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44

工地论文

工地论文例1

二、岩土水理性质当岩土和地下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是一些性质会得以显现,这边是岩土水理性质。在工程地质性质中,除了岩土的物理性质以外,便是岩土水理性质最为重要了。这一性质在多方面都有所影响,一方面是对岩土的强度和变形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的稳定性受到极大影响。在以往的勘察经验中,大部分的精力都被投入到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方面,相对于水理性质关注很少,因此之前的对于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相关评价并不完善。由于在岩土的水理性质中,岩土和水是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所以这里对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其对岩土水理性质和几个较为重要的水理性质(包括其测试方式)做一下简要介绍。首先是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方面,依照其在岩土中的分布,可以直接划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再者在主要的水理性质方面(包括测试方法),简要来说可以分为五种,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以及胀缩性。软化性,岩土经过水的浸湿,力学强度相对降低的特性,以此可以对岩石的耐风化和耐水浸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这类特性普遍存在于粘性土层、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中;透水性,在重力作用下,水可以透过岩土流出,而在判断透水性的强弱时,可以依据岩土的颗粒粗细以及均匀程度来进行识别,一般来说,颗粒较细、分布不均的最容易发生这一性质的作用,反则相反;崩解性,当岩土被水浸湿后,一些土粒间的连接能力降低,便容易发生解体;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过于饱和的岩土中的水便会经由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通常以给水度进行标示,而一般在对给水度进行测定时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胀缩性,一般来说,岩土经过吸水作用后会促使体积的不但扩大,反之则体积减小,所以岩土在胀缩性能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膜对水的吸收程度来决定的。

三、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岩土工程中,较为主要的危害是地下水的作用,在升降变化的水位以及动水压力的影响下所造成的。

1.岩土工程受到地下水升降影响后产生的危害对于地下水位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不论缘由为何,结果必须引起重视,因为在地下水位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引起方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水位上升引起岩土工程危害。促使水位上升的因素是有很多,不过最为主要的是地质方面的影响(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除此之外,水文因素、气温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甚至很多时候多种因素结合造成影响。潜水位上升会对地质造成不少影响,比如土壤沼泽化、盐渍化,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而出现流砂、管涌,以及地下洞室充水等所造成的建筑失衡。第二种,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在这一状况中,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比如大量抽取对地下水以及大量开采矿物资源,一些地方还利用下游地下水补给大坝,都会造成严重的水位下降。由此,会出现地质灾害(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环境问题(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使得建筑遭受很大安全威胁。第三种,地下水频繁升降所造成的危害。地下水升降会使得岩土本身不断膨胀收缩,从而导致变形,如果升降水位的现象发生的过于频繁,则会促使地裂的发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便是轻型建筑物。

2.岩土工程在地下水动压力影响下产生的危害通常来说,地下水纯天然状态存在时,相应的动水压力会比较微弱,对安全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加之人为的工程作用,纯天然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一情况下回使得岩土工程发生较为危险的事故,对安全造成威胁。

工地论文例2

正是由于地方文献有这样的价值功能,有关文件早已对省市图书馆提出了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任务。如文化部1982年颁发的《省(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

二、地方文献的概念与范围

我们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以供社会利用,首先要清楚地方文献的概念和所含的范围。“文献”一词在我国可溯源至春秋时代、孔子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己有“文献”一词。至宋代朱熹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意思是人们的思想言论通过文字记附于物质之上的知识载体,即为文献。文献若限于某一地区、某一省区,则成为地方文献。随着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地方性,某一地方文献必须与该地有关,相反,如与该地无关,无论其价值、内容如何,都不能列入地方文献。二是资料性,即有关该地的地方文献必须是有某种参考价值和使用意义。从历史角度看其是否能反映某一地区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生、过程、结果和在历史上的地位。或者能说明、补充、订证某一事实。文献必须真实、具体、完整等。三是多样性。即形式上可以是载体多样、文字各异、版式不一。如现有图书,杂志、报纸,具有价值的图片、照片、影片、像片等。档案中的文件、表格、票据,历史文物中的拓片、谱谍、印模等。以上三条即为地方文献的特点。那么,究竟哪些资料属于地方文献,哪些文字载体属于地方文献呢?这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划分:

内容上的划分可为:(1)、地方人士的著述。所谓地方人士著述,它首先是指籍贯是本地而又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同时也包括籍贯虽非本地而在本地工作的人士的著作。(2)、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检验某一省区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根据之一。不同时期的地方出版物反映了当时文化事业的状况和出版印刷情况。这包括解放前及解放后出版的书刊资料等,并包括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下出版物。凡本地区从古到今出版、印刷、刻写、眷印、编写的各种著作、小册子、以及其他出版机构、单位、企业、大专院校出版、编印的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出版物,都应列为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3)、与本省(区)有关的著述。所谓与本省区有关的著述,亦名地方资料。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地方性是指某一地方文献内容必须是与某一特定地区有关。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凡是陕西政治、历史、 地理、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工农业、水利、气象、动植物、山川、河流、风土、民俗、人物等有关的出版物,都属这一特性。反之,不论其价值如何,都不应视为陕西地方文献。当然,有些资料既与外省区有关、也与陕西有关,此类资料或文献也可作为陕西地方文献收藏。这类资料的特点是既多而且分散。有些为专门著作、单行著作、独立成篇的文章;还有一些则是其他著作或文章中的片断。所以搜索起来颇为费力,应取得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专人去翻阅资料,去“披沙淘金”,坚持不懈,靠长时间的积累,是可以集腋成裘,做出成绩来的。

