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0:25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31-04

一、概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拥有未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东北大学作为我国设立矿业工程学科最早的地矿类高校,在总结以往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技术性卓越工程人才这一问题,在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采矿学》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培养情况,就《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采矿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发展主趋势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转向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与采矿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地下铲运、凿岩等设备的自动导航和遥控操作、露天设备的无人驾驶和自动调度、全数字化优化设计等,已经在采矿实践中得到较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最新趋势,是高度重视采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降低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尽快恢复采矿损毁区域的生态功能。我国大型矿山实现了机械化开采,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信息化和自动化,如露天矿运输系统自动调度、选矿流程自动监测和控制、采矿方案的CAD设计等。

上述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采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相应教材的内容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矿专业课程的教材不仅需要涵盖基本采矿方法和工艺,而且需要涵盖现代采矿科技要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矿山计算机建模理论和方法、开采方案和各种参数的优化理论和方法、矿山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采矿对生态冲击的量化理论和方法以及生态恢复等。

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专业人才应是具有系统性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人才。过去以采矿工艺过程划分的课程与教材体系结构,难以实现各工艺环节知识的系统贯通。例如:爆破只讲述爆破相关知识,没有把什么样的爆破参数设计应用于什么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环节进行有机联系;巷道支护只讲述支护方式及其在给定载荷下的设计计算,没有把不同支护方式与它们所适用的那些采矿方法的具体巷道工程进行有机地联系等等。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把相关专业知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融会贯通,实现高度地知识系统性。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的巨大需求,需要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外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和采矿技术与管理人员走出国门,在国外从事矿产开采。而我国矿业在项目评价、设计、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上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采矿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够兼顾国内的实用性和与国际的接轨,以便我国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国外从事采矿时,能很快适应国际技术经济环境,促进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采矿工程的专业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必须兼顾国内现实和与国际接轨。

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针对上述需求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多方反馈和大量调查研究编写而成,其内容体系在培养满足现代采矿科学技术要求的综合技术型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在内容上,《采矿学》融入了过去教材中没有的、在国内外采矿实践中应用较成熟并在高效采矿上(高经济效益、高生产率、低生态冲击)发挥重要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矿床数值模型的建立、边界品位的确定与优化、露天开采最终境界优化设计、生产计划整体优化、地下开采“三律”(矿岩移动规律、地压显现规律、岩体冒落规律)、露天矿GPS调度、技术经济评价、采矿生态压力和生态成本等。针对我国矿业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兼顾国内应用和与国际的接轨。

在体系结构上,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地体系。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开采工艺中,有机融合各工艺的参数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并讲述相关的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

针对采矿工程机构和开采过程的时空性强、靠平面三视图难以建立完整的时空概念这一教学难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一套采矿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时空概念的建立问题。针对采矿工程教学有很强地实践性的特点,《采矿学》教材配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实例数据库,学生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可用于课程和毕业设计。

三、教材建设主要研究范围与实践内容

《采矿学》的编著者们长期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注重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反馈信息;注重掌握和跟踪国际、国内采矿领域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注重研究总结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难点和解决办法。

在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方面,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一些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知识体系结构设计。把所有课程依据内容归纳为几个知识板块,分析了这些学校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教材的特点、优点。与美国南伊利诺大学采矿系教授、工程学院院长合作完成了论文“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CURRICULUM(采矿工程课程设置演化的回顾与评述)”,在2011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22nd World Mining Congress)上发表,引起国际采矿界不小的反响。基于上述研究并针对我国采矿工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强化应用数学和力学基础;国内实用与轨迹接轨兼顾。这一体系适应了现时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采矿技术的发展对具有系统性现代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上述指导思想和体系框架,做到采矿方法、工艺技术等“硬技术”与经济技术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并重。在硬技术方面系统全面地更新完善了典型采矿方法、工艺和技术、设备,充分体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发成果。在软科学方面,系统论述了为高效采矿服务的经济技术评价与决策、数字建模、参数和方案优化等理论、方法、模型和算法。在具体的设计和计划程序与方法方面,既论述我国矿山设计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又介绍国际(主要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与我国有明显区别的程序和方法。这样,使用该教材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满足我国现时和将来一个时期采矿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满足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教学难点:

1.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采矿中各种工程有很强的空间性,各种工程、巷道的布置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关几何参数的设计计算,都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间三维概念。过去只能借助平面三视图凭想象来形成空间结构,教学时费时且效果不佳。

2.时序概念的建立。采矿不同于一般工厂的生产,后者的作业场地是固定的,而采矿中作业场所和对象是随时间以一定的顺序移动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采矿过程的时空发展程序,靠静态图解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强。课堂上讲采矿方法、工艺时,为了具有普遍性,用的大都是典型方案。而采矿的一大特点是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实践中的方案与典型方案有较大地差别。把学到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来培养,而这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

针对头两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花费大量时间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应用这些动画短片,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而且学生需要时在课余可以反复演放。这些教学辅助手段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第三个教学难点,《采矿学》的编著者们专门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配以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和使用说明书,与《采矿学》教材一起发行。使用这一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对露天矿山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决策能力。这一软件还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很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设计水平,锻炼设计能力。

四、教材改革建设创新与特色

1.教材改革建设创新。

(1)理论与内容创新。《采矿学》在内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体现了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我国一直到上世纪末,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一直沿用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模式,只注重把矿石采出来所需要的工艺技术知识。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国家急需的采矿技术人才。当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后,矿山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按照给定产量把矿石采出来的问题,生产经营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需要企业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下自主决策。是否投资于一个矿山项目、应规划多大的开采规模、什么样的生产计划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等等,都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经济、技术决策和优化的知识。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矿山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这一重要转变,创新了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更新完善了采矿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硬技术”,而且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体系。

