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肺结核班会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10:52

肺结核班会总结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4-01

青岛城阳区某学校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上旬共发现结核病人16例:浸润性肺结核10例,其中2例为传染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5例,结核性脑膜炎一例。且有一学生宿舍8名学生中有6例肺结核病人。为调查本次疫情发生的原因,城阳区疾控中心对两名患传染性肺结核的学生所在的班级进行了结核病普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疫情发生的经过 一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该校10级钳工一班的学生,男,21岁。因发热、咳嗽、咯血1个月,在校抗炎治疗无效回家,于2010年10月14日在当地结防机构诊断为传染性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4+),并开始治疗。之后,在同一班且同一宿舍自2011年3月15日至5月6日共发生5例肺结核病人。所在班共44名学生,全是男性,年龄19-21岁,平均20岁。另一例传染性肺结核是10级韩语四班的学生,男19岁。于2011年4月13日运动时突然咯血,立即去结核病医院就诊,确诊为传染性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2+),回老家治疗。所在班共50名学生,男21名,女29名,年龄19-21岁,平均20岁。

1.2 普查项目和方法

1.2.1 检查项目 对10级钳工一班和韩语四班的学生进行胸透和PPD实验。

1.2.2 方法 PPD由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采用皮内注射法,注射部位在左前臂掌侧中央,剂量0.1ml(5个结素u),注射后72h观察反应结果,以硬结平均直径为检测指标[1]。平均直径≤4mm为阴性,5-19mm为阳性,≥20mm或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反应均属强阳性。胸透有异常或PPD强阳性者拍胸片,查痰。并对两个班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1.2.3 处理 对确诊的肺结核病人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给予治疗管理,PPD强阳性者给予免费药物预防化疗。方案为3H3R3。

2 结 果

2.1 PPD试验结果 从表1中看出,钳工一班PPD试验阳性人数、阳性率、强阳性数、强阳性率分别是22人、50%、21人、48%,明显高于韩语四班的17人、34%、2人、4%,而韩语四班PPD试验阴性人数、阴性率分别是31人、62%,明显高于钳工2班的1人、2%。

2.2 胸透、拍片异常、PPD强阳性者诊断结果 从表2中看出,钳工一班查出病人数、病人总数、患病率、感染率分别是7例、13例、30%、98%,明显高于韩语四班的0例、1例、2%、58%。

3 讨 论

从普查结果看,钳工一班学生PPD试验阳性率,强阳性率,查出病人数,患病率,感染率明显高于韩语四班,原因是前者症状重,确诊延误时间长,排菌量大造成的。因为结核病传染性和病人症状、排菌量、及接触时间成正比。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切断结核病传染的有效措施。通过筛查,及时发现了结核病人和传染源,有效地遏止了结核病的进一步流行和蔓延,保护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涂阳肺结核接触者进行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传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4 分 析

本学校结核病流行原因:

4.1 本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山区,结核自然感染及卡介苗接种率较低,即使在出生时或儿童期接种过卡介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卡介苗的保护作用也会明显下降,这些学生与传染源接触就很容易感染发病。

4.2 他们正值青春发育期,且学习紧张劳累,生活水平低,营养状况差,使其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及感染者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发病。

4.3 由于学生集体生活学习,接触密切,尤其在冬春季节,教室宿舍门窗紧闭,通风不良,一旦出现传染源很容易引起广泛传播。

4.4 由于学生对结核病知识了解甚少,当其出现咳嗽、咳痰等结核病的有关症状后,以为“感冒”不及时就诊,有的学生就诊后知道是结核病,因怕休学耽误学习而隐瞒病情,从而在学生中造成广泛的隐性感染。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2

1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该校06级钳工2班的学生,男,21岁。因发热、咳嗽、咯血1个月,在校抗炎治疗无效回家,于2006年11月17日在当地结防机构诊断为传染性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3+),并开始治疗。之后,在同一班且同一宿舍自2007年4月15日~6月7日共发生5例肺结核病人。所在班共44名学生,全是男性,年龄19~21岁,平均20岁。另一例传染性肺结核是06级韩语四班的学生,男19岁。于2007年5月15日运动时突然咯血,立即去结核病医院就诊,确诊为传染性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2+),回老家治疗。所在班共50名学生,男21名,女29名,年龄19~21岁,平均20岁。

