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39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1

现将我院2019年至10月的帮扶总结如下:

一、基本措施

医务人员组成下乡医疗队,针对基层卫生院的专业发展需求派出相应的专科医护技人员,在医疗、护理、等方面予以帮扶。

二、主要成效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2

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县级公立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县域内公益性质突出、规模适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使90%的患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域、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其规模、编制和功能定位,报市政府审批后,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原则上负责举办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到“十二五”末,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县级公立医院中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人口较少的县重点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对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也可整合资源,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

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护士不低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等工作,是县域内医疗服务、医学临床教育、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向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用中医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临床教育、中医药医学康复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在当前主要是做好有关妇女儿童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在人口较多、其他医疗机构对妇女儿童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妇女儿童的健康适当的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正确定位,控制规模,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减少业务上、建设上的重叠,减少有限资源的分散浪费,避免小而全、盲目建设。

(三)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由县长或副县长担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规划、决策、保障、监管”职责,负责县级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事项)论证后的决策,负责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持续发展、运行绩效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偿、奖励、院长聘(任)用等挂钩。

县级公立医院应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的运行管理,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医院对人员聘用、收入分配、日常管理等事项具有自。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院长人选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提名等方式产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后由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1.建立以保障人员基本工资为重点的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县政府要承担县级综合医院70%以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逐步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具备条件的县区,可逐步将绩效工资列入预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缴费中应当由县级公立医院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承担。县级公立医院发生的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费用纳入财政专项补助;紧急救治、无主病人救治等费用经核准后由有关责任方据实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性亏损等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县区政府制定还款计划,财政补助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逐年解决。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2.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各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3.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4.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5.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6.加强成本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日常运行,30%用于绩效工资,30%用于事业发展。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县级公立医院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设置岗位总量,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岗位设置方案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到单位,绩效考核到个人”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原则将绩效工资总额的40%至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公益性科室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钩。

3.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确定。按照实际情况,可在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设立岗位津贴和综合目标考核奖等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可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总量的监督管理,使其与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涵盖诊疗规范、合理诊疗、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努力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健全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患沟通,改进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简化紧缺专业大学生的招聘考试程序。鼓励和吸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每县每年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以上者应当在10人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一遍轮训。要出台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40岁以下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学历教育。

4.落实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到县级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对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应以托管和领办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提高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对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较好者,以对口支援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项目培育。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支农的职责,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工作1年的制度落实。

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由司法、卫生部门共同管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由司法部门为主、卫生部门配合,面向社会选聘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调解员,并建立医疗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介入纠纷调解,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建立医疗责任成本分担机制,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医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九)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施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三、保障措施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3

一、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县级公立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县域内公益性质突出、规模适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使90%的患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域、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其规模、编制和功能定位,报市政府审批后,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原则上负责举办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到“十二五”末,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县级公立医院中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人口较少的县重点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对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也可整合资源,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

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护士不低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等工作,是县域内医疗服务、医学临床教育、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向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用中医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临床教育、中医药医学康复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在当前主要是做好有关妇女儿童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在人口较多、其他医疗机构对妇女儿童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妇女儿童的健康适当的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正确定位,控制规模,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减少业务上、建设上的重叠,减少有限资源的分散浪费,避免小而全、盲目建设。

(三)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由县长或副县长担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规划、决策、保障、监管”职责,负责县级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事项)论证后的决策,负责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持续发展、运行绩效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偿、奖励、院长聘(任)用等挂钩。

县级公立医院应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的运行管理,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医院对人员聘用、收入分配、日常管理等事项具有自。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院长人选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提名等方式产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后由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1.建立以保障人员基本工资为重点的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县政府要承担县级综合医院70%以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逐步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具备条件的县区,可逐步将绩效工资列入预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缴费中应当由县级公立医院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承担。县级公立医院发生的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费用纳入财政专项补助;紧急救治、无主病人救治等费用经核准后由有关责任方据实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性亏损等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县区政府制定还款计划,财政补助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逐年解决。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2.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各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3.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4.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5.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6.加强成本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日常运行,30%用于绩效工资,30%用于事业发展。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县级公立医院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设置岗位总量,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岗位设置方案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到单位,绩效考核到个人”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原则将绩效工资总额的40%至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公益性科室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钩。

3.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确定。按照实际情况,可在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设立岗位津贴和综合目标考核奖等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可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总量的监督管理,使其与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涵盖诊疗规范、合理诊疗、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努力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健全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患沟通,改进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简化紧缺专业大学生的招聘考试程序。鼓励和吸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每县每年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以上者应当在10人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一遍轮训。要出台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40岁以下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学历教育。

