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5:51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1

作者简介:吴青林(1973-),男,江西余干人,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熊龙彪(1973-),男,江西丰城人,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江西农报》与晚清r业科技传播研究”(编号:11TW20),主持人:吴青林;江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基金“《江西农报》与晚清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编号:CX11TQ01),主持人:吴青林;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江西近代农业教育史研究”(编号:XDNYB10),主持人:吴青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7-0093-04

龙钟ィ1875-1933),字之溪(芝溪),江西省永新县醴田南城村人。家中排行老二,优廪生中式光绪丁酉科(1897年)第三名举人。龙钟ビ子猩裢之目,为经师皮锡瑞(鹿门)入室弟子,皮锡瑞谓龙钟ァ懊髁劬”[1]。龙钟ブ喂羊春秋凡四十余年,被康有为赞赏谓“春秋大师一席,先生实当之无愧”[2]。他能以春秋而致实用,素主春秋救国之论。他是江西农事试验场(现江西省农科院的起源)第一任场长,江西实业学堂(现江西农业大学的起源)第一任校长,《江西农报》(江西近代第一份农业期刊)第一任主编,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属于清末江西农业界的领军人物,在当时全国农业界颇具影响力。其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龙文彬是著名文史学家,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著《明会要》80卷。四叔龙学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侍读,诰授奉直大夫,著有《医学通典》20册。

一、农业科研蕴育江西近代实业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政府处于衰败亡国的境地,龙钟ピ诟镄峦记课尥的状况下,致力于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省蚕桑局归并为江西农工商矿局,拟设立江西农事试验场,蚕桑事务交由农事试验场办理。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西农工商矿局在省城进贤门外租赁民地百四十亩,兴办农事试验场,龙钟ト纬〕ぁK制定了《江西农事试验场章程》[3],设试验科、畜牧场、肥料厂、森林场、化学室、农事陈列所等,专购英美日本及本国各种子,次第试验。购置化学仪器,招募农工,播种农作物,并设养鱼塘。

江西农事试验场开了江西近代农业科学试验之先河,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起源,而良种的引进和培育则是江西近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对推动当时江西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龙钟ピ谛税旌凸芾砼┦率匝槌程中,深感农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萌生了就地办学的想法。农事试验场为创办江西近代农业教育提供了场地和师资。

二、龙钟サ氖狄到逃思想与实践

(一)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1.江西实业学堂成为江西实业教育的起源。1903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出台,把当时称为实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下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龙钟ピ诮西农事试验场兴办江西实业学堂(江西农业大学的起源),并任监督(即校长),追本溯源,可谓是江西农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当时江西巡抚胡廷干和江西学政黄均隆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交的《江西筹办学务情形奏折》[4]中提及“兹于进贤门外,旧有之农务试验场内建设实业学堂,先就农业一项,照定章应备科目,延订专门各科学教员,分别教授,学额暂定百人,其商业工业两项容再力图扩充、次第兴举”,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允准。江西实业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张海ㄎ龙钟ト叔龙学颐的大女婿)撰写的《江西实业学堂纪念碑》[5]详细描述了建校的情形,“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之细,靡不亲营焉”,可见当时建校事务之繁琐、安排之详实。1907年,江西实业学堂由江西农工商矿局划归为提学使管理。1908年,龙监督呈请提学使林开,将江西实业学堂遵章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

江西实业学堂首先兴办农业教育,因此成为江西近代农业教育的起源,同时也是江西实业教育的起源,龙钟タ晌角迥┙西实业教育第一人。实业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农事试验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据1907年《学部官报》第三十四期记载,学部派罗振玉等人对江西实业学堂进行巡视,得出调查意见“查此堂管理得人,办理认真,校舍、学科均尚合宜,试验场管理尤为精密”[6]。说明试验场成为实业学堂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两者已相互融合。实业学堂设有化学试验室、标本室。龙钟ト衔真正的实业教育应是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因此,在他的实业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实业学堂体制和科目的设置划分,基本上是模仿日本。学堂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包括修身、国文、历史、理化、博物、算学、地理、农林、东文、体操、图画、音乐等课程[6]。龙钟ヒ簧饱读儒家经典,儒家的道德伦理已内化为他的精神信仰。因此,他认为学生应以修身为本,从事实业要以职业道德为先。他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西方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优良道德的教育和国文技能的训练,使他的学生因德艺兼备而受到社会的欢迎,胡先X、张恨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龙钟プ⒅厥ψ识游榻ㄉ瑁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引进外籍教师。“设教员八、日本教员一、监学员二、会计员一、杂务员一、文案员一、监印收发员一、检察员一”[5],引进日本林学士斋藤丰喜担任教员,任教理化、博物、算学、农林等科目,这也是江西近代农业教育史上第一位外籍教师。宣统元年(1909年)夏间,龙钟デ赘叭毡究疾焓狄担聘请林学士粟屋春太郎到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教授,并添购各项标本模型以为参考试验资料[7]。外籍教员对中国农业教育师资的弥补、近代西方及日本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深远影响。实业学堂的教师教学精益求精,相关的国文、历史、农史讲义在《江西官报》上进行连载,扩大了实业学堂的影响。

