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系统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0 08:49:39

系统实训总结

系统实训总结例1

任何一种技术的出现,其目的都是解决当前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当前软件技术百花齐放,争相辉映,但都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相互沟通和调用,进而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在一起。这种技术就是Web Services,简称Web服务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用Web Services技术构建一个会计实验实训的网络教育平台,详细介绍了会计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内容

设计过程中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训系统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及特点,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系统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把系统分为系统设置、实训基础信息设置等几个模块;并确定系统采用基于Web Services框架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技术选型的分析与技术平台总体架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于Web服务的账务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账务系统又可称为总账系统,是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主要进行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同运作。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期末处理。

(2)基于Web服务的报表及现金流量表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是自动化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它与其他系统有较为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功能、格式设计功能、公式设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表功能。

(3)基于Web服务的应收应付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和核算供应商往来款项及客户往来款项,它与账务系统等有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系统应用方案、往来款项核算、日常处理。

(4)基于Web服务的购销存一体化综合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主要用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全面管理,每个模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相关系统联合应用。其功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管理。

(5)本系统以会计实训系统业务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为核心,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基于Web Services体系结构,开发了SOAP Application Server类型的服务端应用程序,并将会计实训所需要用到的功能全部以函数接口的形式封装在里面。然后创建了Win32类型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只需调用Server端的函数接口即可实现全部功能,方便了系统的移植。

2.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结论

设计过程中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训系统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及特点,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解决方案。首先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系统设计采用的相关技术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把系统分为系统设置、实训基础信息设置等几个模块;并确定系统采用基于Web Services框架的结构,进行了系统技术选型的分析与技术平台总体架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账务系统教学实训功能。账务系统又可称为总账系统,是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主要进行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同运作。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期末处理。

(2)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报表及现金流量表系统教学实训功能。本系统是自动化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它与其他系统有较为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文件管理功能、格式设计功能、公式设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表功能。

(3)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应收应付系统教学实训功能。本系统主要用于管理和核算供应商往来款项及客户往来款项,它与账务系统等有完善的接口,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与其他系统协作运行。其功能包括基本信息设置、系统应用方案、往来款项核算、日常处理。

(4)基于Web服务设计并实现了购销存一体化综合系统教学实训功能的。本系统主要用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全面管理,每个模块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相关系统联合应用。其功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管理。

(5)将Web服务和程序设计充分结合。本系统以会计实训系统业务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为核心,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创建了SOAP Application Server类型的应用服务器,并将会计实训所需要用到的功能全部以函数接口的形式封装在里面,使得分散的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共享、融合。然后创建了Win32类型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只需调用Server端的函数接口即可实现全部功能,方便了系统的移植。

3.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研究展望

“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系统,在国际教育园某高职院校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从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学生和老师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均表示满意,整体上达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满足了会计实训的整体需求。但仍然有所欠缺,需要有坚持不断的后续工作,展望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训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会提出改进意见和功能上的使用需求。因此要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强化软件工作管理,进一步完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目前整个实训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账务系统实训、报表实训、应收应付实训及一体化实训四个方面,对于固定资产和工资管理这两个方面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做调查研究工作,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合理地加入到本系统中,以丰富整个会计实训平台的实训业务内容。

系统实训总结例2

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有效的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绩效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措施,是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经常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内部的交流、学习、提升,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企业归属感。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实践未能适应行业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管理改革的节奏与速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诸多环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企业对教育培训工作观念转变不到位,重视不够;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模式未建立、人员配备不到位、制度体系不健全;培训需求分析机制不完善、针对性较差;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估,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从北京建工四建公司的教育培训制度来看,本着在制度建设方面细致深入的精神,在抓好执行落实的前提下,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的制度保障作用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发挥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的。为了促进《培训管理办法》的实施,我们于2013年年底了《培训工作计分评比管理实施细则》。下面笔者就培训计分评比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分享一下。

1 确立培训计分评比的工作目标

计分评比应用的目的就是加强培训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打造素质优秀、能力卓越的人才队伍,在公司范围内分层分级地建立起以业务系统和各基层单位为培训责任主体,快速改变培训数量过少的现状,逐步形成“比培训数量、赛培训质量、竞培训效果”的良好氛围。