2普查项目和方法

2.1检查项目对06级钳工2班和韩语四班的学生进行胸透和PPD实验。

2.2方法PPD由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采用皮内注射法,注射部位在左前臂掌侧中央,剂量0.1ml(5个结素u),注射后72h观察反应结果,以硬结平均直径为检测指标[1]。平均直径≤4mm为阴性,5~19mm为阳性,≥20mm或有水疱、坏死、淋巴管炎反应均属强阳性。胸透有异常或PPD强阳性者拍胸片,查痰。并对两个班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2.3处理对确诊的肺结核病人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给予治疗管理,PPD强阳性者给予免费药物预防化疗。方案为3H3R3。

3结果

3.1PPD试验结果从表1中看出,钳工2班PPD试验阳性人数、阳性率、强阳性数、强阳性率分别是22名、50%、21名、48%,明显高于韩语四班的17名、34%、2名、4%,而韩语四班PPD试验阴性人数、阴性率分别是31名、62%,明显高于钳工2班的1名、2%。

3.2胸透、拍片异常、PPD强阳性者诊断结果

从表2中看出,钳工2班查出病人数、病人总数、患病率、感染率分别是7例、13例、30%、98%,明显高于韩语四班的0例、1例、2%、58%。

4讨论

从普查结果看,钳工2班学生PPD试验阳性率、强阳性率、查出病人数、患病率、感染率明显高于韩语四班,原因是前者症状重,确诊延误时间长,排菌量大造成的。因为结核病传染性和病人症状、排菌量、及接触时间成正比。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切断结核病传染的有效措施。通过筛查,及时发现了结核病人和传染源,有效地遏止了结核病的进一步流行和蔓延,保护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涂阳肺结核接触者进行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传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5分析本民办学校结核病流行流行原因

①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山区,结核自然感染及卡介苗接种率较低,即使在出生时或儿童期接种过卡介苗,随着时间的推移,卡介苗的保护作用也会明显下降,这些学生与传染源接触就很容易感染发病;②他们正值青春发育期,且学习紧张劳累,生活水平低,营养状况差,使其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及感染者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发病;③由于学生集体生活学习,接触密切,尤其在冬春季节,教室宿舍门窗紧闭,通风不良,一旦出现传染源很容易引起广泛传播;④由于学生对结核病知识了解甚少,当其出现咳嗽、咳痰等结核病的有关症状后,以为“感冒”不及时就诊,有的学生就诊后知道是结核病,因怕休学耽误学习而隐瞒病情,从而在学生中造成广泛的隐性感染。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3

1 基本情况

该中学分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校区,高一、二年级在东区就读,高三年级在西区就读,平时两校区学生交叉往来极少。校园内有独立的医务室,4名专业医务人员从事校医工作。现有在校学生3678人,教学班60个,在岗教职员工319人,高三年级共有23个班,在校学生数1419人,男生703人、女生716人、住读生872人;有学生寝室156间,男寝87间,女寝69间,每间寝室约30 M2,住8-12人,各班之间学生无混住情况。教室、寝室窗户很少打开,通风换气不够;食堂卫生、通风情况良好。通过回顾性调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统计,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26日该中学共报告仍在校学生肺结核病人14名(以下称既往病例),此次新报告病例8例。

2 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2.1 病例发现:2011年3月27日上午10时,建始县疫情信息管理员浏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时,发现县人民医院报告某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有8例肺结核病人。疫情发生后,县疾控中心对高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PPD筛查,然后对结果为强阳性的122名学生相继进行X线胸片、TB抗体检测、痰检、CT复查,在10例可疑病例中定诊4例肺结核病人,此次暴发疫情截止到4月6日共累计报告12例肺结核病例(以下称新发现病例)。

2.2 影像学检查:对高三年级1419名学生体检时用透视筛查发现疑似病人9例,CT复查,诊断8例。122名PPD筛查强阳性的学生进行X线胸片检查、CT复查,确诊4例病人。

2.3 痰涂片检查:对12例结核病人和7例疑似病例进行痰涂片检查,结果为涂阳2例,其余全部为涂阴。

2.4 TB-IgG抗体检测:对12例结核病病例、19例密切接触者及30例与结核病人同宿舍、同楼层的正常学生共计65例标本分别开展TB-IgG抗体检测,结果为12例 病人全部为阳性(阳性率100%),观察对象组19例一例为阳性(阳性率5.26%),正常学生中TB-IgG抗体未发现阳性(阳性率0)。