4.落实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到县级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对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应以托管和领办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提高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对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较好者,以对口支援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项目培育。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支农的职责,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工作1年的制度落实。

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由司法、卫生部门共同管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由司法部门为主、卫生部门配合,面向社会选聘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调解员,并建立医疗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介入纠纷调解,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建立医疗责任成本分担机制,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医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九)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施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三、保障措施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4

(一)推进“医共体”建设。我县是____市在全省实施“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首批试点县。先后印发了《医共体章程》、《县域医共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医共体双向转诊工作方案》、《医共体医疗风险分担意见》,以及医共体新农合报销实施办法、医共体服务收入结算与分配、绩效发放等十几份配套文件。县卫计委、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____县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卫医〔2016〕14号),下发了《关于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疾病病种目录的通知》(卫医〔2016〕9号)。为县乡医疗机构推进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一是构建工作体系。以县医院和县中医院为龙头组建两大“医共体”,组建了县医院____分院和____分院,中医院开城分院和____分院,以此建立区域医疗分中心,实行双向转诊、医师驻点、专家会诊、科室共建、整体托管、培训指导等多种合作模式。二是发挥新农合杠杆效应。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原则,根据县乡医疗机构诊治能力,遴选出县级医院收治的100+n个常见病种、乡镇卫生院收治的50+n个常见病种清单,这些病种原则上不得在医共体内办理转诊手续;扩大参合患者就诊医疗机构费用补偿梯度比例,积极引导患者在医共体内逐级就诊。对在医共体内按层级转诊的病人,新农合补偿给予政策支持,报销按照就高不就低和便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实际补偿比例。三是试点成效初显。从数据监测显示主要表现为“三升两降”:住院可报费用比稳步上升。省监测通报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底,____县人民医院可报费用比为91.57%,较2016年同期的88.34%提高了3.23%;____县中医院可报费用比为93.86%,较2016年同期的91.48提高了2.38%。住院实际补偿比维持上升。县人民医院实际补偿比为72.66%,较2016年同期的66.37%,上升了6.29%。县中医医院实际补偿比为74.42%,较2016年同期的71.36%,上升了3.06%。按病种付费执行率上升。截止9月30日,医共体按病种付费结算人数11906人,占总出院人数的19.46%,较2016年同期的16.37%提高了4.09%。2016年8月1日起,我县再次扩大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病种数,县级医院按病种付费由49种扩大到66种,目前,我县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病种数达123种。县外住院人数下降。截止9月底,第一医共体辖区内县外住院人次为10216人,2016年同期为13777人,下降3561人,下降25.8%,第二医共体辖区内住院人次为5506人,上年同期7576人,下降2070人,下降了27.3%。医共体牵头医院人均“三费”降低。县医院人均三费2757.82元,较2016年同期的2886.38元降低了128.56元,降低4.45%。县中医院人均三费2231.46元,较2016同期的2430.47元降低了199.01元,降低了8.19%。

(二)加强培训与督导,全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省卫计委签约服务新方案指导精神,8月8日联合____县物价局印发《____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卫基卫[2016]12号。8月9日召开全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启动会,8月16日至18日分组分片开展签约服务分级培训会。组建89个签约服务团队,共有868名县乡村医护人员参与此项工作。9月20日至23日进行全县签约服务开展情况督导,对开展进度及存在问题进行及时通报。9月1日起全面按照新方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截止目前12073人,其中有偿签约11308人,____偿765人。

(三)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落实《____县县级公立医院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暂行办法》(政办〔2014〕2号),两所县级医院切实落实文件精神,加大医技人才引进力度,为县级医院的发展储备力量,切实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制定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拟将____、____、____、____等中心卫生院分批次创建,建成县域医疗分中心。目前已启动____镇和____镇两所中心卫生院的

创建工作。(四)切实实施临床路径管理。____县人民医院从2012年起,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到2016年已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114个,今年已开展临床路径病例数8560例,入组数7613例,入组率89%;完成数5888例,完成率77%;变异数1699例,变异率21%;临床路径病例数占出院病例数33.3%。为确保临床路径工作的顺利实施,县医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子临床路径的通知》、《____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奖惩办法》等制度。县中医院目前累计入径病种20个,其中中医病种16个。1-9月份全院出院人数8679人次,应入径1718人,实际入径1626人次,完成1348人次,变异退出178人,入径率88.82%,变异退出率11.66%。完成率88.34%,临床路径管理数占出院人数比例:17.58%。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优化诊疗过程,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及纠纷,减少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降低总体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增强医患沟通。