2 确定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为归口管理部门,除做好本业务系统及公司重大培训工作外,负责统计汇总各业务系统、各基层单位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档案管理工作,对各业务系统、各基层单位培训工作开展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统计确认。

3 培训工作统计确认的分类

根据公司是两级分布,公司总部和基层项目部、分公司,两层分布的特点,将培训工作的统计确认分为两个序列:业务系统和基层单位。业务系统包括公司总部各个部门,基层单位序列包括基层各个工程项目经理部、京外各区域分公司、各专业分公司(水电、装饰、金属等)。

4 培训资料的报送要求

在该项工作的责任人上,业务系统由部门负责人(部长)直接负责,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员负责。在报送资料要求上改变了以往只要求提交培训签到表和审批表资料。增加了对审批、计划、培训通知、实施过程、效果评估、总结及台账资料的要求,并且报送时间在培训结束后两周以内。

5 培训计分规则

每半年组织一次计分评比工作,分上半年及下半年两次。上半年、下半年两次计分评比排名工作完成时间分别不得晚于7月底、第二年1月底。按“业务系统”、“基层单位”两个序列,分别制作《公司业务系统培训工作计分排名表》和《公司基层单位培训工作计分排名表》进行计分排名。

6 奖罚规则

系统实训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系统实训总结例4

作为学校的教研项目,笔者于2005年起开发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并对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衔接起来;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从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多项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试,即进行“双证书制”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各类高等院校有关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电力行业的一项主要技术工种。近年来,随着我校“双证书制”教学的深入,参加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为更好地落实“双证书制”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开发出一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使其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评定为核心,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中对继电保护中级工应熟悉、掌握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模块分布在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在保证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途径

1、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用人单位对继电保护中级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创建培训包的各个教学培训模块及其任务书。

(2)将构建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与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任务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2、开发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流程

(1)原始数据采集环节。即采集继电保护中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应具备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

(2)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主要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构建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编写总体方案,制定各个教学培训模块。

(3)构建各个模块任务书环节。本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总体方案,将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与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拟定各教学培训模块的任务书。明确各个教学培训模块的目标、内容、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的检测等内容,然后咨询有关专家,对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拟定的各模块任务书进行论证,确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各模块培训任务书。

(4)确定学生,实施教学培训环节。本环节根据已创建的卑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各模块任务书,按照优、良、中、及格的学习成绩选取学生,并实施教学培训。

(5)考评、完善环节。主要是通过河南省电力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选取培训的学生进行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并对其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效果与开发体会

利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教学培训的学生,在通过我校学历教育各项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河南省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继电保护中级工证书。 转贴于

通过对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系统实训总结例5

1 引言

综合航电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系统,随着飞机航空电子系统设备、功能不断增多,交联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软件呈规模化增长,导致航空电子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需要工程人员不仅熟悉单个设备,而且要熟练掌握系统的交联,对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民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航电系统在总装车间的机上地面功能试验操作的复杂性及掌握内在机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总装上岗员工的培训则是非常必要的。

2 重要意义

在总装机上地面功能试验中,利用真实飞机培训代价大、培训周期较长,不能满足人员上岗的培训需求,并且使用真实飞机开展人员操作培训,存在误操作损坏飞机的隐患。因此,探索航电系统新型总装试验培训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仅可以提高上岗人员培训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总装飞机的低效占用,对于提高总装的工作效率、缩短机上功能地面试验的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航电系统新型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可以开展机上故障复现,系统内部工作机理理解等工具,从而提高民机总装测试能力。建立一套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平台,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展开实训,可以大大的提高总装试验效率。

3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总体设计

基于对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的应用场景,该平台具有以下几个能力:

(1)完成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通过进行机上地面功能试验、开展操作实训,以便在早期掌握试验操作要领;

(2)要根据飞机各个系统之间的故障警告和设备自检信息模拟飞机各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模拟机组人员按照操作程序对发生的故障按照预先设计的处理程序进行人机交互,该仿真系统能够初步培训新员工熟悉飞机驾驶舱仪表、面板的处理操作和人机交互的实物体验;

(3)受训人员利用该平台逐步培训技能操作人员按照机上功能试验测试程序和维修手册规定模拟飞机功能试验操作或进行维护和维修的程式练习;