载体形式上的划分可为:(1)、本省区历次编修的地方志和专志。一地的方志,往往多次纂修,有不同的版本,可根据书目,搜求和复印,务求配备齐全,未出版的手抄本,也不要放过。(2)、本省区的地方出版物。除公开出版的报纸书刊外,要着意搜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物,特别是社科联、文联、妇联、科协各学会及研究、情报部门,政府机关等的出版物。(3)、古今中外论及本省区的文章或专著,可采藏、可复印、可摘记、也可著分析卡片,务使搜录齐全,可查阅、可检索。(4)、本省区工厂企业的产品广告、商标图案、产品目录、产品说明等。(5)其他。如历史照片、民间契约、旧时代帐簿、宗谱、碑记、志铭、墓碣、民谣等。

三、地方文献的搜集

地方文献如此繁复分散、可见搜集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法可为:第一、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即要用法律形式和地方

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各级政府应作出明文规定:有关本地区的各种文献编撰机关,其中包括出版发行机构、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都应主动的、严格遵守政府所定的呈缴制度。另外,省级图书馆应当将政府的有关法令政策转送省级各个机关团体,并与之商定、保持定期缴送制度。市级馆协助省馆负责市级各出版机构,以此类推,直至县、区、镇、乡,形成一个本省(区)有条理有组织的地方呈缴网。第二、图书馆收集的地方文献与采购图书工作显然不同。采购图书有出版单位和发行机构可以订购或预订。而地方文献资料比采购图书要困难复杂得多。地方文献资料无论古代或现代的,大部分都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落在某些单位和私人手中,一般比较难以发现与征集。因此,必须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广泛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不厌其烦地反复访问搜集,发现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尽可能采取购买、借抄或复制。第三、搜集某一地方文献,不只是当地图书馆的任务。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文物所,也要搜集部分地方文献。因此,省级图书馆要将本省地方文献包罗无遗的想法,是不应该也不现实的。上述几家,在实际工作中,应有大体的分工。第四、地方文献工作者,应注意学习有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如应了解本省(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熟悉书目等等。否则,有些文献,难免失之交臂。四、收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既涉及资料又涉及政治等诸多问题的复杂工作。这里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重点资料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首先,做好重点资料的搜集工作。凡是关于其一地区过去和现在一切情况的反映和记载,例如自然地理,经济生产、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资料,都应收集。但是,哪些资料是收集的重点呢?应是革命斗争史。以新修辽宁地方志为例,从断限的时间来看,“一、二九”运动前后的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及活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战争,如北满、南满根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以至解放后,抚顺、本溪、鞍山、大连等地士人学生反日反帝的革命事件和革命斗争,这些事件对全国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对辽宁全省的形势更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象这些历史事件和革命斗争的资料,就应作为收集的重点。 其次,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省(区)党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都是由中央统一部署和安排的,特别在解放后,各省(区)党的组织在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切都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结果。所以,在注意收集该省(区)革命斗争史料时,还应注意收集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法令政策和党政领导人对该省(区)工作的指示、谈话,他们在该省(区)的革命活动事迹和材料。

(二)抓好搜集地方社会政治史料和地方经济史料工作。

关于社会政治史料,如辽宁地处东北前哨,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垂涎之地。大连、营口、丹东都是通商口岸。近现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直接影响着辽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着重收集帝国主义对辽宁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侵略的资料。反动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压迫剥削人民、镇压革命的斗争的资料,以及帝国主义者、买办阶级和他们的帮凶的资料。我们积累了这些材料,加以科学整理,才能完整地叙述近、现代辽宁历史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

关于地方经济史科。如辽宁地处东北南部沿海地带、亚温带的地理环境和东北平原的优势,又有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和有重工业城市沈阳,还有铁岭、昌图、新民盛产高梁大豆,号称“北方粮仓”。这一切使辽宁工农业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这就是地方特点。我们只有积累了反映地方特点的材料,才能建立具有地方性的地方文献宝藏。

(三)处理好本地人著作与本地有关的著作的关系,着重收集与本地有关的资料。

旧方志是非常注意本地人著作的,或收集本地人著作编成经籍志,或在志中专设一志,如著述志。这在当时是为了表彰先贤、阐扬乡帮文化。我们今天收藏地方文献,主要是记载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我们主张不要按著作入籍贯这个标准来积累地方文献,而应从内容是否与本省有关作为收录标准。根据这种理解,凡是论及本地、联系本地、影响本地的著作,不管作者籍贯是否辽宁,都应归入本地方文献中。

(四)、处理好本地出版物与本地有关的外地出版物的关系。着重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出版物。

本地出版物是指本地区在这个历史时期内雕刻、印刷的书刊报纸等出版品。它们是本地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但是,是否凡本地区的所有出版物都算作本地的地方文献呢?这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地方出版物是和本地区有直接关系的。如《辽宁农业史纲要》《辽宁矿藏录》这类书,是论及辽宁水文地理内容的,当然属辽宁文献的范围。关于这类书籍,不论其是本地或外地出版,都应作为辽宁的地方文献。如有关评剧的出版物,无论本地出版或外地出版,都应作为地方文献收罗。此外,还应注意收集外国人关于辽宁的著作。

