍身救跳水女孩等例子。接着,笔者提问:“为什么要见义勇为?”学生总结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失去见义勇为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学生指出失去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写出了如下片段:“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军人孟祥斌看到轻生女青年跳江,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中国,事迹被世人传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美德,假如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7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这类文体的写作,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怎样摆事实,二是不知道如何讲道理。其结果要么文体不明,要么分析不深刻,成为论点加论据形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实,新课标实施后,现在的《必修》和《选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探讨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教材,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学生不难把握这类文体,学会分析事实和分析道理。

一、议论文中的“叙”

议论文中的“叙”,就是叙事,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那么怎么“说”,怎样“叙”才能增加事实的分量,使之用力支撑论点呢?它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是不同的。议论文以“理”胜,事实仅仅是个例子,叙事的目的是说理;记叙文以“情”胜,叙事的目的是再现经历或表现情感。表达的目的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概括简约,记叙文则具体生动。请看苏轼《石钟山记》一段文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这是叙事类文中的叙事方式,有动作、景物和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修辞,语言生动,比较详细的记叙了自己探寻石钟山,发现钟声来源的经过。这种叙事真可谓具体详尽,而且还流露出作者终于发现石钟山以钟命名根源的欣喜之情。

议论文中的叙述则不然,它不需要描写,也不必具体,只要简约概括的叙述事实就行,它是议论文中的叙事方式。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上面文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体的叙述,其叙述方式、目的是不同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叙述比较简洁,没有描写修辞等,因为它是为议论服务的,也是展开议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议论文的叙事尽量要做到概括简约,切不可像叙事类文体那样,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文体不明,不伦不类。

二、议论文中的“议”

议论文中的“议”其实就是对事实论据的分析过程。可是不少学生提出论点以后,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事实就万事大吉,不知道分析,甚至不懂得怎样写才算分析,致使文章结构简单,议理肤浅,这是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摆事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阐发道理,用说理分析来给论据“点睛”,这样事实论据才能更真实、更典型,说理才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对事实论据的说理分析要与论点呼应、契合,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分析阐释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分析因果

分析因果就是捉住论据所述事实,并据此推求原因的一种方法。如贾谊《过秦论》一文最后一段议论: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灭亡呢,文章采用“分——总”的形式,通过大量的事实,层层对比,寻根求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正是秦国灭亡的原因。

2.探求实质

探求实质就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涵,阐明事实和结果的关系,如《六国论》中抓住诸侯赂秦的事实,分析赂秦的结果及实质。“赂秦而力亏”,反而却导致了秦国的强大。赂秦只能换来“一夕安寝”,不能求的长治久安,因为“秦之大欲,乃诸侯之大患”。正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总结了赂秦及其实质,有力的证明了“六国破灭,避在赂秦”的道理。

3.升华意义

论据是现象,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但我们得阐释不能停留在人尽皆知的表层意义上,要力求探究深层的意义,这样论据就有了启发性、普遍性,也让读者有深层的思考。如《师说》结尾一段。

作者援引圣人从师德事实,不仅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还有力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同时也升华了教师的含义,只要闻道在我前者,都可称为老师。作者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挖掘了论据的深层意义,致使它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4.反面假设

反面假设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理正反映衬,增加可信度,更有说服力。在《六国论>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阐释方法:,文章在正面论述赂秦之弊后,接着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一正一反,不仅使论据更加全面,而且从另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六国灭亡,实乃赂秦之所为。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8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任务出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最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构建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创新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项目学习有很多关联点,例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多元理解;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学习来进行作文教学。

一、项目设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引下,依据项目学习的特点及流程,笔者把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第二专题中的三篇议论文整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从中自主构建知识并获得体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习任务设计

开展项目学习首先要从好的项目任务开始,为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鲜明的观点是议论

文的灵魂?

(2)如何能使议论文观点鲜明?

(3)要写好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这三个问题中,问题1、2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基础,也是本次写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问题1的答案可以从专题写作指导中得到,回答问题2、3需要学生的实践与思考。

2.学习活动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辩论活动。

(1)选择论题,确定观点。

(2)写辩论提纲:提炼证明自己观点的三个理由;设想对方证明观点的三个理由,并设法驳斥。

(3)组队训练:首陈观点者+自由辩论者+总结观点者。

(4)课堂辩论。

候选辩题(三选一):

(1)知足者常乐 / 不知足者常乐

(2)课外补习利大于弊 / 课外补习弊大于利

(3)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3.学习支持设计

(1)提供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提供经典的辩论比赛视频: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复旦大学VS台湾大学)。

(3)对这场辩论赛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进行逐条分析(论点:人性本恶)。

4.学习评价设计

本次学习活动,使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事先写的观点和辩词进行的,同时对课堂辩论进行点评。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辩论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并作出评改。

二、项目实施及成果

1.学习活动组织

(1)根据全班学生的举手表决,选择辩题“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2)根据学生的意愿,自动分为正反两个组(人数基本持平)。