2.兴办《江西农报》。“又多采集试验调查之所得及学理上所发明者,纂集江西农报,按期发行,以贶群农”[8]。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一日(1907年5月12日),《江西农报》在南昌创刊,由江西农工商矿总局主办,龙钟ト沃鞅啵初为半月刊,石印,书本式,每期50页左右。从第十一期起(1908年2月)改为月刊,由江西农事试验场编辑部主办。以“阐古学之余绪,师欧美之专长,改良土产,扩张权利”为宗旨,“以研究农术、发达全省农业为目的”[9]。设有论说、公牍、调查报告、学术、专件、编译、问答、纪事、杂俎、介绍新著等栏目。《江西农报》的试验报告栏目刊载农事试验场的试验成果,调查报告栏目刊载农事试验场的调查成果,编辑栏目刊载农事试验场在试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理新法和翻g外国农学书中的部分相关内容。农工商部于1908年要求“各省一律发行农报,以为先导,其一切章程,均仿江西农报办理”[10],说明《江西农报》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兴办《江西农报》,使之成为实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江西实业学堂的教员积极投稿,或将教学实践写成文字,或将日文农业文献译成中文,或将实践知识总结成理论,登载在《江西农报》上进行传播。1906年,龙钟ジ据农事试验场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所得出的各种新理法,编成《土壤定量分析术》、《乙巳农事试验记》和《农艺分科试验报告书》3本农书,“转呈抚宪吴重熹查核并移送司道后”,发往各地,乡农纷纷按书中所载方法种植,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在江西逐渐推广。这3本农书也在《江西农报》上从第一期到第十期进行连载,使更多的人知晓,并开始学习农植新法。

《江西农报》第一期在图画栏目中有《江西农事试验场及实业学堂外部之摄影》[11],这是江西省农科院院史和江西农业大学校史中现存最早的一张照片。

自1908年第12期开始,《江西农报》分期刊登“南昌省城农业气候一览表”,这是江西首次公布气候资料。

3.创办江西农事研究总会。1907年,龙钟デ⑸糖虢西省农工商矿总局在试验场内创办江西农业研究会,以省城农事试验场为总机关,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与宣传活动,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农业研究会。《江西农业研究会章程》中提及本会分驻各属干事员创办之会为本会之分会,实地试验、实行调查和编辑书报是农务总会的重要职能,规定外属分驻干事员有义务“劝导本地士夫广购农报、代派邮寄事”,以及“采择本会书报理法实行试验或就本地酌量情形创设农事试验分场事”[12]。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七日,改设江西农务总会[13],隶属江西农工商矿总局,龙钟ノ本会协理,由热心农业人士会员59名组成,订有开办简章16条,以振兴全省农业为宗旨。农务总会与农事试验场、《江西农报》职能相互交叉,新昌、铅山、南康、上饶、浮梁、宜春、鄱阳、宜黄、崇仁、建昌、玉山等县创设了农务分会,通过总会和分会的形式,构建了江西近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

江西农事试验场、江西实业学堂、江西农报、江西农务总会四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四位一体的江西近代农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对现在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办学层次、类型丰富

1.参与创办农业中学堂。为了提高江西实业学堂的生源质量,江西实业学堂监学兼会计余永F等发起凑资创办农业中学堂,于1907年十月初一日开校,1909年改设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附设农业中学堂[14],龙钟ゼ嫒渭喽剑一切管理、教授概由高等农业学堂职员兼任,不另支给薪水。现在的江西高校附属中学的办学模式最早起源于此,可以共享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实行一条龙教学管理。

