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1:39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1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2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3

1、物资的准备

1.1、物资准备工作内容

1.1.1、根据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和施工图预算的材料分析编制工程材料需用量计划,为施工备料、确定仓库和材料堆场面积以及为组织运输提供依据,需业主提供的材料提前15天将材料分批需用量计划报送业主,使业主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和采购。

1.1.2、(配)件和制品的加工准备:根据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构(配)件和缺口加工要求,编制构(配)件加工计划,为组织运输和确定堆场面积提供依据。

1.1.3、我方自行采购的材料,材料部门应根据材料品种建立采购主渠道,然后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分批组织进场。

1.2、物资准备工作程序

(1)编制各种物资需要量计划

(2)签订物资采购合同

(3)确定物资运输方案和计划

(4)组织物资按计划进场和保管

2、工程所需物资的采购及供应计划

项目经理部材料设备科负责物资统一采购、供应与管理、并根据ISO9001质量标准和公司物资《采购标准》,对所需采购和分供方供应的物资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控制。

2.1、主要材料的采购供应必须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要求和施工图纸提前编制材料需要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包括: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质量标准、分批供应量和进场日期。

2.2、协商定价

主要材料进场前,除业主指定的供应厂家和价格外,我们首先对拟采购其材料供应商的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价格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向业主提出采购意见,经业主同意签认后,方可与选定的材料供应单位订立购货合同或直接购进材料。主要材料的采购必须从业主已确定的合格供应商处组织进货,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随意订购,以保证购进材料的质量,在主要材料的采购工作中要积极听取、采纳业主的意见。

2.3、材料的验收

材料进场后必须先会同监理组织验收。首先进行外观检验,需做复试检测的还必须进行复试检测。检测结果未出来之前,该批材料应悬挂“待验”标识;检验合格后悬挂有材料名称、规格、型号及合格状态的标牌,方准使用。

经验收不合格的材料应立即悬挂“不合格”标牌并及时组织退货,运出场外。

2.4、材料的使用

材料的使用实行材料领料单制度,禁止乱拿乱用,同时对各种材料各批次的使用部位应记录清楚,保持材料使用的可追溯性。

没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未经检验或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严禁在工程上使用。

2.5、安装设备的采购供应

业主提供的安装设备,我方在得到业主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和有关技术文件后,与业主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我方自行采购的设备,采购前应将采购价格、技术文件、质量证明、供应厂家情况等向业主通报,经业主确认后,方可采购进场。

安装设备进场后安装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雨、防晒、防盗等保护措施,以防设备损坏。

3、主要材料进场计划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的进度要求制定主要材料的进场计划,并按计划备料,要施工材料用量详见工程预算书。

3.1、施工用的常规物资,如搭建临时设施的用料、临时办公桌、办公椅,各类施工工具,测量定位仪器、消防器材等,均提前十天进场,并合理分类堆放,派专人看护。

3.2、施工用材料视施工阶段进展计划材料进场时间,并均保证提前进场。

3.3、对于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将编制详细的物资需求计划,物资储备、申请、订货计划,采购加工计划,这些计划必须附以确切的数量清单,且经过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审核、确认。

3.4、所有进场物资按平面布置图分类别堆放,并作好标识及产品保护工作。

3.5、施工中及早准备堆放材料、设备的楼面,以便安装,这些材料、设备都放置在每个楼层标高处,相应的作好材料传递及处置运输工作,即分类别有计划的运输。

②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施工机械表

序号

机械设备

种类

型号

规格

额定

功率

(W)

数量

新旧

程度

是否

自有

用于施工

部位

备注

1

QY-25T

/

1台

良好

自有

设备吊装

2

挖掘机

WY100

/

1台

良好

自有

土方

3

自卸汽车

NT-350

/

2台

良好

自有

土方

4

发电机

CL-160

12500

1台

良好

自有

临时用电

5

搅拌机

JZM350

800

1台

良好

自有

砂浆搅拌

6

电焊机

BS1-300

600

5台

良好

自有

构件焊接

7

钢筋切断机

GJ5-40

550

4台

良好

自有

钢筋加工

8

平板式振动器

PZ-50

230

2台

良好

自有

砼浇筑

9

插入式振动器

HZ6X-60

350

3台

良好

自有

砼浇筑

10

蛙式打夯机

HW01

140

2台

良好

自有

土方回填

11

切割机

Q400

560

4台

良好

自有

管材加工

12

钢筋调直机

ZJ5-20

564

1台

良好

自有

钢筋加工

13

电锯

MZT-40

586

1台

良好

自有

模板加工

14

/

200

1台

良好

自有

土方

15

鼓风机

/

350

1台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4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造船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造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位居韩国、日本之后。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除了在技术方面上要提高以外,还必须在生产计划方面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研究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是一个很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的应用,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造船业,国外的Jeffery和Philip等人发表了精益造船的有关论文,论述了推动式生产计划和拉动式生产计划等理论。然而,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还没有得到采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在造船业得到推广,并最终实现拉动式生产。

1 改革造船业推动式生产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是采用推动式计划体系,其特点是由管理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层层下达,由下面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这种生产模式,容易发生生产过剩,也难免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要改变造船业这种情况,有必要采用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当然,根据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就必须先采用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

2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是计划部门只制定主生产计划(最终产品计划),其它工序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订货计划,前道工序严格按后道工序的交货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产。用于这种上下连接生产的管理方法就是看板管理。

