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41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1

本文通过研究乡镇医院在肺结核控制方面的相关做法,采用个体访谈法及群体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其中包括:防治人员专业知识及家属对疾病了解防治情况问卷表、肺结核患者治疗情况、医院管理患者的现状以及乡镇疫情控制情况。

一、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工作方面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信息采集情况

本研究主要针对本辖区的各个乡镇医院的肺结核防治人员和2008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收治肺结核患者包括其家属,资料主要来源于本辖区结核病乡镇医院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资料、手工季度和年度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研究资料来自于当地统计局。活动性肺结核、初治涂阳肺结核、复治涂阳肺结核、涂阴肺结核、登记率、治愈率、因症就诊、转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各指标和定义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进行分析评价。2009年前活动性结核病统计分类中包括了结核性胸膜炎等其他患者,而2010年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不包含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二)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工作过程中优势和不足

一般情况下控制肺结核病的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镇医院等,综合医院相较于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较齐全且医务人员综合素质高[1]。综合医院主要负责的是收治传染患者,乡镇医院由于医疗诊断水平较低且专业性的控制知识不够,普遍存在延误患者病情和误诊的情况。但是由于乡镇医院就诊人员相对较少,医院护理人员就可以更直接的针对患者的需求给予满足。

乡镇医院护理人员根据化疗方案规律用药,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病人许多症状在2个月左右消失,抗结核药物虽然可以将大部分敏感菌杀死,但若不坚持用药则达不到消灭非敏感菌和细胞内的结核菌的疗效。所以乡镇医院在用药监督上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乡镇医院在控制肺结核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对病症的监控力度以及时发现病例

由于结核病病菌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所以在预防措施上要加大力度。其中痰中排菌又是造成社会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播源,在控制过程中成为首要对象。在排查肺结核病菌携带过程中就要加强力度,由于乡镇医院的规模较小接待病人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可以根据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大于两周、咯血或血痰等主要症状进行重点检查。同时可以对重点人群或高发人群进行定期排查,如结核病高发区的居民或外来人口;托幼机构职工及中小学教职人员;企事业招工对象及卫生服务业职工等,对于本医院的医疗机构职工可以定期进行预防宣传和检查。

(二)加强治疗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和防控效率以提高患者救治率

综合利用医院的医疗设备,最大限度的利用医护人员对结核病的专业知识进行治疗。由于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对结核病的诊断力不足等原因易导致误诊或诊断不及时的问题出现[2]。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医院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乡镇医院的基础医疗设施的配备,同时医院自身也要不断加强专业诊断和治疗水平。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监督作用,建立专门的肺结核控制防护组并不断充实防护队伍,为患者提供专业规则以及系统的治疗。对于门诊患者或院外治疗的患者要加强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的传输,通过交谈让患者自愿配合治疗和用药,同时养成生活好习惯不随地吐痰等。对于情况特殊者应该及时做好登记,与综合医院或防治所积极配合开展控制工作,从而统一合理的安排病人诊治。

(三)定期针对医护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以提高整体水平

由于肺结核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传染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控制方面具有比较大的挑战难度,不断完善控制网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仅仅依靠综合医院和防治所的作用是不够的,需不断加强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使其有效的配合结核病防治所和综合医院的治疗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展开[3]。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管理以避免患者中断治疗以及间断治疗的问题出现,降低结核菌的耐药性和治疗难度。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肺结核疾病的整体防控工作,在加强乡镇医院与综合医院及肺结核防治所的联系时可以采取网络资源登记患者信息,同时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可以定期进入综合医院专科进行观摩或进修。

(四)加强疾病宣传工作的展开提高社会力量的配合度

肺结核疾病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不了解,所以在乡镇医院初诊时就应该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普及力度。在接收到刚确诊或疑似病例患者时,医护人员就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疾病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如可能产生疾病的原因、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家属在预防感染时的注意事项等。病人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状况下才能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工作,而家属也能做好一定的防护工作以防感染病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降低肺结核的传染范围和感染系数。

(五)政府工作的配合力度决定控制工作的范围与效力

卫生行政部分必须充分配合乡镇医院的工作,在实施病人转诊和归口管理时配合落实工作,确保各级各类医院不得拒绝或截留病人。同时对于重症或急症肺结核病人应该尽快安排综合医院进行急救治疗和隔离,待病人病情稳定之后再协助转入所属地的乡镇医院进行诊治和管理。政府部分应该定期安排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入辖区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预防宣传和卡介苗接种工作,加强结核病的儿童感染预防工作。

三、结语

乡镇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基础单位,在防控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才能使整体防控水平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2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结核病患者最集中的地方就要属结核病医院了。这也就是说,在结核病医院感染结核杆菌的几率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做好结核病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来结核病医院就诊的非结核病患者和在结核病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1]。

1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

1.1结核病的传染源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的传染源。结核病防治院内结核病的传染源有二种不同来源:①就诊于结核病防治院的肺结核病患者;②结核防治机构中未被发现的患有肺结核的医务人员;有咳嗽症状、痰结核菌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是排菌肺结核患者,具有流行病学意义上的传染源。