2.创办江西高等林业学堂。1909年,江西劝业道傅春官道台主事和龙钟プ急冈诼山黄龙寺一带营造示范林,后因进入11月份,气候寒冷,经报请农工商部札复同意,改在庐山西北的东林寺一带创办林场经营官有林业,邀请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教员、日本造林专家斋藤丰喜亲临踏勘指导,圈地2000余亩,栽种树秧13万株,树种为赤黑松、栎榉[15]。庐山林场是江西省第一个由省库拨款、政府督导下的官办林场,它的诞生标志着江西近代林业发展的先例,也是首次打开江西林业外交的大门,永远载入了江西林业的发展史册,对江西林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909年,庐山白鹿洞书院一部房屋与全部山场拨归江西高等农业学堂,遂将林科全体学生移往白鹿洞书院,分设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1913年1月,江西实业司将林场定名为庐山森林厂,4月改为庐山森林局。

3.兴办女学。中国几千年来,只有“缙绅阀阅之家,其女子犹得与男子享同等教育”,而一般家庭的女子独罹黑暗,处于蒙昧状态,没有工作机会,也没有工作能力,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对于不公平现象,龙钟ッ挥薪夥鸥九的口号,但有消除不平的行动――兴办女学。

1908年,龙钟サ热俗猿锞费在南昌兴办女子公学,八月初一行开校礼后,随即分班上课,“女学生多至一百二十名,女教员十二名,女监督二名,近日女学生报名者尚络绎而来”[16]。后由于日常经费难以筹备,专门向抚宪申请拨助款项接济,“俾得维持永久,女界之幸,同人之幸”。抚宪同意每年补助银五百两,分四季发给[17]。1909年,针对一些年龄偏大的女子,接受正式的教育比较困难。因此,在女子公学附设技术专修科,“凡有志入学者不拘年龄,不限资格,以一年毕业”[18]。1909年,江西女子公学将各学生所制手工物品拿到展览会,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观[19]。

1909年,龙钟ゲ斡氪窗炷喜私立匡秀女学堂,始借南昌灵应桥为校舍,但招生困难,不得不“先办妇女识字班,教授浅近文字”,且“其学生多是男教员女眷”[20]。

龙钟デ康髯ú沤逃,注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提高他们的生存发展能力,解决个人谋生、服务社会等问题。1910年,龙钟ゲ斡虢立的江西女子蚕业讲习所在匡秀女校内正式开所授课。江西女子蚕业讲习所“选收程度合格之女子学生,授以蚕业必需之智识艺能,使将来实能改良蚕业增进蚕利为宗旨”[21],学额50名,修业三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二年,延聘上海蚕业毕业之女师。后劝业道会商绅学各界,在省城女子蚕业讲习所内附设传习所一科,饬各属每县保送女生一二名,入该所传习科实地练习催青、收蚁、饲育、采茧等事,以便毕业后回原籍推广蚕业,从而扩大妇女就业出路。该所实习三月余,所得蚕茧10余担,“该省巡抚暨官绅商学各界来所参观,均以该所蚕事成绩为本省近年所罕见,颇为赞赏”[21]。

龙钟ネü兴办各类女学,使妇女成为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做了实事。

(三)展示办学成果

1910年4月,江西高等农业学堂监督龙钟ゴ侵埃全体学生停课挽留,后因赴南洋劝业会布置江西馆陈赛出品,故请假一学期,由提学使王同愈暂行监督[22]。两江总督张人骏非常器重龙钟サ牟诺拢特备专车听候驱使,一切经费,不加限制。龙钟ゼ力撙节,从未浪费分文,江西馆的图样建筑及种种计划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开工以后,挖掘出很多古物,也都全部归公。开会之日,中外震动,入场券第一号,被一位华侨以一万元购去,会场之伟大,布置之精细,为日本大阪博览会所不及,见者莫不赞叹。

江西馆设在南洋劝业会主会场东、马路旁,系江西出品协会筹建,专为江西陈列赛品而设。1909年6月5日成立了江西省物产总会事务所,1910年6月21日,江西馆正式开幕。浙江绍兴中学学堂学监兼博物教员鲁迅率全校200多名师生赶来观摩。一位在劝业会江西馆工作的绍兴同乡、鲁迅的老朋友赠给师生们每人一只特制细瓷茶杯,杯上刻写“南洋劝业会纪念,徐季龙赠”。以学者李瑞清为会长、实业家张謇为总干事的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组织700余名专家对参会展品(项目)进行审鉴评选,江西农事试验场选送的“瓜、菜、豆、菽籽种并植物标本”荣获四等奖。