3 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应用举例研究

精益造船JIT的单船生产计划就是按照交船期和总体生产安排的要求,制定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然后从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出发,按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涂装和预舾装、板材和型材、管子加工等等,按照拉动原理从后向前一级一级地由作业者(系或者工段)制定各自的作业计划、物料计划和劳动力计划。然后由生产主管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做到作业计划和物料计划的统一,作业计划与劳动力计划的统一,最后汇总成全公司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生产计划。

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就是各个船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某种中间产品看作最后一道工序(以后称之为“主中间产品”),船厂生产计划部门对主中间产品作计划,对主中间产品的前一道工序发送“看板”,然后前道工序根据“看板”和后工序的订单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或提供产品(在制品),利用“看板”对生产进行拉动式控制。而主中间产品到交船之间的计划采用推动式控制,不同船厂其主中间产品的选择也不同,这要根据船厂各部门、车间的计划能力,中间产品可以是大小节点、分段、托盘等,见图1。

这样,船台大合拢计划就成为JIT生产计划的主生产计划。下面就以某一具体船厂为背景,阐述制定主生产计划过程,即船台使用计划。

3.1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

该船厂有8个船台,东区4个,西区4个,还有横移区分为4段(横移区在东西船台中间,主要作用是把各船台合拢结束的船下水所用,3号、4号横移区除了下水用以外,还可以做合拢场地用)。船台使用计划(即主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和各单船船台合拢计划。

3.1.1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

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结合历史数据共同制定的,即推进式计划管理。该船厂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中1100TEU-28集装箱船开工时间06.11.30;完工时间07.04.19。

3.1.2单船船台吊装计划

单船吊装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属于推进式计划管理范畴),本文就以1100TEU-28集装箱船的船台吊装计划为例。

(1)1100TEU-28的分段划分

要了解单船船台吊装计划,首先必须熟悉单船是如何进行分段的。下面就以南京金陵船厂1100TEU-28的分段划分为例如图2:

根据计划,1100TEU-28是在东区船台2进行合拢,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如表1。

在表1中,吊装日期是指分段吊上船台的时间,完工日期是指两个分段合拢完工的时间,如HB05和HB04合拢需要10天时间,即从06.12.01到06.12.10,分段建造时间含义是该分段在合拢工序之前建造所用时间,例如,HB05在分段建造工序需要建造30天,HT11需要建造50天。

3.2船台中日程计划制定

这里所说船台中期计划是指造船的主生产计划,也就是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步骤有以下三步:

(1)接受订单

精益造船JIT中“接受订单”的含义就是下水工序把

各船的下水时间以《计划生产通知单》或《订货单》的形式通知船台车间,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一起制定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例如,1100TEU-28下水时间是2007.4.24,那么1100TEU-28上船台时间经过倒推应在2006.11.30,这是由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商讨决定的,即推动式计划体系。

(2)主生产计划的制定

船台计划是根据下水计划制定的,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制定船厂第N季度(针对分段等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中间产品)以及第M月(针对某些物料、舾装件或管子等生产周期较短的中间产品)船台大合拢(即第二章所提到的最终产品)生产计划。船台车间参与主生产计划制定的项目就是评价在未来2个季度或2个月里,生产能力是否富余,材料供应能否对应、人员是否富余或不足、能否完成计划等,以调整船台使用计划。当然船台使用计划不能轻易改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申请,生产计划部门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做出恰当合理的决定。

(3)主生产计划的执行

其他相关部门在收到主生产计划后,对N季度以及M月主生产计划必须执行,大合拢以外的部门要着手做自己部门的生产指令。当向前道工序(即供应商)订货时,为了让前道工序有准备时间,大合拢以外的生产车间及采购部门,需要制定出N季度以及M月各物料需求总量,并制定出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对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为正式订单,而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不发行正式订单,仅仅是一张表格来提示,待短期计划真正需要时,提前数天发行正式订单,例如某些舾装件,至于分段,由于建造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个月到2个月),所以要提前1个季度或2个月发行正式订单,再根据看板,按取货指令要求的时间送需要的量。

3.3造船中的拉动式生产计划

要实现精益造船JIT生产必须要把原来命令式的生产计划管理改变成各个作业单位自主式的生产计划管理,将原来由“前道工序向后到工序提供产品”的推动式计划管理,改变成为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物料订货清单”的拉动式计划管理。就是说要多少,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就是计划倒排,分解到天,落实到人,由后道工序来拉动前道工序。

在本文的例子中,每个分段送往船台的时间是由船台合拢工序发送取货看板到分段建造工序,提取分段进行合拢,例如,HB05必须在2006.11.30上船台,船台合拢工序就必须在11.29或在11.29之前送取货看板到HB05分段建造工序(船二车间)领取HB05分段到“东区船台的船台2”,而HB05分段建造工序最迟建造时间应该在30天之前,即在2006.10.30。在发送取货看板之前3个月船台车间已经送订货单到分段建造车间(如船二车间),所以分段建造车间应该有时间完成订单所要求的任务。分段建造车间可以根据表1中的分段建造时间来安排各分段的建造计划,根据取货看板的要求,运送分段到分段合拢场地,这就是所谓的拉动式计划体系。

4 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在造船业推行推拉结合式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优化造船业的生产管理,减少企业中的浪费现象,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新昆.造船总体化体现高效率.国际船艇,2005,3:20-21.