(4)通过该实训平台的培训,最终使员工达到深入了解飞机各系统间的逻辑关系、熟悉驾驶舱仪表、面板的指示与操作以及分析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1 平台组成

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仿真平台以某机型为仿真建模对象,通过数字化仿真技术,依据机上功能试验测试程序和维修程序,实现的高逼真度的模拟训练平台。平台具有能够模拟飞行动态参数、飞行内外环境、驾驶舱人机接口、飞机告警、飞机测试监控等座舱内航电系统,通过模拟状态测试场景对系统总装、机上地面试验等的工作人员进行实训,从而达到支持新上岗人员熟悉航电系统及上岗培训的目标。

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仿真平台主要包括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

平台组成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平台主要功能

平台主要用于完成对总装系统安装调试人员、机上功能试验人员的综合航电系统功能试验实训等。本平台将具备如下能力:

(1)通过数字化仿真系统,仿真飞行动态参数、飞行内外环境、驾驶舱人机接口、飞机EICAS、飞机测试监控等试验功能,同时模拟状态测试场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2)支持飞机多电系统的集成协同仿真;

(3)支持系统总装、机上地面试验等的工作人员熟悉系统和实训平台支持,完成故障的复现;

(4)进入服务后,支持新上岗人员熟悉航电系统及上岗培训。

3.3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的实现

为了满足学员实训的需要,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在实现中应该紧密的结合应用场景,如OATP程序、ATP程序等,并使平台拥有较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平台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并兼顾后续机型。

3.3.1 平台基本构成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由模拟驾驶舱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外坏境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部分、主控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使用以太网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

(1)模拟驾驶舱部分。模拟驾驶舱部分是模拟驾驶舱环境,模拟驾驶舱舱体、显示仪表板、中央控制台、顶部操纵板、左/右操纵台、操纵杆及断路器控制板等构成,用于实现高逼真的驾驶舱试验环境。

(2)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包括飞行内环境仿真计算机、视景计算机、系统互联/重要参数监控计算机、故障仿真算机、显控数据管理计算机、以太网交换机、配电模块、UPS电源、机柜等,是软件运行、系统互联的重要部分。

(3)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系统包括工业计算机和ARINC429总线板卡、模拟量板卡、离散量板卡等,用于模拟真实的物理航电设备信号。

(4)飞行外环境模拟部分。飞机外环境模拟部分包括投影机、投影幕、音响系统等,用于模拟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外部场景。

(5)断路器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采用实物模拟的方式实现,能够模拟真实的断路器开关的通断状态,用于故障仿真过程中的排故操作。

(6)主控台。主控台主要包括显示器和键盘、鼠标操作设备,用于整个平台软件系统的运行控制和操作。

3.3.2 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软件由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软件集群、飞行环境仿真软件、飞行参数仿真软件、飞机驾驶舱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软件、飞机重要参数监控系统和数据互联系统等部分构成,整个软件以数据互联系统为中心,分系统之间通过以太网通讯实现互联。主控系统负责各系统的统一操控调用,各系统之间依据培训任务、试验任务的不同,相互交联并与硬件系统构成完整的闭环系统。如图3所示。

整个软件系统由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构成,软件模块组成如图4所示。

3.3.3 系统总成

平台通过驾驶舱操作程序仿真、环境仿真、参数仿真、告警及重要故障仿真、飞机重要参数监控以及数据互联平台等部分的硬件与软件相互协同构筑成有机的整体,相互支持协同支持民机航电系统总装功能试验操作模拟培训。并根据试验任务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平台开发教学的课件及评估程序,不断地提高实训效果及上岗人员对系统工作原理的认知。另外,后续还可以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平台的功能进行扩展,建立1+N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让该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 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关键技术

该新型功能试验平台在平台的架构设计、人机交互式体验、底层通信互联、面向应用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1)架构设计方面,整个系统由模拟驾驶舱部分、计算机仿真系统部分、飞行参数仿真部分、飞行外坏境模拟部分、断路器模拟部分、主控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使用以太网进行连接,即保证模块的独立性,又兼顾了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完整性;