(五)有些出版物并不具有文献价值,尽管是本地出版的也勿须收集。重点是处理好本地的文献资料。

首先,应该收集现行行政区划的材料。区划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我们在收集地方文献时,两者都应考虑到,但应以现行的区划为主。辽宁前称盛京,盛京辖有今天吉林省一部分地区,作为历史情况,我们要搞清楚。但要以现在辽宁行政区划为界限,以收集反映现在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建设等情况的资料。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自然情况。辽河和鸭绿江,在辽宁省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辽宁地方文献关于辽河、鸭绿江的文献是我们收集的重要方面。但是,辽河分东西辽河,东辽河源于吉林省东丰县的平顶山麓,西辽河源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的海刺哈山东麓,流经辽宁省境内至营口流入海。因辽河的关系,这些地方都可能和辽宁发生关系。在众多的文献中,应首先注意收集辽宁省境内的材料,如水力资源、水旱灾害、航运水道和辽河流域的规划与利用等问题,然后再涉及邻省的有关材料。历史事件中,也有过本省与外省的关系问题。收集原则也应如此。

(六)注意收集反映地方性的学术著作和反映历史真实的文化作品。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些作品是反映地方、区域性的,如农业科学、地质科学、自然地理、动植物学、历史、考古等科学种类,我们应从中选取与本省有关的学术著作,收入地方文献中。

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一般不带有区域性。但属于部门经济,如工农业经济状况、调查材料和有关政策法令,则与本省直接有关,亦为本省地方文献。

优秀的工艺作品,是收集、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和本地人民的斗争活动。很多本省人的诗文、碑铭文字反映了本省有关事件和古代人物的诗文集,也可以作为本省地方文献。现代作家的小说散文集,则依其内容而定。历史上形成的文学流派和集团、集子和著作,则要注意其在地方文献中的完整性。如明代的文学流派公安派、竟陵派则是湖北省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桐城派,则是安徽省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地方戏剧带有浓厚的地方性,与本地历史发展、自然形势、人民活动和语言风俗等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凡本地地方戏剧的发生和发展、演技、唱腔、音乐

、服饰、道具等文献,都是研究、改进、提高和发展某一地方戏剧必不可缺少的资科。这当然属地方文献。由于地方戏的发展,离不开剧本创作,所以,这些地方戏的剧本,不论是本地创作或从外地剧本移植的,剧情与本地有关或无关,都应当作本地文献。(七)注意收录本省考古发现的资料和有关本地方手工工艺品的记载。本省考古的成果,出土的古器物,保留的古建筑,负有盛名的名胜古迹,关于记载这些情况的资料,不要因其是实物,就不加以注意。当然,我们收集的是有关文字资料,如拓片、影片、图片、碑文和器物的图录。

五、地方文献书目

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在其征集收藏后,还必须进行分类编目的整理工作,以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参考,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在南北时期就出现了。此后,方志艺文志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了专记一方著作的书目。至清代除方志艺文志外,出现了郡邑丛书目录、方志专科目录。至民国时期,各地建立了地方文献学会,设立了地方文献征集处,地方文献书目得到发展,根据四库全书编制本地乡贤著述书目成为一时风气。解放以后,修志工作普遍展开,地方文献书目又改变过去乡贤著述书目为主体的现象,大型联合目录不断出现,地方报刊索引、书本式与卡片式目录相互配合,已成为揭示馆藏地方文献的主要工具。

地方文献书目既是揭示地方文献的主要手段,只有提高编制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书目的作用,其编制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根据这三条可以确定收录范围。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就其地方文献书目总体来说,又不同于其他综合性公私藏书目录, 也不同于其他专题、专科目录。它限于地方,小于同类目录的容量,如地区期刊目录,小于全国期刊目录,地方人物志,只能是全国若干省(市)的一小部分。但它的广度和深度却大大超过了全国性的有关目录。对于地方史料、人物传纪、地方出版物作更深入的探索,也只有系统的地方文献足以胜任。以辽阳史料为例,辽阳路、州、县乡士志,已见著录的不过六种,专书如《辽阳古迹遗闻》、《辽阳碑志选》、《辽阳防守记》等。

期刊如《辽阳政府公报》等,都不过数种。辽阳诗人文集,亦不过有刘廷玑的《葛庄诗钞》、王尔烈的《瑶峰集》、宋玉奎的《宋星五遗著》数种。如果地方目录,仅止于此,就难以满足多方面的读者需要。除上述几类史料之外,还可以从历代有关史志、丛书、类书、其他诗文集、论文集、有关史地、文教、政治、财经、工农业等方面的图册,以至近代报刊论述资料,有关档案、文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料。最近几年,辽阳市志办为了搜集有关该市文献,在各省市图书馆、档案馆的协助下,搜集资料已逾千种。其中也包括了日文报刊图书资料。他们这种锐意搜集、期于网罗无遗的精神,是值得效法和学习的。如果各省市图书馆都能广泛地系统地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好地方文献书目,对于整理文献,编史修志,科研工作,以及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阅览利用等方面,无疑是贡献非浅的。

只有编制各种类型的地方书目,才能展示特定的地方文献内容。我国各图书馆已开始着手编制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并在书目著录方面,已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在书目组织、编排方面,正确对特地方文献分类与地方文献书目分类的区别、编制供各类型地方文献书目选择的地方文献书目分类表,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排列主线,为补充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辅助索引、提高检索效率。

总之,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法不断完善,书目类型愈来愈多,并且日益趋向科学化,其使用价值愈来愈为读者所认识、所利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书目的编制缺乏组织管理,地方文献书目未能向深度、广度发展,书目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还较大,没有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作为编制书目的保障等。针对上述地方文献书目存在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第一,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保证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有充分的资料来源。第二,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全国地方文献书目指导小组。第三、建立地方文献书目中心。第四、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