[2]Jeffrey K..Liker, Thomas Lamb. What is Lean Ship Construction and Repair[J].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121.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5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6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黄金产业。物流园区作为承载物流产业及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它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对加速经济循环、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流园区作为承载物流产业及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同时,物流园区对市场化要求高,投入资金大,占用土地面积大,要作好这样一个具有引擎作用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就要求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为做好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本文以德令哈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出发解决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提出,将对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

1园区概况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区东南,德令哈工业园区东北侧,规划范围西起德尕路,北至青藏铁路线,南到315国道,东至青藏铁路南侧山体,规划用地面积430.7 hm2。物流园区所处区域整体用地性质较为简单,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目前规划范围内已建设用地较少,现状土地利用性质主要为牧草地。当前园区内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区域生态景观要求较高,园区要处理好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2 物流园区功能分析及市场定位

2.1 物流园区功能分析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基本功能包括:运输、配送、转运、存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满足生产商与销售商、供应商与生产企业的配送、生产商销售商与超市门店的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服务。确立“城内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现代化商贸发展模式,在物流园区建设家居建材、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和工业原材料、零配件、生活消费品的交易配送中心,形成德令哈市重要的商贸基地。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物流延伸功能包括:设立商品展示厅,吸引生产企业或商贸企业来此参加贸易与会展,开展批发、零售等贸易服务;打造对内提高员工素质,对外宣传、业务交流、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谈判和对外招商设施环境。

良好的服务系统是生产运输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德令哈市物流园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及充沛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商务、金融、设备检修等服务设施以及为货车、客户提供生活休息、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

2.2 物流园区市场分析

据德令哈市有关统计数据,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9年的4.7:51.7:43.6调整为2010年的5.42:52.24:42.34,第二产业增长明显加快,必将促使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另外,德令哈市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急需物流产业为其配套,德令哈工业园区已入驻青海碱业、青海昆仑碱业、青海瑞金矿业、海西化建、青海金峰实业等大中型企业。同时,正在规划建设一批煤化、盐化、天然气化工等重点项目。随着工业园区的企业产能不断提升,原材料,产成品的物流量不断加大,缺乏高效的物流服务,将严重制约园区企业的发展。因此德令哈物流园区将重点考虑全市及周边资源状况、德令哈市工业园区需求进行行业选择,主要包括:农产品及食品行业;盐碱化工行业;建筑建材行业;煤化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商贸流通业;仓储和货运业。

物流园区的主要服务范围为德令哈市、德令哈市周边以及柴达木地区。

3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

3.1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在现代物流系统中,有工业企业、运输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与物流运作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政策法规信息、物流市场供求信息、海关信息、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和环境信息等;还包括企业自身管理的信息需求,包括数据统计汇总、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等。因此,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无论是第三方物流还是货主、运输企业或者仓储企业、分销商都需要一定的信息交换,需要一个建设一个信息平台解决各种交流中的繁琐问题。

3.2 功能需求分析

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及系统总体体系结构的设计应以满足总体功能要求为依据。根据物流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应有如下内容:

1、基本功能

数据交换功能。这是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缴(退)税、客户与商家的业务往来等与信息平台连接的用户间的信息交换。

信息服务功能。该功能以Web站点的形式实现,这类信息主要包括水、陆运输价格、新闻和公告、政务指南、货源和运力、航班船期、空车配载、铁路车次、适箱货源、联盟会员、职业培训、政策法规等。

会员服务功能。为注册会员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会员单证管理、会员的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交易跟踪、交易统计、会员资信评估等。

在线交易功能。交易系统为供方和需方提供一个虚拟交易市场,双方可和查询供需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与者进一步洽谈,交易系统可以为双方进行交易撮合。

2、扩展功能

智能配送功能。利用物流中心的运输资源、商家的供货信息和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使配送成本最低,在用户要求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

货物跟踪功能。采用GPS/GIS系统跟踪货物的状态和位置。状态和位置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 CallCenier或Web站点获得跟踪信息。

库存管理功能。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使库存量能在满足客户服务的条件下达到最低库存。

决策分析功能。建立物流业务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帮助管理人员鉴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

金融服务功能。在相应制度及技术进一步完善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网络实现金融服务,如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

3.3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1、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由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结合在一起的混和型网络结构,这样的拓扑结构兼顾了星型网络与总线型网络的优点,解决了星型网络在传输距离上的局限,而同时又解决了总线型网络在连接用户数量的限制。

2、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共分为四层,即基础设施层、数据交换层、应用支持层、应用服务层。其中应用支持层提供呼叫中心、CA认证中心、GPS、GIS等功能,为其上的应用层提供必要的支持;应用服务层包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以及各类物流信息的等功能,通过提取各个系统的信息为不同的物流实体提供相应的本地物流、区域物流乃至国际物流服务的支持,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物流服务;信息安全体系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SSL协议、网络防火墙、安全数据库登录、用户跟踪记录、传输数据加密等保证物流过程安全。

3、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信息属性和技术可实现的方法,德令哈市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由管理中心、信息子平台、注册企业物流业务子平台、电子政务信息子平台、公共信息子平台和基础设施子平台构成。

管理中心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给物流信息平台的营运管理组织使用,基本功能包括办公、会员管理、物业管理、财务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企业物流业务平台提供基础的物流业务服务,其功能模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需要和战略目标而定制选择。企业信息平台可由企业租用或参与承建;电子政务平台是一个广域的、开放的信息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网上行政协同办公系统,减少企业办公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公共信息平台是面向所有用户的,为社会各类用户提供WEB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等基本功能;基础设施平台由网络软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通讯传输设备组成,是支撑平台。