(2)结构创新。《采矿学》在上述知识体系的结构方面,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基础知识、技术和优化决策融会贯通。例如,在论述某一地下采矿方法的结构、采准工程布置以及爆破、落矿、出矿等工艺中,有机融合相关工程的结构参数设计、爆破设计、支护方式和适用设备选型等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论述露天境界设计和采剥计划编制中,从传统的过程与方法逐步过渡到优化理论、模型和算法,在露天开采工序中有机融合各工序的参数设计与优化、设备选型配置、自动化调度等。这样,硬技术与软科学之间、仍然发挥作用的传统方法与应用较成熟的新成果之间、国内实用方法与国际的接轨之间,实现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体系结构。

(3)实践创新。《采矿学》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针对前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即,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难以建立、实践性强),《采矿学》的编著者们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研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配有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这些研发成果有效解决了采矿教学三大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改革建设特色。《采矿学》在促进采矿工程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尤其是内容体系的改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作为专业知识载体的教材,《采矿学》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如今的矿山企业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矿学》在内容体系上体现了这些时代性需求,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生态化开采等“软科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与硬技术相辅相成。

(2)系统性强,具有完整的体系特色。《采矿学》不是在过去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新东西的简单堆砌,它是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就爆破技术而言,除具有共性的基础知识外,在每一采矿工序中都阐述了针对该工序具体需要的爆破参数的设计计算、器材选择等。巷道掘进技术、地压控制技术、落矿出矿、优化与决策方法等也类似编排。这样,学生学习每一项单体技术和方法模型时,就掌握了其在采矿中的应用位置;在学到每一工艺、工序时,就掌握了需要用到的合适技术和理论方法。这一体系上的特色,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色。《采矿学》十分注重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有效解决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开发了“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并建立了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动画短片和软件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

五、教材改革建设综合水平与成效

1.教材综合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上,《采矿学》不仅凝结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馈意见,而且纳入了国内外采矿工程的专业课教材及相关课程的优点。在《采矿学》的形成过程中,系统收集了美国、欧洲和我国十多所在采矿专业领域典型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所用教材,认真研究其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和教材的特点、优点,博采众长,形成了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采矿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开采这一采矿科学技术的时展主旋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采矿科技的新成果、新发展,实现了相关知识板块的融会贯通,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采矿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所承载的是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方向性的采矿工程专业科技的知识体系。《采矿学》的十几次的印刷、在全国的大量使用,本身就是这一教学成果水平的证明。

2.教材改革建设成效。

(1)与教材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成效。《采矿学》教材及其承载的采矿课程内容体系,是在过去约15年中不断地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中形成的。《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得到学校的资助。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建设,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和学校的资助,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于2009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撑下,针对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与反馈,对《采矿学》实施再版,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完成改版工作,出版发行。

(2)教材应用及推广成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采矿学》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系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一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据冶金工业出版社不完全统计,使用《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贵州、甘肃、福建、重庆、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在方法和理念上注重与国际采矿实践接轨的特点,也适应了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需要,受到许多矿山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把《采矿学》作为培训教材和参考书使用。

《采矿学》第一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于2001年1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九次印刷,印数25000册,发行量之高在这一时期冶金类专业教材中是少见的。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来自各方的反馈意见,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5年着手再版工作和相关教学辅助手段的研发,《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4月出版发行。第二版的发行速度比第一版大大增加,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印刷了三次,总印数达12000册,已发行10430册,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和2012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排名第一。这充分证明了《采矿学》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

在实施效果上,《采矿学》首先是更新完善了在信息时代、矿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知识载体。其次,《采矿学》充分注意到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难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一系列采矿工程结构、工艺环节的三维动画短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和时序概念,并大大拉近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用“露天矿优化设计软件系统(教育版)”及其真实矿山的实际地质数据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应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做出设计、计划方案,既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自确定参数、方案的技术经济决策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矿业大国,在多种矿产的产量和需求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尚不是矿业强国。走向矿业强国需要掌握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矿产开发知识的大批专业人才。《采矿学》为适应这一需求而生,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将在走向矿业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成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青,史维祥.采矿学(第1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青,任凤玉,顾晓薇,等.采矿学(第2版)[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魏德洲,王青,任凤玉,等.矿业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魏德洲.关于地矿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

[5]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

[6]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7]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2

引 言

高产高效矿井模式的创建是20世纪世界采矿工业一直研究和探索发展的主要课题,随着采矿工业科技发展和进步,其模式的创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8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具有世界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装备水平,并对煤矿进行了以集中生产为核心、综合机械化装备为基础和提高产量和效率为目标的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但是由于我们产煤效率较低,产量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因此说我国只有走高产高效矿井的发展之路,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扭转我国煤矿当前阶段用人多、效率低、安全无保障的现状,真正实现成本低、效率搞的高效矿井,从而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高产高效矿井的含义

高产高效煤矿是指通过现代化高新技术对传统采煤技术进行改造,采用新的采煤工艺和新的技术装备,运用新的控制检测设施和新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达到高产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煤矿。

我国煤炭工业自从1992年提出创建高产高效矿井以来,按照统一部署和重点规划建设,1993年建成了潞安漳村煤矿、兖州南屯煤矿等12个高产高效矿井,至201年全国先后建成高产高效煤矿129处,其中矿井123处,露天煤矿6处。高产高效煤矿的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一般煤矿,而且逐年均有所提高。原煤产量从1992年的15805万吨提高到2000年的24246万吨,增产可7440万吨;在矿工作人员由318875人减到149246人,减少了169629人。总之,我国高产高效煤矿建设有效地扭转了煤炭工业过去增产靠增面增人的作法,有力地促进了工作面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高产高效矿井标准