随着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地方文献书目必然从卡片式、书本式向计算机编目迈进,和国家书目同步发展。未来的地方文献书目仍然是揭示报导地方文献情报、控制地方文献的工具。

六、地方文献的保管

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那么,要把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有条不紊地输送到读者手里,就应当认真研究其保管方式。

目前图书馆界,对于如何保管地方文献还有异议、有的同志认为:地方文献既是为体现各级图书馆藏书特点,就应当在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部。采用统一保管的方式以便于需求者统一使用。也有的同志认为:地方文献如集中统一保管,则弊多利少,宜采用分散保管。也就是应以学科内容为依据的中图法分类管理。那么,哪一种方式更好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检验。就目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或设立地方文献部,也无可非议,省(区)图书馆,无庸置疑,应是地方文献的收藏中心。很多省市馆如广东、甘肃等都先后建立起地方文献专库,这不仅方便读者阅览利用,对于搜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以及提高工作效率,都会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其优点。可是地方文献专藏,并不意味着一切地方文献的集中,大部分的地方期刊、报纸,将仍然在统一的期刊库中,集中的将是主要的地方资料。因此,所谓集中,只能是相对的集中,欲将所有反映地方内容的书刊资料集中在一起,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应以中图法分学科管理为好。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问题。所谓文献保管,是在其知识属性所含的分类体系下进行活动,所以,图书馆的文献保管只能以学科为依据分类管理。地方文献所含的知识内容同样隶属于各学科的子体系之中。我们提供给读者的文献资料,或读者利用文献资料,都是在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下进行活动。前述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等,都反映着各自的学科内容,受学科母系统制约着。因此,所谓地方文献,只是在形式上的区域性划分而已。它不是在学科体系下以所含知识内容来分类的。因之,如以地区为依据分类的结果,将导致读者如按其普遍为人们所熟知的学科分类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就会遇到困难,例如,地方出版物并非都是反映本地风貌的。就辽宁人民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书籍来说,以辽宁为内容的图书则寥寥无几。至于地方人士的著述亦然。隶属于某地区人士的著述,并非其作品都是反映地方内容的。例如孙中山是广东人,他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及其他著作则是对治国策略的阐述,与作者隶属的广东则毫无关系。正如同志的著述及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的著述,决不能以籍贯隶属关系而归入地方文献,应以某知识内容归入学科类别中,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集中统一保管,将其有关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的著述,无视其内容如何,形式如何,文种差异,统统集中保管,实际上就成为图书馆中的一个小图书馆,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无法办到的。它不仅破坏了图书馆以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和正常的工作秩序,导致图书馆各部业务建设中的诸多矛盾,也导致读者查找资料中的诸多不便,这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内延矛盾。再从科学发展方向看,学科分类已向大联合、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方向发展,一个课题涉及诸多边缘学科,甚至已跨及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两大门类。要完成这样的课题,读者只有依赖于图书馆的综合性咨询参考部门提供的多学科书刊资料去完成之。比如,张学良是辽宁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张的爱好与专长,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外,亦能诗

能文。况且他一生活动普及国内外,其涉及的学科内容及地域,亦非地方文献范围所能囊括的。其他很多人物亦如此。他们往往超越了县界、省界、甚至国界。其事迹与著述只能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书刊资料中去挖掘。仅从区域性的地方文献中是无法完成其生平事迹资料的。再就文献文种及形式来看,中外东西文种不同,如何排架,书刊形式不同,如何保管,内容各异又如何区别等等。假使采取分散保管,将地域性的书刊各归其所属的学科中,这些问题则可避免。那么,分散保管能不能解决地方文献集中反映呢?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需有关地方文献资料在分编中增加一张地方文献卡片即可得到解决。换句话说,也就是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就能集中反映出来。至于读者所需文献具体保管在什么地方,对读者来说关系不大。再说,地方文献从文种上来看,它不仅有汉文,同时也有蒙文、藏文、满文、回文等兄弟民族文字,还有日、俄、英、法、德、葡等外文文种。假使集中统一保管,势必要设立不同文种的书库或书架,配备懂汉语、蒙语、藏语、满语、回语以及各种外语的专门人才,这在图书馆是无法做到的。即使是能够配备所谈到的具备懂蒙、藏、满等和外语人才,也无法解决那些不同文种文献的集中统一管理。又如,地方文献从其形式来看,有线装书、期刊、报纸、目录、索引、胶卷、胶片等形式,而从图书馆现状来看,线装书主要在古籍部;期刊、报纸在期刊部;而目录、索引等又在书目部;胶卷、胶片又单独保存在技术部。从分类来看,线装书多采用四部分类法;图书、期刊、报纸分别采用中图法和资料法。无法统一分编、统一排架。线装书还分善本和普通本,胶片又在保管上要求较高,很难统一对待。等等。总之,集中统一保管地方文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无法完全做到的。和集中统一保管相比,分散保管简便易行,且吻合文献所含知识的分类体系,便于图书馆文献分类的统一管理。所以,地方文献还是应采用分散保管的方式为好。

工地论文例3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妙月.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性危险评价问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工地论文例4