1.2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的喷出含有结核细菌飞沫污染了空气,或者痰液干燥后随风引起气溶胶,人们吸入污染的空气后就感染结核细菌。结核杆菌传播途径简单、便捷,且呈扇射状播散,涉面广,危害极大。

1.3影响因素医务人员是否被结核菌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肺结核病人确诊前,反复到医疗公共场所。②肺结核患者在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内的人数及停留时间。③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环境内或室内相对密闭通风状况。④暴露者接触的时间长短、频次。⑤医疗机构结核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⑥医务人员及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防范意识以及结核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状况。

1.4结核菌传播高危险期候诊室,诊断室,病房,走廊道,放射科,痰检室,雾化室等,这些区域空间相对狭小、密闭,人流量较大,人群密集,且又是肺结核患者集中、活动频繁的区域,在此停留过人员包括医务人员较易感染,是高危险区域。

2院内结核菌感染预防控制的管理策略

2.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由疾控中心分管领导为组长,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监测员等为成员的院内感染控制小组,加强对结核病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控制。

2.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落实根据院内感染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实行专人负责,强化制度落实,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2.3对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的评估如统计本机构每年就诊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数;以及涂阳肺结核患者在本机构的停留时间;动态观测在本机构是否存在导致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的上升因素如在门候诊室、走廊、病房、放射室、检验室等的通风情况。制定出肺结核感染风险等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4加强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采用多种方式如标语、专栏、录像、电视等,宣传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如何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预防方法。

3院内结核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3.1病区合理布局新建结核病防治机构,应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设计并建立三区两通道,病区按高、中、低危险区划分,病区应与医护人员办公区、生活区分开,布局合理。

3.2结核病的感染源预防控制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肺结核患者在结核病防治院就诊或进行检查时应要求正确佩戴口罩。对住院肺结核患者要隔离,并积极治疗缩短排菌周期。劝患者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对他人传播机会。教育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纸遮盖口鼻,避免正对他人。

3.3对影响结核传播途径因素控制

3.3.1空气环境的预防控制肺结核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因此空气环境预防控制是控制结核感染的重要措施[2]。定时空气消毒、通风,以降低空气中飞沫微核浓度。自然通风是一种简单低廉的空气控制措施,对像病房、诊断室空间狭小且空气流通不良安装排风扇助通风,除定时紫外线消毒外,也可结合用熏蒸或喷雾化学消毒,消毒后打开窗户通风。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是一种复杂、较昂贵的空气控制措施,基层结核病机构很少采用。

3.3.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预防控制用含有效消毒剂湿式拖地。而桌、椅、柜、门、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等物体表面可用有效消毒剂擦拭消毒。

3.3.3肺结核患者使用物品的预防控制患者使用的便器、浴盆等要定时消毒,用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min。患者病床需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00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排泄物、分泌物随时消毒,时间30~60min。

3.3.4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及时处理患者生活垃圾、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口罩、帽、鞋套、手套及其他医疗废物。

3.4医务人员防护

3.4.1建立健康档案从事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均应建立建档案,要定期健康体检,记录健康状况,比如有无呼吸道慢性疾患、糖尿病等,胸透检查、PPD试验阳转情况。对于PPD试验转阳性,特别体质弱或有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患者,要勤观察。不提倡对PPD试验阳转者进行化学治疗性预防。对有咳嗽症状者应随时进行胸部透视或拍片和痰结核菌检查,以及时发现肺结核并予以及时隔离和治疗,治愈后方可重回岗位;对新上岗者进行健康检查,PPD试验阴性接种卡介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3.4.2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医务人员严格遵照医疗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规章、医疗操作规程,正确、准确执行防护措施是有效控制结核菌感染最重要措施。进入病区接触病源时一律穿戴隔离服、佩戴防护性面罩或口罩,做好自身防护,减少暴露机会。

4结论

结核病防治机构是肺结核患者高度集中、活动频繁的公共场所,易造成患者、医务人员之间结核菌院内感染传播的危险。据资料显示医务人员结核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受结核菌感染的危险度是普通人群的8.29倍,而结核病机构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周颖等认为医源性感染可能是医务人员结核感染高的主要因素[3]。医务人员被感染结核菌,一旦发病后果较严重,不仅仅损害自身健康,而且还会感染到患者或其他工作人员,还会导致卫生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做好结核病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内的公共场所的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重要性可想而知了,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不仅为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而且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减少疾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3

一直以来,肺结核都是临床公认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重病症,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病(MDR-TB)的危害性,着实令人堪忧。MDR-TB主要是指痰结核病菌呈现阳性的患者你和对H(异烟肼)、R(利福平)这两种药物以及其他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根据有关研究报告结果[1],目前我国MDR-TB患者人数已经占据了世界MDR-TB人数的1/4左右。MDR-TB的流行与发展必然增加结核病防治工作和预防计划的难度,如何控制MDR-TB蔓延已经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3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如下总结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5±3.5)岁。36例患者中初治14例(38.9%),复治22例(61.1%)。全部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并在开始试验之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可疑肺结核病患者均需要接受痰涂片试验,发现涂片呈现阳性结果的患者需要病例确诊,同时还要进行药敏试验,对菌型进行鉴定。将药敏试验结果确定为MDR-TB的36例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相应得到个案分析。