2.5 流行强度调查:12例病例全部为高三年级学生,罹患率为0.85%(12/1419);发病涉及7个班,其中高三(21)班发病最多(4例),占病例总数的33.33%,罹患率高达6.90%,呈明显聚集暴发;其高三年级男生罹患率为0.85%(6/703),女生罹患率为0.84%(6/716),男女发病之比为1:1,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学生年龄在17-20岁之间,住读生占学生病例总数的91.67%,住读生发病明显高于走读生,差异有显著意义(X2=4.6,P<0.05)。

2.6 事件传染源推断:本次疫情最早发病的是21班的龚某某,将14例既往病例与本次12例新增病例联系起来分析:(1)自2011年2月以来,陆续有肺结核病例出现,说明该校一直存在肺结核传染源。(2)既往病例中的一例涂阳与新发现两例 涂阳病例关系密切,一例与既往涂阳病例同寝(504女寝), 一例与既往涂阳病例同教室,说明涂阳病例初期未落实隔离治疗措施,未规范管理肺结核病人都是肺结核的传染源。

2.7 传播途径调查:(1)通风换气因素 该中学高三年级寝室楼和教学楼平行分布,相距较近,空气流动差,通风状况不佳;通过现场查看和与师生访谈发现,教室、寝室窗户在这个季节很少打开,为肺结核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密切接触因素,每个班均有学生60余人,座位分布密集;既往病例与新发病例结合分析发现有班级聚集性和寝室聚集性:病例最多的(21)班有8例病例(既往4例,新增4例),寝室分布为男寝416(2例)、男寝417(2例)、女寝503(1例)、女寝504(2例)、女寝512(1例)男生病例主要集中在4楼,女生病例主要集中在5楼,同楼层病例所在寝室都相隔较近,为传播提供可能。

2.8 易感人群环节:学生为特殊群体,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劳累紧张,运动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肺结核。

2.9 社会因素调查:本县5年未开展学校体检工作,传染源不能及时发现,造成了疫情扩散;学校对结核病防控重视程度不够,确认病例的强制性隔离措施未真正落实到位;学校升学压力大,老师、家长同学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忽略了对健康的关注;少部分患病学生因为担心歧视,有意隐瞒病情;患病学生返校复课标准把关不严。

2.10 处置:根据《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1]《湖北省学校和幼儿园结核病疫情处置方案》[2]的要求,建始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相关单位成立疫情处理专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消毒等处理;安排12例病人住院集中隔离治疗,定期复查直至痰检阴性三次转阴后复学;高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PPD筛查,结果强阳性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预防性服药;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和学校防控措施的再宣传、针对此次疫情结合我县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方案并下发落实。

3 讨论

经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湖北省学校和幼儿园结核病疫情处置方案》中疫情界定标准2,该校新报告12例结核病病例,判定为一起学校肺结核疫情聚集性发病,主要是因为传染源进入校园后,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隔离,从而导致聚集发病;学生密切接触,教室、寝室居住密集,通风换气不良等也是重要因素。此次疫情暴露既有防治措施不力等管理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3.1 建始县连续5年未开展新生入学健康体检工作,未及时发现传染源。

3.2 学校肺结核防控措施不力,管理不规范是导致次起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3]。

3.3 学校升学压力大,学生学习强度大,忽略对健康的关注。学生体育活动少,抵抗力降低,易染结核病。

3.4 患病学生未落实有效的隔离治疗,少部分学生因为担心受歧视,隐瞒病情长期坚持到校上学,增加了感染他人的机会。

3.5 健康教育落实不够 学校有专职老师负责健康教育,有备课、上课记录,但未纳入考试内容,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未掌握基本的防控知识。

建议学校开展入学体检,控制好传染源,及时了解学生的缺课原因,确认的肺结核病人及时报告和规范管理,把好复课关,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预防方法,促进学生自觉采纳、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4