2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分为2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硕士研究生第1年在招生单位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此阶段将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本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第2阶段为硕士研究生到我校开展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此阶段实行双导师制,以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为主,双方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通过2个阶段的学习,既发挥了招生单位理论教育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我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地方需求为依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第2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和项目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多渠道协同创新。这一阶段将突出项目案例剖析和实践研究,灵活运用团队指导、现场调研、室内实验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带科研、科研促工程、工程促培养”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通过参与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殷斌结合黄石市磁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开展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底泥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该课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湖北省水利科研重点项目资助。

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科研团队,从而解决了学院教授—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项目开展、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3个层次学生培养和高中低年级“传帮带”中的难题。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背景下,青年教师校级创新团队带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专科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此外,通过聘请“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与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外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玮玲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根据当前黄石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率先开展了黄石地区大气微细颗粒物中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研究,为下一步黄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较分散、规模较小,且我校又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管理培养体系,导致出现培养方式单一、学术氛围淡化、学术社团活动缺失、专业导师队伍偏少、项目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3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如下:

1)科学合理定位,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除了制定符合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和学分之外,更应该使科研实践环节目标考核机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环节的实施,可通过提前进合培养导师课题组、到重点科研院所短期交流、到相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全程化、多层次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弥补课程学习中科研实践环节的不足。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

应用型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在通过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吸引和巩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同时,应与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要求保持一致,逐步完善校内兼职导师遴选制度,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合理并拥有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导师队伍。只有建立完善、规范的遴选机制和相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量和质的双重飞跃。例如,我校在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引进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访问学习和交流,并定期开展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相互交流。

3)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开放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除利用自身已有的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之外,还可组建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内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实践平台。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牵引合作,在生产实际中解决急需的技术难关,既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又能加强各单位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培养模式。例如,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王振根据磁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用曝气生物滤池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实现水体脱氮,其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监管机制。

地方高校长期以教学为主导,学术监管机制不完善。作为地方高校,应建立与招生单位的长期沟通机制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双方学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来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招生单位和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相互配合,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品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将其贯穿于联合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及实践效果的监督、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的考核、学位论文的检查、毕业答辩的预评审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御学术不端行为。

工地论文例5

1.工程地质学科的争议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工地论文例6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明的。

2.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也异常艰巨,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防治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

3.工程地质专业的尴尬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性专业,没有这个专业,一切工程建设均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常识性问题,我们在这里反复强调好象有些多于。然而,现实确让这一基础性专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①工程地质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②专业不景气,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与工程地质专业不相适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局限,择业行为中的浮躁动机,专业本身的局限性;

③规程规范存在的问题;

④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局限性;

⑤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专业的轻视;

⑥长官意志,某些决策者对工程地质专业的无知或轻视;

⑦世人对工程地质专业的不了解与不理解。

4.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教训

由于地质问题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实例太多,教训太深刻,顺手拈来几个实例:

①云南漫湾水电站左坝肩顺层滑坡和建材问题;

②贵州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址、隧洞等问题;

③贵州东风水电站右坝肩和帷幕线上的岩溶问题;

④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重复问题;

⑤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岩溶地下水问题;

⑥软弱夹层的遗漏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影响,葛州坝、西津溢洪道等。

5.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任何地质条件下都可以建工程,对吗?这个问题也是这些年来工程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①陕西东庄水库灰岩坝址渗漏严重不能建坝;

②小浪底滑坡性质界定对设计的影响;

③天生桥二级水电站移民区是否滑坡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④堤防工程中的堤基垂直防渗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时可能是决定性的;

⑤地质边界条件和地质参数对工程设计的影响。

6.相关学科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①系统工程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②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③遥感、物探、GPS等;

④水工设计施工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清晰的工程概念是地质师所必需的。潘家铮院士对地质师的要求:应该有系统地学习水工建筑物的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地基缺陷的影响,各种处理的措施,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最好补一些数学、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岩石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课。五十年代初,由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奇缺,一批设计师改行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后来大都成为工程地质专业的优秀专家。实践证明,地质师的工程概念清晰,地质工作会得心应手;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

7.工程地质要面对现实着眼未来

汪恕诚部长最近讲话强调:不能老修改设计,因为搞招投标尤其是国际合同,修改设计就意味着被索赔。修改一个设计,似乎节省了某一个工程量,而索赔量比这个还大,大量修改设计怎么得了?汪部长的这段讲话似乎在批评设计,实则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新的契机。

如何理解汪部长的这段话?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修改设计,水利工程因为地质问题而修改设计的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

修改设计往往赖地质,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前期地质工作投入不够,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地质基础资料不准确,工程地质分析出力不够或分析工作的深度不到家,工程地质问题的界定不明确或界定有错误,学术技术问题得不到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工程地质问题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工地论文例7

(1)各类报批程序严谨。发达国家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新加坡也是如此。大士西项目需要向业主报批大量的施工图纸、方案、材料样品、风险评估等,并且每一次报批需要多个部门来协商决策。大多数情况下,业主会给出很多修改意见,往往需要提交3次以上才可能获得批复认可,从报批到批复周期漫长。很多图纸方案等还需要向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提交,如车站最后一个检查井连接至污水管网人孔部分陶土管施工需将由专业工程师签章的图纸方案提交至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批准。

(2)各类交叉接口众多。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包含18个不同专业的系统,有的系统还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SWC不同专业之间,SWC与机电部设施之间以及SWC与建筑部设施之间的接口协调任务相当繁杂。如安装在SERVICEBOOM(悬挂式管线槽道)里的灯具、监视器、控制箱、喇叭等需要和建筑部协调好安装位置,开孔尺寸,荷载重量等,还要考虑美观、散热、可维护性等,这些协调需LTA、各SWC、CR11建筑部及机电部参与,各方达成一致后方可出正式图纸。