2 结果

2.1 对MDR-TB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36例MDR-TB患者中,耐HRSE 4例(11.1%);耐HRE 14例(38.9%);耐HRS 6例(16.7%);耐HR 12例(33.3%),具体数据见表1。

表 1 对MDR-TB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注:S表示链霉素。

2.2 对MDR-TB患者耐多药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36例患者中初治14例(38.9%),复治22例(61.1%),其中23例为肺结核发现延迟(63.9%),25例未按照规定疗程进行治疗(69.4%),29例(80.6%)为化疗方案选择不合理,18例(50.0%)未接受规则化疗。具体数据见表2。

表 2 对MDR-TB患者耐多药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n(%)]

3 讨论

本组研究之中得到如下结果,36例患者中初治14例(38.9%),复治22例(61.1%),其中23例为肺结核发现延迟(63.9%),25例未按照规定疗程进行治疗(69.4%),29例(80.6%)为化疗方案选择不合理,18例(50.0%)未接受规则化疗。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一直以来都是临床重点研究的问题,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需要攻克的难关。因此,准确分析耐多药肺结核疾病的发病原因,并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2]。

3.1 分析MDR-TB的具体病因

3.1.1 临床诊断不及时,诊断准确率不高

绝大多数的结核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的当天到被临床确诊为肺结核的时间大概需要四周以上,发现延迟会导致菌量符合明显增加,由此导致耐多药突发概率也随之上升。

3.1.2 治疗周期不足或未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

40%左右的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周期都不足6个月的时间,30%左右的患者没有科学合理的选择化疗方案,正因为化疗方案选择的不合理以及化疗周期不足,才导致患者无法实现疾病的完全治愈。

3.1.3 患者自身客观原因,欠缺痨病知识宣传教育

结核病需要长时间治疗,很多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部分患者对结核病的有关常识还不是很了解,经济困难导致患者无法继续进行治疗以及症状稍有缓解或消失后患者自行停药是导致患者无法规范治疗的常见原因。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或者消失之后患者私自决定停止药物治疗的行为,说明其自我保健意识比较差,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这一点。此外,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不是主观操纵,所以无需过度强调患者应该担当的责任,而是应该从探寻和确定医源性以及社会责任等两方面着手分析,至少应该明确患者欠缺痨病预防知识或者未恰当掌握防痨知识、临床监督不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3]。

3.2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的解决策略

若想更好的解决耐多药肺结核问题,首先要明确“防病重于治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在这样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和临床护理工作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防措施:

3.2.1 做好归口管治相关工作

第一,要重点强调综合医院结核病归口的相关管理工作;第二,指导和帮助患者到正规的结核病防治部门进行诊断和治疗;第三,对可疑结核病患者要尽早确诊,降低误诊和漏诊发生率,并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治理。

3.2.2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对结核病患者需要加强结核病的预防和教育工作,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在整个治疗阶段进行全程监督。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其遵照医嘱规范治疗。结核病的治疗周期较长,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指导工作,将保持情绪稳定的正确方法告知患者。使患者明确若想对慢性病进行有效医治,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役的勇气和决心[5]。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确耐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通过向其讲述本院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其配合主动配合的意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2.3 做好饮食干预及公共卫生知识宣教工作

将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告诉患者,禁止患者随地吐痰的行为,在其打喷嚏或咳嗽的过程中必须轻捂口鼻,帮助患者掌握痰液的正确处理方法。耐多药肺结核疾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中的一种,疾病恢复过程需要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吃一些富含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指导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2.4 做好涂阳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

针对肺结核病患者必须将督导服药的短程化疗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位患者都可以完成全程治疗,避免私自停药或中断治疗的情况再次发生,减少耐多药菌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方面应对耐多药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系统全面、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降低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沈斌,孔晓华,沈美琴等.耐多药肺结核患者50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2):148-150.

[2]黄利雪,李志锋,韦柳迎等.互动达标理论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2):2775-2778.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4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的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多重耐药菌引起的VAP更是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问题, 降低 VAP 发生率是ICU 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少VAP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ICU 患者VAP 发病率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实施综合性干预, 使VAP 发病率明显降低。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ICU连续住院超过48小时的所有患者。

1.2综合性干预包括:①对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预防VAP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考核;②执行手卫生制度,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③制定护理工作规范,要求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护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单位消毒、⑤每月向医护人员反馈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督查结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开始,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调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实施干预,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实率。第三阶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调查各项干预措施落实率和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

