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学舞蹈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05

中学舞蹈教学

中学舞蹈教学例1

舞蹈方法是舞蹈教学工作进步的动力,也是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使教学工作相对的稳定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反之,则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混乱,结果不堪设想。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关于舞蹈的外开性。外开性是芭蕾舞的特殊运动形式。“外开”是指舞者不论男女均需要从肩、胸、髋、膝、踝五大部位向左右对称的打开,尤其是两脚向外打开90度。这种外开不仅仅具有延长肢体的线条,使人体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又有炫耀贵族气质的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具有使人体最大限度占领舞台空间的能力,运动的灵活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为舞者的身体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这需要科学并有效地进行训练。比如,肩的外开。在教学时,老师应让学生感觉两肩肌肉向两旁打开、延伸,肩胛骨和锁骨向下放。而往往一些老师只片面强调肩向后打开,导致学生背肩、挺胸塌腰。或者根本不强调舞蹈动作中肩外开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动作过程中出现抠肩或耸肩的现象。又如,两腿的外开,两腿应从髋关节转开,腿部肌肉、韧带同时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整条腿向外开,脚向外打开90度,膝盖、脚踝呈向旁方向。有些老师只是一直强调两腿打开,而不解释方法,有些学生就会一直在掰脚,而胯根、膝盖、脚踝仍是抠的。出现貌似两腿打开的假象,这样不但不会达到训练效果,还损伤自己的身体。

另外,关于肌肉的伸展。芭蕾舞的四大美学原则是“开、绷、立、直”。围绕着芭蕾舞的审美标准,它的运动规律也是遵循这个审美标准,肌肉的用力应是伸展的。拉长了的肌肉自然是细的、长的、紧的线条。有些老师,往往强调“肌肉收紧”,导致学生对肌肉训练进入误区。因为,他们只注重“收紧”,导致臀部、大腿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成短纤维状,使肌肉僵硬,没有弹性,并且越练越发达、粗壮起来,从而破坏了形体的正确发展。肌肉的伸展还需要运用“合力”,实际上就是骨骼肌和肌肉的一种“并拢”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两者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舞蹈也是如此。舞蹈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下,以最大限度体现出它的美丽。所以,即使在多么简单的动作都需要肌肉同时使不同的力,又将这些力合在一起,使之规范、标准,否则,学生就会出现“趔”的现象。

再者,比如一个具体动作的例子——普利埃。蹲时,双腿的运动路线是向双脚尖方向打开着地下蹲,髋、踝关节的应用方向是向旁弯曲。起时,一方面,用脚和腿的力量推起;另一方面,躯干应从骨盆位置用力向上带动提起,双腿外开的使髋、膝、踝关节伸展到直立状态。“蹲”主要训练的是髋、膝、踝部关节的柔韧性,以使这三个关节的弯曲度更强。因此,在做蹲动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三个关节的柔韧性和弯曲度。在教授蹲时,常常容易把注意力置放在膝关节部分,从而忽略了髋和踝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髋关节一定是向旁边弯曲,也可以通俗地说是“向旁折断”。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抠跨的身体形态。

以上就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会使舞蹈艺术向正确的、进步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会使舞蹈艺术向错误的、退步的方向发展。舞蹈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方法不只是一种“直感思维”或“灵感思维”,它的科学性是要受实践检验的。我们在总结舞蹈的教学方法是不应发主观臆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应当经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客观的得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在其基础上适当的创新。

总之,舞蹈艺术是与时代进步,不断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理出一条条理性化、系统化、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中学舞蹈教学例2

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下,依据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而以舞蹈本体为研究中心的舞蹈美学,则着力于探索舞蹈本体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的审美规律和指导舞蹈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实践与发展[1]。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舞蹈技法,还要将舞蹈美学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利用舞蹈美学来促进舞蹈教学,通过对学生美学理念的灌输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建立审美理念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对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所丰富。

1.舞蹈美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技巧、建立正确的的审美理念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是舞蹈教学的对象。张楚廷先生认为美育的使命包括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2]。这是很精辟的见解,具体而言,舞蹈美学对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舞蹈美学能够推动学生自身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形成,达到学生的自我完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舞蹈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美学特征,而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吸收并非只通过外在的推力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学生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知识的吸取,进而将其吸纳、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舞蹈的美的认识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其人格心理的塑成和自我的完善。