(3)施工顺序协调困难。在协调CIP时,各个SWC进场施工顺序需考虑以下因素:电缆或管道的位置及标高、主设备到场的时间、建筑装修计划、各类机房节点工期等。此外,LTA有关规范要求,同一机房内最多允许三个不同SWC同时施工。而各SWC工期紧,任务重,加上现场作业空间有限,导致CIP协调相当困难。

(4)人员变动相当频繁。从开工至今3年来,大量的人员离职造成协调不畅。包括总包方、业主、各SWC、设计方都存在人员跳槽、调离等情况。业主的机电协调人员或辞职或调离,主管人员和协调人员至今已换了3回,甚至有段时间无人管理。各个SWC的协调员、总包方的协调员也有大半都换人了。两个设计单位的原主要协调员也换了。这些人员变动严重影响到机电协调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前期协商好的某个问题,后来的人不知道又需要解释一遍。

1.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

主要问题通过三年的实践,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施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内部协调而言,内部协调问题主要反映在初期项目各单位、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较慢,造成彼此脱节,影响工程进展。如施工部曾经未通知机电部现场检查就浇筑混凝土,漏掉预埋管件;机电污水管与建筑雨水管在交越处施工未协商而冲突。就外部协调而言,外部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业主和SWC等外单位的协调,二是与分包商的协调。第一类协调问题包括各SWC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差错多、太保守,SWC在CIP计划安排时施工持续时间冗长,SWC承诺的事项不能按时兑现,业主对我方上报的图纸、方案、设计问题咨询函(RFI)回复慢、评论不合理等。第二类协调问题包括少数分包商与我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个别分包商不服从现场工程师指令,不能及时为分包商提供施工作业条件等。

2原因分析

造成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3.1人员与组织因素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组织机构经历过多次调整,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较晚。从2011年底开工,直到2013年初,项目组织机构才基本稳定下来。组织机构稳定后才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动荡导致人心不稳,各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内外协调困难重重,也严重影响了现场施工进度。此外,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也对项目造成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项目初期招聘人员时把关不严,少数能力不足工作不积极的人员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些部门负责人缺乏中长期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是常态,越往后问题越多任务越重,进展缓慢。而机电协调需要其他部门互相配合,如果其他部门的步伐跟不上机电部的节奏,协调工作开展无疑寸步难行。此外,部分协调员工程师绘图员跳槽,也不利于协调工作的进展。3.2设计因素国内的图纸都是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基本可以直接用于施工,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设计方所出的图纸只相当于国内的初步设计甚至仅相当于概念设计,有大量问题存在。总承包商必须对设计方的图纸进行优化细化再重新提交报业主审批,还要报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审批,程序严谨而复杂,周期较长。此外,业主或SWC多次变更设计,新的要求也层出不穷。而CSD/SEM是与结构图建筑图紧密相关,往往结构图建筑图一处小小的变化会引起导致CSD/SEM整体或局部都需要重新协调。3.3环境因素新加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国内相比差别巨大。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是中铁十一局在发达国家承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国内人员对新加坡的水文地质、气候、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文化习俗等都不熟悉,需要一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在了解适应的过程中,难管理论评免会有一些摩擦,甚至差错。

3几点建议

跨国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较国内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本文结合具体的跨国建设项目进行了剖析,探究了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特点、难点以及问题,认为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协调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3.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员管理

组织是项目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项目上级机构应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建设,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组织机构确立后,应立即做好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任务分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协调工作要靠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完成,项目人员的素质对项目的协调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应对招聘人员严格。招聘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好、经验足、能力强、思维灵活的人员,确保能胜任给定的工作。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与责任机制,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予以嘉奖,对那些工作懒散不积极的、想混资历跳槽的、能力有限的应尽早辞退。此外,还要做好员工培训。国外的很多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与国内差别很大,很多岗位必须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3.2加强内外沟通联系

对于内部沟通,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每周至少召集一次内部协调会,讨论各部门的计划、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协商解决办法,指定执行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对于外部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SWC协调会、建筑协调会、技术讨论会、CIP协调会等,邀请业主、设计方、SWC等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侧重点不同,会前需准备好相关资料,并将会议日程和上次的会议纪要发送给参会各方。此外,对分包商要加强管控,确保分包商服从指令,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3.3加强图纸协同设计

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图纸都是息息相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加强图纸的协同设计,尽量避免和减少冲突。在报批图之前,各部门都要全面地审核图纸,要考虑其他部门的设施,要考虑后序施工和将来维护检修的便利。只有协同设计做得好,业主才会认可,施工过程才会顺利。

工地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P64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文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1各种类型的地下水

1.1地下水类型

根据特有性质,及赋存介质将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喀斯特水,火山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按其埋藏条件和水力特性是栖息,潜水和承压水。

1.2含水层水平,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含水层:(卵石砾石土,砾石,砾石,砂砾岩),性别(砾砂,砂砾,沙,沙细,淤泥,淤泥质土)破碎基岩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岩层孔隙与裂缝,石灰岩的溶蚀、孔洞、漏斗、山洞等,玄武岩的裂隙带。隔水层:粉质粘土和致密完整岩石。