二、持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一)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科学核定、宏观管理、动态调整”原则管理医院编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由县级医院根据发展需要自主招聘人才。实行岗位管理和竞聘上岗制度。以科学设定岗位为基础,在全院组织公开竞聘,以岗定酬、以事定薪,逐步由人员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以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向临床一线岗位、风险岗位、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倾斜,建立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岗位性质、风险程度、职业道德及成本控制等项目紧密挂钩的全新考核机制。与绩效改革前相比,县级医院职工的绩效工资水平普遍上升,平均增加约52%,带动医疗业务迅速增长。

(二)不断完善运行补偿机制。落实“零差率”补偿。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政策性亏损通过设立诊察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政府零差率补助予以补偿。落实财政投入补偿。县级公立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一是对两所县级医院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对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纳入项目支出补助,县医院贴息基建贷款4800万元,县中医院贴息贷款2300万元;三是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按实际工作量补助。

(三)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办医。今年5月,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政办〔2016〕33号),优化和调整社会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适当降低“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县公立医院改制。县中医院与省中医药大学的泌尿及骨科微创治疗项目、两所县级医院与____大学____健康产业集团(____基因)联合建立区域医学诊断中心项目、________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精神病二级专科医院、____微创外科医院、____医药集团(与医学院校或省级三级医院合作)投资建设中医院二期工程,推进县中医院股份制改革等都在逐一落实。

三、不断深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一)实施按人头总额预算。自2016年起,按照省卫计委的统一部署,我县制定了《____县新农合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实施方案》和《____县新农合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考核细则》,进一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两大医共体为基础,落实资金预算与切块。按照各医共体辖区的参合人数每人每年410元预算资金,对新农合年度筹集资金进行切块,按季度预拨到两所医共体牵头单位,其中:县医院医共体服务12个乡镇,63.3万人,年度预算资金2.6亿元;中医院医共体服务8个乡镇,38.8万人,年度预算资金1.6亿元,季度预拨金额分别为5510万元、3381万元(每季度预算额的85%)。明确县内外参合患者住院补偿结算方式。在保持参合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原有框架的条件下,继续由县合管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办理县外非定点机构住院费用补偿,所需资金由医共体牵头单位拨付。医共体内部收治患者的住院费用补偿,自行结算。

(二)大力推进按病种付费和按病种定额付费(同病同价补偿)。自8月1日起,县内按病种付费由131种扩大到172种,1-9月份全县共有住院按病种付费31422例,发生费用总额9949.7万元,实际补偿总额644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64.8%(详见附表)。为遏制“穷帮富”现象,体现公平公正,自2014年起,我县在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探索部分疾病同病同价同补偿,即____论在何级医疗机构就诊,一率按病种定额补偿。2016年累计达28个病种。1-9月份,全县共发生按病种定额付费2491例,费用总额2647.3万元,实际补偿1125.9万元,平均实际补偿比为42.5%,如按住院平均补偿比计算,应补偿1635.4万元,节约基金约409.5万元。按病种付费和按病种定额付费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选择基层就诊、县内就诊,客观上推进了分级诊疗。

(三)开展精神类疾病按床日付费。由于精神类疾病需长期住院治疗,按项目付费容易造成过度医疗,产生高费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浪费新农合基金。为此,市卫计委选择____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按床日付费试点医疗机构,通过半年多的运行,日均费用下降13.8%,实现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参合精神病患者就医费用负担的初衷。截至2016年10月24日,共有按床日付费病人187例,费用总额308.78万元,实际补偿202.83万元。

(四)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标准。2016年大病保险资金按照每人每年35元的标准,切块资金3560万元。由____保险____分公司和中国人保____分公司分别承办两大医共体的大病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新农合基本医疗补偿、大病保险的补偿申报和两项补偿资金的支付一次完成,且在同一联网银行合并支取,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简化了手续,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大病保险资金支付的工作效率,更加方便了群众。2016年1-10月份,全县共有5297人享受到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实际获得大病保险补偿金2393.5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严重不足,县级医院高端医疗技术人才匮乏,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滑坡严重。二是县级医院

服务能力有限,“医共体”推进不快,县内就诊率提升不明显。三是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设备和人员严重不足。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效落实院长自,加大考核力度,切实有效提高绩效待遇,逐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81-0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关系着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健康。2014年4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2014年6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抓好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实的通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分析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经济运行状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山东省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中39家综合性医院进行调查,收集其在2012-2014年卫生事业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汇编资料,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并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处理。