我国煤炭工业结构具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办矿机制呈多层次化(国有重点煤矿、地方煤矿、乡镇集体及个体煤矿共存的办矿机制),二是技术结构呈多样化(综合机械化、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业并存的多层次技术结构),使中国煤炭工业生产结构形成矿井数量多,平均生产规模小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到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原煤炭工业部制定了不同的高产高效达标等级好量化指标,见表

3、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途径

3.1建立健全高产高效矿井相关制度

(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矿长为安全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负责安全技术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全管理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各级的安全生产职责,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一级为一级负责,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体系。

(2)严格执行用工制度管理。在用人上,必须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给每个员工建立了档案。自入矿之日起,个人的表现、业绩、专业技能都记录在案,以便因才使用,并且把品德好、业务精、肯吃苦、有协作精神,有工作能力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在劳动组织上,坚持以风定产,严格控制下井人数,保障了矿井的生产安全。

(3)严格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抓好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突出以回采工作面上的顶板支护操作技能培训为重点,并进行现场操作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操作水平。另一方面,抓好新工人操作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新工人进行脱产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矿规、井下实际操作的培训教育,突出采煤工作面支护操作技能培训。再一方面,抓好各类专项培训。针对新设备管理、使用、维护,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严格管理,优化了生产系统,减少了生产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益,基本达到安全高效的目标。

3.2采用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

近10年创建高产高效矿井的工程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改革采掘工艺,发现机械化,提高装备水平是实现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途径。自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以来,我国煤炭工业逐步加强对发展机械化和装备水平的认识,并把改革开采工艺与改造更新技术装备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厚煤层综采放顶煤技术,自1990年以后,我国将放顶煤开采技术试验阶段转入组织推广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放顶煤开采不仅在技术经济指标上达到一流水准,而且在装备上特别是在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研制上摆脱了仅靠引进而发展的模式,放顶煤开采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确保高产高效煤矿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安全可靠,我国在高产高产高效生产保障系统的监测方法和仪器仪表应用方面也采用了许多心技术,如“已经广泛将地震、地测井和物探方法用于探测井田和采区范围内的断层和构造,为合理布置采区和采煤工作面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我国高产高效矿井不少总裁工作面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已经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现代化的装备及完善的机电管理体系又为高产高效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装备了可靠性强、性能高、自动化程度高、机电一体化、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使矿井资源和装备实现了最佳结合,从而为矿井的发展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3.3高度集中生产,优化生产系统

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主要是围绕开采工艺改革和采用新技术装备展开的,并通过改革开拓部署、优化巷道布置而达到开采煤层集中、水平集中、采区集中,从而极大简化了生产系统和生还环节,实现了矿井的高度集中生产。

4、结论

总之,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提升煤炭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矿井生产结构布局的调整、生产要素的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因此煤炭企业要积极发展机械化,减头减面,提高单产、单进,改革开拓部署,减少井巷工程,合理集中生产;简化生产环节,完善生产系统;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实行科学管理,从提高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做起,逐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搞好转产分流和人员的安置工作。建设高产高效矿井要因地制宜,根据矿井的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建设标准。各个矿井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推进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秋辉.深矿井冲击地压及防治措施[J].煤炭技术,2008(7)

[2]鲁建成.深矿井开采[J].煤炭技术,2006(4)

[3]马新民. 矿山机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3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猛,煤矿开采技术人才紧缺。据调查,在我国近40个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国有煤矿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

我国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煤矿,高级技术人员平均仅占从业人员的3‰。企业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迫切要求,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在我国88%的煤矿企业缺少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通风、安全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之列。如:2004年,我国有21000个采矿岗位虚位以待,而当年全国高校采矿专业毕业生总数还不到700人。

但与煤矿开采技术人才紧缺相矛盾的是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与我国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高职教育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研究,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一、构建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煤矿,掌握采煤技术、掘进技术、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从事采煤、掘进、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职业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1.知识结构

以“需要为准,够用为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结构主要由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组成,以文化基础知识为前提,专业技术知识为重点,相关知识为辅翼,三位一体,有主有次。文化基础知识要宽厚扎实,专业技术知识要专精,相关知识要宽广。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设计能力、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管理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试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要求

除具备公民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好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素质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

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它可以根据社会对煤矿开采技术职业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重建新课程,进而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和复合性的要求。此外,课程模块化也是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便于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选修。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设置要以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二)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

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要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四)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

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煤矿开采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四、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和各子模块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删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因此,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

首先,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分解成四个主要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实践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配置若干门相应课程;其次,将上述四个主要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分模块或子模块,并制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最后,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

1.职业素质模块

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2.职业技术模块

职业技术模块包括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根据煤矿企业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职业技术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实训课、校外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煤矿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煤炭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

3.职业实践模块

职业实践模块主要通过各种校外实习和主干专业课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4.职业拓展模块

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二)四类模块的课程设置

1.职业素质模块

该模块包括2个课程群: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体育与健康、采矿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写作实务等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

2.职业技术模块

(1)专业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制图、采矿CAD与矿图、机械基础、煤矿电工、矿山测量、煤矿安全法规等课程。

(2)专业技术子模块:主要包括煤矿地质、矿山压力观测技术、井巷工程、矿井通风、采掘运机械、煤矿开采方法、煤矿矿井设计、煤矿安全技术、矿山电气设备应用技术、煤矿特殊开采方法、环境保护与矿井救护(其中带的为主干专业课)等课程。