4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

4.1 规划思路

物流园区应与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相结合,在区域范围内依据物流产业导向、交通融合及市场需求,确定物流平台的建设以及职能定位与土地布局结合的科学性,同时要注重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效益评估,从而形成“五位一体、层层链接、软硬配套”的基本思路。

五位一体。把握“物流导向”、“职能定位”、“平台规划”、“空间布局”、“配套服务”五个规划的关键节点,并通过物流产业导向及循环经济体系有机贯穿起来。

层层链接。按照“物流导向—职能定位—平台规划—空间布局—配套服务”的顺序层层递推、有机链接,并在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分散设置,更加突出物流产业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协调等要素规划。

软硬配套。形成以物流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软硬件配套规划建设,软件方面包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金融体系及物流网络建设等,硬件方面包括管理机构、商业服务中心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布局设计、基本战略定位、组织网络架构和营运策略设计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除物流园区功能分区之外,还应考虑作业层次、作业管理层次、策支援层次、经营管理层次等。

4.2 规划手法

1、根据物流产品种类和功能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为针对市区及周边的商贸型物流;二是为德令哈工业园区服务的生产性物流。要从整个园区货物构成内容、流通特点、场所需要等大量特征性的信息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构成、用地布局以及物流交通流线,增加后续规划的针对性与现实操作性。

2、紧密结合用地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用地规划布局

结合园区物流定位,确定以动能复合、用地紧凑、资源集约为主要的规划原则。同时根据物流产业链的关联和延伸,布置适应现代化综合发展物流的物流设施,如信息管理平台、会展设施、大型仓储式交易市场以及提供展销贸易、货代、保险、中介等关联业务的商务办公设施等,以提升功能、适应区域型物流园区的发展。

3、采取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弹性指标体系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具体而言,适当提高容积率控制上限,一般仓储用地控制在0.6左右,对于仓储式配送交易市场控制在1.5左右,鼓励多层立体化仓库的建造。

4、通过双向对接方法实现用地平衡

预测各项用地的比例,落实物流用地;落实延伸产业的用地布局要求,进行其他用地布局,并根据预测的比例进行论证,达到各项用地比例合理平衡。

4.3 总体布局特点

1、整合现有物流节点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规划对园区与德令哈市区及德令哈工业园区、火车站、周边道路等相关因素进行了通盘考虑,既有利于货物实现直接、快速装机,减少仓储和管理费用,也有利于整合装运,包装等不同功能,实现通过一次中转即可完成物流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成本。

2、考虑规划节点既要满足现代物流需求又能引导未来物流需求

为发挥物流业作为生产业和生活业的服务功能,布置服务于成片,建设生产及生活型物流节点,通过物流节点的操作平台功能推动物流向供应链转型,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降低物流企业的库存成本,管理成本。

3、与德令哈城区以及工业园区规划相协调

与德令哈城区现状及德令哈工业园区规划相协调,满足优化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通过靠近对外交通布置物流节点,有利于加快仓库周转率,提高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提高物流节点及其占用土地的使用效率,内部分区明确,主要对外作用的配送、交易等功能靠近对外交通布置,避免了交通流线交叉,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保证园区人员安全

4.4 功能布局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根据服务对象整体形成两大片区,即生活型物流区和生产型物流区,依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以及功能要求形成“一心、一环、两轴、四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在园区西部靠近尕海路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行政办公、信息管理、商业金融等服务,同时围绕管理中心配备建设建设商检、工商、担保、税务等服务。

一环:依托园区规划主干道形成的环形绿化带。

两轴:沿园区内部纵向及横向规划主干路形成的两条发展轴线。

四区:流通加工区、分拨配送区、交易展示区、专业仓储区。其中:流通加工区在园区西北侧,依托G315与尕海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公路及铁路站场,形成公铁联运体系,主要承担货物的流通、中转、包装、原材料加工以及汽配维修等服务;分拨配送区在管理服务区南侧靠近尕海路,为园区提供分拨调度、临时仓储、包装加工、中转配送等功能;交易展示区主要是对外服务,建设集商品展示、商务会展、期货交易、地区性大型商务活动为一体的大型交易市场,在进行产品交易的同时能起到宣传作用;专业仓储区根据服务对象建设相应的仓储区域,同时与信息管理中心紧密结合,主要承接各种专业产品的物流服务,与德令哈工业园区产品相结合。

4.5 物流园区用地布局

用地布局采用双向对接的思路,首先根据物流园区的特点,预测各项用地的比例,落实物流用地。其次落实延伸产业的用地布局要求,再进行其他用地布局,并根据预测的比例进行论证,达到各项用地比例合理平衡。

参考文献:

周文专.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及评价研究[硕士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7.