二、结果

(一)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收支总体变化

山东省样本县级公立医院2012-2014年总体运营平稳,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略有结余,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98%,其中医疗收入年均增长24.04%,药品收入年均增长2.70%。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9.14%,其中医疗支出年均增长25.81%,药品支出年均增长13.27%。2012-2014年结余率均大于0,分别为7.16%、0.80%、2.03%(见表1)。

(二)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收入构成分析

山东省样本县级公立医院近3年来收入结构保持稳定。业务收入依然是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渠道。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疗收入含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很大。

从时间序列上看,医疗收入占比总体呈稳步增长,药品收入占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与国家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各地开始探索医药价格改革有很大关系。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较低,2013年财政补助收入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应该与医改推进过程有关,2013年开始,各项文件陆续出台,试点医院改革开始启动,财政补助也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见表2)。

(三)样本县级公立医院支出构成分析

县级公立医院支出主要由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支出及其他支出几方面构成。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2年的42%增长到2014年的56.83%,药品支出占比从2012年的40.11%下降到2014年的26.26%,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所占比重在2013年出现明显上升,体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财政的专项投入增加,但2014年比重又下降,对改革的持续投入问题值得关注。

通过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的对比分析,发现2012年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差额达到172.87万元,占药品收入的18.16%,以药养医的局面想真正扭转,任重道远(见表3)。

(四)样本县级公立医院业务情况分析

2012-1014年样本县级公立医院的年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数总体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年门急诊人次和年出院人次反映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可以看出,2012-2014年样本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2-2014年患者次均费用略有提高,门急诊次均费平均增速为2.68%,出院患者平均费用平均增速为0.62%。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逐步实施推进,2012-2014年山东省39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发展稳定,总体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二是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生存能力增强;三是医疗工作量明显增加,医疗服务能力增强。

但是,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虽然药品收人占总收入比重逐年降低,由2012年的45.51%降至2014年的35.68%,但仍占医院总收入的1/3。公立医院管理者认为,在政府补偿缺位的情况下,自我创收是公立医院的唯一出路,公立医院趋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政府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迫使医院不得不通过“以药养医”来维持其自身发展,使药品收入作为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院的公益性。

(二)建议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完善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直接影响到县级公立医院的经济补偿,为保障其正常运营,各级政府要增加卫生投入,促使对县级公立医院各项补助政策到位。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财政补助和保险补偿两个方面。完善其补偿机制,一方面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府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政府指定的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经费;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在费用报销政策的倾斜性调整,调控县外就医比例,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和合理的就医流向,真正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中坚作用。

2.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理顺医疗价格体系。由于以前县级公立医院核算体系粗放,无法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经济管理水平较低,致使政策性亏损与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并存,不能为财政补偿提供科学依据,政府补偿政策的制定就难以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补偿方向不明确,补助水平不到位,既没有补足医疗机构因价格政策造成的亏损,也没有体现国家对人民群众实施的福利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大力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以成本核算数据为基础,为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财政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贲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3)

[2] 李娇龙,田果,周典.安徽省九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前后药品收支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1)

[3] 穆得超,侯庆春,张俞.2001―2007年天津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7)

[4] 吴曼,刘建民,程薇,彭红,刘明华,张晓龙,范德惠.医疗机构药品差价率变化对北京市属医院经济运行和医药费用的影响[A].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九批招标课题研究报告专集[C].2009

[5] 赵帅.海南省县级医院经济运行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3(11)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6

学历结构绍兴县妇产科及妇保人员总得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呈两头小中尖大的趋势,即本科、大专占多数,研究生、中专(含高中)占少数,无博士生。研究生4人,都在县级医院工作,只占总人数的1.85%;本科生106人,占总人数的49.07%;大专生68人,占总人数的31.48%,中专(高中)38人,占总人数的17.59%。全县多数妇产科及妇保医生都重视学历教育,还有一部分中专(高中)人员,但都是年龄偏大的医生,我们对每个单位的人员进行分析,发现70年代以后出生的医务人员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学历教育。

专业结构绍兴县216名妇产科及妇保医生中从事临床妇产科190人,其中县级医院91人,镇(街)医院99人。这190人中有9人兼职妇女保健工作,其中县级医院4人兼职,除县妇保所6人专职从事妇女保健工作,余3家县级单位均为兼职;19家镇(街)医院每家都有专职妇保医生,其中有1家单位(钱清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辖区内流动人口较多,专门配2名妇保外勤医生。