龙钟ゴ窗斓氖狄到逃,涵盖了农业教育、林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等方面,既有公办,又有民办,且办学形式不拘一格。从纵向上看具有高低不同层次,有相当于职业培训班的传习所,如江西女子蚕业讲习所附设传习所;有相当于职业专修班的各种附设科,如女子公学附设技术专修科等;有相当于职业高中的中学堂,如江西高等农业学堂附设农业中学堂;有较高层次的正规职业学校,如江西实业学堂、江西高等林业学堂等。从横向上看具有灵活机动、门类众多的特点,既有独立设校的,又有附设办学的;既有定期培训的,又有暂时操办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体现了实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业教育体系。

通过以上较详实的历史资料证明,龙钟ゴ丛焓乱档哪芰Γ可谓与张謇(季直)先生齐名,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江西近代农业教育之先河,对江西地方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清末江西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可谓清末江西实业教育第一人。

⒖嘉南祝

[1]皮名振.皮鹿门年谱:皮鹿门先生传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6-56.

[2]龙钟.蛰庐学说[M].1935:4.

[3]江西农事试验场章程[J].江西实业杂志,1910(8):29-40.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5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6:713-716.

[5]张.江西实业学堂纪念碑[J].江西教育杂志,1916(5):4-7.

[6]江西实业学堂调查总表[J].学部官报,1907(34):286-287.

[7]劝业道详复劝办农林工艺各情形并缮气候土宜各表呈请核咨文[J].江西实业杂志,1910(8):3.

[8]龙钟.上刘浩如观察书[J].江西农报,1907(6):7.

[9]姚远,等.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398-399.

[10]农工商部提倡农报[J].江西农报,1908(17):39.

[11]江西农事试验场及实业学堂外部之摄影[J].江西农报,1907(1):封底.

[12]江西农业研究会缘起[J].江西农报,1907(1):专件3-8.

[13]农务总会部文到江[J].江西农报,1908(19):农事新闻1.

[14]咨覆赣抚公立中等农业学堂改为官立附属高等农业学堂并改课程办法文[J].学部官报,1909(99):文牍7-9.

[15]劝业道傅定期诣堪庐山造林区域[J].江西农报,1909(31):农事新闻1.

[16]女子公学渐次发达[N].申报,1908-10-19.

[17]本署司详举人龙钟サ却窗炫子公学拨E补助拟每年按季发给请赐立案缘由[J].江西学务官报,1908(1):9.

[18]女子公学附设技术专修科[N].申报,1909-3-26.

[19]女子公学开展览会[N].大公报,1909-5-27.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2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3

一、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和Bryan Alexand 联合提出的。慕课主要具有三大优点,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因此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但通过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发现慕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了弥补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拟推行“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慕课教学方式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协助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及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及练习、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测试。实验课教学采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且师生交流顺畅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授课教师将实验课程的视频、习题等资料信息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不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限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学习实验课程。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做习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在线答疑不能解决,就需要带到实验课的课堂内,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讨论、分析来解决。从而,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畅问题。

 

(二) 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且学习方向清晰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学习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课堂授课、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向弱化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三) 能够使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提高社会认可度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的低成本,又增强了课程考评的严肃性,提高慕课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能以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但考评不够规范。同时,需要借助课堂考试,课堂考试是现场进行的,只要课堂考试监考严格,可以有效地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而,既让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实验课,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考评不规范问题,提高了社会认可度。

 

二、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适宜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旨在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农业或者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尤其适合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

 

(一) 实践性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管理、农村金融、农村财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将来能胜任涉农企业、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借助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实验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农经专业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 多元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主要是依据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学生在全面掌握农经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农经专业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农村统计学基础知识、 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可见,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具有多元性。

 

(三) 适时性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落实,农经专业的实验课必须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的调整。农经专业的实验课通常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形势、现行的经济政策,编制新的实验资料,使学生利用学过的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涉农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

 

三、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 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农经专业实验课以业务操作练习为主。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适合在线做, 模拟岗位性的练习适合课堂做。针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案例、实验练习题、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慕课平台,学生进行在线练习,教师在线指导实训。模拟岗位性的练习可以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农业企业法人、农产品营销经理、会计核算员等岗位,然后引入与农(林)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工,依据所在的岗位,进行手工业务练习。

 

(二) 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在业务操作练习中的提问,解答疑难问题,需要兼用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这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在线答疑区,不限制注册人数,学生可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在线答疑区,向老师或同学求教。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同学代为解答,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针对在线答疑不能解释清楚的实验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由主讲教师讲解,也就是借助课堂答疑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 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讨论活动可以采用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师可以创建在线讨论区,上传有关农业发展趋向、农村民生等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资料,以供师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或相关成员要定期登录讨论区,及时关注讨论情况,发表导向性见解与评论。在线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非常便捷,即使实验课结束了,学生可以借助慕课平台上的讨论区,继续提问、交流。但这一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导向不够明显。如果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提供正确导向。