(3)布置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辩题写辩词,并分组讨论。

(4)在观看辩论比赛视频后,分发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文稿以供分析讲解。

(5)用一节课进行课堂辩论,首陈观点3分钟,总结观点5分钟,自由辩论20分钟(自由辩论全班参与,不得争抢,首陈和总结者都可以参与) 。

(6)另选作文题进行课堂议论

文写作。

2.学习过程及成果

(1)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写作指

导短文,解决问题1。

议论文的本质是说服别人。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容是第一位的。在观点与材料之间,观点是第一位的。

(2)分组讨论本方辩词,进行辩论。

(3)课堂作文写作训练。

(4)交流合作,进行总结。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把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探究到的学习成果整理归纳如下: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判断明确,毫不含糊。

要做到观点鲜明,首先要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涉及哪些方面。其次,还要在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不能旁逸斜出。再次,表达要清晰,绝不能含混。

三、总结与反思

1.密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激发学习积极性。

钱理群先生在《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说:“说与写又和听与读构成一个统一体,都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为指归,甚至可以说,人是通过听、说、读、写,脱离原始状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表达与交流”可以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基于此,这次笔者设计的项目学习,一改传统的作文教学套路,从辩论活动进入,让学生在激烈有趣的辩论赛中深刻体会议论文观点鲜明这一要求。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响应,全班参与,高中第一次辩论赛圆满成功。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获得成功。

2.“交流与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

在项目学习中,“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中,“情境”是学习的起点,“意义建构”是目标,而“协作”“会话”是通向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笔者把学生的合作学习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辩论赛的准备工作,正反方均多次进行小组会议,整合辩词,安排辩手,设想对方的辩词来制定己方的辩论策略。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议论文观点的写作训练,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了尝试和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着眼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正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成更高的目标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9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议论文教学论文例10

学生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而这两种文体中,议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相对较为薄弱,高考作文分数拉不开差距,很少出现出彩文章。议论文是用来表述个人观点和立场的一种常用的文体,文章逻辑严密,其主要手法包括逻辑、推理及证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评价标准: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但在议论文教学中却往往高耗低效,令人困惑。因此,如何摆脱议论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问题

在旧的语文教材中,对议论文所概括出来的结构模式一般不具有实用性。如,指出议论文有四种结构模式,分别是对照结构、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层进结构,但这并不是议论文严格意义上的分类,而只是从议论文论述的几个角度对其结构进行概括分类。其中,层进结构和并列结构是两种不同的对立议论论证模式。从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空间及时间角度来看,这种概括已经完全囊括了议论文所有的论证结构形式。另外,教材所指出的另一组论证结构中:总分结构和对照结构,其中总分是文章的一种篇章关系,总分中“分”的部分才是文章的论证结构,而这种论证结构形式,既可以是层进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又可以是并列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也可以为对照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可见,如何“分”(即论证、分析)才是要掌握的问题关键,而仅仅告诉学生议论文写作应用总分的结构模式不具有任何教学意义。

(二)方法问题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结构模式的模仿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主观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大量的分格模式、作文模式、作文套路、程序训练等。缺乏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维训练,也就忽视了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过去教材在讲述议论文时便会分析其“三要素”,即:论据、论点、论证,此后在教关键内容“论证”时,就会围绕上述空洞的议论文的“模式”及“论证结构”进行教学。因此,这就使得议论文写作教学及其训练成为议论文的模仿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及写作思维的培养。

二、议论文教学策略

(一)从结构把握入手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其中的引论部分就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第一,对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到准确、清晰的表述。这就要求先解决两个问题:观点的产生及对观点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产生理念、观点的能力,而都很难一下子做到将这种模糊的理念和观点利用明晰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也是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学生表述出“逆境能够成就一批人才”、“温室里的花草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等诸多不同观点。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观点表述来加强训练,比如《拿来主义》一文开头四段先提出作者要批驳的靶子,即“送去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五段才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这种观点的表述方式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之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一个好的引论要具有好的引出观点的方法和技巧,供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引出观点是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评论,分析和评论要击中材料的要害,这样才能使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可见学生的分析和评论能力也是议论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如分析和评论的对象是什么,分析和评论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是什么,应用何种语言形式进行观点表述等。在议论文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专门设置上述能力训练内容,以全面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从心理学的运用入手

议论的基本能力是社会实践的必要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重点地经常指导学生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起始点就是对知识的感知。它是对知识表面特征的认识,也是理解知识的基础。根据学生议论能力的不平衡性和议论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可以对议论能力进行分解,编排训练的序列,逐步进行训练。例如,把训练树立论点的能力分为五个阶段:提出论点的能力阐明或申述论点的能力证明论点的能力从各个角度提出分论点的能力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证明各个分论点的能力。围绕树立论点的能力,反复依次训练,训练的过程中,印发补充教材,让学生自读揣摩。训练议论能力必须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才能使议论有的放矢,也才能使议论能力不断提高。

可见,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不仅能显示出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且能衡量出中学生整体逻辑思维的敏捷程度。然而,要想提高议论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本文总结的以上几点也不能完全概括议论文教学方法,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定能有所收获。相信经过每位语文教师的努力,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课堂一定会充满智慧与激情,让每位学生不再觉得写议论文是应付差事,那时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张代玲.谈谈议论文教学[J].语文天地,2003,(18).

[2]殷中杰.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三个层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