(2)飞行参数仿真系统,可与机载航电设备交联,输出与真实设备一致的接口物理信号;

(3)断路器实物模拟,通过信号采集与故障仿真进行交互处理,融入驾驶舱试验环境;

(4)软件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千兆以太网交互及反射内存,有效的保证了系统之间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5)模拟驾驶舱显示器、CDU、RTU、CCP、FCP、DCP、RSP、ACP、电气断路器面板等均采用1:1的半实物功能替代件,有效提高学员侵入式无差别体验;

(6)采用新型的驾驶舱内部互联系统架构,采用以显控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一加多”模式,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功能,包括航线、航点、机场等信息数据库,多个显示仿真设备的数据同步,提高操作关联的协同性;

(7)计算机资源和线缆均预留50%的冗余,充分考虑后续的扩展,特别是与信息数字化平台的互联。

5 结语

在对民机航电系统总装工作中的机上地面试验、ATP、机上故障定位等的试验需求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民机航电系统新型总装功能试验培训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对其硬件方案与软件方案进行了论述,由于篇幅有限,未做全面展开。经过项目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上岗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近年来,国外大型民机制造商及航空企业纷纷建设类似实训平台,此实训平台在我国的建设尚属首例,该平台的建设提高了我国民用航空总装生产线的调测水平和工艺水平。

参考文献

[1]曹全新,严林芳等.民机非航电系统模拟器综述[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08,12(04):1-4.

[2]文彬,曹全新等.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新型航空电子集成测试平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21):118-119.

[3]龚京忠.基于功能-行为-结构的产品概念模块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72-75.

作者简介

徐小龙(1986-),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艺技术组组长,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用飞机电子电气系统装配及调试工艺研究。

系统实训总结例6

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为汽车制动系统试验台架培训;第二个项目为汽车电控悬架系统试验台架的培训;第三个项目为比亚迪E5纯电动汽车一站式实训系统。

5号上午,受邀专家首先讲解了汽车电控悬架系统结构、原理;示范了汽车电控悬架平台操作使用;示范了汽车电控悬架平台设故考核系统使用。

系统实训总结例7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系统实训总结例8

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反腐倡廉、税收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文化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以促进税收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为主线,加强分级分类指导,确保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抓好领导干部培训

以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视野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领导干部队伍为目标,税务总局将继续举办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司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地市局主要领导干部及其他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县(市、区)税务局局长进修班、国税系统处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班、国税系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司处级领导干部专门业务培训班,以调训等方式加大对全国税务系统司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切实做好所属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科长、分局长、所长等基层一把手的培训和科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突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税收管理能力和带好队伍的能力。

(二)扎实推进基层一线干部培训

税务总局将陆续出台规范初任培训的相关制度,举办初任培训规范化研讨班,强化初任培训的科学化、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税务总局将配合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新政策法规的实施,举办一定规模的基层培训教师和业务骨干示范培训班,将继续实施"智力援西"工程,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省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推动和支持力度。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按照"三统一"的要求组织好新录用人员的初任培训,并认真做好执法资格考试与初任培训相结合工作。要按照基层税务干部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岗位要求,指导地(市、州)和县(市、区)税务机关制定详细的基层一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税收政策法规培训和从事纳税评估、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等岗位人员的集中培训,扎实推动基层干部按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区分的分类培训,完成基层一线干部每人每年参加脱产培训不少于12天的任务。

(三)抓紧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训

遵循“紧缺人才抓紧培训,重点人才加强培训”的原则,统筹利用系统内外培训资源,以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财产评估、税收政策研究、税收经济分析等为重点,加强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训。税务总局将制定并实施中长期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计划,继续在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国家会计学院等高校举办各类高级研修班。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一些学科交叉、起点较高、专业性强的培训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训。

(四)创新培训者培训

税务总局将举办省(区、市)和地市税务机关主管教育培训工作局长专题培训班,省局、地市局教育部门负责人培训班,教育培训项目主管人员培训班,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培训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按照建设一流师资和科研队伍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师资人才培养规划,组织8期师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类师资业务素质和培训技能。完善税务总局师资人才库建设,指导省局师资人才库建设。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根据本地实际,选拔一批优秀的税务干部进入师资人才库,重点培养,提高其适应税收业务培训需要的能力。