3.职业实践模块

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及实训、煤矿地质及煤矿认识实习、矿山测量实习、矿井风实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井巷工程课程设计、煤矿开采方法课程设计、煤矿矿井设计训练、职业资格证考试、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4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从矿业公司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成长渠道和长远发展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依然存在“官本位”思想,“重长轻师”现象的企业长期以来存在问题;二是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成长渠道狭窄而单一,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技术管理的领导岗位有限,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望而不及;三是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在收入和待遇上与管理岗位存在差异,使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在职业生涯上选择了管理岗位;四是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延续和储备出现断层,随着企业职工年龄结构老龄化,带来专业技术人员的老龄化和断层。2008 年以来,矿业公司共引进大学(大专)毕业生127人,仅占目前在岗职工总数的0.46%。企业新进人力资源有限,因此,建立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尽快开辟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渠道,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长才,为企业科技创新带来动力成为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为发挥企业现有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0年7月,矿业公司根据鞍钢集团公司《关于建立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扩大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试行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把建立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作为推进矿业公司技术创新、推进矿业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人力、技术基础的重要措施之一,采取分步组织的思路,从试点推进到全面实施,稳步地推进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为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拓展工程技术人员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为矿业公司实施矿业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的主要内容

1.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岗位层次

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包括首席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三个岗位层次。基层单位设首席工程师岗位,车间(部门、作业区)设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岗位。

2.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岗位范围

根据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科技含量、技术管理幅度,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实施的岗位范围原则上在主体生产单位、辅助辅料矿山、相关辅助生产单位、设计研究单位及公司机关相关部门,包括从事生产、设备、技术、质量、科研、设计等关键技术工作的岗位,从事集团公司工程技术系列相关的专业。

3.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岗位设置

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每个单位首席工程师岗位原则上不超过3个,主任工程师岗位每个车间(作业区)级单位一般为1个。主管工程师岗位每个车间(作业区)级单位不超过3个。

4.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岗位待遇首席工程师岗位薪酬参照基层单位副职待遇水平执行;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岗位薪酬分别参照车间(作业区)正职、副职待遇水平执行。

三、推进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矿业公司根据现有铁矿山、选矿厂、烧结厂及辅料产品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企业涵盖的生产工艺复杂程度、科技含量、技术管理幅度、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因此,建立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采取分步实施,试点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按照学习调研、制定方案、实施操作、总结工作四个阶段有步骤地推进。

1.高度重视,强化学习调研

建立工程技术等级序列工作是集团公司推进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技术人才成长渠道的一项重要工作,矿业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作为推进矿业公司技术创新、推进矿业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人力、技术基础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严密筹划,制定实施方案

2010年7月,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着手制定了《矿业公司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附件1)、《矿业公司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试点工作时间进度表》,稳步推进此项工作。

2.1制定文件。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起草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首席工程师评审办法(试行)》(附件2),下发到各基层单位,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学习。

2.2征求意见。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通过下发征求意见稿、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征求各方面意见。

2.3完善方案。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根据各方面意见,对实施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实施办法(试行)》(附件3),提交矿业公司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后下发,为推进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3.严格程序,规范实施操作

3.1确定试点单位及实施的岗位、专业范围。

3.2编制调研。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综合管理部就试点单位现有编制及工程技术岗位编制设置情况、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及工程技术等级序列岗位的初步设置情况进行指导、调研。

3.3工资测算、审批。试点单位结合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进行岗位设置后,进行工资增额测算,矿业公司根据试点单位测算情况向集团公司主管部门请示,集团公司审批后进行实施操作。

3.4实施操作。2010年 8 月,大孤山球团厂、鞍千矿业公司形成了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案,按照循序渐进、分层实施的原则,进行了首席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和主管工程师的选聘。

3.4.1注重宣传。试点单位在实施操作前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思想发动工作,召开动员会,宣传实施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的意义目的,宣布实施方案和岗位选聘条件,把有关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干部职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选聘。

3.4.2注重规范。试点单位在人员选聘上严格按照竞争择优的程序,按照启事、个人申报、组织审查、专家评审、组织考核、单位讨论、公司审核、任前公示、聘任上岗、公司备案等十个步骤组织实施。

3.4.3注重公平。试点单位在人员选聘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二是同行公认原则。三是优中选优原则。

4.扩大试点范围,不断总结完善

2011年 2月,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对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东鞍山铁矿进行了工作指导,利用其薪酬改革的契机在这两个单位也实施了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2011年7月,根据试点单位运行情况,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对试点单位的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进一步修订、完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实施办法(试行)》。同时,通过总结试点工作,矿业公司组织人事部将工程技术等级序列人员的考核、评价问题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与试点单位共同研究,不断完善对工程技术等级序列岗位人员考核评价办法,量化、细化任期考核目标,做好日常考核和年度评价考核,对日常工作不到位、出现问题的人员及时予以解聘,避免出现“一劳永逸”现象。

四、实施的初步效果

两年来,矿业公司通过试点单位推行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推进,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推动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大孤山球团厂、鞍千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东鞍山铁矿四个单位稳步地完成了实施工作。

1.专业技术人员的认识和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

矿业公司实施工程技术等级序列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试点单位的推进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技术等级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崇尚科技、钻研技术的氛围初步形成,极大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迅速推动了各项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展,工程技术岗位等级序列人员的作用凸显。

2.专业技术人才的提升空间不断拓宽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TD724+.5 文献标识码:A

1 浅谈降低采矿贫化率的重要意义

在采矿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废石和矸石混入所采矿产之中,使得矿产的游泳部分出现溶解、散失,甚至导致高品位矿产质量被破坏,从而降低了原有矿石的品位,即矿石贫化,而采矿贫化率则是针对矿产质量检测的概念或标准,还是合理分析采矿方法的重要意义,更是测定低下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方式,因而通过降低采矿贫化率就能提高矿石品位,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