 

(四) 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 农经专业实验课考评需要以课堂测试为主,辅以在线测试。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在线测试功能,借助本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项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全部实验项目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上。“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选用传统的课堂测试方式,在课堂内安装监控设施,同时,组织教师现场监考,针对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在线测试成绩以及课堂测试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4

农村教育;有效教学;小班优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如今农村生源锐减,就邵武市来说,城区与农村学生数相比,五年前约为二比一,现在约为三比一,生源多为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生源还在呈缩减趋势。以邵武市下沙中心小学为例,2005年的学生数是433人,到2010年就只有165人(其中还包括两个教学点人数),全校10个教学班,平均每班16.5人,点校平均每班不到6人,几年间学生数就锐减近三分之二。有些学校是“一个班级一学生,全校不过十来人”, 且这些乡镇里最远的行政村离乡镇所在地有80多华里,给孩子就学带来很大困难,而类似这样的学校及教学点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如何认识小班的优势和劣势,怎样扬长避短,研究农村小班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既是顺应自然,也是当下在农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又是为将来的城镇小班化教学进行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小班教学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践――“小班优教”实验在笃行创新中播种希望

2009年我们反复调研论证,2010年向上级申报项目,2011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作为基础教育课改项目正式立项。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编制完成了项目试验任务书,制定了总体目标,确定了试点基地校,并决定项目实验工作分四步走:

准备阶段(2010.9――2011.8):采取“全市统筹,全员参与,分块研究,有序推进”的实验方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实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调查研究,确定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布置研究工作。组织实验教师培训,学习掌握有关教育理论。

实施阶段(2011.9――2012.12):实行“分段规划,先行先试,百花齐放,定期交流”的研究方式方案。探索农村小班课堂与大班教学在形式、学科、内容上的差异,探寻农村小班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及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阶段(2013.1――2014.12):运用“把握方向,研讨展示,引导矫正,持续推进”的实验办法。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分析,不断论证,并提出对策,及时有效跟进。

总结阶段:(2015.1――2015.12): 采用“多元探寻,实践检验,反思追问,成果辐射”的实验举措。将农村小班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再实践,再检验,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如今,我们已在全市农村学校创造性地打造优质优教的农村小班课堂,完成了教师培训、人文课堂构建、课堂模式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级文化建设等项 工作。

二、碰撞――“小班优教”实验在自我完善中不断成长

(一)先行先试,力度强劲

首先是建机构,促保障。省教改试点项目立项后,市教育局及时组建了由教育局局长亲自抓、进修学校校长主动抓、实验校校长具体抓的三级研究“共同体”。 其次是建机制,抓管理。早在2010年,邵武市教育局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优教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成立机构,建章立制,拟定了实验的总体目标;又于2011年3月颁发了《邵武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三是定任务,明要求。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指导小组每周一布置,两周一活动,每月一总结。所有农村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工作实验小组,制定了各自的任务书,同时确定了实验基地校。几年来,市教育局在例行的开学工作检查、阶段工作总结和年度考评中,都把“小班优教”工作纳入检查督促的视野中,并在学校创业竞赛工作的年度考评中亮分。这些举措,为该项目试验的有效推进夯实了基础。

(二)推动有力、行动有效

思路决定出路,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把“小班优教”实验进行到底,就必须打造一支能适应“小班优教”的师资队伍。为此, 2011年来,市局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分两批到台湾、山东杜郎口、福建大田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围绕我市农村教育“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等话题进行校长论坛和骨干教师论坛,进行“头脑风暴”。随后,教师进修学校又举办了了3期“小班优教”专题研训,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业务指导。各校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组织了校本研训。并在实践中重点检验六个“不一样”:

不一样的理念:做好小文章,放眼大世界。小中求新,小中求活,小中求美,小中求特。把每个孩子当做宝。

不一样的排班:变“讲堂”为 “学堂”,室内感受,户外体验。 变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

不一样的教法:

①明确学习内容: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课上只教学生不会的。

②正确把握时间: 师:生≈1:3。约10分钟――老师指导、点拨、答疑,小结;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巩固。

③转变教学方式: “小――小――个”,即小班自学,小组互动,个别辅导。

不一样的服务:实行分类推进,采取一对一倾情辅导,做到学习内容日清周结 ,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不一样的关爱:对每个孩子进行跟踪记录,采取“3211”幸福工程推进。 “3211”即 ,“新三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儿;进行两项体育锻炼活动;掌握一项技艺,写一手好字。