(五)认真做好有关考试工作

为积极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做好税务系统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税务总局决定于2009年3月底在全国税务系统对稽查岗位人员进行统一考试,为今后稽查岗位人员确定职位等级提供依据。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按照税务总局有关文件要求,充分认识稽查岗位人员考试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组织稽查岗位人员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严密组织,切实做好相关考务工作。要根据机构改革以后教育培训工作调整新情况,认真做好注册税务师考试相关工作,并积极鼓励协助税务干部参加注册会计师、综合司法等资格考试。

(六)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

加强对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的指导,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核心,不断提炼税务组织的愿景。税务总局将研究制定税务系统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指南和评估体系,以行动学习和观摩的方式组织学习型组织建设研讨班,总结各地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税收业务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创新。

二、加强教育培训保障体系建设

(七)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发展的意见》(国税发〔*〕81号),加大资源整合,规范税务总局直属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省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名称。要配齐配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税务总局将筹建反避税、纳税服务等10个教学研究中心,努力促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要按照"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的要求,制定本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发展规划。

扬州税务进修学院、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和各省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制定完成各自教学工作意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班次和学制,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推动自治区、海南省、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干部学校的新建工作,推动广东省、贵州省税务干部学校的改建工作,推动山东省、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教学场所改造等项目论证立项工作。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等在建(改)培训机构要按照批准的计划,加快进程,强化管理,保证质量,尽快形成新的干部教育培训功能和保障能力。各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完善对本地区实施远程培训的基本功能。

要充分发挥各级税务干部培训机构在大规模培训干部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可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各类高校以及境外培训资源,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

(八)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体系建设

税务总局将继续组织开发税款征收、税源管理、税务稽查三大系列,包括反避税、税收专项检查、纳税服务、税务审计、企业纳税评估、税收统计分析、电子税务稽查、所得税管理、房地产评税等9个专业32门特色培训课程。修订、完善X+Y+Z系列教材中的相关教材,包括《国税征管实务》、《地税征管实务》、《纳税评估》、《税收分析》、《反避税理论与实践》、《增值税实务》、《消费税实务》、《营业税实务》、《税收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税务版》、《会计基础知识。税务版》、《财务会计。税务版》、《小企业会计。税务版》、《成本会计。税务版》、《税务教育培训实务》、《税务英语》等纸质教材,进一步开发案例式教材、配套读物和电子化教材。结合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适应税务岗位素质能力体系的培训试题库。有条件的省(区、市)税务机关及其培训机构可结合实际编写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补充教材和案例教材。

(九)加强远程培训平台建设

税务总局将积极推进税务远程培训工作,筹建税务总局网络学院,为广大税务干部在岗自学提供充分的课件资源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各地已经开发应用的网上学习系统,应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丰富网络学习资源。要借助远程培训平台实现教育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推广完善电子化学习档案,加强培训项目管理和学籍管理。

三、加强组织领导和教育培训管理

(十)加强规划指导

各级税务机关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作用,推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税务总局教育中心要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税务系统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职能,重点把握教育培训工作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制定各类培训规范,加强对税务总局机关各司局培训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加强对各地税务机关及其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检查。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作用,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落实。

(十一)健全制度体系

以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税务系统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各类培训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全国税务系统培训工作考评办法》,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培训机构专、兼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和基层培训教师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的权益保障、竞争择优、考核评估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形成完备的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

各省(区、市)税务机关及其培训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充实和完善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和落实措施。

(十二)强化考核评估

系统实训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任职教育的不断推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协作培育人才早已成为共识。2003年以来,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大力开展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架起了院校与院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合作的桥梁,对促进装备采购工作、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培训工作,起到了“催化”和“助推”作用,同时也为军队任职培训模式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面对新的形势任务,要实现广泛、深入、持久的教学协作路径,需要科学把握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内在需求,探索创新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院校联合育人的运行机制。 

一、内在需求与平台基础 

装备采购涉及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工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工作范围覆盖全军,培训专业性强、教育内容范围广、学习掌握难度大。随着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新装备不断投产,装备采购干部任职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要充分依托领导管理体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紧紧围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益。 