舞蹈美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舞蹈,以严谨的建筑的秩序流动,以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为韵律,从而表现出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表现出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节奏表现的常状态,而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3]舞蹈通过将人即舞蹈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理解通过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借助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将其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进行外在的展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主体对外在物象的“内化”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并将其通过自身思考再进行外在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主体和客体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这对于学生心理结构的优化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舞蹈美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美学理论更多是的通过精神层面的理解与灌输即逻辑思维来展现的,而舞蹈动作则是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和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即形象思维来展现的。舞蹈教学是将舞蹈美学的理论和舞蹈动作实现合一,学生通过对具体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一方面对提高了自身的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美学的理念用到舞蹈技能的学习中,利用美来提升自己对技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身形协调,动作统一,充分展示舞蹈之美。

舞蹈美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舞蹈美学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后再通过艺术创造将舞蹈的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舞蹈技能的掌握,对舞蹈艺术形式美和舞蹈艺术内容美的感知,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如何提升这一能力的途径上,首先要注重对审美经验的积累,注重学习中的点滴;其次要重视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刻苦学习;最后要重视对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学侧重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展示,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将其用之于创造能力之中。

2.舞蹈美学丰富和发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舞蹈教学是舞蹈美学的基础和服务对象,舞蹈美学则为舞蹈教学提供艺术指导和美学参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舞蹈美学一方面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对舞蹈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补充和发展。

舞蹈美学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丰富。在如何定义美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理念”的学问,有将其看成是研究感性的学问,有将其看作对固定领域和事物的“美”的标准研究的学问,有人将其定义为“艺术哲学”,将其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依照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审美关系的学问”的定义标准我们认为舞蹈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艺术美学包含诸如美学理论、各子范畴的美学等等,涵盖范围极为宽泛,因此舞蹈美学不是单一孤立的学科,而是多种理论和学科相交叉性的学科。“舞蹈美学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舞蹈的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审美规律、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的学科。”[5]传统的舞蹈教学的内容一般只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而将美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舞蹈教学,拓展出新的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等,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舞蹈美学更新和发展了舞蹈教学方法。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技术性讲解来获取教学成果。而将美学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发展。“舞蹈之美的表象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就舞之美而论舞之美,而是应该将舞蹈之美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相连,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其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舞蹈之美的影响的原因、特点、方式与规律等问题。”[6]因而,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更新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舞蹈美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已论及,舞蹈美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而舞蹈本身又是舞蹈主体将其对客体的认识进而以身体姿态的形式将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这其中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问题。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自身的学科构成、具体的社会状态、客体的状态等等都会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看法,这势必会涉及到诸如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舞蹈美学也必然导致舞蹈教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次,舞蹈美学教育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舞蹈教育方法一般采取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技能说教为主,较为简单和机械。而舞蹈美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可以将美学教育的诸如精神分析法、解构法、历史研究法、符号文艺学等方法引入到舞蹈教学中来,通过对具体动作的全方位剖析,并进行理论的全新构建,最后依据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在舞蹈教学中引入了有综合性质的舞蹈美学,这对教学主体即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教师要完成“精专型”向“既通又专型”的转变。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这种要求大部分只是局限于技能一项上,即看舞蹈教师的技术能力,而对教师的其他要求相对较少,集中表现于教师技能“精专”。但不管在现代教育的要求下,抑或是舞蹈美学的要求下都需要教师完成由“精专”向“既通又专”的转变,如此才能保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做到“既通又精”,就必须:首先,教师要保证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有娴熟而精细的舞蹈基础、技能及表现能力,这是作为舞蹈教育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精通教育方面的技巧,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学习和熟知教育方面的理论;第三,教师要掌握美学的理论并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要注重自身的美学理论积累和能力历练,教师既要阅读大量的美学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能力,同时又必须在自身的舞蹈学习和锻炼中将美学贯穿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将这三种知识及能力完全具足,教师才可以将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进行指导,保证舞蹈教学高质量的进行。