202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将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中。可见,对青少年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科学普及是必不可少的。开展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意义重大,校园急救知识培训势在必行[1]。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科学、科普知识有较高的求知欲,加上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急救知识后可以向家庭、社会等辐射。因此,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最佳、最有效的途径[2]。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3]。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青少年心肺复苏科普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20年8月27日,选取上海市市西中学一年级6个班级共27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观察组3个班级(n=134)和对照组3个班级(n=138)。观察组中男61名、女73名,对照组中男68名、女70名。观察组中,60名(44.78%)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74名(55.22%)学生完全不懂;对照组中,63名(45.65%)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75名(54.35%)学生完全不懂,两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知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干预方法由取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指导证书的医师5名及护士5名担任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为《201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4]中的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知识:心脏骤停的定义、临床表现、原因;早期进行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正确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现场评估、意识判断、呼救、摆放、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步骤);如何正确识别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位置、按压的深度、频率、手势;开放气道的正确手法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两组培训均包括理论讲解、动操作示范及分组练习3个阶段。1名授课老师先以PPT的形式讲授心肺复苏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并放映心肺复苏的教学视频;然后利用高级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士康MR-CPR490)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示,1名老师讲解具体步骤,另1名老师向学生示范心肺复苏的规范动作。对照组采用分组练习方法:将学生分为3大组(对应3个模拟人),2人自由搭配组成1小组,轮流进行练习,每小组练习时间为5min左右,所有人均参与练习,总练习时间为2.5h;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强调操作要点、纠正错误,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解答。观察组的分组练习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2.1.1情景模拟剧本准备培训师资团队根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情景模拟剧本,内容为急诊大厅1例中年患者来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该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倒地不醒,学生们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实施心肺复苏的紧急医疗程序救治患者。1.2.1.2实施情景模拟培训选择3间教室作为情景模拟的场所,将观察组学生随机分为3大组,分别在3间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每个教室安排2名授课老师。将教室内的座椅放置在教室的后面,留出空旷的区域,只留1张桌子和2把椅子,将模拟人安置在桌子前面的椅子上模拟患者,老师向学生们说明现在的场所为急诊大厅,每个教室放置1个模拟人,3组同时进行。学生2人自由搭配组成1小组,每组演练时间为5min左右,总练习时间为2.5h。情景模拟练习具体过程:2组学生中1人扮演医师、1人扮演护士,就诊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倒地,护士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医师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心脏骤停,后立即启动心肺复苏,1人实施胸外按压、1人实施人工呼吸,交替进行,对模拟人进行5min的基础生命支持,后再次评估患者抢救是否成功。演练结束后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回顾、分析和讨论,授课老师给予指导和解答。1.2.2效果评价①理论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授课内容确定心肺复苏相关试题10题,包括判断意识、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部位、心肺复苏顺序等,每题回答正确计10分、回答错误不计分,总分100分。②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将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学生进行编号,根据编号随机抽取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根据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③学习体验:调查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后,主动对身边需要急救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分为3个选项,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的选项。④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将理论知识、学习体验、满意度整合成一个问卷,于培训结束后以纸质版形式现场发给学生进行填写。问卷填写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1.2.3统计学方法将所有研究数据输入Excel,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得分比较观察组134名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为(91.72±4.88)分,对照组138名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分为(83.36±10.93)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1,P<0.05)。观察组10名学生的技能操作均合格,得分为(86.80±2.90)分,对照组10名学生中有3名学生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得分为(80.27±3.47)分,两组学生技能操作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4,P<0.05)。2.2两组学生对身边需要急救的患者主动实施心肺复苏意愿的比较当他人需要紧急救援时,观察组79.85%的学生表示自己学过心肺复苏,愿意帮助他人;而对照组65.22%的学生表示愿意帮助他人,10.87%的对照组学生表示会假装不知道或不愿意帮助他人,两组学生施救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两组学生对心肺复苏科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两组学生对本次科普教育的教学内容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教学内容比较前沿,授课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但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青少年在学校内学业重、功课多,常忙于学习,对急救知识的接触较少。在培训前的调查中发现,两组学生中45%的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有所了解但似懂非懂,55%的学生是完全不懂的,可见青少年对于心肺复苏的知晓率较低。但青少年学习心肺复苏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该急救技能。经过心肺复苏科普教育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均有所提高,知晓了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步骤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培训后通过理论及操作考核验证学习的效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并增强其实践能力。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做到人人参加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可能导致结果可信度低,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3.2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有助于梳理青少年实施心肺复苏施救的意愿由表1可见,当他人需要心肺复苏救援时,观察组79.85%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人,而对照组仅有65.22%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帮助他人,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的施救意愿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且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主动提供帮助。赵丽等[5]的研究也指出,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但如需要真正施救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以取得相应的心肺复苏施救资质等。3.3采用情景模拟的心肺复苏科普教育受青少年欢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而培训不充分会造成培训质量下降,对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差[6]。从表2中可见,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仅为84.62%,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受不到急救的急迫性,从理论考核结果中可以发现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王涛艳等[7]认为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微课的形式,并结合模拟演练,更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术,并且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娴熟运用。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以沉浸式教育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观察组学生表示情景模拟教学法使教学更加生动,使其对学习心肺复苏知识更感兴趣,能够让其参与医疗急救中,让学习更加有热情。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延长学习记忆的时间[8],且更加受青少年欢迎。但对照组使用的是大班化教学,观察组使用小班化教学,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有待于今后研究进一步探讨。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5