1.4资料收集由院感专职人员、ICU医生、护士组成研究小组,所有参加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分工负责资料收集。护士每天记录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机情况,填写登记表。主管医生发现患者出现肺炎后,及时向研究小组报告,确定诊断。院感专职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查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调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填写“呼吸机肺炎防控措施记录表” ,对患者进行病情评分。

1.4 VAP诊断标准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肺炎,肺炎的临床和病原学诊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患者病情评分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执行。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非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资料:以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

2.1一般资料调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龄53.5岁,总住院日数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年龄、病情评分、人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感染诊断 调查人次 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评分 呼吸机使用率%

干预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预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实率,表2结果显示,干预以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VAP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患者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及床单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实率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均显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统计表

防控 干预前 干预后

措施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手卫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护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头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环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训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表3结果显示,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7例(其中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35例),千日日感染发生率18.4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6例(临床诊断1例,病原学诊断25例)。日感染发生率降低到12.86‰ 。干预前后VAP发生率差别显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统计

调查时间 调查人数 通气天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预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预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机肺炎病原体82株,排在前列的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表4结果显示,干预后上述五种病原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病原菌种类相对分散。

表4 呼吸机肺炎患者病原体构成

病原菌 干预前 干预后

名称 检出株数 构成比(%) 检出株数 构成比%

鲍曼不动杆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杆菌 11 22.0 4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铜绿假单胞菌 7 14.0 3 9.4

大肠杆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讨论

VAP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设备,被认为是3个关键环节。机械通气患者通常入鼻胃管来提供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随消化液反流的几率,从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机会。另外气管内插管可导致局部气道的创伤和炎症,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从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条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险性。由于异物的刺激( 气管导管) 可导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过气囊周围的缝隙进入到气管内, 吸痰时也容易将这些细菌带入下呼吸道而导致VAP发生。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从而较少感染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半卧位可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对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种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有效且无须花费的预防措施[1]。呼吸机装置本身就容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湿化器、储水罐添加水、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围的环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或不规范的技术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发生率的策略应该是针对上述环节的综合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抬高床头、及时口腔护理、环境消毒、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VAP防控意识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等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发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过程中,干预前后人均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率、患者病情评分均无差异 从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对VAP发病率的影响。干预前后,随着各项措施落实率显著提高,VAP发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认为是综合干预措施取得的明显效果。

马坚等调查结果显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共占到49.4%。在环境卫生学监测中,最常见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与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5

我院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在黄平县卫生局及本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所的正确指导下,自2004年我县启动结核病控制项目以来,我院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了结核病控制项目管理组织(如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兼职人员及项目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和奖惩方案)和措施,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之一。使近年来我院在肺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结核病控制项目兼职人员和临床医生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密切配合、有效沟通,积极参加上级培训,回院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同时加大转诊宣传力度。

二、接诊医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治疗方案及医院制定的接诊医生工作流程图,询问所有的就诊者有无肺结核症状;对可疑肺结核症状者作胸片检查;对诊断为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者,立即作好健康教育和转诊宣传,同时问清患者详细地址和电话,在门诊日志上标注并填卡;如无需住院,立即将患者转诊到县CDC结防所;如需住院的急、危重患者,作好与病房医生的交接,待病情稳定出院后转诊到结防所继续治疗;病房医生接诊患者后首先叮嘱管床护士在使用抗痨药物前采集患者痰标本送县CDC结防所。

三、对因非肺结核住院的患者(如内、儿、五官、外科和妇产科患者等),在住院期间诊断同时患疑似肺结核的(第二以后的诊断),也要报告和出院时转诊;对于在住院期间接受抗痨治疗的患者,必须在出院前交给患者一联转诊单并作好耐心细致的健康和转诊宣传教育,在传报卡备注栏中注明出院日期。

四、放射科医生发现患者胸片显示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首先在放射登记本上进行标注;再通知接诊医生,以防患者在医院内走失。

五、防保结防兼职人员每天对门(急)诊、放射科和各临床科室进行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是门诊日志的登记与肺结核病例及处方吻合情况的核对、转诊登记、抗痨药物的使用登记及放射登记和出入院登记等的每一个栏目的细致检查;对接到的结核病报告卡进行认真审核后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核实患者的转诊和住院情况;收到转诊单,在一月内交县疾控中心结防所,同时记录好转诊、住院及报告的情况。

六、虚心接受上级的正确督导,认真分析和总结督导结果,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七、我院从2004年启动肺结核转诊以来,共发现疑似肺结核患者1422例,转诊1422例,转诊率100%。

八、病人转诊费及时足额发放给转诊的医生。

九、存在问题:我院结核病控制项目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1、转诊到位率低:这是结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要表现在:①有的医生向患者转诊宣传不到位;②有的患者文化水平太低,对讲解的地址记不牢而导致找不着;③有的患者经济能力差,无坐车的钱;④部分少数民族患者对医务人员宣传的国家政策理解不透;⑤县医院与县CDC距离较远,无专人接送患者。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6

1、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置的规范管理;