舞蹈美学促使教师对“主客二分”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理念。传统的舞蹈教学所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教育理念,即将师生间划分出主体和客体。这种教学方式舞蹈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如教书育人、行政管理的角色、心理导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种主客体泾渭分明的划分使得客体无法对主体进行促进和感染,无法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对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美学理念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摈弃这种具有主客体二分的教育方式,而应将教育中的师生交流看作是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首先,我们还要改正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单极表演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舞蹈教师作为导演对舞蹈教学过程完全控制,这种单极的表演是对学生群体的漠视。在美学理念下的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建立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表演而共建意义的教育模式,师生在舞蹈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双方都可以将对舞蹈的理解进行相互表达和阐释;其次,教师要摈弃传统舞蹈教学中师生间互为手段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对方看作是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角色而难以形成融洽的和合关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将人看做目的而非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使师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舞蹈美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教学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扩展,还提升了教育主体的素质。但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舞蹈美学引入舞蹈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舞蹈教学中将美学和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基于学理和实践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在舞蹈教学中引入舞蹈美学必将能促使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古丽米拉・吾尔买江.舞蹈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舞蹈美学[J].北方文学,2012.02

[2]张楚廷.美学教育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中学舞蹈教学例3

引言

就目前的舞蹈教学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将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学生的成绩。然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停滞不前,教师忽略了中小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进行机械的填鸭式教学,综合能力忽视和学生发展的退化等弊端,通过建立舞蹈社团等模式赋予了舞蹈教学新的生命力。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改进中小学生的舞蹈教学。

一、发展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缺失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其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和心智状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只是照猫画虎,按部就班的全盘按照教材目标而开展舞蹈教学[1]。中小学生在具体的舞蹈学习过程中,其多样化的要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学生丧失了舞蹈的学习兴趣,从长远来看,它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抵制。

(二)教学评价体系狭窄

教学评价作为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舞蹈教学发展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将评价的重心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查,舞蹈技能掌握情况,而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情感素质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学习重心出现了偏移,只关注技能和理论两个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因素长期以往,将会使学生的舞蹈教学得不到长久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

就目前我国舞蹈教学来看,大部分中小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对舞蹈教学采取忽视的态度,不仅表现在课程安排较少的现象当中。部分教师在开展舞蹈课堂的过程中,不积极备课,往往采用老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舞蹈理论知识,通过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匮乏。

二、解决措施

(一)转变舞动教学方式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舞蹈教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舞蹈教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还有必要确保学生使用特定形式的舞蹈来表达情感并展示舞蹈的真正含义。过去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按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没有真正的回归给学生,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舞蹈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际的将课堂交给学生。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帮助舞蹈课堂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声音进行实践教学,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舞蹈课堂产生浓厚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舞蹈的魅力,还使学生渴望优秀的舞者,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

(二)完善舞蹈教学评价

中学舞蹈教学例4

二、影响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一)自身因素

第一,先天的身体因素。先天因素一般就是我们所讲的天赋因素,这和舞蹈表现力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天赋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先天遗传,其不仅为每一个人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且由于遗传素质不尽相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小学生存在不一样的舞蹈表现力。毫无疑问,学生自身先天的身体因素会对他们舞蹈表现力形成较大的影响,天赋较高的有可能会在培养舞蹈表现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先天优势。第二,对舞蹈的认知因素。如果学生对自己所要演绎的舞蹈作品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学习热情的话,那么再好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都不会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本身对舞蹈有着十分强烈的学习热情的话,那是完全有可能爆发出非常可观的学习潜能。可以说,只有学生内心真正理解舞蹈、热爱舞蹈,才有可能发挥出最好的舞蹈表现力。第三,自身的心理因素。学生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即便拥有精湛的技艺,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进行表演时难以控制自己,必然也会影响到技艺的正常发挥,影响到作品的情感表现。

(二)外部因素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舞蹈表现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重视和培养得到提高的。一般来说,在艺术气氛较为浓厚的家庭,孩子一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说家庭中有人从事舞蹈事业工作,那对于孩子的舞蹈表现力的提升肯定有所帮助。对此,很多没有从事舞蹈事业但非常重视孩子艺术素质发展的家长,都会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如带小孩去参加培训机构的舞蹈学习,或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课外舞蹈培训、舞蹈表演和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第二,学校环境因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接受舞蹈基础教育的重要环境,在学校学生才可以科学系统地接触舞蹈训练。可以说,学校成为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第一课堂,学校舞蹈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舞蹈表现力,一个具有丰富的舞蹈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舞蹈表现力。