孙承芳.特产园区信息平台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6.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8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9

①负责收集转运机台生产成品至QC区,并与机台作业员交接移转数量。

②运送包装物,监督作业员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包装。

③负责车间主通道的整理、整顿工作。

④替换机台人员的用餐。

⑤完成上级交代的各种事项

清洁工

①负责厂部办公室的清扫、清洁、茶水供应。

②负责作业现场的清扫、清洁。

③负责生活设施区域的清扫、清洁。

⑤负责QC区域的清扫、清洁工作。

④集中收、存、放废弃物品。

⑤负责整个工厂的茶水供应。

⑥替换机台作业员的用餐。

物料组长

①制定用料计划,负责物料的领用,并对领用物料数量、型号、品质、包装进行核对。

②根据生产要求提前备料满足生产要求。

③督促破碎工对二次料的回收,合理利用的速度、质量。

④计划、指导配色人员的合理作业,充分合理利用二次料。

⑤分派、指定供料人员,对开机机台准确、及时供料,并回收二次料。

⑥教育,督促指导班组人员佩带安全装置,按安全作业规程操作。

⑦对新色样、材料的试制,进行全程跟踪,制定并呈报一手资料予已存档。

⑧负责监控材料使用,做好物控工作。

⑨负责组织调配安排班组人员替换机台作业员的用餐。

⑩负责考核破碎工,拌料工、供料工的工作绩效。

破碎工

①负责将回收物料进行分材质、分颜色,进行破碎。

②将破碎物料进行包装并予以明确标示。

③安全、熟练操作破碎机台。

④进行破碎机台的日常保养及场地5S工作。

⑤拒收并呈报因工艺问题造成的无法破碎的料巴。

⑥替换机台作业员用餐。

配色工

①安全熟练操作拌料机台。

②严格安全按照材料的配比进行。

③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操作。

④将配好的物料,标识清楚,按类存放。

⑤珍惜、爱护材料、杜绝浪费。

⑥做好机台日常保养及场地5S工作。

⑦替换机台作业员用餐。

供料员

①按照用料计划,准确、及时供料生产机台。

②必须做到不错、不断。

③对需提前烘干的材料,必须准备。

④负责换色机台的清洗。

⑤对无机边回收的二次料,予以回收并分类。

⑥监督工艺员、生产人员、控制无法破碎的料巴。

⑦替换机台作业员用餐。

工程部主任

①规划、协调、指导及研究开发工作。

②制定相关工作流程、规划、指导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

③指导、审核、推进工艺改进,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流程设计及方案。

④制定品质控制计划,监控生产部门执行质量标准及程序。

⑤协调、制定、指导试模,新模接收及建立模具数据库。

⑥对生产工人进行生产质量培训。

⑦考核QC领班,试模组。

QC领班

①负责当班QC的工作分配,执行QC作业规程。

②负责首件确认,确认是否准予投产。

③监督生产质量、沟通协调生产领班,确保生产质量,巡视车间。

④评判产品,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备案并呈报工程部主任处理。

⑤准确统计合格产品进库数量。

⑥监督执行QC作业区的5S工作。

⑦提出改进品质建议。

⑧培训QC人员的品质意识,作业手法及作业技能。

⑨ 考核QC人员的绩效

QC

①负责巡检、抽检工作。

②准确填写巡检、抽检纪录。

③整理成品确定入库产品的准确数量并标识清楚。

④负责监督作业员的产品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⑥提出改善产品质量的方案、措施。

试模负责人

①负责新模试制,配合开模人员分析、检讨存在 改善问题。

②负责填制试模报告单,提交工程部主任。

③负责生产车间的模具管理、保养、简易修理。

④填写修模申请书,负责沟通模具厂修模。

⑤负责跟催修模进度、质量。

⑥培训工艺员的作业技能,协助作业现场解决工艺问题。

⑦负责模具的收发管理工作。

⑧按生产计划提前1~2天进行模具准备和产前的保养。

⑨建立模具台帐和模具明细卡分别进行记录管理

机修组长

①负责所有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正常使用,包括日常和紧急设备维护,预防性维护

②及时更新预防性维护工作计划及设备保养计划。

③负责项目维修预算。

④负责部门日常工作。

⑤负责考核维修人员。

成品仓负责人

①负责场地规划,制定合理的成品流程。

②核定货物的入库凭证,清点入库货物与运货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③对入库货物进行数量、质量和包装验收、发现问题做出事故记录并呈报生产主任处理。

④对存储货物进行保存,维护管理,登记保管纪录,卡和货物的编号。

⑤定期盘点,清仓查库,提供准确的库存数量,供计调人员编排生产计划。

⑥根据出库指定组织出货,对出库货物进行复核,签发出库单,并指导搬运装卸要求。

⑦负责安全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材料仓负责人

①安排货物的存放地点的规划、制定符合先进先出的货物流程。

②编写采购单。

③核对货物的入库凭证清点入库货物与运货人员办理交界手续。

④对入库货物进行数量、质量和包装验收,发现问题做出事故记录并呈报采购部处理。

⑤对储存货物进行保存、维护管理,登记保管帐,卡和货物编号。

前台物业工作计划例10

到了清代,大量汉人移民来到台湾,带来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在各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在台中地区建成以八堡圳为代表的台湾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该圳引水灌溉彰化平原,对于彰化县的农业有极大的贡献,也造就了鹿港地区的繁荣,因此人称八堡圳是“彰化之母”。北部地区则以1740年建造的公圳为主,至今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圳路灌溉台北盆地,然后分为许多小支流,促进公馆、古亭、大安地区的蓬勃发展。而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水圳则是高雄地区的曹公圳,与八堡圳、公圳合称清代三大圳,拓垦面积也极大扩展开来,形成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

台湾东部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地形陡峭的影响,没有水库可储存雨水,当地原住民们直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拦河取水,建成台东县两条重要的灌溉水圳――池上圳与关山大圳,水质清澈甘美,造就名闻遐迩的池上米和关山米。

20世纪30年代嘉南大圳的建成,使嘉南平原发展出独特的三年轮作制,为台湾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战后农业萎缩 积极复原重建