不一样的角色:让学生前台自主合作探究,老师退后当导演,互融、互动、互进。

(三)推进有序,优质优效

1.优化组织形式,打造人文课堂。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为了让项目试点有序推进,我们采取由易到难从形式上突破的策略,对课桌椅的摆放形式进行改革,变传统单一的秧田式桌椅摆放为 “对称型” “品字型” “U”字型(马蹄型)、等边型等等。授课教师根据班级、年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摆放形式。

2.优化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中心。本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农村小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各个试点学校在每堂课上都要落实“六个100%”,即,上课发言100%,小组互动100%,作业面批100%,展示自己100%,课堂激励100%,幸福收获100%。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各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小班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有益探究。通过实验,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小班“四段”式教学模式,即,学案铺垫(课前反思)――自主探究(疑惑追问)――合作展示(精讲点拨)――巩固内化(检测小结)。模式的探究本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和谐发展”的思想,做到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

3.优化班级品味,用文化“装修”校园。校园文化是一幅有“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 文化影响人格,人格左右行为。而班级文化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农村小班大都只有10―20人,教室显得宽敞,如何开发和利用班级文化资源,是发展学生人格的当然要求。如何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是小班文化建设所不容回避的问题。各基地校围绕在哪“说话”,谁来“说话”,说什么话等内容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故县、肖家坊中心小学和大埠岗小学等校创建了一校一品,每班一特色的小班文化,分别设置了“六角”,即:图书角、生物角、活动角、卫生角、教师角和班务公开角等。

4.优化“爱心家庭”,让留守儿童幸福成长。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自然要纳入实验工作的视野范围。我市适时组建“爱心家庭”,把“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家长放心”作为该工程的总目标。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从物质关怀延伸到精神关爱,从师生情谊延伸到亲情关注,从学校管理延伸到社会关心的融合,全方位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确保他们健康、幸福成长。

如吴家塘、卫闽小学等实验校组建“爱心家庭”时,采取“师带生、大带小”的方式,学校把留守儿童与寄宿生按师生比例分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为一个“爱心家庭”,每个“爱心家庭”由一位教师担任“爱心家长”,4至6名高、中、低不同年级的“爱心兄弟姐妹” 组成家庭成员。“家长” 与成员签订“爱心承诺书”,全面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做好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安全教育辅导、心理情感辅导,尽一份家长的责任。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5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6

二、农科留学生

外聘农学教习虽在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聘用外国教习亦有诸多不便、不妥之处。例如,语言隔阂、薪俸较高、对中国农业情况知之甚少,且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长期聘用外国教习亦有丧失教育权的危险,因而此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1899年,总理衙门遵议出洋学生肆农工商矿各学章程折:“谕旨向来出洋学生,学习水陆武备外,大抵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即如农工商及矿务等项,泰西各国,讲求有素,夙擅专长,中国风气未开,绝少精于各种学问之人,嗣后出洋学生,应如何分入各国农工商等学堂,专门肆业,以备回华传授之处。”[11]1903年,清政府学部又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要求各省务于一年内选派一二十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业(含农科)各科。1907年,清政府规定,凡官费留学生回国后,皆须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在义务期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其他差使。以此通过培养农科留学生来逐步取代外聘农学教习,并解决农业教育师资短缺的严重问题。对于农科留学生的派遣国家,多数官员主张以去日本学习为主。张之洞在谈到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时,曾列举了五点理由:“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谴;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一、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12]因此,日本成为中国派遣农科留学生的首选国家。据王国席统计,清政府自1896年派遣最早的农科留学生胡宗瀛赴日,直至清王朝灭亡的1912年,共计派出赴日农科留学生达200人之多。农科留学生虽大多派遣日本,但留学日本亦只是清政府在对外学习农学之初的权宜之计,正如张之洞所言:“查农政修明,以美国为最”,“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15]当留学教育逐步转入正轨后,特别是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在北京开办留美预备学堂后,留美农学生也随之增多。根据王国席统计,清末赴美的农科留学生共计28人。[16]此外,约有13人赴欧洲学习农学。[17]农科留学生归国后,大多从事农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例如最早赴美并获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毕业文凭的农科留学生陈振先,回国后即被清政府授予“农科留学生进士”,1912年担任奉天农事实验场场长兼任奉天高等农业学堂监督,后历任北洋政府农林总长兼教育部长等职;又如毕业于日本盛冈高等农业学校的黄立猷回国后就任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教务长,就读于日本农科留学生大学的屈德泽学成回国后担任湖北高等农业学堂的坐办;再如清末留美农学生竺可桢、邹秉文等人则成为蜚声海外的著名气象学家、农学家。总之,清末农科留学生进一步充实了各级农业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成为了推动清末农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新式学堂毕业生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7