三、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舞蹈训练本身没有任何兴趣的话,那必然产生不出表演欲望,舞蹈表现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充分的发挥。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需要舞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对舞蹈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大脑发展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舞蹈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应尽可能使用形象化方式,帮助他们学习舞蹈动作。如在“学做”舞蹈教学时,可事先向小学生讲解叔叔的英勇形象,然后模仿叔叔进行敬礼、立正。如此不仅可以很快抓住舞蹈人物形象,而且也使孩子们学习起来容易入手。此外,还可让小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舞蹈作品,并在观看的同时配以知识解说,让他们在优美的舞蹈动作和不同的内容表现中提升对舞蹈的兴趣。只有真正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对舞蹈有着较高的兴趣爱好,才能提升他们对这项艺术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舞蹈表现力。

(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

由于许多小学舞蹈教师误认为舞蹈教育只是一种技能教学,老师只要传授表演技巧,而学生则只要模仿舞蹈表演动作就可以了。殊不知,舞蹈艺术不是机械的技巧表现,而是情感的载体,艺术修养的不足只会导致表演实践难以找准方向。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的舞蹈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舞蹈的感悟和理解,影响到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即便是小学阶段,舞蹈教师也必须努力去提高小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舞蹈,进而提高舞蹈表现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舞蹈作品的文化表现。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每一门舞蹈艺术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这就需要对舞蹈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舞蹈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在舞蹈表现时可以更好地诠释其艺术内涵,进而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和舞蹈关系紧密,舞蹈离不开音乐,绝大部分时候舞蹈都是在音乐的衬托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因此,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于培养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儿童舞蹈配套的音乐大都是相对形象化且有情节的音乐艺术作品,如果我们将其和舞蹈动作完美结合起来的话,就可以向观众极致的展示舞蹈表现力,进而使音乐内涵和舞蹈动作相互升华。小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之所以常常出现动作衔接不够流畅,大多都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深度不够,所以舞蹈教师在帮助他们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呢?首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让小学生聆听不同音乐,让他们可以用心去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用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去领悟和理解音乐。例如,我们可以事先给小学生们欣赏音乐,然后引导他们自行想象音乐中的故事内容,听完之后再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增加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其次,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小学生去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多去倾听和感受不同的舞蹈音乐,不断提高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最后,应该使用现场实践的方式,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音乐主题让小学生尝试用舞蹈去表现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舞蹈动作的美以及音乐的魅力,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讷讷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力。

中学舞蹈教学例5

(一)点滴渗透的原则

所谓点滴渗透的原则,是指在舞蹈艺术表演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对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训练。例如,在舞蹈基础知识教学中,要进行舞蹈审美知识的渗透,以使学生了解有关舞蹈艺术美的表现意义。由舞蹈技能技巧训练和动作表现能力训练构成的训练教学,是舞蹈表演教育的基础训练内容。舞蹈表演的课堂训练教学也要遵循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学到舞蹈艺术表演的真谛,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不仅在学习欣赏他人的表演时要全神贯注,细心揣摩,而且在教学训练中也要关注每一个细微末节,对于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无论是舞蹈表演中不同眼神的艺术表现,还是在舞蹈组合中肢体肌肉的张驰动静,都应当悉心揣摩,心领神会。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中,坚持贯彻点滴渗透的原则,不仅符合该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学生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二)激发兴趣原则

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通常总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究,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艺术教育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能够推动学生排除困难,坚持寻求知识、努力刻苦训练。青少年中存在着不同的兴趣发展类型,有必要将游移变化型、多角变化型和起伏波动型的学生引导为持续发展型。激发学生对于舞蹈艺术表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

二、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一)先天遗传因素

有学者认为舞蹈表现力完全取决于舞蹈演员的先天遗传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不乏如果父母从事舞蹈工作,其儿女在舞蹈表现力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

(二)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遗传无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潜在的能力,社会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潜在能力的运用。舞蹈表现力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如果经过好的培养是完全能够在后天得到强化的。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大多数舞蹈演员接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在校园里会接触到最基本的舞蹈训练,学校也就成为了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舞蹈表现力的第一课堂。课堂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舞蹈演员对于舞蹈内涵的感知,进而影响其对舞蹈的表现力。