提高认识,加强投入绍兴县妇产科人员总的配备不足,全县全年接产8402人,同时还承担大量的门诊和妇科手术工作,且全年剖宫产率也控制在一定指标之内,但全县只有190人专职妇产科医生(有4人还兼职要做妇保工作),人员与业务量配备有一定的距离。全县19家镇(街)医院已配备专职的妇保人员,承担全县辖区内所有孕产妇的保健工作,全县系管率达94.19%,且无孕产妇死亡。全县常住人口76万(不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按照2006年《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规定:一般按人口的1:10000的保健人员配备要求是76人,加上儿保专职人员共计52人,尚有一定的距离。县级医院未配备专职的妇保人员,人员与工作情况不相适应。因此各级医院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人员配置,在待遇上对妇产科及妇保人员进行倾斜,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人员稳定,增强自我发展的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从而更好地为妇幼工作而奋斗。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7

【正文】

卫健委关于医改工作总结

2020年在积极围绕和配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及时主动开展综合医改相关工作,提前谋划、加强调度、积极努力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在2019年四县全覆盖基础上,2020年三区完成“三会两文”,出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实现市域全覆盖。四县均已完成2019年绩效考核工作,并在医保资金无结余情况下开落实村医激励考核工作。今年以来,县域医共体综合改革六项效果监测指标不断向好。县域内就诊率(住院)为79.2%,较1月份上升9.85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医院Ⅲ级及以上手术占比57.83%,较1月份上升9.43个百分点;县域医共体内电子病历互联共享覆盖率为100%,实现全覆盖,较1月份上升14.39个百分点。霍山县两个医共体已经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县域就诊率不断提升,医保资金亏空逐步收窄;金寨县、叶集区基层就诊率不断提高,医保资金扭亏有结余。

(二)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

根据省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市关于贯彻落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的通知,对我市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合理科学的分配。2020年全市下派70名优秀医务工作者,下沉基层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带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10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将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3-6个月的进修,700人次的村医将得到培训。组织召开了全市的“百千万”工程六安“千医下乡”的启动仪式,工作信息被安徽日报刊登,得到省卫健委的肯定。

(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不断完善

六安市人民医院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省级试点。继续巩固完善医院章程、完善医院议事决策制度、发挥专家治院作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优化医院收入结构、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后勤管理、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完善内部监管、加强医院党建工作。

(四)整改落实分级诊疗审计达标问题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渐完善。2020年,我市将分级诊疗建设相关指标纳入日常月度重点工作。召开全市2020年中医药重点工作推进会,对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等情况进行通报分析。现审计要求的指标已经全部达标。

我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6.93%,达到省级标准(65%);六安市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机构所占比例除村卫生室占比为98%以外,其余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部达到100%,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市持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已完成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目前面向我市各县区村卫生室人员的2020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正在进行中。

(五)推进医改世行项目

每月进行世行项目的统计汇总,接受世行信息化项目的国家验收。据专家反馈,验收县金寨信息化工作相对较好。全市世行项目开展情况如下:

中心乡镇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舒城、霍山、金寨、叶集、裕安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综合医院均已创建成功,霍邱项目单位正在进行图审。金安区项目已投入使用,申报二级综合医院,已通过市级初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市中医院土建总承包(世行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挂网招标,即将开标;装饰装修工程和监理单位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公示。远程诊疗系统建设。市心电中心项目前正在依据方案进行接入基层医疗机构遴选,软、硬件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等工作。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裕安区丁集、独山、新安、徐集4个中心卫生院远程诊疗系统已投入使用。孟集镇、石店镇两个中心卫生院医学影像中心已投入使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已初步实现平台与全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联通;完成全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屏展示设计和平台软件部分的初步验收工作。开展平台数据质量提升工作,重点提升参加互联互通测评单位的数据质量。在全市区域开展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工作,改造全市医疗机构HIS,实现健康档案浏览器、智能提醒(三重复提醒)、公卫协同报病、分级诊疗等功能。县级医院精神专科建设。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专科正在建设中。舒城县人民医院目前首批设备已完成采购,并调试安装到位。县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金寨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已单独正式开科,大型放疗设备正在购置中。

二、主要工作举措

1、提前谋划年度工作。在2020年1月份收到《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重点工作的通知》(皖医改[2020]1号)文后,主动谋划我市医改重点任务,于3月份拟定出台我市2020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的通知。

2、主动承担分级诊疗指标监测的牵头工作。省里下达落实分级诊疗指标任务的工作后,市里没有明确牵头科室。为确保此项涉及省政府领导的审计工作年底达标,我科主动牵头此项工作。积极开展对此两项指标的月监测工作,并每月印发通报(已印发10期通报),协调相关业务科室加强部署推进。目前,监测指标已经全部达标。我科将继续加强监测通报,确保年底继续保持达标不反弹。