湖南省自2006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以来,到目前全省所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共建农家书屋43835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湖南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把农家书屋工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经过6年的发展,农家书屋扎根三湘大地,真正服务于农家。

在“鱼米之乡”湖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课堂、农村的文化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

《农家书屋》:请您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实施过程等方面,谈谈湖南省是如何推动并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

朱三平:湖南省在2006年试点建设200家农家书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评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主体,量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考核标准,实行月调度、年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我们坚持立足农村实际,综合考虑行政村分布状况及经济、文化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把农家书屋建在村部、村级活动中心、村小学、祠堂或农家商店、农民文化户等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国家要求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上,省市各级还分别给予资金支持。采取村支两委推荐、县市区批准、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的做法,选配了一大批有一定文化层次、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热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为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各地对先进书屋和优秀管理员实行奖励,通过新闻媒体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的宣传。

《农家书屋》 :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是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的?

朱三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全省相继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相关制度;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出版物借阅意见反馈制度,为出版物的采购和更新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我们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农家书屋阅读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知识讲座、读书征文、新型农民培训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有一技之长或有较高威望而乐于行事的农户为中心,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地制宜,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作家和文艺单位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了《书香满农家》、《我们的老公都变乖了》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在当地巡回演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农家书屋》:湖南省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形成哪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模式?

朱三平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投资总额大,而且后续运行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我省坚持在投入上不搞 “一刀切”,在确立前期建设配套投入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设立农家书屋维护管理经费、出版物更新经费和工作经费,并与配套专项经费一起列入财政预算”,确立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为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后续建设和管理服务,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引导和鼓励农家书屋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各地积极发展了一大批与商业活动相融相生的农家书屋,带旺了人气,带火了生意;有的村以其它方式适当补偿农家书屋运行经费及管理员报酬,鼓励农家书屋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图书馆”,鼓励管理员成为“文化专业户”,并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继续投入书屋建设,既解决了后续投入问题,又破解了管理员的报酬难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捐助投入办法,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共建农家书屋,政府投入型、企业捐助型、部门帮扶型、上级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各种类型并存,形成了长效扶持机制,有效解决了维护管理、图书更新等问题,增强了农家书屋活力。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8

我校农学专业使用的是南京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该教材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内容,这种编排方式虽然保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但造成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并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无机化学部分的四大溶液平衡和分析化学部分的以四大溶液平衡为基础的四大滴定分析法两部分内容是分开编写的,如果两部分内容分开讲授,将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相关内容融合为一个体系,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原本二十一章内容整合为十章内容,即第一章溶液与胶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第三章物质结构基础、第四章定量分析概论、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第九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第十章元素(自学)[1]。新的编排方式强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新的编排方式还整合了部分重复的内容,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课时,能让授课教师将更多社会中的化学和化学中的热点问题穿插到有关教学中,例如“浓肥烧死苗”的现象、土壤中有机磷及其共轭碱组成的复杂体系如何保证土壤pH值的稳定性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叶绿素的成分问题、生物燃料的制造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适应专业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农学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突出教学重点。要认真学习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与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实验课程。对一些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要重点安排,重点辅导。例如金属离子的鉴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等。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好理论教学内容。将与专业联系较少且较难理解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压缩,将与专业要求相关的知识列为重点教学内容,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后,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分配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农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验证和巩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更要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农学专业相联系,注重对农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科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基本验证实验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落实好实验内容、学时等要素。注重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适当增加趣味实验。在基本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实用性和趣味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内容,采集样品,亲手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例如,茶叶和松枝中Ca、Mg和Fe的鉴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鸡蛋壳、酸奶中钙、镁的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测定等实验内容,既符合农学专业需求,也能较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农学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中,在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对重难点内容,教师详细讲述。一般内容则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由学生自己讲授,例如四大滴定法的应用实例。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根据班级人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老师要求开展讨论,按照分工查阅文献资料,阅读文献,消化资料,归纳总结,撰写讲稿,制作幻灯片,最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到讲台汇报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汇报后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评定的结果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2]。该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加深了学生对分析化学在农业科学中应用的认识,二是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是提高了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制作幻灯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及时归纳小结,促进教学相长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按照教材逐节逐章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学习酸碱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归纳总结该滴定方法的原理、指示剂的工作原理、如何选择指示选择和应用范围。学习完四种滴定分析法后及时对四种分析法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总结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对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进行总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如何设计教学内容?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等。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堂进行思考,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合理?还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将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衢州市农广校在中央农广校、省农广校的指导与支持下,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理念,按照“做大培训超市,做优培训质量,做响培训品牌,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学管理方法,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近3a,全市农广校新招学生2216人,目前在校生达1170人;开展各类农技培训3138期,培训17.3万人次,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培训5500人;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2239人(包括在校生与社会生),通过1725人。