三、培养舞蹈表现能力的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及了解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体现目标是让观众在舞者的一举一动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精神。因此可以这么定义,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其经典之处,尤其是一些被传之为经典之作的舞蹈作品,其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及历史的影子。因此,当我们在欣赏一个舞蹈的时候,不应该只是观察其技巧动作有多么的高难度,而更应该用心去体会舞蹈中蕴藏的艺术表现力。一个真正舞者的伟大之处,从来就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高超舞蹈技巧,而是她在舞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带给观众由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就是源自于舞蹈表现力。舞蹈,就是通过舞姿来将艺术形象化,表现出舞蹈作品背后的无价情感。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一吐为快来将其完全表达出来,只能在日渐一日的培养中加以强化和体会。所以,舞蹈学习者可以在舞蹈训练中的肢体训练中自我强化,由动作本身出发,去探索神情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含义。在舞蹈中,同过自身的舞步与五官神情的自然结合,由心构筑舞蹈艺术的实体形象,给人以真正意义上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舞蹈形象都是来自生活的,舞蹈创作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创作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加工、整合这些素材,用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式予以体现,其实,创作舞蹈作品、塑造舞蹈形象都是为了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所以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有表现力。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学院派色彩太浓,学生为了表演而表演,忽视了舞蹈表演的实质,也就是说舞蹈教学与舞蹈表演脱离了生活,舞蹈表演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真实,不会给人带来假而空的感觉。

(三)加强舞蹈技巧的训练

第一,加强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所有舞蹈训练的基础,主要包括软度训练、蹲、腰、腿功部分的训练。第二,舞蹈技巧的形成,舞蹈技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首先通过一定的讲解、示范或影像资料等,舞蹈演员对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经过舞蹈训练的反复练习,不断体会技巧的内涵;这些听觉、视觉和动觉上的反应会刺激大脑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在舞蹈中形成“熟练动作”的反应,即动力定型。第三,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这种技巧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跳”、“转”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因此就加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舞蹈演员包含激情的表演、纯熟的舞蹈技巧魅力,辅之以优美的舞蹈意境,必定造就富有表现力的成功的舞蹈作品。

(四)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中学舞蹈教学例6

一、教材的重要性

舞蹈教育领域充斥着两种权威观点:教师决定论,名言为“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和学生决定论,论点是“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水平和学生发展存在依存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学、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师水平而决定的。在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师主要依靠自身的示范来进行教学活动,示范的准确到位与否则直接决定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中心论”认为自我努力、自我激励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天赋、智商是学生发展的“基因”,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我们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确实这些特殊才俊,他们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也有一些勤奋学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出色的成绩。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容易产生相互排斥走向极端,从哲学上讲也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从现实角度思考,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除了“人”的因素以外,“物”(教材)的作用则更为突出。

二、中小学对舞蹈教材的需求

(1)学校需求

中小学舞蹈教育迎来了春的美好,各大小学、中学争相开设舞蹈课程,迫切需求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舞蹈教材。一个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舞蹈教学同样如此。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例,2004年展开舞蹈艺术教育探索和实践,12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征的教材,总结摸索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法以及建构出相对完整的教学结构,并成立金帆舞蹈团隶属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和延续至今,归根到底在于教材。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实施舞蹈教育发展之路,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应于自身的舞蹈教材,舞蹈教材体现特色办学,并能够在长达1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中逐渐彰显其独特的价值,这对于舞蹈教育教学的适用价值和风格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的需求

教师是“教”的主体。现阶段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构成主要分两个层次:专业舞蹈教师和非专业舞蹈教师。在没有具体舞蹈教材为指导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水平较高,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难度较高、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进行教学,这些教材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极不相符的,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跳舞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加之非专业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往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建构科学的、系统的、特色分明的中小学舞蹈教材是满足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的主体。虽然在舞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手捧教材上课的,由舞蹈教师通过语言教学和肢体示范教学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但是,教材作为“隐身的存在”它始终存在于教师课下的备课中和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中;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舞蹈教材是每位学生的需求。

三、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步伐

教材是教师及相关专家知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教材)生成的过程,高素质的教师屡见不鲜,但达到超越教材的却不多;此外,教材是传承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具有普及性、全民性和传承性,教学不同于研究,研究以创新知识为主,而教学则以传承知识为主,传承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材将知识代代传递。现阶段中小学舞蹈发展迅速,但是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根本,是集知识、智慧、精神、科学性、人文性、道德性、核心性、主导性于一身的教学材料,因此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是现实需要。中小学舞蹈教育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一直未被纳入进正式的校本课程,即便有一些中小学校开设舞蹈课程,那也是以兴趣班、校舞蹈队或校舞蹈团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教材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舞蹈老师或编导主观的选择,将专业院校的舞蹈教材生搬硬套的应用于中小学舞蹈教学中,以至于在舞蹈教学中出现“架接”、“拔苗助长”、“张冠李戴”等各种违背规律的现象。面对各大中小学校对舞蹈特色教材的庞大需求量,笔者认为建构适合中小学校特色的舞蹈教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中学舞蹈教学例7

