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3:59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1

这次全省民政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召开的,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一五”及工作,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部署2011年任务。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

“十一五”全省民政工作回顾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民政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民政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认真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在服务大局中打基础、在服务民生中谋发展、在规范管理中求突破,全省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主要成绩

2、稳步推进了基层民主。在全省27364个村完成了第六、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颁布了《陕西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农村重大事务实行“一事一议”,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各项民利。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成效显著,4个县(区)被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城乡社区建设快速发展,新建、改扩建城乡社区服务中心4370个。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5个城区、9个街办、11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为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4、全面落实了优抚安置政策。退役士兵安置、优抚对象医疗、军休服务管理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累计投入优待抚恤事业费361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6%,抚恤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80%的县(市、区)制定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建立了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服务结算机制,推行了抚恤补助“一卡通”发放。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不断深入,累计安置退役士兵4余人。积极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5000余人选择了自谋职业。下拨各类军休资金35亿元,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得到较好落实。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以开展部省合作共建为契机,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办成了不少大事,解决了许多难题,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6、民政事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一大批民政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省、市、县、乡四级民政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各级民政部门机构改革全方位深化,通过推行干部年轻化和轮岗制,一批年轻、有朝气的同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基层民政工作站建设规范化率不断提高,民政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化、经常化,提高了民政干部谋划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增强了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能力。此外,省政府与民政部《部省合作协议》的签署,党风廉政、政风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都为保障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一五”工作,我们经受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在积极有效应对汶川地震、特大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考验的同时,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民政工作得到了民政部、省委、省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发改、财政等兄弟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也是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民政厅党组,向关心支持民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兄弟部门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全省民政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各级民政部门抓机遇、抓发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民政工作精细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民政工作的方法、手段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民政干部的整体素质、适应能力迫切地需要再提高。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各级民政部门肩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全省民政事业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民政部《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以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强化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社会服务投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取得新发展,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为此要:

——突出“四个重点”问题,推动民政事业整体发展:突出扩大内需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大力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突出解决就业和减灾救灾救助,促进退役士兵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实现社会救助的精确管理;突出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发挥好城乡自治组织的依托作用,发挥好城乡社区的平台作用;突出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划工作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七个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民政:完善受灾群众保障的应急服务;规范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健全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群体的福利服务;强化优抚安置对象的保障服务;推进全体居民共享的社区服务;发展为家庭事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加强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公共服务。

——加快“四个体系”建设,改善社会服务基础条件:大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省、市、县、乡四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适应不同老年群体、服务功能齐全的养老机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居民、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为支撑,以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以应急措施相互配套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优抚安置、区划地名、婚姻登记和殡仪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三、2011年全省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2011年主要任务

2、认真抓好以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主要任务的基层组织建设。明年的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是我省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大工作指导力度,采取有关部门“联市抓县”的办法,指导、组织、实施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各种方式,灵活多样、广泛深入地宣传《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陕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使换届选举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协助各级纪委做好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巩固扩大“难点村”治理成果。要积极宣传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贯彻落实的督促指导,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做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评比表彰工作。

4、全面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各级民政部门要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以优质服务为着力点,加强对民政所属设施、场所的管理,促进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上台阶,真正发挥好民政公共服务网络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社会福利工作方面,要适应我省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实情况,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按照省政府要求,市级以上都要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中心,尚未安排项目的市要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尽快拿出建设规划。要加大福利发行工作,创新发行模式,加强营销宣传,完成年增长10%以上的销售目标。要加强福利公益金资助项目管理,实现资助项目立项审核、资金管理、评估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殡葬管理工作方面,殡葬管理是目前我省民政业务的一个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明年都要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殡葬改革步伐。要研究出台有效措施,抓好火葬场、殡仪馆、公墓建设以及占用农田坟墓迁移工作,推动全省殡葬管理健康发展。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方面,要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社会组织分类管理。要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争先创优活动。加大基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建立省社会组织党工委。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执法监察程序,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慈善、区划、勘界、婚姻登记、收养等方面工作都要根据各地实际,突出重点、创造经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落实党和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新期待,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对我们各级民政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必须在工作中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树立科学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生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显现着它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找准民政工作的着力点,既在服务全局中推进民政工作,又在民政事业发展中解决好党委、政府高度关心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联系各个方面,协调社会力量,扩大资源范围,在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要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政对象中,体察民情、了解诉求、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克服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主观臆断、不求进取的工作状态,把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意识、群众的观点、扎实的作风融为一体,推动民政工作越做越好、不断前进。

2、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意识。民政法制建设,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在民政法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保障民政事业健康稳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民政立法相对滞后,执法力度普遍不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政事业发展。当前,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民政法制建设势在必行。2011年,要根据我省实际,制定《陕西民政法制建设五年规划》,加快民政事业立法进程。要找准薄弱环节,加强调查研究,在诸如规范社会救助,推动养老社会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等方面,尽快研究出台一些有效措施。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政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普法宣传培训,提升法律意识。同时,不断强化执法监察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能力。

3、要突出精细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民政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民政服务设施增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工作精细化,才能服务人性化,真正满足群众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在各类救助补助资金发放、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强化规范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工作粗枝大叶,不扎实、不细致的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加强精细管理作为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摸清工作底数,在统计、管理、上报各类数据时,必须做到情况清楚明了,数据真实可靠。各级民政干部尤其是我们民政局长,都应该主动熟悉业务,靠前落实工作,对服务的民政对象、出台的政策规定、管理的资金项目做到“一口清”。二是要严格办事规程,在低保对象确定、优抚安置资金、救灾救助项目管理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和程序办事,做到不变通、不违规,增强规范性,杜绝随意性。三是要抓好项目管理,通过全面提升项目规划水平,严格规范项目报批程序,加大项目督查验收力度,落实违规项目惩处措施,确保各类民政项目规范运作、资金安全、质量可靠。四是提高服务水平,要采取设施分类、等级评定、资质认定、工作评估等措施,提高各类民政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4、要夯实各级责任,推动工作落实。民政工作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省、市、县各级民政部门在其中负有不同的职责,只有我们各级民政部门理清责任,分级负担,才能避免在落实工作中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等问题。省厅主要是发挥好宏观指导的作用,重点做好民政发展规划,开展好政策理论研究,制定好政策法规措施,推广经验典型,履行好监督检查职责,统筹好各类民政项目的准确评估和资金的科学分配,解决好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市局主要应发挥好承上启下、沟通协调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抓落实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承接并指导协调好各类项目和资金的高效运转,重点在督导工作落实、培养树立典型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县级民政部门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任务具体繁重,很重要的一块任务就是要把各类项目和资金管住、管好,确保每个项目的实施、每笔经费的分配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通过加强管理、落实制度,把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要充分调动乡镇民政干部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民政政策和任务做细做实、落实到位。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2

20**年3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去年9月19日,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我们要着力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从总书记的以上重要论述来看,“以人为本”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是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谋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推进发展过程靠人民奋斗,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三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以人为本”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取向,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二、“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的本质联系

我国民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项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自古以来就与民众的基本事务密切相关,“以人为本”都是民政的基本内涵,是民政的应有之义,也是民政工作的本质要求,更是民政事业发展的灵魂和永恒主题。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文化中汲取了合理内核,赋予民本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有中国特色并适应中国国情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生的人民政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国建立了民政工作体系(内务部),开始为民政工作注入新的元素,民政的内涵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变化。此后,民政工作业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变更,但始终坚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主题。

第一,民政工作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基本行为准则。理念的作用在于支配行动、规范行为、指导实践。民政工作理念是引领民政事业发展的核心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多次专门论述民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政工作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1958年就提出“民政就是做人的工作”,明确指出了民政工作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这一论述将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民政工作要“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这一著名论断将民政工作的落脚点定位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上,成为此后指导民政工作发展的基本理念,激励一代又一代民政人胸怀祖国、心系百姓,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政工作的深刻阐述蕴含着丰富博大的人性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紧紧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李学举部长提出了新时期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传统民政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特点和规律认识上与时俱进的深化,更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民政系统的贯彻与运用。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为民”,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含义相通,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基本内涵的把握和定位,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要求。“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特色,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特征和重点的把握和强调,体现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民服务”是民政公共服务职能的拓展,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外延扩展的把握和要求。“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在民政系统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指导行动的价值取向。

第二,民政工作的职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职能定位是对民政部门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规范,体现着民政部门的核心作用,彰显着民政部门的价值取向。民政部门的职能定位是党和国家对民政部门职责的基本赋予,是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基本认知。把握职责定位,是民政工作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提出:“民政部门就是人民群众的组织部,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找民政部门。”提出了新时期民政工作“三个服务”的要求(“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总理明确指出,“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并说:“我就是全国最大的民政部长”。这些概括就职能定位来说比较宽泛,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政工作的核心职能,即保障基本民生、服务人民群众。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在认真总结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民政部门职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归纳和提炼,李学举部长提出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定位。“这一职责定位的基本出发点是“民”即人民群众,核心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民主发展权利和相关服务保障等切身利益。这一民政部门的职能定位符合党的基本宗旨,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民政部门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三,民政工作的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功能。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政工作重心的变化,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也经历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特定的政治环境,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组织人民群众民主建政,改造社会,救贫救孤,优抚安置,巩固新生政权方面。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民政工作的重心调整为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功能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为救助困难群众,发展社会福利,支援军队与国防建设,促进社会稳定。这也成为此后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主线。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政工作,在促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社会稳定机制的同时,提出要为建设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积极贡献,将民政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在“人”,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密切吻合。20世纪90年代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归结为“发展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把握民政工作的内在本质,把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概括提炼为“铸造社会平衡机制,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一功能作用突出了民政工作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环境的基本要求。分析民政工作功能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民政工作功能作用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落脚点是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和谐,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符合“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要求。民政工作功能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始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