二战期间,台湾农业受到严重破坏。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稻米产量降至603,693吨,尚不足当时最低需要量857,000吨,当地大米一度倚赖进口。中国政府后,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力,积极修复或重建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水利工程、农业改良场及农会等以促进农业生产,水稻、甘蔗、甘薯等产量逐渐增加。

1949年当局撤退来台,导致岛内人口骤增,物资缺乏。台当局竭尽全力增加粮食生产,除大量进口化肥,开展作物肥料试验,并积极推动稻田良种繁殖制度重建(种子繁殖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原种、原种及推广种),还将各试验场所及两个农学院育成的优良品种推广给农民种植。

此外,台当局还积极施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与“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以提高自耕农比例,激发农民增产诱因,并通过“肥料换谷”等方式来掌握粮源,同时进行农渔会改组,使农渔会具有农技推广、供销及信用等服务功能。藉由相关政策推动,创造农村安定的生产环境,快速增加农业生产,在1952年即恢复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准,不但粮食充裕,也稳定工资与物价。当时的米糖、香蕉、“三罐王”(洋菇、芦笋、凤梨罐头)等农产品不但为台湾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并作为岛内建设经费,支持工业发展。

接着,台当局连续推动四期“经济建设四年计划”(1953―1968年),采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增产性措施,推行“综合性养猪计划”、“农牧综合发展计划”及创办“统一农贷计划”等。为加速农业剩余转移至非农业部门,除继续实施“肥料换谷”制度外,采行粮价稳定政策,使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本,并藉由农业机械化的推展,使农业人力得以大量转移至工商部门。

发展新兴作物,实现“进口替代”

台湾农业从恢复战前生产,进而要摆脱日本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与农业政策,当时主要目标是要将日据时期单纯的米糖出口日本,改变为增加多种农产,以代替进口的农产品,减少国际糖价低落的损失,并扩展农产品外销以争取外汇。

杂粮作物

20世纪50年代起,台湾省“农林厅”各试验场所加强杂粮作物改良工作,自品种改良着手,陆续自国外引进具有优良特性的杂粮作物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试验,或供作育种材料。在台湾“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前委员蒋彦士指导下,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朴子分场于1960年育成早熟丰产杂交玉米“台南5号”,为台湾利用杂交优势育种首次获得成功。“台南5号”由于具有早熟的特性,玉米成为主要轮作作物,土地利用率因而提高,对畜产事业的初期发展帮助甚大。

推行在同一土地上,每年生产3次或4次作物复作栽培制度是台湾光复后农业生产的最大特色。这种发挥土地最高生产潜力的特殊耕作制度实因岛内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又激增的压力下所形成。复作制度的推行有赖于各项技术的成功及配合,如两期作稻田施行复作栽培时最重要条件为里作作物必须能在下季水稻移植前成熟或收获,以使水稻能及时插秧。因此,嘉南地区冬季种植杂交玉米及高屏地区大豆的推广,均有赖于生长期适当品种的育成。育成抗病品种及有效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复作制度的推行也有相当大的贡献,如玉米露菌病业已育成较抗病的“台南8号”;又如冬季里作大豆常遭锈病侵袭,利用“大生45”农药400倍稀释液喷洒4次以上防治有特效。这种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栽培的方法,当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使台湾的精耕农业制度闻名世界。

果树

香蕉、凤梨、柑桔为台湾当时的三大外销水果,光复初期因生产萎缩曾一度暂停出口。香蕉于1951年初恢复外销,鉴于当时蕉农收益偏低,外销品腐损率过高,台湾农业部门试验采用机械化包装作业,推行蕉园排水、宽行密植、适当施肥等措施,提高产量及品质,以确保台湾产香蕉外销市场。1948年凤梨罐头的外销渐次恢复,1951年“农林厅”各试验改良场所进行行株距试验,栽植密度由每公顷25,000株提高至40,000株,可增加产量而不致引起病虫害,经全面推广密植方法,凤梨单位面积产量大增,凤梨罐头出口量一度曾达每年500万箱。台湾柑桔栽培历史甚久,但因芽条易生变异,果实外观与品质参差不齐,通过选拔优良母树,供种苗业者采取接穗繁殖,并将其接木后代集中管理。70年代初期更选出优良单株以枳壳花粉授粉,培养无病毒珠心胚系,供果园更新之用。

蔬菜

台湾光复初期,蔬菜栽培面积仅约4万公顷,种类甚少,每人每年消耗量仅40公斤左右,当时蔬菜生产改进工作主要为增加种类,以期藉多种蔬菜栽培生产而增进民众健康。台湾在1949年即已开始进行蔬菜引种工作,多种台湾过去从未栽培过的蔬菜都先后试植成功,其中最成功的是洋菇及芦笋。洋菇引种工作始于1953年,经不断研究改良,1956年台湾省农业试验所试制合成堆肥成功,省农会也建成成本低廉而构造简单的稻草菇舍,终使洋菇生产进入经济性栽培阶段。芦笋为温带长期作物,1953年起在台北区农业改良场进行芦笋引种及有关试验研究,经多年研究后创行“留茎栽培法”,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台湾成为唯一在亚热带及热带栽培芦笋成功的地区,1962年开始推广及试销。

改善农村劳动力,推行农业机械化

台湾推行农业机械化,初期主要目的在求精耕,因耕牛不足而引进整地机械。耕耘机的使用始于1954年,第一批7台美国制小型耕耘机经试用后发现,仅适用于旱田而不适用于水田,又于1955年从日本引进驱动式及曳引式小型耕耘机各1台,在各农业试验机构及农业学校试用,结果发现两匹半马力的小型曳引式耕耘机构造简单,操作容易而价廉,除耕田外尚可用于搬运及其他作业,适合当地耕作条件。