(1)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及欲望

开始选择一些节奏型比较简单,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让学生从听入手,感受了解乐曲的音乐节奏。听完音乐之后,启发大家,先用手臂做出单一动作,配合节奏一个八拍变一个动作。学生们觉得很简单也很有趣,每个人想的动作都不一样。第二遍启发大家,用腿部作单一动作,同样一个八拍变一个动作,效果也很好。第三遍,要求他们将自己刚才想的动作手脚配合起来做,学生们对于自己想的动作很积极地在练习。这种即兴舞蹈的创编,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感情的表达力,各种诸如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尽情欢乐,尽情宣泄他们的思想感情,回归少年本性,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2)让学生学习基本系统的舞蹈知识及动作

学生有创作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舞蹈知识也是不行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教授了学生系统的关于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组合。通过这些练习,慢慢的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多年来形成了常规教学,学生的美感及动作协调能力普遍的有了提高,为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奠定了基础。

(3)欣赏舞蹈精品,在学生心中树立美的形象,了解舞蹈的风格

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中有一种追赶的目标,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欣赏一些舞蹈作精品,《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舞蹈语汇的理解能力,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内心的神韵美,树立民族自尊意识,感受民族舞蹈魅力,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气韵,开阔视野,保存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舞蹈队的排练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展舞蹈尖子生,及时地让他们加入校舞蹈队,对他们进行更加系统的培养,学好基本功为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编排了健美操《独一无二》、《逃跑》;舞蹈《把春天迎进来》、《春天的故事》、《吉祥如意》、《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烛光里的妈妈》、《我心飞翔》《大团圆》、《美丽草原我的家》,同时先后获得多个奖项。通过近几年的舞蹈教学培训我总结了几点经验及感受:

(1)舞蹈音乐的选编

编排一个好的舞蹈,需要一支素质良好的队伍。中学的舞蹈教学跟专业舞蹈训练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兴趣与舞蹈训练相结合的活动。舞蹈可以对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学生呼吸在舞蹈中的运用,更好的加强身体的律动。通过平时的训练,对学生们的舞蹈学习和表现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带给人们的应给人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所以,选择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舞蹈,音乐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动感。

(2)舞蹈要有一个巧妙的构思

我在进入舞蹈创编前,先根据音乐对舞蹈有个整体的构思。因为是中学生舞蹈比赛,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舞蹈动作及队形表现中学生的快乐健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构思的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点子”。在编排中,只实际动作把音乐添得满满的,那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增加了道具的使用来衬托舞蹈,这样学生感兴趣了,跳起来就更投入了,舞蹈自然显得更生动了。编排舞蹈如同写文章一样,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尾,结构上要层次分明,变化合理,有对比,有轻,有重,这样的舞蹈才耐人寻味。

(3)舞蹈动作的编排

编排一个好的舞蹈,要很多方面的结合,要有好的舞蹈题材,好的音乐,编排有序的舞蹈构思及舞蹈的意境创造,最重要的更要有精炼的动作素材。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首先,舞蹈动作的设计要有创新,所以在编排《美丽草原我的家》这个舞蹈动作时,我运用了蒙古舞蹈的一些动感动作,使整个舞蹈的风格趋向热情,奔放。其次是队形的变化,要富于变化又不能乱,要为主题服务,在舞蹈《吉祥如意》中,开场队形模拟藏族连绵起伏的群山,画面静止,创设情境,将人们情绪带进音乐,我认为动作表现和舞蹈感觉为内容,队形变化为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会使舞蹈看起来较合理。通过训练,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教做结合,身教言传,学做结合,自主排练,手脑脚并用,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在舞蹈教学和编排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三、舞蹈有自成体系的教育作用