2 关于如何降低采矿贫化率的技术管理策略的探究

2.1 关于如何降低采矿贫化率的技术策略的探究

2.1.1 精心确定矿块底柱结构形式

矿块底柱结构一般在拉底水平与运输水平间的巷道和矿柱,矿块底柱的形成对矿石的贫化和损耗指标有着重大影响。因而为降低不必要矿石的浪费,应尽可能地将位于底柱中部的靠下盘的漏斗向向下盘移动确保岩石部分的开挖更加变得合理化。此外,对于缓倾斜和中厚倾斜矿产的开采,在底部结构工程方面通常应设置在下盘脉之外且不能剩下矿柱,并结合矿山的实际条件和开采技术,精心确定矿块底柱结构形式,在降低采矿贫化率的同时能降低采矿造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1.2 结合实际选择针对性的矿产开采技术

矿产开采技术方案合理与否对采矿贫化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作为采矿企业必须结合矿山实际(如地质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选择针对性的经济合理的矿产开采技术,因而作为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着力降低采矿贫化率。例如通过加大找矿力度和综合应用力度以及现代降贫开采技术,确保有限地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得开发等方式均能降低采矿贫化率。

2.1.3 加大矿山地质预测力度

一边是越来越贫乏的矿产资源,另一边是对矿产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加大力度预测矿山地质,在预测过程中应用现代地质勘探技术,在减少矿产浪费的同时降低采矿贫化率。

2.2 关于如何降低采矿贫化率的管理策略的探究

2.2.1 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企业采矿管理制度

采矿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工种和人员的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确保采矿工作有效地进行,因而为了降低采矿贫化率,就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企业采矿管理制度,严格规划矿产开采流程,对于采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定期对矿场贫化率检查和验收,并加强反馈和追踪调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2.2 着力提高采矿人员的“降贫”意识

采矿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使得采矿贫化率难以有效和明显地体现出来。而现行对采矿人员的经济效益与采矿量直接相挂钩的薪酬体系,使得很多采矿人员只注重产量而忽视采矿贫化率的降低。因而作为企业必须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确保其“降贫”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其充分认识到“降贫”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训练使其从内心意识到降低采矿贫化率的作用,从而为降低采矿贫化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3 建立并不断完善矿产开采技术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矿产开采技术管理体系,将矿产开采技术变得系统化和科学化。但在建立这一管理体系时必须明确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规范相关内容,确保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落到实处,将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这样就提高了降低材料贫化率的技术实力,从而技术管理方面为降低采矿贫化率奠定基础。

2.2.4 着力提高矿产地质资料的精准度

地质资料是确保采矿工作顺利有序进行之根本所在,一旦没有详实的地质资料,那么就不可能确保采矿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降低采矿贫化率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必须做好生探工程和准确圈定地质界线。做好生探工程,能彻底有效地了解矿脉的赋存状态,否则储存级别难以满足回采需要,而且还会导致贫化率上升,并增加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而对地质界线的圈定主要是应用生探和切割技术来降低采矿贫化率,确保矿场正常回采,有效地降低采矿贫化率。

2.2.5 着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一是着力提高采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定期对采矿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其在充分掌握本矿场采矿特点和结构,并授予一些专业的逃生技能和应变技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二是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很多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实践,在加强挖掘工作指导的同时还要确保生产工作有序进行。因而必须定期对其加强有关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降低采矿贫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6 建立赏罚分明的采矿效率考核机制

首先可以设立可免贫化率、贫化率,并落实到各个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上至采掘工、区长,下至各个技术人员、作业人员,要进行落实到位,并且与考核进行挂钩,以此作为年终考核与绩效工资的基准。对于计件工资的计算,可以以合格的采矿量作为标准,可以设定一定的范围,当实际水平采宽比合格水平采宽小时,发工资时可以按照合格采矿量下发,当实际水平采宽比合格水平采宽大时,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在可免贫化率的范围,可以按照合格的采矿量发工资;如果可免贫化率已经超过制定的标准范围,则要在工资里进行相应的扣除。从而降低采矿贫化率。

结语

总之,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矿山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降低采矿贫化率的重要性。在“降贫”技术方面,应精心确定矿块底柱结构形式,结合实际选择针对性的矿产开采技术,并加大矿山地质预测力度,在“降贫”管理方面,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企业采矿管理制度,着力提高采矿人员的“降贫”意识,建立并不断完善矿产开采技术管理体系,着力提高矿产地质资料的精准度,着力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赏罚分明的采矿效率考核机制,不断降低采矿贫化率,提高采矿质量,实现企业的完美转型和升级,助推矿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6

期:___________

2021年安监局安全生产总结

__年前半年生产处全体职工在公司领导下,在各矿和有关处室的配合下,紧紧围绕安全,效益的主题,以狠抓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基础,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排除重大隐患为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安全指令和安全文件精神.积极吸取事故教训,针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生产任务不断加大;采掘方法的多样性,采掘衔接紧张;搬家倒面次数频繁;顶板,运输,水害防治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等现状,以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积极深入现场查隐患,堵漏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__年前半年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为龙头,促进安全生产

年初根据集团公司安全一__文件精神,制定了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采煤,掘进,运输,地测,调度,综合管理专业的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并___了每季度一次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范本)检查,和安监局共同牵头___了一季度,二季度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静态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同时参加了省安监局___的安全大检查和省煤炭工业局___的生产许可证年检,并对生产许可证年检存在的问题处理进行了通报和上报.由于严格考核,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全公司质量标准化均保持了部级标准,形成了一个各矿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二,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确保安全生产

1,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以顶板,运输,防治水,生产衔接管理为重点,经常深入现场,除自己牵头___的质量标准化检查和雨季三防等一系列检查外,配合公司有关业务处室对七个矿井的安全进行了评估,对所查问题均进行了三定限期整改.