(一)装备采购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升,对教学协作提出了更高远的新要求 

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多型号、多批次、大批量的装备科研与生产交叉并行,进度要求急,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调整和军民融合不断推进,大量民口企业、非公经济加入军工市场,装备承制单位日趋多元化。装备采购制度和军事代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调整了装备采购程序、方法和管理制度。新的形势引发了装备采购工作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而对装备采购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培训协作力度,努力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益,尽快培训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装备采购干部。 

(二)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集中统一管理,为教学协作搭建了更宽阔的新平台 

在成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的基础上,2011年四总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总部机关、各单位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三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培训工作组织体系。总部主要负责装备采购管理和通用技术类培训;军兵种装备部门主要负责军兵种通用知识和技术类培训;军事代表机构主要负责新型号装备专项培训和新技术、新材料等培训;承训院校等单位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集中领导和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任务分工,分级分类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培训三级管理体系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求教学协作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力度,更加注重协作的艺术性。 

(三)装备采购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互补,为教学协作奠定了更坚深的新基石 

多年以来,各院校在装备采购学科专业建设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因此,通过各院校的大力配合,加强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促进军种间在装备采购领域内的交流,采取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军种院校互动、多部门联合的新型任职培训协作路径,不断健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学科支撑的装备采购学科专业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的整体质量效益。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按照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构建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管理模式,对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促进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循环”规程 

为促进教学协作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构建形成协作计划、协作实施、协作检查、协作总结“四循环”管理规程,保证协作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协作计划。以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对装备采购人才的迫切需求为牵引,科学统筹、认真谋划,每年依据培训计划及时制定年度教学协作工作计划,指导教学协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认真组织协作实施。严格按照协作工作计划,严密组织开展各项教学协作活动,如组织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案例、课题等评审和教材试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召开协作组专家组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会议等。 

三是严格规范协作检查。为有效控制协作工作计划的落实,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监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坚持对新开班次进行评估审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对教员授课质量进行测评,对办班质量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评选精品课程和精品班次等。 

四是扎实开展协作总结。为确保协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及时解决教学协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次教学协作活动均有总结,如每年有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教学协作年度工作总结、五年工作总结、十年工作总结等。 

(二)“五统一”办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协作工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实现了“五统一”办学,即培训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采编和教学要求的统一管理。 

一是统一培训计划。按照总部机关的指示精神,紧贴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对人才的迫切要求,结合装备采购干部实际和各院校的承训能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上报总部机关,统一纳入全军干部调学计划。 

二是统一培养方案。按照总参军训部下发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统一规范,统一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邀请四总部、送训单位主管机关以及军事代表机构和院校的专家教授等共同评审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完善后,上报总部主管机关。 三是统一课程标准。各院校共同承担的同一类型的培训班,其中60%的培训课程,由协作组专家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决定,对重点课程名称和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其余40%的课程由各协作院校根据本军兵种特点自行设置。 

四是统一教材采编。装备采购干部通用教材由总部统一下达编写计划,协作组统一组织评审验收和试用,试用期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印发使用。 

五是统一教学要求。根据装备采购干部的特点,通过师资培训班,组织各协作院校的一线教员,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统一思想,交流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要求,采取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研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地教学相结合等方式,学习交流案例编写技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三)“六规范”制度 

针对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特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从调查研究、审查把关、观摩检查、总结报告、年度会议和专家咨询六个方面对教学协作工作进行规范,形成系统完备的教学协作管理制度。 

一是调查研究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赴各协作院校、军事代表机构及部分承制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就培训需求、送训能力、培训效果、联教联训等问题与有关单位深入研讨交流,认真分析总结,不断调整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二是审查把关制度。建立教材(案例)编写和研究课题“初审、中审、验收”的三审制度、统一组织开展评审及验收工作,并依据上年的教材课题案例完成进度质量情况,调整下一年任务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教材、案例编写和课题研究质量;统筹规划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本着“先建设、后办班”的原则,加强对拟开办班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教员、使用教材等的评估检查,确保办班质量。 

三是观摩检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教学观摩制度,加大对新开班次和重点班次的检查指导,利用专家测评、学员满意度测评,评估办班效果和教员授课质量;与学员、教员座谈交流,了解培训需求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观摩、调研考察等活动,学习交流培训经验,了解各协作院校建设情况,促进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和推广。 