舞蹈训练时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其自制,自持能力及意志品质。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动,爱模仿,表现欲强,通过舞蹈课,能满足其以上特征外,表演性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出大力,流大汗,每个动作都要反复进行训练,付出辛勤的劳动,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使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中学舞蹈教学例8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07-01

一、我国舞蹈教育现状

(一)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将目光放在了艺术教育方面,所以,很多高校开设了舞蹈专业。这种局面在促进舞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规模发展过快,导致师资力量缺乏,生源质量不能保证等,从而引起舞蹈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二)专业设置多样化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舞蹈教育方面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舞种。上个世纪末,我国舞蹈科目主要有民族和芭蕾舞两种。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想和市场需求都对舞蹈专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新的舞蹈专业。再有,也出现了很多交叉专业,如歌舞、时装表演、舞台剧等。

(三)学生年龄幼龄化

因为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舞蹈专业的学生年龄都偏小,不少学生都在学龄阶段就进入了舞蹈学校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成熟年龄也越来越早,于是不少学龄前儿童进入舞蹈专业进行学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年龄较小的舞蹈神童,由于舞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所以舞蹈教育者要同时面临对学生进行心理和生理的教育责任。

二、影响舞蹈表现力发挥的因素

(一)认识因素

要想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舞蹈的表现力,则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舞蹈认识有较高要求。很多出名的舞蹈家,他的亲属当中就有在舞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遗传原因。但影响表现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假如学生对舞蹈学习没有热情,那么,即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学生也不会提高很多。假如学生本身热衷于舞蹈的学习,那么他就会在舞蹈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只有热爱舞蹈学习,才会在舞蹈表现力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二)环境因素

外界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方面。一在家庭当中,如果学生家庭具有和谐的氛围、高水平的文化背景,则会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很多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努力为孩子创造舞蹈学习空间和时间,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这些积极的态度都会从正面影响孩子的舞蹈表现力。二学校教育环境,我国生仍然处于身体的生长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没有深入理解舞蹈表现力的内涵,所以要求学校在舞蹈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舞蹈认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兴趣

只有学生对舞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成为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的动力,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学生容易对各种新奇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到新事物当中,学生对舞蹈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融入舞蹈的学习当中,可以有效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来实现,才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舞蹈学习当中。

(二)提高师资质量

当前,我国的舞蹈教育师资与快速发展的时代严重不符,高等院校不管是硬件投入,还是师资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一舞蹈硬件建设,院校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舞蹈院校的发展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应该将发展重点放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舞蹈人才方面;二不断提高舞蹈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在我国舞蹈教学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教给学生舞蹈技能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认识,学生只有对舞蹈具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利于舞蹈表现力的发挥。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舞蹈教育中,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综合素质,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所以,在我国的舞蹈教育中,不但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还应在舞蹈教学中引入声乐和戏剧等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敢于创新。

中学舞蹈教学例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46-01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的舞蹈能力进行培养,其中舞蹈创编能力是培养重点。通过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可使他们整体舞蹈能力得到提升。所以,作为舞蹈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从而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进而得到更好发展。

一、影响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因素

第一,舞蹈创编意识较差,会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在以往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舞蹈创编意识比较差。通常情况下,教师只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的舞蹈动作比较规范,也能够使舞蹈具备美感,但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仅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缺乏自身见解,无法主动创编舞蹈。所以,学生缺乏舞蹈创编意识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第二,舞蹈创编中表现力较缺乏,会对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舞蹈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对舞蹈进行创编。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不能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主观能动意识,仅仅是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简单模仿,在舞蹈创编过程中想象力及主动性比较缺乏,所创造的舞蹈作品缺乏表现力,最终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1]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舞蹈创编兴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应当激发学生的舞蹈创编兴趣,在学生具备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提升其内在动力,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其舞蹈创编能力。首先,可通过竞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强烈的好胜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教师应当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比如可_展舞蹈创编比赛,并设置奖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其次,通过体验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实际舞蹈创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感受到在舞蹈创编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较大的创作热情。所以教师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其均能够感受到舞蹈创编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二)加强舞蹈基础知识培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进行较好培养,使其舞蹈创编能力有效提升,必须要对学生加强舞蹈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舞蹈基础知识后,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从而创编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基础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能够对舞蹈动作深入理解,对舞蹈动作中的各种姿态有深刻体会,为其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能够使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这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相关舞蹈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舞蹈主题进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可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在音乐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很好地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学生通过现象可获得创新灵感,从而实现舞蹈创编的创新,使其创编能力得以提升。[2-3]

三、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创编教学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十分必要。因此,作为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积极通过有效途径及方法进行舞蹈创编教学,使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韵葳.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策略分析[J].音乐时空,2015(21).