2、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

3、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工作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一)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疫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详见附件3),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调查时重点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的会诊与排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由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四)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五)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应事先进行危害评估。若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应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的要求,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四、相关单位的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9、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对省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2)指导、参与各省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3)对各省运送的标本或分离物进行相关检测或复核、鉴定;

(4)组织对全国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5)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6)建立、管理、维护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数据库;

(7)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五、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7

Clinical analysis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old-aged tuberculosis patients SHAN Guo-fen. Maotai Hospital in Renhuai, Renhuai 5645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old tuberculosis patientss features through searching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nursing experience, thu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isease, and mak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from 80 patients hospitalized on the old tuberculosis patients and gave meticulous care.Results 80 patients with old tuberculosis sputum n/med tuberculosis bacterium, PPD test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56.94% 15.71%, with other diseases or complications in 66 cases, accounting for 82.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old tuberculosis is hig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complex, and diagnosis, treatment are difficult, besides, prognosis is poor, so need careful nursing.

【Key words】 Old tuberculosis; Clinical nurs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肺结核(TB)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当代全球结核流行的一个普遍现象和特征是老年肺结核(PTB)在年龄构成比中逐渐增多,老年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发展缓慢而隐匿,大多数是60岁以前所患的肺结核(PTB)未治愈,延续至老年期60岁以后,也有少部分是老年期以后所患的PTB[1]。随着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与衰退以及容易合并老年肺结核的非结核性老年病增多等原因,老年肺结核有增多趋势,是当代全球结核病流行的普遍现象与特征。因此,对老年肺结核的临床分析将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2010年10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老年肺结核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特点及分析

1.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肺结核住院病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60~80岁,平均70岁。

1.2 诊断依据 老年肺结核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表现、痰结核菌检查及其他各种辅助诊断技术等进行综合诊断,其诊断要点为:(1)与排菌者密切的结核接触史;(2)咳嗽2周及3周以上,或伴咳痰、胸闷、胸痛、发热、体重减轻等;(3)既往有淋巴结核、胸膜炎等肺外结核病史者;(4)既往或近期有结节性红斑、疱疹性角膜炎、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结核超敏感综合征表现者并可除外其他可能病因者;(5)患有结核病相关性疾病者[2]。

1.3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出现轻微发热,体温为37.5 ℃~38.5 ℃,以午后发热为主;34例患者有咳嗽、咳痰;8例患者出现咯血;22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5例患者出现胸痛。合并肺部感染28例,其中真菌感染7例,合并COPD 13例,并发肺癌5例,并发糖尿病11例,结核性胸膜炎7例,肝炎、肝硬化3例,高血压5例。

1.4 实验室检查及分析

1.4.1 细菌学检查 有59例患者进行痰结核菌涂片检查,其中有30例痰涂片阳性,痰结核菌检出率为50.8%。

1.4.2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 80例均作结核抗体(TB-AB)检测,42例结核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2.5%。(2)结核菌素试验:51例患者进行PPD试验,7例阳性。

1.4.3 胸片或肺部CT检查 继发型肺结核患者59例,占73.6%,其中空洞型肺结核18例,胸膜炎12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

2 护理体会

2.1 隔离防护 开放性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入院后应将患者安排单间,严格按隔离制度接触患者,限制探视,室内定时通风,每日用紫外线照射病室2 h,用具专用并定期消毒,餐具等用1%过氧乙酸浸泡消毒,被褥用品在阳光下曝晒或煮蒸消毒,痰、排泄物可焚烧、煮沸用l%过氧乙酸浸泡1 h弃去[3]。

2.2 个人卫生护理 口腔每日用3%双氧水漱口;保持皮肤卫生,预防各种外伤,长期卧床者应该经常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在进行各种穿刺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女患者需注意会的清洁卫生,适当多饮水,促进排尿,避免泌尿系感染。

2.3 心理护理 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复杂,同时治疗过程必须采取隔离措施,抗结核药物种类多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悲观心理,尤其是老人,会有些抵触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使患者结核恶化。所以笔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心理健康与肺结核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消除不良心理[4]。如本组1例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又拒绝服药,多次要求出院,护士了解情况后,多次主动与其交流,给予耐心地劝导和鼓励,使其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1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好转出院。

3 结论

从本文80例老年肺结核治疗情况来看,老年肺结核的病程长,复发多,产生耐药的多,治疗前必须查清是敏感老年PTB还是耐药老年PTB,这是采用化疗方案和药物的依据。老年人的视、听、肝、肾功能减退或障碍,要慎重用药,老年PTB患者生理功能减退,对药物治疗容易产生毒副反应,为了预防或治疗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必须改变抗结核药物的用药方法。老年PTB患者免疫力明显下降,多数又为耐药老年PTB,化疗必须配伍免疫制剂。老年肺结核患者合并症多,治疗老年PTB必须同步治疗并发症,并发症好转后,肺结核才能治愈。老年PTB患者遵循医嘱与配合治疗均较差,多数是在家自己服药治疗,老年人的疾病意识与心理健康又较差,常发生错服药、漏服药、间断服药、中断服药,容易导致化疗失败与复发。因此,在临床上应进行精心护理,通过护理使患者尽快康复。

总之,老年肺结核有较大的传染性,临床表现不典型,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进行综合诊断,防止延迟诊断、漏诊、误诊的发生[5,6]。老年PTB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对治疗不合作是人为的因素引起治疗的失败,尤其对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改变用量,还要严密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因此,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随着老年PTB的增多,其逐渐成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对象,老年结核病的特点是研究与制定现代结核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对策的新问题。因此,老年PTB应该是并且已经是研究老年医学的一门新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江岚.268例老年肺结核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8,10(19):73-74.