3、继续做好我市医改重点监测指标的监测和通报等常规工作。每月进行医改重点指标的监测和通报工作。开展每个季度的公立医院信息公开汇总上报工作。每月做好世行项目的报表汇总报送工作。编印《医改专报》7期,向省卫健委领导、省医改秘书处、市领导、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等发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扩大宣传、经验交流等。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8

《护士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维护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保障医疗安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护理事业的发展。

为探讨实施《护士条例》的有效途径,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护士条例》实施现状、存在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实施《护士条例》中的存在问题逐步解决,认真地分析研究和合理化的建议是实施《护士条例》的重要保障。

我县护理工作的基本现状

我县位于苏北沿海中部,土地总面积2776平方公里,总人口96.33万,农业人口86.4%。全县有17个建制镇,分别设有1所中心或镇卫生院,在县城设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所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各1所。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护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①农村基层护理队伍有所增强:2008年底,全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有注册护士41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6.8%。设置床位1566张,床护比1:0.26。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护士总数的81.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士占护士总数72.2%。②护理工作范围逐步扩大:患者入院有人接、住院有人管、辅助检查有人指导、治疗护理有叮嘱、出院回家有人送。③注重打造护理服务品牌: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集医院式、宾馆式、家庭式为一体的“3H”护理服务,推行分层分级护理,改善住院条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护士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县护理工作的变化

依法执业意识得到加强:我县认真落实护士准入管理制度,及时为护士办理首次注册、再次注册、变更注册、换证等手续,确保护士持证上岗,依法执业。护理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得到有效落实,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更加规范。

护士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⑴住院条件普遍改善:近年来,我县通过省厅专项资助和自筹资金,对镇卫生院原有病房进行了改造,至2011年,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6074.68万元,17个镇卫生院全部建起病房楼。病房设有卫生间,安装了电视、空调,设置了传呼系统和中心供氧,改善了住院条件,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⑵统一配置了基本护理设施:①基础护理设备齐全:县乡两级医院根据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配备了“五机八盘”,并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基础护理工作到位。②急救护理设备性能良好,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药品齐全,急救器械性能良好,明确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始终处于一级备用状态,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③具有一定的专科护理能力:镇卫生院配备了呼吸机、洗胃机、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护理设备,提高了卫生院的护理能力和水平。⑶办公条件逐步升级:县级医院引进了HIS管理系统,护理文书、医嘱处理等实行了一体化的网络管理,至2011年6月底镇卫生院全部引进了电子病历系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护士待遇得到提高:①镇卫生院护士长与医疗科主任享受同等待遇的中层岗位津贴;②提高了聘用护士的工资待遇,为聘用护士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同等享受,工资提高幅度近40%。③在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在临床一线岗位的护士。改变了原来将护理中、高级职称岗位调整给医生的不正常现象。

护理技术得到提升:①建立了“三基三严”考核训练制度。除加强理论培训考试,还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2005年起,我局每年都开展1次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竞赛。②学历教育全面普及:全县广大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教育,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努力提升学历和工作能力。③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进修培训:县卫生局专门制定了基层卫技人员轮训方案,由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工作实际,制定轮训计划,安排医护人员到县人民医院免费进行3个月的轮训。

实施《护士条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职能定位不清: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应急转诊等服务功能,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正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其护理模式也应为社区居民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2008年底,我县乡镇卫生院核定床位766张,卫技人员750人,注册医生375人,注册护士165人,床护比1:0.22。县直医疗单位核定床位800张,注册医生434人,注册护士248人,床护比1:0.31。

同时非护理工作任务侵占了护士的时间:在医院里,护士是“万金油”,没人愿意做的工作都是护士去做,加之后勤支持系统不够到位,护士从事非专业性事务性劳动较多。除了治疗外,护士为了完成这些琐碎事务,影响了护士对患者的直接护理,也制约着护理质量的提高。

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一方面国家取消了毕业生统配;另一方面又限制用人单位的自主招聘。招用临时工、合同工,政府相关部门在人员经费、补助等方面又不予承认,使用人单位陷入两难境地,所以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护理人员结构不够合理:①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县在职护士中45岁以上213人,占总数的51.6%,30~45岁137人,占总数的33.2%,30岁以下63人,占总数的15.2%。护理队伍老化。②职称结构不合理:我县公立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占护士总数4.4%,中级职称280人,占护士总数67.8%,初级职称115人,占护士总数27.8%。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与卫生部规定的高级中级初级护理人员数1:3:9,相距较大。