四是总结报告制度。在高效完成各种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建立总结报告制度,及时向总部机关上报总结报告(抄送有关单位),汇报工作完成情况,为总部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年度会议制度。建立年度会议制度,在各协作院校间轮流组织召开协作组年度工作会议和专家组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年度工作,部署下一年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统一观念认识、相互交流沟通的效果。 

六是专家咨询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协作组专家组、装备采购工作专家咨询组作用,为教材、案例、课题评审,以及教学效果检查评估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运行机制的建立完善 

(一)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 

教学协作单位之间是平等协商的关系,核心任务是培训装备采购干部,并以任务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形成院校共育装备采购人才的良好局面。建立装备采购教学协作的联系会商机制,就是以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协作组为主导,在总部主管机关的领导和指导下,各军兵种主管机关协助指导,各军事代表机构和各协作院校按照不同培训内容和层次,具体组织开展装备采购干部任职培训工作。通过到军事代表机构、承制单位参观见学,举办师资研讨班,到军事代表室现场办班,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员代职锻炼,选派教员参加总部组织的装备采购质量检查、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等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师资聘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军事代表系统专家、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协作院校授课、参与科学研究、编写教材、案例等,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跨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军事代表机构、院校与科研院所、院校与承制单位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开展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和装备采购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装备采购教学协作联系会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确定联系会商的组织形式,使联系会商制度有规可循、形成常态。 

(二)教学协作的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对院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越发强烈,已经成为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针对各协作院校面临的培训信息不对称、培训资源参差不齐、培训交流不畅等诸多现实问题,通过编印《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教学信息》,搭建“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网”等,面向总部和军兵种业务机关、装备采购系统和各协作院校,及时刊发军委、总部关于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政策精神,装备采购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军装备采购干部院校培训最新动态、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为装备采购干部和协作院校一线教员提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教育培训信息交互平台和资源载体。针对从事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院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教学水平不齐等制约院校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据装备采购人才任职资格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鲜明、共性内容与特色内容相融合的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干部培训课程体系;依据“选用与编写相结合、统编与自编相结合、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案例与想定作业相结合”及通用型、继承性、系列化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建立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教材体系。通过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全军装备采购干部培训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协作的评价激励 

系统实训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军官的军事训练是提高军官自身素质和综合军事能力、加强军官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军官的在职训练与通过院校系统培训是其中两个基本途径,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军官军事训练诸要素中,军事训练内容是核心要素,在军官在职训练和院校系统培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区分军官在职训练和院校系统培训内容,是推动军官在职训练与院校系统培训有机衔接、持续有效提高军官能力素质的有力抓手。

一、军官在职训练与院校系统训练内容体系

(一)总装院校系统培训内容体系整体构架

军队院校教育是军队根据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需要,依托专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受教育者德、智、军、体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军队建设和战争发展需要的军事人才的实践活动。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总装所属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主要面向全军培养装备指挥技术人才、工程装备、车辆装备保障士官人才,面向总装培养科研试验与航天指挥技术人才、航天发射测控与科研试验士官人才,承担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现职干部任职培(轮)训和士官培训任务、全军军械专业士官培训任务。总的来看,总装院校面向军官的训练主要表现为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任职教育,不断提高在职军官的理论水平和岗位任职能力。

总装军官院校系统培训主要分为任职培训和任职轮训。任职培训内容体系主要由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种类型的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构成。任职基础方面,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师旅团政治工作、联合作战基本理论、部队管理、现代装备技术、指挥信息系统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职岗位方面,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理论基础、部队工作、作战指挥、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职拓展方面,主要包括时事政治、专题讲座、知识拓展等方面的知识。任职轮训内容体系主要由基础、业务、拓展三种类型的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构成。基础方面,主要包括岗位任职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业务方面,主要包括任职岗位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方面,主要包括时事政治、专题讲座、知识拓展等方面的知识。

(二)总装所属部队训练内容体系整体构架

总装部队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军事共同训练内容、专业技术训练内容和继续教育内容三大内容体系。其中,军事共同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入伍训练内容和日常养成训练内容等到专业技术训练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岗位职务达标训练内容、一专多能换岗训练内容、科技研究提高性训练内容和方案预案演练内容等;继续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经常性培训内容、任职前培训内容、军事高科技知识学习内容等。