爸,一直以来,我一直有一句话想对您说。其实,您可以不在抽烟喝酒了,好吗?

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每天晚上,您几乎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远就能闻到,您身上的酒气。您总是喝的醉醺醺的回家,妈妈有时也会骂您,可您总是不以为然。

您也总是抽烟,如果有,您一天就能抽上好几包。不管您的心情是高兴?烦恼?还是平静……您总是拿起烟,点燃之后便又抽起来。您知不知道抽烟会得肺结核?新闻上说:中国最近得肺结核的死亡率猛升。假如您得了肺结核,我和妈妈还有姐姐该怎么办?

爸,就当为了这个家,请您答应我:不要再抽烟喝酒了,好吗?

三年级:李露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6

爸,一直以来,我一直有一句话想对您说。其实,您可以不在抽烟喝酒了,好吗?

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每天晚上,您几乎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远就能闻到,您身上的酒气。您总是喝的醉醺醺的回家,妈妈有时也会骂您,可您总是不以为然。

您也总是抽烟,如果有,您一天就能抽上好几包。不管您的心情是高兴?烦恼?还是平静……您总是拿起烟,点燃之后便又抽起来。您知不知道抽烟会得肺结核?新闻上说:中国最近得肺结核的死亡率猛升。假如您得了肺结核,我和妈妈还有姐姐该怎么办?

爸,就当为了这个家,请您答应我:不要再抽烟喝酒了,好吗?

三年级:李露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7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5-0621-02

【关键词】结核;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部于2009年8月23日确诊一

名痰涂片阳性肺结核学生,该生系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天津某培

训中心实习学生,住集体宿舍。为查明结核病疫情状况,防止

疫情进一步扩散,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对该患者的密切接触

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7月来天津某培训中心进行为期3个

月实习的2个班学生共94名。其中1班49名(男生44名,女

生5名);2班45名(男生36名,女生9名)。所有学生住宿该

培训中心集体宿舍楼,男生住二楼,女生住一楼,每间宿舍住7

—8人。由于正值暑假期间,宿舍楼仅该批学生使用。

1.2 方法 新涂阳肺结核学生确诊的第2天(8月24日),天

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前往该培训中心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并

于24,28日安排该校在天津全体实习学生和培训中心带教教

师分2批前往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进行结核病的相关检查。

所有密切接触者均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x线胸片、痰

涂片和痰培养检查。结核菌素试验:0.1 mL PPD前臂下段掌侧

皮内注射,72 h后观察结果;硬结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反

应,≥15 mm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为强阳性。x线胸

片:拍摄正位x线胸片,有可疑结核阴影者同时拍摄侧位片。

痰菌检查:采集即时痰、晨痰和夜间痰进行痰涂片检查,同时进

行MGIT960结核菌快速培养。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Excel中,采用SAS 9.13精