由于普通农民对耕耘机已发生兴趣,1956年起,岛内机械工厂纷纷自行仿造自海外进口的各种耕耘机,机械贸易商也相继进口耕耘机竞销。至1959年,岛内已有22家工厂制造出耕耘机,进口同类机型也达16种之多。同一时期,各农业改良场为使进口及台湾产耕耘机适合各种不同的土壤及作物,分别进行各种试验。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益处逐渐了解后,遂对农业机械需要日增,鼓励了农机厂商制造或进口更多新型农业机械,如抽水机、动力微粒喷雾机、谷类干燥机、动力脱谷机及其他农产加工机械的供应。

台湾农业部门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石门水库是台湾于1956年兴建的第一座多功能水库,具有灌溉、发电、给水、防洪、观光等效益;1967年建造的曾文水库位于曾文溪上游,是台湾最大的水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供广大嘉南地区的灌溉用水,和石门水库一样,充分运用水资源,发挥了多重功能。

推动综合技术 发展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中重要的一环,且有沟通农工两部门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改进外销凤梨罐头因膨罐及高霉菌含量而遭退货的技术问题,奠定台湾罐头食品外销的基础。1959年,洋菇在岛内市场滞销,凤梨制罐厂开始收购洋菇加工制成罐头,在欧美试销获得成功后,台湾洋菇产量激增,1967年居世界首位,成为台湾继凤梨后第二项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宗罐头食品。1963年继洋菇之后,再推动芦笋罐头外销,由于首倡芦笋去皮处理,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高达90%,产量也占世界第一位。为加强食品科技的研究,台湾于1965年在新竹设立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建立农产品加工农工合作制度,并推行技术辅导。经5年多的研究,克服芦笋罐头含锡污染的问题,并改善罐头食品杀菌操作及卫生控制等技术,台湾产芦笋及洋菇罐头在国际市场得以继续增长,外销金额每年达2亿美元。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因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力不断被工厂或其他非农业性工作所吸收,从1950年至1965年间,农业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由53%降为45%,但农业人口数则由3,998,000增加为5,739,000人,因此,农田的平均面积逐渐缩小。为了改善此种每户平均约1.1公顷的小农制经营的缺点,台湾“农复会”创拟一种新观念及新方法――“综合改良技术及共同栽培”,参加的农民经由共同经营的组织得以交换所需的劳力,充分及有效使用耕耘机、喷雾器及其他农具而减低生产的成本;因共同经营的水稻栽培已证实极为成功,故推广于其他作物如玉米、花生、甘蔗及萝卜种子等生产。

加强农业资源调查 导入区域农业规划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是台湾农业调整与发展时期,当时工商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涌向都市,衍生农村衰退情形。为了补足缺乏的劳动力,农业耕作方式从人力(畜力)转入机械化,农业经营型态也随之调整,逐步转型种植杂粮或市场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畜牧业和远洋渔业也蓬勃发展,成为重要出口产业。

这一时期,台湾农业创造了许多辉煌纪录,成为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罐头及猪肉的主要出口产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值占整体经济的比例虽逐渐降低,但技术密集的养殖渔业、远洋渔业、畜产业与迈向服务业的休闲农业却在逐次发展。1963年,台湾工业产值超越农业,社会经济结构急遽变化,台湾当局农业政策逐渐由促进生产措施,转变为对农民的补偿性措施及加强投入农村建设,如颁布“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1970年)、“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1972年)、制定“农业发展条例”(1973年),实施“稻米保证价格收购制度”(1974年),推动“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1979年)及“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2年)等,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环境维护功能,鼓励传统农业朝向现代化经营发展。

台湾“农复会”为提供耕地土壤基本性质与分布资料,于1963年至1978年间委托中兴大学及农业试验所合作办理台湾本岛冲积平原及台地的耕地土壤详细调查,绘制2.5万分之一的土壤详图162幅,供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管理与有关调查分类的参考。为进一步建立有关土地生产力的基本资料,作为农地资源规划的依据,1977年起委托省农业试验所及各区农业改良场,在主要农业区域搜集并调查其有关水、土、气候及其他自然因子的基本资料,同时观察当地主要作物的适应性与单位面积产量,制定合理的土地生产力分类标准及绘制耕地生产力分布图。1975年5月,屏东县首先完成水稻田航测及山坡地区调查,“农复会”即指派有关专家就该县的农业发展进行规划,调查搜集各类不同土地适种作物的类别及期别、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劳力需要、产值等资料,经整理后应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系统分析与线型规划技术,推算最适宜的作物种类或制度,描绘分区构想图。以屏东县为例,初步规划完成后的作物经营型态,经简化为14种,如能按照规划结果实施,可大幅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土地及劳力利用以及总收入。其他各县市的初步规划结果也多有相当幅度的增加。

推动农业自动化 提高产销效率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结构大幅转变,已由传统的农工生产逐渐朝向商业及服务业发展,促使农村青年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与高龄化,产销效率低落及农民所得偏低等问题。为因应农业所面临的环境,台当局提出农渔牧产业自动化计划并分两期实施:第一期自1991年度至1995年度止,为技术开发期;第二期自1996年度起至2000年度止,为技术应用推广期。