[2]靳松.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4(12).

中学舞蹈教学例10

J70-4

一、前言

所谓舞蹈状态就是指舞者进入舞蹈境界之后所展现出来的状态。好的舞蹈状态能够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舞蹈艺术当中,更好的展现优美的舞姿。

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很多学校忽略了舞蹈教学,导致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并且很多高校舞蹈教学扩大办学规模,开设大量专业,对舞蹈教学不够重视。并且舞蹈教学课时也比较少,缺乏相应的舞蹈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并且很多高校设置的舞蹈课程都是选修课,类似于体育课堂上的形体课,这种教学体系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舞蹈精髓。并且将舞蹈教学放在选修的位置上,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导致学生根本无法从中学习到相应的舞蹈知识,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很多高校对舞蹈教学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不够,导致无法形成完善独立的教学体系,影响了高校舞蹈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较单调

目前我国很多教学模式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口传式、说教式教学方法,导致都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讲解,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量枯燥难懂的舞蹈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浅显的舞蹈动作打击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并且很少有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讲解舞蹈相关知识时也大多通过口头讲解,很少用示范性的动作来辅助说明,实践性教学环节很少。并且教学方法单一守旧,缺乏实际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模仿性学习,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3.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应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少,高校对舞蹈课程投入的人力物理也不足,导致很多高校缺乏充分的资源让学生学习。并且有些高校只是一味的使用之前教W中比较通用的教材,使得舞蹈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偏向片面化,很多教材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和补充。并且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来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舞蹈状态的具体应用

1.加强舞蹈作品的深入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之一,要想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需要体验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与民族地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旦无法把握民族地区文化,即使肢体动作表现得再完美,也如亭台楼阁一样缺少本质上的东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从体验舞蹈作品的角度出发,感悟和领略民族民间舞蹈内涵。例如,在教学东北秧歌前,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文化,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掌握其颤、扭、摆、跺等典型性动作。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后后,才能够自然地表现东北秧歌。

2.营造舞蹈环境教学情景

民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源地,民族民间舞蹈反映着地区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劳动人民把村寨、田间作为表演场地,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在辛勤劳作中的情感。可见,民族民间舞蹈具备较强的环境性特点。然而,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难以创造这种环境,导致舞蹈表现力的缺乏。另外,民族民间舞蹈多在舞台上表演,这增加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师要营造舞蹈环境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此模拟舞蹈真实场景,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体会民族民间舞蹈的韵味、风情,进而提高舞蹈表现力。例如,在教学藏族舞蹈时,通过多媒体反复播放学生无法掌握的部分,并播放藏族地区的风景、音乐,形成了一种藏族舞蹈表现情景,使得学生们既能领略动作要领,又能体会到藏族文化的精神魅力。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入乡村地区,为当地农民表演,感受他们的质朴与热情,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3.把握舞蹈典型体态与动作

表现民族民间舞蹈时,要把抓住关键点,以加深观众对舞蹈的印象。关键点既可以是典型体态,也可以是典型动作。例如,在教学藏族舞蹈时,一个常用的表现动作为“屈”。著名藏族舞蹈《母亲》中,“屈”这一动作的表现较多,包括体态前倾、双腿弯曲等,正是因为这些动作的存在,才能让观众记住这一舞蹈。为什么这一动作让人们叹为观止呢?分析其原因,与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人们为了御寒需要披上厚厚的皮袍,这就使得人们灵活的部位为小腿,因此,藏族舞蹈中以弯曲、松腰等动作为主。此外,藏族地区宗教文化气息浓厚,藏族人民有着虔诚的,这些因素也是藏族舞蹈中“屈”动作较多的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表现舞蹈。

4.教师科学的引导与示范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是一样。因民族民间舞蹈融合了民族文化,涉及范围广,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前,教师要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内容,了解舞蹈发源地、地区人们生活状态、历史发展及审美习惯等,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另外,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示范能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细节和动作予以指导,重点强调神态和情感的指导,以激发学生共鸣,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结束语

总之,舞蹈状态是舞者良好表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舞蹈状态的培养,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