[2] 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等.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68.

[3] 张慧,刘剑君,杜昕.2005年全国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资料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8,30(4):108.

[4] 易锦秀,金选花.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5O例临床护理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7(4):79.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8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是指患者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随之引发相关组织器官病变的一种疾病。NTM可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感染而致病,但90%会侵犯肺,引起NTM肺病[1]。NTM肺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血、咳嗽、咳痰、肺部空洞等症状。NTM肺病往往对多种抗结核药耐药,导致治疗困难[2]。我科2012年10月收治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在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7岁,2012年10月8日因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半月等症状来我院就诊,肺部CT显示双肺有感染性病变,双肺肺大泡形成,左侧出现胸膜粘连肥厚,伴肺气肿。患者发病以来,睡眠质量,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正常,体力和体重无明显改变。患者既往有肝炎和类风湿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94次/min,脉搏21次/min,血压100/70mmHg。

1.2 及时诊断 门诊初步认为患结核病可能性大,次日查痰结果显示检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结核抗体检查阴性。入院1天病人出现高热,最高达39℃以上。咳嗽加重,伴胸闷、气急,咳白色黏痰,发生低氧血症,胸腔积液。积液色黄,李凡他试验阳性,胸腔积液结核菌阴性。患者入院后给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250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钠4.5g静脉滴注,治疗一周后体温仍持续不退,随后进行多次痰检帮助诊断,显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阳性,获得明确诊断,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1.3 护理方法

1.3.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及热型,并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咳嗽咳痰及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在给予患者抗感染、退热、补液治疗时,随时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记录。

1.3.2 心理护理 因患者被安置于感染科,且持续高热,同时伴有咳嗽、咳痰、胸闷,同时对疾病预后不能确定,感到焦虑、害怕,不喜与人沟通,饮食情况不佳,有时对医务人员愤怒。这种情形下,护理人员积极的同患者和患者家属展开沟通,认真听取患者的述说及抱怨,将心理疏导工作做到位,对患者耐心解释、精心护理,以减少患者的忧虑,让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同时,我们在治疗和护理工作开始前同患者详细讲解工作的目的、怎样配合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经过努力,取得了彼此的信任,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也敢于积极面对自身病情,良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及护理工作,情绪明显变好。

1.3.3 消毒隔离 为避免病菌的传播,我们将患者安置于单间病房隔离治疗,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min,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病室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湿式拖扫,然后用紫外线照射2次/d,30min/次,床单、被褥定时更换。指导患者不要随地吐痰,嘱患者打喷嚏咳嗽时用多层餐巾纸捂住口鼻,将痰吐在盛有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的有盖痰杯内,统一处理,防止病菌传播。我们对患者的痰液及沾染分泌物的纸巾及时进行灭菌或焚烧处理,接触痰液后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患者使用的器皿做到专人专用,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1.3.4 休息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明确的休息活动计划,患者频繁咳嗽咳痰伴发热等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病灶活动性减退时可适当进行活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1.3.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膳食,如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力,鼓励患者多食肉类、鸡蛋、牛奶、水果及蔬菜等。

1.3.6 出院指导 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在症状得以缓解后坚决要求出院。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仔细介绍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相关知识及家庭消毒隔离方法,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告知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治疗方法及持续用药时间,说明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强调规律、全程、合理的用药十分重要。指导患者回家后一定要坚持口服用药。

2 结 果

经过1个月的抗NTM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好转出院。

3 讨 论

我国的NTM肺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健康人呼吸道内可能存在NTM的寄生,改善口腔及呼吸道的卫生可消除。但呼吸道寄生有NTM而同时出现呼吸道感染,全身免疫机制下降时,就导致此病发生,NTM多为机遇性的感染原体[4]。

肺病的临床表现,X线影像,痰涂片检查以及病理学表现都与肺结核相似,临床上对两种疾病难以鉴别,导致诊断和治疗难度很大且费用高[5]。NTM肺病诊断需要通过从痰中分离培养分枝杆菌,随后做出菌型鉴定,同时结合症状及各项检查结果才可得到确诊[6]。护理人员需要协助医师做好留取标本送检工作,有助于尽早的完成诊断。此外,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关怀,让患者有信心面对疾病,有助于患者提到良好治疗效果。

总之,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确诊、精心护理对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1996,18(1):28-31.

[2] 朱定俊,刘金平,袁小琴.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22例临床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1,8(5):151-152,154.