2静水位和变化幅度

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砂土地震液化,膨胀土,胀缩深度确定,基础深度的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基坑侧土压力计算基坑降水和地下工程,涌水量计算,计算深基坑,地下室底板抗浮计算,判别岩石渗透变形(流土,管道,腐蚀)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静水位地下水资料。要准确的测定,一般在洞后24h后统一测定。充分利用抽水孔观察孔观察,必要时下测水管观测。地下水位的地形,气象,水文和人的因素和变化,收集区域水文地质数据,数据的邻近地区或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查明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一般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随潮汐海岸,河流和湖泊岸边洪水影响,人工排水区抽水影响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计算时,应提供最高水位数据。如果不是最高水位,平原区地下水设防水准的建筑室外地坪标高。

3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

根据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含水层分布状况及其与水接触,分析地下水流动和动态特性。地下的水流量,根据水位(压力)线图确定。水力坡度根据水位(压力)图计算。

4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评价,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

只为腐蚀性评价浅析,需要饮用水适宜性评价分析。评价腐蚀的二级或三环境评价,根据地层渗透性评价,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强透水层是指沙质土壤(粉砂,细砂,砂,砂,砾石,碎石土和裂缝,沙)孔和摇滚的发展。

5测定水文地质参数

根据工程要求,通过抽水试验,渗透试验,注水试验,水压试验测定地下水流速,孔隙水压力,测定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提供导水系数,水供应,释水因子,吸收率,地下水实际流速流量,孔隙水压力等参数。一般工程测量中,经常只做简单的抽水试验,提供粗略的渗透系数。重要的项目要做2次以上的降水抽水试验,至少要有1个观察孔的安排,最大下降方法的工程设计需要缩编水平或达到降水设计降深的一半。常用的方法计算地下水井

6地下水预测不良地质作用

沼泽和盐碱化;岩石软化,解体和湿陷性;膨胀土胀缩变形;地面塌陷;边坡失稳;井下突水;基础上浮,坑底突涌;海水入侵。

二、对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

1地下水水质污染情况的调查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基本措施

针对我国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因此急需发展的全面调查地下水水质,并作为一个主要的工程来抓。在工作部署上可以是大流域或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城市群区域,农牧业重点开发区逐步蔓延。建议这项工作已进行了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在我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地下水反映本地背景值的区域作为对比,提供l?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作为原始背景。

2加强地下水均衡试验基地建设

论加强水文地质参数,为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的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科学实验基地,发展和地下水科学实验。除了测试地下水蒸发蒸腾的研究,还应结合不同的地貌类型。

3全面实施地下水监测项目规划

根据示范多个地区,全面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传输系统,一批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监测以来,不能反映真实的数据,急需一批新的监测孔,这是实施国土资源部对地下水监测,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和重大举措。

4积极实施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应用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技术,信息技术是提高水文地质特征和机制的重要技术方法。目前研究的服务继续扩大,以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降低身体的工作量,为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地下水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地下水运动和分析的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要结合中国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5加强区域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深刻影响。地下水的形成理论,平均价值的地下水运动,水文学与地球化学作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条件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明确区域研究院,是一家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区域管理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所与各大专院校,更应成为跨学科研究中心,培训水文地质专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专家,并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水文地质研究。

6加强地下水合理利用与保护

继续实施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定向问题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规划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需要的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工作才有生命力。根据政府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战略研究,使地下水这一宝贵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紧密结合经济,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与协调的办法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地下水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建筑场地地基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都产生影响,但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却常常被忽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水文地质的分类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工地论文例9

故障树分析法(FaultTreeAnalysis,FTA)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它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分析这些事故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树图把这些原因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具有应用广泛、逻辑性强、简明和形象化的特点。我国于1978年开始开展故障树分析法的研究,目前已在很多部门和企业中普及和推广,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1.2地铁工程建设特点

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线路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也可能局部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地铁工程主要由土建和设备2大部分组成。土建部分包括车站、区间隧道、路基、轨道及车辆段和综合基地等;设备部分包括建筑设备(又称常规设备)和轨道交通系统设备。地铁工程建设需要经历较长的建设周期,从土方施工到结构施工,再到装修、安装施工穿行,最后调试、验收、投入使用,在此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乏产生火灾事故的可能,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员、设备、材料一旦出现差错就有可能产生隐患,最终酿成事故。

2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是根据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同类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采用系统安全工程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对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可能造成影响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绘出逻辑图,判明火灾事故发生途径及导致灾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重要度。

2.1确定分析对象

以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为故障树的顶上事件,逐层进行分析,构造故障树。通过收集、调查导致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发生的因素,从顶上事件开始,采用演绎分析法,一级一级往下找出所有原因事件,直到找出最基本的原因事件为止。每一层事件都按照逻辑关系用逻辑门连接起来。

2.2定性分析

根据故障树的逻辑关系,即“与”门结构为逻辑乘,“或”门结构为逻辑加,采用故障树分析程序对地铁工程建设中的火灾事故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求出导致系统故障(事故)的全部故障模式。利用布尔代数对故障树列结构式整理、化简后,结果得出11个交集的并集,也就是说故障树有11个最小割集,这清晰地表示出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求出故障树全部最小割集,可以发现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直观判断出哪种模式最危险,哪些次之,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求出故障树全部最小割集,反映出能够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换句话说,如果割集中任一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上事件就绝不会发生。通过求原树最小径集,可以了解到要使顶上事件不发生有几种可能方案。利用原树最小径集与最小割集的对偶性,确定出与故障树对偶的成功树,求成功树的最小割集,就是原故障树的最小径集。把原来故障树的“与”门换成“或”门,“或”门换成“与”门,各类事件发生换成不发生。然后,利用布尔代数化简法求成功树的最小割集。