1991年,种苗改良繁殖场首先引进荷兰自动化机械化穴盘育苗生产作业系统及自动环控温室,建立台湾第一座园艺种苗自动化生产体系,其后再由岛内厂商设计建造温室、自动控制及紧急发电设备等工程,落实技术转移及适应台湾本土气候的要求,奠定温室精致农业发展的基础。以蝴蝶兰生产为例,由于自动化作业及温室设施技术的建立,加上组培技术成熟,蝴蝶兰产业逐步发展,在1998年出口开始大幅增长,当年的外销值为1,214万美元,至2011年增为9,847万美元,共增加8.1倍。

在蔬菜育苗方面,辅导设立一处种苗自动化生产示范工场及20处自动化蔬菜育苗场示范点,每年可提供健康的蔬菜穴盘苗约3亿株,并成立技术服务团以扩大落实自动化育苗技术及推广穴盘苗的使用。除了前述生产自动化,在运销自动化方面也有很好的成果。台北花卉批发市场于1990年首先建立价格变动由高往低一次决价的电脑拍卖制度,而后并逐渐增设电脑拍卖线,3线3小时平均拍卖量由2,700件增加至4,000件。因而奠定岛内花卉批发市场全面电脑拍卖的基础,目前岛内共有4个花卉批发市场,均已采用先进的电脑拍卖系统。

变革与创新 应对全球化挑战

世纪之交,一股市场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让岛内各领域面临新的竞争压力。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降低贸易自由化对于岛内农业的冲击,台当局在历次协商谈判过程中努力折冲协调,以争取岛内产业调适转型的时间;农业部门在加入WTO前后持续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强化农民福利及其他相关保护措施,维护台湾农业永续发展。

2002年台湾加入WTO,为因应贸易自由化,迎战国际市场的竞争,加速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台当局早在数年前即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调整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的政策方向,并接续推动“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1997年)、“迈进21世纪农业新方案”(2001年)及“新农业运动”(2006年)等,于2008年起以“健康、效率、永续经营”为施政方针,推行“小地主大佃农计划”(2009年)及“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2009年),台湾农业再次经历转型升级,成功推动蝴蝶兰、石斑鱼、文心兰、毛豆与芒果成为新阶段的出口旗舰产品。

为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希望农村,台当局2010年公布“农村再生条例”,由加强推动农村培根训练开始,强化由下而上的居民共同参与农村规划建设,并结合人文与产业发展,鼓励年轻人回乡,紧密连结农业、农民与农村共荣发展,导引加速台湾农业转型的脚步,朝向兼顾品质与安全的精致农业及重视服务与发挥农乡特色的休闲乐活农业发展。

知识经济兴起 加强智财保护及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台湾农业部门开始建立积极的科技研发成果保护与应用观念及做法。台湾“农委会”于2001年施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并于2004年1月30日成立科技处,积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的保护、管理及应用,以强化将研发成果落实予产业界运用。

台湾“农委会”所属各试验所及改良场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研发,研发精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农畜渔产品种,配合精良的栽培饲育、肥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环控设施、采后贮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增长发展,将农业由劳力密集产业提升为知识密集产业,享誉国际。

近年来,经“农委会”积极努力,技术转让授权实绩有显著增长,技转数量由2003年的15件增长为2012年的126件,技转金额也由2003年的507万元新台币增长至2012年的6,965万元新台币。其中高雄区农业改良场研发育成的毛豆新品种高雄6、7、8、9、10号共5个新品种,风味佳、高产量及适于机械采收,境外专属授权日本雪印种苗株式会社,创下台湾农作物品种境外授权的先例,更因通过品种权的布局,使其优质毛豆长期占据日本市场。

运用资通讯科技 推动农业E化

因应资通讯科技的发展,台湾“农委会”为推动农渔会业务资讯化、强化农业行政效率,自2001年起推动“建构农业资讯社群网络”计划,以4年时间辅导全台湾340个各级农渔会完成区域网路建置。2007年配合安全农业的推动,建立“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资讯网”及“产销履历认验证平台”等多个管理资讯系统,目前计有13个验证机构对1,331业者利用前述各项资讯系统进行验证及产销履历产品标章列印管理。为加强对农民服务,开展“农民线上远距诊断服务”,应用微距摄影机及网路视讯技术,由各农业改良场及试验所的238位农业专家提供农作物视讯诊断服务,共设立11处农业远距视讯诊断服务中心及由农会及产销班为主体的110个远端服务据点,快速解决农民田间栽种与产销经营等问题。

强化生物技术研发 提升产业竞争力

鉴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上的应用潜力,台当局于1999年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经过无数岛内科技人员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花卉与观赏植物方面,研发出调控花期延缓老化、改变花形、抗逆境、抗病、耐运输等蝴蝶兰品种;在植物保护方面,成功开发苏力菌、枯草杆菌及内生菌等多种微生物农药;在环境保护方面,分离出具纤维分解、木质素分解、蛋白质分解以及脂肪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对往后产制微生物肥料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贡献良多。

2006年,台湾“农委会”规划成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并于2009年正式运作,几年来在动物疫苗及生物性农药、肥料的成果斐然。通过推动农业生技园区的建设,构建农业科技产业聚落,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自2006年至2012年12月止,已有54家农业生技厂商进驻营运,已带动投资金额53.6亿元新台币,逐步发挥农业生技产业群聚综效。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自2004年至2012年12月,已有64家兰花育种、繁殖、栽培等生产业者进驻营运,带动投资金额42.4亿元新台币。

农业科技前瞻 因应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