[3] Billinger ME,Olivier KN,Viboud C,et al.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associated lung disease in hospitalized persons,United States,1998-2005[J].Emerg Infect Dis,2009,15(10):1562-1569.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9

肺结核为急性或慢性的感染,以肺部浸润和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纤维化和空洞形成为特征。在美国,继发于无家可归、吸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继发病的肺结核发病率有所增加。全球肺结核占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首要位置,每年有800万~1000万新发病例。

通常肺结核的新诊断病例为单身无家可归的非白种人。经正确治疗后,本病预后良好。然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抗结核药的耐药的菌株病死率达50%。

1 临床表现

1.1原发感染患者,在4~8周的潜伏期后,通常无症状,但也可述虚弱、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低热和盗汗。

1.2复发者可述胸痛、咳嗽带血性黏液脓性痰或血丝痰。

1.3复发者也可有低热。

1.4叩诊患处可有浊音,为实变体征或提示胸腔积液。

1.5听诊可闻及爆裂性湿啰音、支气管呼吸音、喘息音和耳语胸语音。

1.6年龄特点 老年人可不表现出发热,盗汗,结垓病的特征表现,代之于活动能力和体征的收变。评估老年人要仔细。

2 诊断性检查

2.1在鉴别和除外与TB相似的疾病如肺癌、肺脓肿、尘肺和支气管扩张时必要时行下列检查。

—如患者无咳痰或无法留取足够的痰液标本时行支气管镜检。

—X线胸片见结节样病变,斑片状渗出影(主要位于上叶),空洞形成,瘢痕组织和钙化灶。不能区分结核为活动性还是非活动性。

—CT或磁共振用于评估肺部损伤和明确诊断困难的病例。

—痰液、脑脊液、尿液、脓肿引流液或胸腔积液培养及涂片见热敏,不动,需氧,抗酸性杆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可发现某部位TB感染的患者,但不能明确活动性疾病。此试验是在前臂皮内注射中等强度纯化蛋白衍生物或5U结核菌素(0.1ml),48~72h后看结果。无论是活动性TB还是非活动性TB,在感染结核菌后2~10周内呈阳性反应(≥10mm硬结)。但是在严重的免疫抑制患者,可无阳性反应。

2.2因许多移民接种卡介苗(BCG),故皮肤试验对这些人来说不能作为有效的筛查手段。既往接种过BCG者需行X线胸片筛查本病。

3 治疗

每日口服异烟肼(laniazid)、利福平(rifadin)和吡嗪酰胺(tebrazid),部分病例加用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常可治愈TB。2~4周后,不再有感染性,这时患者可恢复正常活动继续服药。如果患者对治疗反应慢有必要延长疗程,AIDS患者均还需延长治疗。 非典型分枝杆菌病者和耐药TB者可给予二线用药如卷曲霉素(capa stat)、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 fseromycin)、阿米卡星(amikin)和喹诺酮类药物。

4 护理措施

4.1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抗结核药。

4.2根据疾控中心指南隔离患者,房间安静适当通风,维持TB预防措施,如负压房间。提供消遣活动并勤检查患者。确保呼叫器在患者身边。

4.3放置有盖垃圾桶或蜡质袋于床旁,装纳用过的手纸。告知患者出房间戴口罩。告知访视者和护理人员进行正确防护,如房间内戴口罩,离开房间严格洗手。

4.4确保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安排适当休息和活动时间,既可促进健康又可保存体力减少氧耗。

4.5提供平衡的高热量饮食,提倡少食多餐可保存体力,鼓励食欲减退者多进食。每周1次记录患者体重。如需加餐请营养专家会诊。

4.6观察用药不良反应。

4.7异烟肼与饭同服。此药可导致肝炎和周围神经炎,应监测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遵医嘱给予吡多醇(维生素B6)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炎。

4.8接受乙胺丁醇治疗的患者,观察视神经体征,如发现异常,报告医师,有可能停止服药。每月1次检查视力,此药与饭同服。

4.9接受利福平治疗的患者,观察肝炎、紫癜和流感样综合征以及其他并发症如咯血。治疗全程监测肝肾功能。

4.10每日数次胸部理疗,包括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

4.11给予支持性护理,帮助患者适应患病期间的改变。请患者参与护理决定,尽可能让患者家人参与护理。

5 讨论

肺结核由分枝杆菌属结核菌感染引起,有时也可由其他分枝菌株感染。在受感染者咳嗽或喷嚏时,本病通过飞沫传播。

5.1并发症:严重的肺组织损伤。炎症和组织坏死。呼吸衰竭。支气管胸膜瘘。气胸。出血。胸腔积液。肺炎。用药后肝脏损害。

5.2健康教育:加强消毒隔离知识宣教嘱病人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不随便窜病室,外出时要戴口罩,以保护自己四周的人,防止他人被传染。向病人宣教不要随地吐痰,应将痰吐于指定的容器内,进行集中处理。