确检验法。

2 结果

2.1 首发病例 患者吕某,男,22岁,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7

月13日来津实习,无结核病史。8月20日,因胸闷、咳嗽0.5

月转诊至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部就诊,8月23日痰结核

菌涂片结果阳性,确诊为肺结核。

2.2 既往结核病史 除本次确诊的涂阳肺结核病例外,另11

人自述有结核病史或现患结核病,均为男生,其中2例为上大

学前患病。自2008年5月以来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或结核性

胸膜炎共10例,结核病罹患率为10.64%。

2.3 接触者检查结果

2.3.1 结核菌素试 验除首发病例和1名已离津学生,92名

实习生和11名带教教师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检查,结果受检

实习生PPD阳性率为100%(90/90),强阳性率为92.22%(83/

90),其中男生强阳性率为93.42%(71/76),女生强阳性率为

85.72%(12/14);教师均为强阳性。

2.3.2 胸片检查 92名学生接受x线胸片检查,其中19名学

生(20.65%)有可疑结核阴影,均为男生。除现症结核病人或

有结核病史的实习生外,胸片可疑结核阴影率为14.81%(12/

81)。

2.3.3 痰茵检查 对92名学生和11名教师进行痰涂片和痰

培养检查。痰涂片结果均为阴性;1名学生痰培养阳性,该学生

无结核病史,x线胸片检查未发现可疑结核阴影;教师培养结

果均为阴性。

2.4 可疑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聚集性 该批实习生于2007年

入学后,在2008年5月出现首发结核病例以来,已确诊结核病

或在本次调查中可疑或确诊病例共25例,占全班总人数的

26.60%(25/94)。

2.5 疫情处置 对本次确诊病例所在班级和宿舍及时进行紫

外线消毒,要求培训中心加强通风。对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隔

离和进一步确诊,安排专车接回原学校所在城市,其余学生乘

坐火车返回;对返回的疑似病例做好进一步确诊和管理:PPD

强阳性学生给予预防性用药,方案为6个月异烟肼(每日用量

10~15 mg/kg,每日不超过300 mg),3月后复查胸片;PPD一般

阳性的学生,3月后复查PPD和胸片。

3 讨论

中国是目前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约5.5亿

人感染结核菌,而青少年是结核病易发病人群。据全国第4次

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0—29岁肺结核患者约占总数的

16.7%,其中学生患者占总数的6.5%。学生通常集中学习

和生活,一旦发生结核病,容易引起局部暴发。学生患结核

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和成长,还会造成休学、辍学,影响学业。

本次调查的实习学生自2008年5月起陆续10人发病,结

核病罹患率达10.64%,而加上本次接触者检查发现的可疑患

者数,可疑及确诊的结核病例占总数的26.60%,高于全国发病

水平。接触者是否感染或发病和与病人接触的密切程度相

关,与有关调查结果吻合。而与病人有同宿舍居住史或在通

风不良教室上课则是更显著的因素。本次受调查的学生居

住在相对拥挤的环境中,且校方在首例结核病例发生后未及时

采取对患者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查等措施,从而导致学

生普遍感染结核菌,尤其是男生发生多个病例。

早期发现和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控制的关

键。学校结核病管理涉及教育、卫生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

构,更需要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和合作。2006年4月

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

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明确了相关部门和

报告人的职责。然而在实施层面,仍然有部分学校不够重

视。鉴于此种情况,结核病控制机构应该采取更为主动的措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8

结核病作为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学生是结核病发病的重点人群之一。校园内人群密集,通风条件差,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机体免疫功能不健全,卡介苗的保护效力下降,在学习负担重、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旦感染结核菌后,容易发病并造成传播。我区近年来时有学生结核病病例发现,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暴发聚集性结核病疫情风险较高。通过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疾控中心、各镇(中心)卫生院、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年例行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导中发现,我区校卫联动结核病防控机制不够健全,学校日常防控措施落实还需加强,师生和家长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不高,防范意识普遍不强等问题。

二、总体要求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属地管理、联防联控、校卫联动的工作原则,区教育系统、卫生健康系统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创建“无结核校园”活动,加强学校结核病日常防控措施落实;增强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学校的卫生健康环境;提高学校发现、协助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创新学生结核病患者治疗关怀模式。

三、具体目标

全面落实学生健康体检、晨检、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及早发现和诊断学校肺结核患者,加强治疗管理,开展疫情主动监测,防止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提高师生及家长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创建成“无结核学校”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新生入学及教职工入职体检结核病筛查比例达到100%;

2.学校晨午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落实比例达到100%以上;

3.学生结核病患者规范休复学管理率达到100%;

4.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100%;