三、抓住新机遇,促进民政工作科学发展

这次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对于民政工作而言,既是难得机遇,又是强大动力。应该说,近年来,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勤勤恳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为全局各项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今年首次被省民政厅表彰为20**年度全省民政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这份荣誉的取得,是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也是来之不易的,但荣誉只代表过去,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对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抓住市领导重视民政工作的有力契机,抢抓机遇,借势借力,借梯登高,把民政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民政事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与传统民政工作相比,现阶段民政事业发展无论在功能定位、职能调整、发展布局,还是工作机制、服务对象和管理形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从多元分散的专项行政管理的传统民政,向整体制度安排的现代民政转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工作大局,认真研究民政事业发展的特点、规律、趋势,找准民政工作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在服务经济增长的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在贯彻执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战略过程中实现民政事业发展转型。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确保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通过改革途径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抓住热点,突出重点,认真研究破解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不断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步伐。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3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所限,我市农业基础条件仍显薄弱,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由于中间环节多、经营主体多、经营渠道鱼龙混杂,农资销售中坑害农民现象时有发生,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农民整体状况仍然较为贫困,农村文化服务领域更是弱项,县城以下几乎没有新华书店,农民购书、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供应不畅。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在农村建立一个统一的、具备较高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效应的物流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市邮政系统是全国邮政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农村局所88个,村级服务点700个,长年工作在农村的员工325人,服务农村邮政通信的车辆40多台,农村投递线路1.4万单程公里,直通每一个乡镇村组,邮政计算机网通联全国,服务千家万户,有贴近农村、方便农民的行业特点和优势。近年来,我市邮政系统立足自身实际和业务特色,充分发挥邮政网络、资源优势,开办了邮政储蓄、电子汇款、特快送款、快递包裹、代收电话费、代办保险、劳务输出、速递火车票、速递月饼等多种适应广大农民需求的业务,并新开办农资配送业务,为农民配送各种农药、化肥、洗涤用品等,同时积极筹集资金,不断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建设,改善农村邮政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需求,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一条直接为“三农”工作服务的重要渠道。

邮政部门要继续加大营业网点建设,深入开展农资配送和针对农村的便民服务,拓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流通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服务质量,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搞好工作:

(一)加强农村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村级“三农”服务点是农村邮政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城乡联系的纽带,也是邮政服务“三农”的桥头堡和组织保证。邮政部门要在现有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村级“三农”服务网点2700个,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以县邮政局为配送中心、支局所为骨干、乡村代办点为末梢的邮政服务“三农”平台。邮政部门要加强对服务点的组织规划、业务指导和服务管理,不断增加经营品种,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将邮政建成联系城乡、沟通市场的中转站。

(二)积极开展农资配送和农业科普服务。邮政拥有现成的物流服务网络、快捷的信息处理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有扎根农村、深入群众的邮政服务队伍,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喜爱和普遍信任。各级邮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民配送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并以村级服务点为中心,大力开展农资新产品和农业新科技的推广普及,使邮政成为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的传送带。

(三)利用图书报刊发行渠道,为农村文化服务。邮政部门要在农村地区的报刊发行、免费教材配送、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传播劳务信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在农村文化工作的联络员。

(四)利用邮政服务网点积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各级邮政部门要努力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业务经营结构,大力开办以代办代收为主的劳务输出、代收电话费、代售电话缴费卡充值卡、代办保险、工资、代售火车票、代收电费、代收烟草款等各类代办业务,更好地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当好各部门在支农工作上的人。

二、加强协作配合,切实推进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

搞好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将农村邮政服务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部署,大力支持邮政部门在农村开展农资连锁配送、邮政金融服务、服务劳务经济和报刊图书下乡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推进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

(一)加快农村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区)、乡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将邮政局所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改造整体规划,支持邮政部门在中心城镇开办服务机构,并对邮政局所建设的选址、用地等提供便利,为邮政局所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通信用邮权利和邮政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省邮政条例》有关规定,对城区改造中确需拆迁的邮政局所,相关部门和单位应与邮政部门进行协商,按照不少于原有面积、邮政服务网点设置标准的原则无偿提供另建所需的适宜地段,并根据重建所需的实际投入给予足够的经济补偿,确保邮政服务条件和网点健全。乡镇人民政府应指导、帮助行政村设立和完善信报邮件接转点,有条件的村镇、社区,应结合乡村、社区建设,设立村民书报阅览室和阅报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通信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4

一是在保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共有10项任务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20.8%,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了22%;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提高了17.5%和28.7%;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平均提高了26%;60年代精简职工待遇标准提高了180%。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低保户殡葬救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和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孤儿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在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作用。

二是在保增长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民政系统组织引导实现就业的人员超过30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45亿元,救助和资助三类群体290万人;两节期间组织3亿元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困难群众89万人,促进了困难群众生活、医疗和教育消费。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敬老院和福利院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和烈士陵园改造等工程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民政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民政工作参与经济建设,起到了慰民生、促增长的双重作用。

三是在保稳定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全省258万城乡困难群体、15万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近20万重点优抚对象、军休干部、退役士兵得到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城乡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管理逐步规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平安边界建设深入推进,总体保持了平安和谐;加强了对福利企业的分类指导,保持了福利企业队伍的基本稳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婚姻登记、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民政部门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分管民政工作近半年来,**民政部门和民政工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全局观念强。全省民政系统能自觉地从全局高度和困难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去年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部署,各级民政部门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全省城乡低保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提标工作。烈士陵园改造工程纳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举措后,民政系统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拉动各地投资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39处烈士陵园整修改造计划,得到了陈政高省长的充分肯定。双拥工作再掀高潮,赢得了首长的高度评价。二是创新意识强。各级民政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了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连甘井子街道建立的社区爱心服务中心,得到了副主席的高度评价。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城乡低保户殡葬救助制度,得到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和民政部领导的较高评价。在指导新社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精心设计了三项主题实践活动载体,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专题予以报道。三是工作效率高。去年5月,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就圆满完成了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帮扶1077户困难家庭建房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困难群众的称赞。在应对历史罕见的辽西北地区旱灾中,全省民政系统迅速组织核灾测灾,为国家及时启动针对我省的旱灾应急响应机制提供了决策依据。四是行业风气正。民政工作涉及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各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办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民政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讲奉献,不张扬,是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的队伍。政高省长听取民政工作汇报后,认为民政工作成绩很突出、很优秀,称赞民政工作做得很实,干得都是好事、实事,在全省是受到好评的。2009年各项民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民政战线包括省厅在内有一个顾大局、讲政治、负责任的领导班子,得益于民政系统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得益于民政部门有一个“关心困难群众、肯为困难群众出力办事”的好传统。一年来,民政战线的同志一直紧张、忘我、创新、务实地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各级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理清民政事业发展思路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发展、加速**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民政事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理清发展思路至关重要。

第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民政工作发展目标。在“四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心。要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加快制定和完善民政部门参与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民政工作地位,进一步发挥民政部门的积极作用。这是民政工作在全局角度上的定位,同时还要明确我省民政工作在全国的定位。具体讲,就是在全国排名靠前的传统优势项目要保持、巩固并有所提高,同时要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通过创新求突破、出亮点,实现在全国位次的再靠前、再突破。

第二,分类指导,在服务大局中发展民政事业。一是在全局上服务全省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沿海地区要突出行政区划调整、养老服务产业化规模化推进等重点;沈阳经济区地区要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一体化、民政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重点;突破辽西北要突出政策资金扶持、社会救助体系和救灾机制的完善。二是在推进上注重统筹规划。要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策划和包装项目,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增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后劲。从当前看,要重点突出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社区建设、民政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社会事务管理;从长远看,要在建立普惠制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全面建立现代社工制度、促进基层文明民主进步、建立现代民政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在落实上实行分级负责。对列入今年重点民生工程的任务,省民政厅要督促各市全面落实。在此基础上,各市安排的各类民政任务由各市民政局负责全面落实。对未列入省重点工作任务的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胆尝试,先行先试,省民政厅要很好地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第三,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民政工作任务。一是在保障民生上下功夫。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的根本职责所在。要把保障民生、提高三类群体保障水平作为首要任务,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水平,落实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并逐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常年病人托管和春蕾慈善行动两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孤儿养育水平。完善优待抚恤制度,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水平。努力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等问题,让“共和国功臣”的生活水平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二是在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上下功夫。首先,要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切实抓好村委会特别是重点村、难点村的换届选举工作,保障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其次,要着力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加快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强化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三是在缓解养老问题上下功夫。要继续挖掘社区养老床位,引入社会投资,推进养老服务设施集约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全省养老服务的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到新层次,今年要力争有所突破。四是在巩固军民军政团结上下功夫。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拥军优属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医疗体制改革,落实好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关于伤残军人安置、退役士兵安置和涉军对象稳定工作,还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五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全面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灾害救助投入机制,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确保灾后救助资金快速拨付到位。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妥善安排好灾民基本生活。要加强减灾科技研究与应用,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强化城市灾害庇护场所建设。

三、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

推进全省民政事业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地各部门要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树立重视民生必须重视民政工作的意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的意识,将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民政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民政工作,分管领导要投入更多精力,及时研究和解决民政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二是树立关心困难群众必须关心民政工作的意识。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倾斜,加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根据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任务不断增加的实际,及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同时,要通过筹集福彩公益金,完善社会力量投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服务事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民政事业发展资金。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5

一、关于对*年民政工作的安排

党的*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多年来涉及民政工作内容最多的一个中央决定,几乎所有民政业务都在《决定》中得到了体现,有的是详细阐述,有的是高度概括,有的是蕴涵其中。许多民政工作已经成为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党的工作安排。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重要。刚刚闭幕的第*次全国民政会议,是全面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民政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动员部署会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涵盖了民政事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确定了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民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年规划》,确定了“*”时期民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是“*”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蓝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和第*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实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力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把握新时期民政工作方位上达到新的水平,在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的成效,充分发挥民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年初的安排和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民政工作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社会救助由单项制度探索实践、点上突破向着整体制度框架建立完善、全面推进的方向发展;优抚安置由制定完善落实政策向深化改革与建立保障机制的目标迈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朝着适度“普惠型”拓展;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广大农村延伸;民间组织由注重登记把关转向登记与管理并重,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继续朝着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的方向推进。整体上讲,民政工作的作用正在由社会稳定机制向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保证的转变,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是党和国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要深入贯彻*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国家“*”发展规划,要召开党的*。做好明年的民政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六中全会和第*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民政工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做好明年的民政工作。

(一)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权益

民政工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还是三类群体:一是受灾群众、贫困人口、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二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三是烈军属、在乡老红军、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等重点优抚群体。保障好这“三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年,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明显提高了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加快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步伐;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文件,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救助水平有新的提高,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改善特殊群体福利待遇方面,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使五保供养有了制度保障;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效推进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政策,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养教到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性转变,继续实施“明天计划”,使福利机构的2万多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儿童得到了手术康复。福利发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11月20日,共发行福利42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1%。在维护优抚群体合法权益方面,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大幅度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的办法,制订了解决复退军人有关生活困难问题的政策,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上报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方案,在争取中央财政列支安置补助金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完成了军休干部年度交接任务。

六中全会《决定》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了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任务。明确了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讲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的方向。*了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搞好衔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创新管理方式和增强财力支撑为推进手段,切实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力争明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使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全面建立,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施国家灾害应急救援重点工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加强减灾机构建设和科技研究应用,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研究解决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问题。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要加快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抓紧把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注意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尤其是与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的效能,努力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