2,为有章可循,严格考核,制定下发了__年掘进竞赛文件,安全技术措施评优___万文件,生产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边角煤小块段和仓房煤竞赛考核管理办法,__年防治水计划及雨季三防工作安排,__年地质预测工作安排,__年度高产高效矿井申报文件,__年生产系统劳动竞赛考核办法,晋煤集团土地复垦管理办法(试行),__年生产系统重点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制度汇编》第一,二册的编辑,校对,印刷工作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3,狠抓分管专业隐患排查工作,每月对采,掘,运输,地测专业隐患工作及时进行了排查,总结,上报,并检查落实,提出整改意见.

4,对__年矿井灾害预防计划进行了___,并上报安监局.

5,对各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问题及时深入现场,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6,完成了集团公司顶板灾害防治所需的装备,仪器计划等.

7,按要求撰写了两篇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安全研讨论文.

8,给安监局上报了各矿井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9,根据集团公司统一安排,派出二名同志参加应对紧急___应急预案学习,新编制了五个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重特大水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顶板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煤山滑坡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晋煤集团井下材料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0,___有关处室对各矿雨季三防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

三,以技术管理为核心,指导生产,保证安全

1,为严格把关,保证综采面的设计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合理,科学,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___和仓采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前半年___有关处室共___有关处室审批工作面设计___份,巷道支护设计___份,成庄___库设计和凤矿二仙掌改造方案,地质说明书___份,并对王街煤矿越界进入寺河矿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协调,下发纪要,审批贯通措施,确保了安全贯通.

2,积极开展了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等项评优活动,___生产,机电,通风,安监,地测等有关处室对各矿上报已实施结束的综采面设计,采掘作业规程按有关规定进行了考评,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人员搞技术,学技术的积极性.

3,为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在第___届集团公司职工技术技能比武活动月中,制定下发了生产系统16大工种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并___了各工种的理论考试命题,判卷,现场实际操作,日常能力评价的考评及比武汇总,总结工作.

4,为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化,更好地指导生产,保证安全生产,在广泛征求各处室及各矿基层单位的基础上,又制定下发了___落实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范,加强支护管理的有关规定.

5,经常深入现场,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各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深入现场,和矿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积极开展了技术交流,邀请焦作工学院张教授来公司进行瓦斯,地质专业技术交流,在听取成庄,寺河两矿地质人员有关瓦斯地质情况后系统地拿出了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方案;邀请中科院地质所专家来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就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仪,槽波地震勘探等作了讲座,并到凤矿,赵庄矿现场技术指导,对地质构造探测,防治水等提出建议;邀请___理工大学教授来公司针对煤矿地测数字成图系统作专题讲座,并与公司及各矿地测人员进行交流.三,加强公司重点工程的监督考核,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期完工.公司重点工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集团公司实现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根据集团公司领导的安排,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安排和明确责任,并制定了考核办法,每月在生产调度会议上协调落实,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了各项工程按部就班的进行.

四,加强生产指挥调度,确保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1,根据集团公司的方针目标,每月召开调度专业会议,将全年原煤生产计划指标,商品煤外运计划指标,安全奋斗目标等,及时贯彻到每个职工当中去,还针对工作在各个阶段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作了具体分析和安排,使每个职工对集团公司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执行___小时不间断调度的同时,注重抓好重点时期重点工作的调度指挥.

2,在安全方面除了抓好业务保安和现场的安全调度外,对矿井瓦斯,监测监控进行了重点调度,并及时传达上级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指令,指导全公司的安全生产.

3,加强生产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动态(范本),每月__日按时___召开生产专业例会,重点在生产任务,采掘衔接,重点工程,生产许可证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及时的___,协调和安排,确保了生产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顺利实现了全年目标,同时为总结经验,表扬好的作法,每月按时编写了《生产动态(范本)》.

4,重点对古矿92302过逆断层,11306下过薄煤区,12309过薄煤区;王矿6305,92345面末采搬家;凤矿刨煤机工作面生产管理,末采方案研究;成庄矿掘锚队4214过断层及试验期间的进展情况;寺河矿2308面过断层,2302撤架通道维护和3302面掘进___试生产;以及各矿___,收尾搬家等进行了多次现场办公和调度协调。

总之,__前半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处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__年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7

一、积极参与各项技术创新工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矿安全生产的不竭动力。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更是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革,积极探索煤矿新技术,源源不断的为煤矿生产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本人多次参与了本单位的技术创新工作,在本矿要求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多项技术创新获奖。

二、完成全矿工掘工作面的设备布置

掘进和回采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采掘并重、掘进先行。煤矿的快速掘进是煤矿高效稳定的关键技术 措施,采掘设备水平直接关系道煤矿的生产能力和安全。高效机械化掘进技术与支护技术是保证矿井实现高产高效的必要条件,随着综采工作面的年产越高,巷道掘进是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我根据地质条件、巷道断面、采区布置办式以及采区运输系统等进行掘进设备的布置。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83-02

矿区运输专业在矿业工程学科与交通运输学科的教学、科研结合点中展开,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解决矿区人员、物料运输以及矿区对外物资交流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工程设计、运输规划、工作组织和科学研究工作。

矿区运输的基础学科为矿业工程,该一级学科包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等二级学科。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井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区运输学科是在立足矿业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对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运输问题的研究。

1 运输环节在矿区工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1.1 运输环节是井工开采矿山的生产接续的重要部分