1 招生工作上凸显“三个多两个最”

近年的招生工作凸显“三个多两个最”的特点,“三个多”即“农民自发报名多、园区集体报名多、老生带动新生多”;“两个最”即“新生人数历年来最高、学员素质历年来最好”。

总结相关经验,可以归纳为“五带动”:需求带动,农民的科技意识增强,种植养殖凭经验远远不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科学种养最为重要,种养专业免学费政策家喻户晓,农民越来越珍惜政府提供的学习机会;典型带动,在读和已毕业的优秀学员给新生树起了榜样,如万田乡坦上村的郑财杆是第一届享受政府免学费毕业的学员,他现在养猪水平逐渐提高,猪病防治、饲料等方面的成本比别人低,且猪养得好,带动了周围养殖户报名读农广校;老生带动,老生带动新生就读,如2010级的2位学员走访了2个乡镇6个村的100多户养猪户和种菜户,最后有112户养猪大户和种菜大户入学就读农广校;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农民、蔬菜瓜果合作社的社员共65人报名读农广校;政策带动,政府对兽药经营、农药经营等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提高,他们主动报名读农广校。

2 教学辅导上狠抓“三课堂一教育”

以“三课堂一教育”( 定时课堂、流动课堂、网络课堂、“双证制”学历教育)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2.1 定时课堂

一学年安排200多课时的定时定点培训,培训地点设在农广校多媒体固定教室,平均每周有2d培训,系统讲授农业生产知识,包括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栽培技术及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计算机应用、农村政策法规等。年初就把全年的培训计划挂在墙上、放在网上、发到信箱、印到大户,便于农民按“培训菜单”选择培训。

2.2 流动课堂

充分利用大篷车深入全市乡镇开展流动培训,灵活机动满足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和特殊群体的培训需要。近3a,大篷车共在全市6个县(市、区)的108个乡镇开展培训443期共573批次,受训学员达8023人次,总学时2465学时,另有体验和服务人数28000多人次。培训内容有种养殖技术,电脑应用基础、网上信息查找与等或按学员需求培训。

2.3 实训课堂

在园区里建立了实训课堂3个,可展示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休闲观光等,同时,常年开通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和网上交流平台,通过现场、电话、网上等方式解答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有效弥补课堂培训内容不能面面俱到的缺陷。

2.4 双证制”学历教育

从2009级学员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生源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鉴定的工种包括: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畜饲养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蔬菜园艺工、果茶桑园艺工、农资营销员、农业技术指导员等。近3a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2239人(包括在校生与社会生),通过1725人。其中在校生全面实施“双证制”教育,没有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将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3 自身建设上完成“三完善三创新”

3.1在体系建设上实行“三完善”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近3a公开招聘了4名农广校专职教师,到目前为止我市农广校教职工已达19人;进一步完善市县合作办学,根据各县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合作办学模式,包括“合作招生,市里办班”、“县里招生,市里办班”、“县里招生,合作办班”等;进一步完善校务管理,对日常教学、技能鉴定、期末考试等事件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责任落实到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3.2在教学授课上实现“三创新”

组织专家教师到田间地头上课,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操作,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在村里或合作社设置考场,让农民就近考试,既可以省去路费,又不耽误生产,解决了许多农民就读农广校的后顾之忧;积极与“两区”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对接帮扶,开展实用人才培育、农产品网络销售培训和指导。

4 培训效果上实现“三提升三拓展”

4.1 在培训质量上实现“三提升”

在硬件上有新提升,购置数字讲台、电子白板等新设备,充分利用远程视频系统、卫星平台培训学员;在软件上有新提升,要求辅导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一批农民喜欢的、符合本地情况的课件,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用课程的辅导课时;在管理上有新提升,采取改收书费为交押金、为学员发放交通和伙食补贴,采取学习成绩与来校辅导次数、并时作业、考试复习纸挂钩等。

4.2 在培训领域上实现“三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