二是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要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重点,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婴)不同群体的特点,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扩大惠及范围。老年人社会福利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要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启动实施面向农村五保对象的“霞光计划”。对社会老人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优惠政策为牵引,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儿童社会福利要认真贯彻15部委《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继续实施、按时完成“明天计划”,并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启动“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明年完成四分之一地级城市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改造任务;认真做好涉外收养与国际公约的接轨工作,确保涉外收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残疾人社会福利要与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推进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努力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福利发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销售网络、技术系统、诚信体系、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完成发行量增长10%的任务。进一步完善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公益金全部用到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上。

三是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为契机,推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继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加快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力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早日出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总结推广各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方面的好做法,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做好军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医疗改革,提高军休服务水平,落实好军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二)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社区平台

城乡社区这“两个平台”,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又是服务城乡居民的重要载体,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互助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认真研究解决民主选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召开全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座谈会,对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命名表彰了一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以创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率稳步提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服务目标任务,*了社区服务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宣传了“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的先进事迹。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建设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乡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探索,积极推进,以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为重点,继续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力度,合理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城市社区建设要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全面推进,扩大社区直接选举范围,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功能,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启动国家社区服务重点工程,切实加强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和谐社区建设的文件,明确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步骤地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活力。

(三)切实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民间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认真做好民间组织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民间组织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加强了分类指导。继续加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认真研究和落实涉外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启动了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继续推进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有关信息公布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民间组织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研究和试点工作。总体上看,民间组织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六中全会《决定》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任务,*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核心要求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贯彻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功能为着力点,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分类规范、正确引导、发挥作用,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要继续完善培育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各类基金会。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四)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区划、地名、界线、婚姻、殡葬等社会事务工作,是政府社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现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年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加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审慎报批了县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驻地迁移及更名事项。组织开展了11条省界线、1500余条县界线的联检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纠纷应急处理机制、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难点排查机制,及时调处了界线纠纷。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按计划和要求稳步实施,地名设标工作继续推进,地名信息化服务不断拓展。继续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深化了对涉台婚姻、边民通婚等新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殡葬改革有新的进展,殡仪服务有新的提高。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区域发展和社会文明,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以文明服务为目标,继续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工作标准,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的意识,审慎稳妥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审批工作,加强中长期行政区划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县界联检工作,积极促进和谐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稳妥调处界线纠纷,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三是继续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推进县乡镇地名设标和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的水平;四是按照创建“和谐家庭”的要求,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婚姻登记机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五是深化殡葬改革,改进丧葬方式,提倡绿色殡葬,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不断提高殡仪服务水平。

(五)加强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民政工作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这种主导包括法规政策、发展规划、监督管理、财政投入、体制保障等,没有政府主导,民政工作寸步难行。社会参与是推动民政工作的又一支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社会互助、社会慈善等,没有社会参与,民政工作就没有生机活力。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道路,是开展民政工作的方向。*年,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入贯彻中华慈善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慈善理念日益普及,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政府支持慈善、社会关注慈善、公众参与慈善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建设继续加强,广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通过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力调动了社会资源,推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影响和制约着民政事业的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了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要求,明确了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的任务。这对我们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了新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在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的同时,充分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以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开展社会互助等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的互联、互动和互补。必须看到,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社会服务惠及到社会公众,覆盖到困难群体、特殊、优抚群体,特别是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觉醒,我国具有和潜在着巨大的社会资源。民政工作发展的优势在于社会服务,民政工作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动员。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就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大力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减免税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各类慈善组织,重点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公益活动。要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认真落实现有规划、建设、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和制订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举措,积极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努力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加大福利宗旨和公益性的宣传,进一步提升福利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支持福利事业,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要认真做好社会互助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网络,大力兴办“慈善超市”,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管理民间组织的优势,引导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尤其是对民政部门直接主管的民间组织,要通过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做大作强,使之切实发挥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社会公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五项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总之,在动员社会参与上要有新举措,在利用社会资源上要有新政策,在依靠社会力量上要迈出新步伐。

(六)、高度重视民政职工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民政干部职工队伍是从事民政工作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队伍是参与社会互助的自愿人员。这“三支队伍”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分别代表着行政力量、专业力量、公众力量。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对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专业服务职能作用、社会公众参与作用,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效应。近年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民政干部队伍“为民”理念不断深化,“为民”责任普遍增强,“为民”实践逐步深化,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领导班子带队伍的能力逐步提高。在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联合12个部委制订了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民政部与人事部今年联合制订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民政工作人力资源保障格局。要着眼于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职工队伍,从深化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入手,深入开展学习周国知、谭竹青和“孺子牛”等先进人物的活动,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建设理论、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培养民政干部职工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的工作责任,树立心诚、心重、心善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民政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着眼于建立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专业培训、岗位设置和职业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制订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水平评价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和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着眼于培育一支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志愿者队伍,从宣传教育和建立机制入手,增强公民参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回报社区、回报邻里的理念,探索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认证和志愿服务考评制度,健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方式灵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实在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七)积极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管理和改革

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部门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重要载体,关系民政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紧密结合“十五”和“*”规划的实施,认真落实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辅以社会捐助和公益金投入,尤其是*年突出面对“两孤”的“两院”建设,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医院、救助管理站、精神病人福利院等福利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社会福利、抚恤优待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在维护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和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公共领域,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为着力点,内塑精神、外树形象,使民政直属事业单位面貌有一个较大较快的改观,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于服务需要和管理体制的原因,民政部门有一大批直属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有些是履行政府职能所必需的,有些需要在推进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也有些通过改革可以实行公办民营。现有的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多数发展是好的,但也有一些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设施功能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加强直属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和改革提上议程。要紧密结合“*”规划的实施,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辅之以社会捐赠和福利福利金合理使用,切实加快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改造步伐,尤其要紧密结合“爱心护理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蓝天计划”、“霞光计划”的实施,集中力量,新建、改建、扩建一批社会福利、优抚、救助等事业单位。要加强民政直属单位设备设施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合理整合现有事业单位的资源,完善基层民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要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探索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要完善和规范直属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用工和分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约束、竞争、激励、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尤其是,民政直属事业单位要把优质服务作为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辐射作用、文明窗口作用。

(八)继续加强基层民政建设

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根基在基层、优势在基层、实效也体现在基层,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需要基层落实,各项民政政策法规需要基层实施,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需要基层完成。归结为一句话,基层是民政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民政建设,一些地方抓住了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力量有所加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简陋等实际问题,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民政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的艰巨,需要我们继续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六中全会《决定》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求加大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思想上倍加重视基层、感情上牢牢贴近基层、工作上紧紧依靠基层、行动上一切为了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打基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的落实。在机构编制和工作人员配置上,要与国家机构改革的大思路和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充分利用参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解决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工作经费上,要根据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的一定比例测算,努力争取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基层民政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工作手段上,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当地立项和投入,把信息化建设延伸到城乡基层民政,同时救灾装备要优先安排基层民政,不断提高基层民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学习培训上,为更多的基层民政干部职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本领。同时,要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完善和落实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要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困难。

(九)抓紧抓好民政工作制度建设

制度是规范,也是保障,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工作的长效。要使民政工作的实效在实践层面体现,必须依靠制度安排。近年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就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村民自治、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等工作,制定颁布20多个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抓紧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民政工作制度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业务政策日益增多,管理体制日趋健全,运行机制日渐完善,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政部门履行职责、民政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全会《决定》突出讲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并对完善公民民主政治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明确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制度建设,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着力点,注重制度的整体安排和创新,注重长效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部里要认真做好已经在全国人大、国务院立项的法律法规研究起草工作,抓紧制订社会救助法、慈善法和灾害救助条例等法规,加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残疾人保障法、烈士褒扬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条例和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积极推动和配合兵役法修订工作。地方在一些创新性工作上,要积极探索,取得突破,认真总结经验,并上升到地方政策法规,进而推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订。整体民政工作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民政系统内要健全“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具体业务工作上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减灾委员会、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中央联席会议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国务院勘界联席会议的作用,努力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在工作安排上要形成制度规范,把整体布局与计划安排相互契合起来,切实做到中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年初有布置、年中有分析、年末有总结、日常有督查、全年有评估,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程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各项民政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十)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是民政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民政宣传,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重要手段。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不断通过舆论的力量宣传民政,动员社会支持。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政政策研究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成立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协调小组,加强了对研究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每年公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成果。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政论坛”,精心打造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平台。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民政部门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合理整合民政系统研究力量。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民政事业长远发展和年度工作安排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建立了新闻制度,通过各种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民政。建立了多媒体的民政宣传阵地,向社会主动介绍民政。特别是成功推出周国知、谭竹青等重大典型,有力地树立了民政形象,扩大了民政的社会影响。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进一步加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继续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整合内外资源,聚智聚力,形成强大的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合力。要继续年度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举办“民政论坛”,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建设,加快形成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民政政策理论研究队伍。要重点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力求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认真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工作,努力在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要继续加强专家咨询论证工作,密切联系、增强沟通、加强协调、完善服务,在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思路调整、重点业务改革、政策法规完善、重要项目确立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政部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民政宣传要体现民政工作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困难群体,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真实、充分地反映民政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动实践。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关,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民政。同时充分发挥民政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立足民政,面向社会,使之成为推进民政工作的舆论阵地、弘扬民政文化的舆论载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强音。通过加强民政宣传,进一步扩大民政影响,树立民政形象,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民政事业发展。

在努力完成上述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继续重视和关心老龄办公室工作,帮助老龄办公室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老龄工作中的协调作用。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和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数据共享。规范财务统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行风廉政建设,依法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以上*年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建设四个载体,实施五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突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就是全面开展、推进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就是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就是建设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就是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建设四个载体,就是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实施五个工程,就是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就是强化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福利发行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政建设,加快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二、关于对民政工作发展形势的认识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已经和正在对民政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民政工作*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民政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把握新的历史阶段上民政工作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使民政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下面,我想就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谈几点认识,供同志们思考。