2.3定量分析

结构重要度是指事件在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它与事件本身的事故概率无关,仅与该事件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即不考虑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仅从故障树结构上分析各基本事件的发生对顶上事件发生的影响程度,以便根据轻重缓急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使系统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目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铁工程建设阶段,施工环境中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有效地控制人的因素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关键;其次安全管理体系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运行也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从故障树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当“与”门下面所连接的基本事件全部发生时,才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控制基本事件本身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减少事故发生的保障。

3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故障树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的因素由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以及管理缺陷3方面构成。人的因素是地铁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控制的关键;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效的日常运行、认真深入的落实责任,是地铁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控制的有效手段;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运行和落实,可以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根据地铁工程建设火灾因素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

3.1人的因素预防措施

人是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但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施工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技能缺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因此,完善安全教育、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安全技能是控制人的因素的关键。

1)完善安全教育。对新进场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教育,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在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教育,讲清安全作业的道理,激发每个人的安全意识。

2)规范作业行为。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地铁建设作业人员安全操作的行为。通过检查工作痕迹、安全技术巡查等方式,减少“三违”行为,规范施工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作业人员的每一个不安全行为,强制养成按章操作、遵章守纪的工作习惯,从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提高安全技能。建立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着重对各工种施工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通过持续的安全技能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3.2物的因素预防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决策水平。因此,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人员行为是控制物的因素的关键。

1)对易燃易爆物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存放和使用,如方木、易燃外包装、油漆涂料、防水卷材以及氧气瓶、乙炔瓶在存放以及使用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必须严格加以区分;建设施工用电设备、线缆线路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存在隐患的必须及时更换。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作业。

2)在高危复杂环境下施工时,如管线(电力、天然气)施工前应先与产权单位取得联系,及时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掌握详细资料,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保证措施,确保施工生产的顺利开展。

3)在施工区域范围内合理、足量地配置消防设施,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和有效性,确保在应急状态下消防设备能起到应有作用。制定完善的应急消防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不断完善、提高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3管理缺陷预防措施

管理涉及施工的各个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严格落实,是规范施工作业、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证。

1)建立有效运行的安全体系,对作业人员的培训、物料的状态以及消防设施的好坏,必须安排专人进行落实,只有将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不发生事故。

2)制定施工作业现场动火审批制度,按照动火时间、动火部位、动火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措施,动火过程中设动火监护人进行现场监护,动火作业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灾危险后方可离开。

3)加大安全检查力度,除进行每日、每周、每月检查外,还要特别重视季节性检查以及节假日检查,加强隐患排查的力度。编制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机构和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4)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管理制度的缺陷,运用PDCA循环改进过程,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施工过程管理。

4结论

笔者采用故障树对地铁工程建设火灾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价,较为全面的找出了基本事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分析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如下:

工地论文例10

1增加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习工作的重要保障,实习基地少制约了毕业实习效果。为此,在教务处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走出南充,将实习基地遍布川东北的南充、遂宁、广安、巴中、达州和广元六个地市。环境工程专业川东北实习基地群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弥补南充市实习基地不足;另一方面,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距离其他城市较近,可以节约交通费且便于实习指导和管理。实习基地不仅覆盖川东北,而且包含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不同行业,为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奠定基础。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群主要是近三年建立的,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两个行业,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保设施运行和管理等行业的实习基地明显不足。由于每名学生需要指派一名指导教师且要独立开展实习工作,而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场地有限,因此各个实习基地最多接纳10名学生开展毕业实习。

2加大实习经费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地方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得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经费大幅度增加,生均毕业实习经费由300元增加到500元。这样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并解决因为实习基地向南充周边扩展导致交通费、住宿费增加的问题。

3调整实习时间

以往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会挤占第六学期教学时间,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7~8月,而此时天气炎热,给毕业实习工作及其师生带来诸多不便。实习时长只有4周,很多学生刚熟悉实习环境,还没来得及实践实习就结束了。为此,将实习时间改为9~10月,与学校的教育实习时间同步,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学生毕业实习,同时方便学校和学院开展毕业实习检查与指导。将实习时长从4周增加到8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实习单位各个工作环节,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改变实习考核方式

第六学期期末告知学生毕业实习安排,毕业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允许不超过10的学生提出分散实习,但需要提交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前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邀请学院领导讲解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就业的关系,强调实习安全和纪律,与学生签订《毕业实习安全承诺书》;实习领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个实习单位基本情况,最后进行分组和确定小组长。实习期间,由小组长对每名学生考勤,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如实记录实习内容,建立班级毕业实习QQ群,每周通过邮件提交小结并附相关照片,有事必须向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领队教师书面请假,假条交组长保存。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书面鉴定与评语。回校后,召开毕业实结大会,由各个小组汇报毕业实习收获和体会,学生按时交《实习日志》和《实习考核手册》,毕业实习成绩由领队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占10)、小组小结(占10)、小组总结(占10)、实习日志(占20)和实习单位考核(占50)评定,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5提高实习单位积极性

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共同做好毕业实习工作。在协议中,为了减少实习单位对学生安全的担忧,除了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学校为每名学生购买了意外人身伤害保险。积极协助实习单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依托高校学科优势,谋求与企业多方位合作,让实习单位得到实惠。通过沟通和协调,部分实习单位积极参与毕业实习,为每名学生选派一名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开展各项工作。实习单位领导定期与毕业实习学生座谈交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感受到实习单位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