井工开采过程中,将地下采出的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等由采掘工作面运往地面转载站、洗选矿厂或将人员、材料、设备及其他物料运入、运出的各种作业都离不开运输环节的支持。可以说运输环节实现了开采过程中人员、物资、物料的连接和交换,是生产接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运输工艺是限制露天开采矿山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的生产是以采掘为中心,以运输为纽带的大型工业体系,运输在企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技术条件下,运输环节是露天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露天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露天矿开采中,矿山运输的基建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60%,由于所运送物料量大,使得各露天矿运输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35%~45%左右。在某些单一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5%。运输能耗占矿山总能耗的40%~70%[1]。运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成为露天开采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运输过程是矿区生产和社会消费联系的关键环节

矿区生产的物料通过运输过程到达卸料点或者洗选环节,矿区需要的物资通过运输过程到达转载点或者生产一线。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运输系统的运输设备和组织状况难以深入矿区,矿区生产需要专业的矿区运输系统与社会运输系统联系,从而将矿产物料顺畅、高效的运送至消费者。

因此,矿业学科的发展需要运输专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运输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必然进入矿业领域,在当前条件下建设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水平运输专业,为矿区生产和组织提供具有专业运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2 矿区运输学科的内涵

2.1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对象

矿区运输学科在矿业工程和交通运输学科交叉点开展教学和研究,培养兼具矿业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问题、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问题、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2.2 矿区运输学科的科学特征

矿区运输学科兼具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着眼矿业科学中的运输问题,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立足于组织行为理论、工程地质和力学理论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以及数学优化理论,是一门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和经济优化的学科。

2.3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内容

矿区运输致力于解决矿区特定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研究内容包括:(1)矿区人员、物资和物料流动的规划和优化;(2)矿区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设计、选型、运用组织,及其相关的工程和技术问题;(3)矿区绿色运输和智能运输问题;(4)矿区运输系统设计和组织优化;(5)矿区与社会物流衔接和交换所产生的技术和科学问题。

2.4 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矿区运输学科立足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致力于矿区生产运输和外运衔接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具备矿业生产和运输工程基本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包括矿业生产的基础理论,矿区规划相关理论;

(2)运输工程相关理论。包括运输组织及优化基本理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物流优化基础理论;

(3)管理科学相关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因科学理论。

3 矿区运输学科发展的思考

考虑矿区运输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特色,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培养与实践的结合,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形成与矿区交通运输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使校企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2)课程教学方面,要坚持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设计、模拟训练等方法,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3)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4)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业技术专家。

我国拥有数万公里的工矿铁路,分布在煤炭、钢铁、港口、石油等行业,是国家铁路的延伸和补充。受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只有原来铁道部属等少数高校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的研究生,每年到工矿企业和淮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企业就业的人数非常有限。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工矿企业铁路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深入思考传统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具备完整学科体系的矿区运输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居易.基于GIS的露天矿车辆运输监控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09(4):87-89.

[2] 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69-70.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9

一、采矿专业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来,中国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因此,矿产资源对于国家而言有战略性意义,就我国目前的资源储量来看,矿产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数量比较巨大,而且很多地方都比较容易开采,相关的技术工作者们必须要不断探索资源开采方式,从而优化工作效率。当今世界是人才的世界,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业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人才数量上,更是体现在人才质量上。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采矿类型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很多煤电企业相继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用于新型技术的探索和开发,从而让采矿业获得了新的发展。采矿专业现有培训体系分析。在采矿培训教育中,采矿工程专业的设定需要经过详尽的讨论和设定,从而保障培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采矿技术培训中心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很多采矿技术培训中心结合当地的煤炭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让培训更加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这对于提升整个采矿技术培训中心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采矿专业培训体系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这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体系单一,专业面比较狭窄。这是一项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采矿专业的就业问题,很多毕业生不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有的地区已经不再开展采矿工作,而是投身于服务业。就现有的采矿专业教学培训看来,教学内容主要是面向煤矿地下开采方向,很多地区的煤矿都是大型化露天开采,因而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长此以往,教学就会陷入困境,从而限制了员工们的就业活动,采矿技术培训中心里走出的毕业生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地方的企业需求。(2)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特色学科。随着我国新培训改革的不断推进,采矿专业的教学目标又有了新的要求,必须要把员工们放置于教学课堂的主置,并且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在进行新培训改革之前,很多采矿技术培训中心都是沿用省内的同类型院校的员工培养方法,他们并没有探索出符合本采矿技术培训中心的教学教育理念,因此总是导致员工们的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与此同时,很多采矿技术培训中心往往沿用以往的老旧教材,里面的很多知识和内容都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教材中的内容并没有突出采矿技术培训的应用性和地方性,这对于员工们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能够适应当代采矿技术培训的理念。(3)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在采矿专业培训教育体系之中,实践是极为重要的,专家必须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从而让教学质量更加优秀。在传统的采矿专业培训之中,专家们往往给员工们灌输很多的传统理论,并且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员工们并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的采矿采矿技术培训中心日常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员工会进行校外实习,而且实习的岗位往往比较低端,除此之外,同一个实训地点所包含的员工数量非常之多,这给交通和安全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采矿技术培训中心就把参观代替了培训,让员工们到工厂之中进行一日游,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十分片面的,参观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小,员工们不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掌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够进行有机结合,最终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培训体系的优化和改革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目标,专家们必须要从培训内容安排出发,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细节,必须要制定出更加详细的员工培养计划,并且对内容进行合理分析,保障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当我们把培训体系进行优化之后,就能够让教学实践变得更加具有效率,为了迅速实现目标,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实践教学,并且逐渐丰富专业的种类,这包括了电工、钳工、焊工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职业模块,因此,应当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完成整体方面的提升。首先是培训体系设置,体系是基础性方面的东西,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当立足于专业的技术基础平台,必须要把集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交叉,并且努力用有效的办法来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从而让人才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专业基础平台是尤为重要的,这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钳工技术、煤矿地质等基础培训,这些学科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是专业岗位技能的提升,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应当立足于采矿技术培训中心的实际状况,采矿专业可以采用二加一的合作培养模式,这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入校的前两年,员工们可以进行一体化学习,在第三年的阶段,采矿技术培训中心就可以安排员工们到企业之中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从而让他们真刀实枪地到一线来了解基础知识,并且学习专业素养,培养一种企业文化。最后,则是应当结合工作岗位开展选题,在专家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应当坚持实践教学和考证相结合,在当今社会中,证书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员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促进员工进行考取相关的专业证书,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市场需求的认定。总而言之,采矿专业培训体系必须不断优化,为了员工未来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对采矿培训体系结构不断进行完善,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0(02).