(一)民政工作的大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民政干部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务院召开的第*次全国民政会议,都把民政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财政开始注重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体、重视民政的力度在加大。这些都为当前及今后民政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看到,影响民政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民政工作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既是一件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需要艰苦努力的长期任务。民政工作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顺应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放到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中来部署,使民政工作服务大局、服从大局,并在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迫切要求统筹城乡民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少地方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尚未解决。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为2.5:1,而*年这一差距拉大到了3.22:1。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民政工作和民政投入上反映也很明显。以*年定期救助对象人数为例,*年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34.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3.97%;而农村定期社会救济对象为1,891.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3%,享受定期救济的人口比例比城镇低1.44个百分点。再以民政事业资金投入为例,*年,全国各级民政事业费支出共718.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各类民政对象的支出约为232亿元,用于各类民政机构及城镇民政对象等的支出为486.4亿元,城镇高于农村254亿元。目前,城镇民政福利设施固定资产已达162亿元,而农村只有99.6亿元,二者总量相差将近63个亿,如果按人均占有量比较,差距就更大了。在抚恤、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城乡差别也很大。这些情况,不说明农村贫困人口比城市少,农村民政事业发展好于城市,而是资金投入、资金投向问题,造成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发展不平衡。当然,并不是政府不重视,而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形成的,解决这种不平衡,也需要一个过程。党的*大以来,中央*了“三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全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切实做好城市民政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农村民政工作,加大对农村民政工作的投入,促进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迫切要求民政工作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正在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变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在占有生产资料、拥有财富、接受教育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别。截至*年底,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365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684-944元之间的相对贫困人口仍然高达4,067万。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往往与就业困难、看病困难、上学困难、住房困难等交织在一起,问题突出。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城乡困难群众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困难群体靠市场经济本身解决不了生活困难,而且不管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活困难的群众是长期存在的。要靠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扶持,需要民政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应当看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远没有完成,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自觉地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将促使生活困难的群众困境加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健全、比较定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并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是民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社会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换,迫切要求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功能

社会越发展,社会事务就越复杂,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走的是政府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路子,社会事务几乎由政府、企业包办。如果说,那时的社会事务不多,政府、企业还能办得起、包得住的话,那么,今天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种事务日益繁杂的条件下,由政府、企业来办社会、包办社会事务,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效率原则,而且也是力不从心、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那种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必须看到,经过近三十年改革,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已经向社会释放了大量所包办的社会事务,政府已经和继续向社会转移部分社会事务,但政府仍然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同时一些政府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形成所谓的政府“越位”或“缺位”现象。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还不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发育不全,缺乏足够的能力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事务的管理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扶持管理政策有待健全、自身建设不够、社会诚信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存在一些违规违法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民间组织,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城乡社会结构的变化,迫切要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近几年,城乡居民维权活动增加就是一个证明。在农村,因为土地征用、农业生产资料质量、虚假广告等引发的农民维权事件在增多,有的直接波及政府。在城市,市政管理、消费者权益、拆迁、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的纠纷也在增加。有的公民维权行动影响很大,引起了公众对于权益、法治和法律程序的关注。从目前来看,普通群众关心和参与的主要领域还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上访、、上诉等还是主要手段。随着社会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将不仅关注切身利益、现实利益,而且会关注群体利益、长远利益;不仅关注经济生活权益,而且会关注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权益。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前五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每年有1,700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同时,人口流动也在加剧,*年,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达1.4亿人,未来5-10年,每年至少还会新增500万人。流动人口、村转居人员,以及从单位制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自由职业者等等,组成了浩荡的“社会人”大军,加重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和难度。城乡各种社会问题,如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困难群体救助问题、戒毒问题、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向社区聚集,城乡社区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越来越明显地担当着“前沿”角色。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如何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六)民政工作对象及其需求的新变化,迫切要求解决工作手段保障滞后问题

比起革命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现在的民政工作对象,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广泛性。民政工作对象,除了城乡生活困难需救济救助的困难群体、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和老红军、伤残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退役军人等优抚群体外,城乡基层民主选举、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婚姻登记、社会收养、殡葬服务等工作面对的都是全体公民。二是变动性。民政工作对象特别是社会救助工作对象经常变动,并保持着一个较大的规模。由于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贫困的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挫折的人,往往成为民政救助对象。这些人中,有的经过努力脱离困境或克服了暂时的困难,不再接受救助。救助对象处于有进有出的动态变化之中。而民政服务的对象,根据他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另外民政服务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单亲家庭、空巢家庭、流浪儿童、家庭暴力等问题所需要的照料、救助和庇护等。因此,民政工作对象具有变动性。三是需求多样性。民政工作对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经济、物资、生理方面的需求,而且有政治、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就是社会救助工作,其对象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于钱和物。如今年沿海一带多次遭受超强台风的袭击,有的人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被大风吹走,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造成了不少灾民的恐惧心理。当地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对受灾群众进行物质生活救助,还派出心理医疗队帮助灾民解决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经费投入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水平总体处于较低的层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1991年时,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占社会保障各项支出的6.76%,2004年仅为7.32%,13年间仅增加了0.56个百分点,假如把物价上涨因素考虑进去,就会是负增长。由于经费原因,社会救助水平比较低。今年1-9月,全国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52亿元,平均低保标准162元,月人均补助76元;灾后重建的倒塌房屋补助,中央政府只能每间补助600元;需政府救济的灾民口粮补助也只是按规定期限,每天补助0.7元,地方政府补助也很有限。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去年中央只能在公益金中划拨6个亿,这是杯水车薪。总地来看,各级政府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困难群众的许多生活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适应工作任务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而各级民政机构和人员队伍却不断缩减。拿民政部机关来说,*年的行政编制是550名,后经机构改革减少到430名,但*年机构改革,行政编制缩减一半,只剩下了215名。近几年来,中央已看到并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制总体冻结情况下,给民政部部机关行政编制增加了75名,但仍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在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尤其是在乡镇,民政机构和人员队伍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基层民政工作量激增,但机构和人员反而缩减,不少乡镇将民政的牌子摘掉,将民政业务工作划入社会事务科(办);有的乡镇仅配备1名民政助理员,有的还是兼职,除负责民政工作外,还要负责残联、卫生、精神文明以及包村包片等工作任务,无法专注于民政工作。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不足,不易准确掌握民政对象的情况,无法准确核查各类民政款物的兑现情况,以致影响到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千方百计争取对民政工作的投入,完善充实民政工作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民政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民政部门及其干部能够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难题。

以上讲的六个方面,目的是引导大家站在全局看民政,跳出民政想民政;立足现实看民政,面向未来想民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第一,对民政工作核心理念和核心作用的认识。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作用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是民政工作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民政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建国初期民政工作的宗旨是“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近年来我们*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共识,对于推动民政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丰富发展民政工作理念,目的是更加充分、更加全面反映时代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要求。之所以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基础上增加“为民服务”,是由于民政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不仅为困难群体解困,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更全面地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感情所系,也是民政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我们讲为民服务,不是包办,而是在民政职责内的服务。民政工作的核心作用,在*年的第九次全国民政会议*了发挥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得到了认可,也体现了民政工作的功能,是从推动社会发展机制上的概括。这次*核心作用,是从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上概括*的,而且民政工作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作用的方式与其他部门有所区别,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鲜明特征。另外,也是回应时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民政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公平的职责,进一步增强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三点认识,概括是否准确,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三点认识,主要考虑在开展民政工作,推进民政事业过程中,对民政有个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6

一、“”民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取得新成效的年,”市民政工作大变化、大突破、大发展。主要体现在全面实施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社会救助达到新水平。全市建立低保规范自然增长机制。同时结合实际为低保对象发放了取暖补助、肉食和蔬菜等临时价格补贴。”期间,居民最低生活保证人数由“”末的30800人减少到23512人,最低生活保证规范较“”末150元提高210元,保证规范居自治区各盟市第二位;月人均补差标准达到280.4元。”时期累计支出保证金30367.4万元,较“”时期的8729.5万元增加21637.9万元;低保对象冬季取暖补贴由“”末的320元/户提高到目前的870元/户,低保a类人员享受低保补助规范列全区第一;起又为低保老年人、残疾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生活补贴,资助近4000名低保户“零参保”家庭参与养老安全。”期间共争取自治区下拨救灾款1650万元,地方财政安排救灾款320万元,接收社会各界捐款700多万元(含向和灾区捐款)捐物6万多件,累计救助我市灾民10万余人次。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规范达到每人/每年6000元和4000元,比“”期末的集中和分散供养2950元和1800元,分别提高3050元和2200元,供养规范现居自治区第一位。自10月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以来,制定出台新的救助制度,取消救助起付线和救助病种,提高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3522万元,支出2812万元,累计为8.4万人(次)低保对象及边缘特困家庭实施了多项医疗救助。市民政部门对低保家庭贫困大学生实施救助,自实施以来,共筹集贫困大学生救助资金327万元,对1568名当年录取的贫困大学生发放一次性救助金253万元。同时,对1093户特困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家园万元;对4882人(次)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市救助管理站被评为“全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底成立市慈善总会,开展慈善募捐。

根据自治区《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市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市社区用房建设管理意见》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社区帮扶、社区就业的政策性文件。”时期。全市共投入3亿多元,新建改扩建一批社区组织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社区用房面积平均达到1010平方米,最大面积达到6400平方米,远超出自治区要求的300平方米的要求。经第次两委换届后,进一步明确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待遇、奖惩措施,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年龄38.5岁,社区干部中大中专毕业生比例达到95%全市67个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全部实行“一肩挑”开展“八进社区”活动的同时,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书法进社区等活动,各有关部门在社区设立服务窗口,衔接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涌现出被民政部惩处的新华西街道办事处等一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期间。比“”期末的503张增加618张。作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心项目,6月30日正式开工,实际完成投资693万元,预计在今年7月份交工。新建了区社会福利中心。全市社会福利机构加强管理和规范服务,提升育婴抚养水平,对院外代养弃婴全部签订代养协议书,各福利机构在消防、平安和食品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市孤儿集中和分散供养规范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和800元,比“”末的集中供养340元、分散供养享受低保,分别提高660元和650元,供养规范居自治区各盟市第一位。”以来,启动实施“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爱佑童心”等项目,共为我市79名孤残儿童及贫困家庭儿童实施康复手术。积极拓宽福利销售渠道,共销售福利26746.2万元,较“”时期的3333.7万元增加23412.5万元;筹集市本级社会福利基金1846.97万元,较“”时期的285.28万元增加1561.69万元;累计销售福利8996.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83%

年来,双拥优抚安排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双拥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富有效果。区、区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区,区被评为自治区维护国家利益拥军模范单位,市政府被评为全国维护国家利益拥军先进单位,7名个人受到自治区和国家表彰。认真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规范自然增长机制,高于自治区规定规范,实现了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步增长。几年来,全市累计支出优抚资金875万元,出台《市优抚对象医疗保证实施细则》将165名未参保的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安全,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市区民政部门妥善安排退役士兵,5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748名,自谋职业110人,第一次就业安排率保持在90%以上。为解决安排难问题,提高了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规范,居自治区补助规范第一位。做好复员干部和退役士兵稳控工作,落实了军休人员“两个待遇”实行了住房制度改革。