6.每学年开设1堂结核病主题健康教育课,播放1部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片,开展1次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7.三年内无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8.学校建立了结核病防控志愿者团队。

四、实施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

五、实施内容

(一)师生健康素养提升

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黑板报、专题讲座等校园内传统媒介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等多种常态化宣传形式,向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和基础知识等,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和“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开展“无结核校园”主题健康教育活动。

2.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规范作息制度,减轻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得病后及时就医、确诊后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等良好健康素养,减少讳疾忌医和对肺结核患者的歧视现象,培养学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家长对肺结核的防范意识。

3.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科学掩口鼻等健康生活习惯普及教育,促使其养成勤洗手、多锻炼、人群密集环境多开窗通风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定时定量吃好三餐、营养均衡、不偏食等合理的饮食习惯。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特别是要贯彻“无结核校园”的理念和原则,并具体与结核病控制及其他健康科普知识相结合,同时将创建活动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相关的学科教育中去,建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思想。

(二)日常防控措施落实

1.落实健康体检。各级各类学校应将肺结核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中高考毕业和教职员工入职、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对有疫情暴发风险的的大中学校中设置的藏(彝)区班等,每年开展主动普查。

2.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级卫生员落实晨午检工作,着重了解每名学生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尽早掌握因病缺勤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原因,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后,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并由学校卫生室(保健室)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3.建立卫生保障机制。发挥学校是学校结核病防控的责任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将学校结核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规范设置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和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均使用面积。根据学校特点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等。

(三)疫情报告及规范处置

1.加强疫情报告。学校、疾控中心、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畅通的患者登记报告和信息交流渠道。发现疑似肺结核或患者后,应及时报告。

2.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学校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开展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学校应当密切关注与确诊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健康状况,宣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就诊。如果出现聚集性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救治患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严格休复学管理。学校对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定符合休学要求的学生病例采取休学管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好转后,学校凭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复学诊断证明为学生办理复学手续并督促学生落实后续治疗管理措施。

六、组织实施

(一)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9

【摘 要】目的:通过研究护理干预在于临床上如何正确解决评价肺结核并发COPD 患者问题做出探析。方法:本次分析对象为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肺结核临床病例,在进行对比分析后,再对72 例所得资料所提供出的信息,做出具体分析。结论:根据护理干预理论,引起肺结核以及其康复依从性的根源就是虚症,具体可以总结为肺虚和肾虚的综合表现,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

关键词 肺结核;康复依从性;慢性阻塞性肺病;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样本分析法,选取了我院对72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分析研究,对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治疗作出理论依据。本次调研共抽取72 分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其中I 期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 例,Ⅱ期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 例,Ⅲ期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 例,72 例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分为肺实质、肺门及纵隔、胸膜3 大部分。以往文献对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 征象的全面分析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确诊的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C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2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调研法和样本分析法,将抽取的72 例研究对象的临床病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职业、病史、影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和总结。随机抽取72 例矽肺并发COPD 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然后对这些病例进行样本分析。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日常的治理,参照组不接受护理干预治理。实验组的患者服用服根据由胡颓子根、紫石英、沉香木、山萸肉、桃仁、红花、川芎、干地龙等药材配合气血调节配置的中药,患者均连续服药4 周,参照组未服用任何中药产品。

进行研究的样本: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5~85 岁,平均年龄72 岁: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7~36 年,平均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25 年。

经检验数据表明,肺结核并发COPD组与正常老年人组营养状况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性。二组疗效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临床控制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分析

单位时间内治疗到人体内的毒素和微量颗粒的超标,当这个指标超过正常的阈值,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会造成药物制剂整体的刺激性增强。这种强烈的刺激对于年纪较大的、身体素质较差的、体质比较敏感的患者而言,都有可能引发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中发现,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年龄组成、身体健康状况、疗风险大小等进行药物浓度以及药物种类的选择。年纪相对较大的,身体较为虚弱的,需要尽力控制药物输入速度以及药物配给,以保证其身体健康,年富力强和身体健康较为强壮的可以适当增加药物输入速度;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的结合药效较长以及药效较短的药物,合理搭配使用技巧。