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卫生院的功能不相适应:目前无论从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继续教育项目都是以专科护理为主,适应的是二、三级综合医院的护理需求。而乡镇卫生需求的是综合性护理人才,既有别于二、三级综合医院,也区别于社区卫生服务。

相关建议

加快护士人才培养:卫生、教育、财政、人事应加强沟通协作,按照实际需求数制订招生培养计划。每年新招录的卫技人员中护理人员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调整医生、护士招生比例,逐步缓解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难题。

加大《护士条例》实施力度:将护理工作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步、协调发展。建议卫生部制定出台《护士条例实施办法》,便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52-02

一、苍南县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苍南县公立医院收入渠道有:财政补助和医疗收入(该县2013年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利润,国家财政补助药品加成)。财政差额拨款作为国家财政预算拨款补助的一种方式。各地区有不同的补助比例,苍南县财政补助差额按35%(财政按单位计划内在编人员预算年度月工资应发工资总额的35%补助)比65%(单位自负)。由于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在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医院不得不靠“创收”来补亏损、谋发展,医疗收入增长依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诱发了医疗行为的不合理发展,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医疗费用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医疗保险制度仍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经济运行。在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新形势下,县级医院在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消化能力削弱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生存和挖掘自身潜力,国家财政能否加大财政补助政策和补助模式的转变,成为我县县级医院发展新的课题。

二、苍南县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对县级医疗卫生基层单位的影响

以我院2014年和2015年相关的财务数据为依据,探讨苍南县财政补偿方式对该县县级医疗单位的影响:

1.医院年总收入2014年和2015年增长幅度放缓,医院收支略有结余,经营压力变大,2014年我院医疗收入20665.73万元,2014年收支节余50.1万元,2015年医疗收入20842.75万元,2015年收支节余17.39万元。

2.财政补偿所占份额仍然较低,2015年医院财政补助总量824.26万元(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273.95万元,人员经费补助550.31万元),占年总收入总量的3.95%,2014年医院财政补助经费635.67万元(其中: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121.24万元,人员经费补助514.43万元),占年总收入总量的3.08%,与2014年占有率相比较略有增加。

3.公立医院改革后医院部分诊疗费用和检查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相对15年公立医院改革补助经费273.95万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2015年诊疗费用2407.07万元占年总收入11.55%,2014年诊疗费用2051.74万元占总收入9.93%:2015年检查收入2160.48万元占年总收入10.36%,2014年1951.11万元占年总收入9.44%。

4.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负增长,在医院现有的经营条件下,医疗服务资源已是饱和状态,医院生存状况面临巨大压力,2014年门诊诊疗人次47.13万人。2015年门诊诊疗人次46.51万人,增长率为-1.3%,2014年住院人次2.13万人,2015年住院人次2.04万人,增长率为-3.96%。

5.医院员工个人年人均消费有所提高,2014年个人年人均消费0.55万元,2015年个人年人均消费0.83万元(2015年政策性调整工资),相对15年医院财政补助总量824.26万元,医院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大,员工在医疗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对补偿满意度低,多数一线医疗服务人员认为没有真正体现其个人劳动价值。

6.过去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医院药品收入占比略有降低,但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盈利空间有限。2014年药品总收入9897.52万元,占年总收入47.89%,2015年药品总收入9274.94万元,占年总收入44.5%,而公立医院改革经费2014年补助经费121.24万元2015年补助经费273.95万元,按2015年药品收入9274.94万元的10%=927万利润计算,医院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7.医院引进高级人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医疗服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2014年医院在编人数525人,其中编内在职人员350人,编外职工175人,2015年医院在编人数546人,其中编内在职人员371人,编外职工175人,2015年新增编内人员21人,财政人员经费补助相比2014年只增助9.08万元,2016年医院在编人数549人,随着政策性调整工资,每月新增人员经费支出37.25万元,2016年人员经费支出新增447.03万元,相对应的员工社会保障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进一步加大了医院的经济负担。特别是编外在职员工的人员经费,(2014年编外人员经费1518.17万元,2015年编外人员经费133.15万元,)完全由医院内部消化,在基层医疗单位编外人员特殊群体占比大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下,使得医院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8.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医院经济的运行,由于患者门诊或住院产生的费用,医院都要垫付其医疗保险报销部分的金额,影响了医院资金的良性周转。目前医院每个月垫付医保资金约1000万元,经社保基金中心审核审批,一般都要1~2个月资金才会到账,医院要3000万元流动资金来周转,严重影响了医院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探讨县级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补偿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财政补偿和医疗服务补偿比重,优化财政投入机制,2016年年初,苍南县卫计局已就苍南县卫生医疗系统财政补偿比例问题,向苍南县财政局提交关于申请加大苍南县卫生医疗系统财政补偿比例的提案申请。