深入开展了老龄宣传、教育和文体赛事活动;组织举办3届全市性老年书画大赛和文艺汇演。会同老年体协组织举办2届健康老年人评选惩办活动,组织参与3届全国敬老孝星评选活动;贯彻落实老年优待服务政策,为老年人旅游、就医、文体、健康等方面提供30多项优待服务;出台《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居家养老服务启动仪式,实行老年人基本情况微机管理。”期间,市老龄办获得国家荣誉3次,获得自治区文体赛事金奖13个、银奖21个、铜奖21个;2个区、7名个人荣获“全国敬老之星”奖;区和4个社区分别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地区和敬老模范社区。

将全市54个村、3个企业农场整合为13个村和6个涉农社区,将109个社区整合为67个,有力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依照要求进行边境联检,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完成新建区指示牌竖立工作,更换主城区局部街路牌。农区中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村委会进行民主直选,几年来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积极推行“村财镇计”加强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全市现有社会团体12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1个,本着先培育、后规范的原则,做好日常宣传、调研、指导、登记、年检工作的同时,组织指导全市新社会组织深入开展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清理工作。以殡葬管理为突破口,建议殡葬习俗改革,集中开展了公墓清理整顿和“平安清明”工作,市殡仪服务处开展绿色殡葬宣传,几年来为低保户和伤残军人减免1030%丧葬费用共100多万元,服务环境有了根本性变化,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公墓、二级殡仪馆。注重婚姻登记人员素质教育,不时加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区婚姻登记处、区婚姻登记处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

全面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精神文明、廉政建设。每年都有计划选派干部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增强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民政部门连续几年测评结果在市直机关名列前茅。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检查审计工作。信息宣传、普法依法治理、、综治、计划生育、平安生产等工作均较好地完成了目标要求,市民政局连年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民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效果,回顾年来的工作。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更得益于全市民政干部职工勇担重任、奋力拼搏。此,代表市民政局对临时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我市民政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致以高尚的敬意!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民政事业还面临一些缺乏和问题,总结“”成果的同时。主要表示在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与全市总体规划还不够完全适应,民生服务设施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民政系统局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水平、方式方法与事业发展需要不适应,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义工队伍还属薄弱环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基层民政工作任务重、人员少,需要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这些问题需要我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期间和年民政工作的目标任务

(一)”期间民政工作的奋斗目标

从“富民强市”战略目标动身,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全市的中心工作。以提升社会服务,保证和改善民生工作为着力点,提高社会救助的水平;以加强基层自治和社会管理为着力点,推进基层政权和和谐社区建设;以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社会服务和养老事业的多样化;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保证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排政策;以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和规范服务为着力点,推进民政工作效能化和反腐败建设。使民生工作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形成“合力更加增强、制度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优良”民政工作格局,为构建和谐、富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任务:

健全五保供养服务体系。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敬老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全区敬老院新增床位2万张的要求,市敬老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总数达到5500张,用两年的时间使五保集中供养率从现在39%达到50%同时建立五保供养规范自然增长和资金有效保证机制。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根据自治区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提高防灾能力。加强以防震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期间,要建成一座面积在40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灾物资贮藏库,今年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个区也要有一定物资储藏,以备应急。

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序发展。要继续搞好“老年福利事业推进年”活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补充,加快市老年福利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三无”人员生活规范自然增长机制和高龄老人津补贴制度,推进“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进行,老年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要依照自治区社区建设达标的要求,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市在社区建设上,一是要依照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要在年前全面完成社区建设的任务。二是要结合全市“十城联创”活动,分年度完成工作任务,2014年前完成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使全市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全面落实优待抚恤规范自然增长机制。双拥工作以协调军地双方互办实事为重点,加强双拥优抚安排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落实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的前提下,偏重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推行退役士兵自主择业,落实好军休干部的各项待遇,新建市军休所办公活动综合服务中心。

建设规范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引导、培育民间组织提高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公信力。制定落实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管理方法,推进依法行政。形成部门联动机制。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区婚姻登记处争创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围绕打造平安边境,做好界线联检;市区分别建立规范、快捷的地名管理数据库,推进全市门、楼、巷牌设标工作,深化地名社会化“公共服务工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级社会工作培训基地。

(二)年全市民政工作主要任务

全市民政工作任务繁重,年是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根据全区民政工作暨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依照“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要求,全力做好今年的各项民政工作。主要任务是提高四项民生指标,建好四个民生项目,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新建、改扩建23个达到自治区示范规范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3个。区4个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区8个服务中心。二是建市儿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心。确保工期进度和工程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全面保证孤残儿童的基本权益,今年7月底前建成。三是做好全市救灾物资贮藏库的工作。今年,要会同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项目调研、规划、立项、环评等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全面启动民生信息网建设。与全市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布置,做好民政门户网站管理、业务软件使用管理、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工作,积极推动各项民政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

二是做好专项社会救助工作。医疗救助工作要严格救助规范,规范救助顺序,加大对低保对象和边缘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市、区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应不低于上年规范。贫困大学生救助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衔接,确保资金到位、严格审查、及时发放。救灾工作要积极做好冬令、春荒和新灾的救助工作,严格救灾款物发放使用管理;完善灾害应急预案,会同地震部门进行适时演练,合理划定应急避难场所,不时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增强救灾物资贮藏水平。

三是加强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总的想法是巩固现有的改造落后的新建适度规模的形成满足不同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层次配置。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增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要协调“八进社区”成员单位形成合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丰富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治安,推动全国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四是加强村(居)务公开。民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全市村(居)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根据村(居)务公开的实施方案,确定公开原则、公开内容、公开顺序、时限要求、考评规范,将市委确定的3个村务公开示范点、1个居务公开示范点的表率作用发挥好,力争我市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走在自治区的前列。

五是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我市实际出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以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为保障,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慈善事业方面,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慈善领域;今年各区尽快成立慈善分会,加强募捐管理,募集善款,做好慈善福利事业的工作。社会福利方面,要进一步宣传落实我市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不时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养老事业,形成以公办福利机构为主体、民办福利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尽一步健全和完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的意见》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饮食、卫生、消防等安全管理,坚决取缔未经登记违法经营的民办福利机构。继续推行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推进社会福利向均衡普惠制转变,依法做好国内外收养登记工作。

六是加大双拥安排工作力度。要协调军地双方互办实事,加强福利发行和福彩公益金资助项目的管理。着力解决影响部队建设和军政军民团结的现实困难问题,巩固自治区“双拥模范城”效果,争创“六连冠”组织好对退役士兵的培训教育工作,落实自谋职业补助政策,确保第一次就业安排率95%并要积极做好军休干部接收安顿、复退军人稳控工作。

七是规范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通过创先争优活动选树一批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典型,扶持发展专业经济协会。老龄工作方面,要逐步完善对高龄老人的津(补)贴制度,继续搞好“敬老孝星”评比惩办工作;以全区全市老年“”书画赛、老年文艺汇演、九九”重阳节等活动为载体,丰富社区老年人文艺生活;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动;

八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运行顺序,加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及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公开透明运行,确保政令疏通。加强对换届选举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和救灾资金、社会救助金、优抚安排费、福利公益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大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做好其它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全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工作,坚持重点工作的同时。重点是各区的地名普查试点、破损街路牌修复维护和管理规范工作;

(二)是严格落实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工作规范,做好婚姻依法登记、婚姻服务工作;

(三)是做好市殡仪服务处综合改造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殡葬公共服务,探索建立对困难群众的殡葬补贴制度;

(四)是加强边境管理,做好联检工作;

(五)是局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树典型,重点做好“全区乡村社区建设现场会”全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现场会”全区第八次双拥模范城命名惩办大会”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推荐评选工作;

(六)是按要求做好市民政局机关机构改革和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风清气正、廉洁勤政的工作氛围,提高民生工作服务管理效能。

三、保证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今年要针对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进社区乡镇、访民情民意,进基层单位、访服务对象,进低保家庭、访实际困难,进军营岗哨、访亲人冷暖为内容的四进四访”活动。针对存在困难问题,要一步一个脚印,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

(二)要编制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规划和民政厅要求。尽快制定民政区、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同时指导各区编制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储藏,做到重点工作的上下衔接和综合配套。

(三)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市委五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重点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其中涉及民政部门的就有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证规范和优抚对象保证规范;加大贫困居民在取暖、购房、入学等方面的救助力度;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公交补贴;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和流浪儿童救助维护中心;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新改扩建社区23个等重点民生指标。要协调配合,群策群力,加强督查,抓实抓细。

(四)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措施,要将今年的各项工作分解好、落实好、完成好。同时,要找准民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保证好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支持民生工作。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7

这次会议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收获很大。一是深入学习了党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会同志紧密联系民政工作的职能任务,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学习中央和省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省人大*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党的*精神,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和谐的高度,进一步认清了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夺取抗击雪凝灾害全面胜利、做好民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认真总结了工作,增强了推进民政工作长远发展的信心。大家认为,过去的一年,全省民政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无论是社会救助、拥军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慈善、老龄,还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以及民政自身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家认为,过去的一年,是全省民政工作重点突破、全面落实、效能凸显、显著加强的一年。在抗击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中,各级民政部门切实落实党委政府的部署,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为夺取抗灾救灾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政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三是着眼于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确立了全省民政工作的重点,拓宽了工作思路。辛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给抗灾救灾工作和各项民政工作讲新的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郭厅长的工作报告突出了贯彻党的*、中央和省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省人大*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面总结去年工作、分析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安排了下一步的抗灾救灾工作,明确了今年民政工作的方向、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会上介绍和编发的经验典型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回答了民政深入发展的问题,典型性、示范性很强,大家听了很受启发,有助于大家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路。