对慢阻肺患者护理采用三级护理监控网络,运用Braden Scale 评分量表进行客观的评估。护理工作人员需加强工作责任心,实施连续性观察护理及记录,护理组每周回访,再评估,实施。具体分成三级进行,第一级为责任护士,主要负责下面的工作:对入院患者( 卧床或坐轮椅) 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后填写对慢阻肺患者报表,提出护理措施,并报告护士长复核,在患者入院后48 小时内报护理部,采取的护理措施;第二级为病区护士长,主要负责督查责任护士对慢阻肺患者措施的落实情况。参加每日早晚床头交班,观察对慢阻肺患者变化,并提出对慢阻肺患者护理措施的修正意见,讨论研究下一步对慢阻肺患者护理的措施;第三级为指控检查小组,由科护士长、护理部干事和相关的医生组成,主要负责对对慢阻肺患者护理的监督,对疑难问题的讨论。

3 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在护理干预的选择上,可以以太子参和冬虫夏草为君药的复方太子参止咳益气散,这些食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肺虚和肾虚的状况进行良好的调整,能够使得人体内脏之间达到阴阳平衡。护理干预疗法上建议,发病时需要抗炎,抗过敏,止咳化痰,定喘等治疗,如服复方甘草片。平时需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如口服蛤蟆油胶囊等。

参考文献

[1] 张庆团. 老年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亚太传统医药[J].2013(02).

肺结核班会总结例10

人体解剖学在护理学基础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护理学基础课中内容最繁多、最枯燥的学科之一,这势必影响到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实验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21世纪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和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对解剖学中学生反映较难理解的心脏解剖实验进行了大力度的改进,与传统的实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11级高职护理7班学生62人,11级高职护理8班学生61人。

2.研究方法:对7、8班分别采用传统实验和改进型实验教学,课后同时进行心脏标本考试,然后对成绩加以分析。

①传统实验设置。即教师示教(心脏表面结构,心脏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结构),学生观看标本,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②改进型实验设置。教师示教标本的制作过程:取人游离完整心脏标本1个,用剪刀自上腔静脉根部,沿右心耳周缘向前右后方向作弧形切口,切至下腔静脉根部,将右心房切片向后上方翻开,即可观察右心房内部结构。在右心室前壁距前室间沟右侧1cm处,与前室间沟平行作“丿”形切口,上端切至肺动脉口下方时,用剪刀剪开肺动脉干前壁,暴露肺动脉口,显示肺动脉瓣;下端切至心尖切迹附近时弧形向右适当延伸,向下翻开则可清楚显示右心室结构。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之间先作垂直切口,下端切至冠状窦上方,以不破坏冠状窦为宜;上端切至上肺静脉平面后,以最短距离切至左心耳上缘,继而沿左心耳上缘剪开,以扩大观察视野。沿切口向左翻开即可完全显露左心房腔,可清晰看到左、右肺静脉口和左房室口。在前室间沟左侧1cm处,作一条与前室间沟平行的弧形切口,上端自主动脉根部切开,向下直至心尖左侧,再向左适当作水平延伸;用手沿切线分开左心室前壁,即可充分暴露左心室腔流入道和流出道格结构情况。

然后,取心脏标本6个,把学生分成6组,指导学生完成标本的制作,并标注心脏各结构的位置;讨论心腔各瓣膜的作用及心内血流方向并完成实验报告。

③设置标本考试。课后取心脏标本10个(每个10分,总分100分),每个标示出一个心脏结构(不重复),排成环形一列,每10个同学一组循环进行考核。

④批改试卷并统计结果。

二、考核结果:

改进实验设置后班级的学生成绩合格率、优秀率都明显要优于传统实验教学设置的班级。

三、讨论

心腔结构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课观察心脏解剖标本,能真实地观察到心腔各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和形态,正确理解心腔的血流方向,对护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解剖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机械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在教师把心脏表面及各腔室进行示教后,学生再简单地被动地完成实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考核结果来看,效果一般。

而改进后的实验设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标本制作的过程,标示心脏各结构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实感,更贴近临床,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考核结果来看,参与改进型试验的学生成绩明显要优于参与传统实验的,说明改进型心脏解剖实验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更适合护生解剖实验学习,为今后解剖学实验改革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雪彦,吕端元,欧伟.示教心脏标本改良剖切法[J].解剖学杂志,2006,29(2):262-264.

[2]张蓓,赵琛,杨成杰等.心脏血液流通标本的制作方法[J].解剖学杂志,2002,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