2.积极和医保部门沟通协调,要加强医保资金管理,完善医保部门与医院的协调机制,加强医保审核,审批流程管理,严格按照医保基金管理制度,加强医保资金支付监督,及时对账,缩短医保资金支付时间差,减轻医院资金流动压力,促进医院资金流动良性循环。

3.物价管理部门应及时按照物价管理政策,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修改政策,以促进医院加强收费管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维护医院公益性质。

4.医院要改革人事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绩效考核二级核算制度,细化医护人员工作量考核,做到多劳多得,能真正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医院全面加强总成本和科室医疗成本核算,通过控制单病种费用等方法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加强医院品牌建设,通过提高病床使用率,缩短病床周转次数等手段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自我补偿能力,形成以技养医长效机制,提升医院自身竞争力。

5.提高医院防范风险意识,控制负债水平并降低财务风险,及时做好财务和经济效益分析,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结束语

健全的补偿机制是满足医院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也是公立医院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县级公立医院占公立医院总数的近50%,其医疗服务覆盖全国70%的人口,在当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中起到龙头作用。系统调查政府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补偿范围,以及医院对现有补偿机制情况下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当前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可以为今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娇龙.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医科大学,2014(1)

县级医院工作总结例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5-02

医疗卫生机构是从事医疗、预防等公共卫生活动的重要单位和场所,消毒灭菌效果直接关系到医疗和卫生服务安全与质量[1-2]。为了解攸县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本实验室于2013年5月到6月份对攸县管辖区内117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内117

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消毒监测风险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和范围 选择本县内的各级各类医院(县级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乡镇卫生院)作为监测对象,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无菌检验试验(真菌、需氧-厌氧菌)检测,监测内容包括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消毒灭菌用品等。

1.2 采样和检测方法 采样和检测方法按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2012《医院卫生消毒标准》进行采样和检测[3-4],抽样选择在消毒后、工作前。

1.3 监测效果评价 依据GB15982-2012《医院卫生消毒标准》和G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 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情况 共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117所,采样528份,合格369份,平均总合格率为69.9%。不合格样品中菌落总数超标143份,检出大肠菌群42份,金黄色葡萄球菌30份,无菌检验试验不合格14份(真菌13份,需氧-厌氧菌1份)。其中县级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合格率分别为94.1%(143/152)、86.4%(38/44)、61.8%(34/55)、55.6%(154/277)。对不同类型医院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性质医疗机构之间的消毒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别(X2=76.349,P0.05),见表1。

3 讨 论

医院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医院感染的感染控制[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攸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与别的地区医院相比总体效果不好[5],消毒监测样品合格率较低,只有69.9%。

各级医疗单位中以县级医院消毒合格率最高为94.1%,其次为民营医院(86.4%)、私人诊所(61.8%)、村卫生室合格率最低为55.6%。县级医院消毒效果比较好的原因是县级医院成立了医院内感染控制小组,制定了消毒制度,每季度进行自查,这些对县级医院消毒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乡镇卫生院消毒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基层医院环境卫生差,建筑构造不合理,医务人员不能认真遵守消毒制度,消毒观念不强。

从调查项目来看,手术室和治疗室空气样消毒监测效果比较好,合格率达到100.0%,其次是消毒剂,合格率为87.5%,而医护人员的手表面消毒效果最差,合格率只有45.6%,与其他县级医院报道的结果相符[6]。目前,基层医院对控制手术后感染较为重视,但对其他方面重视不够。医务人员手表消毒不能达标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消毒观念不强,洗手方式不规范,洗手时间短,缺乏方便高效的洗手消毒设施等。

4 建 议

4.1 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要积极重视消毒管理工作,加大消毒设施的投入,健全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并实行定期检查和责任追究。经常性的对医护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加强消毒意识,使消毒观念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并经常性地进行消毒法规与消毒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尤其是消毒管理人员的消毒法规意识及消毒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4.2 规范操作,确保消毒质量落到实处 医护人员工作中手操作较多,作好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便、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医护人员手污染情况的检测结果可以评估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医护人员要认识手消毒的重要性,严格手消毒制度,掌握正确的洗手消毒方法,使用有效的消毒液。

参考文献

[1] 何菊美,李龙江.医院消毒质量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3(12):1193.

[2] 王向娜,瞿虹.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06,24(12):56-57.

[3] GB15981-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