总之,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会议,也是一次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推动进一步抓好抗灾救灾工作、促进民政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全面抓好今年的各项民政工作,深入推进“*五”全省民政工作,更好地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大家回去后,要及时将会议精神,特别是辛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郭厅长的报告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以便各级党政领导同志了解新一年民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民政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总体盘子,加强领导,作出部署。同时,要将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全省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中,让他们明确今年工作任务和总体要求。关于如何做好今年的工作,郭厅长在报告中已作了全面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对如何抓好今年工作的落实,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党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报告是多年来涉及民政工作内容最多的党代会报告,很多民政业务都在报告中得到了体现,有的是详细阐述,有的是高度概括,有的是蕴涵其中,而且观点鲜明、要求具体、论述深刻、内容丰富。如报告讲“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也对民政工作讲了很多新要求。*报告对涉及民生、涉及民政工作丰富而深刻的阐述,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新要求,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在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重要。学习贯彻*精神,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民政工作寄予的厚望,切实认清时代赋予民政工作的历史重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大力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顺应和适应形势发生变化的要求,把民政工作放到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中来部署,切实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民”作为第一要事,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第一要求,全面履行好“保障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充分发挥好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要围绕发挥民政工作兜底的民生保障、基础的民主建设、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把改善民生的各项民政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老龄事业;把涉及民权的民政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立适应需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把提升民政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加强区划地名、殡葬改革、婚姻收养等工作,努力开创各项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涉及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给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精神,加快民政事业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落实第十二次全国全省民政会议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扎实推进。要着眼于实现第十二次全省民政会议和全省民政事业发展*五规划讲的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在抢抓机遇上下功夫。党的*既给民政工作讲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要以*精神为指导、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民政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有关文件为依据,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对加快本地民政事业的发展作出相应部署,并协调制定有关政策,从而推动民政事业的更快发展。民政部制定的《“*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综合减灾、农村五保供养、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儿童福利、社区服务等多个专项建设规划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投资项目,全省民政事业发展*五规划是省厅会同发改委制发的。这些文件刚性很强,对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作用很大,各地要在认真研究吃透精神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抓紧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关民政事业作出规划,安排相应的项目和资金。要在解决薄弱环节推动发展上下功夫。我省民政事业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敬老院、福利院、殡葬基础设施匮乏、民政工作力量特别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等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着眼于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从解决这些薄弱环节入手,抓根本、抓要害,努力用薄弱环节的突破和主要问题的解决来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要在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都给民政工作带来深刻影响。要推动民政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深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比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趋势下如何做好城乡救助工作,如何认真总结这次抗击雪凝灾害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减灾救灾工作,如何适应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的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如何推动优抚安置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如何发挥行政区划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上的积极作用等等,这些都关系到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要通过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的深入调研,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要强化管理、保障效能。民政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强化管理是民政工作的永恒主题,是确保民政工作效能切实发挥的基础环节。民政事业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管理。要抓好资金管理这个关键。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各级政府对民政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福利公益金也不断增多,民政资金总量增加较快。无论是财政投入、公益金,还是社会捐助的善款,都必须保证经费安全,保证用到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身上。特别是这次抗击雪凝灾害,资金物资数量很大,一定要按照省纪委二次全会的要求,强化监督,严格管理,确保按规定使用,确保切实发挥效益,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爱得到切实体现。关于资金管理问题,前年省厅制发了《关于印发社会救助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去年又会同省监察厅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省政府颁布了《贵州省自然灾害救济款物管理使用办法》,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要求,切实加强民政经费在分配、使用、拨付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要突出服务管理这项重点。民政公共服务,既包括针对三个群体的社会服务,也包括面向全体居民的社会服务。改善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是让人民群众满意民政的必然要求。要围绕提供优质服务,认真抓好民政事业单位、民政“窗口”服务单位的管理服务。社会公益单位、特别是民政直属事业单位,要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标准,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制度约束、行业规范、行政监督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行政性公共服务单位,要抓好服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推进便民利民服务。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各级民政部门更好地履行“为民”的各项职能。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正式实施。要结合实施条例,认真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民政系统政务公开的意见》,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利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我就进一步做好民政和宣传工作作一下讲:

这几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实施新的《条例》,坚持以民为本,情系困难群众,设身处地解民忧、尽职尽责解民难,全省民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从省厅接受的统计数据上看,*年与*年相比,来信来访均较去年有增长,特别是群众来访增加较多。来信来访中,优抚安置方面的占绝大部分。我省民政仍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仍不容乐观。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上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民政工作,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源”、为民服务“晴雨表”、化解社会矛盾“调节器”的重要作用。要在畅通渠道、规范工作程序和健全问题排查化解机制、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工作督查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民政工作的效能。这几年省厅及很多地方采取的厅(局)领导接待日、厅(局)长网上信箱等举措,对推动民政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已实行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地方,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尚未实行的地方,要积极推行。要细致周到地做好上访人员的接访工作,当前特别要注意做好两参人员、企业老复员军人以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的上访工作,扎实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省厅转办的信件,各地要按规定时限及时办理、及时反馈,以便上下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民政宣传工作。学举部长讲:“没有强势的声音就没有强势的工作,没有一流的宣传就没有一流的事业”。民政宣传本身不仅是民政工作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政工作中作用很大、地位特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民政宣传工作,就会大大影响民政工作走向社会的步伐,就可能在工作中越做越被动、路子越走越窄。面对任务日益繁重、作用日益突出的民政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民政宣传工作,使之与新形势下履行民政部门职责、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在加强领导、强化队伍、打造民政舆论阵地上下功夫,力争把民政宣传搞得有声有色。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8

二、建立会商机制。政府办、人民银行、外经贸局、财政局、银监办、国税、海关、商业银行等部门要建立会商协调制度,学习领会政策精神,加强横向协调沟通配合,赢得工作主动权。

(一)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会议,进行政策通气和信息交流,解决存在问题,提出阶段性工作措施。

(二)根据业务阶段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政府办或其他成员单位可提出召开临时性成员单位会商会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下阶段工作意见。

(三)通过RCPMIS平台掌握的信息,人民银行、国税、海关等部门要强化协调沟通,做好风险有效监测,联合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通过RCPMIS平台录入企业业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检查指导,强化与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沟通机制。

三、强化政策宣传。要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网、新闻媒体及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各自宣传渠道和宣传载体,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各阶层积极主动宣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政策规定及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意义,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取得各方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的大力支持,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优惠。

四、强化业务培训。主要从四个层面着力抓好:

(一)着力做好政府部门培训。要充分利用市政府经济分析例会、市政银企项目对接会、市长现场办公会等形式,以会代训,以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实例,解读该项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

(二)着力人民银行技能培训。要做好包括RCPMIS系统上线安装链接及调试等各项基础准备工作,要结合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及“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学习教育活动,强化经办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注重应知应会技能,有效掌握人民币资金收付情况。

(三)着力商业银行业务培训。各银行金融机构要积极做好业务上线各项基础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确定与内部业务操作培训,主动与上级行跟踪协调RCPMIS系统端口安装链接及调试。确保为企业提供最便捷的结算路径、最低的业务成本、最快的汇划速度。把好贸易真实性审核,录入准确的信息资料。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9

一、关于对*年民政工作的安排

党的*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决定》,是多年来涉及民政工作内容最多的一个中央决定,几乎所有民政业务都在《决定》中得到了体现,有的是详细阐述,有的是高度概括,有的是蕴涵其中。许多民政工作已经成为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党的工作安排。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充分表明了民政工作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重要。刚刚闭幕的第*次全国民政会议,是全面贯彻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民政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动员部署会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涵盖了民政事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确定了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民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年规划》,确定了“*”时期民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是“*”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蓝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和第*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实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力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把握新时期民政工作方位上达到新的水平,在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的成效,充分发挥民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民政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年初的安排和部署,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民政工作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社会救助由单项制度探索实践、点上突破向着整体制度框架建立完善、全面推进的方向发展;优抚安置由制定完善落实政策向深化改革与建立保障机制的目标迈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朝着适度“普惠型”拓展;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广大农村延伸;民间组织由注重登记把关转向登记与管理并重,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继续朝着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的方向推进。整体上讲,民政工作的作用正在由社会稳定机制向为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保证的转变,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是党和国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要深入贯彻*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国家“*”发展规划,要召开党的*。做好明年的民政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六中全会和第*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民政工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做好明年的民政工作。

(一)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权益

民政工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还是三类群体:一是受灾群众、贫困人口、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二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三是烈军属、在乡老红军、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等重点优抚群体。保障好这“三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年,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明显提高了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加快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步伐;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文件,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救助水平有新的提高,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改善特殊群体福利待遇方面,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使五保供养有了制度保障;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效推进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政策,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养教到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性转变,继续实施“明天计划”,使福利机构的2万多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儿童得到了手术康复。福利发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11月20日,共发行福利42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1%。在维护优抚群体合法权益方面,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大幅度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的办法,制订了解决复退军人有关生活困难问题的政策,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上报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方案,在争取中央财政列支安置补助金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完成了军休干部年度交接任务。

六中全会《决定》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任务。明确了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的方向。提出了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搞好衔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创新管理方式和增强财力支撑为推进手段,切实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力争明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使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全面建立,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施国家灾害应急救援重点工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加强减灾机构建设和科技研究应用,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研究解决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问题。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要加快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抓紧把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注意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尤其是与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的效能,努力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

二是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要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重点,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婴)不同群体的特点,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扩大惠及范围。老年人社会福利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要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启动实施面向农村五保对象的“霞光计划”。对社会老人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优惠政策为牵引,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儿童社会福利要认真贯彻15部委《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继续实施、按时完成“明天计划”,并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启动“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明年完成四分之一地级城市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改造任务;认真做好涉外收养与国际公约的接轨工作,确保涉外收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残疾人社会福利要与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推进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努力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福利发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销售网络、技术系统、诚信体系、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完成发行量增长10%的任务。进一步完善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公益金全部用到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上。

三是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为契机,推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继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加快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力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早日出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总结推广各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方面的好做法,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做好军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医疗改革,提高军休服务水平,落实好军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二)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社区平台

城乡社区这“两个平台”,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又是服务城乡居民的重要载体,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互助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年,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认真研究解决民主选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召开全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座谈会,对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命名表彰了一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以创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率稳步提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服务目标任务,提出了社区服务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宣传了“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的先进事迹。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建设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乡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探索,积极推进,以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为重点,继续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力度,合理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城市社区建设要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全面推进,扩大社区直接选举范围,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功能,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启动国家社区服务重点工程,切实加强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和谐社区建设的文件,明确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步骤地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活力。

(三)切实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民间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认真做好民间组织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民间组织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加强了分类指导。继续加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认真研究和落实涉外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启动了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继续推进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有关信息公布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民间组织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研究和试点工作。总体上看,民间组织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六中全会《决定》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任务,提出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核心要求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贯彻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功能为着力点,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分类规范、正确引导、发挥作用,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要继续完善培育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各类基金会。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四)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区划、地名、界线、婚姻、殡葬等社会事务工作,是政府社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现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年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加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审慎报批了县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驻地迁移及更名事项。组织开展了11条省界线、1500余条县界线的联检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纠纷应急处理机制、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难点排查机制,及时调处了界线纠纷。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按计划和要求稳步实施,地名设标工作继续推进,地名信息化服务不断拓展。继续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深化了对涉台婚姻、边民通婚等新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殡葬改革有新的进展,殡仪服务有新的提高。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提出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着眼于区域发展和社会文明,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以文明服务为目标,继续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工作标准,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的意识,审慎稳妥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审批工作,加强中长期行政区划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县界联检工作,积极促进和谐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稳妥调处界线纠纷,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三是继续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推进县乡镇地名设标和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的水平;四是按照创建“和谐家庭”的要求,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婚姻登记机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五是深化殡葬改革,改进丧葬方式,提倡绿色殡葬,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不断提高殡仪服务水平。