(三)总装院校系统培训内容与部队训练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对院校系统培训内容体系和部队训练内容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总装院校系统培训体系和部队训练内容体系二者之间内容上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一是院校系统培训内容具有理论性、系统性、扩展性。院校系统培训内容是以学科专业作为基础和依托、以学科建设为牵引进行建设的,课程建设也是依托学科建设来开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军官培养目标模型以及不同类型层次军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置,使院校系统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扩展性。

二是部队训练内容具有操作性、实践性、针对性。部队训练训练对象有明确的岗位需要,指向性鲜明,部队训练就是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快速胜任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操作能力为基本要求,培刚岗位人员的上岗操作能力。训练周期短、以实践优先为显著特征,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发展能力的提高,针对性强。

二、院校系统培训内容与部队在职训练内容有机衔接

(一)区分基础培训内容与提高训练内容,做到充分凝合

从训练内容层次看,院校系统培训相对部队在职训练来说,其培训内容更多地属于基础性和扩展性的内容,比较注重任职前、轮训人员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潜在能力素质的养成,如装备保障指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部队管理基本理论等培训内容。而部队在职训练围绕科研试验任务开展,需要较强的完成试验任务的业务技能和科研攻关能力,训练内容则主要围绕提高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而设,如具体装备试验指挥组织、试验装备的保障、针对装备试验进行的科研创新研究等训练内容。构建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军官,合理设置院校系统培训基础性内容和部队在职训练提高性内容的互补性,把二者充分凝合为一体,形成院校系统培训以基础性内容为主体、部队在职训练以提高性内容为主体的军官培训内容体系。

(二)区分普适性内容与针对性内容,做到点线面相吻合

从训练内容的覆盖范围看,院校系统培训以共性和普适性内容为主体,而部队在职训练以针对性和指向性训练内容为主体。考虑到院校参加培训的学员通常来自不同单位、不同系统,培训内容设置时要考虑共性与普适性,其培训内容是一个层面,不同层次的军官,培训内容具有不同的层面;而部队训练主要是围绕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展在岗训练,其训练内容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同专业或方向的训练内容形成一条有向线,而岗位需求构成了训练内容的关键点,形成以点带线的结构。如针对装备保障指挥中级指挥人员院校系统培训,不同专业方向都设置装备试验指挥培训内容,而部队在职训练则是针对具体的专业方向或试验系统确定指挥训练内容。在构建军官培训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把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对点线训练内容的拓展,形成院校系统培训内容的层面,从而使军官培训内容的点线面相吻合。

(三)区分研究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做到有机结合

从训练内容的形成规律看,院校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其培训内容通常是对部队实践活动发展的高度总结与提炼,有着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对部队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指导性。而部队在职训练内容则是具体实践活动的梳理与归纳,如装备操作规程、试验指挥流程等,是对相应实践活动的梳理,它们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对理论研究起着支撑作用。院校系统培训内容如果脱离了部队实践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部队在职训练如果摒弃理论指导,就会失去明确的指导。因此,构建内容体系时,要把院校理论研究性的培训内容与部队实践性训练内容有机结合。

(四)区分综合性培训内容与专业性训练内容,做到紧密辏合

从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看,院校教育在实施军官培训时,更侧重培训内容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突出培训人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部队在职训练内容通常以科研试验任务专业岗位需求为指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内容体系时,把院校系统培训内容辏合于以任务岗位需求的轴向上,形成以任务需求为中心、以专业训练内容为辐向、以院校培训内容为辐面的内容体系。

(五)区分前瞻性培训内容与现实性训练内容,做到深度耦合

部队在职训练内容通常是以任务现实需求为基础进行规划,以满足完成当前任务实际为目标,如针对任务开展的针对性训练、方案预案演练等;院校系统培训通常是在对现实需求进行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培训内容,如针对中级指挥培训学员开设的综合演练课程。构建内容体系时,应对前瞻性培训内容与现实性训练内容进行深度耦合,保持内容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六)合理区分个体训练内容与部队整体训练内容,做到关键内容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