采矿工程专业技术总结例10

1、矿井地质工作的任务

1.1矿井地质构造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等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地质因素很多。此外,某些矿井还受到岩浆侵入煤层、岩浆陷落往、煤与瓦斯突出、围岩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温和地压也越来越成为影响正常生产的地质因素。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从本矿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和矿井长远开拓延深的需要,抓住所在矿井的主要地质问题,有重点地查明影响煤矿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

1.2煤层是煤矿开采的对象,煤层产状、厚度、结构、结核包裹体以及煤层顶、底板等都是确定矿井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的重要依据。煤质决定着煤的合理利用,多煤种的矿井需要对煤质加以系统研究,以便分采、分运,分别合理利用。研究煤层赋存情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

1.3水害是煤矿五大主要灾害之一,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是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在全面调查和观测矿井涌水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矿井充水水源、通道等各种矿井充水条件,预测各水平、各采区及矿井总涌水量,提出可能受到水害威胁的地段;要及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报告,制定矿井防治水方案和措施,预防和解决矿井水文地质问题,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4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要根据生产建设的要求,有计划地、及时地提供矿井生产、基本建设及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配合生产部门参与矿井生产建设计划和采掘方案的编制,审查计划是否妥当,设计是否合理,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地质情况对计划和设计提出修改意见。

1.5矿井储量不仅反映资源的埋藏量,还反映矿井地质勘探程度、地质状况、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煤炭质量等,是煤矿生产的物资基础。随着开采、损失、井田边界变化以及重新计算储量等原因,矿井储量经常发生变化。为了使安排生产、制定规划有所依据,矿井地质人员需要进行矿井储量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地质储量变化。

1.6为了贯彻综合利用的原则,矿井地质工作人员还要研究和调查煤系、煤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研究矿井瓦斯地质情况和瓦斯气综合利用以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情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当前我国地方煤矿矿井地质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生产矿井从事地质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大中等院校毕业生基本已经退离工作岗位;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煤炭市场不景气影响,九十年代及以后又很少有大中等院校毕业生进入煤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八十年代大中等院校毕业生进入煤矿的,到九十年代及以后也有相当部分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其专业技术岗位,甚至调离了煤矿。矿井现有在岗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重点、省属国有和市县国有煤矿,而地方乡镇煤矿几乎没有。江西省上饶市某县,八十年代末期全县3处地县国有煤矿总共拥有地质专业技术人员6人,2处乡镇煤矿无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现今县属国有煤矿3所,也仅拥有地质专业技术人员3人,8处乡镇煤矿更无一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想象,江西省现有国有重点和省属国有煤矿33座,市县国有煤矿68处,乡镇煤矿512处,地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严重和匮乏程度。矿井缺少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矿井一般的地质工作都难以应付,更不用说去研究矿区、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分析地质结构,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解决矿井生产中出现的重大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了。

3、改善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加强矿井现有技术队伍的管理

矿井要提高对煤矿地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现有地质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地质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煤矿地质工作人员要不断自我加压,在工作实践中善于钻研、勤于思考,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地质基础工作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

3.2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

目前各生产矿井基层地质人员基本疲于应付日常生产,很少有对外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接触到外界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几乎成了“井底之蛙”。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组织和引导煤矿企业建立“引进来、送出去”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使现有的地质专业人员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理论,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判别、解决矿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许多地方乡镇煤矿没有地质专业的技术人员,采用聘请国有重点煤矿、省属国有煤矿其他地方煤矿专业技术人员作地质工作顾问的形式解燃眉之急。煤矿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地质工作顾问一帮一、一带一手把手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分析、判别、解决矿井日常地质问题的能力,以保证矿井日常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矿井资源管理部门,要多举行专业培训会议,建立培训班,加强对各矿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地质专业技术能力。

3.3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江西省萍乡市2012年初制订了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千人工程”,即用三年的时间,委托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江西煤校),为全市所有煤矿(市县国有煤矿18所,乡镇煤矿108所)定向培养1000名学制两年的煤矿开采技术、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地质测量等专业的技术人才。学员由煤矿企业选送,脱产接受系统的煤炭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成绩合格者将取得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学习期满后回选送煤矿企业服务,首批定向培养学员300余名工作已经启动。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在全省其他市县也已启动。相信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广大有志青年一定能够勤劳学习,刻苦钻研,圆满完成学业,早日走上各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成为煤炭行业的有用之才。

4、结束语

矿井地质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矿井地质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采煤、测量、制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地质因素及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的工作方法,还要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认真调查研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不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相信,有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有各煤矿企业自身的高度重视,通过现有在岗地质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和有志于煤炭事业地质工作的有为青年的努力,地方煤矿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和匮乏的局面一定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矿井地质工作一定能够真正做到为保证矿井生产建设正常安全进行,保证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