(五)加强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民政工作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这种主导包括法规政策、发展规划、监督管理、财政投入、体制保障等,没有政府主导,民政工作寸步难行。社会参与是推动民政工作的又一支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社会互助、社会慈善等,没有社会参与,民政工作就没有生机活力。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道路,是开展民政工作的方向。*年,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入贯彻中华慈善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慈善理念日益普及,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政府支持慈善、社会关注慈善、公众参与慈善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建设继续加强,广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通过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力调动了社会资源,推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影响和制约着民政事业的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要求,明确了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的任务。这对我们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在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的同时,充分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以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开展社会互助等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的互联、互动和互补。必须看到,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社会服务惠及到社会公众,覆盖到困难群体、特殊、优抚群体,特别是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觉醒,我国具有和潜在着巨大的社会资源。民政工作发展的优势在于社会服务,民政工作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动员。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就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大力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减免税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各类慈善组织,重点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公益活动。要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认真落实现有规划、建设、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和制订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举措,积极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努力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加大福利宗旨和公益性的宣传,进一步提升福利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支持福利事业,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要认真做好社会互助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网络,大力兴办“慈善超市”,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管理民间组织的优势,引导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尤其是对民政部门直接主管的民间组织,要通过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做大作强,使之切实发挥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社会公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五项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总之,在动员社会参与上要有新举措,在利用社会资源上要有新政策,在依靠社会力量上要迈出新步伐。

(六)、高度重视民政职工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民政干部职工队伍是从事民政工作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队伍是参与社会互助的自愿人员。这“三支队伍”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分别代表着行政力量、专业力量、公众力量。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对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专业服务职能作用、社会公众参与作用,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效应。近年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民政干部队伍“为民”理念不断深化,“为民”责任普遍增强,“为民”实践逐步深化,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领导班子带队伍的能力逐步提高。在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联合12个部委制订了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民政部与人事部今年联合制订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民政工作人力资源保障格局。要着眼于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职工队伍,从深化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入手,深入开展学习周国知、谭竹青和“孺子牛”等先进人物的活动,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建设理论、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培养民政干部职工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的工作责任,树立心诚、心重、心善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民政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着眼于建立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专业培训、岗位设置和职业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制订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水平评价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和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着眼于培育一支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志愿者队伍,从宣传教育和建立机制入手,增强公民参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回报社区、回报邻里的理念,探索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认证和志愿服务考评制度,健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方式灵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实在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七)积极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管理和改革

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部门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重要载体,关系民政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紧密结合“十五”和“*”规划的实施,认真落实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辅以社会捐助和公益金投入,尤其是*年突出面对“两孤”的“两院”建设,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医院、救助管理站、精神病人福利院等福利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社会福利、抚恤优待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在维护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和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公共领域,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为着力点,内塑精神、外树形象,使民政直属事业单位面貌有一个较大较快的改观,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于服务需要和管理体制的原因,民政部门有一大批直属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有些是履行政府职能所必需的,有些需要在推进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也有些通过改革可以实行公办民营。现有的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多数发展是好的,但也有一些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设施功能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加强直属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和改革提上议程。要紧密结合“*”规划的实施,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辅之以社会捐赠和福利福利金合理使用,切实加快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改造步伐,尤其要紧密结合“爱心护理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蓝天计划”、“霞光计划”的实施,集中力量,新建、改建、扩建一批社会福利、优抚、救助等事业单位。要加强民政直属单位设备设施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合理整合现有事业单位的资源,完善基层民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要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探索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要完善和规范直属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用工和分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约束、竞争、激励、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尤其是,民政直属事业单位要把优质服务作为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辐射作用、文明窗口作用。

(八)继续加强基层民政建设

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根基在基层、优势在基层、实效也体现在基层,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需要基层落实,各项民政政策法规需要基层实施,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需要基层完成。归结为一句话,基层是民政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民政建设,一些地方抓住了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力量有所加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简陋等实际问题,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民政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的艰巨,需要我们继续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求加大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思想上倍加重视基层、感情上牢牢贴近基层、工作上紧紧依靠基层、行动上一切为了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打基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的落实。在机构编制和工作人员配置上,要与国家机构改革的大思路和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充分利用参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解决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工作经费上,要根据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的一定比例测算,努力争取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基层民政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工作手段上,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当地立项和投入,把信息化建设延伸到城乡基层民政,同时救灾装备要优先安排基层民政,不断提高基层民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学习培训上,为更多的基层民政干部职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本领。同时,要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完善和落实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要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困难。

(九)抓紧抓好民政工作制度建设

制度是规范,也是保障,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工作的长效。要使民政工作的实效在实践层面体现,必须依靠制度安排。近年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就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村民自治、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等工作,制定颁布20多个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抓紧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民政工作制度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业务政策日益增多,管理体制日趋健全,运行机制日渐完善,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政部门履行职责、民政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并对完善公民民主政治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制度建设,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着力点,注重制度的整体安排和创新,注重长效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部里要认真做好已经在全国人大、国务院立项的法律法规研究起草工作,抓紧制订社会救助法、慈善法和灾害救助条例等法规,加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残疾人保障法、烈士褒扬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条例和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积极推动和配合兵役法修订工作。地方在一些创新性工作上,要积极探索,取得突破,认真总结经验,并上升到地方政策法规,进而推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订。整体民政工作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民政系统内要健全“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具体业务工作上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减灾委员会、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中央联席会议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国务院勘界联席会议的作用,努力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在工作安排上要形成制度规范,把整体布局与计划安排相互契合起来,切实做到中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年初有布置、年中有分析、年末有总结、日常有督查、全年有评估,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程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各项民政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十)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是民政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民政宣传,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重要手段。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不断通过舆论的力量宣传民政,动员社会支持。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政政策研究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成立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协调小组,加强了对研究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每年公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成果。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政论坛”,精心打造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平台。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民政部门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合理整合民政系统研究力量。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民政事业长远发展和年度工作安排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建立了新闻制度,通过各种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民政。建立了多媒体的民政宣传阵地,向社会主动介绍民政。特别是成功推出周国知、谭竹青等重大典型,有力地树立了民政形象,扩大了民政的社会影响。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年进一步加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继续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整合内外资源,聚智聚力,形成强大的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合力。要继续年度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举办“民政论坛”,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建设,加快形成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民政政策理论研究队伍。要重点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力求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认真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工作,努力在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要继续加强专家咨询论证工作,密切联系、增强沟通、加强协调、完善服务,在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思路调整、重点业务改革、政策法规完善、重要项目确立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政部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民政宣传要体现民政工作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困难群体,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真实、充分地反映民政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动实践。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关,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民政。同时充分发挥民政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立足民政,面向社会,使之成为推进民政工作的舆论阵地、弘扬民政文化的舆论载体、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强音。通过加强民政宣传,进一步扩大民政影响,树立民政形象,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民政事业发展。

在努力完成上述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继续重视和关心老龄办公室工作,帮助老龄办公室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老龄工作中的协调作用。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和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数据共享。规范财务统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行风廉政建设,依法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以上*年的工作任务可以概括为:突出一个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建设四个载体,实施五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突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打造两个平台,就是全面开展、推进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平台;发挥两种力量,就是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种力量;造就三支队伍,就是建设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保障三个群体,就是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建设四个载体,就是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实施五个工程,就是实施“社会救助、国家灾害应急救援、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爱心护理”五大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推进六项工作,就是强化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依法监管,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福利发行管理工作,推进基层民政建设,加快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二、关于对民政工作发展形势的认识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已经和正在对民政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民政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把握新的历史阶段上民政工作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使民政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下面,我想就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谈几点认识,供同志们思考。

(一)民政工作的大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民政干部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务院召开的第*次全国民政会议,都把民政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财政开始注重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困难群体、重视民政的力度在加大。这些都为当前及今后民政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看到,影响民政工作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民政工作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既是一件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又是需要艰苦努力的长期任务。民政工作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顺应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放到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筹划,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中来部署,使民政工作服务大局、服从大局,并在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迫切要求统筹城乡民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少地方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尚未解决。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资源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之比为2.5:1,而*年这一差距拉大到了3.22:1。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民政工作和民政投入上反映也很明显。以*年定期救助对象人数为例,*年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34.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3.97%;而农村定期社会救济对象为1,891.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3%,享受定期救济的人口比例比城镇低1.44个百分点。再以民政事业资金投入为例,*年,全国各级民政事业费支出共718.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各类民政对象的支出约为232亿元,用于各类民政机构及城镇民政对象等的支出为486.4亿元,城镇高于农村254亿元。目前,城镇民政福利设施固定资产已达162亿元,而农村只有99.6亿元,二者总量相差将近63个亿,如果按人均占有量比较,差距就更大了。在抚恤、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城乡差别也很大。这些情况,不说明农村贫困人口比城市少,农村民政事业发展好于城市,而是资金投入、资金投向问题,造成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发展不平衡。当然,并不是政府不重视,而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形成的,解决这种不平衡,也需要一个过程。党的*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三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全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切实做好城市民政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强农村民政工作,加大对农村民政工作的投入,促进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迫切要求民政工作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正在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变革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在占有生产资料、拥有财富、接受教育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别。截至*年底,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365万,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684-944元之间的相对贫困人口仍然高达4,067万。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往往与就业困难、看病困难、上学困难、住房困难等交织在一起,问题突出。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城乡困难群众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困难群体靠市场经济本身解决不了生活困难,而且不管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生活困难的群众是长期存在的。要靠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扶持,需要民政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应当看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远没有完成,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自觉地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必将促使生活困难的群众困境加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同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健全、比较定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并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是民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社会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换,迫切要求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功能