肺结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例10

尘肺病的起病原因主要为过多地吸入粉尘导致肺组织发生纤维化,其是我国常见严重职业病之一,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其健康状况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到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的本地小型采石厂内部工人共19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工人在有矽尘环境中进行长达5~6年作业后其肺部患病情况,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效果,现将此次研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以到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的本地小型采石厂内部工人共19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标准:到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处在矽尘环境中作业长达5~6年的采石场工人;诊断为矽肺者;无肺结核病史者。回顾性观察研究对象的肺功能以及患肺部疾病的变化情况,并将研究结果同无矽尘环境下作业长达5~6年19例人员肺部疾病资料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以《尘肺病诊断标准》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尘肺病诊断。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时,主要对患者肺功能异常情况进行检查。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的检查设备是德国生产的型号为JAEGER Flowscreen@V2.2.4的专门用于肺功能检查的仪器;测定的内容有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值、最大呼气流量、用力呼气量、一秒率、用力呼气50%流量、用力呼气750%流量。每人需测2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数值,并做好异常情况的记录[1]。

1.2.2尘肺晋期 以无尘肺作为分期起始点,把全部晋期尘肺划分成如下4各类别:无尘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Ⅰ、ⅠⅡⅡⅢ,然后根据晋期结给予综合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经过相应的研究分析,本地小型采石厂内部工人共19例,其中接触人员的矽肺总晋期例数为5例,晋期率为26.31%(5/19),其中有2例为Ⅰ期晋升至Ⅱ期,有1例由Ⅰ期晋升至Ⅱ期,有2例为Ⅰ期晋升至Ⅲ期。与同期处在无矽尘环境下作业长达5~6年19例人员肺部患者晋期资料对比,同期未接触矽尘环境的人员中仅有2例均是由Ⅰ期晋升为Ⅱ期,占比为10.52%,前者与后者晋期人员的比例相比上涨了15.79%。所以,接触矽尘环境人员的矽肺总晋期率会明显高于未接触人员,接触矽尘的采石场工人具有很大的可能出现矽肺疾病。所以,如果长期性的暴露在矽尘环境中,那么就会具有肺部患上各种病变的高风险,特别是造成肺结核,肺炎等严重疾病,影响肺部正常功能的发挥[2]。

3 讨论

尘肺病是指长时间在某项职业活动过程中吸进生产性粉尘,且于肺内潴留导致以肺组织内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形式的受累于全身的疾病[1]。尘肺病其发病的基本形式呈现出渐进性,大多数工人在患病初期未感觉到身体显著不适,或者是仅表现出肺部功能的轻微受损,然而到当疾病发展至后期阶段,患者的肺部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且逐渐会发展成为肺炎以及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对患者的生产生活均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上述研究说明影响矽肺晋期最明显的危险因素是吸入生产性粉尘量大小以及吸入生产性粉尘时间长短。劳动者身体是否健康直接受到是否及时脱离暴露环境的影响。对工人进行一定时期的随访以及统计,在工作人员脱尘之后,还会出现尘肺晋期,尘肺晋期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尘肺病患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过程中,存在的有尘肺进展的现患者。

影响尘肺病患者肺功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吸入粉尘的性质以及吸入粉尘的浓度,同时还受到合并症、并发症、病程以及年龄的影响。上述内容说明,矽尘暴露会逐渐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影响,在持续5~6年之后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相应的分析得到:矽肺的分期小,肺功能的损失程度越小,矽肺的分期越大,肺功能的损失程度越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所以,矽肺患者,特别是Ⅱ期以及Ⅲ期患者需要特别的注意肺功能健康的保护,有利于延缓矽肺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是及时脱离暴露环境,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肺功能检查结果。

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降低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具体防护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加强对对现场粉尘环境进行全面测定。测出施工现场粉尘浓度过高地点及时间,并提出相应的警告;②应用有效的方法降低粉尘浓度。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降低粉尘浓度的方法主要有钻孔打眼施工时使用湿式作业方式、加强对扬尘源进行密闭和清扫等;③尽量减少或避免施工人员接触高浓度的粉尘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组织工人学习粉尘危害、防尘知识,是工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④加强对早期矽肺病例进行排查,对其进行合理的工作调换。当患上矽肺后,还继续接触粉尘会导致病情快速进展。因此,发现工人患上矽肺后应适当对其进行工作调换,促进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⑤加强进行防痨工作及戒烟宣传;⑥各企业单位加强对粉尘作业工人开展粉尘危害知识学习和健康教育,提高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促进工人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行为;⑦劳动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应积极配合和监督各企业单位开展粉尘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劳动卫生、生活习惯培训,指导和监督工人佩戴防护工具,降低粉尘对肌体的危害。⑧施工单位应不断完善作业场所中关于粉尘的防护措施,并严格执行各项条例规范,定期组织作业工人到有体检资质的健康体检机构接受健康体检,并建立相应的健康监护档案。不断完善粉尘作业场所的防护制度和,提高工人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采石场的工人因为长时间处在矽尘环境进行作业,对本身肺部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引发肺炎以及肺结核等肺部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对工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