社会越发展,社会事务就越复杂,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走的是政府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路子,社会事务几乎由政府、企业包办。如果说,那时的社会事务不多,政府、企业还能办得起、包得住的话,那么,今天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种事务日益繁杂的条件下,由政府、企业来办社会、包办社会事务,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效率原则,而且也是力不从心、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那种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必须看到,经过近三十年改革,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已经向社会释放了大量所包办的社会事务,政府已经和继续向社会转移部分社会事务,但政府仍然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同时一些政府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形成所谓的政府“越位”或“缺位”现象。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还不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发育不全,缺乏足够的能力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事务的管理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扶持管理政策有待健全、自身建设不够、社会诚信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存在一些违规违法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民间组织,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五)城乡社会结构的变化,迫切要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近几年,城乡居民维权活动增加就是一个证明。在农村,因为土地征用、农业生产资料质量、虚假广告等引发的农民维权事件在增多,有的直接波及政府。在城市,市政管理、消费者权益、拆迁、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的纠纷也在增加。有的公民维权行动影响很大,引起了公众对于权益、法治和法律程序的关注。从目前来看,普通群众关心和参与的主要领域还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上访、、上诉等还是主要手段。随着社会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将不仅关注切身利益、现实利益,而且会关注群体利益、长远利益;不仅关注经济生活权益,而且会关注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权益。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前五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每年有1,700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同时,人口流动也在加剧,*年,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达1.4亿人,未来5-10年,每年至少还会新增500万人。流动人口、村转居人员,以及从单位制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待安置的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自由职业者等等,组成了浩荡的“社会人”大军,加重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和难度。城乡各种社会问题,如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困难群体救助问题、戒毒问题、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向社区聚集,城乡社区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越来越明显地担当着“前沿”角色。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如何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六)民政工作对象及其需求的新变化,迫切要求解决工作手段保障滞后问题

比起革命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现在的民政工作对象,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广泛性。民政工作对象,除了城乡生活困难需救济救助的困难群体、孤老残幼等特殊群体和老红军、伤残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退役军人等优抚群体外,城乡基层民主选举、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婚姻登记、社会收养、殡葬服务等工作面对的都是全体公民。二是变动性。民政工作对象特别是社会救助工作对象经常变动,并保持着一个较大的规模。由于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贫困的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挫折的人,往往成为民政救助对象。这些人中,有的经过努力脱离困境或克服了暂时的困难,不再接受救助。救助对象处于有进有出的动态变化之中。而民政服务的对象,根据他们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另外民政服务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单亲家庭、空巢家庭、流浪儿童、家庭暴力等问题所需要的照料、救助和庇护等。因此,民政工作对象具有变动性。三是需求多样性。民政工作对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经济、物资、生理方面的需求,而且有政治、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就是社会救助工作,其对象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于钱和物。如今年沿海一带多次遭受超强台风的袭击,有的人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被大风吹走,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造成了不少灾民的恐惧心理。当地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对受灾群众进行物质生活救助,还派出心理医疗队帮助灾民解决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经费投入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总的来看,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水平总体处于较低的层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年时,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占社会保障各项支出的6.76%,*年仅为7.32%,13年间仅增加了0.56个百分点,假如把物价上涨因素考虑进去,就会是负增长。由于经费原因,社会救助水平比较低。今年1-9月,全国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52亿元,平均低保标准162元,月人均补助76元;灾后重建的倒塌房屋补助,中央政府只能每间补助600元;需政府救济的灾民口粮补助也只是按规定期限,每天补助0.7元,地方政府补助也很有限。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去年中央只能在公益金中划拨6个亿,这是杯水车薪。总地来看,各级政府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困难群众的许多生活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适应工作任务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政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而各级民政机构和人员队伍却不断缩减。拿民政部机关来说,*年的行政编制是550名,后经机构改革减少到430名,但*年机构改革,行政编制缩减一半,只剩下了215名。近几年来,中央已看到并开始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制总体冻结情况下,给民政部部机关行政编制增加了75名,但仍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在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尤其是在乡镇,民政机构和人员队伍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基层民政工作量激增,但机构和人员反而缩减,不少乡镇将民政的牌子摘掉,将民政业务工作划入社会事务科(办);有的乡镇仅配备1名民政助理员,有的还是兼职,除负责民政工作外,还要负责残联、卫生、精神文明以及包村包片等工作任务,无法专注于民政工作。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不足,不易准确掌握民政对象的情况,无法准确核查各类民政款物的兑现情况,以致影响到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千方百计争取对民政工作的投入,完善充实民政工作机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民政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民政部门及其干部能够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难题。

以上讲的六个方面,目的是引导大家站在全局看民政,跳出民政想民政;立足现实看民政,面向未来想民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第一,对民政工作核心理念和核心作用的认识。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作用是“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是民政工作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民政工作区别于其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建国初期民政工作的宗旨是“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共识,对于推动民政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丰富发展民政工作理念,目的是更加充分、更加全面反映时代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要求。之所以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基础上增加“为民服务”,是由于民政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不仅为困难群体解困,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更全面地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感情所系,也是民政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我们讲为民服务,不是包办,而是在民政职责内的服务。民政工作的核心作用,在*年的第九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了发挥民政工作的社会稳定机制作用,得到了认可,也体现了民政工作的功能,是从推动社会发展机制上的概括。这次提出核心作用,是从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上概括提出的,而且民政工作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作用的方式与其他部门有所区别,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鲜明特征。另外,也是回应时展的要求,充分体现民政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公平的职责,进一步增强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三点认识,概括是否准确,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提出这三点认识,主要考虑在开展民政工作,推进民政事业过程中,对民政有个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

民政业务工作要点例10

应该说,我局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市委检查指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做到精心筹划、认真准备、扎实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动员准备及学习调研阶段前期主要工作任务。3月23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市长*也专程来我局调研,对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迅速,载体鲜明,紧扣民政特点,方案务实也富有特色。尤其是

“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工作,确定“关爱老人、为老服务”主题,非常鲜明,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并对民政系统下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安排,精心组织,统筹推进,确保民政系统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真正的成效。

根据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和局党委的实施方案,要求主要领导要为全体党员干部作辅导报告,以此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推动民政工作科学发展。下面,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我就以“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题,与同志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辩证统一,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梳理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都不可能断流而生、凭空而长,而是既与前人思想精髓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

从世情看,国际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顺应历史潮流、应对发展新挑战。一是求和平、求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主流。中国必须突出发展主题,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各国相互之间依存度继续加深。要利用好世界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就要使中国更加融入世界经济,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中国按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发展,才能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三是世界各国对科学发展已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动荡加剧等问题已有深刻反思,发展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各种的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国情看,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总结经验,解决发展新问题。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体现为:一是经济腾飞期。如果措施得当,加快发展,突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平台,我国就将进入一个平稳、较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就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期。当前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期。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入wto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但是也要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总体较低,贫富差距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加剧,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党审时度势,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年3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去年9月19日,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我们要着力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从总书记的以上重要论述来看,“以人为本”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是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谋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推进发展过程靠人民奋斗,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三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以人为本”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取向,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二、“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的本质联系

我国民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项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自古以来就与民众的基本事务密切相关,

“以人为本”都是民政的基本内涵,是民政的应有之义,也是民政工作的本质要求,更是民政事业发展的灵魂和永恒主题。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治理谋略和政治智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文化中汲取了合理内核,赋予民本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这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有中国特色并适应中国国情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生的人民政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国建立了民政工作体系(内务部),开始为民政工作注入新的元素,民政的内涵有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变化。此后,民政工作业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变更,但始终坚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主题。

第一,民政工作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理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基本行为准则。理念的作用在于支配行动、规范行为、指导实践。民政工作理念是引领民政事业发展的核心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多次专门论述民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政工作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1958年就提出“民政就是做人的工作”,明确指出了民政工作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这一论述将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民政工作要“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这一著名论断将民政工作的落脚点定位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上,成为此后指导民政工作发展的基本理念,激励一代又一代民政人胸怀祖国、心系百姓,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政工作的深刻阐述蕴含着丰富博大的人性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紧紧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李学举部长提出了新时期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传统民政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特点和规律认识上与时俱进的深化,更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民政系统的贯彻与运用。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为民”,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含义相通,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基本内涵的把握和定位,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要求。“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特色,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特征和重点的把握和强调,体现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为民服务”是民政公共服务职能的拓展,是对新时期民政工作外延扩展的把握和要求。“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在民政系统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指导行动的价值取向。

第二,民政工作的职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职能定位是对民政部门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规范,体现着民政部门的核心作用,彰显着民政部门的价值取向。民政部门的职能定位是党和国家对民政部门职责的基本赋予,是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基本认知。把握职责定位,是民政工作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提出:“民政部门就是人民群众的组织部,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找民政部门。”提出了新时期民政工作“三个服务”的要求(“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总理明确指出,“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并说:“我就是全国最大的民政部长”。这些概括就职能定位来说比较宽泛,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政工作的核心职能,即保障基本民生、服务人民群众。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在认真总结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民政部门职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归纳和提炼,李学举部长提出了“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定位。“这一职责定位的基本出发点是“民”即人民群众,核心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民主发展权利和相关服务保障等切身利益。这一民政部门的职能定位符合党的基本宗旨,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民政部门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三,民政工作的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功能。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政工作重心的变化,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也经历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特定的政治环境,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组织人民群众民主建政,改造社会,救贫救孤,优抚安置,巩固新生政权方面。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民政工作的重心调整为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功能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为救助困难群众,发展社会福利,支援军队与国防建设,促进社会稳定。这也成为此后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主线。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政工作,在促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社会稳定机制的同时,提出要为建设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积极贡献,将民政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在“人”,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密切吻合。20世纪90年代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归结为“发展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政工作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把握民政工作的内在本质,把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概括提炼为“铸造社会平衡机制,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一功能作用突出了民政工作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环境的基本要求。分析民政工作功能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民政工作功能作用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落脚点是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与和谐,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符合“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要求。民政工作功能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始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

三、抓住新机遇,促进民政工作科学发展

这次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对于民政工作而言,既是难得机遇,又是强大动力。

应该说,近年来,全局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勤勤恳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为全局各项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今年首次被省民政厅表彰为20*年度全省民政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这份荣誉的取得,是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也是来之不易的,但荣誉只代表过去,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对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特别是抓住市领导重视民政工作的有力契机,抢抓机遇,借势借力,借梯登高,把民政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我们要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总结近年来民政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民政事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与传统民政工作相比,现阶段民政事业发展无论在功能定位、职能调整、发展布局,还是工作机制、服务对象和管理形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从多元分散的专项行政管理的传统民政,向整体制度安排的现代民政转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工作大局,认真研究民政事业发展的特点、规律、趋势,找准民政工作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在服务经济增长的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在贯彻执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战略过程中实现民政事业发展转型。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确保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通过改革途径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抓住热点,突出重点,认真研究破解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不断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